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研究論文〉 民96年3月 頁111-147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 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陳建寧、陳文俊、林錦郎、汪明生. ∗. ∗∗. 《摘要》 個人在多元社會中各自有不同的道德認知傾向,其中公平與關懷是社 會日常生活運作的社會知識一部份,但因道德在規則上無法量化與檢驗, 國內較少從事有關道德認知的實證研究。本研究以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 SJT)為研究方法,探討高雄市民眾在日常生活運作中, 必須同時考慮多個相關屬性資訊,依本身價值體系直覺認知對於日常公、 私事務作價值判斷,成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現象,藉由道德認知代數 (moral algebra)驗證公平或關懷的抽象觀念,提供未來道德研究的實證 架構,以及從個體不同的道德認知判斷的結果反映所在社會生活領域結 構。 本研究採用雙系統透鏡模式的問卷設計,從文獻中選取支持公平、支 持自我、利人利己、建立關係與對人寬容等 5 項決策參考變數。以高雄地. 投稿日期:94 年 11 月 8 日;接受刊登日期:95 年 10 月 4 日。 ∗. 由衷感謝兩位匿名審查委員的寶貴建議及對本文之斧正意見,使本文更趨完備。本文在 2004 年 1 月 9 日曾以「兩性日常生活道德困境之研究」在澳門舉辦「21 世紀的公共管 理:機遇與挑戰」國際研討會宣讀,作者感謝評論人廣州中山大學王樂夫教授的評論。. ∗∗. 陳建寧為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管理學博士,e-mail: 89c003@mail.kscg.gov.tw, 陳文俊為輔英科技大學教授,林錦郎為高苑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副教授,汪明生為國立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111‧.

(2)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區學生、公務員與民眾為受測者進行 SJT 問卷。嚴格來說有效問卷 157 份 雖未具有全市民意的代表性,但本研究分析發現無論男性或女性在日常生 活判斷上較具有關懷導向(男性為 73%;女性為 62%),較少公平觀念 (男性為 25%;女性為 16%)的道德認知,本研究認為反映目前高雄市在 現代社會結構中保有傳統社會之現象。 [關鍵字]:公平、關懷、道德認知、道德認知代數、社會判斷理論. 壹、緒言 多元社會隨著社會功能分工和專業化的脈動,出現多元化的社會階層、族群意 識和財富分配,社會上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利益團體。個人在多元社會 中各自有不同的道德價值,日常生活上呈現較為複雜的道德認知,其中公平與關懷 的道德認知是我們日常運作的社會知識一部份。 道德價值是人們的道德思想與行動之依據,個體的道德行為與自我認同如具有 後物質主義者(post-materialist)價值觀傾向(Inglehart, 1977;瞿海源,1993;周 聖平,2001),比較重視自我表達、言論自由、生活品質與環境保護等「公共」意 識,呈現「公平」觀點;相對地,如具有物質主義者(materialist)價值觀傾向, 比較重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與經濟成長等「私欲」意識,呈現「關懷」觀點。社 會發展所形成個人的道德認知傾向或價值觀,構成民眾認識與判斷公、私事務的知 識系統,除影響未來在社會生存的選擇與社會互動之模式外,更影響社會結構變遷 的走向。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其生存與發展需要互惠性的分工與合作,但在日常生活運 作中經常發生,如對與錯、公平與不公平、責備、犯罪、責任與義務、關懷與寬容 等 道 德 認知 的 問 題 。 公 平 涵 蓋 「平 等 、 公 正 、 公 道 、 正義 」 等 不 同 構 面 概念 (Griffin, 1996),以及績效的公平衡量、行政倫理的核心價值問題(施能傑, 1998、2002;江岷欽,2002),主要在討論比較個人的產出結果比率應與其投入比 率相等時,才感受公平對待之問題。關懷則是體諒他人的道德,包括血親關係、朋 友關係、別人的需要、自己的需要,以及需要幫助的本質等。. ‧112‧.

(3)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現代西方社會的民眾在面對公共事務議題時,比較強調兼顧保障與制約的公開 表達的體制、深思熟慮及持續穩定的承諾,與事後結果成效的權責檢驗的監督 (Ostrom, 1990, 2005),而在傳統東方社會的民眾則比較強調個體道德之自我認同 與群體倫理之批判性思考與溝通(汪明生,2004)。但由於道德為個體的主觀認 知,無法量化而被視為不需驗證之常識,也或因認為量化分析不能解釋質化問題, 或是認為以觀察為基礎的價值是可變的而非固定等理由,以致國內研究道德問題, 從哲學(陳瑤華,2002)、教育(高博銓,2000;Lee, 2004)、社會(蕭阿勤, 1993)、政治(許國賢,2002)、軍事(郭世清,2000)或宗教(王浩仁,1999; 柯志明,2002)等觀點,詮釋道德認知的抽象觀念結構,較少從事有關道德認知的 實證研究。 一般而言,男性的道德問題傾向「正義」、「公平」觀點,象徵平等,而女性 的道德問題傾向「關懷」觀點,象徵人際網路或社會網路(Gilligan, 1988),本研 究課題是在於如何衡量高雄市民眾以公平或關懷道德認知作為判斷日常生活事務, 並從判斷分析觀點,以社會判斷理論(Social Judgment Theory, SJT)(Hammond, et al., 1975)為研究方法,經由科學方法驗證公平與關懷的道德認知抽象觀念,提 供未來學術研究道德的實證架構,以及從個體不同的道德認知偏好與判斷結果,是 否與國外相關道德認知研究相同?或是反映個體所在社會生活領域為「傳統社會 1. 」、「現代社會」2 與「後現代社會」3 結構(呂乃基,2004)。. 貳、道德認知相關研究 在多元社會下,個體之間的道德、誠實、正直與關懷,以及群體之間的包容、 體諒、尊重與公平的價值體系,成為社會進步基礎的核心價值。個人的「主體性」 如對社會的核心價值沒有共同體的意識,展現出的往往是混亂與分歧,同時也因個 體私利的考慮,將敗壞國家與社會的秩序。台灣社會需要重建與界定社會核心價 1. 2. 3. 傳統社會是以農、林、漁、牧業為主的自然經濟,透過自然經濟的交換,強調血緣、地 域的人際關係,比較重視關懷、私的意識。 現代社會是以工業為主的市場經濟,透過市場經濟的交換,強調法律、契約合同的人際 關係,比較重視公平意識。 後現代社會是以高技術、資訊與知識的全球化經濟,透過後市場經濟(倫理、道德)的 交換,強調以法律基礎上情感的人際關係,重視個體與群體、競爭與和諧,理性與情感 之文化面。 ‧113‧.

(4)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值,這有賴個體道德之自我認同與社會整合的發揮,以及群體倫理之批判性思考與 溝通倫理的表現,以促進社會和諧整合的機制。本節將回顧整理研究所用文獻,作 為建構分析公平與關懷的道德認知之理論基礎。. 一、個體認知系統與道德倫理 (一)個體認知系統 個體在多元社會中面對日常事務的決策情境,大多必須同時考慮多個相關屬性 資訊,個體認知是由資訊如何儲存成知識之結構,以及知識如何運作之歷程,綜合 建構為認知系統。它需由外界一連串的刺激或資訊,經由評估社會性標的程序產生 情感價值,藉由整合情感價值的結果,儲存為功能性記憶,作為知識系統的一部 份,這是如何將資訊儲存成為知識的結構問題,並以「知識系統」來描述個人的認 知架構。 個體認知系統中的知識運作,也是歷程的問題,對於相同事件,有不同的偏好 和判斷結果,以模式來描述判斷分析的過程,並解釋判斷的結果,此種架構和過程 即是認知上的「知識系統」。教育是提升個體知識的關鍵,在道德教育上,應強調 批判思考、公民價值與多元教學途徑(Lee, 2004),培養民眾價值觀、邏輯思考、 辨別是非、重視利他與嚴守正義、批判事物、表達意見並提供判斷事物能力的智慧 基礎,這將有助於道德、文化與政治之間的平衡,防止各種政治性意識與文化傳統 過度影響道德教育。 多元社會下民眾對於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反應,既依靠科學與技術,也需要在 社會議題系絡中評估個體的決策與實行決策技巧的道德意涵(Pedretti, 1999; Sadler & Zeidler, 2004)。民眾在資訊傳播、知識教育與道德倫理等認知要素下進行社會 互動作用,如與自己無關的行動模式與道德評價模式,就以「第三人稱的觀點」來 暗示哲學困境。或是以重塑我的道德意識,明朗我的道德態度與明確我的道德責 任,則以「第一人稱的觀點」來暗示個人真實生活困境。無論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 的觀點之道德決定結果,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上最重要的實務關係,這不僅提供潛 在解釋在假設困境的推論與真實生活道德衝突的推論之間不一致,也指出未來研究 方向涉及道德判斷、決策與行動機制等基礎機制(Krebs, et. al, 1991)。 道德認知是個體解釋道德議題的情況與認知其道德的意涵(Saltzstein, 1994), 或是強調共享的知識與信念的價值系統,成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現象。瞭解個人的 道德認知規範,才能解決公共事務相關的問題,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核心內容與評 ‧114‧.

