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資訊六大技能強化知識之建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資訊六大技能強化知識之建構"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以資訊六大技能強化知識之建構

Constructing Knowledge with the Big Six Skills

ڒ࡚ࡻăႩ႔൞!

ഀ͛ԫఙጯੰੑચܛᏉր૞Їᓾर!

Mei-Yin Lin, Han-Lin Hsiung

Instructor, Department of Finance, Jin W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mail: {rosa, hanlin}@jwit.edu.tw

ో੝ዡ!

͵າ̂ጯੑܛٙٙܜ!

Nai-Fong Kuo

Professor, Dept. of Finance, Shih Hsin University

E-mail: kuonai@mail.cier.edu.tw

關鍵詞 (Keywords):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資訊六大技能(Big6 skills);知識的建

構程序(Process Curriculum);學習能力(Learning Ability);EVA(EVA)

【摘要】

༊ጯ௫۞ిޘăۢᙊ۞ӛќਕณăᄃ౹າਕ˧

јࠎۢᙊགྷᑻॡ΃˭Ă࣎ˠᚮۋ˧۞΃֏ॡĂт

ңૻ̼ጯϠ۞ጯ௫ਕ˧јࠎିጯ۞ࢦࢋᛉᗟć҃

Ϥۢᙊ۞ޙၹ࿅඀̚ར၁ጯ௫ਕ˧۞੊ቚజෛ

ࠎߏѣड़۞ሀёĄྤੈ৵ዳߏ࣎ˠϤྤੈ۞ᅮՐ

ҌᑕϡĂޙၹ׎ۢᙊ۞ਕ˧ć҃ྤੈ̱̂ԫਕ

ĞBig6 skillsğ݋జෛࠎૈዳྤੈ৵ዳ۞౵ָሀ

ёĂ˵ಶߏ࣎ˠۢᙊޙၹዳј۞౵ָ׏ቑĄ

ྤੈ۞ᒔ଀၆ٺੑચܛᏉ۞߿જߏᙯᔣّ

۞ࢋ৵Ăྤੈ৵ዳ၆ٺੑܛրጯϠ҃֏˵Հ

ព଀ࢦࢋĂώࡁտӈͽྤੈ̱̂ԫਕࠎૄᖂĂ

నࢍۢᙊ۞ޙၹ߹඀ĂТॡĂᏉˢЪүጯ௫

நኢĂనࢍିጯ९ּĂणனੑܛۢᙊޙၹ۞

࿅඀ĂϺӈͽБ஧შᅫშྮࠎྤੈ໚ĂඕЪ

Excel ޙၹ EVA ሀݭĂซҖੑܛྤੈ۞ຩವă

ፋநă̶ژᄃᑕϡĂώ९ּΞүࠎԸྤՙඉ̶

ژ۞ሀёăͽ̈́ጯϠྤੈ৵ዳ۞඀Ԕ੊ቚĄ

【Abstract】

While learning speed, knowledg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become

the norm of competitiveness, how to

strengthen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is a

critical issue for instructors. And process

curriculum is considered as an efficiency

instructional model to forge self-constructed

knowledge ability.

In order to solve our daily problems,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locate, evaluate, and to use

information or knowledge from resources is

becoming necessary, so-called Information

Literacy. Big6 Skills is a process used in

American schools to cultivate students’

(2)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blem-solving ability, to

build-up their ability for constructing knowledge

as well.

Financial information is as a predominant

factor for financial activities as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Finance.

Combined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instructional learning

approach for constructing financial knowledge,

which uses Big6 Skills as a process. Starting

from searching IBM’ financial data through the

WWW, creating EVA model for analyze,

evaluating that information, and use it. The

approach could be taken as a decision-making

for investment, also for strengthen information

literacy.

