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91高一第二次段考題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091高一第二次段考題庫"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91 高一第二次段考題庫 一、單選題 1. ( )在這一波的抗日行動中,日軍「幾乎感覺全臺皆兵」、「剽悍決死之氣象」,連「婦女亦參 與戰鬥抗我皇軍」,且「自由自在地運用間諜」。請問:這是哪一波的抗日行動? (A)牡 丹社事件 (B)乙未抗日 (C)噍吧哖事件 (D)霧社事件 解答 B 2. ( )美國駐日公使德隆曾向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推薦臺灣:「氣候宜人,土壤肥沃,盛產米、 蔗糖,有幾所礦坑,港口優良,對外國人是極為方便的地方。而且中國的政令無法在臺 灣原住民區域施行,只要敢取臺灣就能據為己有。」這段話是用什麼論點吸引日本攻 臺? (A)臺灣番地無主論 (B)臺灣產業運用論 (C)論臺灣外銷產值 (D)臺灣土地開發 論 解答 A 3. ( )某一場戰爭結束之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口號,致使全球產生許多連 鎖效應。其中,臺灣人也開始向政府爭取權利,後來政府頒布《法三號》來取代《三一 法》,日本法律原則上適用於臺灣。請問這場戰爭應該是下列何者? (A)甲午戰爭 (B) 第一次世界大戰 (C)第二次世界大戰 (D)中日戰爭 解答 B 4. ( )學者研究某時期臺灣的社會氛圍後總結如下:留學者成為社會新一代的領袖,帶領臺灣 社會運動,更出現了以「臺灣為獨立體」的思考觀點。請問這是指下列哪一個時期? (A)1895~1902 年 (B)1919~1930 年 (C)1937~1940 年 (D)1941~1944 年 解答 B 5. ( )某一時期中,臺灣某地曾經發生官民衝突,事件平定後,政府不僅嚴厲處分參與者,也 連帶處罰其左鄰右舍,科以相當於一個工人半年工資的高額罰款。這種情形最可能發生 於: (A)荷蘭統治時期,因漢人人數較多,荷蘭人欲以連坐法威嚇 (B)淸朝統治時期, 因財政短缺,欲以高額罰款彌補軍費不足 (C)日本統治時期,為壓制臺民反抗政府,乃 採行保甲連坐制 (D)政府遷臺之後,為阻止共黨勢力蔓延,乃實施保甲連坐制 解答 C 6. ( )一位臺灣歷史人物歷經兩個不同時期,他雖未曾擔任過官職,掌握過實權,卻是舉足輕 重的政治人物,動見觀瞻的社會領袖,他用溫和的方式來抵抗日本殖民政府與國民黨的 統治。他是: (A)辜顯榮 (B)林獻堂 (C)蔣渭水 (D)謝雪紅 解答 B 7. ( )康熙朝,臺灣府城編制六千名班兵,能夠出征者,只有一千五百名。乾隆時期,「每有未 見賊匪,即行施放槍砲,及賊匪猝然沖犯,轉致措手不及」,或「不敢遠離盤營」。道光 年間,「見賊,不能開砲,營弁望風退縮」,故只得求內地派援。請問此是反映何種現 象? (A)自康熙至道光年間臺灣治安良好 (B)因《渡臺禁令》明確規定不得築城垣 (C)臺灣士兵並未接受良好軍事訓練 (D)文中可看出來臺的班兵素質不佳 解答 D 8. ( )甲:「臺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因從未響化,肆行騷擾,濱海居民迄無寧日,故興師 進剿。即臺灣未順,亦不足為治道之缺,……海賊(指鄭氏)乃疥癬之疾,臺灣僅彈丸 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乙:「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 閩、粵四省之左護。……臺灣一地,地雖外島,實關四省之要。……臣思棄之必釀成大 禍,留之誠永固邊圉(疆)。」

(2)

