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一下期末考數學題庫(4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一下期末考數學題庫(40)"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單元 10

一、計算題

1.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sin 452  tan30 sin60

(2)

tan60sin60  2 tan 45tan 45

解答  (1)1 (2)

12

解析  (1)

2

2 2 3 3 1 1

sin 45 tan 30 sin 60 1 2 3 2 2 2              

。 

(2)

3 3 2 1 sin 60 tan 45 2 2 1 tan 60 2 tan 45 3 2 3 2 2          

。 

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cos 342  cos 562

(2)

2 2 1 tan 65 cos 65   

解答  (1)1 (2)− 1 

解析  (1) 因為

34   56 90

,所以

cos34 cos 90

   56

sin56

利用平方關係式,得

cos 342  cos 562  sin 562  cos 562  1

。 

(2)

利用商數關係式,得

tan 65 sin65 cos65    

利用上式與平方關係式,得

2 2 2 2 2 1 sin 65 1 tan 65

cos 65 cos 65 cos 65        

2 2 2 2

sin 65 sin 65 cos 65 cos 65        2 2 cos 65 1 cos 65      

。 

3.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sin 20 cos20 

 

2 sin 20 cos20

2

(2)

cos2tan2sin 902

 

解答  (1)2 (2)1 

解析  (1)

sin 20 cos20 

 

2 sin 20 cos20

2

2 2 2 2

sin 20 2sin 20 cos20 cos 20 sin 20 2sin 20 cos20 cos 20

               2

。 

(2)

2 2 2 2 2 2 2 2 2 sin

cos tan sin 90 cos cos sin cos 1 cos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4.

已知

A

為銳角且

sin 1 3 A

,求

cos A

tan A

的值。

解答  

cos 2 2 3 A

tan 2 4 A

解析  作一直角三角形

ABC

,使

C

為直角,斜邊

AB3

A

的對邊

BC1

,如圖所示。

由畢氏定理得

2 2 2 2 3 1 2 2 ACABBC   

根據三角比的定義,得

cos 2 2 3 A

tan 1 2 4 2 2 A 

。 

5.

某人測量一古塔的塔頂仰角為

30

,再朝塔的方向前進

60

公尺,測得塔頂之仰角為

60

,求塔的

高度。

解答  

30 3

公尺 

解析  依題意,繪製如圖,設

CD x

ACD

中,

1 tan30 3 x AC   

,所以

AC 3x

BCD

中,

tan 60 3 x BC  

,所以

3 x BC

因為

AB AC BC 60

,即

3xx360

x30 3

故古塔的高度為

30 3

公尺。 

6.

矩形

ABCD

中,設

P

CD

上一點,且

PAD

PBC

。已知

AB6

BC4

,求

tantan

的值。

解答  

32

解析  設

PD x

,可得

PC 6 x

6 3 tan tan 4 4 2 PD PC x x AD CB        

。 

7.

滿足

0    45

,求

sin 452

 

sin 452

 

的值。

解答  

1

解析  因為

45 

 

 45 

 90

,所以

sin 45

 

cos 45

 

sin 452

 

sin 452

 

sin 452

 

cos 452

 

1

(4)
(5)

8.

如圖,在

ABC

中,

ADBC

。已知

AB20

sin 3 5 B

sin 12 13 C

,求

BC

的值。

解答  21 

解析  

ABD

中,

sin 20 3 12 5 AD AB  B  

4 cos 20 16 5 BDABB  

ACD

中,

ACsinCAD

AC121312

AC13

5 cos 13 5 13 DCAC C  

所求

BD DC 16 5 21 

9.

已知

為銳角,且滿足方程式

2cos23cos2

,求

tan

的值。

解答  

3

解析  

2cos23cos 2 0

2cos1 cos

 

2

0

cos 12

2

2

不合)⇒

  60

tan  3

。 

10.

