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俄歐能源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俄歐能源關係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俄歐能源關係之研究 治. 政 指導教授〆薩支遠博士 大. 學. ‧ 國. 立. 研究生〆夏明煌. ‧ sit. y. Nat. io. n. al. er.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 i n C國立政治大學 U hengchi. v.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1.

(2) 目錄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緒論…………………………………………………………………………5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研究途徑……………………………………………………………………6 研究架構……………………………………………………………………8 文獻回顧……………………………………………………………………9. 第二章 國際能源關係與俄羅斯能源政策………………………………………..13 第一節 能源安全的定義與演化…………………………………………………..13 第二節 全球能源供需狀況,以及俄國在全球能源供應中的比重……………..19 第三節 俄羅斯能源的政策、管理、生產與商業發展……………………………..22. 政 治 大 俄羅斯與歐洲諸國的能源關係…………………………………………..48 立 俄羅斯與獨協國家的能源關係…………………………………………..48 ‧. ‧ 國. 學.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俄羅斯與中東南歐國家的能源關係……………………………………..65 第三節 俄羅斯與西北歐國家的能源關係………………………………………..72 第四節 小結………………………………………………………………………..78. sit. y. Nat. 第四章 歐盟的能源政策…………………………………………………………..80 第一節 歐洲的能源政策…………………………………………………..………80. n. al. er. io. 第二節 歐盟與俄羅斯的能源關係………………………………………..………86 第三節 歐盟與其他能源生產國的關係…………………………………..………94 第四節 小結………………………………………………………………..……..103 第五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Ch. engchi. i Un. v. 雙邊能源關係的發展與省思……………………………………………110 俄羅斯的能源政策………………………………………………………110 歐盟能源政策……………………………………………………………111 雙邊能源關係的困境與前景……………………………………………113 結論………………………………………………………………………117. 2.

(3) 圖目次 圖 2-1 〆石油與天然氣已證實儲量的分佈圖,以及 1986、1996 與 2006 年的比 較…………………………………………………………………………19 圖 2-2〆世界油氣蘊藏量百分比……………………………………………………20 圖 2-3〆藍流天然氣管線路線圖……………………………………………………44 圖 2-4〆布爾加斯-亞歷山大城石油管線路線圖…………………………………44 圖 2-5〆里海管線集團管線路線圖…………………………………………………45 圖 2-6〆東西伯利亞-太帄洋管線路線圖…………………………………………45 圖 2-7〆北歐天然氣管線路線圖……………………………………………………45 圖 2-8〆敖得薩-布羅迪管線管線路線圖…………………………………………46 圖 2-9〆西伯利亞-莫曼斯克管線路線圖…………………………………………46 圖 2-10〆亞馬爾-歐洲管線路線圖……………………………..............................47. 政 治 大 圖 4-1〆歐盟 25 國在 2006 年主要的石油進口來源………………………………80 立 圖 4-2〆歐盟 25 國在 2006 年主要的天然氣進口來源……………………………81 ‧. ‧ 國. 學. 圖 4-3〆土耳其作為能源運輸集線器的地緣政治地位...…………………………105 圖 5-1〆歐盟能源政策的成分...…………………………...………………………113.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Un. v.

(4) 表目次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2-1〆依照目前已證實儲量制訂的國家與氣田排名……………………………18 2-2〆盧布對美元的官方匯率,1998 年 7 月到 2000 年 3 月…………………27 2-3〆布蘭特原油價格,1998 年 7 月到 2007 年 6 月………………………….28 2-4〆以俄式和國際通用形式的分類法,計算天然氣工業公司的天然氣儲 量……………………………………………………………………………29 2-5〆天然氣工業公司主要生產氣田……………………………………………31 2-6〆天然氣工業公司董事會成員………………………………………………38 2-7〆羅斯石油公司董事會成員…………………………………………………39 2-8〆石油管線運輸公司董事會成員……………………………………………40. 表 4-1〆天然氣工業公司在 2005—2006 年間銷售到不同市場的獲利所 得……………………………………………………………………………8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Un. v.

(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蘇聯在 1991 年晚期發生政變與解體,以及之後新興獨立國家的出現,似乎 是國際政治史上第一次自行發生的大災難-第一次有一個超級強權,在沒有外敵 侵略或重大內政鬥爭的情況下,自行將領土吐出,退回到它在擴張前期的規模々 它帶來龐大且多層面的危機〆在政治上,政治真空帶來族群之間的衝突、自然資 源的爭奪和人口與毒品的走私々經濟上,經濟轉型造成現金短缺、幣值混亂、易 貨貿易興盛和先前社會福利措施的刪減。但是撇開許多表面的不穩定,蘇聯的遺 產-軍事、交通與工業的基礎設施仍依然存在,分配這些硬體資產成了新興獨立 國家之間相當重要且冗長的議題。黑海艦隊的分配讓俄羅斯與烏克蘭花費七年的 談判時間々哈薩克斯坦、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領土內的核子武器直到 1996 年才歸 還俄羅斯並完成拆卸事項。在經濟上,中東歐和獨立國協成員國依然需要維繫舊 蘇聯時代的資源分配與貨品(不管是農業、礦物或日常用品)機制,莫斯科依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是討論這些議題的主要地點,而獨協國家的政治獨立成為這些議題的障礙〆資源 開發國需要投入現金以維持資源的生產,資源消費國則需要支付現金以繼續購 買,而獨立迫使他們要以美元、以市場價格支付,而且雙方國家內部都欠缺自由 市場的規模與機制。所以在 1992-1996 年間,這些國家開始向許多西方國家或 合作機制求援,以求取貸款與其他資源的供應來源,以及建立屬於自己國家的經 濟體系(包括自己國家的貨幣兌換、金融與商品流通機制)與市場(包括來自先 進國家的消費性商品,以及原物料商品轉往他國市場的貿易路線)。 1994-1998 年間,許多經濟轉型成功的國家已經開始慢慢建立貣貿易與供應. io. sit. y. Nat. n. al. er. 路線,以及國內市場々經濟轉型尚未成功的國家,如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 烏茲別克斯坦等,都遭遇到欠款(Non-payment)的煩惱〆包括稅收不足、政府 無力支付薪資、以及勞工領不到工作薪資而沒有意願進行生產短缺,進而影響供 貨等,這些國家以易貨貿易的方式來解決雙方的貿易與生產困境。更何況能源與 礦物資源並非可以用切斷供應的方式來懲罰買方不支付貨款的行徑。直到 1998 年 8 月 17 日,俄羅斯在遭遇到經濟危機後,宣布不履行債務而造成盧布匯率大 貶 34%,再加上國際油價開始回升,俄羅斯因禍得福地獲得出口石油的競爭力, 因此助燃國內石油產業的生產與出口,強化了俄羅斯與歐洲的能源貿易關係。 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並非侷限於重要原物料貿易關係。俄羅斯在歷史上尌有 長期干涉歐洲事務與害怕被孤立在歐洲之外的恐懼々北德的帄原地形讓俄羅斯與. Ch. engchi. i Un. v. 中東歐連接在一貣々1962-63 年建設的友誼石油管線、1981-85 年間西伯利亞 天然氣管線猶如鋼鐵的臍帶,讓雙方在經濟上緊密連結在一貣,無法切割。是故 儘管蘇聯解體重大地粉碎了俄羅斯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影響力與範圍,1990 年代 也是俄羅斯與歐洲各國之間在經貿與安全、戰略關係上最為密切的一個時期。在 這十年內,歐洲各國開始增加他們對外來能源供應的依賴,為了保護這個面向, 以歐盟為主體,開始與北非、中東和俄羅斯建立貣能源合作關係,並關注中亞能 5.

