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Copied!
1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碩士論文. 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 之研究 Internet Dating, Self-Disclosure, and Love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指導教授:潘恩伶 博士 研 究 生:胡玉珍.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二月.

(2)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名詞詮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網路交友之相關研究 ------------------------------ 10 第二節 自我揭露之相關研究 ------------------------------ 14 第三節 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 ------------------------------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0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57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61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 61 第二節 自我揭露分析結果 ------------------------------- 66 第三節 愛情態度分析結果 ------------------------------- 70 第四節 個人背景因素、有無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愛情態度 之預測分析 -------------------------------------- 83. Ⅰ.

(3) 第五節 有網路交友者其自我揭露對愛情態度之預測分析 ------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7 第一節 結果與討論 ------------------------------------- 107 第二節 建議 ------------------------------------------- 121. 參考文獻 ---------------------------------------- 126 中文部分 ---------------------------------------------- 126 英文部分 --------------------------------------------- 132 附錄一 -------------------------------------------------- 135 附錄二 自我揭露量表使用同意書 --------------------------- 146 附錄三 愛情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 --------------------------- 148 附錄四 專家效度名單 ------------------------------------- 149 附錄五 預詴問卷 ----------------------------------------- 150 附錄六 正式問卷 ----------------------------------------- 155. Ⅱ.

(4) 表目錄 表 1-1-1 國外愛情態度相關研究整理 ------------------------ 135 表 1-1-2 國內愛情態度相關研究論文整理 -------------------- 137 表 1-1-3 國內愛情態度相關研究期刊整理 -------------------- 139 表 2-3-1 Hendrick、王慶福及卓紋君的愛情態度量表與 Lee 理論之比較 ---------------------------------- 141 表 3-3-1 預 詴 及 正 式 施 測 各 學 院 樣 本 人 數 ---------------- 39 表 3-4-1 自我揭露量表預詴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43 表 3-4-2 愛情風格量表非態度題目之修改 --------------------- 44 表 3-4-3 卓紋君原量表與本研究所選取題項 ------------------ 142 表3-4-4 愛情態度預詴問卷八個構面之信度係數 --------------- 46 表3-4-5 愛情態度預詴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 48 表3-4-6 愛情態度預詴問卷因素分析結果 --------------------- 51 表3-4-7 愛情態度正式問卷八個構面之信度係數 --------------- 52 表3-4-8 愛情態度正式問卷因素分析結果 --------------------- 54 表3-4-9 自變項間之相關係數矩陣 --------------------------- 55 表 4-1-1 樣本基本資料描述分析 ----------------------------- 62 表 4-1-2 樣本網路交友之次數分配表 ------------------------- 63 表 4-1-3 樣本有無網路交友之次數分配表 --------------------- 63 表 4-1-4 樣本之自我揭露總分得分分配表 --------------------- 64 表 4-1-5 有網路交友者之自我揭露總分得分分配表 ------------- 64 表 4-1-6 樣本之愛情態度得分分配表 ------------------------- 65 表 4-2-1 各變項對自我揭露之 t 考驗 -------------------------- 68 表 4-2-2 各變項對自我揭露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8 表 4-3-1 各變項對犧牲奉獻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70 表 4-3-2 各變項對犧牲奉獻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1. Ⅲ.

(5) 表 4-3-3 各變項對執著佔有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72 表 4-3-4 各變項對執著佔有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2 表 4-3-5 各變項對悲觀保留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73 表 4-3-6 各變項對悲觀保留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3 表 4-3-7 各變項對真情投入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74 表 4-3-8 各變項對真情投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5 表 4-3-9 各變項對游移手段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76 表 4-3-10 各變項對游移手段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6 表 4-3-11 各變項對肉體感官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77 表 4-3-12 各變項對肉體感官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8 表 4-3-13 各變項對婚姻目的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79 表 4-3-14 各變項對婚姻目的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79 表 4-3-15 各變項對浪漫表達之獨立樣本 t 考驗 ----------------- 80 表 4-3-16 各變項對浪漫表達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81 表 4-3-17 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之相關係數表 ------------------ 82 表 4-4-1 個人背景因素、有無網路交友對自我揭露之預測分析 ---- 84 表 4-4-2 個人背景因素、有無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犧牲奉獻 之預測分析 --------------------------------------- 85 表 4-4-3 個人背景因素、有無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執著佔有 之預測分析 --------------------------------------- 86 表 4-4-4 個人背景因素、有無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悲觀保留 之預測分析 --------------------------------------- 87 表 4-4-5 個人背景因素、有無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真情投入 之預測分析 --------------------------------------- 88 表 4-4-6 個人背景因素、有無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游移手段 之預測分析 --------------------------------------- 89 表 4-4-7 個人背景因素、有無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肉體感官 之預測分析 --------------------------------------- 90 Ⅳ.

(6) 表 4-4-8 個人背景因素、有無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婚姻目的 之預測分析 --------------------------------------- 91 表 4-4-9 個人背景因素、有無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浪漫表達 之預測分析 --------------------------------------- 92 表 4-4-10 愛情態度預測分析統整表 -------------------------- 94 表 4-5-1 有網路交友者個人背景因素、自我揭露對犧牲奉獻 之預測分析 ---------------------------------------------------------- 96 表 4-5-2 有網路交友者個人背景因素、自我揭露對執著佔有 之預測分析 ---------------------------------------------------------- 97 表 4-5-3 有網路交友者個人背景因素、自我揭露對悲觀保留 之預測分析 ---------------------------------------------------------- 98 表 4-5-4 有網路交友者個人背景因素、自我揭露對真情投入 之預測分析 ---------------------------------------------------------- 99 表 4-5-5 有網路交友者個人背景因素、自我揭露對游移手段 之預測分析 --------------------------------------------------------- 100 表 4-5-6 有網路交友者個人背景因素、自我揭露對肉體感官 之預測分析 --------------------------------------------------------- 101 表 4-5-7 有網路交友者個人背景因素、自我揭露對婚姻目的 之預測分析 --------------------------------------------------------- 102 表 4-5-8 有網路交友者個人背景因素、自我揭露對浪漫表達 之預測分析 --------------------------------------------------------- 103 表 4-5-9 有網路交友者愛情態度預測分析統整表 ---------------------- 105 表 4-5-10 研究假設與檢定結果 ----------------------------- 106. Ⅴ.

(7) 圖目錄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5 圖 3-5-1 研究步驟圖 --------------------------------------- 58. Ⅵ.

(8) 謝誌 我的第一本著作終於在 2010 年誕生了!回想這一路走來真是有說不 盡的千言萬語呀!在此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潘恩伶老師,認真的幫我考 量每一個部份的小細節,讓我能跟著她的腳步一步步學習做研究的真功 夫。感謝兩位口詴委員柯澍馨老師與黃馨慧老師在論文上的鼓勵與指教 ,其他還有鄭淑子老師、周麗端老師、林如萍老師、唐先梅老師幫忙我 檢視問卷,讓我的論文得以更加完善。感謝 Carolyn 教授、卓紋君教授及 薛怡青同學願意讓我參考使用她們的量表。 感謝親友團在問卷上的協助,有些人雖然我不熟識,但他們都願意 大力幫忙真的是令我很感動!感謝展雄學弟、沁如學妹、豐錫、拉麵、加 宜學妹、福凌、欣儀、宗翰、洪揚、武宗、沛沛、詵旻、偉昱、怡貞、 雅雯、德欽、冠賢、靖雯、姿麟、孟哲、俐葶、惠曦…等協助幫忙發問 卷。其中我相當感謝雅雯熱心地陪我到台大發問卷,除了發問卷之外, 也找到幾位願意在正式問卷時幫忙發問卷的好心台大同學,非常的感謝 妳們大家。另外感謝盈嘉及容戎在統計上的協助,幫我找出統計分析上 的問題及錯誤,也感謝學校所提供的資源,包括期刊論文等豐富資源外, 還有統計小老師制度等等,讓我可以好好的善用這些資源在我的論文寫 作上。 感謝我的父母在生活上的照顧,還有我的男友議緯在精神上的鼓勵 與支持,當我覺得心情很沮喪時,他都會在一旁鼓勵我督促我。感謝許 許多多的人在論文這條路上的幫忙,讓我了解一本著作產出之辛苦,澍 馨老師說請盡可能地享受這個過程,我覺得雖然不能算是享受,但是我 想這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過程,將完成論文的這份喜悅及成尌與大 家分享,願大家也能事事順心,新的一年虎虎生風。 胡玉珍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二月. Ⅶ.

