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中高年齡原住民預防性健康行為相關因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討中高年齡原住民預防性健康行為相關因子"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SSN 1813-3851

探討中高年齡原住民預防性健康行為相關因子

趙海倫1、鄭瓊茹2, * 1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醫務管理系 2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E-mail : joan@mail.hwai.edu.tw

摘 要

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參考相關文獻設計結構式問卷,以探討中高年齡原住民預防性健康行 為相關因子,研究對象為花蓮、嘉義地區 200 位 40 歲以上中高齡原住民,有效樣本 200 份,回收率 100%, 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中,「男性」、「60 歲以上者」、「低教育程度者」的自覺嚴重性與預防性健康行為明顯低於「女 性」、「41-50 歲者」、「高教育程度者」;「有慢性病者」的行動線索少於「無慢性病者」。 二、研究對象的「生活壓力」與「預防行動障礙」呈正相關、與「預防行動利益」、「預防性健康行為」呈 負相關;「行動線索」與「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預防性健康行為」呈正相 關;「生活壓力」、「健康信念」、「行動線索」與「預防性健康行為」皆呈現顯著相關。 三、影響原住民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的變項有「性別」、「教育程度」、「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與 「預防行動障礙」,其中,「預防行動障礙」是原住民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最重要的預測因子。 關鍵字:原住民、健康信念模式、預防性健康行為

1. 文獻探討

臺灣地區的原住民總人口數約佔臺灣總人口數的 2%不到,屬於少數民族,關於原住民的研究當中,往 往可以整理出許多一致的結果,就是健康情形不及臺灣地區民眾。林琴惠[1]指出原住民之吸菸盛行率整體 為 47.30%,高於漢人居民的 38.59%;15 歲以上山地原住民使用檳榔的盛行率高達 42%,一般人口為 10%; 王慶福與邱南英[2]研究顯示泰雅族與布農族的男性分別有 1/3 與 1/2 達到酒精依賴;張欣萍、高淑貴[3]研 究顯示年幼時父母親以身教所表現出來的飲酒行為,在以後也較容易以同樣的方式來教導孩子;部落原住 民的教育程度比都會民眾低,使得部落原住民大多從事較為傳統的工作,產生職業傷害之危險性就相對較 高(石東生、陳秋蓉、謝曼麗[4]);陳芬苓與徐菁苹[5]以現代泰雅族原住民為例,指出糖尿病、肺結核、 高血壓、肝病、肝硬化、痛風、腸道傳染疾病等是原住民容易罹患的疾病,原住民的痛風、酒癮及寄生蟲 等等的標準死亡率比臺灣地區的其他族群高出 3 倍;肺炎、肺氣腫、支氣管炎、氣喘與事故傷害的標準死 亡率也高出臺灣其他族群 2 倍;而原住民的肝硬化及結核病是最嚴重的,其標準死亡率比臺灣地區的其他 族群高出 4 倍以上(黃玉珍[6];張苙雲[7])。 原住民大部分都居住在山地或狹小的河床平原上,這幾年為了蓋國家公園,奪取了部分原住民的生活 空間,為了經濟考量,原住民大量的遷入都市生活,與漢人族群的文化差異、生活型態有所不同,因而產 生高度的社會壓力與文化衝擊,只能借助飲酒來短暫解決情緒的問題,最後導致酗酒,更影響其人際關係, 也影響其健康狀況(石東生等[4])。生活在山地鄉的原住民因為交通不便、路程偏遠及環境限制等,導致就 醫不便、醫療資源缺少、就學困難與工作機會缺乏,生活壓力、心理壓力、與經濟壓力普遍比一般民族高(連 凱雯[8]),直接影響原住民的身體健康。長期以來,原住民的醫療資源及醫療資訊比一般地區少,再加上原

(2)

住民的生活方式與疾病型態較為特別,醫療保健工作比較不易推廣,迫使原住民處於健康不佳的狀態,預 防勝於治療,若能瞭解影響原住民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相關因素,則有助於推展原住民健康行動。

