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研究"

Copied!
2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蔣姿儀

蔣姿儀

蔣姿儀

蔣姿儀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

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

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

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

關係研究

關係研究

關係研究

關係研究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林婉玲

林婉玲

林婉玲

林婉玲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研究

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研究

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研究

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研究

林婉玲

林婉玲

林婉玲

林婉玲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地區不同背景變項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 差異情形,並分析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性及預測作用。為達上述 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九十七學年度就讀台中縣、市幼托園所之 大班幼兒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共735對親子為研究樣本,利用自編「父母教養 方式量表」和「幼兒社會能力量表」為研究工具,以Likert四點量表計分,再將 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t–test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Pearson 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台中地區之幼兒父母較傾向採取「開明權威型」之教養方式,其次依序為「專 制權威型」、「過度保護型」,而以採「忽視冷漠型」的方式為最少。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父母教養方式之差異情形 (一)「獨生子女」的父母,傾向以開明權威型之教養方式顯著高於出生序為「第 三或第四」之幼兒父母。 (二)不同母親年齡、家庭社經地位之幼兒,其父母教養方式有顯著差異。 (三)幼兒性別、家中子女數、家庭結構、父親年齡與父母教養方式無顯著差異 存在。 三、台中地區幼兒社會能力以「溝通能力」較佳,其次依序為「人己關係」、「獨 立性」、「工作能力」、「自主性」,而以「陌生與公共場合反應」之能力 較不佳。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社會能力之差異情形 (一)不同性別之幼兒,其社會能力有顯著差異;女生在社會能力各層面的表現

(3)

(二)不同家庭結構之幼兒,其社會能力有顯著差異;在「陌生與公共場合反應」 分量表中發現,「三代同堂」之幼兒顯著高於「大家庭」之幼兒。 (三)不同父母年齡、家庭社經地位之幼兒,其社會能力有顯著差異。 (四)出生序、家中子女數與幼兒社會能力無顯著差異存在。 五、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積差相關 (一)「專制權威型」和「忽視冷漠型」之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各分量表及 總量表皆未達顯著相關。 (二)父母愈是採取「開明權威型」教養方式之幼兒,其在「溝通能力」和「人 己關係」方面表現愈佳。 (三)父母愈是採取「過度保護型」教養方式之幼兒,其在「工作能力」、「溝 通能力」、「自主性」、「獨立性」、「人己關係」及「幼兒社會能力總 量表」各方面表現愈不佳。 六、家庭社經地位、幼兒性別能有效預測父母教養方式。 七、幼兒性別、家庭社經地位以及「過度保護型」教養方式最能有效預測幼兒社 會能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分別對父母、政府、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 出建議。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 關鍵字::::父母教養方式、幼兒社會能力

(4)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in the Area of Taichung

WAN LING, LIN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probe into different situ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in the area of Taichung. This study also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and predictable func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employed for this study. There were 735 couple parent-child from the Area of

Taichung participated this study in the school year of 2008.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e study were Parenting Style Scale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Scale with

four-points Likert scale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ubjects were analyzed by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including descriptiv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findings were as the following:

1. In the area of Taizhong, parenting styl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tended to be more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followed by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overprotection

parenting”. However, “neglecting parenting” was the least.

2.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parenting style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1) The parenting style of the “only-child” tended to be much more”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than the parenting style of those who’s birth order was the third or the

fourth.

(2)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different parenting styles, the ages

of mothers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ldren’s gender, number of

siblings,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 ages of fathers.

3. In the area of Taizhong,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was better in “communication

ability”, followed by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dependent character”, “working ability” and “autonomy”. However, “response in unfamiliar and public

(5)

4. The diffe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between the children’s gender: girls were better than boys at every aspect of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between the

family structure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between the

ages of parents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4)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between the

birth order and the number of siblings.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of the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between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and “neglecting parenting”.

(2) The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 facilitates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in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3) The overprotection parenting style stunts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6. Th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ren’s gender can make predictability on

the parenting style.

7. The finding indicated that the children’s gender,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verprotection parenting” style can predict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government, practice worker

and further research are illustrated.

(6)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ⅠⅠⅠ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 ⅢⅢⅢ 目次 目次 目次 目次... ⅤⅤⅤ 表 表 表 表圖圖圖目次圖目次目次目次... ⅦⅦⅦ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緒論緒論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之探討--- 10 第二節 幼兒社會能力之探討--- 37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相關之研究--- 51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第三章 研究研究研究研究設計設計...設計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0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76 第六節 資料的處理--- 79

(7)

第四 第四 第四 第四章章章章 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結果與討論結果與討論...結果與討論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 81 第二節 幼兒社會能力之分析--- 97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及預測分析--- 116 第五 第五 第五 第五章章章章 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 147 ...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1 參考 參考 參考 參考文獻文獻文獻文獻...... 155 ... 壹、中文部份--- 155 貳、英文部分--- 162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167 附錄一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內容效度調查表】--- 167 附錄二 專家效度名單--- 178 附錄三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之專家審查內容效度統計--- 179 附錄四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預試問卷】--- 184 附錄五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正式問卷】--- 188 附錄六 幼兒社會能力量表【內容效度調查表】--- 192 附錄七 「幼兒社會能力量表」之專家審查內容效度統計--- 201 附錄八 幼兒社會能力量表【預試問卷】--- 206 附錄九 幼兒社會能力量表【正式問卷】--- 209 附錄十 背景變項投入迴歸分析,轉換為虛擬變項對照表--- 211

(8)

表 圖

目 次

表 2-1 單向度教養方式--- 17 表 2-2 雙向度教養方式--- 19 表 2-3 多向度教養方式--- 20 表 2-4 性別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24 表 2-5 出生序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27 表 2-6 家中子女數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29 表 2-7 家庭結構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31 表 2-8 父母年齡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33 表 2-9 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34 表 2-10 社會能力之定義--- 42 表 2-11 性別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 45 表 2-12 出生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 47 表 2-13 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 49 表 2-14 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相關之研究--- 51 表 3-1 預試樣本取樣分配情形--- 56 表 3-2 正式樣本取樣分配情形--- 57 表 3-3 本研究有效樣本基本資料統計--- 58 表 3-4 父母職業之換算方式--- 61 表 3-5 父母教育程度之換算方式--- 61 表 3-6 家庭社經地位換算分類表--- 62 表 3-7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預試結果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64 表 3-8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預試結果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65 表 3-9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之新舊題號對照--- 66 表 3-10 「幼兒社會能力量表」預試結果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70

(9)