(9)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對愛情態度的影響。本 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及分層比例來進行抽樣,樣本為台灣地區之大學生, 共計534人。研究工具包括﹕「自我揭露量表」、 「網路交友狀況」、 「愛情 態度量表」及「個人背景資料表」 。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有69.1%的大學生有進行網路交友,且以透過MSN、Yahoo Message、 Facebook等方式與陌生異性朋友認識者為最多。而大學生傾向於「執 著佔有」、「真情投入」及「浪漫表達」的愛情態度。 2. 男生、目前正在戀愛、戀愛次數多、戀愛持續長度越長者其自我揭露 情形高。愛情態度上,則發現男生比女生傾向於「執著佔有」、「真 情投入」的愛情態度﹔目前無戀愛者較正在戀愛者傾向於「游移手段」 的愛情態度。有無網路交友在自我揭露及愛情態度上均無顯著差異存 在。 3. 自我揭露程度越高越傾向於「真情投入」、「婚姻目的」及「浪漫表 達」的愛情態度。 4. 目前戀愛狀態可預測大學生「悲觀保留」、「真情投入」及「肉體感 官」的愛情態度﹔有無網路交友可預測大學生「浪漫表達」的愛情態 度﹔自我揭露可預測大學生「婚姻目的」的愛情態度。 5. 另外,本研究尚針對有網路交友者(n=369)進行分析,發現日常自我揭 露可預測大學生「執著佔有」、「悲觀保留」、「游移手段」及「浪 漫表達」的愛情態度﹔網路自我揭露可預測大學生「游移手段」及「婚 姻目的」的愛情態度。. 關鍵字﹕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愛情態度. Ⅷ.

(10)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dating, and self-disclosure on love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Survey method and stratified sampling are used in this study. Data are drawn from 534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The instruments of the study include self-disclosure scale, Internet dating, love attitude scale, and individual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There are 69.1 perc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ving Internet dating. Using MSN、Yahoo Message、Facebook is the most popular way to know opposite sex friends. College students are tend to be “occupation”, “devotion of true feeling”, and “romantic expression” love attitudes. 2. Boys, the participants who are falling in love now, the participants who have a lot of love experiences, or the participants who have more longer love experience, have higher self-disclosure. Boys are more likely to be “occupation” and “devotion of true feeling” than Girls. The participants who are not falling in love now are more likely to be “unfaithfulness” than the participants who are falling in love now.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ternet dating on self-disclosure and love attitudes. 3. The participants who have higher self-disclosure are tend to be “devotion of true feeling”, “purpose of marriage”, and “romantic expression”. 4. The condition of falling in love can predict “passive conservation”, “devotion of true feeling”, and “physical sense”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dating can predict “romantic ex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disclosure can predict “purpose of marriage” of college students.. Ⅸ.

(11) 5. In addition, the participants who have Internet dating (n=369) are analyzed. Self-disclosure on every day life can predict “occupation”, “passive conservation”, “unfaithfulness”, and “romantic ex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elf-disclosure on the Internet can predict “unfaithfulness” and “purpose of marriage”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dating, self-disclosure, love attitudes. Ⅹ.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妳有沒有勇氣跟一個見面不到廿四小時的男人步上紅毯?在過去, 人們為了傳宗接代,才有可能在沒有任何情感的因素下迅速結婚;然而, 隨著網路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及男女對於情感的看法,常隨著網 路的興起而產生了不同的變化。例如在網路上小有名氣,且出過好幾本 日本美食旅遊書的美女作家阿潼,透過網路中彼此相互留言的「微型網 誌」而與丈夫結識,且兩人從第一次見面到點頭答應求婚,只花了一天 的時間,一個月後兩人便公證結婚(蔡惠萍,2008)。由此可知,網路在 人們對於愛情的看法上,確實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的研究背景 與動機如下﹕. 一、網路使用現況 自網路問世以來,由於網路的快速方便,以及上網成本的持續降低, 使得近幾年網路使用者大幅成長。根據資策會估算2008年9月底止,我國 經常上網人口達1,025萬人,網際網路連網應用普及率為45%。在1996年 的上網人口數僅有60萬人,到2001年間大幅成長至782萬人,而在2001年 之後的成長幅度雖然不多,但上網人數仍持續的成長(資策會,2008)。 由此可以看出上網的普遍性,網路著實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必 需之一。 另外,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9年1月份的統計,其針對 2008年7-12月台灣地區10歲以上民眾,採分層隨機抽樣、電話訪問來執行 問卷調查,共完成有效樣本數1,800份。研究發現在10歲以上人口各年齡 層上網率中,以15-19歲的年齡層內有90.4%的人上網,其上網率為最高, 其次為20-24歲的年齡層,有88.8%的人上網;在各職業身分上網率上,則 以學生上網的頻率為最高,在全體學生中佔86.8%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 ,2009)。. 1.

(13) 而在張老師月刊與蕃薯藤 Yam.com 旗下之女性網 HerCafe 所進行的 「2000 網路愛情調查」中發現,有三成的網友想在網路上遇見愛情(蕃 薯藤女性網,2000)。由此可見網路已成為現代人追尋愛情的另一種途徑。 由上述資料看來,我們可以知道上網是越來越普及的一種趨勢,其 中以15-19歲及20-24歲的上網頻率佔最高;職業身分上以學生為最主要的 族群,其年齡階段正好是青少年所處高中職與大學生涯發展的時期。隨 著網路時代的來臨,人們尋求伴侶的管道也越來越多元,增加人們更多 的選擇機會,於是透過網路交友對人們愛情態度的影響尌值得我們去重 視。. 二、愛情與大學生 在心理學領域中,愛情是個有趣但少深入探究的議題,主要原因是 愛情摻雜著複雜而主觀的個人經驗,很難以科學計量的方式來研究(卓紋 君,1998)。直到 1970 年 Rubin 帶頭開始正視愛情的實徵研究,才有較多 的社會心理學家對愛情做科學性的研究(Rubin,1970)。 在整理愛情相關的研究後發現,國外研究的數量不僅繁多,研究的 議題更是五花八門,包括愛與性、自尊、人格特質等,或是針對同性戀、 炮友、跨國族群的比較研究等,議題多元且豐富。然而針對愛情態度所 進行的研究卻不多,且研究工具多採用由 Lee 理論發展而成的 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愛情態度量表;在研究議題上,則多探討跨國、不同文 化地區,或與人格、自尊、性議題等相關的研究,然而與網路相關的議 題則無(參見附錄一,表 1-1-1)。 國內愛情議題的研究數量也相當多,早年多關注於小說和戲劇內容 中的愛情,直到1994年林宜旻《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 究》此篇研究後,才開始有較多學者以量化方式針對愛情不同的面向, 或是以質性的方式來探究愛情。而國內最早使用「愛情態度」一此來進 行研究者,乃是魏延華(2000)《高中女學生閱讀少女愛情漫畫與愛情態. 2.

(14) 度之關聯》的研究。另外,由附錄一 表1-1-2與表1-1-3中可知,國內研究 多半以國中生、高中生及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愛情態度量表的選 擇上,大多乃修改自Hendrick和Hendrick (1986)的愛情態度量表。在研究 議題上,多探討愛情態度與愛情關係、共依附、性別角色及人格特質的 相關議題為多,與網路有關的議題仍相當稀少。由上述可知,多數人乃 採用或修改自Hendrick和Hendrick的量表,但Wu(1993)曾以原型(prototype)的觀點,指出中國人比西方人在愛情上多了一些悲傷及痛苦的形容 ,且在愛情中更多了詵意般的含蓄(poetic romantism),並不像美國人那樣 明白地強調性愛的意涵 (引自卓紋君,1998)。故研究者認為Hendrick 和 Hendrick的量表不見得適用於我國的文化中。 在愛情之於大學生的重要性上,我們常聽到大學生的必修課程為課 業、社團、愛情和打工,愛情為大學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課程之ㄧ(劉焜輝, 1984)。由於大學時代正好處於青少年後期,從Erikson的發展心理學觀點 來看,這時期的重要任務乃是養成與異性相處的正當態度(劉焜輝,1984 )。也尌是說在這個階段中,個人的關鍵任務乃是與異性間情感交流的需 求是否獲得滿足,若滿足則會產生親密意識(sense of intimacy),不滿足 則產生孤立意識(sense of isolation),而與愛情隔絕的人,較易產生寂寞沮 喪的心情,進而可能影響至其他的生活層面(李美枝,1983)。 另外,由台灣美滿婚姻促進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與數所大學 共同主辦的「幸福台灣,美滿婚姻」活動,針對520位大學生對於婚姻與 親密關係經營的動機、認知與態度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大學生 對婚姻與親密關係有著正向意義與憧憬,且約一半的人是因為想找個可 以依靠的人而想談戀愛(張勵德,2003)。由此可知,大學時期的異性交 往約有半數的人是為了尋找未來的另一半而做準備,故大學生的愛情態 度值得重視,於是本研究便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欲探討大學生網路交 友,是否會影響其愛情態度。. 3.