Rosenstock[9]提出「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簡稱 HBM),將健康照護服務的利用行為與 其他模式的人口學、環境背景和資源等變項,做了成功的整合,由於模式本身有紮實的心理和行為理論基 礎,在解釋民眾的預防性健康行為方面,相當的適用(李守義、周碧瑟、晏涵文[10])。HBM 主要源自於 Lewin 場域理論(Field Theory),認為個人對其生活各層面必會有正向或負向的評價,健康是有高度價值, 是大多數人想達成的目標,認知和行為是可以改變的,個人在主觀評估疾病的威脅性,與評估減少疾病威 脅的能力後,便可能採取行動(林珮宇[11])。HBM 包含個人認知(即自覺罹患性認知與自覺嚴重性認知)、 個人採取某健康行為的利益與障礙認知、行動線索、及修正因素等四項,以下針對各項因素逐一說明。 自覺罹患性認知是指個人主觀地評估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自覺嚴重性認知則是個人罹患某種疾病 嚴重性的感受,此兩種認知會形成一種「威脅性認知」。自覺利益性認知是個人認為所採取的行動能預防疾 病的效果,而自覺障礙性認知是個人對行動過程中可能存在障礙的評估,包括經濟、社會與心理層面的付 出。行動線索是促使採取行動的重要因素,來源包含醫院的行銷活動、親友的疾病經驗、媒體的報導、他 人建言等等。修正因素包括人口學變項(如年齡、性別)、社會心理變項(如人格、同儕壓力)、結構性變 項(如對疾病的認識、以前疾病的經驗),亦會影響個人採取行動有效性的認知。 本研究以 Rosenstock 的「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參考相關文獻以發展研究問項,擬藉由調查原住民 社會人口學變項、社會心理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與採取建議之預防性健康行為之相關性,期望了 解各種因素之影響程度,以建議相關單位推動預防性健康措施之建議,並降低疾病罹患率,目的如下: 1. 瞭解原住民社會人口學變項、社會心理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與採取建議之預防性健康行為分 佈情形。 2. 探討原住民之健康信念、行動線索、預防性健康行為與社會人口學變項及社會心理變項之關係。 3. 探討原住民之社會人口學變項、社會心理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對預防性健康行為之預測力。 4. 研究結果提供國內訂定原住民健康政策、及未來推動原住民相關介入衛生教育措施之參考。

2. 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探討中高齡原住民預防性健康行為相關因子,以 Rosenstock 的「健康信念模式」為研究架構(見 圖 1)。 圖 1 研究架構

H1

社會人口學變項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有無慢性病 社會心理變項 生活壓力 行動線索 大眾媒體宣傳、他人建言、醫院診所的通知單、 報紙或雜誌文章、親朋好友之疾病經驗 健康信念 自覺罹患性 自覺嚴重性 自覺預防行動利益 自覺預防行動障礙 採取建議的預防性健 康行為之可能性

H3

H2

(3)

二、研究假設 H1:研究對象的健康信念會因社會人口學變項、社會心理變項、與行動線索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H2: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社會心理變項、與行動線索能有效預測預防性健康行為 H3:研究對象的健康信念能有效預測預防性健康行為 三、研究對象與工具信效度 本研究採面對面問卷調查,針對中高年齡原住民,發放 200 份問卷,回收編輯後確認有效樣本共 200 份,回收率 100%。研究工具是採 Rosenstock 在 1966 年所提出健康信念模式來發展研究架構,包含社會人 口學變項、社會心理變項、行動線索、健康信念、及預防性健康行為。 社會人口學變項有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有無慢性病;社會心理變項有生活壓力;行動線索包含 大眾媒體宣導、他人建言、醫院診所的通知單、報紙或雜誌文章、和親朋好友之疾病經驗;健康信念包含 自覺嚴重性、自覺罹患性、自覺行動利益、自覺行動障礙;預防性健康行為有戒菸、戒酒、和戒檳榔。本 研究參考相關文獻編制問卷初稿,再委請三位專家學者,進行效度檢驗,針對問卷給予修正建議,以形成 正式問卷。為瞭解問卷內容的可靠性,以符合條件之 200 位樣本所填答之問卷進行信度檢定,採用內在一 致性(inter item consistency)檢定,以Cronbach's α 值驗證,本問卷整體信度分析達 0.897,顯示量表內在 穩定度良好。 四、資料分析 回收問卷經整理後,以統計軟體 SPSS for Windows18.0 進行描述性統計與推論性統計來分析中高齡原 住民預防性健康行為相關因子。描述性統計主要探索資料的基本特性及資料的分配,以次數分配統計量來 呈現與彙整,推論性統計係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和迴歸分析來 考驗變數之間的關係,並找出原住民預防性健康行為之重要預測因子。