表 3-11 「幼兒社會能力量表」預試結果之因素負荷量摘要表--- 71 表 3-12 幼兒社會能力量表之新舊題號對照--- 73 表 4-1 父母教養方式之現況分析--- 82 表 4-2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總量表各題平均數得分排序摘要--- 83 表 4-3 不同性別之幼兒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要表 85 表 4-4 不同出生序之幼兒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 析摘要表--- 87 表 4-5 不同家中子女數之幼兒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得分之單因 子分析摘要表--- 88 表 4-6 不同家庭結構之幼兒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得分之單因子 分析摘要表--- 89 表 4-7 不同年齡的父親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析 摘要表--- 91 表 4-8 不同年齡的母親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析 摘要表--- 93 表 4-9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 析摘要表--- 95 表 4-10 不同背景變項的父母教養方式之差異情形--- 96 表 4-11 幼兒社會能力之現況分析--- 98 表 4-12 「幼兒社會能力量表」總量表各題平均數得分排序摘要--- 99 表 4-13 不同性別之幼兒在「幼兒社會能力量表」得分之

t

考驗摘要表 102 表 4-14 不同出生序之幼兒在「幼兒社會能力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 析摘要表--- 103 表 4-15 不同家中子女數之幼兒在「幼兒社會能力量表」得分之單因子 分析摘要表--- 104 表 4-16 不同家庭結構之幼兒在「幼兒社會能力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 析摘要表--- 106 表 4-17 不同父親年齡之幼兒在「幼兒社會能力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 析摘要表--- 108 表 4-18 不同母親年齡之幼兒在「幼兒社會能力量表」得分之單因子分 析摘要表--- 110 表 4-19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幼兒在「幼兒社會能力量表」得分之單因子 分析摘要表--- 113

(10)

表 4-20 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社會能力之差異情形--- 115 表 4-21 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積差相關--- 117 表 4-22 不同背景變項對「專制權威型」教養方式之多元迴歸分析 118 表 4-23 不同背景變項對「開明權威型」教養方式之多元迴歸分析 119 表 4-24 不同背景變項對「過度保護型」教養方式之多元迴歸分析 121 表 4-25 不同背景變項對「忽視冷漠型」教養方式之多元迴歸分析 122 表 4-26 不同背景變項對幼兒「工作能力」之多元迴歸分析--- 124 表 4-27 不同背景變項對幼兒「溝通能力」之多元迴歸分析--- 125 表 4-28 不同背景變項對幼兒「自主性」之多元迴歸分析--- 126 表 4-29 不同背景變項對幼兒「獨立性」之多元迴歸分析--- 127 表 4-30 不同背景變項對幼兒「人己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 129 表 4-31 不同背景變項對幼兒「陌生與公共場合反應」之多元迴歸分析 130 表 4-32 不同背景變項對「幼兒社會能力」之多元迴歸分析--- 131 表 4-33 不同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工作能力」之多元迴歸分析 133 表 4-34 不同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溝通能力」之多元迴歸分析 135 表 4-35 不同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自主性」之多元迴歸分析 136 表 4-36 不同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獨立性」之多元迴歸分析 138 表 4-37 不同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人己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 139 表 4-38 不同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陌生與公共場合反應」 之多元迴歸分析--- 140 表 4-39 不同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能力」之多元迴歸分析 142 表 4-40 不同背景變項對父母教養方式之多元迴歸分析--- 144 表 4-41 不同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能力之多元迴歸分析 14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4 圖 3-2 研究程序圖--- 78

(11)
(12)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本章共分為五節: 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 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人是社會性動物,任何人都是從依賴、無助的初生狀態,漸漸發展成具有 信念、行為與價值的社會人。一個擁有良好社會能力的人,能與他人建立和諧 的人際關係,在學習工作上或心理衛生上也會有較好的發展。 學者陳幗眉、洪福財(2001)和蘇建文、林惠雅等(1991)認為,以發展 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由一個自然人─充滿與生俱來的 慾望且追求慾望立即滿足的快樂,逐漸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表現出他所處的 文化環境之可接納甚至讚許的社會行為。 社會行為發展的範疇十分廣泛,而其中「社會能力(social competence)」 泛指在人際互動中,表現出有價值和令人接受的行為能力(王珮玲,1992, 2002, 2003)。 幼兒的社會能力(social competence)能預測其未來的社會適應力,也能決 定其在同儕團體中的社會地位(鄭婉玲,2007)。Foster 和 Ritchey(1979)指出, 社會能力具有預測幼兒發展的功能—幼兒時期若無適當的社會能力培養,日後 可能會造成:與人交往困難、低成就感、高攻擊性。Hurlock(1978)亦認為, 三至六歲是幼兒社會能力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此時若發展良好,日後的人際關 係必然和諧。許多研究均已證實社會能力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Dowrick, 1986;

(13)

Kent & Rolf, 1979;Kohn,1977;Van Hasselt, Hersen, Whitehill & Bellack, 1979)。 由此可知,對於社會發展剛啟蒙的幼兒,更應及早重視與培養其社會能力。 在研究者的教學經驗裡觀察到,在團體中,有些幼兒總是受他人歡迎,即 使偶而與他人有爭執,也大都能和平落幕;然而有些幼兒總是被他人排擠在外, 甚至易與他人發生爭執或有攻擊行為。尤其是近幾年來,少子化造就許多小霸 王,幼兒之間的相處似乎更易產生衝突。因此,研究者想探究:目前幼兒的社 會能力為何?是本研究的動機一。 家庭,是個體一生當中接觸時間最長的社會,對學前幼兒來說,更是如此。 家庭除了具備養育的功能之外,也是個體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因此,個體之 精神信念、價值觀、態度、行為與人格塑造,必然深受家庭之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Sullivan, 1953)。父母教養 方式對個人影響之鉅,相信是無庸置疑的,而心理學者與教育學者也都認同父 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吳秀惠、柯澍 馨,1997)。Freud 於 1925 年即指出父母是子女「認同」與「社會化」過程中的 重要依據,父母不適當的教養態度與方式,將對個體日後的人格發展、人際關 係與行為表現產生長久且深遠的影響,甚至出現攻擊、焦慮、不安全、強迫性 人格(黃慧真譯,1994)。 許多研究也證實了父母教養方式對於子女的自我概念(Hoffman, 1994;黃 拓榮,1997;羅佳芬,2002)、人格特質(洪信安,2002)、行為表現(王鍾 和,1993;黃拓榮,1997;羅佳芬,2002)、生活適應(黃玉臻,1997)、學 業成就(張怡雯,2000;羅佳芬,2002;Taris & Bok, 1996)及社會能力(王珮 玲,1992;陳韻如,1993;劉奕樺,1996;林育如、陳淑芳,1999)等方面, 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14)

