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評價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論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評價"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論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人物

與歷史事件的評價

王伸手

(一)

自從開放探親以來,海峽兩岸的交流日益頻繁,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日趨密切。國立編譯 館為了對兩岸中小學教科書的內容差異有瞭解,先選定國語文、歷史、地理、公民四類科, 就兩岸中學教科書的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課程架構、教材內容作比較研究,先從基礎 性問題著手,進而做整體性之探討,因此推出一項〈海峽兩岸國民(初級)中學教科書的比 較研究〉計劃。 其中歷史科研究計劃的主持人是由編譯館委託政大文理學院院長王壽南教授擔任,協同 主持人是由筆者與編譯館的陳長源先生擔任。其他參予研究的人員有劉曉芬小姐,以及在國 立編譯館服務的鍾美苓小姐、裘長平小姐、詹美華小姐。 本研究所採用之教科書,在大陸方面為沿海地區版(一九九 0 至一九九一年版) ,在台 灣方面為現行「統編本」園中教科書。研究期間自民國八十年十月至八十一年九月,為期一 年。其間包括:蒐集資料、舉辦專家座談、閱讀與分析資料,最後撰寫報告。全部工作完成 後,國立編譯館特於八十二年四月十一舉行了發表會,到會學者專家、教師,經過一天的熱 烈討論,圓滿結束,研究成果頗受各界重視。 本人負責撰寫該〈計劃〉第五章歷史解釋之比較;包含1.對人物的評價, 2. 對事件的解 釋。茲徵得計劃主持人岡蔥,抽出單獨發表,題曰: (論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人物 與歷史事件的評價> '敬請專家學者不吝指教。 (二) 對中學歷史教科書而言,歷史人物不僅是學習歷史的基礎知識,也是構成中學歷史教材 中昀重要部分,介紹歷史人物更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活動。 大陸教育主管當局,對於處理歷史教材中的人物,向極重視,一九五六年人民教育出間 社在中共中央教育部的指示下,經過了二年的準備,草擬了〈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寫工作中阱

(2)

幾個原則問題} ,提出了編輯教科書的初步意見,其中第四點: r 關於人民群眾和個別歷史 人物的作用問題」認為: 「歷史上物質財富的創造、經濟文物的發展,科學藝術的重要成就,無疑都是源 出於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力量,當然傑出的歷史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也起了重要 的作用」 其第五點「關於歷史教材中貫穿愛國主義和培養民族自尊心問題」認為: 「教材不僅說明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經濟、文化的繁榮曾經居於世界前列,並 且產生過很多代表和英雄人物 J '而且對於近百年歷史,則強調: 「應把人民群眾的英勇鬥爭和許多愛國志士為尋求真理而奮門的艱辛閱歷充分表 達出來 J (註一) 一九七八年,大陸方面編寫了〈全日制中學歷史教學大網) ,其中對於「處理教學內容 的若干原則」中的第三條規定: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歷史教材應讓從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文化等方 面敘述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的偉大作用。但是一些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有重要影 響,也應該正確地、具體地、實事求是地給以敘述和評價。 J (註二) 這些都是大陸中學編寫歷史教材時,處理人物問題的準則。這本〈大綱〉相當於台灣方面的 〈課程標準〉。目前台灣的園中歷史教科書,便是依據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頒布的 〈國民中學課程標單〉編寫的。在〈課程標單〉中的四項教學目標之中,沒有任何有關處理 人物問題的指示或意見。(註三) 基於教科書寫作的指導原則不同,兩岸中學歷史教材中的人物,除了選擇的對象不同 外,對於人物的評價也有許多差異。其中差異最大的當然屬於「農民起義」或「農民戰爭」 中的人物,以及現代史上的人物:特別是屬於國共兩黨的領導人及其有所表現的人物。 大陸歷史教科書在肯定「農民起義」的大原則下,對「起義」的人物,都做正面人物處 理,從 1真代的張角、唐代的黃巢、王仙芝,宋代的王小波、李順、宋江、方臘(台灣教材未 介紹) ,明代的張獻忠、李自成、清代的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物等,有的特別 (註一)蘇講桐: (中學歷史教材三十年)

,

(課程、教材、教法) ,一九八一年第一期 (註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製訂: (全臼制中學歷史教學大網}頁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 九八六年十二月。 (註三)教育部: (國民中學歷史課程標準)

,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頁九一,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七月。

(3)