如圖,在

ABC

中,

BCAC

AD BD

。已知

sin

1 3 BDC  

,求

tan A

的值。

解答  

3 2 2

解析  由

sin

1 3 BDC  

,令

1 BC

BD3

,則

CD2 2

AD BD 3

,故

tan 1 3 2 2 3 2 2 BC A AC     

。 

(6)

11.

已知

為銳角,且

sin cos 1 2  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sincos

(2)

sincos

(3)

sin3cos3

解答  (1)

38

(2)

27

(3)

1611

解析  (1) 將

sin cos 1 2

 

兩邊平方,得

sin2 2sin cos cos2 1

4    

因為

sin2cos21

,所以上式可化簡得

1 1 2sin cos 4   

sin cos 3 8  

。 

(2)因為

sin cos

2 sin2 2sin cos cos2 1 2 3 7

8 4          

為銳角,所以

7 sin cos 2  

。 

(3)

sin3cos3

sincos

sin2sin cos cos2

1 1 3 1 11 11 2 8 2 8 16          

。 

12.

已知

為銳角,且

sin cos 3 2  

,求

sin cos cos sin     

的值。

解答  

85

解析  因為由

sin cos 3 2   

,得

2 9

sin cos 1 2sin cos 4

     

,所以

sin cos 5 8

  

2 2

sin cos sin cos 1 8 5 cos sin sin cos 5

8             

。 

13.

如圖所示,從大樓的頂端測量地面的一棵大樹,得樹底的俯角為 60°,樹頂的俯角為 30°。已知大

樓高 21 公尺,求樹的高度。

解答  14 公尺 

解析  如圖,在△ABC 中,因為

BAC60

21 BC

,所以

21 7 3 3 AC 

在△BDE 中,因為

BDE30

7 3 DEAC

所以

AD CE BC BE BC DE tan30 21 7 14 

故樹高 14 公尺。

30° 30° 60° 60° B E C A D

(7)
(8)

14.

如圖,

ABC

BCD

皆為直角三角形。已知

AB20

sin 7 4  

sin 3 2 5 

,求

CD

的值。

解答  7 

解析  在

ABC

中,

sin 20 7 5 7 4 BCAB    

因為

sin 3 2 5 

,所以

cos 7 5 

BCD

中,

cos 5 7 7 7 5 CD BC    

。 

15.

sin 102  sin 202  sin 302  sin 402  sin 502  sin 602  sin 702  sin 802

的值。

解答  4 

解析  原式

sin 102  sin 202  sin 302  sin 402 cos 402  cos 302  cos 202  cos 102

  

sin 102  cos 102  

 

sin 202  cos 202

sin 302  cos 302  

 

sin 402  cos 402

  

4

。 

16.

附圖為

2002

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徽,它是由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與一個小正方形所組成的大

正方形。設直角三角形中較小的銳角為

。已知大正方形的面積為

1

,小正方形的面積為

251

,求

(1)

sin cos 

的值。

(2)

sincos

的值。

解答  (1)

1225

(2)

7 5

解析  (1) 因為大正方形的面積為

1

,所以邊長為

1

,可推得

AEsin

BEcos

即一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為

1sin cos 2  

由題意可得

1 4 1sin cos 1 25 2  

,移項可得

12 sin cos 25   

。 

(2)

因為將

2

sincos

展開,得

sin22sin cos cos2   1 2 12252549

所以

sin cos 7

5

  

又因為

是銳角,

sin

cos

皆大於

0

,所以

sin cos 7

5

(9)

17.

設銳角

滿足

tan 1 3  

,求

4 4 cos sin 

的值。

解答  

45

解析  由

tan 1 3  

可得

sin 1 10  

cos 3 10  

 

4 4 2 2 2 2

cos sin  cos sin  cos sin   1 10 109  1 54

。 

18.

已知

sin cos 3 sin cos     

,求

tan

的值。

解答  

2

解析  將題目的式子交叉相乘,得

3sin3cossincos

整理得

2sin4cos

。故

tan sin 2

cos     

。 

19.

