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調查研究"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鄧毓浩博士. 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調查研究. 研究生:余佳蕙 撰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2) 謝. 誌. 不是曠世鉅作,而是曠日費時的論文宣告完成,感謝它鍛鍊我的意志力, 也感謝它一路見證我重要的人生階段,從少女成為人妻,從人妻成為人母。34 歲生日將至,這將是我送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 最想感謝的是鄧毓浩教授,沒有良師指引,無法成事,這份論文歷經六年 始完成,尤其成為您的牽掛;感謝口試委員蕭揚基教授與劉秀嫚教授,謝謝您 們包容初探學術領域的茫然研究生如我,您們的學術涵養與耐心,是我努力了 多年仍不放棄的理由。 感謝可愛的臺中市教師幫忙填寫問卷,臺中真是個好地方。更感謝協助發 放問卷的學長姐、同學、學弟妹,你們二話不說就答應幫忙,讓我體會公領系 情誼歷久彌堅,感動非常;另外協助發放問卷的童軍團長們,你們熱心且熱情 提供幫助,是童軍精神的最佳見證。我一定把你們一個個寫出來:景棠、珮霖、 意理、青樺、蓓貞、思穎、怡蓁、柏洲、瑛娸、幼倫、志南、宛凌、盟傑、珈 誼、宇民、姿樺、彥文、美雲、悅貞、靜方、祝瑛、筱翎、雯宜、秀宜、玲佑、 淑芬、昆瀚、欣宜,謝謝你們。 感謝我的公公、婆婆、爸爸、媽媽與老公,謝謝你們成為我強大的後盾, 讓我免於陷入一手奶瓶、一手鍵盤的窘境。也感謝女兒羽媞,妳給了媽媽很大 的力量,有了妳,我不再問自己為了什麼而存在。自從妳出生,我的論文寫作 態度一改以往的慢工細活,為了想多陪陪妳而加快寫作速度,也謝謝妳陪我到 臺北參加口試,you are my lucky star !. 感謝所有幫助的力量,謹以此論文獻給我的家人與所有關心我的朋友, 以及,我最愛的臺灣。. 余佳蕙 謹誌 2013. 7. 27. i.

(3) 摘 要 本研究以403位臺中市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以 進行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之研究。為探究受試者民主容忍原則支持度與實 際行動層面兩者之差異,遂將政治容忍度區分為「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 ,以及 將此抽象民主原則落實於特定情境的「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兩種,並探求兩 者之相關情形。 投入之變項方面,共有個人背景變項及政治因素變項兩種,個人背景變項 包含性別、年齡、任教科目;政治因素變項包含族群認同、政黨傾向、媒體接 觸情形。本研究採用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受試者之政治容忍度是否 因上述六種因素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 臺中市國中教師的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為中高水準,但特殊情境政治容忍 度則只有中等程度。 二、 本研究所列的三項個人背景因素中,在政治容忍度上,有顯著差異者為「年 齡」、「任教科目」;而「性別」則無顯著差異。 三、 本研究所列的三項政治因素變項中,在政治容忍度上,有顯著差異者為「族 群認同」、「政黨傾向」;而「媒體接觸情形」則無顯著差異。 四、 臺中市國中教師「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與「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有顯 著的低至中度正相關,三個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則有顯著的中至高度正相 關。. 關鍵字:政治容忍、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 ii.

(4) Abstract The teachers of Taichung City Junior High Schools were recrui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nd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collect data for investigating the political tolerances of these teachers in this project. The data for this investigation were provided by a survey of 403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from 23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pports in democratic tolerance principles and the aspects of the actual operations, the political toleranc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political tolerance of general democratic principles” and “the political tolerance of specific situations” that implements the abstract democratic principles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s for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th situations. There are two input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the political factors.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 includes genders, ages and the teaching subjects. The political factor variable includes ethnic identity, political preference and the conditions of media exposure. The data of teachers’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naire were analyzed with various statistical methods by SPSS 20.0, including proportion,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main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political tolerance of general principles was medium-high level for the teachers of Taichung City Junior High Schools. However, the political tolerance of specific situations was medium level. 2. For these three personal background factors of this study, the “age” and “teaching subjec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gender”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olitical tolerances. 3. As far as the three political factor variables listed in this study,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political preferenc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hown in the “conditions of media exposure”. 4.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political tolerance of general democratic principles” and “the political tolerance of specific situ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Keywords: political tolerance, the political tolerance of general democratic principles, the political tolerance of specific situations iii.

(5) 臺 中 市 國 中 教 師 政 治 容 忍 調 查 研 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政治容忍的意義與重要性 ---------------------------------------------- 13. 第二節. 政治容忍的相關研究與發展 ------------------------------------------- 20. 第三節 影響政治容忍的因素 ----------------------------------------------------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2. 第五節. 實施程序 ------------------------------------------------------------------- 7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現況分析 ---------------------------------- 77. 第二節. 不同個人背景臺中市國中教師一般原則與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之 差異性分析 ------------------------------------------------------------- 86. 第三節. 不同政治因素臺中市國中教師一般原則與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之 差異性分析 ------------------------------------------------------------- 98 iv.

(6) 第四節 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與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之相關分析 ------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13. 第二節 建議 ------------------------------------------------------------------------ 117. 參考文獻 --------------------------------------------------------------------------------- 120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檢核問卷初稿與專家檢核整合表 ------------------------------- 124. 附錄二. 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態度調查問卷初稿 ---------------------------- 130. 附錄三. 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態度調查正式問卷 ---------------------------- 135. v.

(7) 表 次 表 3-3-1 本研究母群體人數統計表------------------------------------------------------ 51 表 3-3-2 預試發放及回收資料表--------------------------------------------------------- 54 表 3-3-3 取樣學校及樣本資料表--------------------------------------------------------- 56 表 3-3-4 個人背景變項樣本分布之次數分配表--------------------------------------- 59 表 3-3-5 政治因素變項樣本分布之次數分配表--------------------------------------- 61 表 3-4-1 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調查預試項目分析表--------------------------- 71 表 3-4-2 臺中市教師政治態度調查正式問卷題目分布情形------------------------ 73 表 3-4-3 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態度量表正式問卷之 Cronbach α 係數 ---------- 74 表 4-1-1 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分量表得分統計--------------------------------------- 78 表 4-1-2 臺中市國中教師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描述性統計量--------------------- 79 表 4-1-3 「針對政黨政治人物政治容忍度」分量表得分分布情形--------------- 80 表 4-1-4 「針對統獨立場政治容忍度」分量表得分分布情形--------------------- 81 表 4-1-5 「針對社會議題政治容忍度」分量表得分分布情形--------------------- 82 表 4-1-6 受試者認為應對政治亂象負責之「政黨政治人物」分布情形--------- 84 表 4-1-7 受試者認為對臺灣危害最大之「統獨主張」分布情形------------------ 84 表 4-1-8 受試者認為對社會危害最大之「社會議題主張」分布情形------------ 85 表 4-2-1 不同性別教師政治容忍度各分量表之樣本數、平均數、標準差及 t 檢定 --------------------------------------------------------------------------------------- 86 表 4-2-2 不同年齡教師政治容忍度各分量表之樣本數、平均數、標準差及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 4-2-3 不同任教領域教師政治容忍度各分量表之樣本數、平均數、標準差及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2 表 4-2-4 不同任教科目教師政治容忍度各分量表之樣本數、平均數、標準差及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 4-2-5 公民科與非公民科教師政治容忍度各分量表之樣本數、平均數、標準 差及 t 檢定------------------------------------------------------------------------ 97 表 4-3-1 不同族群認同教師政治容忍度各分量表之樣本數、平均數、標準差及 vi.

(8)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 4-3-2 不同政黨傾向教師政治容忍度各分量表之樣本數、平均數、標準差及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 4-3-3 偏好以不同媒體獲取政治訊息教師政治容忍度各分量表之樣本數、平 均數、標準差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 4-3-4 不同媒體使用頻率教師政治容忍度各分量表之樣本數、平均數、標準 差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8 表 4-4-1 政治容忍度各分量表之相關矩陣------------------------------------------- 111 表 5-1-1 臺中市國中教師個人背景及政治因素政治容忍差異一覽表--------- 116. vii.

