• 沒有找到結果。

談數位時代國小教師之網路使用行為現況/ 17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談數位時代國小教師之網路使用行為現況/ 172"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談數位時代國小教師之網路使用行為現況

吳侑倢 桃園市建德國小教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生

一、前言

資訊是現代生活的必要條件,隨 著網際網路的進步,現代人能夠更輕 易獲取資訊,以面對複雜多變的工作 及生活環境。各種現象都顯示,從工 作上的需求到休閒娛樂,人們的食衣 住 行 育樂 已經 離不 開 網際 網路 的 使 用。這樣龐大的使用需求,也加深了 現代社會對網路的依賴性。隨著網路 與科技的普及,教育部也不遺餘力地 提倡資訊教育,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 也欲培養學生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教育部也在資訊素養藍圖中提出「深 度學習,數位公民」的願景。虛擬的 網際空間興起,近年來網路上各種侵 犯人權、相互攻訐、霸凌的問題層出 不窮,現實社會的公民素養已不足以 面對現實與虛擬交錯的生活,因此網 際空間公民人權素養的培養已是勢在 必行。 目前有許多研究,主要研究學生 的網路素養、網路使用行為或網路霸 凌的問題,但對於執行網路素養教學 或處理學生網路不當使用問題的教師 的網路使用行為了解太少,而為人師 者教育學生更應同時檢視自身的行為 與素養,且國小教師是一種經常仰賴 資訊進行教學的知識工作者,愈來愈 多的國小教師開始使用網路來進行班 級經營、行政工作或輔助教學。 近年來隨著網路社交 APP 的盛 行,親師溝通或學校事務的處理也開 始使用網路社群或群組作為聯繫的工 具,例如:學年事務會建置學年老師的 群組或是與家長利用班級群組作為聯 繫班級事務的媒介。但是,由於網路 軟體的高互動性以及便利性,教師與 家長或同事在網路互動中不時會出現 互相謾罵攻訐的現象,教師使用線上 社群網站經營班級網頁上傳學生照片 時也有隱私權與肖像權的問題。因此 本研究著重於教師的網路使用行為, 從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角度探求資 訊使用者的資訊使用習慣,進而從教 師的使用習慣中以網路公民素養的給 予教師使用時應有的認知與建議。

二、網路使用行為的內涵

本文欲探究教師之網路使用行為 之內涵,整理探討各研究者定義之網 路使用行為後發現,所謂網路使用行 為乃是指「使用者運用網際網路之連 結,用以從事各項活動之情形」。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調查 發現,使用者運用無線網路的原因大 多為可以即時查詢資訊以及隨時與朋 友交談聯絡。林珊如(2002)在分析 網路使用行為指出查詢與溝通常是一 般使用的兩大目的。從楊憶如(2013) 研究臺灣國小教師網路使用行為一文 來看,當時教師上網動機強烈,並認 為網路具有的工具性功能最為重要,

(2)

且上網大多是以工作為優先考量,愈 年輕的教師上網動機愈強烈,有使用 網路時間愈長的現象,為自我需求而 上網的比例也愈高,更重視網路的娛 樂與社交功能。吳啟豪(2013)在高 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 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中將網路使用行 為分為教育學習人際溝通生活休閒之 行為三面向進行研究。黃志航(2015) 探究人格特質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 一文,將網路使用動機分為「工具性 動機、社交性動機、參與性動機、娛 樂性動機」四面向;卓怡秀(2015) 綜合國內多位學者研究將網路使用行 為 分 為網 路搜 尋行 為 、人 際溝 通 行 為、休閒娛樂行為三面向進行探討。 因此統整各研究於網路使用行為定義 如下: (一) 網路搜尋行為 網路搜尋行為意指運用網際網路 搜索引擎或各網站之連結,查詢生活 所需之各類資訊。近年來,由於便利 的網路查詢功能,只要使用智慧型手 機、平板設備,就能隨時隨地透過搜 尋引擎、各種連結、入口網站,便能 輕易獲得所需訊息內容。本研究將網 路搜尋行為分為教師從事與教育學習 相關的行為〈如查詢教學課程內容資 料、線上閱讀等活動〉;或是使用網路 做為生活資訊查找〈如瀏覽資訊、查 找地圖及看新聞氣象等)之功能的搜尋 資訊行為。 1. 教育學習行為 本研究所指教育學習行為意指教 師運用網際網路查詢與個人工作或進 修學習相關的資料、知識,以達到增 加學生學習成效或自我精進的網路使 用行為。 由於現今網路查找學習相關網站 或是教學資料分享資料庫極為便利, 例如教 育部各類辭 典 、碩博 士論文 網、課程資源網站等;或各類教學分 享網路社群平臺、電子書等,使教師 於準備教學、個人學習的過程多了許 多資源來源管道,不再只是透過紙本 書籍查找閱讀,而可利用網路連結之 特性,在學習資料的來源已經沒有空 間地域的限制。 2. 生活資訊查詢 目前臺灣行動上網使用者搜尋或 瀏覽的資訊以「觀光/旅遊」比例最 高,占 24.7%,其次為「氣象」15.9%, 及「政治報導/ 政論」占 15.6%〈臺灣 網路資訊中心,2016〉。而臺灣地區使 用網路的消費族群高達 81%的消費者 在購物前,有使用網路搜尋口碑訊息 的 習 慣 , 前 三 名 分 別 為 社 交 網 站 (45.8%)、討論區(44.7%)、部落格 (33.1%),其中男性偏好「討論區」, 女性則偏好「社交網站」〈資策會, 2014〉。因為資訊容易獲得,使用網路 搜尋、查找資料時,更要進一步篩選 及證實內容的真實可信度,以免失真 (Coiro., Knobel,M., Lankshear,C. & Leu,D, 2008)。Fogg 和 Tseng(1999) 就指出,幾種情況下使用者較容易相