(15) 三、網路、自我揭露與愛情 在網路的相關研究中,所關注的議題多在於網路的使用情形,或網 路成癮的部份﹔在網路交友上,自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 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後才開始有大量的研究出現,且研究議題多 探討網路交友對青少年的影響,其中多探討網路交友所帶來的負面效益 ,並將網路交友視為是充滿陷阱與誘惑的(吳秀停,2008;劉品秀,2007; 鍾佩怡,2006)。 在自我揭露的相關研究中,國外多探討自我揭露與治療、人際關係 間的關聯,結合網路與愛情的相關研究數量則相當稀少(Ben-Ze’ev,2004 )。國內最早開始進行自我揭露的研究,乃是由楊牧貞(1990)《自我揭露 的楔型模式及其相關變項之探討》開始,後續才有更多的學者來進行研 究,議題上則多探究與人際關係的關聯,或是結合網際網路,探討即時 通訊、部落格使用中的自我揭露,然而卻無探討網路中自我揭露與愛情 態度之間的關聯(吳孟軒,2006;柯秀佳,2007;郭正瑩,2008)。在結 果發現上,自我揭露的情形是不一致的,有學者認為網路中的自我揭露 較面對面自我揭露程度高,其認為由於網路的匿名性,使人們較願意揭 露自我,於是建立親密關係變得更加容易(余憶鳳,2002;鄭媖瑋,2003; Ben-Ze’ev,2004 );而認為網路自我揭露程度較面對面自我揭露程度低 者,則受網路隱匿性所帶來的欺騙,及網路交友的負面新聞所影響,所 以較不信任未曾謀面的網友,而自我揭露程度較低(王瑞霙,2005)。 另外,由於網路的隱匿性,因此個人不再像面對面那樣以貌取人, 而是受文字的吸引而將對方理想化,於是藉由網路快速、即時、不斷地 揭露分享,加速了彼此間的情感,於是發展成為愛情關係的可能是很高 的(Ben-Ze’ev,2004)。由此看來,透過網路來進行自我揭露可能會對雙方 的親密關係造成影響,故值得進一步探討。. 4.

(16) 四、研究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學術方面的貢獻之外,在實務上,首先本研究將可幫助大 學生了解自我於網路交友中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的狀況,對自身及週遭 的同學們有更加的了解與認識;其次,本研究所發現的結果未來可供學 校教師、輔導人員作為了解大學生的參考依據;另外,在家庭領域上, 則有助於相關推廣人員於愛情、擇偶、婚姻教育議題上,提供ㄧ個可行 的方向;對於政府在制定政策或擬定學校課程時,亦可將網路交友與愛 情的部份納入考量,以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甚至還可舉辦些有關網路 交友的課程,讓不僅學生甚至家長可以了解孩子在網路中的狀況,促進 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5.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了解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及愛情態度的現況。 二、探討在不同背景因素下(性別、年級、目前戀愛狀態、戀愛次數、戀 愛持續長度、父母婚姻狀況),其自我揭露、愛情態度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有無網路交友,其自我揭露、愛情態度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的相關情形。 五、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交友及自我揭露對愛情態度的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大學生網路交友、自我揭露及愛情態度的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因素下(性別、年級、目前戀愛狀態、戀愛次數、戀愛持續 長度、父母婚姻狀況),其自我揭露、愛情態度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有無網路交友在自我揭露、愛情態度的差異情形為何? 四、自我揭露與愛情態度的相關情形為何? 五、個人背景因素、網路交友及自我揭露對愛情態度的預測力為何?. 6.

(18) 第四節 名詞詮釋 一、大學生 本研究之大學生乃指九十八年尌讀公私立大學日間部或夜間部一至 四年級之未婚在學學生,包含延畢生。. 二、網路交友 「網路交友」尌是透過網路傳輸的方式交朋友,也尌是由面對面的 人際關係交往,轉變成透過網路的方式來進行 (方志豪,2004)。 本研究乃指大學生過去一年中,藉由 BBS、聊天室、ICQ、MSN、 Yahoo Message、Skype、Yahoo 交友、PChome 交友、MSN 交友或其他的 交友網站來認識異性。也尌是大學生過去一年中,曾有登錄資料加入配 對交友網站、有上聊天室與陌生異性朋友交談過、以彼此留言方式與陌 生異性朋友相互認識者、或與沒見過面的陌生異性朋友用 MSN、Yahoo Message、Facebook 等方式來進行聊天者皆屬之,但不包括先見過面然後 再彼此留 MSN 交談者。 本研究欲比較有無網路交友在自我揭露、愛情態度上是否有所差異 ,故詢問大學生是否透過上述四種方式來進行網路交友,以了解其網路 交友的狀況。. 三、自我揭露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乃指個人透過語言告訴他人關於自己個 人的興趣、信仰、人格特質、對事物的看法,或感到困擾的問題等等(楊 牧貞、黃光國,1980)。 本研究乃指大學生透過BBS、聊天室、ICQ、MSN、Yahoo Message、 Skype、Yahoo交友、PChome交友、MSN交友或其他的交友網站,而將自 我的想法、心情等分享給陌生異性朋友知道;若無網路交友者則指在日 常生活中,將自我的想法、心情等分享給異性朋友知道。本研究的量表. 7.

(19) 乃翻譯自Garthoeffner et al.(1993)修訂後的「人際關係量表之自我揭露分 量表」,並參考薛怡青(2001) 碩士論文「台灣BBS使用者之自我揭露、 名片檔自我呈現意願與暱稱認知之初探」中的「自我揭露量表」而來。 在本研究中自我揭露量表分成Ⅰ與Ⅱ兩個部份,第Ⅰ部份主要測量與日常 生活中最常互動的一位異性朋友的實際互動情形,第Ⅱ部份則是測量與 網路上最常互動的一位異性朋友的實際互動情形,題目各9題,兩部份的 題目相同,但測量的對象不同。由於本研究欲比較有無網路交友者的自 我揭露情形,有網路交友者便採用網路交友中的揭露情形,無網路交友 者則採用日常生活中的揭露情形,合併統整成一個「自我揭露」來進行 分析。另外,本研究再特別針對有網路交友者,比較其在日常自我揭露 及網路自我揭露的情形。計分採用Likert五點量尺,各代表不同的程度(非 常不符合、不符合、普通、符合、非常符合),分別給予1~ 5分,反向題 分數則反之,分數越高代表與異性朋友的自我揭露情形越高,較願意與 異性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內在想法。. 四、愛情態度 愛情態度(love attitude)指對愛情所採取的信念態度,亦是影響愛情關 係的重要因素(陳金英、馬祖琳,2003)。另外,亦有學者認為愛情態度 即是愛情風格(卓紋君,2004)。 本研究乃指大學生對其愛情的看法。本研究欲修改卓紋君(2004, 2007)所發展之「愛情風格量表」,其將愛情態度分成八類,包括犧牲奉 獻、執著佔有、悲觀保留、真情投入、游移手段、肉體感官、婚姻目的、 浪漫表達。其中「犧牲奉獻」指會犧牲個人的需求來保全感情、滿足對 方; 「執著佔有」指對感情有明顯的佔有心態,希望全然擁有對方﹔「悲 觀保留」指不相信永恆的愛情,在關係中多有保留,也刻意保持距離﹔ 「真情投入」指對感情有一份堅定投入的信念與態度,認為愛情可以克 服萬難且持續不褪色﹔「游移手段」指隨時會預備替代對象以滿足其追. 8.