動機與目的

知識經濟時代下,對於知識、以及學習能力的要 求與期待,無疑地,帶給高等教育相當大的衝擊, 當學習的速度[1](Stata, 1989)、知識的吸收能量、 與創新能力(Cohen & Levinthal, 1990)已成為個人 競爭力的代言時,如何調整教學方針與課程內容, 以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便是首要課題。 組織學習專家 Handy(2001)認為學習能力的培養 應當強化,學習者自己建構知識的訓練,也就是由 學 習 過 程 著 手 ( process curriculum ); 經 濟 學 家 Thurow[2](1999)指出: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創新技 術與應用新知技術;應用新知是知識由產生至應用 整個知識鏈的最後一個環節(knowledge chain)[3], 創新則是經由知識的徹底吸收與應用後,產生的新 意或變化;此兩位專家學者所強調的均是具備建構 知識、應用知識與創新知識的能力,換言之,強化 學習能力應從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做起。 Theodore(2001)認為知識的建構過程是學習者觀 察事物間的關聯性,逐漸構成完整知識體系的途徑; Jonassen (1996)、Grabe & Grabe(1996)等提倡藉由 全球網際網路的結構性特性,亦即節與點間的知識聯 結關係,訓練學習者建構知識的體系、同時培養高層 次的思考與創造力(張史如,1997;張基成,1997); 換言之,透過全球網際網路資訊的搜尋、整理、分析、 應用等知識建構流程的徹底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自 我知識的建構。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有能力自各 種不同的資訊來源,確認、評估、獲取、及使用之」 (Doyle, Christina,1992),也就是個人建構知識的 能力,以解決其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各式問題;資 訊六大技能(Big6 Skills)(Michael Eisenberg,1988) 則是美國採用最普及的資訊素養訓練模式,也被視 為訓練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最佳模式。 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應強化其知識的建構能 力,也就是強化其自資訊源搜尋、確認、評估、獲 取知識的能力,因此,資訊素養的六大技能的落實、 以及資訊素養的培養應是強化學習能力的第一步。 團隊合作是今日組織運作的新典範,在團隊合作互 動下,透過分享與討論,可加速知識的輪動、擴大 知識吸收量(Nonaka & Takeuchi,1995) 。本研究的 目的因而是: 一、採用資訊素養的六大技能,設計教室中可操作 的知識建構流程,訓練學生藉由網際網路的探 索過程,內化、建構其個人的知識; 二、將資訊素養融入課程設計中,以合作學習模式進 行,經由同儕的互動與分享,強化知識的吸收能 量、以及資訊的整理、分析、應用的能力; 三、提出一個教學與自修的實驗性教案,採用商用 分析軟體 EVA,展現財金資料由搜尋至應用的 過程。

文獻探討

本章節將探討資訊素養與資訊時代的學習觀、資 訊時代下個人知識的建構、以及團隊學習與知識吸 收能量,說明如下:

資訊素養與資訊時代的學習觀

1974 年 Paul Zurkowski[4]呼籲推動圖書資訊素 養[5],首次提出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的觀念(吳美美,1996);1977 年 Lee G. Burchinal[6] 提出資訊素養的新涵義:「擁有一些新技能的人,包 括有效地找到所需的資訊,使用資訊以解決相關的 問題」(Charles R. McClure,1994;吳美美,1996; 林麗娟,2001);而具備資訊素養的人是「有能力獲 取和判斷資訊,以滿足資訊需求的人」(Breivik & Gee,1989;吳美美,1996)。 由圖書館界推動的資訊素養,結合美國 90 年代的

(3)

教育改革運動[7](Education Reform),併入國家計劃 的科技素養範疇,資訊素養由圖書的搜尋與應用擴大 為各式資訊的使用[8],尤其是資訊科技的應用,也同 時融入各級教育機構的工作綱領中,而人才培育計畫 也相繼出爐,如:1989 年美國圖書館學會(ALA) 將資訊素養界定為四種能力:確認、評估、尋獲、與 使用資訊的能力;1994 年科羅拉多州教育媒體學會 (CEMA)將資訊素養列入教學內容;1995 年美國學 校 圖 書 館 學 會 的 資 訊 問 題 解 決 技 能 培 育 計 畫 (AASL),更將資訊的應用能力視為解決問題的 能力。(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education.com)

