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合問題解決策略之blog教學活動設計-以國小自然科昆蟲飼養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結合問題解決策略之blog教學活動設計-以國小自然科昆蟲飼養為例"

Copied!
1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國恩博士 侯惠澤博士. 結合問題解決策略之 blog 教學活動設計 —以國小自然科昆蟲飼養觀察為例 Designing a Blog Instructional Activity with Problem Solving Strategy for Rearing and Observing Insect -A Case Study of a Science Cours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研究生:陳姵婷 撰. 中華民國 一百 年 一 月.

(2) 摘要. 結合問題解決策略之 blog 教學活動設計 -以國小自然科昆蟲飼養觀察為例. 目前,於國小實施自然科昆蟲飼養觀察教學時易受限環境和資源影響,多僅 由教師提供相關的影片介紹與學生獨自之飼養活動,教學活動的設計較缺乏互動 性與探究深度。部落格提供分享與討論互動的相關功能,期能輔助學習者藉由將 實體觀察以影片或照片記錄並分享於部落格的方式,提升學習的互動性與動機。 此外,結合問題解決步驟的教學任務可以提供學生在實體飼養觀察時能透過解題 任務作為引導,更深入觀察並分析、討論並建構關於昆蟲生活的相關知識。 本研究為初探性的研究,主要的目的在設計一系列結合問題解決策略的國小 部落格昆蟲飼養教學活動。此外,並藉由實徵的觀察研究,藉由教師的教學日誌、 學生部落格中的發表與討論內容以及教師對於學生解題歷程的評量進行初步分 析。本研究彙整各組學生在部落格上問題解決討論各階段的歷程,並探討學生運 用部落格於問題解決的各階段的歷程與參與動機。本研究並討論此活動的特色與 限制,並根據限制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進行相關教學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此教學活動中,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問題解決歷程,但發 現許多限制,建議教師可加強學生對問題解決的基本概念,並鼓勵學生與同儕進 行較深入的討論。而此活動若可搭配實體的導覽觀摩活動,能使學生在部落格上 有更良好的討論互動。. 關鍵字:問題解決、部落格、生物飼養觀察.

(3) Abstract Designing a Blog Instructional Activity with Problem Solving Strategy for Rearing and Observing Insect -A Case Study of a Science Cours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By Pei-Ting Chen. Currently, it had limitations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when implementing observation of insect rearing in science course instruction. Most of time, teachers simply provide relevant videos introduction, then conduct students’ real rearing activities. This made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lack interactivity. Blogs provided relevant functions of online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discussion. We expected that blogs could assist learners and promote their interactivity and motivation by discussing their observations recorded in the way of videos or pictures and shared on blogs. Besides, when observing insect rearing, the instructional tasks combining with steps of problem-solving could provide students to deeply observe, analyze, discuss, and construct knowledge which is relevant to the life of insects through problem-solving as a guide. This study was an explorative research.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ign a series of blog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of insect rear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combining with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Moreover, we conducted an initial analysis by empirical observation research, teaching diaries, postings and contents of discussions in students’ blogs, and teachers’ assessment of students’ processes of problem-solving. This study methodically synthesized the processes in each stage that.

(4) students in each group showed in problem-solving discussion in blogs. Also,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rocesses and participants’ motivation in each stage that students applied blogs to problem-sol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activities were discussed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future relevant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limita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had reached the processes of problem-solving to some degree in the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but many limitations were still discovered. Suggestions were made that teachers can strength students’ basic concepts of problem-solving,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have deeper discussions with their classrooms. Also, to make students have a better interaction in blog discussion, these activities can be held along with physical visiting activities.. Keywords: Problem-Solving, blog, insect rearing observation.

(5) 誌 謝. 從進入職場開始,一直期望自己能夠對自己所感到興趣的領域,再繼續進修 學習,終於有機會考上資訊教育研究所,得以一償所願,並在這裡學習許多寶貴 的知識和經驗,而這一切這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張國恩老師給予許多指導,侯惠澤老師大力的支持 我,並教導我研究的基礎與態度,也花費許多心思指導我的研究,辛苦您了!還 有所上許多優秀的教授的指導,學習許多知識和做研究的方法,讓我不斷的成長 和進步,真是讓我獲益良多,也期望自己未來能秉著這樣的精神和態度繼續的努 力。. 此外,也感謝碩班同學,兩年多來一起討論課程、一起完成作業,還有校外 教學的活動及一起上課的點點滴滴,都讓人難忘,謝謝你們的鼓勵,讓我能夠堅 持努力下去!. 最後,謝謝我父母以他們的經驗給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還有妹妹耐心的陪 伴我度過許多困難,更要感謝我老公總是給我最多的協助,讓我可以全心的投入 學習,順利的完成學業,謝謝你們!. 姵婷 2011.1.

(6) 目錄. 附表目錄......................................................................................................................... i 附圖目錄........................................................................................................................ii 第一章 緒論................................................................................................................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物觀察教學 ............................................................................................ 7 第二節 部落格教學上的應用 .............................................................................. 10 第三節 問題解決教學策略 .................................................................................. 14 第四節 小結 ..........................................................................................................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20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 2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1 第四節 研究程序 .................................................................................................. 25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9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問題解決各階段歷程表現分析 .............................................................. 29 第二節 運用部落格進行飼養的參與情形與運用情形 ...................................... 50 第三節 小結 .......................................................................................................... 71 第五章 研究討論...................................................................................................... 74 研究討論 第一節 學生解題歷程的特色與限制 .................................................................. 74 第二節 學生運用部落格的參與情形 .................................................................. 76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1 研究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84 附錄一.......................................................................................................................... 91 附錄二.......................................................................................................................... 95 附錄三.......................................................................................................................... 99.

(7) 附表目錄 表 4.1 在部落格討論釐清問題的步驟中常見的現象.............................................. 33 表 4.2 在部落格討論搜尋資料的步驟中常見的現象.............................................. 35 表 4.3 在部落格討論討論資料的步驟中常見的現象.............................................. 36 表 4.4 在部落格討論提出解答的步驟中常見的現象.............................................. 37 表 4.5 在部落格討論討論解答的步驟中常見的現象.............................................. 38 表 4.6 部落格發表文章次數統計.............................................................................. 51. i.

(8) 附圖目錄 圖 3.1 Google blogger 登入畫面................................................................................. 22 圖 3.2 由右上角「新文章」處發表文章.................................................................. 23 圖 3.3 文章發表之各項功能...................................................................................... 23 圖 3.4 點選「意見」回應文章.................................................................................. 23 圖 3.5 實施程序圖...................................................................................................... 25 圖 3.6 Blog 範例網頁---以學習過的植物單元為練習 .............................................. 26 圖 3.7 教學觀察日誌範例.......................................................................................... 27 圖 4.1 各組在問題解決步驟「釐清問題」的表現情形.......................................... 29 圖 4.2 圖 4.3 圖 4.4 圖 4.5. 各組在問題解決步驟「搜尋資料」的表現情形.......................................... 30 各組在問題解決步驟「討論資料」的表現情形.......................................... 31 各組在問題解決步驟「提出解答」的表現情形.......................................... 32 各組在問題解決步驟「討論解答」的表現情形.......................................... 32. 圖 4.6 發表的文章除文字說明外,也有影片和連結.............................................. 41 圖 4.7 一個時間內一併發表多篇文章...................................................................... 46 圖 4.8 同學的討論及回應情形.................................................................................. 56 圖 4.9 將飼養的甲蟲進食圖片與組員分享.............................................................. 59 圖 4.10 拍攝甲蟲的影片加上自己的旁白介紹........................................................ 60 圖 4.11 圖 4.12 圖 4.13 圖 4.14. 自行拍攝飼養的蟋蟀圖片與組員分享 ........................................................ 60 拍攝蟋蟀正在覓食的情形............................................................................ 61 自行拍攝飼養的竹節蟲清楚可見其特徵.................................................... 61 螳螂捕食麵包蟲的情形................................................................................ 62. 圖 4.15 杜鵑葉蜂化蛹................................................................................................ 62 圖 4.16 貼出圖片詢問相關資訊................................................................................ 64 圖 4.17 同學搜尋到相關的昆蟲資訊........................................................................ 66 圖 4.18 過去曾與小昆蟲接觸的經驗........................................................................ 67 圖 4.19 在旅行經驗裡與小昆蟲的接觸.................................................................... 68 圖 4.20 分享接觸到的昆蟲資料................................................................................ 68 圖 4.21 說明烏鴉鳳蝶的特徵.................................................................................... 69 圖 4.22 圖文並茂展示自己與昆蟲的接觸................................................................ 70. 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針對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國小生物觀察教學之重要性 觀察教學在國小生物學習中是重要的教學方式,透過觀察能夠注意事物的變 化,也在觀察的過程中漸漸學習對事物的敏感度,瞭解事物與人的關係,進而發 展出其他應對反應。由於現在都會區的兒童,較少有機會能夠直接的接觸自然環 境,往往總需透過文字描述去想像自然環境和動植物生態,無法從自身的體驗中 真正瞭解,所以在國小階段的生物觀察課程中,應從其生活周遭接觸的事物開 始,透過學習觀察、探索、發問等來學習自然,也能夠真正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 (范義彬,2004)。昆蟲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的生物,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 中採用飼養觀察的方式,可以使得學生在整個飼養過程裡有較深的體驗,且對於 科學方法和自然相關概念的瞭解上有顯著的進步(陳國立,2003)。讓學生能夠親 自體驗自然,從飼養平日生活中經常可見的昆蟲,讓他們能夠從認識、瞭解昆蟲 開始,解除對昆蟲的恐懼和誤解,這也是能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探索世界、接觸 自然的基礎方法(曾淵郁,2004)。在既有研究中發現,學童對昆蟲知識受限於蛾 和蝴蝶,對於其他昆蟲及其生活史之概念並不清楚,也無法瞭解這些昆蟲生活變 化對生態學上的重要性(Shepardson, 1997)。因此,昆蟲的觀察教學應該著重於實 體的觀察活動,並要求學生針對更多常見的昆蟲進行觀察學習。 鄭頌穎(2007)指出讓國小學童進行飼養觀察學習,不僅是讓學生能瞭解生物 的習性和行為,也同時能驗證所學的生物知識,並獲得更多的知識;此外,還可 以在飼養生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觀察能力,而在校園裡處處皆可發 現昆蟲,能隨時取得並觀察,將觀察飼養納入課程學習,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 1.

