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休閒運動參與及設施需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休閒運動參與及設施需求之研究"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休閒運動參與 及設施需求之研究. 研 究 生: 黃 筱 棻 指 導教 授: 鄭 志 富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3) ii.

(4) 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休閒運動參與及設施需求之研究 完成年月:2012 年 6 月 研 究 生:黃筱棻 指 導 教 授:鄭志富. 中文摘要 臺灣高齡者於1993年人口比率已超過7%。行政院並預估於2025年將超過20%, 成為超高齡 (super-aged) 社會。臺灣處在高齡化趨勢中,故積極研擬行動措施因 應勢必逐年增加之保險、醫療、救助及福利等社會支出之挑戰勢在必行。研究目的 旨在瞭解在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休閒運動高齡者,其參與現況及與運動參與及設施 需求關聯性,以問卷調查方式,總計發放問卷1020份,回收有效問卷808份,運用 SPSS統計軟體分析,以描述性統計與卡方檢定處理,研究結果如下:一、高齡者 以男性居多,80歲以上參與比例逐漸下滑,已婚 (配偶健在) 者比例與過去研究相 較減少6.3%,並以患有高血壓、關節痛與糖尿病者為多 。 二、高齡者以天天運動 比例最高,公益時段平均使用率高於非公益時段,且最常參與休閒運動項目亦以運 動中心硬體設備為主,軟體課程活動為輔。三、不同性別高齡者參與運動中心休閒 運動,其缺乏運動同伴之阻礙因素較不明顯,運動主要目的係為了健康與生活習慣, 交通方式與時間則以走路與11至20分鐘比例最高。四、不同性別高齡者皆「重複」 與「集中」使用特定運動設施,最需要的運動與附帶設施需求比例相同,女性需求 托育中心比例較高,避免運動傷害則為男性需要專業指導主要原因。本研究建議受 託廠商除應將增設安全防護需求納入參考,並增強高齡者主動預防重於被動維護之 概念,以保障高齡者、受託廠商與臺北市政府三者之安全及責任。二、臺北市政府 應審慎規劃確立二代運動中心為絕對分眾化或融合使用及是否需整合醫療、社福、 運動與交通等相關資源。三、運動與休閒並重,提供身心靈舒展空間以呼應不同需 求,是二代運動中心規劃重點;彙整困難與問題,並能協調整合突破阻礙,為二代 運動中心能否具體執行之契機。並建議後續研究可以本研究資料為基礎,擴大範圍, 調查未曾參與臺北市運動中心休閒運動或在其他場所從事休閒運動之高齡者,建置 外部資料基礎,進行比較分析。其次與高齡者深入訪談,剖析數字現象背後的深層 意義為何,輔以專家學者、政府單位之政策規劃與廠商之見解,規劃臺北市休閒運 動與設施管理發展。. 關鍵詞:臺北市運動中心、高齡者、休閒運動參與、設施需求 iii.

(5) A Study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Recreational Sport and Facility Needs for the Elder in Taipei Sports Centers. Date: June, 2012 Student: Huang, Hsiao-fen Adviser: Cheng, Chih-fu. Abstract The elderly had reached 7% of total population in 1993, and will excess 20% in 2025. This status would make Taiwan a “super-aged” society as defin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Confronted with such a fast aging society, the government shall initiate a proactive approach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increasing expenditure year by year in insurance, medicare, medicaid service and social welfare.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for those elderly who has used Taipei Sport Centers related to their exercise participation, their facility demand,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two abovementioned. The face to fac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tilized to recruit 808 valid participants.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es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1). most of the elder who exercise in Taipei City Sport Centre were male. The exercise ratio went down for the elder above 80 years old. The ratio decreased by 6.3% for the elder with his/ her spouses alive. And it also showed that most of those elder had high blood pressure, arthritis and diabetes. (2) It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 who used sport centers everyday ranked highest and many of them prefer to use the sport centers during public hours rather than in the non-public hours. Also, elders were likely to use the facilities of sport centers, rather than to attend sport programs. (3) The elder people have taken exercise as a part of their life, and many of which exercised alone, rather than with companions. (4) The elder with different genders were likely to use the same facility repeatedly. Male elder had a higher need for the coaching to prevent from sports injuries but female elder had a higher need for nursery service. iv.

(6) In summary, the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were: (1)The outsourced contractors of the 1 st generation of Taipei Sport Centre shall continue and upgrade their safety feature, and take the positive preventive approach instead of only the passive maintenance job to keep the safety of the elder. (2) Taipei City Government should decide if they want to integrate the medicare, social welfare and transportation service within the 2 nd generation sport centre and think if its service is positioned only for the elder and the disabled, or should include the rest of citizen in the same sport center. (3) The 2 nd generation sport centre should take the idea of equal importa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leisure, to provide far more spaces for the elderly to relax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to meet different need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ollow-up survey and interview should be conducted on those who has never been to sport centers. Finally, based on the foregoing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needs of elderly,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and further researches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Taipei Sport Center, elder,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sport, facility requirement. v.

(7) 謝. 誌. 三年前如果有人問我,要不要考碩士班,我一定會一笑置之;二年前如果有人 問我,到底能不能畢業,我仍然還是會一笑置之。而如今,我不僅考上碩士在職專 班,亦如期完成學業,在帶上碩士帽,接受指導教授撥穗的這天,心中思索著要感 謝的長輩、老師和朋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完成碩士學業,最能告慰的即是在天之靈的父親,重視兒女學業的他,總是希 望我們能多讀書多用功,希望兒女的學歷愈高愈好,也許在我國二時就過世的父親 沒能親眼見著我穿著學士服和碩士服的模樣,相信老人家應該是在天之一角默默的 守護著我吧!捻炷清香稟訴一切,這個自小就讓父親擔心未來只能當「女工」的丫 頭,已經突破萬難,取得更高學位。. 往者已矣,生者可貴,進入師大運休所就讀的這兩年,要感謝的人很多,但首 要感謝的是楊錫安秘書長,秘書長二話不說就答應幫我推薦的簡訊,記憶猷新;其 次就是在我進入臺北市體育處工作後,如兄如父帶領著筱棻學習做人處事的曾慶勇 秘書,沒有他的鼓勵,筱棻大概提不起勇氣往前再進一步。而鄭志富老師沒有放棄 筱棻,仍然努力協助筱棻完成論文,在學業上嚴師的形象清楚可敬;而在人生的導 引上,則是慈父循循善誘,口拙如我,謹以「謝謝」二字表達筱棻無盡感恩。. 兩年學崖,除了知識的吸收,更在健康的叉路上,公務的低潮中,面對抉擇挑 戰,謝謝美燕老師扮演著姐姐與媽媽的角色,適時的擁抱和支持,讓筱棻走過這段 人生的黑暗期,當然還有貴人美家族的朋友們,永隆、彭哥、美忻、國展、天宇、 薇婷及大狗學長,有你們真好!淑華、昭昀、月圓、嘉寧及同學們,謝謝妳 (你) 們, 總是在我身邊鼓勵著筱棻,讓我心裏永遠都是溫溫暖暖的。小瑜、婷依、心慈助教 們熱情的幫忙讓我免去手忙腳亂,當然,張少熙院長的豪爽活力、程瑞福所長的溫 良笑容和秀華學姐的淡定鼓舞,更是筱棻永難忘懷的真摰回憶。. vi.

(8) 還有運動中心執行長們,簡鴻檳、曾清波、柯永仁、胡學娜、魏繼中、李克中、 林昭郎、鄭虎、李煌淵、廖美娥 (羅威士) 、孫經武、藍涂育及于家敏 (依開幕順 序)的全力支持,筱棻才能順利完成論文。大哥 (周宇輝) !您最瞭解筱棻這段日子的 甘與苦,何其有幸,不論是論文的協助或是人生另一階段的啟蒙,您確是筱棻這輩 子最敬重的兄與友。在此,亦謝謝康正男老師、葉丁鵬處長和藍坤田科長的庝惜及 體委會設施處夥伴們的友誼,無盡的感謝,真的謝謝大家了。唐姐、裕智和綜計科 的所有夥伴們,辛苦了,因為有你們的努力和處變不驚,才有筱棻能安心求學的時 間與空間。. 最後,要特別謝謝的是一位爺爺級的老人家,其時時的耳提面命與處處的提攜 保護,教誨著筱棻應圓融處事。當筱棻路途遇險或關卡重重時,總能獲得長者及時 雨相助,得解一時迷惑,爺爺您的諄諄訓言,筱棻不敢忘卻,廣結善緣,但需依法 行政,並淡定自處,充實自我,理論與實務兼具,以求再次展翅遨翔,將是筱棻終 生銘座,遵示而行。. 謝誌雖僅二字,但徐徐道來,如數家珍,而欲成就上述,終歸於家無後慮,因 此,我的母親,呂麗雲阿媽,感謝您七旬有四卻仍健康自如;感謝您容許這個女兒 埋首公務與課業,追求自我實現,而少於過問。但願您康健如常,健康如長。. 黃筱棻謹誌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vii.

