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十九世紀後期的政經社會.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六章十九世紀後期的政經社會.pdf"

Copied!
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鴉片戰爭與臺灣

雞籠 上海 寧波 福州 廈門 廣州 鴉 片 戰爭 後 已開 放 五口 通 商 ,難 道 不足 以 滿足 西 方 列強 對 臺灣 的 貿易 需 求 ?為 何 又要 求 中國 開放臺灣的港口?

(3)

一、鴉片戰爭波及臺灣

課本P.88

列強對臺灣的興趣:英國、美國

1) 礦藏:基隆煤礦,開港後容易取得 2) 福州開港效益不彰 3) 美國對控制臺灣展現極大興趣,但 因國內外問題,以致聯邦政府對占 領臺灣的建議未被採納

(4)

二、開港通商與貿易衝突

課本P.89 1. 背景:清廷因

英法聯

軍戰敗,而簽《北京條約》

(1860)

2. 台灣開放四口通商 1) 正口(本關):滬尾、安平 2) 子口(分關):雞籠、打狗 依「臺灣的地形」與「西方人來華路 線」來看,外國人會要求開放哪些地 點,以利中西商貿往來?

(5)

二、開港通商與貿易衝突

3. 影響

1) 臺灣的經貿定位:

中國市場→全球市場

2) 重要貿易商品:

米、糖→茶、糖、樟腦

(6)

列強資本進駐,在臺設立據點:

如:怡和洋行、德記洋行

世界貿易體系中的臺灣

英商是臺灣最重 要的貿易對象

(7)
(8)

(一)羅妹號事件

1.時間、地點:1867年

(同治六年)

、琅

(屏東恆春)

2.對象:

美國

船羅妹號

3.事由:原住民襲擊遇難船員,僅一人生還

4.交涉:美駐廈門領事

李仙得

來臺

→清官員態度消極

5.結果:

李仙得

與十八番社酋長訂約

6.影響:列強質疑清廷是否有效統治番界

番地無主論

三、涉外事件頻傳

課本P.89-90

(9)

(二)樟腦糾紛

(1)時間:1868年

(同治七年)

、梧棲

(2)對象:

英商必麒麟

(3)事由:

必麒麟

在非通商口岸買賣樟腦,官方取締

(4)交涉:艋舺、打狗皆有衝突發生

→英軍艦砲轟安平

(5)結果:A.

清廷開放樟腦貿易與傳教自由

B.英國承認出兵不當

三、涉外事件頻傳

厚利吸引→非法貿易、私自開墾

(10)

(三)大南澳私墾事件

(1)時間:1868年

(同治七年)

、大南澳

(宜蘭南澳)

(2)對象:淡水普魯士商人、英人荷恩

(3)事由:商人提供資金讓荷恩至大南澳開墾

(4)結果:商人離開,荷恩溺斃

三、涉外事件頻傳

(11)

(四)牡丹社事件

1.背景

(1)時間:1871年

(同治十年)

、恆春半島

(屏東滿州)

(2)對象:琉球漁船

(3)事由:船員遭高士佛社排灣族原住民殺害

(4)交涉:1873年日本試探清廷態度

→清廷認為琉球、臺灣與日本無關

並回「生番為化外,未便窮治」

(5)影響:

1874年日本

以此事為藉口出兵臺灣

三、涉外事件頻傳

課本P.90-91

(12)

琉球與日本

琉球十七世紀起,同 時向中國與日本薩摩 藩朝貢。日本明治維 新後強迫琉球斷絕與 清帝國的宗藩關係, 但清廷並未承認。 日本 琉球 (群島) 中國 臺灣

(13)

1871

琉球漁民登岸處

1874

日軍登陸處 牡丹社

(14)

(四)牡丹社事件

2.經過

(1)

日本出兵:1874年

(同治十三年)

抵達琅

(2)清廷回應:抗議、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部署

(3)日軍登陸:迫高士佛社與牡丹社原住民屈服

(4)日方受阻:A.水土不服

B.財政不充裕

C.顧慮列強態度

三、涉外事件頻傳

無法久戰

以戰逼和

(15)

(四)牡丹社事件

2.經過

(5)結果:簽訂《北京專約》

A.日本出兵為「保民義舉」

B.清廷金錢補償

(受害者賠償、 日在臺建物)

(6)影響:

A.

