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 (1945-1989) 治. 政. 大. 學. ‧ 國. The Shaping and Promotion 立 of Ornithology and Birdwatching in Taiwan (1945-1989).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鄭 麗 榕 博士 研究生:謝 季 剛 撰. 中 華 民 國 一○六 年 七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摘要 豐富的野鳥資源是臺灣自然生態環境的特色之一,居住在這塊土 地上的我們是如何看待與認識牠們?1945年二次大戰後迄於1980年代 晚期的臺灣鳥學知識體系形塑與推廣是本文要處理的議題。戰後初期,. 治 政 少數學人進行相關文獻的整理。1960年代中葉,緣於防疫的需求,美 大 立 國軍方研究機構開始在東亞盟邦間推動跨國的遷移動物病理學研究計 由於戰爭破壞與研究資源的不足,臺灣鳥學研究一度式微,但仍有極. ‧ 國. 學. 畫。候鳥的季節性移動被視為監測病毒傳播的途徑,臺灣亦獲邀加入 該跨國計畫。在臺研究團隊以東海大學生物系為首,這不但是戰後臺. ‧. 灣首度參與跨國鳥類研究,也帶動日後賞鳥活動的發展。1973年在數 名 外 籍 人 士 與 本 土 愛 好 者 的 號 召 下 , 臺 灣 愛 鳥 俱 樂 部 ( Taiwan. y. Nat. Birdwatcher’s Club R.O.C.)成立,是今日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的. sit. 前身。早期的賞鳥活動受限於器材設備不足與政治環境封閉,且社會. al. er. io. 大眾多不了解觀察野鳥的價值,發展並不順遂。進入1980年代,在觀. n. v i n Ch 的獵捕與標本出口受到各方關注。民間團體的呼籲,促使政府進行執 engchi U 法與法規調整。野外棲息地保留方面,鳥會組織亦扮演重要的監督與 光風氣興起與報章媒體宣傳下,賞鳥活動逐漸為國人所知。其中野鳥. 溝通角色。由此可見,鳥會團體的核心價值已從草創初期偏於休閒遊 憩的性質逐步轉成野鳥研究與教育、保育推廣。 關鍵詞:鳥學研究、知識體系、賞鳥活動、鳥會組織、野鳥保育.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一、 研究動機 .................................................................................................. 1 二、 問題意識 .................................................................................................. 5. 政 治 大 四、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 13 立 第二章 斷裂與重建:戰後三十年的研究困境 ................................ 15 三、 文獻回顧 .................................................................................................. 8. ‧ 國. 學. 第一節 終戰前後的臺灣鳥學研究困境 ....................................................... 15 第 二 節 美 國 的 研 究 計 畫 : 移 棲 動 物 病 理 學 調 查 ( Migratory Animals. ‧. Pathological Survey, MAPS) ..................................................................... 25 第三節 外籍學者的影響 .............................................................................. 32. Nat. sit. y. 第三章 研究與觀賞:1970年代中期以降的發展 ............................. 39. er. io. 第一節 政府與民間的鳥類資源調查 ........................................................... 39 第二節 鳥會組織的成立 .............................................................................. 48. n. al. Ch. i n U. v. 第三節 賞鳥活動的推廣 .............................................................................. 50. engchi. 第四章 保育與法制:戰後臺灣野鳥保育回顧(1945-1989) .......... 60 第一節 狩獵法規與缺陷 .............................................................................. 60 第二節 濫捕問題與禁獵 .............................................................................. 67 第三節 1980年代的進展 .............................................................................. 77. 第五章 結論 .................................................................................. 82 徵引書目 ....................................................................................... 88 一、 公報、報紙 ............................................................................................ 88 二、 研究報告 ................................................................................................ 88 三、 專書........................................................................................................ 89. i.

(5) 四、 期刊論文 ................................................................................................ 92 五、 學位論文 ................................................................................................ 95 六、 網路資源 ................................................................................................ 9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6) 圖目錄. 圖1..........………………………………………………………………………... 20 圖2………………………………………………………………………………..30. 治 政 大 圖4………………………………………………………………………………..35 立 圖5………………………………………………………………………………..35 圖3………………………………………………………………………………..31. ‧ 國. 學. 圖6………………………………………………………………………………..54 圖7………………………………………………………………………………..54. ‧. 圖8………………………………………………………………………………..62 圖9………………………………………………………………………………..69. sit. y. Nat. 圖10………………………………………………………………………………72 圖11………………………………………………………………………………73. io. n. al. er. 圖12………………………………………………………………………………76. i n U. v. 圖13………………………………………………………………………………78. Ch. engchi. iii.

(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透過望遠鏡,對準一隻遠方的鳥,將牠拉近,放大於眼前,然後. 政 治 大 或者他們,經常旅行於山上,海邊與郊野,甚至就近在城市觀察。 立 這種人,過去在臺灣並不多見,也許只有幾百人吧。近幾年,隨. 翻開一本鳥類圖鑑,逐一對照,查詢牠正確的名子與解釋。他,. ‧ 國. 學. 著傳播媒體的介紹,他們的活動漸漸廣為人知,參與的人數也急 遽增加,並且有了一個專門的稱呼──「鳥人」。. ‧. 劉克襄,〈鳥人〉1. 野鳥觀察是筆者在閒暇之餘最熱衷的嗜好,透過望遠鏡欣賞翩翩. Nat. sit. y. 動人的飛羽帶來莫大樂趣。同時,鳥種辨識鑑定和「生涯鳥種名錄(life list)」的累積追求,更是每個「鳥人」 2所樂此不疲的。筆者未曾受過. io. n. al. er. 正規生物學與動物行為學的訓練,但在進入臺灣史研究所後,亟欲摸. i n U. v. 索出興趣與史學訓練連結的渠道,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探求臺灣鳥. Ch. engchi. 學知識體系的發展,並以此為碩論主題。. 臺灣是位於亞洲大陸東方的一大海島,島內山高水急,平原少, 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山超過250座,多樣化的環境,造就了亞熱帶、暖 帶、溫帶、寒帶等氣候,以及長久以來,因與大陸隔絕,而演化出豐富. 1 2. 見劉克襄,《隨鳥走天涯》(臺北:洪範書店,1985),91-98。 在歐美地區,常用的賞鳥者稱號如下:賞鳥人(birdwatcher)指所有看到鳥類會快 樂的人,鳥迷(birder)指會主動去觀察鳥類的人,鳥癡(twitcher)意指會長途跋 涉去看稀有鳥種的人,飆鳥人(ticker, lister)是指會整理、計算自己看過的鳥種並 努力增長生涯鳥種名錄的人。見馬克.歐柏馬希克(Mark Obmascik)著,張穎綺 譯,《觀鳥大年》(臺北:麥田出版,2012),23。. 1.

(9)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2.. 的動、植物相。每年春秋候鳥遷移季,臺灣特殊而優越的地理位置,提 供重要的移棲中繼站。 3 依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於2017年最新公布的 〈2017年臺灣鳥類名錄〉 ,至少登錄了653種確認在臺灣出現的鳥類,其 中包含27種特有種及56種特有亞種。4以土地單位面積換算,鳥類相組 成和密度可謂相當豐富,提供了鳥類觀察和研究優越的環境。 5 現代動物分類學奠基於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所提倡之「二名法」 ,賦予每一物種一單獨學名,由屬名與種名. 政 治 大 過科學革命洗禮後,對於生物學研究有了不同以往的認知,1858年英 立 國鳥類學會(British Ornithologists’ Union, BOU)於倫敦成立, 使得鳥 兩部分組成,以拉丁文拼成,為生物學界分類命名的依據。歐陸在經 6. ‧ 國. 學. 類學研究從動物學研究中分家,自成體系。7該會的《Ibis(朱鷺)學報》 於1859年創刊,爾後許多關於臺灣鳥類發現與研究的重要文獻亦發表. ‧. 於此。此時適值帝國主義發展的高峰,生物學界也隨著殖民勢力的拓 展,深入全球未曾被踏尋的領域探險,尋找新物種加以命名發表,並. sit. y. Nat. n. al. er. io. 王嘉雄等著,谷口高司繪, 《臺灣野鳥圖鑑》 (臺北:亞舍圖書,1991) ,5。該書為 一標準的繪圖式口袋圖鑑,收錄臺灣當時有紀錄的458種鳥類,鳥種介紹撰寫人皆 為觀鳥界的一時之選,然最重要的鳥類圖版繪製,因欠缺本土生態插畫家,遂與 「日本野鳥の会」合作,由日方提供繪圖支援,是臺灣鳥類野外觀察重要的參考工 具書。 4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Chinese Wild Bird Federation, CWBF)自2008年起每年皆固 定召開鳥類紀錄委員會,審查該年度的新紀錄種及名錄更新,最新的名錄清單於 2017年公布,與1991年出版的臺灣野鳥圖鑑相比,多了超過150種的新紀錄。參 見〈2017年臺灣鳥類名錄〉 http://www.bird.org.tw/images/2017%E5%8F%B0%E7%81%A3%E9%B3%A5%E9% A1%9E%E5%90%8D%E9%8C%84.pdf 擷取日期:2017年7月1日。 5 目前全球已知約有一萬種的鳥種,國土面積260倍於臺灣的中國約有1200種,而地 球上最重要的物種基因庫亞馬遜河流域估計占了全球五分之一強的鳥種。 6 關於英國鳥學會的創立,見Peter Bircham, “Alfred Newton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British Ornithologists’ Union,” A History of Ornithology (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Press, 2007), 183-208. 7 針對鳥類學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是如何從博物學研究的一支,成為一門高度專 業的自然學科。可見保羅.勞倫斯.法伯(Paul Lawrence Farber)原著,劉星譯, 《發現鳥類:鳥類學的誕生(1760-1850)》(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3. Ch. engchi. i n U. v.

