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層面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建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多層面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建構研究"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重要性、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及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內政部(2007)統計資料顯示,民國 95 年全台僅有二十萬四 千多個新生嬰兒,出生率為千分之九點零,與全球已開發國家平均千 分之十三以上的出生率相距甚遠。顯見我國社會現在已高度「少子化」 ,兒童的健康更成為國家及社會重要的資源。因此,維護兒童健康成 長也就成為保障國家資源的不二法門。然而,今日的台灣社會中,兒 童的照護面臨許多考驗及挑戰,例如兒童暴露在過度開發的社會環境 中、家庭結構發生改變、過少的安全保障、慢性病的診斷及照顧不及 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等(呂鴻基,2001)。此外,呂鴻基(2001)更指出我 國兒童的死亡率為日本、瑞典、荷蘭等健康大國的二至三倍,是一大 隱憂,這也突顯出國內兒童的健康維護與促進工作是有待提升的。 嬰幼兒期的健康是個體未來健康發展的基礎,大部分的國家亦會 將兒童的健康視為對未來的一項重要投資。因此,兒童的健康照護, 常被視為國家衛生政策中最優先及最重要的項目,尤其是嬰幼兒期的 健康(Staton & Harding, 2004)。的確,在少子化的今天,如何讓孩 子健康安全地成長,是你我共同的責任。在台灣,嬰幼兒主要由照顧 者以自己的意思來照顧,而照顧者包括父、母,或外籍父、母,或祖 父、母,或褓母,或外籍幫傭等。照顧者是否有足夠的健康促進概念 1.

(2) 及知識,可以發現嬰幼兒健康問題及刺激成長,以打造國家未來主人 翁的健康基礎,減少感染並減緩嬰幼兒慢性疾病提早發生,促進健康 生長,進而減少國家醫療成本的耗費?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培育一個健康的孩子,雖然過程艱辛而漫長,但兒童健康成長的 權利是不容忽視的。目前政府單位中有關幼兒健康照護的健康服務中 心業務十分繁雜,無法專注於幼兒健康照護部分。再者,政府在婦幼 政策上,亦無力對幼兒健康照護部分給予特別的重視,僅能透過全民 健保來呼籲不要漠視幼兒的預防保健義務。在國家幼兒健康促進政策 不足下,便期待家庭主要照顧者能負起幼兒健康促進之責。雖然每個 孩子都是家庭最珍貴的寶貝,但是否就意味著家庭中的照顧者有足夠 的知識與經驗,可以確保這國家未來的資產可以健康成長呢?實在堪 慮!屢屢在報章媒體上(許添盛,2004;黃迺毓,2004)或聽見醫護人 員抱怨現代的父母親不會照顧孩子,卻鮮少有相關的研究來證實。根 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統計資料顯示各年齡層兒童中,以幼兒的死亡 率為最高。有鑑於此,本研究即先以 1~3 歲幼兒照顧者為樣本,發展 一個具信效度的健康促進評估量表,以期能提供托兒機構、學校、醫 院或社會輔導機構參考,作為未來評量幼兒主要照顧者促進幼兒健康 行為之用;並滿足醫護及衛生教育人員評估幼兒健康促進的需求,設 計健康促進計畫及活動,並可進一步利用本量表進行全國性調查,以 了解台灣地區幼兒健康促進的需求,作為國家衛生政策制訂的參考依 據。. 2.

(3) 第二節. 研究重要性. 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生活是個體健康的指標,孩子 除了要有健康的身體之外,還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與健康的生活( Herrman, 2001)。幼兒年紀小,不可能過著完全獨立又健康的生活 ,還需要被照顧才能維護健康。但在全世界發展中的國家,幼兒卻因 為未能獲得良好的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造成高死亡率,每年全世界 就約有 350 萬個幼兒死於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腹瀉(Staton & Harding, 2004)。孩子的健康與父母親促進其健康的行為是密切相關的(Staton & Harding, 2004)。Cluskey(1999)研究 1~2 歲幼兒的母親,瞭解其 促進孩子健康生活的自我效能,結果發現低社經階層的母親在促進幼 兒健康上的確需要再加強,包括在維護健康、衛生習慣、飲食習慣 、口腔衛生、睡眠習慣、運動習慣、安全保護等方面促進幼兒健康的 行為。Hendricks 及 Reichert(1996)以預防傷害、預防疾病、合適的 疾病治療、促進健康等面向,來進行父母親促進幼兒健康及安全的行 為研究,結果也發現父母親在促進幼兒這些面向的健康行為都是不足 的。 幼兒的活動量大,最需要父母親的照顧,但近年來由於社會快速 變遷,職業婦女及外籍配偶的家庭增多,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以及 提供健康安全生活環境造成很大的挑戰(邱文達等,2003;陳怡如、 李麗君、于漱、黃璉華,2005)。父母親因為工作忙碌或勞累,容易 疏忽孩子的照護(邱文達等,2003);而外籍配偶需要較多文化、語言. 3.

(4) 、生活等方面的適應,容易面臨許多教養上的問題,尤其在孩子健康 照護及促進上有較多的困難(黃森泉、張雯雁,2003;王瑞壎,2004 ;陳怡如、李麗君、于漱、黃璉華,2005)。Mobley 及 Evashevski 於 2000 年即建立了一份學齡前兒童健康及安全知識的評估量表,來 幫助保育員或衛生機構評估學齡前兒童的衛生教育需求。反觀國內 ,目前缺乏相關評估量表,以致讓第一線的衛生教育人員無所依據 ,僅能就幼童所出現的健康問題,給予照顧者事後的補強衛教。但預 防勝於治療,針對幼兒主要照顧者,建立一個完整且簡易,可以快速 地評估其在照顧工作上是否能有正確的做法,以促進幼兒健康,降低 幼兒死亡的機率,實在是刻不容緩的課題。這項工作更有助於幼兒照 顧者培育機構,作為未來提供完整衛生教育的參考。.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及重要性,本研究主要的目的為: 一、發展「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 。 二、建構「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4.

(5) 第四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本研究所設計「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內的題目是否具鑑別 度? 二、本研究所設計的「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是否具信度? (一)「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是否具內在一致性信度? (二)「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是否具穩定性? 三、本研究所設計的「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是否具效度? (一)「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是否具內容效度? (二)「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是否具建構效度? (三)「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是否具效標關聯效度?. 5.

(6) 第五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擬訂下列研究假設: (一)「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題目決斷值具差異性。 (二)「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題目得分均與總分相關。 (三)「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題目具內在一致性信度。 (四)「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題目具重測信度。 (五)「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題目具內容效度。 (六)「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經因素分析後,與原研究構念相似。 (七)「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與效標「過去一年幼兒生病或受傷 就醫的頻率」相關。. 第六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相關的名詞界定如下: 一、幼兒:係指實際年齡滿 1~3 歲的孩童。 二、促進健康行為:係指父母親改善幼兒健康的過程,維持或增進幼 兒健康,以達成滿足幼兒健康成長所採取的行動,包括飲食習慣、衛 生習慣、生活作息、安全保護、體適能、促進發展、心理健康、維護 健康等八個層面的行為。. 6.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二節,包括:促進幼兒健康的概念及促進幼兒健康的 行為和相關研究。. 第一節. 促進幼兒健康的概念. 1948 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為: 「生理的、心理的及社會的完 全安寧幸福狀態,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已」,更進一步地指出健 康促進是使個體增加更多控制健康的決定因素,因而改善健康的過程 (摘自 Noack, 1987)。Pender(1996)則指出健康促進不是去預防疾 病或健康問題,而是一種趨近行為(approach behavior) ,是個體維 持或增進健康,達到自我實現、自我滿足所採取的行動。對於無行為 能力的幼兒而言,健康促進就由主要照顧者協助完成,也就是說主要 照顧者必須增加更多控制幼兒健康的決定因素,改善幼兒的健康過 程,維持或增進幼兒健康,以達成滿足幼兒健康成長所採取的行動。 黃松元(2000)指出健康促進著重於正面的健康(positive health ),其內涵是多層面的,如預防疾病、健康體適能、不吸菸、安全 、壓力管理、健康檢查、心理健康、均衡營養及健康教育等。Klassen 等人(2004)從行為、情緒、及社會功能三個層面來分析學齡前兒童的 的健康行為。Ulione(1997)指出一個完整的幼兒健康促進計畫應涵 蓋(1)疾病的徵象及症狀; (2)感染控制; (3)預防傷害;(4)發 展任務。. 7.

(8) USDHHS(2000)指出美國在 2010 年健康兒童的目標以健康促進 、健康保護及預防性服務應用於 22 項重要的健康議題上,其中包括 約 300 個可測量的目標。在這些目標裡,和兒童有關的目標包括改善 營養狀況及嬰兒健康、減少非蓄意性事故傷害、改善口腔衛生、減少 及控制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的感染、性病的預防、增加對傳染病 的免疫力及預防傳染病,以及經由減少健康照顧上的障礙來改善臨床 預防性服務。而我國行政院衛生署為提昇國民健康水準,達成世界衛 生組織所揭櫫的「公元 2000 年全民健康」 ,也將全體國民分為五個年 齡層,而訂定了健康目標。2005 年兒童的健康目標為「落實兒童保 健—幫助兒童打好健康的基礎」 (行政院衛生署,2005) 。其中有關幼 兒的健康促進工作包括事故傷害防制、視力保健、口腔保健、聽力篩 檢。而 Flaherty(1986)也歸納了幾項有關幼兒重要的健康促進行為 ,包括健康的飲食習慣、定期健康檢查、口腔衛生、規律睡眠、運動 及洗手等,期望照顧者能確實執行,讓幼兒健康地成長。Mobley 及 Evashevski 於西元 2000 年建立了一個學齡前兒童健康及安全的知識 評估量表,涵蓋衛生習慣、健康促進及飲食習慣三個構面。Cluskey (1999)研究 1~2 歲幼兒的母親,瞭解其促進孩子健康生活的自我效能 ,結果發現低社經階層的母親在促進幼兒健康上的確需要再加強,包 括在維護健康、衛生習慣、飲食習慣、口腔衛生、睡眠習慣、運動習 慣、安全保護等方面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Hendricks 及 Reichert (1996)以預防傷害、預防疾病、合適的疾病治療、促進健康等面向 ,來進行父母親促進幼兒健康及安全的行為研究,結果也發現父母親 在促進幼兒這些面向的健康行為都是不足的。 8.