(9)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5.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無論是做為一種生活方式或政治體制,民主政治已成為多數社會所嚮往的 目標,正如彭懷恩(2007)所言,隨著「民主第三波」 ,全球有趨向自由民主發 展的趨勢,誠然,放眼觀之,當今世界上的國家,大部分是民主國家。1991 年, 政治學者福山(Fukuyama)觀察世界政治受到東歐民主改革、蘇聯共產政體解 體的影響,因而產生政治民主化和市場改革風潮,將自由主義民主政體的發展, 宣告為「歷史的終結」 ,他指出只有自由主義的民主政體,才能提供經濟的繁榮 及政治的穩定(金盛,2010)。臺灣民眾也不例外,從戒嚴時期對民主的渴望, 以及在解嚴後對民主的熱烈擁抱,都證明了民主政治對臺灣的吸引力(林聰吉, 2007) 。臺灣的政治體制被視為是亞洲的新興國家,這是由威權體制的轉型與變 遷(初國華、張昌吉,2009) ,2013 年,國際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 發佈「2013 世界自由度報告」(Freedom in the world 2013),更將臺灣視為亞洲 領先的民主國家;然而,完熟的民主政治並非一蹴可幾,臺灣經過多年民主化 的努力,從黨外運動剛起步的民主萌芽時期、解嚴後的民主轉型期,到政黨輪 替之後的民主鞏固期,社會風氣漸開,卻仍避免不了新興民主國家必然經歷的 一段衝擊和適應過程,放眼中央與地方、行政與立法、泛藍與泛綠、政府與人 民,動輒因為國家認同、兩岸關係、族群議題、重大政策等政治意識型態的不 同而頻傳對立杯葛情事,互為絆腳石,這些亂象讓人們不得不思考,要顧及民 主深化與社會安定,本質上看似有所衝突的兩者,除了聚焦於自身的權利之外, 是不是還有更重要的議題?當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卻越來越遠,國人 的政治容忍度不足是重要關鍵。 法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於十九世紀所著《美 國的民主》一書中提及: 「民主政體存在的先決條件是民眾對於一些基本的遊戲 規則或是基本價值具有共識。」這些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一般包括多數決、 政治平等、支持民主政體是最好的政體等等,以及對於一些程序上自由權,例 如人民的言論自由表達權,以及集會結社自由的支持,而人們對於不同意見的 容忍以及尊重其表達言論的自由,是該政體得以順利運作的最重要原則(陳陸 輝,2005) 。由此可知,民主社會的人們應謹守民主遊戲規則,才能使民主政體 更形鞏固,容忍即為重要原則之一。. 1.

(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放眼我國政治發展,民主深化伴隨而來的種種社會亂象,顯示國人缺乏理 性、妥協與容忍等民主政治之重要素養,而這正是民主賴以維持、社會賴以和 諧之關鍵因素,有沒有可能從教育著手,由根本改善現今社會風氣?如果可以, 誰來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教師是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他人,那麼教師本身具 備能使民主社會穩定和諧的政治容忍度如何?諸多思考,構成本研究之研究背 景與動機,以下分別說明之:. 壹、研究背景 政治是人類最古老的一項活動,可以說自有人類開始就有政治現象,因此, 倘若有價值的東西都是稀少的,而且人類欲求又是無窮的,那麼衝突一定是人 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陳文俊,1997) 。以此為前提,許漢(2001)進一步 指出,自由社會既要維持正義而穩定的秩序,又要尊重差異和多元,這在相當 程度上存在著理論和實踐上的緊張,由此我們更可以了解,民主政治不可能在 真空中進行,社會裡充斥著各種不同的,甚至是相對的價值觀,這多元現象正 是民主社會最顯著的特徵,但如何在不違背民主原則的前提下,使各種秉持不 同意見、代表不同利益的團體公平競爭,又兼顧社會的穩定與進步?使其不崩 潰瓦解的基礎是什麼?呂亞力(2011)認為民主政治的具體實踐,其成功有賴 於若干條件,包含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政治的條件,其中文化條件即明 確指出:民主政治是一種講究理性、妥協、容忍異見的政治。 走過臺灣民主發展,從戒嚴時期黨外民主鬥士的抗爭,到解嚴後政府與人 民共同致力的成果,至今已收穫不少的民主甜美果實,臺灣的民主成果有目共 睹。政治學者杭亭頓(S. P. Huntington)曾提出「雙翻轉測驗」 (two-turnover test) 以檢驗一個國家的民主是否落實,亦即在民主轉型的初次選舉中,獲勝掌權的 政黨在選舉中連任失利,並能把政權和平移交給選戰中的獲勝者;且後來的獲 勝者又能再次和平地把權力移交給次一屆選舉中的獲勝者,就表示民主政治已 相當穩固(引自王業立,2010)。進一步觀察,臺灣自 1987 年解嚴後,社會風. 2.

(12) 氣漸開,民主發展腳步不停向前邁進,人民各項權利逐步落實,尤以自由權與 參政權為最,此後更歷經 1996 年開放總統直選、2000 年初次政黨輪替,以及 2008 年第二次政黨輪替等重大突破,確實通過了杭亭頓所提出用以衡量真假民 主的「雙翻轉測驗」 ;然而社會上瀰漫著的濃濃政治氣息,卻讓國內外大小事件 無不牽扯到政治,或僵持不下,或互稱對手「泛政治化」 ,造成非藍即綠的僵化 政治色彩、國家認同各執一詞、兩岸經貿政策爭議不休的景象—民主的新生兒 儼然成為民主的過動兒。游清鑫與蕭怡靖(2007)明白指出,臺灣的政治環境 處於緊張的氣氛中,要達成民主鞏固的階段尚有諸多問題必需加以克服,包含 了民眾不會以狹隘的黨派立場來衡量政治現狀的運作,並認為一個國家的民主 體制能否持續運作,社會分歧的程度將是一項重要影響因素。李普賽在〈民主 的社會條件:經濟發展和政治合法化〉一文中也提到:若干社會條件會影響民 主之實踐是否能夠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和諧度」 ,倘若一個社會是分歧 的,政治人物與政黨間鬥爭容易趨於激烈,不易獲得共識與妥協,自然也不易 培養容忍精神,對民主政治的實踐與維持就高度困難(引自王保鍵,2009) 。臺 灣社會初嚐民主果實卻付出社會混亂、政治意見分歧的代價,若真如相關研究 所言,分歧的社會不利民主政治的穩定與持續,那麼,培養國人之容忍精神, 使之不以狹隘的黨派立場來衡量一切事物,實為當務之急。. 貳、研究動機 臺灣的民主發展固然以領先亞洲、傲視華人圈之姿,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 光,然而,歷歷在目的種種政治亂象,卻是吾人不得不正視的問題。中共當局 經常對人民宣稱:臺灣的民主是荒腔走板的民主,據以此為不跟進實施民主的 理由,並認為民主是西方產物,不適合施行於華人社會,事實果真如此?本研 究以肯定民主價值為前提,進一步著眼於現今臺灣社會亟需、能使民主更形鞏 固、社會更加穩定的要素—政治容忍進行探究,期能發現改善政治風氣的方法。 研究者為教育工作者,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在多年教學經驗中, 發現第一線教育現場的教師們對政治冷漠者有之、狂熱者有之,深覺身為學生 重要他人的教師,其深遠影響力不可輕忽,於是著手此研究,欲發現、分析現 況,並進一步提出建議。至於為何選擇學校教育場域及國中教師為觀察重點? 3.

