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女身體意象建構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關係探索:動勢團體取向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女身體意象建構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關係探索:動勢團體取向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宗芹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青少女身體意象建構與憂鬱情緒經驗之 關係探索:動勢團體取向 sit. y. Nat. al. er. io.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Adolescent Girls’ Body Image and. n. v i n C h Dongshi U Depressive Experience: e n g c h i Group Approach. 研究生:楊淳婷 撰 中華民國一零七年六月.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 誌謝 在職進修碩士的選擇,是一段充滿辛苦耕耘以及堅韌挑戰的旅程。回首在政 大的七年時光,給予我進入教育與輔導領域充沛的養分,不僅滋養我的專業知 識、技能,更讓我了解堅定真、善、美的信念並有所實踐的重要,使我深信著: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 完成本研究論文的過程,感謝宗芹老師的指導與肯定,謝謝您對於學生總是 提供足夠的自主空間,經常提醒我們要「忠於自我」 ,這鼓勵我持續思考與精進, 並嘗試將動勢理論應用於教育現場,從不同角度看見人的內在需要;老師的開朗. 政 治 大 的提點,讓我更細緻研究方法,並開闊對於研究主題的思維,兩位老師在研究領 立 與在專業領域的投入,也值得我學習。另外,感謝耀盛老師及姜老師對於我論文. ‧ 國. 學. 域的嚴謹,與對於人的關懷,我將謹記在心。更謝謝參與我研究團體及接受訪談 的女孩們,與妳們的交流互動,是一段真誠而特別的回憶,謝謝妳們協助我研究. ‧. 論文的完成。. sit. y. Nat. 在步入社會、擔任教職後,能再次有進修學位的機會,實屬不易;而在職進. al. er. io. 修的壓力與忙碌,箇中甘苦亦難以言喻。感謝任職學校核准我申請公時進修,讓. v. n. 我能兼顧專業領域的充實,同時累積實務現場的教學與輔導經驗。感謝輔導室同. Ch. engchi. i n U. 事的協助,讓我在工作與求學間疲於奔命時,能體諒我、為我打氣加油,期間勞 煩辦公室同事分擔我不在職位時的業務與不便,感激之情盈滿心頭。此外,也感 謝許多研究所同學,願意在學習上無私與我分享交流,及生活中互相傾聽與鼓勵 我的朋友,感謝妳們的接納與理解,讓我時常緊繃的生活獲得舒緩。 最後,感謝家人與你的陪伴,支持著我的進修之路,讓我的身心能有所倚靠、 繼續前行。也謝謝一路努力的自己,碩士畢業將是今年送給自己最珍貴的生日禮 物,提醒我:莫忘踏入教育與輔導領域的初衷。 淳婷 於 2018 年 7 月.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青少女身體意象建構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關係探索,以動勢團 體取向為探討觀點。主要研究目的為:一、了解青少女建構自我身體意象之因素。 二、了解青少女形成憂鬱情緒經驗之成因探討。三、探索青少女之自我身體意象 (身體滿意度、身體欣賞度、擔心他人對自我外表評價度)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關係。 本研究採動勢團體為媒介,以預防為目的,並鼓勵成員表達自我、延緩評價 性介入。研究團體進行時間共八周,每周一次,一次 45 分鐘,全程錄影並搭配 學習單紀錄。在團體實作結束後,研究者將透過焦點團體訪談與個別訪談法,採. 政 治 大 構築之自我意象與憂鬱情緒之關係,將逐字稿及團體表單等資料,以主題分析法 立 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以期讓研究對象述說作為一名國中女生,由自身角度出發所. ‧ 國. 學. 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 一、建構青少女身體意象有主要四因素,包括:同儕目光、家人評價、媒體廣告. sit. y. Nat. 及自我特質。. al. n. 想法偏向。. er. io. 二、形成青少女憂鬱情緒經驗之的三項主要成因為:身體外型、人際因素、自身. Ch. engchi. i n U. v. 三、關於青少女自我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歸納為三點: 外在樣態、內在特質及採取行動。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育與心理輔導相關單位、 人員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身體意象、憂鬱情緒、青少女、動勢團體. I.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4)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Adolescent Girls’ Body Image and Depressive Experience: Dongshi Group Approach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adolescent girls' body image and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 with Dongshi group approach. The main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1.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of adolescent girls to construct their body image; 2.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of adolescent girls’ depressive experience; 3.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政 治 大 The study uses Dongshi group approach to encourage members to express 立. adolescent girls' body image and the experience of depressive experience.. themselves and to defer evaluations with the purpose of prevention. The research. ‧ 國. 學. group is for a period of eight weeks, once a week and each for 45 minutes. During the. ‧. research’s activites, we video all the time. The members were also be recorded with. sit. y. Nat. worksheet. After the research group,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informations by focus. io. er. group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 with semi-structured outline. The researcher expect the research objects can recou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image and the. al. n. v i n C h of their own asUjunior high girls. The research experience of depressive experience engchi. used subjec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ata of transcripts and worksheet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main four factors of adolescent girls to construct their body image are the view of peers, the evaluation of family, media advertisement, and personal traits. 2. The main three reasons of adolescent girls’ depressive experience are body appeara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elf-ideal bias. 3. The research gathered three point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I.