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比一比!比不比?從課程理論的觀點看成績排名 / 1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比一比!比不比?從課程理論的觀點看成績排名 / 12"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比一比!比不比?從課程理論的觀點看成績排名

林宜靜 臺北市大安區仁愛國民小學資料組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研究生 徐超聖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副教授

一、 前言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個原 本獨特的個體組成一個群體後,社會 組織卻常以各種特定的規準,為組織 內部的一群人排列名次。排名之目的 在於作出比較、排列順序或說是一較 高下,生活中常見的遊戲活動、各類 競賽、商品銷售、資料統計與成績排 名都是屬於排序的例子。學校為社會 組織之一,因而學校或教師長期以來 為了改進教學、評定績效或其他形成 性、總結性、診斷性或安置性目的, 亦常將學生表現按成績排名。然而近 年來,有關班級成績排名的討論卻不 時成為熱門話題。 家長團體與民意代表就曾反映, 學校在每次段考後公布全班、甚至全 校成績的作法,會帶給學生無形的心 理壓力,製造同儕間的惡性競爭,傷 害到學習弱勢學生的自尊,因而要求 教育主管機關行文各校只公布成績組 距,讓家長學生參考即可。家長團體 認 為 , 學 校 以 公 布 成 績 及 排 名 為 手 段,揭示同儕成績,逼迫學生彼此競 爭,不僅讓成績欠佳學生傷害了自尊 與自信心,也讓成績較優的學生因害 怕排名退步而造成極重的心理負擔, 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使得家長緊張 焦慮。因此,為顧及學生的尊嚴及自 信,一般咸信不公布排名較符合教育 理念。 政府也曾針對成績排名做出相關 規定。臺北市教育局就曾在 2006 年要 求國、高中不得於辦理學科紙筆測驗 後公布全班或全校成績排名之結果, 以 保 障 學 生 人 權 。 教 育 部 也 提 出 呼 應,強調多年前就曾要求國、高中不 得公布成績排名,避免排名差的學生 壓力太大,甚至輕生。而教育部於 2012 年所公布的「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 生成績評量準則」修正條文中規定, 學生成績評量應採多元評量方式,並 於第九條明文規定「學校得公告說明 學生分數之分布情形。但不得公開呈 現個別學生在班級及學校排名。」察 其準則可知,教育部訂定多元評量方 式,就是希望鼓勵學校能夠因應學生 身心發展及個別差異實施評量,多用 實作或檔案等方式,避免純粹紙筆測 驗 , 也 希 望 成 績 評 量 能 少 用 百 分 等 級 , 而 用 質 性 描 述 來 呈 現 學 生 的 表 現。從上述行政機關的主張可知,學 校不得公開學生的班級和學校排名已 為既定之政策。 惟即使班級成績排名的作法有著 極大爭議並遭受反對聲浪,但實際上 學校各班導師仍可能會基於輔導學生 需要,視情況告訴個別學生在班上的 排名,但學生不會知道別人的排名。 或者從學生觀點而言,也有許多學生 對不排名作法不以為然,因為學生覺 得仍應知道排名,才能激勵進步。但 不管其爭議性為何,成績排名依然是

(2)

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近者如申請獎學 金 和 大 學 及 研 究 所 的 推 甄 考 試 流 程 中,學生的班級成績排名就是申請的 門檻或是重要參考數據,而遠者如在 學生畢業後參加的各種重大就業考試 (如國家公務人員考試和教師甄試) 都 顯 現 出 成 績 排 名 的 重 要 性 與 必 要 性。而且在班級中,教師透過檢視學 生個人成績、班級排名及全校成績分 布,可了解其學習成果、成效與學習 狀態,為學生實施學習或生涯的輔導 與諮詢,進而協助學生規劃及改善學 習計畫,達成展現潛能及提升競爭力 的目標。 從上述可知,有關成績排名的討 論,大多著眼於學生個人的因素,也 就 是 將 關 注 的 焦 點 放 在 學 生 心 理 壓 力、自尊與自信、學生人權以及競爭 力。但成績排名的論述除了從學生面 向切入,或是從心理計量學和測驗統 計討論如何測的準確才能有效排名的 技術層面外,是否也可以從其他面向 加以討論分析呢?本文將試以課程理 論的觀點分析班級排名議題,提供另 一種思考成績排名的需求性、價值性 或必要性的角度。