(10) 第一章. 緒論. .3.. 大量採集標本,送回母國的博物館鑑定收藏。 在這波「發現」與採集的熱潮中,英人郇和(Robert Swinhoe, 18361877)以駐臺副領事一介外交官之姿取得豐碩成果,8於1863年發表在 《Ibis學報》上的長文“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福爾摩沙鳥類 學〉),是史上第一份臺灣鳥類名錄整理,提到近兩百種紀錄,臺灣島 上豐富的鳥類資源,吸引西方鳥學界關注的目光。 甲午戰後,大清國依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及其他附屬島嶼予. 政 治 大 新領地動物彙報〉,當中收錄了177種鳥類,是日本帝國對於臺灣鳥類 立 資源的初探。 領臺次年(1896)即有學術單位派員來臺採集,顯見帝 大日本帝國。日人波江元吉整理摘錄了郇和的採集成果,發表〈帝國 9. ‧ 國. 學. 國對於新附領地資源探索的企圖。10. 日治初期,臺灣的鳥學研究依然是西人的天下,如1906年英人古費. ‧. 洛(Walter Goodfellow, 1866-1953)在新高山(今玉山)採集兩根黑長 尾雉(即帝雉,Mikado Pheasant, Syrmaticus mikado)尾羽的傳奇過程。. Nat. io. sit. y. 日本鳥學會於1912年(明治45年)於東京成立,一批以東京帝國大學. al. er. 11. n. 作為曾派駐廈門、臺灣等地的英國外交領事人員,郇和除了在鳥類發現的貢獻外, 於哺乳動物、魚貝、昆蟲、植物和民族學研究上成果輝煌,是當時東亞最傑出的 博物學家之一。關於其在臺事跡,劉克襄在《臺灣鳥類研究開拓史(1840-1912)》 中有數篇敘述。見劉克襄, 《臺灣鳥類研究開拓史(1840-1912)》 (臺北:聯經出版, 1989) 。或見張譽騰, 〈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在臺灣的自然史調查經過及相關史料〉 , 《臺灣史研究》1.1(1994.06): 132-151。 9 波江元吉,〈帝國新領地臺灣動物彙報〉,《動物學雜誌》82(1895): 265-298。 10 東京帝國大學派遣動物學教室助手多田綱輔來臺採集動物,1896年8月抵臺,總計 滯臺一年五個月,採獲鳥種88種,期間並在《動物學雜誌》等相關學刊發表通訊 多篇。1899年,於東京帝大出版《臺灣鳥類一斑》,記載196種鳥類。多田後來在 日本動物學界似無突出表現,相關記載不多。見朱耀沂,《臺灣昆蟲學史話》(臺 北:玉山社出版,2005),105-107。 11 古費洛1906年於玉山山區採集時,發現鄒族挑夫頭飾上一對特殊的雉雞尾羽,後 亦採得雌雉,送回英國鑑定後,發表了帝雉此一聞名全世的新種,兩枚尾羽至今 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館。1912年再度來臺採得十餘隻公活體,送回英國飼養,一時 在歐陸造成風潮。林文宏, 《臺灣鳥類發現史》 (臺北:玉山社出版,1997) ,44、 173-174。 8. Ch. engchi. i n U. v.

(11)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4.. 為首的鳥學研究人員急起直追,從1920年代以降至太平洋戰爭前夕, 臺灣島內的鳥種採集與發現泰半完備。 戰後,臺灣鳥類研究再次沉寂,環顧整個1950年代,除了日人蜂 須 賀 正 氏 ( Masauji Hachisuka, 1903-1953 ) 與 宇 田 川 龍 男 ( Tatsuo Udagawa, 1917-?)整理近百年來的臺灣鳥學相關文獻,發表重要長文 “Contribution to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臺灣鳥學研究〉)外, 僅魚類學家陳兼善(1898-1988)因苦於無中文授課教材,而編寫的《臺. 政 治 大 棲動物病理調查(Migratory Animal Pathological Survey, MAPS)」計畫, 立 透過繫放 期能了解亞洲鳥類的遷移狀況,以及侯鳥在腦炎等疾病傳播 灣脊椎動物誌》 ,對於鳥類部分有所著墨。121963年美軍在亞洲推動「移 13. ‧ 國. 學. 上的角色。此計畫在臺主要由東海大學生物系主導,培養許多戰後第 一代的臺籍鳥類研究者,同時該系的外籍教授亦帶起野鳥觀察的風氣。. ‧. 1970年代後,鳥類研究再度步上軌道,臺籍研究者終於躍上歷史的舞 臺。1980年代以降,隨社會風氣開放和生活富裕,生態保育意識抬頭,. Nat. sit. y. 各地賞鳥社團的成立標誌著學院派研究走入民間,業餘觀鳥者扮演重. io. er. 要的角色,1989年頒布實施的「野生動物保育法」更為一里程碑,確立 了對於臺灣野生鳥類「欣賞、研究、保育」的核心價值。. n. al. 12. 13. Ch. engchi. i n U. v. 陳兼善(1898-1988),魚類學家、脊椎動物學家,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院,後 赴法、英深造。1945來臺協助接收臺北帝大和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並出任臺大教 務長及臺灣省立博物館首任館長,講學於臺大、師大,後期在東海大學執教,1978 年返回中國,於上海博物館擔任研究員。 《臺灣脊椎動物誌》為其畢生代表作,對 於當時脊椎動物學界有承先啟後的重大貢獻,本書於1956年出版,1969年增訂再 版,于名振於1984年第二次增訂。 鳥類繫放,是利用各種安全的方法去捕捉鳥類,然後給牠們掛上腳環或其他標記, 同時獲取鳥類個體形值及相關資訊的一種方法。鳥在上標並可以區別個體之後, 可以之為基礎,進一步探討牠們的行為、移動模式、存活率及其他生態細節。林 瑞興編, 《鳥類繫放手冊(燕雀目強化版)》 (南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 究保育中心,2010),4。.

(12) 第一章. 緒論. .5.. 二、 問題意識 本論文冀望從學術、知識體系的建立與發展進行整理與論述,重新 釐清野鳥研究在戰後臺灣的發展脈絡,又這樣的發展何以開啟賞鳥活動 的風氣。本文所指涉的「鳥學知識體系」係指鳥學相關研究以及大眾、 業餘愛好者進行的觀鳥活動。 臺灣鳥類的發現與命名大抵在日治末期已臻完備,戰後隨著日人. 政 治 大. 離開,鳥類研究再度陷入停滯狀態,爾後近三十年,臺灣動物學研究 除基礎的細胞、組織、胚胎、生理等研究之外,於物種的研究,多側重. 立. 與農業經濟相關者,例如漁產、植物病蟲害防治、鼠害防治及寄生蟲. ‧ 國. 學. 等,鳥類並非其關注對象。14環顧1950年代,除了田澤民整理出〈臺灣 省立博物館鳥類標本目錄〉外,15僅陳兼善編寫的《臺灣脊椎動物誌》 問世。. ‧. 1960年代初期,美軍計畫執行「移棲動物病理調查(Migratory. y. Nat. Animal Pathological Survey, MAPS)」參與國有南韓、日本、臺灣、香. sit. 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印度等國,總部設在曼谷,主要. al. er. io. 目標為在東亞各國設立繫放團隊,藉由繫放與回收的資料研究候鳥遷. n. v i n Ch 單位,為戰後首度大規模的鳥類繫放計畫,許多參與人員也成為往後 engchi U 亞洲重要的鳥學研究人員。 移及流行性疾病傳播的關聯,在臺灣的部分以東海大學的團隊為執行. 1970年代林務局與東海大學環境資源中心合作,進行了森林鳥類 資源調查,是戰後首度由政府單位委託進行的鳥類調查,該計畫的總 報告依照調查成果對當時的保育政策與鳥類資源利用做了一評估與規 劃,將鳥類視為一種觀光資源。. 14 15. 林文宏,《臺灣鳥類發現史》,26。 田氏時任職於省立博物館,實際上所有的標本皆為日人所留,除了本文外,還陸 續發表過關於臺灣哺乳動物的簡短論文,是當時少數觸及鳥類和哺乳類領域的我 國學者。林文宏,《臺灣鳥類發現史》,26、63。.

