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醫人第12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醫人第12期"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三字為閻雲校長所題

跨域深耕 領航國際

2018

6

1

日臺北醫學大學喜迎創校

58

週年校慶,上午八時先行舉辦北醫校友的家「君 蔚樓」落成揭牌典禮,之後舉辦校慶典禮,雙喜臨門,嘉賓雲集。

回顧創校初期,北醫只有醫、牙、藥三個學系,經過

58

年的發展,目前已發展成

11

個學院,

6

家附屬醫院的醫療教育體系,學生人數超過

6

千名,畢業校友

4

萬多人。在所有師生及校友共同 打拼與支持下,北醫才有今天的規模與成就。

過去這一年來,我們的校務發展獲得許多重大突破進展,例如今年

2

月獲得教育部高教深耕 計畫每年

2

6740

萬元的經費補助,五年共

13.4

億元,在全國一般大學排名第九,私立大學中 排名第一,同時癌症轉譯研究中心也獲得

Global Taiwan

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學校發展的研究 特色領域,除了癌症轉譯之外,我們也將聚焦神經醫學、胸腔醫學及人工智慧醫療等領域。

6

7

QS

公布

2019

年世界最佳大學排名,北醫大躍升至

362

名,國內排名第

8

,全國私立大學第

1

名。 由此可見,北醫大獲得國內外一致的肯定,這是全體校友與師生共同創造的成就與榮譽。

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不僅研究要創新,教育也要創新,同時重視學生的跨域能力,今年

2

月我們新成立跨領域學院,啟動北醫跨領域教育,同時提供學生創新創業的場域,培養他們成為 具廣度的生醫人才。今年

4

月,我們也成立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整合附醫、萬芳及雙和等

3

家附 屬醫院上百名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放射及神經復健等的醫師及學校基礎神經醫學的教授, 在良好的基礎下,透過教學、研究及臨床服務的整合,期能打造國際級的神經醫學中心。

本期《北醫人》我們介紹三位「

106

學年度傑出校友」,分別是公共服務類劉增應校友

(

19 )

, 現任連江縣縣長;學術成就類藍忠亮校友

(

7)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室顧問;企業經 營類李芳裕校友

(

醫技專

3)

,現任永信藥品工業

(

)

董事長。每位傑出校友在各領域的表現,都 是北醫人的驕傲,榮幸請他們分享得獎感言,作為學弟妹們的人生典範與學習標竿。

鳳凰花開的季節,歡送新科校友踏出校門的同時,也喜迎醫

3

、藥

5

與夜藥

1

等畢業

50

年的 學長姐們返校舉辦同學會,分享寶貴人生歷練。在滿懷不捨與感恩間,我們已然獲得百尺竿頭攜 手向前的巨大能量。敬祝各位校友 平安喜樂

健康幸福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謹誌 2018/7 TMU 高質感真皮皮夾 TMU 紙鎮 彈蓋式真空保溫瓶 茶葉 有蓋馬克杯 史瓦濟蘭手工玻璃-鴛鴦 TMU 時尚鑰匙圈 TMU 懷舊鑰匙圈 TMU 披肩

(3)

1

英雄好漢在醫三

次級團體平地起

許書典憶起當年,細數這班人才濟濟,包含有台大土 木系畢業更當過科長的林養成(已故

)

,畢業於師範 學校且已為人師表的陳維仁(已故

)

、台北工專畢業 的吳松源、年齡最長人稱「老趙」的趙恩源(已故

)

是軍醫局上校,陳卿文是建中保送台大化工系的高材 生再插班北醫醫科;林收伴則是為了想讀北部學校, 從中國醫藥醫科轉來;蔡豪智原就讀國防醫學院,因 不願當職業軍人而轉入北醫。全班有吳素菊,趙素娥 及從台大牙醫

5

年級轉來的杜錦照,湊成了該班的 「三朵花」。 學生背景多元,自然形成一些次級團體。「大水會」 的船長是江正德,林毓良是「輪機長」,周文平的家 世不錯,常穿著花衣服,人稱「花盆」,劉正義和 王欣暉分別是「大(小

)

