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研究

14  Download (0)

Full text

(1)

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研究 71 物理教育學刊

2008, 第九卷第一期, 109-122 Chinese Physics Education2008, 9(1), 109-122

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研究

張政義

花蓮教育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 (投稿日期:民國97 年 6 月 1 日,修訂日期:97 年 8 月 4 日,接受日期:97 年 8 月 13 日) 摘要:本研究以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對象,有系統的規劃「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 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在「奈米科技學習e 化」及「發展創造力」的教學理念下, 結合學校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所有老師(共8 位)、加上行政人員(校長、主任、 組長)組成教學研究群,以成立之「奈米科技教師工作坊」定期開會,分析文獻與相 關檔案資料,透過持續蒐集實地觀察的場記、非正式晤談和師生對話的錄音帶轉譯, 以及學生的札記、奈米設計作品等文件之整理歸納,獲得構築本融入教學活動之架構 與理論基礎。本研究用實證的行動研究方式( empirical action research ),以融入現 有教學媒材之教學型態,使學生經由「認識奈米科技」→「體驗奈米科技」→「應用 奈米科技」之學習階層,銜接與發展「奈米科技 K-12 教育」之學習內涵。本研究發 展階層式之融入教學,結果發現:(一)奈米科技融入教學可以替代(replace)、拆解 (decompose)、組合(group)、聚焦(focus)、聯結(relate)、複合(mix)的方式轉換能力指標、 形成教學目標、形成課程內容、發展教學活動。(二)奈米科技融入教學之科學性探討 活動,學生很自然就能獲得科學過程技能、思考智能、科學態度等能力與素養。(三) 奈米科技融入教學有助於擺脫「教學者本位」的傳統教學模式,呈現「學習者中心」 的教學取向。(四)奈米科技融入教學以簡化、導向、啟發、預測、組織統合,與程序 規律的系統性整體動態之「學習者中心」教學思維,創塑由「產生新概念」到「發展 想像力」過程之教學價值。 關鍵詞:奈米科技、融入教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

(2)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奈米科技」早已成為各國爭相較勁的 科技領域,面對知識經濟及全球化時代來臨 之際,科技與學術之優質化嚴然成為一國最 佳之國際競爭利器,而國民教育及科普教育 為銜接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最重要之基石, 因此教育部積極在國小階段推動「奈米科技 K-12 教育」,做為高等教育(大學研究所) 平行推動「奈米科技教育」人才培育的前瞻 發展基礎。 本研究擇定「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揭櫫的主題及次主題、重大議題、科學創意 活動等範疇,擴展教育部推動之「奈米科技 K-12 教育」,以「奈米科技 e 化」的理念, 探究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 之教學內涵,透過「奈米科技創意 e 學」研 究架構(教育部九十四、九十五、九十六年 度鼓勵中小學推動「奈米科技 K-12 教育」專 案研究),以「學習 e 化」及「資源共享」 機制運作,逐步建立「奈米科技」知識交換 學習平台,讓學生的奈米科技學習可以與「自 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有效的媒合及連 結,成為深化「奈米科技 K-12 教育」的基礎。 本研究在「科技」與「環保」的衡平教學活 動中,發抒「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 -社會(society)(奈米科技議題)」學習理解, 讓學生在「做中學」裡,體驗「奈米科技」, 可以「從科技學習」(learning from technology) 轉 變 成 「 運 用 科 技 學 習 」(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 視 科 技 為 學 習 夥 伴 ( learning partner);能在「科技實踐」、「科技選用」與 「適當科技 (Appropriate Technology)」中,建 構奈米科技知識內涵,經由「科技」之「輸 入」→「處理」(教學思考)→回授→控制→ 「輸出」的系統化教學模式(戴文郎譯, 1973;林生傳,1988;張玉山,2002;魏炎 順,2004),發展學生在主動學習(active)、 建 構 學 習 ( constructive )、 意 圖 學 習 (intentional)、真實學習(authentic)與合作 學習(cooperative)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meaningful learning)(張政義、熊召弟,2003; 沈中偉,2005;Ausubel, Novak & Hanesian, 1978),使學生在認識外在科技世界的努力過 程中,呈現科技知識傳遞整合與創新教學之 特質。 另外,我國政府於 2000 年 9 月 30 日, 訂頒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宣 示國中小學教育將進入一個 21 世紀的新紀 元;2001 年 2 月再發布了第一部的創造力教 育白皮書,具體的期以六項創意行動方案(連 啟瑞、盧玉玲,2002)。由此可以體會知識經 濟的國際趨勢已經促使傳統以書本及教室作 為主宰學習的教育方式,無法滿足求新、求 變的需求。因此,如何改良傳統的教學方式, 擴充學生的學習場閾到各個角落,使得全世 界變成一間大教室;並且找尋合適的方法引 發學生主動去探索這個世界,便成為當今教 育改革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所以,我們認 為「奈米科技」的科學與科技學習活動,不 僅可以具體的符應六項創意行動方案的內 涵,也可以透過設計「問題解決」的方法, 用「活動」的方式,將學習的場所延伸到教 室之外,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能 力。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符合現代社會 變動快速與不定的現象,亦能夠有效激發學 生的主動性,使其樂於發掘問題與解決實際 所面臨的問題。 本研究基於上述想法亦以創造思考能力 培育之觀點來觀察我國科學與科技活動課 程,企圖在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 技課程之教學探究中,就科學與科技教育研 究的背景資料提供、未來科學與科技課程建 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實施等等,能有所