(5)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價本質。道德的認知分析主要是陳述衡量個人的道德價值與多元決定分析等兩項課 題,但道德在不同的基本知識領域卻受到質疑:第一是道德在規則上無法量化;第 二是在沒有衡量個人價值的能力之下,道德則無法檢驗,以及第三是認為以觀察為 基礎的價值是可變的而非固定,那如何解決道德無法量化的爭議? 道德認知代數(moral algebra)(Hommers & Anderson, 1989; Anderson, 1996) 提供日常的道德判斷與行為的概念基礎,並將科學帶入賦予衡量善與惡的道德價值 觀念科學實體,包括個人認知、因果屬性、公平、社會態度與婚姻等社會判斷領域 認知方式或原則(Anderson, 1981a, b),並與道德價值之一致性概念貫穿整個道德 領域,作為為衡量個人價值與多元決定等兩項「道德理論之困難事」(the Gordian knot of moral theory)。藉由道德認知代數的功能性衡量,不僅提供衡量個人的道 德價值與道德心理的基礎與架構,而且也解決道德無法量化的爭論,以顯示道德是 可量化之重要觀點(Anderson, 1982; Surber, 1985)。. (二)道德與倫理 1.道德 個體的道德、倫理認知問題是以「我應該如何做?」(What should I do?)為 價值觀問題的開始點,從功能性、善的或公平的觀點解釋實際問題,即是實用、倫 理與道德使用的實際理由(Lutteberg, et al., 2004)。 道德是以倫理思考為基礎,行善的行為是落實倫理的有益結果。客觀的道德標 準常以康德的道德觀(Jecker, et al., 1997: 131-140)為代表,成為倫理學義務論的 基礎;主觀的道德標準則承認道德的文化區域相對性。倫理為人倫之理,是層級結 構思考的群體規範,著重行為在群體間產生的結果。道德是個體的品性與德性,強 調個體行善的行為的理由與動機,有較正式的社會角色,並以倫理思考的基礎與落 實倫理的有益結果,顯然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是把與一個人的心性與智慧修養融為 一體,使得倫理與道德形成心性的知與行的一體兩面(樊浩,1994;蕭武桐, 1995)。 人們在思考倫理問題時,常以道德判斷的發展層次為基礎,由於人們的基本價 值觀不同,強調的重點不同,理論體系也因之迥異(戴正德,2000)。「我應該如 何做?」為價值觀問題的開始點,在道德上的意義,就是以公平的一般性觀點,任 何人在相同情境下都必須去做。主要考慮以所有團體的可能利益為目標,並獲得所 有團體的同意,這是關於我們彼此期待的行為之問題,如何辯證與互相應用的權利 與責任,以及如何達成解決衝突之可能(Habermas, 1991: 105-108)。因此,使用 ‧115‧.

(6)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道德的實際理由是捐棄個人自己主觀觀點以有利於群體原則、統合的觀點,在社會 認知系絡節制協和所有人的利益,促成所有人具備支持規範的特質,支持合乎正義 的社會基本制度架構。 人們的道德認知分為關懷基礎與公平基礎,公平基礎是指自我與社會之間衝突 等道德原因,維持無私的規則、原則與標準,尤其是公平與互惠;關懷基礎則是指 關係、關懷與提升他人的福利,防止對別人的傷害,以及使用同理心的術語來瞭解 他人,並決定前後依賴關係(Lyons, 1983; Gilligan & Attanucci, 1988)。Gilligan 與 Attanucci(1988)以「僅有關懷」(care only)、「重視關懷」(care focus)、 「關懷∕公平」(care∕justice)、「重視公平」(justice focus)、「僅有公平」 (justice only)編製關懷與公平圖表。Krebs 等人(1991)採用 5 分點評分,以 「僅有關懷(C)=100」,「重視關懷(C(J))=75」,「關懷∕公平(C∕ J)=50」,「重視公平(J(C))=25」,「僅有公平(J)=0」的關懷與公平 量表,作為衡量民眾日常生活道德認知。 2.倫理 倫理是社會中人和人的關係及行事的共同標準,當人的行為與道德標準發生衝 突時,作為評斷人類行為好壞、是非、對錯、善惡之標準,亦是法律規範之外個人 行為的依據,也可說它是運用道德原理於社會生活行為的準則,具有規範性的主觀 價值判斷。「我應該如何做?」為價值觀問題的開始點,在倫理知覺上,從好的或 善的觀點解釋問題,主要解釋與評估個人過著好生活、過著理想的生活,以及評估 個人重視價值,並以標的目標來表示一種好的生活方式與個人生活的排序 (Habermas, 1991: 103-105),而評估倫理價值則與個人自我瞭解、期望自我的人 生成就有關。 倫理的爭辯是在義務衝突、價值衝突,以及倫理知識不足等三種情況所引發的 倫理思考(詹德隆,1988)。使用倫理的實際理由是在理由與意志之間互惠的問 題,並非來自外部的實證知識,而是受到自我批判的思考,與批判檢驗生活洞察力 的知識,支持什麼是善,使自己熟悉個人生活影響社會道德價值。 個體是如何作倫理判斷決策呢?因倫理抽象不易操作,國內研究比較重視公務 行政人員倫理問題、規範、內涵認知、困境、違反因素與組織生產力等議題(詹靜 芬,2003;陳坤發,2001;陳錦麗,1998),國外 Cooper(1990)提出行政倫理決 策模式,其論述是在社會系絡中,認為「責任」(responsibility)是處理行政倫理 角色面向的一個主要概念(key concept),藉由倫理的決策能使公共行政人員變得. ‧116‧.

(7)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更具倫理性,更使行政人員責任行政角色的扮演發展成為主要概念,並且是未來行 政人員發展的重要目標,其倫理決策動態過程包含:(1)倫理問題的認知 (perception of an ethical problem)、(2)情境描述(describing the situation)、 (3)界定倫理問題本質(defining the ethical issues)、(4)列出可選擇方案 ( identifying alternatives ) 、 ( 5 ) 預 計 選 定 行 動 方 案 可 能 後 果 ( projecting consequences),以及(6)決定適當方案、解決問題(selecting a course of action & resolution)等六個步驟,如圖 1。 選定行動方案. 列出替選方案. 情境描述. 道德規則. 界定倫理問題困境本質. 倫理問題認知. A B C D E F. 決定方案 解決問題. 自我評估的期許 倫理原則. 辯護演練. 圖 1 倫理決策模式 資料來源:整理自 Cooper, 1990: 18. 另 Wittmer(1992)提出一般行為倫理決策模式=f(決策過程、個人特質、情 境環境),它是管理者或個人的認知決策過程函數。個人決策過程受到如價值觀、 道德認知發展階段、年齡、性別、外在誘因與倫理困境等個人特質,以及工作環 境、特色與組織文化等情境影響,發生倫理情境的感知,產生倫理敏感性、判斷與 選擇,表現出對公共議題的倫理行為,如圖 2。 倫理在日常真實生活是決定道德的第一步,藉由「科學倫理敏感性的檢驗」 (Test for Ethical Sensitivity in Science, TESS)(Clarkeburn, 2002)、社會判斷理論 (Hammond, Stewart, Brehmer & Steinmann, 1975; Smith & Wigton, 1987)等方法檢. ‧117‧.

(8)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驗倫理行為,但在傳統東方社會的個人強調自省、忠誠,藉由倫理道德進行協調約 制,化解人際衝突,進而促成人際和諧與團隊績效(汪明生,2004)。. 個人特質. 決策. 倫理情境感知. 倫理敏感性. 程序. 倫理判斷. 倫理選擇. 倫理行為. 情境環境影響. 圖 2 一般行為倫理決策模式 資料來源:整理自 Wittmer (1992).. 二、民眾在日常生活上的道德認知之建構 人們日常生活的道德包括個人的認知、歸因、態度與群體的動態,以及人際間 關係等社會領域,許多道德觀念是代表控制自利的社會化,導致每個人在判斷道德 問 題 有 不同 程 度 。 人 們 常 由 內 部道 德 導 向 來 解 釋 日 常 生活 面 對 道 德 認 知 ,就 Gilligan(1982)的道德思想抽象觀點而言,男性與女性會因早期經歷的社會化與 成長過程結果的不同,各擁有不同的道德認知導向。 個人的生命起源即有不同的性別,男性具有公平、正義導向,強調自主性與不 受抽象權利干預;女性擁有關懷導向,強調關心他人的幸福,以及在具體情況與他 人相互依賴(Walker, et al., 1987)。Gilligan(1988)評估男性與女性反應真實生活 的道德認知,有 75% 女性主要使用關懷導向,卻有 36% 不考慮涉及任何的公平; 有 79% 男性主要使用公平導向,卻有 36% 也不考慮提及關懷導向,這項發現個人 的性別在討論真實生活道德衝突,與使用公平或關懷導向有關。 人們使用公平或關懷道德認知作為判斷真實生活的事務,男性與女性對於「贊 ‧118‧.