如圖,在

ABC

中,

AB AC

P

BC

上一點,

PDAB

PEAC

已知

10 BC

4 sin 5 B

,求

PD PE

的值。

解答  8 

解析  設

BP x

,則

CP10x

BPD

中,

PD BP sinB x sinB

CPE

中,

PE CP sinC

10x

sinC

因為

AB AC

,所以

sin sin 4 5 BC

4 4

10

4 10 8 5 5 5 PD PE  x x   

。 

20.

為銳角,化簡

cos4sin42sin2

解答  1 

(10)
(11)

單元 11

一、計算題

1.

根據下列條件,判斷各

是第幾象限角?

(1)

sin 0

tan 0

(2)

sin cos  0

解答  (1)第二象限角 (2)第一象限角或第三象限角 

解析  (1) 由

sin 0

,知

屬於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或

角的終邊落在

y

軸正向上,又由

tan 0

,知

為第二象限角。 

(2)

sin cos  0

表示

sin

cos

同正負符號,

sin 0

cos 0

sin 0

cos 0

sin 0

cos 0

角屬於第一象限,

sin 0

cos 0

角屬於第三象限,

所以

為第一象限角或第三象限角。 

2.

已知

為第四象限角且

sin 1 3   

,求

cos

tan

的值。

解答  

cos 2 2 3  

tan 2 4  

解析  利用平方關係式

sin2cos21

,且

為第四象限角,

2 8 2 2 cos 1 sin 9 3     

再利用商數關係式,得

1 sin 3 1 2 tan cos 2 2 2 2 4 3          

。 

3.

已知

    90 0

cos 1 3  

,求

cos 1 sin 1 sin cos       

的值。

解答  6 

解析  

    90 0

cos 1 3  

sin 1 cos2 2 2 3      

1 cos 3 1 3 2 2 1 sin 2 2 3 2 2 1 3               

1 sin 1 3 2 2 cos 3 2 2     

cos 1 sin   

3 2 2

 

 3 2 2

6

(12)

〈另解〉

2 2

cos 1 sin 2 1 sin

cos 1 sin 2

6 1 sin cos 1 sin cos 1 sin cos co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3tan 390 tan 225 2 tan120 2sin 300

 

(2)

1 sin120cos300tan 2101

解答  (1)1 (2)2 

解析  (1)

3tan 390 tan 225 2 tan120 2sin 300

 

3tan 360 30 tan 180 45 2 tan 180 60 2sin 360 60                 

3tan 30 tan 45 2 tan 60 2sin 60

        3 3 3 1 2 3 2 3 2        3 1 2 3 3     1

。 

(2)

1 sin120cos300tan 2101

cos 360 60 1 1 sin 180 60 tan 180 30     

       1 sin 60cos60tan 301 1 1 1 2 3 1 3 2 3 1 3 2      

2 3

3 2

。 

5.

化簡下列各式:

(1)

sin 180

 

  

sin   cos 180

 

cos

 



(2)

sin 180sin

 

 

tan 180tan 180

  

cos 360cos 180

  

解答  (1)

1

(2)1

 

解析  (1)

sin 180

 

  

sin   cos 180

 

cos

 



 

sin sin cos cos

     sin2cos2 1  

。 

(2)

sin 180sin

 

 

tan 180tan 180

  

cos 180cos 360

  

sin tan cos sin tan co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1 1 1

。 

(13)

6.

已知

為第二象限角,

sin 5 13 

,求下列各值:

(1)

sin 180

 

(2)

cos 180

 

(3)

tan

 



解答  (1)

135

(2)

1213

(3)

125

解析  (1)

sin 180

sin 5 13        

。 

(2)由

sin2cos2 1

,可得

cos  1 sin2

因為

是第二象限角,

cos 0

所以

2 2 5 12 cos 1 sin 1 , 13 13            

12 12 cos 180 cos 13 13              

。 

(3)由商數關係式得

5 sin 13 5 tan 12 cos 12 13        

,故

tan

 

tan 5 12      

。 

7.