美國於 1998 年立法(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將學生的技能訓練列入教學的課程內,並且納入課 業評量內,學生的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包含 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技巧、自我管理能力、時 間管理等,其中應用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被視為 資訊素養的具體成效,而資訊素養的訓練過程也成 為問題解決能力的訓練模式(Tom Holdsworth, Eric Gearhart, 2002,Available Http:// ncrve.Berkeley.edu ; www.nccte.com)。 資訊素養的推動所隱含的學習觀是,培養學習的 能力,以便在資訊社會中,具備尋找資訊與知識的 能力,解決個人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此外, 學習的目的不再是超越同儕、或者謀得一份高新, 而是為了終身學習、持續學習[9]作準備,以便「透 過學習培養理解、反省、批判自己生活的智慧,追 求生活的品質,營造一個健康的、理性的、公平的 學習型社會」(UNESCO)。因此,資訊素養的內涵 由資訊的搜尋與應用,擴大為資訊時代終身學習的 必備技能,也是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日,資訊科技基礎設施以及資訊的使用情形成 為國家競爭力的指標,數位落差是世界各國努力的 目標,資訊素養的程度將影響接受新知的管道、 遲緩國家的發展、拉大貧富差距,因此,弭平數 位 落 差 與 落 實 資 訊 素 養 是 不 可 稍 緩 的 任 務 (Available http:// www.Benton.org)。

資訊時代下個人知識的建構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以及全球網際網路的發 展,學習能力的建立日愈重要,資訊素養成為各國 教育改革的內涵之一;全球網際網路,結合超媒體 科技,整合了全球的資源中心,成為全球最大的資 料庫,也是最具有彈性的學習環境,(吳美美,87; 楊家興,88;陳年興,87),因此,具備資訊素養便 可透過全球網際網路進行個人化的學習,也是強化 個人學習能力最方便的路徑。 個人的學習與知識的建構也因而賦予新的詮釋, 建構主義成為學習理論的主流,建構主義學者認為 知識的獲得是探索與發現知識的過程,是觀察事物 之間的關聯性的覺察行為,是將分散式的知識建構 成完整體系的能力(Theodore S. Rodgers, 2001)。換 言 之 , 知 識 是 經 過 聯 結 ( Connection )、 與 結 構 (Construct)處理後的資訊[10]集合體,而強化探索 與觀察的過程訓練則是強化學習能力的具體工作。 Jonassen, Grabe & Grabe(1996)等學者提出心智工 具(Mind tools)觀念,亦即藉由電腦軟體、媒體, 尤其是網際網路等工具作為學習媒介,透過知識間的 關聯點以及同異點的觀察與探索的過程,可訓練學習 者的批判思考能力,強化其知識的建構能力,提昇知 識的持續保留(Extending Retention)(張史如,1997; 張基成,1997)。 知識管理學者野中郁次郎 Nonaka(1991)認為網 路發現知識的過程,其實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鏈索 (Knowledge Chain)[11],由已知的知識出發,經 過決定需求的知識、發展新知識、分配與組合新知 與舊知、實際地使用知識、溫故知識、以及展示出 知識等六個環節(Link)間循環地演進(Rosa Dieng et al, 1999)。組織學習專家 Handy(2001)認為學習能力 的培養應當強化,學習者自己建構知識的訓練,也 就是由學習過程著手(process curriculum)。 Michael Eisenberg(1988;2002)為了強化資訊素 養,提出資訊素養的六大技能訓練模式(Big6 Skills) [12]:即問題界定、資訊查詢策略、找尋與查詢資訊、 綜合資訊、評估資訊、利用資訊,也就是搜尋資訊 的六個步驟,此步驟成為美國學校訓練學生資訊素 養的最佳模式(吳美美,1996),也成為應用知識解 決問題的最佳訓練模式。 因此,資訊時代下個人的學習能力,應該是能夠 透過不同的資訊源,尤其是全球網際網路,建構知 識體系的能力,應該是具備探索與發現知識關聯性 的能力,應該是能夠確實建構個人知識鏈的能力, 而資訊的六大技能則是訓練建構知識體系的最佳模式。

(4)

團隊學習與知識吸收能量的擴大

Nonaka (1995)進而提出「知識螺旋理論」[13], 認為個人知識的建構,是由知識轉換模式[14] 依 序 轉 變 , 即 共 同 化 (socialization) 、 外 化 (externaliz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以及結合化 (combination) 四種模式[15]的輪動,也就是外顯 (explicit)與內隱(tacit)知識進行交叉作用;而在 團隊互動中,透過同儕間的互動,可加速團隊成員 知識的輪動,以及轉換模式的完整性,繼而擴大知 識的吸收能量,組織的知識便如螺旋型式般地不斷 旋轉、擴大,進而產生創造力(林美英、趙振瑛, 2003)。 Nonaka 所強調的是團隊合作[16]、以及知識吸收 能量的擴大;團隊合作是今日組織運作的新典範 (Andrews, 1995);Kilgore (1999)亦認為個人的學 習應以團隊中的學習者、與知識建構者(constructor of knowledge)自居;Cohen & Levinthal(1990)認 為「研發團隊的核心能力是:創新以及學習能力, 而知識的吸收能量(absorptive capacity)是學習能 力的核心」(林美英、趙振瑛、謝秀宜,2003)。