(9)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同社會」的真實生活道德困境,常以「關懷導向」作判斷;男性與女性對於「違反 社會」的真實生活道德困境,常以「公平基礎」作判斷(Wark & Krebs, 1996, 1997)。當人們面臨道德問題特別結構與涉及道德困境議題,或是兩性所面臨的真 實生活道德認知,常常提升道德判斷水準化解道德問題或議題衝突本質(Wark & Krebs, 1996, 1997; Rothbart, et al, 1986; Walker, et al, 1987; Pratt, et al, 1988)。從贊 同社會、違反社會與社會壓力等困境類型,可瞭解兩性在日常生活的道德認知上, 常見支持公平、支持自我、支持關係與支持別人等議題,以呈現內部的公平或關懷 的道德認知導向(Wark & Krebs, 2000)。. 三、寬容理念的形塑 亞里斯多德說:「凡是屬於最多數人的公共的事務,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 務,人們只關懷自己所有(私),而忽略公共的事務(公);對於公共的一切,他 至多只留心到對他個人多少相關的事務」(Jowett, Butcher, & Kallen, 1964)。人都 有「良知良能」的本能,在日常生活上如直接涉及與你發生之結果有關,將促使你 採取某種行動;如不直接涉及、或與你密切無關,則不需要強迫你去做某項決定, 因此良心至上是人的道德能力之道德律。自利的個人在理性情況下,不願與他人合 作;如基於共同利益或互利時,才會有條件與人合作,即是 n 人囚犯兩難(Hardin, 1971, 1982),也是集體行動問題(Lichbach, 1996)。 個人在社會中有不同的信念與價值的差異,公平與關懷是複雜的觀念,將干擾 多人集體行動問題的「價值觀」,大家都會選取對自己有利的解釋,利己就認為公 平、關懷,不利於己就認為不公平、不寬容。因此,只要有人類存在地方就有不同 的眼光,到處都存在個人的道德價值差異,尊重他人的選擇擺在最優先的地位,並 優先於自己對他人選擇之對錯或好壞的判斷(Raphael, 1988: 139)。就個人層次而 言,抱持尊重歧異者與對別人寬容作為日常生活道德態度,既是個人的德性,也是 一種社會或集體的德性。 Locke(1993a)指出「意見和你不同的人,至今只是仍和你有距離,但如果你 因為他相信對的事情而惡待他,他就全然對你充滿敵意」。那心中的不贊同轉化為 外在的壓力和迫害?台灣社會過去是以威權為不寬容的原因,現在則以政經生活方 式(許國賢,2002)、國家共同體與憲法民主核心價值(朱雲漢,2004)等為不寬 容的原因。如伏爾泰所說:「傾軋不和是人類之大惡,而寬容則是唯一的治療之 道」(Voltaire, 1972: 391),當我們看到不寬容如此毒害政治事務,我們就認識到. ‧119‧.

(10)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寬容對於政治健全之重要(Fitt, 1987: 82)。 寬容是一種心靈的習慣,一種論辯的風格,而不是一項公式(Lucas, 1966: 296),依賴學習道德教育能力來化解不寬容問題,使寬容成為一種社會德性的制 度機制。當人們藉由日常生活道德認知的討論與方法來學習道德判斷(Brugman, 2003),也藉由道德教育學習如何使用、管理公有物時,就是正在發展與維護自治 的民主社會之基礎。. 參、研究方法與設計 一、研究方法 (一)理論基礎:透鏡模式 社會判斷理論是由 Hammond 等(1975)根據 Brunswik(1952)的透鏡模式 (lens model)所引申發展出來,透鏡模式基本概念是當決策者對於一項未知或不 確定的事物或變數作評估或判斷時,通常採用、透過或參考某些已知或確定的事物 或變數,進行認知或決策判斷。但由於決策者是準理性的,認知能力有限,內在心 智過程的不同,根據已知或確定的變數作決策或判斷時,或多或少會扭曲了客觀事 實,其現象恰如透鏡凹凸所顯示的縮小與放大效果,故可視為「透鏡」(汪明生, 1989),如圖 3。 透鏡模式在探討決策或判斷時,涉及兩個系統,一是決策者的主觀認知系統, 即決策者利用或透過已知決策參考變數作主觀判斷。另一是為客觀存在的環境系 統,即決策者利用或透過已知或確定決策參考變數作事物的評估或客觀面的判斷。 決策參考變數(cue)是位於認知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的介面,它是表面的,已被 提供的、近的。決策參考變數利用是連結認知系統的個人決策判斷與決策參考變數 之間的相關。生態效度是連結環境系統的決策評準與決策參考變數之間的相關。決 策評準(criterion)是透過決策參考變數對所欲評估或判斷的事物或變數,作為深 的、遠的與被用來推斷的客觀判斷。. ‧120‧.

(11)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policy. ecology 決策參考變數. cues. 生態效度 Ecological validity. 決策參考變數利用 utilization validity. X1. Rs1. Re1 Ŷe. Re =r1 Ye Ŷe. Rs2. Re2 X2. Ye. rij. Rek 決策評準. YS. Rs =r2 YS ŶS. ŶS. Rsk. Xk. 個人決策. ra=rYeYS. G=r3ŶeŶS. 環境系統. 認知系統. 圖 3 修正 Brunswik 標準透鏡模式示意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 Arkes & Hammond, 1986; Hammond, 1955, 1975a, 1996; Cooksey & Freebody, 1985: 47; Cooksey, 1995;汪明生,1989;汪明生、林錦郎,2003。. (二)理論概念:透鏡方程式 社會判斷理論是以透鏡模式為基礎探討較複雜的評估或判斷,因決策者的主觀 認知與客觀環境間之差異所產生的「認知不清」與「認知不同」的問題。目前國內 引用 SJT 作研究課題,有多元公共認知之研究(汪明生,1989)、台灣省集中辦公 問題(黃俊英,1990)、製造業勞動條件(汪明生、黃國良,1991)、大陸公務員 制度改革(詹中原,1995)、環境議題(鄭俊明,1997;林裕文,1999)、軍事議 題(孫玳,1999;耿濟川,2004)、公共財遊憩評估(李杰隆,2000)、公共政策 (郭昱瑩,2003)、認知衝突典範(林錦郎,2001)、綠色財政改革(洪東煒, 2004)、環境正義認知(陳文俊、陳建寧、陳正料,2005)等,至於道德認知議題. ‧121‧.

(12)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研究則尚未敘述。 透鏡模式方程式(Lens Model Equation)(Hursch, et al., 1964; Cooksey & Freebody, 1985),以 ra = G*Re*Rs+ C*SQRT ((1-Re) 2(1-Rs) 2) 作說明(同圖 2)。 1. ra(ra=r*Ye*Ys),稱為決策表現(achievement),在環境系統中的決策評 準(Ye)與認知系統中的個人決策(Ys)間的線性相關係數,用以衡量決策者所 做的決策或判斷品質。當環境系統中的客觀事實未知或無法衡量時,ra 就成為決策 者主觀決策間的相似程度,ra 愈高表示決策者間的認知差異愈低,決策衝突也愈 小。 2. G(G =r3* Ŷe* ŶS),稱為知識,是以決策參考變數為自變項,以決策評準 為因變項的複迴歸模式所作統計推估的客觀事實與主觀判斷間的相關程度(以 r3 衡 量),代表兩個各別系統中,去除實際決策或判斷時的不一致後的主觀判斷與客觀 事實間的相似性,亦即主觀決策模式與客觀資料組合模式間的相似性。當環境系統 的資料組合模式未知時,G 即代表決策者間決策模式(或判斷原則)的相似性。此 種相似性可用複迴歸模式中的貝它權重與決策評準及決策參考變數間的函數關係來 說明,包括線性、非線性及變數間之正負函數關係,如圖 4。. 代表圖形 20 1. 正相關,愈多愈好 (the more, the better). 10. 負相關,愈多愈差 (the more, the worse). 10. 開口向下拋物線,適中最好 (the more, the better to a point then worse). 10. 開口向上拋物線,適中最不好 (the more, the worse to a point then better). 20 1 20 1. 意義. 10. 20 1. 包含之各種圖形. 20. 水平直線,無相關 1. 10. 圖 4 函數圖形型態 註:縱軸為決策者(兩性)之評估的分數,橫軸為決策參考變數隨機組合的衡量指標。. ‧122‧.