以文字加以頌揚,有的則在敘述「起義」的過程時,已經「寓褒貶」於其中了。例如對於黃 興的總評是: 「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奮戰十年,行程幾萬里,席捲大半個中國,在長安建立 了政權,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治 J (第二珊三七頁) 以「起義軍的奮戰 J ' r 唐朝的反動統治 J '表達了教科書的基本立場以及對黃巢的歷史評 價。 台灣的〈園中歷史第二珊〉第十一章第三節〈唐的衰亡與五代的後擾〉中,敘述信宗時 的「黃巢之亂 J '在唐代後期的許多變亂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大江南北廣遭 劫掠,洛陽與長安也都先後淪陷。 J r 唐朝一方面重用黃樂降將朱溫,另一方面徵召沙陀部 族李克用協助,勉強平定這場亂事。」在此段之末的注釋中補助說明: 「黃巢被李克用攻破後,餘黨由華宗權(原官唐朝節度使,後降黃巢,率領、繼 續作亂。他比黃巢更殘暴、破壞程度也更深,後來被朱溫平定。 J (園中歷史第 二珊頁一三至一五) 上引教材對於黃巢的敘述,使用「之亂」、「劫掠」、「殘暴」、「破壞」等字眼,便是持 一種否定的態度加以評價。 對於宋代王小波、李順的「起義 J '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大陸教科書認為「充分 表明我國農民革命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J (第二冊頁六二) ,方臘的「起義 J ' r 宋江 等人領導的起義...由於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這支起義軍不久也失敗了 J (第二冊頁六二 ~六五) 台灣的園中歷史教科書,對於王小波、李順、方臘、宋江等四人沒有提及,因此無從比 較。不過,從教材編輯的立場和一貫精神來看,台灣的教科書即使提到上述四人,也似乎不 會以「起義軍」一頓的文字加以價,是可以斷言的。 對於明末的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台灣的教科書把他們定位為「流寇 J '沒有 作其他的評價。對於1青代太平天國的人物,介紹了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雪山、韋昌 輝、石違開、李秀成等人,湘軍人物則介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蓋等人。其中以 洪秀全和曾國藩二人介紹的文字較多,但都是以中性語氣敘述,並沒有明顯的評價。 大陸歷史教科書對於明末張獻忠、李自戚與清代太平天國領導的「農民戰爭 J '皆以韜 大的篇幅,細臘的描述加以介紹,基於一貫的「農民起義」史觀,所有的敘述和評價,都是 持正面和肯定的態度,對於李自成更是頌搗備至,其最後的總評是:

(4)

「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戰爭,繼承並發展了宋朝以來農民起義提出的“等貴 賤,均貧富,的思想,第一次出了“均田兔糧"的口號,豐富了農民反封建鬥爭 的內容。農民軍轉戰南北,英勇鬥爭,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統治,推動了歷史的發 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J (第二冊頁一二九) 對於洪秀全等人所領導的「農民戰爭 J '也是大書特書。對於洪秀全等人雖然沒有特別 的文字加以評價,但由於對太平天國運動持肯定的態度,對於太平天國人物自然也都是給予 肯定的評價,雖然不使用直接的文字對這些歷史人物評價。但在課文的敘述中,自然地表達 了出來,例如教科書在敘述太平軍名將陳玉成被俘時「大義凜然地回答:“大丈夫死則死 耳,何饒舌也",不久,陳王成英勇就義 J '而相對的,教科書稱曾國藩統率的湘軍是「反 動武裝 J '李源章統率的是「地主武裝 J '這些都是以自然地筆法,表達了評價的態度。

(三)

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現代史的人物,評價的差異最大。由於大陸歷史教科書在敘 述現代史昀大事時,是以中共的發展為主軸來編寫教材。所有歷史人物的介紹也都以這一主 軸為中心來展開。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則以興中會、同盟會、中國國民黨爵現代史發展的主 幹。因此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所呈現的中國現代史面貌,也就大不相向。 就歷史人物而言,台灣歷史教科書推孫中山為國父,推翻滿清、創建民園,歸功於中山 先生的領導,其後的北伐和抗日戰爭,則以蔣中正先生為主要人物,北伐統一全國,抗日戰 爭的勝利,皆推崇為蔣中正先生的豐功偉業。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現代史教材,在人物 的選擇和評價方面,呈現了兩極端的現象,給予讀者的印象完全是「兩回事 J '例如:黃埔 單校的創辦,大陸教科書強調是「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 J ' r 中國共產黨為軍校制 定了規章制度,並從各地選派周恩來做軍校的政治部主任, l'軍代英、蕭楚女、聶榮臻、葉劍 英等任各種負責工作... J 。統計在北伐戰爭中介紹的人物,主要為具有共產黨員身份的人 物,計有:葉挺、曹淵、李富春、林伯渠、周恩來、羅亦農、趟世炎等,共產黨員以外的人 物,僅介紹了蔣介石與馮玉祥二人。 大陸教科書認為,國民革命軍北伐是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骨幹的第四軍葉提獨立 團,奉命作為先鋒隊 J '著名的「汀i四橋之役 J '北伐軍「連續衝鋒十二次,卻沒有攻下。 後來,獨立團在當地農民的引導下,抄小路從右翼高山往下猛攻,出敵不意...吳佩字軍隊 倉皇潰逃 J '而在江西方面,是孫傅旁的地盤, r 由於蔣介石排斥了共產黨員,他的軍隊喪

(5)