(9)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 vi. 目. 次.................................................................................................................. viii. 表. 次........................................................................................................... ........ 圖. 次................................................................................................................... 第壹章. 緒論...................................................................................... x. xii.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解釋…………………………………………………………….. 5. 相關文獻探討………………………………………………... 7. 第貳章. 第一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發展與現況………………….…….…….……….. 7. 第二節. 高齡化及其相關理論……………………………………………….. 15. 第三節. 休閒運動與相關研究……………………………………………….. 19. 第四節. 休閒運動設施與相關研究……………………………………..…... 37. 第五節. 本章總結....................................................................................... 41. viii.

(1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1. 第六節. 資料處理方法………………………………………………………. 52. 結果與討論…………..………………………………………. 53. 第肆章. 第一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休閒運動高齡者樣本結構現況…………. 53. 第二節. 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休閒運動參與現況………………....... 61. 第三節. 高齡者對於臺北市運動中心設施需求現況…………………....... 75.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高齡者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聯情形……………....... 82.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高齡者與設施需求之關聯情形………………....... 9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6. 第一節. 結論…………………………………………………………………. 106. 第二節. 建議…………………………………………………………………. 108. 參考文獻. ........................................................................................ 112. 附. ....................................................................................... 129. 錄 附錄一. 正式問卷………………………………………………………….... ix. 129.

(11) 表. 次. 表1. 臺北市運動中心規劃要件一表.................................................... 8. 表2. 臺北市運動中心設施設備一覽表……………………………….... 9. 表3. 臺北市運動中心委託營運廠商一覽表…………………………… 11. 表4. 臺北市運動中心高齡者優惠條款一覽表………………………… 12. 表5. 臺北市運動中心相關研究範疇彙整表…………………………… 14. 表6. 社會適應理論選擇一覽表............................................................ 18. 表7. 休閒分類模式………………………………………………….…… 21. 表8. 影響休閒運動參與之個人背景變項彙整表……………………… 27. 表9. 休閒運動參與變項彙整表………………………………………. 表 10. 高齡者休閒運動參與相關研究彙整表…………………………. 32. 表 11. 參與休閒運動情形問卷題目一覽表……………………………… 47. 表 12. 休閒運動設施需求問卷題目一覽表……………………………… 48. 表 13. 個人基本資料問卷題目一覽表…………………………………… 49. 表 14. 專家效度之學者專家組合表………………………………………. 50. 表 15. 高齡者性別分佈統計表……………………………………………. 52. 表 16. 高齡者年齡分佈統計表……………………………………………. 53. 表 17. 高齡者婚姻狀況分佈統計表…………………………………. 53. 表 18. 高齡者教育程度分佈統計表……………………………………… 54. 表 19. 高齡者健康情形分佈統計表……………………………………… 54. 表 20. 高齡者職業分佈統計表……………………………………………. 表 21. 高齡者自主運用金額分佈統計表………………………………… 56. 表 22. 不同研究結果之高齡者婚姻狀況比較表………………………… 58. 表 23. 不同研究結果之高齡者每月可自主運用金額比較表…………… 60. 表 24. 高齡者每星期運動次數分析表…………………………………… 61. 表 25. 高齡者最常從事休閒運動項目分析表…………………………… 62. 表 26. 高齡者從事休閒運動之目的分析表……………………………… 64. 表 27. 高齡者運動同伴分析表…………………………………………… x. 31. 55. 64.

(12) 表 28. 高齡者交通花費時間之分析表…………………………………… 65. 表 29. 高齡者交通方式分析表……………………………………………. 66. 表 30. 高齡者最常從事運動時段分析表表……………………………… 66. 表 31. 高齡者每次運動時間之分析表…………………………………… 67. 表 32. 高齡者每月平均運動費用分析表………………………………… 68. 表 33. 高齡者獲得活動訊息管道分析表………………………………… 68. 表 34. 現有室內設施是否可滿足高齡者運動需求分佈統計表………… 74. 表 35. 滿足高齡者休閒需求暨提高運動參與意願之附帶設施分佈統. 75. 計表…………………………………………………………………. 表 36. 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需專業人士指導分佈統計表………… 76. 表 37. 臺北市運動中心是否需增無障礙暨安全防護措施分佈統計表... 76. 表 38. 高齡者是否贊成興建高齡者專用二代運動中心分佈統計表…... 77. 表 39. 二代運動中心可增加活動與課程分佈統計表…………………… 77. 表 40. 不同性別高齡者與參與休閒運動項目之關聯性分析表………… 82. 表 41. 不同性別高齡者與運動目的之關聯性分析表…………………… 84. 表 42. 不同性別高齡者與運動同伴之關聯性分析表…………………… 85. 表 43. 運動中心與高齡者的交通花費時間之交叉表…………………… 86. 表 44. 運動中心與高齡者的交通方式間之交叉表……………………… 88. 表 45. 高齡者的交通花費時間與交通方式之交叉表…………………… 89. 表 46. 不同性別高齡者與運動設施需求之關聯性分析表……………… 93. 表 47. 不同性別高齡者與附帶設施需求之關聯性分析表……………… 96. 表 48. 不同性別高齡者與專業指導需求之關聯性分析表……………… 97. 表 49. 不同性別高齡者與安全防護需求之關聯性分析表……………… 98. 表 50. 不同性別高齡者對於贊成興建二代運動中心之關聯性分析表... 99. 表 51. 不同性別高齡者與二代運動中心應增設施之關聯性分析表…... 100. 表 52. 不同性別高齡者與二代運動中心應增活動課程關聯性分析表... 102. xi.

(13) 圖. 次. 圖1. 臺北市運動設施規劃層級圖………………………………………... 圖2. 臺北市運動中心研究件數分年成長趨勢圖.................................... 13. 圖3. 遊戲、競賽、遊憩與運動之關係………………………………….. 24. 圖4. 休閒運動與休閒、休閒活動之關係…………………….................. 25. 圖5. 運動設施項目圖............................................................................. 39. 圖6. 研究架構……………………………………………………………… 44. 圖7. 研究流程……………………………………………………………… 45. xii. 9.

(14) 1. 第壹章. 緒論. 臺北市政府於 2000 年著手擘劃興設運動中心,歷時 8 年努力,嗣於 2010 年全 數啟用, 「一區一運動中心」的新時代來臨。由於成效耀眼,為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推 動「國民運動中心」的標竿參考。故臺北市政府於完成前述階段性任務後,為能普 設運動設施,落實運動平等權;宣示規劃二代運動中心,拓展臺北市高齡者、身心 障礙者及其他特殊族群多元運動人口,本研究希冀以問卷調查,瞭解高齡者在臺北 市運動中心休閒運動參與及設施需求之情形,以為政策初步規劃之參考。本章為整 體研究之緒論,共分五節,依序分別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範 圍與限制與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經建會〕 (2011) 指出,臺灣於 1993 年的高齡者佔總 人口比率超過 7%,已符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所定義之高齡化 (ageing) 社會,於 2010 年提升至 10.7%,預計於 2017 年比例將超 過 14%,成為高齡 (aged) 社會,2025 年超過 20%,為超高齡 (super-aged) 社會。 反觀臺灣總生育率,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主計處〕 (2011) 統計,已由 2000 年 1.7 人下降至 2009 年 1.03 人。而人口平均年增率亦由 2009 年的 0.35%,降至 2010 年的 0.18% (主計處,2011) 。綜合前揭人口現象,在持續少子化及國人平均壽命延 長之現況不變下,高齡與幼年人口比例的老化指數於 2010 年為 86.48%,2015 年接 近 100%,推估 2060 年該指數將高達 441.8%,高齡人口約為幼年人口的 4 倍;此結 果除使臺灣人口結構朝向高齡少子化極端發展以外,更估計總人口數負成長之勢, 於未來亦無法因總生育率回升而有所逆轉;因此極端發展之社會現象將趨於普遍, 家庭結構亦將隨之改變,高齡者、不婚單身及無子女之家庭勢必增加。 臺灣正處在高齡化趨勢之中,並根據內政部 (2011) 統計,比較 2002 年至 2011 年 10 年間資料顯示,臺北市 65 歲以上人口在 2002 年及 2011 年分別為 27,848 人與 337,371 人,增加率 25%;相較同期全國高齡者增加率 24%,高出一個百分點。究 其原因,臺北市高齡者人口比例全國排序第 7,雖較嘉義、雲林、南投及臺東等縣 為低;但如納入各縣市人口淨遷出比例併同觀察,則可發現,前述四縣市係屬農業.