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5) adolescent girls' body image and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 are external appearance, and ac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related institutions, personnel and future research to reference.. Keywords: body image; depressive experience; adolescent girls; Dongshi group.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I.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6)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身體意象之探討...................................................................................... 6. 政 治 大 第三節 動勢團體之探討與方案內涵................................................................ 25 立 第二節 憂鬱情緒之探討.................................................................................... 13. ‧ 國. 學.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4.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sit. y. Nat.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al. er. io.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0. v. n.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42. Ch. engchi. i n U.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動勢團體歷程整理 ....................................................................................... 46 第一節 動勢團體方案之活動紀錄.................................................................... 46 第二節 動勢團體中的身體表達........................................................................ 50 第三節 動勢團體中的情緒抒發........................................................................ 54. 第五章 訪談資料發現 ............................................................................................... 58 第一節 建構自我身體意象之因素.................................................................... 58 IV.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7) 第二節 形成憂鬱情緒經驗之成因探討............................................................ 73 第三節 建構自我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關係........................................ 84. 第六章 結論和建議 ...................................................................................................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5. 參考文獻...................................................................................................................... 99. 政 治 大 附錄二 動勢團體身體意象調查之前測分數與意涵.............................................. 110 立. 附錄一 個人─身體意象在生態系統之交互作用.................................................. 108.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8) 表 表 2-2-1. 目. 錄. DSM-5 定義憂鬱症九大症狀 ................................................................... 18. 表 2-2-2 憂鬱情緒與憂鬱症之區別 .......................................................................... 19 表 2-3-1 動勢─擷取─介入的目的、方法及心理意義 .......................................... 27 表 2-3-2 動勢團體方案大綱 ...................................................................................... 32 表 3-5-1 主題分析法六階段 ...................................................................................... 44 表 3-5-2 質性編碼表 .................................................................................................. 4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9) 圖. 目. 錄. 圖 2-2-1 憂鬱光譜概念 .............................................................................................. 20 圖 2-3-1 「動勢─擷取─介入」三面向 .................................................................. 29 圖 3-1-1 研究概念架構圖 .......................................................................................... 35 圖 3-4-1 研究實施流程圖 .......................................................................................... 4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I.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女身體意象建構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關係探索,以動勢團 體為取向。本章首先陳述研究身體意象意象和憂鬱情緒經驗的動機,引出本研究 的目的與待答問題,並解釋本研究重要的名詞。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 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政 治 大 豐腴、不論氣候總是穿著長袖長褲的學生,哭喪著臉說: 「老師,為什麼大家都 立. 曾經,與兩位學生的互動令研究者印象深刻卻也感到心疼。一位是體態較為. ‧ 國. 學. 只看外表交朋友呢?我的身材不是我能夠決定的呀……」又一次在情緒探索的課 程中,一位看來是班級活躍人物、卻時常帶著口罩的學生,在學習單上透露: 「其. ‧. 實我並不喜歡自己,因為覺得自己長得並不好看……」前者主要是因為外在身體. sit. y. Nat. 特徵而不受人際歡迎的學生,時常遭遇同學的嘲弄而感到生氣與委屈;後者則是. al. er. io. 普遍被認為外在身體形象較同儕較具吸引力的學生,卻也抱持自我負向評價。這. v. n. 兩位學生具備的共同特質是:都是因為身體意象而感到情緒困擾的國中女生,且. Ch. engchi. 如此意念已經讓她們採取遮蔽身體的具體行動。. i n U.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發表之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指 出:40.4%的國中學生對於自己的身材或體形不滿意,其中又以女性學生對自己 的身形滿意度較差,每兩位國中女學生,就有一人對自己的身形不滿意(52.2%), 可見得身體意象對於國中學生之影響。不過,研究者以身為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之 角度進行初步文本分析,綜觀國中一至六冊綜合活動─輔導課程之教學內容,並 無提及對於自我身體意象與建立合宜審美觀的教材,是為輔導活動之懸缺課程。 而在國中三年級上學期的健康教育課程中,雖有一章節「體型面面觀」,但文本 內容偏向省思生理層面之合宜身型,及學習建立健康的體型價值觀,並無提及「身 1.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11) 體意象」此深入內在自我對話之探討。研究者認為現行國中教材對於身體意象之 重視度與涉入不深,是在未來可待加強之處。 