(9) 由以上文獻顯示,目前國內外尚無一致的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理 論,許多學者根據自己研究的重點,提出促進幼兒健康行為的涵蓋層 面,經歸納整理可囊括在八個層面,包括: (一) 「飲食習慣」方面的 健康促進行為,包含促進幼兒均衡營養及改善營養狀況等健康行為。 (二) 「衛生習慣」方面的健康促進行為,包含促進幼兒口腔衛生、 改善口腔衛生、及洗手等健康行為。 (三) 「生活作息」方面的健康促 進行為,包含促進幼兒規律睡眠等健康行為。 (四) 「安全保護」方面 的健康促進行為,包含幼兒預防傷害、事故傷害防制、減少非蓄意性 事故傷害、及安全等促進健康的行為。 (五) 「體適能」方面的健康促 進行為,包含促進幼兒健康體適能及運動等健康行為。 (六) 「促進發 展」方面的健康促進行為,包含促進幼兒發展任務及社會功能等健康 行為。 (七) 「心理健康」方面的健康促進行為,包含促進幼兒壓力管 理、精神狀態及情緒控制等健康行為。 (八) 「維護健康」方面的健康 促進行為,包含疾病預防、健康檢查、感染控制、發現疾病的徵象及 症狀、視力保健、聽力篩檢、及健康知識等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 9.

(10) 第二節. 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及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外尚無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理論或架構,故研究者將有 關促進幼兒健康的文獻收集整理後,歸納成下列八大層面加以探討 ,即促進幼兒「飲食習慣」、 「衛生習慣」、 「生活作息」、 「安全保護 」、 「體適能」 、「促進發展」、 「心理健康」、及「維護健康」等八個層 面的健康行為,討論主要照顧者如何促進幼兒擁有健康的身體、健康 的心理及健康的生活。. 一、幼兒「飲食習慣」層面的健康促進行為 1~3 歲的幼兒運動機能特別發達,活動量大,且自我意識逐漸增 強,也漸懂得大人的交談,開始模仿大人,愛吃甜食。而父母親雖然 對子女的關照增加,但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以及工作忙碌,常常引 發幼兒一些偏食、食少、食多的飲食問題(盧敏惠,2005)。更有些父 母親認為小孩胖一點比較可愛;或父母自己也是肥胖者,飲食習慣偏 向於高油脂、高糖、高熱量,造成幼兒營養過量(史良銘,2004),或 長輩認為多吃就是福的觀念,過度重視美食及以給予食物作為愛的表 現(盧敏惠,2005),延伸而來的是肥胖造成的一連串健康問題。 Nanney(2002)研究發現孩童早期的飲食習慣與肥胖是高度相關 的,因此建議父母親一定要在幼兒早期即養成其健康的飲食習慣。 Sothern 及 Gordon(2003)則建議父母親餵食幼兒,應根據下列原則 :. 10.

(11) 1.營造良好的家庭進食環境。 2.減少或避免攝取沒有營養的食物。 3.不鼓勵飲用高糖份的飲料。 4.多攝取蔬菜及水果。 5.幫助孩子了解那些是「好的食物」;那些是「不好的食物」。 6.均衡飲食。 7.準備孩子食物量剛好即可,不可太多。 8.依孩子的成長需求準備食物。 9.教導孩子碗中的飯要吃乾淨。 10.兩餐中的點心應要有規劃。 11.要求孩子一定要吃早餐,晚餐後到睡前,不鼓勵吃點心。 12.不要給孩子不健康食品的訊息。 孩子終身的飲食習慣、健康狀況、發展及智能均深受父母親的 影響(Boehnlein, 1984) 。Birch、Savage、Ventura(2007)及 Genovesi (2000)更認為孩子的飲食健康掌握在父母親的手上,而營養影響孩子 身體及心理健康,例如一個孩子有沒有吃早餐,就直接影響到上午的 注意力及學習。建議父母親應幫助幼兒建立下列一些好的進食習慣: 1.勿讓零食佔據了正餐的進食量。 2.吃早餐。 3.均衡飲食。 4.攝取足夠的鈣及維生素 D。 5.攝取足夠的鐵質。. 11.

(12) 6.多吃水果。 7.限制點心攝取量。 另外,Genovesi(2000)指出病從口入,父母親在準備食物若未注 意到食品的安全,也可能造成孩子被細菌或病毒感染,而產生發燒、 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系統症狀。建議父母親在準備孩子的 食物時,應注意: 1.用肥皂洗手,且至少洗 20 秒。 2.購買食物時,注意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限過期時間。 3.以安全的溫度烹煮食物。 4.冷凍或冷藏,安全地貯存食物。 5.打開食品包裝時,再看一次有效日期。 6.確保食物是安全的,無論是冷食或熱食,均應在 1~2 小時內吃完。 7.食物在室溫放置太久或冷藏過久,均不宜食用。 對於飲食安全的問題,Murphy(2000)沉痛指出美國每年有許多 幼兒因誤食腐敗食物而喪命。1998 年 Murphy 在全美及加拿大的調查 結果發現:造成烹煮者使用腐壞食物的原因,99%是因為沒注意而使 用過期食材,其他原因則是來自烹煮者未洗手、生熟食交叉感染、食 具不清潔或潮濕、沒有注意食物的溫度、沒有完全解凍即烹煮食物等 。Murphy(2000)進一步提出四個簡單的步驟,來保持食物的食用安全 :第一、常洗手;第二、避免生食熟食交叉感染,切生熟食的砧板及 食具要區分;第三、維持熱食的溫度(63℃以上) ;第四、維持冷食 的溫度(4℃以下)。4℃~63℃是細菌最容易滋生的溫度。. 12.

(13) 由以上文獻顯示:主要照顧者在幼兒「飲食習慣」層面的健康 促進行為分為兩大部分,即「健康進食」及「飲食安全衛生」 。 「健康 進食」方面的促進健康行為包括協助幼兒攝取均衡飲食、控制進食量 、限制點心及零食攝取量、吃早餐、準備孩子成長所需的食物、以及 養成孩子良好的進食習慣。 「飲食安全衛生」方面的促進健康行為包 括照顧者準備食物前必須洗手,並注意食物的清潔、來源安全、是否 過期、食物烹調及餐具的安全、生熟食分開調理等。. 二、幼兒「衛生習慣」層面的健康促進行為 根據研究指出,腹瀉是幼兒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在過去二、三十 年間的發生率沒有減少過,估計幼兒每年約有 2.1~3.8 次發生腹瀉的 頻率,腹瀉也是開發中國家幼兒主要的死因之一(Parashar, Bresee & Glass, 2003;Parashar, Hummelman, Bresee, Miller & Glass, 2003 )。有效地預防幼兒腹瀉的方法之一,即是促進幼兒及家庭衛生習慣 ,而養成洗手及衛生行為是預防腹瀉的基本策略(Huttly, Morris & Pisani, 1997)。Cottingham(2004)指出協助幼兒養成洗手的衛生 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進食前後、如厕後、遊戲後,均應立即洗 手。因為在環境週遭及食物隱藏了許多細菌,尤其是大腸桿菌,幼兒 如果如厕後進食前未能將手洗乾淨,很容易感染到大腸桿菌,產生解 血便、腹痛、腹部痙攣、噁心及倦怠等症狀,嚴重感染甚至導致腎衰 竭及貧血(Guinan, McGuckin-Guinan & Sevareid, 1997;Murphy, 2000)。. 13.

(14) Frye(1993)強調洗手是避免感染最簡單的方法,下列情形更要加 強洗手:飯前或吃點心前、如厕後、擤鼻涕後、嗚住口鼻咳嗽後、拿 過垃圾後、拿過錢後、及玩過玩偶後。Newman(1997)語重心長地指出 孩子個人衛生的習慣是由家庭及父母親建立的,例如洗手及口腔衛生 ,父母親是個示範,更有責任幫孩子養成這項健康的好習慣。此外 ,Sauver、Khurana、Kao 及 Foxman(1998)也針對美國 137 個家庭及 204 個日間照護團體的照顧提供者進行衛生調查,結果發現:確實協 助幼兒執行洗手習慣及重視幼兒個人衛生習慣,可降低孩子罹患呼吸 道疾病。 Almedom(1996)指出有兩種快速且有效的評估幼兒及父母親衛生 行為的方法:(1)觀察幼兒糞便的性狀;(2)關鍵時刻的洗手情形, 例如解便後/或處理排泄物後、取食物前、餵食或進食前。此外,如 果幼兒從小培養良好的健康飲食習慣,例如喝母奶、吃早餐及每天吃 五份蔬果,以及維持良好的口腔健康,可以預防感染(Dye et al., 2004)。四歲以前的孩子,肌肉的精細動作尚未發展完全,刷牙的工 作便落在父母親身上,協助幼兒確實刷牙及定期口腔檢查,是保持口 腔清潔的必要步驟(陳雯琪,1994) 。Harrison 及 Wong(2003)在發 展口腔衛生促進計畫前進行社區資料收集,結果發現乳牙齲齒的發生 與幼兒過去白天及晚上睡前使用奶瓶時間的長短有關。Hendricks 及 Reichert(1996)調查父母親對幼兒的健康照護行為,發現:90%以上 的父母親會督促常洗手,60%~90%的父母親會協助幼兒每晚刷牙,且 室內不放置植物或留置飼養動物。在 Groot-Nievaart 及 Veerkamp(. 14.