(15) 2. 縣市,主因年輕人口多外移就業,而突顯高齡化程度較高;臺北市則因居住成本較 高,反而同時呈現人口淨遷出及高齡化趨向,顯示臺北市市民高齡化速度相較於其 他縣市為快 (主計處,2011) 。因此,臺北市政府確有必要就所可能引發之社會問 題,提高其重視程度,並積極研擬行動措施因應勢必逐年增加之保險、醫療、救助 及福利等社會支出之挑戰。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於 1948 年定義當自我的生 理與心理和社會生活相互融合的完美狀態即是健康。所以,免於疾病與身體功能喪 失,已經不再是健康唯一的評量標準,這也意謂著,政府必須規劃適合方案,促進 人民健康及安寧 (WHO, 2007) 。而高齡化現象是社會進步的表徵,高齡者生理機 能因高齡而逐漸老化亦屬正常現象,但是該如何協助高齡者逐步適應老化,及減緩 老化,擁有長壽及避免因傷害、疾病帶來痛苦?芬蘭的預防政策告訴我們,臨終前 兩個星期臥床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臺灣公共電視臺 (2008) 策劃「貼心芬蘭」系列報導,其中在「活躍老化」專 題指出芬蘭佑華斯克拉 (Jyvaskyla) 市政府投入總預算 2% (新臺幣兩億五千萬元) 推動高齡者運動保健,並由市立運動中心與社會保健中心共同努力,聘請約 123 位 的與運動體育、物理學及兼職體育學系的教練、治療師與學生協助高齡者。並為確 保每位高齡者皆知悉相關訊息,佑華斯克拉 (Jyvaskyla) 市政府每年出版 8 次的運 動報導免費送達每個家庭,更出版書籍與醫生、教練、運動治療師與護士引介受評 估者至各運動團體運動,而居住城市週邊高齡者,則每星期有一次免費運動專車將 高齡者帶往大學運動。 從上揭報導歸納發現,芬蘭佑華斯克拉 (Jyvaskyla) 市政府從醫療、教育及社 會扶助等多元資源結合,除提供運動處方服務以外,在硬體設施部分,以設有輔助 設備的運動場館及器材設施,使高齡者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中,藉由運動達到減緩其 生理老化的目的,但卻不會對其造成傷害,且高齡者能產生成就感而願意繼續做下 去;在軟體教學部分,更輔以每一位高齡者至少 2 名運動指導員協助其運動,並告 訴他們要做什麼與不能做什麼。指導員都經過急救訓練合格,且根據需求不斷開發 新活動來吸引高齡者增加參與感及認同感,推動高齡者健身計畫。 環顧國內相關運動健康政策的推動,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體委會〕於 1998 年推動陽光健身計畫、提升國民體能計畫;2002 年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及 2009 年打.

(16) 3. 造運動島系列計畫,皆是以擴大全民運動的參與為目的,以保障國民運動權利。教 育部 (2006) 老人教育白皮書及體委會 (2007) 體育政策白皮書中亦強調 WHO 健康 與活力老化之觀念;行政院衛生署自 1997 年起以多項政策推展健康概念,如 1997 年公佈「衛生白皮書」 、1999 年推動「健康城市」與「社區健康總體營造計畫」 、2002 年發展「健康生活社區化」及 2005 年的「落實社區健康營造」。其目的均以推展國 民運動,達成全民健康為宗旨。而臺北市政府更於 2000 年規劃興建臺北市 12 座運 動中心,其目的之一即在於落實照顧高齡者,及鼓勵其積極參與休閒運動 (臺北市 體育處〔體育處〕 ,2000) 。其使用率 2011 年 1 月至 10 月底止,總使用人次達 3,720 萬 5,112 人,每日近 3,000 人參與其中。而委託營運管理契約中,更納入高齡 者相關的公益及優惠措施,藉以提昇其使用率,惟高齡者使用運動中心比例僅佔 5.5%,且多集中於上午 (8 時至 10 時) 及下午 (2 時至 4 時) 的公益時段,使用率未 能普及。 而以高齡者參與臺北市運動中心進行休閒運動之相關研究,其方向僅以高齡者 之動機、阻礙、參與及涉入等心理議題為主,如能再擴大研究議題探討高齡者對於 臺北市運動中心軟硬體需求方面之研究,必定更能強化臺北市政府規劃第二代運動 中心的先期規劃支撐基礎。基於上述分析,本研究擬藉由前揭研究背景為基礎,發 展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以在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休閒運動設施之高齡者為調查對 象,首先對於高齡者休閒運動參與及運動設施使用狀況進行分析,進而瞭解休閒運 動參與及休閒運動設施需求對於高齡者之重要性,研究結果並做為臺北市為規劃二 代運動中心之重要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問題背景,擬先行予以瞭解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休閒運動參與 之現況。並藉此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齡者與其休閒運動參與及運動設施需求之關聯 情形,以為臺北市政府發展二代運動中心之參考。.

(17)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為期達到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欲探討之相關問題如下: 一、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之休閒運動參與之現況為何? 二、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之軟硬體設施使用之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高齡者與其休閒運動參與之關聯性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高齡者與其軟硬體設施需求之關聯性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為能分析與瞭解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之休閒運動參與及運動設施需求之 情形,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所述:.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2004年2月28日至2010年8月29日期間正式營運之臺北市12座運動中 心 (中山、北投、中正、南港、萬華、士林、內湖、信義、松山、大同、大安與文 山) 中,參與館內休閒運動與運動設施之65歲以上者高齡者為研究對象,於2012年2 月6日至2月20日之間,進行問卷調查,瞭解高齡者在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休閒運動 與使用軟硬體設施之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高齡者與現況間之關聯情形。. 二、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因要發展規劃二代運動中心之休閒運動項目及運動設施,而以於臺北 市 12 座運動中心參與休閒運動之高齡者為研究對象,故其他範圍之高齡者則 不在本研究範圍。 (二) 本研究所稱高齡者係指於臺北市運動中心參與休閒運動者,故是否得以類推 適用至其他縣市,其類推者應先知有所限制。.

(18)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本節旨在針對本研究所使用之名詞予以解釋,分述如下:. 一、高齡者 (the elder) 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HO) 之標準,高齡者係指年齡 65 歲以上者;而 臺灣公務人員退休法亦以 65 歲為法定退休年齡;老人福利法所稱之高齡者亦指 65 歲以上者,且臺北市運動中心委託營運管理契約所定得享有半價優惠票價及使用公 益時段者,須為年滿 65 歲以上之高齡者,故本研究所稱高齡者係指年滿 65 歲以上, 並於臺北市 12 區運動中心參與休閒運動之高齡者。. 二、休閒運動 (recreational sports) 王素敏 (1997) 指出休閒運動,係指高齡者利用閒暇的時間,以動態性身體活 動為方式,自由選擇從事運動性的休閒活動,不僅可放鬆身心、滿足心理愉悅、快 樂,同時兼具滿足與成就感、社交功能及對健康維護具有助益之休閒運動。故本研 究所指休閒運動係指高齡者在其可自由運用時段使用休閒運動設施或參與休閒運動 課程與活動,並能從中獲得生理健康及心理愉悅,並對於減緩老化具有積極正向之 效益。. 三、休閒運動設施 (recreational sports facility) 高俊雄 (2000) 指出休閒運動設施為從事休閒運動、包含相關器材、設備、空 間設計之場所,主要提供之休閒運動內容與種類,為球類、陸上、水上、技擊等體 能暨設施型之動態休閒運動,並輔以智識、社交與文化型之靜態活動,以推展全民 運動為目的之室內綜合運動休閒場館。本研究所稱休閒運動設施,係指包含水上、 陸上、健身中心與其他特殊運動設施,並兼具提供多元休閒健康與運動課程之室內 綜合中型休閒運動中心。.