(13) 為何以政治容忍做為研究內涵?為何選擇臺中市為研究範圍?茲將研究動機說 明如下:. 一、學校教育可改善政治文化 臺灣社會內耗對立的政治風氣若無法改善,進而複製延伸至未來世代,恐 怕將使臺灣民主深化之路遙遙,社會安定和諧之路漫漫!此並非吾等所樂見, 唯重整社會風氣須往下紮根,否則難收治本之功。彭懷恩(1993:85)指出: 「正 規的教育對孩子們政治自我的發展,確有很大的影響,很多人實已承認,教育 乃救治社會病態的最佳方法與最後寄託。」可見教育被視為改造社會的重大力 量,正規學校教育透過實質課程與潛在課程的學習,尤有立竿見影之功,其使 個體由生物人轉變為符合社會期待的社會人,社會化的過程中,個人學習了與 自己角色有關之表現態度及方法,其中的政治學習部分稱為「政治社會化」 ,林 嘉誠(1989:5)將諸多政治社會化的定義統整為:. 由個體層次而言,政治社會化係指個人學習,政治知識、政治價值、政 治規範、政治行為能力、政治角色扮演、孕育政治心態的過程;由總體層次 而言,係各種既存的正式或非正式組織,將既存的或計劃的政治規範、政治 價值觀、政治行為模式,傳遞給所有政治成員,尤其是政治心態尚未定型的 新生代政治成員。 學校教育為政治社會化場域之一,並扮演重要角色—學生經由學校這個社 會化機構,學習有關現行政治系統所認可之政治動機、態度、知識與行為的過 程。經由此一過程,國家或社會的政治系統乃得以穩定維持,而政治文化則可 繼續傳承並創新(陳重安,2005)。簡而言之,政治社會化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而這學習過程同時牽涉到的是政治知識的引介、政治態度的涵化甚或政治行為 的培養等不同元素在內(王石番,2005) 。政治態度則為個人經由政治學習而獲 得對政治目標或政治情境中的人、事、物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傾向所共同組成 的一種心理或生理組織,用以引導或影響個人對有關政治目標、政治情境的反 應(蘇澄鈺,2004) 。社會化雖是持續一生的過程,但以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最為 深遠有效,家庭固然為個人政治社會化的第一個機構,唯仍屬私領域範疇,人 們進入學校,便要學習人際相處,以及培養關心及參與公共事務之態度與技能。 4.

(14) 林嘉誠(1989)指出,學校教育影響個人政治社會化的功能與範圍特別廣泛, 非家庭所能比擬,教本的內容、儀式教育的頻率、教師的任用與心態、教學方 式、學校氣氛與管教方式等,被證明對學生的政治心態有所影響。誠如孫中山 先生對「政治」二字下的定義:「政」是眾人之事,「治」是管理,面對與自己 觀點或利益不同的第三人,人們需要尊重、包容與妥協,也因為有了尊重、包 容與妥協,民主社會才能走穩每一個腳步。因此,欲改善當今政治風氣,政治 社會化確不失為良好的著力點。. 二、教師影響學生的政治社會化並可涵養政治容忍 政治社會化固然為貫穿一生的歷程,但政治社會化在人生各階段的方法與 效果各異,成年人政治心態已經定型,而兒童、青少年、青年期間,係個人心 智成熟的主要階段,也是政治知識拓展、政治興趣孕育、對政治現象認知能力 增加的時期(林嘉誠,1989)。學者們多認為教師對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具有 重要的影響力,蔡璧煌(1994)指出教師是學生在學校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重 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其人格特質、價值觀念、權威模式、教學方法、 對政治的態度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成效。Goldson 研究顯示:若 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越高時,則學生將會明顯地修正自己的政治態度,使之與 教師的政治態度相近(引自王錦雀,1994) 。由此可知,政治態度為政治社會化 的重要內涵,而教師是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他人,因此,教師的政治態度對 學生的影響既深且鉅。 王石番(2005)指出,政治容忍這個民主社會的可貴價值便被包含於個人 政治社會化的內涵之中: 「政治容忍乃是政治社會化研究中的一個次主題,然而 在政治社會化的研究中對政治容忍的研究少有系統性的資料。」揭示了政治容 忍研究的定位,呼應其說法,放眼教師的政治態度與行為之研究領域,無論是 對教師本身政治社會化的研究,抑或是對於教師政治態度之分析,從未將「政 治容忍」納入探討範圍,更遑論單篇論述,研究者欲以此為本研究之定位,以 及試圖填補之研究缺口。. 5.

(15) 三、中臺灣是政治容忍之觀察重點 臺灣近來的政治版圖大致呈現「北藍南綠」現象,近幾次選舉更有「決戰 中臺灣」的口號,意即中臺灣民眾的支持度是激烈選情的觀測重點;以臺中市 民眾對藍綠陣營的支持度而言,藍略大於綠,但近年來幾次選舉結果差距趨小, 雙方選前皆無十足勝選把握,如最近一次選舉—2010 年 11 月合併升格後的臺中 市長大選,國民黨胡志強得票率為 51.12%,民進黨蘇嘉全則為 48.88%,選情緊 繃可見一斑,因此其民意所趨攸關選舉勝負,可見臺中縣市民眾的政治傾向即 為臺灣各方政治勢力消長的縮影。再者,臺中縣市合併升格之前,國民黨與民 進黨的政治菁英皆曾獲取臺中縣市人民的青睞,在臺中縣與臺中市交替執政, 如 1997 年民進黨籍的張溫鷹及廖永來,雙雙當選臺中市長與臺中縣長;近年來 無論是中央或地方選舉,行政首長亦或是民意代表的選戰,臺中縣市藍綠版圖 的攻防常呈現你來我往、一消一長的局面,2010 年 11 月,臺中縣市合併升格後 第一屆的臺中市長選舉結果,胡志強總票數與民進黨的蘇嘉全的差距更僅有三 萬多票,媒體多數報導代表國民黨打贏選戰的胡志強為「險勝」 ,選舉戰況之激 烈可見一斑;2012 年 1 月舉行的總統大選,馬英九、吳敦義在臺中市的得票率 為 52.16 %,蔡英文、蘇嘉全得票率為 44.68 %,而同時舉辦的第八屆立委選舉, 臺中市區域立委的八個席次中,除了顏清標為無黨聯盟外,國民黨與民進黨分 別拿下四個及三個席次,與第七屆立委由國民黨拿下七席比較,藍綠差距縮小 許多,顯示泛藍與泛綠陣營在臺中市的勢力互有消長,時有拉距。 正因臺中縣市歷經多次藍綠拉距戰的選舉,並各發生兩次之政黨輪替,每 每成為臺灣民意所趨的觀測重點,其選民異質性高且開放的政治環境,探究執 教其中、身負政治社會化重任的中學教師,其政治容忍度為何,以及影響政治 容忍度的可能因素有哪些,應具有指標意義。臺中縣市已於 2010 年 12 月合併 升格為臺中市,為本研究提供更加完整之政治領域,故以此做為本研究之研究 範圍。. 6.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根據研究動機,本研究擬定四個研究目的,再由研究目的設計四 個待答問題,以期瞭解臺中市國中教師的政治容忍情形,茲將研究目的與待答 問題詳細內容臚列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 瞭解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之現況。 二、 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度之差異。 三、 探討不同政治因素變項的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度之差異。 四、 分析臺中市國中教師一般原則與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之相關情形。. 貳、待答問題 問題一:臺中市國中教師之政治容忍情形為何? 1-1 臺中市國中教師的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為何? 1-2 臺中市國中教師的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為何? 1-3 臺中市國中教師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分量表所選擇之目標團體為何? 1-3-1 臺中市國中教師認為哪一政黨必須為臺灣政治亂象負最大責任? 1-3-2 臺中市國中教師認為對臺灣危害最大的統獨主張為何? 1-3-3 臺中市國中教師認為對臺灣危害最大的社會議題為何? 問題二: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度是否受個人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 2-1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政治容忍度上是否具有差異? 2-1-1 不同性別的教師其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2-1-2 不同性別的教師其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年齡的教師在政治容忍度上是否具有差異? 2-2-1 不同年齡的教師其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2-2-2 不同年齡的教師其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師在政治容忍度上是否具有差異? 7.

