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尚書》中「王若曰」一詞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尚書》中「王若曰」一詞之探討"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歷 文 教 育 第 八 期 二U°一 早 十 二 月 45

《尚書 》中 「王若 日 」一詞 之探討

兼論 古代歷史教 育 的作用

雷 家 聖

*

《尚書》的體裁與形式

「王若日」的解釋

(-):偽

孔安國傳的解釋

「主若曰」的解釋°

:蔡

沈集傳的解釋

《尚書》的功用

結 論

一 、《尚書》的體裁與形式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典籍之一 ,而其體裁 ,則是以記言為主 。劉知幾 《史通 .六家篇》謂 :「古往今來 ,質文遞變 。諸史之作 ,不恆厥體 。而為論 其流有六 :一日尚書家 ,二日春秋家 ,三曰左傳家 ,四日國語家 ,五日史記 家 ,六日漢書家 。」l可見劉知幾認為,《尚書》的體裁獨樹一格 .與《春 秋》 、《左傳》 、《國語》 、《史記》 、《漢書》的體裁不同 ‘而 《尚書》體 裁的特色 ,劉知幾又謂 : 蓋 《書》之所主 ,本於號令,所以宣工道之正義 ,發話言於臣下 ,故其 所載 ,皆典 、謨 、訓 、誥 、誓 、命之文 。至如堯舜二典,直序人事; 〈禹貢 〉一篇 ,唯言地理;〈洪範 )總述災祥● 〈顧命〉都陳喪禮,茲 亦為例不純者也 。

2

| * l 國立臺海師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見劉知幾撰 、蒲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9年5月3版),卷 〈內篇.六家〉,頁l。 同上 。

(2)

46 歷 文教育 第 八期 意謂 《尚 書 》的體 裁應 以記 言為主

,<堯

典 >、<舜典 >、 <禹貢 >、 <洪 範 >、<顧命>等篇 ,因為不是記 言之體 ,故劉氏稱之為 「為例不純 」 。 既然 《尚書 》的體裁是以記 言為主 ,則其文章的內容即應為古代人物所說 的話 ,其形 式則是以 「王 日」 、 「周公日」為開頭 ,然後帶 出說話者所說的言 論 。舉例言之

,<牧

誓>一篇 ,其文的形 式如下 : 王朝 至於 商郊牧野 ,乃誓 。王左杖黃鉞 ,右柄 白旄以麾 。曰:「逖 矣 ! 西土之人 。」王 曰 :「 !我友邦 冢君 、御事 、司徒 、司馬 、司空 、千 夫長 、百夫長 ,及庸 、蜀 、羌 、茅 、微 、盧 、彭 、濮人 ,稱爾戈,比 干 ,立爾矛,子其誓 。」王 曰:「古人有言 曰 :牝雞無晨 ,牝雞之晨 , 惟 家之 索 。今 商王 受,惟婦 言是用 。… (以下為誓詞 ,不贅錄 。)」s 以上 的例子 ,可謂是 《尚書》記 言之體的代表 ,就是以 「王 日」為始 ,而引出 下面 的本文 。這種寫法 ,並無疑義 。 不過 ,在《尚書 》的一些篇章之 中,出現 了不是以 「王 日」 、 「周公日」 之類 的文字作為開頭語 。而是以 「王若日」 、 「周公若日」之類的文字作為開 頭語 。如 <微子之命>一篇 ,其文為 : 王若 曰 :「 !殷工元子 ,惟稽古崇德 象賢 ,統承先王 ,修其禮物 ;作 賓於 王 家 。… (以下為命詞 ,不贅錄 。)」4 綜觀 《尚書》之中,出現 「王若日」 、「周公若日」之類用法之處甚多, 在 <盤庚上>、<微子>、<武成>、<大誥>、<微子之命>、<康誥>、 <酒誥>、<洛誥>、<多士>、<蔡仲之命>、<多方>、<立政>、ㄑ君 陳>、<康王之誥>、<畢命>、<君牙>、 <冏命>、<文侯之命>等篇皆 出現這種用法 。5究竟 「王日」與 「王若日」有何不同 ?「若」字應該作何解 釋?本文即針對此一間題 ,作初步之探討 。

3

《尚書孔傳.牧誓》(校相士岳氏本,台:新興書局,民國69年lU月),頁36。

4

《尚書孔傳.微子之命》,頁45。

5

《微子〉作 「微子若曰」、「交師若日」,〈立政〉作 「周公若曰」,其餘均為 「工若曰」。

(3)