日本領有琉球

B.

清廷治臺政策

轉趨積極

三、涉外事件頻傳

「大日本琉球蕃 民五十四名墓」

(16)

日本描繪的牡丹社事件

(17)
(18)

積極治臺與近代化的展開

列強野心

番地主權問題

積極治臺

沈葆楨

消極治臺

牡丹社事件

清廷體認

臺灣重要性

(19)

沈葆楨

修北、中、南三道路,招民開墾

1.「開山 撫番」

(1)武力迫使歸順

(2)設「番學」、變風俗

影響:

(1)阻絕外人對臺野心

(2)促進茶、樟腦業發展

積極治臺與近代化的展開

課本P.93-94

(20)

沈葆楨

2.廢止渡臺禁令

(1)時間:1875年

(2)內容:開放漢人渡臺

解除禁止攜眷、入番界、漢原通婚

3.調整行政區劃

開港,北部發展→臺北府

牡丹社事件→恆春縣

加強後山、內山治理→卑南廳、埔里社廳

積極治臺與近代化的展開

建議

二府八縣四廳

(一府四縣三廳

(21)

沈葆楨

4.展開洋務新政

(1)採煤礦:基隆,新式機器

(2)交通:

臺灣

福建

新式郵輪

(3)建新式砲臺:

安平、旗後

積極治臺與近代化的展開

(22)

「開山撫番」的主詞是 誰?亦即「這個詞彙是 站在誰的立場?」

「開山撫番」可能潛藏 的危機?

(23)

八通關古道

為了促進臺灣東部的開發,沈葆禎開築北路(由噶瑪 蘭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至花蓮璞 石閣)、南路(由屏東射寮至臺東卑南)三條橫貫道路 通往後山。其中的中路就是現存的「八通關古道」, 目前為國家一級古蹟。 沿陡崖修建的古道

(24)
(25)

1. 用人:整頓吏治 2. 練兵、簡器(籌建新式軍 事工業) 1) 架設臺南到旗後的 電報線 2) 主張修建安平到打 狗的鐵路 3. 籌餉 1) 清理賦稅 2) 提倡開礦 3) 獎勵栽種經濟作物 4. 持續開山撫番

(26)

西仔反-中法戰爭與建省

課本P.91-92

1. 時間:

1885

(光緒11年)

2. 導火線:越南問題

3. 海戰情況:法國取得優勢

4. 結果

1) 清廷喪失對越南的宗主權

2) 促使臺灣建省

,並於1887增置廳縣

3) 原省會擬以臺灣府橋孜圖(今臺中

市),後因財政匱乏、經濟重心北移,

省會移至台北

(27)

中法戰爭

劉銘傳 劉璈

攻占基隆

進逼淡水

封鎖臺海

占領澎湖

(28)
(29)

中法戰爭與臺灣建省

1885年 下令

1888年 與福建正

式分治

首任巡撫 劉銘傳

(光緒十四年)

(30)

(二)西仔反-清法戰爭與建省 1. 時間:1885(光緒11年) 2. 導火線:越南問題 3. 海戰情況:法國取得優勢 4. 結果 1) 清廷喪失對越南的宗主權 2) 促使臺灣建省,並於1887增置 廳縣

3府11縣3廳1直隸州

∵經濟重心北移

臺北

(31)

劉銘傳的新政

課本P.95-98

(一)背景

1. 1884,劉銘傳因中法戰爭來臺

2. 1885,臺灣建省

(二)具體措施

1. 鐵路電報推新政

2. 威撫並用治山地

(32)

1. 鐵路電報推新政 1) 發展航運,延 伸到南洋 2) 開採基隆煤礦 3) 鋪設淡水到福 州的海底電纜 4) 架設臺北至臺 南間的電報線 5) 興築雞籠至臺 北的鐵路

(33)

臺灣第一部蒸汽火車

──騰雲號

(34)

