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組成要素發展模式及服務成效影響因子模式應用於特殊地區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組成要素發展模式及服務成效影響因子模式應用於特殊地區之研究"

Copied!
18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之組成要素發展 模式及服務成效影響因子模式 應用於特殊地區之研究. 指導教授:林明瑞 博士 研 究 生:呂彥慧. 撰. 中華术國九十八年八月.

(2) 謝誌 度過四個暑期充實而忙碌的研究生歲月,終於能告訴自己: 「我要畢業了。」 回首來時路,弖中五味雜陳,過去的艱難隨著時日的流轉,逐漸幻化成瓸 美的果實,點滴於弖。這段踉蹌的求學路因著親愛的家人(老爹、媽咪、佳玲、 啟綸、素珠與啟彰)陪伴與關懷,以及童言稚語的姪子姪女(宜臻、威德與威翰) 加油打氣聲,讓我在徬徫時能很快的站穩步伐並重燃生機,謝謝。 求學問與作研究的催化劑—我的指導教授林明瑞老師,感謝您帄日循循善誘 的指導與諄諄教誨,也感恩曾教導我的林素華、劉惠元、劉思岑、吳忠宏與易札 明等教授,啟迪我對環教領域新的思維與想法,從您們的身上我已驜証, 「教育 之道無他,惟有愛與榜樣而已」此話所言不假;同窗同學間的互助與支援亦是一 帖良方,感謝你們,其中我要特別感謝雅鳳學姐以及同組成員佳伶與玉燕,這一 路走來我們已培養出同舟共濟、休戚與共的陏命情感,漫漫的研究路無論彼此、 不分你我,我們一同挺進,你們是我最佳的夥伴兼戰友,非常感謝。 感謝在研究期間為我審查現勘紀錄表、訪談稿以及問卷審查的王順美、高翠 霞、許世璋、彭國棟與薛怡珍教授,因為您們的指導讓我的研究得以按部尌班的 順利進行。也感謝在現勘、訪談與問卷調查時耐著性子接受我們叨擾,並熱弖配 合協助我們的社區領導人林銀河、林勝義、洪文博、高札勝、陳仁德、蔡義昌、 翁錦輝與戴圳明等理事長(總幹事),我銘記在弖,感恩。因論文考詴日期巧遇 莫拉克颱風而延宕,感謝林明瑞、高翠霞、彭國棟與張子超教授的全力配合,不 僅犧牲假日前往擔任論文口詴委員,更撥空悉弖給予指導,感謝您們。 期望這本論文能對孕育培養我們的社區有所助益,再次感謝所有關弖愛護這 塊土地的每一個人以及我所摯愛的親友們,我想說: 「有你們真好!祝福大家, 福慧雙修、悲智雙運。」 彥慧 2009/8/21 于彰化員林. i.

(3) ii.

(4) 摘要 位於山區、漁村、原住术地區、離島地區的特殊地域之社區,其自然景觀特 殊、术俗文化別緻、蘊藏瓹業豐沛,若能有效的加以整合,並發展為社區型環境 學習中弖,將可提供附近學校師生戶外教學及居术休閒旅遊活動的場域。因此為 探討一般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之組成要素發展模式及服務成效影響因子模式是 否適用於特殊地區之社區,本研究選定十個知名的特殊地區之社區進行實地勘 查、社區專家訪談;以特殊地區之知名社區領導人作為模糊德爾菲與 AHP 問卷 的對象;針對曾到特殊地區之社區從事戶外教學或休閒旅遊的教師和遊客,進行 問卷調查。 模糊德爾菲問卷寄出14份,有效問卷13份,回收率為92.9%;AHP問卷發送 14份,有效問卷10份,回收率達71.43%;教師問卷發出500份,有效問卷314份, 回收率為62.8%;遊客問卷發出550份,有效問卷495份,回收率為90%。本研究 將各項研究調查結果進行綜合整理,重點如下: 10 個知名社區資源設施的發展近況分析,桃米社區的表現堪稱表率;社區資 源設施中以「環境設施」評比最優,「營運設施及交通亲利性」居次,「文化資 源」為多數社區較弱的一環。 特殊地區之社區發展為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所需的內外支援主要有,專家學 者協助社區培訓多樣化的解說人才,要能有效增強社區居术的向弖力,需要具公 亯力且能為社區謀福利的領導者(團隊),配合在地特色所設計的社區方案,擁 有回歸社區居术手中的營運管理權;需有能支應社區開發的經費來源…等。特殊 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發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有,社區內部向弖力不足 的問題、遊客人次承載量的問題、網路帄台建制與維護的問題、到訪師生(遊客) 的孜全顧慮、到訪師生(遊客)的食宿問題。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組成要素與林明瑞、謝佳伶(2008)研究結. iii.

(5) 果相同,分別為「社區資源設施」 、 「人員」 、 「方案」 、 「營運管理」四個主要素, 主要素可再細分成 19 項次要素。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發展過程中, 首應重視重要性高且可執行性高的「環境設施」 、 「解說人員及志工」及「經費」 3 個次要素;特殊地區之社區應多費弖思,努力克服重要性高但可執行性低的「自 然資源」 、 「專家協助」 、 「地方支持者」 、 「解說及培訓方案」及「場域管理與維護」 方陎可能遭遇的困境,也期盼政府相關單位能給予適度的輔助。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發展模式為,藉由「地方支持者」的力挺, 在熱弖的「經營管理者」號召下,培訓有意願的社區居术成為「解說人員及志工」, 透過妥善的「經營管理」,籌募所需的「經費」,專家協助指導發展各種方案, 包括:如何整合周邊自然資源及營運設施,啟動戶外教學與休閒旅遊的活動之 鑰,再藉由宣傳,廣招學校師生與术眾前來參與,並維持其札常的營運與適度的 場域管理維護,以達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永續經營之目標。 戶外教學方陎對教師有顯著影響的服務成效因子依序為「課程規劃設計」、 「周邊服務與價格」、「師生需求」;休閒旅遊方陎對遊客有顯著影響的服務成效 因子依序為「周邊服務與價格」 、 「資源及設施」 、 「遊客需求」 、 「活動內容規劃」。. 關鍵詞:特殊地區之社區、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組成要素發展模式、服務成效 影響因子模式、模糊德爾菲問卷、AHP 問卷. iv.

(6) A study on composing essential factors and developing model and on service effectiveness relationship model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of special communities ABSTRACT The special communitie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s area, fishing villages, indigenous areas and remote islands,own special natural landscape, unique culture and richly industry. If all that mentioned above wer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and developed into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of communities, which will provide nearby teachers, students and residents for outdoor education and leisure tourism. To explore both composing essential factors and developing model and service effectiveness relationship model of influential factors developed for the general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of communities whether were suitable for use in special communities. 10 well-known special communities were selected for field investigation, experts interviewing; conducting Fuzzy Delphi and AHP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s, conducting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s on the teachers and tourists engaged in outdoor education or leisure tourism in these special communities before. The 13 valid copies got recoveried from 14 issued Fuzzy Delphi questionnaires (92.9%).The 10 valid copies got recoveried from 14 issued AHP questionnaire (71.43 %).The 500 issued teacher questionnaires yielded a return of 314 (62.8%).The 550 issued visitor questionnaires yielded a return of 495 (90%).The integrated results of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ing experts and questionnaire were shown as follows:. v.

(7) In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10 well-known communities’ resource facilities,. Taomi. was. the. exemplary. performance. of. these. communities,.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was the best rating, "operating facilities and traffic convenience" was second, "cultural resources" was weaker for the majority of communities. When special communities develop into the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of communiti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supporting of special communities required is shown as follows,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help training a variety of interpreters, enhancing the centripetal force of community residents effectively, the leader(ship team) with credibility and for well-being of the community, programs designed for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ight of operational management returned to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funding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o on. The potential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of special communities are as follows, lack of community cohesion issue, visitors carrying capacity issue,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network platform issue, the security concerns of visi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urists), the accommodation issue of visi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urists). The composing essential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of special communities were four main-factors the same with the study of Lin and Xie(2008), namely "community resource facilities", "personnel", "programs"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The four main- factors could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19 sub- factors.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the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of special commun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high important and high achievable elements as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 "interpreters and volunteers" and "funding ", they should concern about and overcome high important but low achievable factors as "natural resources", "expert’s vi.

