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學習論談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學習論談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學習論談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

顏晴榮 國 立 台 北 教 育 大 學 數 學 暨 資 訊 教 育 系 副 教 授 一、數位學習與數位教材 近 年 來,由 於 資 訊 科 技 的 快 速 發 展,使 得 社 會 上 各 行 各 業 結 合 資 訊 科 技 的 應 用 成 為 趨 勢,教 育 上 亦 不 例 外。運 用 資 訊 科 技 開 發 學 習 教 材 、 改 善 學 習 環 境、擴 展 學 習 資 源,已 經 成 為 當 今 各 級 學 校 教 學 上 推 展 的 重 點 。 國 內 推 動 資 訊 教 育 的 熱 門 話 題 從 早 期 的 電 腦 輔 助 教 學 、 多 媒 體 教 學 , 乃 至 近 期 的 遠 距 教 學 、 資 訊 融 入 教 學 、 數 位 學 習 等 ,由 於 資 訊 科 技 的 進 步 ,導 致 電 腦 硬 體 設 施 質 與 量 的 不 斷 提 昇 、 網 路 頻 寬 增 加 、 媒 體 傳 播 加 速、資 訊 呈 現 方 式 多 元 等。儘 管 電 腦 網 路 科 技 及 資 訊 內 涵 不 斷 的 推 陳 出 新;然 而 由 於 數 位 教 材 的 設 計 理 念 深 受 學 習 理 論 影 響,因 此 本 文 擬 從 學 習 理 論 談 數 位 教 材 設 計 的 考 量 因 素 。 數位教材是指數位學習的內容。所謂數位學習(e-Learning),是指以數位化 方式,透過網際網路的學習活動(Zhang&Zhou,2003;Yi-Shun,2003),具體言之,數位 學習是指學習者,使用電腦為工具,透過網路取得數位教材,所進行的學習活動。 其學習方式可以是同步(Synchronous)或非同步的(Asynchronous)。數位學習帶給師 生最重要的改變在於提供彈性的學習環境(Flex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使得課程 更能符合學習者的個人需求(邱 玉 菁 ,2004;Bryant et al.,2003,Kinney,2001)。數位教 材的意義廣義言之,網路上的課程敎材都可以稱為數位教材,這些教材內容是以 多媒體的方式製作,並於網際網路上,讓使用者可以利用瀏覽器來進行學習。數 位教材依其呈現的方式,可分網頁式、演講式、模擬式、視訊式、電子書等五種 (孫培真,2004)。 二、學習派典對數位學習的影響 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而言,研究學習原理之目的有二:其一是了解個體如 何學習;其二是建議教師如何教學(張春興,1989)。而數位學習通常牽涉到學習

(2)

過程、學習者的成長與發展、教育心理學以及專業的教學方法,教材設計必須融 合其學習理論與型態,方得以獲致實質的教學成效。 一般學者皆認為,學習是經由練習並使個體在行為上發生改變的過程。因 此,在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學習理論不但能揭櫫教學與學習行為研究的指標, 並為教學系統的設計和教材發展提供許多極有價值的參考(黃 淑 雅 ,2005) 。是 以,學習理論在教學與教材發展研究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鑑於學習理論對數 位學習教材教法的重要性,因此,本節擬從學習理論談數位敎材設計的考量。學 習理論主要受到三大派別影響:一為行為學派所提出的刺激反應聯結論;其二為 完形學派所提出的認知論;其三為近代頗受教育學者重視的建構學習論與情境認 知。茲將各種派典分述如下: 三、行為主義學習論 行為學派在二十世紀初成為心理學的主要派別,此學派至今仍受到當代心 理學家的重視與青睞。較具代表性的行為學派如下: 桑代克(E.L.Thorndikle)認為學習理論是使情景與行動反應之間構成聯結。主 要是經嘗試與錯誤過程後,保留正確而有效的行為(黃政傑、李隆盛,1996)。桑 氏經實驗得出學習的三大定律:即準備律(low of readiness)、練習律(low of exercise) 及效果律(low of effect)。準備律強調學習時要先引起動機,學習行為才有正面的 反應。而練習律乃強調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認為學習的增進可經由不斷地練 習而產生正確的反應,練習對學習相當重要。至於效果律是指:刺激與反應間的 聯結如產生滿足,則學習有效果,亦即學習者得到了報酬與收穫,則較能提升學 習者的興趣,進而反覆練習。就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聯結論之學習法則,主要 針對個體施與不斷的刺激與反應,並透過酬賞來保持學習的永恆性 (楊明恭, 1994) 。巴布洛夫(I.P.Pavlor)認為刺激和反應是自然發生的,巴氏認為制約刺激是 受制約刺激學習所引起的反應,經由訓練之後,可引發反應的新刺激,以達到學 習的目標。換言之,古典制約學習論是將已存在的學習反應,經由刺激替代的方 式和新的刺激建立聯結。 史金納(B.F.Skinner)的操作制約學習,認為學習歷程中非制約刺激與非制約 反應之間並無必然的關係。操作性反應是個體自發的,並非由刺激引起,因此,