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社會價值觀不斷的改變,父母教養方式也較以往 有些不同。由於父母教養方式深深影響著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因此,欲瞭解 幼兒之社會能力,需先探究父母教養方式。但研究者在整理文獻時發現,關於 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頗多,而以幼兒父母為研究對象者僅有王珮玲(1992)、 陳如葳(2001)、邱郁雯(2003)、朱家瑩(2006)、葉芊芊(2006)和楊騏 嘉(2008)等六篇,因此,研究者想探究:目前幼兒的父母教養方式為何?是 本研究的動機二。 影響幼兒社會能力發展的因素很多,在個體方面包括:性別、氣質、健康、 語言…等;而外在文化環境因素則有: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社經地位、同儕互 動關係…等。研究者極欲了解各背景變項(性別、出生序、家中子女數、家庭 結構、父母年齡、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式、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進 而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二者之關係。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三。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間 的關係。一方面了解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現況,另一方面了解不同 背景變項對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差異情形,此外,更進一步了解父 母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能力之預測,期使父母藉由對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 能力之了解,能運用適當的教養方式,進而促進幼兒社會能力之良好發展。

(15)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一、瞭解台中地區幼兒父母教養方式之現況,並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父母, 其教養方式之差異情形。 二、瞭解台中地區幼兒社會能力發展之現況,並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 其社會能力之差異情形。 三、探究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與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能力之預測。 五、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給學術界與實務界之參考。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一、現今幼兒父母教養方式之現況為何?不同背景變項的父母,其教養方 式是否有差異? 二、幼兒社會能力發展之現況為何?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其社會能力是 否有差異? 三、幼兒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間是否有相關? 四、不同背景變項是否能有效預測父母教養方式和幼兒社會能力?不同背 景變項與父母教養方式是否能有效預測幼兒社會能力?

(16)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為了讓本研究所使用之變項與名詞更加明確,茲將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變 項與名詞分別界定如下:

一、

、幼兒

幼兒

幼兒

幼兒

Erikson(1963)認為幼兒期(early childhood)是指二歲至三歲的幼兒;Hurlock

(1978)認為幼兒期是指二歲至未滿六歲的幼兒;而盧素碧(1987)認為幼兒 期是指一歲多至滿六歲的幼兒。 本研究所稱之幼兒係指就讀台中縣、市公私立幼托園所之大班幼兒,其年 齡在五歲至六歲之間。

二、

、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依其自身之價值觀、態度、人格特質等,於教養 子女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

研究者根據研究所需,參考Maccoby & Martin(1983)對父母教養方式的分 類,及張氏心理學辭典(張春興編著,1989)中對「過度保護型」的解釋,將 本研究父母教養方式之各類型定義細述如下:

(一

一)

)專制權威型

專制權威型

專制權威型(

專制權威型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指以專制、獨裁方式管教子女的父母(張春興編著,1989)。其特徵是子女 的一切活動均由父母安排,子女只能無條件服從,且經常使用威脅、體罰的方 式,並忽略子女的心理需求。

(二

二)

)開明權威型

開明權威型

開明權威型(

開明權威型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指先建立子女心目中的威信,再以合情合理的作法指導、管教子女的父母

(17)

(張春興編著,1989)。其特徵是父母會先以身作則再要求子女,且行為標準與 價值觀保持前後一致,讓子女有所依循。親子間若有爭執,父母會以說理的方 式讓子女信服。他們通常以溫暖、合理、負責任的態度管教子女,接納子女不 同的觀點,並做出適當的回應,且鼓勵子女獨立自主,但對於子女的健康及安 全會有所約束。

(三

三)

)過度保護型

過度保護型

過度保護型

過度保護型(

(overprotection parenting)

指在教養子女時,會給予子女過多照顧與呵護的父母(張春興編著,1989)。 其範圍包括父母對子女嬌慣、縱容、姑息、溺愛等教養方式。

(四

四)

)忽視冷漠型

忽視冷漠型

忽視冷漠型

忽視冷漠型(

(neglecting parenting)

指對子女一切需求完全忽視的父母(張春興編著,1989)。其特徵是父母管 教子女時,會持忽視、拒絕的態度。 研究者自編之「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以Likert四點量表計分,由幼兒父母依 自己的實際情況來作答。每位受試者皆有四個父母教養方式分量表之得分,哪 一種教養方式分量表得分最高,即表示其教養方式傾向於該種方式。

三、

、幼兒社會能力

幼兒社會能力

幼兒社會能力

幼兒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是人格特質、適應能力、行為能力、人際互動能力,甚至是 一切能力的總和。 研究者將本研究之幼兒社會能力定義為「幼兒適應社會環境所需的行為能 力」,內容包含:工作能力、溝通能力、自主性、獨立性、人己關係,以及陌生 與公共場合反應。

(一

一)

)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

:指幼兒進行工作或活動時的方法與態度。

(18)

(二

二)

)溝通

溝通

溝通能力

溝通

能力

能力

能力

:指幼兒的聽說能力、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

(三

三)

)自主性

自主性

自主性

自主性

:指幼兒有主見,且有領導能力及協調能力。

(四

四)

)獨立性

獨立性

獨立性

獨立性

:指幼兒不需要成人許多的協助、指導與監督。

(五

五)

)人己關係

人己關係

人己關係

人己關係

:幼兒能了解、運用自己與他人的社會關係。

(六

六)

)陌生與公共場合反應

陌生與公共場合反應

陌生與公共場合反應

陌生與公共場合反應

:指幼兒在陌生與公共場合能有正向、合宜的 表現。 研究者自編之「幼兒社會能力量表」以Likert四點量表計分,由教師依幼兒 的實際情況來作答。總得分愈高,代表此幼兒的社會能力愈好;分量表得分愈 高,代表此幼兒在該項目的表現愈好。

(19)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就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

(一

一)

)就研究地區而言

就研究地區而言

就研究地區而言

就研究地區而言

限於研究者的時間和條件,本研究將以台中縣、市為主要研究地區。

(二

二)

)就研究對象而言

就研究對象而言

就研究對象而言

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之調查研究,是以上述地區九十七學年度公、私立幼稚園與托兒所 之大班幼兒及其父母為研究對象。

(三

三)

)就研究時間而言

就研究時間而言

就研究時間而言

就研究時間而言

本研究於民國九十六年十月間確立題目後,即開始蒐集相關文獻、資料, 並於九十七年十月間進行問卷施測,問卷回收後即進行資料的處理與分析討 論,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二、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

(一

一)

)就研究對象方面

就研究對象方面

就研究對象方面

就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僅限於就讀台中縣、市公、私立幼稚園與托兒所之大班 幼兒及其父母,所以推論的範圍僅限於台中縣、市之大班幼兒及其父母,若要 擴及其它縣市或其它年齡的幼兒,需相當審慎。

(20)

(二

二)

)就研究變項方面

就研究變項方面

就研究變項方面

就研究變項方面

影響幼兒社會能力的因素甚多,限於研究者的時間和條件,本研究僅能夠 就不同背景變項與父母教養方式進行探討。

(三

三)

)就施測方面

就施測方面

就施測方面

就施測方面

施測時研究者委託受試班級教師進行,班級教師是否按程序施測,且教師 評估幼兒社會能力時,是否對幼兒已有刻板印象,都會影響研究結果。

(四

四)

)就研究設計方面

就研究設計方面

就研究設計方面

就研究設計方面

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社會能力會不會因其父母教養方式之不同而有所差 異,屬於相關研究,無法獲知其間的因果關係。