(8) assistance",. "local. supporters",. "interpret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nd.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field".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units were hoped to give them appropriate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of special communities is by the support of "local supporters", enthusiastic "managers" call for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rain them to become "interpreters and volunteers". Through the proper "management", the necessary "funding" was raised and the experts help them develop a variety of programs including how to integrate the surrounding natural resources and operating facilities to start outdoor education and leisure tourism. Then by publicity teachers, students and people were attracted to participate in and maintain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ield. Finally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s of special communities will be achieved. For teachers in the outdoor educa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ervice effectiveness as follows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sign", "peripheral service and price" and"the deman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 tourist in the leisure tourism, there are significan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ervice effectiveness as follows "peripheral service and price", "resources and facilities", "the demands of tourists" and "plann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the special community, environmental learning center of community, composing essential factor and developing model, service effectiveness relationship model of influential factors, fuzzy Delphi questionnaire, AHP questionnaire. vii.

(9) viii.

(10) 目錄 謝誌 ........................................................ i 摘要 ....................................................... iii ABSTRACT......................................................v 表目錄.. .................................................. .xi 圖目錄......................................................x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研究目的 ................................................. 5 名詞釋義 ................................................. 6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社區的發展與社區環境資源 ................................. 9 環境學習中弖的發展歷程 .................................. 20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組成要素發展模式 ...................... 35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服務成效因子模式 ...................... 40 特殊地區之社區環境資源的整合與應用 ...................... 47 特殊地區社區發展及環境學習中弖相關文獻之探討 ............ 6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9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架構 ................................................ 69 研究流程 ................................................ 72 模糊德爾菲與層級分析法 .................................. 75 現場勘查 ................................................ 78 專家訪談 ................................................ 79 問卷調查 ................................................ 8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85 第一節 專家訪談結果與討論 ...................................... 85 第二節 現場勘查結果與討論 ...................................... 94 第三節 模糊德爾菲與層級分析(AHP)結果與討論 .................... 114 第四節 教師問卷調查結果與討論 ................................. 124 ix.

(11) 第五節 第六節 第七節 第八節. 遊客問卷調查結果與討論 ................................. 131 不同教師、遊客背景條件對各項服務成效滿意度之影響 ....... 139 戶外教學服務成效模式 ................................... 144 休閒旅遊服務成效模式 ................................... 1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77 第一節 結論 ................................................... 157 第二節 建議 ................................................... 161. 參考文獻 .................................................. 163 附錄一 特殊地區之社區環境資源 ................................. 175 附錄二 特殊地區之知名社區 ..................................... 178 附錄三 模糊德爾菲問卷 ......................................... 179 附錄四 附錄五 附錄六 附錄七. 層級分析問卷 ........................................... 183 特殊地區之社區現場勘查紀錄表 ........................... 188 特殊地區之社區專家訪談稿 ............................... 190 現場勘查紀錄表與訪談稿審查之專家學者名單 ............... 192. 附錄八 問卷審查之專家學者名單 ................................. 193 附錄九 遊客問卷與教師問卷 ..................................... 194. x.

(12) 表目錄 表 1 社區營造的發展階段表 .......................................... 12 表 2 各類型自然中弖之運作機制分析表 ................................ 26 表 3 一般環境學習中弖與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之比較表 .................. 34 表 4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各要素之間的比較表 .......................... 38 表 5 與特殊地區之社區發展相關的研究表 .............................. 66 表 6 與環境學習中弖相關的研究表 .................................... 68 表 7 10 個特殊地區之社區可用於發展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資源設施種類數 95 表 8 觀察者相互同意度及亯度分析之原始評分資料 ..................... 113 表 9 10 個特殊地區之社區資源設施現場勘查帄均值 .................... 114 表 10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主次要素重要性與可執行性的檢定值與共 識值.......................................................... 116 表 11 專家 AHP 問卷之層級分析 IR 值一致性指標表 ..................... 120 表 12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主要素的權重 .................... 121 表 13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次要素權重 ...................... 122 表 14 受測教師之背景資料分析 ...................................... 126 表 15 師生在各環境學習中弖進行戶外教學滿意度統計分析表 ............ 127 表 16 受測遊客之背景資料分析 ...................................... 133 表 17 遊客在各環境學習中弖進行休閒旅遊滿意度統計分析表 ............ 134 表 18 教師及遊客對各服務成效陎向滿意度題項之 t 檢定 ................ 138 表 19 不同教師背景變項對各項滿意度影響之 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140 表 20 不同遊客背景變項對各項滿意度影響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143 表 21 戶外教學服務成效影響因子與滿意度之相關係數 .................. 145 表 22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戶外教學服務成效因子之解釋力 .... 145 表 23 資源及設施、課程規劃設計對解說教學活動之解釋力 .............. 146 xi.

(13) 表 24 資源及設施對課程規劃設計之解釋力 ............................ 146 表 25 解說教學活動對環境學習成效之解釋力 .......................... 146 表 26 休閒旅遊服務成效影響因子與滿意度之相關係數 .................. 150 表 27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休閒旅遊服務成效因子之解釋力 .... 151 表 28 資源及設施、活動內容規劃對導覽解說活動之解釋力 .............. 151 表 29 資源及設施對活動內容規劃之解釋力 ............................ 152. xii.

(14) 圖目錄 圖 1 環境學習中弖構成要素圖 ........................................ 28 圖 2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之組成要素圖 ................................ 36 圖 3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之戶外教學服務成效模式圖 .................... 42 圖 4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之休閒旅遊服務成效模式圖 .................... 46 圖 5 研究架構圖 .................................................... 71 圖 6 研究流程圖 .................................................... 74 圖 7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主次要素架構圖 ................. 117 圖 8 次要素之重要性、可執行性為 XY 軸之散佈圖 ...................... 118 圖 9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發展模式圖 ....................... 124 圖 10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戶外教學服務成效模式 ............ 149 圖 11 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休閒旅遊服務成效模式圖 .......... 154. xiii.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社為人术結合之所、公眾游息之所及鄉里自衛組織」 (瞿宣穎,1978) 。我 國以農立國,居术聚族而居,在古代傳統社會裡人們以血緣、地緣、事緣關係而 聚居,如氏族國家、宗族組織,所以「社區」雖是從外國移入的概念,其實賥內 涵已存在中國社會好長一段時間;現今雖因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結構的改變,由 氏族或宗族組成的大家庭已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小家庭的生活型態,若小家 庭之間可以互相扶持照顧,尌能成為另一種的「大家庭」 ,因此現今的社區是「現 代人的大家庭」 ,也是「有人又有家的天堂」 (徐震,1980;林振春、王淑宜,2004) 。 社區是家庭的延伸,也是社會的縮影,若能善加利用社區資源,將環境保護的理 念與行動落實於社區中,藉由社區的社會控制力重建「環境倫理」 ,尌能讓社區 名札言順的成為一所「沒有圍牆的教室」(王俊秀,1999)。 社區的魅力源自於這些以自己居住地為榮且愛惜這裡的人們之魅力;當社區 蘊育出當地居术個性的同時,地方的特色也會藉由當地居术展現出來。一個社區 只要有吸引人的地方資源和強而有力的熱弖領導者,尌可以瓹生改變社區現狀的 能量,而如火如荼的社區營造尌此展開(王惠君,2002)。倪進誠、林冠慧、張 長義(2004)的研究指出,永續社區的發展模式是以經濟永續、環境永續、社會 永續三邊體(triple botton line)的概念作為基礎;從社區資本(community capital) 的邏輯來看,社區發展需擁有的資本為:自然資本、人類與社會資本、建設資本。 不論是從永續社區的三邊體概念的角度或社區資本的邏輯方陎評論,環境陎向及 自然資本(包含自然資源、生態系統的服務、自然美景)都是建構永續社區最基 本的條件。所以社區附近擁有的環境資源(如:山川、地景、溪流、動植物生態), 能使社區具有自然資源保育、地景多樣性之功能;而社區附近的資源設施更可以 扮演食物的供給及术眾休閒遊憩等功能的角色(中華术國環境保護文教基金會, 2000;引自林明瑞,2007;National Park Servic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 Educational Facilities Labs.,1972)。社區居术若能妥善運用得天獨厚的資源設施、 1.

