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71.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 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One China Perceived in Two Threats: The American and the Japanese Cultural Strategies Compared.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李靜旻 徐斯勤. Lee, Ching-Min & Hsu, Szue-Chin (Maste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 72. One China Perceived in Two Threats: The American and the Japanese Cultural Strategies Compared Lee, Ching-Min Maste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u, Szue-Chi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of “China Threat” nowadays is largely based on universalism. However, different negative emotions will lead to diverse contexts of China threat, which questions the authority of universalism. The paper begins with Americ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f China threat, which based on universalism; then to examin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reat, which rooted in the context of history, from Japanese intellectuals’ side. By comparing the American and the Japanese cultural strategies, we can realize that the American intellectuals focus on the material strength of China,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the superpower status of the U.S.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western culture. Yet, the intellectuals of Japan stre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y worry about the rising China will threaten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location of Japan in the world. Therefore, we can find out that there is no objective and neutral China threat. Different countries will construct different China threats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for this reason, universalism is not universal.. Keywords: China Threat, America, Japan, Universalism, China Studies.

(3) 73.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 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李靜旻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徐斯勤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摘 要 當前對於中國威脅論的探討多以普遍主義的角度出發,使得 「中國威脅」對於任何國家而言,彷彿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存在。 本文目的希望對此進行審視,透過釐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威脅論 述,反省普遍主義的絕對性。因此,本文先概述並反思美國知識界 在普遍主義脈絡下所探討的「中國威脅論」 ,之後,則從日本近代 的歷史發展出發,瞭解其知識界所提出威脅論述的歷史脈絡以及負 面情感。最後提出美國知識界的威脅論是以主權為基礎,旨在維護 美國霸權地位以及西方文明價值的普遍性與絕對性。日本知識界則 以關係為威脅論述的內涵,中國崛起對其造成的主要挑戰集中於自 我意識、國家認同與身份定位等層面。因此,當前看似中立客觀的 普遍中國威脅論,其實是依據不同社群的需要而被提出,指涉了全 然不同的意義與情感狀態。. 關鍵詞:中國威脅、美國、日本、中國認識、普遍主義.

(4) 74.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壹、中國威脅 vs. 中國威脅論 威脅與威脅論不同。威脅的概念假定了某種情感上視為負面力 量的存在,因此應該是客觀的,可以判斷其存在與否與其嚴重程 度。至於威脅論,則是關於威脅的理論,亦即關於什麼會構成情感 上的負面力量。對威脅論進行探討的前提是,每項關於威脅的討論 與敘事者的情感狀態有關,因此,對某個敘事者構成情感上的負面 力量,未必對於其他敘事者也構成情感上的負面力量。如果不討論 威脅論,只討論威脅,就影射世界上存在某種放諸四海皆準的關於 威脅的普遍內涵。 目前文獻對中國威脅論的討論,大多只及於威脅,而未及於威 脅論,所以是在確認「威脅」已經存在的前提下,去進行「中國」 與「威脅」之間的聯繫與探討,研究中只討論中國威脅的大小與時 間,卻不涉及為什麼敘事者在情感上感受到負面力量的來臨。於 是,當前所謂的「中國威脅」其實只著重於中國如何成為這個具有 普遍意義的威脅,卻忽略了「中國威脅」為何會進入這樣的「威脅 模型」中。因此,豐富蔚然的研究成果,看似為中國威脅論的探討 開闢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卻沒有擺脫不受質疑的前提與以來自西方 普遍主義為主的知識性質。 本文目的是希望能夠脫卻這些前提與普遍主義意識的影響,提 出要審視中國威脅論,釐清不同國家的威脅論述各自描繪了何種樣 貌的中國威脅,以及其中反映出了什麼樣相異性質的負面情感。從 不同國家對威脅的情感認知出發,藉此反省普遍主義的絕對性與唯 一性,以解放多元的知識空間。 為能探究不同國家提出中國威脅論背後的情感認知,因此選擇 了有大量中國威脅敘事的美國與日本的知識界作為比較對象。美國 知識界對於中國威脅論的研究蔚然可觀,又是西方普遍主義的代表.

(5)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75. 者,再加上以其為首的西方學界對於中國的研究,左右了各國的相 關知識與政策擬定,使得普遍主義下的中國學研究有了堅固不摧的 地位,並主導了對於中國威脅論的理解。所以,要深層探究中國威 脅論,自必須從美國出發。 至於日本知識界,則是最早正式提出中國威脅論。自明治維新 以來的西化運動,使日本雖然位處亞洲,卻有獨自的亞洲國家的身 份意識,這樣一個矛盾於脫亞入歐與脫歐返亞的國家,又因為中國 近在咫尺,使知識界在面對中國崛起時,有不同於美國知識界的感 受。這樣一個歷史發展不同於美國、卻又深受美國影響的國家,在 提出中國威脅論時,其考量角度與美國知識界自有所差異,亦即中 國威脅對日本知識界所造成的負面情感與美國知識界有別,而這種 差異正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有鑑於此,比較美日知識界的意義,在於前者掌握了學術研究 的主流地位而成學術霸權,從而左右各國對中國威脅論的認知;後 者雖然位處亞洲卻深受美國影響,如果自二次大戰後由美國一手扶 植起來的日本,其知識界在對中國威脅的情感傾向上與美國知識界 有所差別,則我們或許可以瞭解「中國威脅論」的意義受到敘事者 情感狀態的影響,所以是流動的概念,會因為各國的不同需要而以 一個彷彿統一的面貌出現,但一旦揭開這個公共的面具,便會發現 「中國威脅論」的內涵是變動的。. 貳、美國知識界論述下的「中國威脅論」 長久以來, 「中國威脅論」在西方與日本學界之間就以各種不 同的面貌出現,一直到1990年5月,日本學者村井友秀於諸君月刊 上發表「論中國這個潛在的威脅」 ,始為「中國威脅論」正式提出 的濫觴;而Ross Munro在1992年秋季號的Policy Review中,發表的 「Awakening Dragon: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一文,.

(6) 76.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則是美國知識界最早正式提出「中國威脅論」的說法,1之後相關議 題的討論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David Kang曾說過,美國知識界對於中國問題的辯論,只有兩 種思考:一種是「中國是個威脅」 ,另一種是「中國將會成為威脅」 。 2. 檢視諸多說法,或許情形沒有那麼截然二分,畢竟也有反駁中國威. 脅論的作品,但仍可以窺見其中所揭示的主流思考: 「中國終究是 個威脅,不是現在就是將來」 ,而且這種想法似乎並不侷限於美國 知識界。在以西方(尤其以美國為代表)學術思想為主流的今天, 以客觀、中立為名的學術研究,將得到的分析結果推而廣之,使得 中國威脅論並非只是美國單方面的問題,而是普遍適用於整個國際 社會。因此,美國知識界的主流思考也成為國際上的主流理論,而 這種思維的可靠性藉由所謂的「實證論據」呈現。 首先,有論者認為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會強化北京的政治和 外交力量,3並提升綜合國力與民族自信,因而更具侵略性,一如兩 次大戰前的德國以及二戰前的日本。4其次,成長的經濟可轉化為軍 1. 可參見Ross Munro, “Awakening Dragon: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Washington), Vol. 62 (Fall 1992), pp. 10~16. 2. David C. Kang,“Why East Asia is Accommodating China,”(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演 。 講:2006年3月29日) 3.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著,隋麗君等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北京: 新華出版社,1997) ,頁83。雖然中國經濟有亮眼表現,但看在許多觀察家眼中, 卻有有別於前述樂觀的悲觀言論,因而產生另一種論述的中國威脅論,擔心中國 崩潰對國際社會所造成的嚴重問題。由於中國經濟體制的不健全以及內部叢生的 問題,都可能使中國面臨發展難題,其中包括糧食危機、環境污染,以及能源匱 乏甚且耗盡全球資源等問題。此外,中國不平衡的發展,導致嚴重的貧富不均, 一旦內部衝突爆發,政府無法妥善處理,將引發龐大的難民潮等等,均將威脅周 邊國家的社會與安全,因此,中國的崩潰成為另一種形式的中國威脅論。可參見 王裕宏, 「九O年代美『中』關係中的『中國威脅論』 」 ,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 論文(2000年) ,頁43~47;Emma V. Broomfield, “Perceptions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Princeton NJ), Vol. 12, No. 35 (2003), pp. 271~276. 4. 可 參 見 Denny Roy, “Hegemon on the Horizon? China’s Threat to East Asi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Vol. 19, No. 1 (Summer 1994), pp. 149~168; Denny Roy, “The China Threat Issue: Major Arguments,” Asian Survey.