(19) 6. 四、臺北市一代運動中心 (Taipei Sports Center) 臺北市政府對於推展全民運動不遺餘力,其中一行政區一座運動中心之政策, 為我國地方政府之創舉,更是奠定發展體育運動之基礎,並提供市民休閒運動空間, 因此,臺北市運動中心於其中扮演極關鍵角色 (臺北年鑑,2010) 。故本研究所稱 一代運動中心,係指依據「符合臺北市市民生活型態」、「符合國際潮流」、「以民眾 運動休閒為主體」及「作為其他區域運動中心設置及管理參考」之規劃原則及設有 溫水游泳池、羽、桌球場、舞蹈、武術及社區教室、健身中心、綜合球場、棋奕閱 覽室及兒童遊戲室,並自2004年3月1日至2010年8月29日止,營運之中山、北投、中 正、南港、萬華、士林、內湖、信義、松山、大同、大安、文山等12座運動中心。. 五、臺北市二代運動中心 (Taipei Second Generation of Sports Center) 臺北市政府未來將持續規劃興建符合分眾化理念的第二代運動中心,並以提升 不同族群運動人口為政策目標 (臺北年鑑,2010) 。故本研究所稱臺北市二代運動 中心係指以「符合臺北市市民生活型態」、「符合國際潮流」、「以民眾運動休閒為主 體」、「作為其他區域運動中心設置及管理參考」及「保障市民運動平等權」為規劃 原則,並朝「分眾化」的方向發展,諸如:銀髮族、婦女、兒童、青少年、及身心 障礙等不同運動族群,設計符合其需求之運動中心。.

(20)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高齡者與休閒運動之相關研究,藉以發展研究架構依據,共分五 節:第一節臺北市運動中心發展與現況;第二節高齡化及其相關理論;第三節休閒 運動及其研究;第四節休閒運動設施及其研究;第五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臺北市運動中心發展與現況. 本節將歸納整理臺北市運動中心的發展歷程及未來展望,共分為兩部分部,分 別為「臺北市運動中心發展歷程」、「臺北市運動中心高齡者參與狀況」與「臺北市 運動中心相關研究」三部份。. 一、臺北市運動中心發展歷程 中國時報 (2010) 刊載,臺北市 12 座的運動中心,於 2010 年 4 月 10 日大安運 動中心開幕營運與同年 8 月 29 日最後一座文山運動中心亦落成啟用,臺北市一行政 區一運動中心,自此已全數到位。臺北市因地狹人稠,用地取得不易,雖有學校設 施開放政策,但因學校開放時段限制;及所產生之管理、人事成本或場地維護等問 題,故在校方管理及民眾使用需求兩者落差下,衍生困擾。基此,臺北市政府於 2000 年開始規劃於各行政區內興建設立室內的運動空間以供居民參與休閒運動,並進行 「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健康中心規劃研究」之委託研究案,確立興設臺北市運動中心 之規劃要件如表 1 所示 (劉田修、葉公鼎、王宗吉、張秋木,2000) 。.

(21) 8. 表1 臺北市運動中心規劃要件一覽表 規劃要件 規劃構想. 規劃目標. 規劃原則. 內容重點 1.. 基地取得以易者優先,確保可行及時效。. 2.. 佈局均衡交通便利以減少負擔,就近使用。. 3.. 練習場地為主體,增加場地面積為主,席位為輔。. 4.. 容納多元設施,利用樓地板,滿足民眾喜好。. 5.. 兼容社區其他功能,如藝文集會,民眾交流學習場所。. 1.. 符合市民生活型態的運動健康中心. 2.. 符合國際潮流的運動健康中心. 3.. 臺灣首創以民眾運動休閒為主體的室內運動中心. 4.. 未來各地區市民休閒運動健康中心設置之參考. 1.. 社區化:以社區居民使用促日常交流為主要考量。. 2.. 教育化:規劃各年齡層之生涯學習活動。. 3.. 永續化:以安全、防災、保健、便利、舒適,達永續使用之目標。. 4.. 和諧化:以功能性、親近性、相容性、示警性之空間及造形設計。. 5.. 人性化:多項設施考慮行動不便者及市民之方便需求。. 6.. 環保化:考慮省能源、高效率、低噪音、符合環保需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臺北市市民運動健康中心規劃研究” 。劉田修、葉公鼎、王宗吉、張秋 木,2000, 臺北市立體育場委託研究 ,頁 2-6。. 任曙 (2007) 指出臺北市運動中心係以「運動、健康與服務」為營運管理理念所 規劃之多功能場館。此外,在臺北市政府長期發展綱領 (2011) 計畫中,推動健康 運動城市為教育部門課題之一,並以提供多元化運動環境為落實課題目標之執行方 式;首要策略即為興建網球中心及大型綜合球館,並普設運動設施,提供優質運動 環境,運動中心亦於規劃之列,並歸屬於中型運動設施。未來興建完成之臺北市二 代運動中心,其亦將納入臺北市中型運動設施之列,如下圖 1 所示:.

(22) 9. 大型 運動 設施. 國際網球中心、標準綜合球館 水上運動中心. 各行政區市民運動中心 臺北市二代運動中心. 中型運動設 施. 社區、鄰里、學校簡易運 動設施. 小型運動設 施. 圖 1.. 臺北市運動設施規劃層級圖. 資料來源:補充整理自臺北市政府 (2011) 。 臺北市政府長期發展綱領 。取自臺北市政府網址 http://www.taipei.gov.tw/ct.asp?xItem=1223939&CtNode=37067&mp=100001. 因此,體育場館設施應足夠與完善,確為提供優質運動環境以滿足國人需求之 必要性,亦藉此提升國家競技運動水準及國民體能 (鄭志富、蔡秀華,2005) 。運 動中心全數到位,讓臺北市民朋友又多了一處運動休閒的好所在,為使市民朋友能 體驗各項運動休閒,讓運動融入生活,進而規律運動,建全身心的發展,臺北市政 府在運動中心規劃了陸上、水上、附屬設施及其他特殊設施,如表 2 所示之 4 大類 的運動設施,期望藉由各項完善多元新穎的設施,讓民眾能在交通便捷、服務優質 且休閒運動功能多元的場館建築中,自由享有追求健康的快樂。. 表2 臺北市運動中心設施設備一覽表 設施內容. 水上. 溫水游泳池. ˇ. SPA. ˇ. 烤箱/蒸氣室. ˇ. 兒童遊戲池. ˇ. 冷熱水池. ˇ. 陸上. 特殊. 附屬. (續下頁).

(23) 10. 表2 臺北市運動中心設施設備一覽表 (續) 設施內容. 水上. 溫水游泳池. ˇ. SPA. ˇ. 烤箱/蒸氣室. ˇ. 兒童遊戲池. ˇ. 冷熱水池. ˇ. 陸上. 健身房. ˇ. 綜合球場. ˇ. 攀岩場. ˇ. 社區教室. ˇ. 舞蹈教室. ˇ. 武術教室. ˇ. 抱石館. ˇ. 羽球場. ˇ. 桌球室. ˇ. 高爾夫球室. ˇ. 撞球室. ˇ. 壁球室. ˇ. 特殊. 跳水池. ˇ. 潛水池. ˇ. 網球場. ˇ. 室內跑道. ˇ. 空氣槍射擊場. ˇ. 附屬. 棋奕閱覽室. ˇ. 兒童遊戲室. ˇ. 簡易餐飲區. ˇ. 商品販賣部. ˇ.