請問甲、乙分別是誰的立場? (A)順治、康熙 (B)康熙、施琅 (C)雍正、施琅 (D)乾 隆、吳沙 解答 B 9. ( )下列哪些政策奠定了日本在臺統治的基礎?(甲)警察、保甲體制;(乙)統一貨幣度量衡; (丙)三段警備制;(丁)土地調查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解答 B 10. ( )臺灣為移民社會,經四百多年的發展,今日吾人嘗謂臺灣有所謂的「四大族群」,其中 「第四大族群」是在何時形成的? (A)《馬關條約》簽訂後 (B)臺灣光復之初 (C)國 民黨政府遷臺後 (D)1970 年代以後 解答 C 11. ( )臺灣目前有許多的婚姻移民,主要是透過婚配的方式移民臺灣。其中中國與東南亞的婚 姻移民人數就占了九成以上,且多數移民來臺者為女性,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臺灣經濟弱勢男性,選擇前往東南亞與中國尋找婚配 (B)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鼓勵臺 灣與東南亞之間婚配 (C)臺灣男女比例差異懸殊,臺灣男性因而選擇外籍配偶 (D)臺灣 缺乏就業機會,男性前往東南亞與中國就業,而認識當地女性 解答 A 12. ( )相同的時代烙印往往造就了一個歷史世代,例如稱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出生的人為「嬰 兒潮世代」,又如稱民國五○年代出生的人為「五年級」。學者研究1920 到 1930 年間出 生的臺灣囝仔,他們在成長期間接受國家提供的軍國教育,而「玉碎」(全滅)、「散華」 (陣亡)、「若櫻」(年輕軍人)、「赤紙」(召集令)等詞彙更成為他們共同的詞語。根據 這些共同的詞彙及其成長年代,最能貼切反映這個世代的稱呼是 (A)現代化世代 (B)工 業化世代 (C)反傳統世代 (D)戰爭期世代 解答 D 13. ( )一位 1911 年來臺的官營移民,在當時政府的安排之下,前往下列哪一個地點開墾機率最 大? (A)花蓮港廳吉野村 (B)高雄州千歲村 (C)臺南州春日村 (D)臺中州利國村 解答 A 14. ( )「因為□□的啟蒙與鼓舞,民眾克服恐懼,敢於關心社會。青年學生更是激於義憤不平 則鳴,雖然受到挫折與壓力,仍然勇往直前,如同種子落地,更加壯大反對運動的聲 勢。」文中的□□應為 (A)臺灣文化協會 (B)臺灣民眾黨 (C)新文協 (D)臺灣農民組 合 解答 A 15. ( )1922 年《新臺灣教育令》頒布前,初等教育中的受教對象,分別是下列何者? (A)小學 校是日本人;公學校是臺灣人 (B)小學校是外省人;公學校是本省人 (C)小學校是英國 人;公學校是香港人 (D)小學校是滿人;公學校是漢人 解答 A 16. ( )某人回憶起過往生活:「在國民學校讀書時,每天要反覆背誦『誓詞』,而且朝會升旗 時,不僅要聽歌頌日本皇室萬世興盛的國歌,也要唱〈隨軍征海歌〉。上課之前,更要背 誦『我們為大日本帝國之臣民,誠心感謝』之類的口號。」請問這段回憶應坐落在哪一 時期? (A)1920 年代 (B)1930 年代 (C)1940 年代 (D)1950 年代 解答 C 17. ( )某人的歷史評價如下: (1)他是臺灣工友總聯盟的「產婆」。 (2)與林獻堂等人另組臺灣民眾黨。 (3)在入獄後由熱心的民主運動者變成了一位革命鬥士。 (4)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請問此人為下列何者? (A)林獻堂 (B)連橫 (C)蔣渭水 (D)賴和

(3)

解答 C 18. ( )日治時期的○○留給老一輩的印象是既恐懼又敬佩,記憶中他們配著劍,握著鞭,威風 凜凜,對於百姓的生活處處都管,可說是掌握百姓的生殺予奪之大權於一身,因此稱為 「大人」。另一方面,○○又被百姓們討厭,私底下形容他們為狗,說他們是「四腳仔」 (人有兩腳,狗有四腳)。請問上述的○○,應為下列何者? (A)保正 (B)甲長 (C)警 察 (D)總督 解答 C 19. ( )同學撰寫報告時,前往圖書館翻閱日據時期的舊報刊,無意間發現:從某個時期起,臺 灣所有報刊裡的漢文欄目都消失了。這個現象最早可能發生於何時? (A)1905 年 (B)1920 年 (C)1937 年 (D)1945 年 解答 C 20. ( )某一時期,臺灣當局公布:糾眾集夥而以暴行或脅迫手段達成目的者,皆屬「匪徒」,依 下列情節分別論處。一、為首及教唆者處以死刑;二、參與策畫者或擔任指揮者處以死 刑;三、附從者處有期徒刑或重勞役。這個法令的目的是: (A)清領初期,為了防止漳 泉械鬥 (B)清領中期,為了避免原漢衝突 (C)日治初期,為了鎮壓武裝抗日 (D)日治 後期,為阻止原住民起事 解答 C 21. ( )以下為有關前後兩任臺灣巡撫劉銘傳(簡稱劉)、邵友濂(簡稱邵)的評論: 甲:詩人評論劉:自古眾志方成城,不聞鐵車(火車)與敵戰。又況勞民復傷財,民窮 財盡滋內患。 乙:邵接替劉擔任臺灣巡撫,他以節省經費,與民休息為由,一反劉所為,將其新政幾 乎全部終止,使最有意義的西學堂亦被他所撤廢,尤可痛的為鐵路工程的停止。 我們如何理解這兩段資料? (A)兩段資料都肯定劉銘傳 (B)兩段資料都肯定邵友濂 (C)資料乙批評邵友濂,肯定劉銘傳 (D)資料乙肯定邵友濂,批評劉銘傳 解答 C 22. ( )蔡培火曾作〈臺灣自治歌〉:「蓬萊美島真可愛,祖先基業在,田園阮開樹阮栽,勞苦代 過代。著理解,著理解,阮是開拓者,不是憨奴才。臺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掌才應 該。」關於上述歌詞的解讀,下列何者正確? (A)日本治臺期間並未開放選舉 (B)配合 文化啟迪,人們對自治觀念愈來愈熟稔 (C)自治觀念使臺灣共和國的理念實現 (D)配合 皇民化運動,去中國化成功 解答 B 23. ( )「日治時期,臺灣人民抗日活動的基本態勢是:先是武裝抗日,後轉為政治、文化抗 爭。」此轉變是受哪兩個因素影響? (A)《六三法》撤廢、同化政策 (B)西來庵事件、 民族自決 (C)西來庵事件、治警事件 (D)《臺灣教育令》、同化政策 解答 B 24. ( )資料一:改姓名的家庭必須符合「國語常用家庭」及符合皇民資格且富於公共精神等兩 項條件。因此,改姓名在臺灣並非強迫的,在性質上屬於許可制。 資料二:在新的日本姓名選擇上,殖民政府禁止臺灣人採用諸如:中國歷代的御諱御 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姓氏、原來姓氏相關之中國地名與當代重要人物等四種。 根據上述資料,表面上總督府在政策上鼓勵臺人更改姓名,使臺灣人變成日本人,但實 際上的理由更接近下列何者? (A)臺灣人成為戰時日本人的附屬 (B)在文化上切斷臺灣 人與其祖先之間的關係 (C)臺灣人日式姓名選擇全面法制化 (D)將中國歷史全面汙名化 解答 B 25. ( )「細察某組織向來之行動及這次所修改之綱領政策,其目的在於反對總督政治,宣傳階 級鬥爭。如此妨害日、臺融合,違背本島統治大方針之結社,斷難容許。」臺北警察署 長突然出現在會場,出示「結社禁止命令」,當場聲明此組織已被取締。根據上述史料研