3. 研究結果

一、人口描述性統計 由表 1 得知研究對象之男性為 96 人(48.0%),女性 104 人(52.0%);年齡以 51-60 歲最多,佔 35.5%,41-50 歲佔 31.5%,60 歲以上佔 33.0%;教育程度偏低,識字/小學居多(30.5%),其次依序為國(初)中(25.0%)、高 中(職)(24.0%)、不識字(14.0%)、大專/學(6.0%);患有慢性病者有 172 人(86%)、無慢性病者 28 人(14.0%)。 表 1 研究對象人口描述性統計表(n=200) 變項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女 96 104 48.00 52.00 年齡 41-50 歲 51-60 歲 60 歲以上 63 71 66 31.50 35.50 33.00 教育程度 不識字 識字/小學 國(初)中 高中(職) 大專/學 28 61 51 48 12 14.00 30.50 25.50 24.00 6.00 有無慢性病 有 無 172 28 86.00 14.00

(4)

二、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信念、行動線索、預防性健康行為之關係 (一) 性別與健康信念、預防性健康行為之關係 由表 2 得知,研究對象之自覺罹患性、預防行動利益不會因性別之不同而有差異,但自覺嚴重性、 預防行動障礙、預防性健康行為會因性別之不同而有差異。女性自覺嚴重性與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平均得 分高於男性;男性的預防行動障礙平均得分高於女性。 表 2 性別與健康信念、預防性健康行為之 t 檢定 依變項 自變項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自覺罹患性 男 女 96 104 2.53 2.47 0.46 0.52 0.81 .419 自覺嚴重性 男 女 96 104 2.76 3.00 0.80 0.89 - 1.99 .048* 預防行動利益 男 女 96 104 2.17 2.33 0.75 0.89 - 1.32 .187 預防行動障礙 男 女 96 104 2.42 2.15 0.82 0.88 2.19 .03* 預防性健康行為 男 女 96 104 2.26 2.70 0.84 1.02 - 3.36 .001** 註:*p<.05、**p<.01、***p<.001 (二) 年齡與健康信念、預防性健康行為之關係 由表 3 得知,研究對象之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預防行動障礙、預防性健康行為會因年齡不 同有顯著差異。年齡在「41~50 歲」者自覺嚴重性與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平均得分高於「60 歲以上」者;「60 歲以上」者的預防行動障礙平均得分高於「41~50 歲」者。 表 3 年齡與健康信念、行動線索、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變異數分析 依變項 年齡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事後比較 自覺罹患性 41~50 歲 51~60 歲 60 歲以上 63 71 66 2.47 2.51 2.52 0.54 0.39 0.55 0.16 無 自覺嚴重性 41~50 歲 51~60 歲 60 歲以上 63 71 66 3.09 2.89 2.68 0.87 0.80 0.85 3.87* 1>3 預防行動利益 41~50 歲 51~60 歲 60 歲以上 63 71 66 2.38 2.34 2.04 0.89 0.84 0.72 3.19* 群組無顯著差異 預防行動障礙 41~50 歲 51~60 歲 60 歲以上 63 71 66 2.03 2.31 2.49 0.84 0.86 0.83 4.81** 3>1 預防性健康行為 41~50 歲 51~60 歲 60 歲以上 63 71 66 2.69 2.53 2.25 0.96 1.04 0.82 3.56* 1>3 註:*p<.05、**p<.01、***p<.001