利用三角比的換算公式,求下列各值:

(1)

cos150

(2)

tan 240

(3)

sin 45

 

(4)

cos330

解答  (1)

23

(2)

3

(3)

22

(4)

23

解析  (1)

cos150 cos 180

30

cos30 3

2          

。 

(2)

tan 240 tan 180

   60

tan60  3

。 

(3)

sin 45

sin 45 2

2       

。 

(4)

cos330 cos 360

30

cos30 3

2        

。 

8.

sin120 cos30  cos270 sin150  tan225 sin 210 

的值。

(14)

9.

比較下列各數的大小:

sin346 a 

bcos252

csin1000

解答  

a b c 

解析  將

a

b

c

的角度化成銳角,得

sin346 sin 360 14 sin14 a        

cos252 cos 180 72 b       cos72  sin18

sin1000 sin 360 3 80 c       sin 80

   

sin80

因為當

0    90

時,角度越大,其

sin

亦越大,

所以

sin80 sin18 sin14

a b c 

。 

10.

cos1 cos2 cos3 cos180

的值。

解答  

1

解析  由換算公式

cos 180

 

 cos

,得

cos1 cos2 cos3 cos180

cos1 cos89

cos90

       

cos91   cos179 

cos180

cos1 cos89

0

       

cos89  

 

cos88 

 

cos1  

 

1  1

。 

11.

已知

1 tan 5 1 tan     

,且

180   270

,求

cos

的值。

解答  

2 1313

解析  將

1 tan 5 1 tan     

移項可得

1 tan   5 5tan

,解得

3 tan 2  

又因為

第三象限角,所以

cos 2 2 1313 13     

。 

12.

sin793 k

,試以

k

表示

cos 107

 

解答  

2 1 k  

解析  

sin793 sin 360

    2 73

sin73

,故

sin 73 k

因此,

cos73  1 k 2

cos 107  cos107 cos 180  73  cos73   1 k 2

。 

13.

已知點

A

的直角坐標為

6 8, 5 5      

。若

A

的極坐標為

 

2,

,則極坐標為

5,90 

的點,其直角坐標

為何?

解答  

 4, 3

(15)

解析  由

A

點的兩種坐標,

6 2cos 5 8 2sin 5         

3 cos 5 4 sin 5         

因此,所求直角坐標為

5cos 90  ,5sin 90 

 

5sin ,5cos 

 

  4, 3

。 

14.

180   270

,求

sin2 

1 sin 

2 cos2

cos1

2

之值。

解答  

2

解析  因為

第三象限角,所以

 1 sin0

 1 cos0

原式

 sin  1 sin  cos  cos1

  

 

sin

 

 1 sin

 

 cos

 

 cos1

  1 1 2

。 

15.

已知

270   360

sin 2019 sin

,求

的值。

解答  321° 

解析  

sin 2019 sin 360

 5 219 

sin 219  sin 39

又因為

sin 321  sin 39

,所以

 321

。 

二、多選題

1.

(  )選出

130

的同界角。 (A)

490

 (B)

130

 (C)

230

 (D)

230

 

解答  AD 

解析  因為

490 130 360

230 130 360

2.

(  )設

A

B

C

ABC

的三個內角。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sin

A B

sinC

 (B)

sin 0

2 A B C        

 (C)

sin 2 sin 2 A BC     

 (D)

cos 2 sin2 A BC     

 

解答  AD 

解析  由

     A B C 180

, (A)

sin

A B

sin 180

 C

sinC

(B)

sin sin 180 sin90 1

2 2 A B C                

(C)

sin sin 180 2 2 A B  C             sin 90 2 cos2 C C        

(D)

cosA B2 cos1802 C cos 90  C2sinC2

(16)

A B C D a b c

(A)

CD a sinB

 (B)

CD b sinA

 (C)

AD b cosA

 (D)

c a cosB b cosA

 

解答  ABD 

解析  

CD a sin ,B CD b sin 180

 A

bsin ,A AD b cos 180

 A

 bcos ,A

cos cos cos cos c BD AD a   B b Aa B bA

4.