《尚書 》 中 「工 若 日 」一詞 之探討 —— 兼 論古 代歷 文教育 的作用

二 、 「王若曰」的解釋

l-.l:偽

孔安國傳的解釋

《尚書》孔安國傳 ,為東晉梅蹟所獻之古文尚書本 。唐代孔穎達 《尚書正 義》即以此書為據 。不過 ,據清代學者閻若璩 《古文尚書疏證》的考證,此書 為南北朝時人所偽造 ,不過其中包含了今文尚書33篇,而偽古文尚書部份也 非完全出於虛構 ,故仍有其參考價值 。在 《尚書孔傳》之中,對於 「王若日」 之類的文字有下列之解釋 : <大誥>篇中的 「王若日」 ,注云:「周公稱成王命 ,順大道以告天下眾 國 。 」 6 <康誥>篇中的 「王若 日」,注云 :「周公稱成王命 ,順康叔 之德 ,命為 孟侯 。」’ <酒誥>篇中的 「王若日」,注去:「周公以成王命誥康叔,順其事而言 之 。 」 8 <多士>篇中的 「王若 日 」,注云 :「順其事稱以告殷遺餘眾士 。」9 <立政>篇中的 「周公若 日」,注云 :「順古道 ,盡禮致敬告成主 。」

m

第二次 出現 「周公若 日 」,則注云 :「順其事 。」ll <康王 之誥>篇中的 「王若 日」,注云 :「順其戒而告之 。」砭 <畢命>篇中的 「王若 日 」 ,注云 :「王順其事 。」姆 <君牙>篇中的 「王若 日」,注云 :「順其事而歎 。」

H

<冏命>篇中的 「王若 日」,注云 :「順其事以命伯冏 。」∞ <文侯之命>篇中的 「王若 日」,注云 :「順其功而命之 。」1U 49

6

《尚書孔傳 .大誥》,頁43。

9

《尚書孔傳.康誥》,頁46。

8

《尚書9L傳.酒誥》,頁48。

9

《尚書孔傳.多士》,頁55。

lU

《尚書孔傳.立政》,頁64。 11 《尚書孔傳.立政》,頁“ 。 12 《尚書孔傳 .康工之誥》,頁7U 13 《尚書孔傳 .畢命》,頁71。 14 《尚書孔傳.君牙》,頁72。 15 《尚書孔傳.冏命》,頁73。 16 《尚書孔傳 .文候之命》,頁77

(4)

48 歷 文 教 育 算 八 期 根據以上的記載 ,我們可以知道 《尚書孔傳 》中對 「王若 日」的 「若 」字 是解釋 為 「順 」 。段 玉裁 《說文解 字注 》對 「若 」字的解釋為 :「毛傳 日 : 若 ,順也 。…又 假借 為如 也 ,然也 ,乃也 ,汝也 ,又兼 及之詞 。」′可 見 「若 」字是可以解釋 為 「順 」的 。 不過 ,將「若 」字解釋為 「順 」,將「王若日」解釋為 「順其事而言之 」, 這種解釋總 予人以牽 強附會之感 。此外 ,在<大誥 >、<康誥 >、 <酒誥 >、 <洛誥 >、<多士 >、 <多方 >、<畢命 >、<文侯之命>各篇 中 ,除了使用 「王若 日 」之外 ,在其 他段落也 用 「王 日 」 。<立政

>篇

中既 出現 「周 公若 日 」,在後面 的段落也使用 「周公 日」 。同樣的一篇誥辭 ,有些段落是 「順其 事而言之 」,有些段落則否 ,這種解釋似乎於理未通 。

三 、 「王若曰 」的解釋ω

:﹉

蔡沈集傳的解釋

南宋時 ,朱熹的弟子蔡沈作 《尚書集傳》 。在此書中 ,對「主若日」又有 另外不同的解釋 。蔡沈對 ㄑ盤庚上>中出現的 「王若日」作了以下的解釋 : 「若日者 ,非盡當時之言 ,大意若此也 。」

m蔡

沈認為 ,這些 「王若日」 、 「周公若日」的部份 ,所記並非原文,只是記其大意而已 ,故與記其原文者有 所區別 。蔡沈的說法是否可信?茲分析於下: 第一 ,在前引 《說文解字》段玉裁注中,「若」字除了可以解釋為 「順」, 也可以解釋為 「如」 。若依 「如」字解釋 ,則「王若日」即是 「王如日」 ,亦 即 「王好像這麼說」 、「王大概這麼說」之意 。蔡沈的說法是可以說得通的 。 第二 ,在《尚書》之中,「若」字可以解釋為 「如」 、「好像」的地方亦 不少 。例如 <盤庚上