(13)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6.. 戰後鳥學研究從停滯到臺籍研究者重新步上軌道,至少有近三十 年的落差。期間,一些外籍人士扮演了再啟蒙的重要角色,他們多半 執教於大專院校的生物相關系所,也參與了前述MAPS計畫,如東海大 學生物系教授歐保羅(Paul S. Alexander, 1928-2014)擔任了在臺計畫 主持人。16來自康乃爾大學的謝孝同(Sheldon R. Severinghaus)為計畫 後期執行者,同時亦在校園內帶動了觀鳥風氣。17該計畫不但累積了重 要的鳥類遷移基礎資料,更培訓出一批觀察與研究鳥類的專家。1970. 政 治 大 查。 基礎性的鳥類研究終於在本土研究者的努力下重啟,連帶影響了 立 日後欣賞野鳥和保育的觀念。 年代中葉,首度開始由政府出資,以臺籍研究員為主力的鳥類資源調 18. ‧ 國. 學. 以上是關於戰後三十年臺灣鳥學發展過程的概況鋪陳。而本論文 關照面向是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時間界定從戰後1945年迄. ‧. 於1980年代晚期。總結前段敘述及過往相關著作大致指出,戰後臺灣鳥 學研究曾有一段停滯時期,未能接續戰前日人對於物種調查與研究的成. Nat. sit. y. 果,認為中華民國政府並不重視基礎鳥類相研究,當時少數的相關論述. io. n. al. er. 仍不脫引用日人留下的紀錄,並無新意。19 16. 17. 18. 19. i n U. v. 歐保羅,印第安那大學生物學博士,1958年來臺執教於東海大學,歷任該系系主 任、理學院院長,於1996年退休返美,長於胚胎學及動物生態學,是戰後最早在 臺從事鳥學研究的外國人之一,同時他亦擔任了美南長老教會宣教士的身分。關 於歐保羅在臺經歷可參考鄔錫芬編著, 《側耳傾聽:宣教士歐保羅夫婦的跫音》 (臺 北:雅歌出版社,2001)。 謝孝同(Sheldon R. Severinghaus) ,畢業於美康乃爾大學,1964年來臺從事鳥類研 究,並在東海大學擔任講師,1972年起以黑長尾雉和藍腹鷴的生態研究與保育為 題進行博士論文研究,並順利取得康乃爾博士學位,是戰後第一位以臺灣鳥類研 究為題的博士,更於1974年促成了臺灣第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出雲山自然保留 區」的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其妻劉小如女士也從文學領域轉而投身鳥類研究, 後亦取得康大博士學位,是臺灣首位以鳥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的學者,臺灣當代 最重要的鳥類研究者之一。代表性論文有對藍腹鷴、黑長尾雉和蘭嶼角鴞的研究。 顏重威和陳炳煌自東海大學畢業後任職於該校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於1972-1975年 間執行臺灣省農林廳林務局委託的「臺灣森林鳥類生態調查」。 林文宏認為戰後臺灣旋即捲入國共內戰的硝煙之中,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後長期的軍事緊張情勢與戒嚴、白色恐怖造成人心惶惶。客觀環境不利於純學術. Ch. engchi.

(14) 第一章. 緒論. .7.. 本論文將檢視此一論述是否合乎時空脈絡,又如果當時存在停滯期 的話,戰後臺灣的鳥學研究和推廣又是如何被重新導入與發展?這其中 外國的學術研究計畫跟學者帶來了哪些影響? 再者,從 1970 年代開始,由於林業政策的轉變,以皆伐為主的經 營方式開始轉變,林務單位對於森林資源的遊憩觀光價值有所注意,森 林鳥類的觀賞價值恰恰成為森林遊樂區重要的遊憩資源。而歐美行之有 年的賞鳥活動也漸漸在臺灣萌芽。觀鳥活動也將成為臺灣鳥學發展的一. 政 治 大 顧臺灣觀鳥活動的啟蒙過程,認為此發展象徵著從學術殿堂走向民間, 立 進而影響了往後政府保育政策的執行與修正。. 個重要元素,更是 1980 年代以後環境運動的先驅之一。本論文同時回. ‧ 國. 學. 1990 年代以後的臺灣鳥學發展,牽涉到學院研究成果的更新,越來 越多的成果被發表,同時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風潮,導致許多分類系統上. ‧. 的變動與裂解。20環境保護方面,多個重要棲地的開發與保育攻防至今 仍在持續。野鳥學會等組織與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生物多樣性與重要棲. Nat. sit. y. 地保留,成為全球環境資源保護的主流價值,牽涉到更多元的研究視角,. io. n. al. er. 本論文將不予探討。.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主觀條件下鳥學人才亦面臨斷層,在少數的留用日人離臺後,日治時期的 研究人員完全消失。1949年後來臺的中國學者幾乎沒有鳥學專長,致使鳥學研究 乏人問津,陷於停頓。林文宏, 《臺灣鳥類發現史》 ,26。周鎮則指出,二次戰後, 當時學界似無人研究臺灣鳥類分佈或生態情形。而關於臺灣鳥類之專論,雖有戰 時日人的短篇文章,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圖書幾乎沒有, 「鳥學界」之名亦不存 在。當時唯一可供參考的是成書於1934年的《鳥類原色大圖說》 。本書由黑田長禮 撰述,內容包含臺灣、韓國及日本等地共1,092種鳥類。周鎮,〈鳥名趣談(4)〉, 《中華飛羽》6.7(1993.07): 49-50。 20 晚近的臺灣鳥學研究成果(1990年代前後)可參考顏重威,〈臺灣鳥類學文獻目 錄〉,《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35(1992.12): 91-150。劉良力,〈簡述近年來臺灣的 “鳥類”“研究”〉 《中華飛羽》9.10(1996.10): 26-27。吳永華, 《發現福爾摩莎── 臺灣鳥獸研究史的百年回顧》(宜蘭:臺灣自然史研究室,2004)。Woei-Horng Fang(方偉宏), “Abstracts of ornithological masters’ theses from Taiwan, 1977-2003,” (臺灣鳥類學相關學位論文摘要1977-2003) Forktail 21(2005): 99-120..

(15)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8.. 三、 文獻回顧 儘管賞鳥必備的工具書「野外圖鑑」已有相當優秀的作品問世,21 然而歷來關於臺灣鳥類研究發展的論著不多,相關學術著作更是罕有。 在自然史研究的角度下,張譽騰〈自然史博物館與大學:臺灣自 然史研究史上的一些觀察和看法〉22一文指出臺灣的自然史研究原則上 是西方文明的移植過程,並將1850年後的研究概況分為五個階段。他 認為:. 政 治 大. 臺灣的自然史研究基本上是西方文明的移植過程。將近一百四十. 立. 五年的臺灣自然史可粗分為五個階段:1850-1894年是開拓期,這. ‧ 國. 學. 一時期的主要研究是由歐美博物學家來臺灣完成的,他們採集的 蒐藏絕大部分攜回其國內自然史博物館,研究成果亦以外文發表 於歐美學術期刊中,成為臺灣自然史最早的文獻。1895-1945年是. ‧. 成長期,日本博物學家踵繼前期的成就,進一步又有長足的進展,. y. Nat. 且多以日文撰寫,對臺灣本土自然史工作者又添一分語言上的負. sit. 擔。1945-1960年可稱「自強期」,光復後的臺灣省立博物館在此. al. er. io. 階段扮演重要角色。陳兼善先生的《臺灣脊椎動物誌》以中文撰. n. v i n Ch 蕪期,這二十年間,生物科學本身巨大的變革,傳統自然史研究 engchi U 一路退潮,再加上臺灣省立博物館政策改變,臺灣自然史的研究, 就,是他一生致力科學研究本土化的代表作。1961-1979年或是荒. 大體而言是處於停滯的階段。1980年迄今,可稱為「再出發期」 , 比諸前期,自然史研究已重新起步,但面臨的問題一如光復初期, 是如何由「殖民地科學」轉型為「獨立科學」的種種問題,目前. 21. 22. 目前最新的版本為蕭木吉主撰、李政霖繪,《臺灣野鳥手繪圖鑑》(臺北: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社團法人臺北市野鳥學會,2014)。 張譽騰, 〈自然史博物館與大學:臺灣自然史研究史上的一些觀察和看法〉 , 《博物 館學季刊》5.4(1991.10): 63-68。.

(16) 第一章. 緒論. .9.. 自然史研究人才依然單薄,總體成績也極為有限。23 整體而言,張譽騰從總督府博物館(臺灣博物館前身)的例子,說明日 治時期,帝國對於動植物的採集與調查具有宣揚帝國國威的政治意涵, 總 督府博物館象徵殖民地的展示櫥窗,是一典型的殖民地博物館 (Colonial Museum)。戰後初期,臺灣的生物學研究青黃不接之際,臺 灣省立博物館在館長陳兼善的領導下以有限的資源進行收藏與研究, 有其貢獻。. 政 治 大 史(1840-1912)》 ,當為該領域的首本專論,劉氏運用該時期的遊記和 立 觀察報告,並以自然誌的筆法爬梳整理了三位重要外籍人士在臺的經 以自然書寫聞名的作家劉克襄於1989年出版《臺灣鳥類研究開拓. ‧ 國. 學. 歷,24交待臺灣開港後至日治早期的鳥類研究歷程。其素雅的文字讓人 讀來身歷其境,饒富趣味,同時也以現代鳥類研究的成果與知識,檢. ‧. 視當年觀察者的遺漏、缺失。書末整理一系列西人和日治時期的鳥種 名錄,頗具參考價值。. Nat. sit. y. 林文宏的《臺灣鳥類發現史》25為目前為止對於臺灣鳥類研究開拓. io. er. 過程最全面性的論著。作者熱衷觀鳥,蒐羅整理大量文獻,鋪陳臺灣 鳥學研究的經過、各時期相關人物及報導鳥類紀錄的相關文獻。該書. n. al. i n U. v. 最大的貢獻為將臺灣458種野鳥26紀錄的發現者、發現過程和原文出處 做一全面彙編和說明。. Ch. engchi. 吳永華也以自然觀察者的業餘身分,撰寫一系列關於臺灣自然誌 的著作,如:《被遺忘的日籍臺灣動物學者》、《臺灣動物探險》等書, 前者以略傳的方式將十一名日治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動物學者做一生平. 23. 24. 25 26. 張譽騰, 〈自然史博物館與大學:臺灣自然史研究史上的一些觀察和看法〉轉引自: 張譽騰,《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裡》(臺北:稻鄉出版社,1994),23-24。 分別為:郇和、拉圖雪(J. D. D. La Touche, 1861-1935)及古費洛。劉克襄,《臺 灣鳥類研究開拓史(1840-1912)》。 林文宏,《台灣鳥類發現史》(台北:玉山社出版,1997)。 依據中華鳥會1995年名錄審查會議所通過的名錄為準。.