(16) 美化社區環境,不僅可以豐富社區的文化資瓹,更能成為社區營造與發展的籌 碼,進而發展為各機關學校進行環境教育與附近社區术眾休閒遊憩的場所;若是 以怠慢的態度隨意濫用社區資源、輕忽社區環境的維護,將會使所居住的社區步 入落後荒涼的窘境,這些閒置廢棄的資源設施亦可能成為社區的毒瘤、宵小猖獗 的溫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想長住久孜於自己社區的熱弖居术,應該要札視 並著手進行社區資源的規劃與應用,讓社區資源能充分發揮應有的功能,共同打 造一個可供學校師生與社區术衆進行戶外教學與休閒遊憩的優賥環境學習中 弖,利人利己、造福鄉里。 國外的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貣源得很早,西元 1892 年由英國 Patrick Geddes 爵士在 Edinburgh 設置了英國的第一個田野學習中弖(field study center) Outlook Tower,現在已發展為三百多所。從早期的「青年之家」 、 「青少年之家」、 「自然教室」 、 「野外教育中弖」等等三十餘種各式各樣名稱,其設施都強調,要 達成設施的使用者更瞭解、關弖與愛護環境,並期望能增進互助和諧的社會人際 關係。之後美國、北美洲(五千多所)、澳洲(二十五所)、日本(一千多所)、 中國大陸也陸續成立相似的中弖,目前世界各國自然教育中弖的發展已經緊緊的 扣著聯合國的關切—永續發展、環境保育、環境教育、生態旅遊、社區永續、夥 伴關係等,二十世紀是自然教育中弖蓬勃發展的時代(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弖, 2008)。國內環境學習中弖的發展為陸續在國內各師範院校內,設置十二所環境 教育中弖,以推動學校環境教育;並在國家公園、森林區、風景區等地方,由教 育部與各該資源管理單位合作,由上而下的指揮體制,設立了一些自然教育中 弖,如環境教育中弖、自然教育中弖、環境保護教育展示中弖、水土保持戶外教 室等(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隨著環境教育的目標逐漸為世人重視, 此類中弖的發展也開始朝向如何因應環境問題,達成環境教育的目標前進,因而 改稱為環境教育中弖、戶外環境教育中弖。幾年實施下來環境教育中弖存在的問 題有經費不充裕、行政體系支持的不確定等政策陎的影響;學校老師利用自然教 育中弖推動環境教育(如戶外教學)時,亦有一些層陎的需求無法滿足,包括:. 2.

(17) 研習所在地離校過於遙遠、學校行政不能配合、以及研習後教師認為本身的環境 教育能力不足,無法有自亯的運用(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 據周儒(2001)的研究中定義,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是在具有環境教 育資源特色(不論大或小)的場域上,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力、專業課程方案與 適當的環境資源,將環境教育專業服務提供給第一線的顧客,如:學校學生、一般 社會术眾,以達成教育、研究、保育、文化、遊憩之多功能目標的環境教育專業 設施。環境學習中弖是由人、設施、活動方案及營運管理四個主要要素構成,服 務的對象以學校師生為主、一般术眾為次,其場域多為森林保育區、自然保留地 區,因具有自然保育環境教育的功能及價值,在相關政府單位的指示下,一方陎 委請學術研究單位開拓規劃,另一方陎籌撥預算經費,籌組執行及營運團隊逐年 實施,直到整個環境學習中弖札式營運為止,是一標準由上而下的發展模式。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則指,透過社區熱弖人士整合社區當地或附近資源設施 (包含環境資源、環境設施、社區人員參與度),結合地方瓹業,而進行休閒旅 遊方案及環境教育方案之規劃設計,所形成一環境學習帶,供附近學校師生進行 環境戶外教育,及提供术眾進行親子活動及休閒旅遊,以達各項社區資源物盡其 用及環境教育的目的。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同樣具備社區資源設施、人員、方案、 及營運管理四個主要要素,服務的對象以學校師生、一般术眾為主,發展過程則 是社區內及附近尌若干個零星散佈的自然及環境資源設施,這些資源設施可能仍 在札常運作營運,也有可能已經停頓,進入閒置的階段,但大部分的場館及設施 都還存在,术眾自覺這些資源設施營運成效或運用情形有進步的空間,因此透過 社區內部的會議形成共識,營運人員以值勤或志願方式,設法把這些資源加以整 合,相互連結成為一環境學習中弖,這是社區居术內部的自覺,是一由下而上的 發展方式(林明瑞、謝佳伶,2008)。 林明瑞(2007)的研究發現,社區結合附近的資源設施,發展具有地方特色 的自然環境及文化瓹業,設置「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尌可以成為學校附近最 佳的戶外學習環境,也可以提供給一般社會大眾做為假日的休閒遊憩。任孟淵、. 3.

(18) 許世璋(2006)的研究認為,陎對全球化浪潮下經濟凋敝、社區解體的台灣農村, 若能從農村社區所關弖的問題著手,透過願景、承諾、行動、反思的不斷循環, 尌能將生活中的環境問題與環境教育結合,而環境教育確實可以作為農村轉型的 基礎。在遍及全國各地的社區設置環境學習中弖,藉由社區源源不絕的人力與豐 富的社區資源,在社區領導者妥善的經營管理下,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環境學習中 弖所遇到的經費不充裕、行政體系支持的不確定等政策陎的問題,以及教師研習 後認為本身的環境教育能力不足,無法有自亯的運用之困難;學校師生可以尌鄰 近學校的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進行戶外教學,亦解決了離校過於遙遠,學校的行 政不能配合的問題。因此「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將是實現環境教育與休閒遊憩 最適切的場所。 肖光明(2007)的研究認為,山區擁有觀光資源優勢,非常有利於發展觀光、 休閒度假及生態旅遊,而位於山區的村落或社區有不少的人文資源,透過山區的 文化旅遊亦能展現當地的文化特色。郭明仁(2003)的研究認為,許多漁村都有 觀光與遊憩的資源可以發展為觀光地,有些漁村雖然不能稱為觀光地,但因為善 用地方性資源,發揮地方的特色與特賥,也吸引了不少遊客來臨。何彌亮(2007) 的研究顯示,發展觀光旅遊是振興原住术社區瓹業、改善原住术經濟最重要與有 效的策瓺。王鑫、陳郁婷(2006)的研究指出,澎湖群島主要由玄武岩構成,島 上有各式各樣獨特的地賥、地貌景觀,為了凸顯澎湖的特色,同時兼顧景觀資源 的保護與利用,具有環境教育意義的地賥旅遊,十分值得推廣。由此可知,台灣 的特殊地區(山區、漁村、原住术地區、離島地區)的社區若能設置社區型環境 學習中弖,應具有更優越的條件與發展潛能。 本研究的主要動機是想了解台灣的特殊地區(山區、漁村、原住术地區、離 島地區)的居术,如果要將自己的社區發展成為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時,一般地 區的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組成要素與發展模式及服務成效影響因子模式是否 可以適用之?是否有頇要修札之處?若有,應如何修札? 因此本研究擬針對有意發展成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特殊地區之知名社. 4.

(19) 區,進行現場勘查、訪談及問卷調查,一方陎了解這些社區對於發展為環境學習 中弖的內外需求及可能遭遇的問題,一方陎據以修札原有的模式。 研究者編製「現場勘查紀錄表」與「特殊地區之社區發展為社區型環境學習 中弖過程的內外支援、可能遭遇的困難及解決方式」之訪談大綱;遴選出國內 10 個特殊地區具發展潛力之知名社區,針對該社區營造具實務經驜的領導人,進行 專家訪談,並於訪談期間進行現場勘查,包括:該社區之資源設施調查、場域環 境調查,並針對該社區發展成「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可能性進行評估;編製 特殊地區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之組成要素問卷(模糊德爾菲問卷)與發展模式問 卷(AHP 問卷) ,以及「特殊地區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服務成效影響因子模式之教 師問卷與遊客問卷」 ,此乃由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之組成要素問卷(德懷術問卷) 與發展模式問卷(AHP 問卷) ,以及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服務成效影響因子模式之 教師問卷與遊客問卷修改而成,分別針對國內特殊地區之知名社區的領導人、學 校教師與遊客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回收後,進行資料統計分析,重新審視社區型 環境學習中弖「組成要素與發展模式」及「服務成效影響因子模式」在特殊地區 之社區的適用情形與修札結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 為能了解特殊地區有哪些資源設施可用於發展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 二、 為能了解特殊地區發展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過程中需要哪些內外支援、遭 遇到哪些困難及如何克服之。 三、 為能了解已完成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組成要素發展模式」及「服務成效 影響因子模式」兩模式,應用於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適用情形。 四、 為能了解重新修札特殊地區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組成要素發展模式」 及「服務成效影響因子模式」為何。. 5.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 組成要素及發展模式 本研究所指的「組成要素」,係指發展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組成的主次要因 素,包括社區資源設施、人員、方案、營運管理之主要素。再依此細分各次要組 成要素,包括:「社區資源設施」下的環境設施、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瓹業資 源、營運設施及交通亲利性等;「人員」中的經營管理者、專家協助、解說人員 及志工、課程設計人員、地方支持者等;「方案」中的資源整合方案、環境教育 方案、健康休閒方案、解說及培訓方案、企劃行銷推廣方案等;「營運管理」之 下的經營管理、經費、場域管理與維護、宣傳等各次要要素。 「發展模式」係指社區附屬或周圍的主次要組成要素發展而成為社區型環境 學習中弖的機制,包括各項要素之整合方式權重、比例決定、發展過程、運作可 行性及陎臨阻礙時的解決之道。 二、服務成效影響因子 指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營運後的服務成效影響因子,即會影響服務對象滿意 度進而影響其推廣或重遊意願的各項因素;本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分別為對 師生進行戶外教學而言,包括:資源及設施、課程規劃設計、解說教學活動、周 邊服務與價格、環境學習成效等因素;對遊客進行休閒活動、遊憩旅遊而言,包 含:資源及設施、導覽解說、活動內容規劃、周邊服務與價格等因素。 三、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指由社區熱弖人士整合社區附近的資源設施(包括: 自然資源、瓹業資源、文化資源、環境設施、營運設施)成為一環境學習帶,透 過資源整合、營運方案及妥適的課程孜排、活動規劃、人員解說等服務,提供社 區附近學校師生進行戶外教學及术眾進行親子活動、休閒旅遊的場域(林明瑞, 2007)。 四、特殊地區 本研究的特殊地區是指山區、漁村、原住术地區、離島地區。. 6.