(13)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3. Rs(Rs=r2*Ys* ŶS),稱為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或稱為決策的一 致性,代表認知系統中使用決策參考變數線性迴歸模式作預測或加以解釋之程度。 一致性愈高代表決策者愈能充分利用決策參考變數,且前後的決策具有一致性,為 非隨機而穩定的決策方式,決策者的判斷品質愈高。 4. Re(Re=r1*Ye* Ŷe),稱為決策問題的不確定性(task uncertainty),代表 環境系統中使用決策參考變數線性迴歸模式加以解釋之程度。決策資訊的確定性亦 影響決策品質或主觀判斷的相似性,只有當客觀環境的資料有確定之組合原則或可 被線性迴歸模式充分解釋時,呈現較好的決策品質或主觀判斷的相似性。 5. C[C = r4(Ye- Ŷe)*(Ys- ŶS)],稱為殘差項,代表前項各類線性迴歸分 析中所未包括非線性部份,亦即不能為 G 所解釋的部份。但在一般的決策情況下 非線性部份並不顯著,可忽略之(林錦郎,2001)。. 二、研究架構 (一)判斷分析架構 判斷分析是探討決策者(個體)對決策標的或評準作價值判斷的心理認知過 程,屬於事後分析(「結果」發生之後)。在操作上,從「結果」中客觀衡量選取 「屬性」,由專家對「屬性」及「目標」作事實判斷而構成客觀評估準則,再由決 策者依據本身的主觀價值體系對「目標」與「標的」作價值判斷,以及對「標的」 與「情勢」作人際判斷。在理論上,以「透鏡模式」、「社會判斷理論」與「資訊 整合理論」為較具代表性,方法上則採用迴歸分析與變異數分析。. (二)決策參考變數選取 社會判斷理論的重點是描述結合決策者的權重與資訊線索而形成判斷,確認線 索或判斷原則(policy capturing)是決策原則與分析的主要部份(Stewart, 1988; Hammond & Joyce, 1975),Doyle 與 Thomas(1995)說明判斷原則的技術強調以 Brunswikian 的「代表性設計」(representative design)更要接近模擬真實世界的實 驗性案例。 確認所有顯著的線索是典型的 SJT 判斷分析的步驟,本研究參考關懷基礎與公 平基礎(Lyons, 1983)、關懷與公平圖表(Gilligan & Attanucci, 1988)、兩性在日 常 生 活 的道 德 認 知 上 常 見 支 持 公平 、 支 持 自 我 、 支 持 關係 與 支 持 別 人 等 議題 (Wark & Krebs, 2000),以及寬容理念的概念(許國賢,2002),選取支持公. ‧123‧.

(14)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平、支持自我、利人利己、建立關係與對人寬容等 5 個決策參考變數,結合判斷分 析構成研究架構,並對環境系統中公平或關懷的道德認知作判斷,如圖 5。 人際判斷. 價值判斷. 情勢. 標的. 公. 平. 事實判斷 目標. 支持公平 支持自我我. 日常生活情境. 公平/關懷. 關. 懷. 客觀衡量 屬性. 結果. 支持法律、打擊違法、公平報償 維持社會規範、自我廉潔. 利人利己. 尊敬、幫助別人、維持自我名譽. 建立關係. 彼此關心的關係、建立體諒道德. 對人寬容. 對別人包容、關懷尊重差異. 圖 5 兩性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架構 資料來源:整理自 Lyons, 1983; Gilligan & Attanucci, 1988;許國賢,2002。. 決策參考變數相關性的高低,經由認知回饋將影響決策者的實際判斷結果,認 知回饋係指由 Policy PC(1993)所作迴歸分析歸納的實際判斷原則,揭露給決策 者下一回合作價值判斷之參考(林錦郎,2005)。因此,決策參考變數相關性高, 在進行兩回合準實驗時,因產生共線性(collinearity)而造成因果邏輯的繆誤。本 研究選取 5 個決策參考變數相關性極低,並由 Policy PC 隨機選取 5 個決策參考變 數資訊 30 種假設日常生活公平與關懷狀況案例,而且進行一次的一般問卷訪談搜 集資料,研究結果能反應決策者的真實判斷結果。 1 公平基礎 支持公平(X1): 在一項工作規則組合中的體制,支持法律操作規則打擊違法 處罰不道德,使在日常生活決策上獲得公正互惠的報償。 支持自我(X2): 在日常生活上決策是自己以道德原則、社會規範的自我廉潔 作決定,而不受權威、群體與他人的影響。 2 公平∕關懷基礎 利人利己(X3): 當日常生活在壞的情況下,能願意幫助、尊敬別人的意見與 ‧124‧.

(15)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價值,不會故意損害別人;相對地,在好的情況下,也能獲 得別人的幫助、尊敬,維持自我的好名譽。 3 關懷基礎 建立關係(X4): 建立關心與體諒他人的道德,幫助別人的需要,維持血親、 朋友彼此關心的本質。 對人寬容(X5): 對別人關懷包容、尊重差異,尊敬他人權利與價值。. (三)複迴歸模式方程式 複迴歸模式係透過決策者:1. 對決策問題的認定,並找出相關的決策評準與 決策參考變數,以建立環境系統;2. 以環境系統的真實資料或模擬資料,設計組 合決策參考變數的各種決策狀況(profiles),讓決策者對這些決策狀況作判斷,3. 以決策評準為因變數,決策參考變數為自變數,如下式的複迴歸模式: m. Yij = ∑ bikXkj + Ci + Eij K =1. Yij(公平與關懷虛擬因變數),為決策者 i 對 j 個決策狀況的判斷 m(5 個),為決策參考變數的數目 bik 為決策者 i 對變數 k(X1,X2,X3,X4,X5)的貝它權重 Xkj 為變數 k 在決策狀況 j 上的值(1 到 20 分) Ci 為決策者 i 所做判斷的常數項 Eij 為決策者 i 在決策狀況 j 中的殘差項. (四)案例說明 假設您在日常生活上同時面對 5 個決策參考變數資訊,如何作整體評估判斷. ‧125‧.

(16)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您對日常生活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的整 體評估?(請在下列尺度打ˇ). 案例:決策參考變數之設定狀況 X1:支持公平 X2:支持自我. ˇ. X3:利人利己 X4:建立關係. 1. X5:對人寬容. 1. 3. 5. 7. 5. 10. 15. 20. 9. 在圖左邊,五個決策參考變數之評估尺度是 1,3,5,7,9,其代表分數的定義如 下: 1:表示這個參考變數達成道德認知程度極低。 3:表示這個參考變數達成道德認知程度較低。 5:表示這個參考變數達成道德認知程度普遍。 7:表示這個參考變數達成道德認知程度較高。 9:表示這個參考變數達成道德認知程度極高。 在圖右邊,您對日常生活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的整體評估,評估尺度採用 1~20 分數,其代表分數定義如下: 1:依據五個決策參考變數,經過綜合判斷後,您認為可達成「僅有公平」道 德認知程度。 5:依據五個決策參考變數,經過綜合判斷後,您認為可達成「重視公平」道 德認知程度。 10:依據五個決策參考變數,經過綜合判斷後,您認為可達成「關懷/公平」 道德認知程度。 15:依據五個決策參考變數,經過綜合判斷後,您認為可達成「重視關懷」道 德認知程度。 20:依據五個決策參考變數,經過綜合判斷後,您認為可達成「僅有關懷」道 德認知程度。 例如在圖中,左邊衡量五個決策參考變數的分數之後(分別為 5,3,5,7,9 分), 在評估日常生活道德認知時,若您給的評分為 18 分,則表示此情況下,您是具有 ‧126‧.

(17)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重視關懷」的道德認知。. 肆、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訪問範圍、樣本選取、研究限制、資料蒐集方式 (一)研究訪問範圍 本研究以高雄市為訪問範圍,使用 SJT 問卷探討民眾在日常生活上的公平與關 懷道德認知,它是屬於社會實驗類型(social experimentation)(Dunn, 2004),主 要將自然科學家在實驗室所採用之實驗方法用到公共事務上,藉以瞭解高雄市民眾 的道德認知並反映社會結構現狀。. (二)樣本選取 由於「社會」是公共政策的實驗場地,以「人」為實驗對象,極為不易控制變 項的情境因素。在不易獲得全體市民之限制下,基於「政府」與「市場」在公共事 務中是最重要的運作機制(汪明生,2004),本研究對於「政府」與「市場」的受 測者,採用隨機抽樣方法中之系統抽樣方法,先將抽樣性別編號,然後從高雄市政 府與台灣南區中華電信公司之人員與洽公民眾中,有系統每間隔 k 個抽樣單位,抽 取一個作為樣本的方法。 本研究從受測者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觀點進行研究,在研究性質上較接近質 性研究,依據統計學簡單隨機抽樣(simple random sampling)原理,在理論上求取 最少樣本數之公式如下:. n = Npq / [(N-1)D+pq] 其中:n=樣本數,N=母體數;p=樣本比例,q=1-p;D=e2/4,e 代表誤差 值。 以簡單隨機抽樣法所推算之樣本數,可視為分層隨機抽樣法的上限,只要樣本 數高於此上限,則可維持統計準確度(吳東育,1999),但在不知母體比例 p 之 下,以 p=q=0.5 的保守計算法(周文賢,1997)求出最大樣本數。高雄市政府公務 人員總數 24,352 人(資料來源:www.kcg.gov.tw 2006/05/25)與台灣南區中華電信 公司人員總數 25,537 人(資料來源:www.cht.com.tw 2006/05/25),即 N=24,352 ‧127‧.