(  )設

A

B

C

ABC

的三個內角。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sin

A B C 

0

 (B)

sin A B sinC

 (C)

cos

A B

 cosC

 (D)

tan

A B

tanC

 

解答  ABC 

解析  由

     A B C 180

, (A)

sin

A B C 

sin180 0

(B)

sin

A B

sin 180

 C

sinC

(C)

cos

A B

cos 180

 C

 cosC

(D)

tan

A B

tan 180

 C

 tanC

5.

(  )選出下列哪些為正數: (A)

sin 230

 (B)

tan 170

 

 (C)

cos 350

 

 (D)

sin1000

 

解答  BC 

解析  

sin 230  sin50 0, tan 170

  

tan190 tan10 0,

(17)

單元 12

一、計算題

1.

如圖所示,

ABCD

為圓內接四邊形。已知

DBC 30

ABD 45

CD6

,求

AD

的值。

解答  

6 2

解析  

BCD

sin 30 2 CD R

6 2 12 1 2 R 

ABD

sin 45 2 AD R  

,∴

2 2 sin 45 12 6 2 2 ADR    

。 

2.

ABC

中,已知

a 19

b3

c5

,求

A

的角度。

解答  60° 

解析  利用餘弦定理,

 

2 2 2 2 2 2 3 5 19 1 cos 2 2 3 5 2 b c a A bc         

  A 60

。 

3.

若在

ABC

中,

AM

BC

邊上的中線,且已知

AB5

AC7

BC8

,求中線

AM

的長度。

解答  

21

解析  依題意,如圖所示:

ABM

中,由餘弦定理

2 2 2 5 4 cos (i) 2 5 4 AM B     

ABC

中,由餘弦定理

2 2 2 5 8 7 1 cos (ii) 2 5 8 2 B      

由上述(i)及(ii)可得

2 41 1 40 2 AM  

,即

2 21 AM

AM  21

。 

(18)

4.

假設甲、乙、丙三鎮兩兩之間的距離皆為

20

公里。兩條筆直的公路交於丁鎮,其中之一通過甲、

乙兩鎮而另一通過丙鎮,如圖所示。已知量得兩公路的夾角為

45

,求丙、丁兩鎮間的距離。

解答  

10 6

公里 

解析  設丙、丁間的距離為

x

公里,

於△乙丙丁中,

由正弦定理:

sin120x sin 4520

20 3 2 10 6 2 x   

故丙、丁兩鎮間的距離為

10 6

公里。 

5.

如圖,

A

B

兩點分別位於河口的兩岸邊,某人在通往

A

點的筆直公路上,距離

A

50

公尺的

C

點與距離

200

公尺處

D

點,分別測得

ACB 60

ADB 30

,求

A

B

的距離。

解答  

50 7

公尺 

解析  如圖所示:

BCD

中,

因為

DBC ACB BDC     60 30 30

所以

BC CD 150

ACB

中,

利用餘弦定理

AB2CA2CB2 2 CA CB cosACB

,得

  

2 2 2 1 50 150 2 50 150 17500 2 AB       

50 7 AB

A

B

兩點的距離為

50 7

公尺。 

6.

高空中有一氣球,其位置在

O

點正上方

500

公尺

P

處。已知從

O

點正東方

A

處觀看氣球其仰角為

45

,且在

O

點西

30

B

處測得氣球仰角為

30

,求

A

B

兩地間的距離。

解答  

500 7

公尺 

解析  如圖所示:

由直角三角形

PAO

,得

500 tan 45 OA  

OA500

再由直角三角形

PBO

,得

500 tan 30 OB  

OB500 3

(19)

利用餘弦定理

AB2OA2OB22OA OB cosAOB

,得

2 2 2 3 2 500 500 3 2 500 500 3 500 7 2 AB           

AB500 7

A

B

兩地間的距離為

500 7

公尺。 

7.