1. 鐵路電報推新政 6) 建立現代郵政 7) 建設臺北城 (道路、電燈) 8) 設機器局 9) 建砲臺 10) 設西學堂、電 報學堂等 集中在北部

(35)

1. 鐵路電報推新政 2. 威撫並用治山地 1) 撫墾: 以板橋林維源 為撫墾大臣 2) 進擊 3) 招撫: 開闢道路、設 番學堂、改為 漢名 集中在北部

(36)

台灣仕紳家族配合新政

• 板橋林家:

率先響應劉銘傳之種茶計畫(5,300甲)

• 霧峰林家:

因募集鄉勇,參與平定戴潮春之亂、中法戰爭等,而 得到樟腦專賣權(1,500甲)

(37)

劉銘傳的新政

3.推動土地改革

「清賦」、 廢大租戶 減四留六 清查實際土地面 積、田地狀況 →增加稅收 清 丈 不 公 大 租 戶 反 彈 彰化施九緞事件 民變 大租戶保有原 來六成大租,小租 戶負責繳交稅賦。

臺灣稅收大幅增加

(38)

減四留六

※原本的一田兩主制

官府

大租戶

小租戶

現耕佃農

墾照 耕地 耕地 正供 大租 小租

所有權

永佃權

使用權

•官方原意 使小租戶成為土 地 合法所有人,直接 向官府納稅

(39)

大租戶

這項政策會使什麼身分階層的人利益受損?

(40)

※減四留六

現耕佃農

小租戶

60%

大租戶

官府

正 供

大租權

所有權

40% 官方怎麼處理?

(41)

邵友濂接任臺灣巡撫

財政拮据→治臺轉趨消極,裁撤新政

完成台北—新竹鐵路

(42)

貿易與經濟重心北移

課本P.99-101 關鍵:

1860,開港通商

1. 產業發展的變遷 1) 貿易對象:中國→世界 2) 主要產業: 米、糖→糖、茶、樟腦 3) 影響:經濟重心北移 臺 灣開港 後 ,外 商雲集 、洋行 林立 , 其中以 英商 「德記」、「怡記」、「和記」,美商「唻記」, 德商「東興」合稱臺灣五大洋行;帶進新的經營方 式和商業觀念

(43)

茶、樟腦 重疊區 樟腦主要產區 中、北部山區 茶葉主要產區 中、北部丘陵 蔗糖主要產區 濁水溪以南平原

(44)

開港通商到中法戰 爭前,南臺灣的貿 易額一直高於北部

(45)

樟腦

產量:糖>茶>樟腦

價格:茶、樟腦>糖

出口額:茶>糖>樟腦

1878,北部的 茶與樟腦出口 首度超越南部 的糖

(46)

開港後的臺灣出口商品示意圖

樟 腦 在桃園和南投一帶是茶 、 糖和樟腦產業重疊的居 住區。在這些地方的大 家族,常協助官方征討 原住民、開拓山林,包 攬許多茶葉與樟腦的生 意 茶

過去居住在新竹、苗栗近山區的客家人,因無法參與 平原的米、糖生產與貿易,故經濟實力不及閩南人。 但在茶、樟腦貿易興起後,客家人憑藉地理位置的優 勢,加上與原住民打交道的經驗,在茶、樟腦的產業 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47)

樹杞林志〈製樟佬竹枝詞〉

百樣艱難百樣人,但為製佬最辛苦;

只貪利藪如山大,不怕生番不顧身。

可惜營財不顧家,偏將嫖賭債來賒;

朝朝利費千千萬,只博娛歡一夜花。

人說腦丁敢使錢,都無長物在身邊;

若教為著身家計,意馬心猿亦可舍。

愛民如子地方官,漫把腦丁當作罪;

縱是無家身浪蕩,也遵國法守相安。

第5頁/8 實 際 從 事 製 腦 之 人 , 上 有 「 腦 長 」 , 再 上 是 「 腦 商 」 。

(48)

產業發展與族群關係

茶、樟腦業興盛

1. 漢番衝突

或原住民向深山遷徙 原住民的生活空間遭擠壓

2. 漳籍人士與客家人

的地位提升 早期漳州移民在臺灣社會地位較 低,故當時抗官的多為漳籍人士 (如:朱一貴、林爽文)

(49)

產業發展與族群關係

3.