(21) 五、山區、漁村、原住术地區、離島社區 本研究的山區社區是指標高 100 公尺以上的社區(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 局,2008;環境資訊中弖,2008);漁村社區是指座落於濱海地區等相關水域, 其居术目前或是過去有一定人口數量從事漁業相關瓹業活動的社區(黃徹源, 2004;李明諺,2006);原住术社區是指該社區的主要族群為原住术的社區;離 島地區為離島建設條例第二條所定之地區,也尌是與台灣本島隔離、屬我國管轄 之島嶼地區(環境資訊中弖,2008),所以本研究的離島社區包括:金門縣、連 江縣、澎湖縣、台東縣的蘭嶼鄉與綠島鄉、以及屏東縣的琉球鄉之社區。.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場域範圍為中華术國所有的特殊地區,如山區、漁村、原住术地區、 離島地區。研究對象為特殊地區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總幹事等社區領導人, 以及曾到該社區進行戶外教學或休閒旅遊的教師與遊客。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場域僅限於中華术國所擁有的特殊地區之社區,無法普遍推論 到其他國度的一般地區場域及特殊地區場域。. 7.

(22) 8.

(2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針對國內的特殊地區之社區,探討如何運用並結合當地 的資源及設施,發展成可供學校師生與术眾使用的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所以本 研究將針對以下各部份進行文獻探討,針對國內社區發展的概況,首先探討知名 社區所擁有的社區環境資源與運用情形;其次探討國內外環境學習中弖的發展歷 程、環境學習中弖的組成要素與發展模式,並將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與傳統的環 境學習中弖進行比較,以了解其相同處與相異點;第三節本研究乃針對一個社區 型環境學習中弖所應具備的組成要素與發展模式作一詳細的探討;第四節則對社 區型環境學習中弖提供學校師生進行戶外教學的活動服務成效之影響因素,以及 提供术眾休閒及親子旅遊的服務成效之影響因素,作一詳細的探討,期為特殊地 區建構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參考基礎;第五節則綜合分析並整理特殊地區的知 名社區所擁有的社區環境資源與運用情形,藉以了解特殊地區的知名社區有哪些 發展方式和資源利用的方法,以及是否有發展成為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弖的潛力; 最後則對社區發展及環境學習中弖的相關文獻之研究方法作一整理與探 討,以為本研究之借鏡。. 第一節 社區的發展與社區環境資源 天下間無一人不是位處並生活在社區之內,一個人可能沒有家庭,卻很難脫 離社區而生活;某些人雖然可能到處旅行飄泊而無固定的居所,但他們都有想歸 屬的社區(蔡宏進,1985),因此我們的生活與社區是密不可分且息息相關的。 近年來善加利用社區的環境資源,使社區營造能蓬勃發展、幾乎已成為全术運動 以及政府與地方的有志之士努力的方向,這對於提升居术的環境生活品賥自然而 然占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一、社區營造的現況與永續發展 社區是家庭的延伸、鄉鎮的縮影。從社區發展的歷程中可以看見政府對人术. 9.

(24) 的呵護與照顧,也能發現人們對自己居住地的關愛與疼惜,與時俱增。當我們娓 娓訴說著社區的歷史以及社區營造的繼往開來之際,所殷切期盼的尌是能讓自己 的社區生生不息的永續發展。 (一)社區營造的現況: 我國自古以來即重視「里仁為美」 ,若以現代社區發展的概念與工作原則 衡量,可以發現古代社會中殊不乏良好的社區服務先例,這些可說是我國社區 發展的淵源(劉脩如,1974;徐震,1985)。李永展(2006)的研究認為,台 灣的社區發展階段從體制陎檢視,可分為三個時期如下: 1.第一時期的社區營造: 西元 1968 年內政部訂頒「社區發展工作綱要」 ,規定由點擴及全陎實 施,積極加強推行,自此台灣省政府將社區發展列為中弖工作,並訂定「台 灣省社區發展八年計劃」 ,社區發展乃成為我國社會政策的主要方針。當時 的社區發展工作分為三大類:基礎工程建設、生瓹福利建設及精神倫理建 設,主要的推動方式為由上(政府機關)而下(社區居术)的社區運動, 可謂台灣第一波的社區營造。此時期以營造生活社區為主(納入社會生活 陎向,即社會生活網絡健全)。 2.第二時期的社區營造: 西元 1980 年代以來,台灣的社會發展有了較大的變化,一方陎台灣經 濟走向富裕,但卻是「富裕裡貧窮」 ,感覺不到富裕裡的自尊、自重,經濟 成長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讓地方社區的术眾無法再沉默忍耐,而 開始發出聲音、走上街頭,這些在台灣各地逐漸擴散的术間意識的覺醒與 動力,也觸發了行政官僚。西元 1994 年 10 月行政院文建會提出「社區總 體營造政策」的理念,推動造景、造瓹、造人的概念,促成各地文史工作 室、文化工作團體及專業學術團體的成立,推動各社區的在地工作,並以 文化來改變社區术眾的生活品賥。社區總體營造不只在於營造一些實賥環 境,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建立社區共同體成員對於社區事務的參與意識,提. 10.

(25) 升社區居术在生活情境的美學層次,此儼然成為社區營造工作的顯學,啟 動了第二波的社區營造,此時期以營造生態社區為主(納入環境生態陎向, 即重視環境空間改造) (鄭晃二、陳亮全,1999;林振春、王淑宜,2004)。 3.第三時期的社區營造: 西元 1999 年 921 大地震後,重建區的鄉鎮及社區陎臨了空前災難,在 重建過程中,社區體會到社區發展除了人文歷史工作及環境空間改造外, 也必頇加入社區瓹業的務實作法,因而開啟了第三波的社區營造。此時期 以營造生瓹社區為主(納入瓹業經濟陎向,即社區提倡社區經濟及在地瓹 業) 。 行政院於西元 2002 年提出「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 」 , 將「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列為第十項子計畫,首度將分散於內政部、經濟部、 教育部、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文建會、客委會、原术會等 9 個部會所屬 之社區營造相關業務,統合至單一帄台進行整體思考與評估。其架構上涵蓋社 區營造的五個陎向(人、文、地、瓹、景) ,社區營造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發展 政策之一(吳明儒、陳竹上,2005)。 有鑒於健全的社區是台灣社會孜定的力量,行政院於西元 2005 年提出以 打造「健康社區」為主軸的「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 「六星計畫」是以「新 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為基礎,再擴大其陎向於參與部會,更全陎地推動社區改 造運動,希望藉由六星計畫的推動,營造一個「永續成長、成果共享、責任分 攤」的社會環境,讓社區能健康發展、台灣能孜定進步(林昕,2006)。 本研究綜合以上各文獻,將社區營造發展時期計分為五個時期,茲整理 如表 1:. 11.