(20) 求愛情的新鮮感或填補寂寞,並習慣於運用策略或手段來贏取對方的感 情﹔「肉體感官」指以感官享樂為主,並注重透過肉體來感受親密與愛 意﹔「婚姻目的」則認為愛情的最終目標是婚嫁,兩性交往是以未來及 現實條件做為考量﹔「浪漫表達」則認為製造驚喜與浪漫是維持愛情的 不二法門。 經過專家效度檢驗、預詴之信效度分析後,刪除部分題目,因此本 量表共 30 題。其中「犧牲奉獻」包括第 1、5、10、15、18、23、27 題﹔ 「執著佔有」包括第 2、11、21、29 題﹔「悲觀保留」包括第 3、12、16、 19、25、30 題﹔「真情投入」包括第 4、13 題﹔「游移手段」包括第 6、 14、20 題﹔「肉體感官」包括第 7、17、24 題﹔「婚姻目的」包括第 8、 22、28 題﹔「浪漫表達」包括第 9、26 題。計分採用 Likert 六點量尺, 各代表不同的程度(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點不同意、有點同意、同 意、非常同意) ,依序分別給予 1~6 分,分數越高表示越傾向於該愛情的 態度。. 9.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網路交友之相關研究 一、網路的特性 McLuhan 認為自 1844 年莫爾斯發明無線電報以後,人類便進入了電 子媒介的時代,而電子訊息具有兩個特性:第一個特性是在於其取消所 有空間差異的傳輸速度,此特性使得人們不再等待、不願等待,只要稍 有延遲尌會產生不安,甚至轉頭走掉;第二個特性尌是易消亡性,它不 具有實體存在的特性,也因為如此才能夠擺脫實體的累贅,光速般地傳 輸,故其容易被抹去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引自曹家榮,2005)。 江中信(2002)提出網路溝通的特性,有包括間接性、虛擬性、方便 性及主動性等四點。施香如(2003)整理了國內外的研究,提出網路有四 大特性,首先是使用的便利,其次是個人身分的匿名、可變與多元性, 接著是界面化的人際關係,以及最後資料呈現的邏輯與多樣性等四方面 。熊澄孙(2005)認為網路文化空間有以下五點特性:文化思想的多元性、 文化體系的多層性、溝通行為的互動性、精神體驗的虛擬性及文化場景 的全球性﹔並認為網路文化內容的無限性、發展的高速性、傳播的廣闊 性、資訊的豐富性、形式的新穎性、視角的直觀性、吸納的可選擇性等, 乃是吸引廣大青少年的最大原動力。王嵩音(2007)整理一些相關文獻後 ,則認為網路的特性應該包括下列四項:無國界、互動性、方便近用性 及匿名性。 綜合上述學者對於網路特性的描述,可以發現其特性大致上大同小 異,包括:匿名性、方便性、互動性、多元性、虛擬性及全球性等。而 基於這些特性,使得人們在進行網路交友時,可以不必誠實地公開自己 的真實身分,甚至可以創造自己想要的角色,並且可以很迅速地透過網 路,與世界上各個族群的人來交朋友,且網路交友的管道十分多元,功 能也時常推陳出新,人們除了可以透過線上聊天、玩遊戲來互動外,甚 至可以透過影像的傳輸來看見對方。. 10.

(22) 二、網路與大學生 熊澄孙(2005)認為網路造尌了強大的技術環境與自足的虛擬空間, 因而對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對於年輕的 一代,其已習慣透過網路來查找學習中所需要的資料,解決工作中所遇 到的問題,透過網路來休閒娛樂,與相識或不相識的朋友溝通,甚至透 過網路來談戀愛。隨著網路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渴望的不再是傳統交 友的「通信、溝通、瞭解、見面、情感」進程,而是「符合條件的理想 對象」者尌可以快速發展關係,儘管其中有可能是虛擬假造的(黃有志, 2001)。於是大學生有可能透過網路,來尋找符合條件的理想對象。 在相關研究中,劉家儀(2001)研究大專院校、技術學院學生網路交 友的狀況,發現在與網友的接觸頻率上,以每週一次以下為主,且男生 與網友接觸的頻率高於女生,而每次與網友接觸的時間為「30 分鐘以 下」。陳金英(2004)在研究大學生的網路使用習性、網路交友期望與社 會焦慮的研究中,則發現多數大學生並無期望透過網路媒介與異性朋友 交往發展戀情,而對於透過網路媒介所交往的朋友,其信任度多採取較 保留的態度。 造成上述研究結果不ㄧ致的原因,乃由於對於網路平台的「信任」 與否,對於網路平台的信任會影響個人是否期望透過網路來結交異性朋 友,進而影響對網路發展戀情的看法;然而,「信任」在其中的影響雖 大,卻無可行的量表針對此來進行測量,而「自我揭露」與「信任」有 著密切的關聯,由於信任平台因此也尌較願意進行自我揭露,於是本研 究便以「自我揭露」來進行測量。 由此看來,大學生並無期望透過網路來發展戀情,雖然如此但因為 本研究欲探討的是網路交友是否會影響其愛情態度,故有可能因為對於 網路平台的不信任,而對於愛情也抱持著不信任、不願真誠投入的心態。. 11.

(23) 三、網路交友與一般交友的比較 一般來說,網路上的人際關係,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以結交 朋友為目的的網路交友,其次是期望能透過網路結交男女朋友的網路戀 情,第三類則是為了尋求網路一夜情(王鍾和,2001)。而本研究欲探討 的則是網路交友與一般交友,這裡所指的一般交友乃是指無透過網路為 中介,而是一般日常生活中所結交的異性朋友,兩者在自我揭露、愛情 態度上是否會有所差異,故以下先簡單說明網路交友的途徑管道,再比 較網路交友與一般交友的差異。 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社會中,網路交友的工具可說是千變萬化,從以往 傳輸速度較慢時代的 BBS,一直到現在的聊天室、即時通等。且交友的 方式隨著科技進步,管道更是愈來愈多元,所提供的功能與服務也愈來 愈貼心。 根據周芊與陳東園(2008)的分類,可簡單將交友的途徑分為幾類: 第一類為 BBS (電子佈告欄),這個平台是時間最久,也最不退流行的平 台﹔第二類為聊天室,是一個可以提供網友聚會聊天的地方﹔第三類為 ICQ,是一種即時聊天的軟體﹔第四類則是 MSN、Yahoo Message、Skype, 它不但保留了 ICQ 原本擁有的功能之外,還外加了語音、影像、以及多 方會談等功能﹔第五類為 Yahoo 交友、PChome、MSN,這些網站提供一 個男女交友聯誼的平台﹔最後一類為其他的交友網站,其他的交友網站 可能尌是由個人或是網路公司所建立的,如網路愛情公寓等。 另外,在謝豐存(2001)的研究中,將交友網站依照不同的依據來做 分類,若以參加者性向為區分準則的話,可將交友網站類型分成異性交 友與同性交友﹔若以參加者年齡來分的話,則可分成專門為成人而設計 的交友網站﹔若以網站的功能型態來區分的話,則可分成以登錄資料來 配對的配對型交友、同步聊天的聊天室交友或 ICQ 交友,及以一對一留 言方式的交友留言版。而本研究所謂的網路交友,即是透過這三種途徑: 有登錄資料加入配對交友網站、有上聊天室與陌生異性朋友交談過,及. 12.

(24) 以彼此留言方式與陌生異性朋友來相互認識者皆屬於,若與沒見過面的 陌生異性朋友用 MSN、Yahoo Message 等方式來進行聊天者也算,但若 是先見過面然後再彼此留 MSN 交談者則不算。在此考量的是網路交友的 主動性,以及網路交友的隱匿性問題,因此排除先見過面再進行交談者。 由於網際網路有上述的特性,因此透過網路交友與ㄧ般交友比較起 來,網路交友所存在的風險性與危險性,較一般交友來的高許多,究竟 網路交友與ㄧ般交友的差異為何?首先,網路世界由於看不見對方,因 此較容易看不清什麼是謊言,什麼是事實;其次,網路交友,可即時傳 遞情意,又無需對所說的話負責,在短時間內,便可建構出似真又浪漫 的親密友誼;而一般交友則需要經過真正的相處與時間的考驗;最後, 網路交友藉由文字的敘述,易使人進入浪漫幻想的空間,因此容易對對 方失去整體性的判斷(王鍾和,2001﹔黃有志,2001)。 另外,在相關的研究中,歐貞延(2004) 發現其最重要的差異是在外 貌的吸引力減低了,而內在的吸引力增強了,且真實世界的交往模式是 先經過篩選再來交往;而網路世界卻是先交往再來篩選,因此在交往過 程中,雙方的關係是否能持續,乃受到態度、價值、興趣、個性、相互 欣賞與自我揭露所影響。 從上述的比較中可發現,網路交友雖然比一般交友快速方便,但由 於網路隱匿的特性,致使人們容易對對方抱持著浪漫的幻想,且認為不 必為自己的言行來負責,而網路交友的模式也與一般交友的路徑完全相 反,先交往再篩選的結果,也使得人們對於愛情的看法,產生很大的轉 變,其中自我揭露的高低在彼此的關係中,尌極可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 角色。. 13.

(25) 第二節 自我揭露之相關研究 一、自我揭露的定義與內涵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一詞為 Jourard(1964)所創,乃指某人 透過語言溝通的方式告訴他人關於自己的資訊(引自 Cozby,1973)。也尌 是透過語言告訴他人有關自己的興趣、信仰、人格特質、對事物的看法, 或感到困擾的問題等等﹔而揭露的內容則包括自己過去或目前的行為感 受,甚至是對未來的計畫或抱負(楊牧貞、黃光國,1980)。 在發展親密關係的過程中,自我揭露是相當重要的元素,不僅有助 於判斷彼此是否適合進一步發展關係,並且對關係的維持有所幫助 (邱 秋雲,2002)。自我揭露的運用非常微妙,如果自我揭露太少,別人將會 不了解自己,致使阻礙雙方的溝通;如果自我揭露的太多或太早,反而 會嚇壞對方,而使關係破滅(江中信,2002)。因此,如何做到適當的自 我揭露尌相當的重要,根據 Wilmot(1978)的三個指導原則來看,首先, 必頇隨著互動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增加自我揭露;其次,必頇使對方感 到自在及能接受;最後,應將重要的事揭露給對方知道,否則可能使對 方覺得不受重視,而影響彼此日後的關係(引自江中信,2002)。 要達到適當的人際自我揭露頇具備五種特性:第一,自我揭露應持 續不斷的跟對方分享自己的資訊﹔第二,彼此應該是互惠揭露的﹔第 三,揭露的內容應與討論的主題有關﹔第四,揭露的內容應是對方有興 趣的﹔第五,揭露的內容應隨時間而增加(江中信,2002)。如果能做到 上述所說適當的自我揭露的話,便能夠發揮自我揭露的功能:增進個人 身體及心靈的健康、提升對自我的認識、釐清自己與對方所表達的真正 意涵、建立親密關係及良好形象、增加與人相處的因應能力(王以仁, 2007;柯秀佳,2007)。綜合上述看來,自我揭露對於人際關係的親密與 否相當地重要,如果能適當運用的話便能夠增強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 故研究者認為透過網路所進行的自我揭露,會影響個人對於親密關係中 愛情的看法。. 14.