(7)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77. 事發展的強力後盾,中國積極地進行軍事現代化,正是其野心的展 現,是為國際安全的威脅。在許多學者眼中,基於過去歷史經驗和 共產集權的意識形態,使中國政權傾向使用武力、向外擴張,為了 恢復自帝國主義侵略以來的領導地位,便會伺機挑戰現存國際秩 序。再加上伴隨經濟起飛所強化的自信,轉化為高漲的民族主義, 使得政府對外交涉的態度更為強硬。5 由於高漲的民族主義被視為中國特有歷史文化傳統的反應,因 此構成第三個威脅理由: 「文化差異」 。據稱中國的世界觀是「以自 己為宇宙中心」 (Middle Kingdom) ,6因此會希望重建其在歷史上的 霸權地位,則隨著國力的增長,更將強化中國的霸權意識。7這種文 化差異所可能造成的衝突,成為「文化威脅論」的來源。8Huntington. 5.. 6.. 7.. 8.. (Berkeley, Calif.), Vol. 36, No. 8 (Aug 1996), pp. 761~762; 王裕宏, 「九O年代美 『中』關係中的『中國威脅論』 」 ;Ross H. Munro, “Awakening Dragon: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著,隋麗君等 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 以上可參見Denny Roy, “The China Threat Issue: Major Arguments,” pp. 758~771; Thomas J. Christensen, “Posing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 China’s Rise and Challenges for U.S. Security Policy,”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Vol. 25, No. 4 (Spring 2001), pp. 5~40; Nicholas Kristof,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72, No. 5 (1993), pp. 59~74;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 著,隋麗君等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Avery Goldstein, “Great Expectation: Interpreting China’s Arriv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Vol. 22, No. 3 (1997/98), pp. 36~73. 「Middle Kingdom」意指中國歷代的君王,多認為自己統治的地區是宇宙的中心, 因此是「中國」 。Richard K. Betts and Thomas J. Christensen, “China: Getting the Questions Right,” The National Interest (Ireland), (Winter 2000-01), p. 17;Chengxin Pan, “The China Threat in American Self-Imagination: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Other as Power Politics,” Alternatives (Boulder, Colo), Vol. 29, No. 3 (Jun-Jul 2004), p. 308. 參見Harry Harding,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 Reform after Mao (Sydney: Allen & Unwin, 1987), p. 258. 轉引自 Chengxin Pan, “The China Threat in American Self-Imagination: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Other as Power Politics,” p. 308. 以上可參見王裕宏, 「九O年代美『中』關係中的『中國威脅論』」;Samuel P. ;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1998)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Warren I. Cohen, “China’s Strategic Culture,” Atlantic Monthly (Boston, MA), Vol. 279, No. 3 (Mar 1997), pp. 103~105..

(8) 78.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指出東西方文明無法避免斷層線所引發的衝突時,就隱藏了中國是 潛在威脅的訊息。此外,對美國知識界來說,進入後冷戰時期的美 國成為唯一超強,而現存的國際結構正符合美國的利益追求,所以 希望維護其在國際上的地位;9但快速發展的中國,卻成為美國知識 界維持霸權的隱憂。10咸信崛起的強權多會傾向挑戰現存秩序。11因 此,中美關係恐無法避免安全競爭與衝突。12 不過,在一片視中國威脅論為即將或正在發生的聲浪中,也有 反駁的意見。有論者認為中國驚人的經濟成果只是被高估的結果。 13. 即使中國經濟真的快速成長,但其內部問題叢生,所以根本還稱. 不上是個威脅。14此外,也有學者持樂觀的看法,認為經濟快速成 長的中國,需要和平穩定的環境,與國際社會合作,進行全球化。 這些發展與變化,限制了中國激進、冒險的政策作為,使她不會去 破壞區域秩序,甚至會積極地去維護、確保周邊以至國際環境的穩 定。再者,經濟發展深化了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賴與依存度,使得 國家間有可以相互分享的共同利益,因而強化了彼此間的關係並降 低衝突的發生。15同時,只要中國持續進行經濟改革與發展,加入 9. 閻學通, 「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 ,國際問題研究(北 ,頁13。 京) ,第3期(2004年) 10. 可參見劉靖華, 「二十一世紀20-30年代,中國崛起及外交戰略選擇」 ,戰略與管 理(北京) ,第3期(1994年) ,頁119~120;Dana Dillon & John J. Tkacik Jr., “China’s Quest for Asia,” Policy Review (Washington), Vol. 134 (Dec 2005/Jan 2006), p. 33. 11. Alastair Iain Johnston, “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Vol. 27, No. 4 (Spring 2003), p. 6. 12. John J. Mearsheimer, “Realist View of China.” <http://globetrotter.berkeley.edu/people2/Mearsheimer/mearsheimer-con6.html> 13. Gerald Segal, “Does China Matter?”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78, No. 5 (Sep/Oct 1999), pp. 24~36. 14. 可參見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1998) ,頁 212~218;Gerald Segal, “Does China Matter?”; David Wall, “China as a Trade Partner: Threat or Opportunity for the OECD?” International Affairs (London), Vol. 72, No. 2 (1996), pp. 329~344;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編著,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北: 致良出版社,1996) 。 15. 可參見Andrew J. Nathan & 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

(9)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79. 國際組織,遵循國際規範等等,終究會成為良性強權,而不會成為 國際間的威脅。16至於軍事發展方面,有學者認為中國的軍事能力 仍與其他國家有所差距,17而且是個可以被抑制的區域性威脅;18再 加上中國現階段的目標是以發展經濟和維持國內政治穩定為主,因 此不傾向採取冒進的擴張政策。19因此,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只是杞 人憂天。20. 參、對美國中國威脅論的反思 仔細觀察上述有關中國威脅論的分析,其實可以發現一些有趣 的現象。美國知識界主張中國威脅論者對於中國崛起所可能造成的 影響和威脅,其實焦點多從「中國崛起可能會影響美國地位並削弱 西方價值的普遍性」出發。其理論邏輯在於:中國崛起必會對現狀. 求安全的戰略(台北:麥田,1998) ,頁249~278;James L. Richardson, “Asia-Pacific: The Case for Geopolitical Optimism,” National Interests (Ireland), Vol. 38 (1994/95), pp. 28~39; Aaron L. Friedberg,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Is Conflict Inevitabl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Vol. 30, No. 2 (Fall 2005), pp. 「九O年代美『中』關係中的『中國威脅論』 」 ,頁89~90。 12~13;王裕宏, 16. 可 參 見 Aaron L. Friedberg,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Is Conflict Inevitable?” pp. 15~16; Minxin Pei, “Creeping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Vol. 6, No. 4 (Oct 1995), pp. 64~79; George Gilboy & Eric Heginbotham, “China’s Coming Transformation,”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80, No. 4 (Jul-Aug 2001), pp. 26~39; Elizabeth Economy, “Don’t Break the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83, No. 3 (May-Jun 2004), pp. 96~109; 另有人認為主張中國威脅論者誇大了中國的危險性,而忽略了中國隨著 時間演變,將會有所改變,並與國際社會和平共處,參見Emma V. Broomfield, “Perceptions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pp. 265~284. 17. 參見Andrew J. Nathan & Robert S. Ross著,何大明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 安全的戰略,頁219~247;Michael O’Hanlon, “Why China Cannot Conquer Taiw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Vol. 25, No. 2 (Autumn 2000), pp. 51~86. 18. Gerald Segal, “Does China Matter?”, pp. 29~32. 19. Vincent Cable & Peter Ferdinand, “China as an Economic Giant: Threat or 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Vol. 70, No. 2 (1994), pp. 248~250. 20. Michael G. Gallagher, “China’s Illusory Threat to the South China Se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Vol. 19, No. 1 (Summer 1994), pp. 169~194..