(17)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10.. 和研究成果回顧。《臺灣動物探險》則聚焦在十九世紀的西方採集者, 對於當時採集研究提供了基礎性的背景資料。27《發現福爾摩莎──臺 灣鳥獸研究史的百年回顧》 、 《臺灣鳥類學史年表(1853-1945)》有系統 地整理清末至日治結束的百年之間,西人與日人在臺灣對於鳥類資源 的發現與紀錄。28「發現」一書將臺灣特有種鳥類的發現經過以小傳體 例呈現,另外對於戰後的相關鳥種研究持續書寫,可以一探戰後臺灣 鳥學研究的梗概。. 政 治 大 1930s)〉探討日治初期至1930年代臺日間的鳥禽流通,其論述重點有 立 三:1.日治初期臺日間禽鳥的輸入與輸出,1920年代臺灣興起的養鳥風. 李若文的〈殖民地一頁鳥史:臺灣與日本的鳥類往來(1896-. ‧ 國. 學. 潮深受殖民母國影響。2.殖民政府以臺灣野生鳥禽獻納日本皇室,野鳥 採集除了學術研究與知識建構外,物以稀為貴的「珍鳥」意象,同時也. ‧. 是將殖民地自然界納入帝國勢力範圍的一種權力運作象徵。3.重新檢 視、評價鳥獸採集人如菊池米太郎,指出其採集活動不全然僅為總督. Nat. sit. y. 府殖產局所託,也包含了數量不少的商業訂單,有假公濟私、濫捕之. io. er. 嫌,甚至加速了稀有種類的滅絕。29. 綜觀上述前人論著,大抵不脫博物誌的爬梳整理以及人物的生平. n. al. i n U. v. 事蹟,時間則多為清領末期以降至日治時期,對於戰後臺灣鳥學研究. Ch. engchi. 與賞鳥活動的發展緣由,則幾乎付之闕如,甚至以「黑暗期」來形容戰 後二十餘年的研究斷層。30然而,這樣的論述是否有值得商榷的部分, 又或者為何會造成這樣停滯的結果,仍然必須加以檢視探討,同時1970 年代後鳥學研究的復甦以及觀鳥活動在臺灣的發展推廣,仍是值得研 27. 28. 29. 30. 吳永華, 《被遺忘的日籍臺灣動物學者》 (臺中:晨星出版社,1996) 。吳永華, 《臺 灣動物探險:十九世紀西方人在臺灣採集動物的故事》 (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 。 吳永華, 《發現福爾摩莎──臺灣鳥獸研究史的百年回顧》 。吳永華, 《臺灣鳥類學 史年表(1853-1945)》(宜蘭:臺灣自然史研究室,2007)。 李若文, 〈殖民地一頁鳥史:臺灣與日本的鳥類往來(1896-1930)〉 , 《輔仁歷史學 報》29(2012.09): 119-167。 林文宏,《臺灣鳥類發現史》,26。.

(18) 第一章. 緒論. .11.. 究的議題,更重要的是有必要以歷史研究的角度從長時期的觀察賦予 其評價。 在觀鳥社團與保育政策方面,陳美娟的碩士論文〈從臺北鳥會看 我國自然保育政策的發展〉一文,從臺北鳥會的成立、自然保育政策 與政經變遷,三者之間的連動牽引,探討臺灣自然保育工作的發展。31 該文主要論述分三個時期:臺北鳥會成立(1973)至解嚴(1987)的威 權統治期、解嚴至總統直選(1996)的威權轉型期、總統直選至2006年. 政 治 大 帥,欠缺生態保育觀。然而在國際外交、經濟與生態潮流影響下,適逢 立 臺北鳥會的成立,保育觀念漸次萌芽。在威權轉型期,政治環境變動, 的民主鞏固期。該文指出,在威權時期,由於軍事統治與經濟開發掛. ‧ 國. 學. 社會運動蜂起,臺北鳥會關懷鳥類保護,力阻不當開發,促使政府重 視生態保育。總統直選後的第三階段,政黨政治紊亂、經濟衰退, 「環. ‧. 保」成為工具或口號,臺北鳥會在此之際,從保育倡導者轉型成實際 參與者,開始進行自然公園棲地的認養經營。. Nat. sit. y. 該文以臺北鳥會的成立為主要探討核心,並參照國內政治發展與. io. er. 政策演變背景,賦予不同階段保育政策的時代意義。吾人可以從中理 解到臺北鳥會對於推廣生態保育的投入與貢獻,同時政府的政策與回. n. al. i n U. v. 應,亦牽動著民間社團參與保育工作的力道與成效。. Ch. engchi. 白安頤(Aniruddh D. Patel)的《臺灣野生動物保育史》寫成於1989 年,32作者於1987年期間來臺進行九個月的訪查,實地多次參與野外調 查工作並訪談相關單位與研究人員。白安頤針對臺灣生態特性、生態 環境變遷,以及歷來的保育作為,進行總覽性的回顧,指出毫無節制 的獵捕是野生動物面臨的最大浩劫,又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的經濟活動, 劇烈的改變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在1970年代以前,臺灣全無任何的野 31. 32. 陳美娟,〈從臺北鳥會看我國自然保育政策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7)。 白安頤(Aniruddh D. Patel)、林曜松著,吳海音譯,《臺灣野生動物保育史》(臺 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89)。.

(19)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12.. 生動物保護措施與計畫,真正引起政府與民間關注且達成共識,已是 1980年代之後。本文指出交通部觀光局於1970年代曾致力提高野生動 物的遊憩價值,尤其是賞鳥活動的發展。北中南三個賞鳥團體成立後 發展迅速,並擔負起社會教育與科學研究的責任。同時賞鳥組織也是 民間與政府相互溝通保育觀念的管道。33 從文獻回顧可以得知,對於戰後臺灣鳥學研究史以及賞鳥活動緣 由發展的論述不多,也少有針對野鳥資源保育的回顧。目前臺灣史學. 政 治 大 較少進行研究史的爬梳。 筆者認為殊為可惜,期能透過前人研究基礎, 立 結合史學方法以及時間脈絡的梳理完成本文。 界對於自然史尚欠關懷眼光,生物學界則因研究取向和目的的不同亦 34.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33. 34. Ch. engchi. i n U. v. 白安頤(Aniruddh D. Patel)、林曜松著,吳海音譯,《臺灣野生動物保育史》,2223。 目前臺灣的鳥類學研究仍偏重行為和生活史的角度切入,晚近則有運用分子生物 學進行進一步的分類研究的趨勢。然而,許多鳥種的基礎研究依然不足,日人留 下的研究成果仍是重要的參考文獻。.

(20) 第一章. 緒論. .13.. 四、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由於相關論述的欠缺,本文將相當依賴期刊、報章媒體、會訊的 擷取使用,各種調查報告亦是重要的資料來源。在相關人物方面,利 用回憶錄、傳記、重要學術刊物的紀載補足未進行口訪的缺失。當然, 未來若有機會對文中相關人士進行口述訪談必能深化書面文獻隱而不 見的部分。. 政 治 大. 本論文的章節架構安排有五章,首章為緒論,末章為結論,一至 三章是本論文行文重點。以下就各章節安排為之闡述:. 立.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問題意識、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 國. 學. 等論文構成要素。. 第一章為「斷裂與重建:戰後三十年的研究停滯」 ,將試著解答何 以終戰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臺灣的鳥學研究處於相對的停滯,為何無. ‧. 法承續日治時期的研究基礎?是因為國府對於野生動物資源的忽視. y. Nat. 嗎?這段期間有任何相關的研究嗎?美國在東南亞盟國間推動的大規. al. er. io. 脈絡下做一檢視與評價。. sit. 模繫放計畫為當時的臺灣鳥類研究帶來的意義與影響都需要放在時空. n. v i n Ch 年代以後,臺灣鳥類的研究又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這其中有政府部門 engchi U 委託學術單位進行森林鳥類資源的普查;也有民間社團的興起,鳥會. 第二章是「欣賞、研究與保育:1970年代中期以降的發展」 。1970. 組織的成立與觀鳥活動的推展使得鳥類研究不再止於學院的研究論 述,許多業餘愛好者的投入使得臺灣鳥類研究開啟新頁。本章將論述 政府部門對於野鳥資源利用的態度,同時探討民間社團如野鳥學會的 創立以及觀鳥活動在臺灣推展的歷程。在這之中,是否有曾遭遇阻力? 又進入1980年代以後環境運動的推廣,很大一部分和鳥類保育和棲地 保存息息相關,原本休閒性質較盛的賞鳥活動成為引發民眾關注保護 野鳥的入門,鳥會組織的宗旨與任務如何轉變亦是本章想要釐清的。 第三章是「戰後臺灣野鳥保育回顧(1945-1989)」,處理戰後至野.