凸仔籽」,高眺的吳光胤叫 「落腳仔」,大家課餘時聊天、追女孩、吞雲吐霧、 騎摩托車郊遊,好不快活。 許書典與幾位同學好玩球類、課外活動多,林武雄 是職業級撞球好手,曾贏得一部摩托車。另一次團 叫「 留 美 預 備 班 」, 由 班 上 前

3

名 的 陳 維 仁、 陳 卿文、趙素娥每周五課後留下為準備留美資格考試 (

ECFMG)

研讀,成為另一種風景。

八勇將「臥薪嚐膽」

為實習醫師雪恥

想當年,多數同學對大體解剖記憶最深刻,天天摸 骨、臨描骨骼構造,彷彿上美術課,只是多了福馬林 味。吳素菊在上大體解剖首日,震撼又難過得完全吃 不下飯,考前抱了一顆頭顱回家漏夜研究,嚇得家人 緊張兮兮;林寅雄對內臟、器官等印象深刻,至今不 敢吃豬肝、豬心、豬肺。董大成教授為生化學科奠 基,董一致教授曾讓全班補考,徐千田院長對婦女荷 爾蒙有特殊見解,由淺入深,每次開課都人山人海。 解剖學蔡錫圭教授教學嚴格、神經解剖學鄭聰明教授 以漫畫圖解仍然難懂、藥理學李鎮源教授內容深奧; 蔡豪智記得〈台灣史〉是必修,老師以正港的台灣 話教很多俗諺:鳥仔啁啁來作伴,大家聽佮笑咪咪, 令人難忘。 苦讀加考試壓力,醫

3

三朵花曾為了慶祝考試順利 通過,合租一輛計程車逛大街抒壓。林寅雄是枋寮來 的孩子,很懷念當年去蔡篤信(已故

)

家裡複習功課, 而解剖課、細菌學與林國治、游祥修(已故

)

等人同 組的美好時光。 畢業前一年,賴寅雄和

7

位同學到陸軍

801

總院申 請實習醫師,對方表示不歡迎北醫,但

8

位的誠懇 感動了院方,願意給醫

3

一個機會。「我們

8

人提 心吊膽,報到隔天一大早即不見人影,下午

6

點才 看到一個個被著白袍,精疲力盡的走回寢室」。實習 結束前,恰巧碰上全國三軍每年遴選六名模範軍醫, 賴寅雄竟是其中之一,刊登於陸軍忠誠報表揚。驚動 北醫軍訓教官和徐千田院長,畢業典禮當天,徐院 長宣布:由於賴寅雄等

8

位同學表現優良,三總通 知本校自

1968

年起繼續歡迎北醫申請實習。這算是 『八勇將』對北醫的一小貢獻吧!

打破沙鍋求真相

「兩棲」也能逆轉勝

3

這一屆乃是全國醫學教育由六年制改為七年的第 一年,也是首屆必須透過國考才能取得醫師執照,更 包括服役後須在公私立醫院任職

2

3

年才能出國。

1973

年越戰開打,美國對醫師有大量需求,掀起一波 出國熱,許書典就是當時出國的。有一天深夜在紐約

Mount Sinai

醫院的走廊,竟巧遇在同醫院任麻醉師 的林信觀,兩人激動又欣喜。他發現美國學生不貪圖 捷徑、不相信威權,他們打破沙鍋問到底尋找答案的 精神令人佩服,當時在他服務的醫院住院醫師工時太 長,他也跟著抗議、罷工。林收伴畢業後進了北市婦 幼醫院服務不久就前往日本進修,與林昭俊、陳守誠 及台大前校長陳維昭等一起攻讀醫學博士,休息時相 偕喝咖啡、聊天,度過難忘的歲月。 吳素菊曾赴澳洲進修健康管理,在嘉義市擔任衛生 局長時遇到

SARS

,當時全台幾乎淪陷,她帶著團隊 與市民把關,創下唯一零病患感染縣市,讓老外嘖 嘖稱奇。林毓良與李宏信是全班唯二選擇耳鼻喉科,

1961

年,國內的醫學教育從

6

年改為

7

年,北醫特別招考了醫科第三屆一班來銜接這個新學制,使得醫

3

湧入 了來自不同學校、科系的插班生、重考生,有些同學年紀相差近

20

歲,多元的背景使該班包含了武林各大名派 高手,臥虎藏龍。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第三屆校友