(10) 80.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不滿,因而要改變當前的國際秩序,因此,中國是個威脅。21再者, 現存的國際架構是二次大戰後由美國所主導建立的, 22 冷戰結束 後,其地位更形穩固,所以研究者念茲在茲、所要鞏固的「現狀」 , 其實就是維護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結構。因此,如果中國企圖重塑國 際秩序,就是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甚至取而代之, 23 所以萊斯 (Condoleezza Rice)說: 「中共憎惡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角色,這意 味著它不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國家,而是一個企圖改變亞洲的權力平 衡以有利自己的國家。」24由此推論,對美國知識界來說,中國威 脅論的主軸在於維護美國的霸權,也要捍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價 值。 維護霸權的想望起因於對美國角色衰落的擔憂,25因此需要塑 造敵人來凝聚力量,並激發危機感來強化對西方文化與價值的重 視。在現實主義的邏輯裡,因為中國是崛起的強權,所以會是個威 脅,而眾多理論與分析只為證明或否定這個結論(或前提)的存在。 21. 可 參 見 Aaron L. Friedberg, “The Future of U.S.-China Relations: Is Conflict Inevitable?” pp. 16~24; John J. Mearsheimer著,王義桅、唐小松譯,大國政治的悲 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John J. Mearsheimer, “Realist View of China”;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Randall L. Schweller, “Managing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 Theory and History,” 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 Robert S. Ross, eds., Engaging China: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22. Ian Johnstone, “US-UN Relations after Iraq: The End of the World (Order) As We Know It?”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Firenze Ferrovia), Vol. 15, No. 4 (Sep 2004), pp. 815~821. 23. 有人便認為北京很明顯地企圖成為東亞的優勢強權,要在亞洲建立符合自己利益 的地位與關係架構,強化自己的影響力,孤立美國,削弱美國及其盟邦在這個區 域的地位。Dana Dillon & John J. Tkacik Jr., “China’s Quest for Asia,” Policy Review (Washington), Vol. 134 (Dec 2005/Jan 2006), p. 33. 24. 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79, No. 1 (Jan-Feb 2000), p. 56. 25. 如Paul Kennedy著,張春柏等譯,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 衝突(台北:五南,1995) ;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 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1998) ;Joseph S. Nye, Jr.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 。 的矛盾與未來(新店:左岸文化,2002).

(11)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81. 綜觀研究者所提出的諸多理由,主要是在說明:中國是不同於西方 文化的國家,這個國家是有野心並尋求向外擴張,同時也戮力於推 翻當前的西方普世價值,重建以自己為中心的秩序,再加上中國在 亞洲拉攏周邊國家的動作頻仍,美國似乎被排除在外,因而引起美 國知識界對自己國家在亞洲地位的擔憂。基於上述種種理由,中國 便「理所當然」被視為威脅。 中國不同於日本和德國,後兩者在戰後都透過美國的扶持而重 新站上國際舞台,但中國卻從之前的反美反霸開始,就與美國走上 不同的路,因此現在中國的崛起並不是依照美國的處方和所謂現代 化的模式,這一方面鼓舞了非西方國家對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另一 方面也讓美國知識界所引以自豪的發展模式不再被定為一尊,也不 再絕對神聖,這對西方文明的發展與維持造成極大的挑戰。不同文 明之間的齟齬,便由杭亭頓(Huntington)所提出的文明衝突論總 其成,他認為西方文明正受到非西方文明的嚴重衝擊,諸多文明因 為自己的特殊因素而提昇自己的自信心並快速發展,26所以為了弭 平文明間的斷層,他主張維繫西方的定位,並接受全球多元文明的 發展。27 這個看來鼓吹全球文明共存的理論,其實還是以西方中心出 發,關注焦點著重於如何讓西方價值繼續保有主導地位。冷戰後的 美國需要敵人,透過文明衝突論,杭亭頓(Huntington)從文明的 角度塑造了挑戰美國根本價值的對手,這種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危 機情結,由於「拒絕美國信念和西方文明……,代表美利堅合眾國 壽終正寢」 ,28而且「一個非西方的美國就不是美國了」 ,29因此為了 26. 非西方文化的興起起因於自我肯定與自信,但不同文化對於肯定自己的原因也不 同。例如Huntington認為亞洲文化的重振發軔於經濟成長,回教的自我肯定則絕 大部分來自社會動員和人口成長。參見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 秩序的重建,頁131。 27. 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頁442。 28. 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頁428。.

(12) 82.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強化西方日漸式微的力量,必須「保存西方文明符合美國和歐洲國 家的利益」 ,30以凝聚西方的敵我意識,並反射到對中國的敵意上, 為中國威脅論立下嚴密的理論基礎,而核心觀點便在於維護西方價 值與美國霸權。 反對中國威脅論者的觀點,與鼓吹中國威脅論也有異曲同工之 妙。之所以不認為中國是威脅,原因之一是因為實力不足,論述背 後隱含著當中國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仍可能會成為威脅;原因之二 在於中國開始接受西方的遊戲規則、學習主流的價值規範,這裡隱 藏的涵意是:唯有中國成為西方可以接受的、或甚至是西方改造下 的中國,才有可能免於威脅的身份;一旦中國反駁主流,仍舊依循 固有文化,則中國依然是個異端,是美國知識界的威脅來源。 因此,揆諸正反兩方的意見,都可以發現他們的前提都是以維 護美國霸權和西方文化為核心考量,中國威脅論是否成立,也以中 國是否挑戰了這兩個預設為判斷標準;但這預設是以美國的認知為 出發點,當分析家「認為」中國崛起傷害了美國的最高戰略目標時, 中國就是威脅;當研究者「認為」中國遵守了美國所訂定的制度規 則時,中國就不是威脅。於是,中國對於國際社會而言是否危險, 不是因為「中國本身就是個威脅」或因為「中國做了什麼,所以是 個威脅」 ,而是因為美國對其有疑慮、對其懷有敵意,是美國先以 自己的需要為立論基礎,從而判斷中國的威脅程度。因此,中國是 否是威脅,並不取決於其行為,而著眼於美國自己的認知和判斷。 職是之故,美國知識界看似迥異的中國威脅論,其實有共通的 情感認知,進而使得中國被視為威脅,但這樣的負面情感,並不具 有普遍意義,因此學界對中國威脅論的討論與爭辯其實並不理性客 觀,卻披上了實證的外衣來進行學術上的交鋒;再者,即使中國學 29. 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頁442。 30. 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頁434。.

(13)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83. 習、接受了美國價值,但「中國文化」仍然會將「中國」區辨出來。 31. 所以,中國仍然會被視為是威脅或危機,因為他永遠都會是個「他. 者」 ,這也是為什麼有澳洲學者會認為即使中國真的民主化了,但 仍然會是個威脅。32問題不在於中國採取什麼樣的價值、意識形態 或國家發展方向,而在於普世主義對其所懷的負面情感、所認知的 中國以及所需要創造的敵人。 對此,潘成鑫就提出強烈的批評,他認為整個中國威脅論,根 本就是美國因自我形象存在的需要而被建構出來,美國需要他者的 存在,才能證明並對照出西方的價值,所以中國必須是也只有被塑 造成威脅,美國的價值與文化才能獲得證成。因此,中國是美國自 身的鏡像,這種鏡像的需要,使得西方的中國學研究充滿了偏見與 主觀意識。33除此之外,許多學者也相繼反思西方對中國學的研究 之中所存在的謬誤與偏差。34 是故,許多理論的提出只為解決自身國家的問題。也因此,當 在討論中國威脅論時,美國學者無不充滿西方中心的文化霸權觀 31. Richard Madsen, China and American Dream: A Moral Inqui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p. 43. 32. 可參見「澳研究報告:民主中國或對世界威脅更大」 ,木子網,2006年3月2日。 <http://news.muzi.com/news/ll/fanti/1408896.shtml?cc=20628&ccr=>; 「澳洲智庫報 告:中國民主開放 威脅亞太安定」 ,木子網,2006年2月28日。 <http://news.muzi.com/news/ll/fanti/1408564.shtml?cc=20628&ccr=> 33. Chengxin Pan, “The China Threat in American Self-Imagination: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Other as Power Politics”; Broomfield也認為中國威脅論是被反中國 的美國學者塑造出來,整個理論也不客觀中立,但其反對中國威脅論的理由最後 還是落入中國將會趨向或進行內部改革等窠臼,參見Emma V. Broomfield, “Perceptions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34. 認為中國學研究其實存在偏見與主觀認知,或對中國學進行反思,可參見Richard Madsen, China and American Dream: A Moral Inquiry; Peter Hays Gries, “A China Threat? Power and Passion in Chinese Face Nationalism,” World Affairs (Washington, etc.), Vol. 162, No. 2 (Fall 1999), pp. 63~75; Paul A. Cohen著,李榮泰等譯,美國的 中國近代史研究:回顧與前瞻(台北:聯經,1991) ;王景倫,走進東方的夢: 美國的中國觀(北京:時事出版社,1994) ;侯且岸,當代美國的「顯學」 :美國 。 現代中國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4) 84.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念,基於這種心態,左右了他們對於中國發展的判斷,同時,這些 學者在研究中國問題時,都是為美國的利益與需要而服務。所以, 「表面上看他們在研究中國,實際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卻是美國自身 的問題」 ,35這種功利目的延伸到對中國威脅論的討論上。由於, 「美 國的中國研究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不可避免地導致美國學者滋生 不可一世的文化霸權觀念,同時使很多人對美國的研究產生盲目崇 拜。」36所以當美國主流論述對中國威脅論登高一呼時,國際上的 響應便不絕於耳。結果,人們也忽略了西方文化/主流理論背後的 宰制性與權威性,被這些所謂的客觀邏輯所迷惑,而無法探知事實 的全貌與瞭解真實世界的複雜程度。 基於前述對於中國威脅論的分析,可以發現多數論述的背後都 參雜嚴重的美國情結,而這種負面的情感,並非普世皆準,日本知 識界對「中國威脅論」的認知,就與美國知識界相異。. 肆、中國威脅論與日本 從村井友秀首次提出「中國威脅論」看來,其中的內涵與美國 的想法似乎相差無幾,37日本政府對中國威脅的認識,也與村井友 秀共通:93年,日本政府推出「新防衛大綱計畫」 、3896年的「美日 安全聯合宣言」 、97年的「美日防衛合作指針」 ,39以至2006年發表 的「防衛白皮書」 ,40都明示、暗示了中國威脅論,其中的說法都與 35. 侯且岸,當代美國的「顯學」 :美國現代中國學研究,頁6。 :美國現代中國學研究,頁9。 36. 侯且岸,當代美國的「顯學」 37. 村井友秀, 「論中國這個潛在威脅」 ,諸君(東京) ,五月號(1990年) 。 38. 可參見「中日戰略攻防,恐爆發新冷戰」 ,中央日報,2004年12月15日,第6版; 「日官員:日 「日將反制潛艦,中共不滿」 ,聯合報,2004年12月11日,第14版; 急需新防衛戰略抗中」 ,自由時報,2005年7月22日,第2版。 39. 唐嘉虹, 「後冷戰時期日本之中國政策」 ,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頁18。 40. 參見「日本2006年版防衛白皮書首提『日美全球同盟』 」 ,TOM在線,2006年6月 27日。<http://news.tom.com/2006-06-27/0021/53878999.html>; 「日新版《防衛白 皮 書 》 出 爐 , 繼 續 渲 染 『 中 國 威 脅 』」, 中 國 經 濟 網 , 2006 年 6 月 27 日 。.