(3)

參考。基於上述之諸多動機,本研究有如下 目的: 一、透過「奈米科技創造力發展」,向上銜 接高等教育,向下深植國小學生生活化 的「奈米科技」科學學習,擴大橫向之 「奈米科技」創意知識供給面,建立課 程分享、講義分享「奈米科技創意 e 化」 平台。 二、提供「奈米科技」國民教育階段的人才 培育課程,協力推動「奈米科技」核心 創意實驗與創意實作學習,促成「奈米 科技」跨領域的創意學習整合分享。 三、建立「奈米科技」多媒體數位學習模式, 做為發展 E-learning 多媒體本土化創意 教學內容製作,與創意專題教案編撰基 礎。 四、推廣奈米科普及創造力教育,藉由師資 養成、教材共享機制形成發展「奈米科 技 K-12 教育」列車之持續目標。

貳、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 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做為國民教育階 段的「奈米科技 K-12 教育」前瞻發展基礎。 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 學,其教學策略與方法影響新教學典範的形 成。因此,奈米科技融入教學兼顧課程革新, 應有理論做為基礎與支援,以下即針對教學 活動設計典範基礎、能力指標之教學轉換、 教學設計基本架構、有意義學習理論之分 析,架構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 課程之教學概念圖像。

一、

「奈米科技確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

課程」之活動設計典範基礎

Roy(2000,p11)曾以兩個模式說明科 學知識形成歷程的舊、新派典。舊派典為: 基礎抽象科學 →導致 應用科學→ 導致 工程→ 導致 科技;新派典則為需求感→STS 議題或問 題→科技需求→應用科學→基礎科學。在過 去的四十年,是由「基礎科學→應用科學→ 科技」(圖 1)的概念佔優勢,而新派典的想 法則是以人的關切(concern)為核心(圖 2)。 本 研 究 之 活 動 設 計 即 透 過 對 人 的 關 切 (concern)為核心,推展「奈米科技創意 e 學 研究」,強調「科技與人文」的調和狀態,在 科學-科技-社會(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STS)(Yager, 1990)之間達到推展「奈米 圖1:舊派典 圖 2:新派典

d

SOCIETY SOCIETY

d

d

SOCIETY

(4)

科技 K-12 教育」的目的。 國外學者 Marsh 等人的學校本位課程發 展模式將「課程發展的活動型態」分為原始 課程材料的創造、已有課程材料的調整、已 有課程材料的選用、學習領域的的探究活動 等四大層級(圖 3),投入時間和參與人員也 各有四種差異,從這個圖看來有 64 種可能性 (Marsh, Day, Hannay & McCutcheon, 1990), 如下(圖 3): 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 之教學,如以 Marsh 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型式之變化矩陣」來觀察,藉由創造、調整、 選用、探究的四個層級的課程發展,可以「完 全創造/創新」一套符合本校的課程,也可 以透過「調整、選用、探究現有課程材料(包 括教科書、教師手冊)」來發展適合本校的課 程教學,亦即奈米科技融入教學發展不一定 要「自編、完全自行創造」教學媒材,經由 「調整、選擇、改編」教科書、教師手冊等 「商業課程材料」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易 於採行類型的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發展。