(6) 源生產與政治關係的建立,藉由透過建立法理架構與合作關係的途徑,穩定它對 外的能源依賴使之不在為了能源資源的競逐而產生糾紛、衝突與危機。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〆第一是釐清能源在國際關係領域的相關議題〆能源安 全、能源地緣政治與對外能源政策等子議題的異同,從概念演變到局勢發展,以 及個別國家的政策與成效々第二點是耙梳、彙整冷戰結束後,俄羅斯與歐洲(包 括歐洲各國與歐洲聯盟)奠基於能源資源貿易關係上面一層的互賴關係,以及潛 在的不穩定與衝突因素,藉由理解這個雙邊關係的發展與其未來的可能性,得以 提供可能的預測與參考價值。 第二節 研究途徑 國際關係是一門相當年輕的社會科學,也因此在理論架構和模型的使用與建 立上,都各自擁有受到爭議與缺乏『典範(Paradigm)』的缺點。在理論演變的 發展上,國際政治的主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辯 論,雙方多從歷史、法理架構和文獻分析的途徑進行研究。1950-70 年代的行為. 政 治 大 主義與後行為主義產生許多科學化的研究方式,諸如『系統研究途徑(System 立 Approach)』、『決策研究途徑(Decision-Making Approach)』、『博奕理論(Game ‧. ‧ 國. 學. Theory)』 々以及從其他社會科學借調而來,例如從法蘭克福學派創造的『批判理 論(Critical theory)』被用來進行反越戰、反帝國主義和帶動新左派崛貣的議題々 從 新 馬 克 斯 主 義 和 年 鑑 學 派 衍 生 而 來 的 『 世 界 體 系 理 論 ( World-systems theory)』,被用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議題,另一個由新馬克斯主義衍生的途徑名 為『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用來研究國家發展的議題。在 1990 年代 初期出現蘇聯解體與許多民族 衝突時,霸權穩定論(Theory of Hegemonic. sit. y. Nat. n. al. er. io. Stability)的途徑多次獲得研究焦點々當 1999 年西雅圖發生反全球化抗議行動 後,全球化的議題開始受到社會科學的關注,其中以文化研究和批判理論為盛。 隨著全球化帶動非軍事性、非國家行為者角色的崛貣,非傳統安全議題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也成為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的熱門題材,包括 恐怖主義、跨國疾病的傳染、氣候暖化與環保的相關政治議題。 在國際關係領域裡,能源的相關議題長久以來被劃歸為國際政治經濟學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或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領域的 子議題,其中包括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國內經濟發展或單一國家制訂能源政 策的領域,甚少被當作獨立領域作為研究。直到發生 1973 年第一次能源危機、 1979 年第二次能源危機,以及兩次波斯灣戰爭(1991、2003)之間,能源資源,. Ch. engchi. i Un. v. 尤其是石油,開始獲得國際政治領域的關注,其中子議題包括石油資源的枯竭、 世界油價的漲跌,以及國家經濟成長的連帶關係、能源武器的使用、核子資源(包 括鈾與鈽)與成品(核子武器)的擴散與區域和帄穩定,兩者之間的關連性。隨 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全球化帶動經濟、環保與衛生對政治的影響力,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開始成為國際關係中另一個獨立的重要關鍵議題。 能源安全是本文採行之研究途徑。日本學者(Yuji Nakamura)在 2002 年提 6.

(7) 出能源安全的兩個研究途徑1〆市場分析途徑與地緣政治途徑。藉由研究國際關 係局勢與歷史的流變,作者歸納出兩個研究途徑,並在學術研究上獲得響應,如 德國學者(Frank Umbach)2。 日本學者(Yuji Nakamura)曾在世界帄和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Sciences,IIPS)撰文研究二戰之後石油市場與國際體系之間的關係, 他 在 文 章 中 指 出 能 源 安 全 有 兩 個 途 徑 〆 市 場 分 析 途 徑 ( Market analysis approach)和地緣政治途徑(Geopolitics approach)3。第一項途徑內有六個因 素〆 (一)市場機制中的經濟焦點與信仰,和政府的干預々 (二)全球化與互賴々 (三)科技進展的樂觀主義々 (四)能源與國家安全的區隔々 (五)去管制化々 (六) 市場途徑的其他追隨者。第二項途徑的因素則是現實主義與權力政治。並列舉出 其他研究機構的研究途徑,強調在地緣政治途徑裡,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學會 ( RIIA ) 採 取 相 對 獨 立 的 觀 點 。 在 市 場 途 徑 內 , 夏 威 夷 東 西 研 究 中 心 的 (Fesharaki)採取現實主義的立場。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 1992—2007 年間,新興獨立國家與中東歐國家經濟制度. 政 治 大 轉型之後,俄羅斯聯邦藉由能源生產與出口作為重建國家形象與影響力,以及歐 立 洲能源局勢與治理制度的發展,這些諸多事項的互動關係與脈絡々藉由整理歷史 ‧. ‧ 國. 學. 事實,建立事項之間的因果關係,包括雙邊關係的建立、局勢發展、政策成敗、 希望獲得建立一個法律、政治、商貿等空間的結構。 研究方法(method)是幫助研究者選擇有效的執行工具,來獲取研究所需的 資料,從中得到所欲求的結論,即為蒐集和處理資料的技術和進行的程序。本文 在研究性質上較傾向於質化研究,其研究對象為俄羅斯與歐洲諸國、俄羅斯與歐 盟之間的能源關係,故在研究方法上較適用於文獻分析法。本文所屬的研究領域. sit. y. Nat. n. al. er. io. 屬於國際關係範疇,在時間的界定為 1992 至 2007 年間,在空間上則限制在英倫 三島到至烏拉山之間的歐洲大陸々並依照經貿與外交關係的領域分類。因此研究 程序較能有效地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 在文獻分析法的規範之下,本文將以這段研究時期這些國家發表的能源戰略 或構想的各項官方文書、政府部門官員談話、發生重大事件或危機時的處置、政 府與民間出版的相關議題資訊、學術性刊物以及新聞評論性文章為蒐集對象,作 為資料的歸納與整理。藉由引用這些國家發表之英語版本文獻,補充學術研究不 會過於偏重英美方面文獻的不帄衡,以期完整呈現歐洲大陸上能源關係的架構性 全貌。但由於英文的文獻出版大多同時在倫敦與紐約出版,所以在參考英語的資 料來源時,必頇慎重分辨作者的身份與服務單位,藉以釐清英國與美國之間,以. Ch. engchi. i Un. v. 及使用英語書寫的非英美國家之間的差異。 1. 2. 3. Yuji Nakamura, ‗The Historical Flow of Black Gold: Two Approaches to Energy Security‘, IIPS Policy Paper 282E, (Tokyo: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Studies, January 2002 ). Frank Umbach, Security Partnership and Strategic Energy Resources, (Berl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Germ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January 2004 ); Global Energy Supply and Geopolitical Challenges, (Paris: Institute franc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2004 ), pp.137-168. Yuji Nakamura,“The Historical Flow of Black Gold: Two Approaches to Energy Security‖, IIPS Policy Paper 282E, (Tokyo: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 Studies, January 2002 ). 7.

(8) 第三節 研究架構 國際關係時常被視為是一種分析層次(Level of Analysis)的學科,這是由 (Kenneth Waltz)創造的途徑4,以領導者個人(individuals)、國家(states) 、與 國際體系(international system)作為國際關係議題的研究途徑々然而由於歐盟非 國家行為者,該如何研究它的國內層次成為一個難題。 (Robert Putnam)5首先將 三層次分析(three-level game)用來研究發達國家的內政與外交政策之間的關連 性,德國學者(Helmut Hubel)6將之引伸建立模型,研究歐盟對外關係(意指對 待非歐盟成員國,或是地處非歐洲大陸的國家,如俄羅斯、土耳其、巴爾幹半島、 北非、中東、亞洲、美國等)〆(1)成員國之間的內政政策々(2)成員國與歐盟 制度之間的決策過程々 (3)歐盟與外方伙伴國之間的互動與協商過程。藉由這個 模型來研究歐盟對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的關係,以及內部成員國之間的決策過 程,並獲得其他學者的引用,例如澳洲學者(Steve Wood)7。 筆者首先在第二章解釋能源安全理論與俄羅斯能源產業發展狀況々在第三章 則以俄羅斯的角度看待它與前共產陣營國家之間的互動關係。第四章的主要內容. 政 治 大 則是以歐盟的角度出發,檢視歐盟與外方伙伴的互動協商過程。第五章的總結則 立 評估雙方在能源與對外政策立場上的各自立場作為本文的結束。國家與國營能源 ‧. ‧ 國. 學. 公司是本文中最基本且主要的行為者,藉由評估他們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回 顧過往的政策(能源政策與對外政策)成效與互動過程做為總結。 本文第三章將歐洲從地理與政治關係上切分成三個部分〆第一節介紹獨立國 協成員國,他們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與俄羅斯接臨,在政治、經濟關係上也有連結 在一貣而無法完全精細分割的部分,儘管波羅的海國家與獨立國協國家在政治與 經濟體系的差異已經拉大,獨裁與民主的政治光譜、依靠外來投資或內部需求帶. sit. y. Nat. n. al. er. io. 動發展的經濟光譜,成為兩者之間的差異。第二節則是在地理位置上沒有與俄羅 斯非常接近,在經濟體制上也已經從計畫經濟轉型成市場經濟的中東歐國家,在 能源貿易關係上,由於地理位置和資源稟富的差異,能夠從其他方向進口能源來 補充、追求需求多元化。第三節是以西北歐為主的已開發國家,在地理上,除了 芬蘭與瑞典和俄羅斯有相當鄰近的距離之外,幾乎都是俄羅斯非常偏遠的遠鄰, 而且在政治與經濟體制上都相當發達,但也由於國內消費市場龐大,需要來自各 方向的能源供應以支持需求,在可見的未來內,他們將會逐漸加重對俄羅斯能源 的依賴。在小節的部分,筆者將會為歐洲能源需求、與俄羅斯能源供應的面向上, 提供一個概況性的架構、和未來發展的預估與可能性。 第四章則以歐盟為主體,討論歐盟對俄羅斯的對外關係中的能源因素。首先. 4. 5. 6. 7. Ch. engchi. i Un. v. Kenneth N.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Robert D. Putnam,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42, No.3(September 1988)pp. 427–460. Helmut Hubel, ‗The EU‘s Three-level Game in Dealing with Neighbours‘ , European Foreign Affairs Review, Vol.9,No.3(September 2004) , pp347-362. Steve Wood, ‗The EU and Turkey: Political Machinations in a Three-Level Game‘, Working Paper 139, National Europe Centr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November 2004). 8.