(15) 2002)的研究中則發現,99.4%幼兒的主要照顧者,雖然增加了替幼兒 刷牙的次數,卻未能確實協助幼兒將牙齒刷乾淨,仍然無法維護幼兒 的口腔清潔。 居家環境衛生佳,可以降低嬰幼兒免疫系統疾病,例如氣喘及過 敏(Sherriff, & Golding,2002);且促進或提昇父母親及幼兒的個 人衛生,可以預防幼兒腹瀉的發生(Cousens, Kanki, Tour, Diallo & Curtis, 1996)。Strina、Cairncross、Barreto、Larrea 及 Prado 等人(2003)認為不好的衛生習慣與幼兒的腹瀉有關,並於 1998~1999 年調查巴西薩爾瓦多 5 歲以下的幼兒及家屬,結果發現衛生習慣不良 的幼兒及家屬發生腹瀉的情形是衛生習慣良好幼兒及家屬的 1.9 倍 ,故建議家屬應督促孩子常洗手、飯後刷牙、定時帶孩子上廁所、 經常換洗孩子衣物及寢具等。Hallett(2000)更指出許多低社經家庭 的幼兒因缺乏良好的口腔衛生及個人衛生習慣,且居家環境衛生差 ,造成感染及疾病的傳染,並提高了死亡率。因此,他強調若能針對 低社經家庭實施衛生教育可以降低疾病的罹患率,包括常洗手、飯後 刷牙、保持身體清潔、衣服及寢具常換洗等,同時保持居家室內環境 清潔、空氣流通、光線明亮、加裝紗窗及紗門且關妥等。此外,應盡 量避免飼養小動物及植物,以減少病源的傳染媒介。 由以上文獻顯示:主要照顧者在幼兒「衛生習慣」層面的健康促 進行為分為兩大部分,即「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 「個人衛生」 方面的促進健康行為包括督促孩子洗手、刷牙、定時帶孩子如廁、維 持孩子衣物及身體清潔等。 「環境衛生」方面的促進健康行為包括保. 15.

(16) 持居家的環境清潔、空氣流通、光線明亮、加裝紗窗及紗門且關妥 、避免飼養小動物及植物等。. 三、幼兒「生活作息」層面的健康促進行為 幼兒時期規律及和諧的日常生活,是奠定日後良好人格與性情的 基礎(Gill, 2005)。Gill(2005)強調以規律的生活來促進幼兒的身體 健康、培育幼兒清楚的時間感與良好的生活習慣。因為當幼兒比較安 定,則不容易產生焦慮或偏差的問題行為。也就是說,如果幼童每天 過的生活及進行的活動是不規律的,幼兒就會興奮、緊張或不知所措 ,如此是很容易引起行為上的問題(Gregory & O’ Conn or , 2002)。我 們的身體需要穩定的呼吸來維持健康的生命,幼兒的生活也需要穩定 、規律的活動維繫發展(Wong, 2004)。台灣父母最大挑戰之一即是為 兒女建立規律的家居生活,孩子的穩定成長需要的是簡單、平凡,不 是興奮、刺激的生活(楊麗燕,2003) 。 於出生第二年起,孩童的睡眠時數略減少,平均每日 12 小時, 但需要小憩休息時間或午睡,每次休息至少 30 分鐘以上(Edelman, & Mandle, 2002)。Harkness 及 Super(1997)指出:睡眠會影響幼兒 的生長及情緒發展,並強調良好的睡眠必須符合 3 個 R,即休息(rest )、規律性(Regularity)及清潔(Reinheid)。幼兒無法在白天那麼長 的時間維持精力,下午需要一個適當的休息,但不宜過長而影響晚上 的睡眠時間。休息與睡眠的時間必須規律,每天平均約 13 小時,一 個清潔舒適的睡眠環境也深深地影響孩子的睡眠品質。從 Gregory 及. 16.

(17) O’ Conn or在 2002 年的縱貫性研究中發現:幼年的睡眠問題會影響後 續的發展、行為及情緒,且與憂鬱及焦慮的情感有顯著相關。Horsch (2004)則呼籲父母親為了讓孩子有良好的夜眠品質,不要在睡前做激 烈活動或讓孩子吃太飽,生活作息要規律,有固定的入睡時間及起床 時間,如此才不致產生睡眠障礙的問題。 楊麗燕(2003)認為父母親應該讓兒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以 及設法排除阻礙兒童睡不安穩的種種因素。例如: 1.臥室溫度要適中,最好維持在 21~24℃之間,且空氣要流通。 2.養成兒童獨睡一床或獨睡一室的習慣。 3.午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影響到夜間的睡眠。 4.晚餐不宜吃得過多或過少,且睡眠之前不吃糖果或零食,以免蛀牙。 5.睡前更換寬大舒服的睡衣,不宜穿得過緊、過多或過少。 6.養成每天按時上床和早睡早起的習慣。 7.睡前勿做太過激烈的遊戲,以避免興奮過度而難以入眠。 8.幼兒睡眠時要避免吵雜聲。 9.幼兒喜歡儀式化行為,可在睡前進行一套固定的儀式。 由以上文獻顯示:主要照顧者在幼兒「生活作息」層面的健康促 進行為分為兩大部分,即「作息規律」及「充足睡眠及休息」 。包括 養成幼兒生活規律的習慣、固定的入睡時間及起床時間、早睡早起、 不要在睡前做激烈活動或讓孩子吃太飽、午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影響 到夜間的睡眠等。. 17.

(18) 四、幼兒「安全保護」層面的健康促進行為 事故傷害多年來一直是我國 1~14 歲兒童的首要死因(行政院衛 生署,2007),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統計資料顯示,國內 1~3 歲 幼兒首要的死因為事故傷害,總計 138 名,占所有死亡幼兒的五成以 上。幼兒由於運動技巧不純熟,身體控制及平衡的技巧差,在認知層 面上又缺乏有關安全的知識和經驗,導致幼兒容易發生跌落、摔倒等 事件(邱文達等,2003;Schniter, 2006)。而「家」是兒童最常活 動的地方,也是傷害發生最頻繁的地方(Kotch, Chalmers, Langley & Marshall, 1993; Laflamme & Eilert-Petersson, 1998)。統計 顯示,幼兒發生事故傷害至醫院門診就醫以跌倒、墜落的案件居多。 此外,幼兒被地面物品絆倒或被傢俱尖銳稜角割、刺傷也是常見的居 家事故傷害(行政院衛生署,2007)。Laflamme 及 Eilert-Petersson (1998)調查學齡前兒童在家發生事故傷害情形,結果發現:1~3 歲 的幼童發生事故傷害的比率高,且 56.6%的幼兒均是因為跌落、摔倒 而造成挫傷、骨折、扭傷等傷害。周宏傑(2005)及 Schniter(2006 )均指出幼兒最常出現的健康安全問題包括:跌落、摔倒、燒燙傷、 噎到、嗆到、窒息、溺水、道路安全。 Daniels 等人(2002)回顧 1895 年至 1999 年非裔美人在道路發生 的事故傷害,結果發現幼兒未繫安全帶或坐安全椅是造成受傷及死亡 的主因,建議應立法強制執行幼兒乘車繫安全帶或坐安全椅。根據邱 文達等(2003)調查台灣地區 31 家醫院的 0-6 歲學齡前兒童頭部外 傷原因,結果發現佔第二位的是車禍,尤其是乘坐機車時未戴安全帽. 18.

(19) ,造成嚴重頭部外傷甚至死亡。因此,有必要強制執行幼兒戴安全帽 ,以及加強父母親建立幼兒戴安全帽乘坐機車的宣導。此外,根據小 客車附載幼童安全乘坐實施辦法第四條規定(交通部,2007),一至 四歲幼童搭乘小客車,應坐於車輛後座之幼童用座椅,且予以束縛或 定位。美國 Bonanno 醫師(2004)以他 20 年急診工作的經驗指出: 無論都市或鄉村,送到急診就醫的孩童,大部分都是因為頭部外傷、 跌落所造成的骨折、及溺水。呼籲父母應特別注意幼兒的安全,並建 議父母親能採取下列的策略來避免事故傷害發生: 1.乘車安全:幼兒應乘坐於後座的安全椅上,並繫好安全帶。 2.戲水安全:無論是兒童泳池或浴缸,水位均不得高於幼兒身高, 使用浮圈及泳圈,不可讓幼兒單獨留在泳池或浴缸。 3.走路安全:10 歲以下的兒童不可自行過馬路。 4.遊戲安全:確保遊樂場的設施安全才讓孩子玩,並陪伴在旁,監督 及適當地保護。 Bijur、Golding 及 Haslum(1988)追蹤 10,394 位出生於英國 Bristol 地區的孩子 10 年,結果發現幼兒時期常發生事故傷害的孩 子,學齡期發生事故傷害的頻率也越高,也就是說,幼兒時期的事故 傷害頻率可以預測成長後期的事故傷害的頻率。因此建議事故傷害的 預防應從小建立。Hendricks 及 Reichert(1996)調查父母親對幼兒的 健康及安全保護行為,結果發現:90%以上的父母親會使用汽車兒童 座椅、注意行走安全、洗澡時注意水溫、出門在外注意安全、將藥物. 19.