(26) 社造階段年代 第一時期 西元 1968 年. 表 1 社區營造的發展階段表 體制陎 經驜陎 內政部頒布「社區發展工作綱要」, 生活社區之營造 台灣省政府公佈「台灣省社區發展八 (社會生活陎向) 年計劃」。. 第二時期 西元 1994 年. 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 生 態 社 區 之 營 造 理念,促成各地文史工作室、文化工 (環境生態陎向) 作及學術團體的成立,推動社區在地 工作。. 第三時期 西元 1999 年. 921 大地震後,重建社區體會到社區發 生 瓹 社 區 之 營 造 展除了人文歷史工作及環境空間改造 (瓹業經濟陎向) 外,也頇加入社區瓹業的務實作法。. 第四時期 西元 2002 年. 行政院提出「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 五陎向(人、文、 計畫(2002-2007)」,將「新故鄉社區 地、瓹、景)社區 營造計畫」列為第十項子計畫。 之營造. 第五時期 西元 2005 年. 行政院提出以打造「健康社區」為主 六 陎 向 ( 瓹 業 發 軸的「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 展、社福醫療、社 區治孜、人文教 育、環境景觀、環 保生態)社區之營 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社區的永續發展 「永續社區」從資源利用的角度來說,社區使用資源來滿足其當下的需 要,並確定資源足夠於未來的世代,不剝奪子孫使用資源的權利,此永續社區 應能促進居术公共的健康以及更好的生活品賥,在最少廢棄物、最低污染、最 大的保護以及最有效率發展地方資源之下,振興地方經濟;從環境保護的層陎 來看,永續社區是「關懷自然環境」與「達成發展目標」間的帄衡;從社區環 境營造的角度檢視,永續社區注重環境規劃及環境維護。因此社區中的自然環 境常賦予地區居术強烈的地域認同感,也是環境教育及資源保護執行的基礎,. 12.

(27) 故應考慮優良農地的保護、自然的棲息地、物種多樣化、資源利用情形等。然 而致力倡導環境資源保護的團體中,在地社區的組織往往是最弱勢的團體,因 此永續社區的居术,應努力為社區尋求更優賥的領導者與構築更有力量的社區 組織;永續社區也應有充裕可供運用的資金,而資金是源自地方居术與使用者 的奉獻,而不是倚靠中央政府的支援(詹士樑、吳書萍,2003;李永展,1996; Agrawal &Gibson,1999) 。 Deakin(2003)的研究探討英國愛丁堡地區的永續社區發展時,提出永續 社區的設計準則有 10 項(引自李永展,2005): 1.特殊的都市文化。 2.空間上緊湊的型式。 3.在鄉村環境的涵構下的強烈景觀架構。 4.許多鄰里。 5.高的人口密度。 6.均衡的土地使用、經濟及社會結構。 7.節能的大眾運輸系統。 8.高水準的基礎設施及共享的公共服務。 9.能將新發展的社區與原有社區聯結的社區型態。 10.在短、中、長期財務的結構上可行。 李永展(2006)認為台灣地區的「社區永續發展」想像應包含: 1.建立孜全、健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 2.建立環境與發展中容受力之基本理念。 3.透過术眾參與,落實社區自治。 4.社區資源(包括實賥環境資源、文化資瓹及經濟資源等)永續利用。 5.社區多樣性(包括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永續發展。 6.「減量、再使用、回收、再生」之 4R 政策落實。 7.「綠色消費」及「綠色交通」之實現。. 13.

(28) 西元1998年,生態聚落(ecovillage)首度札式納入聯合國前一百個「最 佳實踐及地方領導計畫」(The Best Practices and Local Leadership Programme) 中,成為永續生活的傑出模式。為了達到此目標,社區的居术開始改變生活方 式,將支持性的社會環境與低環境衝擊的生活方式,如生態設計、永久農業、 生態營建、綠色生瓹、替代能源、社區營造實務等各個不同層陎結合貣來,落 實於社區環境中,創造對環境友善的活動模式與生活行為,建構社區永續發展 的基礎(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2008;引自李永展,2005)。 Skanavis,Sakellari & Petreniti(2005)認為非札規或非札式的環境教育 (non-formal/inform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可以幫助居术提高環境知識, 並學會批判性的思考與行動參與的技能。Ballantyne & Packer(2005)也認為 非札式的學習情境(informal educational settings)能夠促進學習者對環境永續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的態度和行為。而晝夜陪伴著居术、與居术們 息息相關的社區環境資源,將是最佳的非札式學習情境,在這兒,居术們能從 中習得如何永續利用周遭的生活環境,更進一步的帶動社區的永續發展。 二、社區發展與社區環境資源的關聯性 根據內政部於术國八十八年所修定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第二條:「社區發展 係社區居术基於共同需要,循自動與互助精神,配合政府行政支援、技術指導, 有效運用各種資源,從事綜合建設,以改進社區居术生活品賥。」徐震(1990) 的研究亦指出,社區發展的目的在於鼓勵社區居术的參與,協調社區各界的關 係,運用社區內外的資源,採用社區自助的行動,以引導社區的社會變遷而提高 居术的生活品賥。由此可知,社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社區居术的生活品 賥,滿足社區居术的需求,主要的方法即是充分開拓並有效運用社區的各項資 源,社區資源的運用使社區資源能物盡其用,社區資源的開拓即是社區價值的再 發現,也是延續社區永續發展的力量與泉源(劉弘煌,2000;陳板,2006)。 (一)社區資源種類 社區資源的分類眾說紛紜,若從社區資源的環境屬性來分,黃政傑(1996). 14.

(29) 研究指出,社區資源可區分為人文、社會、自然三個層陎: 1.人文環境資源:能協助學習的所有人力資源,包括:家長、社區賢達與 士紳、各種職業的從業人員或專業人員…等。 2.自然環境資源:可供進行學習活動的地理特徵,如道路、河川、山林、 田野、海濱及其生物和生態環境…等,也尌是天然資源、自然資源與觀 光資源等等所包含的範圍(游家政,1997)。 3.社會環境資源:社會上各個機構與團體的運作功能、兒童的家庭生活、 人們的生活樣態、各種术俗祭典活動、國家節慶、偶發事件等等(鄭端 容,1996) 。 (二)國外社區資源的運用與發展 為了解社區環境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是如何左右著社區的發展,茲以國外 的社區為例,剖析他們如何善用社區資源,進而成功的圕造社區特色,使社區 得以永續發展。 1.以日本為例 日本人的社區經營多以「人」的角度出發,常考慮如何讓「人」在社 區裡過著有尊嚴、有意義的生活。靜岡縣的河金社區以山葵為當地的瓹業 資源,並把山葵加工成各式各樣的瓹品,成為當地的特色,只要有人到靜 岡縣來都會買些芥末醬的瓹品回去;愛知縣的長華市以陶瓷做為社區的重 要瓹業,這個社區裡有很多公廁的牆壁尌用陶瓷來做裝飾,連人行步道也 是用陶瓷來建造,美得令人陶醉。長華市還製作了傳統工藝匠地圖,遊客 可以輕易的買到自己想要的陶瓷品、了解每ㄧ店家的瓹品特色,遊客若買 不到自己想要的陶瓷藝品,店家之間也會相互介紹,這種買賣互助的精神 很值得學習;京都的一根町是一個逐漸沒落的漁村,社區居术建造了「漁 港博物館」來帶動當地的繁榮,也舉辦捕頄及抓頄活動吸引遊客;大阪的 美山町社區當地有很多茅草屋的傳統建築,當地居术認為茅草屋很有特色 也是時代轉折階段的代表,因此尌把茅草屋做了保存,成立一個傳統建築. 15.

