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5-1大航海時代清治的臺澎金馬.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5-1大航海時代清治的臺澎金馬.pdf"

Copied!
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5章

(2)

看見生活中的歷史

臺灣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成為 日本殖民地,而臺灣總督府該如何以文明 且正當的手段控制這群與日本本地完全不 一樣的人民呢?其中「教育」是最為重要 的一環。

(3)

看見生活中的歷史

臺南高等女學校(今臺南女中) 打破漢人「女子無才便是 德」的形象,日治時期的 臺灣女性開始進入學校接 受教育的薰陶。左圖為學 生們在集會時便會對著前 方的日本國旗表示敬意。

(4)

創立女子高等學校,除了提高女子的學識 外,更是以全人的教育去培養女性。 除了基本的學科知識,也有體能的課程, 甚至戰爭期間還加入了國防的基礎訓練。 想進去女子高校就學,除了家境要有一定 的經濟基礎外,更要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 不僅使當時的女性能開拓全新的視野,更能以 自身的專業貢獻社會。

(5)

看見生活中的歷史

臺灣總督府也編纂了公學校專用的教科書,目的是期望能培養學 生日常生活的能力。 在課文中,增加許多大和思想也介紹 日本帶來的近代化設施,以彰顯日本 人對臺灣的貢獻。 學生在這樣的灌輸下,接受了相關智 識,也對當時的統治者產生認同。 日治時期漢文讀本

(6)

看見生活中的歷史

1950年代小學課本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 灣。該如何消除臺人的日本 文化,是政府首要面對的問 題,而教育成為最佳的工具。

(7)

看見生活中的歷史

1970教室標準樣式 在教室的布置上,國父孫中山 的肖像掛在前方,每堂課上課 前便會對著肖像鞠躬表示敬意。 這些課程內容以及教室布置。 對照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這些 變化,不難想像當時的教育其 實與政治有著緊密的連繫。

(8)

第1節

(9)

頁140

一、在漁場與航道上的澎湖

自宋代開始有漢人在澎湖停留的文獻 元帝國時因軍事考量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初為壓制反明勢力及防範倭寇 閩南漁民之漁場 頒布海禁政策,並採「墟澎」政策 仍有人出海捕魚、交易甚至劫掠 成走私據點

(10)

巡檢司

清代沿用明制,但賦予其行政權力。晚清中國人口大增, 於是巡檢司在數量上與功能上日漸增多。 元代的巡檢司為管轄人煙稀 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功能 以軍事為主。 明代的巡檢司分為文武官管 轄兩種,其設置、裁撤、考 核皆由兵部掌管。 金門峰上巡檢司城

(11)

頁140、142 十七世紀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放棄 在中國大陸沿海建立據點後 1563年明帝國加強管理澎湖 不過受到明帝國驅趕,最後轉至臺灣 。 海盜擇臨近島嶼落腳 曾企圖占領此地

(12)

圖5-1 澎湖天后宮

澎湖的天后宮建於明代 中葉(早於1604年), 是臺澎地區歷史最悠久 的媽祖廟,習稱「媽 宮」,即「馬公」地名 的由來。

(13)

頁142

二、鄭氏來臺

(一)背景:抗清事業陷入困境

1646年鄭成功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多次與清軍作戰。 1659年兵敗南京城外,退回金、廈。 1661年鄭決定出兵臺灣 先至澎湖整備 隨後清廷以封鎖策略對付 1662年荷蘭投降,臺灣、澎湖及金門皆在鄭氏政權統治下。

(14)
(15)

頁143

(二)建置政制

鄭成功將荷蘭人圍困於熱蘭遮城,同時著手建置政制 赤崁地方 東都明京 熱蘭遮城 安平鎮 普羅民遮城 承天府 臺灣稱東都 南部已開發地區北設天興縣,南設萬年縣 澎湖設置安撫司

(16)