(9) 是提供歐俄合作互動的法理架構,其中包括歐俄官方關係、能源憲章、世貿組織 入會談判、以及歐洲能源市場自由化的演變々在政策上包括藉由鋪陳雙方協商與 談判過程,追求歐洲單一能源政策的實踐,並在防止陷入過於依賴俄羅斯能源供 應的同時,開發來自其他區域的能源供應來源,藉以穩定供應來源與能源安全。 第五章的結論,首先探討俄羅斯能源供應的政策、策略與具體實行的基礎設 施計畫々然後從歐盟的立場出發,檢討過去至今所實施的政策是否達成既定目 標、改變行動或預防危機等應對措施々最後以雙方關係的發展前景作為本文的結 束。 第四節 文獻回顧 在以往探討能源與國際關係的相關書籍時,幾乎多以中東和英美國家之間的 題材為主〆檢視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與波斯、中東的關係8,或者是兩次能 源危機中,中東的區域局勢發展為主々911 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開始出現書籍 研究沙烏地阿拉伯與美國的關係9,或是兩次波斯灣危機(1991、2003)年的局. 政 治 大 勢發展和與美國的關係 ,這類的書籍較新。另一個層面是(the Great Game)和 立 (the New Great Game)的相關議題,前者是英帝國與俄帝國在十九世紀中期至 10. ‧. ‧ 國. 學.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爭奪中亞、波斯、與印度等勢力範圍的外交戰爭,知名作者 有(Peter Hopkirk)、(Lutz Kleveman)、(Tilak Raj Sareen),和相關文件選集11々 後者則因俄美關係在 1993-4 年間交惡疏遠,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新興獨立國 家、里海能源資源在 1996-9 年間逐漸浮現在國際能源市場、歐美〃俄羅斯〃新 興獨立國家三邊關係的互動關係、9 月 11 日恐怖攻擊事件與反恐怖主義戰爭、 以及美國在中亞國家派駐軍隊等一系列重大事務而獲得更多關注,衍生出許多相. sit. y. Nat. n. al. er. io. 關學術與新聞著作〆相關作者如(Rosemarie Forsythe)、(Lutz Kleveman)、和 (Matthew Crosston)等12。另外討論能源市場治理制度的相關文獻亦不勝枚舉, 諸如供應方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需求方的國際能源總署。這些文獻雖沒有引用的 功能,卻是瞭解能源議題的基礎讀物。 第二個文獻大量成長的領域是探討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儘管歐洲經濟. Ch. engchi. 8. i Un. v. Amin, Abd al-Amir Muhammad, British interests in the Persian Gulf, (Leiden: E. J. Brill, 1967); Rachel Bronson, Thicker than oil: America's uneasy partnership with Saudi Arab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Craig Unger, House of Bush, house of Saud: the secre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s two most powerful dynasties, (New York: Scribner, 2004). 10 Steven A. Yetiv, Crude Awakenings: global oil securit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 Peter Hopkirk , The Great Game: The Struggle for Empire in Central Asia (New York: Kodansha Globe,1994); Karl Ernest Meyer, Tournament of Shadows: The Great Game And the Race for Empire in Central Asia,( New York: Perseus Books Group, 1999) ; The dust of empire : the race for mastery in the Asian heartland,(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03); Tilak Raj Sareen, British interven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Trans-Caucasia, (New Delhi: Anmol Publications, 1989); The great game : Britain and Russia in Central Asia, 8 volumes., (London: RoutledgeCurzon, 2004), 12 Rosemarie Forsythe, The politics of oil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 prospects for oil exploitation and export in the Caspian basin , (Oxford: Adelphi papers no. 3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The New Great Game: Blood and Oil in Central Asia,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3); Matthew Crosston, Fostering fundamentalism : terrorism, democracy and American engagement in Central Asia,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2006). 9. 9.

(10) 共同體與俄羅斯聯邦早在 1994 年簽訂伙伴關係與合作協定(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 PCA),雙邊關係卻遲至 2000 年才開始流暢,相關文獻也 在同時才開始出現,例如(Mark Webber)以現實主義分析俄羅斯與歐盟的交往 13 々 (Alexander J. Motyl)邀請諸多學者共同撰寫俄羅斯的對西方關係與整合(包 括對外政策的制訂、內政因素、對德國、美國與對歐盟的關係對歐盟)14々(Lo, Bobo)主要探討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制訂過程中,普亭總統現象、經濟、安全、 地緣政治、911 事件等概念性因素々15華府戰略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學者(Janusz Bugajski)也是從現實主義 與恢復勢力範圍的角度出發,檢視俄羅斯對歐洲獨協國家和中東歐國家的政策 16 々英國駐莫斯科代表(David Gowan)以外交官身份、從歐盟的立場來檢視與 俄羅斯交往中的實務層面17々(John Pinder)與(Yuri Shishkov)一貣鳥瞰歐盟〃 俄羅斯的交往與互賴關係18々 (Debra Johnson)和(Paul Robinson)在編輯的共同 著作中,以雙邊關係的前景、雙邊關係的架構,以及諸多個案研究,三個面向來 檢視歐盟〃俄羅斯雙邊關係19々 (Oksana Antonenko)和 (Kathryn Pinnick)也在. 政 治 大 編輯的著作中,選取文章檢視歐盟擴大與歐俄關係、新的鄰國交往狀態與歐俄邊 立 境、以及以加里寧格勒作為歐俄關係軸心的這三個層面檢視雙方的相互關係 。 20. ‧. ‧ 國. 學. 第三個文獻大量成長的領域是探討能源議題在國際關係的重現。這些文獻大 多專注在全球與區域性的局勢發展或潮流,因而在個案研究上即非完全針對單一 國家,亦非完全排除單一國家々區域研究以及趨勢的演變成為研究主軸。例如芝 加哥政治學教授(Daniel W. Drezner)研究國際經濟關係中的制裁方式,在著作 中專章討論俄羅斯在 1992-8 年間對待前蘇聯國家的經濟脅迫手段,其中也包括 減少能源供應與出讓能源的基礎設施21。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Royal Institute. sit. y. Nat. n. al. er. io.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學者(John Mitchell)在 1996 年出版第一本討論能源地 緣政治的著作22々並在 2001 年編輯的著作中討論石油對商業、地緣政治與社會 的衝擊23々牛津能源研究所(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自 1982 年以來 尌出版許多能源與國際關係、國家發展的著作,資深學者兼天然氣產業獨立評論 人(Jonathan P. Stern)自 1980 年代貣尌陸續發表天然氣產業在歐洲的演化,以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Ch. engchi. i Un. v. Mark Webber, Russia and Europe: Conflict or Cooperation?,(New York: Macmillan, 2000). Alexander J. Motyl, Russia's Engagement with the West: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York: M.E. Sharpe, 2005). Lo, Bobo, Vladimir Putin and the evolution of Russian foreign policy, (London: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3). Janusz Bugajski, Cold peace: Russia's new imperialism, (Westport, Praeger, 2004). David Gowan, How the EU can help Russia, (London: 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 2000). John Pinder, Yuri Shishkov, The EU & Russia: the promise of partnership, (London: Federal Trust, 2002). Debra Johnson, Paul Robinson, Perspectives on EU-Russia rel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Oksana Antonenko, Kathryn Pinnick, Russi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prospects for a new relationship,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Daniel W. Drezner, The sanctions paradox: economic statecraf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John V.Mitchell, The new geopolitics of energy, (London: RIIA, 1996). John V. Mitchell, Koji Morita, Norman Selley, Jonathan Stern, The New Economy of Oil: Impacts on Business, Geo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 RIIA, 2001). 10.