(10) 而為了要使學生能夠進行飼養並觀察生物的習性和生活,則必須給予學生完善的 課程規劃,方能讓學生在飼養過程中能夠達到妥善照顧,進而可以在這個過程裡 幫助學生培養興趣、增長知識及啟發想像力等(莊素珍,2001)。因此,以觀察與 實體飼養為主的教學方式對於國小的生物教學有其重要性,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 法與給與學生探究更多常見的昆蟲將可能有助於教學的廣度與深度。. 貳、目前小學 目前小學生物科 生物科觀察教學之現況 目前,國小階段的生物觀察教學容易受限於環境和資源的影響,許多課程的 設計多仰賴影片和老師的經驗分享,教學的設計考量生活史短、易於觀察的方 向,而限定於某些特定的昆蟲。許春菊、王怡靜(2001)指出目前在都會城市中成 長的學童,其接觸自然的機會較少,而在國小階段課程設計與一般生活較為脫 節,不能將日常生活容易接觸到的昆蟲作為學習的教材,而校園內的生物是學童 於上課期間最容易接觸到的,透過校園內易於取得的昆蟲來進行教學,可以讓學 生能夠體驗生活中的課程學習,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讓學生可以體驗生活的 樂趣,也能引起學生對自身環境的注意,教師應可以依照學生的學習環境去設計 適當的課程。例如,曾淵郁(2004)提到目前國小在昆蟲教育中,仍進行「蠶寶寶」 的飼養觀察,但是課程結束後對於繁殖過多的蟲卵該如何處置,實為一個教學上 的問題,因此思考採用其他的昆蟲作為飼養觀察的主角,而研究台灣地區蝴蝶生 態之田野調查資料雖然豐富,但是卻缺乏系統的整理成為適合國小學習的教材內 容,是為教學上的一大困難。因此,教師可以依學校自然環境中可以尋得的蝴蝶 或其他昆蟲,設計適當的教材內容,除可解決上述問題,也能讓學生將學習融入 在平日的校園生活中。陳建志(1999)提到可以進行昆蟲生態教學的地點眾多,但 其地點過於遙遠,需有詳盡的計畫才能達到其教育目標,而至可以進行觀察之處 觀察昆蟲時,又礙於知識不足若無專家解說則未能達到學習的目標,因此在校園 空間內營造適當的昆蟲棲息地,可以提供良好且適當的觀察學習場地,也有利於 2.

(11) 環境保育,目前已有許多校園用此方式形成一個適合教學的場域。 Vygotsky (1987)曾提出社會互動的過程造成人類知識的發展,因此在知識的 建構,以合作的方式進行互動,並由互動過程中,獲得知識,此外也提到同儕間 「近側發展區」相近,因此,同儕間在互動合作下,能夠促進彼此的學習。科學 學習讓學生用同儕合作互動的學習方式,會比教師直接教授課程更有意義,而且 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效也比較好。(Sacit, Abdurrahman, Ayşegül & Kutret, 2010) Harskamp, Ding, and Suhre (2008)也提到學生透過訊息的發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 問題,彼此的互動可以引起更高層次的思考,對學生在科學的問題解決學習有很 大的幫助。生物科的學習對於學童而言,是接觸科學最生活化且簡易的學習主 題,讓學童透過彼此的討論互動來進行學習,可幫助學生思考其學習成效也比較 好。Donna (2010)在研究中指出合作互動、親手操作和具體化是促使學生在科學 教育上重要的三個因素,而同儕的互動為首要因素,透過互動討論分享的過程中 學生們能彼此建構知識。由上述學者之研究可以發現科學教育重視同儕之間的互 動學習過程,而現今學校課程較缺乏讓學生彼此討論互動的安排,因此影響學生 在科學學習的探討深度。而目前在生物觀察教學仍多數讓學生自由飼養昆蟲,並 自己記錄自己所飼養的昆蟲變化,加上老師輔以引導及影片教學,從中獲得生物 的相關知識。然而,此種教學方式尚有其限制,例如,由於學生自身飼養昆蟲的 歷程較缺乏同儕間彼此的互動與討論,或缺乏有系統地與昆蟲知識的探索任務作 為搭配,以致於較缺乏互動性與探索的深度。. 參、運用部落格輔助教學 運用部落格輔助教學 充分運用科技進行教學可以改進教師傳統教學方式的缺點,使學生學習更多 元,而學習之成效更為提升(吳建德,2007)。科技融入教學能夠使師生在教學和 學習過程中提高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及資訊素養、能改變教師教學策略,提升教 學的品質,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王全世,2001)。 3.

(12) 在眾多科技工具中,部落格為一有潛力的教學科技工具,且其有助於提供學 員間的互動與知識的呈現。使用部落格教學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想法發表出 來,透過公開的方式,讓老師和同儕能夠交流、彼此分享,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參 與情形,也能激發自我的責任心,這樣的多元表現方式,使得學習有更不一樣的 呈現,學生也可以有不同於課堂表現的發展(Hewit, 2005)。Downes (2004)提出了 部落格在教育上的五種價值,部落格可視為教室的延伸空間,讓學生有不受限時 間、空間的限制,能夠進行即時的討論;老師可以透過部落格能對學生進行個別 學習狀況指導;而部落格的形式自由,能促使學生勇於發表;此外,部落格能讓 學生更瞭解自己,在分享討論的過程中,改變對事物的看法;部落格還能將學習 轉化為終生性的行為。Quible (2005)也指出了運用部落格在教學上的優點:對教 師而言,可以節省時間;對學生而言,能簡便的接收電子資料、能夠熟悉不同溝 通功能的網路應用、也能立即將作品或想法與他人分享。Halavais (2004)使用部落 格進行教學,要求學生直接繳交作業在部落格上,若有任何意見或想法也可以直 接在部落格上反應,在這活動中發現,學生會因同儕對自己作業的注意而盡力表 現自己,進而改善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和學習表現。Richardson (2006)指出能夠增 進學生學習的工具—部落格,讓網路不只能接收資訊還能傳播學生的作品,學生 在這樣發表文章作品的過程裡,必須不斷的思考、閱讀、和寫作,因此利用部落 格的學習,讓學生對知識可以獲得深刻的了解,也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學 習。使用部落格的學習方式,不但帶給學生新奇感和吸引力,也能給予學生許多 便利性,因此甚至能使學生可以主動的去進行學習,將科技融入教學是值得投入 教學的研究,而將昆蟲觀察教學結合部落格,可以使學生藉由部落格將觀察的歷 程呈現出來,也能進行分享討論,使觀察與學習能達到更好的成效,並能有助於 解決上述提及目前觀察教學缺乏互動性的限制。. 4.