失了戰鬥力,在南昌被孫傅芳打得幾乎全軍覆沒」。 台灣的教科書在介紹北伐的課文,對於大陸教科書所列的上述人物皆一字不提,一般人 包含中學歷史教師對於 1軍代英、蕭楚女、曹淵、李富春、林伯渠、羅亦農、趙世炎等人物, 是十分陌生的。 就抗日戰爭而言,兩岸教科書也是呈現極大的差異,大陸教科書自蘆溝橋事變至日本投 降,教材皆以中共領導的「抗日統一民族戰線」的「全面抗戰 J '和「國民黨的片面抗戰」 為正反陪襯的敘述,並適時地介紹毛澤東發表了某某文章,對時局作了某種分析或指示,相 對地敘述「蔣介石集團」如何採取消極抗日的態度,如何「密令國民黨軍隊」進攻映甘寧邊 區,甚至說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非常困難的時期, r 蔣介石打著 ,“曲線救國"的旗號,指使他的一部分軍隊,授敵充當傌車,進攻解放區 J (第四冊頁一一 總之,對於蔣中正和毛澤東的歷史評價,兩岸基於各自的政治立場,恐不易做到絕對的 超然和客觀,大陸教科書似乎充滿了較多情緒化的文字。 (四) 不過,兩岸教科書的人物評價,觀點接近者,為數亦復不少,例如:對於孫中山先生的 歷史地位,兩岸都給予肯定的評價,大陸教科書更認為「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 歷大功績,永遠閃耀著光芒 J (第三珊頁一二 0) 而兩岸對於袁世凱的評價,則都是否定 的。大陸教科書特別指出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是竊取了辛亥勝利的果實, r 日本 所提〈二十一條〉是滅亡中國的條件,袁世凱為了做皇帝,幾乎全部接受了下來」。 歸納起來,兩岸對於下列各類型的歷史人物,都給予肯定的評價: 一、促進民族融和、文化交流、立功異域的歷史人物,如張膚、班超、法顯、北魏孝文 帝、文成公主、鄭和,以及近代的嚴復等人。 二、抵禦外侮有功,或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志節的歷史人物。這方面選入教材的人數 頗多。例如:衛青、霍去病、祖邀、謝安、劉仁軌、岳飛、韓世忠、文天祥、陸秀 夫、史可法。近現代史的人物更多,如林則徐、左宗棠(大陸肯定收復新疆,否定 鎮壓太平軍)、劉永福、馮子材、左寶貴、鄧世昌、丁法昌、徐聽(台灣抗日義軍 領袖,台灣教科書沒有提到)。

三、歷代對於學術思想、科技、文學、醫術有偉大成就的歷史人物。例如:先秦諸于

(6)

(雖有個別意見,但大致肯定地評價為多)、司馬遷、班固、王充、唐宋古文八大 家、李白、杜甫、白居易、辛棄疾、陸 i菁、關漢卿、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羅 貫中、施耐痛、閻立本、吳道子、吳承恩、曹雪芹、吳敬梓、蒲松齡;科技方面重 要成就的人物如:蔡倫、張衡、華{它、張仲景、祖沖之、賈恩輝、畢昇、沈括、郭 守敬、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等人。 四、對於帝王將相,大陸史學界過去曾經一度採取了全面否定的態度(註四) ,但一般 而言,大陸現行歷史教科書對於傳統史學所稱贊的賢君,仍給予肯定的歷史評價, 對於開國帝王,大多以中性文字作持平昀介紹,並未全盤否定,兩岸中學歷史教科 書對於這一方面的歷史人物,頗有共同接受的空間。 綜合而言,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人物介紹與評價,有關民族發展史與文化史的 部分,取材與評價的觀點較為接近,社會史與政治史則較歧異,現代史由於政治因素,呈現 了鮮明的偏頗立場,對於現代人物的評價,史學界恐怕就不易取得一致的觀點。這也就不能 責怪教科書的編者了。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過去四十年來大陸學者曾有過熱烈的討論,一度認為「階級分析 法」應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準則,但自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學者對於優化的觀點,顯然已有 所修正,而認為「在階級社會裹,有些歷史人物的行為可以用階級分析法,有的歷史人物則 不可以用階級分析法 J (註五) ,這種觀點與以前比較,當然是進步的,因為歷史人物的評 價,尤其是中學歷史教學時的人物評價應避免過度主觀而任意地貼上標簽。 四十年來的台灣史學界,沒有類似「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的討論,因此沒有留下這一方 面的學術資料可供教科書編者參考,而反映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大多以中性的文字 介紹,缺少有理論為依據的評價,教科書中的人物,有些僅是一些空桐的人物名字,或三言 兩語的簡介,缺少翎翎如生的人物形象。

(五)

在外國史方面,大陸的歷史教科書外國史僅有一加共二十一章,其中「古代部分」四 章: r 近代部分」十一章; r 現代部分」七章。台灣的教科書共有二冊(第四、第五冊)

第四冊共七章二十八節,第五冊八章二十四節。 (註四)吳安家: (中共史學新探) ,頁三~九,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七年二版。 (註五)蘇雙碧: (歷史人物評價雜談)