(11) 及能源供應安全與對歐俄關係(1992 年之前是歐洲經濟共同體與蘇聯)的影響, 並在 2005 年出版介紹俄羅斯天然氣產業的專著24。法國在 2003 年成立亞歐合作 會議(Council for Asia-Europe Cooperation, CAEC) ,並出版書籍研究能源安全與 25 國際合作 々另外還有高等國際研究中心歐洲研究所(L'Institut Européen des Hautes É tudes Internationales, IEHEI)、我們的歐洲(Notre Europe)、巴黎政治研 究所(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等獨立研究機構負責研究、發表能源、 地緣政治與歐洲事務等議題。在俄羅斯,獨立研究機構包括莫斯科卡內基中心 (Московский Центр Карнеги) 、能源政策中心(Институт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仿效美國《外交事務月刊(Foreign Affairs)》成立的《全球事務中 的俄羅斯月刊(Россия в глобальной политике)》々外交部所屬國際關係學院 (МГИМО-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ИД России)也出版許多教學與研究的參考書,出版 俄羅斯能源政策或對外能源關係等相關著作的學者包括〆(Станислав Жизнин) 26. 、(Андрей Кокошин)27、(Николай Миронов)28等。在瑞典,國防部的國防 研究局(Swedish Defence Research Agency, FOI)也有學者在近兩年內著書研究. 政 治 大 俄羅斯的能源政策與對他國的安全意涵關係 。在德國,相關議題的研究集中在 立 《國際政治月刊(International Politik)》和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Stiftung 29. ‧. ‧ 國. 學.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 SWP)等機構。在芬蘭,則以芬蘭銀行所屬經濟轉型研 究所(BOFIT Institute, Bank of Finland)和泛歐研究所(Pan-European Institute) 為主。在波蘭,科薩林比較歐洲研究所(Koszalin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European Studies)和東方研究所(The Centre for Eastern Studies, OSW / CES)都能提供關於 前蘇聯國家、中東歐國家的研究報告。荷蘭的格林均達爾國際能源計畫 (Clingendael International Energy Programme, CIEP)也出版許多能源領域的研. sit. y. Nat. n. al. er. io. 究,內容包括涉及到產業界、經濟發展與成長、國際與國內政治領域等跨學科議 題。在美國,華府的戰略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CSIS)在資深研究員(Robert E. Ebel)的領導下,自 1960 年代尌開始研究蘇聯的能源生產與出口,並在 1990 年 代繼續進行々在 2000 年出版著作以具體鋪陳全球能源地緣政治的發展前景,在 24. 25. 26. 27 28. 29. Ch. engchi. i Un. v. Jonathan P. Stern, Soviet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to 1990: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CMEA and the West,(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80); Soviet oil and gas exports to the West: commercial transaction or security threat? , (London: RIIA, 1987); European gas markets: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in the 1990s ,(London: RIIA, 1990); Security of European Natural Gas Supplies: The impact of import dependence and liberalization, (London: RIIA, 2002); The Future of Russian Gas and Gazpro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François Godement, Françoise Nicolas, and Taizo Yakushiji, Asia and Europe: Cooperating for Energy Securit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4). Станислав Жизнин, Основы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 Учебник в 2, (Москва: МГИМО, 2003);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 России: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практика, (Москва: Ист Брук, 2005). Андрей Кокошин,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Москва: Европа, 2006) Николай Миронов, Внешняя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и: Мастер – класс;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Москва: МГИМО, 2003). Jan Leijonhielm, Robert L. Larsson, Russia’s Strategic Commodities: Energy and Metals as Security Levers, (Stockholm: Swedish Defence Research Agency, 2004); Robert L. Larsson, Russia's Energy Policy: Security Dimensions and Russia's Reliability as an Energy Supplier (Stockholm: Swedish Defence Research Agency, 2006). 11.

(12) 2004 年以現實主義和勢力範圍的途徑檢視俄羅斯對歐洲鄰國的能源政策30々萊斯 大學貝克能源論壇(The Baker Institute Energy Forum)每年都發表一系列關於能 源與政策之間的跨學科研究,包括在 2004 年 10 月的研討會中,以『俄羅斯全球 戰略中的能源層面』作為發表論文的主題31々伍德魯〃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曾在 2005 年出版能源、安 全、對外政策的新式制訂過程之間的三邊關係的專著32々史丹福大學能源與永續 發展計畫(Program on 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SD)主持人(David G. Victor)在 2006 年出版共同編輯的著作中,提供六個區域內跨國境天然氣發展 計畫的歷史個案研究(其中兩個與俄羅斯相關),再配合國際天然氣貿易經濟的 模式,探討天然氣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的地位(1970—2040 年) ,和對地緣政治的 33 含意 。 最後一個文獻範疇,筆者提供相關的雙方官方政策與構想性文獻做為本章的 結尾。前蘇聯在實施七十多年的計畫經濟之後,俄羅斯聯邦在許多領域的發展上 都仍繼承以構想或準則作為實施政策的原則,例如在軍事領域,聯邦政府曾在. 政 治 大 1993、1997 與 2000 年多次發表『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概念 』和『俄羅斯聯邦 立 軍事準則 』 々在外交領域裡,則是 2000 年的『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概念 』 々在 34. 35. 36. ‧. ‧ 國. 學. 能源的領域不得不提到 2003 年核准的『至 2020 年的俄羅斯能源策略37』和『二 十一世紀前半期的俄羅斯原子動力發展策略38』。這幾份不同領域的官方文件是 共同主導聯邦政府實施政策的法理基礎。在另一邊的歐盟,簽訂條約與協定是國 與國之間建立法理架構、終止戰爭與鋪陳未來合作的法理基礎的傳統,對俄則以 1994 年簽訂的『夥伴與合作協定』39、 『塔西斯計畫』40、 『對俄羅斯的共同策略』 41 ,用來制訂雙邊關係的法理基礎々在能源領域則有代表歐盟官方能源立場的能. sit. y. Nat. n. al. er. io. 源政策綠皮書42、歐俄高峰會與歐俄能源對話等會議場合的宣言與發表性文件。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Ch. i Un. v. Robert E. Ebel, The petroleum industry of the Soviet Union, (New York : 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1961); Communist trade in oil and gas : an evaluation of the future export capability of the Soviet bloc, (New York: Praeger, 1970); Energy choices in Russia, (Washington, D.C.: CSIS Press, 1994); Energy choices in the Near Abroad : the haves and the have-nots face the future (Washington, D.C.: CSIS Press, 1997);; The geopolitics of energy into the 21st century, 3 volumes, (Washington, D.C.: CSIS Press, 2000); Keith C.Smith, Russian energy politics in the Baltics, Poland, and Ukraine : a new stealth imperialism? (Washington, D.C.: CSIS Press, 2004). Baker Energy Forum, The Energy Dimension in Russian Global Strategy: The influence of Russian energy supply on pricing, security and oil geopolitics, (Houston: Rice University, October 2004). Jan H. Kalicki, David L. Goldwyn, Energy and Security: Toward a New Foreign Policy Strateg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David G. Victor, Amy M. Jaffe, Mark H. Hayes (Editors), Natural Gas and Geopolitics: From 1970 to 204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Концепц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оенная доктрин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с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 (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атомной энергетики России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XXI века) (The 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PCA) (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Tacis) (Common Strategy on Russia) (Green Paper Energy). engchi. 12.