(5)

(三) 教育程度與健康信念、預防性健康行為之關係 由表 4 得知,研究對象的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障礙、預防性健康行為會因教育程度的不同有顯著 差異,經事後比較,教育程度在「高中(職)」者自覺嚴重性平均得分高於「不識字」與「識字/小學」者; 「高中(職)」者與「大專/學」者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平均得分高於「識字/小學」者。 表 4 教育程度與健康信念、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變異數分析 依變項 教育程度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事後比較 自覺罹患性 不識字 識字/小學 國(初)中 高中(職) 大專/學 28 61 51 48 12 2.42 2.54 2.50 2.50 2.52 0.38 0.54 0.49 0.50 0.54 0.24 無 自覺嚴重性 不識字 識字/小學 國(初)中 高中(職) 大專/學 28 61 51 48 12 2.54 2.67 2.92 3.20 3.36 0.96 0.83 0.64 0.90 0.73 5.07** 4>1 4>2 預防行動 利益 不識字 識字/小學 國(初)中 高中(職) 大專/學 28 61 51 48 12 2.06 2.06 2.35 2.47 2.39 0.78 0.81 0.65 0.94 1.03 2.36 無 預防行動 障礙 不識字 識字/小學 國(初)中 高中(職) 大專/學 28 61 51 48 12 2.42 2.34 2.49 2.02 1.81 0.84 0.79 0.93 0.81 0.82 3.15* 群組無顯著差 預防性 健康行為 不識字 識字/小學 國(初)中 高中(職) 大專/學 28 61 51 48 12 0.30 2.15 2.50 2.85 3.08 0.17 0.11 0.12 0.14 0.29 5.32*** 4>2 5>2 註:*p<.05、**p<.01、***p<.001 (四) 有無慢性病與健康信念、行動線索、預防性健康行為之關係 由表 5 得知,對研究對象而言,只有行動線索會因有無慢性病而有顯著差異,無慢性病者行動線索 的平均得分高於有慢性病者。 表 5 有無慢性病與健康信念、行動線索、預防性健康行為之 t 檢定 依變項 自變項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自覺罹患性 有慢性病 無慢性病 172 28 2.51 2.45 0.47 0.61 0.60 .54 自覺嚴重性 有慢性病 無慢性病 172 28 2.89 2.85 0.86 0.80 0.20 .83

(6)

依變項 自變項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預防行動利益 有慢性病 無慢性病 172 28 2.23 2.37 0.84 0.77 - 0.80 .42 預防行動障礙 有慢性病 無慢性病 172 28 2.33 1.99 0.85 0.89 1.94 .05 行動線索 有慢性病 無慢性病 172 28 2.57 2.88 0.74 0.69 - 2.07 .04* 預防性健康行為 有慢性病 無慢性病 172 28 2.48 2.53 0.97 0.93 - 0.26 .79 註:*p<.05、**p<.01、***p<.001 三、社會心理變項與健康信念、行動線索、預防性健康行為之相關 為探討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與預防性健康行為之相關性,因此進行皮爾 森積差相關考驗。由表 6 得知,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變項與預防行動利益、預防行動障礙、預防性健康行 為呈顯著相關;行動線索與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預防性健康行為呈顯著相關;預防 性健康行為與其他變項皆呈現顯著相關。 表 6 社會心理變項與健康信念、行動線索、預防性健康行為之相關分析 1. 2. 3. 4. 5. 6. 7. 1.社會心理變項 1.00 2.自覺罹患性 - .07 1.00 3.自覺嚴重性 - .08 .40*** 1.00 4.預防行動利益 - .18* .26*** .31*** 1.00 5.預防行動障礙 .39*** - .08 - .26*** - .17* 1.00 6.行動線索 .02 .30*** .29*** .32*** .05 1.00 7.預防性健康行為 - .21** .30*** .57*** .43*** - .47*** .20*** 1.00 註:*p<.05、**p<.01、***p<.001 四、預測研究對象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複迴歸分析 為瞭解各變項對預防性健康行為的變異之解釋力,本研究以複迴歸加以分析。投入模式內的變項有性 別、年齡、教育程度、有無慢性病、社會心理變項、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預防行動 障礙、與行動線索等 10 個變項,在確定各變項不具有共線性關係後,進行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此迴歸模 式的考驗達顯著水準(F=20.691,p<0.001),此 10 個變項對於預防性健康行為變異量之解釋力為 52.3%,其 中「性別」、「教育程度」、「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預防行動障礙」與「預防性健康行為」有顯 著相關。