(3)

信電腦產物:(1)面臨較不熟悉的情 況(2)無法解決自身的問題時(3) 對資訊有較為強烈的需求。他們的研 究也指出,當人們對於資訊的內容較 熟悉時,比較可能嚴格地評估資訊, 對 資 訊本 身的 可信 度 也採 質疑 的 態 度。 (二) 人際互動行為 本研究所指人際互動行為意指教 師 透 過網 路進 行電 子 郵件 、 社群網 站、聊天 APP、部落格、論壇、BBS 等,進行人際互動或交換資訊等聊天 對話之行為,隨著無線網路以及智慧 型 手 機的 普及 ,許 多 人使 用痞 客 邦 PIXNET、Xuite、微博、Facebook、 Istagram 等經營粉絲專業、個人線上社 團或部落格;或是使用如 Facebook Messenger、WeChat、Skype、Line、 Whatsapp 等線上聊天軟體聊天室進行 一對一或多人群組的對話行為。人們 從使用電話、書信聯絡轉變成線上即 時溝通,因為網路互動的便利性,使 用過APP 的受訪者中,「最常使用」的 APP 類型以「社交」的比例最高(臺 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 (三) 休閒娛樂行為 本研究所指休閒娛樂行為意指透 過網路連結使用各種休閒娛樂性質的 網頁、APP,以達到打發時間或休閒娛 樂目的之網路使用行為,例如:使用 線上影音、圖片,閱讀網路文章、小 說;玩網路或線上遊戲;線上購物等。 無線網民用無線網路看線上影片、聽 線上音樂或玩線上遊戲之經驗中,使 用無線網路「看線上影片」的比例最 高,占64.8%,其次是「聽線上音樂」, 占 59.6%,再次是「玩線上遊戲」,占 49.0%(臺灣網路資訊中心,2017)。

三、教師工作常見的網路使用

(一) 班級經營 網路社群以及即時通訊軟體的高 度使用,使網際網路對教育模式造成 不小的衝擊與突破,致使教師必須將 網路融入日常授課。此外,教師面臨 親師、師生及其他外在環境問題,傳 統的班級經營已無法負荷(陳世芳, 2013)。有許多教師會在網路上表達教 學的心得並上傳班級照片分享與學生 的互動,或是使用部落格Facebook 粉 絲團作為班網。現今我國學生幾乎每 人都擁有自己的 Facebook,許多班級 也會成立專屬的 Facebook 社團,學生 皆會上網瀏覽(陳世芳,2013)。教師 透過 Facebook 班級社團的文章和照 片回覆,可使家長了解教師與學生以 及與其他教師的互動關係,並且了解 學生在班級裡的情況,以及公布的重 要資訊(郭昭佑、魏家文, 2016)。 目前許多教師使用 Line 或 Facebook 建立班級群組或社團,Facebook 的即 時性、方便性及可減少直接接觸的情 緒性反應或口誤,使家長與教師之間 建立一座新的溝通橋樑。因此,立即 性的功能已成為親師溝通的重要因素 之一, 目前家長也 較 願意嘗 試使用 Facebook 與教師聯繫 (陳美純、陳美 素,2013)。

(4)