(21)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在相關文獻探討方 面,主要針對本研究之父母教養方式及幼兒社會能力兩變項之概念作一詳細的 探討,之後再敘述兩變項之間的相關研究。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父母 教養方式之探討」;第二節為「幼兒社會能力之探討」;第三節為「父母教養方 式與幼兒社會能力相關之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之探討

父母教養方式之探討

父母教養方式之探討

父母教養方式之探討

父母是幼兒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Sullivan, 1953)。在幼兒成 長過程中,父母除了是子女食、衣、住、行、育、樂等一切需求的提供者,以 及身心各方面的保護者之外,更重要的是,父母也是子女行為的示範者。幼兒 的人格、行為之塑造者為父母,而教養方式則是塑造的媒介,因此,父母的教 養佔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本節將探討父母教養方式的定義、理論、類型及相關研究。

一、

、父母教養方式之定義

父母教養方式之定義

父母教養方式之定義

父母教養方式之定義

無論社會如何變遷,家庭結構如何改變,家庭都是個體成長的基礎,其所 扮演的社會化功能亦是無可取代的。父母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幼兒的人格與行 為,而教養方式即是塑造的媒介。父母透過對子女的教養,逐漸完成家庭的社 會化功能。 關於父母的教養方式,國內外的研究並不少,但各學者所持的論點不同, 所使用的名詞也不同。例如:吳秋雯(1996)、張怡雯(2000)、楊瑛慧(2006)、 楊騏嘉(2008)將之定義為「教養態度」;王珮玲(1992)、徐麗湘(1994)、陳

(22)

姣伶(1994)、陳如葳(2001)、洪聖陽(2002)、洪巧(2006)則定義為「教

養方式」;林惠雅(1995)、顏秀真(2000)、謝育伶(2008)定義為「教養行為」;

黃春枝(1986)、黃琴雅(1992)、陳韻如(1993)、楊妙芬(1995)定義為「管

教態度」;而王鍾和(1993)、劉奕樺(1996)、黃玉臻(1997)、吳美玲(2000)

則定義為「管教方式」。

國外學者 Sears, Maccoby, & Levin(1957)認為父母教養方式,在本質上是 一種親子間的交互作用,包括父母的態度、價值、興趣、信念、照顧和訓練等 行為。Maccoby 和 Martin(1983)則認為父母教養方式的內涵,包含回應及要 求兩個要素。回應(包含父母的溫暖及支持)意指父母給予子女支持、滿足子 女的需求,期使養育子女長大成人並教導子女能夠自我管理;要求(包含行為 的控制)意指父母要求子女能夠遵從家庭規範、遵守社會紀律,而不致於變壞。 Baumrind(1991)認為父母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協助子女正常社會化的過程。 國內學者楊國樞(1986)認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包含態度層次與行為 層次,亦可稱為「管教方式」(含管教態度與管教行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兼及 嬰幼兒之飲食行為,衛生習慣、基本動作的養育訓練、青少年做人做事的管教 指導。而「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在教導、訓練子女時,所持有的相關認知(或 知識、信念)、情感(或情緒)、行為意圖(或傾向)。「教養行為」是指父母在 教導、訓練子女時,實際的行動與做法。王鍾和(1993)認為,所謂「父母管 教方式」是指父母所採用之管教子女生活作息及表現行為的策略。陳姣伶(1994) 認為,「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信念、實際的教養表現及對子女的要求及期望 等。黃德祥(1997)認為,「父母管教方式」是父母對於子女生養、教育、訓練 或管教的一套思想觀念、目標、價值與行為模式。 黃玉臻(1997)認為,父母平時所採用管教子女的生活作息及行為,所表 現出的策略稱之為「管教方式」。洪盛陽(2002)則認為,以兒童自身所感受到

(23)

的知覺來測量父母的教養方式,其所了解的內涵應該較為客觀。 綜上所述,「父母教養方式」即父母親在教養其子女的社會化過程中,施 予養育、教育、管教、訓練、輔導時所採取的行為與策略。雖然各學者在名詞 界定上稍有差異,但其精神內涵大致相同,均包含楊國樞(1986)所謂的態度 層次與行為層次。然而,若就名詞分析,「管教」一詞較「教養」的涵義狹隘, 又「教養態度」似乎只涵蓋態度層面,不若「教養方式」的涵義廣。因此,研 究者將父母依其自身之價值觀、態度、人格特質等,於教養子女時所表現出來 的行為方式定義為「父母教養方式」。

二、

、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

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

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

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

在當今的心理學理論中,並沒有專門為解釋「父母教養方式」而單獨建立 的理論。不過,Mead(1976)曾經探討六種心理學理論,試圖從不同的理論觀 點說明在子女社會化的歷程中,父母教養方式會經由何種途徑來影響子女。此 六 種 理 論 分 別 是 : 心 理 分 析 論 (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 、 認 知 發 展 論 (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發展成熟論(Development-Maturational

Approach)、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Approach)、存在現象論(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行為論(Behavioral Approach)(引自劉明松,

1998;陳如葳,2001;楊瑛慧,2006;洪巧,2006;吳萬春,2006;鄭婉玲, 2007;楊騏嘉,2008)。茲將上述六種理論簡述如下:

(一

一)

)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此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為佛洛伊德(Freud, 1856-1939)。Freud 非常重視一 個人的「早期經驗(early experience)」,他認為,幼兒早期和父母相處的經驗會 影響其人格及社會化發展。其理論特別強調「認同」與「社會化過程」的概念, 孩子在幼兒時期,透過與父母的接觸,內化個體所經驗的事物,進而社會化。

(24)

在 Freud 的理論中,人格區分為三部份,分別是本我(id)、自我(ego)、超我 (super ego)。每個部份都有其自己的功能,三者產生交互作用,支配了個人的 行為,並控制行為且構成人格整體。「本我」所追求的是快樂,而「超我」的發 展是內化父母所灌輸的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道德,最後再由「自我」表現出適當 的行為。父母必須讓子女在沒有壓迫與挫折的環境中成長,才能幫助子女的行 為管理與控制,並避免子女衍生出內在的衝突及神經質的症狀。

(二

二)

)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論

(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

此理論以皮亞傑(Piaget, 1896-1980)為重要代表人物。他認為個體的認知 發展,是透過不斷「同化」(Assimilation)及「調適」(Accomodation)之兩種 作用共同運作而產生平衡(Equilibration)的歷程,且個體的認知發展,不論其 文化背景是否有顯著差異,在認知發展過程上,都必須經歷四個階段:感覺動 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及形式運思期等四個時期,這四個階段的發展是 循序漸進的。雖然個體發展速度不同,但其所經歷的階段,有固定的順序不可 踰越,且都是一致的。認知發展論雖然著重在認知發展,但仍強調子女的教育 是父母的責任。父母的教養方式應配合幼兒認知發展的階段,提供良好且有利 幼兒發展的環境,給予適當的刺激,以使幼兒能夠順利自然的發展。父母具體 的作法有:1.協助幼兒發問有意義的問題,並了解其內心世界的思考;2.接受幼 兒在解決問題時所犯的錯誤,協助幼兒建立自信心;3.父母應瞭解幼兒每一發展 階段的特性,並適性的協助他們發展。

