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胡承珙研究文獻目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胡承珙研究文獻目錄"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胡承珙研究文獻目錄

車行健、邱惠芬

*

輯錄原則

一、 本目錄所輯錄者包含傳統論著資料和現代學術論著資料,前者因考慮到傳世刻 本眾多繁複,以及傳統學人寫作徵引的習慣,因而資料出處來源皆僅標識卷 次,而不詳註頁碼。後者若有卷次,則仍以標識卷次為主;若無卷次,則標識 頁碼,以利查閱。 二、 文獻資料出處來源情況複雜,有的可能版本眾多,或重覆收錄於於各處。本目 錄為省篇幅,不全面詳加註明,或以較早刊刻者,或以較為通行者,或以經整 理校注者,為著錄對象,不一而足,端視各條資料之具體情況而定。 三、 相關文獻分為「傳記年譜」、「時人交遊詩文資料」、「胡承珙著作及相關評論 與研究」,以及「宦臺資料」四類。「時人交遊詩文資料」主要呈現胡承珙同 時代人和他的詩文翰墨關聯,藉此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交遊關係。但這方面的 詩文資料有些可能歸入其他的類別。為了完整呈現其文字交遊關係,已收入其 他類別的資料也會重覆收錄於此類目中。「胡承珙著作及相關評論與研究」又 分為「胡承珙著作」、「前人評論資料」和「近人研究資料」。後二者的差別 不純在年代時間,而是以論著形式來區分。凡採傳統論述模式者,如序跋、提 要、讀書札記,或出現在學術史、經學史、《詩經》學史中的章節段落之相關 本目錄初稿暨〈胡承珙研究文獻概述〉原發表於合肥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 研究中心主辦之「儒學與地域文化:徽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 年 8 月 21 日。本目錄在訂補期間, 湖北大學文學院何海燕教授曾提供三條失收研究資料,今據以補入,特申謝忱於此。 * 車行健,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邱惠芬,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2)

評述,則收錄於「前人評論資料」中。除此之外,採用現代學術論著方式的研 究成果,如單篇論文、專書、專書篇章等,則收錄於「近人研究資料」中。 「宦臺資料」本應歸屬於「傳記年譜」中,然因胡承珙的宦臺經歷為其生平事 跡中的特殊經歷,與臺灣的歷史、文化關係密切,除傳記年譜、胡承珙詩文著 作及時人詩文記載之外,尚可見於清代官方文書檔案及臺灣所保存的碑刻史 料。有鑑於其宦臺事跡的重要性及文書檔案和碑刻史料的特殊性,故將其獨立 出來,專門收錄這二類相關文獻資料。 四、 本目錄以著作項(篇名或書名)居首方式呈顯,並依著作內容性質,分類排 列,同類著作中再略依著作涉及內容之時代、成書先後及撰作者生年先後排 列。「宦臺資料」則主要以年代先後排列。

一、傳記年譜

1. 〈福建臺灣道胡君別傳〉,胡培翬,《研六室文鈔》,卷 10,道光十七年涇川書 院刻本。 2. 〈胡承珙〉,陳奐,《師友淵源記》,民國二十三年《邃雅齋叢書》據《函雅堂 叢書》本影印。 3. 〈胡承珙〉,桂文燦,《經學博采錄》,第 3 卷第 10 條,王曉驪、柳向春點校,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 4. 〈胡承珙傳〉,《清史稿》,卷 482,〈儒林三〉,趙爾巽等撰、 功等點校,北 京:中華書局,1976-1977 年。 5. 〈胡承珙傳〉,《清史列傳》,卷 69,〈儒林傳下〉,王鍾翰點校,北京:中華書 局,1987 年。 6. 〈墨莊學案〉,徐世昌等,《清儒學案》,卷 138,沈芝盈、梁運華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2008 年。 7. 〈胡承珙傳〉,胡韞玉(樸安),《國粹學報》,第 6 年第 7 號(總第 69 期), 1910 年 7 月。 8. 〈胡承珙〉,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皖派經學家列傳第六,上海:泰 東書局,1925 年。 9. 〈胡承珙〉,李柏榮,《魏源師友記》,卷 2,長沙:嶽麓書社,2010 年。(與

(3)