(18)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與 N=25,537。一般在計算樣本數之前,由於尚未知道比例,可先假設 p=0.5 來計 算,則 q=1-p=0.5。希望調查結果至少有 90% 的可信度,則取 90% 可信度,即 b =0.1。因此 D=b2/4=(0.1)2/4=0.0025。將所有變數值代入上式,就可得到最低所需 樣本數 n 分為 99.59 份與 99.61 份,各取 100 份。SJT 強調代表性設計原則,以設 籍在高雄市、年滿二十歲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與高雄應用科技 大學之無職場經驗學生(各 25)作為受測者,合計 250 份樣本。對其道德認知一 致性、相對權重、函數型態作一完善的資料蒐集。. (三)研究限制 本研究係屬社會科學研究,它的成果是認識結果的價值,反映對象真實狀況與 客觀的規律,排除個體偏見而反映獲得群體的普遍態度的價值判斷,這不是滿足研 究者個體的需要,而是滿足受測者所在群體的需要(卜衛等人,2005),嚴格來說 250 受測者雖未必具有全市民意的代表性,但研究結果在於反應受測者所在高雄市 的道德認知之情況。. (四)資料蒐集方式 在訪問發放問卷之前,先行安排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之有 職場經驗學生作預測(pilot test),初步練習反應問卷內容與判斷熟悉度,修飾後 完成正式問卷,以減少判斷反應值之變異。從二○○三年十月一日至二○○三年十 月三十日,對受測者以系統抽樣方法方式發放問卷來蒐集資料,發 250 份,回收 206 份,回收率 82.4%。採用 SPSS 與 Policy PC 作統計分析男性 108 份,其中 26 份 R2<0.6,不予列入分析,有效問卷為 82 份(75.92%);女性 98 份,其中 23 份 R2<0.6,不予列入分析,有效問卷為 75 份(76.53%)。. 二、描述性統計 受測者基本資料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 52%與 47%,年齡以 41 歲到 50 歲居多, 職業以軍公教為主,學歷普遍都在高中(職)以上,如目錄表(1)。男性與女性 的描述性統計顯示每個案例的最大、最小值、平均數、標準差與變異係數,如目錄 表(2)與表(3)。. ‧128‧.

(19)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三、兩性道德認知的認知一致性、實際與推估判斷值、相對權重與 函數型態 本研究採用雙系統透鏡模式的問卷設計,民眾在認知系統中有男性與女性兩個 決策者,在環境系統(Re)中以公平或關懷為虛擬因變數,衡量判斷道德認知的方 *. *. 程式為 ra=G Rs1 Rs2。在透鏡方程式中認知控制(Rs)、決策表現(ra)與判斷原 則相似性(G)等三項指標,可藉由 Policy PC 統計加以衡量參數間相關。. (一)兩性認知一致性(cognitive consistency) 由 Policy PC 計算複迴歸模式的判定係數(R2),即可推估兩性作判斷本身的 認知一致性(Rs)。如表 1 所示,男性的相關係數為 R=0.982,認知一致性為 R2 =0.965;女性的相關係數為 R=0.975,認知一致性為 R2=0.951。認知一致性愈高 表示兩性愈能充分利用決策參考變數且前後對道德認知具有一致性,非隨機而穩定 的判斷方式。男性與女性個別的道德認知判斷值的迴歸分析,如目錄表(4)與表 (5)。 表 1 兩性道德認知的認知一致性 男性. 女性. 支持公平. -0.233. -0.341. 支持自我. -0.306. -0.173. 利人利己. 0.107. 0.456. 建立關係. 0.707. 0.654. 對人寬容. 0.775. 0.736. R. 0.982. 0.975. R2. 0.965. 0.951. (二)兩性實際與推估判斷值(actual and predicted mutual agreement) 由 Policy PC 所推估男性與女性作道德認知判斷時的實際與推估判斷值一致 性,即可衡量兩性的決策表現(ra),亦即衡量公平與關懷的道德認知程度。兩性 推估判斷值一致性若加上本身不一致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後,即實際判斷值一致性。 由表 2 得知,兩性的實際判斷值一致性為 R2=0.705(0.84×0.84),並由 Policy ‧129‧.

(20)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PC 推估兩性推估判斷值一致性為 R2=0.774(0.88×0.88),此表示兩性在相同的 決策參考變數條件之下,對公平與關懷的道德認知有一致性判斷。男性與女性實際 與推估判斷值殘值愈小表示實際與推估判斷值愈正確,如目錄表(6)與表(7)。 表 2 兩性道德認知的實際與推估判斷值一致性 男性實際判斷. 女性實際判斷. 男性推估判斷. 女性推估判斷. 1.00. 0.84. 0.98. 0.86. 0.84. 1.00. 0.86. 0.98. 0.98. 0.86. 1.00. 0.88. 0.86. 0.97. 0.88. 1.00. (三)相對權重(relative weights) Policy PC 針對兩性的判斷值,利用複迴歸分析統計推估決策參考變數的相對 權重,即呈現決策參考變數在兩性心中重要性程度,如圖 5 所示,男性與女性對支 持公平(13% 與 6%)、支持自我(12% 與 10%)、利人利己(2% 與 22%)、 建立關係(34% 與 34%)與對人寬容(39% 與 28%)等相對權重累積為 100%。. (四)函數型態(function form) 由 Policy PC 推估兩性作決策判斷的判斷值,各決策參考變數與決策評準(公 平或關懷)間函數型態關係,比較男性與女性間函數型態的異同,顯示兩性偏好狀 況及其意義,如圖 6。G 是代表認知系統中兩性的判斷原則的相似性,G=0.630 顯 示對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判斷的相關性高。 1 支持公平 (1) 兩性認為愈多愈好,呈現正相關。 (2) 以支持公平作為決策參考變數,進行道德認知評準,男性認為愈多對公 平的評準愈好,在達到某一程度水準時,有下降之傾向。女性則在某一 程度水準時,呈現上升之趨勢。 2 支持自我 (1) 男性認為愈多愈差,呈現負相關:以支持自我作為決策參考變數,進行 道德認知評準,男性認為愈多對公平的評準愈差。. ‧130‧.

(21)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2) 女性認為適中最好:以支持自我作為決策參考變數,進行道德認知評 準,女性認為適中,對公平的評準愈好。 3 利人利己、建立關係與對人寬容 (1) 兩性認為愈多愈好,呈現正相關。 (2) 以利人利己、建立關係與對人寬容等作為決策參考變數,進行的道德認 知評準,兩性認為愈多對關懷的評準愈好。. 決策參考變數. 相對權重 男性 女性. 函數圖形. 意. 義. 1. 兩性認為愈多愈好,呈現正相關。 2. 以支持公平作為決策參考變數,進行道德認. 支持公平. 13% 6%. 知評準,男性認為愈多對公平的評準愈好, 在達到某一程度水準時,有下降之傾向。女 性則在某一程度水準時,呈現上升之趨勢。 1. 男性認為愈多愈差,呈現負相關:以支持自 我作為決策參考變數,進行道德認知評準,. 支持自我. 12% 10%. 男性認為愈多對公平的評準愈差。 2. 女性認為適中最好:以支持自我作為決策參 考變數,進行道德認知評準,女性認為適 中,對公平的評準愈好。 1. 兩性認為愈多愈好,呈現正相關。. 利人利己. 2% 22%. 2. 以利人利己、建立關係與對人寬容等作為決 策參考變數,進行的道德認知評準,兩性認 為愈多對關懷的評準愈好。 1. 兩性認為愈多愈好,呈現正相關。. 建立關係. 34% 34%. 2. 以利人利己、建立關係與對人寬容等作為決 策參考變數,進行的道德認知評準,兩性認 為愈多對關懷的評準愈好。 1. 兩性認為愈多愈好,呈現正相關。. 對人寬容. 39% 28%. 2. 以利人利己、建立關係與對人寬容等作為決 策參考變數,進行的道德認知評準,兩性認 為愈多對關懷的評準愈好。. 圖 6 決策參考變數相對權重與函數型態 註:縱軸為決策者(兩性)之評估的分數,橫軸為決策參考變數隨機組合的衡量指標 1 表 示男性,2 表示女性。. ‧131‧.

(22)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伍、結論 成文法律與日常生活道德系統共同維持社會功能與秩序之運作,但法之有效施 行,不在於罰則如何嚴苛,而在賴於人民的道德意識。道德是個體的品性與德性, 強調個體行為的理由與動機,有較正式的社會角色,成為價值判斷的規範標準。個 體的人心人性的道德認知,如傾向「公共」價值觀意識呈現「公平」;如傾向「私 欲」價值觀意識則呈現「關懷」,「公私之分」成為道德規範標準,構成民眾認識 與判斷公、私事務的知識系統,除影響未來在社會生存的選擇與社會互動之模式 外,更影響社會結構變遷的走向。. 一、研究貢獻與發現 人們在日常生活運作中,常常考量多個相關屬性資訊,依本身價值體系直覺認 知對於日常公、私事務作價值判斷,成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現象。個人的道德認知 傾向,將影響與他人的社會互動,更影響社會結構發展方向,但道德為個體主觀的 認知,無法量化而被視為不需驗證之常識,國內研究道德問題,從哲學、教育、社 會、政治、軍事或宗教等觀點,詮釋道德認知的抽象觀念結構,本研究首次應用社 會判斷理論結合判斷分析觀點整合出道德認知操作步驟,驗證高雄市民眾的公平 (公)與關懷(私)的道德認知的抽象觀念,可提供國內未來研究道德的創新性概 念與實證架構的基礎。 本研究分析發現高雄市無論男性或女性都具有關懷觀點(男性為 73%;女性為 62%),較少運用公平觀念(男性為 25%;女性為 16%)作日常生活的道德認知判 斷。國外類似相關道德認知研究,學者 Gilligan(1982, 1988)評估男性與女性反應 真實生活的道德認知,有 75% 女性主要使用關懷導向,卻有 36% 女性不考慮涉及 任何的公平;有 79% 男性主要使用公平導向,卻有 36% 男性也不考慮提及關懷導 向。Wark 與 Krebs(1996, 1997)指出男性與女性對於「贊同社會」的真實生活道 德認知,常以「關懷導向」作判斷;男性與女性對於「違反社會」的真實生活道德 認知,常以「公平基礎」作判斷,並於二○○○年研究也發現男性比女性多以公平 基礎來觀察道德認知,此與 Gilligan 的觀點一致;女性比男性多不完全以關懷基礎 觀察道德認知,則與 Gilligan 的觀點相反。但由於東、西方社會的文化差異(唐先 梅,2000)與性別意識型態(張晉芬,2002)是影響兩性日常生活的觀察道德認知 ‧132‧.