(20) 及酒精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60%~90%的父母親會注意消防安全 、幼兒上下樓梯的安全,以及幼兒活動能保持在視線範圍內。此外, 少於 60%的父母親會避免幼兒接近火源。在 2001 年加拿大幼兒安全 週,MacArthur(2003)以下列四個重要安全指標教導其國內幼兒父 母親預防燒燙傷: (1)降低洗澡水溫; (2)確保幼兒在廚房的安全; (3)維持熱飲遠離幼兒; (4)定期檢查火災偵測設備。 由以上文獻顯示:主要照顧者在幼兒「安全保護」層面的健康促 進行為分為兩大部分,即「居家安全」及「遵守交通規則」 。 「居家安 全」方面的促進健康行為包括避免孩子接觸危險物、改善家中會傷害 孩子的危險環境、維持孩子在視線範圍內、確定遊樂場的設施安全才 讓孩子玩、選擇孩子的玩具會注意安全性等。 「遵守交通規則」方面 的促進健康行為包括使用汽車兒童座椅及安全帶、不可讓幼兒自行過 馬路等。 五、幼兒「體適能」層面的健康促進行為 許多人看到一個小小孩跑、跳、爬上爬下,活潑好動,會認為這 些活動符合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甚至以為這就是健康的象徵(Morgen -thaler, 2002) 。事實不然,不是所有的活動都適合每個年齡層,尤 其是幼兒,精力旺盛,每日活動量大,常被誤解這就代表運動量大。 其實幼兒每天需要 30 分鐘的結構式身體活動或遊戲,例如傳球、接 球、踢球、跑、跳等(Preboth, 2002) 。美國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NASPE)(2002)也建議幼兒每. 20.

(21) 天至少需要 30 鐘以上結構性的身體活動,鼓勵照顧者必須瞭解提供 結構性身體活動及早期學習經驗的重要性,特別要強調促進健康的體 適能及基本運動技巧。 王宗平等人(2005)指出必須能增加幼兒體力(體能)的活動才符 合其需要,即所謂的體適能。「幼兒體適能」是指幼兒適應日常生活 、休閒娛樂、運動與應付突發的緊急狀況所具備的身體能力。體適能 是健康的指標,體適能較好的幼兒,在從事體力性活動或運動時,皆 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體適能較差的幼兒在從事體力性活動或 運動時,其活力及適應能力較差。幼兒體適能分為二類,一為促進健 康、預防疾病並與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或學習所需的「健康體適能」, 包含:肌耐力、柔軟性等組成因素;一為與運動技巧有關的體適能 ,包含:平衡性、敏捷性、協調性、速度及爆發力等組成因素(王宗 平等,2005) 。Gormly (2003)指出幼兒走路不平穩,常有偏向一側 的步態,走路顯得很笨拙,常會摔倒或跌跤,需透過不斷的練習,才 能走得平穩,較容易起步或停止。丟球及接球的動作協調技巧雖不像 大小孩,但已有足夠的操控表現,可加強訓練準確性。Fisher 等學 者(2005)探討幼兒一般性的身體活動與其活動技能發展的相關性, 雖然研究結果顯示兩者相關,但相關性很低,因此,研究者建議父母 親仍需給予幼兒結構式身體活動的訓練。Honig(2004)指出幼兒的 活動技能訓練主要是訓練肌肉控制能力,例如肩膀、上臂及眼睛肌肉 的協調。幼兒需要接受結構性的身體活動,才能發展成健康的成年人 ,照顧者應該促進幼兒發展基本運動技巧及健康體適能(Parish & Rudisill, 2006)。 21.

(22) Rowley、Dixon 及 Palk(2007)為了驗證增加體適能有助於幼 兒身體及心理健康,發展一套幼兒及母親規律走路運動的計畫,結果 發現走路運動計畫確實可增進幼兒體適能,並促進幼兒身體及心理健 康。Moore 等人(1991)探討幼兒身體活動與母親的相關性,結果發 現母親的參與及促進是影響幼兒身體活動的關鍵。因此,幼兒的主要 照顧者都應該瞭解身體活動對幼兒健康的重要性及助益,並促進幼兒 身體活動(Pangrazi & Corbin, 2000)。對幼兒而言,身體活動不僅 僅是遊戲,也是獲得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幼兒若是缺乏體能 活動,不只是在體力上的退步,對其社會學習、生活學習的影響更深 (Morgenthaler, 2002)。李小龍、周榮輝(2004)指出幼兒時期是 身心發展最顯著進步的時期,藉由種種結構式的身體活動可以激發幼 兒體能及內在知識潛能。平日父母即可隨著音樂節奏帶著孩子舞動身 體、快速的向前跑、往高處跳、跳遠、單腳平穩站立、左右腳交替上 下樓梯、簡單的體操運動、比力氣遊戲、旋轉身體、拍球、傳球等, 透過這些帶著身體動作的幼兒遊戲,以強化幼兒身心發展的健康。 由以上文獻顯示:主要照顧者在幼兒「體適能」層面的健康促進 行為分為「健康體適能」及「運動技巧」兩大部分,主要照顧者可透 過平日與幼兒遊戲中,將結構式的身體活動融入其中,包括快走、跑 、往高處跳、跳遠、單腳平穩站立、左右腳交替上下樓梯、簡單的體 操運動、旋轉身體、拍球、傳球、比力氣遊戲、隨著音樂節奏舞動身 體等。. 22.

(23) 六、幼兒「促進發展」層面的健康促進行為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里程碑,語言詞彙量及語言理解力同時增進 (Wong,2004) 。也就是說,語言發展關鍵期在幼兒時期,此時是幼兒 語言學習能力最強,也是和父母接觸最頻繁的時候,因此在語言發展 上,父母親是幼兒學習語文的對象(Ortiz, Stowe & Arnold, 2001) 。一般而言,多數父母是最有機會觀察自己小孩的語言表達等相關技 巧與能力,因此,父母在家可以常用不同的方式或活動與孩子互動, 以協助孩子語言學習(Lombardi, 2004)。此外,父母如能與幼兒一 起共讀圖畫故事書,並且鼓勵幼兒閱讀,也是培育幼兒語言理解、口 語表達、自信與創意的基礎(徐庭蘭,2004;Speaker, Taylor & Kamen, 2004)。楊麗燕(2003)建議下列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策略: 1.提供良好的語言示範。 2.提供良好的語言發展童伴及玩伴。 3.不要給予嬰兒式的語言。 4.多提供孩子說話的機會。 5.養成孩子良好的語言習慣,例如常說「請」、 「謝謝」、 「對不起」 。 6.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學習。 Honig(2001)認為語言是學習、人際互動及社會適應的基礎, 因此,父母親有責任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並提出了 20 種技巧: 1.轉換幼兒的語言成為一個句子。 2.以完整的句子回答問話。 3.給予更多的詞彙。. 23.

(24) 4.練習由單字擴展成一個句子。 5.鼓勵與同儕或玩伴對話。 6.做任何事,不管幼兒懂不懂,都對他說。 7.說故事給幼兒聽。 8.鼓勵幼兒唸簡單而有趣的童謠。 9.鼓勵幼兒表達,並表現出願意傾聽。 10.鼓勵幼兒表達語言中的正確意思。 11.利用一些問句以瞭解幼兒真實要表達的意思。 12.利用一些問句鼓勵幼兒說明理由或事情的原委。 13.用簡單句子覆述幼兒的表達。 14.協助多閱讀。 15.唱歌。 16.在遊戲中自然融入語言的練習。 17.協助幼兒使用社交字彙。 18.教導有關時間、空間的字彙,以及數字。 19.朗誦詩歌。 20.配合手部動作吟唱童謠。 Honig(2004)認為透過音樂刺激語言發展是個好方法,幼兒跟 著音樂舞動身體,一方面可以消耗旺盛的體力,促進粗動作的發展及 睡眠平穩,又可帶動語言的發展,真是一舉多得。 「說故事」是另一 個能促進語言發展好方法,5 位幼兒參與了 Speaker、Taylor 及 Kamen (2004)四週聽故事訓練,結果不但提昇了文法、字彙量、說話句子. 24.

(25) 的長度,也更能擷取說話句子的意思。因此,Speaker 等人建議父母 親能多使用「說故事」的方法來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Irwin、Carter 及 Briggs-Gowan(2002)觀察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其社會情感發 展情形,並與語言發展正常的兒童做比較,結果發現語言發展遲緩的 孩子有明顯的憂鬱、退縮、低社交互動的情形。由此可知,語言發展 亦是人格發展及社交發展的基礎。 「大小便訓練(toilet training) 」是 1~3 歲幼兒重要的發展任 務之一。在學會走路之後,也就是約 18~24 個月大時,幼兒便能成功 地隨意控制肛門及尿道擴約肌。但複雜的心理、生理因素會影響他們 大小便的準備度(Wong,2004) 。通常在一歲半左右可以開始進行大小 便的訓練,但對幼兒與父母來說,都是一項高度挑戰,訓練期間的長 短,與寶寶的身心發展速度、學習能力有關,父母應抱持耐心與愛心 (Bennett, 2004) 。學習大小便自理,是發育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雖 然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需求與本能,但就像訓練進食一樣,寶寶 也需要在成人的指導下,經由不斷的練習,並在各種失敗中累積經驗 ,進而達到熟練與自理的能力(Vermandel, Kampen, Gorp & Wyndaele, 2008)。Edelman 及 Mandle(2002)指出「大小便訓練」對幼兒人格 發展有極大的影響,父母親如何在一個快樂而正向的氣氛下進行是非 常重要的。尤其是當孩子弄髒衣服及身體時,均不得給予責備或表現 出不悅。相反的,若能成功地解在便器或馬桶,要給予稱讚及鼓勵。 由以上文獻顯示:主要照顧者在幼兒「促進發展」層面的健康促 進行為有兩項此時期最重要的發展任務,即「語言發展」及「大小便. 25.

