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代唐詩學中的四唐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明代唐詩學中的四唐論述"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計畫名稱:【明代唐詩學中的四唐論述】 計畫編號:NSC 87-2411-H-002-006 執行期限:86 年 8 月 1 日至 87 年 10 月 31 日 主持人:蔡 瑜 執行機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中文摘要 本計畫對於【明代唐詩學中的四唐論 述】的探討分成二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四 唐觀念遞嬗發展的歷史背景。明代在唐詩 學的深化上受到三方面思潮的拉鋸而不斷 地有所調整,其一是創作與批評的糾葛, 其二是時代與才性之爭,其三是詩的真偽 之爭,呈顯出既建構了凝定的初、盛、中、 晚的四唐分期,又頻頻在各期之中作出更 為細膩的各人、各體的風格區畫,這與明 代對於唐人詩集搜羅日豐的條件,以及因 創作而開展評論的需求密切相關,形成對 時代論的補充,但也適正說明出單一架構 的不足,不但凸顯出才性的意義,也蘊蓄 了解構時代論的能量。由於時代分期論根 源於「聲音之道與政通」的政教觀念,在 理論體系的發展與運用時不免與尋求保守 穩定的政治力量結合,重新檢討作品形成 的複雜因素,有助於使詩從政治附庸的地 位析出,其中才性的討論便居重要的地 位。此外,相應於擬古所帶來的膚廓虛矯 與因商業經濟興起所造成的社會變動,詩 與小說、戲曲等俗文學對話的機會增加, 詩的文人化走向受到嚴重的質疑,詩之本 質的討論,以及如何呈現人之性情,乃至 於民歌的意義,都衝激著唐詩評價體系的 反省。 第二部分是四唐區畫的深化與解構。 初唐觀念在高秉因應明初時代氛圍的需求 而確切區畫之後,前七子「詩必盛唐以前」 的主張雖內涵了對初唐作家某種程度的肯 定,但重點並不在此。至楊慎《四溟詩話》 才一本追源溯流的精神由初唐上溯六朝漢 魏,對初唐近於漢魏六朝並濫觴盛唐之功 高度肯定。後七子李攀龍的再起擬古更 甚,取徑更狹;王世貞《藝苑卮言》則多 論初唐之作,別其與齊梁、中晚唐之異, 並重初盛的風氣已然不易動搖;謝榛乃有 並選初、盛唐十二家及李杜以為法之說。 其後胡應麟《詩藪》中對於初唐詩人的論 列在質量上皆大有開拓,不但對初唐詩體 裁風格掘之更深,初、盛之別更嚴,斟酌 損益乃有初唐十二家之說,初唐調不再僅 是詞藻豐饒,更且是氣象宏遠,已與盛唐、 中唐、晚唐並列為各樹一幟的風格術語, 至於陸時雍《詩鏡總論》論詩有神韻說的 傾向,反對李杜的縱才逞意,故亦對初唐 的細膩風韻頗致其意。 在盛唐詩人詩風的論列上,則走向嚴 別體裁,如論唐無五言古詩,而特重盛唐 的七言歌行與律詩絕句;並由李杜二大家 逐漸擴充注意力於盛唐諸家,此一走向一 方面來自於格調說本身的修正反省,對盛 唐的範疇作實質的剖析,有意綰合時代與 才性的鴻溝,故王孟高岑及其他各家各體 的特色皆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另一方面 則是來自重性靈的公安、竟陵派等的衝 激,袁宏道從性情貴真的角度肯定一代有 一代之詩,袁中道則進一步推崇王維、李 頎蘊藉之美,批評李杜過於披露;鍾惺、 譚元春調合七子與公安,亦重發顯性靈與 渾厚蘊藉,卻在詩作取捨上與前人大異其

(2)