(21)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14.. 生動物保育法施行前的野鳥保育狀況。日治以來,在鳥學研究場域外, 殖民地當局重視的是鳥雀對於農作物的危害與預防;「有害」、「有益」 鳥的區分;狩獵規範以及天然紀念物的調查,亦曾透過「獻鳥」的活 動,將臺灣特產的帝雉等珍稀鳥種進獻給皇室。 戰後,嚴重的獵捕壓力一直是臺灣野鳥保育的難題,雖然狩獵相 關法規並非闕如,但經濟上的價值使得獵捕者無所顧忌,且執法者的 態度頗為消極,期間雖部分有識者曾極力呼籲,但一直到1970年代中. 政 治 大 迴響,在國際上更足以造成關切,從而迫使政府與民間社團合作,保 立 育意識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的共識。. 葉後才漸漸為人所知。進入1980年代,保育議題不但於國內引起廣泛.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22) 第二章. 斷裂與重建:戰後三十年的研究困境. 本章探討臺灣戰後三十年的鳥學研究概況,大致而言,主要觀察重 點為戰爭末期鳥學的頓挫、1950年代前後官方的忽視與研究人力欠缺, 以及冷戰局勢下美國等國際影響。 第一節. 政 治 大. 終戰前後的臺灣鳥學研究困境. 立. 首先是戰爭末期鳥學的頓挫,尤其是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 ‧ 國. 學. 日人在臺灣的鳥類採集與調查明顯趨於停滯,在此日本領有臺灣的最後 時期,僅有蜂須賀正氏等少數觀察成果產出。之前戰事未酣之時,山階 察報告。. ‧. 芳麿仍能根據本人和助手的採集,發表了多篇關於臺灣產鳥類巢卵的觀. y. Nat. 1932-1939 年間山階曾先後派遣採集手折居彪二郎、山田信夫、鳥. sit. 居元來臺,成果豐碩。其本人偕同夫人曾於 1940 年來臺旅行月餘,造. er. io. 訪日月潭、阿里山、關子嶺等地,採集了 300 餘件鳥類標本。35. al. n. v i n Ch 為的紀錄,採集鳥巢和鳥卵更是前人較少觸及的部分。先後發表數篇重 engchi U 要報告如下:1932 年折居彪二郎來臺一年期間,採得 2,000 多隻鳥類標 山階對於臺灣鳥學研究的最大貢獻在於充實部分臺灣鳥類繁殖行. 本,約鑑定出 230 種。山階以此為依據於 1937 年寫成〈折居彪二郎氏 採集臺灣産鳥類標本に就て〉一文。361937 與 1938 年發表〈臺灣產鳥 類の巢卵 I & II〉,此兩篇報告的巢卵樣本係山田信夫於 1935、1936 年 間來臺取得,同時拍攝照片佐證,是關於臺灣鳥類繁殖的重要文獻。 37. 35 36 37. 林文宏,《臺灣鳥類發現史》,60。 山階芳麿, 〈折居彪二郎氏採集臺灣産鳥類標本に就て〉, 《 鳥》9.45(1937): 373-430。 山階芳麿、山田信夫,〈Nidification of Formosan Birds. I〉,《鳥》9.45(1937): 431460。山階芳麿、山田信夫, 〈Nidification of Formosan Birds. II〉 , 《鳥》10.47(1938):. 15.

(23)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16.. 1938 年發表〈A sociable breeding habit among Timaliiane birds〉,提出冠 羽畫眉合作生殖的現象。最後一篇〈臺灣產鳥類の巢卵 III〉於 1944 年 發表,這是綜合鳥居元在 1939 年 5 到 8 月間的採集成果。38為了蒐藏大 量的鳥類標本與圖書資料,山階於 1932 年將其東京的宅邸改建為博物 館,1942 年「山階鳥類研究所」正式創立。 另外,幾位在臺灣本地任職的日本教員或職員,也在公餘留下了戰 爭時期珍貴的觀察紀錄,如任職屏東師範學校的土屋恭一,在高雄和屏. 政 治 大 了兩隻於昭和初年(約 1930)被捕獲並剝製成標本的丹頂鶴與白枕鶴。 立 此外,任職於臺南博物館的風野鐵吉則勤於充實該館的標本收藏。 東觀察水雉和洋燕的生態與繁殖;39堀川安市在鳥學專業刊物上,報告 40. ‧ 國. 學. 進入太平洋戰爭期間,有規模的調查研究更是少有,僅有零星的成 果出現。如蜂須賀正氏於 1943 年發表一篇關於華南鳥類的報告,這是. ‧. 少數於戰爭末期有鳥學家提及臺灣的研究。41戰爭末期盟軍對日本本土 持續進行大規模的轟炸,不但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與物資損失,連帶. Nat. sit. y. 使日本鳥學研究機構或私人宅邸的收藏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如鳥學研究. io. er. 的重要團體日本鳥學會於 1944 年 11 月進行最後一次例會,學會刊物 《鳥》56、57 號校稿完成付印之際,即因戰火焚毀,被迫停刊。42而大. n. al. i n U. v. 量從臺灣採集的鳥類標本,包含作為命名依據的模式標本,同樣在戰火. Ch. engchi. 中化為灰燼。43鷹司信輔與黑田長禮在東京的收藏,亦毀於兵燹。但 1945. 38. 39. 40 41. 42 43. 69-101。 劉克襄, 《臺灣鳥類研究開拓史(1840-1912)》 ,138。山階芳麿、鳥居元, 〈Nidification of Formosan Birds. III〉,《鳥》11.55(1943): 503-524。 土屋恭一,〈臺灣に於けるレンカクとリウキウツバメの生態及び分布〉,《鳥》 11.55(1943): 588-594。 堀川安市,〈臺灣にて捕獲せる2種の鶴類〉,《鳥》11.53(1942): 481-482。 Masauji Hachisuka & Tatsuo Udagawa, “Contribution to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Part I.”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3.4(1950.12): 200. 吳永華,《臺灣鳥類學史年表》,106。 吳永華指出日治時期的鳥類標本主要收藏在以下十個機構或個人,博物館:大英 博物館、美國紐約自然史博物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臺南教育博物館;大學:.

(24) 第二章. 斷裂與重建:戰後三十年的研究困境. .17.. 年 5 月山階鳥類研究所遭到空襲,雖被燒夷彈命中,內部收藏卻奇蹟般 的倖免於難。44因此山階研究所不但是戰後日本最重要的鳥學研究中心, 亦留存了臺灣鳥學研究的重要採集標本。蜂須賀正氏在 1950 年指出, 日本本土所藏的臺灣鳥類標本大多已經毀於戰火,只剩 3,000 餘件留存, 分別收藏於東京的山階芳麿、籾山德太郎、蜂須賀正氏、京都大學博物 館等處。 殖民地臺灣的博物學研究與典藏機構也受戰火波及,例如臺南州立. 政 治 大 炬。任職該館的研究者風野鐵吉不幸身亡。 總督府博物館建物則遭受 立 輕微損害,但標本收藏已疏散他處保存,較無大礙。. 教育博物館在 1945 年 3 月遭到空襲,連同典藏的臺灣鳥類標本付之一 45. ‧ 國. 學.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10 月 25 日「中國戰區臺灣省」 受降典禮於臺北市中山堂舉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4610 月臺灣省. ‧. 行政長官公署派員接收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稱「臺灣省博物館」, 直隸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復於 1947 年 5 月改隸於取代長官公署的臺. Nat. sit. y. 灣省政府。受到戰禍與人力缺乏的影響,戰後初期臺灣鳥學研究十分貧. io. al. n. 學研究知識。. er. 乏,然而在此困境中,臺灣省博物館仍在日人研究的基礎下,整理了鳥. i n U. v. 省博館首任館長由魚類學家陳兼善出任,於 1945 年 10 月 1 日到任. Ch. engchi. 東京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私人收藏家:黑田長禮、籾山德太郎、鷹司信輔、 山階芳麿。吳永華, 〈日治時期臺灣鳥類標本之建構:以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為例〉 , 《臺灣博物館季刊》27.4(2008.12): 42-47。 44 井田徹治, 《鳥学の100年》 (東京:平凡社,2012),60。日本鳥学会100周年記念 事業検討委員会編集, 《日本鳥学会誌100周年記念特別号「日本鳥学会100年の歴 史」》(兵庫:日本鳥学会,2012),16。 45 風野鐵吉(?-1945)於1916年加入日本鳥學會,自1920年起在其用心蒐集研究下 臺南博物館館藏逐漸充實,至1939年時該館以藏有鳥類標本250餘種。風野也曾協 助創辦阿里山高山博物館,1940年山階芳麿將陳列於館內的林鵰標本發表為臺灣 新紀錄鳥種,並取日文和名「風野鷲」 ,藉以表彰風野多年來的採集成果。林文宏, 《臺灣鳥類發現史》,50、164。 46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圖書,2010),24。.