(4)

判,此組織被取締的原因為何? (A)反對內地延長主義 (B)違反戒嚴令 (C)走向激進 的階級運動 (D)重啟武裝抗日 解答 C 26. ( )1920 年代,臺人知識分子覺醒,臺灣文化協會曾舉辦許多通俗學術講習會;並開辦「夏 季學校」,又推動文藝活動的普及(如電影巡迴隊)。請問推動上述活動的目的為何? (A)推動白話文運動 (B)彌補中等教育的不足 (C)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 (D)宣揚臺灣 獨立的思想 解答 C 27. ( )1916 年起,臺灣總督府陸續調查臺灣民間信仰,並編寫《寺廟台帳》、《寺廟調查書》、 《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等資料。從時間點和資料內容判斷,總督府進行這項調查的主 要動機應當是 (A)為防止辛亥革命的思潮影響臺灣 (B)為防止類似噍吧哖事件再度發生 (C)為推行內地延長主義政策作準備 (D)為向臺灣民間推行日本的神道教 解答 B 28. ( )某一時期推行之政策,其施政之目標在於「感化臺人,使漸具日本國民之資性」。具體的 作為乃是公布《臺灣教育令》,並進一步改革殖民地官制,取消以武官專任總督的規定, 並解除總督的軍事權。請問日本頒布此政策是受什麼事件影響? (A)臺灣民主國 (B)臺 人抗日 (C)生物學原則 (D)民族自決 解答 D 29. ( )蔣渭水曾呼籲破除「燒金紙、吸阿片、祈安建醮、補運謝神,以及聘金婚喪之奢靡」等 惡習,並禁止黨員打麻將,甚至花錢收購麻將焚毀。請問:蔣渭水的呼籲與作法,與臺 灣民眾黨的哪一項黨綱最符合? (A)民族的解放運動 (B)確立民本政治 (C)建設合理 的經濟組織 (D)改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解答 D 30. ( )1896 年日本統治臺灣頒布的「六三法」,其第一條:「臺灣總督得於其轄區內,頒布具有 法律效力之命令。」由此條文內容來看,「六三法」對於當時臺灣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A)從此臺灣人可以自主管理 (B)臺灣人不受日本憲法保障 (C)臺灣總督必須具司法背 景 (D)視臺灣為日本內地的延長 解答 B 31. ( )一個展覽會中,主辦單位不僅邀請來自北海道、京都、大阪、朝鮮等地的機構與企業設 館參展,也廣邀滿洲國、暹羅、福建等地的公私團體,展出各地特產。展場中另有一些 具有特色的主題館,如糖業館與林業館。這是哪個展覽會的情況? (A)1935 年臺北的始 政四十年博覽會 (B)1970 年在大阪舉行的萬國博覽會 (C)1975 年在沖繩的世界海洋博 覽會 (D)2010 年在上海舉行的世界博覽會 解答 A 32. ( )大正 12 年(1923)臺北地方法院檢查官三好一八,以違反禁止結社處分為理由對□□等人 提出公訴,檢辯雙方針對同化或自治、有無違憲等政治議題,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後其 中13 人判處輕刑,其他人獲不起訴處分。請問這件事反映了當時臺灣社會怎樣的情況? (A)武裝抗日行動頻仍,統治基礎尚未穩固 (B)受到民族自決風氣影響,社會運動勃興 (C)中日戰爭爆發,積極促使臺灣人皇民化 (D)臺籍學生接受的高等教育限於政治領域 解答 B 33. ( )文史工作者指出:「早期鹿港約有60 個隘門,現僅存的一座在後車巷,上方寫著『門迎 後車』,建於1830 年(道光年間),是縣定古蹟。從留有的門軸孔、門軌,可知隘門原本 有二片大木門,中間還可放大橫木,增強防禦性。」早期鹿港隘門的遺蹟,目的是防禦 地緣、職業、經濟利益、原鄉差異等因素而造成的動亂,請問這些動亂的性質屬於下列 何者? (A)漢番衝突 (B)械鬥橫行 (C)外患頻傳 (D)倭寇出沒 解答 B