根據 Rodgers、McLean 與 Paxton (2015)指出,女生對於身體意象的關注比 例在前青春期急劇地增加,約 45%的前青春期青少女顯示身體不滿意。Jonathan 和 Barbara (2013)則指出年輕女性普遍存在談論負向、專注在外表上的對話之現 象,其與不好的身體意象、想要變瘦的慾望、增加飲食失調病狀、高憂鬱和低自 尊有所關連。而從國內相關研究結果得知:青少年在乎他人對自己身體意象的評 價,且在身體意象部分最重視自己的外表;國中生對於外表關注度較高,但滿意. 政 治 大 的青少年其身體意象困擾的程度亦大於自覺體型較瘦者(楊淑昭,2011 ; 郭怡 立. 度相對較低;而女性在身體意象困擾困擾的程度均較男性為高,且自覺體型較胖. 秀,2016 ; 陳俐君,2008)。由以上研究得知,青春期男女對於身體意象開始提. ‧ 國. 學. 高關注,其中青少女對於身體意象感到困擾的程度高於男性,此現象和研究者國. ‧. 中校園的實務現場中之觀察頗為相似。. sit. y. Nat. 憂鬱症、愛滋病與癌症已經並列本世紀三大疾病。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io. er. (WHO)指出,全球超過三億人受憂鬱症困擾,約佔全球人口的 4.3%,其中又以 女性、青年及老人最容易受憂鬱症影響而無法正常生活或工作。而近年來憂鬱發. al. n. v i n 生的年齡層逐漸下降,青少年的憂鬱情緒逐漸受到重視,當憂鬱症狀發作時,對 Ch engchi U. 於身心造成生活能力的影響,且可能導致無法挽回之自傷、自殺結果。根據呂玟 承(2016)研究結果,台灣青少年憂鬱情緒在國中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吳 承勳(2013)指出成年早期的憂鬱情緒是會受到青少年時期憂鬱的影響。而董氏基 金會(2014)則針對大台北地區青少女之憂鬱情緒、壓力源及紓壓方式進行調查, 從 2002 年至 2011 年以來,有明顯憂鬱情緒傾向之青少女,歷年來比例都高於青 少年,且身材外貌因素都在壓力源或出現負向情緒事件之前五名。由上述研究與 報告中得知,憂鬱情緒對於國中階段學生影響逐年攀升,症狀發作時對於正常生 活將造成影響,且青春期女性憂鬱情緒之比例高於男性。 2.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12) 青春期是個體由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重要時期,生理、心理等層面將劇烈變化 與發展,身心發展與變化速度快,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矛盾性。根據艾瑞克森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青春期正面臨自我統整與角色混淆的發展任務, 因此此時期對於建立身體意象與情緒調適的學習都極具關鍵與重要性。 儘管過去對於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之研究甚多,但研究者發現國內針對國中 生身體意象之研究僅 11 篇,針對國中生憂鬱情緒更只有 6 篇。然而,許多青少 女正面臨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之雙重困擾,在董氏基金會(2011)之調查中發現, 對於自己身材不滿意(含非常不滿意)者,有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也高於滿意(含非. 政 治 大 內至今尚未有針對國中女生之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此為研究者開啟 立 常滿意)者且達顯著,顯示青少女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之間具有關係。不過,國. 對此議題探討之研究動機。. ‧ 國. 學. 因此,本研究以動勢理論為取向,探討青少女身體意象建構與憂鬱情緒經驗. ‧. 之關係探索,並在團體實作結束後,透過焦點團體與個別訪談方式,了解國中女. y. Nat. 生對於自我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經驗,及之間相互關係,俾以提供教學現場之教. n. al. er. io. sit. 師與輔導相關人員做為參考,並期望提升自我輔導與教學效能。. i n U. C. v. hengchi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一、了解青少女建構自我身體意象之因素。 二、了解青少女形成憂鬱情緒經驗之成因探討。 三、探索青少女建構自我身體意象(身體滿意度、身體欣賞度、擔心他人對自我 外表評價度)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關係。. 3.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13) 貳、待答問題 一、青少女對於自我身體意象之建構因素為何? 二、青少女形成憂鬱情緒經驗之成因為何? 三、國中女生之自我身體意象(身體滿意度、身體欣賞度、擔心他人對自我 外表評價度)建構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關係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身體意象. 立. 政 治 大. 身體意象是個人對於自我身體主觀的感覺、態度與評價,是一種綜合性的概. ‧ 國. 學. 念,且此概念來自於個人成長經驗的積累,從人際與社會環境互動中影響形成。 本研究所指稱之身體意象,是指一個人對於自我身體與外貌的評價,主要包含三. ‧. 大部分:自我身體滿意度、身體欣賞度、擔心他人對自我外表評價度(Cach, Phillips,. Nat. sit. n. al. er. io 貳、憂鬱情緒. y. Santos,& Hrabosky, 2004)。.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所提及之憂鬱情緒,是指長期的憂傷、焦慮、罪惡感、羞辱感和沒有 希望、憤怒、沮喪等感覺(Jantz & Mcmurray, 2003)。而根據余民寧、劉育如與李 仁豪(2008)所彙整之「臺灣憂鬱症量表的實用決斷分數編製報告」,其採取美國 全人醫療協會(American Holistic Medical Association, AHMA)所提出的「全人取向 的醫治方式」理念,認為憂鬱情緒可由四大部分進行評估,分別為:認知向度、 情緒向度、身體向度與人際關係向度。. 4.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14) 參、青少女 青少女是介於兒童與成人階段之間,進入青春期階段的女性。本研究所聚焦 之青少女,為就讀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國中,七與八年級、年齡為 13-14 歲的 國中女生。其透過主動報名或導師推薦,參與本研究之動勢團體(搖擺青春─身 體自我探索團體)。在團體歷程結束後,研究者也邀約團體成員接受兩次焦點團 體訪談,並以立意抽樣挑選四位國中女生接受一對一個別半結構式訪談,成為研 究對象。. 肆、動勢團體. 立. 政 治 大. 「動勢」概念認為人是整體性的存在,每個人的身體都有著姿勢、體態和律. ‧ 國. 學. 動;此外,活著、呼吸著也是一種「動態」的存有,即使不跳舞,靜止不動時, 也都在傳達某些訊息,也有其「勢」,故以「動勢」一詞涵蓋身體表達的動作。. ‧. 而本研究所提及的動勢團體,是由李宗芹(2016)提出之國中女生之身體意象預. y. Nat. sit. 防方案:動勢心理教育取向(編號:MOST105-2410-H-004-080) ,以預防並提升. n. al. er. io. 青少女心理自尊為目的。團體帶領者為身兼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之研究者、2 名催. i n U. v. 化員及現場協力者(錄影者)。團體以動勢理論為基本架構和主軸,團體目標的. Ch. engchi. 核心為增進成員之身體意象以及對於情緒狀態覺察,一週一次,一次 45 分鐘, 共八次。. 5.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析述國中女生動勢團體中,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理論。 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身體意象之探討;第二節為憂鬱情緒之探討;第三節為動 勢團體之探討與方案內涵,茲將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身體意象之探討. 政 治 大 出之相關理論與研究,探討身體意象內涵,並歸結本研究定義;其次,蒐集建構 立. 第一節為身體意象之探討,研究者的梳理脈絡為:首先,引述國內外學者提. ‧ 國. 學. 身體意象成因,整理形塑身體意象的影響因素;最後,因本研究對象針對國中階 段之青少女,因此研究者也將身體意象與性別進行相關探討,並蒐集青少女身體. ‧. 意象方案,了解身體意象介入團體在國中校園之必要與價值性。. sit. y. Nat. n. al. er. io. 壹、身體意象之定義. i n U. v. 國內外研究身體意象的領域眾多,包括醫學、行為科學、心理學、教育(輔. Ch. engchi. 導、健康教育領域)、傳播媒體等,可見此議題之重要性。身體意象的概念,最 早是由 Schilder(1935)所提出,指的是人們在自己心中所呈現關於自己身體的圖 像,也就是身體所呈現在我們身上的方式,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主觀的感覺、評 價,以及特徵的了解與滿意情形。Garner(1997)指出大多數的人認為身體意象是 人們思考自己的外表、吸引力與美感,但除此之外,身體意象在精神上也讓人們 思考自己,並積極影響了人們的行為、自尊和心理病理(psychopathology)。 