《船山師友記》合刊) 10. 〈胡承珙〉,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第四編學術•樸學,上海:世界書 局,1937 年。 11. 〈胡承珙〉,吉川幸次郎,《吉川幸次郎全集》,第 16 冊,東京:筑摩書房, 1970 年。 12. 〈胡承珙〉,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卷 1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年。 13. 〈胡承珙傳〉,金天翮撰,收入錢仲聯主編,《廣清碑集傳》,卷 10,蘇州:蘇 州大學出版社,1999 年。 14. 〈胡承珙〉,嚴文郁,《清儒傳略》,頁 125,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年。 15. 〈胡承珙〉,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 期》,頁349,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 年。 16. 〈胡承珙的生平事蹟行誼〉,邱惠芬,《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三家詩經學研 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 17. 〈胡承珙年譜〉,邱惠芬,《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三家詩經學研究》,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 18. 〈胡承珙小傳〉,收錄於林慶彰、蔣秋華編,《清領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 頁271,臺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 年。 19. 〈馬瑞辰與胡承珙交游考〉,任樹民,《綏化學院學報》,2011 年第 5 期。 20. 〈胡承珙宦臺事蹟及書寫研究〉,邱惠芬,發表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 辦之「臺灣經學的萌發與轉型─從明鄭到日治時期」,2013 年 11 月 29 日。

二、時人交遊詩文資料

1. 洪頤煊 (1765-1837) (1) 〈答胡墨莊編修書〉,《筠軒文鈔》,卷 8,民國二十三年《邃雅齋叢書》 本。 2. 陳用光 (1768-1835) (1) 〈送胡墨莊給諫擢延建邵道序〉,《太乙舟文集》,卷 7,道光二十三年孝友 堂刻本。

(4)

3. 朱珔 (1769-1850) (1) 〈求是堂詩集序〉,《小萬卷齋文藁》,卷 12,清光緒十一年嘉樹山房重刻 本。 (2) 〈送胡墨莊官延建道序〉,《小萬卷齋文藁》,卷 13。 (3) 〈祭胡墨莊觀察文〉,《小萬卷齋文藁》,卷 24。 (4) 〈憶遠行寄墨莊〉,《小萬卷齋詩藁》,卷 6。 (5) 〈胡墨莊至都寓居城北奉柬二首〉,《小萬卷齋詩藁》,卷 12。 (6) 〈藤花吟舫歌酬墨莊〉,《小萬卷齋詩藁》,卷 13。 4. 包世臣 (1775-1851) (1) 〈為胡墨莊給事條陳積案弊源折子〉,《齊民四術》,卷 7 下,李星點校, 合肥:黃山書社,1997 年。 (2) 〈為胡墨莊給事條陳清釐積案章程折子〉,《齊民四術》,卷 7 下。 5. 陶澍 (1779-1839) (1) 〈朱蘭坡齋中同梁茝鄰陳石士胡墨莊黃霽青李蘭卿觀秦二世泰山殘碑拓 本〉,《陶文毅公全集》,卷54,《詩集》,清道光二十年兩淮淮北士民刻 本。 (2) 〈潘功甫以宣南詩社圖屬題撫今追昔有作〉,《陶文毅公全集》,卷 54,《詩 集》。 (3) 〈董琴南太史(國華)招同陳石士前輩(用光)朱蘭坡侍讀(珔)胡墨莊侍 御(承珙)錢衎石戶部(儀吉)謝向亭太史(階樹)集花西寓圃為消寒第 一集賦明宣宗醮壇銅琖歌〉,《陶文毅公全集》,卷55,《詩集》。 (4) 〈消寒四集胡墨莊齋中觀沈暐本元祐黨人碑〉,《陶文毅公全集》,卷 55, 《詩集》。 (5) 〈丙子十二月十九日梁茝鄰儀部招同黃霽青朱蘭坡劉芙初陳石士胡墨莊集 齋中為東坡先生作生日〉,《陶文毅公全集》,卷55,《詩集》。 (6) 〈胡墨莊齋中題施愚山先生遺像〉,《陶文毅公全集》,卷 57,《詩集》。 6. 胡培翬 (1782-1849) (1) 〈與家墨莊論豐字書〉,《研六室文鈔》,卷 4。 (2) 〈荅家墨莊論燕寢書〉,《研六室文鈔》,卷 5。 (3) 〈求是堂文集序〉,《研六室文鈔》,卷 6。

(5)

(4) 〈送家墨莊之任延建邵道序〉,《研六室文鈔》,卷 6。 (5) 〈福建臺灣道胡君別傳〉,《研六室文鈔》,卷 10。 7. 張聰咸 (1783-1814) (1) 〈復胡孟景編修論大別書〉,《經史質疑錄》,劉世珩校刊,貴池劉世珩甫 繼庵校刊本。 8. 陳沆 (1785-1826) (1) 〈送胡墨莊前輩之延建邵道任,同詩社諸人作〉,《簡學齋詩存》,卷 4,收 入宋耐苦、何國民編校,《陳沆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三、胡承珙著作及相關評論與研究