求坐標平面上兩直線

L x1:  3y2

L x y2:  5

夾角的度數。(兩解)

解答  15°或 165° 

解析  設

1

2

分別為直線

L1

L2

的斜角。

因為直線斜角的 tan 值與其斜率相等,所以

1 2 3 tan , tan 1 3    

由上式可得,兩直線

L1

L2

的斜角分別為

  1 30

  2 45

即兩直線的其中一個夾角為

      45 30 15

而另一個夾角為

180   15 165

L1

L2

的夾角為 15° 或 165°。 

8.

圖中

ABCD

為圓內接四邊形。已知

AB4

,

BC5

,

CD4

,

DA4

,求對角線

AC

的長度。

解答  6 

解析  利用餘弦定理,

在△ABC 中,

2 2 2 2 2 2 2 4 5 41 cos 2 4 5 40 2 AB BC AC AC AC B AB BC            

, ……(i)

在△ACD 中,

2 2 2 2 2 2 2 4 4 32 cos 2 4 4 32 2 AD DC AC AC AC D AD DC            

, ……(ii)

因為圓內接四邊形對角互補,

所以

cosBcos 180

 D

 cosD

綜合上述(i)及(ii)整理可得

2 2 2 41 32 36 40 32 AC AC AC     

AC6

9.

某校欲在校園內設置無線網路基地臺且地點必須與 A, B, C 三地等距離。已知 A, B, C 三地彼此間

的距離分別為

AB70

公尺,

AC80

公尺與

BC90

公尺,求

(1)

cosC

的值。

(2)

基地臺與三地的距離。

2 5 4 4 4 A B C D B A C D 5 4 4 4 A 80

(20)

(1)

利用餘弦定理,得

cos 2 80 90 3 C   

。 

(2)

因為基地臺與 A, B, C 三地都等距離,所以基地臺位於△ABC 外接圓的圓心,

即所求距離為外接圓半徑 R,又

2 2 5 sin 1 3 3 C      

由正弦定理知,

1 70 21 5 2 sin R C   

故基地臺與三地的距離均為

21 5

公尺。 

10.

ABC

滿足

sin : sin : sinA B C2 : 3: 4

,求

sin A

的值。

解答  

815

解析  令

a

b

c

分別為

A

B

C

的對邊長。

由正弦定理得知,

a b c: : sin : sin : sinA B C2 : 3: 4

ABC

的三邊長分別為

2k

3k

4k

k0

),

又由餘弦定理得知,

     

2 2 2 2 2 3 4 2 21 7 cos 2 3 4 24 8 k k k k A k k k       

因此,

2 7 15 sin 1 8 8 A      

。 

11.

如圖,已知

AB7

BC8

CA9

,且四邊形

ABDE

ACFG

皆為正方形,求

EG

的長及

AEG

的面積。

解答  14,

12 5

解析  因為

EAG360      90 90 BAC 180  BAC

所以

cosEAGcos 180

  BAC

 cos BAC

ABC

中,

2 2 2 7 9 8 11 cos 2 7 9 21 BAC       

又在

AEG

中,

2 2 2 7 9 2 7 9 cos EG       EAG 11 130 126 196 21         

,故

EG14

因為

cos 11 21 EAG   

,所以

2 11 8 5 sin 1 21 21 EAG         

因此,由三角形面積公式得知,

AEG

的面積為

1 7 9 sin 12 5 2   EAG

。 

(21)

12.

在梯形

ABCD

中,若

AD BC//

AB13

BC25

CD15

AD11

,求此梯形面積。

解答  

216

解析  自

A

AE CD//

BC

E

因為

AE CD//

AD CE//

,所以

AECD

為平行四邊形。

AE15

BE25 11 14 

ABE

的周長為

42

利用海龍公式可得

ABE

面積

 21 8 7 6 84   

假設

BE

邊上的高為

h

ABE

的面積可得

1 14 84 2 h

h12

故梯形面積為

1

11 25 12 216

2   

。 

13.

求三邊長分別為

5

7

8

的三角形之面積。

解答  

10 3

解析  因為

5 8 7 10 2 s   

,利用海龍公式得

ABC

的面積

 10

10 5 

 

10 8 

 

10 7

 10 5 2 3    300 10 3

ABC

的面積為

10 3

。 

14.