趣,顛覆了過去的典律與家數;至於陸時 雍則多有偏取王、孟,批評李、杜的論述。 這些評論在表面上看來只是對盛唐作品在 家數、風格上的取捨不同,實則,對於李 杜盛唐地位的顛覆,也正是對於時代格調 說的解構。 初盛唐的重視與格調詩說的流行相始 終,其中雖間有對中晚諸作持肯定態度 者,但因為以初盛格調為判準,並無實質 的開拓意義。故中唐詩的價值實有賴於性 靈詩說的推波助瀾,自公安主張不避俗 露、奇怪,元白便漸次有了重要的地位, 鍾惺、譚元春的另類觀點,雖然有助於各 期邊緣詩人詩作的再評價,但樸厚的主 張,對中晚唐詩人風格的肯定仍然非常有 限。至於陸時雍則對中晚唐詩人好異好 詳、好刻好苦、過求奇巧的作風深為不滿, 但在批評之中實深化了中晚唐詩的特質。 值得注意的是明人多採中晚唐詩並論的方 式,而論述的內容實偏於中唐之作,晚唐 之作在格調的角度或是在性靈的角度,乃 至於企圖融合二者的詩說中都相當程度被 忽略,因此,在晚明胡震亨以前,明代的 四唐論述中,晚唐詩風的開拓與價值的肯 定是最為有限的。到了胡震亨以其家藏之 富,既完成《唐音統籤》的浩繁工程,為 清《全唐詩》所本,其中〈唐音癸籤〉更 彙集整理歷來重要的唐詩評論,始得以遍 歷綜覽的功力,對於唐詩各期各家的詩風 給予儘可能詳盡完整的討論,當四唐分期 從各種流派之爭解放後,唐詩的全貌方得 以具體展現。 明代趨於穩定的四唐區畫,在反覆論 辯與折衝之後,時代論的色彩已漸趨淡 化,才性與性靈的主張更凸顯出詩學標準 的多元可能,故而,雖然四唐之分沿用不 絕,實則已成方便指涉的風格術語,其內 涵隨著不同的理論取向而變動不已。 英文摘要

The project, "The Idea of Four Tangs in the Ming Dynasty's Study of Tang Poetr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deals with the historical setting of the idea of Four Tangs (Early, High, Middle, and Late). Three debates dominate the study of Tang poetry in the Ming Dynasty. They are: (1) the

entanglement of writing and criticism, (2) the importance of time and talent, and (3) the authenticity of poetry. These debates evolved as more and mor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appeared and the idea of Four Tangs became more and more sophisticated.

The second part deals with the sophistic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the distinction of Four Tangs. Beginning from Gao Bing's conceptualization of Early Tang, which reflects the tendency of the early Ming's scholars to refocus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ang poetry, the idea of Early Tang was enlarged, revised, and transformed into a characterization of style, instead of time period. As a result, Four Tangs started to be used as four general styles of Tang poetry.

The discussion of High Tang developed in two direc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demarcation of forms became more rigorous and emphasis was put on chi-yen-ke-hsin (七 言歌行), leu-shih (律詩), and jueh-chu (絕 句). On the other, more attention was paid to poets other than the great two, Li Po and Tu Fu. It reflects not simply the selection of different poets and styles, but also diminishes the importance of Li Po and Tu Fu and deconstructs the idea of Four Tangs as a periodization.

(3)

The discourse on Middle and Late Tangs was meager and minor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n Early and High Tangs. In general, Ming's scholars tended to treat middle and late Tangs together and focus more on poems from middle Tang.

The distinction of four Tangs became standardized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on and debate, Four Tangs as periodization terms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Four Tangs as stylish terms and there arose a pluralism of styles as more and more different poetry scholars joined the

