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芬蘭中小學科技教育內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芬蘭中小學科技教育內涵 "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芬蘭中小學科技教育內涵

*陳嘉璐、**呂昆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研究生 壹、緒論

芬蘭近幾年在各項國際評比上的傑出表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從 2000 年 開始,連續兩屆在「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中,拿下閱讀和科學項目的第一名,數學和解決問題能力則為 第二名。這樣的殊榮讓國土有三分之一處於北極圈的芬蘭,迅速累積了名氣與國 際能見度,而位居亞熱帶的我們,更對於這個立國之路飽受大國欺壓,產業結構 轉型與我們相似的千湖之國,充滿好奇並亟欲探尋其成功之路。 歷經瑞典和蘇聯的佔領與侵略,芬蘭在 1917 年宣布獨立,由於境內森林面 積廣達四分之三,故林業、造紙業及木材製品等相關產業成了重要的經濟命脈, 並直接影響其聞名於世的手工藝設計。此外,由於地理及歷史因素,造船也曾是 芬蘭經濟的重要支柱。然而,近十多年來,芬蘭不僅成功的從以農業和重工業為 主的國家,轉型為以科技和電子業稱霸全球市場的經濟體,且其高福利的社會制 度和優質的教育更是驚艷世人。這其中的奧妙不只是 Nokia 的成功,又或者是托 瓦茲的 Linux 而已,存在芬蘭教育體制中的理念與核心內容,或許才是讓土地面 積約台灣十倍,人口僅五百多萬的芬蘭得以勝出的原因。 從歷史和經濟的觀點,不難發現芬蘭與我國的相似之處,同樣以科技立足世 界,PISA 的表現也不俗。一個在北歐,一個在東亞,時差慢了台灣六小時,然 而,當我們的科技教育總是著眼於電腦和資訊課程的同時,是否忽略了更基本的 生活技能的培養,本文將透過研析芬蘭科技教育課程的特色及核心內容,提供我 國未來規劃科技教育課程時的省思與借鏡。

(2)

貳、芬蘭的教育制度 芬蘭教育的最終理想是讓每個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在這樣的前提 下,芬蘭政府提供完全免費的基礎教育;並依照每個人的能力和特殊需求提供所 需的教育。 其教育的四大方針是;高品質、高效率、公平、國際化。其教育得以成功的 原因在於;人人平等的教育機會、連貫的基礎教育、具競爭力的教師群、成功的 特殊教育、無壓式的學力評鑑、著重教育對社會的重要性、富彈性的權力下放機 制、強調各方的合作、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較於我們鉅細靡遺的課程綱 要,芬蘭似乎過度簡化了教育,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領著芬蘭的教育邁向成 功。 1960 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後,芬蘭國內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教育改 革,稱為綜合學校(基礎學校)改革運動,其影響至今仍不可抹滅。其採用的教 育體制基本上和德國相仿,為職業和學術並行的雙軌制,學生在完成了 4 年的小 學教育後,約 10 歲時,選擇繼續就讀 3 年制的公民學校或是 5 年制前段中學。 隨後在 1970 和 80 年代,又將公民學校和前段中學進行整合,打破雙軌制, 形成九年一貫的綜合學校,學生受教年齡從 7 歲到 16 歲,但隨後的教育體系依 然保有雙軌特色。在此改革進行的同時,政府提供教師新課程訓練,讓教師早日 熟悉新的教育體制,對師資學歷的要求也從學士學位提高到碩士學位。 1990 年代末期,為了發展高科技工業,在高等教育中新增了科技大學,並 取消綜合教育中的中年級(1-6)與高年級(7-9)之分,且提供 1 年制的學前免 費教育,芬蘭的現代教育於此完備,如下圖 1:

(3)