Cooley(1902)提出「鏡中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其認為人的自我意識 是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透過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獲得的,因此,個體對 自我的看法有相當部分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此種理論亦屬「象徵交互論」 6.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16) (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理論先驅。Cash 與 Pruzinsky (1990)定義身體意象是在 社會文化中建構而成,會受到許多外在的社會環境因素所影響,因此身體意象也 被視為個體與社會互動的產物。 而國內的研究中,張春興(1995)認為,身體意象是個人對於自己身體特徵一 種主觀性、綜合性、評價性的概念,此概念包括個人對於自己各方面特徵的了解 (例如:強、弱等)、看法(例如:美、醜等),與包括個人所感覺到的他人對於自 我身體狀貌的看法。尤嫣嫣(2001)指出身體意象為個人成長過程中經驗之累積, 其形成於內在受個人自己、於外在受社會環境所影響,而個人自己的部分應包含. 政 治 大 黃囇莉與張錦華(2005)則將身體意象定義為一種態度的觀點,開展身體意象的三 立. 生理及心理二個層面,社會環境的部份則來自所接觸環境中之人、事、物的影響。. 個面向─認知、感受、行為傾向,並依序將概念選取為體型誤認、體型滿意度及. ‧ 國. 學. 體型改變。李宗芹與姜忠信(2017)提出人們對自己腦海中的圖像,可以說是一種. ‧. 身體影像,而這個腦海中的圖像,需要透過身體來完成,亦即人們可藉由身體動. y. Nat. 作形塑個體的身體意象。. er. io. sit. 歸納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於身體意象之定義,身體意象是個人對於自我身體主 觀的感覺、態度與評價,是一種綜合性的概念,且此概念來自於個人成長經驗的. n. al. Ch. 積累,從人際與社會環境互動中影響形成。. engchi. i n U. v. 研究者反思:身體意象概念目前在國中校園課程中,僅出現於健康教育課 程,由健體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合宜的體態,並建立健康的體形價值觀;較缺乏在 生理的體態之下,於心理層面進行內在探索想法、反思主觀意識的層面。因此, 研究者認為,身體意象之定義與內涵,在教育現場值得納入更多元化的課程,加 以省思。. 貳、身體意象之形塑 身體意象之所以廣為各研究領域探討,乃是因為它是一種多層面心理經驗的 7.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17) 呈現,足以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Cash 與 Pruzinsky (1990)提出身體意象有下列 七大特點: (一)身體意象是對身體與身體經驗的知覺、想法及感覺; (二)身體 意象是多面向的;(三)身體意象的經驗與對自我的感覺是相互糾結在一起的; (四)身體意象是受到社會影響的; (五)身體意象並非固定或靜止不變的; (六) 身體意象會影響到訊息的處理;(七)身體意象會影響行為。從上述描述中,可 得知身體意象具備知覺、想法、感覺的多面向性,且與個人和重要他人互動經驗 中交織作用,並受到社會環境、大眾媒體所形塑,具備流動與變動彈性,且身體 意象也外顯於個人對於訊息的反應與行為模式。. 政 治 大 少會受到七個因素的影響:(一)以往的身體經驗知覺:指個體對於自己外表、身 立. Slade (1994) 提出身體意象的模式(A Model of Body Image),指出身體意象至. 材、體型的知覺,是屬於「身體的心理呈現」;(二)體重的改變:通常發生於體. ‧ 國. 學. 重過胖或過瘦的族群,這些體重異常的族群往往會因為體重的變化而在不同的時. ‧. 期產生不同的身體意象;(三)文化及社會型態:個體的身體意象會受到社會文化. y. Nat. 的影響;(四)個體對體重及體型的態度:身體意象會因為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所. er. io. sit. 不同,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型態影響;(五)認知及情緒因素:對自己身體的期望, 將影響個體對體型的評價;(六)個體精神病理狀況:通常發生在厭食症族群,這. al. n. v i n 些個體通常會有身體意象扭曲的徵兆,屬於內在層面的部分;(七)生理因素:指 Ch engchi U 個體每天成長中的改變(引自林耀豐,2011)。. 影響身體意象的社會文化因素方面,除了人際壓力之外,無論國內外的研究 都指出,人們的身體意象也深受當代媒體的影響(黃囇莉、張錦華,2005)。Stice 與 Whitenton(2002)指出個體在建構身體意象的過程中,會受到大眾媒體及重要 他人(如同儕、父母)的影響。Thompson 與 Heinberg(1999)指出傳播媒體對於身體 形象將造成負向干擾,並可能造成飲食失調。Jones、Vigfusdottir 與 Lee(2004)指 出媒體是青少年時期發展身體意象的外觀理想內化之前在影響面向之一,另外, 同儕經驗如:朋友間對於外表的對話、同儕間外表批評等,也被預期造成青少年 8.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18) 內化身體形象。Clark 和 Tiggemann(2007)發現外表雜誌和電視曝光與身體不滿 意、節食行為之間的關係,同時也發現與同儕外表相關的對話與身體不滿意具有 間接關係。Tiggemann 和 Slater(2014)指出媒體曝光和內化、身體不滿意、紊亂飲 食具有輕度至中度的影響,雖然青少年使用網路於各種用途,但「外型」是他們 的焦點,包括:健康、美容、青少年雜誌、服裝和名人網站,尤其這些網站傳播 了對女性美的刻板印象。 綜合上述文獻中得知,身體意象的形塑因子,除了個人生理層面,包括:身 體成長與體重的改變、個體精神病理狀況,與心理層面如:以往的身體經驗、對. 政 治 大 際互動、大眾傳播媒體,也都對個人造成影響。而本研究所聚焦之對象,在於青 立 體重與體型的態度、認知與情緒因素;另外,在社會文化因素的部分,例如:人. 春期早期的國中女生,許多研究也指出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媒體曝光與重要他人. ‧ 國. 學. (如同儕、父母)影響,並進一步建構負向自我概念、扭曲的身體刻板印象,甚至. ‧. 形成相關飲食疾患。. y. Nat. 研究者在上述文獻探討過程中,連結到美國心理學家 Bronfenbrenner(1979). er. io. sit. 提出之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其主要信念在於每個人一生會 不斷地與環境產生互動及調適,同時也會受周邊環境的影響;而此環境又可分為. al. n. v i n 以下五個系統:微系統(Microsystem) 、外系統 C h 、中系統(Mesosystem) engchi U. (Exosystem) 、巨系統(Macrosystem) 、時間系統(Chronosystem) 。研究者認為 每一位個體都存在於自己的生態系統,終其一生與所處環境進行互動,若將個人 ─身體意象放入此生態系統中進行分析:從最外圍不可見卻流動的時間系統─環 境事件與生活型態的改變,乃至巨系統─文化風俗、政治、法律、社會階級、國 家情勢、多樣態的意識形態,再切入外系統─親戚與遠親、大眾傳播媒體、家人 工作環境、學校教育方向、社區資源,以至中系統─家庭、學校、同儕、鄰里社 區之間交互作用,並進一步到與自身最密切相關的微系統─家庭、學校、同儕、 鄰里社區,最後則是個人的生理與心理;每個系統將存在或深或淺的交互作用, 9.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19) 一層、一層在不同時間點,構築每位個體的身體意象。 研究者嘗試將個人─身體意象融入生態系統之中,詳見附件一所示。在愈小 的系統,對於個人的身體意象有愈緊密而直接的影響,愈向外圍擴張的系統,雖 然看似對於個體的影響愈遠,但其實涵納每一個系統,並在有形與無形的潛移默 化中,形塑個人對於身體意象的建構。 在現今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膨脹發達與普及的世代,人們使用媒體發表與 觀看照片與影片的現象,隨著其方便度提升而大幅增加。研究者以擔任國中輔導 教師的角色中,也觀察到青少男女的生活與社交中,透過社群網站分享與觀看自. 政 治 大 主流文化(如:高挑、白皙、精壯)的身體意象,才是令人滿意與值得受到讚許的 立 拍照的現象相當普遍,並且深受網路紅人與潮流明星的身體形象影響,認為迎合. 刻板印象,此現象對於尚在形成自我概念的青少女而言,可能是不利於其身體意. ‧ 國. 學. 象形塑之因子,然而其卻尚未建立覺知意識,值得教育與輔導人員提高警覺。. ‧ sit. y. Nat. 參、身體意象與性別之相關探討. al. er. io. 一、身體意象與性別之相關. v. n. 國內外許多研究都指出身體意象存在性別差異,並提出相關解釋。Garner. Ch. engchi. i n U. (1997)長期研究飲食失調行為,發現近 30 年來,男女兩性對外表的關注均較過 去注重,尤其是女性對於自己的體型相當敏感,要求亦相當嚴苛。Stice、 Hayward、Cameron、Killen 與 Taylor(2000)指出身體意象與飲食疾患部分預測青 少女憂鬱症的形成。Jones、Vigfusdottir 與 Lee(2004)對於同儕間的外貌文化進行 調查,發現具有性別差異:女生要瘦、男生要有肌肉;而女性與男性相比,更投 入外表雜誌、顯示更多外表對話、贊成更多的外表理想內化,也更不滿意自己的 身體。Susan(2008)指出青少女不滿意身體也預測了憂鬱症狀、低自尊、不健康的 減肥行為與臨床上的飲食疾患。Tiggemann 與 Slater(2014)指出成年婦女和少女普 遍對於體形與體重感到不滿,愈來愈多研究建議須關注到青春期以前,因為前青 10.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0) 春期對於身體的不滿意,將影響之後的節食、肥胖與低自尊。 而在國內研究的部分,賈文玲(2001)在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 關係之研究中指出青少男較青少女對自己身體意象為正向、積極。