(24) 11 資料來源:整理自臺北市體育處 (2012) 。 臺北市體育處場館簡介 。取自臺北市體育處網址 http://www.tms.taipei.gov.tw/ct.asp?xItem=1134623&CtNode=33139&mp=104061. 蔡秀華 (2002) 指出,充分評估內、外部環境,掌握發展時間,注重顧客導向 及落實績效管理的經營理念,是今日體育運動設施經營管理的重要意涵。而李展瑋 (2008) 亦認為運動設施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方式營運管理,能使國家財政、 社會經濟、人民就業及國民健康皆獲得助益;除減少政府財政支出,更可藉由民間 單位的參與,注入企業活力,官民合作創造效益,達成政策目標,最終能讓運動中 心在更有效率營運下,開創出新局面,且符合社區居民的運動休閒需求。 體育處研究指出,以 BOT 及 OT 較符合臺北市運動中心之營運需求,其中 OT 委外適於推動社會福利或公益性質較高之公共事務,如運動設施等 (劉田修、葉公 鼎、王宗吉、張秋木,2000) 。因此,臺北市 12 座運動中心皆以 OT 方式委由民間 單位營運,如表 3 所示。結合民間組織來經營各運動中心,以期提升營運績效,而 臺北市首座啟用營運之中山運動中心以 OT 方式一約 3 年得續約 2 次於 2004 年起由 中國青年救國團受託營運至 2012 年 2 月 28 日止,九年期滿,應辦理重新招商,體 育處為順利使前後任營運單位無縫接軌,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規定於 2012 年 1 月 3 日辦理招商綜合評審會議,選出最優申請人,並於 2012 年 3 月 1 日起封館 整修,預計於同年 9 月 1 日重新開幕啟用。. 表3 臺北市運動中心委託營運廠商一覽表 單位 松山. 匯陽百貨股份. 財團法人台北市. 遠東鐵櫃鋼鐵廠. 社團法人中國. 有限公司. 基督教青年會. 股份有限公司. 青年救國團. ˇ. 北投. ˇ. 士林. ˇ. 中正. ˇ. 內湖. ˇ. 大同. ˇ (續下頁).

(25) 12. 表3 臺北市運動中心委託營運廠商一覽表 (續) 單位. 匯陽百貨股份. 財團法人台北市. 遠東鐵櫃鋼鐵廠. 社團法人中國. 有限公司. 基督教青年會. 股份有限公司. 青年救國團. 中山. ˇ(整修中). 南港. ˇ. 萬華. ˇ. 信義. ˇ. 大安. ˇ. 文山. ˇ. 資料來源:整理自臺北市體育處 (2012) 。臺北市體育處常見問答第 60 題。取自臺北市體育處網址 http://www.tms.taipei.gov.tw/ct.asp?xItem=1315957&ctNode=34659&mp=104061. 二、臺北市運動中心高齡者參與狀況 根據體育處 (2011) 調查發現,參與臺北市運動中心之消費者,年齡多集中在 21 歲至 49 歲之間,比例約為 45%,顯見臺北市運動中心仍以青中年族群為主要使 用及消費客群。又依據臺北市運動中心委託營運管理契約規定,對於 65 歲以上高齡 者使用運動中心有多項優惠及公益措施,詳如表 4:. 表4 臺北市運動中心委託營運管理契約高齡者優惠條款一覽表 契約條次. 契約內容 乙方應依老人福利法給予高齡者使用半價優惠,並保留部分時段及場. 9.3.3. 地,供高齡者 (上午 8-10 時,下午 2-4 時) 免費服務,每年開辦 12 項次,每項次至少 4 小時,免費指導,並積極鼓勵高齡者踴躍參加。. 資料來源:整理自“ 臺北市中山運動中心委託營運管理契約 ” (頁 21) 。臺北市體育處,2012。. 揭上表所述可知,為鼓勵高齡者參與休閒運動,體育處將相關公益條款明訂於.

(26) 13. 契約之中,形成受託營運廠商必辦項目,且除運動設施免費及優惠使用外,亦含有 各式公益課程。本研究發現,高齡者集中使用時點係為各運動中心上、下午之公益 時段,據體育處統計 2011 年 1 至 12 月公益時段共計有 527,484 人次之高齡者使用 運動中心運動設施,佔運動中心總使用人次 5.5%;而非公益時段之使用人次則佔 1%至 1.6%左右 (張少熙,2011) ,顯見高齡者對於臺北市運動中心的參與興趣仍以 免費公益為主。. 三、臺北市運動中心相關研究 綜合倪瑛蓮 (2008) 及魏彤亘 (2011) 研究結果,臺北市運動中心自規劃興建到 正式營運,迄今已歷 10 載,由於其在全民運動推動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意義,除 成為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推動國民運動中心之指標參考,近年來以其為主題相關研究 亦有明顯成長的趨勢。本研究統計自 2002 年至 2011 年為止,總研究件數共為 114 件,分年成長趨勢如圖 2 所示。. 30 25 20 15 10 5 0 研究件數.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1. 1. 圖 2.. 6. 6. 9. 15. 17. 20. 27. 11. 1. 臺北市運動中心研究件數分年成長趨勢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由圖 2 可知,以臺北市運動中心為主題之研究件數自 2002 至 2010 年間,即逐 步成長,2010 年研究件數更成長 25.5%。探討其原因所在,2003 年僅中山運動中心 正式營運,而至 2007 年 12 月底止已有 7 家運動中心正式對外營運,相關營運管理、 顧客服務及行銷等議題尚有足夠範圍及對象供給研究者予以研究探討。研究件數並 於 2009 年及 2010 年達高峰,各有 20 與 27 件研究案。但這樣的盛況,卻在 2011 呈現大幅下滑現象僅 11 件,且 2012 年截至目前為止亦僅 1 件研究案。再究原由有.

(27) 14. 二;臺北市運動中心於 2009 年已 10 座啟用營運,比例為 83.33%,亦是相關研究資 源最為完整時期,故至 2010 達極致,此其一;如行銷管理與消費者、經營與策略管 理等已有較多研究,尚有其他特殊性議題未有或較少開發研究,此其二。 此外,魏彤亘 (2011) 的研究,並將臺北市運動中心相關文獻研究範疇分為「行 銷管理與消費者行為」、「經營與策略管理」、「公共關係」、「個案研究」與「人 力資源管理」。本研究除參考其分類外,並增列「運動設施」、「資訊管理」、「工 程管理」與「高齡者參與」,總計九項研究範疇,彙整相關研究議題與篇數如表 5 所示。. 表5 臺北市運動中心相關研究範疇彙整表 研究範疇. 研究議題. 行銷管理與消費者. 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參與行為、體驗行 銷、忠誠度、購買行為、知覺價值. 經營與策略管理. 56.1. 13. 13.3. 7. 7.1. 3. 3.1. 7. 7.1. 5. 5.1. 社會與運動效益、知識管理、服務半徑調 查. 人力資源管理. 情緒勞動關係、內部行銷、人力資源規劃. 工程管理. 建築使用後評估、空氣品質、建築節能、 建築專案. 運動設施. 設施與滿意度、服務承載量、設施管理. 3. 3.1. 資訊管理. 運動地圖. 1. 1.0. 4. 4.1. 98. 100. 高齡者參與. 休閒動機、涉入與阻礙研究、活躍老化、 參與動機與家庭關係. 總計. 55. 社區推廣、公關運作、公共關係知覺、公 共性確保、公私協力關係. 個案研究. 比例(%). 營運可行性、風險管理、策略規劃、委外 經營、營運績效評估指標. 公共關係. 篇數. 資料來源:補充整理自 臺北市運動中心內部行銷對員工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組織效能之研究 (頁.