Johnson & Johnson(1989) 的 合 作 學 習 法 (cooperative learning),教學上使用相當普及,在學 生的互動過程中,以學員間的相互依存性、共同目 標、承擔責任、與協調能力等訓練為主;在學習績 效上,以增進學生的課業、心智與社會技巧的效能 為目標(Slavin, 1995)。合作教學法並未將知識轉換 模式、以及知識吸收能量列為合作互動的功能與目 的,因此,若能將合作學習法結合知識轉換模式的 觀念,在學生團隊合作中,強化彼此的督促與協助、 分享與討論,同時加速知識的輪動、擴大知識吸收 量,應可加強學習能力。 綜合上述文獻,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可從學生的 知識建構能力著手,而全球資訊網所提供的結構 性、分散性的知識特性,不僅可訓練學生建立知識 體系的能力,更可培養學生蒐集資訊、整合、分析、 判斷、應用知識的能力,也是資訊素養,因此,以 資訊六大技能為基礎,由全球網際網路上資訊的搜 尋、分析與應用的整個流程的訓練,便是知識建構 能力訓練的最佳實務;此外,藉由分組合作學習, 可促進學生討論的技巧、分享知識的習慣,進而增 加其知識轉換模式的應用,擴大知識的吸收能量; 本研究即以此理論架構設計財金知識建構的流程 與實例。

財金知識的建構流程與實例

在商業學科中,財務金融系對於資訊的倚賴應是最 顯著的,任何投資決策的擬定均需要對相關資訊與資 料進行搜尋、理解、分析、判斷等;財務知識與資訊 的獲得是財務活動最重要的關鍵要素,而各式新種金 融商品不斷地問世,財金系學生的資訊素養相對地便 顯得更重要。 因此,本研究即以財金系為例,設計由全球網際網 路搜尋、整理、評估、應用資訊的流程,同時結合知 識轉換模式,在合作教學模式下進行財金知識的建 構;此外,應用網路上下載個案公司的財務報表及商 業資訊價值評估模型(WACC. EVA),進行資料的分 析與應用的實例,說明如下:

財金知識之建構流程

本研究即依據 Michael Eisenberg 的六大技能,結合 Nonaka 的知識轉換的輪動方式,融入合作學習模式 中,設計財金知識建構的流程,說明如下:(參見圖 1) 圖 1 知識建構的流程 (資料來源:林美英、郭迺鋒,2002)

(5)

(一) 初步聯想-提出問題與假設 在蒐尋資料前應先推理,提出問題與假設, 例如:資料可能儲存的地方,核心問題,資 料的屬性(文字、圖表或數據),相關聯的主 題等,有助於關鍵字以及搜尋引擎的選擇, 例如:Ask Jeeve 接受任何字句的關鍵字, Google 自 行 將 較 常 被 使 用 的 網 站 排 序 , Yahoo 則依照資料的類別,以階層性蒐尋; (二) 假設驗證-進行資訊蒐集 確定資料的屬性與可能的關聯後,才進行實 際的蒐集工作,可避免耗費過多的時間,在 此階段,學生進行初步的內化工夫,可令學 生隨手利用「我的最愛」建立相關的知識節 與點間的聯結; (三) 團隊討論-資料的分享與篩選 同一團隊的成員,分享各自搜尋的資料,同 時進行初步的篩選工作,資料的理解與重組 在此有了初步的架構,而原先的假設與問題 亦在此階段做修正; (四) 知識的應用-資料的分析與研判 資訊與資料確認後,經過團隊的討論、選擇 分析的軟體,以及報告的呈現方式,如:Excel 試算表(下一章節詳細解說); (五) 知識的傳播-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透過教室中的報告方式,學生彼此分享其蒐 尋的資訊與分析的心得,經過討論,新知經 由個人的內化轉化另一知識探索的起點,知 識的擴大與創新於焉開始。 此流程可解決搜尋初期,因資料繁多的心理障 礙,同時,落實知識的探索與建構的習慣,強化小 組合作的機制,增加知識轉換的機會。