頁143 鄭經將東都更為東寧,改縣為州 鄭經也表示「建國東寧」,「別立乾坤」 最初鄭氏政權中心仍在廈門,1664年才設於臺灣。 設南北路兩個安撫司 成為第一個在臺漢人政權 鄭成功名義上奉永曆正朔,但「政由己出」 儼然是獨立王國

(17)
(18)

頁143

(三)與清帝國的對抗

鄭經希望納貢不薙髮 ,並保有原來的經濟利益及據點。 清帝國一度同意只要奉清正朔,即可保全既有地盤。 談判始終未成 鄭經與清帝國曾多次和談

(19)

薙髮

清朝統治者強令其統治下的男子改剃滿族 髡髮髮型的「薙髮令」,以及改著滿族服 飾的政策。 古代漢人十分重視髮式與衣冠服飾。漢人 成年之後,除了必要修剪,不可隨意剃髮。 這些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因此引起強 烈反對與抵抗。

(20)

頁144 清帝國已無內憂,得以全力對付鄭氏政權。 1681年鄭經過世,鄭氏政權因繼承問題發生內鬨。 1683年施琅攻打臺灣,於澎湖擊敗鄭軍,鄭克塽降清。 1674年鄭經出兵聲援但失利,1680年退守臺灣。 1673年「三藩之亂」 爆發 鄭氏實力大受打擊

(21)

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是清朝康熙初年,平 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 靖南王耿精忠,因清廷撤藩而 起兵的戰爭,共歷時八年。 吳三桂及其親兵 亂事期間,鄭經渡海助戰,希望有機會實現鄭成功中 興之遺志,但戰爭成效不彰,只好退守臺灣。

(22)

清廷多次以高官厚祿招降明鄭,鄭經以朝鮮、琉球為例, 希望臺灣成為清朝屬國,保留衣冠髮式。清廷斷然拒絕, 和談九次均未成功。

平南王和靖南王相繼投降了清朝,吳三桂稱帝但積鬱而 死,傳位給兒子吳世璠,最後於康熙二十年遭平定。

(23)

頁144 施琅:「臣奉旨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 物產利薄,耕桑並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 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 切日用之需, 無所不有。……一行徙棄,安土重 遷,失業流離,殊費經營,實非長策。況以有限之 船,渡無限之民, 非閱數年難以報竣。……如僅 守澎湖,而棄臺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 薄,界於臺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彼而能一朝 居哉?」在這段資料中,施琅用哪些理由力爭留臺? 想一想康熙皇帝會如何看待施琅提出的理由?

(24)

頁144 資料中施琅針對當時主張棄臺大臣們的言論,一 一作出回應,最後再以戰略的角度,指出澎湖介 於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但土地狹小,若臺灣被 他人占據,將不受制於大清,希冀藉此說服康熙 皇帝留下臺灣。另外,相較於其他給予意見的大 臣,施琅有「親歷其地」的經驗,親自了解臺灣 實際狀況,他的意見會更受康熙皇帝的重視,也 是康熙皇帝最終決定留下臺灣的原因之一。

(25)

頁144

三、清帝國治臺

(一)棄留之議

1. 棄臺主張

康熙皇帝言「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不少清廷官員中也認為,管理臺灣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26)

頁144-145 3.官兵移駐臺灣,不會增加財政負擔

2. 留臺主張:施琅力爭

施琅認為將臺灣納入版圖有其重要性: 1.臺灣對中國東南海防十分重要 2.臺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清廷於1684 年將臺灣劃歸版圖

(27)

因不信任居住在臺灣的人民 頁145

(二)地方邊陲的治理

清廷決定將臺灣納入版圖 主要基於排除敵對力量進入臺灣的考量 採取「為防臺而治臺」的消極、特殊統治措施

(28)

頁145

(三)頻繁的民變

臺灣尚未形成士紳階級

1. 背景

(1)欠缺士紳維持社會秩序 清廷在帝國管理上透過士紳 清廷的社會控制行不通

(29)