女性在整體身 體意象困擾及一般性身體意象困擾的程度均較男性為高,且自覺體型較胖的青少 年其身體意象困擾的程度亦大於自覺體型較瘦者(陳俐君,2008)。不滿意自我身 體意象會透過認同社會審美價值間接影響偏差飲食行為,謂指當女性青少年愈不 滿意自我身體意象時,則會增加認同社會審美價值的程度,進而增加偏差飲食行 為的出現(朱謹伶,2011)。蕭慎華(2012)對於青少女身體意象、身體活動與學業. 政 治 大 在意外表的女生,其學業成就愈低。蔡晴雅(2016)針對青少年的身體意象進行預 立. 成就進行探討,發現約有半數的青少女會以較嚴苛的標準看待自己的體重,且愈. 測,發現女性對整體外觀滿意度較男性低。女生對於理想身形的敏感程度與未達. ‧ 國. 學. 理想的壓力更勝男生,並促使她們採取減重行動(李佳芸,2016)。衛生福利部國. ‧. 民健康署(2016)針對國中學生進行健康行為調查,發現,近七成國中在學學生身. y. Nat. 體質量指數(BMI)為正常,其中有近五成男生自覺體重適中,四成女性自覺有點. er. io. sit. 重。而在控制體重的情形,男生以沒有嘗試控制體重者最多,女生以減重最多。 在對自己的身材或體形滿意程度,男生以持還算滿意態度者為最多,女生則以不. n. al. 太滿意態度者最多。. Ch. engchi. i n U. v. 從上述研究中,可得知性別在身體意象的態度上具有差異:男性較為正向、 積極地看待身體意象,對於身體意象抱持滿意態度較多,較為中性看待體重。而 女性較男性為注重外表與體形,也有較多比例之女性較嚴苛看待身體,並抱持負 面觀感與評價,甚至影響其節食行為與低自尊,進而造成憂鬱情緒與臨床上的飲 食疾患。 而在研究者與國中生數年的相處經驗中,對於性別在身體意象中的觀察,與 文獻資料中可以相呼應─打破刻板印象對於女生才愛漂亮,在校園中愈來愈多男 生對於外表也有一定程度的重視,甚至會刻意鍛鍊到其理想目標。但是,女生對 11.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1) 於身體意象的形塑與壓力,仍較男性面臨更多的壓力與評價,導致許多青少女對 於自我身體以嚴苛標準看待,當遭遇批評時,也容易升起敏感與防衛心,進而採 取符應其理想外貌的行動。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青少女對於討論身體意象與相關 影響,少有相關經驗並對此感到難為情、不自在,研究者認為,此隱微的狀態, 可能也是女性較男性容易造成飲食與情緒疾患的因素。. 二、青少女身體意象介入方案 由於女性在身體意象較容易產生負向影響,且前青春期對於身體的不滿意,. 政 治 大 行身體意象介入方案。McVey、Lieberman、Voorberg、Wardrope 與 Blackmore(2003) 立. 將影響之後的節食、肥胖與低自尊,甚至飲食疾患,因此許多研究針對青少女進. 為評估學校同儕支持團體的預防方案,是否對於增加身體自尊、整體自尊與減少. ‧ 國. 學. 負向飲食態度與行為有效。此方案(Every Body Is A Somebody)為 10 次課程,每. ‧. 周一小時。研究結果顯示:此方案對於成員的身體自尊、減少節食有正向影響,. y. Nat. 且團體讓成員更有歸屬感、力量與被愛的感覺,當別人對他們的外型有負向言論. er. io. sit. 時,能更勇敢地站出來。. Susan(2008)設計一份減緩青少女身體意象與飲食問題,並運用網路以增加可. al. n. v i n 及性之計畫(My Body, My Life)。此計畫由一周一次 90 分鐘、共六次的小團體, Ch engchi U 以線上網路方式並由治療師與指導手冊促成,參加成員是由 73 位自認為具有身. 體意象與飲食問題的女生,隨機分派入一個介入團體或延後治療的控制團體。此 方案被證實有效,其特徵是聚焦在建立改變動機,成員們提供彼此鼓勵和支持。 Richardson 與 Paxton(2010)設計一份欲了解學校的青少女在參與團體後,身 體意象有無顯著改變的方案(Happy Being Me),目的在於教育成員對於苗條的內 化信念、身體外表的比較、評價外表的對話、對身體外表的嘲弄等,會對自我造 成之負向影響,並協助其發展對抗負面身體意象危險因子的策略。共 194 位七年 級女生參加,被隨機分派入對照組與控制組,對照組參加三次 50 分鐘的團體; 12.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2) 控制組皆未參加。研究結果發現對照組有顯著改變,其在自我身體意象、自尊、 身體滿意度都更正向。 Halliwell 和 Diedrichs(2014)在奠基於認知失調的身體意象和飲食疾患介入, 已對 14 歲和以上的女生有效果,以同樣之介入課程檢驗英國 12-13 歲女學生是 否有同樣效果。結果顯示女學生在介入條件下,比控制組減少對於身體不滿意和 對於理想瘦體形的內化,且增加對於負向媒體效果的彈性。 上述研究方案,不論是以課程或者小團體方式介入,都顯示對於青少女身體 意象有正向的支持效果,也支持本研究之動勢團體,以青春期早期之國中女生為. 政 治 大 體,並學習貼近自我情緒,展開內在自我對話。研究者認為針對青少女進行身體 立 聚焦對象,目標的核心為增進成員之身體意象概念,使青少女練習更敏察自我身. 意象介入課程或方案,協助其建立較為合宜之整體自我概念,在校園有其必要與. ‧. ‧ 國. 學 y. Nat. 第二節 憂鬱情緒之探討. io. sit. 價值性。. n. al. er. 第二節為憂鬱情緒之探討,研究者的梳理脈絡為:首先,針對本研究所指稱. Ch. i n U. v. 之憂鬱情緒進行定義,引述國內外學者提出之相關理論與研究,探討憂鬱內涵,. engchi. 並羅列出憂鬱症之診斷標準,將憂鬱症狀與憂鬱情緒進行比較。其次,本研究對 象為國中階段青少女,因此研究者也探究青春期的憂鬱情緒,了解此階段女性形 成憂鬱情緒的特別因素及身心影響,呼應本研究以動勢團體作為媒介介入,欲探 討青少女憂鬱情緒經驗之背景因素。. 壹、憂鬱情緒之定義 本章節欲探討青少女之憂鬱情緒經驗,此處先廣泛說明憂鬱概念,而憂鬱情 緒與確診之憂鬱症在程度與諸多面向有所不同,因此也針對本研究所指之「憂鬱 13.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3) 情緒」進行定義。 研究者在擔任國中輔導教師的實務經驗中,服務經確診罹患憂鬱症的學生人 數雖不多,但因為憂鬱情緒而影響其生活品質、學業表現與人際交友,並主動求 助或轉介至輔導室的學生卻不在少數,佔個案比例為多,且其對個人與同儕班級 也造成一定不安與危機,更令研究者感到心疼與無奈的是,由於社會大眾對於憂 鬱的不理解,以及此情緒伴隨而至的負向標籤,更加深處於憂鬱情緒經驗者的困 擾,其可能不知道自己需要尋求協助,也可能不清楚自己如何獲得資源,使得研 究者對此議題引發探討動機。. 政 治 大 憂鬱症狀進行比較,聚焦本研究所指稱之憂鬱情緒。 立. 以下將針對憂鬱之內涵及其引發之憂鬱症進行文獻探討,並針對憂鬱情緒與. ‧ 國. 學. 一、憂鬱之內涵. ‧. 「憂鬱」之概念,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四千年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在當時. sit. y. Nat. 憂鬱被當成是被惡靈附身;而約在西元前四百年,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 io. er. (Hippocrates)提出「四體液系統學」概念,認為人類的健康和氣質會被四個顏色 的體液平衡所影響,後來憂鬱的成因被認為是黑色膽汁體質所致,顯示過往人們. al. n. v i n 對於憂鬱概念不清時,被認為是邪靈或體質不平衡所致。而隨著時代發展至今, Ch engchi U 憂鬱是一個涵蓋多面向的名詞,它可以是一種情感性的感覺,是每個人常見的一. 種負面情緒;也是一種生理的反應症狀;而在精神醫學上,憂鬱症是目前常見的 心理疾病之一。 正因為憂鬱是每個人常見之情感,在生活中你我都可能常有:「今天覺得好 煩悶」、「最近的心情很 blue」,在希臘神話中,藍色和雨、風暴有關,可連結到 當人們情緒跌入低潮時,將喪失感受快樂的能力,內心時常感到灰暗與痛苦哀 悽,身體則是承受著肩頸與全身肌肉的緊繃、各部位的不適,胸口也有一股無法 明說的糾結;在臺灣的閩南語方言中,會以「鬱卒」來表示此憂鬱狀態,訴說心 14.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4) 中的愁悶與全身的不暢快。然而,此情緒狀態若延續時間拉長,將可能形成憂鬱 症狀,對於人們產生更全面而劇烈的影響。 在國外的文獻理論中,Beck(1964)的憂鬱認知假設負向認知是憂鬱症狀的發 展及維持的主要原因,其發現憂鬱患者的思考主題通常呈現以下特殊的特徵:獨 斷推論、選擇性摘要、過度概化、個人化、極大/極小化、二分化思考,Beck 通 稱為認知扭曲。另一方面,Beck(1976)也假設憂鬱患者具有自動化思考,其認為 憂鬱個體乃因為認知扭曲,其經驗到的新訊息只能以自動化思考的歷程同化進入 既存的認知基模中,並進一步引發或是維持憂鬱。而 Lazarus(1974)認為憂鬱是一. 政 治 大 的一種情形。Beck、Rush、Shaw 與 Emery(1979)指出憂鬱為一種思考障礙,個 立. 個人感到所處情境是無助的,或者認為自己沒有價值,而且自認必須對問題負責. 體會對自己的生活、世界以及未來抱持負向期待。Powell(1983)指出憂鬱為一種. ‧ 國. 學. 複雜心理感受,並且分成認知、生理、行為及情緒四個面向,例如:在認知向度. ‧. 出現無望、悲觀;生理向度有失眠、體重減輕;自我行為向度出現打架激躁行為;. y. Nat. 情緒方面則有沮喪、悲傷、負向情緒。Cantwell 與 Baker(1991)認為憂鬱是一種. er. io. sit. 具可逆與連續性質的心理狀態,幾乎所有個體都可能會經驗此種狀態,只是程度 上的差別而已,而此種差別會反應在個體的外顯行為,及對其生活所造成的影. al. n. v i n 響。Jantz 與 Mcmurray(2003)認為憂鬱情緒是指長期的憂傷、焦慮、罪惡感、羞 Ch engchi U 辱感和沒有希望、憤怒、沮喪等感覺。. 在國內學者研究的部分,張春興(1995)將憂鬱解釋為屬於憂愁、悲傷、頹廢、 消沉等多種不愉快情緒綜合而成的心理狀態。按症狀之差異,憂鬱有輕重之分, 輕度憂鬱多數人都有此經驗,諸如悲觀、沉悶、生活乏趣、做事無精打采等情緒 低潮,這些正常人也會遇到,因此,短暫的憂鬱並非病態;但當憂鬱情形嚴重時, 患者行為異於常人,不僅在心理上陷入悲傷、絕望、自責及思想錯亂之地步,而 且在生理上也出現食慾不振、頭痛、心悸、兩眼無神、嘴角下陷等症狀。