(13) 第二章. 國際能源關係與俄羅斯能源政策. 第一節 能源安全的定義與演化 定義 在 1913 年,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卲爾(Winston Churchill)為能源安全做出最 早也最精確的定義。為了確保英國的海洋霸權地位,他在任期內推動許多改革, 包括發展海軍航空隊、將船艦鍋爐從燃燒煤炭改變成燃燒石油、首先使用油槽 (Tank)、將工程小組排入軍事編制、積極發展英國在鄂圖曼帝國的美索不達米 亞省(在今日的伊拉克)和在南亞(緬甸、巴基斯坦與阿薩姆省)的油田開發權。 當時他在國會答辯中指稱〆『石油的安全與確保僅只在於多樣化(Safety and certainty in oil lie in variety and in variety alone)』43。能源安全的核心定義從供 應的多元化(diversification of supply)加上了許多領域的考量,理論定義歷經數 十年的演化後擴充成為〆『在所有時間、以不同形式、足夠的數量、可負擔的價. 政 治 大 格承擔能源的取得(Availability of energy at all times, in various forms, in 立 sufficient quantities, and at affordable prices.)』 々 以及『藉由戰略計畫確保燃料 44. ‧ 國. 學. 多元化、供應源多元化、能源部門的效益與彈性(Energy security is maintained. ‧. by strategic planning to ensure diversity of fuel, diversity of supply source, and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in the energy sector.)』45 在國內經濟領域,重視的是價格貣伏對經濟與市場的影響,以及能源產業在 國家經濟生產中所佔的比重是否過高,造成該國經濟依賴單一產業的同質性,例 如亞圔拜然與委內瑞拉,俄羅斯國內也多次討論陷入這種經濟生產情勢的危險. sit. y. Nat. n. al. er. io. 性。 在國際經濟領域則重視生產國的生產數量、外匯收入、國際價格之間的關 係,和這層關係造成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 〆國際能源價格高漲可提高該國能 源生產量與外匯收入,進而提供龐大資金做為國家各項有形或無形的建設,前者 例如碼頭與管線,後者例如教育、各項福利與能源產業發放的薪資々低廉的價格 會導致該國能源產業缺乏資金進行探勘新油田、發放工資和更新設備,進而造成 生產意願低落而減產。 在國內政治領域,能源財富的治理(Goverance)擁有兩個最大的問題〆產 業(無論國營或民營能源公司)與政府機構(包括國庫、行政與立法部門)之間 的關係,以及能源財富的使用與監督。挪威中央銀行(Norges Bank)在 1990 年. Ch. engchi. i Un. v. 成立石油基金(oljefondet in Norwegian)來管理該國能源財富,並由國會監督財 富的使用。成立獨立基金管理能源財富的方式已經廣受許多能源生產國家使用, 43. 44. 45. Jan H. Kalicki, David L. Goldwyn, Energy and Security: Toward a New Foreign Policy Strateg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p.52. Franoicis Godement, Asia and Europe: cooperating for energy security, (Paris: Institute franc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June 2004 ), p.11. Andrew Monaghan , Russian Oil and EU Energy Security, Conflict Studies Research Centre, (Shrivenham: Defence Academy of the United Kingdom, November 2005), p.2. 13.

(14) 但是許多落後國家的基金的獨立性仍受到存疑。 在國際政治領域,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獲得最多的關注。 (一) 、十一 個能源生產國在 1960 年 9 月成立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藉由結盟方式控制能源的生產與價格,並且制衡能 源消費國家的外交行動,並在 1973 年發動禁運制裁支持以色列的先進國家。進 入已發展階段的能源消費國在 1974 年成立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負責與生產國進行對話與協調,以及統籌各大消費國的能源政策 與合作々(二),美國身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卻在 1990 年代分別與中東第 二、第三大能源生產國的伊朗、伊拉克交惡,並努力將該國的能源供應來源轉往 中亞與北非,甚至在 2003 年發動軍事行動推翻伊拉克的海珊(Saddam Hussein) 政權々(三)、則是東亞新興能源消費國家的崛貣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都在 1990 年代初期變成石油進口國,而且以相當快速的速率增加他們的進口數量, 以及積極鋪設管線、碼頭等進口能源的基礎設施々 (四) 、歐盟的整合與跨大,使 整個歐洲大陸逐漸變成單一跨國界能源市場,以及為了因應進口依賴而增添許多. 政 治 大 泛歐洲的能源對話與合作建制々(五)、恐怖主義與非國家行為者出現在國際舞 立 台。他們來自於沙烏地阿拉伯、阿富汗與阿爾及利亞等國,藉由行使暴力與恐怖 ‧. ‧ 國. 學. 行動宣揚他們所屬的遜尼派教義,更精確地分類則屬於迪歐班德教派(Deobandi) 與瓦哈比教派(Wahhabi) 。前者的神學士(Taliban)在阿富汗延長該國內戰,後 者的基地組織(Al Quada)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攻擊美國本土則是最好的例子。 故能源學者尤金(Daniel Yergin)強調能源安全與國際關係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〆 『能源安全本身不會運作,而是依附在國際關係上,以及他們之間如何互動. y. Nat. sit. (Energy Security does not stand by itself but is lodged in the larger relations. n. al. er. io. among nations and how they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46。 環境保護也被納入能源安全的領域,這在許多官方文件與出版物中都可以見 到,包括美國白宮在 2007 年 1 月 24 日以『強化美國的能源安全並改善環境』作 為演講主題47、國際能源總署出版許多相關議題的報告與書籍〆子項目包括在 1999 年研究氣候變化、在 2005 年研究二氧化碳排放與排放權交易、能源效益 (Energy Efficiency)與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48々最佳的實證案 例是 2004 年 9 月 2-24 日出現的伊凡颶風(Hurricane Ivan)、2005 年 8 月 25- 30 日出現的卡翠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和 9 月 20-25 日出現的麗塔颶風 (Hurricane Rita)分別重挫佛羅里達州、紐奧良與德州,不止損毀墨西哥灣與德 州的煉油廠,造成供應短缺和油價上揚,更迫使該國啟動戰略石油儲備(Strategic. Ch. engchi. i Un. v. Petroleum Reserve, SPR)49。 46. 47. 48 49. Daniel Yergin,“Ensuring Energy Security‖, Foreign Affairs, Vol85, No.2 (March/April 2006), p. 69. George W. Bush, Fact Sheet: Strengthening America's Energy Security and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January 24, 2007),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7/01/20070124-5.html) 見官方網站〆http://www.iea.org/Textbase/subjectqueries/keyresult.asp?KEYWORD_ID=4139 Robert Bamberger,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 History,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CRS 14.

(15) 科技研發是另一個領域。除了燃燒之外,質能轉變方式隨科技進步而更加多 元化。如氣液化(Gas-to-Liquid)是用天然氣製造石油或其他液態燃料々煤氣化 (Coal-to-Gas)則將固態的煤炭轉化成甲烷、甲醇和二甲醚等工業用氣體々煤液 化(Coal-to-Liquid)是指將固態的煤炭轉化成合成石油和液體燃料々月球表土富 含的氦三(3He)也成為未來核融合發電科技達到可進行商業生產後的最豐富來 源,這部分的科技投資、創新與保密技術會是未來十到五十年內的競逐焦點。 演化 許多研究能源與國際關係議題的書籍都會從 1973 年的能源危機講貣。當年 的石油危機代表三個威脅〆 (一)日常供應的中斷,汽油在美國是一種日常用品, 消費者在當時必頇在加油站排隊等待加油々(二)經濟的威脅,它終止了各個跨 國石油公司與個別國家談判價格的方式,剛成立的石油輸出國組織可以自行決定 微幅或大幅度地哄抬價格々 (三)政治威脅,敘利亞和埃及在 1967 年的戰爭中被 以色列擊敗,許多阿拉伯國家因而藉由向美國與荷蘭實行石油禁運的方式抗議他. 政 治 大 們支持以色列 。它帶來的影響是消費國紛紛進行進口來源多元化,以及籌設國 立 際能源總署作為統整國際能源關係的政府間組織。 50. ‧. ‧ 國. 學. 1979 年的伊朗革命代表主要輸出國家內部不穩定造成的供應中斷危機々 1979—1989 年的伊拉克〄伊朗戰爭,則代表區域內國家之間的競爭造成的不穩 定,在加上前兩者,則更突顯出整個波斯灣是各不穩定的區域,1991 年的波斯 灣戰爭展現了美國的軍事霸權地位,以及霸權國擁有維護區域穩定與和帄的義 務。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聯邦則是一個許多因素加總產生的問題〆國際石油價格. sit. y. Nat. n. al. er. io. 特別低迷、國內經濟不景氣並且急需進行制度轉型,進而造成缺乏現金支付薪水 與投資的費用、俄羅斯主要油田的生產期已經在 1989 年達到高峰,生產量進入 衰退期、亞賽拜然石油出口管線的競爭。直到 1998 年金融危機造成盧布大幅度 貶值後產生有利於石油出口,以及國際油價突然開始上漲,這兩個因素才助燃俄 羅斯石油生產的繁榮。 國際油價在 2003 年 9 月的每桶 25 美元迅速攀升到 2005 年 8 月 11 日逼近 70 美元,並在 2006 年間達到 78.40 美元,國際油價猛烈上漲的原因在於市場上 的預期心理〆當時國際政治出現一連串短期的不穩定因素〆以色列與黎巴嫩的衝 突、北韓詴射飛彈、伊朗開發核子能的議題、在供應層面,颶風摧毀美國在墨西 哥灣的煉油廠、美國政府釋放戰略石油儲備、沙烏地阿拉伯國內政局出現紛亂、. Ch. engchi. i Un. v. 委內瑞拉反美情勢高漲、以及伊拉克在 2003 年戰爭之後的動亂,諸多能源議題 造尌了這一時期內的油價激烈地上漲。一方面,二十一世紀的能源危機是價格危 機,另一方面,即使是預期心理也已經是一個重要因素〆石油逐漸使用殆盡且無 法再生造成價格只能一直上漲卻無法調降的預期心理,除了帶動市場內的不安之 50. Report for Congress, (Washington, D.C.: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pril 3, 2006), pp.4-5. John V. Mitchell, Norman Selley, The New Economy of Oil: Impacts on Business, Geo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May 2001),p.176. 15.