(13) 肆、生物飼養觀察教學結合問題解決學習 問題解決導向學習是目前廣受討論的學習方式。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推動問題 解決教學習,歐美許多學校皆已採用問題解決方式來進行教學,從幼稚園之研究 所都有採用此方式(Trop & Sage, 2002)。林泰安(2009)指出問題解決學習不但是一 種能讓學生學到「帶著走」和「自我搜尋學習資訊技巧」的學習方式,更是與現 今教育改革目標相呼應的教學方式。部落格或網頁的討論下,具有高層次的思考 討論,因為於開放的部落格討論空間內,容易有雜亂無章的發表文章,學生無法 將其觀察發現,經過整理歸納再發表於網頁上,因此若結合問題解決方式,提供 學生一個明確的引導方向,可以學生在正確的方向下思考討論,將學習效益提升 到最大的的情況。Trop and Sage (2002)指出問題解決學習和教學系統並用,不但 可以使學生學得問題解決策略,同時對於技能與知識的增進也有提升的作用,讓 學習者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去解決所遭遇的問題,即是讓學習者有機會成為學 習主體,進而能主動去建構知識、解決問題,因此結合問題解決在生物飼養觀察 教學裡,便是提供一個真實的生活環境,讓學生有機會去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 張杏妃(2001)在其研究中讓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自然生態的學習採用問題解決方式 進行,引導學生能夠分析思考問題,因為在不斷的思考、討論和分享時,學生能 將問題釐清,並在課程中對於自然生態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依照問題解 決之步驟進行學習,學生能更從中獲得有系統的解決步驟,並能釐清問題且找出 適當的解決方式,讓學習更加有效益。若加上科技的便利,學生可以在問題的引 導之下,可以立即上網搜尋或與他人討論,並在討論的過程中一步步的解決這些 問題,而部落格網頁裡清楚的紀錄解決及討論的過程,在老師的引導下,回顧這 些內容,能釐清問題所在,也能從中瞭解自己的學習歷程,並檢視自己的學習狀 況。 因此,綜上所述,同時結合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整合實體飼養與部落格互動, 發展一系列的國小昆蟲飼養部落格教學活動,將可望有助於昆蟲觀察教學的互動 5.

(14) 與深度。而目前針對此一議題進行實徵觀察與分析的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本研 究擬針對此議題進行初探性的實徵研究,並探究學習者運用部落格進行觀察學習 的歷程。.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以國小昆蟲飼養教學為主題,設計結合問題解決教學策略的部落格觀察 教學活動。 二、實徵觀察國小學生於上述部落格教學活動中的解題歷程與參與情形,以 瞭解該學習活動的特色與限制。 貳、研究問題 一、國小學生在觀察學習活動中解題歷程的表現為何? 二、國小學生在部落格解題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情形為何?. 6.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個小節,依序就生物觀察教學、部落格教學以及問題解決的相 關研究進行探討。. 第一節 生物觀察教學 壹、. 生物飼養觀察教學 以往在飼養昆蟲觀察的課程中,老師總是直接發放昆蟲讓學生自行飼. 養,對於沒有經驗的學生來說,不容易有成功飼養的經驗,同時也較難有從 飼養的過程中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因此在生物飼養觀察教學,如何給予學 生有效的引導是很重要的。Deniel (2008)指出在生物的教學上可以經由探索 活動的討論,在小組班級的討論中加強學習的概念,並能加以應用,透過不 同的主題像是螢火蟲和生物體發光的探討、螞蟻和費洛蒙的關係、蜜蜂舞姿 的意涵等主題,讓學生能夠經由開放性的問題去探究思考並能實際體驗生物 的行為,經由老師給予一些開放性問題來引導學生的課程練習,可以使學生 學習新的概念且能連結至其他的基礎科學概念。Bowen (2008)也提到在一般 教室中適合使用蟋蟀這一類的昆蟲來做生物探究行為的研究,主要原因是昆 蟲容易取得、易於觀察且移動速度較為緩慢,而實驗觀察完畢後,也可以直 接野放,不需擔心如何處理;此外讓學生透過實際設計並動手實驗以觀察昆 蟲的行為,將其觀察之行為記錄下來,再把這些數據作統計圖表繪製且分 析,再由小組討論的方式,以瞭解圖表數據背後的意義,亦即瞭解昆蟲的行 為模式;學生對這樣的實際觀察活動具有高度的興趣,還可從這樣的活動中 能加強許多重要的科學概念。Fontaine and Decker (2009)研究指出在生物科學 習適合幼稚園到國小階段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使用探究學習方式,讓學生用探 究方式來體驗,並瞭解昆蟲的掠食和天然保護色的關係,因昆蟲主題容易引 7.

(16) 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用探究的方式能使學習能有更具體的學習,以此學習自 然科學的根基。Miller (2004)的研究同樣也顯示出昆蟲的學習能提供學生能直 接的觀察,透過簡單的外在環境控制設計,如光線、溫度等控制,讓學生觀 察昆蟲在這些不同環境條件刺激下的行為反應,以便瞭解昆蟲對外在環境變 化的反應。Jacqueline (1997)讓學生去探索植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有些昆蟲 會寄生在植物體上,以尋求生存遮蔽的安全屏障,讓學生去認識蟲癭,在戶 外植物體上特別突出膨大的部分,進行探索觀察,學生可以透過在戶外找尋 這一類的植物,並將植物採樣帶回教室內,進一步進行解剖觀察,在詳盡的 觀察後也認識了蟲癭的生活史,和同儕一起討論分享並回答老師提供相關的 引導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容易投入進行 觀察研究,老師的教學也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生進行修改。 以上國外學者指出學習生物科學可以成為未來學生學習其他科學概念 的先備技能、能學習自然科學習之根基,且生物易於飼養觀察,能引起學生 之學習興趣,由此可見生物觀察學習能夠引導學習進入科學的學習領域。 陳建志(1999)認為從認識昆蟲和欣賞昆蟲開始,漸漸教導學生昆蟲生態 教育,在校園裡能夠提供昆蟲適當的棲地,也便於學童在生活周遭進行觀察 學習。許春菊、王怡靜(2001)的課程設計提供學生多樣學習和觀察體驗,讓 學生有機會多接觸大自然,並以校園內經常可見的昆蟲為飼養觀察的對象, 讓學生能認識校園內的昆蟲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因此在生物觀察飼養 的課程中,利用校園內容易觀察取得的昆蟲來進行昆蟲飼養觀察的活動,老 師設計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使學生有更進一步的觀察和發現,而在飼養觀 察的過程中,學生容易從親身的體驗中真正去接觸並瞭解昆蟲的生活及習 性,進而喜愛自然的生命,尊重生命。在昆蟲的學習中,飼養和觀察要能相 互搭配進行,應引導學生在飼養的過程中能注意飼養觀察的重點,並能將觀 察的發現、心得或疑惑記錄下來,和同儕分享。這樣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清 8.

(17) 楚檢視飼養的經過,並且能對昆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飼養的體驗。在目前 的調查中課外書籍是學生獲得昆蟲知識主要的來源,因對昆蟲知識的不足, 而使學生無法從自行飼養的過程中獲得昆蟲的知識,因此,需要仰賴老師的 教導、指引學生能學習使用各方面資源和工具來學習昆蟲知識。(鄭頌穎,2007) 范義彬(2004)提到現在的都市兒童,較少有機會接觸自然環境,對於自然環 境、昆蟲生態等需透過文字描述去想像,或是藉由電視銀幕的畫面來感受, 不能真正瞭解體驗,所以應從其生活周遭接觸的事物,透過發現新事物,學 習觀察、探索、發問等來學習自然。 國內學者依照台灣特殊的環境孕育生物多樣性,有此特性,讓學生能方 便取得易於飼養觀察的昆蟲,使學生能接觸自然,瞭解生命之奧秘,並透過 課程活動引導,使其能藉由親身體驗來學習認識昆蟲。不論國內外之學者皆 指出讓學生學習生物最適當的方式便是使其親身體驗,實際的觀察飼養,在 這樣的過程中,不但增添其趣味性,更可以使學習者能對生物的外觀、習性 等知識更清楚明白。. 貳、. 科技輔助生物教學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許多科技產品也提供教學上的應用,不但可以提. 供老師進行教學的輔助工具,也同時可以協助學生進行學習,越來越多的人 都開始進行科技輔助學習的教學設計,這也是必成為未來之趨勢。以融入部 落格進行自然科教學為輔助進行研究,引導學生能夠主動預習,並將蒐集的 資料發表在部落格上,以便課堂上進行討論,老師也能依照各組情況給予適 當的回應作為學習上的回饋,這樣的學習方式易於將新的資訊更新,因此比 傳統教學方式更能產生較好的效果,學生也能獲得更多的知識。(郭喬智,2008) 劉天鳳(2008)也指出使用 wiki 網頁輔助校園植物之教學,學生除了一般課堂 教學、在實際觀察校園植物後,將其所觀察之內容在 wiki 上進行編輯和修改 9.