二、奈米科技教學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

習領域能力指標之教學轉換

教育部(2003)認為在九年一貫課程中, 能力指標是學校在各領域課程發展的重要依 據,教師必須在教學歷程中不斷的檢視、修 正與評估。在轉化能力指標為教學目標時, 應注意下列的原則:分段能力指標的用意在 於提醒教師該階段學生所要達成的能力,並 非學習的順序。教學目標應依據分段能力指 標加以分析、歸納或綜合,避免一直重複同 一種概念的學習,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統整 學習。因此,本研究之奈米科技教學盡量讓 不同主題軸的能力指標,在一個奈米科技教 學活動設計中同時呈現。 葉連祺(2002)指出能力指標轉化為教學 活動有以下幾種策略,為本研究之奈米科技 教學時所採用,做為奈米科技教學轉換的指 標,陳述如下: a.替代(replace):利用一對一對應轉化關 係,以某主題物替換原有能力指標內的 關鍵詞,形成教學目標。 b.拆解(decompose):使用一對多對應轉化 關係,將能力指標拆解成互有關聯的細 項能力指標,以作為教學目標。 c.組合(group):運用多對一對應轉化關係, 圖 3: Marsh, et al.學 校 本 位 課 程 發 展 型 式 之 變 化 矩 陣

(5)

以一個主題結合多個能力指標,形成一 個課程內容。 d.聚焦(focus):由多個具關鍵性的一對一對 應轉化關係所構成,係選取某能力指標 的某部份或全部為主軸,以其為教學焦 點,逐次擴大發展其他活動,可運用認 知層次如觀察、紀錄、敘述、比較、分 析等,作為擴展的參考。 e.聯結(relate):聯結多組一對一對應轉化關 係,先以某個能力指標和主題成為發展 活動的起點,再不斷聯結其他不同學習 領域或思考層面(如:人、事、時、地、 物)構成一個課程內容。 f.複合(mix):適度擇取前述五項策略的某 幾種或全部,形成複雜的轉化關係,進 而發展出一個或多個教學活動。 陳文典(2002)認為應由分段能力指標去 推想教學與教材應有的型式,以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為例,只要從事科學性的探討活 動,很自然就能獲得科學過程技能、思考智 能、科學態度等能力,只要實際從事科學創 作,就能獲得設計與製作的能力。因此,奈 米科技的體認與應用,都是必須長期從事科 學性工作來獲得科技素養,所以本研究設計 合宜的生活化課程,將能力指標融入,以便 能夠落實學生「奈米科技」的科學與科技能 力培養。

三、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

課程之教學設計基本架構

美國課程與教學專家 Maker (1982; p.1) 認為教學設計模式是一種結構化的組織架 構,用以發展特殊學習活動和教育環境。教 學設計模式可以成為當前教師教學的指引 (黃政傑,1991,p.144),亦可成為對教學探 究的假設(李子建、黃顯華,1996,p.103), 詮釋教學。 李咏吟(1995,p.82)指出教學模式的 目的,是對於教學設計者的工作內容要素及 要素間的關係予以圖示說明,這種模式架構 可用於不同教育層級、科目和對象上。一般 教學模式的基本架構有兩種型態(李咏吟, 1995,p.83;盛群力、李志強,2003,p.75), 說明如下(圖 4、圖 5): 教學目標 預 估 教學程序 評 鑑 擬定一般目標 發展具體目標 發展測驗 發展教學活動 選擇教學媒體 實施教學 選擇回顧 教 材 分 析 學 生 特 性 修 正 教 學 模式一 模式二 圖4:教學模式一的基本架構 圖 5:教學模式二的基本架構

(6)