(3)

個體自發性的反應與反應後產生的刺激互為因果,只要個體有反應,刺激才會有 出現,如此才能有學習;若個體無反應,則刺激不會出現,故無法進行學習(張 春興,1989)。史金納的操作制約學習論,乃調和了工具制約與古典制約理論, 而提出學習的基本要素,認為行為可用反應增加率來表示,亦即行為只要經過新 的經驗反應不斷出現就可達成學習的結果(楊明恭,1994)。史金納對於學習主張, 提出了編序學習(programmed learning )的論點,編序教學乃植基於刺激反應(S-R) 論,在教學中提出一問題(刺激),讓學生回答(反應),然後回饋,並以報酬使學 生產生正增強。編序教學的特點是將教材細分成許多小步驟,以小序目讓學生不 斷地學習,前一序目引導後一序目,並以立即回饋的方式增強學習,學習速度亦 可自行控制,並可重複學習,此種學習方式對數位學習提供了的相當有力的理論 依據。 行為理論在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如下: 1. 版面設計考慮美觀,藉以引起學習動機 2. 運用增強原則,建立學習者之信心 3. 設計教材時,考量教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4. 因應教學策略,提供個別化教學 5. 提 供 良 好 的 使 用 介 面 讓 學 習 者 操 作 自 如 , 激 發 學 習 興 趣 6. 教材能提供適性學習,以適應個別差異 7. 因應教學目標及課程需求,提供反覆練習,直 至 精 熟 學 習 為 止 8. 適 度 運 用 立 即 回 饋 的 評 量 技 巧 9. 擬 訂 明 確 可 評 量 的 教 學 目 標 四、認知學習論 行為主義所強調的:教學是一種教師所準備的刺激(教材)與學習者對刺激所 產生的反應(回饋)。對於此一定義,認知心理學家提出完全不同的主張,他們認 為:「學習」是個別化的經歷,所有外在的刺激必須經由引發學習者原有的想法, 將所選擇注意的知覺嘗試與長期記憶產生關聯,再經有意義的理解程序儲存於個 體的記憶中。所以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必須是主動積極的行為者,而非 被動的接受者。

(4)

由於行為主義對個體的行為是如何發生沒有交待,且將動物實驗推論於人 類行為,乃受到強烈批判,因而才有認知心理學的蹶起。認知心理學家將學習的 行為改變解釋為認知的歷程,認為學習的必要條件是個體對環境中事物的認識與 了解,此即稱為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認知論源於完形心理學( gestalt psycholog y),主張頓悟學習(insight),即學習者忽然瞭解問題情境中各個因素間的關係。頓 悟學習特別強調學習者的頓悟能力、新舊經驗的交互影響、頓悟情境的安排等。 完形心理學強調抽象觀念,其關心的是知覺和思考的本質,主張較複雜的推理思 考、概念或原理原則的學習(黃政傑、李隆盛,1996)。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的達 成端視新情境與舊經驗符合的程度而定,即認為學習情境的刺激較多時,有助於 學習的認知與瞭解。此外,學習的建立並非零碎的經驗,而是以舊經驗為基礎來 吸收新經驗。 認知論強調主動學習,視學習為個別化歷程,任何外在刺激,須經由引發 學習者的原有想法,將選擇注意的知覺嘗試與長期記憶產生關聯,再經由理解程 序儲存記憶。因此,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一直處於主動而非被動。整體而 言,認知學派將教學活動視為學習導向的事件,有異於行為學派的教學導向事件。 綜合認知論對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因素如下: 1. 教材設計應考慮新經驗與舊經驗的聯結 2. 適度提供學習者主動參與的教學策略 3. 畫面的呈現應考量記憶能力,一個畫面呈現一個概念為主 4. 每個畫面學習的時間應予適度的控制 5. 教材的呈現應考量學習者長短期記憶能力的限制 6. 教材的呈現速度不宜過快 7. 畫 面 設 計 應 包 含 功 能 鍵 及 選 單 五、建構學習論與情境認知 (一)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m)是一種源於哲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知識論(周 崇 儒 ,2000)。在哲學方面,Bruner與Jonassen均認為植基於康得的批判主義,在心理 學方面,則起源於Jean Piaget的發生認識論及Bruner的認知心理學(Perkins,1991)。