,

(中外歷史}一九八七年第六期,頁二~四,快西師大雄誌杜 出版。

(7)

就教材的份量而言,台灣的外國史為大陸的一倍,因此人物的介紹,也就顯得台灣教科 書較多,大陸較少。或許由於篇幅的限制,兩岸教科書對於歷史人物大多只做極簡略的介 紹,而很少加以評價。尤其是大陸的教科書,不像本國史對某歷史人物的評價表現了鮮明的 意識形態色彩。 大陸外國史教科書的人物較台灣教科書為少,除了統計數字可以顯示以外, (註六)可 再舉下列數例心較:就上古時代的希臘羅馬而言,台灣教科書在希臘的部分介紹了希羅多 德、蘇格拉底、柏拉圈,和亞里斯多德,另外還介紹了發明幾何學上「畢氏定理」的畢違哥 拉斯、和編寫幾何學原理的歐幾里德,發現比重、槓捍、滑輸原理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 「哲學之父」泰利斯,以及馬其頓王排力和亞歷山大。大陸教科書則僅介紹了盲請人前馬、 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等三人;在羅馬史方面,台灣教科書介 紹了凱撒、屋大維、哲學家奧理略,以及後期的帝王君士坦 T 大帝,狄奧多西皇帝和東羅馬 的查士丁尼;大陸教科書有關羅馬的部分,僅介紹了詩人維吉爾和科學家普林尼二人而已。 就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而言,大陸數科書對希臘、羅馬介紹,人物如此之少,學生恐怕只能 得到一個模糊的印象而已。 在近代和現代史,由於教材的取向不同,歷史人物的介紹也有根本的不同,例如大陸教 科書在「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和 1848 年革命」一節裹,詳細地介紹了馬克斯和恩格斯; r 巴 黎公社」一節裹,介紹瓦爾蘭、鮑狄埃;「亞非拉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一節中,則介 紹了墨西哥民族獨立運動領袖違爾哥,南美洲的玻利瓦爾、聖馬丁;朝鮮的全璋准,印度的 提拉克。這些人物都是台灣的外國史教科書所未曾提及的。在國民中學(初中)中,不僅是 學生,即使是歷史教師,對於上列人物,大概也是很間生的。 至於台灣外國史所介紹的歷史人物為大陸教科書所無者,則不勝列舉。除了前面所舉希 臘史的例子以外,在近代史方面,如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國家獨立運動中,義大利的統 一,介紹的人物有:馬志尼、加里波底、加富爾、伊曼紐二世;德國的統一:介紹俾斯麥、 德皇威廉一世、拿破崙三世;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的三巨頭一美國總統威爾遜、法 國總理克里蒙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章中的人物:英國首相張伯倫、法 國總理違拉第,英美聯軍司令艾森豪,參加國際會議的各國領袖:中國的蔣中正、美國的羅 斯福、英國的邱吉爾、蘇聯的史違林,美國的杜魯門、英國的艾德禮等,都是顯例。大陸教 (註六)根據〈海峽兩岸國民(初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比較研究〉表4-1 -2 {台灣版和大陸版歷史人物類 目分析總表〉之統計:台灣〈園中歷史〉第四珊介紹外國史人物 61 人,第五甜介紹的人共計 126 人;大陸〈初中歷史〉第四珊介紹 115 人。

(8)

科書中沒有提到上列人物,對於世界近代史的教學,恐怕也就難免偏頗之嫌。 兩岸外國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人物的介紹,是有人數多寡的差別,也很少對歷史人物加以 評價,或許是由於篇幅的限制所致。此外,大陸教科書的外國歷史人物,一律不加英文名 字,也是與台灣重要不同的一點。由於中文譯名不同,易滋誤會,似以加註英文名字較好, 例如學生或教師如對某一人物作進一步瞭解,可查閱有關英文百科全書之類的資料。

(

'1亡)