(三

三)

)發展成熟論

發展成熟論

發展成熟論(

發展成熟論

(Development-Maturational Approach)

所謂成熟,是生理變化的自然結果,和環境事件無關。葛塞爾(Gesell, 1880-1961)是此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Gesell 認為,成熟是個體發展的主要原 因,在人類發展的歷程中,內在的生長因素比外在的環境因素還重要;亦即幼

(25)

兒發展就像植物一樣,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式、時間表在進行。而這個時間表的 安排就完全要看他的基因如何決定了。至於他的父母親如何教養,就沒有那麼 重要。因此,父母應該覺察與尊重子女的不同需要,其教養方式須配合幼兒的 身心成熟度,不能過於急速、不當的要求兒童成長,也就是,父母的指導、介 入、援助與鼓勵等,都必須與幼兒的成熟階段一致,並達到協調。此外,父母 應針對幼兒的個別差異給予不同的教養方式及協助,耐心地等待,如此才能幫 助幼兒身心得以健全發展。

(四

四)

)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班都拉(Bandura, 1973)和米契爾(Mischel, 1973)所提出的社會學習論, 完全揚棄佛洛伊德(Freud)的概念,認為人類個體行為的學習都是來自觀察學 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或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亦即個體會在社會

情境中觀察別人的行為以作為自己學習的「楷模」。 在兒童早期及青少年時期,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是同性別子女模仿的對象;同時,又是子女主要的認同對象。此理論特別強調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的重要性,認為幼兒行為的形成,往往來 自於對父母的觀察,以及模仿的結果。這也就是 Bandura 和 Walters(1963)所 認為的-「教育總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父母本身的行為與態度,是幼兒觀察、 認同、學習的主要內容,因此,父母必須特別注意己身之言行,以提供幼兒良 好之教養品質。 在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中,真正觸及父母教養方式核心問題的理論是社會 學習論所提出的「楷模學習(Model Learning)」觀點。

(五

五)

)存在現象論

存在現象論

存在現象論

存在現象論(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26)

生活目標。存在現象論中最具影響力的學者為Rogers(1902-1987)。此理論主 要是以「自我概念(self-concept)」為中心,強調個人對現實的主觀感受,著 重個人意識。同時認為,人是自我現實者,能朝向潛能發展及理想的目標前進; 人是社會性的,只有透過與他人互動關係,人格才能發展健全;而基本上人都 有向善的可能,只要藉由良好環境即可促其健全發展。 對於父母教養方式的看法為:1.成為好父母的重要條件是能接受自己和他 人、能控制情緒、能適度懲罰子女;2.父母必須學會聆聽子女說話以及子女所要 傳達的訊息,提供更多的情感交流,營造親子間良好的關係和氣氛,如此一來, 子女便較能接納父母及其所提供的意見;3.父母對於子女的行為應有所選擇,使 其能發展對自我與他人行為反應之適當評價能力。

(六

六)

)行為論

行為論

行為論(

行為論

(Behavioral Approach)

Skinner(1989)的行為主義強調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認為人 的行為不只是遺傳或自然發展的結果,更是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下的產物。此 理論探討個體、環境、刺激相互之間的關係,以解釋人類的學習行為,亦即個 體對環境刺激有所反應與操作,才能產生新的行為,且行為是可塑造的。Skinner (1971)重視父母對子女獎賞及懲罰之正負增強及消弱的運用,認為行為的塑 造可以藉著正負增強及消弱原理來促成;其認為藉獎賞或增強,可增進人類的 一些行為,而藉懲罰,可減少或避免不良的行為。因此,父母在教養子女時, 應適時的運用正負增強、消弱、代幣獎懲等原則來約束、規範子女,讚美子女 合於社會期待之行為,並導正其不合於社會規範期待之行為,期勉子女能表現 出符合社會規範要求的行為表現。 除了 Mead 整理出的六種理論外,至六十年代後,又有學者提出互動論、 生態系統論,以說明父母與子女互動間的交互作用,甚至父母的教養方式也會

(27)

受個體與環境之間互動的影響。分別簡述如下:

(一

一)

)互動論

互動論

互動論

互動論

早在 1935 年 Lewin 就主張行為是個體與情境間持續不斷互動的結果。此理 論認為,個體為一主動性之個體,具有整體性的自我調節系統,欲了解個體行 為受情境影響的程度,須由個體本身對情境的解釋與認知內容著手(王珮玲, 1992)。因此,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單只是父母對子女所做的行為,而是父母與子 女一同發生的行為,亦即父母的教養方式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一連串的互動關 係,且隨著子女的成長而不斷的調整(鄭婉玲,2007)。

(二

二)

)生態系統論

生態系統論

生態系統論

生態系統論(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生態學家關心人與環境的互動與影響,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為布朗菲布列 納(Bronfenbrenner)。此理論強調多重環境對個體行為及發展的影響。影響個 體發展的環境可分為四個系統,分別為小系統(microsystem)、中間系統 (mesosystem)、外系統(exosystem)及大系統(macro system),而個體的發 展就是與這四個系統直接或交互作用後所產生的結果(Bronfenbrenner, 1979; 引自王黛玉,2004)。依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家庭本身是整個體系中最小、最 基礎的部分,且與外在的生態環境有關聯。而個人與家庭及環境是不可分離的, 單一的改變也會影響整個系統,猶如牽一髮、動全身。因此,家庭中父母的教 養對子女的影響非常鉅大。 綜上所述,關於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著重於 幼兒內在的發展歷程,有的著重於外在的環境影響,但無論其觀點為何,皆認 為父母的教養對幼兒的發展影響深遠。研究者參考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 論認為,與幼兒生活最為密切的莫過於父母,而父母的教養方式又深深地影響 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因此,研究者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

(28)

三、

、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

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

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

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

國內外關於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頗多,楊國樞(1986)認為這些研究已經 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大致區分為單向度、雙向度、多向度的教養類型,茲分述如 下。

(一

一)

)單向度

單向度

單向度(

單向度

(single-dimension)