教師在模式一的第一步驟是擬定不同層 次的教學目標,如屬記憶的、比較的或評鑑 的學習層次,第二步驟是參照所擬定的目 標,估計學生對目標熟悉的程度,是否全班 大部分的學生已經通過一半的目標,那幾個 目標需要加強以及學生的起點行為如何?第 三步驟的教學程序是指教材教法的選擇,以 配合預估的狀況,如是否須準備補充教材, 教學活動的程序如何安排?第四步驟是評鑑 教學,根據學生的表現決定是否圓滿完成學 習,如應否再提示、補充或小組輔導?教學 活動、目標、評量等研究有無不當之處等等。 模式二的教學步驟比模式一略多,但內容仍 大同小異。兩種模式就系統化、科學化的觀 點而言,具有反饋、有序、整體型態的組織 架構(查有梁,2001,pp.9-10),其在目標、 教材、學生特質與評鑑四者間緊密關聯,以 雙 向 循 環 教 學 流 程 , 構 築 組 織 化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精緻化(elaborative processes)之教學架構,是讓教師依循的有 效教學方法。 Dick(1997, p.365)綜合教育心理學、教 學心理學、測驗與評量、教學媒材等教學理 論和方法,統整為一個有機體,持續發展教 學設計基本架構,提出系統的教學模式設計 方法。其認為在進行任何學科教學時,均可 採行此模式來進行教學,是一個實用的教學 設計體系。此系統的設計教學程序,包括九 個階段的步驟如下(圖 6): 此模式的特色有三,一是以明確的模式 (patterns)系統,確定教學目標來確認教學 目的的中心領域(area of concentration)。其 二,在確定教學目標後的教學分析工作,涉 及創造情境的建置,其分析可以說是一種創 造需求的評估,如依分析做出的決定是創造 新產品或發展新方向,那麼教學設計也須反 映這種現實的創造需求,形成學習者在教學 歷程有創造需求的基本假設,並以之做為創 造學習活動的指引。其三,以評鑑機制所得 之研究資料支持其有效性,因應教學發展之 需要。設計教學的系統方法為複雜、雙向、 回饋(feedback) 的迴路教學模式;其在擬訂 目標、評估與了解學習對象、安排學習內容 與教學資源、進行教學以及實施評鑑的過程 中,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系統設計。 教學模式之設計為一種教育技術,關係 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之設計、開發、利用、 管理、評量與實踐的最佳途徑(means),其 在設計教學的系統方法上,以教學目標、教 材、教學評量三者為軸心(陳正昌等譯, 確定 教學 目標 進行 教學 分析 確定 起點 行為 編寫教 學具體 目 標 教學調整 設計標 準參照 試 題 開發 教學 策略 開發與 選擇教 學材料 設計與 實施形 成性評量 設計與實施 總結性評量 圖6:設計教學的系統方法模式

(7)

1996,p.45),反覆不斷的相互修改與校正, 形成一個系統化(systematic)規劃教學系統 的過程(盛群力、李志強,2003,p.4)。奈 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 也具有一般教學的內涵(generic-type analysis of teaching),其教學過程亦需將焦點集中在 教學目標、教材和教學評量等三個教學支撐 點上,發展反饋、有序、整體型態的教學設 計方法,模式化良好的奈米科技融入教學系 統,指引學生科技學習的建構和再建構。