(23)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之因素,本研究結果與 Wark 與 Krebs 研究相似,卻與 Gilligan 觀點不同。. 二、建議與後續研究 個人在現代公共領域中是最基本的分析單位,基於資訊傳播、知識教育與道德 倫理等個體認知要素進行社會互動作用,產生對公私事務的認知判斷心理過程反應 而呈現公共事務問題的本質。亞理斯多德的本體論重點是從經驗客體的現象上,去 尋找背後的本體,從而達到認識自然界本質規律性的目標(周昌忠,1995)。 同樣地,從個體的本體來認識高雄市社會結構,由本研究發現高雄市民眾在日 常生活判斷呈現比較重視關懷、私意識的價值觀的傳統社會,從「兩岸四地城市競 爭力」調查分析台北市第 1 名為「領先城市」;高雄市第 11 名為「優勢城市」 (倪鵬飛,2006)或是從「幸福縣市調查」調查分析第 1 名為台北市;第 9 名為高 雄市(天下雜誌,2006/08/30),反映本研究認為目前高雄市的社會在現代社會結 構中保有傳統社會之道德認知現象,也是呈現「南北差距」現象之原因。 高雄市是台灣發展的重心,擁有得天獨厚海岸線長達十二公里,腹地廣闊的自 然資源條件,具有港口經濟及貨櫃轉運之功能,但比較欠缺的高素質的中產白領人 口與服務產業的社會條件。因應全球化競爭,高雄市政府應加速多功能經貿園區開 發、推動資訊軟體園區、發展觀光產業、開發海洋產業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等關鍵產 業的發展,促使產業結構轉型,創造就業機會,吸引中產白領人口遷入,提高人口 素質,改變地區人口素質與結構,以增加第三級產業就業人口,強化經濟競爭力 (汪明生、馬群傑,2005)。至於「南北差距」現象涉及「個人」與「社會」因 素,後續研究可進行北高兩市民眾的公私的道德認知之比較研究,不但呼應當前社 會重建價值體系急迫性,更能精確探討「南北差距」問題癥結之所在。. 參考文獻 卜衛、周海宏、劉曉紅(2005)。社會科學成果價值評估。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 王浩仁(1999)。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哲學雜誌,第 29 期,頁 176180。 朱雲漢(2004 年 2 月)。「社會中間力量,遏止亂象」。發表於公與義系列研討 會:包容社會 族群共榮 監督政治,台北:時報基金會主辦。 ‧133‧.

(24)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江岷欽(2002)。「行政倫理的核心價值與實踐」,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 中心編印教材(頁 79-84)。高雄:高雄市政府。 呂乃基(2004)。科技革命與中國社會轉型。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杰隆(2000)。公共財遊憩效益評估模式之比較研究—以南部藍色公路為例,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汪明生(1989)。「多元公共認知之研究—社會判斷理論的準實驗」,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書(NSC 77-0301-H-110-09R),台北: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 汪明生、黃國良(1991)。高雄市製造業勞動條件之研究—社會判斷理論之應用。 管理評論,第 10 卷第 1 期,頁 1-22。 汪明生、林錦郎(2003 年 12 月)。「社會判斷理論運用於衝突管理之案例」,發 表於第四屆兩岸公共事務與跨世紀發展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 事務管理研究所。 汪明生(2004)。公共事務與管理、理論、方法與應用。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 事務管理研究所。 汪明生、馬群傑(2005)。高雄地方發展課題與多元群體認知之實證研究—認知續 線理論(CCT)的應用。理論與政策,第 18 卷第 1 期,頁 1-28。 林錦郎(2001)。社會判斷理論與認知衝突典範。公共事務評論,第 2 卷第 1 期, 頁 209-228。 林錦郎(2005)。 多元社會之衝突管理—判斷分析之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 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裕文(1999)。結合事實與價值環境決策模式—於美濃水庫興建決策之應用,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東育(1999)。多變量統計方法應用於行動電話消費者購買行為與滿意度之研 究,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文賢(1997)。統計學。台北:智勝文化出版社。 周聖平(2001)。台灣民眾之物質∕後物質主義價值:社經、地區與政治態度差 異,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昌忠(1995)。西方科學的文化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洪東煒(2004)。綠色財政改革與管理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 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134‧.

(25)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柯志明(2002)。道德困境與虛己倫理—以兩種困境墮胎類型為例的倫理神學反 思。神學與教育,第 27 卷第 2 期,頁 319-344。 施能傑(1998)。政府的績效管理改革。人事月刊,第 153 期,頁 35-53。 施能傑(2002)。我國文官制度的新趨勢。高雄:高雄市政府人事處編印。 唐先梅(2000)。家務工作公平觀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劃成果報告(NSC 89-2412-H-180-00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 耿濟川(2004)。中共國際軍事外交對台安全之衝擊—就軍事角度衡量,國立中山 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國賢(2002)。寬容理念的形塑及其當代問題政。政治科學論叢,第 17 期,頁 219-248。 高博銓(2000)。郭爾保(Kohlberg, Lawrence)的道德困境與道德教學。人文及 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 11 卷 2 期,頁 105-124。 黃俊英(1990)。台灣省政府集中辦公及促進內外聯繫問題之研究。台灣省研考會 編印。 郭昱瑩(2003)。公共政策:決策輔助模型個案分析。台北:智勝文化出版社。 郭世清(2000)。核武倫理:道德困境之探討。海軍學術月刊,第 34 卷 6 期,頁 13-24。 陳文俊、陳建寧、陳正料(2005)。民眾與政府的環境正義認知對推動高高屏地區 永續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傳染病防治多元整合案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NSC 94-2621-Z-242-002),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坤發(2001)。公務人員行政倫理認知研究—地方行政菁英調查分析。東海大學 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瑤華(2002)。為什麼我應該合乎道德—康德的定言令式之意義。歐美研究,第 32 卷第 1 期,頁 155-186。 陳錦麗(1998)。公務倫理與行政生產力關係之研究—以經濟部暨所屬行政機關為 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晉芬(2002)。找回文化:勞動市場中制度與結構的性別化過程。台灣社會學 刊,第 29 期,頁 97-125。 倪鵬飛(2006)。樓市:城市中國的晴雨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玳(1999)。國軍部隊社區關係管理系統建構之探討—以陸軍仁武營區為例,國. ‧135‧.

(26)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詹靜芬(2003)。我國公務人員行政倫理困境之研究:以中央機關中級主管為研究 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德隆(1988)。基本倫理神學。台北:光啟出版社。 詹 中 原 ( 1995 ) 。 中 共宏 觀 調 控 政 策 與 國 家 公 務 員 制 度 改 革 — 社 會 判 斷 理 論 (Social Judgment Theory)的政策檢證。中國行政,第 4 卷第 2 期,頁 820。 鄭俊明(1997)。石化產業之判斷分析—以中油林園石化廠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 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樊浩(1994)。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蕭阿勤(1993)。中國現代化的道德困境—從「秋菊打官司」談起。當代,第 92 期,頁 92-113。 蕭武桐(1995)。行政倫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戴正德(2000)。基礎醫學倫理學。台北:高立圖書公司。 瞿海源(1993)。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二期第四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天下雜誌(2006)。城市 2.0 台灣 25 縣市。第 354 期,2006/08/30 取自,網址: www.cw.com.tw。 Anderson, N. H. (1981a).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Anderson, N. H. (1981b). Integration theory applied to cognitive responses and attitudes. In. R. E. Petty, T. M. Ostrom, and T. C. Brock (Ed.), cognitive responses in persuasion (pp. 261-397).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Anderson, N. H. (1982).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Anderson, N. H. (1996). A Functional Theory Cogni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ew Jersey. Arkes, H. R., & Hammond, K. R. (1986). General Introduction. In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Reader: 1-1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ugman, D. (2003). The Teaching and Measurement of Moral Judgm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2(2): 195-203.. ‧136‧.