(5)

建構主義強調知識並非個體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建構,並以為認知的功能僅 是調適性的(adaptive),認知用以組織經驗的世界。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 應在特定的脈絡(context)」中,經由經驗而主動建構知識。亦即,學習是一種認 知建構的過程,知識是由個體主動操弄而非被動的獲得。經由主動獲得知識才是 真正實用的知識。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個體應使用自己的學習策略,將既有的知 識關聯組織,且重新建構(顏秉璵、沈中偉,1992)。由於建構主義應用於學習上, 教師的教並不等於學習者的學,Merril(1991)主張教學活動並不應該為教而設計, 而應該以學來考慮。因此,教師的角色應由主宰教學變為從旁指導。建構主義將 知識論的重心,由教學內容轉向學習者,認為教學是學習的促使,亦即教學是學 習者主動利用自己背景知識與經驗來建構學習知識(朱則剛,1996)。因此,教學 設計模式應更具彈性、更動態、及更互動化。 (二)情境認知 情境認知(situated cognition)理念,是在1989年由Brown、Collins,以及Duguid 三位學者所提出的,他們認為知識只有在它產生及應用的情境中去解釋才有意 義。情境認知論與建構論的理念極為接近,主要認為學習者對知識學習應處於主 動、積極的與環境交互作用。情境認知在強調知識應在情境中建構,知識的獲得 應與環境互動,學生由觀察模仿中學習,從現實情境中發現困難、找尋線索、提 出解答,情境認知學者認為學校教育僅是學習抽象觀念的場所,因此相當贊同學 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及 錨 式 教 學 (anchored instruction) 的實施。此 外,若從知識遷移的角度分析,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有利於知識遷移的因素包括: 1.學習情境近於實際情境。2.學習者投入在不同的知識應用情境裡。3.學習者有機 會觀察不同專家對同一問題所進行解決方法的情境。知識遷移是學校教學的主要 目標之一,然而現行學校的學習環境不利於學習遷移,學校將知識抽離實際情 境,忽略了情境認知,無形中阻礙知識遷移(Brown,1992)。由於知識的意義表徵 乃植基於學習者、知識及環境間的互動(Cunningham , 1992 ; Young & Kulikowich , 1992)。知識若被抽離於情境中,則其意義也就不同,所以多數專家已發現,學 生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並無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由於情境教學強調 的是逼真的教學,而學校要提供實際教學似乎不太可能,而且讓學生去探索、練 習均需花費很長的時間,所以,在現實的教育體制與客觀環境裡,欲落實此一理

(6)

念實有相當的困難。而數位學習之模擬教學頗符合情境學習的主張,數位教材可 以設計逼真的學習情境,讓學習者以自我控制、互動、模仿、觀察等方式學習, 由於模擬式教學結合了高科技與學習理論,以圖畫、聲音、動畫、文字等最逼真 的情境,使學習者很清楚的學習到重要概念,且透過模擬的方式,可以將抽象概 念轉變更加真實。模擬式的展現可以補充及強化學校教育方式,以逼真的情境來 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且亦能實現學習的主動性,並掌控與環境間的互動性。 根據上述建構學習理論與情境認知,在數位教材設計的考量如下: 1. 適度提供學習者自行控制學習速度 2. 教學內涵強調運用情境模擬以利學習遷移 3. 善用數位化教學媒體的互動特性融入環境中學習 4. 敎材設計理念非以敎而應以學為主 5. 可適度融入合作學習的設計 6. 根據主題內容與特性,運用各種多媒體效果,融入教材中 7. 適度運用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設 計 學 習 活 動 8. 善 用 媒 體 特 性 以 角 色 扮 演 達 到 學 習 的 效 果 9. 應 適 度 融 入 以 問 題 解 決 策 略 的 教 學 設 計 10. 提 供 日 常 的 生 活 情 境 為 作 為 學 習 教 材 11. 運 用 多 媒 體 設 計 ,將 錨 式 教 學 法 融 入 教 材 內 容 六、結語 任 何 教 學 活 動 的 進 行 ,背 後 需 有 學 習 理 論 的 支 持 , 脫 離 學 習 理 論 的 敎 學 活 動 或 教 材 設 計,無 法 迎 合 學 習 者 需 求,且 難 以 達 成 教 學 目 標。由 於 學 習 理 論 提 供 敎 與 學 的 規 範,因 此,任 何 數 位 教 材 的 設 計 理 念 應 以 學 習 理 論 為 基 礎 。 儘 管 資 訊 科 技 的 發 展 已 經 改 變 當 今 的 教 學 型 態 ;然 而 不 管 科 技 發 展 至 何 種 地 步,畢 竟 科 技 只 是 科 技,就 教 育 上 而 言,科 技 仍 然 是 學 習 的 工 具。數 位 教 材 的 設 計,應 結 合 此 資 訊 科 技 的 特 性,以 學 習 理 論 為 主,科 技 多 媒 體 特 性 為 輔,由 資 訊 科 技 來 落 實 學 習 理 論,並 配 合 教 學 方 法、教 學 策 略、教 學 評 量,整 合 所 有 教 學 資 源,則 必 能 順 利 達 成 教 學 目 標。數 位 教 材 品 質 之 優 劣,攸 關 教 學 成 敗,唯 有 妥 善 規 畫 教 材,始