(18) 的動作,其研究顯示學生之認知概念優於一般學習方式的學生,而學生對於 使用科技的輔助方式也給予肯定。曾建程(2007)在研究中整合 Moodle 教學平 台系統來輔助自然科教學,以探索的方式讓學生有高層次的學習,也融合傳 統與科技的評量方式,也運用同步的即時訊息加強學生的課後指導,這樣創 新的資訊融入教學方式,對於學生的學習有良好的幫助。游文楓(2002)的研 究顯示採用網路融入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較非 網路融入的方式有顯著的差異,尤其能提升非結構化問題解決。陳振威(2005) 認為教師角色須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方法引導者,因此採用網路上的工 具來輔助教學便可以達到,在其自然科教學的過程中,採用電腦連線教學, 提供各科教學網頁,設計電子報,讓學生隨時能獲取自然科學的資訊,學生 從這些有趣的方式中學習自然知識,也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以上研究都是說 明科技提供學習便利,且能提升學生在生物科學習的創新教學方式。 採用科技輔助方式,能使老師在課前便於準備教材,且易於提供生動的 圖像或影像,能給予具體的學習方式,以加強學生的學習印象,透過科技的 工具,學生能在生物科的學習過程中將觀察的情形、實驗獲得的數據,逐一 的記錄下來,並能做進一步的分享討論或成為個人學習成長之記錄。. 第二節 部落格教學上的應用 部落格教學上的應用 壹、. 部落格的定義和特性 Blog 源自 Web Log,主要的意思為瀏覽網頁者在網路伺服器上留下的記. 錄 檔 案 , 1999 年 由 Peter Merholz 提 出 以 網 頁 的 形 式 做 紀 錄 之 意 的 「We-blog」 ,後減縮為 blog,即為現在經常聽聞的「部落格」 ,尚有人稱之為 網誌、博客等。Wikipedia 定義部落格是個人在網路空間上寫下自己個人的日 記。韋氏字典定義部落格是一種個人線上日誌,個人能張貼文章也能提供連 結,是簡易使用的網頁。1999 年是部落格快速成長時間,當時開始出現免費 10.

(19) 的程式樣版工具,使人們不需要會任何程式語言,就能簡易的設置部落格, 且部落格為一種不斷更新的網頁,能迅速的將其內容與大家公開分享,也能 獲得他人的直接回應,能形成一個良好互動的社群。(Bloom, 2000)藝立協 (2003)將部落格定義為將個人日記放在網路共享空間。周立軒(2005)認為就功 能性來說,部落格是一種能夠讓使用者直接發表內容的網路服務平台。郭喬 智(2008)認為部落格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一種由連結和張貼文章所組成且能隨 時更新的網誌,部落格的種類與類型眾多,能與其他讀者進行雙向的互動, 這是部落格與傳統網頁很大的不同。部落格也是一種共用的精神,透過簡易 操作、能自訂功能的方式,作者可以在上面將一些資訊、觀點或想法發表出 來的一個網路空間。(黃瓊儀,2006) 統整上述對部落格之定義,主要為個人能簡便設置之網路的共享空間, 使用者能快速將資訊或想法表達出來和他人互動的線上日誌。 方興東(2006)提出部落格四零條件特性,即為零技術、零成本、零編輯、 零形式,以說明部落格使用上的簡便,不需要有許多技術知識才能使用,部 落格免費的提供一個網路空間,且不需花費許多時間進行網頁設計。部落格 使用簡便,能即時發表文章,也能將立即拍攝的相片發表在部落格上,即時 的特性使部落格隨時有新的消息(莊雪華,2006)。Pinkman (2005)指出,部落 格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教育工具,其原因為部落格能提供真實性、互動性和 創造性,透過部落格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互動的平台,老師能在此傳 授知識,師生能於此進行思想交流,彼此分享各種資訊。Richardson (2006) 指出部落格讓網路世界不再只是單方面的接受資訊,而是能夠促使學生學 習,還可以將學習到的知識做好思考整理的工作,使網路有別於以往的功 能。Wells (2006)也提到部落格也是個有良成效的互動工具,可以藉由部落格 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簡而言之,部落格之特性為設置者不需使用複雜難 懂的程式語言,便能清簡單的建至其網頁,而使用者也能輕易的操作使用, 11.

(20) 能夠張貼文章、圖像或影片,能夠做即時的發表、回應,形成知識交流互動 的平台。. 貳、. 部落格在教育上的應用 Davis (2004)將國外部落格在教育上的應用簡單的分為四種類型:以教師. 為主在教學經驗及教學活動上的分享,能用來檢視教師自己教學的日記部落 格;以學生為主的班級部落格,提供學生班級訊息且讓同儕間能互動交流的 班級網頁型部落格;能夠讓學生自我創造發展的個人部落格,能將所學習的 成果展現出來;學生團體部落格則是將小組的活動和計畫展現出來。Cambell (2003)在研究中提「互動」是部落格很棒的特點之一,而其便利的工具對於 學習語言是很好的方式。Forster and Tam (2004) 發現,部落格能提供教師在 課程內容上的支配管理功能,及與學生互動的結構,這特性都能增加教師支 配語言教學時的信心,因為部落格能幫助教師有效地呈現教學材料,故能增 加學生的學習成效且能促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Downes (2004)在以部落 格為基礎的教學研究中提出了部落格在教育上的五種價值,部落格有如教室 的延伸空間,讓學生有更即時、可聯繫、討論的空間,能提升學生對班級的 凝聚力;部落格能幫助教師對個別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指導,能夠協助學生 進行知識的串聯;部落格的形式自由且活潑,能促使學生勇於發表,故能增 進學生的學習態度;部落格能反映個人的興趣、想法等,能讓學生更瞭解自 己,因此能於分享討論的過程中,改變對事物的看法;部落格能將生活帶入 學習的情境中,也就是能將學習轉化為終生性的行為。劉蔚馨(2008)指出部 落格具有的獨特性對教師而言,能夠利用 Blog 記錄教學等,還能利用其文章 彙整等功能,進行知識管理,使其在專業知識上不斷成長;對於學生而言, 部落格可以做為學習的平台,透過深入思考與知識的建構才能發表文章,此 外還可以記錄自我的學習過程,更能幫助同儕間的互動交流。莊雅如(2005) 12.

(21) 讓學生進行部落格合作學習,發現此方式能提高學生學習成就,且學生對此 方式有良好的反應,部落格是適合學習的一種教學工具。目前國內外皆有許 多學者研究部落格在各科教育上的應用,其學習之成效也都有不錯的表現。 郭喬智(2008)在研究中使用部落格進行自然科教學,讓學生能將學習的 各種資料在部落格上做整理,也可以練習資料的整理,方便資料的搜尋,也 利用部落格的迴響功能,增強學習上的回饋,這樣使用部落格能使教育更多 元,讓學生有不同發展的機會。廖素凰(2008)研究部落格小組互評機制對學 生的寫作成效和態度優於一般傳統的方式,同儕在部落格上給予評語,學生 能從中獲得一些鼓勵和建議,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黃南崎(2010)認為部 落格使用簡便,只要有能上網的電腦便可以輕易使用,因此採用部落格為平 台,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各自設置自己的讀書會部落格,將自己所閱讀書 籍的大意和心得發表在部落格上,並接受其他同儕的意見回饋,此方式提升 學生對於閱讀之興趣,也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閱讀的心得。王美玲(2010)的 研究顯示部落格應用於音樂教學能提升學生音樂批判思考能力、培養積極學 習態度、也能給予學生即時回饋等優點,也指出在教學上教師能善用科技工 具,便能夠增加課程的趣味性,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能使學生的學 習效果更好。鄭鼎耀、蔡欣倫(2006)認為教師能善用各種不同的網路工具, 可以增進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益,此外,部落格工具能提供相關訊息和連結, 也能快速獲得他人回應,這樣便能增強學習效果。讓學生小組合作共同使用 部落格,並以其引導學生網路寫作,加上互評機制,使學生在寫作能力有顯 著的提升。楊文廷(2009)建置校園閱讀部落格,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閱讀活 動,利用部落格形成虛擬社群,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多多 進行小組討論,發表閱讀心得或是文章,研究顯示出學生大多喜歡使用閱讀 部落格,能引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也能使學生主動的去閱讀書籍,而學生 的課堂表現及寫作能力上皆有進步。王君玉(2010)利用部落格工具輔助華語 13.