(17) 2-3-1 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師其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2-3-2 不同任教科目的教師其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問題三:臺中市國中教師政治容忍度是否受政治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 3-1 不同族群認同的教師在政治容忍度上是否具有差異? 3-1-1 不同族群認同的教師其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3-1-2 不同族群認同的教師其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3-2 不同政黨傾向的教師在政治容忍度上是否具有差異? 3-2-1 不同政黨傾向的教師其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3-2-2 不同政黨傾向的教師其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異? 3-3 媒體接觸情形不同的教師是否在政治態度上有所差異? 3-3-1 偏好以不同媒體獲取政治訊息的教師,其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是否具 有顯著差異? 3-3-2 偏好以不同媒體獲取政治訊息的教師,其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是否具 有顯著差異? 3-3-3 媒體使用頻率不同的教師,其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 異? 3-3-4 媒體使用頻率不同的教師,其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是否具有顯著差 異? 問題四:臺中市國中教師在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與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之相關 性為何? 4-1 臺中市國中教師之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與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是否有顯 著相關? 4-1 臺中市國中教師三種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間是否有顯著相關?. 8.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政治容忍與政治容忍度 政治容忍是一種政治態度,反映在量表分數上則是政治容忍之程度,亦 有研究統稱為政治容忍或政治容忍度,唯本研究約略區分二者不同,文獻探 討時所用多為「政治容忍」,視為一種政治態度;調查研究結果則使用較具 程度意義之「政治容忍度」。首開政治容忍經典研究的美國學者 Stouffer (1955)為政治容忍界定了明確的定義,他認為人們願意賦予自己所拒絕或 反對的團體基本公民權利,即為政治容忍。 本研究為探究民主社會之民眾對於抽象民主原則支持度與實際行動面 兩者之差異,遂參考 Prothro 與 Grigg (1960) 、McClosky (1964) 、田秀萍(1986) 及莊易霖(2004)之問卷設計形式,將政治容忍度再區分為抽象民主概念層 次之「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與,以及將此抽象民主原則落實於特定情境的 「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兩種,試探求兩者之差異及相關情形。. 貳、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 一般原則,即抽象民主原則,意指民主社會中,公民可享有的權利之概 念性、原則性陳述,亦為維繫民主體制穩定運作的基本原則,Prothro 與 Grigg (1960)進行美國政治容忍調查研究時,歸納出三項原則:民主認同原則、 多數決原則及尊重少數原則,因 Prothro 與 Grigg 當年使用 1955 年 Stouffer 的舊模式,並未讓受試者選擇最不喜歡的目標團體,本研究雖採用改良後之 「內容控制法」,但為比較抽象與應用兩者之差異,遂將研究工具設計方式 區分為兩種,其中測量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之「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分量 表」,受試者不需選定不喜歡之目標團體,只須針對抽象民主原則表示看法 即可。本研究所設計之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僅限於評量工具上所包含之範 圍,採操作型定義,僅限於評量工具上所包含之範圍,此分量表的得分越高, 表示受試者的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9.

(19) 参、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 Sullivan 等人(1979)認為,若無個人反對或不喜歡的團體存在,則沒 有所謂的容忍與不容忍,故本研究承襲 Sullivan 等人所開創,並為國內大多 數研究政治容忍領域學者所援用之「內容控制法」,將問卷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先讓受試者選擇其認為對社會危害最大的對象(人或團體),第 二部分則詢問受試者是否願意賦予憲法上的公民權利給他們,此兩階段的設 計,習慣上稱為「特定情境容忍度」或「特殊情境容忍度」,目的在於強化 受試者的威脅認知,期能使之回答較近乎真實的答案,進而比較對民主素養 「應然面」與「實然面」之差別。本研究所設計之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僅 限於評量工具上所包含之範圍,共分為三類—「針對政黨政治人物政治容忍 度」、「針對統獨立場政治容忍度」及「針對社會議題政治容忍度」,分別讓 受試者先行選取其所認為最不喜歡的對象,再詢問受試者是否願意賦予公民 權利給這些對象。受試者在三個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 受試者針對該特殊情境之政治容忍度越高,反之則越低;而三個特殊情境分 量表構成的「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總量表」,則可窺探受試者的特殊情境政 治容忍度平均得分。. 10.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分別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加以說明,分述如下:.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合併升格後之臺中市為研究範圍,研究對象則是執教其中之 101 學年度公立國中(含完全中學國中部)正式教師,不包括未取得正式教師資格 的實習教師、代理教師、代課教師、職員等。.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嚴謹,然礙於各種主客觀因素(時間、經費、人力等), 仍有若干的限制,茲說明如下: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選擇任職於 101 學年度臺中市公立國中正式教師為研究之母 群體,將教育程度控制在高等教育階段,亦無兼顧其他區域及任教不同教 育階層的教師,是以在推論上有所限制。 (二) 施測方面: 本研究以便利取樣的方式,由研究者商請臺中市 23 所公立國中之熟識 教師,採郵寄或親自送達方式委託其發放、施測及回收調查問卷,雖力求 樣本之代表性,但仍有所限制。問卷發放時間為 2013 年五月及六月,國內 政治氛圍多變,故本研究結果僅代表此時間區段受試者對於政治容忍之心 理傾向,推論上應有所保留。 (三) 測驗內容: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分為個人基本資料(含個人背景及政治因素變項)、 一般原則政治容忍度與特殊情境政治容忍度三個部分,係研究者依據理論 基礎、參閱相關研究,依研究架構編製而成,雖經專家針對內容檢核、預 試及項目分析等問卷品質檢驗,力圖將受試者的心理傾向建構為量化資 料,但過程中是否遺漏某些無法反應於封閉式量表之重要訊息,仍待評估。. 11.

(21) 12.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就國內外相關研究,針對政治容忍之意義以及相關內涵,分為三個 部分加以探討:首先揭示政治容忍的的意義與重要性;第二部分為整理國內外 重要之政治容忍實證研究;第三部分則歸納影響民眾政治容忍的因素。. 第一節. 政治容忍的意義與重要性. 依據前述得知,政治容忍實為民主國家維持政治穩定、社會和諧之基石, 然而容忍並非無條件接受與忍耐,而是必須針對自己所不贊同的對象予以包 容,應用在政治上,即為吾人願意賦予自己所不喜歡的對象各種公民基本權利。 本節將詳細論述之:. 壹、 政治容忍的意義 容忍,字面上的意義為包容忍讓,牛津(Oxford)字典的解釋則為“able to accept what other people say or do even you do not agree with or like it.”由此可知 容忍並非忍受,而是帶有包容異己的意味,意即包容異己者的想法與行動。民 主素養的內涵中,常常相提並論的是尊重與包容,隱含平等的提示作用。法國 啟蒙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曾說: 「我雖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有說 這些話的權利。」為包容異己下了最好的註解。 將容忍應用於政治層面,即為「政治容忍」(political tolerance),政治容忍 乃是願意賦予自己所拒絕或反對的團體基本公民權利(Stouffer, 1955) 。Sullivan 等人(1979:784)指出:「所謂政治容忍是指,我們願意容忍自己所不喜歡或 反對的團體有發表意見的自由與空間,唯有社會中存在著我們所不喜歡或反對 的對象時,才有容忍的存在。」國內學者陳陸輝(2007)對政治容忍所下的定 義則為: 「公民儘管面對自己不喜歡或是覺得有威脅的言論或團體,仍然支持其 發表意見以及集會結社的權利。」鄧忠俊(2006)則認為: 「政治容忍意指個人 能夠容忍與自己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或團體享有在憲法上所賦予的自由與權利。」 總括而言,在多元價值並呈的民主社會中,容忍他人之意見為個人必須具備之 13.

(23) 特質,而容忍的對象是針對與自己持有不同看法的人,這種看法是自己所不喜 歡或反對的;容忍的內涵則為憲法賦予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除了參政權,尚包 含平等權、各種自由權及受益權等。 若進一步經過實證研究,個人在政治容忍量表所反應的程度,便為「政治 容忍度」 。不過,所謂「政治容忍度」中「政治」二字所指的並非容忍對象必須 為政治團體,而是指針對社會上自己所不喜歡的任何團體或看法,自己是否願 意賦予其政治上的權利,以下將分別就政治容忍之對象與政治容忍之內涵探討 之。. 一、 政治容忍之對象 欲探討政治容忍,首要必須設定容忍之對象,政治容忍實證研究的先驅 學者 Stouffer 採用「異議份子」(nonconformist)一字,用來指涉異己者,然 而,其 1954 至 1955 年間進行的研究卻因題目設計方式,無法體現真正「異 己者」之涵義,而僅是研究者所設定、當時社會公認的「異議份子」--共產 主義者、無神論者、社會主義者等左翼份子為政治容忍的對象,實有其時代 背景,針對此點,後續研究尤以 Sullivan 為首的學者認為應予以修正。 Sullivan 等人(1979)認為 Stouffer 的測量方式是有偏誤的,研究者以預 先挑選對象的方式來測量政治容忍度,不符合政治容忍的基本前提,因政治 容忍的對象必須是自己所不喜歡或拒絕的團體,若非由受訪者親自挑選最不 喜歡的團體,則無所謂容忍與不容忍。經改良後,未經受訪者選擇的容忍的 對象以「目標團體」 (target group)稱之,受訪者選定目標團體後,則用「最 不喜歡的團體」(disliked-group)取代 Stouffer 經典研究中預先由研究者所選 定的「異議份子」 (nonconformist) 。因此,Sullivan 等人以新的測量方式重新 檢視美國民眾的政治容忍度,各列出五個左派與右派團體,左派團體有社會 主義者、共產主義者、無神論者、贊成墮胎合法化者、共生解放軍;右派團 體則有法西斯主義者、黑豹黨、三 K 黨、約翰博奇會、反墮胎主義者,另外 還有讓受訪者自行設定最不喜歡的團體之「其他團體」選項。 國內第一篇以政治容忍為題的研究,由田秀萍於 1987 年針對政大學生所 進行,該研究的政治容忍對象僅有兩種:「黨外人士」與「共黨人士」;1996 14.