(15)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85. 美國的論調不謀而合。而一直以來,中國威脅論的說法在日本各界 也從來沒有消失過,但官方卻從未正式公開地證實他們對中國威脅 論的看法。直到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2005年12月22日的記者會上, 提出中國在軍事方面的發展,對日本「具有相當的威脅」 ,41為日本 內閣首次將中國威脅論的說法對外公開,引起軒然大波,但緊接 著,小泉純一郎在28日立刻反駁說中國並非是個威脅。42 綜觀日本官方的表現,可以發現很弔詭的現象,就是日本各界 普遍認為中國是個威脅,43但政府卻一直不願在公開場合承認這個 說法。而在政冷經熱的情況下,日本政界一再批評中國對於處理兩 國問題的態度與方法是干涉內政,使得雙方政治交流幾次降至冰 點,其後政府卻又通過對中國的貸款破冰。44從中可以看出日本官 方對中國的情感充滿了矛盾,而這種的情感,也同樣存在於日本知 識界。也因此,日本官方與知識界對於中國的情感認知都是相通 的,都試圖淡化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但一方面卻又希望透過與美國 合作和拉攏周邊國家來防範中國,結果形成對中國既拉攏又抑制的. <http://big5.ce.cn/xwzx/gjss/gdxw/200606/27/t20060627_7531190.shtml> 41. 「日提威脅論,中國怒斥」 ,中央日報,2005年12月23日,第3版。另關於麻生對 於中國的批評,可參見「日外相批中狹隘民族主義」 ,自由時報,2006年5月5日, 第5版;日本在野黨民主黨前黨魁前原誠司也提出中國威脅論的看法,參見「中 國快速增強軍力,日提高警戒」 ,自由時報,2005年12月27日,第4版。 42. 「日本首相怎麼公開否了外相言論」 ,鳳凰網,2005年12月31日。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5040617914368/20051231/721590.shtml> 在此之前,小泉也在各種場合中表示並不相信中國威脅論。參見「小泉與布希會 談時表示不相信『中國威脅論』 」 ,新華網,2005年11月16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16/content_ 3788596.htm>;日本政府也提出答辯書,否定中國威脅論的說法,參見「日 本政府答辯書否定『中國威脅論』 」 ,人民日報暨海外版,2006年2月1日,第3 版。 「後冷戰時期日本之中國政策」 ,頁41~46。 43. 參見唐嘉虹, 44. 「恢復對中貸款,日中表面化冰」 ,中國時報,2006年6月7日。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5+11 2006060700079,00.html>.

(16) 86.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對華態度,45造成知識界在看待中國崛起時,與美國有不同的角度。 Christopher Johnstone就直接表示美國跟日本的知識界對中國的認 知和期待有極大的差別,46也因此, 「中國威脅論」對日本知識界便 有相異於美國知識界的意義。 此外,隨著中國崛起,迫使日本各界重新思考外交政策,但何 思慎指出,原先沈浸於「日本第一」47的日本各界,因為泡沫經濟 與中國蓬勃發展的兩相對照之下,失去了自認為是「亞洲領頭雁」 的自信。村井友秀發表關於「中國威脅論」一文,更震撼了日本社 會,從原先強調中國前景光明轉變為擔憂威脅成真。但日本知識 界在擔心強大的中國之餘,也對脆弱的中國感到不安,於是就出 現了前述的交往、協調與「預防性防禦」的外交政策交相出現。48但 是這種保守的對華政策,其實沒有給予日本知識界多大的迴旋空 間。49 45. 相關日本首相對華政策的概略,可參見唐嘉虹, 「後冷戰時期日本之中國政策」 , 頁36~41。 46. 參見Christopher B. Johnstone, “Japan’s China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S.-Japan Relations,” Asian Survey (Berkeley, Calif.), Vol. 38, No. 11 (Nov 1998), pp. 1067~1085. 47. 參見傅高義(Ezra F. Vogel)著,吳逸仁譯,日本第一(台北:金陵,1981) 。 「 『中國威脅論』與二十一世紀日本對中國政策芻義——以經濟與 48. 可參見何思慎, 軍事為中心」 ,2000年度財团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歷史研究者交流事 業報告書,2001年3月。 <http://www.koryu.or.jp/08_03_03_01_middle.nsf/1384a27fc6686a1a49256798000a6 2f6/274073eeb7d0a1ef49256ab00025bea4/$FILE/hoszushen.pdf>; Kishore Mahbuban 指出自冷戰結束後,美日雙方的連結似乎沒有存在的必要,美日同盟又不對等, 呈現為「要求者與被要求者」 (demander-demandee)的關係,但中日間的爭執與 國際環境的變化,使日本只能忠實地跟隨美國,導致其無法辨清國際環境與自我 定位,所以無法訂定確切的外交政策,日本因而陷入「漂流外交」中。參見Kishore Mahbuban, “Japan Adrift,”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etc.), Vol. 88 (Fall 1992), pp. 126~144. 49. 日本外交部發言人在1996年就曾經表示日本無法在地理上離開東亞,因此必須與 中國和台灣保持良好關係,因此日本無法進行冒險的行為。是故, 「我們(日本) 的處境比美國還要脆弱,因此,我們能做的跟能說的都非常有限。」轉引自 Christopher B. Johnstone, “Japan’s China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S.-Japan Relations,” p. 1081..