(22) 文寫作學習,學習者對華語寫作持正面看法,且利用部落格功能可獲得良好 寫作引導及同儕的輔助。Ward (2004)認為使用部落格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 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也能有效的提高寫作教學的成效。 Luehmann (2008)在其研究中指出教師應該親自體驗使用部落格,才能瞭解部 落格在教育上的益處,而研究中一位中學校師,使用部落格進行教學省思、 也展現出自己的教學成果、甚至是教學上所遇到的困難,透過其他同儕的協 助,及部落格上系統化的資料整理,對於個人及其他共同參與的教師都獲得 許多教師專業的自我成長,學生也從中獲得學習助益。 總觀國內外之部落格教學應用,能夠利用部落格之特性讓師生可以將學 習資料作一個統整工作、便於隨時檢視自我的成長和檢討所需改善之處,並 能連結更多的資訊,而意見回饋能和他人分享討論,做一個良好的互動,對 於學習上有甚多助益。. 第三節 問題解決教學策略 問題解決教學策略 壹、. 問題解決模式和步驟 朱柏州(2002)指出在科技快速發展時,人類生活中會遇到許多問題,而. 問題解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生存基本能力,而在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 力一直都是教學上的重要目標,而課程目標中也將「培養獨立思考與問題解 決的能力」列為其中,可見其問題解決能力之重要性。Albanese and Mitchell (1993)認為學習者能在問題解決的過程裡培養出自我學習能力,這樣的能力 非常重要,能夠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容易進行學習遷移,更能有效的保留 學到知識。由上述研究可知問題解決的重要,每個學生都需要學習這樣的能 力,在進行問題解決前,學習者需要整合其先備知識,假設相關問題和蒐集 資訊,再擬定解決計畫進而研究,或重新整合獲得的資訊,所以問題解決學 習模式是強調自我的評鑑和解決歷程的反省。(Barrow, 1998)王朝杰(2008)提 14.

(23) 到問題解決是在面對問題或困難時,能夠從既有的先備知識、已有的經驗或 技能,重新思考並找出解決的方式,是一種高層次的心理層面思考。給學生 具體化的解決問題過程,以便引導學生能尋求適當的問題解決方式,這便是 問題解決的模式,這樣的模式可以作為教師在教學上的重要參考,有了這些 模式能使教學更加順利。呂金燮(2000)指出問題解決主要的關鍵特質是在解 題過程中會出現某些不確定感;會使用過去學習到的方式、策略;解決的過 程不一定能有明確的界限,所以結果可能有許多不同的答案;運用高層次思 考和策略可以幫助解決類似的問題;沒有立即能解的方法。社會快速發展, 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再只是運用常識就可以輕易解決的,因此要能具備問題 解決的心智模式和能運用問題解決的能力,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基本能力。 (Markham & Lenz, 2002) 郭美辰(2002)指出近十幾年的研究中顯示,問題解決並沒有固定的模 式,但皆是將問題解決過程分成不同階段來建構,一個有效的問題解決步驟 為遭遇問題、界定問題、發展假設、驗證假設、應用和修正。國內外學者對 於問題解決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大致都將問題解決視為從發現問題開始至 問題解決的一段過程。黃茂在、陳文典(2004)依照不同時期對問題解決有不 同看法大致分為兩類,一為依照行動表徵來處理問題的歷程,二為依心理活 動過程分析。Dewey (1910)提出問題解決五步驟為:問題的產生、問題的瞭 解、解決方案的提出、最佳方案的選擇、進行驗證與評估回饋。Wallas (1926) 提出問題解決的四步驟:準備、熟慮、啟發、確認。王文科(1991)提到 Asusbel 的問題解決四個步驟是呈現問題情境、確認問題已知條件、填補空缺、檢驗 探究。Glass & Holyoak (1986)的問題解決模式的四個步驟:形成問題表徵也 就是正確的瞭解題目意思,唯有清楚明白題目後,才能進一步做解題的思考 動作;針對所理解的問題做解題計畫,並能分析後尋求答案;若無法順利進 行解題,則必須重新理解問題,將問題確認清楚;最後一步驟則是執行計畫 15.

(24) 並檢查解題之結果。Hacker & Barden (1988)提出問題解決模式的六個步驟分 別為界定問題、設定目標、發展候選方案、選擇最佳方案、執行選定方案、 評鑑結果。Isaksen and Parnes (1985)提出六個問題解決歷程,先確定目標, 再尋找相關資料,從中發現問題,尋找可能原因,進一步尋求解決方案,最 後接受方案。宋錦圓(2007)將問題解決模式歸納為在環境中觀察,發現問題 所在;找出問題,並尋找相關資料;提出自我看法並與他人討論;經由討論 解決問題,或是去尋求其他支援;最後進行自我驗證、反思。王朝杰(2008) 認為透過問題解決模式,當學生遇到問題在過去的知識背景中無法解決時, 必須去尋找新的解決方式,有了新的解決方式便能夠去評估判別這樣的方式 能否解決面臨的問題,以便解決或是在修正解決方法,這樣的問題解決模式 能夠使學生多加思考,並能提升日常生活中問題解決的能力。 以上資料的統整,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對於問題解決的模式和步驟沒有 一個固定的模式和步驟,但都有類似的方向和看法,在面對問題時要釐清問 題情況,蒐集相關的資訊分析並思考,驗證自我問題解決,最後反省檢討或 進行修正,因此綜合各家研究,歸納問題解決共通的五大步驟為(1)釐清問 題,(2)搜尋資料,(3)討論資料,(4)提出解答,(5)討論解答。此外,各家也 都強調問題解決方式對於學習者的重要,有此能力才能夠將所學得的知識在 日常生活中遷移,而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行高層次的思考,更能幫助未來解決 其他問題的能力培養,由此可以問題解決能力對個人學習的重要性。. 貳、. 問題解決在教學上的應用 Vigouroux (2002)研究發現問題解決教學策略要配合教學環境,讓學生可. 以在學習場所獲得良好的學習經驗。Willis 等人(2002)研究發現學生在問題導 向學習過程中,能夠增進其學習的動機。現今學生缺乏多元的能力,而問題 解決的能力甚為重要,因為問題解決能力不但能夠培養一個人高層次的思考 16.

(25) 及探究的能力,也能幫助提高知識的統整能力,因此在教學上的應用也顯的 十分重要。侯惠澤(2008)在大學專題課程中讓學生在線上進行問題解決教學 活動,發現學生能在問題的引導下對於知識的建構具有輔助效果。張杏妃 (2001)讓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自然生態的學習採用問題解決方式進行,由專家 和學者設計配合校園生態環境之學習課程,老師將問題呈現,讓學習者清楚 瞭解問題,再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問題,同時透過小組討論發表的方式,激盪 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想法,老師更進一步指導學生將方才初步的討論出來的問 題釐清,也指導學生進行資料蒐集分析和他人合作探討,教師在最後需要指 導學生發表其解決的方式和結果,並分析解決流程和解決步驟,給予學生相 當的回饋。學生多對小組最後發表解決問題給予肯定,因為在不斷的思考、 討論和分享時,能將問題釐清,在此活動中學生對於自然生態也有更進一步 的認識與瞭解。高嘉蔆(2006)以行動輔具輔助國小四年級學生,並採用問題 解決方法在校園生態教學園進行水生生物學習,研究發現學生在此方式下, 對於水生生物概念優於學習前,且學習態度、動機和興趣也都達到顯著的差 異。宋錦圓(2007)在研究中讓學生使用遊戲情境,並在問題的引導下去解決 黑面琵鷺生態的相關問題,學生有參與問題討論者之學習成效較未參與討論 者佳,且能針對問題去尋求支援者的學習成效也較好,若能再增加人際互動 模式及學習回饋機制,會使學習成效更為顯著。余政賢(2006)指出數位化問 題解決能提供同儕合作互動,能夠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養成主動學習之態 度,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問題解決之能力。陳清檳(2003)研究高職生在問題解 決課程設計下,其學習成效有顯著的提升。黃偉銘(2004)在國中自然科學習 上,以問題解決方式進行教學,發現採用問題解決方式的學習較能有效提升 結構性問題解決的能力。郭美辰(2002)將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應用在微機處理 課程上,指導學生對問題有正確的瞭解,並能以正確的、適當的方式來解決 問題,進而提升其問題解決之能力,研究顯示在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及有系統 17.