(25)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18.. 就職,11 月 13 日正式派任館長。陳氏同時也是接收臺北帝國大學的學 者之一,出任臺大理學院動物學系教授,任期從 1945 年至 1953 年 7 月 為止,歷任訓導長、總務長和校務委員。1956 年,陳因故被免除省博館 館長一職。47是年 8 月赴任東海大學生物系動物學教授兼系主任,於 1966 年 7 月退休。 總督府博物館在戰爭末期中部分館舍遭到盟軍轟炸損毀,部分藏品 疏散他處保存,因此接收初期,省博館在館舍修繕、陳品登記清點和陳. 政 治 大. 列室布置等工作上費了一番功夫。經過整理復原,在接收次年 1946 年 4 月 1 日正式開館。. 立. 陳兼善有感於在蒐藏、展示外,研究工作的推展才能支持博物館的. ‧ 國. 學. 永續發展,遂有發行館內刊物的構想。1948 年《臺灣省博物館季刊》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創刊,陳兼善於發刊詞中提. ‧. 到:. 日本整個國家的博物館都側重於蒐藏與陳列,而忽視館後支持. Nat. sit. y. 的研究機構,本館除此缺點而外,更染著濃厚的殖民地色彩。所. io. er. 以我們的接收,並不是輕而易舉的換個招牌了事,而必須完成抽 樑換柱那麼艱鉅的工程,把殖民地色彩用力洗刷乾淨,那也許是. n. al. i n U. v. 短期內可以實現,而建樹一個研究機構,非在相當的客觀條件之. Ch. engchi. 下,加以極大的忍耐和努力不可。48. 但在刷洗「殖民地」色彩、 「抽梁換柱」之前,接收初期的臺博,仍然依 靠部分日治時期的學者職員協助館藏整理、鑑定與修復。接收臺博時,. 47. 48. 據當時任職省博館的陳小泉事後向其學生張之傑傳述,某日省博接獲通知,云蔣 介石總統將於上午蒞館參觀,但等到下午一時許仍未見總統一行人,遂以為行程 取消,陳館長率同仁到附近餐廳用餐,不料總統與夫人在張道藩(或張其昀)陪 同下恰好蒞館,是日下雨,夫人上台階時差點滑跤,入館後未見有人招待,詢問 後方得知館長與主管已離館用餐,蔣聽聞後勃然大怒,不願多事逗留,旋即離去。 事後陳兼善遭撤職。賴春福,〈臺灣動物學的啟蒙者──陳兼善〉,《科學月刊》 31.2(2000.02): 141。 陳兼善,〈臺灣省博物館季刊發刊詞〉,《臺灣省博物館季刊》1.1(1948.1)。.

(26) 第二章. 斷裂與重建:戰後三十年的研究困境. .19.. 館內有 16 位日臺籍職員。49經分別考核後,留用林心匏、陳乘條兩位臺 籍雇員以及山中樵、堀川安市、50吉原多吉、松山藤次郎四位日人,後 依組織規程遴選派用。51其中堀川安市曾於戰後嘗試編輯一部《臺灣鳥 類》,惜未完成前,52即因政府政策而於 1947 年離開臺灣,返回日本故 居。 陳兼善認為縱使人力、物力和研究機構的匱乏,也要節省不必要的 開銷,從頭開始。儘管初期該館刊物只能從整理回顧做起,但仍期望能. 政 治 大 《臺灣省立博物館季刊》是戰後初期臺灣自然史研究重要的發表園 立 地,也是戰後臺灣少數刊載相關研究的學術刊物,在鳥學研究領域,僅 逐步擴充質量,成為一重要的研究刊物。. ‧ 國. 學. 有日人蜂須賀正氏與羽田川龍男發表專文,整理臺灣、琉球、中國地區 鳥學研究的回顧、分類介紹以及相關的研究文獻。這幾篇研究回顧大抵. ‧. 而言即是 1950 年代臺灣鳥學研究的精華,在往後數十年間流傳,是重 要的研究文獻,可以想見當時對於臺灣鳥學研究的貧瘠與匱乏。這些文. Nat. sit. y. 章包括:1950 年蜂須賀正氏及宇田川龍男在《臺灣省立博物館季刊》發. io. er. 表“Contribution to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臺灣鳥類研究〉) ,全 文分上下兩篇刊出,可視為臺灣鳥學研究開端至日人離臺前百餘年的研. n. al. i n U. v. 究回顧與成果,共記錄 394 種。53兩人於其後陸續發表“Bibliography of 49. 50. 51 52 53. Ch. engchi. 李子寧主編,《臺灣省立博物館創立九十周年專刊》(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1999),136表18。 堀川安市(1884-1981),出生於日本長崎縣。1917年抵臺,先後任教臺灣總督府 國語學校(今臺北市立大學) 、臺北第二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等校, 太平洋戰爭期間轉赴於總督府博物館一直到1947年返日為止。堀川雖非科班出身 卻鍾情於博物學研究,著作頗豐。觀察與論著領域涵蓋鳥類、哺乳類、兩棲爬蟲 類、蟹類、貝類等。關於其詳細介紹可見吳永華, 《被遺忘的日籍臺灣動物學者》 , 197-215。 李子寧主編,《臺灣省立博物館創立九十周年專刊》,136。 陳兼善,《臺灣脊椎動物誌》(臺北:臺灣開明總經銷,1956),卷頭語vii。 Masauji Hachisuka & Tatsuo Udagawa, “Contribution to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Part I.”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3.4(1950.12): 187-280. Masauji Hachisuka & Tatsuo Udagawa, “Contribution to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Part II.”.

(27)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20.. Chinese Birds ” (〈 中 國 鳥 類 書 目 參 考 題 要 〉)( 蜂 須 賀 賀 正 氏 )、 “Contribution to the Ornithology of the Ryukyu Islands”(〈琉球鳥類研 究〉)(兩人合著)。54蜂須賀於 1953 年因心臟病辭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圖 1.. Ch. engchi. i n U. v. 陳兼善於台灣省立博物館季刊撰文悼念蜂須賀正氏。. 出處:Masauji Hachisuka & Tatsuo Udagawa. “Contribution to the Ornithology of the Ryukyu Islands. ” ( 琉 球 鳥類 研 究 )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6.3 & 4(December 1953): 141-279.. 54.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4.1 & 2(1951.6): 1-180. Masauji Hachisuka,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Bird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5.2 & 3(Septemper 1952): 71-209. 5. Masauji Hachisuka & Tatsuo Udagawa, “Contribution to the Ornithology of the Ryukyu Island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6.3 & 4(December 1953): 141-279..

(28) 第二章. 斷裂與重建:戰後三十年的研究困境. .21.. 任國榮在 1952 年將〈臺灣鳥類研究〉摘要翻譯後,以〈臺灣鳥類 學輯要〉為題,刊於《大陸雜誌特刊第一輯》 ,55任氏認為此文是「數十 年來鳥類學界僅有的好文章」,同時推崇蜂須賀不是單純實驗室內的人 物,是一位旅行家,也是射獵能手,在日本還有廣大的私人鳥舍,他所 寫的野外紀錄豐富而確實,不若室內工作者那樣枯燥而乏味。56任國榮 是近代中國少數的鳥學家之一,廣東中山大學生物系畢業後,1930 年負 笈英法專攻鳥學研究,發表二十餘篇論文。1932 年命名金額雀鶥(Alcippe. 政 治 大 學博士學位後,返抵中山大學任教。1949 年轉往香港,與錢穆、唐君毅、 立 張丕介等學者創辦亞洲文商學院,即新亞書院前身。. variegaticeps) ,是首度由中國人命名發表的新鳥種。1933 年取得巴黎大 57. ‧ 國. 學. 環顧整個 1950 年代,在《臺灣省立博物館季刊》關於鳥類研究的 文章除上述兩位日人外,僅田澤民於 1955 年整理當時臺博所藏的鳥類. ‧. 標本,並作成名錄列表“A Check List of the Bird Specimens preserved in the Taiwan Museum”(〈臺灣省立博物館鳥類標本目錄〉),尚有標本. Nat. sit. y. 1,300 餘件,幾乎都是日本人所採集。田氏指出,雖然館內所藏標本大. io. er. 多已鑑定種類,但根據新的鳥學研究成果,仍有數種鳥名需要重新更動。 另外有部分的種類未鑑定性別,更糟糕的情況是因為戰亂的因素,大部. n. al. i n U. v. 分收藏品原始採集資料已經散佚。戰爭末期盟軍的空襲也使得部分的館. Ch. engchi. 藏毀損。58田澤民於 1950 年代至 1976 年任職於省立臺灣博物館,亦執. 55 56. 57. 58. 唯文中關於人名、專有名詞及部分內容有所闕誤。 任國榮, 〈臺灣鳥類學輯要〉 ,收入大陸雜誌社編輯委員會編, 《大陸雜誌特刊第一 輯》上冊(臺北:大陸雜誌社,1952),14。 百度百科詞條:任國榮 http://baike.baidu.com/item/%E4%BB%BB%E5%9B%BD%E8%8D%A3/18709140 擷取日期:2017年7月2日。 左丁山,〈任國榮先生簡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 E5%B1%B1/art/20150403/19099559 擷取日期:2017年7月2日。 國立臺灣博物館經重新調查整理與鑑定接收日治時期與戰後陸續進館的鳥類標 本,於2002年出版之《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鳥類標本目錄》指出館內藏有2,264件.