畢業

50年同學會,是重新認識的開始

文/陳慧瑩 五十 年 · 世 醫學系第三屆 畢業50週年紀2 3 4 5 1.1968年醫3環島畢業旅行。 2.北醫的足球校隊有許多的好手都是來自醫3。 3.1971年同時在榮總任住院醫師時唯一的女生趙素娥(右1)。 4.1970年又同時任榮總住院醫師的醫3同學,後排左起為黃芳基、 游祥修、蕭文彩,前排左起為王邦雄、沈明隆、劉正義、賴寅雄、 李亦樵、許書典。 5.畢業典禮時,後排左起為劉正義、江正德、吳光胤、王欣暉、 林養成、林毓良、陳卿文,與兩位創辦人胡水旺(前排左)及 徐千田(前排右)合影留念。

封面專題

(4)

他們曾回北醫擔任教學及看診,附醫剛啟用時,耳鼻 喉科一個儀器也沒有,林毓良開刀得向老東家仁愛醫 院商借,學校沒有書籍,兩人乾脆捐出車馬費聊表心 意。林榮昌退休後前往花蓮門諾醫院服務,希望再為 社會多做點事,所以比以前更努力,目前還在開刀、 為病人做韌帶重建,換人工關節。簡榮治笑稱自己是 醫

2

與醫

3

的兩棲,很幸運結交更多朋友,赴美進 修並考取美國婦產科學院院士;陳守誠與劉福安當年 醉心足球、橄欖球慘遭留級,經過黃德修教授指引, 陳守誠還當了北醫附醫的第六任院長

(1990.7~)

,成 為人生逆轉勝代表。 陳維仁是本班在美國獲得內科專家文憑與醫學博士學 位的第一人,被加州醫政局聘為醫師證照許可官;陳 卿文是唯一選擇在夏威夷火山島居住開業的勇將;游 祥修是一顆追求台灣獨立自由的魁星,是俄州羅連縣 家庭醫師協會主席並結交美國參議員成立美國國會台 灣連線,建立了今日更堅固的美台友好與協防關係。 李宏信在校時擔任足球、橄欖球隊長。並獲衛生署獎 學金,赴日本研修公共衛生榮獲醫學博士,回國後進 入衛生署,推動防高血壓工作,建立台灣地區癌症 登記制度,為早期癌症防治及研究之基礎。

1977

年 奉徐千田院長指示,成立臺北醫學院校友會並擔任會 長,並也於

2015

年擔任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會長 及臺北醫學大學董事會董事。為促進北醫發展及邁入 世界百大之理想,並創設臺北醫學大學校友會基金 會,奉獻北醫。

畢業同學會,是重新認識的開始

5

26

日,

21

名海內外同學加上眷屬齊聚臺北福華 飯店,醫學院陳適卿副院長親臨會場歡迎老學長們, 這一班娶了不少藥學系女同學。負責此次同學會的 賴寅雄、李宏信與許書典表示,學生時代忙於課業, 除了解剖、考試、實習同組彼此較為親近外,一般鮮 有互動,畢業

50

年的聚會確是重新認識的良機,此 次同學會共約

40

位參與。 曾信義更在愛子協助下坐輪椅出席,僅管失智認不 出同學,仍顯得興奮、開心。郭正隆也高歌一曲「桑 塔露琪亞」熱場。隨後,為表示懷念已往生的十位同 學,賴寅雄在銀幕上播映了許書典建議的,由全球名 歌 星

Sissel Kirkjebo

演 唱「

Auld Lang Syne

」, 當 悠揚悅耳的歌聲一開始,全班忽地安靜下來,大家豎 耳聆賞,感受到

50

年前的往事真是難忘,往生的同 學容貌言行一一重現於腦海。 隔天,大家坐上一輛巴士同遊金山野柳,在車上大家 又有機會盡吐情懷。傍晚巴士返抵福華飯店,李宏信 為了一盡地主之誼,邀請大家在福華享受一頓豐富的 台菜,也算是本次同窗會的惜別餐。最後大家互道珍 重,相約明年再見。