(7)
(8)

參 考 書 目 朱 則 剛( 1996)建 構 主 義 對 教 學 設 計 的 意 義 。 教 學 科 技 與 媒 體 , 26, 頁 3-12。 朱 則 剛 ( 1994) 教 育 工 學 的 發 展 興 派 典 演 化 。 台 北 : 師 大 書 苑 。 李 隆 盛 、 黃 政 傑 ( 1996) 技 職 教 育 概 論 。 台 北 : 師 大 書 局 。 邱 玉 菁 (2004) 數 位 學 習 之 學 習 成 果 的 再 思 考 ,教 育 資 料 與 圖 書 館 學 41:4, 頁 561-581 沈 中 偉( 1995)多 媒 體 電 腦 輔 助 學 習 的 學 習 理 論 基 礎 研 究。視 聽 教 育 雙 月 刊 , 36( 6) , 頁 12-15。 黃 淑 雅、廖 皓 凱 (2005) 數 位 學 習 理 論 之 文 獻 探 討。中 華 印 刷 科 技 年 報 , 頁 350- 359。 沈 中 偉 ( 2004) 科 技 與 學 習 。 心 理 出 版 社 。 周 崇 儒 (2000)倓 建 構 主 義 的 教 學 ,研 習 資 訊 ,17(3),pp.43 楊 明 恭( 1994)行 為 主 義 學 習 理 論 在 高 職 技 能 教 學 之 運 用。中 國 工 業 職 業 教 育 學 會 年 刊 , 頁 65- 73。 張 春 興 ( 1989) 教 育 心 理 學 。 台 北 : 東 華 。 顏 秉 璵、沈 中 偉( 1992)教 育 工 學 在 我 國 發 展 的 方 向 - 從 教 育 科 技 的 架 構 談 起 。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 17, 頁 327-338。 孫 培 真 等 (2004) 數 位 教 材 製 作 , 金 禾 出 版 社 , 台 北 市 。

Brown, J.S.,Collins, A., & Duguid,P.(1989). Situate cognition a 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 Educational Research,18(1),PP.32-42.

Bryant,K.,Campbell,J.,& Kerr,D.(2003). Impact of web based flexible learning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14:1,41-50

Cunningham, D. J.(1992). Assessing constructions and construction assessments: A dialogue. In T.M. Duffy & D.H. Jonassen(Eds),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 A conversatio n (pp. 35-44). Hillsdale, HJ: Erlbaum.

(9)

Jonassen, D. H. (1991). Objectivism versus costructivism: Do we need a new philosophical paradig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inney,N.(2001). A guide to design and testing in online psychology courses,Psychology Learning and Teaching,1:1,16-20

Merrill, M. D.(1991). Constructivis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5),PP.45-53.

Ormrod, J. E. (1990). Human Learning: Theories , principl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Perkins, D. N.(1991). Technology meets constructivism : Do they make a marriag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5),.PP.18-23.

Yi-shun,W(2003). Assessment of learner satisfaction with asynchromous electronic learning systems,Information & Management,41:1,p75

Young, M. F.,& Kulikowich, J. M.(1992). Anchored instruction and anchored assessment: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situate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San Francisco, CA. (ERIC 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4 269)

Zhang,D.,&Zhou,L.(2003) E-learning with interactive multimedia,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16:4,pp1-1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或因一意孤行而為形格勢禁,主體便退居被動的陰極而將主動的陽極拱手讓與客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 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網上體育課一般都以體適能為主 (Fitness-focused), 但主要的學習成果以認知 多於技能 (difficult to provide real-time psychomotor feedback, which is invaluable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近年,教育改革強調多元化的㈻習模式和「促進㈻習的評估」 ,從而發

1.4 體能活動對幼兒的成長來說,其意義不單是強健體格,它還可以作為

透過六個學習範疇,建 構 學科知識 、發展 共通 能力 、以及培養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