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事件的解釋,存在著極大差異,同一史事一尤其是近現代 史之部,往往呈現截然不同的說法。至於古代史方面, r 農民戰爭」、「農民起義」問題, 是兩岸教科書最大的歧異。其他古代重要歷史事件,彼此觀點頗為接近者,也屬不少。 大陸史學界,以清代中葉以前皆劃歸「古代史」。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歷代王朝的 建立,其有關鍵性的戰爭或大事,除了「農民戰爭」之外,彼此大多基於「歷史的實際 J ' 做了適當的介紹,出入不大,也缺少鮮明的立場加以評價。而對於歷代的變法、維斬、改 革,兩岸則大都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歷代王朝的更逸,有些是象徵著某一時代的結束,使歷史的發展步入了新的里程,兩岸 教科書皆以平淡的文字作客觀的介紹,較少解釋。大陸教科書對於秦朝和元朝的統一,提出 了一些解釋,認為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局面,有利於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 會生產的發展,符合當時各族人民共同願 J (第一珊頁五四) ,對於亢的統一則認為「促進 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促進了民族的融和 J (第二冊頁七九)。類似上述的解釋在 台灣的教科書中則沒有出現。 對於歷代的重要戰爭,以及各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因其居於史發展的關鍵地位,兩岸教 科書皆著重歷史事實的陳述,沒有特別的解釋。例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赤壁之戰」、 東晉的「肥水之戰」、唐代的「安史之亂」、北宋的 r if 淵之盟」、「靖康之難 J (大陸詳 述經過、無此標題)、蒙古滅西夏、滅金、滅南宋的戰爭、明代的「土木堡之變 J (兩岸皆 述其事件經過無此標題)、「中日朝鮮之役 J (大陸稱「援朝戰爭 J )等等,兩岸中學歷史 教科書只是在敘述上有詳略之不同而己,並無解釋上的歧異問題。 至於歷代的變法、維斬、改革,兩岸教科書都給予肯定的評價,所不同的也是詳略之差 而已。例如「商祺變法 J '大陸教科書稱: r 經過商騏變法, ...秦國的舊制度被廢除了,封 建 j齊得到了發展。寮圍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J (第一冊頁四一) ;台灣

(9)

敗科書則謂: r 秦國本來是一個偏僻的國家,經過商騏徹底改革,社會安定,國家財賦充 旱,軍隊精銳善戰,一躍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 J (園中歷史第一冊頁四五~四六) 西漢的王莽改制,北宋的王安石變法、明代張居正的改革,兩岸教科書都介紹了改革的 角容,並沒有作特殊的解釋。不過台灣的教科書稱「王莽改革」為「龔漢 J '依據傳統的觀 點,貶損的意味很重。大陸方面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 挽救封建統治的危機」解釋上表現了與台灣不同的史學觀念。至於明代張居正的改革,台灣 教科書的介紹遠較大陸為詳盡,而且肯定「張居正的改革,使明朝政治一度恢復清明安定 J '大陸的介紹十分簡略,也沒有解釋張居正的改革真有何種意義。 對於 i青季同光年間恭親王奕訢和曾胡左李諸人在軍事工業及外交方面的許多建設,台灣 教科書稱為「自強運動 J '除了介紹上述諸人創辦的事業之外,並沒有進一步解釋此一「運 動」的歷史意義為何?大陸則稱之為「洋務運動 J '教科書除了介紹它的內容之外,還作了 較為凸顯的評價如下: 「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但是,洋務運動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一 些近代生產技術,中國出現了一批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企業的利潤,吸引著官 僚、地主、商人投資於近代工業。因此,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 的發展,對外國濟勢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J (第三冊頁四八) 穎似上述的評論方式,在台灣的教科書中,是較為缺乏的。 兩岸歷史教書在歷史事件的評價或解釋上,最嚴重的歧異是「農民起義」或「農民戰爭 問題」 大陸歷史教科書基於馬克斯唯物史觀和階級鬥爭的特殊立場,強調「農民起義」史觀, 雖然對於「農民起義」、「農民戰爭」、「農民革命」、等解釋,學者之間一直有著不同的 意見(註六) ,但卻在編輯軟科書時,充分採用此一「史觀 J '解釋歷史上的事件,特別是 起自民間的反抗當時政府的行動。其中如秦末陳勝、吳廣的反秦、漢末的「黃巾之亂 J '唐 末的王仙芝、黃巢;明末的張獻忠、李自成;以至清代的太平天國,統稱之為「農民起義 J '連項羽、劉邦的反秦行動,也一併列入「農民戰爭」之林。此外如北宋的「王小波、李 順起義、「方臘宋江起義」、元代的「紅巾起義 J '則為台灣教科書所未取。 大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東漢末年昀「黃巾之亂」稱之為「黃巾大起義 J '認為「是一 次有準備有組織的農民起義,在黃巾起義的沈重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J (第一冊頁九 (註七)吳安家:前引書,頁一三。

(10)

四) ;對於唐末的「黃巢起義」所做的敘述及評價為: r 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奮戰十年... 席捲大半個中國,在長安建立了政權,瓦解了唐朝的反動統治 J ' r 這次農民戰爭,沈重打 擊了封建地主階級,進一步摧垮了魏晉以來腐朽的士族勢力 J (第二珊頁三七) 對於漢唐以後「農民起義」的敘述和解釋,大陸教科書基於一賈「史觀 J '幾乎是千篇 一律的說法,而佔據極大的教材篇幅。

( -c- )