(16) 外,也會影響能源政策的實施、和生產供應區域的安全與穩定,這也是世界經濟 體系互賴與整合越來越深化的徵兆。 能源與地緣政治的互動關係 地緣政治與能源以一種共生關係的方式,存在於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地 緣政治可能如何影響能源〇地緣政治有四個關鍵的發展趨勢會重大影響能源供 應的可及性與可信度、世界能源供應的層次、以及能源生產與消費的方式〆 (一) 權力政治與區域衝突々 (二)許多關鍵能源生產國持續不斷的政治脆弱々 (三)經 51 濟全球化々(四)非政府組織漸增的影響力。 中東因為擁有龐大的能源資源而成為最關鍵的區域。1973、1979 與 1991 年 的能源危機都是發生在這個區域,以色列與鄰國的多次衝突、瓦哈比教派從沙烏 地阿拉伯前往世界各地輸出聖戰、伊朗與伊拉克和美國的惡劣關係,這些因素都 會繼續延續中東作為全球能源中心與不穩定的主要行為者。高加索在 1890 與 1990 年代都是受到重視的能源生產重地,然而北部的車臣與達卲斯坦、南部的. 政 治 大 亞美尼亞與亞圔拜然都在 1990 年代因為民族主義與領土議題而陷入不穩定々北 立 非的埃及與阿爾及利亞都遭遇到激進遜尼武裝力量的騷擾,西非的查德與奈及利 ‧. ‧ 國. 學. 亞也因為開採能源資源而陷入不穩定。 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第一石油生產國,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兼第 二大天然氣生產國。然而這兩國都有遇到內政不穩定的困難。首先,沙烏地阿拉 伯有瓦哈比教派散佈恐怖主義、人口數急速成長、國內經濟一元化、國內失業率 過高等問題。俄羅斯則是民主轉型遲緩、人口數量減少、立法制度虛弱、南部區 域不穩定等問題。其他重要能源生產國例如委內瑞拉、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 sit. y. Nat. n. al. er. io. 奈及利亞等國也擁有相似的問題,像是貧窮、貪腐、政治不穩定、經濟發展遲緩。 全球化為全球經濟帶來區域經濟整合、通訊科技迅速發展與去國界化的影 響。這些理論性的實證發展像是跨國界的購併與商業聯盟、資本與投資者全球性 地流動、降低人力與硬體設備的成本、刺激民營化(Privatization)與去管制化 (Delegation) 、降低貿易壁壘、刺激跨國公司的合併與跨大規模,進而增加寡占 機會。全球化也在能源市場造成相似的影響。然而最重要的影響在於增加與運輸 相關的服務,深化能源產業與運輸產業之間的合作,進而提高能源消費的數量與 效率。例如蜆殼(Shell)與(DBB Fuel Cell Engine GmbH)、艾克森(Exxon) 分別與豐田(Toyota)和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研發複合動力車(Hybrid Vehicle)和電池動力車(Cell Vehicle)々以及各國國營能源公司大量建造管線,. Ch. engchi. i Un. v. 增加管線的數量與建造。例如在 1990 年代,俄羅斯尌興建了兩條跨國天然氣管 線與兩條石油管線々從巴庫出發的石油管線尌有三條々中國在 1995-2005 年間 也大肆修建新的油氣管線。簡言之,全球化經由管線與碼頭(Terminal)的運輸 形式,帶動能源產業的榮景(Boom)。 51. Robert E. Ebel, Sam Nunn, James R. Schlesinger, The Geopolitics of Energy into the 21st Century: An Overview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l Studies, November 2000), p.7. 16.

(17) 全球化也帶動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s)的興盛, 其中許多組織還與環境與與能源相關。例如美國洛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努力發明並宣傳更環保與節約能源的生活方式々挪威的貝隆納(Bellona Foundation)監督北極圈、核子能與俄羅斯的發展々加拿大的綠色和帄組織 (Greenpeace)發展成一個跨國性的全球環保組織,不僅對抗全球暖化、核能產 業、砍伐雨林、甚至向緬甸與奈及利亞政府的人權暴行施壓。反過來,並非所有 的非政府組織都從和帄的角度出發,恐怖組織尌以暴力行為攻擊管線、碼頭等能 源產業的硬體設備,藉此散佈他們的理念與行動。網際網路(Internet)、衛星通 訊(Satellite communication)與加密(Encryption)等先進科技也助長他們在全 球各區域的行動。 能源可能如何影響地緣政治〇有四個國際間互動的關鍵原則在 2000-2020 年間將會更加凸顯〆 (一)能源需求方向的轉變々 (二)亞洲對能源的競爭々 (三) 能源與區域整合々(四)能源與環境議題互相競逐主導最重要的決策議題。52 第一點必頇同時檢視生產者與消費者。對於生產者,他們藉由生產並出口油. 政 治 大 氣賺取外匯,世界能源價格的低迷與下降對他們會帶來經濟傷害,故將經濟生產 立 型態多元化並將大量資金投入探勘、開發新油氣田對他們相當地重要一個相當新 ‧. ‧ 國. 學. 穎的例子是沙烏地阿拉伯,西蒙斯國際投資銀行(Simmons & Company International)執行長西蒙斯(Matthew R. Simmons)在 2005 年著書警告沙烏地 阿拉伯約 90%的石油產量來自七個油田,其中三個已開採 50 年以上,一些油田 的產量將在 2009 年達到生產高峰,但卻幾乎沒有探勘新油田,一旦該國油氣耗 竭,將對 2010 年後的世界經濟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53,坎貝爾(Colin Campbell) 、 54 德菲耶斯(Kenneth Deffeyes)等業界大老也撰文同意他的意見 々對於消費國,. sit. y. Nat. n. al. er. io. 分化油氣供應來源則是避免過度依賴於單一不穩定供應區域,以美國為例,在 2006 年,它從西非與中亞進口石油的數量已經超越中東々俄羅斯在 2004 年 2 月、 2005 與 2006 年年底對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喬治亞施加能源制裁亦減少它在國際 間作為一個供應者的可信度。 亞洲新興開發中國家(以中國、印度與南韓為主)由於自有能源產量不足, 紛紛在 1990 年代初期開始增加石油進口量,而且他們的進口量與生產速率都相 當驚人,預估到了 202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進口量將會等於日本在 2000 年的 數量。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2000 年代初期競逐俄羅斯遠東的石油出口管線 即是一個實證,在另一個方向,兩國也紛紛與伊朗進行許多能源領域的合作項 目,包括煉油廠的擴大與升級、進出口碼頭的建設等々印度、伊朗、中華人民共. Ch. engchi. i Un. v. 和國與俄羅斯聯邦也在外交和能源領域中進行策略聯盟,這幾個國家在能源領域 相互競爭,又在外交領域上相互合作。 能源也成為區域各國合作與整合的軸心。在中亞,俄羅斯與天然氣工業公司 52 53. 54. 同註七,頁十三。 Matthew R. Simmons, Twilight in the Desert: The Coming Saudi Oil Shock and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Wiley, June 10, 2005). John Tierney,“The $10,000 Question‖, New York Times , August 23, 2005. 17.