(24) 年黃秀端的政治容忍研究,其所設定之政治容忍對象有四種,亦即「主張恢 復戒嚴的人」、「主張臺灣獨立建國的人」、「主張共產主義的人」、「主張海峽 兩岸立即統一的人」 ;莊易霖(2004)的研究中,其容忍對象分為四類,包含 對「政黨政治人物」的政治容忍度、對「統獨立場」的政治容忍度、對「政 治議題」的政治容忍度,以及對「社會議題」的政治容忍度,此研究設計除 了我國政治研究特有的統獨議題選項外,對於國內政治亂象有所體悟而量身 打造的政黨政治人物、各種政治議題立場,以及各種社會議題立場等選項, 為其特色。鄧忠俊(2006)的研究中,容忍的對象有二: 「主張將『中華民國』 改為『臺灣共和國』的人」與「主張接受中共當局所提出『一國兩制』的人」, 測試民眾對於抱持與自己不同(統獨)立場者的看法,但不以統獨詢問,改 以探測民眾對於臺灣前途的看法,一為臺灣獨立建國,一為接受中共所提之 一國兩制主張,與其他研究不同。 政治容忍所指涉的對象,由 Stouffer(1955)研究中先行挑選的社會「異 議份子」開其先端,後經 Sullivan 等人(1979)改良,提供左派團體與右派 團體各五個供受訪者選擇最不喜歡的團體,為多數後續研究所採用;國內政 治容忍研究對象,早期有田秀萍(1989)所設定的共產人士及黨外人士,隨 著民主化腳步展開,共產人士及黨外人士漸失去政治容忍對象之代表性,又 因我國政治環境特殊,後期相關研究中,與自己不同統獨立場的人成為必然 的政治容忍對象,更有研究者加入政黨政治人物、政治議題、社會議題等成 為政治容忍對象,總而言之,政治容忍的研究是不斷進步的,其研究對象, 隨著時代與政治情勢而有所不同,國內外皆然,而每一階段所進行的研究均 有其時代意義。. 二、 政治容忍之內涵 傳統上,測量對「異己」或「偏差者」的容忍態度都是以「公民權」 (civil liberties)為指標,考察受訪者對某類社會歧異份子是否同意其享有民主社會 下一般公民應有的權利。最常被使用的公民權包括公開演講、教書、著述, 以宣揚自己的理念(傅仰止、伊慶春,1994) 。相對於政治容忍領域的諸多研 究者對於政治容忍對象測量方式的爭議,政治容忍內涵倒是相當一致,即民 15.

(25) 主國家對公民所保障的基本權利,以我國憲法為例,人民四大基本權利為自 由權、參政權、受益權及平等權,皆是政治容忍內涵,如異己者是否可公開 演講所涉及之意見自由、是否可集會遊行所涉及之集會遊行自由、圖書可否 陳列於圖書館所涉及之出版自由、是否該被關進監牢所涉及之人身自由等, 皆屬自由權之範疇;異己者是否可以參加總統選舉以及可否擔任公職人員 等,屬於參政權之範疇;異己者是否可以在學校教書所涉及之工作權、可否 擁有訴訟權利等,屬於受益權之範疇;是否願意與異己者成為鄰居、是否願 意自己的親人與異己者通婚等等,則屬於平等權範圍;民主社會中的每一份 子,權利理應受憲法保障,因此,民眾對於自己所不喜歡團體的成員,在其 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是否願意賦予他們憲法所保障的基本權利,便構成政 治容忍的意義。經受試者選定之對象,成為政治容忍之對象,而願意或不願 意賦予的各種權利內容,則反映了政治容忍之內涵。 為配合我國國情,檢閱國內相關研究,對於政治容忍內涵所指涉的公民 權利其呈現方式有所相同亦有所不同,如田秀萍(1987)研究中包含的權利 內涵有:可以公開演講、可以出版作品、可以示威遊行、可在學校教書、面 對或應付此類人士時,不宜依賴法律或法院等緩慢程序來解決、適宜擔任民 意代表、不宜擔任總統、可以與其共同生存。 黃秀端(1996)的研究中則包含了:是否應該禁止他們出入境、是否應 該禁止他們舉行集會遊行、是否應該禁止他們在電視上發表言論、是否應該 禁止他們擔任學校老師、是否應該禁止他們競選縣市長與民意代表,以及是 否應該禁止他們擔任公務員等六項。 莊易霖的呈現方式為: 「可以到高中作公開的演講,以宣揚他們的主張」 、 「可以在大學教書,以宣揚他們的主張」、「可以出版書籍,以鼓吹他們的思 想」、「可以將鼓吹他們思想的書陳列在圖書館供人借閱」、「可以示威遊行來 宣揚他們的主張」、「應該受到政府的監視」、「可以自由出入境」、「可以競選 公職人員」。 而王石番(2005)的研究較為特殊,他先將所有公民權利做統計上的因 素分析,發現政治容忍的內涵多涉及平等權的概念,於是萃取出三個成分, 分別歸納為公民平等、生存平等,以及思想平等, 「公民平等」包含有:共產 16.

(26) 黨員可以擔任我國的公務人員(參政權) ;在臺灣的共產黨員也可以參加公職 競選(參政權);共產黨員可以在臺灣的學校教書(工作權);共產黨員可以 在你的社區發表演說(意見自由) ;對於不利共產黨員的限制,共產黨員可以 走上街頭遊行以示抗議(集會遊行自由)。「生存平等」方面則有:共產黨員 可以來臺灣訪問(社會多元開放) ;共產黨員面臨訴訟時,一樣可以受到保障 (司法受益權) ;如果共產黨員有困難需要幫助,我願意幫助他(社會多元開 放) ;共產黨員可以和一般人一樣,在我們臺灣社會上找事做以謀生計(生存 權) ;共產黨員像一般人一樣,可以成為我們的鄰居(居住遷徙自由、社會多 元開放)。「思想平等」方面則包含:我不願意我的子女或兄弟姐妹和共產黨 員結婚(社會多元開放);共產黨員的思想傳播應該受到限制(意見自由); 共產黨員在臺灣的行動應該受到限制(人身自由) ;共產黨員根本不適合在臺 灣生存(生存權、社會多元開放) ;共產黨員所寫的書,不能在臺灣公開陳列 (出版自由)。 鄧忠俊(2006)則使用「2003 年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民國九十二 年民主化與政治變遷民調案」 (簡稱 TEDS2003)以及「2004 年臺灣選舉與民 主化調查:民國九十三年立委選舉民調案」 (簡稱 TEDS2004)的民調資料做 研究,但因 TEDS2003 與 TEDS2004 資料旨在探測臺灣民主化與政治變遷, 政治容忍度僅為該大型民調案內容之一部分,牽涉的題目僅有三題,用來表 示政治容忍的內涵,即集會遊行、在學校教書以及競選公職三項。本研究乃 參考以上研究,討論分析後選取適切的政治容忍內涵探討之。. 貳、 政治容忍的重要性 一、 政治容忍是自由主義調和各界利益的解決之道 近代民主以自由主義為基調,由英國光榮革命開其先端,逐漸演變而 成的民主制度,是至今被公認為最理想的,至少,如江宜樺(2002)所言, 最不壞的政體。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封建社會瓦解之後的產物,十九 世紀以前,Liberal 普通用來表示慷慨或者寬容,自由主義者都要實現一個 更加容忍的社會,容忍的特質允許一個人與其他不同意見的人共同思維及 17.