在近代史方面,兩岸教科書共同介紹的重要歷史事件有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與搶軍、自 強運動(大陸稱「洋務運動 J )、中法戰爭、甲午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戊戌變法、義和團 運動、日俄戰爭以至辛亥革命。由於歷史理論和教學目標的不同,對於這些歷史事件的解釋 也就有根本不同。 關於「搗片戰爭」大陸教科書認為是由於「英國蓄謀侵略中國,當聽到中國的禁煙消息 以後,就決定發動侵略戰爭。」台灣教科書對於喝片戰爭並未直接以「侵略戰爭」的字眼加 以定位。 對於太平天國運動則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瀰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 侵略的農民運動。 J (第三珊頁三七) 「太平天國堅持戰鬥了十四年,沈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太平天國的光輝業 續,永連激動著中國人民繼續戰鬥。」 對於西北西南的回變則稱為「起義 J '台灣則使用較為中性文字,對於「回民起義」稱之為 「回變 J 0 (第三珊頁十二) 對於「英法聯軍」之役,大陸教科書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於「中法戰爭」認為 「中越軍民抗法戰爭的巨大勝,利沈重地打擊了法國侵略者氣焰,迫使法國內閣垮台。」 「甲午戰爭」是近代史大事,大陸教科書對其經過敘述較詳細未作評價,對於「馬關條 約」的簽定,則作了如下解釋。 「中國大片領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便利了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巨額的賠款, 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增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力量。」 總評是: {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化。(第三珊頁六八)台灣教科書於介紹 〈馬關條約〉之後,僅有一旬: r 從此日本成為侵略我國最凶狠的國家之一。」 關於「戊戌變法運動」大陸版教科書的解釋是: r 是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改革現狀挽救

(11)

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愛國和進步的 J (第三珊頁八二) 至於「義和團運動」大陸教科書則直接 7 當地指是「一場矗轟烈烈的農民反帝愛國運 動 J (第三冊頁九二)台灣教科書則稱之為「庚子學亂 J '對義和團的歷史評價,沒有明確 的表示,從「拳亂」的字面上看,似乎傾向於否定的意思。 就現代歷史而言,辛亥革命、北伐、抗日戰爭,皆為現代中國歷史上的大事,本應具有 共同的觀點,由於立場迴異,兩岸教科書敘述的內容和對於這些重大事件的解釋,卻存在著 幾乎無法調和的差異。 至於抗戰勝利後至一九五 0 年之間「國共內戰」一台灣教科書基於國民政府的立場稱為 「戳亂 J r 剿匪 J '大陸教科書稱為: r 人民解放戰爭 J '兩岸由於政治環境的不同,出現 鮮明對立的色彩,節章綱目以及內容,出現根本的歧異是可以理解而不須多言的。 辛亥革命的是推翻滿清政權,結束中國歷史上的專制政體的大事,台灣的教科書,以孫 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的進展」作為敘述的主軸,自孫中山於一八九五年創立興中會 起,以時間的過程,依次介紹他領導的第一次起義一廣州起義,第二次起義惠州之役,中國 同盟會的成立,黃花岡之役,武昌起義,以至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以至清帝宣布退 位。一如其他各冊的重大歷史事件,教科書對於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只是平淡地介紹了 它的過程,並沒有作一整體的評論。僅在黃花岡之役說: 此役是 國父領導的第十次起義,由黃興督率鼓動,參與是役的革命黨人,多 為優秀的知識青年。結果死難八十六人,合葬於黃花岡者七十二人,故稱黃花岡 七十二烈士。其壯烈犧牲的精神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 的前奏。 大陸教科書對於辛亥革命,自孫中山的介紹,以迄中華民國的成立,作了一章五節的敘 述。對於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首先開宗明義定位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J '在這一大的 框架之下,依次展開有關人物和重要過程的介紹,這一章的標題就是: r 辛亥革命 J '所含 五節的名稱依次是: 第一節 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第三節 中國同盟會的革命運動 第四節 黃花岡起義和保路運動 第五節 中華民國的成立

(12)

各節結束之時,約略作一結論也是簡短的評價,例如第一節介紹了孫中山先生創立興中 會後,創辦了許多革命刊物和革命團體,最後的評論是:同盟會的成立,認為它是: r 第一 個全國規模的統一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對推動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真有重大的意 義」。黃花岡起義和保路風潮合第一節,並沒有鮮明評論字眼。對於武昌起義,除了指出清 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特別指出: r 一些人取得革命政權以後,還竭力跟帝國主義、封建勢 力謀求妥協」和「帝國主義」對辛亥革命的破壞。 大陸教科書對於辛亥革命總的評價是肯定的,全章用以下的評論作了總結: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 民主革命。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誠,經過艱苦的武裝鬥爭,推翻了中國 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反映資產階級民主 主義精神的臨時約法,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權利。在政治 上和思想上獲得很大的解放。從此以後,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中國資本主 義繼續向前發展。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 是,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功續,永遠閃耀著光芒! J 台灣教科書對於「辛亥革命」自 國父創立革命團體以迄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 作了一系列的介紹以敘述經過為主,並沒有將「辛亥革命」的性質加以定位的文字。 大陸教科書對於北伐經過主要描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群眾,熱烈擁護和大力支援 北伐戰爭 J '而對於「寧漢分裂」和「清黨」的敘述,則是「蔣介石的反革命」和「對革命 群眾的鎮壓和屠殺 J '對於民國十七年在南京建立的國民政府定位為「是代表大地主,大資 產階級利益的反革命政權。 J (第三珊頁四六) ,自國民政府建立後的史事則不再介紹,而 主要介紹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次「起義」 台灣教科書對於北伐的敘述也用了一節的篇幅,對於北伐的目的是「號召全國軍民,共 同推翻軍閥及打倒帝國主義」。對於「寧漢分裂」和「清黨」的原因是: r 中共要求加入中 國國民黨,係別有用心。加入之後,便在黨內製造事端,發展勢力,北伐展開後,中共趁機 進行顛覆活動 J (第三冊頁八一、九三) ,這些敘述就寫作的技巧而言,遠不若大陸教科書 之其體而細獻。至於台灣教科書的「繼續北伐和統一全國」。大陸教科書則省略不提。 就抗戰而言, r 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蘆溝橋事變」等名詞,皆出現在兩 岸教科書裡,但大陸的課文,自「九一八事變」至「蘆溝事變」期間,敘述的內容是「一二 九學生運動 J ;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即所謂「八一宣言」及「西安事變」三