根據余 民寧、劉育如與李仁豪(2008)所彙整之「臺灣憂鬱症量表的實用決斷分數編製報 15.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5) 告」,其採取美國全人醫療協會(American Holistic Medical Association, AHMA)所 提出的「全人取向的醫治方式」理念,認為憂鬱情緒可由四大部分進行評估,分 別為:認知向度、情緒向度、身體向度與人際關係向度。根據上述學者針對憂鬱 名詞之釋義,憂鬱將造成人們多面向的負向情緒與感受,並揉捻為複雜之心理狀 態,幾乎所有個體都可能經歷憂鬱情緒狀態,且此狀態可由認知、情緒、身體與 人際等面向進行評估。 在上述針對憂鬱之內涵整理中,彙整出憂鬱將使人形成認知上的阻礙,對於 所處環境感到無望,也感受不到自我價值;在情感上則是憂慮、悲傷、消沉等不. 政 治 大 個人的生活,且幾乎所有個體都可能經驗此種狀態,只是程度上的差別。 立. 愉快的情緒綜合。憂鬱對於人體生理與心理之身心交互作用,將全面性地影響一. ‧ 國. 學. 二、憂鬱症. ‧. 呈上述對於憂鬱內涵之文獻探討,憂鬱幾乎為每個個體都會經歷之負向情. y. Nat. 緒狀態,不過其有程度上的差別。但是,若當憂鬱情緒影響個體之生活層面擴大. er. io. sit. 加深,則可能被判定為「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s)。本研究針對青少女憂鬱 情緒經驗進行探討,此主觀經驗之影響或深或淺,雖本研究所抽樣對象,並未具. n. al. i n 有憂鬱症確診,但本節也針對憂鬱症進行釐清探討。 Ch engchi U. v.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超過三億人口為憂鬱症所苦,佔全球. 人口 4.3%,其中又以女性、青年及老人最容易受憂鬱症影響而無法正常生活或 工作。在 2005 至 2015 年間,全球憂鬱症患者人數成長 18.4%,而憂鬱症導致的 自殺行為,是 15 到 29 歲年齡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也預估: 到 2020 年全世界有三大疾病需要重視,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可 見健康的議題不只是身體的病痛,情緒心理的健康也很重要。而依照聯合國世界 衛生組織的研究,2020 年造成人類失能(disability)前十名的疾病,第一名是憂鬱 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憂鬱症會造成一個人無法工作,生產力下 16.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6) 降,同時造成家庭社會嚴重的負擔,且憂鬱症若不及早積極治療,不僅容易復發, 且患者有可能自殺,這些都造成了生命安全的損失與遺憾。 在臺灣,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憂鬱症調查指出,約有兩百萬國人有憂鬱症的 症狀,其中罹患中、重度憂鬱症者約 125 萬人。而以流行病學盛行率估算,憂鬱 症讓台灣耗損的經濟成本,一年竟高達 405 億新台幣;而因憂鬱症無法工作所造 成的生產損失金額,則高達 309 億(林妤恒、白琳,2017)。憂鬱症導致人類生活 失能、生產力下降之現象,在全球與臺灣皆然,其造成家庭與社會的沉重負擔, 都是無法挽回的損失與遺憾,顯示憂鬱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政 治 大 Association, APA)於 2013 年出版的心理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The 立. 目前臺灣的憂鬱症診斷,多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V)。其定義憂鬱症的九. ‧ 國. 學. 大症狀如下:(一)幾乎整天且每天心情憂鬱,可由主觀報告或由他人觀察(孩童及. ‧. 青少年可以是情緒易怒);(二)幾乎整天且每天明顯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 y. Nat. 感;(三)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或幾乎每天食慾降低或增加;(四)幾乎每天都失. er. io. sit. 眠或嗜眠;(五)幾乎每天精神動作激動或遲滯;(六)幾乎每天疲倦或無精打采;(七) 幾乎每天自我感到無價值感,或者有過度或不恰當的罪惡感;(八)幾乎每天思考. al. n. v i n 能力和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九)反覆想到死亡,反覆有自殺意念而無具 Ch engchi U 體計畫,或有自殺舉動,或是有具體的自殺計畫。若至少兩周期間,同時出現上 述九個症狀中五項(含)以上,且症狀一或二至少有一個,則可能被診斷為憂鬱 症,這些症狀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但這 些症狀無法歸因於某一物質或另一身體病況的生理效應(臺灣精神醫學會,. 2014)。研究者整理如下表 2-2-1。根據上述美國精神醫學協會的診斷標準,憂鬱 症將造成個體在情緒、認知與行為上等全面性的影響,甚至引發自殺行為並導致 死亡。. 17.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7) 表 2-2-1. DSM-5 定義憂鬱症九大症狀 憂鬱症狀. 1.幾乎整天且每天心情憂鬱,可由主觀報告或由他人觀察(孩童及青少年可 以是情緒易怒)。 2.幾乎整天且每天明顯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 3.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或幾乎每天食慾降低或增加。 4.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眠。 5.幾乎每天精神動作激動或遲滯。. 政 治 大 7.幾乎每天自我感到無價值感,或者有過度或不恰當的罪惡感。 立 6.幾乎每天疲倦或無精打采。. 8.幾乎每天思考能力和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 ‧ 國. 學. 9.反覆想到死亡,反覆有自殺意念而無具體計畫,或有自殺舉動,或是有具. ‧. 體的自殺計畫。. n. al. er. io. sit. y. Nat. 註:若至少兩周期間,同時出現上述九個症狀中五項(含)以上,且症狀 1 或 2(以 粗體字標註)至少有一個,則可能被診斷為憂鬱症。. i n U. v. 根據上述對於憂鬱症之診斷標準,研究者反思每個人的情緒在不同時刻,都. Ch. engchi. 因為生活境遇而有所流動,憂鬱症狀也隨之呈現。綜觀美國精神醫學協會所提出 憂鬱症之診斷標準,值得身為教育人員的研究者注意的是,診斷標準所描述的狀 態,時常是學生求助或被轉介輔導的因素。因此,當發覺學生呈現上述症狀,都 需要多加留意其是否為憂鬱情緒持續困擾。. 三、憂鬱情緒與憂鬱症之區別 經研究者針對「憂鬱情緒」定義進行梳理,以及研究者於中學校園中之現況 與研究重點,本研究所指稱之憂鬱情緒並不特定涉及經診斷確診之憂鬱症,而是 採取 Jantz 與 Mcmurray(2003)觀點,將憂鬱定義為:長期的憂傷、焦慮、罪惡感、 18.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8) 羞辱感和沒有希望、憤怒、沮喪等感覺。而林妤恒、白琳(2017)也整理憂鬱情緒 與憂鬱症之區別,如下表 2-2-2,可大致了解憂鬱之情緒與診斷症狀在情緒、認 知、行為等不同面向上有所不同。. 表 2-2-2 憂鬱情緒與憂鬱症之區別 憂鬱情緒. 憂鬱症. 憂鬱程度. 弱. 強. 妄. 想. 不會脫離現實. 有可能變得妄想. 自. 殺. 較少見. 有可能自殺 政 治 大 障礙相對小 無法正常運作、有很大障礙 立. 日常生活. 完全無法投入. 事件的影響. 遇到好事多少會變好. 即使有好事發生心情也不 會變好. 明確. 不明確. 因. 無法理解的地方很多. sit. 多半可以理解. io. 沒有效果. n. al. 效果明顯. er. 抗憂鬱藥物效果. y. Nat. 從旁觀者的角度. Ch. ‧. 原. ‧ 國. 嘗試之後可以轉換心情. 學. 工作與興趣. engchi. i n U. v. 根據上述對於憂鬱內涵、憂鬱症與憂鬱情緒的文獻整理脈絡,研究者嘗試提 出圖像化之「憂鬱光譜」概念,如下圖 2-2-1。在此憂鬱情緒的光譜中,研究者 定義最左側為個體在平穩情緒的狀態,若愈往右邊的區塊,表示個體之情緒將隨 著時間與其認知、情緒、行為等面向,以白色至深灰色表示備受憂鬱影響的程度 加深、擴大,乃至最右端的憂鬱症狀確診。研究者認為每個人每天的情緒都在個 體主觀意識下,於光譜上的任意一點;而雙向箭頭表示個體情緒會隨著時間與生 活境遇等改變,在光譜中左右流動,並非停滯與固定不變。. 19.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29) 憂. 情緒平穩. 鬱. 情. 憂鬱症. 緒. 圖 2-2-1 憂鬱光譜概念. 而在本研究的評估面向中,研究者將採取余民寧、劉育如與李仁豪(2008)所. 政 治 大 情緒、身體與人際關係四大向度進行評估,以了解青少女所經驗之憂鬱情緒,對 立. 彙整之「臺灣憂鬱症量表的實用決斷分數編製報告」中,將憂鬱情緒針對認知、. 於其生活不同面向之影響。. ‧ 國. 學 sit. y. Nat. 一、青春期憂鬱. ‧. 貳、青少女憂鬱情緒之內涵. al. er. io. 憂鬱情緒經常不被重視,常被誤認為是個體想太多或是個性怠惰,憂鬱症患. v. n. 者也經常被認為具危險性且總是想自殺,這對憂鬱症來說是相當常見的汙名化。. Ch. engchi. i n U. 其實,從上述文獻探討中得知,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憂鬱情緒,只是程度不同, 此情緒或多或少影響著大家,也讓人經歷悲痛與自我疑惑。而若成人乃被此情緒 所困,遑論身心尚在發展成熟的青少年呢?