discussion. 計畫緣由與目的 明代在唐詩學的發展歷史上,相對於 宋金元的醞釀成型,是一個唐詩理論空前 興盛蓬勃的階段,其理論一方面受當代政 治局勢、文化思潮的衝擊,另一方面與前 代文學批評有著承傳遞嬗的關係,形成了 復古與求真的抗衡。亦由於復古理論經前 後七子前呼後應的叫響「詩必盛唐」的口 號,使復古詩派儼然成為唐詩的代言人, 掩蓋了其他反對擬古者的唐詩評論。這是 著眼於當代以創作導向而存在的流派研究 中,難以避免的傾向,因而無法兼顧唐詩 評論史之流變發展。因為不但被歸於一派 的成員觀點有所差異,即或對立的主張也 可能主要在於對創作的不同態度,而在唐 詩評論上卻可能具有開展的意義,更有許 多難以歸類或主張並不如是激烈的詩評理 論會在這樣的論述架構中失去發言的位 置,故而從唐詩學研究的立場出發,所重 視的是唐詩如何在這些紛爭與反省中被認 識、區劃、取法、評價,其間的映照與流 變透過整體的觀照,才足以彰顯明代在唐 詩學史的位置。 由於明代是四唐分期凝定的階段,自 高秉《唐詩品彙》之後,多以初盛中晚的 架構論唐詩,但因主張不同,四唐在明代 的論述並不平衡,復古詩派主要在於對初 盛期詩的開拓,性靈詩派則對中唐詩的價 值重予肯定,而竟陵詩派的意義不在於偏 重初盛或中晚,而在於對各期詩人詩作的 選取與評價都採用了異於主流論述的邊緣 觀點,對發展至明代的唐詩學實為一另類 思考。此外,胡應麟《詩藪》在詩歌史脈 絡下重新定位四唐詩,呈顯出時代風格與 個人才情兩大要素在唐詩評論中的糾轕。 胡震亨《唐音統籤》的編纂更意味著全面 性的整理保存唐詩,乃是一切反省論辯的 基礎。 基於如此的背景,本計劃企圖透過四 唐區劃、作家、作品、風格、體裁的取捨 評論來說明:明代唐詩學在四唐建構上的 演變發展。 計畫結果與討論 本計畫的主旨在於凸顯明代唐詩學於 四唐分期論上的實際發展情形,顯示出明 代趨於穩定的四唐區畫,在反覆論辯與折 衝之後,時代論的色彩已漸趨淡化,才性 與性靈的主張更凸顯出詩學標準的多元可 能,故而,雖然四唐之分沿用不絕,實則 已成方便指涉的風格術語,其內涵隨著不 同的理論取向而變動不已,直到明末才出 現集搜佚與評論之大成的鉅作,為後世留 下最紮實的唐詩研究基礎。計畫的結果與 意義已析論於摘要部分,茲不贅述。本計 畫的結果使明代的唐詩學發展獲得集中的 討論,也得以從唐詩的角度切入明代各家 流派的紛爭,尤其對於影響傳統詩學甚鉅 的「聲音之道與政通」觀念在明代的建構 與解構作出析辨,這成果實為歷代唐詩學 極為重要的環節。

(4)

計畫成果自評 本計畫經執行後,完全達到預期的目 標,亦即理析出明代在四唐分期論上的演 變發展,及此發展與明代詩學流派的互動 過程,顯示出創作與批評的糾葛、時代與 才性之爭、詩的真偽之辨等對分期論的衝 擊,在詩體、家數、風格區辨日趨細密的 同時也相當程度顛覆以時代音聲論唐詩的 單一理論建構;換言之,在多元對話與思 辨的反覆辯論後,明代末期得以進入一個 建立整齊均衡之唐詩史論的階段;然而, 任何詩歌理論總是根基於所處時代的土 壤,反映著不同時代的文學需要,嚴格說 來絕對客觀的詩歌史並不存在,歷史詮釋 也必然是不斷變動的,所以,隨著清代詩 學的演進,唐詩史與唐詩學都必然還有著 不同的風貌,有待繼續探討。 從唐詩史在明代的建構乃至解構的辯 證對話中,實有助於我們反省當代的文學 問題。有見於明人在尋索其時的詩歌創作 方向而頻頻與唐詩對話,又從詩歌的具體 走向中反省諸如性靈才性的問題,其中糾 葛愈是紛繁愈足以顯現出意義的深刻;同 樣的,當我們反省現代詩該何去何從,是 否應與傳統詩學對話,又該如何對話?在 現代詩漸漸失去當代讀者時,又如何反省 情性與時代的對話問題,使現代詩不致走 向矯情或是獨白的封閉中。傳統的詮釋與 建構必須建立在與當代的互動對話,才能 彰顯其文化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舉要) 《宋文憲公全集》宋濂 四部備要本 《誠意伯文集》劉基 四部叢刊本 《高太史鳧藻集》高啟 四部叢刊本 《高太史大全集》高啟 四部叢刊本 《皇明文衡》王褘 四部叢刊本 《懷麓堂集文前後稿》李東陽 嘉慶八年學 易堂重鐫本 《何文肅公文集》三十四卷 何景明撰明代 論著叢刊台北偉文出版社 《弇州山人四部稿》王世貞 明代論著叢刊 《四溟山人全集》二十四卷 謝榛 明代論 著叢刊 《宗子相集》十五卷 宗臣 明代論著叢刊 《對山文集》十卷 康海 明代論著叢刊 《徐天目先生集》二十一卷 徐中行 明代 論著叢刊 《滄溟先生集》三十二卷 李攀龍 明代論 著叢刊 《王氏家藏集》王廷相 明代論著叢刊 《空同先生集》六十三卷 李夢陽 明代論 著叢刊 《渼陂集》王九思 明代論著叢刊 《袁中郎全集》袁宏道 明代論著叢刊 《白蘇齋類集》袁宗道 明代論著叢刊 《珂雪齋前集》袁中道 明代論著叢刊 《珂雪齋近集》十一卷 袁中道 明代論著 叢刊 《徐文長逸稿》二十四卷 徐渭撰明代論著 叢刊 《譚友夏合集》譚元春 明代論著叢刊 《隱秀軒詩集》鍾惺 明代論著叢刊 《焦氏澹園集》四十九卷 焦竑 明代論著 叢刊 《少室山房類稿》胡應麟 萬曆四十年刊本 《唐雅》二十六卷 張之象編 明嘉靖壬子 刊本 《唐詩類苑》二百卷 張之象編 明萬曆辛 丑校刊本 《唐詩所》四十七卷 臧懋循編 明萬曆丙 午刊本 《唐詩解》五十卷唐汝詢編明萬曆間刊本 《唐詩歸》三十六卷鍾惺譚元春同編 明崇 禎十四年古唐詩歸合刻本