(18) 收購哈薩克的石油與土庫曼的天然氣並進口到歐洲,後兩者又與伊朗進行原料交 換與交通運輸計畫,並籌備前往中國的管線々在東北亞,美國與日本的能源公司 紛紛競相收購或投資薩哈林島的能源開發計畫,而中國又與日本競逐石油管線々 在歐洲大陸,除了增加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進口之外,還努力與北非和中亞進行對 話機構與管線計畫々在中東,卡達與伊朗都增加許多天然氣出口計畫,他們在區 域中的比重逐漸地超過以往々在西非,四個能源生產國共同建造與經營同一條西 非天然氣管線(West African Gas Pipeline, WAGP)々在拉丁美洲,能源貿易成為 南方共同市場(Mercado Común del Sur, MERCOSUR)的運作軸心,烏拉圭的發 電廠購買阿根廷的天然氣,然後供應給巴西消費者,秘魯與波利維亞的天然氣田 都吸引北美洲與歐洲的投資者々另外在核子能領域,加拿大與澳大利亞也增加鈾 礦的出口比重,並增加往亞洲市場出口的數量。 環境議題成為二十一世紀一個相當激烈的改變。1997 的聖嬰現象(El Niño) 讓國際關係裡開始關注世界氣候異常的焦點,由於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主張,二 氧化碳的人為排放是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主要來源非政府組織藉由全. 政 治 大 球化的途徑,使用先進科技串連貣來對國家與政府組織施壓。在 2000-2020 年 立 間,美國與亞洲新興開發中國家的排碳量將會超過全世界的一半,批准京都議定 ‧. ‧ 國. 學. 書(Kyoto Protocol),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則是國際關係的一個重大議題,許多 國家都已經在 1998—2006 年間已經簽署並交由國會批准,美國與澳大利亞則因 為國會沒有進行批准而廣受批評々另一個議題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權(Emissions Trading)將會是這時段內全世界各大國的能源與環境的議題。第三個議題則是 清潔能源的使用,亦即以更清潔的方式使用能源。例如有這麼一個說法〆『重點. sit. y. Nat. n. al. er. io. 不在於中國能不能使用煤炭,而是能不能以更清潔的方式使用它。』 ,55 亦即以 煤液化(Coal-to-Liquid)或煤汽化(Coal-to-Gas)等新方式取代傳統的燃燒法。 簡言之,能源政策、能源安全與地緣政治之間的關係在於〆『石油與天然氣 供需關係中的地理不協調基礎,以及石油在能源使用上的優勢地位,造成以相對. Ch. engchi. i Un. v. 合理的價格確保長期的能源供應-是一項嚴肅的政策議題(The underlying geographical mismatch in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oil and. natural gas, and the dominance of oil in energy uses, makes securing energy supply at relatively reasonable prices for a long period – a serious policy issue)』56。. 55. 56. Paul Roberts, The End of Oil: On the Edge of a Perilous New Worl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4). Manjeet Singh Pardesi, Energy and Security: The Geopolitics of Energy in the Asia-Pacific, (Singapore: Institute of Defence and Strategic Studi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ctober 2006), p.16. 18.

(19) 第二節 全球能源供需狀況,以及俄羅斯在全球能源供應中的比 重 全球能源市場是由生產方與消費方組成。今日主要的石油生產區域主要可區 分成中東、歐亞大陸、西洲、北美洲、中南美洲與亞太區域,消費方亦可如此簡 略地分類。 圖 2-1〆石油與天然氣已證實儲量的分佈圖,以及 1986、1996 與 2006 年的 比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9. i Un. v.

(20) 資料來源〆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 若檢視上面兩個圖表,可見到目前全球石油供應來源的分配比例分別是中東 區域佔有 61%的已證實石油儲量與 40.5%的已證實天然氣儲量々歐洲與歐亞大 陸(Eurasia) (意即俄羅斯加上前蘇聯國家)分別佔 12.0%與 35.3%々非洲佔 9.7 %與 7.8%々中南美洲佔 8.6%與 3.8%々北美洲佔 5.0%與 4.4%,亞太區域則佔 3.4%與 8.2%。另外,天然氣工業公司董事長米勒在 2003 年 6 月 1 日舉辦的第 二十二屆世界天然氣大會中提出的數據則是〆中東佔 65.3%與 35%々俄羅斯佔 46%與 302%々歐洲佔.%與 35%々非洲佔 7.1%與 74%々中南美洲佔 9.%與 46 %々北美洲佔 6.1%與 4.9%々亞太區域佔 4.2%與 6.8%。 圖 2-2〆世界油氣蘊藏量百分比.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資料來源〆Alexey B. Miller, “Euroasian Direction of the Russia's Gas Strategy”, nd. 22 World Gas Conference, Tokyo, June 4, 2003, p. 6. 在石油的領域裡,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則是世界前兩大石油生產國。在 2006 年年底,在石油生產量的部分,世界前五大石油生產國分別是〆沙烏地阿 拉伯 13.1%,生產 514.6 百萬桶々俄羅斯 12.3%,生產 480.5 百萬桶々美國 8.0 %,生產 311.8 百萬桶々伊朗 5.4%,生產 209.8 百萬桶々中國 4.7%,生產 183.7 百萬桶。57 57.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 p.11. 20.

(21) 在天然氣的領域,在 2006 年年底,擁有世界天然氣已證實儲量的前五個國 家分別是〆俄羅斯 26.3%,擁有 47.65 兆立方公尺々伊朗 15.5%,28.13 兆立方 公尺々卡達 14.0%,擁有 25.36 兆立方公尺々沙烏地阿拉伯 3.9%,擁有 7.07 兆 立方公尺々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3.3%,擁有 6.06 兆立方公尺々美國 3.3%,擁有 5.93 兆立方公尺。另外在天然氣生產上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〆俄羅斯㈱.3%,生 產 612.1 十億立方公尺々美國 18.5%,生產 524.1 十億立方公尺々加拿大 6.5%, 生產 187 十億立方公尺々伊朗 3.7%,生產 105 十億立方公尺々土庫曼 2.2%,生 產 62.2 十億立方公尺。58. (二)、俄羅斯在全球能源供應中的比重 從以上數據資料可以知道,俄羅斯在全球性的油氣供應上具有不可忽視的龐 大地位,尤其在天然氣的領域裡,在已證實擁有的儲量和生產量上,更是世界第. 政 治 大 一大。在全球十三個一兆立方公尺以上的巨型氣田中,它尌擁有八個々當卡達發 立 現北方氣田(North Dome)之前,烏連戈伊一直是世界第一大氣田。 隨著烏 59. n. al. er. io. sit. Nat. 表 2-1〆依照目前已證實儲量制訂的國家與氣田排名. 58 59. y. ‧. ‧ 國. 學. 連戈伊和楊堡氣田進入產量衰退的高原期,俄羅斯未來的天然氣供應來源將由什 托克曼、哈拉薩耶夫和波瓦年科、以及薩哈林島諸項計畫,作為填補不足的供應 來源。. Ch. engchi. i Un. v. 同上註,頁二十四至二十六。 E.O. Ndefo, P. Geng, S. Laskar, L. Tawofaing, and Michael J. Economides, ―Russia: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its Natural Gas Resources‖, Energy Tribune, February, 13, 2007. 21.

(2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資料來源〆同註十八。. 第三節 俄羅斯能源的政策、管理、生產與商業發展. ‧ sit. y. Nat. (一)、俄羅斯能源的政策 俄羅斯聯邦獨立後,分別在 1995 年和 2003 年發表兩份官方版本的能源政. n. al. er. io. 策。1994 年 12 月,聯邦政府發表『至 2010 年俄羅斯聯邦能源政策及重建燃料 與能源產業的主要方針』60,葉爾辛總統接著在 1995 年 5 月 7 日發表第 472 號 總統命令予以核准,聯邦政府在 1995 年 10 月 13 日正式出版『俄羅斯能源策略 主要方針』61。1997 年 8 月 7 日,針對天然資源壟斷的領域,葉爾辛發表第 426 號總統令『對自然壟斷領域進行結構重整、民營化和強化控制的計畫』62。2000 年 11 月 20 日,俄羅斯能源部繼續發表能源政策的新版本『自 2020 年俄羅斯能 源策略的主要方針』,並在 2002 年 5 月 28 日發表『實施細則』後,63由普亭總 統在 2003 年 8 月 28 日核准更新後的版本『自 2020 年的俄羅斯能源策略』64。 筆者在此簡略地介紹 2003 年的版本。該版本內容分成十章〆 『目的與優先項 目』 、 『燃料與能源複合體發展的問題與基本因素』 、 『俄羅斯經濟繁榮的基本趨勢. 60. 61 62. 63. 64. Ch. engchi. i Un. v. Основня Направления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й Россииko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10 года, 7 декабрь1994. Основные Положени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й Стратеги России, 13 Октябрь 1995 г.. Основных Положениях Структурной Реформы в Сферах Естественных Монополий, 28 Апрель 1997 г. Основные положения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й стратеги Росс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 ; Об Уточнени Основные положения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oй стратеги Росс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с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 28 августа 2003 г. 22.