年齡 博士學位 25 碩士學位 (2 年) 學士學位 (3 年) 技術學院學士學位 (3-4½年) 19 普通高中 (2-4 年) 職業教育 (3 年) 16 基礎教育(1-9 年級) 7 學前教育(1 年) 6 圖 1 芬蘭教育體系 參、芬蘭中小學科技教育 一、芬蘭的基礎教育 芬蘭的基礎教育包含 1 年自願性的學前教育(6-7 歲)和 9 年的綜合義務教 育,學前教育的目的在於,依照兒童的發展狀況使其習得學習技巧和積極的態 度,獲得基本技能、知識和能力。根據芬蘭教育部於 2007 年所做的調查指出, 有 99.2%的學前兒童都曾參加過學前教育。 在芬蘭,基礎教育等同於台灣的國中小教育階段,是持續 9 年的義務性教 育,每個孩子強制入學,完全免費,路途遙遠的學生甚至得以獲得免費的住宿或 全額交通補助。根據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的統計,2007 年,全國總共有近 3300 所綜合學校,約有 100 所學校,學生數僅 20 人或更少,約百分之 25 的學校全校 近 50 名學生,最大的學校則有 900 多名。 基礎教育的實施標準由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稱之為國家核心課程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規範了教學的科目及跨學科 專題的目標和核心內容。1 到 6 年級主要由班級導師進行教學,7 到 9 年級時, 專門科目則由科任老師任教。學校的每學年上課日數為 190 天,8 月中開學,5

(4)

月底結束。一週上課 5 日,每週上課時數 19 到 30 小時,依教育階段而不同。 綜觀芬蘭的基礎教育,可歸納出幾個特色: (一) 提供基礎教育年齡層的學生 9 年的綜合課程。 (二) 由鄰近住家的學校提供教學。 (三) 無學位,學生在完成基礎教育後,將獲得證書。 (四) 免費提供教學、教科書、教材,交通和營養午餐 (五) 基礎教育包含了 1 年的自願性學前教育,由學校或日托中心實施。 (六) 地方政府可提供學生自願性的晨間或午間活動。 (七) 提供進入高中所需的先備條件。 二、芬蘭中小學科技教育的內涵 工藝(Handicraft) ,芬蘭語,käsityö,其定義為:徒手或手持工具操作的工 作;徒手做出的成品;學校教育的科目。 在芬蘭,科技一詞,最先由「小學教育之父」齊格紐司(Uno Cygnaeus , 1810-1888))提出。齊氏教導年長的兒童一些手工技術,以協助手的發展,其目 的不在訓練行業的技術,而是普通教育的目的。手工藝的內容有細木工、車床工 與編藍工等,可謂芬蘭科技教育的先驅。 在工藝教育領域之學者,一般都接納工藝教育的理念與發展階段,是歷經了 手工訓練(教育)、手工藝、工藝以迄科技教育等四個階段(余鑑,2003)。而芬 蘭的科技教育亦是如此。 1970 年之前,學生在 13 到 15 歲時,被迫面臨升學或進入職前學校的選擇, 在非學術的學校裡,科技教育約占每週上課時數的一半。到了 1980 年代初期,「技

術工作的教育」(technical work education)名稱出現,以取代原先的工藝教育,

但受到教師團體的反對而作罷,故芬蘭目前仍將這部份的教學稱為工藝教育。 在課程的安排上,採取高度自由的作法,在國家核心課程(圖 2)中僅規定 了年級階段中各科目的上課總節數,學校或者主管教育的地方政府可以自行決定

(5)

如何分配。工藝在 1 到 3 年級(3 年),和音樂、視覺藝術、體育合併,學習總 節數為 26 節;4 年級(1 年)學習總節數是 4 節;5 到 6 年級(2 年)和音樂、視 覺藝術、體育合併,學習總節數為 30 節;7 到 9 年級(3 年)學習總節數為 7 節。 而從 3 到 9 年級(約 10 到 15 歲)開始,開始分成兩部份來教學;技術和編織(圖 2)。這樣的做法致使學生課表可能每天都迥然不同的狀況,對於教育來說,這樣 的非常態是否會影響學習成效,仍有待探討。 圖 2 芬蘭國家核心課程基礎教育學習學習節數分配表 在 2004 年所揭示的課程中,科技教育可從兩個部份來做探討,其一為課程 上所明定的科目名稱,工藝(Craft);另一方面則出現在跨學科的專題,「科技與 個體」及「媒體技術與傳播」,採用融入學科的做法來進行教學,透過各科老師 的引導來學習。以下分別說明: (一)工藝(Craft) 教師在工藝課中必須協助學生發展其技能,從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滿 基礎教育學習節數分配表 科目 1年級 2年級 3年級 4年級 5年級 6年級 7年級 8年級 9年級 合 計 母語 14 14 14 42 A 語言 --- 8 8 16 B 語言 --- 6 6 數學 6 12 14 32 環境與自然 9 生物與地理 3 7 物理與化學 2 7 健康教育 3 31 宗教與倫理 6 5 11 歷史與社會 --- 3 7 10 音樂 4 3 視覺藝術 4 4 工藝 4 7 體育 26 8 30 10 56 家政 --- 3 3 教育與職業輔導 --- 2 2 選修課 --- (13) 13 最少節數 19 19 23 23 24 24 30 30 30 222 外語選修 --- (6) (6) (12) -- 該年級不學習該科目,除非當地的課程有註明 ( ) 為選修課的節數