>:「

若網在綱 ,有條而不紊 。若農服田力穡 ,力亦有 秋 。」 「若火之燎于原 ,不可嚮邇 。」 「予告汝于難 ,若射之有志 。」四這 些 「若」字都可以解釋為如也 、似也 、像也 。可見在 《尚書》的成書年代 ,訓 「若」為 「如」是可以成立的 。 17 許慎撰 ,段玉我注 ,《說文解字注》 (經頭樓藏本,台北 :醬文印書館影印 ,民國°8年6 月5版)第一篇下 ,頁45上 18 蔡沈,《尚書年傳 .盤庚上》(台北 :新陸書局 ,民國58年),頁85。 19 同

l,頁

86-87。

(5)

《尚書 》 中 「工 若 日 」一詞 之探討 —— 兼 論古 代歷 史教育 的作用 第 三 ,在<大誥 >、 <康誥 >、 <酒誥>等篇 ,偽孔安 國傳 的解釋 中有 「周 公稱 成王 命 」 、 「周 公以成王 命誥 」之語 ,既然是周 公 引述成王所說 的 話 ,當然周公 可能只 是說 其 大意 ,而非 一字不漏 的轉述 。故用 「王好像這麼 說 」來解 釋 是 可 以說 得通 的 。在 <多方>中,其文一 開始便是 :「周公 日 : 『王若 日 :…』」蔡 沈集傳 云 : 呂氏曰:先曰 「周公 曰」而復 曰 「主若 曰」,何也 ?明周宏傳王命 而非 周宏之命也 。

m

明顯是周公轉述成王所說的話 。因此 ,將「王若 日」解釋為 「王好像這麼說 」 似乎是可以成立的 。 不過 ,第三種解釋仍有值得商榷之處 。首先 ,像<君陳>、<康王之誥>、 <畢命 >、<君牙>、<冏命 >、 <文侯之 命>各篇 ,時代都在周 公 已死 之 後 ,自然沒有周公轉述王命的事

;<立

政>篇更有 「周公若 日」的記載 ,難道 也可解釋為有人轉述周公的話嗎?此外 ,在<大誥 >、<康誥 >、<酒誥 >、 <洛誥 >、<多士 >、 <多方>各篇 中,除了使用 「王若 日」之外 ,在其他段 落也用 「王 日」,難道在同一篇誥辭 中,會有某些段落是周公轉述王命 ,某些 段落則是 成王 自述 的情形嗎? 筆者以為 ,將「王若 日 」解釋為 「王好像這麼說 」還是可以成立的 。因為 這些誥命之詞在歷經平王東遷 、春秋戰 國的動亂 ,乃至秦之焚書 ,可能 已有散 佚 ,後世儒者只能知其大概 的內容 ,故用 自己的語言將其大意說 出 ,並將殘缺 之處加以潤飾修補 ,而用 「王若 日」以區別之 。舉例言之 ,伏生 口授 《今文尚 書 》於晁錯 ,僅憑個 人記憶 ,而伏生年紀又 已九十 多歲 ,自然可能有忘記全文 而僅記得大意的地方 ,可能晁錯在記錄時 ,就用 「王若日」加以區別 。

四 、《尚書》的功用

前面提到 ,《尚書》之所以在若干篇目之中 ,會出現 「王若日」 、「周公 若日」的文字 ,可能是由於這些誥命之詞因為散佚 ,而由後儒記其大意 ,故用 「王若日」加以區別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記其大意 ,將斷簡殘編潤飾成篇 49 2U 蔡沈 ,《尚書無傳.多方》,頁179。

(6)