(28) 15 16-17) 。魏彤亘,2011,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依據上表顯示,研究主題仍集中在與消費者及營運管理相關之議題上,其比例 分別佔 56.1%與 13.3%。而與個別族群使用臺北市運動中心之相關研究件數與主題 則乏善可陳,僅有李貴梅 (2011) 針對臺北市運動高齡者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家庭 關係進行研究,江雯晴 (2011) 則探討臺北市運動中心樂齡游泳者的休閒涉入、休 閒效益與休閒阻礙,林季樺 (2011) 對於臺北市運動中心高齡者的參與動機、涉入 與阻礙因素進行瞭解與劉德彥 (2011) 就臺北市運動中心高齡者之參與動機、阻礙 與頻度與活躍老化關係研究。 而根據內政部 (2011) 對於 99 年平均餘命的統計結果,指出臺北市的平均餘命 為全國最高 82.42 歲,與全國的數據 (79.18 歲) 相比多出 3.24 歲,且不論男性或女 性排序皆為全國第一。此外,比較臺北市 98 與 99 年平均餘命,亦增加 0.25 歲而逐 年攀升。因此,在此趨勢之下,臺北市政府已宣示以高齡者、身心障礙者及婦女等 為服務對象,推動第二代運動中心建置的此時,除對高齡者使用運動中心之心理層 面因素探討外,其他如軟硬體設施需求之議題研究仍有發展空間。. 第二節. 高齡化及其相關理論. 本節擬探討高齡化相關研究;共分為兩部分,分別為「高齡化之意涵」與「高 齡化及其相關理論」。. 一、高齡化的意涵 當黃富順 (1995) 指出,人類進入成年期後的發展歷程最重要的就是高齡化 (aging) ;而在人類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改變就是「高齡化」亦為徐麗君、蔡文輝 (1996) 所著的老年社會學中提出,兩者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以最普遍方式來定義何謂高齡者,應該就是「年齡」。因此,在老人福利 法的規定中,稱 65 歲以上為高齡者;在日本是 75 歲,大陸則為 60 歲,而聯合國世 界衛生組織則與臺灣相同,亦以 65 歲作為區隔高齡者之界限。而從認知心理學上發 展的六個時期予以劃分,則將 65 歲以後稱為老年期。如果從生理的觀點出發時,當.

(29) 16. 自我的身體機能與體能逐步的邁向退化與衰弱時,在一般性的概念裏,即是所謂的 高齡化現象。 但林信男與林憲民 (1987) 指出,其實在形成高齡化的歷程中,各項複雜困素 將會伴隨左右共同旅行。高齡化是人生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高齡者不可避免必須 面對自我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參與等各個層面的轉變。張春興 (2002) 於現代心理 學一書指出,65 歲以上為老年期,雖以年齡作為期間的界限,但退休享受家居生活, 自主休閒與工作為老年期的發展重點。蔡文輝 (2010) 亦指出高齡化的概念可以從 身體、心理、社會與人口四個層面來說明高齡化的概念,而曾賢仁 (2006) 則歸納 學術界相關研究,以自然、生物、心理與社會作為瞭解高齡化的四個面向。統整上 述文獻,可以發現,人類從出生就一直在身體體能的成長上邁向高齡化,因此,生 理和體能上的衰退,自然而然的對於疾病的抵抗力開始退化,無可避免的是,身體 內部的各個器官也開始減少運作的效率,而當個人的歲數一直不斷累積的同時,其 高齡化的程度也就愈來愈深。雖然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功能在早期就已經定型確立, 但個人行為的成熟度、對於新環境與變遷的適應力,卻會隨著年齡而增加,而在此 時,由於生理的改變,致使心理產生變化,亦影響到社會參與程度的轉變,社會參 與程度的轉變,其一來自於社會對於高齡者的固定刻板印象,和組織規範的強迫脫 離,如公務員於年滿 65 歲以上為屆齡強制退休等;其二則是高齡者自我本身對於某 些社會關係的逐漸脫離。 綜合上述,不論高齡化的層面及形成原因為何,徐慧娟與張明正 (2004) 認為 高 齡 化 皆 具 備 正 常 高 齡 化 (noraml or usual aging) 、 成 功 高 齡 化 (optimal or successful aging) 及病理高齡化 (pathological aging) 三種基本模式,其並引用 Balets 與 Balets (1990) 的解釋,認為生理及心理無病無痛者為正常高齡化;而當我們生存 的社會能歡迎高齡者,使其在社群參與中漸次變老,即為成功高齡化;當個人遭受 身體結構或心理狀態疾病侵害時則為病理高齡化。但人類又為什麼會變老呢?確實 的原因我們並無法理解,但「高齡化」這個複雜的過程,確實是受到了遺傳、營養、 健康和環境等多種因素所共同影響。因此,高齡化絕不會只是單純的接受生理功能 減退這單獨因子的影響,更包含了外在如個人心理、社會參與、環境支持等因子加 速其影響的速度。而蔡碧女、陳定雄 (2001) 研究認為高齡化在本質上是肇因於人 類的生理狀況的改變,但外在因素卻會間接的影響人類生理改變的速度,而使高齡.

(30) 17. 化提早到來,當我們在面對生命週期這一最後階段歷程時,必須關注的事情是,該 如何因應並成功的老化 (黃富順,1995) 。並使之減緩生理機能的退化速度,並同 時擁有長壽及有品質的生活。 當人類逐漸因為自我身體的生理機能的損壞,而進入生命尾聲時,仍然可以透 過個體的主動追求及掌握,使自己的高齡化過程順利圓滿,並且享受生活。因為成 功的高齡化並不是個體被動接受,是需要自己積極面對 (黃富順,1993) 。張隆順 (1993) 在其譯著「老人心理學」中提出,當個體能擁有與他人互動的能力,使自我 的生活有目標,除能接納個人的改變與現況,更擁有自主權利以增進個人於高齡化 過程中的成長;並在生理方面能免除疾病與身體失能,於心理方面能維持高度的心 智功能,與社會方面能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就是一「成功的高齡化」。因此,在社會 為高齡者所界定的生活方式中,高齡者仍持續自我中年的積極生活,其對自己現狀 與活動情形感到滿意,並能對於一個人的生活產生幸福滿足感,便是「成功的高齡 化」定義。亦可以說該個體為同時滿足健康之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層面的成功高齡 化者 (徐慧娟、張明正,2004) 。所以,如以時間縱軸觀察,高齡化不會僅只在於 追憶往事或生存於現在,更重要的在於如何邁向未來,如以生活廣度瞭解,亦如王 素敏 (1997) 研究指出,透過整合過往與當下的經驗,積極主動面對未來,並藉由 參與休閒活動創造社會新關係,張顯個人存在之價值,而使常言道:「家有一老如 有一寶」的高齡者真能「老當益壯」,不使「未老先衰」。. 二、高齡化及其相關理論 個人生涯的人格特點有明顯轉變係開始於人生發展最後的高齡階段,其肇因於 生理退化、於工作職場退休及在社會互動關係的滅失 (潘英美,1999) 。而在不同 學術及科學領域,對於高齡化理論有其相異的立基點及詮譯,例如: (一) 生物學 觀點,則包含基因理論、免疫論等,主要是以細胞的生命週期固定或突變致使正常 細胞受損之論點; (二) 環境觀點,則是強調外在環境因物理化學的變化刺激而使 個體機能產生高齡化的轉變; (三) 心理學觀點,Erikson 所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 指出人們在高齡階段如能適應發展即能整合過去經驗,迎向未來,如使自我停滯或 發展扭曲,其結果則為失落; (四) 社會學觀點則包含撤離理論、活躍理論、延續 理論、角色理論等 (蔡文輝,2010) 。社會學相關理論至今雖無放諸四海皆準之論.

(31) 18. 點,卻多層建構了高齡者多元社會角色 (李薇,2009;葉肅科,2000) 。 故高齡化是生理、心理及社會三者歷程間的交互作用,當生理改變影響心理狀 態,亦進一步影響社會參與及休閒運動行為,同理可證,其心理狀況及社會參與亦 將回饋於生理機能,使之相輔相成於延緩體能減退而成功高齡化。而高齡化的複雜 交錯不僅只在實際現況中發展,經彙整相關研究發現,各研究者在選擇高齡化之社 會適應理論予以探討時,以撤離理論及活動理論及連續理論或角色理論為主;部分 研究者並輔以社會重建理論、衝突理論或交換理論,如表 6 所示。. 表6 社會適應理論選擇一覽表 研究者 施清發 (2000) 何麗芳 (1992) 王素敏 (1997) 張耀中 (2001) 黃聿恒 (2004) 曾賢仁 (2006) 詹典穎 (2008) 薛文惠 (2008). 連續理論. 社會重建理 論.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撤離理論. 活動理論. 角色理論.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首先,Cottrell 於 1940 年代提出了角色理論,其認為當高齡者於工作職場退休 後,結束其職業性的角色,因社會對其無期望亦無角色可供高齡者扮演,因此被排 除於主流社會之外。再者,Cumming 與 Henry 於 1961 年出版了 Growing old (變老) 一書中提出撤離理論,該書以實證研究方式,就美國堪薩斯市 50 至 80 歲高齡者進 行研究而發展成撤離理論。Cumming 與 Henry 認為由於高齡者隨著年齡的增長,逐.