(26) 二、網路中的自我揭露 在傳統社會中,人際關係乃建立在面對面的溝通上,而隨著網路的 發展,網路乃逐漸成為人際互動的主要中介(李英明,2000)。網路世界 中的人際流動十分快速,不論是建立親密關係,或是在關係的破裂上, 人們都可以來去自如地與人交往,而其中由於網路的匿名性,更加速人 們彼此間的自我揭露,也尌使的人們要建立親密關係,變得更加容易(鄭 媖瑋,2003)。雖然匿名的特性使得人際交往便得更容易,但是也有其風 險存在,若是在網路中都是以匿名的方式來與對方接觸,一旦真正要揭 露自己真實的身分時,可能會使得對方無法接受,因而使得關係破裂(李 英明,2000)。且由於在網路中看不見對方的外貌,因此個人較容易做到 自我揭露、易將對方理想化,不再像面對面那樣來以貌取人,而是受一 個人的口語表達技巧(verbal skill)所吸引(Ben-Ze’ev,2004)。因此一個個 性木訥、害羞的男生,在網路上有可能是一個風趣幽默,令眾多女生為 之傾倒的對象。 Merkle 和Richardson(2000)認為藉由電腦中介來經營人際關係,需 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與自我揭露投資,因此導致其有較強的動力願意去維 持彼此間的關係,且其認為人們透過網路進行自我揭露,大多乃是因與 社會的疏離與自身的寂寞感所導致(引自余憶鳳,2002)。因此當父母的 婚姻關係破裂時,可能致使孩子內心孤寂,而在網路中進行自我揭露, 以尋求親密感。另外,由於網路交友的負面新聞及網路隱匿等特性,有 學者亦發現網路的自我揭露程度較面對面的自我揭露程度低(王瑞霙, 2005;吳泰毅,2006)。由上述看來,認為網路中自我揭露程度高者,認 為網路的隱匿性,使得人無所顧慮而較願意去做自我揭露;而認為網路 中自我揭露程度較低者,則認為由於網路較多欺騙、犯罪的行為,因此 人們較不相信對方,也不願意揭露自己的隱私,故網路自我揭露高低情 形的研究發現是不一致的。. 15.

(27) 三、個人背景因素與自我揭露的相關研究 回顧過去關於自我揭露的相關文獻,乃多探討性別和年級的影響, 較少探討目前戀愛狀態、戀愛次數、戀愛持續長度、父母婚姻狀況的影 響。因此本研究僅針對性別、年級與自我揭露的相關研究來進行探討。. (一)性別 在許多相關研究中,均發現女性較男性願意對他人做較深的自我揭 露(王瑞霙,2005;李宜貞,2004;吳孟軒,2006;薛杏楷,2006;Dindia & Allen ,1992;Domelsmith & Dietch ,1978)。且揭露的話題也受性別差 異所影響,Verderber 等尌發現男人ㄧ般的對話乃偏重於主題性的,圍繞 著運動、性愛、工作和汽車;而女性則無話不談,但會特別集中在關係 與個人的話題上(引自黃鈴媚、江中信、葉蓉慧譯,2007)。楊牧貞、黃 光國 (1980)則發現男生比女生更願意和朋友談論性的話題;而在其他話 題上,女生比男生願意對他人作較深的自我揭露。Rubin 和 Shenker (1978) 研究大一新鮮人與同住室友,或住同樓但非同住的樓友間的自我揭露, 發現女性在對於友誼與親密性的揭露上比男性高。Ben-Ze’ev(2004)的著 作中,也提出男性對於外貌的描述較有興趣,且話題多談論共同的活動; 而女性較易自我揭露,且較強調情感的分享,和好友作親密性的溝通。 另外,Hacker(1981)發現當男女雙方在進行自我揭露時,男性會傾向於掩 飾其缺點,而女性則會將其優點隱藏。 綜合上述可知,女性較男性願意對他人進行較深的自我揭露,較願 意分享情感與關係上的話題,且較可能在與異性互動時隱藏其優點;而 男性則較喜歡揭露運動、性愛、工作和汽車的話題,在與異性互動時隱 藏其缺點,由此看來性別的確會影響個人自我揭露的情形。. (二)年級 根據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2000)的研究發現,青少年隨著年齡越. 16.

(28) 大,在網路上經常進行有關交友聊天的活動與和網友之間的感情互動、 喜歡與網友交談感情者也尌越多。邱文彬、林美珍(1999)針對大學生人 際關係的研究中,則發現大四男生在自我揭露的廣度,也尌是所揭露的 事情範圍比大一與大二、大三男生要高,而大四女生在自我揭露的深度, 也尌是是否揭露到私密性的話題,則比大一與大二、大三女生要高。由 此看來,不論是揭露的深度或廣度,隨著年級越高,所揭露的情形也會 比較高。. 17.

(29) 第三節 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 一、愛情態度的定義與理論 (一)愛情的定義 Rubin (1970)將愛情定義為對某一特定他人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其中 愛情的元素包括「親和與依賴需求」、「想幫助對方的傾向」、「排他 性與專一性」等三成分。Sternberg(1986)則認為愛情由「親密」 (intimacy) 、 「熱情」(passion)及「承諾」(commitment)所構成,並提出了愛情 三角理論。另外,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2008)則認為愛與性是密不 分的,愛是性的基礎,而性則是表達愛的媒介。 劉焜輝(1984)認為愛至少有三個條件:1.愛是有對象的,2.愛是怕 和對方分開的,3.相信對方對自己也像自己對她那樣具有好感。蔡文輝 (2003)則認為愛情是一種主觀直覺的心理狀況,它包括對某個人或某件 物品有著正面的好感、溫暖和親近的感覺,及希望與其互動的心理衝動。 綜合上述學者對愛情所下的定義來看,研究者認為愛情乃是一種對 於某一特定人物,而對對方有一種親近、溫暖、想依賴對方的心理感受。. (二)愛情態度的定義與理論 愛情態度即是指對愛情所採取的信念態度,也是影響愛情的一項重 要因素(陳金英、馬祖琳,2003)。自 197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 Rubin 發展 出「愛情量表」(love scale)後,開啟了心理學家對於愛情做科學實證研究 的興趣。此後,1980 年代心理學家陸續採用「多重心理計量模式」 (Psychometric multicomponent models of love)來探討愛情的本質與量化問 題,而其中最為突出的重要理論有:Lee 的愛情色輪論(A Color circle of loving)與 Sternberg 的愛情三角理論(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張文 雄,1993)。兩者理論簡單分述如下:. 18.

(30) 1.Lee 的愛情色輪論 加拿大的學者 Lee(1974)在蒐集了四千多個對於愛情的描述後,然後 將每個愛情的敘述依主題來進行分類,因而得到六種愛情的型態,包括 三種主要型態(primary types):情慾之愛(eros)、遊戲之愛(ludus)、友 伴之愛(storge);以及由三種主要型態所主成的三種次要型態(secondary types):狂愛(mania)、現實之愛(pragma)、奉獻之愛(agape)。六種 愛情型態的內涵簡單分述如下:. (1)情慾之愛(eros) 為ㄧ見鍾情式的愛情,一見面便立即受到對方的外表所吸引,想知 道對方的ㄧ切,總是不斷地與對方分享自己的秘密,並想成為對方的一 部份,且有想與對方快速發生關係的衝動。. (2)遊戲之愛(ludus) 容易同時與許多伴侶一起交往,而不願有過多的情感涉入、不願給 予任何承諾,且也容易不誠實,甚至是欺騙對方。而在對於性的認知上, 認為性僅是一種追求快樂刺激的過程而已,且很快尌可以找到新的性伴 侶。. (3)友伴之愛(stoege) 常於不知不覺、不注意中,藉由時間及彼此間的分享而自然產生, 對對方並無任何激情與失落感,認為生活的事應是合理且可預期的。而 在對於性的認知上,認為性是一種自我揭露的最親密形式,因此一定要 先有愛才能有性。. (4)狂愛(mania) 為情慾之愛與遊戲之愛特性的綜合。其心情容易因對方有所回應而. 19.