(6)

足,以助於個體的自我發展。並提高學生對工作的責任感和材料的運用能力,學 會辨識材料或工作的品質,能評估自己的選擇、理念、產品及服務。 老師須依據學生發展階段,使用專題或主題式的方法來引導。工藝最主要是 引導學生能做系統化、持續性和獨立的工作,並啟發創造力和促進問題解決能 力,暸解生活中科技的美學、現象、技術、精神,學生可以獲得對傳統工藝的初 步認識。 以下將從 2 個年級階段分別討論工藝課的教學目標和核心內容: 1. 1 到 4 年級 - 在這個階段主要教導學生工藝技能、工藝品的知識和責任 感,學習如何操作機器和工具,在團體和個人活動中學習問題解決能力,獲 得對工作和學習的正面態度,其教學內容包括技術和編織工作。 具體目標如下: ● 了解工藝的相關概念並學會運用各種材料、工具和方法 ● 具有職業安全的相關正確態度;安全的使用工具和機器設 備;保持工作環境的舒適度 ● 學會基礎的工藝技術、製作工藝品和所需的技巧,並促進 個人思考能力與創意 ● 具備設計和製作過程中的空間感知能力 ● 學會注意美的事物、顏色和產品樣式 ● 學會對週遭環境負責;了解產品的生命週期 ● 學會在不同設計和製作階段,科技工具的基本操作 ● 逐漸熟悉整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 ● 獲得每日生活所需的科技的初步認識 ● 學會欣賞和評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7)

核心內容如下: ● 與編織和技術工作相關的基本材料、工具和技巧 ● 和操作及工作場地相關的安全因素 ● 運用設計及製作產品時所需的技巧,透過練習和測試,設 計出自己的工藝品。 ● 舉凡與學生家庭或社區有關的工藝品、工具、材料和技巧, 不論現在或傳統,都和個人興趣及專業有關,或是具有當 地特色的傳統文化工藝品 ● 自然現象,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環境,科技的應用 ● 維持、保護和保存材料及產品;回收再利用 2. 5 到 9 年級 - 在此階段,必須增加和深化學生的工藝技巧及知識,如此他 們才能在不同的製造過程中選擇適切的材料、工具和技巧。教師可鼓勵學生 創作和直接製作工藝品,並引導他們評價作品和材料。透過學生分組活動來 呈現不同的學校主題和當地職業及文化社群,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 該階段的教學引導包含了技術工作和編織工作的核心內涵,此外,在工藝品 專題中,學生將有機會依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將學習重心放在技術工作或 編織工作。 具體目標如下: ● 學會設計及製作高品質、符合自我目標、具美感的產品 ● 熟悉芬蘭的科技、設計、工藝文化,建構自己的設計專題 ● 熟悉與傳統或現代科技相關的技巧和知識,並應用在日常 生活、將來的學業及工作,和過去 ● 學會欣賞和測試自己與他人的作品,能獨立或與人合作, 運用各種資訊和協助,找出問題的創意解決法 ● 學習在科技過程中,對個體、社會或自然界能找到定位 ● 了解創業及工業生產的流程

(8)