(二) 網路學習社群 近年來教師網路社群蓬勃發展, 目前在Facebook 上有溫老師備課趴、 學思達教學社群等。黃美玲(2017) 探討教師網路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成 長影響,從不同服務年資分析參與的 教師發現,服務年資越高,其參與多 個網路學習社群的比率越高,若以參 與2 個以上社群者分析,以服務 15-20 年之75%為最高,21 年以上為 72.6% 其次;而服務 10 年以下〈28.4%〉及 11-15 年〈31.7%〉者,則以參加 1 個 社群居多。而以不同任教年資來看, 不同任教年資在每天上網時數及國小 教師網路使用行為均有顯著差異。(簡 瓊雯,2005;黃馨慧,2010;李慧雯, 2016)。 黃美玲(2017)在教師參與網路學 習社群的研究中指出從不同行政職務 分析,每周上網22 次以上者以級任老 師〈31.1%〉為最高、兼任行政職務之 教 師 〈19.6% 〉 為 最 低 、 科 任 教 師 〈22.4%〉居次。且在下班以後的觀覽 時段中,級任老師高達69.7%,時常按 讚或回應貼圖中級任老師達40.2%。 (三) 資料蒐集 邱雅鈴〈2010〉的研究發現:國 小教師最常使用的網路資源為「搜尋 引擎」,並認為「搜尋引擎」可以增進 教學知能和研究發展,而「教育類網 站」則可增進班級經營和學生輔導。 王鴻原〈2016〉指出高自我效能的教 師能使用精熟的搜尋技巧,能比較不 同網站的資訊之後,再自行編輯出教 材內容。而低自我效能的教師則是太 過依賴搜尋引擎所提供的教學資訊, 甚至未曾過濾網路資訊的真假,而且 編輯教材的行為主要以剪貼網站的內 文再編輯。擁有成熟知識觀的教師則 是在搜尋引擎與搜尋結果中持續搜尋 多元資料,而擁有較不成熟的網路知 識觀的教師同樣有以剪貼為主的編輯 行為。 (四) 線上研習 林姝如〈2015〉針對臺中市國小 教師線上研習行為調查發現,多數教 師利用空堂在學校參與線上研習,且 為屬於配合主管機關要求被動參與研 習。教師最常使用研習網站為「教育 部數位學習服務平台」而最常最常參 與研習課程為「十二年國教」相關類 別。林紀慧〈2006〉則發現教師參與 網路在職進修以取得研習時數為主, 其目的在促進專業發展,滿足自我革 新的需要;教師參與網路在職進修意 願高昂,同時此種進修機制正可彌補 傳統進修模式之不足;此外,教師參 與網路在職進修的課程需求以教育專 業知能為核心,而課程品質為影響其 網路在職進修意願的主要關鍵。

四、教師網路使用之建議

(一) 網路禮儀 現實生活中,人們面對面互動時 會注意適當的禮節,所以能維持人與 人之間 相處的和諧 , 而在網 路世界 中,人際間應該有相同的禮儀存在。 網路禮儀如同日常生活中的禮節,最

(5)

基本的就是「尊重」。由於網路的虛擬 性,人們往往比較不受到道德或現實 規範的束縛,網路使用者經常利用網 路的匿名性,躲藏在暗處發表互相攻 訐、謾罵、汙衊等具破壞性極攻擊性 的言論,除了造成虛擬世界中的衝突 嚴重者甚至在現實世界裡會造成法律 問題。現今許多教師運用網路進行班 級經營,教師使用網路社群與家長溝 通聯繫應時時注意網路禮儀:如與家 長建立默契規範討論群組內班級事務 的時間,不打擾他人的作息;避免發 表 過 度激 動或 使用 不 尊重 他人 的 言 語,造成班級內的衝突與謾罵;在班 級網路社群分享網路資訊時應與班級 事務相關並注意內容是否會造成他人 感知的不愉快。 (二) 網路著作權 現今網路上資訊大量開放,需要 的資料都能夠快速的獲取及複製,卻 也造成大量複製、抄襲等侵犯著作權 的事件發生。根據我國著作權相關規 定,在個人創作完成之時,會立刻受 到法律之保護,無須向政府申請或接 受審查,即能享有一定之著作權,網 路世界中的各項創作亦是如此。(全國 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因此,教師在從事備課或分享網路學 習社群蒐集資料時,應註明課程資料 的來源及出處,在引用或分享時也應 徵得原創者之同意。教師除了以身作 則,也應提醒學生網路上各種文章、 音樂、影片、圖片都受到著作權之保 護,養成良好的法律認知。 (三) 網路隱私 隱 私 權 是 身 為 一個 人 的 基 本 權 利,雖然網路世界是一個開放式的空 間,然而每位使用者還是有不被他人 騷擾、或不想讓他人知道的私密資料 與資訊,如個人的電話、地址,或是 談話的紀錄。因此,在班級的網路社 群中,教師與家長需特別注意學生個 人隱私部分,不可在班級網路社群上 討論學生個人資訊、考試成績或以截 圖的功 能任意散布 談 話內容 等。此 外,在臉書的廣泛運用下,教師常利 用社團及粉絲專頁的功能,由於社團 隱密性較高,可被設定為公開、不公 開或私密,所以教師多會以此作為班 級網頁;粉絲專頁的內容可被任何人 看見,因此考慮到隱私權的部分,教 師在建置班級網頁時,也應特別注意 社群類別的選擇。 (四) 網路言論自由 由於網際網路的跨時空性,網路 上有各 式各樣發表 意 見的平 台,如 BBS、網路論壇、討論區及部落格等平 台之應用,提供了人們隨時隨地參與 公共事務以及發表辯論闡述個人理念 的機會,如今虛擬世界的言論,確實 會影響現實世界的公共事務運作。越 來越多的學校事務透過資訊科技共同 參與,身為網路世代的數位公民,教 師在討論學校行政或班級事務時理性 地判斷資訊、適當地發表自我意見。 因此,教師在網路世界中創作、分享 與表達想法,但仍須注意到言論自由 的範圍,避免以言論攻擊他人、侵犯 隱私,與違反著作權規範。