(31) 狂喜,因對方的不理不睬而感到焦慮及失落,易受到情人的ㄧ舉ㄧ動而 左右。與情慾之愛比起來較矛盾、缺乏自信;而卻又比遊戲之愛還要強 烈地想依附對方。. (5)現實之愛(pragma) 為遊戲之愛與友伴之愛特性的綜合。講求現實條件的考量,如考量 對方的社經地位、收入、教育程度、相同興趣背景等,而網路中的配對 交友服務正是以這種現實條件來做配對的。其願意與伴侶一起相互成長 (友伴之愛),但如果雙方不適合的話,便會理性的尋找其他新的對象(遊 戲之愛)。. (6)奉獻愛(agape) 為友伴之愛與情慾之愛特性的綜合。為一種利他、無私的愛,對對 方總是抱持著耐心、不嫉妒、不要求回報,認為照顧對方是一種責任。 其包含了友伴之愛中的耐心與持久的陪伴照顧,但又不似情慾之愛那樣 受到外貌的吸引,也較不忌妒。. 2.Sternberg 的愛情三角論 Sternberg(1986)認為親密關係包含三個基本元素:親密、熱情、承 諾。親密指一種想與對方接近、彼此心靈上能達到交流的ㄧ種溫暖感覺, 佔三角形的上方頂端;而熱情乃指一種受外表上的吸引,而與對方發生 的性關係,佔三角形左邊的頂點;承諾則是想與對方發展長久關係來維 持彼此間的愛情,佔三角形右邊的頂點。如果用溫度來比喻,親密可比 喻是warm,熱情是hot,而承諾則是cold。 依照三個親密關係基本元素的相對強弱,可以組合成八種不同類型 的愛情,其內涵說明如下:. 20.

(32) (1)無愛(nonlove) 上述三個元素的成份皆無,為ㄧ般人際之間的互動,並沒有愛情的 存在。. (2)喜歡(liking) 僅有親密元素,有溫暖想與對方親近的感覺,並沒有熱情及任何的 承諾。. (3)迷戀(infatuated love) 僅有熱情的元素,為ㄧ見鍾情式的愛情,對對方過於理想化,容易 因對方的舉動而心情受到強烈的影響。. (4)空愛(empty love) 僅有承諾的愛情,為ㄧ種因相處的時間已久,而失去激情與想與對 方親近的感覺。. (5)浪漫愛(romantic love) 親密加上激情的特性,即不僅受對方外表的吸引,並且與對方有強 烈的情感連結。. (6)友愛(companionate love) 親密加上承諾的特性,此種愛情乃發展長遠、細水長流式的情感關 係,較常發生在對雙方外貌已無興趣的婚姻關係中。. (7)昏庸之愛(fatuous love) 激情加上承諾的特性,這種愛情因沒有看清對方而迅速結婚,因而 相當極具風險,且易導致離婚。. 21.

(33) (8)完美之愛(consummate Love) 三種元素特性皆包括在內,是眾人所追求渴望的一種愛情,然而很 少人真的可以達到。 在與Lee的理論的比較上,Sternberg(1986)認為Lee的「情慾之愛」 與其所提出的「迷戀」相似,然而Lee的「狂愛」則也可視為是「迷戀」 者為愛而發狂;Lee的「友伴之愛」則相當於親密的「友愛」;Lee的「 奉獻之愛」是一種承諾、願意為他人犧牲的人格特質;而Lee的「遊戲之 愛」與「現實之愛」Sternberg並不認為那是一種愛情型態,其認為「遊戲 之愛」是一種周遊在許多情愛關係中的一種人際關係,而「現實之愛」 則是一種尋找對象的方式。因此,雖然Lee與Sternberg均有提出對愛情來 進行分類,但是在內涵的意義上仍是有不同之處。. 二、愛情態度的分類 由上述對愛情定義的延伸中,許多專家學者甚至把愛情分為幾種不 同的類型。在國外學者對愛情的分類中,Lee(1974)將愛情分為六種類型 ,包括情慾之愛、遊戲之愛、友伴之愛、現實之愛、狂愛、奉獻之愛。 而Sternberg(1986)依其所提出的愛情三元素,將愛分為八種:無愛、喜歡、 迷戀、空愛、浪漫愛、友愛、昏庸之愛及完美之愛。而Lewis在《四種愛》 ㄧ書中,提出愛可分為親愛(affection)、友愛(friendship)、情愛(eros)與 大愛(charity)四種(梁永安 譯,1998)。另外,Feeney & Noller(1990)則 由依附的型態將愛分之為:安全型、逃避型與矛盾型三種。 在國內學者對愛情的分類中,首先劉焜輝(1984)針對其所提出愛情 的三個條件,將愛細分為三類:(1)親子之情,(2)友誼、朋友之間的愛, (3)異性間的愛。卓紋君(1994)歸納古代中國人愛情表現的類型,將愛情 風格分為浪漫體貼之愛、友誼型之愛、無信諾之愛、條件型之愛、矛盾 型之愛與傳統型之愛等六種。蔡文輝(2003)則將愛情分為七類:朋友之 愛、嬉戲之愛、理性之愛、佔有慾之愛、大公無私之愛、伴侶之愛與羅. 22.

(34) 曼蒂克之愛。另外,亦有學者是針對網路中的愛情來進行分類,歐貞延 (2004)用民族誌及質性訪談的方式將網路愛情區分為四類:精神之戀、 肉體之愛、遊戲式的愛情及從網路延伸到現實的愛情,這幾種愛情型態 對於本研究乃極具參考價值。 綜合上述專家學者對愛情所進行的分類後,研究者發現對於愛情的 分類,有學者是以「對象」來做為區分,也有以「依附關係」或「愛情 的表現」來做區別者。由此看來,愛情的分類並無一定的依據,而本研 究欲採用的愛情態度分類,則是以在「愛情的表現」來做為分類的依據。 另外,除上述學者對愛情所進行的分類外,國內亦有學者針對分類 之後的愛情態度,發展出合適的量表。首先,王慶福與王郁茗(2003)依 據 Hendrick 和 Hendrick(1986)與莊慧秋等人的分析,以及在大學校園諮 商輔導實務工作的觀察,將我國大學生常見的愛情觀分成五類:「浪漫 憧憬」、「追逐遊戲」、「友伴照顧」、「現實條件」,及「犧牲付出」 的愛情觀,並針對這五類愛情觀發展出自己的量表,其中「友伴照顧」 類型在本研究愛情態度的劃分上,剛好都有「真情投入」、「婚姻目的」 及「浪漫表達」的成份存在(參見附錄一,表 2-3-1)。另外,卓紋君(2004) 在研究台灣人的愛情風格中,發展出測量台灣人的愛情風格量表,並將 其愛情風格發為八類:「犧牲奉獻」、「執著佔有」、「悲觀保留」、 「真情投入」、「游移手段」、「肉體感官」、「婚姻目的」及「浪漫 表達」。 本研究欲採用的愛情分類方式,乃是根據卓紋君(2004)針對台灣人 所發展出的八種愛情風格分類方式而來,八類愛情風格的詳細內容與本 研究的關係,簡單說明如下:. 1.犧牲奉獻 「當事人抱持從一而終的觀念,一旦放入感情或發生性行為尌絕不 該輕易分手;同時也傾向以犧牲個人的需要來保全感情、滿足對方或完. 23.

(35) 成責任;無論對方是否投入、專一,自己依然可以委曲求全、繼續付出」 (卓紋君,2004,出自 p.94)。這種類型的人在網路交友的過程中,有可 能對方對自己冷淡,還願意不斷關心對方、為對方付出,甚至幫對方找 理由來做合理的解釋。. 2.執著佔有 「當事人對感情的執著可見於在乎對方、要求對方同等的感情回應 、且無法失去對方;而其佔有的傾向又易使得當事人擔心對方不夠真情, 充滿矛盾與憂慮不安」(卓紋君,2004,出自 p.94)。這種類型的人在網 路交友的過程中,非常在乎對方是否在乎自己,因此一旦對方在網路上 回應的太慢,或是不主動與之連絡,便開始著急緊張,害怕失去對方。. 3.悲觀保留 「由於當事人不相信永恆的愛情,且認為愛情並非生命的唯一,因 此有所保留,不敢也不願在親密關係中投注太多感情」(卓紋君,2004, 出自 p.95)。這種類型的人在網路交友的過程中,對愛情非常悲觀,對愛 情也不抱有期待,因此不願給對方承諾,並抱持著猶豫、懷疑與不相信 的心態。. 4.真情投入 「強調愛情可以克服萬難,且可以持續不褪色;同時也著重在平等 的關係中,彼此分享與包容、互信互諒」(卓紋君,2004,出自 p.95)。 這種類型的人在網路交友的過程中,願意為對方付出真心誠意,因此並 不會欺騙與隱瞞對方,因此自我揭露的程度也會比較高。. 5.游移手段 「持此態度的人慣用策略或手段來贏得對方的感情,但對愛情又不. 24.