(17)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87. 船橋洋一(Funabashi Yoichi)表示日本當前最重要的便是強化 美日安保,50但美國卻與中國逐步改善關係,使日本擔心被華盛頓 出賣。51再者,日本知識界希望領導亞洲,但經濟的衰退與無法擺 脫美國的影響,使日本的處境非常難堪。日本的知識份子在亞洲的 矛盾與難處,可歸結為環環相扣的三個因素:1、知識界希望領導 亞洲,但經濟力的衰退,使它失去主導的本錢,再加上無法與美國 脫離關係,讓其他亞洲國家對於日本所提出的許多政策不以為然; 2、日本知識界要主宰亞洲,必須以亞洲國家的身份現身,可是它 想要擺脫美國的勢力卻不可得,與美國的關係愈密切,日本在亞洲 能發揮的空間便愈小;3、日本學界希望維持美日緊密的關係,但 美國卻逐漸偏向中國,讓日本知識界陷入了兩難困境。日本知識份 子要領導亞洲,必須擺脫西方的影響,但要維持他和中國抗衡的本 錢,卻又需要與美國結盟,但美國卻可能只是把日本視為可以與中 國談判的籌碼,結果知識界陷入過去二次大戰前的尷尬情境:既無 法脫歐,又無法入亞。52 日本政府在處理中國問題時的不一致和政策擬定上的困難,其 實已經透露出其看待中國崛起的態度與美國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 同樣也反映到知識份子身上,使知識界對中國威脅論有不同於美國. 50. Yoichi Funabashi, “Tokyo’s Depression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77, No. 6, (Nov-Dec 1998), pp. 26~36; 吳心伯也認為日本面對中國崛起,由於 擔心原本的東亞權力平衡發生變動,激化中日間的衝突與對抗,所以會更偏向並 希 望 強 化 與 美 國 的 同 盟 關 係 。 參 見 Xinbo Wu, “The Security Dimens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arily Watching One Another,” Asian Survey (Berkeley, Calif.), Vol. 40, No. 2 (2000), p. 306。另有關美日安保的發展與相互需要的關係, 可參見黃偉修, 「後冷戰時期日中關係對美日安保同盟的影響」 ,淡江大學國際事 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戰後中日關係的發展,可參見黃金湯, 「後 冷戰時期中日外交關係」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 51. 關於日本擔心被美國出賣或是任日本自生自滅,可參見Yoichi Funabashi, “Tokyo’s Depression Diplomacy”; Christopher B. Johnstone, “Japan’s China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S.-Japan Relations,” pp. 1081~1085. 52. 以上可參見Yoichi Funabashi, “Tokyo’s Depression Diplomacy.”.

(18) 88.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學界的思考方式。而要研析前者對中國的態度與看法,便需要回到 問題的源頭。. 伍、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 十九世紀末期,遭逢西力衝擊的亞洲,開啟了朝貢體制快速崩 解的過程,貴為天朝的中國,無力抵抗歐美強權,同屬東亞的日本 亦無可倖免。為了因應危機、對抗西方,日本的近代化於焉展開, 同時也觸動了如何處理「中日關係」這個敏感問題。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明確區分東洋與西洋。他認為西洋是進 步的文明,東洋則是野蠻落後的社會,充滿強烈的專制性格,當其 與具備科學特質以及自由精神的西洋文化交鋒時,必嚐敗果;而中 國正是專制文化的代表。53這種勝敗預言在西力叩關時,似乎得到 了應證。西方以「文明/野蠻」明確地區辨東西,屬於中華文化圈 的日本,便自然地被歸屬於落後的東方社會之中。這種黑格爾式的 「東洋概念」 ,深深影響日本知識界,原本屬於東洋的日本,必須 脫離野蠻之列,才能進入「先進世界」 ,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便成為 首要之務。因此,明治維新的重點不只是進行形式上的現代化,更 是從根本上決定日本應該進入文明的西方社會或是繼續待在野蠻 的東方文明中的戰略選擇,以及如何區辨中日關係。 深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思想界想要推動近代化,就必須擺脫被西 方視為落後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類屬,因而要甩開龐大沈重的 中國陰影,故近代化的過程便成為排除中國的過程,當時的主流思 想便著重於切割與中國的關係,以至參與瓜分中國;但也有主張協 助中國,與中國友好者,知識界紛亂的中國觀呈現出: 現實主義認為英日合作,使中國更加開放;理想主義認為日 53. 面對東洋與西洋之別的文明、非文明的論爭,新渡戶稻造撰寫武士道一書,對西 方文明國對於東方國家的質疑,提出抗辯。可參見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代 思想批判(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頁24~43。.

(19)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89. 本對中國有義務,甚至可以以軍事行動喚醒中國;法西斯主義的 中國觀認為應支持中國民族主義,使中國站起來;國家主義者認 為日本應接管中國使之成為日本的屬國;新傳統主義者認為日本 要由經濟滲透,教育中國;民主派歡迎五四運動,批評日本的帝 國主義。此外,還包括民粹主義與社會主義。54 但不論是何種主張,其中都暗含一個前提:日本先進於中國, 所以日本可以與中國脫鉤,甚至指導中國、改造中國、侵略中國。 因此,不論是主張親華者抑或是侵華者,都在為日本的近代化找出 路,而且都直指中國為其面對的對象。知識份子希望讓日本達成「文 明開化」的國家目標,由於黑格爾對「文明/野蠻」的分野,是以 中國為對象,所以讓思想家從中找到擺脫中國文化負債的可能,只 要擺脫東洋,自然不會與中國歸屬同類。所以日本透過「脫亞入 歐」 ,堂而皇之的進入文明之林,學習西方的生存邏輯,而這脫亞 的過程也成為脫「中」的必然。 但矛盾的是,日本無法完全脫離中國,甚至也無法脫離東亞, 因為「對於東亞和日本來說,中國乃是一個先在的國家,一個遠比 自己久遠的文明。因此,中國對於東亞和日本來說,正是一個先在 的、歷史性先驗存在。沒有中國,也就不會有日本的存在。」55所 以,日本知識界在脫中之餘,還不停地回頭看中國,並以前述的各 種方式希望解決中國問題。不停關注中國的原因在於複雜的「他者 認識」 ,即「他者認識」並非只是單向的視角和方法,它還內含了 「將他者視為自身一部份」的概念,也就是「看即被看」 。因此, 認識他者,同時也在意識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故「他者」便成了「鏡 像中的自我」 。56是故,當日本知識界在看中國時,同時也在認識自 54. 唐嘉虹, 「後冷戰時期日本之中國政策」 ,頁47。 55. 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頁2。 56. 山室信一, 「面向未來的回憶——他者認識和價值創建的視角」 ,載於中國社會科 學研究會編,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中日學者的共同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4) ,頁14~16。.

(20) 90.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己,並不斷脫卻身上的中國成分,以證明自己不是對方(中國) , 且否定中國,將文明化的自己提昇到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中 國、取代中國,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華夷秩序」 。因此,日本需 要有中國/亞洲的存在/對照,才能在世界上以「東方文明的代表」 現身,57進入「遠西」 。58故而,不論是興亞或是脫亞,日本知識界 都必須面對中國。唯有中國存在,亞洲才能完整,日本才能以西方 的代言人進出中國/亞洲,解決東方近代化的問題,扮演橋樑與中 介者的角色,協助東西文明統合,並成為亞洲的領導者。唯有如此, 日本的存在意義才能被凸顯。也正是希望「引領亞洲」 ,使得日本 思想家在重構中日關係時,充滿了矛盾與分歧,因為看似在面對中 國的日本知識界,其實內含著透過中國來對抗西方。 大川周明、石原莞爾就認為日本代表了復興亞洲文明的意義, 所以要從此來實現世界的維新與道義的統一(東西方文明對抗統一 觀) ,其背後的目的就是「日本欲獨霸中國、打敗列強,而達到稱 霸世界」 。59近衛篤磨也說: 「東洋的未來將無法避免出現最終在人 種競爭領域的較量。東洋的命運最終將取決於黃白兩個人種之間競 爭的勝負。在這場競爭中,支那人、日本人都是白色人種的仇敵。」60 即使是主張脫亞入歐的福澤諭吉也認識到「文明」的暴力與霸道性 格,而且在其著述中也強調了日本的非歐洲性,但面對當時可能被 西方蠶食的現實危機,使他不得不把「脫亞」當作手段,目的在於 希望「興盛亞洲」 。61極端貶抑中國的津田左右吉,其實也是透過脫 57. 大隈重信認為日本是「東方文明的代表」 ,對照後來日本常以東西方文明之間的 橋樑自居,也可以看出日本相信自己具有這種代表身份。野村浩一著,張學鋒譯, 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走向亞洲的航蹤(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頁7~10。 58. 福澤諭吉認為日本不是東亞的一員,而是亞洲的「遠西」 ,即「文明世界的一員」 。 ,頁141。 王屏,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9. 高蘭,雙面影人:日本對中國外交的思想與實踐(1895-1918) (上海:學林出版 社,2003) ,頁178。 60. 王屏,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頁72。 61. 孫歌,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頁134~139。.