(26) 訓練」 。主要照顧者在幼兒「語言發展」方面的促進健康行為包括協 助多閱讀、吟唱童謠、說故事、以完整的句子回答問話及重述孩子的 話、鼓勵幼兒表達等。「大小便訓練」方面的促進健康行為包括在愉 快的氣氛中訓練孩子大小便、耐心陪伴孩子大小便、弄髒衣服及身體 時均不得給予責備或表現出不悅、提醒孩子如廁等。. 七、幼兒「心理健康」層面的健康促進行為 幼兒期由於學會步行及動作技巧逐漸精練,可以行動自如、好奇 地去探索環境。在溝通方面的能力,也已進步到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 的需要及感受,所接觸的對象除了父母、家人外,也擴展至鄰居的小 朋友,甚至幼稚園的老師和小朋友(Gormly, 2003)。在學習與他人 相處時,會有遭遇挫折;當接受大人讚美時,會表現滿足感及成就感 (Edelman, & Mandle, 2002)。所以幼兒在心理上會經歷得意、快樂 、悲傷、憤怒、喜悅、懼怕、嫉妒等各種情緒衝突,因此,幼兒期是 情緒發展的重要時期(楊麗燕,2003)。 情緒在兒童的整個人格發展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愉快的情 緒如:快樂、喜悅、高興等有助於良好人格和人際關係的發展;不愉 快的情緒如:恐懼、憤怒、害怕等則不利於兒童的發展(Edelman, & Mandle, 2002)。若幼兒每次從事活動都遭遇到失敗或挫折,容易造 成心理與人格的缺陷(楊麗燕,2003)。但是也並非都不要給幼兒挫 折感,沒有情緒變化的生活也創造不出豐富充實的人生。父母親必須 透過各種感性和知性的心理活動來幫助幼兒真正地去感覺,並協助. 26.

(27) 幼兒正確地表達情緒(Edelman, & Mandle, 2002),且父母對任何事 的處理須考慮孩子的立場,瞭解孩子為什麼出現此種情緒反應,協助 導向建設性的宣洩,才不致引起孩子內心的衝突或情緒變化,如此才 能奠定幼兒未來良好性格與人際關係的發展(Garner, & Landry, 1994;Garner, 1995)。 幼兒控制自己身體及環境能力漸增加,也會期望以自己的力量來 為自己做事。在「自主性」與「羞恥與懷疑」的發展階段中,幼兒需 要在自己能夠做及哪些是應該做之間達到一個平衡(Cross, 2001) 。成人應給予適當的控制,過與不足都會影響其心理、社會的發展。 楊麗燕(2003)建議以下方法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1.父母應該允許幼兒自己做一些安全的活動,讓幼兒知道他們的探索 是被允許的,且知道他們能為自己做一些事。 2.給予幼兒肯定自己能力的機會,例如告訴幼兒一些安全守則,放心 的讓幼兒在遊樂設施中自己玩耍,以培養其自主性,否則容易產生 羞恥感或懷疑自己能力的心態。 根據國際兒童健康暨人類發展機構(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 1999)研究發現: 支持性的、溫暖的、及參與性的親子互動關係,對於幼兒心理、社會 、認知、語言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事實上,許多學者(Tomasello, & Farrar, 1986;NICHD, 1999;Landry, Smith, Swank, Assel, & Vellet, 2001;Dodici, Draper, & Peterson, 2003)業已證實:正 向的親子互動有助於幼兒語言及認知發展。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父. 27.

(28) 母親對孩子的反應或情感,可以很敏感且適時回應、正向情感表達( 稱讚、獎勵、微笑、肯定、鼓掌、點頭、觸摸)、耐心傾聽孩子的表 達、以孩子的認知程度及語言瞭解程度溝通等,都是正向的親子互動 (Dodici, Draper, & Peterson, 2003)。 由以上文獻顯示:主要照顧者在幼兒「心理健康」層面的健康促 進行為分為兩大部分,即「情緒表達」及「親子互動」。幼兒「情緒 表達」方面的促進健康行為包括鼓勵孩子表達快樂、難過、生氣等心 情;教導孩子不亂發脾氣;知道孩子發脾氣的原因;耐心傾聽或感受 孩子的表達;孩子難過時,照顧者會給予安慰。「親子互動」方面的 促進健康行為包括每天撥時間陪孩子一起玩、與孩子說話、讓孩子動 手做一些他可完成的事等。. 八、幼兒「維護健康」層面的健康促進行為 根據董氏基金會的報導(2003)超過四分之一的嬰兒猝死症,是 因為父母親吸菸,導致嬰兒吸入二手菸引起的。剛出生到 18 個月的 嬰幼兒,暴露在二手菸下,罹患喉炎、支氣管炎、肺炎的機率增加 。同時,二手菸會增加兒童氣喘發作次數,且會使病情加重。父母親 都吸菸的兒童,身高比父母不吸菸的孩子矮,容易罹患中耳炎、肺炎 、支氣管炎,並造成血管內皮破壞,進而形成動脈硬化,成年後發生 慢性呼吸道阻塞和癌症的機率較高。Helgason 及 Lund(2001)隨機. 28.

(29) 抽出日耳曼民族五個國家內 5500 個擁有三歲以下幼童的家庭,進行 父母親對吸菸環境的評估調查,結果發現 2/3 吸菸的父母親不知道二 手菸環境會增加幼兒內耳感染的危險性,接近 50%的父母親不覺得需 要戒菸,同時發現認知到二手菸會造成幼兒傷害的父母親,會在戶外 吸菸。事實上,研究報告結果早已支持:長期暴露於二手菸環境對幼 兒肺部功能是有損害的(Strachan, Jarvis & Feyerabend, 1990) 。Jochelson、Hua 及 Rissel(2003)調查兒童主要照顧者對吸菸的 知識、態度及行為,結果發現:這些兒童主要照顧者對吸菸的知識是 不足的,且抽菸的態度及行為不一致。有些主要照顧者仍然在家中抽 菸,並不會顧慮孩子。有些則只在孩子不在家的時候抽菸;有些則在 孩子吸不到的地方抽菸。因此研究結果建議應強化兒童主要照顧者對 吸菸的認知。此外,Randolph(1994)指出父母親必須要多關心孩子 的健康,瞭解如何預防疾病及促進健康,才能確保孩子健康成長及發 展。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應確實去執行幼兒相關的保健工作,例如: 預防接種、牙齒保健、視力保健、常見疾病的症狀及預防方法、生病 就醫、生病服用藥物的方法、基本營養常識等(Goldman, WhitneySaltiel, Granger, & Rodin, 1991)。 由以上文獻顯示:主要照顧者在幼兒「維護健康」層面的健康促 進行為分為兩大部分,即「關心健康」及「認識常見的疾病及預防」 。幼兒「關心健康」方面的促進健康行為包括注意孩子身體是否有不 舒服的現象,若發現孩子不舒服,應帶孩子就醫,並依照醫師指示讓 孩子按時服藥等。「認識常見的疾病及預防」方面的促進健康行為包 括鼓勵孩子多喝水,注意天氣變化,替孩子增減衣物,並帶孩子定期 29.

(30) 作健康檢查及牙齒檢查,注意預防孩子生病,家裡不要吸菸等。. 綜合以上文獻探討及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主要照顧者促進幼兒 健康八個構面的行為,也分別由兩個部分的健康促進行為來組成。本 研究的量表題目將依此文獻發展。 1.「飲食習慣」:健康進食、飲食安全衛生。 2.「衛生習慣」:個人衛生、環境衛生。 3.「生活作息」:作息規律、充足睡眠及休息。 4.「安全保護」:居家安全、遵守交通規則。 5.「體適能」 :健康體適能、運動技巧。 6.「促進發展」:語言發展、大小便訓練。 7.「心理健康」:情緒表達、親子互動。 8.「維護健康」:關心健康、認識常見的疾病及預防。. 30.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要發展一個「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並 考驗此量表的信度及效度,以期建立一個實用的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 量表,提供托兒機構、學校、醫院或社會輔導機構參考,作為未來評 量幼兒主要照顧者促進幼兒健康行為之用。本章共分為六節,包括研 究設計、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資料收集的過程、資料處 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為能考驗本研究所發展之「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信度及效 度,本研究採橫斷面調查,廣泛收集主要照顧者在促進幼兒健康的行 為資料,以進行量表的信度及效度考驗。. 31.

(32)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及相關的文獻,擬訂本研究概念架構,主要照顧者 透過執行「飲食習慣」 、 「衛生習慣」 、 「生活作息」 、 「安全保護」 、 「體 適能」 、 「促進發展」 、 「心理健康」 、 「維護健康」等八個層面促進幼兒 健康的行為,來增進及維護幼兒健康(圖 3-2-1)。此外,預期如果主 要照顧者對於「飲食習慣」、 「衛生習慣」、 「生活作息」、 「安全保護」 、「體適能」、 「促進發展」 、「心理健康」 、「維護健康」等八個層面的 促進幼兒健康行為執行得越好,則幼兒生病或受傷就醫的頻率就會越 少(圖 3-2-2)。. 維護 健康. 飲食 習慣. 心理 健康. 衛生 習慣. 幼兒健康 促進 發展. 生活 作息 安全 保護. 體適能. 圖 3-2-1 本研究概念架構圖(一). 32.