沿山城鎮

受到重視 1) 如:大嵙崁(桃園大溪)、三角湧(新北三 峽)、咸菜甕(新竹關西)、東勢角(臺中 東勢)、林圯埔(南投竹山) 2) 因茶業繁興的山城,首推深坑和石碇 3) 建省後,增設苗栗縣

(50)

產業發展與族群關係

4.

自然環境影響聚落

分布 1) 樟腦、茶的產業範圍擴展,使水土流失情形 加劇 2) 河流淤積日趨嚴重 →沿河港市漸往下游發展

(51)

新領導階層的出現

1. 早期:來自中國的官員、地主 2. 中期:郊商 3. 開港通商後

1) 「買辦」

出現。如:李春生 2) 以撫番為名而擁有武力的豪紳 a. 板橋林家→茶 b. 霧峰林家→樟腦

(52)

大稻埕洋行林立

1870年代大稻埕洋行林立,經

營茶、樟腦、硫磺、糖等商品

出口。

(53)

李春生

廈門人,1868年來臺 經商,於大稻埕擔任 英商寶順洋行的買辦 ,協助都德發展茶葉 事業,管理茶葉種植 與生產。後致力於臺 灣茶業之發展,被稱 為「臺灣茶業之父」。

(54)
(55)

基督教的再傳入

課本P.104-105 17世紀,荷蘭於臺灣的傳教因被鄭成功驅逐而中斷

1. 天主教:道明會

1) 1859(咸豐9年)

郭德剛

自馬尼拉道明會轉 進臺灣 2) 在府城設第一所孤兒院 3) 在打狗設玫瑰教堂 4) 前往屏東原住民部落傳教,建萬金教堂

(56)

郭德剛神父與萬金教堂

• 位於屏東縣萬 巒鄉萬金村 • 臺灣目前現存

(57)

萬金聖母聖殿

位於屏東萬巒的萬金聖母聖殿

(58)

郭德剛神父與玫瑰教堂

19世紀時的玫

瑰教堂

(59)

馬偕

高雄玫瑰聖母堂

設於1859年,為一天主教堂。曾 經過多次重建與改建,1931年始 成今日樣貌。是亞洲三大聖堂之 一。 教宗和主教牧徽 清代為保護教民,由皇帝發 給准許傳教的「奉旨」碑

(60)

基督教的再傳入

2. 基督新教:長老教會

1) 南臺灣(大甲溪以南)

a. 馬雅各

(英國)以醫療傳教

b. 甘為霖

(英國) a) 曾前往澎湖宣教 b) 在臺南創設盲人學校 c) 1913,編著廈門音新字典,俗稱「甘 字典」,是研究臺語的重要資料

(61)

基督教的再傳入

2. 基督新教:長老教會

1) 南臺灣(大甲溪以南)

c. 巴克禮

(英國) a) 成立教會學校 b) 發行臺灣府城教會報 c) 推行白話字,並新編羅馬字的《聖經》 d) 1895,接受臺灣士紳請託,引日軍進 城維持秩序

(62)

馬雅各牧師及其傳教留跡

1868,馬雅各在臺灣建禮拜堂與設醫館,開啟臺灣

(63)

看西街長老教會

位於臺南舊府城五 條港區的看西街(今 和平街),是馬雅各 1865年來臺行醫傳 教的區域,1955年 建此教堂紀念。 仿自英國聖保 羅大教堂的圓 頂建築

(64)

甘為霖

1871年時受英國長老教會

之聘,前來臺灣,以

府城

為中心,展開傳教工作。

1891年在英國募得資金

500英鎊,同年10月在府

城洪公祠開設盲人學校

「訓瞽堂」

,並為盲人刊

印浮凸版書。

(65)

巴克禮牧師

英國蘇格蘭傳教士,也是 語言學家,他創辦了臺灣 歷史最悠久的報刊《臺灣 府城教會報》(1885年迄 今),1969年起因政府禁 令,不再使用閩南語拼音, 全部改用漢文。 1895年巴克禮牧師以中介 人身分引導日軍和平入城, 受到居民感念。

(66)

臺灣府城教會報

創刊號

Khó-sioh, lín pún-kok ê jī chin oh, chió chió lâng khòaⁿ ē hiáu--tit. Só·-í góan ū siat pa̍t-mi̍h ê hoat-tō·, ēng Pe̍h-oē-jī lâi ìn-chheh...