(26) 的流程設計下,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學習。黃善美(2001)研究中指出國小五年 級學生在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下,有顯著的學習的成效,而學生在學習 的過程中能持較為正向的學習態度,因此再遇到問題能夠自我思考並解決問 題,除可提高學習成效,也能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因此這樣的教學 方式對於學生在自然科的學習上有很大的幫助。劉為國(2003)在高職電機科 中採用問題解決方法讓學生學習單晶片微電腦設計,研究顯示學生在學習成 就和能力、師生互動、學習動機上都較一般傳統教學的學生表現較佳,也同 時說明問題解決方法能使學生更能發揮個人能力。林詩華(2004)研究指出國 中生在問題引導學習法下,能夠增進科學態度的表現,而問題解決法結合網 路科技的使用,能夠有更顯著的成效。 從以上學者的研究中可以得知,問題解決教學方式在教學成效上有顯著 的差異,且對於學生在學習的動機、學習的態度等也都有明顯的差異,若能 將問題解決方法再加以結合科技輔助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會有更明顯的助 益。. 第四節 小結 在生物科的教學方式需要讓學生能夠有親身的體驗,實際的飼養觀察經驗使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深刻的印象,再者老師需要給予學生一些活動設計來引 導,給予開放性的問題,提供學生進行思考,給予探討的時間和同儕分享討論, 並激發出更多想法。多數研究都指出部落格的特性是使用簡易又便利,這一點對 老師或學生來說都是很方便的輔助學習的工具,不但能將新的資訊放上去,讓學 生獲取較多的知識,還可以將學習的歷程記錄下來,透過這些清楚的紀錄,更能 釐清學習上的種種問題,是很適合用來學習的工具之一。問題解決是能引導學生 有更進一步的高層次思考,透過一整套有系統的解決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去動 腦筋思考,靈活運用過去曾經學習的知識、找出問題所在,尋求一些線索,並解 18.

(27) 決所遇到的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能將解決問題的能 力帶在身上,未來在遭遇問題時,能有良好的應變能力,且能有效的去解決問題。 因此,以問題解決的方式,加上以部落格為學習工具進行昆蟲飼養觀察教 學,讓學生能夠親自體驗昆蟲的生活習性,從飼養觀察中學習昆蟲生態的奧秘, 並藉由老師的問題引導,進行高層次的思考,協助組織、整理資訊,並釐清問題; 再將這些過程在部落格上進行分享,利用部落格使用上的簡便,可以將飼養昆蟲 的情形發表出來,和同儕分享討論,也能清楚的將解題過程紀錄下來,讓學生都 能一目了然,一步步學習問題解決。. 19.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內容分別說明研究參與者、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研究程序與資料之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設計為一初探性研究,為了初步且深入的了解此類教學活動的特色與 限制,本研究採用質化及量化內容分析,以瞭解學生在使用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在 部落格的各種現象,並歸納分析。 本研究將利用現有之部落格工具結合問題解決教學策略設計一系列教學活 動,並對學生學習歷程進行長期的觀察。其觀察分為幾個面向進行探討:問題解 決各階段歷程表現分析及學生運用部落格進行飼養的參與情形於運用情形分 析。在問題解決各階段歷程表現分析以各組在解題表現由專家進行量的品質評 分,並歸納各組在部落格討論內容常見之現象,經次數統計分析以瞭解學生在部 落格解題歷程之特色與限制;另外,在學生運用部落格進行飼養的參與情形及運 用情形則依據各組在部落格發表及回應之文章數,以及正向參與行為之比例進行 量的討論分析,並以部落格文章內容進行內容分析,以瞭解學生的活動參與情形 及運用部落格的情形。.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實驗研究受試者為研究者任職之國小四年級某班之學童,全班人數共 27 人,其中男生有 15 人,女生 12 人,在進行活動時,共分為七個小組,每小組四 人(第一組只有 3 人),分組方式由研究者指派分組,依照學習能力平均分組,同 時也避開平時就相互熟悉的同學,確認小組成員後,讓其小組自行推選出組長。 由於本研究為較少樣本之案例行動研究,為了有助於未來於研究結果中詳細討論 各組的學習歷程,各組組員之電腦使用背景及能力詳如附錄二所示。 每位學童從一年級開始便有接觸自然生物的課程活動經驗,親手種植植物並 20.

(29) 觀察植物的生長,觀察動物的身體和運動方式、認識水生的生物等,對於自然界 容易觀察的動植物有初步的認識與瞭解;此外,自三年級開始接觸學校資訊教育 課程,對於一般電腦資訊操作尚有一定的程度,能收發 E-mail、使用搜尋引擎搜 尋相關資訊、會使用文書處理軟體、也會使用網路上各種資源。每位學童家中皆 有可以上網之電腦,確認每一個學生皆能在家中進行討論分享;而各小組成員中 皆有同學有數位攝影設備,方便在飼養觀察過程中能夠有影像的紀錄。.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及部落格系統,以下分別說明: 壹、問題解決教學活動 問題解決教學活動 以國小四年級下學期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有趣的昆蟲」為問題解決教學 之主題,一共設計五大活動主題,各主題下皆有兩個任務活動,每個任務活動還 有活動問題的設計,逐步的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在 blog 頁面也會放入適當的 影像或圖像,從旁給予說明,刺激學生思考和討論。 從主題活動一「觀察身邊的小動物」開始讓學生先去接觸生活中會遇到的動 物,並能從中仔細觀察這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的動物身體特徵、棲息環境的 特徵等,對生物有初步的觀察和瞭解。主題活動二「選擇飼養的小昆蟲」從各方 面去蒐集相關資料,小組成員討論並選擇適合飼養觀察的昆蟲,確認能夠妥善照 顧,也能從中學習,活動設計中老師提供許多經常見到各種類別的昆蟲,供各小 組選擇適合的昆蟲進行飼養,而七組中的奇數組別選擇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 偶數組別選擇「不完全變態」的昆蟲,以做多樣化的學習,待之後的活動開放各 組觀摩,則能讓學生都獲得不同類型昆蟲的學習。主題活動三「尋找昆蟲寶貝」, 確定小組欲飼養的昆蟲後,要能有足夠的昆蟲捕捉知識,且知道要到何處去尋找 昆蟲,才能順利的在不傷害昆蟲的情況下,將昆蟲帶回觀察飼養。主題活動四「飼 養觀察」,進入飼養觀察最重要的部分,學生在此活動中需仔細觀察自己所飼養 21.

(30) 昆蟲的運動方式、生活習性、身體構造、以及生活史的變化等,去探討研究昆蟲 生活中身體變化情形。最後主,題活動五「觀察昆蟲的生活」中除了小組自己飼 養的昆蟲外,將 blog 討論開放至所有班級成員皆可共同閱讀文章並發表文章或回 應意見,讓班級同學可以互相觀摩其他組別的 blog 資料,在飼養觀察過程告一段 落後,也去思考下一步該如何?繼續飼養抑或放回原來捕捉昆蟲之處,探討應該 如何處理。本實驗研究主題課程活動以活動一做說明,活動下有兩個任務,每個 任務先有簡易的說明,之後進入問題主題,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解決活動。 活動一、 活動一、觀察身邊的小動物 《任務一、 任務一、觀察生活中的小動物》 觀察生活中的小動物》 不論是在住家或是在校園裡常常可以見到很多小動物的存在,希望寶寶們可 以透過自己敏銳的觀察能力,在校園裡或是住家附近的區域仔細看看,有沒有哪 些小動物出現,也觀察看看牠們做些什麼事情,可以拍下照片或影片和大家分享 你的觀察喔! 問題一、仔細觀察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小動物,想一想為什麼這 些小動物會出現在這些地方呢? 問題二、這些小動物正在做什麼事情呢?將你看到小動物的樣子畫下來或是拍照 (攝影),和大家分享。 問題三、將所觀察到的小動物,依照牠們生活的環境作一個簡單的分類,你可以 參考老師給的網頁連結,或是利用網頁搜尋引擎協助分類喔! 《任務二、 任務二、環境和小動物的關係》 環境和小動物的關係》 哇!寶寶們都好棒喔!觀察仔細的樣子就像個生物小偵探一樣喔!根據大 家的分類發現小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裡,而且都有屬於自己特別的本領喔!水 中的小動物擅長游泳,在草叢生活的動物很會跑跳,如果改變牠們的生活環境, 那會不會有什麼影響?依照寶寶們收集的資料和觀察的實際狀況,表達出自己的 想法。 22.