(32) 19. 漸減少其參與社會活動上的自我角色扮演程度,高齡者並且明顯的會與某些關係予 以脫離,而仍與其他某些關係維持互動,更由於社會環境會協助高齡者退出其部分 的自我角色扮演,此時的高齡者應開始學習把注意力轉向自我本身,並自行尋求一 個新的平衡點時,其角色轉為較疏遠及內觀自省 (引自李薇,2009:15) 。 第三個理論則為 活動理論 ,其立基於角色理論,認為高齡者雖然脫離了某些的 社會角色扮演,但仍可以藉由活動的參與,持續創造新的關係,維持其社會角色的 扮演運作達到成功老化,不致因失去活動致使生活滿意度降低。而第四個連續理論 而言 (Havighurst, 1968) 所指的成功高齡化,是一個人終其一生累積各項經驗,所 發展出來適應及調整生活型態的能力,連續理論所抱持的成功高齡化觀點,是相對 性而非絕對或單一,因此高齡化的型態是多樣的。其他如衝突理論、社會重建理論 及交換理論則不在本研究討論範圍之內。 因此,角色理論提醒了人們應為高齡者規劃休閒運動,在其工具性角色扮演結 束後,提供其創造角色機會;撤離理論看似悲觀,但當高齡者越來越關注自己時, 引導其正向關切如自我健康,並使其瞭解投入的人總是最愉悅的。最後,鼓勵高齡 者參與休閒運動,去適應生命歷程發展最後階段所可能的改變,如同 Kelly (1990) 的 呼籲每個人至少要選擇一種休閒活動來均衡自己的生活,因為要想活得精采就從休 閒運動開始。. 第三節. 休閒運動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就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的概念予以探討及綜整討論,共分為三 部分,依序為「休閒運動定義」、「休閒運動參與構面」與「休閒運動相關研究」。. 一、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定義 當高齡者的平均餘命逐漸延長,活得愈久,其所能擁有的空閒時間亦愈多;但 高齡者在面對生命時序展延的過程中,是否活得愈久即擁有更多的休閒、自由與健 康?瞭解休閒運動的定義,在規劃成功高齡化路途上是重要的依據,因為,人們能 活多久及能否過有品質的生活,並使其擁有長壽,免因傷害或疾病帶來痛苦及喪失 活動能力,是政府的大課題。.

(33) 20. 由於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的概念常引起困擾與混淆,因此,國內外學者 無不致力於就該三者之定義及關係予以研究探討。從字義說明,休閒 (leisure) 係源 自拉丁語 Licere,意為被允許 (to be permitted) 或是成為自由 (to be freedom) ;而 licere 又源自於法文 losir,意即自由時間 (freetime) ,是指休閒為不具強迫性及擁 有自由的選擇。首先,有關國內外對於休閒之定義,柏拉圖認為獲致快樂必須擁有 思考、沈思、領悟以及自我發展的時間,此種時間即為 Leisure。Stokowski (1994) 更 進一步說明,雖然休閒的意義和型態會隨著文化和背景有所不同,但它還是具有歸 納的標準;一般而言,休閒被定義為: (一) 一種態度或自由的感覺; (二) 一種社 會活動; (三) 一個特定的片斷時間。另外,張少熙 (1994) 從外在與內在兩個向度 定義休閒,其從自由時間得到享受快樂的過程是張顯於外的表現;而充實於內的是 以輕鬆的心態得到經驗的滿足。Kelly (1996) 以活動概念來說明休閒 (leisure) 是人 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一項很重要的社會現象,其經由自主選擇決定,為有意識的行動。 余嬪 (1999) 當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一個活動去參與,並且活動本身即是目的時, 這個活動應可視為休閒,強調一種主觀的體驗與經驗,並且須具有覺察的自由與內 在動機二個特徵。 然上述觀點雖各有不同,總不脫離與自由時間、自由選擇、活動、體驗與經驗 及自我實現等概念相關聯。而洪昭坤 (2002) 及陳欣宏 (2004) 更就國內外學者從時 間、活動、心理分析休閒,其敘述如下: (一) 時間觀點 以時間觀點而言,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時間就是休閒,亦即是在工作以外或是 責任卸除後的時間,是個人得以自由選擇應該如何去分配使用,而以時間觀點來定 義休閒,其優點是便於以量化方式予以衡量。不過,當研究者未能明確定義時,則 常遭受到如:自由時間所從事的自由活動,是否是經過自由選擇,而無外力影響, 或是餘閒時間卻在冷漠、沮喪中渡過等,這些還能稱作是自我滿足的休閒?所以把 休閒當作為是可計量的時間結構一部分,是其優點;但生命是連續的,如何能準確 的把連續的時間予以分割,確有其困難度 (陳欣宏,2004) 。 (二) 活動觀點 休閒不僅是一段時間,更是發自個人願意、自由選擇所從事的活動,並樂在其 中。因此,休閒是因為自己的緣故去選擇活動,其重點在於活動的本身,可以使個.

(34) 21. 人滿足自我的目的,亦是可以和必須盡義務而去做的活動有所區隔。例如:上體育 課打籃球,對於喜愛籃球的學生,能在必須接受教育義務的課堂上進行自己所喜愛 的活動,這堂課就其而言是愉悅;反之,對於無興趣於籃球者,僅是身為學生所必 須接受的教育之一。 (三) 心理觀點 1970 年代以前研究將休閒視為是自由時間或是從事活動,後來開始有學者改採 主觀的角度來看待休閒,認為休閒應該是一個心理狀態,而這個心理狀態是有過程 的,包含了個人的態度、動機與感受。Neulinger (1981) 提出休閒分類模式,以參與 者感受到的自由與阻礙來區分休閒與非休閒,其心理狀態如表 7 所示。. 表7 休閒分類模式 自由. 內在的. 感受到自由. 感受到阻礙. 動機. 動機. 內在與外在. 外在的. 內在的. 混合的. 內在與外在. 外在的. 混合的. (1). (2). (3). (4). (5). (6). 純休閒. 休閒做事. 休閒上班. 純做事. 上班做事. 純上班. 休閒. 非休閒 心理的狀態. 資料來源:本研究補充整理自“ 老人休閒運動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流暢經驗之研究 ” (頁 19-23) 。 陳麗芷,2008,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從休閒分類模式表可知,動機其實正受到「感受」影響,當感受到自由時,心 理狀態是處於休閒;相反當感到阻礙時,心理狀態就是處於非休閒。因此,陳欣宏 (2004) 於其研究中以登山為例,登山一般而言應該是具有樂趣的休閒活動,當初次 登山者攻頂所帶來樂趣會使其有動機持續挑戰,並感受登山這個活動是休閒的;但.