(一)胡承珙著作

1. 《毛詩後箋》 (1) 道光十七年求是堂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 67 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2) 郭全芝點校本,合肥:黃山書社,1999 年。 2. 《儀禮古今文疏義》,道光五年求是堂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 類》,第91 冊。 3. 《爾雅古義》 (1) 道光十七年求是堂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 188 冊。 (2) 《 國 粹 學 報 》, 第 6 年 第 1 號( 總 第 63 期 ),1910 年 1 月; 第 6 年 第 2 號(總第64 期),1910 年 2 月;第 6 年第 4 號(總第 66 期),1910 年 4 月;第6 年第 5 號(總第 67 期),1910 年 5 月;第 6 年第 6 號(總第 68 期),1910 年 6 月;第 6 年第 7 號(總第 69 期),1910 年 7 月。 4. 《小爾雅義證》 (1) 道光七年求是堂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89 冊。 (2) 清光緒間貴池劉氏刊本,劉世珩校刊。 (3) 石雲孫點校本,合肥:黃山書社,2011 年。

(6)

5. 《旌德縣續志》,王椿林修、胡承珙纂,民國十四年重刊本,收入《中國方志叢 書•華中地方•安徽》,第228 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年。 6. 《韓集補注》一卷,沈欽韓撰、胡承珙訂,光緒十七年廣雅書局刊本,收入 《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第183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年。 7. 《彬雅》(又名《字林精萃》、《字林經策萃華》),署名墨莊,道光二十六年藝 林山房刻本,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 輯第 4 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7 年。   案:《彬雅》一書,據作者自序云:「道光丙午,墨莊識於翠竹山房。」丙午 年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胡承珙逝世於道光十二年 (1832),由此可知,胡 承珙不可能撰作《彬雅》,而墨莊氏也非胡承珙。 8. 《求是堂文集》,道光十七年求是堂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 類》,第1500 冊。   案:《國粹學報》第 6 年第 7 號(總第 69 期),1910 年 7 月,收有「胡墨莊 駢體文」三篇,並附有鄧實後記。同期又收〈與洪檆堂明經論夏小正疏義 書〉及〈復洪檆堂夏小正補義〉,並附有胡韞玉後記及校記。 9. 《求是堂詩集》,道光十三年求是堂刻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 類》,第1500 冊。   案:《國粹學報》第 6 年第 7 號(總第 69 期),1910 年 7 月,收有「胡墨莊 遺詩」十三首,並附有趙紹祖(琴士)評語。 10. 〈胡培翬〈河南余氏服議〉書後〉,胡培翬,《研六室文鈔》,卷 3。

(二)前人評論資料

1. 〈毛詩後箋序〉,馬瑞辰,《毛詩後箋》。 2. 〈毛詩後箋序〉,陳奐,《毛詩後箋》。 3. 〈胡墨莊毛詩後箋序〉,李兆洛,《養一齋文集》,卷 3,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 二十四年增修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95 冊。 4. 〈毛詩後箋〉,李慈銘,收入由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經部•詩類》,頁 39,收入上海:上海書店,2000 年。 5. 〈毛詩後箋提要〉,江瀚,《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經部》,上冊,頁 371-372,中 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

(7)

6. 〈毛詩後箋解題〉,蔣見元、朱杰人,《詩經要籍解題》,頁 103-105,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7. 〈毛詩後箋提要〉,尚繼愚,收入夏傳才、董治安主編,《詩經要籍提要》,頁 255-257,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年。 8. 〈梁著三百年學術史論毛詩後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 303-304,朱維錚校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年。(與《清代學術概論》合 刊,題名《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 9. 〈夏著詩經研究史概要論毛詩後箋〉,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頁 146-147,增注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年。 10. 〈洪著詩經學史論毛詩後箋〉,洪湛侯,《詩經學史》,下冊,頁 515-516,北 京:中華書局,2002 年。 11. 〈戴著詩經研究史論毛詩後箋〉,戴維,《詩經研究史》,頁 535-538,長沙:湖 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12. 〈儀禮古今文疏義〉,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經部•禮類》,頁 55-56。 13. 〈儀禮古今文疏義提要〉,胡玉縉,《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上冊, 頁514-515。 14. 〈爾雅古義提要〉,楊鍾羲,《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下冊,頁 1015。 15. 〈小爾雅義證提要〉,楊鍾羲,《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下冊,頁 1032-1033。 16. 〈求是堂文集序〉,胡培翬,《研六室文鈔》,卷 6。 17. 〈求是堂文集跋〉,顧廷龍,《顧廷龍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 社,2002 年。 18. 〈求是堂文集(六卷)、駢體文(二卷)〉,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卷 13,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9. 〈求是堂詩集序〉,朱珔,《小萬卷齋文藁》,卷 12。 20. 〈晚晴簃詩話論胡承珙詩〉,徐世昌,《晚晴簃詩話》,卷 118,傅卜棠編校,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21. 〈晚晴簃詩滙錄胡承珙詩〉,徐世昌,《晚晴簃詩滙》,卷 118,北京:中國書 店,1988