核心內容,可分為三大部分;一般、技術、編織 一般 ● 概念化產品和製作過程 ● 形式、結構和顏色 ● 關於材料和顧客的知識 ● 使用適當的材料 ● 各種操作時的系統和指引 ● 工藝品的應用和問題之間的關聯,或者是和其他的學校科 目,如;視覺藝術、自然科學、數學 ● 紀錄、報告和說明設計及輸出品的技巧 ● 和芬蘭文化、傳統及設計有關的知識和體驗,還有來自於 其他文化的影響 ● 當地行業和工業的介紹 ● 評估個人工作和結果,參與其他人的協同測試 技術 視覺設計和技術規劃 ● 繪圖、造型和過程中運用的科技知識 ● 適當的、有創意的運用各種材料及各種技巧 ● 環境、產品和符號訊息的意涵 ● 各種裝置、結構、科技概念和系統及其應用 製作 ● 在技術工作中使用的工具和機器,以及如何安全的操作 ● 技術工作中使用的各種材料和製作技巧,及其具創意的選 擇、組合和過程 ● 設備的多樣化構造 ● 維持、保存和重複使用設備

(9)

編織 視覺設計和技術規劃 ● 時尚和編織的歷史,應用在與之相關的家庭編織和服裝 ● 在室內設計編織、服裝和編織藝術中的符號或訊息意涵 ● 訊息科技的應用和新科技在設計上的輔助 ● 從三度空間看編織品的結構,如;版型製作的基礎 製作 ● 編織工作所用的傳統和現代的工具,如何保存,操作方法 和安全的用法,依狀況選用正確的工具 ● 編織工作中的不同的編織材料和工藝技巧;創意的選擇、 組合和過程 ● 維護、維持,重複使用編織產品

(二)科技與個人(technology and individual)

該專題在低年段(1-6 年級)是由班級導師負責教學。到了高年段(7-9 年級)時,則由技術工作或者科學教師負責教學。目的在了解個體和科 技的關係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基礎教育必須提供學生基本的 科技知識,它的發展過程和影響,引領學生對科技的倫理道德、公平性 議題做思考,並做出明智的選擇。指導者必須先了解工具、設備和機器 的操作方法,再教導學生使用。 具體目標如下: ● 了解科技的演變,以及它對生活、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 科技運用的責任感 ● 將信息技術設備、程序和數據網絡用於各種目的 ● 學習採用科技選擇的立場,來評估現今科技相關抉擇對未 來的影響

(10)

核心內容如下: ● 日常生活、社會,和地方工業的科技 ● 科技的發展及影響不同的文化、生活和時期的發展因素 ● 發展,塑模,和評估技術的想法;產品的生命週期 ● 信息科技和數據網絡的使用 ● 與科技相關問題的倫理,道德,福利,和平等議題 ● 科技與社會的未來 (三)媒體技術與傳播 該專題應促進表達和互動能力,進而瞭解媒體的地位和它的重要性,以 及對於運用媒體的技能。關於傳播技巧,強調的是參與、互動以及和社 會交流,學生必須學習當一個製作者以及資訊的接收者。 具體目標如下: ● 用多樣且有責任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並闡釋其他傳播方式 ● 增進資訊管理的能力,並能比較、選擇和利用獲得的資訊 ● 對於媒體所傳達的訊息採取批判的觀點,並深思傳播中關 於倫理和美學的價值 ● 用適當的媒體來製造並傳達訊息 ● 運用媒體和傳播工具來學習資訊傳播及各種互動模式 核心內容如下: ● 表達某人的想法與感覺,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情形的用法 ● 分析解釋訊息內涵,以及訊息在傳播環境中的變化 ● 媒體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影響力;現實和媒體之間的關係 ● 運用媒體 ● 資訊安全問題,言論自由,批判訊息來源 ● 傳播科技的工具,多元的用法,網路倫理

(11)