(27) 討論,容許在道德、文化和政治上存有差異,並相信對立的觀念與利益之 間有自然調和的傾向(金盛,2010)。江宜樺(2002)也指出,當我們以 自由主義民主為一種民主制度的模型時,就不只是強調有限政府、分權制 衡、法律主治等條件,同時也指涉多元競爭、代議制度、私產神聖、市場 運作等等現象。其中的多元競爭更是直接點明民主社會的多種利益必有衝 突與調和等多元關係。. 二、 政治容忍可維持民主體制正常運作 多元既是民主社會的特徵之一,能使不同意見、不同利益相互調和, 在一定的前提下,每個人都享有最大限度的權利,便是民主政體相較於專 制政體的重要優勢所在,上述之「一定的前提」直指與民主自由互為體表 的「法治」層次,然而,法治防線之前,是否存在其他可貴的價值觀,有 助於維持民主體制的穩定運作呢?陳陸輝(2005)認為:「在一個民主政 體中,民主以及政治菁英對於抱持不同意見者的容忍以及尊重其表達言論 的自由,是該政體得以順利運作的最重要原則。」Prothro & Grigg(1960) 強調,要維持民主結構的穩定,有其必要的態度與價值存在其中。他們也 進一步揭示這個必要條件是:無論是已取得或是尚在努力爭取中的權利都 應同樣受到保護。. 三、 政治容忍使實踐民主與維持社會穩定並行不悖 政治容忍之所以可貴,誠如陳陸輝(2005)所言,在於「假使個人允 許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流通在社會,也許會傷害到自身短期的利益,不過, 在民主政體中,任何意見都可能從少數意見成為主流意見,基於確保個人 言論不受打壓的威脅以及民主政治體制的順利運作,對於不同意見的包 容,就成為民主政體得以健康維持最重要的一個價值。」可見政治容忍是 維持民主順利穩定運作的必要條件,不過有些學者卻認為容忍其實是民主 的結果,指出容忍縱然可以使民主的運作更為順暢平穩,但是民主之興起 並不一定要有容忍之存在(Plamenatz, 1956,引自黃秀端,1996) 。民主的 社會如果缺乏容忍,則任何形式的競爭都不被允許,因為我們不能容忍自. 18.

(28) 己不喜歡的政黨享有各種權利,甚至會想禁止他們的存在,如此一來,政 權的正當性勢必會受到嚴重傷害(黃秀端,1996),容忍雖然不是民主的 先決條件,卻是一個民主社會維持穩定與追求進步的必要條件,實不容輕 忽。不同的聲音能不能被聽見,考驗著一個民主政體是不是真的實踐了民 主;而實踐民主一方面又能確保社會的穩定進步,則是更深一層民主意義 的體現。. 四、 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王紹光(2009)指出,民主政體只能在政治容忍的文化裡生存,只有 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能接受基本的政治遊戲規則(諸如言論自由、保護少 數等) ,民主政體才能運作。現今民主社會中,莫不肯定自由的重要性,自 由已被視為人的基本權利,但在我們堅持己見的同時,如果忽略別人也有 堅持己見的權利,那麼民主政治將失其本質,因此,自由固然重要,但個 人的自由應以不侵害他人自由為前提,因此,若要維護整體社會自由的發 展,恐怕容忍比自由還要重要。胡適曾在民國 48 年於「自由中國」半月刊 發表了著名的〈自由與容忍〉一文,內容指明容忍為一切自由的根本,沒 有容忍異己的雅量,就不會承認異己的自由權利,並且說明不容忍的態度 是基於「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慣,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可見在民 主社會裡,徒「自由」不足以自行,人人須具備政治容忍等特質,才能防 止假藉自由之名而行專斷之實、妨害他人自由等弊病。. 19.

(29) 第二節. 政治容忍的相關研究與發展. 政治容忍的研究首先由美國學者拉開序幕,以 Stouffer 於 1954 年的研究最 具指標性,而臺灣政治容忍實證研究,則以田秀萍 1987 年針對政治大學學生為 研究對象,開啟先河。本節將詳加探討國內外政治容忍代表性研究,第一部分 為國外相關研究與發展;第二部分則為國內相關研究與發展,以下分別探討之:. 壹、國外相關研究與發展 國外政治容忍研究,以 Stouffer 於 1954 年進行,1955 年發表的研究最為經 典,此為展開政治容忍大規模調查之先驅研究。本節首先即以國外相關研究揭 開序幕,探討國外(以美國為主)政治容忍研究的發展與內涵。. 一、Stouffer 的研究 政治容忍被視為維繫民主政體穩定運作的因素之一,其實證研究在美國也 已行之有年,一般認為以 Stouffer 於 1954 年所進行的研究為起始點,他開創了 深入探討政治容忍之風氣,也是全國性大規模政治容忍調查與研究的第一人, 在他次年出版的著作裡,對於政治容忍的定義、內涵與測量均有完整的闡述, 而後開啟的後續研究,無論是延續、批判其測量方式、或對其分析推論的影響 因素有所爭議,都是以其經典研究為基準點進行比較(Bobo&Licairi,1989) ,可 見 Stouffer 在政治容忍的研究領域之影響力既深且鉅。 (一) 政治容忍之對象與內涵 Stouffer 於 1955 年發表之 Communism, Conformity, and Civil Liberties 一書, 是第一篇在美國進行的全國性政治容忍調查研究,他運用「蓋洛普民意調查公 司」 (Gallup Poll)與芝加哥大學的「全國民意研究中心」 (National Opioin Research Center)兩個權威民意調查機構的調查資料,蒐集大規模樣本進行研究。由於政 治容忍是針對異己者,Stouffer 便挑選出當時美國社會中公認的異議份子進行研 究,包含共產主義者、無神論者、社會主義者,將此三者設定為政治容忍的對 象,並未給予受試者選擇其一的空間,受試者必須一一作答,當時正值美蘇冷. 20.

(30) 戰時期,所以 Stouffer 所選擇的政治容忍對象,即所謂「異議份子」,自是充滿 左翼色彩。 Stouffer 分別針對三種異議份子,詢問受試者是否願意賦予各種基本的自由 權利,包含是否允許在自己的社區演講(表意自由) 、是否適合擔任中學及大學 教師(工作權、講學自由)、是否該被關進監牢(人身自由)、異議份子所從事 的工作是否該被解雇(工作權) 、他們所寫的書是否應該自圖書館書架上撤走(表 意自由) 、是否可以被情報單位監聽通訊(秘密通訊自由)等等,此即該研究之 政治容忍內涵。 (二) 研究結果與發現 研究結果顯示當時美國民眾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及無神論者三種異議份 子的政治容忍度並不高,絕大部分的受試者認為異議份子不應該具有各種自由 權利,例如有三分之二的人認為共產黨員不應該發表公開的演講、甚至有十分 之九的人認為共產黨員學校任教。研究結果也發現影響政治容忍度的原因有其 個別差異,總歸來說,教育程度較高、年紀較輕、居住在西部與北部地區、居 住在城市地區、男性、上教堂頻率較少的人相對具有較高的政治容忍度,Stouffer 認為符合以上特徵的人較有機會跟共產黨員接觸,或是較常接受異議份子的訊 息,因此相對地較不具有極端恐懼或厭惡的感受,也因此有助提升政治容忍度, 除此之外,Stouffer 對美國未來政治容忍度抱持著相當樂觀的態度,因為他在研 究中發現教育程度對政治容忍度有相當顯著的作用,並認為未來教育的普及度 對整體美國社會政治容忍風氣的提升有所助益。 (三) 測量方式的檢視 Stouffer 的測量方式因為受到當時冷戰政治氛圍的影響,容忍的對象皆設定 為左翼份子,是否能測得民眾真正的政治容忍度,不少後續研究者提出質疑。 Stouffer 的測量方式被認為把對於共產黨及相關左派團體之容忍,視為是對於整 個社會之容忍,我們不知道對於左派團體不容忍的人,是否同樣地對其他異議 團體不容忍(Sullivan et al.,1979) 。不過關於研究中並不是在測量普遍性的容忍 這點,Stouffer 早在著作中就一再提醒讀者必須注意,只是沿用其測量模式的後 進仍常忽略此項忠告(Finkle, Sigelman&Humphries,1999。引自莊易霖,2004)。 21.