22. 〈求是堂詩集二十二卷〉,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卷 56,北京:文化藝術

(8)

出版社,1994 年。 23. 《全臺詩•胡承珙》,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 4 冊,臺南:國家 臺灣文學館,2004 年。

(三)近人研究資料

1. 〈胡承珙解經方法探究〉,程克雅,《清代學術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1 年。 2. 〈毛詩後箋點校後記〉,郭全芝,《古籍研究》,1994 年第 1 期。 3. 〈胡承珙和他的毛詩後箋〉,郭全芝,《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 年第 4 期。 4. 〈毛詩後箋整理說明〉,郭全芝,《毛詩後箋》點校本,合肥:黃山書社,1999 年。 5. 〈毛詩後箋與詩毛氏傳疏比較〉,郭全芝,《古籍研究》,1999 年第 4 期。 6. 〈胡承珙與陳奐詩訓異同〉,郭全芝,《經學研究論叢》,第 8 輯,臺北:臺灣 學生書局,2000 年。 7. 〈是書「實能集毛詩之大成」─毛詩後箋略說〉,彭君華,《古籍研究》, 2001 年第 2 期。 8. 〈毛詩後箋與詩毛氏傳疏比較〉,郭全芝,《文獻季刊》,2001 年第 3 期。 9. 〈毛詩後箋的經學色彩〉,郭全芝,《古籍研究》,2002 年第 3 期。 10. 〈胡承珙等三家的詩經新疏〉,郭全芝,《清代詩經新疏研究》,合肥:安徽大 學出版社,2010 年。 11. 〈清代詩經新疏三家異同〉,郭全芝,《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1 年第 2 期。 12. 〈毛詩後箋校點獻疑〉,陳才、周毅杰,《詩經研究叢刊》,第 21 輯,北京:學 苑出版社,2011 年。 13. 〈胡承珙的箋詩立場論略〉,陳才,《學燈》,第 5 卷第 4 期(總第 20 期), 2011 年 10 月。 14. 〈清代中葉毛詩學三大家解經之歧異─以對詩序、毛傳、鄭箋的依違為考察 基點〉,黃忠慎,《清代詩經學論稿》,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 年。 15. 《胡承珙毛詩後箋析論》,簡澤峰,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1 年。

(9)

16.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三家詩經學研究》,邱惠芬,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 17. 〈略論毛詩後箋的訓詁特色〉,李飛,《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 21 卷第 10 期,2006 年 10 月。 18. 《胡承珙毛詩後箋的經學與詩學》,杜宗蘭,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2007 年。 19. 《胡承珙和毛詩後箋》,王竹君,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 文,2008 年。 20. 《略論毛詩後箋的訓詁與校勘成就》,談春蓉,武漢:湖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 專業碩士論文,2008 年。 21. 《胡承珙毛詩後箋文獻學研究》,陳才,桂林:廣西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 士論文,2010 年。 22. 〈儀禮古今文疏義與毛詩後箋─道光初任臺灣兵備道胡承珙兩部鉅著〉,黃得 時,《孔孟學報》,第15 期,1968 年 4 月。 23. 〈儀禮古今文疏義引書考〉,金鈴,《浙江社會科學》,2011 年第 9 期。 24. 〈論胡承珙的小爾雅義證〉,石雲孫,《古籍研究》,1995 年第 2 期。 25. 〈小爾雅義證整理說明〉,石雲孫,《小爾雅義證》點校本,合肥:黃山書社, 2011 年。 26. 〈試論小爾雅義證中虛詞「諸」的用法〉,李蕊,《現代語文》,2008 年第 10 期。 27. 〈彬雅及其作者〉,徐莉莉,《辭書研究》,1988 年第 6 期。 28. 〈胡承珙與東瀛集─道光初任臺灣兵備道三年間所作詩卷〉,黃得時,《臺灣 文獻》,第19 卷第 1 期,1968 年 3 月。 29. 〈胡承珙的東瀛集〉,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 社,2002 年。 30. 〈胡承珙儀禮古今文疏義、東瀛集〉,楊永智,《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年。

(10)