(13)

項,前兩項為台灣的教科書所沒有。對於「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蘆溝橋事 變」、「西安事變 j ,兩岸教科書雖然都作了介紹,但解釋上根本不間,茲不遂一列舉比 較。 從「蘆溝橋事變」爆發至抗戰勝利,大陸的教科書共列了三章,所敘述的重點為:抗日 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國民黨片面抗戰的失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一強調中共執行全面 抗戰路線一人民戰爭路線,以及中共的發展成緝。台灣教科書多稱「中共採取『七分發展, 二分應付,一分抗日 j 的策略,並且龔擊國軍」而且「藉抗戰擴張勢力 j ,大陸教科書則稱 國民黨「指使他的部分軍隊投敵,充當偽軍,進政解放區 j

,

r 在日本侵略軍、偽軍和國民 黨軍隊的聯合進攻和封銷下解放區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總之,兩岸教科書對於「北伐」和「抗戰」的編寫,內容和觀點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

(八)

在外國史方面,對於歷史事件的解釋,兩岸教科書所呈現的差異較為明顯。台灣歷史教 科書外國史的編寫,一如本國史,對於歷史事件,大多只做中性客觀的敘述,甚少對於歷史 事件加以解釋。 大陸外國史教科書,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大多於各章節之末,指出此一事件的「性 質 j ,做簡要的詳述,等於依照旺定的史觀勾劃出此一歷史事件的輪廓。 由於台灣的外國史教科書沒有這一方面的內容,所以也就無從比較,不過,把大陸外國 史教科書中的重大歷史事件所做的解釋,擇要於後,亦可做為「比較」參考: 對於希臘與羅馬,強調它們的歐洲古代的「奴隸制國家」、「在以雅典為代表的希臘的 主要城市國家裹,奴隸數量大大增加,奴隸制度迅速發展起來,奴隸勞動在各個生產部門中 廣泛使用 j (頁 10)

:

r 公元前 509 年,羅馬制共和國 j

,

r 奴隸制度隨著對外擴張高度發 展起來,羅馬每征服一個地方,常常把那裹的男女老幼全部賣為奴隸。海盜又常拐掠人口賣 作奴隸。因此奴隸數量很多,售價也低。.

• •

j 以下一大段描述奴隸悲慘的境況。 事實上,對於希臘羅馬史,雖然定位為「奴隸制國家 j ,但並沒有對「奴隸制」形成的 原因及其歷史意義,做出解釋。 對於十五世紀以後的世界大事,大陸教科書在課文中,大多做出了簡要的解釋。例如新 航路的開闢'是「西歐閻王、貴族、商人紛紛想到東方來掠奪財富 j

,

r 新航路的開闢加強 了各地的經濟聯繫'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但是殖民掠奪接腫而至。財富源源流入歐洲,

(14)

歐洲的資本正是隨著殖民掠奪發展起來 J (頁三一~三三)。一五一七年的「宗教改革」 「實際上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反封建鬥爭 J (頁三四) :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是 思想文化領域裹的一場反封建鬥爭 J (頁三五)。 在近代史方面,大陸外閻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事件的解釋,表現的思想和意識更為明顯, 例如對於「工業革命 J '便做了如下的解釋: 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後果。一方面,它引起了社會生產力的迅猛增長。...另一 方面,它又引起社會關係的急劇變化,整個社會逐漸形成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 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它們之間的對立和鬥爭日益明顯和尖銳起來。 對於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 J '做如下的解釋: 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偉大、最徹底的一次革命。這次革命不僅掃蕩 了法國的封建勢力,運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的基礎,加速了資本主義 發展。 對於美國的獨立戰爭,則認為: 這場戰爭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並對以後歐洲 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頁六三) 而對於 1861 年至 1865 年的南北戰爭, r 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廢除了黑人奴 隸度,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為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開闊了廣闊的道路」 (頁六四) 在現代史方面,兩次世界大戰是兩岸教科書都列為專章的歷史事件,台灣教科書僅對大 戰爆發的原因略作了些許說明,大陸教科書則從戰爭「性質」的角度,作如下解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是非正義的,它給交戰各國的人民 帶來深重苦難。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則認為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J '對於這次戰爭的結果,教科書的 解釋是: 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給全世界工人階級、勞動 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開闢了廣闊的道路。(頁一四九) 總之,在外國史方面,兩岸教科書對於歷史事件的解釋,呈現差別較大的原因,主要應 是基本史觀不同所致,大陸教科書對於世界史的解釋,主要是從宏觀的角度,依據馬克斯唯 物史觀所示歷史演化的階段: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做為教科書的基本結