二、 課程理論與成績排名

學生在班級的排名主要是依據對 課程內容的學習精熟程度,而精熟程 度通常要藉助評量才得以確認。但問 題是:課程內容都可以被轉化成評量 題目嗎?課程的宗旨是為了培養能在 評 量 中 得 高 分 嗎 ? 但 不 管 其 答 案 為 何,成績排名與課程關係是極為密切 的,而對課程理論的看法將影響對成 績排名的需求性、價值性或必要性議 題的觀點。本節將從相對的兩種課程 理論──後現代課程理論和麥當勞課 程理論來分析成績排名議題。 (一) 後現代課程與成績排名 後現代理論將課程視為師生共同 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教師不再做為 知識權威的代言人以控制課程的組織 與開展,而改以協調者的身分出現; 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成 為課程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因此,後 現代課程理論認為課程發展的過程具 有開放性和靈活性,課程目標不再是 預定不可更改的,而是可以依實際探 究 過 程 而 不 斷 調 整 的 ( 陳 伯 璋 , 2003)。此外,後現代課程理論家 W. F. Pinar 曾說:「學校課程的宗旨不在於促 使我們成為學術科目的專家。學校課 程的宗旨不在於培養能在測驗中取得 高分的人……。學校課程的宗旨在於 促使我們關切自己與他人,幫助我們 在公共領域成為致力於建設民主社會 的公民,在私人領域成為對他人負責 的個體,運用智力、敏感與勇氣思考 與行動。……一旦我們視課程為自己 作為公民、作為個人的機會,課程便 隨我們的反思、探究與行動而變化, 走向我們理念與夢想的實現……。」 (引自張華,2001) 由上述的後現代課程理論看來, 課程是一種師生互動、共創學習經驗 的發展歷程,而不只是一個傳遞特定 知識的工具;課程內容也並非固定不 可變動,而是在不斷反思、探究與行 動中臻於完善。在此概念之下,總結

(3)

式的一次評量可能並不適用於開放且 動態發展的課程內容,教師單向給予 學生的評量結果也較不能呈現師生共 同參與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最終的量 化評量數據恐亦無法代表學生反思與 探究式的課程成效,也較難以用量化 的班級排名呈現學生彼此之間的學習 成效。在這樣的課程思考脈絡中,的 確較難看出以量化數字為依據的班級 成績排名有其需求性、意義性與價值 性。 (二) 麥當勞化課程與成績排名 K. W. Hoskin 曾指出,18 世紀後 期開始出現的三種新教育實踐方式: 定期舉行嚴格考試、考試結果以分數 評定等級與不斷書寫的工作,改變了 學生學習的方法,也改變了教師教學 的重點;史無前例的,自此學生為了 要在例行考試中取得分數而學習,且 「教」、「學」雙方都要面對經常性的 監視和評斷(李金鳳譯,1996)。而進 入二次世界大戰後,市場自由化的趨 勢逐漸擴及教育領域,加上之前的定 期考試和分數評等,教育領域也出現 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現象。 周珮儀(2010)則進一步從麥當勞化 現象概念去論述課程的麥當勞化現象 的相關議題。以下將從麥當勞化現象 所強調的是效率、數字與標準的三個 核 心 概 念 來 論 述 其 與 成 績 排 名 的 關 係。 首先,在效率至上概念下,教學 不得不趕進度,課程內容則切割成容 易處理的片段知識,最好的評量方式 是選擇題型,如果學生可以畫卡,就 可以利用電腦閱卷成就更佳的效率。 教科書出版商提供種類繁多的電子便 利書及教學資源,教師備課極其方便 有效率。學生學習也很有「效率」,不 需動手寫筆記,智慧型手機即可記錄 上課歷程,也認為向老師索取教學重 點筆記是理所當然的。開放式、問答 題型、申論或研究型態的作業往往被 追求效率的師生所摒棄。再來,在數 字概念下,當只看數字時,凡事都可 比較、競爭,以進行數量管理。因此, 辦學品質顯示在人數與分數(考取特 定考試或特定學校的人數、招生的人 數、學生參加各類考試的分數),學生 學 習 成 果 顯 示 於 時 數 、 學 分 數 與 分 數,教師教學品質顯現於年資、研習 時數、出勤日數、學生考試分數。最 後,在標準概念下,強調要制定一套 標準化流程,也就是訂定可高度預測 的課程內容,無論學校地處天邊或海 角、城市或鄉村,其課程一致、教材 一致、教學步驟也都一致。而教師被 期望以可預測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 也被期望以類似的可預測態度回應。 這樣的課程內容以有標準答案的知識 為中心,如果學生回答另類答案、或 有非預期的反應產生,教育生產工廠 的機器就可能「當機」。 從上述可知,麥當勞化課程在教 育市場化的脈絡中被視為是最佳課程 與教學設計的思維,因其追求效率的 中心思想被認為是刺激競爭、提升教 育品質的妙方。也因為凡事都可以比 較、也應該不斷比較,成績排名在這 樣的體系中自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4)