(5)

34. ( )林呈祿所撰的〈新時代臺灣青年的覺悟〉一文中提到:「臺灣的物質進步,是以內地人為 本位的進步,是殖民地母國本位的經濟政策,是與臺灣人精神進步無關的跛腳的進 步。」林呈祿撰寫此文是在批評 (A)日本人不重視臺灣文藝發展 (B)日本以本國的需求 建設臺灣 (C)日本以種族隔離政策來治臺 (D)臺灣萬國博覽會完全日本化 解答 B 35. (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解散臺灣某一結社,依據的理由是:「這種以民族運動為中 心,附帶採行階級鬥爭的政治結社,若當局再予寬容,將違反我臺灣統治的根本方針, 並有妨礙內臺融和,甚至嚴重影響到維持本島統治之虞。」從理由內容來看,這最可能 是解散下列哪個團體? (A)臺灣民眾黨 (B)臺灣文化協會 (C)臺灣農民組合 (D)臺灣 地方自治聯盟 解答 A 36. ( )「羅妹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皆為清治時期臺灣重要的事件,兩者相比較,下列敘 述何者正確? (A)皆因船員在埔里社附近被殺害而引起 (B)兩起事件都是日本為奪取琉 球所發動 (C)羅妹號事件的爆發使得美國拿走琉球 (D)日本利用羅妹號事件發動牡丹社 事件 解答 D 37. ( )「臺民遊惰可惡,而時戇直可憐,所以常聞蠢動者,始由官以吏役為爪牙,吏役以民為 魚肉,繼則民以官為仇讐,詞訟不清,而械鬥、渣厝之端起;奸宄得志,而豎旗聚眾之 勢成。」從上文可知,臺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原因為何? (A)性格怠惰, 不事生產 (B)羅漢腳多,治安不佳 (C)逞兇鬥勇,聚眾滋事 (D)官吏貪婪,魚肉鄉民 解答 D 38. ( )以下是彰化縣的介紹:「彰化平原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的社域,鄭氏時期於半線(彰化)設 北路安撫司,並駐兵開墾。1684 年(康熙 23 年)臺灣納入清朝版圖,福建沿海移民陸 續移墾彰化平原。1709 年(康熙 48 年)士紳施世榜開築施厝圳,歷經 10 年竣工。施厝 圳的開築吸引大批移民進入彰化平原開墾,其中漳、泉移民多由鹿港上岸。1723 年(雍 正元年)由於移民愈來愈多,清政府遂於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設置彰化縣,並於半 線設縣治。」關於上述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民間在彰化的開墾早於政府 (B) 彰化在林爽文事件後設縣 (C)臺灣的開發方向多由北而南 (D)彰化械鬥嚴重需設官治理 解答 A 39. ( )在聚落形成後,當地居民為了保護生命財產安全才開始興建城池。但是,某政權統治之 初,認為臺灣地區是個化外之地,距離首都太過遙遠,而且時常有動亂發生,如果興建 的城牆被敵人占領相當難平定,故一再拒絕臺灣地區的築城計畫,直至哪一事件發生後 才開放「以木為柵」? (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 件 解答 B 40. ( )臺灣某位總督曾表示:「我認為給予本島人和內地人同樣的教育,以及以實驗方式為部分 日、臺兒童引進共學制度的時機已然成熟。因為成果輝煌,所以教育令……,完全去除 教育上的差別待遇,常用日語兒童在小學校接受教育,其他兒童則就讀公學校。共學在 中等學校是基本政策。初等教育仍然有差別待遇,我深信遲早會隨著文明的進步和教育 的普及而消失。」請問這位總督應為? (A)樺山資紀 (B)兒玉源太郎 (C)田健治郎 (D)小林躋造 解答 C 41. ( )富永勝為日治時期的「灣生」,他打算在臺灣友人的陪同下,從臺東新港往花蓮出發,開 車重返1910 年代時日人所建立的三個移民村。富永盛說:「這趟旅程經過的最後一個移 民村,就是我的故鄉!」富永勝的故鄉是 (A)瑞穗村 (B)吉野村 (C)豐田村 (D)林田 村 解答 B

(6)