(33) 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 飲食習慣 衛生習慣 生活作息 安全保護. 幼兒生病或受 傷就醫的頻率. 體適能 促進發展 心理健康 維護健康 圖 3-2-2 本研究概念架構圖(二). 33.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 受限於時間及人力,本研究選擇北市南區一家醫學中心的健兒門 診作為收案地點。凡符合下列條件者均為研究對象: (一)1~3 歲幼兒的父親或母親。 (二)為幼兒的主要照顧者。 (三)幼兒本身無心智障礙、先天性或慢性疾病、感染等健康問題。 (四)能以國語溝通者。 (五)同意參與本研究。. 二、樣本數 以一個概念或變項至少 10~20 個樣本為基準,估算研究樣本數。 本研究八個構面來自十六個概念,研究樣本數至少需 160~320 個,但 因考慮資料將進行因素分析,因此,本研究樣本數需達 400 以上(葉 重新,2004; Tabachnick & Fidell, 2001;Timm,2002) 。. 三、研究對象背景 在北市南區某醫學中心健兒門診進行為期四個月的收案,只要符 合本研究對象的條件均收案,共計 410 名幼兒的父親或母親參與本研 究,受測父母親的年齡平均為 32.09 歲,以 30~35 歲者居多占 40.2%. 34.

(35) 。大部分受測父母親教育程度在專科以上,職業以家管居多。家庭平 均月收入以三至四萬者居多,其次是四至五萬者。家庭結構以小家庭 者最多。台灣籍父母親占 90%,遠遠多於外籍媽媽,受測者有 86.8% 是幼兒的母親。而 57.1%的受測父母親,目前只擁有幼兒一名子女(表 3-3-1)。. 35.

(36) 表 3-3-1 研究對象背景資料 變項 年齡 20~25 歲 26~30 歲 31~35 歲 36~40 歲 41~45 歲 教育程度 國中 高中或技職 專科 大學 研究所以上 職業 家管 公教人員 工 商 自由業 服務業 家庭平均月收入 20000 元及以下 20001~30000 元 30001~40000 元 40001~50000 元 50001~60000 元 60001~70000 元 70001~80000 元 80000 元以上 未填寫 家庭結構 單親家庭 小家庭 與父母住在一起 與親戚多人住在一起 國籍 台灣人 媽媽是外籍 與孩子的關係 媽媽 爸爸 子女數 一位 一位以上. 36. 人數. 百分比. 34 108 165 87 16. 8.1 26.4 40,2 21.3 4.0. 12 117 144 113 24. 2.9 28.5 35.1 27.6 5.9. 182 58 10 70 36 54. 44.4 14.1 2.4 17.1 8.8 13.2. 5 42 76 64 53 39 38 81 12. 1.2 10.2 18.5 15.6 12.9 9.5 9.3 19.8 2.9. 5 261 125 19. 1.2 63.7 30.5 4.6. 371 39. 90.5 9.5. 356 54. 86.8 13.2. 234 176. 57.1 42.9.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係根據文獻及概念架構編製而成的結構式量表,包括三 部分: 一、第一部分:個人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家庭平 均月收入、家庭結構、國籍、與孩子的關係、子女數。 二、第二部分: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 (一)問卷設計 參考文獻歸納出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包括飲食習慣、衛生習慣 、生活作息、安全保護、體適能、促進發展、心理健康、維護健康等 八個層面,共計 83 題。敘述如下: 1.「飲食習慣」層面,是由「健康進食」及「飲食安全衛生」兩個概 念發展出來的題目,共計 14 題。 2.「衛生習慣」層面,是由「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兩個概念發 展出來的題目,共計 15 題。 3.「生活作息」層面,是由「作息規律」及「充足睡眠及休息」兩個 概念發展出來的題目,共計 8 題。 4.「安全保護」層面,是由「居家安全」及「遵守交通規則」兩個概 念發展出來的題目,共計 8 題。 5.「體適能」層面,是由「健康體適能」及「運動技巧」兩個概念發 展出來的題目,共計 9 題。 6.「促進發展」層面,是由「語言發展」及「大小便訓練」兩個概念. 37.

(38) 發展出來的題目,共計 10 題。 7.「心理健康」層面,是由「情緒表達」及「親子互動」兩個概念發 展出來的題目,共計 10 題。 8.「維護健康」層面,是由「關心健康」及「認識常見的疾病及預防」 兩個概念發展出來的題目,共計 9 題。 (二)計分方式 採 Likert 五分量表記分,從「總是」 、 「經常」 、 「有時」 、 「偶爾」 到「從不」,依序給予 5、4、3、2、1 分,其中有 7 題為反向題,採 反向計分。分數越高,表示該項幼兒健康促進的行為執行越佳。 (三)效度考驗 本研究工具採專家內容效度,聘請七位涵蓋醫學、兒科護理、人 類發展、健康促進、心理學、及統計學等領域的專家,針對本研究工 具之適切性予以考驗,內容效度指數(CVI)達 0.8 以上之題目才使用 。另外,邀請五位幼兒父母親,針對研究工具之易懂性及措詞,加以 修正完成。接著進行正式施測,測得之資料進行建構效度分析,並以 「幼兒過去一年生病或受傷就醫的頻率」為效標,進行量表效標關聯 效度分析。 (四)信度考驗 以北市東區某醫學中心健兒門診個案之 80 名父母親為預試對象 ,根據預試資料進行量表項目分析,並進行內在一致性信度考驗。量 表之內在一致性信度 Cr o nb a c hα值需達.70 及以上。於第一次施測後 十天,郵寄問卷進行第二次施測,以求研究工具的穩定性。回收 63. 38.

(39) 份,回收率 78.8%,以測得量表之重測信度。 三、第三部分:幼兒就醫頻率,過去一年、半年、三個月、一個月內 幼兒因疾病或受傷就醫的情形。採 Likert 五分量表記分,5 分表示 「從來沒有」 、4 分表示「偶爾」即「一年 1~2 次」 、3 分表示「有時」 即「半年 1~2 次」、2 分表示「經常」即「三個月內 1~2 次」 、1 分表 示「總是」即「每個月都發生」 。. 39.

(40) 第五節. 資料收集的過程. 本研究資料收集過程分為預試及正式施測兩階段: 一、預試 (一)預試的目的:本研究預試的目的包括: 1.瞭解量表在施測時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困難。 2.預估量表施測所需的時間。 3.修改問卷語意不清或措辭不當的題目。 4.進行量表信度的考驗。 (二)預試的過程 以北市東區某醫學中心健兒門診為收案地點,專人前往收案。向 受試父母親解釋研究目的,並邀請參與本研究的預試,請同意參與者 填寫同意書(附錄一)後施測。以不記名方式填寫問卷。爲讓父母親 能安心填寫,同時有專人協助照顧幼兒,填答完畢後回收問卷,並立 即檢視填答的完整性。於第一次施測後十天,郵寄問卷進行第二次施 測,並於七天後郵寄第二次問卷進行催收。 (三)資料收集結果 第一次預試收案有 80 名幼兒的父親或母親參與,有效問卷 100% 。第二次郵寄問卷 80 份,及七天後的催收,得有效回收問卷 63 份, 回收率 78.8%。. 40.

(41) 二、正式施測 (一)收案過程 以北市南區某醫學中心的健兒門診作為收案地點,經公文取得醫 院同意,由專人於院內三個健兒門診收案。研究者向受試父母親解釋 研究目的,並邀請參與本研究。同意參與者給予填寫同意書(附錄一) 後施測。本研究以不記名方式填寫問卷,爲讓父母親能安心填寫 ,同時有專人協助照顧幼兒,填答完畢後回收,並立即檢視填答的完 整性。 (二)資料收集結果 為期四個月的收案,排除收案時當場拒絕參與者,正式收案總共 有 410 名幼兒的父親或母親參與,因填答完畢的問卷立即檢視其完整 性,漏答者請受測者再次填答完整,故得有效問卷 410 份,問卷有效 回收率 100%。. 41.

(4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資料進行編碼及鍵入電腦,以 SPSS(13.0 版)套裝軟體進行資 料分析,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及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呈現 個案基本資料。預試資料先進行項目分析,接著以內在一致性信度 、重測信度進行量表信度考檢。以內容效度、建構效度、效標關聯效 度進行量表效度考檢。同時,為了協助使用者了解量表內容,並發揮 量表專業運用的功能,在量表經信效度考驗後,建立量表的常模。統 計方法敘述如下: 一、項目分析 (一)決斷值(Critical ratio;CR)分析法 1.目的:考驗研究假設(一)「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題目決 斷值具差異性。 2.方法:決斷值是根據量表總分區分出高分組與低分組後,求高分 組與低分組在某一題目上平均數的差異顯著性(原理與獨立樣本 T 考驗相同),所得到的 t 值作為決斷值,t 值越高代表題目之鑑 別度越好(王保進,2006)。 (二)內部一致性係數 1.目的:考驗研究假設(二)「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題目得 分均與總分相關。 2.方法:計算每一個題目得分與總分之相關係數。若題目相關係數 r 值太低,表示該題不具鑑別度。. 42.

(43) 二、信度考驗統計方法 (一)內在一致性信度 1.目的:考驗研究假設(三)「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題目具 內在一致性信度。 2.方法:測量各題目間之一致性,計算出信度係數 Cronbach’ s α 值,Cronbach’ s α係數大於或等於.70 即顯示題目間有高度一致 性。 (二)重測信度 1.目的:考驗研究假設(四)「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題目具 重測信度。 2.方法:測量量表分數的穩定性,計算兩次資料的積差相關係數。 相關係數 r 值越高,則重測信度越高,亦即題目的穩定性越高。. 三、效度考驗統計方法 (一)內容效度 1.目的:考驗研究假設(五)「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的題目具 內容效度。 2.方法:專家學者針對量表題目的適切性予以檢定,計算適切題目 占全部專家人數的百分比,即內容效度指數(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百分比達 80%以上,才具有效度(葉重新,2004)。. 43.