(21)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91. 離中國來擺脫單一的西洋世界史觀,進而讓日本獲得獨立的空間。 一度以日本帝國主義角度出發為中國思考的內藤湖南,在將日本定 位在東亞文明中心的同時,也賦予日本任務:領導亞洲,對抗西方。 也因為如此,當大東亞戰爭爆發時,許多原本反對侵華戰爭的左翼 人士,才會舉辦「近代的超克」座談會,並在會中,表態支持日本 政府,對他們而言,侵略中國欺負弱者的行為,但當與美國等西方 國家宣戰時,卻是「義戰」的開始,是領導東亞對抗西方欺凌的號 角。62 承如前述,日本要對抗西方,必須進行近代化,因而需要擺脫 中國的陰影, 「脫亞入歐」是他們最後選擇的道路。但是脫亞入歐 「並非要徹底拋棄自身的亞洲本源,而是要試圖用與亞洲的決裂來 換取西方列強的認同與協調,從而更好地侵略東亞、支配亞洲,最 終替代亞洲最大的國家『中國』 ,成為亞洲的『第一強國』 」 。63因此 日本知識界透過「脫亞入歐」來進入先進文明之中,但西方國家卻 仍視近代化後的日本為非我族類,引起日本各界的不滿,因此知識 界便轉將國家目標轉為「打敗列強、稱霸世界」 。但日本無力單獨 與西方抗衡,因此,必須結合亞洲的整體力量,尤其是中國。日本 希望「獨霸中國」 ,對中國進行改造,使其符合日本的利益,並藉 由成為亞洲領導者來對抗西方。是故,知識界在面對西力挑戰之後 所做的回應,即:脫離中國→脫亞入歐→再進入亞洲→成為亞洲的 領導者←→改造中國、獨霸中國→對抗西方。64 不論是「脫亞入歐」 、 「脫歐返亞」或是提出包括大東亞共榮圈 在內的各種亞細亞主義,日本知識界都是在先決定如何面對中國、 處理中日關係的前提上,進行近代化的改革,最後則以「西方的日 62. 可參見孫歌,竹內好的悖論,頁94~103;子安宣邦,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 頁222~226。 63. 高蘭,雙面影人:日本對中國外交的思想與實踐(1895~1918) ,頁214。 64. 成為亞洲的領導者與獨霸中國之間沒有絕對的先後關係。.

(22) 92.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本」進出於西方與亞洲之間。而這場轟轟烈烈的維新近代史,最後 以日本戰敗收場,美國重新改造日本,讓日本最初維新的目標也變 得模糊不清。日本戰敗的結果,刺激了知識界對近代化歷史的反 省,而中國則提供了批判日本近代社會的基礎。65可是隨著日本經 濟快速起飛,以迄泡沫經濟的破滅,再對照中國的崛起,造成思想 界負面情感的深化, 「中國威脅論」因而浮上檯面。. 陸、中國威脅論對日本的意義 山室信一表示: 「當日本認為自己處於優越地位時就會表現出 對中國的蔑視,反之一旦自己停滯時,不僅出現中國威脅論,在他 者認識中甚至還隱藏著期待中國崩潰的曲折心理。」66回顧日本思 想界在明治維新之後,自詡為東亞的領導者,因此要推翻中國所建 立的華夷秩序,謀求建立以強大日本帝國為盟主的亞洲新秩序,但 如何對待中國,卻產生「保全論」和「瓜分論」的辯論,67當日本 國力弱小時,會凸顯中國瓜分論,並與對歐美外交協調政策緊緊結 合;而當日本日益強大後,中國保全論就表現地更加明顯,更有侵 略性,對歐美則採取了極其排斥的對策。68而這些辯論其實都隱藏 了「中國威脅論」的前身。 山室信一認為即使是主張脫亞論的福澤諭吉,其實是故意採取 蔑視或貶抑中國的態度來避免心理上的矛盾,因為他的思想本質就 隱含著「中國威脅論」的概念,所謂的「脫亞」與「惡鄰」只是要. 65. 對日本近代化提出批判和反省的思想家有許多人,如竹內好、丸山真男、溝口雄 三、加藤周一、子安宣邦等人。 66. 山室信一, 「面向未來的回憶——他者認識和價值創建的視角」 ,頁16。 67. 中國保全論即所謂的「興亞論」 ,主張被保存或改造後的中國必須符合日本利益, 以建立以日本為首的大東亞、對抗西方。中國瓜分論即所謂的「脫亞論」 ,要擴 張日本國權,佔領中國。可參見高蘭,雙面影人:日本對中國外交的思想與實踐 (1895~1918) ,頁57~66。 ,頁65。 68. 參見高蘭,雙面影人:日本對中國外交的思想與實踐(1895~1918).

(23)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93. 緩和威脅感。69而福澤擔憂的「威脅論」是從出於對日本國權喪失 的不安,因為一旦日本無法脫離西方眼中的東亞,70就會淪落到與 中國相同的命運。這種壓力不僅僅由福澤承擔,也壓迫著其他思想 家,所以即便「保全論」與「瓜分論」看起來差異極大,卻師出同 源,即他們的認識都是從西方的角度出發,來決定如何面對中國, 因此,日本的知識份子選擇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都出自於「西 方文明的價值體系」之中。71由此,或許我們可以進行更大膽地推 演:即福澤等人心底的「中國威脅論」是臨摹西方標準的結果;換 言之,因為西方的價值判斷與標準,讓中國威脅論在日本當時的知 識界中漸漸成形,而威脅論的根本內涵在於擔憂日本國家的未來。 必須注意的是,這種威脅論之所以出現,是根植於對西方的恐 懼:中國無力對抗西方,則日本是否會成為下一個中國?或者是說 日本是否會因為被中國牽連,而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這種「恐懼 西方」的心理便反射到「中國威脅論」的話語中。山室信一認為福 澤隱含的和當前所論述的「中國威脅論」 ,其實都存有對「中國崩 潰論」的期待,但矛盾的是,福澤同樣也擔心中國遭受歐美瓜分。 72. 這種期待和擔憂的交錯情緒,同時反映了日本知識界對日本未來. 發展的不安。雖然經過明治維新,日本比中國強盛,但知識界仍對 中國懷有戒心和疑慮,擔心中國國力恢復之後會剝奪日本在亞洲的 地位,所以期待中國崩潰,這種心理對照現在日本各界擔心中國崛 起,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中國崩潰其實也並非知識界對華政策 69. 參見山室信一, 「面向未來的回憶——他者認識和價值創建的視角」 ,頁20。 70. 此處的「東亞」也可說是西方眼中的中國、朝鮮等國,這也是福澤提出「惡鄰說」 、 「脫亞論」的原因之一。 71. 上述觀點可參見山室信一, 「面向未來的回憶——他者認識和價值創建的視角」 , 頁22~23。 「面向未來的回憶——他者認識和價值創建的視角」 ,頁20。 「中國崩 72. 山室信一, 潰論」亦為「威脅論」的形式之一,所以日本會擔心中國太過弱小或出現重大變 動,美國也擔心中國動盪不安,如果中國崩潰了,所造成的影響,反而會嚴重傷 害美日等國的利益。.

(24) 94.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的選項。因為從十九世紀的歷史來看,一旦中國崩潰或為列強所瓜 分,控制中國的將是西方而非日本,使得後者無法透過掌握中國來 領導亞洲,也就無法確保自己國家的獨立。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日本 許多思想家希望幫助中國發展、建立民族國家,並以「興亞」為主 要訴求的原因。所以福澤所透露的「中國威脅論」 ,其實是為國權 籌謀。 船橋洋一表示,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成為西方俱樂部的一 員,他自認為可以成為東西方間的橋樑,也從而凸顯他的獨特性, 此為其身份認同的基礎,這樣的獨特性使日本成為亞洲近代化的典 範,並具備領導亞洲的正當性。當日本戰敗後,美國堂而皇之地進 入東亞,建立由其所規範的亞洲秩序。對於日本而言,他的戰敗是 「被美國打敗」 ,因而無損於在亞洲稱雄的地位,再加上戰後期所 帶動的雁行發展模式,以及「日本可以說『不』 」 ,使得日本儼然成 為亞洲唯一強權,其獨特性因而仍然具有存在意義。可是隨著中國 改革開放,日本在亞洲的地位開始受到動搖,深受金融風暴打擊的 疲弱經濟,使其競爭領導角色的本錢漸漸流失,由崛起中國所帶動 的國際環境變化,也削弱了日本在國際間與地區間的地位,西方國 家不再需要日本扮演東西方之間的中介者。原本仰賴美國於亞洲稱 雄的戰後日本,也面臨了雙面刃的矛盾。美國固然有助於日本的發 展,卻也使其無法擺脫「歐洲現代文化的世界史」 ,依循美國價值 的結果弱化了日本在東亞的領導地位,尷尬的是,美國對日本的諸 多控制,也掣肘日本成為亞洲盟主的願望,更遑論對抗西方。更有 甚者,面對中國崛起挑戰的日本,被迫強化與美國的關係,使其與 亞洲國家處於不同的位置上。後者不想被納入美國之下,因而不願 意選擇日本的道路,反轉向以中國為學習的典範,這正反映在日本 與東協國家關係變化上。為了拉攏與東協國家的關係,並確立自己 在東亞的領導地位,日本積極推動APEC的發展,並對這些國家進.

