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和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壹、教育與心理輔導方面

一、協助學生建立正向身體意象概念

青少女正處於體型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此階段亦為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 (Erikson)提出個體發展自我探索的重要歷程,對於自我意識與社會適應都在磨合 適應,也容易受到他人眼光與評價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女將因為諸多因素建 構自我身體意象,在文獻探討以女性較為注重外表與體型,並對身體抱持負向觀 感與評價,甚至影響其節食行為與低自尊,進而造成臨床上的憂鬱情緒與飲食疾 患之前提下,建議教育與輔導相關人員,應針對正向身體意象培養青少女反思與 識別能力,並學習對於主流價值觀提出質疑,肯定多元樣貌的展現;當面對媒體 的過度鼓吹、不實廣告資訊時,也能存疑並給予批判,而非未加思索接收並嚴苛 自我要求。

研究者在本動勢團體中,發現國中女生當在團體感到普同經驗及安全感後,

愈能開放自在地展現自我身體姿態,並進行自我表露、與成員們互動交流;另外,

在焦點訪談中,有少數受訪的國中女生,對於自己的身體表示滿意狀態,自覺健 康、自然就好。此抵擋外界眼光及自我正向增強的力量,研究者認為若在校園環 境中,可先透過推動懸缺的課程教學、講座研習著手,其次是加強教師進行友善 班級經營與特定攻擊事件後的處置,再者,若能有心理諮商相關資源協助多加宣 導與執行輔導,對於學生建立正向身體意象概念將有所助益。

二、協助學生敏察自我情緒並進行調節

身心交融的影響力密不可分,因此影響心理情緒的因子,也需透過關注身體 意象與生理狀況,多面向觀察內在情緒的外顯體現。董氏基金會(2011)針對臺灣 五都的國、高中職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18.8%的國中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且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少女比例歷年來都高於青少年。憂鬱情緒與症狀對於個人的影響甚鉅,可能將引 發生命安全的損失危機,因此,建議校園應確實落實情緒教育之相關課程、諮商 與輔導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關照自我身心的重要,多加深入而全面地自我覺察,

並能針對情緒練習調節與因應,必要時也能知道多元的求助管道,例如:學校的 輔導室資源、相關求助專線等。此外,Sax(2011)指出有證據顯示,小時候喜歡 運動的女孩,到了青春期還會維持運動的興趣,且喜歡激烈的身體活動的女孩也 比較不會得憂鬱症;這種防禦效應也有助於國中女生穩定情緒,因此校園中從小 提倡規律運動,並能在青春期持續維持,也應是調節情緒的良方之一。

三、檢視教育場域對於情緒教育之適切性

研究指出,在青少女較男性易感受憂鬱情緒的前提下,增加父母、同學和親 密朋友的社會支持,將能緩衝憂鬱與自殺意念的關聯(Stephanie, Michelle, Christ ine, & Nicole, 2018);而若增加社會性情感支持,以及使少女們能宣洩情緒,似 乎對於女孩的身心穩定特別有幫助(Ashley, Kaitlin, & Christine, 2017)。

研究者在執行研究之中,也檢核目前國民中學輔導課程中對於情緒教育的主 軸,主要以八年級針對廣泛的情緒探討、因應失落情緒、學習進行理情認知調適,

並延伸到九年級面對會考與生活壓力心情調節。整體而言,研究者認為相關情緒 教育之授課篇幅過少,且僅止於淺談情緒議題,並無針對情緒深入進行同理與反 思,對於國中生因應情緒困擾可能是不利因子;而本動勢團體,提供許多機會讓 國中女生看見並關注自己身心,開啟與自我對話的契機,此面向是臺灣目前的教 育輔導體制中,較為缺乏的層面,建議可透過課程與小團體輔導等方式補足。

另外,研究者對於目前教育體制內對於情感過於簡化分類,或者因為教師自 身知能的缺乏,而對憂鬱情緒傾向學生貼上標籤的現象,也認為應更加強相關研 習教育,避免因教師的不理解而對於學生造成可能的傷害。而校園與班級環境若 能多些讓學生紓壓、休憩的空間與設施,亦將無形中協助學生進行情緒調節,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友善校園的環境形塑。

貳、未來研究方面

一、延伸研究內容

本研究目的在聚焦青少女建構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經驗之關係。在文獻探討 中發現,國內外研究身體意象的領域眾多,可見此議題之重要性;憂鬱情緒的日 益盛行與負向影響也不容忽視。然而,建構身體意象的因子龐雜,包含個人生理 與心理層面、社會文化等;而本研究所探究之憂鬱情緒,僅為情緒的其中一部份 切面,未來研究可嘗試連結不同情緒進行探詢,且情緒是為個人心理變項的一 隅,其他還包含:態度、意見、信念、動機、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其他各種行 為等,都可延伸於未來的研究內容。