可惜,你們本國的字很難,很 少有人夠通曉。所以我們有別 的方法,用白話字來印書 可惜,恁本國的字真僫,少少 人看會曉得。所以阮有設別物 的法度,用白話字來印冊 羅馬 拼音 本土化的廈門音 中文翻譯

(67)

基督教的再傳入

2. 基督新教:長老教會

2) 大甲溪以北:

馬偕

(加拿大) a. 在淡水地區以醫療傳教 b. 完成首部以臺語發音的《中西字典》 c. 創辦理學堂大書院與淡水女學 d. 後以蘭陽平原為重要重點 →部分噶瑪蘭人以「偕」為其漢字姓氏

(68)

馬偕牧師及其留跡

他和學生為人拔牙的情形,右起柯維思、嚴清華(都是 其學生)為馬偕捧工具的助手是平埔人阿貢。此外,馬 偕也免費提供奎寧水等藥物,並在教會設藥櫃

(69)

馬偕牧師及其留跡

• 馬偕與信徒跋涉三貂嶺, 前往宜蘭宣教 • 馬偕在臺期間四處走訪, 不論是漢人聚落或是原 住民部落,都曾留下足 跡

(70)

馬偕與臺灣的不解之緣

馬偕娶臺灣女子張聰明為妻,生 下兩個女兒也都嫁給臺灣人;他 的兒子偕叡廉亦成為牧師,積極 宣教,並創辦了淡江中學。 馬偕兒女所生的後代目前多 居住在加拿大或臺灣。 張聰明 偕叡廉 馬 偕 全 家 福 8歲 (1890)

(71)

滬尾偕醫館

由馬偕親自設 計的屋舍,以 閩南建築主體 搭配西式門窗。

(72)

淡水教會

馬偕最早的傳教處所, 屬哥德式建築。

(73)

今位於淡水真理大學校區內

的理學堂大書院

(74)

現位於淡江中學

內的女學堂

(75)

本土社會的變遷

課本P.106

1. 人口組成

性別比例逐趨平衡

2. 社會型態的轉變:

移墾、武質、豪強

定居、文質、士紳

3. 開港後就業機會增加→分類械鬥減少→

在地化社會形成

(76)

羅漢腳、社會扶助風氣盛、生存競爭大

何以自乾隆朝至咸豐朝,分類械鬥的發 生頻率節節上升?

(77)

本土社會的變遷

4. 平埔族文化的失落

1) 開港前

a. 原本就與漢人接觸較多

b. 清朝官方刻意招撫,募為兵員

2) 開港後,平埔族原住民大抵漢化

(78)

本土社會的變遷

5. 開山撫番→高山原住民生活空間受威脅

1) 開港前:消極封鎖

2) 開港後,茶與樟腦產業日盛

→牡丹社事件後,開山撫番

(79)

第七章預習考

• 1. 1895、馬關、臺灣民主國

• 2. 西來庵(噍吧哖)、霧社、莫那魯道

• 3. 兒玉源太郎、後藤新平、小租戶、戶籍、

匪徒刑罰令、警察、保甲

• 4. 六三法(法律第六十三號)、

行政、立法、

財政、軍事

• 5. 內地延長主義

• 6.

米、糖

、新渡戶稻造、原料採取區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 OCLC 管理成員館聯盟」迄2021年已成立15年,現由本館擔任召集館。為使成員館瞭解 OCLC 與

十一、執行單位應於核定用人單位計畫後六十日內,協助完成人力遴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二零零三年六月份發表的《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世界總體經

十八、經本府人力專案小組審查會於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三月四日核定

國內經濟部分,11 月份的工業生產、出口以及商業營業額均較上月減 少、較上年同月增加,預期 12 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將與 11 月相近,商業營 業額可望高於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事實上,就算不是經濟不景,由於現代化下都市生活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情況轉變,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