(25)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95. 行外援與投資,但後者卻因為二戰時的歷史記憶,以及APEC過於 凸顯以美國為首的「亞太主義」色彩,而對APEC興趣缺缺,連帶 著,也不願認同深受美國制約的日本。73希望擺脫西方勢力來發展 「東亞主義」的東協國家,在遭逢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初期原是希 望與日本合作來強化區域經濟的發展。日本卻因為美、澳牽制,再 加上衰落的經濟,而無法回應東協國家的要求,後者因而轉向與中 國合作,結果使得東亞經濟主導權逐漸旁落於中國之手,74導致日 本在亞洲的存在感愈來愈薄弱。75 矛盾的歐亞身份,使日本難以用亞洲領導者的角色在世界舞台 現身,再加上西方國家漸漸不再需要日本溝通東西方文明,後者賴 以建立自我認同的獨特性因而漸漸失去價值。此外,當一直認為自 己是亞洲領導者的日本,忽然成為不被信任、不被追隨的「盟主」 時,亞洲秩序便出現了變化,中國的崛起深化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 影響,甚至讓部分日本人認為自己過去領導者的角色是歷史上的反 常現象,即亞洲終歸以「中國」為首,日本自明治之後的優勢地位, 只是歷史發展中的偏差與巧合,並非常態。76就日本知識界而言, 中國的崛起彷彿才是歷史上的必然,日本只是暫時搶了中國的位 置,終歸要還給中國,如此的質疑造成日本在敘述和解釋自己的歷 73. 吳玲君, 「日本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2002年) ,頁 73~88。 74. 蔡增家,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日本、東協與中國大陸互動關係的轉變」 , 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4期(2002年) ,頁75~99。 75. “The Presence of Japan is Diminishing in APEC,” Asahi News Service (Nov, 2000). <http://www.abaconline.org/v4/download.php?ContentID=83> 76. 以上,可參見Yoichi Funabashi, “Tokyo’s Depression Diplomacy”; 橋爪大三郎也認 為只要中國經濟持續成長,自然成為另一個世界中心,日本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 得對中國的優勢,是因為社會結構較具柔軟性,但只要中國開始進行真正的近代 化,主要角色的位置自然會被中國取代,因為對中國來說,在歷史上他多處於大 國的地位,因此,現在中國的崛起只不過是回到自己原來的地位罷了。可參見橋 爪大三郎, 「日、中、美的社會文明及其比較」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編,中國與 日本的他者認識:中日學者的共同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 頁80。.

(26) 96.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史時產生困難,也讓他從明治以降的認同建構與定位選擇更為混淆 不清。知識界因而希望加快調整國家定位的腳步,77讓日本成為正 常國家,卻也陷入了到底要以何種面貌面對西方與亞洲的漩渦。 無法擺脫美國的日本,也無法加入亞洲,因此,無法脫歐亦無 法入亞/興亞。職是之故,相較於為了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的美 國,中國威脅論對日本來說,具有更多的意涵,其中包括對自己在 亞洲身份上的定位、區域領導權的維護,更包括如何維持與美國的 關係。中國的崛起不論成功與否,至少到目前為止對其他國家揭示 了一個意義:即沒有唯一的一條近代化道路,任何國家都可以根據 自己的需要,在保有主體性的同時,進行各式各樣的近代化。可是 選擇完全西化的日本,卻失去了「獨立之心」 ,也失去了主體性, 近代化的發展,使他到現在反而還脫離不了「殖民」78的陰影。定 位無法確定,認同沒有歸屬,使日本在制訂政策上也產生困難,亦 使日本右翼風潮愈來愈高漲。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戰前日本的「中國威脅論」與當前的威 脅論合流,同樣都是在決定自我認同的歸屬。而當前的威脅論更以 西方的邏輯現身,表現出與美國看似相同的焦慮,因此,有平松茂 雄從中日對東海資源的爭奪提出擔憂;79有日本政府對於中國大幅 增加的軍費感到不安;80有川島弘三表示中國正在發展海權,將會 77. 小澤一郎在日本改造計畫一書中表示,日本應該轉型成普通大國,否則只是個功 能不全的「單肺國家」 。轉引自唐嘉虹, 「後冷戰時期日本之中國政策」 ,頁34。 。 亦可參見小澤一郎著,陳世昌譯,日本改造計畫(台北:聯經,1994) 78. 此處指的「殖民」 ,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殖民主義,而是日本在戰敗之後,由美國 一手接管、改造,對照其他亞洲國家,日本直到今天都還脫不去美國的陰影,就 如二戰時期/之前,帝國主義的延續,也一直提醒日本,二戰並未結束。 79. 參見平松茂雄著,楊明珠譯, 「中國在東海擴張勢力—將被併吞的日本經濟海 域」 ,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4期(1999年) ,頁73~92。 ,美國之音中文網,2007年6月12日。 80. 「日本專家呼籲中國解釋軍費增加原因」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7-06/ w2007-06-12-voa51.cfm>;日本前防衛廳長官久間章生指出中國軍費支出的成 長,對日本構成了威脅,見「久間章生:中國的軍費成長構成威脅」 ,台灣之音,.

(27)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97. 成為日本的敵人;81有主張基於民族主義情緒的左右,而認為中國 即使民主化後,仍然會與日本敵對者;82有認為中國一旦與台灣統 一,結合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力量,以致控制整個東南亞,將嚴重威 脅日本生存的岡崎久彥;83甚至有擔憂日本將被中國併吞的言論。84 上述對於中國崛起的不安,在政策上便出現了「親美派」 、 「重亞派」 與「有側重的平衡論」等爭辯。85在政策間擺盪不定,反映了日本 知識界對於自己定位、對國家認同以致對歷史認識的困惑,這樣的 困惑從明治維新一直延續到今日。因而,戰前的辯論與現今中國威 脅論的基本認識都是相通的。86. 柒、一個中國,幾種威脅? 一、美國威脅論下的中國威脅 對美國知識界而言,其承續了歐洲自啟蒙以降的進步史觀與客 2006年9月27日。<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NewsID=46570> 引起軒然大波之後,又立即改口為僅是「關注」中國擴軍,見「日防衛廳長官否 認 中 國 威 脅 」, 明 報 , 2006 年 9 月 29 日 。 <http://www.mpinews.com/htm/INews/ ,美 20060929/ca51149w.htm>;另可參見「分析:日澳協議因應中國軍力增長」 國之音中文網,2007年3月13日。<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 com/chinese/archive/2007-03/w2007-03-13-voa30.cfm> 81. 川島弘三,激動する鄧小平後の中国(東京:第一企画出版,1990) 。 82. Hiroyasu Akutsu, “China Would Continue to be Anti-Japanese Even After Democratization,” Global Platform, Japanese Institut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Apr, 2005). <http://www.glocom.org/debates/20050428_akutsu_china/> 83. Hisahiko Okazaki (岡崎久彥), “The Strategic Value of Taiwan,” the Okazaki Institute (岡崎研究所).<http://www.okazaki-inst.jp/stratvaluetaiwan-eng.html> 84. 「日議員稱日本面臨被中國併吞威脅」,美國之音中文網,2007年2月27日。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7-02/w2 007-02-27-voa35.cfm> 85. 趙建民、何思慎, 「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台新 安全架構」 ,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 ,頁83~104。 86. 山室信一, 「面向未來的回憶——他者認識和價值創建的視角」 ,頁22~23。橋爪 大三郎也指出日本在近代化的過程中,雖然與亞洲絕緣,但其社會結構與美國格 格不入,因此無法完全吸收美國的價值觀,但他一方面對美國有著憧憬和反感, 另一方面又對中國懷有敬意跟恐懼,因此,不論中美關係如何發展,日本都會感 到困惑。可參見橋爪大三郎, 「日、中、美的社會文明及其比較」 ,頁68~82。.