單向度(single-dimension)的分類法是將教養方式以彼此獨立不重疊的類 別直接劃分,強調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的影響。採單向度的國內外學者,其 劃分方式不盡相同,但其分類觀念是相同的,如表 2-1: 表 2-1 單向度教養方式 學 學 學 學 者者者 年代年代 年代年代 教 養教教教 養養 類養 類類類 型型型 Schaefer & Bell 1958 專制與控制型、敵視與拒絕型、民主型 Elder 1962 獨斷型、權威型、民主型、平等型、寬容型、放任型、 忽視型 Baldwin 1965 接納型、縱容型、民主型 Pumroy 1966 嚴厲型、縱容型、保護型、拒絕型 Baumrind 1967 1971 專斷威權型、開明權威型、放任型 Hoffman 1970 專斷型、感情剝奪型、誘導型 Hurlock 1972 過分保護型、過分放任型、拒絕型、接納型、支配型、 屈從型、偏寵型、期望型 Pulkkinen 1982 父母中心取向型、子女中心取向型 張春興 1969 寵愛型、放任型、嚴格型、民主型 賴保禎 1972 拒絕型、溺愛型、嚴格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 柯華葳 1973 溫和型、放縱型、嚴厲型、溺愛型 黃富順 1974 拒絕型、嚴格型、溺愛型、期待型、矛盾型、不一致型 尹蘊華 1975 過分保護型、放任型、排斥型、接納型、支配型、屈從 型、偏寵型、期望型 (續下頁)

(29)

表 2-1 單向度教養方式(續) 學 學學 學 者者者 者 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教 養教教教 養養養 類類類類 型型型型 胡海國 1976 權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許瑞美 1978 保護型、嚴厲型、拒絕型、放縱型 吳武典 林繼盛 1985 嚴厲型、誘導型、縱溺型、分歧型 朱瑞玲 1986 嚴厲型、關愛型、寬鬆型 資料來源:參考楊國樞,1986;陳如葳,2001;劉淑媛,2004;研究者整理。 綜合上述,採單向度之學者對父母教養方式的分類,是以一種較極端的區 分方式,亦即若父母教養方式為專制的,就絕對不會是民主的。但事實上,在 現實情境中,父母親的教養方式很少僅是單一類型的。因此,以單向度所作的 分類,似乎有其偏頗之處。

(二

二)

)雙向度

雙向度

雙向度

雙向度(

(two-dimension)

有些學者不贊同以單向度來區分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而提出雙向度的分 類方式。雙向度(two-dimension)是指從兩個向度各以二種彼此相反的方式互 為影響而形成四種教養象限,並分出四種、六種、或環形的父母教養類型。各 學者較常使用的兩個向度主要包含感情層面(例如關懷、溫暖與敵視、溫暖與 冷淡、反應等)以及行為層面(例如權威、控制與自主、限制、要求等),或 是以積極型及消極型作為區分之向度。雙向度是國內外學者較常使用的分類方 式。研究者整理雙向度教養類型,如表2-2:

(30)

表 2-2 雙向度教養方式 學 學 學 學 者者 年代年代 年代年代 雙雙雙雙 向向向向 度度 度度 教教 養教教 養養 類養 類類類 型型型型 Williams 1958 權威、關懷 「高關懷、高權威」 「高關懷、低權威」 「低關懷、高權威」 「低關懷、低權威」 Schaefer 1959 保護---敵視 控制---自主 寬容型、民主型、溺愛型、 佔有型、權威型、疏離型 Bronfenbrenner 1961 1979 控制、支持 「高控制、高支持」 「高控制、低支持」 「低控制、高支持」 「低控制、低支持」 Roe & Siegelman 1963 愛護---拒絕 寬容---要求 保護型、命令型、拒絕型、忽視 型、寬鬆型、愛護型、精神獎勵 型、物質獎勵型、精神懲罰型、 物質懲罰型 Becker 1964 溫暖---敵視 限制---溺愛 「溫暖、限制」、「溫暖、溺愛」 「敵視、限制」、「敵視、溺愛」 Elder 1965 權威、誘導 「專制高誘導」、「民主高誘導」、 「放任高誘導」、「專制低誘導」、 「民主低誘導」、「放任低誘導」 Mussen 1969 溫和---冷淡 允許---限制 「溫和、允許」、「溫和、限制」 「冷淡、允許」、「冷淡、限制」 Maccoby & Martin 1983 要求、反應 專制權威型、寬鬆放任型、 開明權威型、忽視冷漠型 王鍾和 1993 要求、反應 專制權威型、寬鬆放任型、 開明權威型、忽視冷漠型 倪履冰 1999 積極、消極 關愛、接納、溫暖、以子女為中 心、要求、控制、冷漠、缺乏關 愛 資料來源:參考楊國樞,1986;陳如葳,2001;劉淑媛,2004;研究者整理。 由上述多位學者所提出的雙向度父母教養類型來看,父母教養類型所涵蓋 的層面較廣泛,種類亦複雜繁多。但有些學者為了更完整說明父母教養方式的 不同,所以規劃出多向度的方法來劃分父母管教方式,茲述如下。

(三

三)

)多向度

多向度

多向度(

多向度

(multi-dimension)

除了單向度、雙向度的分類外,部分學者為了更完整說明父母教養方式的

(31)

差別,所以提出多向度(multi-dimension)的方法,利用多於兩個概念的面向加 以穿插區分出的向度來劃分教養方式的類型,但因內涵過於複雜,較少被採用。 至於提出多向度教養方式的學者如表2-3: 表 2-3 多向度教養方式 學 學學 學 者者 者者 年代年代 年代年代 多多 向多多 向向 度度度 教教 養教教 養養 類養 類類 型類 型型 型 Becker 1964 限制---溺愛、 敵意---溫暖、 焦慮情緒的涉入---冷靜 的分離 縱容型、民主型、神經質的 焦慮型、忽視型、嚴格控制 型、權威型、有效的組織 型、過度保護型 Hetherington & Frankie 1967 溫暖、支配、衝突 Li 1974 支配與嚴厲、嚴格服從 與培養依賴、溝通友誼 與分享 Margolies & Weintraub 1977 接納---拒絕、心理性自 主---心理性控制、堅定 控制---放任 資料來源:參考陳如葳,2001;劉淑媛,2004。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於父母教養方式的分類大致可劃分為單向度、雙 向度、及多向度三種,其見解之不同,主要來自各研究者採用不同的測量方式 (如自然觀察法、晤談法、問卷法)、不同的研究工具(如對價值、態度或行 為之測量),或不同的研究對象(父母或子女),因此而有不同的分類(孫碧 蓮,2002)。各研究者則依自己的研究所需,選擇合適的父母教養方式類型。

最廣為人知且最常使用的教養方式分類為:Maccoby & Martin(1983)根據

Baumrind(1967,1971)所提出的三種教養方式修正而來,分別是專制權威型

(authoritarian parenting)、開明權威型(authoritative parenting)、寬鬆放任型 (permissive parenting)、忽視冷漠型(neglecting parenting)(引自王雪貞、林翠 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3;林美珍、黃世琤著,2007;黃德祥,1997)。

(32)