(6)

五、結語

教師身在教育最前線,網際網路已 成為二十一世 紀生活 場景的重要 部 分,學校與教師必須認識這一波挑戰, 做好必要的生活教育與輔導培養學生 正確的使用方 法與態 度(盧浩權 , 2006)。正因網路科技的發展,促進了 教師在教學、班級經營以及處理學校事 務的便利性;面對數位化時代的來臨, 身為教學者的我們,更當格外留意資訊 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網路上經常有 使用者運用各種網路的特性,發表言論 攻擊他人,造成對他人言語上的侵犯與 霸凌,或是散播不實的文章或言論侵犯 了他人的權益。由此可知,現今網路上 中其實有諸多有意或無意侵犯他人的 現象,嚴重者甚至會觸犯法律,在科技 如此發達的時代,保障自身在網路上的 權益已經成為相當重要的議題。為人師 者除了在使用時要更審慎面對相關的 議題,在課堂上教育學生在網路上保護 自己,培養學生從小以正確的觀念面對 網際網路並以正確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使用,對教育長期發展而言相當具有 重要性。 參考文獻  林珊如(2002)。網路使用者特性 與資訊行爲研究趨勢之探討。圖書資 訊學刊,(17),35-47。 doi:10.6182/jlis.2002.17.035  林珊如(2010)。數位時代的閱 讀:青少年網路閱讀的爭議與未來。 圖書資訊學刊,8(2),29-53。 doi:10.6182/jlis.2010.8(2).029  李慧雯(2016)。教師參與網路專 業學習社群的使用動機、使用滿意度 與集體效能感之研究-以 Facebook 社 群為例。  吳啟豪(2013)。高雄市國小高年 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生活適應關係 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78 04400279017393622  卓怡秀(2015)。新北市國中學生 網路使用行為與閱讀理解表現之研 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創新與評 鑑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 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 小高年級學童為例(碩士論文)  陳世芳(2013)。高中教師在班級 經營上運用臉書與學生互動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 學,桃園縣。  陳美純、陳美素(2013)。網路社 群對親師關係建立與互動之研究-以 Facebook 平台為例。「第九屆知識社 群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國文 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 黃志航(2014)。人格特質、網路 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關聯性研究- 以台東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為例(碩士論 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88 20101834980679152

(7)

 黃美玲(2017)。教師網路學習社 群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碩士論 文)。 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38 01626768331383876  黃馨慧(2010)。桃園縣公立國小 教師網路使用功能、社交整合及幸福 感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94 44819633685622338  郭昭佑、魏家文(2016)。創新班 級經營:網路社群媒體之應用。臺灣 教育評論月刊,5(4),26-32。  楊憶如(2014)。臺灣國民小學教 師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網路成 癮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新竹市。

 Coiro, J., Knobel, M., Lankshear, C., & Leu, D. (2008).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new literacies. New York, NK:Routledge.Nasir,

 Fogg, B., & Tseng, H. (1999). The elements of computer credibility.  N. S., McLaughlin, M. W., & Johns, A. (2009).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frican American: Construction of race and academic identity in an urban public high schoo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6(1), 73-1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由於對行文稱謂、格式的不熟悉,乃至於中西格式的 混淆,往往會出現一

比較(可與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對同類型/主題創 作的處理進行比較。例:Donatello的《David》)、分

因為我們的學員年齡層是大概 75~80 歲左右,那這些中高齡(老師)的來跟

近期全球各地皆藉由停止上班上課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正是需要遠端視訊或會 議軟體的時刻,然而視訊會議工具 Zoom

近期全球各地皆藉由停止上班上課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正是需要遠端視訊或會 議軟體的時刻,然而視訊會議工具 Zoom

在網路數位的時代,人們將面對越來越多資訊安全的威脅,對於此行政院將 特別在今年

電視畫面信息豐富,不同人在解讀相同的視覺 畫面時,都有各自關注的地方,同時需要以自

主持人 政府這邊他們想說,是不是在政策上面有什麼樣相對應的調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