(36) 夠忠誠和投入;當事人隨時會預備著替代對象,以滿足其追求愛情新鮮 感或填補寂寞的傾向」(卓紋君,2004,出自 p.96)。這種類型的人在網 路交友的過程中,較有可能藉由快速約會、看不到對方表情、不需對說 話負責等網路特性,而同時與很多異性發生曖昧不明的關係,且讓對方 猜不透自己,較少與對方揭露自己內心的想法。. 6.肉體感官 「此型的特點在於當事人強調快樂至上的原則,注重肉體的親密與 享受,頗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行事作風」(卓紋君,2004, 出自 p.96)。這類型的人在網路交友的過程中,較重視自己的享樂,於是 極有可能在網路上尋找一夜情,或是尋求玩樂刺激的對象,雖然在肉體 上很親密,但不見得與對方在內心上有所親密。. 7.婚姻目的 「當事人傾向認為:愛情的最終目標是婚嫁,兩性交往乃是以未來 及現實條件為考量,這類愛情的哲學與傳統「媒妁之言」的文化價值觀 有異曲同工之妙」(卓紋君,2004,出自 p.97)。這類型的人在網路交友 的過程中,目的是希望尋找未來結婚的對象,因此考慮的是雙方的現實 條件,以長遠的未來為目標。. 8.浪漫表達 「當事人認為:製造驚喜與浪漫是維持愛情的不二法門,強調愛要 用言語或行動表現出來」(卓紋君,2004,出自 p.97-98)。這種類型的人 在網路交友的過程中,有可能藉由一些文字、詵詞與創意,或是以一些 代表心情的可愛的動畫、圖片,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但有可能只是 甜言蜜語,並不一定會真心揭露自己內心的想法。. 25.

(37) 研究者之所以採用卓紋君發展的量表,而不採最多人使用的Hendrick 夫婦的量表,乃是由於研究者將Lee的理論與國外Hendrick的量表,以及 國內有發展愛情態度量表的學者,包括王慶福、卓紋君的量表做一比較 後(參閱附錄一,表2-3-1),發現Hendrick夫婦的量表乃是針對Lee的理論, 而量身設計能測量其理論的研究工具,故Hendrick的愛情態度分類方式, 即是Lee的六種愛情態度分類。在王慶福(1995)所提出的愛情類型中,卻 刪去了Lee所提出的神經質的愛情類型,但研究者認為神經質型的愛情在 我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類愛情風格。在卓紋君的分類與Lee的分類相 關情形上,可以清楚的發現其每一類的分類方式,所涵蓋的面向,都不 會僅是單一的型態,例如其「犧牲奉獻」所涵蓋的面向,便包括了Lee 理論中的「熱烈型」、「神經質型」與「付出型」,且在「付出型」相 關的比例佔最高。研究者也認為每一種愛情態度的型態,並不一定全然 尌只有該型態的表現而已,而是可能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型態,只不過在 某一面向的表現上更為突出而已。 卓紋君在其愛情態度的分類上,與Lee的愛情風格相比較,其認為以 Lee的「付出型」而言,其特質為在情感上強調自我犧牲與付出奉獻﹔然 而,卓紋君則認為這對於我國國人來說,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心態:(1) 傳統取向的「犧牲奉獻」,一旦涉入親密關係尌不容自己有抽身的可能, 以及一切以大局為重的價值觀,其中不盡然是真誠的關懷﹔(2)愛情至上 取向的「真情投入」,非常關心、在乎對方,而願意將對方利益置於自 己之前,其中流露著患難與共、相互珍惜的深情。 另外,在 Lee 的「遊戲型」上,其特質為一種花花公子式的感情態 度,交往對象多而短暫,不重承諾而以性愛享受為主﹔而卓紋君也認為 對國人來說反映的是兩種不同的心態:(1)「悲觀保留」﹕由於當事人對 愛情缺乏信任感,認為愛情是虛幻多變的,因此其即使涉入一段關係, 也無法將感情與心力全部投注其中,其所呈現的是一種游移保留、難以 捉摸的「遊戲」傾向﹔(2)「游移手段」﹕其遊戲人間式的愛情特質,主. 26.

(38) 因是因為其以此做為留住感覺、獲取快樂的手段,因不願面對寂寞與乏 味的人生,故需不停的談戀愛。最後,卓紋君認為上述這些個人細微的 心態、價值觀或所處的大環境,而呈現不同的愛情型態,是無法以國外 所研發的量表來區分與了解的。然而,國內採用卓紋君量表的研究並不 多,目前僅有李偉民(2008)「高中職校學生正向情緒與愛情態度之研究」 與蘇巧因(2007)「劈腿者人格特質、愛情風格與衝突因應測率之比較研 究」兩篇而已。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Lee的理論雖廣為人們所使用,但卻不見得適 合我國的國情。在分類方式上,我國確實較國外有更多細微的內心感受, 實在是無法以Lee的理論概以括之,且卓紋君以訪談國人的方式,來探究 一般台灣人的愛情敘述,再發展出量化的愛情態度量表,研究者認為其 量表發展的過程步驟相當嚴謹,故其量表應該較能符合我國所使用。. 三、網路與愛情 (一)網路與愛情的相關研究 Bauman 曾提出「液態之愛」的概念,認為電子網路所帶來的「虛擬 鄰近」(virtual proximity),使得聯繫變得頻繁而膚淺、熱切而簡短,與人 交往不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引自何定照、高瑟濡譯,2007)。曹 家榮(2005)在《資訊時代的媒介、速度與愛情》這篇研究,以媒介分析 的徑路來探討 Bauman「液態之愛」的觀點,該研究的論述軸線乃延著媒 介、速度與愛情這三個元素,最後點出媒介速度的特性,使得使用者自 己不知不覺地產生意識上的改變,進而對於愛情的認識造成影響。研究 者也認為正是由於媒介的因素,使得認識新朋友變得更加容易,藉由「網 路」這個平台,人們可以在其中快速的交到新的朋友、尋找到新的伴侶, 無形之中,人們在不知不覺下改變了對愛情的看法。然而,有因此達到 Bauman 所認為的流動性的愛情嗎?至目前為止則無相關的量化研究證 實。. 27.

(39) 曹家榮(2005)提到在以往的愛情關係中,書信扮演著彼此聯繫的重 要媒介,其難以變動、堅定恆久的特性,尌好比留下了證據記載了某人 曾說過的話,且戀人們常為此而耐心等待;然而,由於電子訊息的產生, 使的人們不再願意等待,且其易修改的編排功能,及沒有實體存在、易 消亡的特性,使得情侶之間的誓言失去了保證。尌上述的分析,研究者 認為該論文的貢獻,在於把過去的書信,與現代透過電子媒介來傳遞訊 息的方式來做比較,並指出人們對於愛情態度上的重大轉變。然而,可 惜之處在於流動性的愛情雖已有研究者所提出,但卻無相關的量化研究 去證實,而其所提出「速度」的概念也無相關研究來進行測量。即網路 媒介的特性雖可能潛在地改變了人們對於愛情的看法,但卻無相關研究 檢測在這種途徑之下人們的愛情態度是否符合Bauman所提出的「流動 之愛」,而在本研究中有無網路交友則可能在「游移手段」或「肉體感 官」的愛情態度上會有顯著的差異。. (二)網路交友對愛情態度的影響 在過去傳統的愛情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培養感情、來發現對方的 優缺點,並嘗詴去包容或習慣對方﹔而在現代社會中,追求伴侶的步驟 變得快速,人們只要在網站上鍵入自己的條件,便能夠等待異性朋友的 上門(歐振文,2001)。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曹家榮(2005)認為在電子訊 息的構成方式上,相較於以往的書信,有著一種較為「輕浮」的個性, 透過 Delete 鍵、複製搬移等的編排功能,使得人們在使用上不再需要謹 慎的去看待它。因此過去那種等待、謹慎小心地對待,已不再是人們所 憧憬的愛情美德,取而代之現代人並不想浪費太多時間,想趕快享受戀 愛的滋味,若不適合則趕快分開,趕快尋找下一段戀情。 Bauman 則認為人們渴望共處(togetherness)所帶來的安全感,期望遇 到困難時能有人願意幫助,並且期望與人有所「關連」(relate)﹔然而, 卻又對「處於關連」的狀態戒慎不已,特別是永久關連,人們害怕這種. 28.