醫學系第三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陳維仁 內科醫師。多年前曾捐款北醫台幣150萬 元成立獎助學金幫助學弟妹。4年前病逝, 太太鄭素惠(藥2)專程從美國回來參加聚 會。擁有美國臨床醫學博士學位,虔誠的 基督徒,對病人很好。與太太多次參加教 會醫療團,前往瓜地馬拉義診,典型的醫 藥愛相隨。罹患胃癌的治療過程中意志堅 強,過世時同學協助處理後事,看得出好 人緣,回憶及此,鄭素惠眼眶泛著淚光。 林信觀 家醫科、麻醉科醫師。學生時代參加教會 團契,和林鶴一、郭政隆、趙敏男一起讀 書, 畢 業 後 在 台 南 省 立 醫 院 服 務, 直 到 1972年出國熱,才遠渡重洋,選擇南加州 執業。期間太太中風28年,他悉心照顧未 曾離開太太身邊,此次能來是因為孝順的 兒子決定代替爸爸全力照顧媽媽,讓爸爸 能回台參加畢業50年後的同學會,父子情 深,讓人感動。 本多陸夫 外科、家醫科醫師。班上唯一住在台灣的 日 本 人, 綽 號Honda, 為 人 古 意 但 喜 愛 開玩笑。畢業後赴日進修,回台開業,是 少數在台灣開業的老外醫生,退休移民美 國,生活愜意。在大家都認不得彼此的狀 態中,他一眼就被認出來,蔡豪智打趣說, Honda以前剪了武術頭的髮型,現在雖然 牙齒掉了,外形依然沒變,過去不太互動, 此次一拍即合啦。 林寅雄 家醫科醫師。忘不了第一堂大體解剖課, 至今對豬肝、豬心、豬肺等動物器官美食 敬謝不敏,還記得徐千田院長和友人打網 球時,與幾位同學在旁觀看,順便幫忙撿 球,是美好的回憶。畢業後仍維持運動習 慣,曾獲北市醫師公會乒乓球比賽及北醫 校友會乒乓球比賽冠軍,目前還在北市看 診,常回母校參加社區醫療,感慨歲月不 饒人,希望大家多連絡。 葉繁雄 內科醫師。實習那年結婚,是同學眼中的哥 哥,當年12人同在馬偕醫院實習,很想念 那個麻吉的日子,畢業後在故鄉嘉義開業, 幫助窮苦病人。某日接獲海外同學的呼喚, 加上越戰美國極需醫生,與陳維仁一起拎著 皮箱赴美當學生,開展新的行醫歲月。深覺 老同學得來不易,此次不回來,10年以後 恐怕沒機會了,所以排除萬難回台相聚。 賴寅雄 家醫科醫師。畢業前實習三總,和7位同學 成功扭轉三總對北醫實習醫生印象。難忘在 榮總連我在內共有10位同窗,同時在該院 當住院醫師,成為規模最大的同學兼同事, 十分難得。畢業後原在嘉義開業,隨即赴美 進修,在一家600多位臨床醫師的醫學中心 創辦「南加州臨床家醫學年刊」,至今仍主 編醫學年刊。此次,身懷超級同學會大團圓 之尋人任務,為活動劃下圓滿句點。 林昭俊 外科、婦產科及家醫科醫師。曾任醫科學生 會副總幹事,為〈綠杏〉設計封面,畢業前 在校園種樹,象徵在此念書,感性的文青代 表。畢業後赴東京醫科大學進修取得醫學博 士,曾是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在台日兩地 開業。始終保持藝術魂,設計自宅、為錦鯉 藝術發表專文,家有6千金,畢業後成為空 中飛人,飛行總長度可繞行地球3、40圈。 許國雄 家醫科醫師。形容學生時代是懵懵懂懂的畢 業,選擇內科執業,眼看同學們一窩蜂出 國,也開啟美國夢,在紐約鄉下看診,原本 打算回國,隨著兒女出生、長大,成了異 鄉人。50年後幾乎認不出在場同學,與林 昭俊閒聊幾句後,總算恍然大悟:「北醫的 徽章是你設計的呵!」昔日的臉譜們慢慢浮 現,覺得大家依然古意、50年如一日。 許書典 內科及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在賴寅雄與李 宏信眼裡是無所不知、文武兼備的貓頭鷹 及天才兒童。形容自己在校期間是過動兒, 內心始終住著一位彼得潘,保持好奇與衝 勁。很懷念過去在橄欖球隊的日子,大家 在黃德修教授指揮下,奇蹟似地為北醫寫 下最輝煌的球賽歷史,與台大警大等校平 起平坐。此次回國喜遇過去不曾互動的同 學,希望10年後還能再相會。 5月26日,醫3海內外同學及眷屬齊聚臺北福華飯店,多年未見到同學,大家互相寒暄,有聊不完的話。