三、 成績排名的反思

從上述兩種課程理論來論,後現 代課程觀認為較難看出以量化數字為 依據的成績排有其需求性、意義性與 價值性,但麥當勞課程理論觀則主張 成績排名扮演著重要角色。因而排名 與否此爭議將涉及以何種課程理論觀 點看待成績排名,以下將從課程美學 理論及教學實務觀點來反思班級成績 排名議題。 (一) 課程美學觀點 從上述的後現代課程和麥當勞化 課程,可知班級成績排名各有其立論 觀點。但問題是處在 21 世紀的我們, 究竟應以何種理論觀點看待課程會比 較適合呢?周珮儀(2010)在檢討課 程麥當勞化現象所提出的課程改革應 從效率到本質、數量到品質、由預測 到創造及由控制到自主的四種趨勢, 多少提供了對課程理論的再概念化的 觀 點 。 而 同 時 著 名 的 批 判 教 育 學 者 Freire 如是說:「教育本質上乃是一種 美學的實踐(education is naturally an aesthetic exercise),即使作為教育者的 我們不自覺這一回事,我們仍然涉身 於 一 個 本 質 地 美 學 計 劃 / 想 像 」 (Freire,1998:118,引自馮朝霖,2006) 及陳伯璋「學校教育不僅是提供理性 運作的活動,它也應該能為學生提供 一種所思、所感、所知的存在經驗, 因此課程美學探究乃是教育改革中所 刻不容緩的重要向度。」(陳伯璋, 2006,頁 1)兩位學者的美學觀點,也 或許比較能提供不同於自從工業化後 及市場化後我們對教育和課程強調的 是量化、標準及效率的觀點。那就是 教育和課程的本質本就是要強調尊重 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以及教育和課程 的過程是師生、教材、學習環境彼此 邂逅、即興與隨機過程的美學體驗。 以此觀點而言,麥當勞課程與量化評 量方式就比較需要受到更多的批判和 省思。E. W. Eisner 曾說:「老師和學生 只重視考試成績,這種短視且工具性 的學習目的,讓學習者獲取的知識很 快就消失於無形,短期記憶的學習模 式,也無法讓學習有意義。」(引自黃 道遠,2011,頁 64)由於在麥當勞化 課程架構中的教師被視為技術人員, 只要按照操作手冊工作即可,不需思 考教學內容與方法,也不需將學生的 個別差異納入考量;學生也逐漸內化 為被要求立即反應的機械式和工具性 的學習,在此框架中,學生比較無法 體會學習的意義而漸漸失去獨特性, 也 喪 失 學 習 的 熱 情 與 創 造 力 。 而 同 時,對標準化與可預測性的追求也就 意味著排除較高層次的思考以及知識 以外的情感、意志、想像及信仰等因 素;當然也排斥潛在課程、非正式課 程與彈性課程等屬於不可預測的課程 概念。 因此,倘若我們對於課程與教學 的單一化與麥當勞化感到憂心,Pinar 所提出的「把課程理解為美學文本」 (張華等譯,2003),強調課程與教學 中的創造、想像和審美藝術特質的重 要性的概念,將有助於我們思考成績 排名的議題。依據其看法,教師如果 能將自身的定位由技術員轉化為藝術 家,一味追求效率及由考試領導的教 學模式將不存在,此時成績排名的做

(5)