(31) 問題一、如果將生活在特定環境的小動物搬家到不一樣的環境裡,可能會有什麼 事情發生呢?試著想想看會有什麼狀況呢? 問題二、在戶外環境中,找一找在不同的植物附近,能否找到一樣的動物出現? 或是在不同的植物附近,都會出現呢?想一想,找一找為什麼會這樣? 問題三、有些有共同的特徵,哪些是屬於小昆蟲呢? 以上舉活動一作為簡要說明,本研究之活動內容詳如附錄一所示。. 貳、部落格系統 Google blogger 是 一 個 使 用 簡 便 的 免 費 分 享 部 落 格 , 其 網 址 為 http://www.blogger.com,凡是 Google 註冊之會員皆可簡易設立專屬之部落格,不 需繁雜的設計,也不用瞭解程式設計的原理,設定之後能立即將部落格網頁發 佈。部落格設計者能設定多人作為部落格之共同作者,或是限定只能進行部落格 閱讀瀏覽,部落格共同作者能觀看部落格內容,也能發表文章,張貼圖文或影片, 也能回應他人之文章。本研究設立七個部落格討論區,研究者設定部落格共同作 者,讓每個學生登入各小組專屬的部落格,以進行討論分享,如圖 3.1 所示登入 部落格後,可點選右上角「新文章」發表文章(如圖 3.2),其文章發表有各種簡便 功能,由圖 3.3 可見,另外也可以在瀏覽他人文章時,直接點選「意見」以回應 文章(如圖 3.4)。. 圖 3.1 Google blogger 登入畫面 23.

(32) 圖 3.2 由右上角「新文章」處發表文章. 圖 3.3 文章發表之各項功能. 圖 3.4 點選「意見」回應文章. 24.

(33)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之研究程序,先將學生進行分組後,給予學生先前教育,以確認學生 在使用 blog 上沒有任何疑惑,再依照學生每週活動之進度,調整問題討論活動時 間,並於每日紀錄各組討論之內容,且將每日教師教學活動省思和心得檢討記錄 下來,以下圖做簡要程序說明:. 圖 3.5 實施程序圖. 壹、分組 於研究之班級學生共分為七個小組,每組男女性別盡量採取各半,依照學生 在自然科學習能力上平均分組,避開原先已經熟識之同學,使研究可以更加客 觀。小組分組確定後,讓小組自行討論決定組長,並瞭解組長應具備的能力和所 需擔任的小組分工,組長能在活動進行時,協助組員共同討論解決問題,並能將 討論的內容統整歸納,提出小組討論出來的結論;而其他組員則一同進行討論和 資料蒐集等工作,共同發揮合作之團隊精神。 貳、先前教育 在活動進行前,需先確定學生擁有使用之 blog 帳號,且每一個人都會進入 blog,並會操作 blog 各種頁面,對於使用 blog 上沒有任何問題;因此先進行活動 25.

(34) 的先前教育,教師於教室內進行操作使用說明,讓學生能明白帳號登入方式、進 入頁面後如何發表文章或是回應他人文章、如何插入影片、相片,並於學生在資 訊課程中練習,確定能進入各組之 blog 頁面;另外,也於課堂中指導數位相機操 作傳輸檔案的方式。為方便學生快速熟悉部落格之操作使用,給予一個 blog 範 例,內容主題以先前學習過之植物,且有簡單的操作說明和文章發表回應內容範 例,使學生可以先觀看瞭解,對之後活動採用之 blog 能有更清楚的瞭解,如下圖 為示範 blog。. 圖 3.6 Blog 範例網頁---以學習過的植物單元為練習. 參、活動進行 活動進行時間,配合課程進度從三月中旬至五月下旬,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 情況進行時間的調整,原則上跨越週末,讓學生有較長的時間可以進行活動,在 學生熟習 blog 操作後,於各組的 blog 上發表活動內容,一次發表一個任務活動, 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討論,以一週一個任務為主要活動時間,每次跨過週末,讓 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可以進行資料搜尋和網路討論,且會依照學生能力表現,調 整每週活動之進度,並於課堂中提醒、說明本週的任務主題,讓學生可以多加留 意網站的討論問題,鼓勵學生多參與、有疑問可以在 blog 上提出,同組的伙伴可 26.

(35) 以協助找出問題,或是共同討論,甚至能夠將自己親自攝影的影像圖片上傳,和 大家分享。 肆、資料蒐集與教師教學活動省思 每日於晚上十點限制結束發表,老師於當晚固定之時間定期蒐集各組學生討 論的資料,依各組別發表時間、主題、或是回應內容加以記錄,若有影片、圖片 或連結資料,也一併記錄整理。並於每日記錄後加上教師之觀察心得與省思作為 教學日誌,下圖為每日教師日誌之範例。. 圖 3.7 教學觀察日誌範例. 第五節 資料分析 本研究之資料採用內容分析,質化與量化併用方式進行資料的探討,且依據 下列各項進行分析: 1.小組在問題解決各階段歷程之表現分析:由教師依據各小組於五個問題解決 面向之實際表現分別給予評分,評分範圍為零至五分,評分的標準依據教師的 觀察與部落格之討論內容進行整體評估。 27.

(36) 2.部落格討論內容分析:依據各組於問題解決之五個面向進行質化內容分析, 並歸納出學生在生物飼養觀察之部落格問題解決學習的歷程。 3.每日教師觀察日誌分析:針對教師日誌中對於學習者的實際觀察,以瞭解學 習者對部落格使用之參與情形、解題歷程的特色及限制進行分析。. 本研究並將資料彙整歸納分析,以探究學生在部落格教學活動中的解題歷程 與參與情形,並討論該學習活動的特色與限制。依據上述結果,對結合問題解決 教學策略的部落格教學活動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未來教學及研究的參考。. 28.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內容分別對問題解決各階段歷程表現分析、運用部落格進行飼養的參與 情形及運用情形說明。. 第一節 問題解決各階段 問題解決各階段歷程 各階段歷程表現 歷程表現分析 表現分析 在五大活動中,各設計出兩個任務,每個任務還設計二到三個問題,一步步 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達到問題解決的目的,並以根據部落格內容及教師日誌內 容進行質化分析,同時依據部落格討論內容進行量化內容分析,依照各組問題解 決的五個步驟的表現給予評分,評分範圍依照小組實際表現最佳至最差給予五至 零分,並呈現各組之常見案例予以說明。 壹、解題表現之專家評分 一、釐清問題 在這個步驟裡第三組的表現就其他組別來的好一些,主要是因為學生能 夠理解問題再找尋相關資料,進而回答問題,也就是能針對問題去思考回答, 而第七組只有部分情況能針對問題提出適當的想法討論。相較之下其他各組 在「釐清問題」階段的表現與其他步驟相比較不理想,雖然也有部分能針對 問題去找相關訊息,但經常有答非所問的情形,或是未能回答到問題本身要 進行解答的重點,圖 4.1 為各組在釐清問題階段的表現評分。. 圖 4.1 各組在問題解決步驟「釐清問題」的表現情形 29.