(35) 22. 如碰到山難,因身心受損則會使其認定是受罪而產生阻礙,無法將其視為休閒。 所以,Neulinger (1981) 研究主張看來,定義休閒是必須容納上述各個面向予以 解釋: (一) 休閒與必須做的活動不同,唯僅以非工作性活動來定義休閒尚不足稱 精確。 (二) 休閒是自由選擇,該自由是相對,而非絕對,但須為參與者主觀認知 之自由。 (三) 休閒參與動機為內在導向,其參與之動機及理由係多重組合,唯須 為體驗活動本身樂趣而參與者,得稱休閒。 因此,休閒著重在於個人對於休閒的定義及其所能帶來屬於個人的感受;如同 陳定雄 (1994) 認為,休閒強調的是時間、狀態與個人,是屬於自然人的活動。個 人與個人結合將形成社會的組成,當個人的休閒放入社會的形態內時,則會成為「休 閒活動」,並強調目的、功能與社會,係屬社會人的活動 (陳定雄,1994) 。休閒活 動與休閒之差異在於「休閒」僅是在可自由運用的時間內所從事的活動,通常不具 有目標性或計畫性;而休閒活動則是除了自由時間,更具有需達成之目的及功能意 義存在。Maclean , Peterson, 與 Martin (1985) 指出休閒活動是利用空閒的時間從事 一些活動,並能夠使自己快樂和生活有變化,也可以說是個體利用自由的時間,能 隨心所欲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也就是當個人出自於其自我的意願在空閒或閒睱的 時間所從事的,具有樂趣的活動,並且活動可以使個人獲得即刻性的滿足感,並有 益於個人的身心健康,並為社會道德規範所能接受者,就是休閒活動。此外,Kelly (1990) 更進一步說明休閒活動不僅是相對於工作的一種休養生息狀態,而是對「整 個生命再創造」。國內學者許義雄與陳皆榮 (1993) 提出休閒活動具有 1.自由參與 的活動。2.閒暇時間的活動。3.滿足心理、生理的活動。4.可恢復精神與體力的活動。 5.可促進家庭、社會和諧的活動的特性。而張少熙 (2003) 則提出在自由時間狀態下, 從事身心愉快滿足的活動稱之為「休閒活動」。因此,休閒活動之定義會因為研究 注重的觀點不同而有不盡相同的定義休閒活動之定義因研究者注重的觀點不同而有 不盡相同的定義,但其應可包括下列要點:1.從事休閒活動的時間是指生計以外的 時間;2.是出自於自發的意念、而且不求任何物質上的報酬;3.精神狀態是輕鬆愉 快的;4.自由選擇喜愛的活動,需又能樂在其中 (林國順、蕭文祺、那維,2005) 。 彙整上述有關休閒活動的定義,休閒活動是複合且涵蓋廣泛範圍 (黃長發, 2007) 。林季樺 (2011) 引用林國順等 (2005) 、顏妙桂 (2003) ,以主觀分類、因 素分析及多面向量表等統計方式予以區分,以便於分類為原則,並專注於人們參與.

(36) 23. 活動的利益、結果或理由:. (一) 主觀分類法 係藉由主觀印象予以分類,Kaplan (1960) 將休閒定義為社交的 (social) 、遊戲 和 體 育 活 動 (game and sports) 、 藝 術 的 (art) 、 運 動 (movement) 與 靜 態 性 的 (immobility) 等五個活動類型。鄭順聰於 2001 年研究則參考 Ragheb (1980) 所提出 的休閒參與構面為架構,分為「大眾媒體」、「文化活動」、「運動」、「社交活 動」、「戶外活動」、「個人嗜好」六大構面。而陳玉鳳 (2004) 則把休閒活動主 觀分類為知識類、運動類、社交類及休憩娛樂等四類。 (二) 因素分析法 國外學者 Russell (1982) 研究發現休閒活動的分類可以是運動和遊戲、個人嗜 好、音樂、戶外、文學、社交、藝術和工藝、舞蹈、戲劇。後續學候亦陸續補充不 同類型的活動。如社會服務、旅遊、自我增進、教育、知能等。藝文性、身體性、 康樂性及社交性的休閒活動 (陳冠惠,2003;劉宏裕,1996) 。亦有學者擴大上述 範圍,增加服務性 (宋維煌,1993;張永賢,1994)、嗜好性(張永賢,1994) 及戶外 性的休閒活動。 (三) 多元尺度評定法 多元尺度評定法係將活動予以兩兩比對,由受試者就此兩種活動相似性的感覺 予以評定,並說明相似之處,其所得分類,結果簡單,一般結果僅有兩三種類型, 亦可清楚瞭解每一類型休閒活動的特性及之間的關係。 綜合上述,不同的研究領域所引用的觀點將有所差異,而建構出的休閒活動類 型亦有所別,並提供了研究者一個方向及適當的方法,使其能針對問題及對象予以 正確的研究。本研究亦發現國內外學者將包含時間、活動及心理三個層面的休閒, 逐漸濃縮其成份,集聚於「活動」區塊,開始產生目的性與計畫性的概念,並擁有 恢復精神與體力、健康的、再造活力及促進家庭社會和諧的功能性,更進一步對於 休閒活動予以分類。而不論其範圍廣泛或種類繁多,總不脫離遊戲、競賽、遊憩及 運動四個範疇,其彼此關係互有關聯又個自獨立,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 (王昭正, 2002;黃長發,2007) ,如圖 3 所示。.

(37) 24. 休閒活動 遊戲 遊憩. 競賽 運動. 圖 3.. 遊戲、競賽、遊憩與運動之關係. 資料來源:修正自“ 老人休閒運動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流暢經驗之研究 ” (頁 26) 。陳麗芷, 2008,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承上,運動是休閒活動範疇其中之一,亦即當我們聚焦於休閒時間中去追求體 能健康,且能感受樂趣、放鬆、滿足及有活力的經驗,自由選擇參與的運動即是休 閒運動 (洪煌佳,2011) 。因此,休閒運動有別於其他休閒活動在於,其為運動與 休閒的結合 (程紹同,1994) ,在現代人強烈追求健康的企圖心趨使下,藉由休閒 運動,可以放鬆身心,消除煩惱,生活不再是一成不變,並兼具娛樂、社交與改善 健康功能等多種效果 (畢璐鑾、陳仲杰,2006) ,其所追求的是一種身心均衡發展 的適能狀態 (王素敏,1997) 。程紹同 (1994) 認為休閒運動有別於其他的休閒活動, 是運動與休閒的結合,屬於帶有運動性質的休閒活動,以身心的放鬆、煩惱的忘卻 與擺脫了無新意的生活型態為主要的目標;同時亦兼娛樂與社交功能,以能滿足自 我的滿足感與提昇健康等多種效益,其活動內容所具有的獨特性亦是其它類型的休 閒活動產生之功能所無法相抗衡比擬,並能滿足現代人強烈追求健康的企圖心。此 外,陳定雄 (1994) 則以道德人的活動來解釋休閒運動,認為其著重健康、快樂與 道德,是積極自主的、輕鬆愉快的、毫無心理負擔的進行的一些娛樂性健身體育活 動。它是一種生活、一種文化、一種教育,它的最終目的是全體人類的和諧發展。 而沈易利 (1995) 則說明在休閒時間內,進行動態的身體活動以紓解壓力即是休閒 運動。高俊雄 (2004) 認為休閒運動的主要目的即在於將生命的品質予以提升,能 均衡的發展而體驗生活,藉此機會而使生命的內涵更為完整;而要如何的進行體驗.

(38) 25. 才能感受到上述的良好感受,則需要實際行動,進而發揮潛力以克服萬難來予以達 成具體任務。 綜上可知,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三者間之關係為休閒包涵了休閒活動意 義於其中,而休閒運動則蘊藏了休閒與休閒活動的概念,且為休閒活動的選擇類型 之一。李明榮 (1998) 、謝鎮偉 (2000) 與張良漢 (2002) 的研究中指出,「休閒運 動」已漸從體育與休閒範疇中抽離,屬重視身體活動的休閒活動。張良漢 (2002) 更 以圖 4 來說明該三者之關係 (引自畢璐鑾、陳仲杰,2006) 。. 休閒 Leisure. 圖 4.. 休閒活動 Recreation. 休閒運動 Recreational sports. 休閒運動與休閒、休閒活動之關係. 資料來源:“從事休閒運動之動機因素”。畢璐鑾、陳仲杰,2006, 大專體育 ,83,140-147。. 體委會 (2002) 指出當個人無論是否受過專業體能訓練,皆能愉悅從事其所感 興趣的運動,並藉此獲得身心暢快與滿足,即是休閒運動。因此,本研究對於休閒 運動的定義,係指個人可以成為自為決定的主體,並在可自行運用的時間,自由選 擇所希望從事的休閒運動,從中獲得滿足、享受放鬆的愉稅,並使身體健康。 給予了休閒運動定義後,接續必須瞭解是休閒運動的功能,及其對於成功老化 的效益。洪新來 (2007) 與陳國賓 (2003) 認為休閒運動具有自我、家庭、社會及其 他四個成分的功能,各成分內容為 (一) 自我:增進健康、批評的思考與行動、積 極態度、運動能力、自我管理; (二)家庭:增加凝聚力、正面的關係、照顧、關懷; (三) 社會:創造安全良好社會環境、採取個人與集體的行動、合作的共同體資源、 適合所有人的運動休閒環境; (四) 其他:人際技巧、增進關係、對他人的感受性 與尊重、友誼、領導力、支持增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HPM Tongxun (HPM Newsletter). These articles have document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s well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HPM Tongxun (HPM Newsletter). These articles have document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s well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Based on the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nd lodg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