歷 文 教 育 第 八 期 的作法呢?筆者以為這與 《尚書》的作用有關 。《尚書》一書 ,列為六經之 一 。孔子即常言以 《詩》 、《書》教授弟子 。而孔門弟子學習 《詩》 、《書》, 其目的都在於施之政事 。在外交的場合 ,可以誦 《詩》以表達對他國的友好 、 對周王室的尊崇 ;當然 《尚書》中的謨 、誥 、命 、誓之文 ,也可以作為臣子向 國君建言的參考 ,甚至國君發佈命令 ,也可以依照 《尚書》中誥命之辭的形 式 ,這是春秋戰國時代儒家教育的內容 。既然要能施之政事,要能作為發佈命 令時的參考範本 ,則斷簡殘編的 《尚書》是沒有太大作用的 。如果一篇誥命之 辭已有殘缺 ,但大意仍然可知 ,將之重新加以潤飾成篇 ,使學者能夠加以誦 習 ,這是十分必要的事 。 在西方的希臘城邦時代 ,也有類似的例子 。修昔底德 (Thucydides,俖“ 396B.C.)所寫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ThePelop㎝㏕

anWars)之

中 ,記載 了很多演講辭 ,修昔底德在書中提醒他的讀者 ,這些演講辭並不是完全的 、準 確的和演說發表時一模一樣 ,而只是記其大意而已 。21因為希臘城邦時代 , 貴族喜歡彼此辯論 ,而有所謂 「辯士」(Sophists),普羅塔格拉斯

(PrUtago-ras,481-411B.C.)、蘇格拉底 βocrates,467-399B.C.)、柏拉圖Plato, 427-347B.C.)都是其中翹楚 。為了辯論的需要 ,辯士們必須熟讚許多演講 辭 ,如此才能出口成章 。此外 ,當時平民百姓由於無法誼書 ,他們瞭解歷史與 法規的方式,只能透過識字的人在眾人前宣讀 ,宣讀的文字自然要流暢清晰, 易懂易誦 ,因此將文字殘缺的地方 ,文句深奧的地方,加以改寫修飾 ,是十分 必要的事情 。這種作法,到羅馬帚國時代仍然十分盛行 ,如羅馬帝國初期的史 學家李維 (Livy,59B.C.-17A.D.)所撰的 《建國以來羅馬史》 (HistoryUf

RomefromFundation,共

142卷,現存35卷

),在

現存的35卷中即保存 了四百多篇演說辭 。”可見希臘羅馬時代的史家 ,雖然沒有將演說辭單獨編 輯成書 ,如中國 《尚書》的記言之體 ,但他們也十分重視演說辭的重要 ,並且 強調這些演說辭的現實作用 ,這與中國的 《尚書》 ,其背景是相似的 。

J.W.ThUmpsUn,4HJ砌 H9∫re′o銘′ 〃 ′

。r加g,(NewYUrk:TheMacMⅢan

Company, 1942.)p.33.

Ibid. p.74-77.

(7)

《尚書 》 中 「王若 日 」一詞 之 探討 —— 兼 論古 代歷 史教育 釣作 用 51

五 、結

《尚書》中的 「王若日」一辭 ,可以解釋為 「王好像這麼說」 。 「若」 者 ,「如」也 ,也就是口語中 「好像」 、「好似」之意 。之所以要在某些篇章 中加一 「若」字 ,筆者認為 ,可能是這些誥命之詞因為散佚 ,而由後儒依其大 意加以潤飾改寫 ,故加一 「若」字以區別之 。這樣做的目的 ,是為了要使學習 者能夠 「通經致用」 ,施之政事 ,使《尚書》中的謨 、誥 、命 、誓之文,可以 作為臣子向國君建言的參考 ,或者國君發佈命令時 ,也可以用 《尚書》中誥命 之辭的形式做為範本 ,因此 ,後儒依其大意加以潤飾改寫的工作是有其必要 的 。古人對於 《尚書》的看法 ,重視其經世的功能 ,與今 日史學強調保存史料 的 「存真」作用不同 ,故其對 《尚書》中史文有缺的部份 ,會依其大意加以增 補改寫 ,這是毫不足怪的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反思 動詞 自我檢討、反省 視訊 卷一 動作、行為. 反映 動詞 比喻把客觀事物的實質 視訊

Secondly, it will discuss the content of Chan Jan's thought of li chu, including the basis of the thought of li chu, Chan Jan's emphasis on &#34;Chu&#34;, the Buddha-nature

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

Calligraphy plays an integr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cluding the transcription of scriptures or the distribution of Buddhist words and phrases in writing,

王坦之〈廢莊論〉所云「動人由於兼忘,應物在乎無心」(《晉書‧王坦之傳》)等等評論

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

喇沙里、陳廷敬《日講四書解義》:「此一章書是孔門治心之實學也。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