經常使用威脅、體罰的方式,並忽略子女的心理需求,易形成子女陽奉陰違的 行為;開明權威型的父母,通常以溫暖、合理、負責任的態度管教子女,他們 接納子女不同的觀點,並做出適當的回應,且鼓勵子女獨立自主,但對於子女 的健康及安全會有所約束,此種教養方式對子女有較正向的影響,是屬於較佳 的教養方式;寬鬆放任型的父母,雖然能夠接納與反應子女的需求,但卻給子 女過多的自由,易形成子女表現出不成熟的行為,可能具攻擊性,且不負責任; 忽視冷漠型的父母,常對子女的需求及不良行為視而不見,子女雖然有較多的 自由,但會有被忽視、遺棄的感受,子女易表現出衝動、反社會行為,是最差 的教養方式。 此 外 , 張 氏 心 理 學 辭 典 ( 張 春 興 編 著 , 1989 ) 中 提 到 , 過 度 保 護 型 (overprotection parenting)的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會給予子女過多的照顧與呵 護。其範圍包括父母對子女嬌慣、縱容、姑息、溺愛等教養方式。在這種環境 下生活的孩子,易喪失自我成長的機會,其人格發展亦會受到限制。 研究者認為「過度保護型」與「寬鬆放任型」相較,範圍更廣,且更貼切 形容當代之父母。因此,本研究之父母教養方式,以專制權威型(authoritarian

parenting)、開明權威型(authoritative parenting)、過度保護型(overprotection

parenting)、忽視冷漠型(neglecting parenting)等四類定義之。各類型定義細述

如下:

(一

一)

)專制權威型

專制權威型

專制權威型(

專制權威型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指以專制、獨裁方式管教子女的父母(張春興編著,1989)。其特徵是子女 的一切活動均由父母安排,子女只能無條件服從,且經常使用威脅、體罰的方

(33)

式,並忽略子女的心理需求。

(二

二)

)開

開明權威型

明權威型

明權威型

明權威型(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指先建立子女心目中的威信,再以合情合理的作法指導、管教子女的父母 (張春興編著,1989)。其特徵是父母會先以身作則再要求子女,且行為標準與 價值觀保持前後一致,讓子女有所依循。親子間若有爭執,父母會以說理的方 式讓子女信服。他們通常以溫暖、合理、負責任的態度管教子女,接納子女不 同的觀點,並做出適當的回應,且鼓勵子女獨立自主,但對於子女的健康及安 全會有所約束。

(三

三)

)過度保護型

過度保護型

過度保護型

過度保護型(

(overprotection parenting)

指在教養子女時,會給予子女過多照顧與呵護的父母(張春興編著,1989)。 其範圍包括父母對子女嬌慣、縱容、姑息、溺愛等教養方式。

(四

四)

)忽視冷漠型

忽視冷漠型

忽視冷漠型

忽視冷漠型(

(neglecting parenting)

指對子女一切需求完全忽視的父母(張春興編著,1989)。其特徵是父母管 教子女時,會持忽視、拒絕的態度。

(34)

四、

、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Million(1978)指出,一般研究只把焦點放在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影響, 卻忽略了孩子本身特質對父母的影響,以及親子間的互動關係。事實上,影響 父母教養方式的因素很多,以下就本研究所探討的父母教養方式與背景變項(性 別、出生序、家中子女數、家庭結構、父母年齡、家庭社經地位)之相關研究 整理如下:

(一

一)

)性別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性別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性別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性別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傳統的教養觀念認為,男生要勇敢、不能哭,女生較嬌弱、需憐愛,進而 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然而,在男女平等的現代觀念下,子女性別是否會影響 父母教養方式,目前尚無定論。吳美玲(2000)指出,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所 知覺的父母教養方式有顯著差異。而羅佳芬(2002)則認為,國小兒童的父母 管教方式不會因性別而有所差異。Hoffman(1977)認為父母常會因子女性別差 異而有不同的教養方式,而父母對待子女方式的不同,是造成男女在社會化行 為差異的可能原因之一。Crouter, Helms-Erikson, Updegraff & McHale(1999)針 對學齡兒童的研究亦發現,父母親皆會對其同性別的孩子較瞭解,管教態度也 較積極。

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的研究工具,所得的結論不盡相同。研究者整理性別 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如表2-4:

(35)

表 2-4 性別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年代) 論 文 名 稱 研究對象 研 究 方 法 研 究 結 果 Dunlop, Burns, & Berming -ham (2001)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d adolescent self-image following divorce: A 10 years study 青少年 問卷調查法: 「Self-Image Questionnaire ; OSIQ」、「Parent Bonding Inventory ; PBI」 父母教養方式不 因子女性別或家 庭結構而有所差 異。 黃春枝 (1986) 青少年親子關 係適應與父母 管教態度之研 究 以台北市國中 一~三年級男 女生 850 名為 研究對象。 問卷調查法:「親子關 係適應量表」、「父母管 教態度測驗」。 親子關係適應良 好的父母,面對 不同性別子女 時,其管教態度 無顯著差異;但 親子關係適應不 良的父母,面對 不同性別子女 時,其管教態度 呈顯著差異。 鄭秋紅 (1993) 單親家庭國中 生親子互動關 係、自我尊重、 社會支持與寂 寞感之研究 以台北縣、市 國中一~三年 級父母離婚、 分居之 247 位 學生為對象。 問卷調查法:「親子互 動關係量表」、「自我概 念量表」、「社會支持量 表」、「寂寞感量表」。 親子互動關係不 因子女性別之不 同而有所差異。 李雪禎 (1997) 青少年的情緒 經驗與父母教 養方式之分析 研究 以高雄市十所 國中 1059 名 男、女生為研 究樣本。 問卷調查法:「情緒感 受問卷」、「父親教養方 式問卷」及「母親教養 方式問卷」。 父母親的教養方 式不因子女的性 別之不同而產生 顯著的差異。 黃拓榮 (1997) 國中生父母管 教方式、自我概 念、失敗容忍力 與偏差行為關 係之研究 以高雄市公立 國民中學 911 位學生為研究 樣本。 採文獻分析法及問卷 調查法:「自我態度問 卷」、「父母管教方式問 卷」、「學業失敗容忍力 問卷」、「偏差行為問 卷」。 國中生之父母管 教方式不因性別 而有所差異。 劉修全 (1997) 青少年的父母 教養方式、依附 -個體化、與自 我統合之相關 研究 以高雄市五所 公立國中共 502 名男女學 生為研究樣 本。 問卷調查法:「父、母 親教養方式問卷」、「青 少年依附-個體化量 表」及「青少年心理社 會發展量表」。 不同性別青少年 所知覺父親權威 的教養方式有顯 著差異。 吳美玲 (2000) 國小學童父母 管教方式、教師 期望與習得無 助感相關之研 究 以高雄市之公 立國民小學四 ~六年級學童 為對象。 調查工具包括黃玉臻 所編之「父親管教方式 量表」、「母親管教方式 量表」、及自編之「個 人基本資料調查表」、 「教師期望量表」及 「國小學童課業歸因 評定量表」等問卷。 不同性別之國小 學童所知覺的父 母教養方式有顯 著差異。 (續下頁)