(5)

《唐音輯注》十二卷元楊士宏編、明張震 輯注 明初廣勤堂刊本 《雅音會編》十二卷 康麟編 明初刊黑口 本 《李杜詩選》十一卷 楊慎等選 明吳興凌 濛初刊本 《唐百家詩存》一百六十九卷附唐詩品一卷 朱警重編 明嘉靖間刊本 《唐詩二十六家》五十卷 黃貫曾編 明嘉 靖甲寅 刊本 《中唐詩》八十一卷 蔣孝編 明嘉靖庚戌 原刊本 《廣十二家唐詩》八十一卷 陸汴編 明刊 本 《李于鱗唐詩廣選》七卷 題明李攀龍編 凌弘憲重編 明吳興凌氏刊本 《新刻李袁二先生精選唐詩訓解》七卷 題 李攀龍編 日本翻明萬曆本 《唐詩歸》三十六卷 鍾惺、譚元春同編 明 萬曆間原刊本 《李杜詩通》六十一卷 胡震亨編 清順治 庚寅秀水朱茂時刊本 《晚唐十二名家詩集》十二卷 朱之蕃編 明萬曆戊午金陵朱氏刊本 《唐中晚名家詩集》姜道生編 明天啟甲子 雲陽姜氏原刊本 《晚唐詩》六十卷 龔賢編 明末刊本 《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輯 木鐸出版社 《詩藪》胡應麟 廣文書局 《唐詩談叢》胡震亨 古今詩話叢編廣文書 局 《唐音癸籤》胡震亨 世界書局 1977 《升菴詩話箋證》楊慎著 王仲鏞箋證 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87 《明代文學批評史》袁震宇等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91 《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孫琴安陝西人民 教育出版社 198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 第一講的開始, 我們就明確地指出: 線性代數是研究線性空間, 即向量空間、 模和其上 的線性變換以及與之相關的問題的數學學科。 這一講中,

項目 系別 四技產學訓合作訓練計畫專班 每學期收費 24,000 元/每學期(含學生平安險). 上課地點 大一: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為使本協定更明確,第 10.04 條及第 11.03 條亦不適用於任何 現行或未來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之國際合作計畫。.

Network(O*NET)就在這樣的因素下進行發展並計畫取代 DOT 這樣的職業資訊系統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發展 O*NET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以小組形式,討 論對「考試」的 感受及看法,是 否贊成以「持續 評估」作為考核 成績等,從而帶 出「考試」源出 隋唐科舉制,並 被史家及歐洲視 為偉大發明。.

孟郊(751-814),字東野,中唐詩人。現存詩歌約 500 餘首,多為五言短篇 古詩,沒有律詩作品。孟郊為唐代苦吟詩人的代表,

……新羅使節到唐長安 89 次,阿拉伯大食使節進入長安 41 次,林邑 24 次,日本 遣 唐使 14 次,真臘(音:立)11 次,師子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