研究者在校園的實務經驗中,接觸過 許多因為憂鬱情緒困擾而自願求助或被導師轉介至輔導室的學生;也曾經在與行 為乖張及拒學的學生晤談歷程中,訝異地發覺其在顯著行為問題的背後,也同時 具有憂鬱情緒傾向。這些學生經常的共同點是:雖知自己目前的身心狀況不佳, 可是並不一定清楚目前的自己發生什麼事,也不明白什麼是憂鬱的內涵,因此備 感擔憂與痛楚。更令研究者心疼與堪憂的是,學生身上此真實痛苦的憂鬱情緒, 也經常不被父母所正視,甚至被灌輸應該要忽略、別想太多的觀念,進而讓一些 20.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30) 學生更陷入情緒的負向循環之中。研究者欲探究:憂鬱情緒在青少女身上之特性 為何?處於青春期之女性其憂鬱狀態以下將就青春期與性別兩部分在憂鬱情緒 之內涵進行文獻探討。 憂鬱情緒是與青少年時期調適有關的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憂鬱症在青少 年階段已經相當普遍(Copeland, Shanahan, Costello, & Angold, 2011),根據研究, 3.2%的青少年有憂鬱疾患,可能有憂鬱疾患的青少年占 2.1%(Haroz, Ybarra, & Eaton, 2014)。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也發表:憂鬱是年輕人中一個主要且日益 頻繁的健康問題(WHO, 2017) 。. 政 治 大 關(Possel, Rakes, Rudasill, Sawyer, pence, & Sheffield, 2016);此外,青少年憂鬱與 立 研究指出,青少年的憂鬱症狀與其是否將產生行為困擾和情緒困難的風險呈現相. 較差的日常依附性和較大的壓力嚴重程度亦有相關(Baucom, Queen, Wiebe,. ‧ 國. 學. Spence, & Sheffield, 2015)。而在青春期憂鬱中,Yun、Zhoulei、Hui 和. ‧. Zhenhong(2017)發現在學校環境中,對青少年發展最重要也互動最為密切的三種. y. Nat. 主要人際關係,包括:同性同伴、異性同伴和師生關係,以及是否感知到有社會. er. io. sit. 支持,對於憂鬱狀態將有直接影響。在家庭教養層面,嚴厲的的養育模式除了對 青少年憂鬱症造成直接影響外,也將形成其消極的自我認知,將和青春期憂鬱症. al. n. v i n 有所正相關(Tang, Deng, Du, &CWang, 2018)。Rebekah Levine、Jacqueline、Eric hengchi U. 與 Bryn(2018)從經濟層面觀察,發現較貧困地區學校的青少年,產生更多的憂鬱 和焦慮症狀,以及參與暴力的行為。另外,青春期階段的關鍵發展任務,是對自 我身分探索與形成自我價值承諾,若無法順利發展此項任務,缺乏穩固身分認同 將產生憂鬱症狀與壓力生活事件困難。. 而在臺灣的研究與調查中,黃君瑜與. 許文耀(2003)經由因素分析發現台灣青少年憂鬱包含七大因素,分別為冷漠、失 去興趣、無望、心理動作遲滯、在乎他人、失去精力、躁動與沮喪。冷漠、無望、 心理動作遲滯、失去精力等皆為國外憂鬱症青少年之常見症狀,但「在乎他人」 卻是台灣青少年憂鬱之獨特症狀。陳淑惠(2008)為快速有效評估兒童與青少年的 21.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31) 憂鬱傾向,作為憂鬱嚴重程度的評量指標,並提供臨床與輔導實務工作之需等功 能,修訂自 M. Kovacs 與 MHS Staff 所編製之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為 一套全球使用率最高的兒童青少年憂鬱量表,從以下五個面向篩選兒童及青少年 之憂鬱傾向,分別為:(一)負向情緒;(二)效率低落;(三)負向自尊;(四)人際問 題;(五)失去興趣。董氏基金會(2011)針對臺灣五都的國、高中職生進行運動狀 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的調查,結果顯示 18.8%的國中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且新 北市的國、高中生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的比例為五都中最高,占 22.3%,且此研究也發現,對自己在校成績及身材不滿意(含非常不滿意者),有. 政 治 大 顧中西方文獻過後,發現到青少年憂鬱危險因子,主要以家庭經濟壓力、親子衝 立 明顯憂鬱情緒的比例也高於滿意(含非常滿意)者,且達顯著。黃昱得(2014)在回. 突、學業期望壓力以及負向同儕關係等,都是青少年最常面對的生活壓力,而這. ‧ 國. 學. 些種種壓力都會使青少年陷入憂鬱與自殺的困境。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2017)指. ‧. 出,青少年憂鬱的症狀可分為三大部分,包括(一)情緒部分:出現低落、不快樂、. y. Nat. 憂鬱、自覺沒有價值、易怒、自殺意念;(二)身體部分:全身不適、沒有體力、. er. io. sit. 容易疲倦、沒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易醒、早醒;(三)行為部分:不專心、沒 有精神、沒有活力、失去興趣、成績退步、不願意上學、自傷行為、自殺行為等,. al. n. v i n 並提出青少年憂鬱有可能成為長期慢性化的精神疾病,會帶給個人與家庭相當大 Ch engchi U 的痛苦,也會造成學校和社會沉重的壓力,如能早期發現並治療,結合藥物及心 理治療將會有不錯的效果。. 從上述文獻整理中得知,憂鬱情緒是與青少年時期調適有關的最常見的心理 問題之一,且憂鬱情緒與症狀在青少年階段在國內外已經相當普遍,並且與成人 憂鬱狀況相似之處在於:也有程度之輕重區分,並在情緒、認知、行為、身體等 面向造成一定影響與困擾,並可能延伸為成年後長期而慢性的精神疾病。不過值 得注意的是,在青春期憂鬱中,負向人際關係、學業期望壓力、家庭經濟壓力、 和與照顧者的教養關係,似乎是與其他階段憂鬱不同的因素。 22.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32) 南宋詩人辛棄疾曾道: 「少年不識愁滋味」 。然而,研究者在上述文獻探討中, 了解青少年有其特定憂鬱因素,使得其在生活各面向顯現與成人有所不同之哀 愁。而青春期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故意叛逆、搞怪,以吸引他人目光,因此被忽略 憂鬱情緒產生的原因眾多,包括生物因素、體質遺傳、生活壓力事件,以及青少 年本身的心理因素等等,另外,青春期因體內賀爾蒙改變,也可能促進憂鬱情緒 及確診症狀的發生,並造成其生活或大或小的影響,形成個人或家庭、學校、社 會的危機,需要教育與輔導相關人員敏察關注。. 政 治 大 本研究對象針對國中階段青少女,以下整理國內外文獻了解憂鬱傾向在性 立. 二、憂鬱與青少女之關係. 別,尤其是針對青春其階段之不同。依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憂鬱是年. ‧ 國. 學. 輕人中一個主要且日益頻繁的健康問題,而憂鬱症的女性的終身盛行率約在. ‧. 10-25%,男性為 5-12%,換而言之,每五個女性就有一個在一生中有一次的憂鬱. y. Nat. 症發作的危機(WHO,2017)。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在一份公開發表中,也指出女. er. io. sit. 性比男性有更多地報告患有憂鬱疾患,但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的比例下降 幅度大於男性(OECD, 2018)。. al. n. v i n 在青少女階段,許多研究指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現憂鬱症狀(Hankin, Ch engchi U. Mermelstein, &Roesch, 2007 ; Peter&Roberts, 2010)。在人際互動之中,女孩在. 同伴關係中的感知親密程度高於男孩,此外,青少年女孩經歷的同伴壓力明顯增 加,並且由於同伴壓力而比男孩更容易感受到憂鬱情緒(Yun, Zhoulei, Hui & Zhenhong, 2017),這說明在人際關係中,青少女所感受到的情感與壓力較男性為 多,若在友伴關係中發生問題,可能更容易產生憂鬱傾向。另有研究指出,在女 孩較男孩易感受憂鬱情緒的前提下,增加父母、同學和親密朋友的社會支持,將 能緩衝憂鬱與自殺意念的關聯(Stephanie, Michelle, Christine, & Nicole, 2018);而 若增加社會性情感支持,以及使少女們能宣洩情緒,似乎對於女孩的身心穩定特 23.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33) 別有幫助(Ashley, Kaitlin, & Christine, 2017)。Karen、Megan 和 Jennifer(2017)指出 青春期女性憂鬱症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其檢查認知─情緒交互作用的個體差異研 究中,發現若認知控制缺陷和負向特質情緒,這些氣質特徵對於女孩造成特別大 的憂鬱風險。 而在臺灣的研究報告中,孔繁錦(2018)表示,不只是臺灣,包括美國等已開 發國家的流行病學研究都顯示:女性憂鬱症的盛行率平均是男性的 2 到 3 倍。不 少科學家分析,除了女性心思多較男性敏感、細密;此外,女性還會經歷月經來 潮前的經期症候群、產後因荷爾蒙變化導致的憂鬱症、雌激素驟減的更年期…,. 政 治 大 (2016)指出,根據〈今日心理學〉研究,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 立 而這些男性沒有機會體驗的人生經歷,可能都會合併帶來憂鬱症狀。董氏基金會. 比率較男性多出 40%。而臨床上女性罹患憂鬱症比例較男性高,可能的原因有女. ‧ 國. 學. 性在就醫的過程比男性容易陳述自己的情緒困擾,使得醫生容易診斷出憂鬱症,. ‧. 另外女性又比男性受社會文化框架的影響多些,容易用高標準要求自己,無形中. y. Nat. 給自己壓力過大。. er. io. sit. 洪蘭、蘇奕君(2011)指出女孩的自尊和自信在青春期開始走下坡,且女性通 常比較傾向「壓抑行動」,顯現出來就是焦慮或憂鬱。