四、奈米科技融入教學在自然與生活科

技學習領域之有意義學習

二十一世紀之資訊科技與知識經濟發展 的社會中,為因應資訊化社會的來臨,教學 方法應有所變革(林生傳,2003)。由於「教 學者本位」的傳統教學模式,其抽象的、籠 統的標準化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在批判思 考的領域並無法獲得較高的成效(林生傳, 1988;毛連塭等,2005;Padron & Waxman, 1999)。奈米科技教學必須以激發創造思考、 批判思考及問題解決等高層次思考能力為教 學目標,形成教育改革之軸心(葉玉珠, 2006)。 沈中偉(2005)認為教學必須考慮學習 的「意義與價值」。教學能藉由科技促進學生 主動學習(active)、建構學習(constructive)、 意圖學習(intentional)、真實學習(authentic) 與合作學習(cooperative),來關聯學習之「意 義與價值」(圖 7),五項有意義學習的屬性 關聯圖示如下: 近年來教育的革新不只限於制度的翻新 或課程的修訂,已漸及教學方法策略的創新 (林生傳,1988;陳世輝,2004;毛連塭等, 2005;葉玉珠,2006)。新世紀的國民圖像影 響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部,2003),更影響 新教學典範的形成,在社會經濟快速成長以 及社會 結構極度分化之下,新的教學典範創新了教 學方法策略,由「現代化」(modernization) 進而追求「後現代化」(post-modernization), 甚至「超現代化」(ultra-modernization)之(1) 個別化(2)合作化(3)效率化(4)思考化 (5)資訊化(6)組織化等的教學新趨勢(林 生傳,1988;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 2003),「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 ) 成為教學革新之重要取向。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 科技課程之教學中,推行「奈米科技 K-12 教育」及有關創造力的內涵。因此,本研究 用實證的行動研究方式( empirical action research ),以國小學生為對象,有系統的規 劃與執行「奈米科技學習 e 化」及「創造力 發展」二大項目來建立研究架構及流程(如 圖 8)。 本研究結合學校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 域所有老師(共 8 位)、加上行政人員(校長、 主任、組長)組成,先期成立「奈米科技教 師工作坊」,除了將定期開會,分析文獻與相 關檔案資料,構築本學習活動之架構與理論 圖7:五項有意義學習的屬性關聯圖

(8)

基礎,完成「奈米科技創意活動」課程規劃 之外,並要透過研習營活動觀察,獲得目前 學校課程「創造力」教學活動中的現象及待 增強的焦點。「奈米科技 K-12 教育」以「奈 米科技」為橫向規劃向度,再思考「創造力 培養與激發」、「創意設計與製作」為縱向規 劃向度,透過成立「奈米科技教師工作坊」, 架構「奈米科技 e 學網」,分別規劃「奈米科 技行動科學館」、奈米科技百科查閱、奈米科 技創意設計徵畫、奈米科技學生專題研究、 奈米科技產品想像設計、奈米科技創意展示 牆、奈米科技創意活動營等,做為「奈米科 技創意 e 學」研究主軸。在奈米科技創意活 動營方面,研究分置「三年級」、「四年級」、 「五年級」、「六年級」四個年齡層,各三十 人進行「奈米」創作技法的主題活動。主題 活動架構內容預計仍朝奈米能源、奈米機 械、奈米化工、奈米光電四個取向,輔以「創 造力發展」的內涵進行規劃實踐(「奈米科技 創意活動」研習營的規劃如附錄一)。「奈米 科技行動科學館」則以動態展示方式讓無法 參加「奈米科技創意活動營」的學生也有動 手實做,體驗「奈米科技」的機會。

肆、研究結果

本研究之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課程 的 教 學 探 討 , 用 實 證 的 行 動 研 究 方 式 ( empirical action research ),以融入現有教 學媒材之教學型態,使學生經由「認識奈米 科技」→「體驗奈米科技」→「應用奈米科 技」之學習階層,銜接與發展「奈米科技 K-12 教育」之學習內涵。本研究依蒐集實地觀察 的場記、非正式晤談和師生對話的錄音帶轉 譯,以及學生的札記、奈米設計作品等文件 之整理分析歸納,在階層式融入教學發展之 圖8:本研究架構及流程圖

(9)

下,以奈米科技融入教學思考及系統設計、 學習者本位之奈米科技融入教學取向,呈現 研究結果。

一、奈米科技融入教學思考及設計架構

本研究由認識奈米科技→體驗奈米科技 →應用奈米科技,涵蘊(1)奈米創意科學營 (2)奈米教學媒材(教科書、e 化教材、教 案)(3)奈米網頁(奈米科技創意 e 學網) (4)奈米專題研究(5)奈米科技其他相關 活動(百科查閱、創意設計徵畫、展示牆、 教學研討會)等五大面向,做為推行「奈米 科技 K-12 教育」及「發展創造力」的軸心。 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課程之教學活動架構 如下(圖 9)。 奈 米 科 技 融 入 教 學 活 動 , 可 以 替 代 (replace)、拆解(decompose)、組合(group)、聚 焦(focus)、聯結(relate)、複合(mix)的方式轉換 能力指標、形成教學目標、形成課程內容、 發展教學活動。