肆、芬蘭中小學科技教育的特色 一、 保存工藝的優良傳統 工藝,在芬蘭的課程裡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歷經了數次的教育改革, 仍然屹立不搖。在基礎教育階段,從基本的手工訓練開始,逐漸擴展為手 工藝或工藝。如同其他北歐國家一樣,芬蘭十分注重從小培養孩子們動手 做的能力,提高他們對勞動的興趣。在中小學,每個學校都設有手工教室, 由老師定期指導,提高他們的技能。在課程安排上,區分為技術和編織課 程,剛柔並濟,男女平等受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具備基本的生活技能,以 適應未來生活,奠定良好的手工基礎,對於未來選擇技職或升學系統,有 相當的助益。 二、 跨學科專題的融入與整合 在全球化的影響力下,芬蘭也努力的追隨科技的步伐,除了原來傳統 的工藝課程外,也帶進了現代的科技概念。在芬蘭,並沒有獨立的學科教 授科技,而採用主題式融入教學的作法,以「科技與個人」和「媒體技術 與傳播」兩個跨學科專題為主。目標及內容著重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所應用 的科技,希望學生在基礎教育結束之後,能具備基本的科技知識。實施上, 大部分的中小學採用選修科目的方式來進行,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科技能 力,但教育當局並未明確規範其中的學習內容。 三、 寬鬆且自由的課程規範 芬蘭的國家核心課程僅就各項教學做出重點式目標與內容規劃,不著 眼於細部的能力指標,對於學校和掌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單位採取開放的態 度,讓每個學校得以完全自由的設計具特色的學校課程。在工藝課程上, 儘管有其固定的課程名稱,但學習的內容卻大不相同,芬蘭的教育當局給 予學校和教師完全的信任,認為他們有能力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材和內 容,這樣的信賴基礎一方面也來自於,芬蘭對於師資培育的注重與投入。

(12)

伍、借鏡與省思 從芬蘭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科技教育,從課程目標、學習內容、科目名稱、課 程定位等面向,可發現以下差異: 一、升學主義掛帥與生活能力養成 台灣中小學的科技教育一直以來,普遍不被重視,九年一貫課程更將其 與自然整合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在教學上,為因應升學需求,偏重 於自然科的學習,科技課程內容缺乏手工訓練,但在資訊學習上則有正式課 程的學習,有助於培養其科技能力。反觀芬蘭,將工藝納為課程名稱,分為 技術與編織進行教學,從小開始培養生活所需基本技能,並輔以跨學科融入 教學的方法,將資訊融入「科技與個人」和「媒體技術與傳播」的專題中, 且提供相關科技選修課程供學生依興趣自由選擇。 二、活化與彈性的課程綱要 教育的推動,不可否認都有一可依循的規準,從課程綱要的內容,將可 窺視教育當局的教育態度與理念。在台灣,我們強調能力指標,清楚規範每 個年齡層的各項細部目標,該學什麼概念,該具備什麼能力,翻開課程綱要 便一清二楚。然而以嚴謹出了名的芬蘭,在課程綱要的規範上,卻跳脫了這 樣的態度,改以更寬鬆的方式來看待,僅就大方向提出目標和內容,細節則 交給學校或地方當局,對於教學者或學習者來說,擁有更大的自由來選擇所 需教材及學習內容,前提則是教學者須具備完善的師資訓練過程。 三、 新舊交融的科技教育 從古老的觀念來看科技教育,打從人類開始生活便展開了科技的歷史, 反之,從現代的角度切入,科技教育則是初生的新生兒。台灣的科技教育, 看似走在前端,實際卻拋棄了個人賴以維生的基本能力,而文字的著墨更多 過於手工練習,在芬蘭,承襲了遠古的傳統,加以延伸,將現代的科技納入 版圖,在不讓一人落後的教育理念下,成就其現今的科技教育。

(13)

陸、結語 受限於地理環境的因素,芬蘭在立國之初就體會到教育的重要性,自知要在 國際上能勝出的關鍵就在於此。並秉持著平等的觀念,讓每個孩子都能免費接受 基礎教育,於此階段,工藝活動被視為生活技能的一部份,透過課程的學習,讓 學生具備基礎的科技素養和技能,確實學習各項工具的操作知能,不因升學而偏 廢了技能的學習。並在早期教育階段,開始接觸資訊與通訊科技(ICT),將「電 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列為國訂課程的一部份,為芬蘭的資訊教育與發展, 奠下穩固的根基。相較於台灣,在施行了多年的九年一貫課程之後,面對的卻是 生活科技課程被邊緣化,師資嚴重不足,知識灌輸多餘實際操作等問題,或許芬 蘭模式的成功,可以提供我們另一種借鏡與思考。

(14)

參考文獻 陳照雄(2007)。芬蘭教育制度。台北:心理。 蕭富元(2006)。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陳之華。(2008)。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台北市: 木馬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余鑑, (2003)。工藝教育思想的流變。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 8, 3-11.。

Alamäki, A. (2000). Current Trends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Finland.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26(1).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2004).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芬蘭猶瓦斯庫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Finland)心理系教授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