42. ( )藍鼎元在平定臺灣某一場民變後說道:「臺(臺灣)中胥役比內地(中國)更熾(嚴 重)。一名皂快(府衙的人),數十幫丁。一票之差,索錢六、七十貫,或百餘貫不等。 吏胥權勢,甚於鄉紳;皂快烜赫,甚於風憲,由來久矣。」請問藍鼎元平定的是哪一場 民變? (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解答 B 43. ( )歷史學家鄧相揚整理霧社事件之遠因及近因如附表,以下有關霧社事件爆發原因之解 釋,何者為是? 遠因 .臺灣總督府為確立與強化殖民地政治權力 .日人掠取原住民山地資源 .泰雅族生產方式被迫改變 .總督府利用族群間隙與「以夷制夷」政策的運 用 .失敗的「和蕃」婚姻政策 .文化衝突 近因 .脅迫原住民勞役 .沙波與畢荷瓦利斯的積極策動 .兩次(荷歌社和馬赫坡社)敬酒風波 (A)長期的經濟剝削及失當的族群政策 (B)原住民拒絕與日本人通婚 (C)日本人長期離 間部落間的感情 (D)原住民遭受差別待遇,不受日本人重用 解答 A 44. ( )「然而沉默的臺灣民眾,早已不能再繼續沉默。如今自覺的臺灣民眾頭上瀰漫對改革制 度的真摯期盼,已成為血淚的呼喚而響徹全島,為達此目的,必須糾合所有的階級,建 立共同戰線。此乃本聯盟成立的唯一根據與使命。確立某組織實為殖民地臺灣的基礎工 程,所有解放運動皆應以此為出發點。」請問文中的某組織促成了什麼成果? (A)《六 三法》撤廢運動 (B)街庄協議員選舉 (C)《臺灣教育令》的頒布 (D)臺灣民眾黨的成 立 解答 B 45. ( )1810 年(嘉慶 15 年)時有一道關於臺灣的奏摺寫道:「至向例派撥班兵,原以漳、泉之 兵較勝他處,用資防禦。但漳人護漳、泉人護泉,每遇械鬥之案,不免心存瞻顧,積習 相沿,各分氣類。嗣後換防班兵,或可於別府各營內揀派東渡,以備操防。」根據上 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臺灣的兵力以本地招募為主 (B)奏摺建議直接從臺灣徵兵 來駐防臺灣 (C)來臺的士兵因與移民同鄉常助長械鬥 (D)來臺的士兵最後可申請獲准定 居臺灣 解答 C 46. ( )乾隆二年,巡臺御史白起圖等奏准:「漢人不得擅娶番婦,番婦亦不得牽手漢民。違者, 即行離異。漢民照民苗結親例,仗一百離異;土官、通事照民苗結親媒人減一等例,各 仗九十;地方官照失察苗民結親例,降一級調用。其從前已娶、生有子嗣者,即行安置 為民,不許往來番社。」然而,到了同治年間,官方卻改採鼓勵兩者通婚的方式。請問 造成此種政策轉變的主要原因為何? (A)瘟疫流傳,原住民男子人數減少,政府鼓勵守 寡之番婦與漢人男子通婚 (B)臺灣羅漢腳眾多,因此鼓勵原、漢通婚 (C)為鼓勵漢人開 發內山,而改採鼓勵原、漢通婚 (D)原住民漢化決心強烈,因此要求官府允許原、漢通 婚 解答 C 47. ( )資料甲:「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彼中耕種,由能少資兵食,固當議 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棄。」

(7)

資料乙:「臺地向稱饒沃,久為他族所垂涎,今雖外患暫平,旁人仍眈眈相視,……年來 洋務日密,偏重在於東南,臺灣孤懸海外,七省以為門戶,其關係非輕。」 資料丙:「平居私議,常謂臺灣孤懸海外,土沃產饒,宜使臺地之財,足供臺地之用,不 須取給內地,而後處常處變,均可自全。」 上述三段資料,是清廷三位官員對臺灣的看法,這三位官員分別是 (A)施琅、沈葆楨、 劉銘傳 (B)施琅、劉銘傳、沈葆楨 (C)沈葆楨、施琅、劉銘傳 (D)劉銘傳、沈葆楨、 施琅 解答 A 48. ( )資料一:「唐景崧將重兵集中在臺北附近(基隆、淡水一帶)及澎湖。有鑑於牡丹社事件 時日本由南部的瑯嶠登陸,因此命劉永福分兵駐防恆春、東港一帶。另為了防範日軍自 南崁登陸,由背面進攻臺北,又以丘逢甲的義軍及林朝棟的棟軍駐守南崁、新竹一帶。 整個臺灣呈現劃地分防的狀態,很容易造成各使意氣、不相支援的後果。」 資料二:「民主國的兵力雖有約十萬人,但組成分子參差不齊,來自湖南、安徽、福建、 廣東各地,各個自稱統領,前線指揮系統難以確立。此外,兵員多是臨時招募,缺乏訓 練,很難服從軍令,其中還有不少是海盜、土匪。而士兵入伍的目的也不是要抵抗日 軍,他們只關心能否拿到報酬。這些各省兵勇彼此衝突,也與臺灣當地土勇不合。」 請問上述兩則資料認為臺灣民主國失敗的主因為何? (A)兵力不足 (B)無法統合 (C) 族群械鬥 (D)水土不服 解答 B 49. ( )林呈祿在〈六三問題の歸著點〉中提到:「當今帝國的統治方針,是依據實際上的考慮而 制定。因為臺灣的三百四十萬漢民族有悠久的歷史、特殊的民情風俗、固有的思想文 化,是否能與內地的大和民族用同一制度統治,不無疑問。將帝國議會所制定的法律施 行於臺灣,這種忽視殖民地特性的做法,並不是最好的殖民地統治政策。」關於上述論 點,下列何者正確? (A)林呈祿提出臺灣具有特殊性,反對日本同化政策 (B)林呈祿認 為臺灣歷史文化與日本相同,理應同化 (C)林呈祿認為日本不願廢除《六三法》而強化 差別待遇 (D)林呈祿認為日本忽視臺灣獨特性,阻止臺灣獨立 解答 A 50. ( )資料一:「日本內地的友人們支持議會運動,主要是認為必須改善統治惡政,才能使臺灣 人永為日本帝國的忠良臣民。」 資料二:「日本統治當局自始就認為,設置臺灣議會表面上是殖民地自治,其實包藏著臺 灣獨立的企圖,只要日本當局稍一鬆手,以臺灣全島為範圍的民選議會一旦設立,就會 離帝國統治愈來愈遠。」 關於上述兩則對於「臺灣自治」議題的看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資料一認為日本 不應該擁有殖民地,支持臺灣獨立 (B)資料二日本政府的態度,使得臺灣從未有過地方 自治 (C)資料一認為,臺灣人要求自治,只是為了反對日本殖民政策 (D)臺灣出現「臺 灣自治」的議題,是在二次大戰之後 解答 C 51. ( )在一份 1930 年針對「專賣局臺北煙草工場」女工所進行的口述問卷裡,發現煙草女工口 中的偉人包括了昭和天皇、石塚英藏總督、蔣介石、「大發明家愛迪生」、「建立義大利法 西斯政權的墨索里尼」和「研發飛行船的德國伯爵齊柏林」等。被訪問的女工中,一半 以上是20~30 歲,沒念過書的約占一半。請問上述情形反映出日治時期臺灣社會怎樣的 圖像? (A)推動同化政策有成效,極右派人物得到敬仰 (B)這些偉人都是日本對外擴張 的敵人 (C)殖民教育透過保甲制度達到教育普及的目標 (D)對中國與國際事務有所了 解,並非封閉島嶼 解答 D