(28) 98.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觀理性,標示普世理性的西方文明,必須透過他者的存在,才能體 現其普遍性的進步信念與自由精神,亦即形塑二元對立的自我與他 者關係,來確認自我的位置和認同,並定位西方文化的歸屬。這種 二元對立反射出了普世與特殊的對立觀念,最終成為一種世界秩 序,在此秩序中,確立了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歷史,當這種以進步 為依歸、以停滯與否作為衡量尺度的歷史發展成為強勢的知識主流 時,歐洲便取得了霸權地位。承繼歐洲文明的美國知識界,亦複製 了這個他者認識的過程,並取代歐洲成為西方普世文明的維護者, 且在對抗可能傷害所謂普世文明的威脅者、定義「誰」是威脅的過 程中,確立「文明」領導者的正當性。 複製他者認識的過程,造成美國自建國之後,便不斷地尋找反 對對象以及敵人,87正如杭亭頓(Huntington)所說: 「唯有我們知 道自己不是什麼,甚至往往在知道我們反對什麼之後,才知道自己 是什麼。」88亦即美國知識界不斷地透過尋找敵人來識別自己,89而 永遠懷疑敵人會隨時出現,或說永遠不相信敵人會放棄挑戰自己, 使得美國知識界無須擔心會因失去抗衡對象而無法自處。這種文化 策略成為美國知識界威脅論述的基礎,而中國威脅論正是此文化策 略的具體表現。 美國知識界的中國威脅論述以主權為基礎,任何外於主權的較 大力量都是威脅,崛起的中國因而進入美國知識界的威脅論之中, 而對中國威脅的深層擔憂,其實在於中國示意了與西方文明相對的 異文明崛起。美國知識界視自己為世界的中心,為所有國家的榜 樣,因此他們所實踐的典則理當是絕對的真理,而所謂的「真理」 87. 可參見Samuel P. Huntington, “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New York), Vol. 76, No. 5 (1997), pp. 30~31. 88. 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頁6。 89. 可參見David Campbell, Writing Security: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8)..

(29)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99. 卻可能是以「極度不寬容的排他作風」的基督上帝精神和實證的現 代科學來傳播。90在西方文化中,耶和華和實證科學幾乎是被奉為 唯一的「上帝」 ,這個上帝的本質是「非達到『全面』勝利,絕對 不會甘休,事實上,對上帝而言,若不能達到『全面』勝利,即無 異於否定了上帝的本質。」91隨著歷史發展,這裡的「上帝」已不 僅僅只具宗教上的意涵,亦可適用於西方啟蒙運動後的進步史觀。 由於在西方各界看來,西方文明為真正的「文明」 ,且為各國可以 遵循的唯一發展途徑,美國知識界正是這種觀念的強力擁護者,為 了證明自己的優越,其「全面勝利」的心態更是強烈,唯有獲得全 面的勝利,美國才能成其為世界領導者。因此,美國在國際政治中 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如果無法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便「否定 了美國的本質」 。但既然中國能崛起,就代表了即使是與美國全然 相異的文明,亦能有發揮的空間,則美國的價值觀與文化精神就不 是在各地皆可戰無不勝的了。 因此,中國逐漸強大的力量撼動了美國的地位,損害美國的利 益與安全,更深層質疑、挑戰了美國價值的權威性與絕對性,如果 不將中國的崛起視之為異端,將其歸類為「威脅」 ,則中國的逐漸 壯大便提供其他文明或國家不同路徑的發展選擇,並賦予中國挑戰 美國價值的正當性,則美國以「先進文明」與「絕對典範」所建立 的權力基礎亦會隨之崩潰,以主權為內涵的身份認同無法建立, 「上 帝」福音更將被否定,美國也就不成其為美國。. 90. 參見湯恩比著,陳曉琳譯,歷史研究(下) (台北:遠流,1996) ,頁902。 91. 湯恩比,陳曉琳譯,歷史研究(下) ,頁902。湯恩比在書中是解釋在羅馬帝國時 期的「諸神之鬥」 ,他認為基督教會的上帝:耶和華,不同於當時其他地區的寬 容宗教具有妥協的精神,而是要求絕對的勝利,如此才能成其為「上帝」 。但筆 者認為這種「全面勝利」的思想,不只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宗教爭鬥,亦可適用於 西方啟蒙運動之後的普遍看法。.

(30) 100. 東亞研究EAST ASIAN STUDIES 2008年6月第三十九卷第二期. 二、日本威脅論下的中國威脅 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著重透過確立與集團的關係來定位國 家認同與建立身份。由於日本是個「非常強調同質者趨同的社會, 每個人都很害怕被視為異端」 ,92因此尋求加入集團,並透過與他人 的關係來定義自我。 93 南博因而表示日本人個愛好自我定義的民 族,94這種一再追問自己身份的焦慮正源自於其脫離中心的島國性 格。由於日本是個遠離中心的島國,咸信使得「歷史上,日本的精 英與作為學習對象的『中心』文明相比,把自己定位在『周邊』位 置。」95由於屬於周邊,常常有論者會擔心自外於世界,因此急於 尋找他國的肯定和認同,從中發展出穿梭於優越與落後之間的特 質,並透過驚人的模仿力來依附強者、學習先進文明,讓自己也成 為所謂的強權,從而產生自己屬於優勢集團中的一份子的滿足感與 安全感,並以集團一員的身份,在集團之外現身,向外於集團的世 界展現自己的優越與進步,並強化內部的認同。由於日本屬於哪個 集團不是由集團所承認,而是自己在認定。日本各界因而常需要來 回於強者與劣等之間,既經由學習強者和進入強者範疇以維持自己 屬於集團的身份論述,亦有透過向外於集團的國家展示自己事大成 功以獲得自我認同。 矛盾的是,不論日本各界如何努力學習,日本都不會真正屬於 集團的一團,反而好像永遠屬於「周邊」 。因此知識界強化對自己 「周邊特質」的強調,並有論者以此取得日本在世界史上某種獨特 地位,但周邊身份並非表示可以完全走自己的路。相反的,反而代 表更需要透過某個巨大的他者來自我定義。準此,日本獨特文化的 92. 南博著,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台北:立緒文化,2003) , 頁287。 93. 南博著,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頁240~277。 94. 南博著,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頁21。 95. 吉野作造著,劉克申譯,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現代日本自我認同意識的走向 ,頁89。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1) 一個中國、兩種威脅:美國與日本知識界的文化策略. 101. 發展不是走全然相異於他國的路現來獲得認同,而是一方面表現獨 特文化,一方面展示與觀看者相同的特質。即在凸顯「異」的同時, 也呈現出「相同」的質地,異同並存的國家定位便透過「關係」來 確立。 因此,不同於美國知識界,日本知識界是從「關係」出發。對 於關係的重視在於要確立自己的身份、建立自己的認同。並試圖回 答「我是誰」 ,而為了避免自外於世界,因此需要不斷地向先進文 明靠攏,並成為先進文明的一員,造成「日本一直透過他族來對照 自己、找尋自己」 ,96明治維新之後,使日本人不斷徘徊在劣等亞洲 與優越遠西之間,並需要不停地進行自我定義,以撫平對自己身份 疑惑的不安。因此,日本知識界是以「關係」來決定國家身份,其 中尤其重視與中國的關係,先確定中日之間和國家/文明之間的關 係後,才能決定日本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和角色,並從中建立自我 意識和身份認同;但中國的崛起卻破壞了這種對原有關係的安排和 認知,也使得日本知識界的威脅論述習以「關係」為基礎。 對日本知識界而言,原為亞洲領導者的日本,可以高高在上, 對落後的亞洲國家進行指導,但崛起的中國卻使日本失去指導對 象,中國不再落後,亞洲也不再落後,因而不再需要日本的領導, 也使日本失去可以在東西方之間遊走的本錢。由於日本各界沒辦法 判斷崛起的中國和霸權美國之間的優勝劣敗,也就無法決定自己究 竟是要繼續隱藏在西方世界之中抑或是要重返亞洲?如果要回到 亞洲,則日本的角色是什麼?如果不回到亞洲,是否真的能獲得歐 美世界的認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日本的知識份子擔心自己根本 沒有做以上選擇的權力,因為逐漸強大的中國對亞洲秩序進行重 整,日本可能被直接吸回以中國為首的亞洲;更有甚者,中國可以 外於日本直接推動亞洲的整合,不能領導甚至無法參與整合過程的 96. 南博著,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頁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ata sources: Public Security Police, Monthly Survey of Hotels and Similar Establishments, Visitor Expenditure Survey, Restaurants and Similar Establishments Survey, Travel

: joint hearing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Export and Trade Promotion and 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of the Committee

Too good security is trumping deployment Practical security isn’ t glamorous... USENIX Security

Establishments engaged in Cleaning Services increased year-on-year; numbers of those engaged in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ervices stayed unchanged, whereas

Linking Stereotype Threat and Anxiety Educational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抗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一、建議教節:4 節(以一節 40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The M ā rga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in Buddhist Thought (Kuroda Institute Studies in East Asian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