一塔高

120

公尺,樹

A

在塔的正西方,樹

B

在塔的西

30

南。小明從塔的頂端測得樹

A

底部的俯角

45

,樹

B

底部的俯角為

60

,求兩樹的距離。

解答  

40 3

公尺 

解析  如圖。自塔頂

C

測得

A

B

的俯角分別為

45

60

即自

A

B

測得塔頂

C

的仰角分別為

45

60

因此,

OA OC 120

OB 13OC40 3

OAB

中,利用餘弦定理可得

2 2 2 120 40 3 2 120 40 3 cos30 AB        4800

,得

AB40 3

故兩樹的距離為

40 3

公尺。 

15.

ABC

中,設

a

b

c

分別表示

A

B

C

的對邊長。已知

a b c a b c 

 

 

ac

,求

B

的值。

解答  120° 

(22)

解析  

a b c a b c 

 

 

ac

a c

bac

a c b  ac

2 2 2 1 cos 2 2 2 a c b ac B ac ac       

,故

120 B   

。 

16.

ABC

中,已知

AB8

  C 45

  B 15

,求

(1)

BC

的長度。

(2)

ABC

外接圓的半徑。

解答  (1)

4 6

(2)

4 2

解析  (1)

 A 180     45 15 120

由正弦定理

sinaAsincC

8 sin120 sin 45 BC  

8 3 2 2 2 BC 

4 6 BC

。 

(2)

8 8 2 8 2 1 sin 45 2 R   

,得

ABC

外接圓半徑

R4 2

。 

17.

某君在一廣場上從某一點出發,先往東北方前進

50

公尺後轉往正西方向行進,一段時間後測得原

出發點在他的南偏東

60

方向,求此時他與原出發點的距離。

解答  

50 2

公尺 

解析  作圖如下:

由題意知

OAB

中,

30 ABO   

BAO 45

由正弦定理

sin 45 sin30 OB OA  

,得

50 1 2 2 2 OB 

OB50 2

(公尺)。 

18.

ABCD

為圓內接四邊形,已知

AB3

BC3

CD5

DA8

,求對角線

BD

的長度。

解答  7 

解析  設

 A

,則

 C 180 

,利用餘弦定理得知

2 2 2 3 8 2 3 8cos BD       32   52 2 3 5cos 180

 

(23)

73 48cos 34 30cos

cos 12

於是

2 73 48 1 49 2 BD    

,故

7 BD

。 

19.

有一艘郵輪停泊於海上的

P

點,在北

15

東發現燈塔

A

,在北

60

東發現燈塔

B

。郵輪往正東方航

30

公里後,再測得燈塔

A

在北

30

西,燈塔

B

在正北方。分別求

PA

PB

的長度。

解答  

PA15 6

公里,

PB20 3

公里 

解析  如圖所示,由題意知

APB 45

BPQ 30

BQA 30

60 AQP   

APQ

中,利用正弦定理得

sin 60 sin 45 PA PQ  

30 3 2 2 2 PA 

30 3 15 6 2 PA 

(公里)。

BPQ

中,

30 20 3 cos30 PB  

(公里)。 

20.

附圖為數學家發現一種新的可以無縫密鋪平面的凸五邊形

ABCDE

,求

BD

的長度。

解答  

2 3

解析  由圖形得

DAB105    45 60

ABD

中,利用餘弦定理,得

  

2 2

2 6 2 2 2 2 6 2 BD       

 

2 2 cos60

  

 

8 4 3

 8

4 3 4

12

BD2 3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明龍計算一題兩個數相加的數學題目,不小心算成了相減,所得到的答

[r]

年級:四年級下學期

• 102學年度以後入學 者:每學期必修 專題討論 至少通過2學期 至少通過2學期 至少通過4學期 碩/博士論文

範圍:下學期第一次段考

範圍:下學期第二次段考

三、計算題:共

範圍:下學期第一次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