財金知識建構的實例

本研究即以上述的流程,令學生以 5 人一組,進 行個案任務的解決,問題是:「美股 IBM 是否值得 投資?」,學生必須由全球網際網路搜尋財務資料、 以及分析方法 EVA 模型,進行數據的分析與應用, 以下即將其過程與步驟敘述如下:

網路搜尋前的假設與問題

在搜尋資料之前,學生依照知識建構的流程,依 序將其討論的內容填寫在表單上,如:可能的使用 者、儲存處等假設,以擬定關鍵字〈Free data、 Financial Data、Financial Database、Economic Data、 SEC、EDGAR 等〉;學生分別進行個案〈IBM〉搜 尋與嘗試後,分享彼此發現的網站、與資料庫等, 最後決定由 Edgarscan 免費資料庫下載該公司的年 報,再進行該數據的分析與應用。(財報搜尋參考: 林美英、陳文慧、郭迺鋒(2002)文)。

資訊的分析與應用

擷取蒐尋到的 IBM 財務年報上的數據,在老師 指導建構 EVA 模型的方式後,學生進行數據的 分析,而 EVA 模式的建構依照 Input Data、Data Processing、Output Information 三個步驟完成, 說明如下:

Step 1:Input Data

本 研 究 即 以 國 外 免 費 的 資 料 庫 ( Edgarscan database)為搜尋的資源中心,Edgarscan Database 並且提供資料表(Excel Spreadsheet),經過網路蒐 集到個案公司(IBM)的財務報表資料,再利用在 Excel 軟體的環境來建構提供的 EVA 模型進行分析。 經由網址「http://edgarscan.pwcglobal.com/servlets/ edgarscan」,進入 Edgarscan 的網站(如圖 2),在 Company Name 中輸入想要查詢的公司名稱(如 IBM),並按下 Search 鍵後,即進入查詢的公司,再 點 選 查 詢 的 詳 細 項 目 , 如 : Chart 畫 面 、 Excel Spreadsheet(如圖 3, 4)。 接著可利用 Edgarscan 中所提供的 Excel 的介面環 境直接分析,無須再進行資料的轉換(國內財金資 料庫多半未提供 Excel Spreadsheet)。 圖 2 Edgarscan 網站的首頁

(6)

Step 2:Data Processing

建構 EVA 模型:在完成個案公司資料的蒐集後, 將所有的資料轉存至 Excel 的工作表中,開始建構 經濟附加價值(EVA)試算表模型(如圖 5)。

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是 績效衡量指標之一[17],也是在解釋當期股票報 酬、以及預測未來股票報酬時,常使用的四個衡量 指標之一[18]。一般而言,投資如果要獲得合理的 報酬,報酬的金額必須大到足以彌補其所承擔的風 險,但是,傳統的會計實際上嚴重扭曲企業的獲利 事 實 , EVA 便 是 將 會 計 數 字 所 受 到 的 扭 曲 (distortion)加以調整後計算之。因此,經濟附加價 值 是 殘 餘 收 入 的 計 算 方 法 , 是 修 正 剩 餘 利 潤 (Residual Income)的方法,換言之,EVA 是衡量 公司實質的獲利能力,是計算公司當年度稅後營業 利潤、與總資金成本間的差額,若總投入資本的報 酬率(ROIC)大於加權平均資金成本,則附加價值就 會提昇。因此其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經濟附加價值 = 稅後營運利潤-稅後資金成本 = 稅前息前盈餘 × (1-公司稅率)-(總資本) × (稅後資金成本) Tax After Capital Operating Total NOPAT EVA= − × _ 圖 5 建構於 Excel 的模型 圖 3 Excel Spreadsheet 畫面 圖 4 Chart 畫面

(7)