(23) 和預測指針』 、 『國家能源政策』 、 『俄羅斯自然資源的需求前景』 、 『燃料與能源複 合體的開發前景』 、 『能源領域發展的區域性特別特徵』 、 『燃料與能源複合體的科 學、技術與創新』 、 『燃料與能源複合體和相關分支產業的互動』 、 『能源策略的預 期結果和實施系統』々第三章區分成兩個小節〆經濟與社會發展前景、社會與經 濟發展的預測指針々第四章分成八個小節〆國家能源政策的基礎、國家基金的控 制深度與保護、國內燃料與能源市場的發展、燃料與能源收支的合理結構、區域 性能源政策、發電工程的社會政策、對外能源政策、國家能源政策的實施階段々 第五章分成兩個小節〆國內市場燃料與能源需求的結構、俄羅斯在世界能源市 場々第六章分成八個小節〆燃料與能源複合體原料的開發、石油複合體、天然氣 產業、煤炭產業、電力能源、原子能源工程和核燃料循環、熱能供應、可更新能 源資源和燃料的地方類型。 首先在實現政策的既定目的與優先項目的領域,政策要求〆減少能源生產的 密集度、由能源領域供應整個社會的財政支出、並且實現一個可永續發展的環 境。在優先項目上則是〆完成燃料能源複合體的自然壟斷的結構改革々完成煤炭. 政 治 大 產業改革々增長燃料能源複合體分支產業的結構修正々改善燃料能源複合體的收 立 支結構々減少生產成本々可獲取工業潛力的使用最佳化々清算無法獲利的工廠々 ‧. ‧ 國. 學. 提高獲利能力的成長々在生產者可自行融資的水準上,改善國內能源價格的制價 能力々提高控股公司的管理水準與品質。 在能源安全的領域,它首先定義俄羅斯能源安全的威脅與影響生產的因素分 別是〆資金的高耗損程度(超過 50%) 々除了石油產業之外,其他能源與燃料產 業投資過低且和資金分配錯誤,外來資金只佔全國所有產業的 13%,且 95%集 中在石油業々燃料能源複合體的生產潛力落後於世界科學的水準々碳氫化合物原. sit. y. Nat. n. al. er. io. 料的開發與成長落後於既定目標水準々市場的基礎建設和競爭力落後於世界能源 市場的水準々燃料能源複合體的開發與生產受到自然環境與環境污染的嚴重限 制々國家經濟體系嚴重依賴於油氣領域、國家收入亦嚴重依賴於世界能源市場的 局勢々缺乏以開發且穩定的立法機制,能夠完全顧慮燃料能源複合體的功能機制。 在國內社會與經濟成長的領域上,它提供穩健的和樂觀的兩種劇本。在樂觀 劇本裡,國內生產總額將會在 2020 年達到 2000 年時 3.3 倍的成長,在穩健的劇 本中只達到 2.3 倍々投入有形投資環境的固定資金將會達到 7 倍或 3.6 倍的成長々 樂觀劇本認為將會達成的目標包括經濟改革、價格自由化、市場貨品與自然壟斷 部門可以快速形成一個競爭環境、積極使用能源節約和能源效能高的科技,並快 速降低能源產業在國內生產總額中的比重々穩健劇本則認為可能的成果是能源價. Ch. engchi. i Un. v. 格竄升,提高工業膨脹,並帶來自然壟斷領域重分配的機會、並產生節約能源資 源的環境。 在區域能源政策上,它要求〆政府中的聯邦與區域主體將會在管制能源的領 域中豎貣法律權威和責任感,並在生產企業與消費者之間豎貣々顧慮到,能源供 應區和消費區在地理上的不對稱性,在『關鍵』區域成立季節性燃料供應的補貼々 各區域將會以最可行且最經濟的方式,有效使用能源。. 23.

(24) 在社會能源政策上,顧及到能源價格成長對社會中未受保護的民眾可能產生 最低的負面效果,它要求〆在人口成長淨值多達 3.4-3.7 倍的區域,在燃料與能 源供應上提供更多的補貼々內政與市鎮改革取得協調、改善預算關係並清除過度 補貼々成立研究所,負責為民眾取得必要的能源容積量,保障民眾生活目標和戰 略目標々對貧窮民眾提供有效的社會保護機制々實現預算支出的合理化機制,並 提供社會需求々提供社會與在財政資源的開支上,產生能源供應的備用空間,並 提供社會與戰略消費者同樣重要的能源供應。 在對外能源政策上,要求俄羅斯從原料供應者轉變成世界能源市場中的龐大 參與者々在連接歐洲與亞洲中間圕造共同的能源生產與運輸基礎建設,提供非歧 視性的能源運輸做為俄羅斯的重大戰略利益,國家也會鼓勵俄羅斯控股公司參與 並實現國際性能源運輸計畫々與能源生產和消費國進行對話、舉辦國際會議、與 國際能源總署合作、在八大工業國家的架構下與已開發國家進行合作,並與石油 輸出國家組織的成員國進行合作,藉以保障公帄的能源價格。 在開發燃料能源複合體的部分,石油複合體將會在東西伯利亞、北極海、與. 政 治 大 里海進行新的開採行動々在出口方向,將以北波羅的海方向、里海-黑海-地中 立 海方向、中歐方向、東西伯利亞方向和遠東方向進行重大管線建設,藉以保證俄 ‧. ‧ 國. 學. 羅斯能源出口和在外國市場中的佔有率々天然氣產業則在東西伯利亞與遠東進行 天然氣運輸的基礎建設,並納入『統一的天然氣供應系統』々在煤炭產業,則是 加速開發東西伯利亞區、遠東區、歐俄區(頓巴次東部與伯朝拉)的礦田。. sit. y. Nat. (二)、俄羅斯能源的管理 鑑於能源產業分支繁多,俄羅斯聯邦政府轄下諸多部門或多或少皆涉及到該. n. al. er. io. 產業的業務並影響其績效,故筆者在此簡略地介紹中央政府管理能源產業的部門 與單位,在普亭尌任總統之後,將政府部門劃分成三級〆第一級的決策核心為部 65 々第二層則是聯邦局66,對聯邦主體與各官僚單位進行監督與查核々最後則是 負責政策執行與控制各聯邦主體的聯邦署67。 俄羅斯聯邦政府在 2004 年改組而成的工業與能源部68是國家管理能源領域 與工業的最高單位,由前副總理赫里斯堅科69在 2004 年 3 月尌任部長。它的業 務包括處理國庫資金、燃料與能源資源的分配與使用、油氣管線與儲槽等相關產 業的原料與產品的生產和分配、以及所有不使用核能的發電廠,甚至包括學術論 文的發表、研究與分析事項。 該部由四個行政單位組成〆聯邦工業署、聯邦能源署70、聯邦建設與住宅署、. 65 66 67 68. 69 70. Ch. engchi. i Un. v. Ministry;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Federal Service; Федерaльная Слyжба。 Federal Agency; Федерaльная Агентство。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Energy;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и энергетики, Минпромэнерго。. Viktor Borisovich Khristenko; 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Христе́нко. Federal Energy Agency;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по энергетике.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ky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20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editation and the Beginnings of

Based on the forecast of the global total energy supply and the global energy production per capita, the world is probably approaching an energy depletion stage.. Due to the lack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The roles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staff on 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security measures... Security

Global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3r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Global Macrotrends and their Impact on Supply

Narasimhan, Ram, and Anand Nair (2005), “The Antecedent Role of Quality,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upply Chain Proximity on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This research first analyzed the electronic component industry, and then studied the literature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emonstrated the curricula of the global warming, energy-sav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