(15)

構。台灣教科書因為沒有重要史觀作為教科書的架構,因此在歷史事件的處理上,也就顯得 平淡甚至看不出有任何的解釋。

(九)

由於兩岸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教育目標、史學理論等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 此反映在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上,也就有其基本的不同面貌。諸如教科書的章節、架構、基礎 知識如人物和歷史事件選擇與解釋、近代歷史的取材及著重點等,在在都出現嚴重的歧異現 象。 在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方面,兩岸由於教育目標和史學理論不同,在選材和解釋上大有 差異,此固在所難免。好在重要歷史人物和歷代開國帝王將相、開疆拓土、抵禦外侮之民族 英雄、文學、藝術、科技的傑tP.表現之學者與科學家,兩岸教科書大致都能站在中華民族發 展史的立場取材和評價,相同者多,相異者少。就史事的解釋而言,其最大的差異則是「農 民起義」或「農民戰爭」問題。大陸教科書自秦末陳勝、吳廣乃至劉邦、項羽之反秦軍事行 動,皆稱之為「農民戰爭」。此後如東漠的「黃巾大起義」、「唐末的黃巢起義」、宋代的 「李順、王小波起義 J 0 r 方臘起義」、元代的「紅巾起義」、明末的「張獻忠、李自成的 起義 J '以至清代「太平天國的起義 J '也一律畫歸「農民起義」的範疇。不僅以「起義」 這類名詞對這些歷史事件大書特書,並且強調它的正當性,並且以較大的篇幅,細膩的筆 法,鼓動反抗統治者暴政的情緒。這些教材與台灣以 r

X

X 之亂」的傳統寫法,自然形成強 烈的對比。台灣對於這類史事不僅在標題上與大陸不同,篇幅上、解釋上、取材上也都大異 其趣。大陸教科書對於「農民起義」標題文字鮮明,所占篇幅較多,而且解釋上有主觀一貫 的立場,在取材方面更較台灣教科書為普遍,例如宋代的王小波、李順、方臘起義、元末的 紅巾起義皆為台灣教材所未取。再者、台灣教科書中的 r X X 之亂」敘述簡略,讀來平淡無 味,與大陸誇大的描述成為另一強烈的對比。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或「農民戰爭」問題,使兩岸教科書呈現了巨大差異。其所以如 此,主要還是於意識型態、史學理論基本不同所造成的。這是兩岸歷史教科書和歷史教育在 未來交流時,所遭遇到的嚴肅問題,也是較為棘手的問題。因為它不是教科書編輯上的技術 問題,不是教科書的編者所能單獨解決的問題。 兩岸歷史教科書之所以有相當多的差異,有些是政治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學術因素造成 的。政治因素非本文所應討論,學術因素主要在於史學理論根本不同,才造成兩岸教科書章

(16)

節架構不間,如果兩岸史學界人士能加強相互之交流,就史學理論進行研討,相信對未來教 科書的編寫會有積極性的幫助。 海峽兩岸意識型態的對立如果不能消除,對中國的統一可說是最大的障礙,今後兩岸歷 史教科書與歷史教學均應盡量避免涉及意識型態,而應為兩岸的學生建立共同的歷史觀念而 努力,尤其在敘述國共關係時,應儘量避免彼此傷害、攻擊或單毀的字眼,對於以往雙方的 鬥爭與仇恨應加以淡化或消除。因此,未來的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應降低政治(尤其是現 代史部分)的份量,改為側重民族發展,文化成就和生活狀況等部分。 至於在編寫技巧方面,而岸教科書的編著者各有不同,也各有短長,彼此切體討論,實 有利於未來的歷史教科書更進步,因此,希望海峽兩岸的歷史教科書編著者能聚首一堂,共 同坦誠討論,吸取對方的經驗與長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ize-presentation Ceremony cum Sharing Sessio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History e-Reading Award Scheme 2019 and Highlights of learning & teaching strategies in History

新界 新界 鄉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議局議員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廖書蘭博士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城門棱堡位於城門及金山郊野公園 的孖指徑山坡上的戰地遺跡徑,短 短路程便能見到約1937-1938年間建

101歲九一八事變見證者先川祐次 先生指出,當時他的父親與日軍軍 官過從甚密,提前就告知他鐵路可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