(8)

52. ( )有一段史料記載:「林爽文之亂,泉人為義民擊賊。陳周全以泉人謀逆,漳人亦為義民敗 之。」請問其背後最主要的原因為下列何者? (A)官府極力籠絡泉州人 (B)政府利用祖 籍衝突,弭平戰亂 (C)泉州人較效忠清廷 (D)泉州人常被漳州人欺壓 解答 B 53. ( )「局勢危急,日寇將至。我如屈從,則家鄉將淪于夷狄;如予抗拒,則實力較弱,恐難 持久。業與列國迭次磋商,僉謂臺灣必先自立,始可予我援助。……爰經大會議決,臺 灣自立,改建民主國;官吏皆由民選,一切政務秉公處理。但為禦敵及推行新政,必須 有一元首,俾便統率,以維持秩序而保安寧。巡撫承宣布政使唐景崧為萬民所敬仰,故 由大會公推為臺灣民主國總統……。」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臺灣士紳希望趁機脫離 中國而獨立建國 (B)臺灣士紳想藉由此組織來爭取列強支援 (C)臺灣民主國的組成受當 時革命派的影響 (D)臺灣民主國打算欲與日本聯手推翻清朝 解答 B 54. ( )「臺灣總督建議日本政府採用新政策:其一、建議臺灣總督不限由軍人擔任。其二、用 懷柔政策統治。」下列哪兩件事影響上述日本政府修正統治方針的作為? (A)霧社事 件,第一次世界大戰 (B)噍吧哖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 (C)霧社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 (D)噍吧哖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 解答 B 二、多選題 1. ( )梁啟超建議臺灣仿照愛爾蘭對抗英國人的方式,逐步取得參政權。下列哪些組織符合這 個方式? (A)《六三法》撤廢期成同盟會 (B)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 (C)臺灣地方自治 聯盟 (D)新臺灣文化協會 (E)發行《臺灣民報》 解答 ABCE 2. ( )清治臺灣在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等支持自強新政的官員主政下,其近代化建設的成 果堪稱當代中國最具典範的省份。請問其具體建設包含哪些方面? (A)重視後山的開發 (B)機器採煤 (C)設立新式學校 (D)派遣海外留學生 (E)成立海關稅務司 解答 ABC 3. ( )「這些年輕人對地主派領導的文化協會愈發感到不滿,他們批評霧峰三少爺林獻堂是個 『感而後應、迫而後動、推而後行、不得已而後起』的人,蔡培火則是『地主階級捧出 來的發言人』。」請問下列哪些團體較有可能支持上述說法? (A)臺灣工友總聯盟 (B)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C)臺灣農民組合 (D)新臺灣文化協會 (E)臺灣共產黨 解答 CDE 4. ( )下列有關日治時期內地延長主義與皇民化運動的比較,哪些是正確的? (A)總督出身: 前者是文官,後者是武官 (B)同化或皇民化政策的調整,都與戰爭有關 (C)總督治臺的 依據都是《六三法》,並未調整 (D)兩者多少都使臺灣有日本化的趨勢 (E)前者曾打壓 臺人的社會民族運動;後者則一度讓臺人參與地方自治選舉 解答 ABD 5. ( )臺灣總督府首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在日本取得臺灣的當年底,就希望藉由教育將臺灣人 改造為「日本人」:「在維持新領土的秩序上,以威力征服其外形的同時,應另征服其精 神,也就是使其日本人化。改造他們的思想與日本人的思想同化,必須使他們成為完全 同樣的國民,而征服精神即是普通教育的任務。」請問下列哪些政策符合學務部長的主 張? (A)公學校和小學校 (B)日臺共學 (C)六年義務教育 (D)皇民化運動 (E)成立臺 中中學校 解答 BCD 6. ( )小瑄在一段史料中看到:「生番殺琉球島民五十四人,有十二人逃生。次年,又劫備中州 佐籐利八等四人……。」以及「事竣,遂會督部疏請設縣,命其名曰『恆春』;得旨曰:

(9)

『可』。」根據這段史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恆春置縣是為了要杜絕「番地無主 論」的說法 (B)資料所述為羅妹號事件 (C)資料所述為牡丹社事件 (D)清廷派沈葆楨 來為此事件處理善後 (E)史料中政府的動作有「積極」治臺的打算 解答 ACDE 7. (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臺灣民眾的生活,下列哪些內容符合事實? (A)家裡不得儲 糧,所需由公家配給 (B)被迫信仰神道教與改日本姓名 (C)家中學齡兒童可就讀國民學 校,同學中除了臺灣人,還有日本人 (D)年滿 25 歲且有一定收入,即可參與地方選舉 的投票 (E)與友人偕同參加「臺灣文化協會」,啟迪臺人民智 解答 AC 8. ( )學者主張,臺灣近代民族運動曾歷經兩次路線之爭:第一次在 1919 年末到 1920 年初, 爭論的主題是應撤廢六三法案或要求臺灣自治;第二次是1926 年到 1927 年間,爭論主 題是民族運動或階級鬥爭。請問:關於這兩次分期與爭論,下列說明正確的有哪些? (A)第一次的爭論焦點在追求同化或特殊性 (B)第一次爭論最後確立追求與日本同化 (C)第二次之爭涉及社會主義與農工問題 (D)第二次之爭使民族運動走向分裂對立 (E) 前者有助凝聚臺人意識,後者則因部分團體左傾而遭當局取締 解答 ACDE 9. ( )清治臺灣初期,大陸官員若要到臺灣當官,可能會面臨哪些狀況? (A)福建人不能在臺 灣作官 (B)來臺的官員並無任期上的限制 (C)文官可以攜眷上任,武官則不准攜眷上任 (D)士兵皆由大陸調派,三年輪調換班一次 (E)來臺的官員常因任期短,無心治臺 解答 ADE 10. (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發展的敘述,哪些是正確的? (A)初等教育強調國語教育為核心 (B)初期依隔離、差別待遇原則建立學校及招收學生 (C)臺北帝國大學是專門為臺人設立 的 (D)在臺升學容易,海外留學風氣不盛 (E)為配合「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政 策,鼓勵臺人子弟就讀實業學校 解答 ABE 11. ( )「1927 年,制定『臺灣憲法』的呼聲高亢,與政治運動路線產生分歧、體制內的溫和請 願備受抨擊有關。連著好幾年,臺灣議會請願運動勞師動眾、所費不貲,但卻毫無所 成,反抗陣營內部早已有不滿的聲音,批評這種體制內的運動『太過溫和』、是『叩頭哀 求』的運動、根本不可能達成,不少人主張終止請願,另採激進的手段。」請問下列哪 些團體,支持上述說法? (A)臺灣文化協會 (B)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C)新文協 (D)臺 灣農民組合 (E)臺灣共產黨 解答 CDE 三、非選題 1. 資料一:「日本特別注意臺灣的物產,主要是因曾鎖國多年,對於『哪樣商品在哪個地方販賣比較 有利?海外需要哪種日本商品?』等貿易必須的經濟情報完全無知。又因不平等條約以及貿易主 導權被西方國家掌握,明治政府建立後十年間連續入超,財務相當吃緊。」 資料二:「臺灣古木一望無際,幾十年可取之不盡,東北山地產煤炭,民間開礦的人雖少,但淡 水、基隆兩港每年仍可輸出煤炭一百萬擔。噶瑪蘭的好木材多達五、六十種,各地產石油、硫 磺、藍靛、茶葉、樟腦等。正如李仙得所說:『臺灣島可列為世界物產富饒地區之一。』如果從現 在開始,命令日本富商或世族出資讓臺灣原住民開墾土地,再逐漸開發礦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1) 根據資料一應是日本在哪一事件後的狀況? (2) 臺灣發生哪一事件後,日本可以獲得資料二的訊息? 解答 (1)黑船事件(培里叩關) (2)羅妹號事件

(10)