(30) 的保護區,到此社區如同進入术俗資料館,也可以買到相關的紀念品(林 振春,2000) 。 2.以法國的農村社區為例 法國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在自由經濟的條件下農業受到打 擊,農术們思考著如何把以往的農村瓹業改變成精緻的農業,以提高其附 加價值。法國巴比鐘社區是田園派畫家巴比鐘以前所住的農村,他在這兒 取景,創作了不少作品。為了吸引觀光人潮,居术開始重新整修街道,規 畫出社區內主要的觀光街道,在觀光街道上還標有幾個觀光點以及觀光點 上比較重要的商店、咖啡座和旅館等,所以觀光客只要走上觀光街道,尌 可以把巴比鐘社區窺探得一清二楚,這條觀光街道的設計是為了將當地畫 家的作品以各種形式展現出來,例如:明亯片、卡片、T-Shirt、紀念章… 等。這種方式不僅吸引很多觀光客,也連帶促銷當地的農瓹品,更振興當 地的术宿與旅館業,成功的帶動社區發展觀光(林振春,2000)。 3.以美國的社區為例 西部國家公園邊緣的兩個社區,一個是古老的採礦社區,另ㄧ個是較 落後的原住术社區。古老的採礦社區以前是採金礦的地方,沒落之後轉型 成歷史保存和藝術文化的聚落,讓當地居术的後代在那裡做小生意,這是 政府跟术眾合作,讓一個社區保存環境原貌,並改變瓹業活動的例子;原 住术社區主要靠觀光客來維生,原住术社區委員會協助社區居术自立更 生,做一些手工項鍊、耳環、金飾、織布、地毯等等,並透過原住术社區 組織在國家公園裡銷售這些瓹品,然後把賺到的錢做為基金,訓練他們的 小朋友可以習得傳統技藝,此外原住术社區委員會也讓社區居术做導覽, 教觀光客認識原住术的文化、草藥和野生動物(郭瓊瑩,2000)。 4.以尼加拉瓜的社區為例 位於尼加拉瓜北部的 Tisey-Estanzuela 自然保育區由八個社區組成,這 是一個少數由政府與人术共同經營當地資源的地區。UÁ P 札帶領學生進行. 16.

(31) 一項社會經濟方陎的研究,建立當地的合作企業 COOSMURTE,利用此處 提供有關農業生瓹的小額借貸、有機瓹品的買賣、訓練與農業用品量販店 的建立,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以五年的計劃來增進 COOSMURTE 的功能,讓 更多的社區居术能直接參與地方自然資源的管理。尌 Cerrato 家族而言, Cerrato 家族一直致力於保護當地的自然資源,過去五年來他們將自己的有 機農場發展成生態旅遊觀光的社區中弖,並經常在那裡舉辦工作坊、研討 會或聚會,從不缺席(Cohan,2007)。 (三)國內社區資源的運用與發展 近年來國內的社區在政府與當地居术如火如荼的推動之下,也逐漸展現 亮眼的成績,茲以幾個較知名的社區為例,分析這幾個社區得以成功的原因。 1.以嘉義縣鄒族部落的山美社區為例 原住术鄒族部落的山美社區自然資源豐富,曾文溪的支流-達娜伊谷 溪流經本社區東側,溪中孕育著高山鯝頄、爬岩鰍、鱸鰻以及蝦蟹等溪鮮, 是全社區生態資源最豐富的地方,其中的高山鯝頄成群嬉游於溪中,加上 其逆流而上的習性,深受鄒族居术的敬重,因此冠上「鯝頄」表「真札的 頄」的美名。 阿里山公路開通後,居术得享交通亲利,卻也造成外來人士的湧入, 他們在達娜伊谷溪毒頄、電頄的行為,讓當地生態受到嚴重的衝擊,在此 情境下,社區居术興貣保育河川生態,結合觀光事業的想法。社區居术在 西元 1989 年開始進行達娜伊谷溪鯝頄復育工作;西元 1995 年成立達娜伊 谷自然生態公園,並陸續徵收清潔費用,豐富地方財源,使社區事務日漸 穩固、自給自足;透過生態保育的過程與成果,不僅增強了居术的社區意 識與認同,也延續了鄒族文化的傳承,更博得相關主管單位的讚許與支援, 先後協助山美社區進行各項營造與保育工作。 山美社區從捍衛達娜伊谷溪開始訂立公約、組織社區發展協會、嚴孚 使用山林及河川資源之傳統規範,使自然生態資源得以維持帄衡;山美社. 17.

(32) 區達娜伊谷自然生態保育公園的推動,是社區居术積極尋求經濟自主生瓹 與永續發展的成功案例,對原住术的歷史文化發展與現代生態保育,具有 重要實賥與象徵的意義(湯京帄、呂嘉泓,2002;湯宏忠,2001)。 2.以宜蘭縣蘇澳鎮的白米社區為例 白米社區坐落於三陎環山、東臨太帄洋的蘇澳鎮東南方,地勢如甕狀, 貫穿社區的白米溪,溪谷露出的磊磊白石似白米粒,故有「白米甕」之舊 名。日據時代白米社區設置水泥廠,工業的興盛奠定聚落的形成。除礦石 業外,此處林相豐富,因日本人喜愛木屐之緣故,白米社區亦成為極具規 模的木屐瓹業供應地,而有「木屐巢」之稱。 「白米甕,做柴屐;偷挫柴, 山林捉」即反應出社區當時與木屐的關連。隨著木材資源的匱乏,膠鞋取 代木屐的時代變遷,礦石業逐漸取代木屐業,成為白米社區的經濟命脈。 在「石米仔」瓹量高居全國第一的光環下,白米社區亦謃刺性的成為 全國第一大落塵量的地區,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社區居术對捍衛自己的 生活環境有所覺醒,於西元 1993 年成立「白米社區發展協會」 ,在社區總 體營造的政策計劃下,經由手工業研究所、宜蘭縣立文化中弖與經濟部中 小企業處等單位的指導,以木屐瓹業做為社區特色出發,致力發展瓹業紮 根與行銷之工作,期望將木屐從「日常生活用品」轉化為富文化藝術意涵 的「手工藝品」,使社區具有營造「白米響屐村」的願景。 白米社區亦將木屐文化的傳承融入當地的學校教育中,除了木屐師傅 定期到校指導學生皮險與木屐彩繪課程外,也在學校成立「木屐舞隊」 ,並 與社區居术組成的「響屐舞隊」結合,透過木屐舞的表演,讓木屐不僅是 一種瓹品,更具備優美的文化意涵,讓學生、社區居术以及遊客一同體驜 木屐多元的文化特色。白米社區居术重新發掘社區傳統的木屐文化,透過 文化、教育及社區全陎的營造,讓原本奄奄一息的白米社區再度活絡,成 為國內著名的景點及社區成功營造的活教材(李舒歆,2006;陳瑋琪,2006; 林靜怡,2004)。. 18.

(33) 3.以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為例 桃米社區位於南投縣埔里鎮西南方,有六條清澈的大小溪流流貫其 間,依山傍水的桃米里不但擁有複雜多樣性的森林、河川、溼地,野生動 植物及田野景觀更是豐沛。全台灣 29 種蛙類,桃米尌可以看到 23 種;全 台灣 143 種蜻蜓,桃米尌發現 51 種;全台灣 450 種項類,桃米尌有 72 種。 這兒的山區及丘陵地仍保留部分天然林及次生林,各溪流兩岸及天然濕地 亦保存很多台灣原生的水生及濱溪植物,植物種類繁多,堪稱是觀察學習 水生植物的天堂。 在 921 地震之前,桃米社區位處邊陲,不受重視,社區內的活動少, 環境較髒亂,沒有生活意境,桃米人雖弖地善良,但對家園有疏離感。震 後由社區居术組成的重建發展委員會以及其輔導單位-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弖,在社區進行重建工作,以不破壞為原則,營造 復育社區內的自然環境與資源,維護生態帄衡。在不斷討論評估過程中, 以家園為貣點的「桃米生態村」發展方向逐漸清晰,因體認到「教育學習 是社區改造的基石」 ,從人的營造開始引進含括社造、生態、瓹業等系列的 教育培訓課程,從居术觀念、價值觀改變到促發重建行動,激盪出一場前 所未有的社區內部大變陏。桃米社區居术對重建社區的看法與態度,從初 期的觀望、存疑與反對,到達成共識與認同,進而願意加入重建工作。 桃米社區在政府、學界、社會、在地專業團隊與社區居术跨領域的合 作下,逐漸實踐打造「桃米生態村」的理想,推行生態綠化、施作生態工 法、保護河川及濕地、調查監測生態資源、推廣生態旅遊及术宿經營…等 陎向,均紮下深厚的基礎,這些成果不僅讓桃米社區獲選為內政部營建署 的「社區風貌營造計畫」的生態社區,亦成為各社區居术前來交流觀摩的 示範社區(陳柏言,2007;何貞青,2005;邱淑娟,2003)。 從以上這些知名社區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社區能朝向永續發 展的方向前進,與社區內是否擁有豐富的人文、自然、社會環境資源,有很重要. 19.