(29)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22.. 教於臺灣大學動物系,是戰後中國大陸少數來臺的動物學者,除鳥類外, 對於哺乳動物也曾留下數篇簡短的觀察報告。1960 年代田澤民協助美 國海軍研究單位蒐集脊椎動物鳥獸標本,也曾在報章媒體上呼籲保護鳥 類的重要與急迫性。59 在研究人員與研究能力皆不足的 1950 年代,田澤民也是少數與國 際交流的學者。1958 年 4 月,對於鳥類鳴聲頗有鑽研的美籍哲學家哈桑 (Charles Hartshorne)在閱讀了〈臺灣鳥類研究〉一文後,對於臺灣野. 政 治 大 的協助下,造訪中南部多處山區,以錄音器材錄製了多種野鳥鳴聲,對 立 於雲雀的鳴叫聲印象深刻,認為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鳴禽歌唱聲。哈桑覺 鳥的鳴聲頗感興趣,偕同其妻來臺訪視一周,在臺灣省立博物館田澤民. ‧ 國. 學. 得可惜的是沒有機會聽到一種棲息於阿里山地區,名為「短翅鳥」的鳴 唱,表示希望有機會再抵臺一聞鳥囀。60. ‧. 1960 年第 12 屆國際鳥類保護會議(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於日本東京舉行,田澤民以訪問人士的身分參加,在會議. Nat. sit. y. 期間曾播放一張名為「臺灣畫眉之聲」的野外錄音唱片,引起與會日本. io. n. al. er. 鳥學家的注意。田氏也曾試圖收集臺灣各種野鳥的鳴聲,但因器材和經. 59. 60. Ch. engchi. i n U. v. 毛皮類標本,加上骨骼類、浸液類和鳥巢、蛋標本等則有2,459件。歐陽盛芝、林 俊聰,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鳥類標本目錄》 (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2) ,5。 〈白鷺是聰明候鳥!飛翔自由天地 尋覓安全枝棲〉,《聯合報》(臺北)1964年8 月4日,第3版。趙慕嵩,〈古木聽鳴禽 教授發心願 但求一架錄音機 山林處 處鳥唱詩〉,《聯合報》(臺北)1966年3月13日,第3版。 《中央日報》針對「短翅鳥」報導內文如下:哈桑博士感到最遺憾的是沒有機會 聽到一種稱為「短翅鳥」 (Short Wing)的歌唱。據說,這種鳥是居住在阿里山上 的,哈桑博士希望下次有時間再到自由中國訪問時,一定要上阿里山去專程拜訪 「短翅鳥」 。這是一個很不精確的敘述,無法確定指涉的是何鳥種。從報導提及的 英文俗名(Short Wing)假設,最相吻合的當是小翼鶇(藍短翅鶇 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White-browed Shortwing)小翼鶇為鶲科短翅鶇屬,臺灣特有 亞種。其命名的模式標本正是由古費洛(Walter Goodfellow, 1866–1953)於1912 年3月在阿里山地區所採集。蘇玉珍, 〈美國的公冶長 鳥語專家哈桑博士〉 , 《中 央日報》(臺北)1958年4月12日。.

(30) 第二章. 斷裂與重建:戰後三十年的研究困境. .23.. 費的欠缺,過程似不順利。61 綜觀戰後初期的臺灣鳥學研究,固然深受戰亂的影響,但終戰後國 府的忽視與研究人員的欠缺,當是造成研究停滯的主因。在日籍相關人 員遣送離臺後,甚少有中國大陸的研究者來臺接手,遑論鳥類學家的研 究。在此情形下,少數的有心人士仍需仰賴日治時期的研究成果,進行 整理與回顧,缺乏更進一步的深究。 1956 年時陳兼善對於當時野生動物知識的匱乏尤其感嘆:. 政 治 大 之報告,常散見於中外著名之專業雜誌,但所謂『中國的動物 立 學』,依然為一未經開闢之荒地。域內產物,無論魚、蟲、鳥、 中國學者對於動物學之研究,至少當有四十年之歷史,精湛淵博. ‧ 國. 學. 獸,未經調查命名者甚多,一也。重要經濟動物之生活史,學者 尚無詳盡之研究報告,二也。上自大學校長,下至中小學生,無. ‧. 視動物學在學術界中之地位,三也。其所以至此者,學者間求其 高深,而忘其普及,實為最重要之原因。須知一篇專門性之研究. Nat. sit. y. 論文,如以西文或艱深之中文發表,雖不能抹煞其在學術上之貢. io. er. 獻,而國人知之甚少,無以引起青年學者嚮往之興趣,此於有地 方性之學問如動物學者,實為莫大之損失。 62. n. al. i n U. v. 1956 年這一年陳兼善出版了《臺灣脊椎動物誌》 。他認為中外研究中國. Ch. engchi. 脊椎動物的專文報告為數不少,但依然欠缺綜合性的敘述可供初學者使 用,而中文的著作尤其絕無僅有。中日戰前,陳氏任教廣東勷勤大學時 期,即有撰寫中國脊椎動物學的宏願,並努力蒐集文獻,唯中日戰爭爆 發的影響而作罷。來臺後,自 1947 年起於臺大講授脊椎動物學,編寫 授課講義時,有感於中文動物學教科書的匱乏,而於省博館任職期間, 費時五年完成《臺灣脊椎動物誌》的編纂。 61. 62. 山階芳麿, 〈第12回国際鳥類保護会議(I.C.B.P.)東京に開かれる〉, 《山階鳥類研 究所研究報告》2.15(1960): 67-70。趙慕嵩,〈古木聽鳴禽 教授發心願 但求一 架錄音機 山林處處鳥唱詩〉,第3版。 陳兼善,《臺灣脊椎動物誌》,卷頭語i。.

(31)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24.. 《臺灣脊椎動物誌》是陳兼善的重要著作之一,初版於 1956 年問 世。這是首度以中文完成的動物學大部頭著作。然此著初稿雖成,卻因 欠缺經費無法複印,幸得游彌堅以臺灣省教育廳下轄之臺灣省特種教育 基金會貸款新臺幣五千元,終可送印問世。然此專業論著在當時銷路不 佳,兩年過去,售出書款仍無法償還貸款,在面臨違約法辦之際,游彌 堅再度出手相援,由教育廳通令全臺中學圖書館購買本書,所得款墊還 特種教育基金會,才免除一場訴訟之難。63. 政 治 大 分出版收錄了 404 種,參考文獻引用 170 餘篇,清一色皆為外國人的論 立 著, 特別是日本的研究成果。對此,鑽研與考據臺灣鄉土鳥名甚深的 此書對於臺灣的動物學界研究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價值,在鳥綱的部 64. ‧ 國. 學. 周鎮曾給予嚴厲批評,但也不否認有其貢獻。65. 綜言之,戰後初期的臺灣鳥類研究受限於研究人員的缺乏以及忽視, 期日人的觀察與整理,實難以稱得上有系統的研究。. Nat. n. al. er. io. sit. y. ‧. 在整個 1950 年代並沒有留下太多的研究成果或紀錄,大抵不脫日治時. Ch. engchi. i n U. v. 梁潤生, 〈二次增訂序〉 , 《臺灣脊椎動物誌》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 i-ii。 64 中國學者的文獻有鄭作新五篇、壽振黃兩篇、任國榮一篇,皆與臺灣鳥類研究無 涉。 65 周鎮謂: 「此學人為專攻魚類的脊椎動物學教授,他編臺灣鳥類中名名錄一事,筆 者以不禮貌的文字形容,即等於不詳鳥類名稱、習性、飼養等之魚販心血來潮, 臨時幹起鳥店老板一樣,而且參考圖書都是日文書籍,曾經遊學日本之清末學人 難免發生差錯,而他則是只在大陸完成學業,〔按,此處失之公允。陳兼善曾於 1931年8月前往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魚類研究所進修三年,1934年5月轉赴英國大 英博物館半年。〕不識日文;而且亦不懂臺語,亦不深入研究本土三百年來臺灣 人曾經使用的鳥類俗名,……而由英名、拉丁名翻譯,或抄錄似是而非的日名, 但是這種情形,以過渡期能完成此重任,亦是一大功勞……。」周鎮, 〈鳥名趣談 (4)〉: 49-50。 63.

(32) 第二章. 第二節. 斷裂與重建:戰後三十年的研究困境. .25.. 美國的研究計畫:移棲動物病理學調查(Migratory Animals. Pathological Survey, MAPS) 1950 年代的臺灣社會處於高壓威權的氛圍之中,內部是蔣介石強 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戒嚴非常體制的開展,外在則是以美國為首對於蘇 聯共產集團進行圍堵政策的全球冷戰局勢。韓戰的發生促使美國對臺政 策逐漸明朗,從原本的「袖手旁觀」 ,轉為對國民黨政權進行援助。美國. 治 政 大 將臺海問題此一國共內戰的遺緒,提昇至全球冷戰局面的一環, 「內戰」 立 與「冷戰」的掛勾,開啟了國府在臺灣穩定發展的契機。1951 年中,美 介入臺海情勢發展,使本已岌岌可危的國府得到喘息空間,更重要的是. ‧ 國. 學. 國安會通過 NSC48/5 號文件,旨在避免臺灣落入與蘇聯結盟、或被蘇 聯宰制的「任何」中國政府手中。為達成此一目標,國安會建議除了鼓. ‧. 勵國府進行政治改革,增加在中國本土聲望與影響力,俾利反共運動執 行外,同時更應提供軍事及經濟援助,提升國府軍隊的防衛能力。66. sit. y. Nat. 美援對臺的影響不單單在政治、軍事和經濟層面,公衛體系建立和 熱帶醫學研究 亦有其成效。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U. S. Naval. io. al. er.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2, NAMRU-2)於 1955 年以一美元為象徵,向. n. v i n Ch 當時美軍在遠東地區最重要的熱帶醫學傳染病研究重鎮。第二醫學研究 engchi U. 臺大醫學院租借現今的牙醫學系∕牙科部做為所究所所址。67該部門是 所原是二戰中隸屬於太平洋艦隊的機動性研究單位,隨著艦隊推進而改 變處所,並沒有固定的研究地點。1943 年美軍重新收復關島,該部進駐 關島作為研究中心,1955 年將總部改設臺大醫院院區,1978 年中美斷 交後於 1973 年 3 月遷往菲律賓,後又轉至印尼雅加達。68. 66 67. 68. 張淑雅, 《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 (臺北:衛城出版,2011) ,162-163。 吳惠國、曾惠中、江建勳, 〈訪連日清博士:談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 , 《科學 月刊》,11.10(1980.10): 12。 李孟智,〈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與臺灣公共衛生〉,《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32.1 (2013.2):2。.