四、宦臺資料

(一)文書檔案

1. 道光元年八月十一日「上諭」,《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 26 冊,收入臺灣 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第6 冊,頁 18,臺 北: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4 年。 2. 道光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上諭」,《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 26 冊,同 上,頁24。 3. 道光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上諭」,《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 28 冊,同 上,頁47。 4. 〈為遵旨遴員調補臺灣道員缺恭摺奏聞仰祈聖鑒事〉,福建巡撫顏檢,道光元年 四月,《清宮奏摺檔臺灣史料》,收入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 檔案彙編》,第3 輯第 50 冊,頁 97-98,臺北:臺灣歷史博物館、遠流出版事 業公司、臺灣大學圖書館,2007 年。 5. 〈為遵旨遴員調補臺灣道員缺恭摺具奏仰祈聖鑒事〉,福建巡撫顏檢,道光元年 八月,《清宮奏摺檔臺灣史料》,同上,頁110-111。 6. 〈為循例奏明請旨臺灣道胡承珙應否照例加賞按察使銜事〉,福建巡撫顏檢,道 光元年十一月,《清宮奏摺檔臺灣史料》,同上,頁121。 7. 〈上胡墨莊觀察再訂臺邑志稿條記〉,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道光元年(推 測),《六亭文選》,同上,頁144-146。 8. 〈請動項修造戰船疏〉,閩浙總督慶保(等),道光二年閏三月十六日「上 奏」,《清奏疏選彙》,同上,頁164-165。 9. 〈為恭報早稻收成分數仰祈聖鑒事〉,福建巡撫葉世倬,道光二年七月十四日 「上奏」,《道光朝宮中檔》,同上,頁186。 10. 〈為確查臺灣倉庫因公借墊各款并無現任虧挪據實恭摺覆奏仰祈聖鑒事〉,福 建巡撫葉世倬,道光二年九月二十日「上奏」,《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庫儲 項》,同上,頁191-195。 11. 〈為移會內閣抄出福建巡撫葉世倬奏確臺灣倉庫因公借墊各款並無現任虧挪 事〉,戶部,道光二年十一月五日「移咨」,《明清史料戊編第十本》,同上,

(11)

202-206。 12. 〈為朝鮮國難夷遭風漂收臺灣護送來省照例譯訊撫卹恭摺奏聞仰祈聖鑒事〉, 閩浙總督趙慎畛,道光三年四月「上奏」,《清宮奏摺檔臺灣史料》,同上,頁 219。 13. 〈為移會臺灣總兵觀喜等奏內營哨船換載班滿兵丁內渡在洋遭風擊碎事〉,兵 部,道光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移咨」,《明清史料戊編第七本》,同上,頁 244-246。 14. 〈為遵旨遴員調補臺灣道員缺恭摺奏聞仰祈聖鑒事〉,閩浙總督趙慎畛,道光四 年三月,《清宮奏摺檔臺灣史料》,同上,頁256。 15. 〈為拏獲聽從林允春抗辦軍料擄人勒贖並持械鬥毆鬨堂塞署之各夥犯審明定擬 恭摺具奏事〉,福建臺灣鎮總兵觀喜(等),道光四年四月,《清宮奏摺檔臺灣 史料》,同上,頁259-263。

(二)碑刻史料

1. 〈嚴禁汛兵藉端勒索縱馬害禾碑記〉,道光二年八月(存二碑),收錄於林慶 彰、蔣秋華編,《清領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頁275-276,臺北:華藝學術 出版社,2013 年。  案:碑記文後附有邱惠芬按語,下皆同。 2. 〈奉憲禁各衙胥役勒索紳衿班數碑記〉,道光四年,同上,頁 271-273。 3. 〈建立嚴禁胥役勒索紳衿告示捐題碑記〉,道光五年五月,同上,頁 273-274。 4. 〈嚴禁衙蠹酷索水錢班數碑記〉,道光十七年十一月,同上,頁 276-277。

(1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Following these simple rules will ensure you gain the confidence and respect of your trip ( including host family) , and help to ensure a pleasant and rewarding experience...

興化存獎禪師 (臨濟玄法嗣).

4.6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弱勢且學習落後的學生在全國各地區普遍可見,很多小孩 子連最基本的能力都缺乏。比方說,有 58

定理: : : :2.1-2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的對邊相等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 應角的對邊相等 應角的對邊相等 ... S.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報戶口:1 位學生當查戶口的人,有幾位 學生代表戶長站在最前面,其他 學生可以排在戶長的後面,當查 戶口的人去詢問戶長時問: 「你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J.Coupe O’Kane(1998) Communication before Speech: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London: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