(38) 二、搜尋資料 各小組在搜尋資料的表現上都還不錯,能夠充分運用網路便利的搜尋功 能,進行資料搜尋,遇到問題或是有疑惑的時候,都能自己想辦法去找相關 的資料佐證,再進行問題的回答,此外也能附上相關的圖片、影片或是相關 連結,可能是自行拍攝或是網路搜尋得來的,能夠讓組員們在文字描述之外 可以更清楚實際描述的情形。從圖 4.2 可以看出所有小組中,第四組和第七 組表現最佳,組員們在解決問題前,除了運用自己過去經驗來解決問題,更 可以運用自己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來蒐集相關的資料,加強自己對於問題的 瞭解,並獲得適當的解答。此外本組同學也會搜尋適合的影片或圖片,加以 佐證自己的文字說明,讓同組的伙伴一同分享其資料,並能互相交流,讓所 有活動參與者皆能輕鬆獲得相關的資訊;而第六組分數較低主要是面對問題 多半只以自己過去擁有的經驗來回答,甚少去找尋相關資料進行佐證,因此 得分較少。. 圖 4.2 各組在問題解決步驟「搜尋資料」的表現情形. 三、討論資料 本步驟各組表現尚可,基本上能做到將搜尋到的資料,進行一些想法的 分享討論,少部分的同學雖有討論到資料,但其討論的內容實質上的意義不 大,偶而有離題或閒話家常的情況,但至少同學願意在部落格上與同儕有所 互動,也是個互相交流的分享空間。從圖 4.3 中可見第七組表現較好,組員 30.

(39) 們會將搜尋到的相關資料張貼出來,並且提供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是疑惑,讓 其他組員可以根據這些資訊再進行交流討論,第四組、第五組雖然能搜尋到 相關資訊,但並未做好資料整理的工作,往往會出現未經整理整篇貼出訊息, 訊息過多,也沒有加上自己的想法和討論之處。. 圖 4.3 各組在問題解決步驟「討論資料」的表現情形. 四、提出解答 在提出解答的表現方面,各組表現落差較大,有的同學會先從資料中找 出答案,有的則是直接以自己所見所聞回答,不論回答的方式如何,都能使 用部落格練習用文字描述來表達,若是文字難以表達時,也能採用以圖片或 影片做為佐證來加以說明,為了能夠回答到問題多數同學都能盡力的完成問 題。不過,第五組表現比較不理想,組員們對活動有些誤解,不能像其他組 別那樣針對問題提出解答,還會有發表一些與討論內容無關的文章,因此在 「提出解答」步驟中表現不理想。此外,學生在使用部落格也出現像寫考卷 般的回答問題方式,較少透過討論來進行解答,而且也會有集中同一個時間 一併回答問題的情況出現,比較沒有多加討論而有各自回答,第一組、第三 組和第六組雖然有此現象,但至少能針對問題提出適當的解答,若有多一些 和同儕互動可能會有更好的表現。. 31.

(40) 圖 4.4 各組在問題解決步驟「提出解答」的表現情形. 五、討論解答 第一組和第七組表現優於其他組別,組員們能夠從搜尋到的資料中或是 個人的過去經驗提出許多自己的想法,並與他人分享交流,並在討論過程中, 促使思考,再提出其他看法,因而表現較好,而第五組在此依舊是表現比較 差的組別,因為在上一個步驟中未能發表討論,也沒有解答問題,因此在後 續的討論解答表現也不是很好。每個同學在提出解答後,其他參與者會經由 自己的經驗、或是找尋到的資料提供不一樣的見解,因而回應同學的回答文 章,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不同,這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也是很重要 的分享交流過程,也能夠使問題越來越聚焦,而深入的瞭解問題並獲得解答。. 圖 4.5 各組在問題解決步驟「討論解答」的表現情形. 32.

(41) 貳、解題歷程之內容分析 上述是以教師的角度對學生在解題歷程品質的表現進行評分,然而為了要更 進一步瞭解學生解題歷程的討論內容,因此再進行內容分析,依據各組在部落格 討論的發表文章及回應內容逐筆進行分析,歸納常見的各種關鍵的現象,並統計 其次數,再進行分析討論。. 一、釐清問題 在釐清問題的步驟中,發現三種常見的現象,如表 4.1 所示,整體而言 可見編號一的現象發生次數最多,所以可知各組能在瞭解題意,並由題意去 找到相關的訊息之表現尚可,但在編號三的現象出現次數也偏多,接近編號 一的出現次數,可以由此得知,學生容易迷失在問題中,在遇到問題時,沒 有能掌握問題的重點,而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此外,編號二的情況也常出 現,當問題一出現時,同學們會急於想要解出答案,而忽略了問題究竟是什 麼意義,對於問題能否清楚的理解後,再進行作答,因此會有一些回答出現 了答非所問的情形,而這些情形在各組皆有發現,其中第五組在現象二、三 出現的次數較多,該小組較不清楚問題本身的題意,因此表現比較不理想。 而第三組比較能夠針對問題、瞭解問題後再去找相關資料,且多能回答到問 題本身的重點,因此表現最佳。 表 4.1 在部落格討論釐清問題的步驟中常見的現象 編號. 1. 現象. 能瞭解題意,並找出相關資料。. 33. 組別. 次數. 1 2 3 4 5. 4 4 6 4 1. 6 7. 1 7. 總計. 27.

(42) 2. 3. 急於找尋答案,未能清楚瞭解題意 而有答非所問的情形。. 未能回答到問題的本身要解答的 重點。. 1 2. 4 2. 3 4 5 6. 1 3 4 4. 7. 1. 1 2. 4 1. 3 4 5 6. 1 3 5 3. 7. 7. 19. 24. 二、搜尋資料 在搜尋資料步驟中,可常見下列三種現象(如表 4.2 所示),其中現象一出 現的次數最多,由此可知學生普遍能夠利用網路相關的搜尋工具,進行各種 資料的搜尋,並喜歡將所見所聞的資訊張貼出來和同儕分享,除了文字的發 表,喜歡附上相關的圖片、影片或是連結,而這些方式也帶動其他同學多加 參與活動討論和分享,其中第一組、第四組及第七組經常在文章發表時,附 加相關圖片、影片,而這幾組在互動討論上表現也比其他組別佳。在現象二 表現的次數也很多,可以發現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直覺的先以自己個人的 經驗或是詢問他人的經驗來解決問題,而個人的經驗因為親身體驗,最能的 深刻且清楚的表達出來,各組多半是採用這樣的方式先直覺的回答,而第六 組在此部分出現的次數較少,因其生活經驗可能較少,在活動中多半用「我 覺得」 、 「我想」 ,並非有實際的經驗來回答。此外,現象三在部分組別中出現 幾次,因為利用網路搜尋資訊相當便利,但學生仍會因為訊息過多,且不會 整理資訊而會將訊息整個複製貼上,不能將資料自我消化整理,因此也不能 34.

(43) 獲得良好的互動討論。 表 4.2 在部落格討論搜尋資料的步驟中常見的現象 編號. 1. 2. 現象. 能夠利用網路搜尋功能找出相關 資訊,並附上相關圖片、影片或是 連結。. 能採用個人或他人的經驗提供相 關資訊分享。. 未能將搜尋到的相關資料整理妥 3. 當,會直接將相關資訊直接複製貼 上。. 組別. 次數. 1 2 3 4. 16 9 5 20. 5 6 7. 13 8 29. 1 2 3 4. 13 9 13 14. 5 6 7. 5 3 16. 1. 2. 2. 2. 4. 1. 5. 5. 總計. 100. 73. 11. 三、討論資料 在討論資料步驟發現兩個常見現象,如表 4.3 所示,可見多數組別在討 論資料時,能夠將所找的相關資訊或個人經驗提出分享,其中第七組能積極 使用部落格進行討論分享,經常將相關訊息發表並提問,互動情形良好,而 第五組只有單純的將搜尋的資料發表出來,未有適當的資訊整理,也沒有多 加討論,其表現相較之下比較不理想。此外,討論過程中會出現離題現象或 演變成聊天等,雖然有討論但在內容上較無實質上的意義,而這樣的情況出 現次數也甚多,可見學生可以接受使用部落格分享的方式,但在活動進行時 需要多一些引導,可以協助學生針對問題進行分享討論,避免出現聊天或沒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透過國語文學習,掌握 文本要旨、發展學習及 解決問題策略、初探邏 輯思維,並透過體驗與 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設計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哪些因素?Marie Carbo 曾 總結 12 個設計閱讀教學活動的原則,詳見 Becoming a great teacher of reading: Achieving high rapid reading gains

 缺乏體能活動已被視為全球的公共衞生問題,配合食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應用閉合電路原理解決生活問題 (常識) 應用設計循環進行設計及改良作品 (常識) 以小數加法及乘法計算成本 (數學).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