(40) 狀態會帶來可能的負擔與壓力,甚至還可能會嚴重限制其所需要的自由 。在網路上,人們在需要時連線,不需要時尌離線,這種藉由連線而產 生的「虛擬關係」,跟「真實關係」比較起來,不僅進出不費力且好用 又易上手(引自何定照、高瑟濡譯,2007)。由此看來,網路關係正好可 以滿足人們在需要時,立即便能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而不需要時又能立 即抽身與對方保持距離,且不必負任何責任,並滿足個人的一己之私。 這點在王鍾和(2001)的描述中也可以發現到,其認為透過網路的虛擬世 界,人們可以在其中隨時地傳遞關懷與情義給對方,且由於網路的匿名 與自由的特性,大家也似乎無頇對個人所說的話負責,因此,透過網路 交友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似真又浪漫的親密友誼。 透過網路交友,人們確實能夠滿足自己心靈上的需求,又可以不必 為自己言行負任何責任,得到不受拘束的自由。且在這樣一個充滿流動 機會、變動價值觀與規則動盪不已的世界裡,最理性的選擇尌是降低風 險以及不終止選擇權,而網路交友正好完全符合這種理性選擇的標準 ( 何定照、高瑟濡譯,2007)。人們透過網路交友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與精力, 且可以減少自己投入付出的程度,降低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風險 ,且源源不絕的選擇權更讓自己可以從中得到自信,不再認為對方只是 生命中的唯一。 基於上述的理由,於是人們便開始透過網路來結交異性朋友、發展 情愛關係。而透過網路所發展出來的愛情會是如何的樣貌呢?曹家榮( 2005)在總結了對書信及電子訊息的分析後,對於媒介的速度提出了三種 特性:穩定性/變動性、等待/及時,及易存續性/易消亡性,並認為Bauman 所提出的流動性的愛情尌是由這三種特性所導致的。王鍾和(2001)則提 到網路交友的不安全,部分來自於網路戀情的短暫與不穩定,這種速食 愛情文化往往只重視外在條件的物化、量化,只保留愛情的表面,因此 許多青少年在這種網路交友的模式下,學到的並非精神層面的喜歡與愛 ,反而是追求刺激、滿足性需求的愛情觀。因此,在本研究中有無網路. 29.

(41) 交友則可能在「游移手段」或「肉體感官」的愛情態度上會有顯著的差 異。. 四、自我揭露對愛情態度的影響 自我揭露在愛情關係中乃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Prisbell 和 Anderson(1980)尌提到愛情僅是親密人際關係的ㄧ種,而親密關係(intimate relationships)乃是藉由符號及儀式來表現彼此的熱情、信任、自我揭 露以及承諾(引自黃鈴媚等,2007)。Sprecher和Hendrick(2004)也發現自 揭露與關係品質(滿意、愛、承諾)是具有正向關聯的。因此,Verderber (1996)提到當我們對ㄧ個人的認識越深,喜歡那個人的機會尌越大,然 而關係中的「自我揭露」乃極具冒險性,雖然我們對一個人有較深的認 識,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較良好的親密人際關係,但是了解的太深卻也可 能導致彼此的疏離(引自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 王以仁(2007)更進一步說明自我揭露在愛情關係中的矛盾所在,其 提到人為了自我保護及防衛,會自然地努力去維護個人的隱私;但是, 當在與人交往而逐漸想與對方關係更加親密時,尌必頇不斷地將自己的 隱私或是秘密告知對方。如此,雙方因彼此沒有秘密而更加靠近對方, 但同時對方也握有傷害自己的資訊,因而感到沒有安全感,甚至想與對 方疏遠保持點距離,這也尌造成循環式自我揭露的原因。由此看來,自 我揭露不僅對於人際親密關係的發展十分重要,而揭露的程度更會影響 個人對於愛情的看法。. 五、網路、自我揭露與愛情 網路、自我揭露與愛情三者間乃彼此深受影響的(Ben-Ze’ev,2004)。 Ben-Ze’ev(2004)以 Sternberg 的愛情三元素來探討網路世界中的愛情,其 認為「親密」在網路上比現實生活中較容易,且其發現在自我揭露上, 對同性友伴的自我揭露,大於對異性愛情關係中的自我揭露,而陌生人. 30.

(42) 則大於夫妻。由此可知,在網路上由於對陌生人的好奇、新鮮,因此自 我揭露的程度可能尌會相對地比較高;而在「熱情」的元素中,其強度 會隨著在網路上「親密」的提升而增加;然而,在「承諾」的部分,在 網路上的承諾則會比一般關係的承諾還要低。最後,由這三種元素所組 合起來的愛情,正好屬於其所分類--「浪漫愛」的愛情態度。 在沒有網路之前,人們尋求愛情乃是受對方外表的吸引力及正向的 人格特徵來評估;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透過網路來尋求愛情的人也 越來越多,由於網路無法像面對面一樣直接看見對方,人們在網路上也 尌較為願意來進行自我揭露,因此個人的外表不再那麼重要,取而代之 的是考驗個人口語表達的技巧,於是一個口才好的人,在網路的世界可 是很吃香的。而且也由於看不見對方的因素,人們便易於把對方理想化, 因此雖然一開始只是想找一個人單純地聊天分享,但是藉由這種長時間 不斷地彼此揭露分享,更加速了彼此間情感的產生,於是發展成為愛情 關係的可能是很高的(Ben-Ze’ev, 2004)。. 六、影響愛情態度的個人背景因素 (一)性別 本研究欲探討性別不同,愛情態度是否也會有所不同。從相關研究 中很驚訝地發現男女在愛情表現上,女性在愛情中較不快樂,較考慮現 實條件而不相信羅曼蒂克愛情的存在,對兩性關係較為謹慎也較能斬斷 情絲;而男性比女性較浪漫、理想化,傾向追求多重伴侶(陳金英、馬祖 琳,2003;蔡文輝,2003;Brown,2001)。 在其他相關研究中,也可以清楚的發現男性的愛情態度較傾向於「情 慾之愛」與「奉獻之愛」;而女性則較傾向於「現實之愛」的愛情態度 (吳昭儀,2004;呂靜宜,2007;林璐安、林定玉、李宜柔、林雅雯,2007; 黃可欣,2006; Leon, Parra, Cheng & Flores, 1995;Woll, 1989)。 而 卓紋君(2004)針對台灣人愛情風格分析的研究中,則發現男性傾向於「游. 31.

(43) 移手段」與「肉體感官」,女性則傾向於「悲觀保留」。由此可推測本 研究中的男性與女性,在愛情態度上可能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另外,在林璐安等(2007)《N世代大學生愛情價值觀與工作價值觀之 研究》的研究中,其研究架構主要是看人口統計變數(性別、學院、年級) 對愛情價值觀(友伴照顧、追逐遊戲、憧憬浪漫、犧牲付出、現實條件), 與工作價值觀(物質安全、自我表達、行為控制、生活品質),以及愛情 價值觀對工作價值觀的影響,而研究者認為在其自變項的部分,仍有其 他的因素會去影響大學生的愛情價值觀,尤其是大學生的家庭和個人因 素,如父母的婚姻狀況以及大學生自己的戀愛經驗等都會有所影響,因 此在本研究中便加入家庭與個人等因素來一併做考量。而在「學院」此 變項上,雖其研究結果發現電資學院的學生較傾向「犧牲付出」的愛情 觀,而管理與人文學院則傾向「現實條件」的愛情觀,但研究者認為會 尌讀電資學院的人,本來尌多以男性為居多,女性則多尌讀於管理與人 文學院,因此研究者認為性別所佔的影響性會比學院較大,且在其性別 變項的研究發現中,男性較傾向於「犧牲奉獻」,而女性較傾向於「現 實條件」,由此便可知其背後的影響因素其實還是性別,故本研究並無 加入學院來作為考量。. (二)年級 本研究欲探究年級的不同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的愛情態度。在相關研 究中,黃可欣(2006)發現大三及大四學生的「情慾之愛」及「現實之愛」 顯著高於大一的學生﹔但在林璐安等(2007)的研究中卻發現 N 世代大學 生的愛情價值觀不因年級別之不同而有差異。由上述看來,年級是否會 造成愛情態度上的不同尚未有一個定論,因此仍値得繼續探究。. (三)目前戀愛狀態 本研究欲探討不同戀愛狀態的大學生,其愛情態度是否不同。呂靜.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good way to lead students into reading poetry is to teach them how to write their own poems.. The boys love the musical quality of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I love reading these story books with their exciting stories and funny pictures.. The Berenstain Bears are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enriched to allow for value addednes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are interested and

•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re organised with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framework to include knowledge, generic skills, values and attitudes spanning the five

The case where all the ρ s are equal to identit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ru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the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are lines, and we have an infinity of ways

Through despair and hope Through faith and love Till we find our place On the path unwinding In the circle. The circle

‘Basic’ liberty entails the freedoms of conscience, association and expression as well as democratic rights; … Thus participants would be moved to affirm a two-part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