(7)

表 7 預測研究對象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複迴歸分析 變項名稱 Adjusted β t 值 VIF R2值 F 值 常數 0.81 0.52 20.69*** 性別 .14 2.69** 1.15 年齡 .09 1.40 1.73 教育程度 .16 2.29* 1.92 有無慢性病 - .08 - 1.52 1.17 社會心理變項 .01 0.20 1.23 自覺罹患性 自覺嚴重性 .08 .31 1.40 5.00*** 1.32 1.59 預防行動利益 .21 3.78*** 1.28 預防行動障礙 - .33 - 5.64*** 1.36 行動線索 .04 0.75 1.35 註:*p<.05、**p<.01、***p<.001

4. 討 論

由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中,女性的自覺嚴重性和預防性健康行為高於男性,顯示女性認為喝酒、 抽菸、嚼檳榔會嚴重傷害健康的感受高於男性,因此女性較願意採取戒酒、戒菸、戒檳榔的預防性健康行 為;男性的預防行動障礙高於女性,表示男性對拒絕酒、菸、檳榔的行動障礙評估高於女性,這樣的結果 與原住民男性喝酒、抽菸、嚼檳榔比例高於女性的研究結果相呼應。從年齡來看,研究結果發現「41-50 歲」 者的自覺嚴重性和預防性健康行為高於「60 歲以上」者,而「60 歲以上」者的預防行動障礙卻高於「41-50 歲」者,顯示中齡原住民認為喝酒、抽菸、嚼檳榔會導致疾病的嚴重性較高,因此會注意身體健康,進而 採取預防疾病的健康行為,然而高齡原住民喝酒、抽菸、嚼檳榔的行為已成習慣,年紀大要戒掉有困難。 研究對象的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障礙、和預防性健康行為也因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經事 後比較,發現「高中(職)」者的自覺嚴重性明顯高於「不識字」者與「識字/小學」者;「高中(職)」者與 「大專/學」者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可能性高於「識字/小學」者,顯示高教育程度者認為不良健康行為導 致疾病發生的嚴重性感受較高,因此拒絕喝酒、抽菸、嚼檳榔的行為傾向也較低教育程度者高。研究對象 有無慢性病的經驗只顯著影響行動線索,無慢性病者在行動線索的平均數大於有慢性病者,表示無慢性病 者得到的行動線索多於有慢性病者,說明了研究對象不論從電視、衛生所、或親朋好友所獲得的健康資訊, 皆有助於預防慢性病,因此會避免慢性病的發生。 研究對象的社會心理變項與預防行動利益、預防行動障礙、預防性健康行為皆有顯著相關;社會心理 變項與預防行動利益呈負相關、與預防行動障礙呈正相關、與預防性健康行為呈負相關,本研究以生活壓 力代表社會心理變項,表示生活壓力愈大者,認為採取戒酒、戒菸、戒檳榔可得到的利益很低、困難度很 高,因此願意戒酒、戒菸、戒檳榔的可能性也就較低,相反地,生活壓力愈小者,會認為拒絕酒、菸、檳 榔能有效降低疾病威脅,也較願意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 研究對象的行動線索與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預防性健康行為呈顯著正相關,顯 示研究對象接觸的預防性健康資訊愈多時,會認為喝酒、抽菸、嚼檳榔易使自己罹患疾病、嚴重影響健康, 若拒絕酒、菸、檳榔能降低疾病發生,因此願意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另外,研究對象的預防性健康行為