(44) (二)建構效度 1.因素分析適合性(Estimating Factor Scores)分析 (1)目的:考驗「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是否適合進行因素分 析。 (2)方法: 採球形考驗(Ba r t l e t t ’ st e s tofs p he r i c i t y ) :項目在相關矩陣中的 相關係數必須顯著的高於 0,才足以作為因素分析抽取因素之 用。 取樣適切性量數(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檢定:所有項目相關係數與淨相關係數的比較。該 係數越大,表示相關情形越好。判準如表 3-6-1(邱皓政,2007 Tabachnick & Fidell, 2001;Timm,2002)。. 表 3-6-1 KMO 統計量的判斷原則 KMO 統計量. 因素分析適合性. .90 以上 .80 以上 .70 以上 .60 以上 .50 以上 .50 以下. 極佳 良好 中度 尚可 不佳 無法接受. 檢查共同性指數(communality) :題目與其他所有題目的複相關係 數的平方。此值越高,表示因素分析越理想。. 44.

(45) 2.因素結構分析 (1)目的:考驗研究假設(六)「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經因素 分析後,與原研究構念相似。 (2)方法:以主成分分析,假設各因素具相當的關聯性,採斜交法 (Direct oblimin)轉軸,再依 Kaiser 決定因素數目的方法,以 特徵值等於 1 為萃取因素的標準。. (三)效標關聯效度. (1)目的:考驗研究假設(七)「促進幼兒健康. 之行為量表」與效標 「過去一年幼兒生病或受傷就醫的頻率」相關。 (2)方法:計算量表的得分與效標「過去一年幼兒生病或受傷就醫 的頻率」之間的相關係數。相關係數越高,表示量表效度越高。. 四、建立常模方法 (一)目的:協助使用者了解量表內容,並發揮本量表專業運用之功 能。 (二)方法:本量表以樣本原始分數建立各分量表及總量表的百分等 級常模,使用者只要根據受試者在各量表的原始分數,即可找 到相對應的百分等級。 (三)使用常模的步驟: 1. 將個案填答完成之量表,計分並填入表 3-6-2 的空格中。. 45.

(46) 表 3-6-2 「促進幼兒健康之行為量表」計分表 飲食. 衛生. 生活. 安全. 體適. 促進. 心理. 維護. 習慣. 習慣. 作息. 保護. 能. 發展. 健康. 健康. 得分 總分. 2.找出總分相對應的百分等級,即可顯示出個案整體促進幼兒健康 的行為分數之相對地位。 3.在分量表百分等級圖上標記出八個層面的分數。 4.連結八個標示記號,即可更清楚比較出個案在各個層面促進幼兒 健康的行為執行情形。 5.解釋判讀並為受測者進行適當的衛生教育。. 46.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共分為四節包括項目分析、信度檢定、效度檢定、及建立量 表常模。本研究根據文獻歸納形成最初的「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量表」 原始版共計 83 題。經內容專家效度檢定後,修正為 73 題的第一版「促 進幼兒健康的行為量表」 。再進行項目分析後,修正為 68 題的第二版 「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量表」 。最後經因素分析,修正為 56 題的定稿 版「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量表」 。. 第一節. 項目分析. 以進入預試檢定的第一版「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量表」進行項目 分析,以確認量表內的每一題均是適用的且具鑑別度。依項目分析結 果刪除決斷值(critical ratio;CR) (t 檢定)未達顯著差異或與 總分的積差無關者。研究結果發現: 一、促進幼兒「飲食習慣」健康行為層面 1~12 題,各個題目得分與 高低分組平均 t 檢定均達統計學上顯著的水準,且各個題目得 分與總分相關的 r 值為.39~.79,呈中度至高度相關。顯示這十 二題題目均能鑑別不同受試者的反應程度(表 4-1-1)。 二、促進幼兒「衛生習慣」健康行為層面 13~24 題,各個題目得分 與高低分組平均 t 檢定均達統計學上顯著的水準,且各個題目 得分與總分相關的 r 值為.43~.80,呈中度至高度相關。顯示這 十二題題目均能鑑別不同受試者的反應程度(表 4-1-1)。 47.

(48) 三、促進幼兒「生活作息」健康行為層面 25~32 題,各個題目得分 與高低分組平均 t 檢定,八題中有三題在統計學上未達顯著的 差異,且題目得分與總分在統計學上亦無顯著相關,屬於不理 想的題目,此三題為第 27 題「我讓孩子在假日午覺可以睡久一 點」(CR=.17;r=.13)、第 30 題「無論何時孩子累了就讓他小 睡片刻」(CR=-.26;r=-.01)、第 31 題「我讓孩子在睡前吃宵 夜補充營養」 (CR=-.58;r=-.13)等三題。此層面的另外五題 題目得分與高低分組平均 t 檢定則達統計學上顯著的水準,且 此五題題目得分與總分相關 r 值為.27~.71,呈低度至高度相關 。顯示這五題題目能鑑別不同受試者的反應程度(表 4-1-1)。 四、促進幼兒「安全保護」健康行為層面 33~40 題,各個題目得分 與高低分組平均 t 檢定,八題中有二題在統計學上未達顯著的 差異,且題目得分與總分在統計學上亦無顯著相關,屬於不理 想的題目,此二題為第 38 題「我讓孩子自行上下轎車或公共汽 車」 (CR=-.57;r=-.01)及第 39 題「坐私家轎車時,我抱著孩 子一起坐」(CR=-1.68;r=-.16)。此層面的另外六題題目得分 與高低分組平均 t 檢定則達統計學上顯著的水準,且此六題題 目得分與總分相關 r 值為.33~.65,呈中度至高度相關。顯示這 六題題目均能鑑別不同受試者的反應程度(表 4-1-1)。 五、促進幼兒「體適能」健康行為層面 41~48 題,各個題目得分與高 低分組平均 t 檢定均達統計學上顯著的水準,且各個題目得分 與總分相關 r 值為.42~.79,呈中度至高度相關。顯示這八題題 目均能鑑別不同受試者的反應程度(表 4-1-1)。 48.

(49) 六、促進幼兒「促進發展」健康行為層面 49~56 題,各個題目得分 與高低分組平均 t 檢定均達統計學上顯著的水準,且各個題目 得分與總分相關 r 值為.31~.76,呈中度至高度相關。顯示這八 題題目均能鑑別不同受試者的反應程度(表 4-1-1)。 七、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健康行為層面 57~64 題,各個題目得分與 高低分組平均 t 檢定均達統計學上顯著的水準,且各個題目得分 與總分相關 r 值為.71~.83,呈高度相關。顯示這八題題目均能 鑑別不同受試者的反應程度(表 4-1-1)。 八、促進幼兒「健康維護」健康行為層面 65~73 題,各個題目得分與 高低分組平均 t 檢定均達統計學上顯著的水準,且各個題目得 分與總分相關 r 值為.11~.81,呈低度至高度相關。顯示這九題 題目均能鑑別不同受試者的反應程度(表 4-1-1)。 量表經項目分析刪除不理想沒有鑑別力的五題題目之後,各層面 分量表的題數為: 「飲食習慣」層面 12 題、 「衛生習慣」層面 12 題、 「生活作息」層面 5 題、 「安全保護」層面 6 題、 「體適能」層面 8 題、 「促進發展」層面 8 題、 「心理健康」層面 8 題、 「健康維護」層面 9 題。量表總題數由原來的 73 題減少為 68 題(表 4-1-2),即經項目 分析後修正後的第二版「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量表」。. 49.

(50) 表 4-1-1 量表的項目分析. (n=80). 題 目 【飲食習慣】 1.我注意孩子飲食營養均衡。 2.我重視孩子吃早餐。 3.我節制孩子吃零食的量。 4.我要求孩子吃飯時細嚼慢嚥。 5.我注意孩子用餐進食的量。 6.我替孩子準備適合他吃的食物。 7.我準備孩子的食物前會先洗手。 8.我注意食物的清潔。 9.我注意食品的使用期限。 10.我注意食物來源的安全。 11.我注意烹調及孩子餐具的安全。 12.準備孩子食物時生熟食分開調理。 【衛生習慣】 13.我清洗孩子身體弄髒的部位。 14.我確定孩子把手洗乾淨。 15.我協助孩子清潔牙齒。 16.我會更換孩子弄濕弄髒的衣服。 17.我定時幫孩子更換清潔寢具。 18.我定時帶孩子如廁。 19.我保持家裡的環境清潔。 20.我保持家裡的空氣流通。 21.我保持家裡的光線明亮。 22.我家加裝紗窗及紗門且關妥。 23.我保持浴廁清潔乾燥。 24.我保持廚房清潔乾燥。 【生活作息】 25.我養成孩子生活規律的習慣。 26.我讓孩子在假日可以晚一點睡。 27.我讓孩子在假日午覺可以睡久一點。 28.我養成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 29.我讓孩子每天至少有八個小時的睡眠。 30.無論何時孩子累了就讓他小睡片刻。 31.我讓孩子在睡前吃宵夜補充營養。 32.我不讓孩子在睡前做劇烈運動或玩得太厲害。 *p<.05, **p<.01, ***p<.001. 50. CR 值. 與總分相關 r 值. 5.11*** 2.25* 4.87*** 2.37* 3.80** 3.32** 3.22** 6.00*** 4.58***. .79*** .48*** .60*** .48*** .68*** .65*** .44*** .45*** .58***. 4.52*** 2.50* 2.50*. .44*** .54*** .39*. 6.71*** 3.53** 3.42** 6.13*** 5.15*** 2.45* 7.22*** 7.24*** 8.51*** 4.74*** 5.72*** 8.57***. .65*** .68*** .68*** .73*** .71*** .43*** .74*** .53*** .59*** .64*** .78*** .80***. 5.10*** 2.79* .17 4.12** 5.58*** -.26 -.58 2.80*. .71*** .45*** .13 .51*** .64*** -.01 -.13 .27*.