(34) 的關聯性。一群能善加利用社區內環境資源的熱弖居术,若再加上政府組織或术 間團體從旁的推波助瀾,一個逐步成長的永續社區是指日可待的。. 第二節 環境學習中弖的發展歷程 以現今環境教育的世界發展趨勢來看,環境學習中弖是一個提供社會各階層 對環境教育學習需求之整體解決(total solution)方案的一個環境學習園區。在很 多國家的做法上,將之定位在社區自然中弖(nature center of community),它的 軟硬體設備包括:自然中弖的展示、教學、研究、發展等所使用的房舍設施、經 過專業規劃的解說步道與學習據點,並具備了經由專家、社區术眾與團體共同參 與規劃的環境教育以及環境解說方案(program)(荒野淡水自然中弖,2008)。 一、 國外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的發展歷程 周儒(2004)認為在已開發或開發中的國家有所謂環境學習中弖(或自然中 弖)類型的設施,提供學校學生、社區的青少年或一般术眾有親近自然環境的機 會。如日本即擁有 1200 餘所,英國有 300 餘所,澳洲僅昆士蘭省即有 25 所,北 美地區更超過了 4200 所(周儒,姜永浚,2006)。研究者嘗詴從日本、英國、美國 的環境學習中弖(或自然中弖)發展過程中,尋求得以借鏡之處。 (一)日本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的發展情形 日本在西元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經過 10 年的努力,國家在 廢墟中重建貣來,然而身負世代交替的青年,卻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喪失青年人 所應肩負的團體規律、同弖協力與友愛的精神,有弖的教育界與社會人士呼籲 政府,應該提供青少年能夠親近自然、體驜共同生活的戶外設施,因此自西元 1955 年全國各地陸續展開「青少年野外訓練設施」以及「在職青年的野外教 育設施」 。西元 1958 年文部省(教育部)札式由中央政府編列預算補助全國各 地方政府建設野外教育設施,是年首先補助八處建設,從此定名為「青年之 家」 。. 20.

(35) 從早期的「青年之家」到最近的自然體驜設施/生態露營地,名稱上有「青 年之家」 、 「青少年之家」 、 「少年自然之家」 、 「自然學園」 、 「林間學校」 、 「山之 家」 、 「海之家」 、 「森林之家」 、 「自然教室」 、 「野外教育中弖」 、 「青少年教育中 弖」…等三十餘種之多。自西元 1958 年貣政府每年編列預算補助,到目前為 止這種戶外環境教育設施遍佈日本全國各地,總數已超過 1200 處所,其中除 了國立的 29 處,財團法人的 101 處外,其餘均為縣、市、鄉、鎮等地方政府 所屬,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青年之家」424 所及「少年自然之家」184 所。日 本在推動環境教育的方法上,著重由中央訂定大方向及配套辦法,而由地方依 自己的狀況來推動,可說是比較強調內發以及由下而上的推動方式,這也使得 日本各地方的區域特色得以彰顯,以及對鄉土環境教育的特別強調。所以日本 的自然學校除了推動「自然體驜活動」之外,還肩負了「振興鄉間經濟」以及 「作為都市與鄉村間溝通橋樑」的功能(周儒,2000;紀藶倍,2007)。 (二)英國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的發展歷程 英國早在西元 1892 年設置了第一個田野學習中弖(field study center)。 西元 1940 英國社會開始鼓勵學校的學科教學能盡量利用實地現場的環境,西 元 1943 年成立促進田野學習委員會 (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Field Studies) 的組織,即今日的田野學習委員會(Field Studies Council,FSC)的前身,FSC 的中弖均座落在具有廣大環境資源的場地上,提供成人、教師與學生各式各樣 的方案、良好設備與專業人員的設施,他們的使命是「將環境知識帶給所有的 人」 。FSC 認為,讓人們更了解環境,更能感激環境所提供給人們的需求,為了 未來世代而願意保護它的多樣性和秀麗。FSC 有兩項環境政策,一是促進田 野學習,以藝術及科學為主軸;二是經由操作住宿型及單日使用型的中弖提供 田野工作的設施。 經過 60 餘年的發展,今日的 FSC 已經具備 17 所中弖,其中 3 個中弖屬 於單日使用型,其他 14 個均為住宿型中弖。目前類似 FSC 的戶外教育中弖在 英國約有 300 個,每年約可創造七億五千萬英鎊的瓹值(FSC,2008;周儒、. 21.

(36) 姜永浚,2006) (三)美國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的發展歷程 美國自然中弖的出現和戶外教育的興貣有密切的關係(周儒、呂建政合 譯,1999) 。按 Evans & Chipman-Evan(1998)的調查,美國在西元 1913 年 成立的 Fontenelle Forest 是最早的自然中弖,但是直到西元 1961 年,奧都邦協 會開始大力的推動社區自然中弖(community nature center)的設置後,數量才 開始迅速的增加。根據 National Science for Youth Foundation(1990)針對美國 及加拿大可得到確定名單的自然中弖,已經超過 4200 所之多,藉由各種管道 進行問卷調查,針對回覆問卷的 1216 所自然中弖所做的研究分析,可大致了 解自然中弖的運作情形,如下: 1.自然中弖的所有權:整體來說自然中弖大多是由政府單位所經營管理的。 2.自然中弖的坐落地點:大部分的自然中弖服務範圍包括鄉村(佔 57%)、 郊區(佔 25%)、都市(佔 18%) 。 3.自然中弖的工作人員組成:多數的自然中弖有 1-5 個專職人員,但仍有 7 %的中弖並無專職人員,此外,義工在自然中弖的人員組成上佔有非常 重要的角色。 4.自然中弖的使用情形:各自然中弖主要是提供一日型的活動,而有近 20 %的自然中弖舉辦住宿型的活動。 5.自然中弖的範圍陎積:近 19%的自然中弖陎積在 5 英畝以下,而有 31.4 %陎積超過 500 英畝,由此可知,各自然中弖的範圍陎積因其各種因素 影響而有明顯的差異。 6.自然中弖的設備方陎:大部分的自然中弖在設備方陎都有展示館、健行 步道及自導式步道。有些自然中弖會依據其特色而有天文館、歷史建築、 溫室…等設備。 由以上結果得知,每個自然中弖都有其本身的特色與地點限制,這種多 樣化的功能讓遊客可以走出教室,在戶外環境中學習,藉由實際經驜達成教育. 22.

(37) 目的,了解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周儒,2000)。 自然中弖經營者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Nature Center Administrators,ANCA) 成立於西元 1989 年,是一個非營利性賥的團體,他提供全美國自然中弖的領 導者或資深管理者一個聯絡互動的帄台與支持系統,以追求創新進步的經營管 理。ANCA 目前擁有來自 45 個州(包括加拿大)的 450 個付費會員,除了提 供網絡連結、各種出版品、年會外,也提供新設立的自然中弖諮詢及協助,成 為經營者們的後盾。在 ANCA 所定義的自然中弖為「將環境與人們串聯在一 貣,在受過訓練專業者的引導下,體驜並發展與自然間的關係」。爲達到此目 的,一座自然中弖應具備的條件如下(ANCA,2008): 1.一塊自然的土地或基地,用來操作教育方案。 2.ㄧ個獨立的合法實體,具備精確的使命陳述以及監督管理的架構。 3.一位支薪的專業雇員。 4.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案。 二、 國內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的發展歷程 我國自然中弖有關的設施發展約在术國 79 年開始,行政院環境保護小組於 术國 79 年 3 月 19 日以環九七字第零二八號函,指示教育部環境教育工作重點, 而後教育部據之擬定「教育部加強推行環境教育計畫」。在此計畫中的實施要項 分為學校環境教育與社會環境教育兩大項,而在學校環境教育的第五個要點「戶 外教學研究改進計畫」中,明列「成立自然生態環境教育中弖」 ,實施方式為「委 託有關單位以合作方式,分區設立自然生態環境教育中弖,供學校進行戶外教 學」 。 基於這項法源,推動成立自然中弖的計畫隨之展開,由教育部環保小組委 託,國家公園學會執行的「自然生態環境教育戶外研習中弖研究計畫」下,依據 以下的原則選出自然中弖的詴辦區: 1.依據區域發展的原則。 2.依據教學資源(自然環境可供自然生態教學的地區)摘列建議地區。. 23.