(36)

表 2-4 性別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 (年代) 論 文 名 稱 研究對象 研 究 方 法 研 究 結 果 陳如葳 (2001) 獨生子女氣 質、父母教養方 式與其分享行 為相關之研究 以台北市七所 幼兒園 76 位 五足歲之獨生 子女為研究樣 本。 採觀察法及問卷調查 法:「幼兒氣質量表」、 「父母教養方式量 表」、「幼兒分享行為量 表」、「觀察記錄表」、 「基本資料表等」。 父母教養方式在 幼兒性別上無顯 著差異。 沈珮文 (2001) 宜蘭縣國中生 父母管教態 度、英語焦慮與 英語學習動機 之關係研究 以 89 學年度 宜蘭縣國中生 為研究母群。 問卷調查法:「國中生 生活及學習經驗問 卷」。 父母管教態度沒 有性別之差異, 惟男生仍較女生 知覺較多的「權 威取向」父母管 教態度。 羅佳芬 (2002) 國小兒童父母 管教方式、自我 概念、人際關係 與利社會行為 之相關研究 以臺南市、縣, 832 名四年級 和六年級的國 小學童為研究 對象。 問卷調查法:「父母管 教方式量表」、「自我概 念量表」、「人際關係問 卷」與「國小利社會行 為調查表」。 國小兒童的父母 管教方式不會因 性別而有所差 異。 許怡珮 (2003) 國小學童父母 教養方式、完美 主義傾向與成 就動機之相關 研究 高雄市國小 四、五、六年 級學童,共 1121 人。 問卷調查法:「父親、 母親管教方式量表」、 「完美主義傾向量表」 及「成就動機量表」。 不同性別的國小 學童所知覺的父 母教養方式有顯 著差異。 陳建勳 (2003) 父母管教方式 與國小學童道 德判斷及道德 行為相關之研 究 以高雄市國小 五、六年級學 童為研究對 象。 問卷調查法:「個人基 本資料表」、「爸爸和 我」(父親管教方式量 表)、「媽媽和我」(母 親管教方式量表)、「社 會問題意見調查問 卷」、「國小兒童道德行 為評定量表」。 父母管教方式不 會因性別不同而 有所差異。 邱郁雯 (2003) 家庭功能、父母 管教態度對 4-6 歲學齡前兒童 行為與情緒問 題之影響 以台南市各個 行政區 4-6 歲 的兒童為研究 對象,共 546 人。 問卷調查法:「家庭功 能量表」、「父母親管教 態度量表」、「兒童行為 與情緒檢核表」。 父母管教態度不 因幼兒性別不同 而有所差異。 葉芊芊 (2006) 臺北地區幼兒 創造力與母親 教養方式之研 究 以台北縣、市 公私立幼稚園 滿四足歲未滿 六足歲的幼兒 及其母親為研 究對象。 問卷調查法:「行動和 動作創造思考測驗」、 「母親教養方式問 卷」、「家庭社經地位調 查表」。 臺北地區幼兒母 親的教養方式, 並不因幼兒性別 不同而有差異。 楊騏嘉 (2008) 中部地區父母 教養態度相關 因素之調查研 究 以中部四縣市 學齡前幼兒父 母為研究對 象,共 1039 人。 問卷調查法:「父母教 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 查」。 幼兒的性別與父 母教養態度無顯 著差異存在。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7)

由於子女性別是否會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目前尚無定論,且因社會觀念改 變,父母對男孩、女孩的期望及所付出之關注漸趨一致,而以幼兒父母為研究 對象之研究並不多,因此,父母教養方式是否會因子女性別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值得再次探究。

(二

二)

)出生序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出生序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出生序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出生序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

Hetherington(1978)指出排行老大者多在父母的殷切的期盼下出生,故獲 得較高的關懷與教導,但同時也被賦予較高的要求與責任。而胡琦玉(2007) 的研究亦指出,父母面對老大與老二時,其教養心態由手忙腳亂轉變為迎刃有 餘。在對待的方式上,老大受到父母全然的關注,但老二受關注的機會則會減 半。而父母對老大的期待會高於老二。 而楊國樞、余德慧、吳英璋(l991)研究指出,現代社會的育兒觀念已逐 漸改變,父母較不會因為子女出生序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 研究者整理出生序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如表 2-5:

數據

表 2-2    雙向度教養方式  學學學 學    者者 者 者 年代 年代 年代年代 雙雙雙 雙    向向向 向    度 度 度度 教 教    養教教養 養    類養類類 類    型型型 型  Williams  1958  權威、關懷  「高關懷、高權威」  「高關懷、低權威」  「低關懷、高權威」  「低關懷、低權威」  Schaefer  1959  保護---敵視  控制---自主  寬容型、民主型、溺愛型、 佔有型、權威型、疏離型  Bronfenbrenner  1961  197
表 2-5    出生序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 (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施玉鵬 (2002)  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 高年級學生自 我概念、同儕關 係與社會興趣 之關係研究  九十學年度就讀於台南市公立國民小學六年級之學生, 共計 738 名。  問卷調查法:「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 「父母親管教方式量表」、「自我概念量表」、「人際關係量表」和「兒童社會興趣量表」。  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方式有顯著相關。長子的父母教養趨向於開明權威,對
表 2-6    家中子女數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 (年代)  論  文  名  稱  研究對象  研  究  方  法  研  究  結  果  葉憶如 (2004)  單親家長管教與高職生同儕 人際關係之研 究--以台北縣市 為研究對象  以台北縣市,324 名的單親高職生為研究對象。  問卷調查法:「家長管教方式量表」、 「同儕人際關係量表」。  單親高職生之手足數目達 1~2人,知覺家長管教方式以「主權型管教」居多; 達 3 人以上者, 則知覺家長管教 方式以「冷漠型 管教」居多。
表 2-9    家庭社經地位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續)  研究者 (年代)  論  文  名  稱  研究對象  研  究  方  法  研  究  結  果  王珮玲 (1992)  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 童社會能力關 係之研究  研究樣本計 1267 人,係取自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十二 個行政區之 46 所幼稚園。  問卷調查法:「社經地位調查表」、 「兒童氣質量表」、「父親教養方式問卷」、「母親教養方式問卷」、「加州學前兒童 社會能力量表」與「照 片式社會評量工具」。  高社經地位父母比中低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1.3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affordable and quality KG education to all eligible childre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It is best for children to learn new ideas through working on meaningful projects,. not before working

Quantum Hall Effect in Black Phosphorus 2DEG.. Likai Li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ree to learn: Why unleashing the instinct to play will make our children happier, more self-reliant, and better students for life.. New York:

Creative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individual children in the school setting... Creative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individual children in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以及最近的著作,Vladimir Tikhonov and Torkel Brekke (eds.), Violent Buddhism: Militarism and Buddhism in Modern Asia (New York: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chool culture and support to childre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Car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