(8)

與社會心理變項、健康信念、行動線索皆呈現顯著相關,其中,預防性健康行為與社會心理變項、預防行 動障礙呈負相關,與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行動線索呈正相關,表示有戒酒、戒菸、 戒檳榔行為傾向者的生活壓力較小、接觸的預防性健康資訊較多,評估酒、菸、檳榔的確會危害身體健康, 認為戒酒、戒菸、戒檳榔並不存在太多困難,願意採取拒絕酒、菸、檳榔的行為。 為探討研究對象之預防性健康行為的重要預測因子,本研究以複迴歸分析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有 無慢性病、社會心理變項、自覺罹患性、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預防行動障礙、與行動線索等 10 個 變項與預防性健康行為之關係,結果顯示「性別」、「教育程度」、「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預防 行動障礙」與預防性健康行為有顯著相關,進一步分析標準化係數(adjusted β)發現,「預防行動障礙」 最高(β= -0.331),其次依序為「自覺嚴重性」(β= 0.317)、「預防行動利益」(β= 0.215)、「教育程度」(β = 0.160)、及「性別」(β= 0.146),說明「預防行動障礙」是預測原住民是否採取戒酒、戒菸、戒檳榔行為 的重要因素,若原住民認為採取戒酒、戒菸、戒檳榔的行為可能遭遇的困難程度愈低時,原住民會拒絕喝 酒、抽菸、嚼檳榔的可能性愈大。

5.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社會人口學變項中,「男性」、「60 歲以上者」、「低教育程度者」的自覺嚴重性與預 防性健康行為明顯低於「女性」、「41-50 歲者」、「高教育程度者」;「有慢性病者」的行動線索少於「無慢性 病者」;「生活壓力」和「行動線索」與部份健康信念呈顯著相關;影響原住民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的變項 有「性別」、「教育程度」、「自覺嚴重性」、「預防行動利益」、與「預防行動障礙」,其中,「預防行動障礙」 是原住民採取預防性健康行為最重要的預測因子。針對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推動原住民預防性健康行為的實務工作 1. 建議政府及相關單位應針對「男性」、「60 歲以上」、「低教育程度」、「有慢性病者」的原住民加強其對 健康的認知與重視,可藉由電視報導、親朋好友的告知、或衛生所宣傳,讓原住民獲得預防保健的相 關資訊,並提醒喝酒、抽菸、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會危害健康之嚴重性。 2. 由問卷結果得知,原住民最大的生活壓力來自於經濟困境,因此政府及相關單位在改善原住民健康狀 況時,也應同時考量社會福利、教育文化、及經濟等層面之問題,建立社會福利與醫療衛生相結合的 基層服務體系,以減緩原住民的生活壓力。 3. 原住民居住於偏遠之山區,醫療資源與醫療資訊比一般地區少,再加上文化差異及特殊的健康問題, 使其在採取戒酒、戒菸、戒檳榔等健康行為時,遭遇極大的困難,建議政府及相關單位應培養了解原 住民的衛生教育人員,並鼓勵其投入原住民的醫療照護;提供巡迴醫療保健服務以加強醫院與部落的 聯繫,更進一步改善原住民的就醫可近性及適合原住民文化的健康照護。 二、未來研究的建議 1. 擴大研究對象:本研究受限於研究者的地點、時間、人力等因素,僅以花蓮、嘉義地區原住民部落為 研究樣本,故研究結果無法直接推論至全臺灣原住民族群,建議未來研究對象可擴大至更多原住民部 落與族群,以進一步瞭解原住民預防性健康信念及行為狀況。 2. 健康信念模式的限制:雖然許多研究支持健康信念模式能有效解釋健康行為之發生,但仍有其應用的 限制,李守義等(1989)指出如抽菸、喝酒等行為受到習慣限制,會影響心理抉擇,另外,原住民的 文化價值等因素亦會影響健康行為,建議未來探討原住民健康行為相關因素時,應將個人習慣與文化 價值觀列入考慮,以有效解釋或預測原住民預防性健康行為之發生。