頁145 人力大多安排在臺灣南部,中、北部地區曾僅配備 一百二十名駐防部隊。 (2)地方行政控制力不足 在行政組織、人力配置上,也可見清廷消極態度 一府三縣 諸羅縣 福建省 臺灣府 臺灣縣 鳳山縣

(30)

頁145 素質不佳的行政人員藉職務之便,需索無度。 (3)吏治敗壞 位處邊陲,官員監察考核鬆散。 官吏敷衍、循私等情形屢見不鮮 諸羅、鳳山兩縣的知縣,長期不到縣治上任,留 在府城辦公 來臺官員因天高皇帝遠而便宜行事

(31)

頁146

2. 三大民變

(1)朱一貴事件(1721年) 官員勒索地方 朱一貴便號召鄉里抗官 清治臺後第一次大規模民變 閩客合作但後來內鬨,清廷來臺鎮壓。 清廷重新調整行政區劃、嚴懲逃到澎湖的官員、厲 行「封山政策」 。 此後的重大民變中不復見閩客合作抗官

(32)

圖5-4

高雄內門興安宮中的鴨母祠

因朱一貴以養鴨為業,又有民 望,故被稱為鴨母王,興安宮 原主祀天上聖母,1977 年鴨母 寮的居民為紀念朱一貴建「鴨 母王祠」,使興安宮同時祭祀 天上聖母、土地公與朱一貴。

(33)

圖5-5 地圖上的臺灣府城

歷經朱一貴事 件後,雍正年 間首次以竹籬 與木柵加強府 城城池護衛。

(34)

諸羅縣縣民堅守城池,乾隆皇帝「嘉其忠義」 頁147 (2)林爽文事件(1786年) 移民常結黨照應,但官員擔心會黨坐大嚴加查緝。 林爽文受天地會牽連,起而抗官 清治臺灣規模最大的抗清事件 此事件中泉州、客籍人皆有協助官府。 將其改名為嘉義縣 林爽文是漳州人

(35)

圖5-6 乾隆皇帝紀念平定林爽文事件製作的版畫

乾隆皇帝視此事 件為其「十全武 功」之一。此圖 描繪來臺將軍福 康安開通諸羅並 進攻斗六門的情 景。

(36)

所謂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 己說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 定回部為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 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 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乾隆皇帝「十全武功」

十全武功是清乾隆時期的十次軍事 行動,為乾隆自我誇耀之詞。

(37)

圖5-7 新竹新埔褒忠亭

主祭林爽文事件中犧 牲的客籍人士,又稱 義民廟。在民變中保 衛鄉土而犧牲的鄉民 被稱為義民,其中以 客家人對義民爺信仰 最為重視,成為凝聚 族群的象徵。

(38)

頁147 (3)戴潮春事件(1862年) 其兄因開發土地與人爭執而成立會黨 因官府查緝會黨,戴潮春怕受牽連而起事。 臺灣歷時最長的民變 清廷首次以臺勇平定的民變

(39)

頁147 乾隆皇帝曾對在臺灣處理民變問題 的官員表示:「聽其自然以期互相 牽制。」他建議官員採何種策略? 請從移墾社會背景思考,這種策略 為何能有效在臺灣執行?

(40)

頁147 康熙皇帝認為臺灣占地小,不管是收回或 是放棄臺灣,對清朝並沒有多大影響,因 此有棄臺論的想法。 1/3頁 施琅認為臺灣的戰略位置重要,且物產豐 饒,具有開拓的價值。只要利用沿海地區 的官兵加強守衛即可,故支持留臺論。

(41)

頁147 官員不准攜眷以及班兵制度皆是以防止官兵 叛變情況,而三年輪調的規定可避免官兵之 間合作,且不受中央控制。 2/3頁 來臺的官兵必須皆有眷屬,且不可攜眷以作為牽 制;漢番分治以避免雙方之間的衝突;不准築城 和限制鐵器也是為了防止人民叛亂民變。