建構個案公司的經濟附加價值試算表模型時,大部 份的資料如:稅前息前盈餘、公司稅率等,可透過損 益表、與資產負債表資料計算出來,較為困難的是個 案公司的稅後資金成本計算。公司稅後資金成本主要 反應各類型長期資金的平均成本,也就是加權平均資 金成本。每一公司都有其最適的資本結構,此結構由 負債、特別股和普通股組成,以使股價最大化,因此 加權平均資金成本[19](WACC;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的計算可由公式獲得: WACC=Wd*Kd*(1-T)+Wps*Kps+Wcs*Ks WdWpsWs代表負債、特別股及普通股權益 的權數; T代表公司稅率; KdKpsKs代表稅前負債成本、特別股成本 以及普通股(或保留盈餘)的成本。 為簡化起見,本文假設個案公司目前的負債比、特 別股及普通股比是最適資本結構。負債成本以利息費 用計算;特別股成本以特別股的股利除以淨發行價格 計算;普通股權益成本則以資本資產價模式(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CAPM)計算。公式如下:

Ks=KRF+(KM-KRF)*β Rs=α0+α1*Rmt KRF代表無風險利率,KM表市場報酬率, β表個案公司系統風險值, α1為β的估計值,ε為誤差項。 其中個案公司的系統風險值係根據夏普導出的市 場模型(Market Model),利用個案公司過去的股票報 酬率資料,透過統計學上最小平方迴歸法估算。至 於試算表模型詳細的建構過程如圖(如圖 5)所示。 將 個 案 公 司 的 各 項 財 務 資 料 代 入 相 關 的 儲 存 格,即可利用試算表功能計算個案公司的經濟附 加價值(如圖 7)。

Step 3:Output Information

透過網路資料庫取得個案公司(IBM)2000 年的財 務報表(Step 1),再經過 Excel 的計算出來的 EVA 模 型分析後(Step 2),投資者可以藉由模型進行分析(如 圖 6, 7),以便了解該家公司整體的財務狀況與規劃 是否值得投資,進而進行投資行為,贏得報酬。 上述所呈現的演算過程正是資訊素養的實際應 用,由網際網路資訊源搜尋、分析、評估、應用知 識與資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學生自我進修 所不可或缺的學習能力,透過此模式的訓練,對於 資訊素養以及知識建構過程的落實具有正面效能。

結論

在知識成為經濟生產的元素時,藉由知識創造價 值已是不二法門,而學習的速度、知識的吸收能量、 與創新能力則是個人競爭力的代言,因此,個人的 學習能力成為競爭力的關鍵點。資訊時代下個人的 學習能力是,能夠透過不同的資訊源,尤其是全球 網際網路,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 圖 6 CAPM 圖 7 WACC 與 EVA

(8)

資訊素養是能夠自各種資源中心蒐尋、理解、應 用資訊與知識的能力,以便有效率地、有意義地與 我們的外界環境互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也 是資訊時代的必備能力。因此,資訊素養是建構知 識體系的能力,資訊的六大技能則是訓練資訊素 養,培養自我知識建構的最佳訓練模式,也是學習 能力的第一要素。 本研究乃以財金系為例,利用資訊六大技能的流 程,結合知識轉換模式、與合作學習的觀念,設計 財金知識建構的流程,同時,以 IBM 為個案公司, 提出實驗性教案。教案內容為:由全球網際網路的 資料庫、下載個案公司的財務資料、應用商業分析 軟體 EVA 製作試算表模型、最後進行資料的分析與 研判,展現財金知識建構的過程:搜尋、整理、分 析、與應用,亦即資訊素養的落實。 由學生的學習心得判斷,此種教學模式具有相當 的說服性與實用性,雖然學生因為不熟悉資訊的搜 尋導致搜尋時間的延宕,但是,假以各種案例的訓 練,學生將逐漸習慣自我尋找答案,並且從尋找的 過程中,逐漸發現知識體系間的聯貫性,與擴展性, 對於學習能力的強化必定有所幫助。今日的大專生 是明日國家的掌舵者,也是知識經濟與學習社會的 推手,培育學生的學習能力,以迎接終身學習、學 習型社會的來臨是當務之急。