法也就更加顯得不知其然且突兀了。 (二) 教學實務觀點 有關成績排名的適當性,除可從 上述課程理論觀點分析外,教學實務 的運作考量也有助於釐清。從實務運 作角度而言,成績排名至少有下列三 個爭議: 1. 量化排名是便宜行事 教 育 領 域 的 內 涵 與 現 象 十 分 複 雜,為了讓教師比較不麻煩、沒有爭 議而快速完成評量,用單一的數字量 化評量將會是比較便宜行事的作法。 但此舉恐將不易量化的目標或能力全 都捨棄,例如目前標準化的紙筆測驗 較無法測出許多重要特質:例如創造 力、批判思考能力、熱忱、合群、自 我紀律、領導力等。因此,要想藉由 現行成績排名刺激學生見賢思齊、進 而 培 養 這 些 重 要 特 質 自 然 也 就 不 可 得。 2. 排名造成考試領導教學 目前有一派的課程決策者認為: 較好的測驗結果與較佳的排名意味著 教學品質的提升,但這樣的政策將加 深考試領導教學的信念,因而教學的 大 部 分 時 間 與 內 容 都 以 準 備 考 試 為 主。然而,亦有許多人對國家推動大 型會考提出質疑,認為將教學成果量 化與將不同環境背景學生排名,除了 造成考試領導教學的後遺症外,一般 排名總是呈現城市學校優於鄉村學校 和來自高社經家庭學生優於低社經家 庭的結果,如此只是更加確認了影響 學生學習表現的因素是家長收入與學 校資源,而讓缺乏經濟能力與社會資 本的弱勢家庭學生更容易被邊緣化和 標記為低成就者。此舉將進一步突顯 將 享 有 教 育 資 源 不 同 的 學 生 等 量 齊 觀、量化排名的不公平。 3. 教育現場的矛盾 教育在講求效率及標準化的風潮 中,卻可能扼殺學生的想像力及創造 力,進而影響國家的整體的創新能力 與公民實力。英國搖滾樂團 Pink Floyd 在 30 年前就把學校比喻成罐頭工廠, 譜 寫 並 拍 攝 出 震 撼 人 心 的 歌 曲 影 片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以對當時教 育狀況中的思想控制與冷嘲熱諷表達 抗議與憤怒。30 年後的社會雖然更加 多元,而我們仍在討論排不排名?如 何排名?如果教育場域中的每一成員 無法改變對他人評價的方式,選才制 度無法改變,且教育人對於尊重個體 的獨特與適才適用的信念無法建立的 狀況下,則學校雖然明知不可公布學 生排名,學期末卻仍用名次來頒發獎 狀;或是表面上從不公開討論學生成 績排名,卻在畢業典禮中用名次頒發 畢業獎項的種種矛盾例子,將會永遠 不斷的出現。

四、 結語

本文從過去討論成績排名將可激 發學生競爭力抑或加重學生心理壓力 的傳統論辯觀點跳脫,改由課程理論 與教學實務的觀點討論排名措施的需 求性、意義性與價值性。

(6)

在課程理論方面,麥當勞課程理 論與後現代課程理論分別站在支持排 名與否的兩方,而以美學觀點看待成 績排名的思維,更能提供我們嶄新的 視野──那就是教育的本質在於尊重 個別差異進而因材施教;教師的定位 是藝術家,能為學生提供一種所思、 所感、所知的美感經驗;效率至上、 以考試領導教學以及成績排名的做法 已受到挑戰。 在教學實務方面,本文提出幾項 有關成績排名在教學現場的現象:標 準化紙筆測驗不易評量學生多元及潛 在的能力、成績排名將加重考試領導 教學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以及學 校中對於成績排名的矛盾作法。講求 效率與一味追求高分的教育將使得學 生喪失了熱情、想像力與創造力。 教育的本質在於人,形形色色的 人們組織成為多元的社會,而美好的 世界由此而生。在用數值大小為世間 眾人評比之際,我們要想的不應只是 「比一比!」和「比不比?」還有「為 何要比?」和「有何好比?」或真是 要比的話要問「何時要比」和「要比 什麼」。期盼透過本文的討論,對於成 績排名議題能有著更為深層、另種、 多元向度的思考。 參考文獻  李金鳳(譯)(1996)。教育與學 科 規 訓 制 度 的 起 源 : 意 想 不 到 的 逆 轉。(原作者:K. W. Hoskin)。載於文 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學 科、知識、權力(頁23-55)。香港:牛 津大學出版社。  周珮儀(2010)。麥當勞化課程的 省思。教育學刊,34,3-29。  教育部(2012)。國民小學及國民 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民101年5月7 日修正)。臺北:教育部。  陳伯璋(2003)。新世紀的課程研 究與發展。國家政策季刊,2(3), 149-168。  陳伯璋(2006)。課程研究典範建 構的新取向:論課程美學探究的必要 性及其限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編 號 : NSC94-2413-H032-011),未出版。  張華(2001)。走向課程理解:西 方課程理論新進展。2013年2月25日, 取 自 http://www.edu.cn/20010831 /200850. shtml。  張華等譯(2003)。理解課程:歷 史 與 當 代 課 程 話 語 研 究 導 論 (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 原 作 者 : William F. Pinar)。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 馮朝霖(2006)。謙卑、敢行與參 化 - 教 育 美 學 在 全 人 另 類 學 校 的 開 顯 。 2013 年 2 月 25 日 , 取 自 http:// www.wretch.cc/blog/im8008/2610873。  黃道遠(2011)。從教學的藝術性 談教科書的歷史圖像應用。教科書研 究,4(2), 61-8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r]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

答1: 學校可藉著初中數學科修訂課程於 2020/21

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時,要適當引導學生了解聽、說、讀、寫的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 以課程為目標時,課程包含的是所欲達成的 一組目標,強調課程目標的重要性,所以也 著重於課程目標的選擇、組織、敘寫,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