(42)

頁147 自然放任的管理方式;移墾社會中的移民為 來自中國沿海不同地區的單身男子,而民變 大多為不同族群之間的對立,因此可相互牽 制,此作法更有利於清廷對臺灣的控制。 3/3頁

(43)

頁148-149

(四)行政區劃的調整

嘉慶年間,1812年增設噶瑪蘭廳,成為一府四縣三廳。 朱一貴事件後,於1723年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 1727年因澎湖地位重要,設澎湖廳,成為一府四縣二廳。 乾隆晚期,吳沙 為首的漢人已進入蛤仔難拓墾。 未獲許可 調整行政區劃的關鍵是國防、治安問題, 其次才是地方開發程度與財政收入。

(44)

之後率眾人乘機入侵宜蘭頭城地區,文武兼用,最終占領 宜蘭。迨至1812年始置噶瑪蘭廳。 吳沙(1731年~1798年),1787年自組拓 墾墾號往宜蘭開發,1796年遭原住民反擊, 死傷慘重。

吳沙

1797年流行天花,吳沙主動醫治原住民,終得信任能進入 宜蘭開墾。

(45)

圖5-8 清治時期臺

灣行政區劃的演變

(46)
(47)

(五)積極治臺

1. 沈葆楨推動

牡丹社事件後 同時也留意到北部因開港日盛,奏請增設

臺北府

。 行政區劃擴增為二府八縣四廳 頁150 「開山撫番」 增設恆春縣、卑南廳和 埔里社廳加強治理後山 及內山 解除禁止攜眷、入番 界、漢原通婚等限制 廢止「渡臺禁令」

(48)

行駛臺灣、福建之間 於安平、旗後建新式砲臺

2. 丁日昌接續

架設府城到旗後 府城到安平的電報線 頁150 洋務新政 在基隆開採煤礦 購買新式輪船 為強化防務 1876年來臺,他整頓吏治,招徠移民 廣東潮、汕人民

(49)

圖5-9 清廷積極治臺後的建設

億載金城(今臺南安 平)砲臺城門入口, 為加強防禦,沈葆楨 在此建二鯤鯓砲臺。

(50)
(51)

3. 劉銘傳來臺

(1)背景:清法戰爭 加強北部防務,基隆、淡水為重點 1883年清法因越南問題發生戰爭 頁150 1884年4月,法國軍艦進入基隆,劉銘傳來臺督辦軍務。 1885年法軍占領澎湖,直到6月才解除對臺灣的封鎖。

(52)

(2)劉銘傳的施政措施 劉銘傳原主張廢除大租戶但遭反彈,最後以「減四留六」收場。 清法戰爭使清廷更重視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 1888年臺灣與福建正式分治 增設臺南、臺灣及臺北三府及臺東直隸州 推動清賦,但由於清丈不公,造成民變。 彰化的施九緞事件 頁152 劉為首任福建臺灣巡撫

(53)

清法戰爭

1881年法國策動越南的反朝 貢運動,甚至不再承認中國 為宗主國。 1882年越南發生政變,法國出兵越南且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 界,清國政府派兵「保護」越南,雙方發生衝突。

(54)

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擊敗 福建、南洋兩艦隊,取得臺灣海峽 制海權, 兩國重啟和談,訂定《中法新約》,清廷承認法國對越 南的保護權。 並於臺灣雞籠、滬尾與澎湖間引發 著名的清法戰爭西仔反戰役。 法國遠東艦隊主力於基隆港

(55)

施九緞事件

在林朝棟及棟軍的協助下順利平定,但也導致劉銘傳丈量 工作宣告失敗,不久便離職,臺灣建省後的新政隨之結束。 臺灣清治時期後期重大民變事件之一 劉銘傳派淡水縣知縣李嘉棠前往彰化丈量土地時,引發官 民糾紛,士紳施九緞遂率領民眾包圍縣城示威,最後演變 為暴動。

(56)