二、擴展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身任教之新北市某國中七、八年級,自願參加本動勢團體 的女生作為研究對象,受限於地域性及顧及團體品質,近二十位團體成員已是極 限,在樣本數不多,代表性也並不全面的限制下,因此研究結果不一定能推論於 其他同齡青少女。在未來相關主題的國中女生研究,可嘗試在不同區域執行,了 解此研究主題是否具備城鄉差異;另外,若現況允許,可考慮納入九年級成員,

擴展研究對象的年齡,甚至向上延展至高中職、大學、社會人士,或者向下扎根 至國小、幼兒園,可供進一步比較不同年齡的異同。

三、豐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動勢團體歷程結束後,以焦點團體訪談與立意抽樣進行個別訪談進 行資料蒐集,將逐字稿及團體歷程記錄透過主題分析法作為質性研究剖析,所呈 現的研究結果為部分國中女生個人內在的主觀經驗、感受與想法。值得注意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因研究主題之身體意象與憂鬱情緒較涉及個人可能不願輕易透露之隱私,因 此團體歷程之中,研究者在方案帶領同時,也需凝聚與青少女成員的關係建立;

另外,焦點團體訪談也是催化後續個別訪談的關鍵環節。建議未來的研究,可維 持本研究方法,並搭配量化的身體意象或憂鬱情緒等相關量表,進行更大研究數 據的分析與比較,以利更為詳盡的深入探討。

四、精緻團體方案

本研究之動勢團體方案,為李宗芹老師在長期實務工作之中,綜合不同舞蹈 治療學派,所構築之「動勢」理論預防方案的實踐,其融入各種療癒性關係的動 態歷程,包括:非語言的互動、動作展現自我、口語的表達和創造等。然而,近 年來相關表達性藝術治療日趨發展,也因應時代潮流的變化,建議未來可針對方 案,因應實施對象之時間和地點,再與老師討論後,微調成更貼合該群體之活動 形式,或加入新興自我探討媒材或身心療癒元素,且活動後的學習單討論,也可 與動勢理論作更緊密的連結,以更細緻團體方案的運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尤嫣嫣(2001)。由身體意象觀點談體重控制計畫。學校衛生,38,56-69。

朱謹伶(2011)。台南高雄兩市女性青少年不滿意自我身體形象、負向飲食信念、

認同社會審美價值與偏差飲食行為之徑路分析研究。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向淑容(2018)。憂鬱的演化: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原作者:

Jonathan, R.)。新北市:左岸文化。

吳承勳(2013)。青少年憂鬱史與進入成人期憂鬱情形之相關探討。國防醫學院公 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英璋(2001)。〈序文:再一次的感謝〉,見李宗芹(著):《傾聽身體之歌:舞蹈 治 療的發展與內涵》。臺北市:心靈工坊。

呂玟承(2016)。台灣青少年憂鬱情緒發展之潛在成長模式分析。銘傳大學教育研 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亦欣、陳信昭(2005)。走出陰霾,享受青春:談青少年憂鬱症的心理治療。成 大醫院康復通訊,40。

李宗芹(2010)。身體力場—舞蹈治療中的身體知識。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 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宗芹(2016)。自閉症幼兒人際參與探究─以動勢擷取介入為路徑。臺北市:師 大書苑。

李宗芹(2016)。國中女生之身體意象預防方案:動勢心理教育取向。行政院科 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MOST105-2410-H-004-080),未出版。

李宗芹、姜忠信(2017)。青少女身體意象之預防方案:動勢心理教育取向。行政 院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MOST104-2410-H-004-054),未出版。

李佳芸(2016)。青少女的身體意象、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以桃園市國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女生為例。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余民寧、劉育如、李仁豪(2008)。臺灣憂鬱症量表的實用決斷分數編製報告。教 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231-258。

周桂如(2002)。兒童與青少年憂鬱症。護理雜誌,49(3),16-23。

林妤恒、白琳(2017)。小鬱亂入,抱緊處理。臺北市:圓神出版社。

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憂鬱傾向關 係探討。臨床心理學刊,3(1),35-45。

林耀豐(2011)。不同性別其身體意象差異性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4,162-171。

洪蘭、蘇奕君譯(2011)。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原作者:Harris, J. R.)。臺北市:商周出版。

洪辰諭(2012)。青少女身體活動、身體質量指數與憂鬱症狀之關係研究。國立體 育大學運動保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陳俐君(2008)。青少年身體意象困擾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淑惠(2008)。台灣版兒童青少年憂鬱量表。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郭怡秀(2016)。國中生身體意象與學業成就之關係。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

郭怡秀(2016)。國中生身體意象與學業成就之關係。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