(31) 若加入右派團體,是否就能測得真正的政治容忍度?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黃秀 端(1996:4)曾提到:「加入右派團體之名單並不能解決政治容忍是否被正確 測量的問題,根據定義,政治容忍是指『願意接受自己所討厭團體擁有自由表 達意見及行使公民權利之自由』 ,就政治之意義而言,它暗示了願意容忍自己所 拒絕的對象,然而 Stouffer 以及 General Social Survey(後來沿用此測量方式的 民意調查機構)並無法得知受試者對於這些團體是否有敵視態度,因此,充其 量只是在測試一般民眾是否贊成或給予這些團體自由權利而已,而不是對政治 容忍之測量。」因此,以 Sullivan, Piereson and Marcus(1979)為首的後進學者, 對於政治容忍的測量方式發展出革命性的突破,他們先讓受試者選定自己最不 喜歡的目標團體(target group) ,接著再探詢他們對此一團體的容忍態度,分為 兩階段進行,以期更能符合政治容忍的真正定義,此種方式稱為內容控制測量 模式(content-controlled measure) 。不過,黃秀端(1996)曾引用 Gibson(1992) 的說法指出: 「如果我們所關心的不是概念上與運作上的嚴謹,而是一般民眾是 否贊成給予政治上之少數份子公民自由,那麼 Sullivan 等人的反對便無關緊要; 然而如果我們要測量的是『政治容忍』之概念,那麼 Sullivan 的論點是值得肯 定的。」這樣持平的說法使兩種政治容忍測量方式的爭論獲得紓解。. 二、Prothro 與 Grigg 的研究 1960 年 Prothro 與 Grigg 延續 Stouffer 的研究方式,選擇位於中西部與南 部的城市分別進行政治容忍的實證研究,所謂 Stouffer 的研究方式,即直接設定 當時社會中公認的異議份子所組成的團體為目標,而未先詢問受訪者是否為其 所不容。與 Stouffer 不同的是,Prothro and Grigg 對於民眾是否能將一般民主原 則落實於實際行動的情形感到好奇,於是將問題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歸 納維繫民主社會運作的三項原則:民主認同原則、多數決原則、尊重少數原則, 其中「尊重少數」即隱含政治容忍的概念。他們先詢問受訪者是否同意這三項 民主基本原則,接著才詢問是否願意賦予當時社會上的異議份子政治上的基本 權利。結果驚訝地發現,當抽象的民主原則具體化時,民主消失了,同意象民 主原則的民眾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然而在實際情境中,願意賦予異議份子政 治權利的意願卻大幅降低,雖然教育發揮了極大影響力,但人們對抽象民主原 22.

(32) 則的同意度仍遠高於實際行動的意願,此可謂知易行難,此研究設計與結果予 本研究諸多啟發,本研究所進行「一般原則政治容忍」與「特殊情境政治容忍」 之比較分析,即是受此影響。. 三、McClosky 的研究 McClosky 在 1964 年進行的研究常被拿來與 1960 年 Protho and Grigg 的研 究相比較,均被視為 Stouffer1954 年經典研究之延伸與改良,結論也多能支持 Stouffer 的研究結果,尤其是教育程度與社會菁英變項—即教育程度越高者,呈 現較高的政治容忍度;社會菁英相較於一般民眾,也被研究指出有較高的政治 容忍度。研究結果發現,社會整體政治容忍度均較 1954 年有提升的趨勢,大致 上亦不悖離 Stouffer 當年之推論。該研究與 Protho 與 Grigg(1960)相同的是, McClosky(1964)亦著重一般民主原則與實際情境之比較,而與先前研究最大 的相異處,則為自行設計測量工具,使題目之敘述方式較為具體化,對一般民 主原則與實際情境的容忍情形有較深入具體的分析。此外,Protho 與 Grigg 約略 以薪資所得來區分一般大眾與社會菁英,而 McClosky 更將民眾區分為“對政治 有影響力的人”與“一般選民”,以分析政治菁英與一般大眾在政治容忍程度的不 同表現。接下來二十年間,包含 Lawrence(1975) 、Willams, Nunn, and Peter(1976) 在內的許多學者都有相似的研究發現:教育程度對於政治容忍度有正面作用、 美國民眾的政治容忍度隨著時間有顯著提升的現象、社會菁英比一般民眾具有 更高的政治容忍度。本研究選定社會中相對教育程度高並身為社會菁英之國中 教師為研究對象,檢驗具備此兩項特質的人們,是否真如該研究結果所示展現 較高之政治容忍度。. 四、Sullivan 的研究 如果說 1955 年由 Stouffer 所著〝Communism,Conformity, and Civil Liberties〞 為美國政治容忍實證研究之起點,那麼,1979 年由 Sullivan, Piereson 與 Marcus 研發,以”內容控制法”進行的研究,則可稱為政治容忍實證研究的轉折點。 Sullivan(1979)等人一舉顛覆 Stouffer(1955)由研究者自行預設目標團體的 測量模式,而讓民眾自主選擇不受喜愛的目標團體,此創新的測量模式因被認. 23.

(33) 為更符合容忍的定義,而為後續研究廣泛認同與採用至今,以下將介紹 Sullivan 等人的創新研究: (一) 政治容忍度提升的原因 Sullivan、Piereson 與 Marcus(1979)指出,1950 年代 Stouffer 研究結果 發現美國民眾的政治容忍度偏低,而依其研究方法進行的後續研究,測量出 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的政治容忍顯著提升,不過 Sullivan 等人認為這樣的 結果缺少進一步的檢驗,他們所持的論點為,1950 年代國際局勢處於冷戰時 期,美國社會瀰漫在麥卡錫主義中,冷戰以降,經過二十多年,政治動盪的 不安氣氛降低許多,對於當時測量政治容忍的主要目標團體—共產主義者, 因政治氣候的改變,民眾已漸趨包容,然而,測量政治容忍的目標團體並未 隨著時代變遷而調整,以致後續研究中,民眾政治容忍的提升並不意味著實 際政治容忍的提升,有可能只是將目標轉向其他非左派的異議份子,因此, 在此種懷疑與假設之下,Sullivan 等人主張將測量政治容忍的方法加以調整, 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列出兼具左派與右派的異議份子,讓受訪者從中挑選 出最不喜歡的對象,第二階段才詢問受訪者是否願意賦予自己最不喜歡的對 象各項公民權利。 (二) 容忍對象與內涵的重新檢視 Sullivan 等人(1979)在其研究中,開門見山地表示,所謂容忍是願意 賦予抱持著與我們對立的意見的人或團體某些權利,在政治上,這些權利包 含各種公民自由。由此可知,容忍的本質帶有對立或不認同的意味,若無此 意味,則無所謂容忍或不容忍。而與整個社會對立的意見,不必然就不被每 一個個體所接受,因此,要準確測量民眾的政治容忍度不能只詢問某些被研 究者所指定的不受歡迎團體,而要針對每一個受訪者量身打造,如此才能測 出真正的政治容忍度,否則這樣的研究,充其量只是試探民眾對共產黨及無 神論者的態度而已。Sullivan 等人並將自己研究發展的測量方式稱作「內容 控制法」,以與早期 Stouffer(1955)的研究作一區別。 Sullivan 等人(1979)提供受訪者選擇的目標團體較為多元,包含左派 與右派團體各五個,左派團體有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無神論者、贊成 24.

(34) 墮胎合法化者、共生解放軍;右派團體則有法西斯主義者、黑豹黨、三 K 黨、約翰博奇會、反墮胎主義者,另外還有開放讓受訪者自行設定最不喜歡 的團體之「其他團體」選項,亦有「均無不喜歡的團體」之選項。當受訪者 做出選擇後,再詢問他們同意賦予最不喜歡的團體哪些公民權利,這些公民 權利即為政治容忍的內涵。而這些指涉政治容忍內涵的題目包含有:最不喜 歡的團體其成員應被禁止競選美國總統(反向題)、最不喜歡的團體其成員 可在公立學校教書、最不喜歡的團體其成員可被宣告為非法之徒(反向題) 、 最不喜歡的團體其成員可以在我們的城市發表演說、最不喜歡的團體其成員 可以被政府監聽電話(反向題)、最不喜歡的團體其成員可以在我們的城市 舉行集會遊行。 (三) 研究結果與發現 為求慎重,Sullivan 等人(1979)以 1970 年代的民調數據,將 600 個樣 本一分為二,300 人運用早期 Stouffer 的測量模式(以下稱舊模式)進行檢 視,另外 300 人使用他們研發的「內容控制法」進行檢視,如此相互對照的 結果相去甚遠—以舊模式檢視的政治容忍度普遍偏高,而以「內容控制法」 檢視的政治容忍度不僅明顯偏低,在各種願意賦予的公民權利中,民眾亦呈 現了較分歧的看法,Sullivan 等人認為這是比較貼近事實的結果。此研究證 明了不同的測量方法對政治容忍度的結果影響甚大。 根據 Sullivan 等人(1979)的推論,隨著民主的進步與冷戰情勢轉變, 民眾漸趨感受不到共產主義者與無神論者的威脅,甚至可能產生同情的心 理作用,因此對於此二者的政治容忍度有明顯提升,但這不代表美國民眾 的政治容忍度提升了,他們檢視其他被受訪者選擇為最不喜歡的團體後發 現,這些被選擇的團體,民眾願意賦予各種政治權利的比例依然不高,亦 即運用「內容控制法」檢視民眾的政治容忍度,發現 25 年來,美國民眾總 體的政治容忍度非但沒有提升,甚至有下降的趨勢,主要原因是民眾將不 容忍的目標轉移到共產主義者及無神論者以外的團體上。. 25.