(27)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Brunswik, E. (1952).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psych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oksey, R. W., & Freebody, P. (1985). Generalized multivariate Lens model analysis for complex human inference task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35: 46-72. Cooksey, R. W. (1995). Judgment Analysi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Cooper, T. L. (1990). The Responsible Administrator: An Approach to Ethics for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p. 18. Clarkeburn, H. (2002). A Test for Ethical Sensitivity in Science (TES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1(4): 439-453. Doyle, J., & Thomas, S. A. (1995). Capturing Policy in Hearing-Aid Decision by Audiologists.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15: 58-64. Dunn, N. W. (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hird Edition),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r. Fitt, L. (1987). Tolera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In S. Mendus and D.Edwards (Ed.), on toleration (pp. 82). Oxford: Claredon Press.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lligan, C., & Attanucci, J. (1988). Two moral orientation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34: 223-237. Griffin, J. (1996). Value Judgment: Improving our Ethical Belief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Habermas, J. (1991). Erlauterugen Zur Diskursethik (Jus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remarks on discourse ethics)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Hardin, R. (1971). Collective Action as an Agreeable n-Prisoners’ Dilemma. Science, September-October, 16: 472-482. Hardin, R. (1982). Collective Actio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ammond, K. R. (1955). Probabilistic functioning and the clinical method, Psychological Review, 62: 255-262. Hammond K. R., Stewart, T. R., Brehmer, B., & Steinmann, D. O. (1975). Social Judgment theory. In M. Kaplan and S. Schwartz (Ed.),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 Process (pp. 271-31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mmond, K. R., & Joyce, C. R. B. (Eds) (1975). Psychoactive Drugs and Social Judgments. New York: Wiley Interscience. Hammond, K. R. (1996). Human Judgment and Social Policy. New York, Oxford:. ‧137‧.

(28)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mmers, W., & Anderson, N. H. (1989). Moral algebra of harm and recompense, In Anderson, N. H. (Ed.), Contribution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Vol.Ⅰ: Social (pp. 101-134).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ew Jersey. Hursch, C. T., Hammond K. R, & Hirsch, T. L. (1964). 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 in multiple-cue probability studies. Psychological Review, 71: 4246. Inglehart, R. (1977).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ecker, N. S., Jonsen, A. R., & Peralman, R. A. (Eds) (1997). Bio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Methods and Practice.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Jowett, B., Butcher, S. H., and Kallen, M. H. (1964). Aristotle Politics & Poetics by Aristotle, Publisher: The Heritage Press. Krebs, D. L., Denton, K. L., Nerrmeulen, S. C., Carpendale, J. I., & Bush, A. (1991). Structural flexibility of moral judg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1012-1023. Lee, C. M. (2004). Changes and challenge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December, 33(4): 575-595. Lichbach, M. I. (1996). The cooperator’s Dilemm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ocke, J. (1993a). An essay concerning toleration. In J. Loke ,Political writings. (Ed.).by D. Wootton, Editor’s introduction (pp. 18) Harmondsworth: Penguin. Lucas, J, R. (1966).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Lutteberg, J., Hermans, C., & T. Bergen. (2004). Pragmatic, ethical and moral; towards a refinement of discourse approach.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March. 33(1): 35-55. Lyons, N. (1983). Two perspectives: on self, relationships and moral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3: 125-145. Ostrom, E.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 (2005).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edretti, E. (1999). Decision making and STS education: explor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138‧.

(29)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chools and science centers through an issues-based approach.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9(4): 174-181. Policy PC (3th) (1993). Judgment Analysis Software Reference Manual. Executive Decision Services, Ince. Albany, New York. Pratt, M. G., G. Hunter, W., & Sampson, R. (1988). Sex differences in adult mor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6: 373-391. Raphael, D. D. (1988). The intolerable. In.S.Mendus (Ed.), Justifying toler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thbart, M., Hanley, D., & Albert, M. (1986). Gender differences in moral reasoning. Sex Roles, 15: 645-653. Sadler, D. T., & Zeidler, D. L. (2004). The morality of socio-scientific: construal and resolu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dilemmas. Science Education, 88(1): 4-27. Saltzstein, H. D. (1994). The relation between moral judgment and behavior: a socialcognitive and decision-making analysis. Human Development, 37(5), 299-312. Smith, G. D., & Robert, S. W. (1987). Research in Medical Ethics: The role of Social Judgment Theory. In Brehmer, B., Joyce, C.R.B. (Ed.), Human Judgment: The SJT View.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 (pp. 427-442), B. V.: North Holland. Stewart, T. R. (1988). Judgment analysis procedures. In Brehmer, B.,Joyce, C.R.B.(Ed.), Human Judgment: The SJT View (pp. 273-315).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Surber, C. F. (1985).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o children’s social cognitions. In J.B.Pryor and J. D. Day (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pp. 59-94).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Voltaire (1972).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Harmondsworth: Penguin. Walker, L. J., Devries, B., & Trevethan, S. (1987). Moral stage and moral orient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58: 842-858. Wark, G. R., & Krebs, D. L. (1996). Gender and dilemma differences in real-life moral judg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220-230. Wark, G. R., & Krebs, D. L. (1997).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moral judgment: toward a model of real-life morality.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4: 163-177. Wark, G. R., & Krebs, D. L. (2000).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Dilemmas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9(1): 5-21. Wittmer, D. P. (1992). Ethical Sensitivity and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 An Experiment.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 443462.. ‧139‧.

(30)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附錄 表(1)受測者基本資料 項目. 性別. 年齡. 教育. 收入. 變項. 次數. 百分比%. 男性. 82. 52.23 婚姻 男性. 變項. 次數. 百分比%. 已婚有子. 40. 25.48. 男已婚無子. 10. 6.36. 女性. 75. 47.77. 合計. 157. 100. 未婚. 32. 20.38. 21~30 歲. 41. 26.11. 已婚有子. 18. 11.46. 31~40 歲. 32. 20.38. 已婚無子. 5. 3.18. 41~50 歲. 59. 37.58. 未婚. 52. 33.12. 51~60 歲. 23. 14.65. 合計. 157. 100. 61 歲以上. 2. 1.27. 學生. 38. 24.20. 合計. 157. 100. 軍公教. 73. 46.49. 國中. 9. 5.73. 工人. 13. 8.28. 高中職. 32. 20.38. 商人. 18. 11.46. 專科. 25. 15.92. 農林漁牧. 0. 0. 大學. 39. 24.84. 服務業. 8. 5.09. 研究所. 52. 33.12. 自由業. 6. 3.82. 合計. 157. 100. 家庭主婦. 1. 0.63. 30,000 元以下. 51. 32.48. 其他. 0. 0. 30,001~50,000. 30. 19.10. 合計. 157. 100. 50,001~70,000. 43. 27.38. 70,001~90,000. 24. 15.28. 90,001~110,000. 9. 5.73. 110,001 元以上. 0. 0. 合計. 157. 100. 註:取自小數點第二位. ‧140‧. 項目. 婚姻 女性. 職業.

(31)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表(2)男性道德認知的判斷值 樣本.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標準差. 變異係數 (%). CASE1. 82. 10.00. 15.00. 13.39. 1.81. 13.52. CASE2. 82. 7.00. 13.00. 10.00. 1.78. 17.80. CASE3. 82. 5.00. 11.00. 7.92. 1.94. 24.49. CASE4. 82. 9.00. 16.00. 13.31. 2.18. 16.38. CASE5. 82. 10.00. 18.00. 13.54. 2.91. 21.49. CASE6. 82. 5.00. 13.00. 7.85. 2.88. 36.68. CASE7. 82. 10.00. 18.00. 13.62. 2.76. 20.26. CASE8. 82. 9.00. 16.00. 11.23. 2.35. 20.92. CASE9. 82. 7.00. 16.00. 10.00. 2.65. 26.50. CASE10. 82. 5.00. 12.00. 7.92. 2.69. 33.96. CASE11. 82. 10.00. 16.00. 13.77. 2.13. 15.47. CASE12. 82. 4.00. 12.00. 6.85. 2.55. 37.22. CASE13. 82. 5.00. 12.00. 8.23. 2.52. 30.62. CASE14. 82. 5.00. 13.00. 8.00. 2.74. 34.25. CASE15. 82. 6.00. 16.00. 9.85. 3.53. 35.84. CASE16. 82. 8.00. 15.00. 11.85. 2.38. 20.08. CASE17. 82. 10.00. 17.00. 13.62. 2.36. 17.33. CASE18. 82. 10.00. 17.00. 13.54. 2.50. 18.46. CASE19. 82. 4.00. 11.00. 6.92. 2.10. 30.35. CASE20. 82. 5.00. 14.00. 8.31. 3.25. 39.10. CASE21. 82. 5.00. 15.00. 8.69. 3.04. 34.98. CASE22. 82. 6.00. 15.00. 10.39. 2.36. 22.71. CASE23. 82. 7.00. 16.00. 11.62. 2.79. 24.01. CASE24. 82. 10.00. 18.00. 14.31. 1.97. 13.77. CASE25. 82. 5.00. 11.00. 7.85. 2.15. 27.38. CASE26. 82. 7.00. 16.00. 12.08. 2.75. 22.76. CASE27. 82. 9.00. 17.00. 12.62. 2.43. 19.26. CASE28. 82. 6.00. 13.00. 9.54. 2.18. 22.85. CASE29. 82. 9.00. 18.00. 13.62. 2.57. 18.87. CASE30. 82. 8.00. 13.00. 10.15. 1.82. 17.93. 註:取自小數點第二位. 變異係數=(標準差∕平均值)×100% 變異係數愈大代表離散程. 度愈大. ‧141‧.