四、混合題 1.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殖民體制對臺灣社會造成最大的衝擊,莫過於日本統治者所引介進來的資本主義與現代化。 資本主義瓦解了原有的農村經濟,大幅改變了臺灣人的生活方式。現代化則是帶來知識與文化的 啟蒙,使舊有的思維模式起了巨大的轉變。資本主義與現代化運動,是二十世紀人類歷史發展中 無可抵擋的趨勢。由於資本主義的出現,全球各地才有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普遍現象。也由於有現 代化的運動,全世界才開始朝向科學、理性的生活去追求。然而,資本主義與現代化之引進,並 非出自臺灣人民的意願,而是在殖民制度下被迫接受的。因此,臺灣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發展是 依附於日本殖民統治的擴張而進行的。沒有殖民體制的建立,就沒有現代生活的改造。因此,對 於臺灣的知識分子而言,這就構成兩難式的選擇。如果是接受現代化,幾乎就等於一併要接受殖 民化;但是,如果是要抗拒殖民化,也似乎同時要抗拒現代化。這種價值選擇上的困境,一直苦 惱著整個日治時期的知識分子,在臺灣新文學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都可以發現作家不斷透過文 學形式來探討殖民化與現代化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根源就是起自於殖民體制的建立。 資料出處:陳芳明著,《臺灣新文學史》(新北:聯經,2011),頁 44~45 (1) 根據資料所言,造成臺灣知識分子苦惱的原因,應該在於 (A)對西方思想的陌生 (B)對傳統 觀念的留戀 (C)對鄉土社會的情感 (D)對殖民政策的抗拒 (2) 根據資料所言,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所面臨的兩難是什麼?(非選擇題,30 字內) (3) 對於資料所言:「沒有殖民體制的建立,就沒有現代生活的改造。」你的看法為何?(非選擇 題,60 字內) 解答 (1)D (2)必須面對臺灣在殖民化與現代化之間所產生的矛盾 (3)認同:臺灣資本主義與 現代化的發展是依附於日本殖民統治的擴張而進行的,沒有殖民體制的建立,就沒有現 代生活的改造;不認同:資本主義或現代化,不一定要隨著殖民體制才能引入,也可能 透由有識之士或不同型態的政權引入 2.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臺灣的階級運動具有濃厚的民族運動性格。主要的原因在於:農民組合與工友會抗爭的對象 以日本大資本家為主,且在爭取經濟權益的同時,也是對總督府的政治鬥爭,而且不少本島人中 產階級的工商活動,也同樣受到總督府與日本大資本家的干涉,因此不少本島人中產階級會同情 並援助農民組合與工友會。 由於臺灣的中產階級勢力甚強,因此臺灣的民族運動無法完全轉變為階級運動,與總督府及 日本大資本家對抗時,才可能跟階級運動合作。但若從民族運動的立場而言,只有總督府及日本 大資本家的從屬者,才會被當成非我族類。基於這種特殊的情況,臺灣的社會運動很明顯地同時 兼具階級運動與民族運動之性格,而兩者雖會互相競爭卻非互相對立。……本島人至今尚未有參 政權,因此臺灣必須以中產階級為中心,結合有產與無產階級,帶領民眾爭取政治自由,促使臺 灣社會盡速走向近代社會。 日本統治臺灣三十年,最初國內外各界都曾懷疑日本是否具備經營殖民地的能力,如今其政 績被誇讚為殖民地經營成功的罕見範例。臺灣資本主義化的過程中,雖然讓日本大資本家居於壟 斷的地位,教育方面明顯是有利於日本人,但本島人的生產力、財富與文化程度,比起日本統治 之前也有顯著的提升。只有政治方面,住民參政權完全付諸闕如,總督之專制可謂世界殖民罕見 之事例。 如今,本島人之政治自覺已被喚醒,總督府若執意要等到380 萬本島人內地化後再賦予政治 權,則同化政策絕對無法貫徹。為因應臺灣社會的轉變,統治政策應該有所調整,而所謂臺灣統 治的成就,也是促使統治政策不得不改變的契機。這種趨勢也充分地顯示,帝國主義之發展必然 是帝國主義的矛盾發展。 資料出處:何義麟,《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五南,2014),頁 94~95 (1) 根據引文,作者欲討論的主題應為下列何者? (A)殖民臺灣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B)日本 殖民統治的成就 (C)無產階級運動 (D)臺灣中產階級的政治立場

(11)

(2) 作者指出臺灣的社會運動明顯兼具階級運動與民族運動之性格,主要的原因為何?請試著用自 己的話說明(非選擇題,120 字內) (3) 文章的最後指出「帝國主義之發展必然是帝國主義的矛盾發展」,作者為何會做出這樣的結論, 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明(非選擇題,50 字內) 解答 (1)A (2)參與社會運動者包括中產與無產階級。臺灣中產階級推動民族運動,反對的是殖 民政府,而非反對全部的資本家,而農工發起的階級運動,是針對日本大資本家,也是 反抗總督府的政策。但臺灣中產階級的發展受到日本資本家與總督府干涉,因此也會參 與階級運動 (3)日本對臺灣的殖民政策與資本主義化,促使臺人政治自覺提升,導致總 督府必須給予臺人參政自治權來維繫統治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當對問題回答產生困難時,不要硬掰,你可以誠 實承認自己知識有限,無法作答。這樣老師馬上

 當對問題回答產生困難時,不要硬掰,你可以誠實 承認自己知識有限,無法作答。這樣老師馬上會轉

六、參加本校專任運動教練甄選人員錄取後,具有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 任管理辦法第 12 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與第 33

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下稱本會)因辦理推廣各項水中運動活動(競賽)、志工活

定義問題 統整資訊 概念圖【行動版】.

上課時,你總是自 動的舉手想回答老師 的發問問題,上課態 度認真又專心,真是 個好孩子!皆下來的

國小中高年級組:第一階段比賽將出 10 題國中等級單字,完成後將審查現場學生之分數,取 前 100 名繼續進入第二階段比賽,並列同分者得佔一個名額,若有與第 100

有考生認為閱讀能力中的長答題難以取得高分,細察原因,在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緊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