(35) 四、晚近研究趨勢 繼 Sullivan 等人(1979;1981)使用創新的方法測量政治容忍度後,研 究政治容忍的學者廣為採納,便不再對測量方式提出批評,開始將關注焦點 轉移至影響政治容忍度的因素,以及引進各國加以比較,出現了不少跨國的 研究,包括美國與以色列之比較(Sullivan, 1983) 、東歐新興民主國家與西歐 國家之比較(Marquart-Pyatt & Paxton, 2007) 、政治威脅之下的臺灣(Wang & Chen, 2008)。 綜合國外研究,將容忍視為民主的重要內涵之一,而於 1954 年由 Stouffer 正式開展之政治容忍實證研究,歷經多年演變,後續研究延續者有之、呼應 者有之、修正者有之、跨國比較者有之,政治容忍的研究在國外已漸臻成熟, 唯國內直至 1987 年始有相關研究,文獻數量不多,涵蓋面也不甚廣博,但仍 不失為重要參考,接下來的部分則列舉國內政治容忍之實證研究探討之。. 26.

(36) 貳、國內相關研究與發展 國內以政治容忍度為主題的研究雖然數量不多,各有其代表性及差異性, 而各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發略有不同,故分別以「研究對象與變項」、「容忍的對 象」、「容忍的內涵」以及「研究發現」四個項目探討之。. 一、田秀萍(1987)的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變項 國內政治容忍的研究是由田秀萍於 1987 年所開展,以政大學生為研究對 象,將政治容忍度視為政治社會化之下的內涵之一。研究架構中,其設定影 響政治容忍度的變項,除了個人因素、社會因素、地理因素之外,主要觀察 焦點在於大學生的媒介接觸行為,以當時常見的四種大眾傳播媒體為反應標 的,包含看電視、聽廣播、看報紙以及看雜誌,分別詢問接觸以上媒介的每 週頻率、花費時間長短,以及最喜愛的節目(或頻道、種類) ;本研究擬詢問 受試者接觸大眾媒體的情形,以探求對政治之興趣,期能獲知大眾傳播媒體 對政治容忍度之影響,該研究即予本研究許多啟發。 (二)容忍的對象 依當時政治情勢設計,該研究的政治容忍對象僅有兩種: 「黨外人士」與 「共黨人士」 ,然而,由田秀萍所獨創,與先前研究以及與後續研究最大的不 同處在於,針對容忍與否的用詞,既非 Stouffer 所使用的「異議者」,亦非 Sullivan 等人所使用的「最不喜歡的團體」,也非往後國內學者黃秀端等人一 致採用的「對臺灣最有危害的人」 ,而是使用一連串相對的形容詞,藉以探詢 受試者對「黨外人士」與「共黨人士」的主觀感受,以下分別列舉之:我認 為黨外人士/共黨人士是—好的/壞的、誠實的/狡猾的、可信任的/不可信任 的、安全的/危險的、和平的/暴力的、可以與其溝通的/不可與其溝通的、可 以與其談判的/不可與其談判的、有益社會的/有害社會的。 (三)容忍的內涵 該研究所指涉的公民權利有:可以公開演講、可以出版作品、可以示威 遊行、可在學校教書、面對或應付此類人士時,不宜依賴法律或法院等緩慢 27.

(37) 程序來解決、適宜擔任民意代表、不宜擔任總統、可以與其共同生存。其中 問卷用詞以「可以」或「不宜」取代國外研究的「禁止」等直接翻譯之用語, 研究者認為此種緩和語氣較具同理效果,應可避免受試者為符合社會期望而 呈現不夠真實的回應。 (四)研究發現 該研究之結果為「政治知識」與「政治容忍度」呈現正相關;男生比女 生的民主涵養深厚些;媒體接觸頻率越高者,其政治容忍度也越高;全體受 試者對「一般原則容忍度」與「特定情境容忍度」有顯著差異,而「特定情 境容忍度」較具有鑑別力,表示大學生經長期政治社會化,已能將應然層面 的民主原則加以內化,但若將特定狀況應用於實然層面時,態度則不若先前 堅定。不過,該研究之母群體只限於政大 543 位學生,類推效果有限;研究 年份適值我國解嚴開放,距今已二十餘年,我國經多年民主化的努力,與當 年政治氛圍已是天壤之別,然該研究對國內政治容忍相關研究之重要性、開 創性與代表性仍不容小覷。. 二、黃秀端(1996)的研究 黃秀端利用 1993 年「第二期第三次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數據資料, 重新設定自變項與依變項,並抽取政治容忍相關題目進行臺灣民眾政治容忍之 分析。因其為大規模之調查研究,故該研究最大特點在於樣本代表性足夠,較 能貼近事實,但缺點正如作者於文末所述,測量工具既為固定選項,則失之彈 性運用空間;即使如此,其研究變項與內涵涵蓋面之廣,使該研究成為國內政 治容忍實證研究之代表作。 (一)研究對象與變項 個人因素變項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省籍、出生地及主觀社會階級, 其中年齡以「政治世代」的概念區分,考慮臺灣重要的政治事件,將 1949 年(政治播遷來臺)之前出生的人歸類為「第一代」;1965 年(臺灣經濟不 再依賴美援)之後出生的人為「第三代」 ;介於 1949 與 1965 年出生的人則為 「第二代」 。至於出生地何以成為個人變項之一?黃秀端(1996:11)指出: 28.

(38) 「出生地被引進乃是由於國內學者傅仰止、伊慶春(1994)曾發現都市出生 者較能容忍政治異端。異質性越高的地區,越可能習慣不同仁群的觀點和行 為。」故該研究採用之。 政治因素變項方面,包含民主態度、政黨態度、族群認同、國家認同、 政黨支持,以及政治興趣。其中「族群認同」不同於省籍,而是詢問受試者 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是臺灣人,其他選項包括「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以 及臺灣與中國前後順序相反,以期突顯受試者主觀意識的「我是臺灣人也是 中國人」 ,此設計可謂前所未見,亦為本研究所採用;而「族群認同」亦與「國 家認同」的概念不同,該研究之「國家認同」近似於探詢受試者之「統獨立 場」,詢問的方式為:「有人主張臺灣應該永遠脫離中國成為另一個國家,請 問你同不同意?」以五分等級給分,非常同意給予一分,非常不同意則給五 分。因國內政治氛圍改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逐年降低,筆者認 為,這不代表國家認同已無研究價值,而是必須改變說法,本研究將以「統 獨立場」看法取代之,歸類為「特殊情境容忍度」指標之一,藉以探測民眾 面對與自己抱持著不同兩岸未來發展看法的人,其政治容忍度為何。 (二)容忍的對象 該研究進行於我國解嚴後未滿十年的期間,故能反映當時政治氛圍,其 所設定之政治容忍對象有四種人,亦即「主張恢復戒嚴的人」、「主張臺灣獨 立建國的人」、「主張共產主義的人」、「主張海峽兩岸立即統一的人」,採用 Sullivan 等人(1979)研發之內容控制法,但詢問的方法並非國外學者所使 用「最不喜歡」之形容,而以「對社會危害最大」取代之,這是因為黃秀端 進行分析的資料來源為 1993 年「第二期第三次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黃 推測其原因有二,其一,我們的社會並沒有那麼明顯的最不受歡迎的團體; 其二,採取「最不受歡迎的團體」 ,受訪者情緒化作用較大,而「對社會危害 最大」則包含受訪者對該團體對社會影響之評估(黃秀端,1996) 。本研究調 查問卷採用「對社會危害最大」之詢問方式,即受此影響。 (三)容忍的內涵 受試者選定目標團體後,接著進一步詢問他們是否應該給那些對社會危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us, for example, the sample mean may be regarded as the mean of the order statistics, and the sample pth quantile may be expressed as.. ξ ˆ

• helps teachers collect learning evidence to provide timely feedback & refine teaching strategies.. AaL • engages students in reflecting on & monitoring their progress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How does drama help to develop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Forms 2-6, students develop their self-expression by participating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