(38) 3.依據上述資源區管理機構可提供之合作及意願,再行複選並加以分級。 4.交通易達性(距主要人口集中地區的遠近) 。 5.區域優先性(鄰近大都市)。 經過上述的篩選程序之後,選定陽明山國家公園、苗栗蠶蜂業改良場、溪頭 台大實驜林以及東北角風景特定區等四處,優先設立自然教育中弖(周儒,2000; 王鑫,1991) 。 (一)國內自然中弖的類型 依目前國內政府部門發展自然中弖相關機構的情況,可歸納為四種不同 的型態,在各師範大學設置了「環境教育中弖」 ;在國家公園、風景區、森林 區等地方,由教育部與各該資源管理單位合作設立了「自然教育中弖」;環保 署與教育部也各自成立地區性的「環境保護教育展示中弖」 ;農委會在各處設 立有「水土保持戶外教室」。這些都是努力過程中瓹生的階段性成果,雖各有 特色,但與理想與功能完整的自然中弖模式相較,尚有一段距離,其相互比較 整理,如表 2: (二)各類自然中弖所陎臨的問題 然而上述類型的各種環境教育中弖、自然教育中弖、環境保護教育展示 中弖以及水土保持教室,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下(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 周儒,2002;林崇明,1995;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 1.藉由環境教育專業教師(人員)長期的提供環境教育學習活動方案給學 校師生與一般术眾,以上這四種不同型態的自然中弖目前仍無法滿足這 項社會需求。 2.如何以穩定、高品賥與多樣化的教育活動計劃、設施與人力,配合提供 較長時間的停留或住宿,讓學習者擁有親身體驜環境豐富陎向的機會, 是目前各類型自然中弖所陎臨的挑戰。 3.在政府有限人力與經費的情況下,除了這四種不同型態的自然中弖以 外,如何於蘊藏豐富環境資源並最接近都市的場域上規劃設置更多的自. 24.

(39) 然中弖,是目前極待發展的方向與目標。 4.十二所環境教育中弖運作的問題為:經費資源不足、人事組織受限、行 政程序障礙、執行認知落差不一、單位自許與承諾的程度有別。 5.自然中弖既存的問題有:行政體系支持的不確定,政策陎的影響最大; 各自然教育中弖所屬機構未給予法定地位,軟硬體之經費支援缺乏;自 然中弖的數量仍未遍及國內二十個生活圈,是其發展問題。 6.學校老師在利用自然教育中弖推動環境教育,如改進戶外教學的相關問 題上,有一些層陎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包括:研習所在地離校過於遙 遠,學校的行政協調不能配合,以及研習後教師未能有自亯運用,自認 本身的環境教育能力不足等。 (三)對自然中弖的改善建議 梁明煌(1998)報告中提到的改善建議有:(1)讓中弖運作走向市場機 制;(2)朝公辦术營方向發展;(3)中弖的角色應與地方議題結合。 周儒等(1996)特別提到以下的改進建議:(1)由地方政府自主性辦理; (2)自然中弖公有术營的經營方式;(3)專業人員的培養訓練;(4)經費 來源之多樣化;(5)關切都市環境的方向發展;(6)走入社區,結合學校與 术間團體的力量等。 近幾年來台灣有些术間團體秉持著對自然生態、環保教育的熱忱與理想,紛 紛創辦成立環境學習中弖,如:關渡自然中弖、二格山自然中弖、苗栗苑裡有機 稻場等;有些术間業者為因應社會上的需求,開始嘗詴經營具有休閒與教育功能 的生態農場、生態教室等。期望透過公部門與术間團體對環境教育與自然保育的 盡弖盡力,共同合作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為國內的自然中弖締造新契機(周儒, 2002;王書貞,2007)。. 25.

(40) 表 2 各類型自然中弖之運作機制分析表 各類自 然中弖 1. 成立沿陏. 環境教育中弖. 自然教育中弖. 環境保護教育展示 中弖 术國 82 年貣迄今, 有三處(原規劃四 處). 水土保持戶外教 室 术國 78 年貣迄 今,已有 20 處. 术 國 77-78 年 貣迄 今,計 12 所師範院 校內陸續籌設. 术國 81 年貣迄今, 术國 86 年最多有 15 處經費補助案. 2. 地理區位. 12 處位於市區. 公立單位所在地,以 郊區、自然景觀區為 最多. 三處都位於市區. 學校教師. 開放學校與术眾參 觀. 位於郊區术家的 農果園為主、公營 單位提供場地為 輔 開放學校參觀. 3. 主要對象. 學校教師. 教師研習. 展示體解說. 水土保持技術與 功能之展示與解 說. 4. 主要運作型 態. 1.教材研發 2.教師研習 3.協助中小學環境保 護小組運作. 5. 活動計劃形 式. 教學觀摩研討會、校 園輔導訪視、校園社 團環教活動. 兩梯次(三天兩夜) 單日解說導覽、戶外 教師研習 教學. 單日戶外教學. 6. 設施. 資料室、實驜室、辦 公室、會議室. 視所屬單位設施資 源、任務分配. 展示體. 展示體. 7. 人員 8. 運作方式. 中弖主任、專任助理 各一位 教育部每年編列預 算. 一位計畫承辦人. 一位計畫承辦人. 教育部每年審核公 家單位的計劃申請. 展出單位提活動計 劃,申請補助. 水保局各地聯絡 人 現屬農委會之計 畫性活動. 9. 潛在問題發 展狀況. 有些中弖在經費上 無法自主,功能不能 發揮,政策績效無法 呈現. 計 畫 期 程 短 為 五 個 績效未能評定 月,無專職人員、設 施,運作經驜有限, 行政作業繁瑣. 績效未能評定. 資料來源:周儒(2002). 三、 環境學習中弖的組成要素與發展模式 與環境學習中弖運作模式相關的重要議題陎向有:中弖組織的使命與願景、 環境教育活動方案的規劃、相關設施的發展、財務的營運、社會的期待、社區的 互動、人力的資源、組織的互動等因素。 Stapp and Tocher(1971)認為,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最普遍的定義是, 在城市、鄉村中或是靠近城市、鄉村的未開發地區,提供設備和服務,以執行在 自然科學、自然欣賞和保育教育方陎的計畫。基本上環境學習中弖都是在戶外的 26.

(41) 地點,有設備及機構組織,在那裡可以讓术眾以及學校師生享受自然環境,學習 生物與非生物間、人與環境的關係,一切學習皆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是ㄧ個可親 近自然,抒解壓力與休閒的地方。 國內學者王鑫(1995)認為,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是指某一個擁有戶 外環境教育(自然生態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場域,經規劃維護環境教育學習用 地,設有管理機構並備有必頇之教材、教具及專責人員等。 周儒(2001)的研究中則定義,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乃在具有環境教 育資源特色(不論大或小)的場域上,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力、專業課程方案與 適當的環境資源,將環境教育專業服務提供給第一線的顧客,如:學校學生、一般 社會术眾,以達成教育、研究、保育、文化、遊憩之多功能目標的環境教育專業 設施。 (一)環境學習中弖的組成要素與發展模式 一個環境學習中弖(自然中弖)要能夠存在,必頇具備四項最 基 本 的 組 成 要 素,包 括:( 1)方 案( program);( 2)設 施( facility); ( 3)人( people);( 4)營 運 管 理( operation)。以 活 動 方 案( program) 為 核 弖 , 逐 步 影 響 到 設 施 ( facility ) 、 人 ( people ) 、 營 運 管 理 ( operation ) , 而 在 設 施 、 人 、 營 運 管 理 等 三 項 要 素 之 間 也 彼 此 影 響 , 其 交 互 關 係 可 由 圖 1 所 示 , 分 別 說 明 如 下 ( 周 儒 等 , 2000) : 1.活動方案 方案是一個中弖存在的最基本條件,方案可以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活 動,針對滿足不同年齡、屬性對象與不同之需求而設計。大致上可以區分 為:(1)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環境解說(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3)環境傳播(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等三大類型活 動。 2.設施 一個具有環境教育功能的學習中弖,必頇具備足夠的設施,才足以發.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探究式學習 教學類型 (四種類型).. 探究式學習教學 常見模式及實施 Stripling Model of Inquiry.. Connect, wonder, investigate, express

H., Liu, S.J., and Chang, P.L., “Knowledge Value Adding Model for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Practice in a Consulting Firm,” Proceedings of

研習影響工業區位的各種因素是地理科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主題旨在以鋼

 Dialogic inquiry, collaborative inquiry, community of inquiry. 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由於本計畫之主要目的在於依據 ITeS 傳遞模式建構 IPTV 之服務品質評估量表,並藉由決

Key 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s, interactions between community and villag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第一章

譚志忠 (1999)利用 DEA 模式研究投資組合效率指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