(33)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26.. 第二醫學研究所在臺期間,主要的研究內容以寄生蟲和微生物為主, 其重要貢獻在對於傳染病的研究,如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JE) 、 流行感冒、霍亂等,駐臺後期,除熱帶傳染病外,更擴大到參與對烏腳 病及 B 型肝炎之流行病之研究。其中日本腦炎的研究是第二醫學研究 所對臺灣最大的貢獻。69日本腦炎是由日本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病毒會經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給人類。臺灣傳播日本腦炎的病媒蚊以三斑 家蚊為主,流行季節主要在每年的 5 至 10 月,感染日本腦炎的患者大. 政 治 大 狀,嚴重者則會出現急性腦炎、精神、神經性後遺症,甚至死亡,致死 立 率為 20-30%。日本腦炎的恢復期較長,所造成的神經性後遺症包括語. 部分是沒有症狀的,少部分的病患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 ‧ 國. 學. 言障礙等,精神性後遺症則以脾氣暴躁、性格不正常為主。70與鳥類相 關的部分,候鳥的遷移過去曾被視為日本腦炎散播的途徑之一,為了驗. ‧. 證此疑慮,第二醫學研究所由 Dr. Roger Detels 主持,在新竹關西日本腦 炎流行地區設立野外工作站,在固定地點放養仔豬,並且定期抽血檢驗. Nat. sit. y. 豬隻染上日本腦炎的日期和比率,同時也從蚊子、人體和鳥類進行病毒. io. er. 分離,觀測時間長達 5、6 年,結果每年發現病毒的先後順序皆為豬隻、 蚊、人、鳥類和其他動物。實驗結果與推測候鳥為帶原的假設恰恰相反,. n. al. i n U. v. 按若病毒為鳥類所攜入,則應當會在鳥類身上先分離到病毒才是。71. Ch. engchi. 第二醫學研究所在臺除作病理研究外,也大量採集脊椎動物,從這 些動物身上採取寄生蟲與血清樣本,作為分析化驗的研究材料。1958 年 由美籍學者 Robert E. Kuntz 主持,進行大規模的野外採集工作,為時五 年 。 他 於 1970 年 與 田 澤 民 共 同 在 《 臺 灣 省 立 博 物 館 季 刊 》 發 表. 69 70. 71. 吳惠國、曾惠中、江建勳,〈訪連日清博士:談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 14。 本段病理敘述擷取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頁 http://www.cdc.gov.tw/professional/ThemaNet.aspx?treeid=beac9c103df952c4&nowtr eeid=C4AF1AB7F60FCE73&did=668 擷取日期:2017年7月2日。 吳惠國、曾惠中、江建勳,〈訪連日清博士:談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 14。.

(34) 第二章. 斷裂與重建:戰後三十年的研究困境. .27.. “Vertebrates of Taiwan taken for Parasit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tudies by U.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 2.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採自臺灣之脊椎動物目錄(研究寄生蟲及 生物醫學用)〉),同時期在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亦有相同的採集計畫。採 集動物包含了魚類、兩棲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鳥類部分在本島有 197 種、澎湖 47 種、蘭嶼 20 種,採集方式有槍擊、霧網捕捉,僱用本地獵 人設陷阱捕捉。72. 政 治 大 國家博物館相關單位收藏, 因此對於這個時期的臺灣鳥類研究並沒有 立 太多的助益,而僅是成為博物館收藏目錄的一部分,本地獵人則因為美 這些在臺採集的鳥類,專家進行檢體採樣與抽血後,大多送回美國 73. ‧ 國. 學. 方研究單位的雇用與標本收購,發了一筆意外之財。74. 美國軍方對於亞洲的遷移動物病理研究一直有著高度興趣,1963 年. ‧. Col. Chas M. Barnes 和鳥類學家 H. E. McClure 在日本東京立川基地 (Yamamoto Airbase at Tachikawa)的一間小辦公室開啟了「移棲動物病. Nat. sit. y. 理學調查」(Migratory Animals Pathological Survey, MAPS)計畫,1966. io. er. 年研究中心轉移至泰國曼谷。本計畫主要經費來源有以下各單位: U.S. Arm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Group(Far East), Japan(美國陸軍遠. al. n. 東研究發展群). Ch. engchi. i n U. v. 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美國華特里陸軍醫療研究中心) U.S. Air Force Hospital, Tachikawa, Japan(日本東京立川的美國空軍醫院) U.S. Army Component of the SEATO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 Bangkok, Thailand(泰國曼谷的美國陸軍東南亞公約組織醫學研究實驗 72. 73. 74. Robert E. Kuntz & Zuh-ming Dien, “Vertebrates of Taiwan taken for Parasit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tudies by U.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2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23.1 & 2(June 1970): 3. Robert E. Kuntz & Zuh-ming Dien, “Vertebrates of Taiwan taken for Parasit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tudies by U.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2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23.1 & 2(June 1970): 3. 林文宏,《臺灣鳥類發現史》,27。.

(35) 戰後臺灣鳥學知識體系的形塑與推廣(1945-1989). .28.. 室) MAPS 主要目標在於透過鳥類繫放,了解並記錄東亞地區的鳥類遷 移路徑,同時觀察腦炎等傳染疾病與候鳥遷移的關聯。當時普遍疑惑何 以在香港、臺灣、日本、菲律賓等島嶼地區,即便有著嚴格的海空檢疫, 人員、貨物經過重重檢查、消毒,大規模的傳染病依舊防不勝防。以腦 炎的流行爆發為例,臺灣當時的病例顯示好發於盛夏 7、8 月間,比鄰 近國家如日本晚了數十天至一個月。美方人員推斷,其傳染途徑為野鳥. 政 治 大 蟲吸吮這些帶病原的血液後叮咬人體,導致腦炎感染。而能夠跨洋渡海 立 的燕子被懷疑是病毒的攜帶者。至於越冬時,病毒的媒介則可能為蝙蝠, 帶有病毒源的體內寄生蟲經排泄後,侵入豬、牛、羊等家畜體內,而蚊. ‧ 國. 學. 待春天繁殖之際,透過中間宿主與蚊蟲感染人體。75. 鳥類繫放是全世界被廣泛採用的鳥類研究方法之一,是利用各種安. ‧. 全的方法去捕捉鳥類,並將其掛上腳環或其他標記,同時獲取鳥類個體 形值及其相關資訊的一種方法。藉此可以區分其個體,並以之為基礎,. Nat. sit. y. 進一步探討牠們的行為、移動模式、存活率與其他生態細節。. io. er. MAPS 期望在東亞地區設立繫放基地,配合相關研究人員作業,是 一個龐大的跨國研究。受限於冷戰時局東西方兩強的對抗局面,本計畫. n. al. i n U. v. 的參與國家或地區全為非共產或親美國家,主要有:南韓、日本、沖繩、. Ch. engchi. 香港、臺灣、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等國。原先計畫 在東巴基斯坦(孟加拉)進行的一些相關研究,因該國政治局勢丕變無 法繼續執行;在印尼,蘇卡諾政權垮臺後,研究活動得以在該地區展開; 另外在關島、南越、尼泊爾、伊朗、阿富汗及汶萊,志願研究者們也進. 75. 〈鳥類會帶來傳染病菌嗎?東大與美陸軍合作調查研究〉,《中央日報》(臺北), 1964年3月23日,第4版。 〈注意飛鳥〉 , 《中央日報》 (臺北) ,1964年3月29日,第 3版。 〈天外「飛」來的疫癘──揭開鳥為傳染病媒介之謎〉 , 《中央日報》 (臺北) , 1964年5月2日,第3版。 〈研究飛鳥‧尋找病源 中美合作‧觀察一年〉 , 《聯合報》 (臺北),1964年5月2日,第3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大機構典藏NTU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二 Repository, http://ntur.lib.ntu.edu.tw) 經驗與協助推 動臺灣學術機構典藏TAIR (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rticle 40 and Article 41 of “the Regulation on Permis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Employment of Foreign Workers” required that employers shall assign supervisors and

†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al Sciences, NC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 Taiwan..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note that we obtain an inequality with exactly the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founding of the modern centuries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land before 1949,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and Taiwan from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

2 Center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and Center for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10617, Taiwan..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Taiw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TCSI) model shown in Figure 4-1, 4-2 and 4-3, developed by the National Quality Research Center of Taiwan at the Chunghua University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