(9)

參考文獻

[1] 林琴惠(2001)。花蓮縣居民檳榔菸酒盛行率及其健康危害意識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2] 王慶福、邱南英(1994)。臺灣兩個山地部落原住民之飲酒問題探討。中山醫學雜誌,5(1),29-39。 [3] 張欣萍、高淑貴(2000)。原住民飲酒行為與家庭相關之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例。農業推廣學報,17,58-82。 [4] 石東生、陳秋蓉、謝曼麗(2007)。原住民勞工職業傷害及健康危害調查研究。2012 年 5 月 10 日,行政院勞工委 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取自 http://www.iosh.gov.tw/Book/Report_Publish.aspx?S=95&E=95&i=2。 [5] 陳芬苓、徐菁苹(2008)。心與靈的健康觀與疾病觀─以現代泰雅族原住民為例。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7(5),411-420。 [6] 黃玉珍(2009)。原住民這戶原與同族群不同職場之生活品質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7] 張苙雲(1989)。臺灣山地鄉死亡型態與趨勢分析。中華公共衛生雜誌,9(3),147-161。 [8] 連凱雯(2004)。漢民與原住民成人的生活壓力、生活品質與口腔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 學大學,高雄市。

[9] Rosenstock, I. M. (1974).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 2(4), 328-335.

[10] 李守義、周碧瑟、晏涵文(1989)。健康信念模式的回顧與前瞻。中華衛誌,9(3),123-137。

[11] 林珮宇(2008)。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某醫院臨床護理人員預防針扎及血液體液暴觸之防治。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數據

表 7  預測研究對象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複迴歸分析  變項名稱  Adjusted  β  t 值  VIF  R 2 值  F 值  常數  0.81  0.52  20.69***  性別  .14  2.69**  1.15  年齡  .09  1.40  1.73  教育程度  .16  2.29*  1.92  有無慢性病  - .08  - 1.52  1.17  社會心理變項  .01  0.20  1.23  自覺罹患性  自覺嚴重性  .08 .31  1.40  5.00***  1.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Grisso, 1999)研究指出精神健康與 吸毒或酗酒行為出現的機會成正比;比正 常青少年多出4倍診斷為 操行失常 (conduct disorder),多出10倍有 藥物濫用

課題三 回應健康(護理、推廣及保 健)與社會關懷範疇的需要 課題四 推廣及維持社區內的健康與 社會關懷( II).

㩷㩷㩷㩷㩷ܪ 㩷長者教育及發展 㩷㩷㩷㩷㩷ܪ 㩷社區教育及外展 㩷㩷㩷㩷㩷ܪ 㩷個案輔導 (及危機介入) 㩷㩷㩷㩷㩷ܪ 㩷護老者支援服務. 㩷㩷㩷㩷㩷ܪ

• 黃金歲月–五十歲才是人生的開始 (2003),  香港電台電視部安老事務委員會

9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amp; Hong Kong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2007). Technology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H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Care

不要打斷 - 說話者若是未講完自己的思想,不要 急於回應。不要妄自猜想說話者的思路,待他說

每本主題冊會提供一些探討該冊主題內容的建議問題,列舉主題冊內容大綱及學生在

課題五 身體力行 — 健康推廣、保健與社會關懷 5C 理解精神健康屬個人狀態及其與社會情境的關連 內容. 5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