劉銘傳亦加強推動洋務建設 頁152 交通建設方面 興建鐵路、架設電報線、創 辦新式郵政 軍事方面 設機器局,自製槍砲 教育方面 設立新式學堂、電報學堂 大規模開採基隆煤礦

(57)
(58)
(59)

頁152

(六)邵友濂接任

邵友濂因省城未建設完成 北部經濟繁榮 由於財源不足,故以整頓吏治為主。 劉銘傳計畫將省會設在彰化縣境的橋孜圖 1891年接任巡撫 但財政吃緊而暫駐臺北 正式將省會設於臺北

(60)
(61)

頁152 學者提及:「『劉去邵來』正代表著劉銘 傳時代臺灣洋務運動冠於全國的速度已經 不再被清廷所支持。因此,邵友濂採取較 持穩的建設態度,並不只是劉銘傳與邵友 濂對建設臺灣的見解不同而已,事實上也 應該被理解為清廷治臺政策的一種轉變。」 你覺得這樣理解是否合理? 為什麼?

(62)

頁152 劉銘傳雖在任內大力改革、推動洋務建設,但實 際上財政進帳無法完全支付建設支出,尤其在邵 友濂繼任時,清廷要求臺灣減少、節省行政支 出,為了配合中央對臺政策,邵友濂只能先中止 劉銘傳開辦的洋務新政。另外文人出生的他,專 長於外交,清廷派遣保守性格的邵友濂出任臺灣 巡撫,可理解為清廷無力提供臺灣建設資源以及 對臺的消極態度。

(63)
(64)

臺北城的歷史

清初,因朝廷對臺灣住民的 不信任及消極的治臺政策, 因此不允許築城。 後來民變、械鬥頻仍,清廷 才逐漸放寬對於修築防禦性 城門的限制。

(65)

1875年沈葆楨擬在臺北建一府三縣,臺北府宣告成立。 所轄區域包含今日之臺 北市、新北市、基隆市、 桃園市、宜蘭縣、新竹 縣市。 而臺北城的動工始於1879 年,至1884年完工。 2017臺北燈節

(66)

由臺北城的建城時間, 可看出臺灣由南向北 發展的開發進程。 而後將省會設於臺北, 更展現了政經中心的 移轉。 古城對照 城門共有五個,分別 為東、西、南、北門, 及小南門。

(67)

東門「景福門」

過去是臺北府城通往錫口(今 松山)等臺北東郊的主要通道。 今日處於總統府、凱達格蘭大 道、中正紀念堂之間。 1966年,臺北市政府將該城門 改建為仿華北式建築,失去原 先清代風貌。

(68)

西門「寶成門」

五個城門中最華麗的一個 由艋舺地區的三邑人捐款興建 1905年日治時代市街改正過程中拆除 此門造成民意反彈,致使臺灣總督府 停止拆除其他城門的計劃。 連結艋舺商圈,因此取「寶物成就」 之意,盼維持艋舺的興旺而得名。

(69)

南門「麗正門」

過去是臺北府城往南要道,可通 往古亭、文山、新店及深坑等地。 1966年,臺北市政府將南門樓閣 的部分,由閩南式城門改建為仿 華北樣式建築,僅城門基座保持 原貌。 是臺北城最大的城門

(70)

該城門外之道路通往士林、北投、 淡水方向。

北門「承恩門」

取其遙望北京方向,承受皇恩之意。 建築樣式為臺灣城郭建築中少見的 碉堡型建法,且具備城堞與槍孔。

(71)

為因應新興崛起的枋橋(今新北 市板橋區)聚落所設。

小南門「重熙門

取名為「重熙門」,有盛世興隆, 光輝普照之意。 有別於其他四座碉堡式城門的構 造,採用較為典雅的樓閣式風格。 1966年由臺北市政府改建

(72)