誌謝

感謝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計畫編號: NSC-2626-H-228-001。

附註

[1] Stata (1989) 說:「不論是個人或者組織,學習 的速度,將是唯一的競爭力」 [2] 經濟學家萊斯特梭羅(Lester C. Thurow, 1999) 在「Building Wealth」書中指出:知識經濟時代需要 兩套專業技術:創新技術與應用新知技術,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3] 參見註腳 11。 [4] 美國國家圖書資訊科學委員會(NCLIS)主席。 [5] 素養(Literacy)一詞由拉丁文而來,中古世 紀是指能夠讀與寫。 [6]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科學資訊部(NSF)主任。 [7] 90 年代,日本的進步突顯美國競爭力的警 訊,在國家危機計劃下(Nation at Risk,1984),展 開的全國各階層的總動員,柯林頓總統明令培養具 有科技素養的國民(Technology Literate)為教育的重 點(Getting America’s Students Ready for The 21st Century, 1996)。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education.com [8] 學者李德竹(2001)將資訊素養定義為:「培 育國民具備瞭解資訊的價值,在需要資訊時能有效 率地查詢資訊、評估資訊、組織資訊、與利用資訊; 資訊素養內容包含傳統素養、圖書館素養、電腦素 養、媒體素養、網路和技能素養」。 [9] 1960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 提出終身教育觀念(Lifelong Education),1968 年 Hutchins 倡導建立學習社會(Learning Society)。

[10] 資訊(Information)是處理過的資料(Data)。 [11] Knowledge Chain: Listing the existing Knowledge, Determining the required Knowledge, Developing New Knowledge, Allocating New and Existing Knowledge, Applying Knowledge, Maintaining Knowledge, Disposing Knowledge.

[12] 即 Task Definition, Information Seeking Strategy, Location of and access to Information, Synthesis, Evaluation, Use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Http;//www.big6.com

[13] Nonaka、Takeuchi(1995)在「組織知識的 創造」(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書中提出。

[14] 知識的轉換模式,就是個人吸收與理解知識 所使用的策略,因個人的特質與認知風格而不同, 具備知識轉換型式愈完整的個人,其學習成效愈高。 [15] 知識轉換模式內涵是:個人經驗所累積的智 慧,不容易傳遞與解說的,只能由觀察與體會中學習 的知識,稱為共同化知識;由隱喻、類比、模型或者 對話方式,將觀念或抽象邏輯表達出的知識,稱為外 顯化知識;由外顯化知識,經過個人的理解與吸收, 轉為屬於個人的知識,稱為內化知識;由外顯化知 識,經過綜合化與系統化的整理,形成一個體系的知 識,稱為結合化知識。

(9)

[16] 團隊合作是一群人,共同為一特定的目標, 一起分擔工作,並為他們的努力成果共同負擔成敗責 任;團隊的主要特質是:相互依存性與共同願景,而 團隊的互動過程對於團隊的成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7] Stern Stewart & Co.極力推動 EVA 觀念,該公 司宣稱經濟附加價值不但可做為內部管理用的績效 衡量指標,亦可做為外部報導之財務衡量指標,EVA 是唯一與公司內在市場價值(intrinsic market value) 直接相關的衡量指標,並且是驅使股價上漲的動力。

[18] 在解釋當期股票報酬、以及預測未來股票報 酬時,常使用的四個衡量指標:非常項目前利益 (Earnings before Extraordinary Items, EBEI)、來自營 運之現金流量(Cash Flow)、剩餘利潤、及經濟附加 價值。 [19] 所謂資金成本是指,當公司使用發行普通股 為融資來源時,此時公司的資金成本為股東所得到 的普通股必要報酬率;但大多數的企業為產生較高 的預期報酬,通常會以負債來籌資,或者發行特別 股、可轉換公司債為融資的管道,於是公司的資本 結構可以由普通股、負債、特別股及可轉換公司債 來構成,此種成本稱之為要素成本。將各要素成本 依權數予以加權平均,可得加權平均資金成本,此 時該公司的風險與報酬均衡,同時達到股票價格極 大化、與資金成本極小化,形成最佳的資本結構組 合。(王泰昌、劉嘉雯, 2000; 謝秀宜、熊漢琳、郭 迺鋒, 2002)。)

參考文獻

Andrews, K. Z. (1993). “Cross-functional team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6), pp. 12-13

Breivik, Patricia; Ford, Barbara (1993). “Promoting Learning in Libraries through Information Literacy”.

American Libraries 24(1), pp. 101-102.

Breivik, Patricia; Gee,Gordon (1989). Information

Literacy: Revolution in the Library. N.Y.,

Macmillan.

Cohen W. & Levinthal D.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pp. 223-244.

Doyle, Christina (1992). Final Report to the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N.Y., ED 351033.

Eisenberg, M. B. (2002).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RIC Digest, EDO-IR-2002-04.