(51) 表 4-1-1 量表的項目分析(續一) 題. (n=80). 目. CR 值. 【安全保護】 33.我避免孩子接觸危險物(藥物、電源、熱水 、爐火等等)。 34.我改善家中會傷害孩子的危險環境(例如電 插座加蓋或以傢俱遮掩、圓形桌角或加保護 墊、保持地面乾燥等等)。 35.我維持孩子在視線範圍內。 36.我確定遊樂場的設施安全才讓孩子玩。 37.我選擇孩子的玩具會注意安全性。 38.我讓孩子自行上下轎車或公共汽車。 39.坐私家轎車時,我抱著孩子一起坐。 40.乘坐機車時,讓孩子戴安全帽。 【體適能】 41.我陪孩子快走。 42.我鼓勵孩子跟隨音樂舞動身體。 43.我陪孩子一起做簡單的肢體運動。 44.我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 45.我鼓勵孩子一腳一階,左右腳交替上下樓梯。 46.我和孩子玩單腳平穩站立遊戲。 47.我和孩子玩身體轉圈圈遊戲。 48.我與孩子玩接球、傳球遊戲。 【促進發展】 49.我給孩子聽兒歌或吟唱童謠。 50.我說故事給孩子聽。 51.我用完整的句子與孩子說話。 52.我鼓勵孩子多用言語表達。 53.我在愉快的氣氛中訓練孩子大小便。 54.我耐心陪伴孩子大便或小便。 55.孩子大小便弄髒身體或衣服我不會生氣。 56. 我按時提醒孩子如廁。 *p<.05, **p<.01, ***p<.001. 51. 與總分相關 r 值. 3.20*. .33*. 4.07**. .63***. 2.72* 4.71*** 4.58*** -.57 -1.68 2.54*. .65*** .64*** .35* -.01 -.16 .33*. 3.34*** 4.23*** 5.01*** 5.01*** 4.39*** 2.58* 2.98* 3.38***. .46*** .49*** .62*** .79*** .55*** .42*** .48*** .58***. 5.58*** 2.78* 2.02* 5.51*** 4.06*** 3.50*** 4.98*** 4.71***. .65*** .43*** .51*** .76*** .38** .31* .59*** .42***.

(52) 表 4-1-1 量表的項目分析(續二) 題. (n=80). 目. CR 值. 與總分相關 r 值. 【心理健康】 57.我鼓勵孩子表達快樂、難過、生氣等心情。 9.39*** 58. 我耐心聽或感受孩子的表達。 6.60*** 59.我看得出孩子的情緒變化。 6.66*** 60.孩子難過時,我會給予安慰。 8.51*** 61.我每天撥時間陪孩子一起玩。 7.24*** 62.我每天花時間與孩子說話。 6.53*** 63.我讓孩子動手做一些他可完成的事。 4.58*** 64.我會稱讚孩子好的表現。 4.99*** 【維護健康】 65.我注意孩子身體是否有不舒服的現象。 6.71*** 66.我發現孩子不舒服,立刻帶孩子就醫。 3.13*** 67.孩子生病時,我依照醫師指示讓孩子按時服藥。5.01*** 68.我鼓勵孩子多喝水。 4.67*** 69.我注意天氣變化,替孩子增減衣物。 6.71*** 70.我帶孩子定期健康檢查。 3.67*** 71.我帶孩子定期做牙齒檢查。 6.86*** 72.我注意預防孩子生病。 3.05*** 73.家裡有人吸菸。 2.80*. .70*** .71*** .78*** .76*** .83*** .78*** .77*** .82*** .81*** .55*** .68*** .74*** .76*** .65*** .63*** .64*** .11*. *p<.05, ***p<.001. 表 4-1-2 第一版量表經項目分析修正後的第二版題數分布 變項. 第一版 項目分析 題 項目分析 題數 刪除題數 號 刪除之題目 飲食習慣 12 0 衛生習慣 12 0 生活作息 8 3 27. 我讓孩子在假日午覺可以睡久一點 30. 無論何時孩子累了就讓他小睡片刻 31. 我讓孩子在睡前吃宵夜補充營養 安全保護 8 2 38. 我讓孩子自行上下轎車或公共汽車 39. 坐私家轎車時,我抱著孩子一起坐 體適能 8 0 促進發展 8 0 心理健康 8 0 維護健康 9 0 總量表 73. 52. 第二版 題數 12 12 5. 6 8 8 8 9 68.

(53) 第二節. 信度檢定. 本節以「內在一致性信度」及「重測信度」進行第二版「促進幼 兒健康的行為量表」的信度考驗,將結果分為下列三部分加以說明: (一)內在一致性信度、 (二)重測信度、(三)小結。. 一、內在一致性信度 本研究將第二版「促進幼兒健康的行為量表」預試資料進行內在 一致性信度分析,並計算總量表及各層面分量表的內在一致性,待正 式施測後,復進一步進行內在一致性信度分析。結果發現預試及正式 施測之量表內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 sα值分別為.93 及.96(表 42-1)。八個層面分量表的預試內在一致性信度 Cr o nb a c h’ sα值介於 .70~.87,其中以「安全保護」分量表 Cr o nb a c h’ sα值.70 最低;其 次是「生活作息」分量表 Cronbach α值.71。分量表正式施測內在 一致性信度 Cr o n ba c h’ sα值介於.71~.91,其中以「安全保護」分量 表 Cr o nb a c h’ sα值.71 最低;其次是「生活作息」分量表 Cr o nb a c h’ s α值.73。兩次結果比較,正式施測內在一致性信度 Cr on b a c h’ sα值 均較預試略有提昇。由於無論是總量表或各分量表 Cr on b a c h’ sα值 均在.70 以上,故量表保留原題數 68 題(表 4-2-1)。. 53.

(54) 表 4-2-1 量表內在一致性信度分析 變項. 第二版 題數. 預試內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 α值(n=80). 正式施測內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 α值(n=410). 12 12 5 6 8 8 8 9 68. .82 .85 .71 .70 .77 .81 .87 .74. .85 .88 .73 .71 .84 .83 .91 .83. .93. .96. 飲食習慣 衛生習慣 生活作息 安全保護 體適能 促進發展 心理健康 維護健康 總量表. 二、重測信度 量表經 63 名受試者再測資料與預試資料的相關分析,結果發現 :總量表兩次得分平均值在統計學上相關 r 值為.75(p<.001) ,各分 量表兩次得分平均值在統計學上相關 r 值介於.57~.84,呈高度相關 (表 4-2-2)。而量表每一題兩次得分平均值在統計學上相關 r 值介 於.41~.91(P<.001),屬於中度至高度相關(表 4-2-3)。. 表 4-2-2 量表重測信度分析 變項 飲食習慣 衛生習慣 生活作息 安全保護 體適能 促進發展 心理健康 維護健康 總量表. (N=63) 相關 r 值. P值. .72 .77 .84 .63 .84 .71 .57 .68 .75.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54.

(55) 表 4-2-3 量表各題目重測信度分析 題. (n=63). 目. 【飲食習慣】 1.我注意孩子飲食營養均衡。 2.我重視孩子吃早餐。 3.我節制孩子吃零食的量。 4.我要求孩子吃飯時細嚼慢嚥。 5.我注意孩子用餐進食的量。 6.我替孩子準備適合他吃的食物。 7.我準備孩子的食物前會先洗手。 8.我注意食物的清潔。 9.我注意食品的使用期限。 10.我注意食物來源的安全。 11.我注意烹調及孩子餐具的安全。 12.準備孩子食物時生熟食分開調理。 【衛生習慣】 13.我清洗孩子身體弄髒的部位。 14.我確定孩子把手洗乾淨。 15.我協助孩子清潔牙齒。 16.我會更換孩子弄濕弄髒的衣服。 17.我定時幫孩子更換清潔寢具。 18.我定時帶孩子如廁。 19.我保持家裡的環境清潔。 20.我保持家裡的空氣流通。 21.我保持家裡的光線明亮。 22.我家加裝紗窗及紗門且關妥。 23.我保持浴廁清潔乾燥。 24.我保持廚房清潔乾燥。 【生活作息】 25.我養成孩子生活規律的習慣。 26.我讓孩子在假日可以晚一點睡。 28.我養成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 29.我讓孩子每天至少有八個小時的睡眠。 32.我不讓孩子在睡前做劇烈運動或玩得太厲害。. 55. r值. p值. .88 .89 .86 .63 .49 .41 .60 .71 .78. .000 .000 .000 .000 .000 .012 .000 .000 .000. .89 .69 .67. .000 .000 .000. .76 .82 .68 .88 .66 .69 .85 .83 .82 .91 .60 .62.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72 .47 .68 .54 .83. .000 .004 .000 .001 .0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cluding government health establishments such as public health centres, Medical Check-up Centre for Civil Servants, etc., and private clinics including establishments of health

Including government health establishments such as public health centres, Medical Check-up Centre for Civil Servants, etc., and private clinics including establishments of health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How Can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 Adapt to School Lif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Nurturing the New Generation Develop Children’s Potential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

正向成就 (positive accomplishment) 正向目標 (意義) (positive purpose) 正向健康 (positive health)..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嚴重精神病 (Severe Mental Illness, SMI) 、一般精神障礙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MD). 

Income is generated from wages and salaries, interest, rent and profits. In a labour-intensive industry such as tourism, a large part of income comes from wages and salaries earned

Topic 4 -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4C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