洪辰諭(2012)指出身體質. al. n. v i n 量指數偏高的青少女,其憂鬱症狀愈趨明顯,但兩者之間無法確認因果關係;同 Ch engchi U. 時,在國中與高中女生的群體中,國中生相對於高中生較不成熟,對壓力因應的 能力較差,因而容易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因此憂鬱程度較高中生為高。Wu(2017) 針對臺灣青春期早期青少年進行憂鬱症調查,指出女性和私立學校的學生往往屬 於憂鬱之高風險群體,而學業自我概念消極、自卑或同儕關係不佳的學生,也屬 於中度憂鬱與穩定增加憂鬱趨勢之高風險群體。 由國內外文獻探討得知:女性較男性容易陷入憂鬱的危機,而青春期女生較 男生容易面臨憂鬱情緒壓力,對於憂鬱情緒困擾的比例也多於男性。青春期尚處 於身心成熟的過渡時期,對於情緒的因應能力較差,一些文獻指出若增加青少女 24.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34) 對於人際與情緒因應的技巧,將能有效舒緩青少女之憂鬱情緒。上述文獻,也支 持本研究針對國中階段青少女進行憂鬱情緒經驗探究,透過身體為媒介,其姿 勢、體態、律動傳遞著每個人的狀態,在個體所屬的身體文化脈絡下,創造身體 和內在情緒的連結,讓青少女的關注從外而內洞察自我情緒狀態,了解過往曾經 的憂鬱情緒經驗,是本研究欲探究的目的之一。. 第三節 動勢團體之探討與方案內涵 壹、動勢理論之定義. 政 治 大 Ellis(2001)指出:身心有一種相互的關係,動作與情感之間也具有遞迴關係 立. ‧ 國. 學. (recursive relationship)。動作不僅是一種體驗、表達和溝通的媒介,而且動作本 身也可以透過身體的表達和象徵的領域來創造意義。而 Goodill(2005)對於身體意. ‧. 象的定義是:身體的心理表徵,包含身體的感覺、記憶、評價及態度,這是個動. sit. y. Nat. 態的過程。吳英璋(2001)提出:身體會記憶所有的生活經驗,經驗的記憶不只是. io. er. 語言所能描述的場景、歷程、感受或教訓/啟示/結論,它還包含語言無法描述的 感覺與感受,後者(整體的經驗)可以藉各種藝術的媒介特徵與符號象徵做較有效. al. n. v i n Ch 的表達。根據上述學者的論述,可得知身體與心理具有一定程度之緊密連結,而 engchi U 身體的表現也某種程度呈現了心理的經驗表徵。. 李宗芹教授在民國七十一年時,是台灣首位將舞蹈治療概念帶入醫療體系之 舞蹈治療師,其為傳統而冷冰冰的精神科病房,注入動勢身體意象的元素。動勢 身體意象的主軸在於:透過舞蹈動作的方式促發「心理」的成長與變化,在藝術 媒材的介入方式中,帶領人們對自我身體的領悟與熟悉。 而李宗芹(2010)更整合其數十年擔任舞蹈治療師的實務經驗,進一步提出 「動勢」(Dongshi)理論。其認為:人是整體性的存在,每個人的身體都有著姿勢、 體態和律動。體是姿態之間,傳遞著每個人的樣貌與個人的氣質。此外,活著、 25.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35) 呼吸著也是一種「動態」的存有;即使不跳舞,靜止不動時,也都在傳達某些訊 息,也有其「勢」 ,故以「動勢」一詞涵蓋身體表達的動作。其指出: 「動勢」是 用來指稱身體的「潛勢」,是透過身體感覺的生成與誘引,創發出「身體力量」 或「身體動勢」 ,而使得主體可以藉此轉化的各種潛在可能性。 「力量」是指出身 體動作的可能性的潛在狀態(名詞),而「動勢」較能指出這種狀態的時間特性(動 詞與進行中)。由此可知,人體在動態歷程中,會生成一種隱含的力量,此為「動 勢」之基礎概念。. 貳、動勢擷取介入之內涵. 立. 一、動勢─擷取─介入介紹. 政 治 大. ‧ 國. 學. 動中的身體,稍縱即逝,並不容易捉摸,因此從動勢之中觀察評估並非易事。 因此李宗芹(2016)提出「擷取」(pick up)的方法,捕捉與留住身體流動的特質。 「擷. ‧. 取」是「整體性的攝受」,以身體「感覺」眼前個案(動者)的身體,且為了要讓. sit. y. Nat. 這個體驗的感覺被看見、被理解,除了身體回應之外,還可以「跨模組」. al. er. io. (cross-modal)的方式呼應動者的表現。. v. n. 而「介入」(intervention)是指在擷取出來的動勢中去凝固、重整、串聯與個. Ch. engchi. i n U. 案有關的意義。在介入時,已能知道與了解個案的感受,然仍需去識別,標示個 案的感受。因此擷取─介入並非外在的評量或診斷,它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讓 治療師能夠在移動的身體姿態中,抓取某一種動作瞬間,將之凝固起來,在這姿 態動作上放大、重複,再進一步確認與動作相應的心理感覺。以下藉由表 2-3-1 說明動勢─擷取─介入的目的、方法及心理意義。. 26.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36) 表 2-3-1 動勢─擷取─介入的目的、方法及心理意義 名. 稱. 動. 目. 的. 方. 法. 心理意義. 勢. 動勢擷取. 擷取介入. 身體探索. 聚焦. 重組. 擴展身體經驗. 發展動勢路徑. 連結意義. 身體探索. 抓住動作的方法. 三面向介入. 情感表達與疏導. 凝固動勢. 動勢開展. 相互調節. 識別感受. 自我表達. 呼應的過程. 連結自我. 治 政 大 資料來源:李宗芹(2016)。自閉症幼兒人際參與探究─以動勢擷取介入為路徑。 立 臺北市:師大書苑。 ‧ 國. 學. 二、動勢─擷取─介入三面向. ‧. 李宗芹(2010)歸納整理出三個治療師能「擷取─介入」的好時機之判準面. Nat. sit. y. 向,分別為:身形力度、身體韻律密度、身體感覺強度。茲說明如下:. n. al. er. io. (一)第一面向:身形力度. i n U. v. 「身形力度」(the strength of body shape)並非著重於「哪種形狀/樣子」的區. Ch. engchi. 辨,而是與姿勢體態的「力度」的作用方式的關係,力度指的是評估全身各部位 包括肌肉、骨骼、軀幹與四肢是否彼此緊密連在一起,以及是否全身的結合與「協 作」一個力量的來源、一個穩定的發動中心,讓身體能夠協調成一個整體。「身 形力度的呈現」需透過我們身體的樣態來表達,也與人們專注、集中的作用有關。 因此,無論動作大小與身形變化,總存在著力量的發動,這就是動勢呈現在身體 整體及細部的運作上。. (二)第二面向:身體韻律密度 「身體韻律密度」(the intensity of body rhythm)指的是身體「律動的方式」, 27.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37) 它包含的不只是音樂上的節奏,還涉及了身體動作的快慢、時間的長度、動作與 動作之間停頓多久(週期)、緊密的程度(頻率)、規則或不規則的呈現方式等。在 動勢擷取介入方法中,分為兩種身體韻律:「彈性節奏」與「固定節奏」。 1.彈性節奏 「彈性」指這種節奏是由自己身體「生長出來」的節奏,它和身體內在節奏 以及空間處境有著有機的互動關係,而且它是可以隨時變動的。 2.固定節奏 「固定」則是一種相對「不變化」的節奏,它源生於某種功能上的必要性,. 政 治 大 式依然殘留在人的身上,使人繼續在那種身體模式的精神氛圍中,無法逃離。 立. 而形塑了身體運作的模式,但在離開了某種功能的運作之後,這個身體運作的模. ‧ 國. 學. (三)第三面向:身體感覺強度. ‧. 「身體感覺強度」(strength of corporeal feeling)是在身體中的情緒或感覺,常. y. Nat. 是隱喻未明的狀態,我們卻能從身體的感官線索中感覺到它。身體感覺強度包含. er. io. sit. 了身體肌肉的感覺,但也連帶出心裡的情感,此時的身體混融了一種感覺性。在 動勢擷取介入,我們將隱藏在身體內的情緒感覺,透過身體展現出來,這是一種. al. n. v i n 身心間的交互牽引。而「身體感覺強度」的介入,是治療師從自身覺受中同理他 Ch engchi U 人,揣測案主可能的心理情緒,由此層面介入,並在身體的動作上來承接,發展 動勢與轉化。. (四)三面向討論 此「動勢─擷取─介入」可以圖 2-3-1 呈現其概念。自我包含身體心靈在其 中,其外的三個層面,都會在身體顯示出某種動勢,且每一層面皆與自我有關, 亦都有各自的變化。當治療師進行某一個面向的「動勢擷取介入」後,亦會帶動 其他兩個面向之發展,此動態、持續進行的情形,正如同一個轉動的風車。 28.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38) 感 覺 強 度. Body Self. 韻 律 密 度. 身 形 力 度. 立. 政 治 大. 圖 2-3-1 「動勢─擷取─介入」三面向. ‧ 國. 學. 資料來源:李宗芹(2016)。自閉症幼兒人際參與探究─以動勢擷取介入為路徑。 臺北市:師大書苑。. ‧ sit. y. Nat. 根據「動勢─擷取─介入」三面向得知,身心靈乃一全人系統之緊密結合。. al. er. io. 而研究者連結到自身初任職國中輔導教師幾年的經驗中,經常思考著:在例行的. v. n. 輔導工作(教學授課、個別諮商、小團體輔導、系統合作等)之中,除了增加專業. Ch. engchi. i n U. 理論的吸收與增強實務經驗,最使我困擾與深感不足的是:「如何能更看見對方 的需求呢?」 在 Mehrabian(1971)提出之溝通理論中,溝通包含了三個關鍵的要素:說話 的內容(words)、語調(tone of voice)、非語言行為(non-verbal behaviors),而 其比例為 7:38:55。換而言之,人際互動之中所擷取之訊息,竟有高達 55%是透 過身體所傳遞之非語言訊息。但是,除了肉眼能觀察的身體動作姿態之外,研究 者更好奇的是:「是否能從身體動作姿態之中,更進一步看見當事人的內在情緒 感受?」此疑惑,研究者在「動勢─擷取─介入」理論中,獲得初步的啟發;亦 認為這是在諮商理論與技術的傳統範疇之外,可進一步著眼與實作的切入角度, 29. DOI:10.6814/THE.NCCU.EDU.004.2018.F0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 The IEC endeavour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is accurate as of the date of its presentation, but th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on an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