Grabe, M. & Grabe, C. (1998). Integrating Technology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Boston, MA: ohnson D.W. & Johnson & Holubec. E., Advanced cooperative

learning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

Handy, C.,(1999). The Hungry Spirit-Beyond Capitalism:

A Quest for Purpose in the Modern World. Broadway,

N.Y.

Holdsworth, Tom; Gearhart, Eric (2002) “Teaching

and Assessing Employability Skills”, Modern

Machine Shop; Cincinnati.

Johnson D.W. & Johnson R. (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

Jonassen, D. H. (1996). Computer in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Kilgore, D. W. (1999). “Understanding in Social Movement: A Theory of Collectiv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8(3), pp.

191-202.

MeFletcher, D., (1996). Teaming by Design: Real

Teams for Real People. Chicago, IL.

McClure, Charles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pp. 116-117.

Nonaka,I. & Takeuchi, H.(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New

York.

Rose Dieng, Olivier Corby, Alain Giboin and Myriam Ribiere (1999), “Methods and Tools for Corporat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 J. Human-Computer

Studies, 51, 567-598 http://www.idealibrary.com

Slavin, R.E. (1995).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In: Solvin, Robert T. & Cooper, Robert (1999). “Improving Intergroup Relations: Lessons Learned from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10)

Stata, R. (1989). “ Organization learning-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0(3), pp. 63-74.

Theodore, S. Rodgers(200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ERIC.

Throw, L. C. (1999). 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王泰昌、劉嘉雯(2000)。「經濟附加價值(EVA)的意 義與價值」。中華管理評論,3(4)。 李弘暉(1997)。「高績效團隊成功要件」。管理雜誌, 276,39-41。 李德竹(2001)。「圖書館資訊素養之培養方針與評量 指標」。圖書與資訊學刊,37。 林麗娟(2001)。「由資訊素養提昇知的能力」。圖書 與資訊學刊,39,28-35。 林美英、郭迺鋒(2002)。「知識螺旋理論在創造力 提昇上的應用-以財務金融系為例」。北商第一屆 學術論壇論文集(光碟)。 林美英、陳文慧、郭迺鋒(2002)。「網路資訊的搜 尋-以財務報表為例」。第十一屆中華民國管理教 育研討會論文集,元智大學管理學院。 林美英、趙振瑛(2003)。「教室知識管理-以知識 螺旋理論增加知識的吸收能量」。教學科技與媒 體,66,18-34。 林美英、趙振瑛、謝秀宜(2003)。「教室知識管理 模式以及績效評估制度的建立」。國科會計劃 NSC91-2626H-228-001. 吳美美(1998)。「建構一個終身學習的自學式網路 資源知識庫」。教學科技與媒體,47,31-42。 吳美美 (1996)。「課程改革和資訊素養教育」。社教 雙月刊,32-39。 吳美美 (1996)。「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 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3(2), 28-52。 陳年興 (1998)。「全球資訊網整合式學習環境」。 資訊與教育,64,2-12。 張基成(1997)。「開發思考與創造能力之知識建構 工具與認知學習環境的探討:電腦的革新應用」。 教學科技與媒體,33,36-45。 楊家興(1999)。「虛擬學校:資訊網路下整合性的 教學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47,12-23。 楊美華(1998)。「迎接學習社會的來臨」。高中圖書 館,22,10-13。 張史如 (1997)。「從建構主意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 /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 39-48。 謝秀宜、熊漢琳、郭迺鋒(2002)。「風險分析試算 表模型在財會教學上之應用-以經濟附加價值為 例」。銘傳大學會計系學術研討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培養具有檔案學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資訊技術的基 本技能,能在檔案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機構、資

• Environmental Report 2020 of Transport Department, Hong Kong: to provide a transport system in an environmentally acceptable manner to align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 the F&B department will inform the security in advance if large-scaled conferences or banqueting events are to be held in the property..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

– Knowledge to form the basis for decision aids – Knowledge that reveals underlying skills..

Daily operation - Sanitizing after guest checked-in / swab test (guest floor

Along with this process, a critical component that must be realized in order to assist management in determining knowledge objective and strategies is the assessment of

transform information into knowledge, identify and verify knowledge, capture and secure knowledge, organize knowledge, retrieve and apply knowledge, combine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