二、奈米科技之資訊融入教學系統設計

本研究之「奈米科技 e 學網」於資訊融 入 教 學 實 際 教 材 開 發 時 運 用 「 雛 形 法 」 (Prototyping)與「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並結合互動性與網路多 媒體的概念以作為此教材的主要教學模式, 依據學生學習的需求與技術可行性,進行分 析、設計、發展(含建立、檢視與修正教材 雛形)、測試與改善、及實施與評鑑等歷程, 經由對教材不斷的檢視與修正,發展出一個 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互動式多媒體網路視訊教 材,實踐「奈米科技 e 學網」資訊融入教學 之行動研究,其協助學生資訊融入教學系統 設計架構如下(圖 10 ): 圖9: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課程之教學活動架構圖

(10)

「奈米科技 e 學」之資訊融入教學設備 的維運考量網路傳輸的特性與限制,資訊融 入教學系統設計配合數位攝影機、網路多媒 體電腦、相關軟體(影像擷取軟體 DVRex 及影像編輯處理軟體 Uiead Media Studio 與 MicroMedia Premiere 、 網 頁 製 作 軟 體 FrontPage2000 、 網 路 影 音 編 輯 軟 體 Real Producer 與 Real Server、網路影音視訊播放軟 體 RealPlayer 等軟體)工具進行數位教材製 作與設計,經由資訊融入教學硬體、軟體設 備的維運,形成互動式多媒體網路視訊教學 開發架構流程。本研究互動式多媒體網路視 訊教學在資訊融入教學設備方面的維運機制 呈現如下(圖 11):

三、

「學習者本位」奈米科技融入教學取

本研究藉由設置奈米科技展示牆面,做 為普及推廣「奈米科技 K-12 教育」之用,袪 除「奈米是啥米?」的疑問,廣泛說明自物 理學大師理查.費曼(Richard P. Feynman) 圖10:奈米科技 e 學資訊融入教學系統設計架構圖 分 析 設 計 發 展 實 施 評 鑑 Y 學習者分析 Y 需求分析 Y 技術分析 Y 教材內容分析 Y 資源與限制分析 Y 教學目標分析 Y 教材內容設計 Y 功能設計 Y 多媒體設計 Y 網頁與介面設計 Y 互動性設計 Y 學習者控制設計 Y 呈現流程設計 Y 錄製上課影片 Y 網頁編輯 Y 影片剪輯與數位化 Y 檔案格式轉換 Y 多媒體與視訊教材 整合 Y 功能測試與改善 Y 使用教材 Y 教習學活動配合 Y 學習策略運用 Y 專家評鑑 Y 使用者評鑑 Y 學習成效評鑑 形成性評鑑 圖11:「奈米科技 e 學網」互動式設備維運機制架構流程

(11)

1959 年提出「奈米科技」以來,發現的奈米 三大效應:表面效應(Surface effect)、小尺 寸效應(small size effect)、穿隧效應(tunneling effect)。同時也多功能的做為了解奈米相關 政策、知識之平台,以及推動「奈米科技」 的各項展品推廣園地,擴展奈米科技學習情 境,建立學習者本位之科技學習基礎。「奈米 科技展示牆」設計圖及功能如下(圖 12): 本研究之奈米科技展示牆面,在教學上提供 簡化、導向、啟發、預測、組織統合,與程 序規律的系統性整體動態之「學習者中心」 教學功能,創塑由「產生新概念」到「發 展想像力」過程之教學價值。

伍、結論

A

B

C

D

E

圖12:奈米科技展示牆圖 說明: 一、牆面展示設計功能說明 (一)配合校務評鑑展示「奈米科技創意e 學計劃」及相關科學研究成果 (二)提供師生各項活動作品展示空間 二、牆面展示設計物名稱 A-海報展示框(壓克力透明框架,大小: 60*60*80cm) B-照明燈(可動式石英燈組,不用時收藏) C-展示架(可摺疊式木架,不用時收藏,大小:待估) D-展示台(可動式木櫃,不用時收藏,大小:60*60*80cm) E-盆栽

(12)