40.一份文書中,中國政府表示:「前次所有遇害難民之家, 中國定給撫卹銀兩,貴國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中國 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所有此事兩國一切往來公文, 彼此撤回、註銷。至於該處『生番』,中國自宜設法妥為約 束,以期永保航客,不能再受凶害。」這份文書應與哪一事 件有關? (A)中國與日本有關牡丹社事件的討論 (B)中國因法國侵略安南,與法國交涉 (C)中德因德國企圖佔領膠州灣的協議 (D)中國與各國就解決義和團事件商議 106學測試題

答案

解析

(73)

解析

從題幹可知,當時中國將事件發生地的居民視為「生番」。 檢視各選項,(A)牡丹社事件源於1871年琉球漁船在恆春半 島遇到船難,船員遭臺灣原住民殺害。1873年,日本藉此 事試探清廷對臺灣的態度,清廷以「生番原為化外,未便 窮治」回應,日本認為清廷並無有效統治番界,因而出兵 臺灣,最後雙方簽訂《北京專約》,清廷同意撫恤遇害的 難民,同時補償日本在臺修築道路建物的費用,與題幹敘 述一致,為正解。

(74)

106學測試題

答案

解析

44.一位淡水海關稅務官員的報告中提到:臺北盆地修築了城 牆,也蓋了新的衙門,又透過丹麥電氣工程師的協助,衙門 裡裝設了電燈,各主要街道也架起了電燈。判斷這份報告在 1880年代的主要依據是: (A)修城牆、電燈 (B)海關、外國顧問 (C)新衙門、海關 (D)外國顧問、街道

(75)

解析

此題的解題方式為尋找判斷年代的關鍵字。(A)1875年牡丹 社事件後,設置臺北府,臺北城於1882年開工,1884年完 工,成為臺北府官府所在,而臺北城也率先裝設電燈,但 因供電不足,成效有限,兩者皆為1880年代之事,為正確 答案;(B)(D)(D)海關設於臺灣開港之後,1862年淡水海關 成立,臺灣正式開市,非1880年代;而清帝國自晚清洋務 運動開始,陸續聘用外國顧問,不易當作判斷依據;臺北 府新衙門應在1875年後成立,不會到1880年代;街道並不 適合作為判斷依據,皆非正確答案。

(76)

註 釋

南宋趙汝适(1170~1228年)在 《諸蕃志》記載:「泉有海島曰 彭湖,隸晉江縣」,是最常被引 用提及澎湖的宋代文獻。

(77)

註 釋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在臺灣殖民 期間,澎湖名義上在明帝國控制 下,仍開放給荷蘭船隻避風、停 港。

(78)

註 釋

事件中有部分原住民趁機抗官, 朱一貴黨人亦出入原住民地界, 為避免亂黨逃入山區而厲行封山。

(79)

註 釋 在抗官事件中選擇和官府站在同一邊作 戰者,清廷會在事件結束後,頒匾額或 賜名給這群平定民變有功的忠義之民 (義民),這些義民不少是為了保護自 己的家園而選邊站,漳、泉、客籍皆有。

(80)

註 釋

如竹塹士紳林占梅組織團練 (民兵武力)協助官府抵抗。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實施方式:人次室於完成退前意願調查後,應評估屆退人員參

「不孝」之人,只要懷有「治國用兵之術」

(一)作品單頁應為 A4 規格(29.7cmx21cm),直、橫式均可。材質 不拘,圖面應求清楚。內頁應為 12 頁以上、24

關於附件的 CIRB 刪除詴驗中心通知-案號 103CIRB01013-刪除“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 委員會台中榮民總醫院” 僅是本院於此案(IRB 編 號: SC16064B, CIRB

依所得稅法規定,得獎金額超過新臺幣 2 萬元以上之得獎者,需由執 行單位代扣 10%稅金,臺灣居住未滿 183 天之外僑人士不論得獎金額多

六、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醫及社會醫

減:本年度提列折舊數 本年度期末帳面價值 本年度提列折舊數 醫療成本 管理及總務費用 上年度期末帳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