(32)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表(3)女性道德認知的判斷值 樣本.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標準差. 變異係數 (%). CASE1. 75. 8.00. 14.00. 10.71. 1.94. 18.11. CASE2. 75. 5.00. 15.00. 9.79. 2.81. 28.70. CASE3. 75. 6.00. 14.00. 8.93. 2.84. 31.80. CASE4. 75. 9.00. 16.00. 13.21. 2.75. 20.82. CASE5. 75. 11.00. 18.00. 14.79. 2.12. 14.33. CASE6. 75. 6.00. 15.00. 9.07. 2.90. 31.97. CASE7. 75. 8.00. 16.00. 13.21. 2.64. 19.98. CASE8. 75. 8.00. 16.00. 11.79. 2.72. 23.07. CASE9. 75. 8.00. 15.00. 12.07. 2.13. 17.65. CASE10. 75. 7.00. 16.00. 10.21. 2.91. 28.50. CASE11. 75. 9.00. 15.00. 12.21. 2.12. 17.36. CASE12. 75. 6.00. 16.00. 9.57. 3.39. 35.42. CASE13. 75. 8.00. 14.00. 11.57. 1.83. 15.82. CASE14. 75. 6.00. 14.00. 10.21. 2.83. 27.72. CASE15. 75. 8.00. 15.00. 11.93. 2.06. 17.27. CASE16. 75. 8.00. 14.00. 11.64. 2.13. 18.29. CASE17. 75. 9.00. 16.00. 13.29. 2.30. 17.31. CASE18. 75. 9.00. 16.00. 13.21. 2.05. 15.52. CASE19. 75. 6.00. 14.00. 9.14. 2.35. 25.71. CASE20. 75. 6.00. 14.00. 8.79. 2.89. 32.88. CASE21. 75. 8.00. 18.00. 11.21. 2.99. 26.67. CASE22. 75. 9.00. 15.00. 11.71. 2.05. 17.51. CASE23. 75. 8.00. 15.00. 11.43. 2.24. 19.59. CASE24. 75. 9.00. 17.00. 13.64. 2.68. 19.65. CASE25. 75. 6.00. 14.00. 9.21. 2.46. 26.71. CASE26. 75. 9.00. 15.00. 12.64. 2.06. 16.29. CASE27. 75. 9.00. 17.00. 12.43. 2.28. 18.34. CASE28. 75. 9.00. 16.00. 11.57. 2.41. 20.82. CASE29. 75. 8.00. 15.00. 12.64. 2.24. 17.72. CASE30. 75. 8.00. 15.00. 10.71. 2.09. 19.51. 註:取自小數點第二位 程度愈大. ‧142‧. 變異係數=(標準差∕平均值)×100% 變異係數愈大代表離散.

(33)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表(4)男性道德認知判斷值的迴歸分析 β. STD ERROR. T-RATIO. 常數. +6.16. +0.72. +8.52. 支持公平. +0.17. +0.04. +4.16. 支持自我. -0.16. +0.04. -3.58. 利人利己. -0.02. +0.04. -0.58. 建立關係. +0.47. +0.04. +10.85. 對人寬容. +0.54. +0.05. +9.97. 支持公平二次方程式. -0.04. +0.02. -1.56. 支持自我二次方程式. -0.02. +0.02. -0.89. 利人利己二次方程式. -0.01. +0.02. -0.29. 建立關係二次方程式. +0.003. +0.02. +0.16. 對人寬容二次方程式. +0.003. +0.02. +0.12. R=.982. 2. 2. R =.965. ADJR =.946. 註:取自小數點第二位. 表(5)女性道德認知判斷值的迴歸分析 β. STD ERROR. T-RATIO. 常數. +7.31. +0.55. +13.18. 支持公平. -0.002. +0.03. -0.06. 支持自我. +0.02. +0.03. +0.71. 利人利己. +0.20. +0.03. +6.22. 建立關係. +0.33. +0.03. +9.94. 對人寬容. +0.26. +0.04. +6.42. 支持公平二次方程式. +0.02. +0.01. +1.53. 支持自我二次方程式. -0.04. +0.01. -2.70. 利人利己二次方程式. -0.001. +0.01. -0.14. 建立關係二次方程式. +0.01. +0.01. +0.84. 對人寬容二次方程式. +0.003. +0.01. +0.23. R=.975. 2. 2. R =.951. ADJR =.925. 註:取自小數點第二位. ‧143‧.

(34)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表(6)男性道德認知的實際與推估判斷值 案例情況. 實際判斷. 推估判斷. 殘值. 1. 13.384. 12.626. .757. 2. 10. 9.542. .458. 3. 7.923. 7.489. .434. 4. 13.307. 12.107. 1.199. 5. 13.538. 14.102. -.564. 6. 7.846. 8.323. -.477. 7. 13.615. 14.109. -.493. 8. 11.230. 11.392. -.162. 9. 10. 10.101. -.101. 10. 7.923. 8.343. -.419. 11. 13.769. 12.984. .785. 12. 6.846. 6.856. -1.033E-02. 13. 8.23. 8.236. -6.239E-03. 14. 8. 8.311. -.311. 15. 9.846. 10.023. -.177. 16. 11.846. 11.202. .644. 17. 13.615. 13.295. .319. 18. 13.538. 13.941. -.403. 19. 6.923. 6.947. -.024. 20. 8.307. 8.569. -.262. 21. 8.692. 8.229. .462. 22. 10.384. 10.177. .206. 23. 11.615. 11.663. -4.770E-02. 24. 14.307. 14.316. -9.775E-03. 25. 7.846. 8.399. -.553. 26. 12.076. 12.783. -.706. 27. 12.615. 12.745. -.130. 28. 9.538. 9.599. -6.115E-02. 29. 13.615. 13.970. -.355. 30. 10.153. 10.145. 7.388E-03. 註:取自小數點第三位. ‧144‧.

(35)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表(7)女性道德認知的實際與推估判斷值 案例情況. 實際判斷. 推估判斷. 殘值. 1. 10.714. 11.043. -.329. 2. 9.785. 10.489. -.704. 3. 8.928. 9.269. -.341. 4. 13.214. 13.328. -.114. 5. 14.785. 14.729. 5.536E-02. 6. 9.071. 9.282. -.211. 7. 13.214. 12.525. .688. 8. 11.785. 11.734. 5.001E-02. 9. 12.071. 11.776. .294. 10. 10.214. 10.529. -.315. 11. 12.214. 11.774. .439. 12. 9.571. 9.226. .344. 13. 11.571. 11.331. .239. 14. 10.214. 10.132. 8.196E-02. 15. 11.928. 11.635. .292. 16. 11.642. 11.750. -.108. 17. 13.285. 13.281. 3.212E-03. 18. 13.214. 13.405. -.191. 19. 9.142. 9.640. -.498. 20. 8.785. 8.833. -.048. 21. 11.214. 10.906. .307. 22. 11.714. 11.401. .312. 23. 11.428. 11.709. -.281. 24. 13.642. 13.552. 8.962E-02. 25. 9.214. 8.908. .305. 26. 12.642. 13.375. -.733. 27. 12.428. 12.337. 9.046E-02. 28. 11.571. 10.982. .588. 29. 12.642. 12.997. -.355. 30. 10.714. 10.661. .052. 註:取自小數點第三位. ‧145‧.

(36) 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A Study on Citizen’s Morality Cognition of Fairness and Careness in the Pluralistic Society: A Case of Kaohsiung City Chein-Ning Chen, Wen-Chun Chen, Chin-Lang Lin, Ming-Shen Wang ∗ Abstract Individuality owns oneself morality cognition in the pluralistic society. It constitutes of knowledge system to judge the private or public affairs. The operation of society function partly depends on fairness and careness in the everyday life. But the morality is in principle not quantifiable and untestable speculation, few researchers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research on relevant morality cogni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employs Social Judgment Theory, (SJT, Hammond, 1975) to investigate that Kaohsiung city citizen think about multiple attributes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reflect morality cognition of fairness or careness in the everyday life. The aim is to prove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morality judgment, provide the base of empirical structure in the future study, and reflect individuality society structure state. The research design selects the cues of unfair, upself, reciprocity, relation ∗. Chen Chein-Ning is Ph.D.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National Sun-Yat-Sen University. Chen Wen- Chun is Professor of Fooyin University. Lin Chin-Lang is Vice Professor of Kao Yuan University. Wang Ming-Shen is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National Sun-Yat-Sen University.. ‧146‧.

(37) 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and toleration, the subject is university student, public officer, and citizen, tests in a sample157. The results show that men and women have more careness (73% vs. 62%), less fairness (25% vs. 16%) to reflect morality cognition in the everyday life, and tradition society state. Keyword: fairness, careness, morality cognition, morality cognition algebra, Social Judgment Theory. ‧147‧.

(38) 公共行政學報‧. ‧148‧. 第二十二期. 民96年3月.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

- Summary of Survey Results - Household Surve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nd Penetration, OGCIO. - 伍婉嫻, 馮婉嫻, 吳浩希: (2005): 《跳出「網」惑

課題三 回應健康(護理、推廣及保 健)與社會關懷範疇的需要 課題四 推廣及維持社區內的健康與 社會關懷( II).

和平集會之權利,應予確認。除依法 律之規定,且為民主社會維護國家安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sulting process of students' leavening behaviors, and that is by way of activities of meditation sitting to reflect upon humanity's sincerity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hat uses the triangular distribution with the Fracti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uration of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