本研究探討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 活科技課程之教學,經由教學活動系統設 計,能力指標之教學轉換,提供奈米科技有 意義之學習內涵。本研究在(1)個別化(2) 合作化(3)效率化(4)思考化(5)資訊化 (6)組織化等的教學取向,形成奈米科技融 入教學典範,研究發現如下: 一、奈米科技創意 e 化學習有助於向上銜接 高等教育,向下深植國小學生生活化的 「奈 米科技」科學學習目的;同時擴大 提供橫向之「奈米科技」創意知識供給 面,建立課程分享、講義分享「奈米科 技創意 e 化」平台。 二、「奈米科技」多媒體數位學習模式,可以 透過教學廣泛推廣與發展 E-learning 多 媒體本土化奈米科技創意教學內容製 作,與奈米科技創意專題教案編撰基礎。 三、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 之教學,透過創意實驗與創意實作學 習,達到促成「奈米科技」跨領域的創 意學習整合分享教學成效,充分提供奈 米科技國民教育階段的人才培育課程發 展、師資養成、教材共享機制需求。 「奈米科技」是廿一世紀科技與產業發 展最大的驅動力,奈米科技正在創造新一波 的技術革命與產業,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將 是全面的,不僅將改變我們製作事物的方 法,同時也會改變我們所能製作事物的本 質。因此,在奈米科技快速成長以及科技學 習極度需求之下,奈米科技融入教學有助於 擺脫「教學者本位」的傳統教學模式,呈現 「學習者中心」的教學取向,「學習如何學習」 (learn how to learn )成為奈米科技融入教 學,提供教學革新之重要取向。

參考文獻

1. 毛連塭等(2005)。創造力研究。台北: 心理。 2.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 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3. 李咏吟(199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4. 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 台北:心裡。 5.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 北:五南。 6.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2003)。 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7. 張玉山(2002)。虛擬團隊之創造力研究 -以師院勞作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8. 張政義、熊召弟(2003)。由「超炫3D 立體鏡」的創製探索學生科學專題的學習 歷程。國立台北師院學報,16(2)。台 北:國立台北師院。 9.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 北:教育部。 10.盛群力、李志強(2003)。現代教學設計 論。台北:五南。 11.連啟瑞、盧玉玲(2002)。九年一貫課程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之創造思考。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pp.229~ 264。台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12.陳文典(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 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與其教 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能力指 標研討會,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會議 手冊,24-31。台北:國立編譯館。 13.陳世輝(2004)。科學與人文的會通-實踐 與省思。通識科學領域之實驗研究-以「本 地植物」學科為例(ISBN 957-01-7809-4)。 pp. 107-138。花蓮:遠景。 14.陳添球(2004)。社會學習領域改編教科 書之校本課程教發展模式-融入鄉土教學

(13)

與整合戶外導覽教學取向。pp.10-14。台 北:五南。 15.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16.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 與未來。台北:心裡。 17.葉連祺(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基本能 力轉化。教育研究,96,pp.49-63。台北: 高等教育。 18.戴文郎譯(1973)。電腦化系統設計入門。 台北:徐氏基金會。 19.魏炎順(2004)。解決問題取向創意思考 教學對師院勞作課學生。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20.Ausubel, D. P., Novak, J. D., & Hanesian, H. (1978). Educational 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2nd). N. Y.: Holt, Rinehert & Winston. 21.Dick. W. (1997). A model for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R. D. Tennyson, F. Schott, N. Seel, & S. Dijkstra(Eds.), instructional design: instructional perspective: Volume l: Theory, research, and model.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22.Maker, C. J. (198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he gifted. Rockville, MD: Aspen Systems Corporation.

23.Marsh, C., Day, C., Hannay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Falmer Press.

24.Padron, Y. N. & Waxman, H. C. (1999). Classroom observations of the five standars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urban classroom with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Teaching and chang, 7(1), pp. 79-100.

25.Roy, R. (2000). Real science education: replacing “PCB” with Science through STS

throughout all levels of K-12 “materials” as one approach. In Kumar, D.D., & Chubin, D.E. (2000).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 Sourcebook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pp. 9-19.

26.Yager, R. E. (1990). Workshop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as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R. O. C.

(14)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