向往生同學致敬:

張哲三、吳錫本、吳正男、邱正朴、蔡篤信、 陳維仁、游祥修、林養成、吳尚焜、趙恩源, 共

10

您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封面專題

(5)

醫學系第三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王邦雄 內科醫師。當年是國防醫學院的插班生, 每次解剖課帶各種骨頭回去練習時,習慣 在心中默念:謝謝你讓我學習。難忘與林 毓良一起上課、做實驗的點滴,形容林同 學古意、脾氣好,關心人,被戲弄也無所 謂。1971年赴美求學、開業40多年還在 看診,病人多是祖孫三代,原本考慮「門 診太忙回不來」,最後仍拼了老命回來相 聚,覺得大家都老了,要活在當下。 李宏信 耳鼻喉科醫師。人稱大腳,是足球、橄欖 球隊長,醫科學生會會長、全校學生活動 中心主席,在校十分活躍,曾任北醫第八 屆校友總會長,太太是藥1校友鄭美鳳。 畢業後循哥哥李宏生醫師(附醫第五任院 長)的腳步濟世。多年來是治療鼻過敏、 耳鳴、眩暈的專家,行醫外服務範圍擴及 公益,「很感謝太太包容從未逼我賺大錢, 才得以無後顧之憂,專注投身公益事業」。 黃芳基 家醫科醫師。學生時代討厭病理學,考試 只求及格,沒想到執業後反而因為需要而 感興趣。赴美時原打算2年後回來,結果 一待40年,有收集古董、郵票嗜好,如百 年的西域痕都斯坦玉,數十萬張各國郵票。 退休後喜歡旅遊、唱歌,跳舞、打網球, 此次見面發現,當年班上很多轉學生,看 起來都很年輕,如今聚會才知道有些同學 已80歲啦。 郭正隆 小兒科醫師。學生時代人稱老郭,當年12 名同學在馬偕醫院實習,下班後群聚姑娘 樓宿舍下圍棋,老郭被公認棋術最強。赴 美發展先在俄亥俄州小鎮執業,廣闊的鄉 下,只有他一名開業醫,後來移居加州, 在台語教會尋求心靈寄託。此次為了與國 內同學連絡,一下飛機就買手機,餐會現 場還高歌一曲〈桑搭露琪亞〉,顯然為了 相聚有備而來。 蔡豪智 小兒科及家醫科醫師。當年跟著出國取得 兩科執照,從0歲到100歲的病人都看。 20年前因心臟病發作撿回一命,能回台與 同學相聚甚是感恩,為了此次聚會,特別 穿白領帶配白鞋,很有個人風格,由於名 字被老外叫成「太好吃」,老婆鄭春美被叫 成「剩米」(台語諧音),笑稱不怕三餐沒 得吃,喜歡園藝的他如今是太太眼中的三 夫:丈夫、農夫與大夫。 林榮昌 外科醫師。當年從高醫牙科轉進北醫醫科, 對外科興趣濃厚,國考時外科拿了90多高 分,原本跟著大家出國熱,考上美國醫師 檢定考,考量資金不足,改赴日本學關節 手術,並在台安醫院看診。7年前毅然辭 職,前往花蓮門諾醫院,希望為偏鄉奉獻, 眼看著大家都退休,謙稱自己還有剩餘價 值,趁著能做繼續做,形容自己比以前更 努力。 吳素菊 班上唯一的眼科醫師。奉父親之命讀醫 科,剛入學時全班都是男生,不畏跟著占 位子,兼家教賺學費。畢業後選了冷門的 眼科,曾任嘉義市衛生局長,SARS風暴 時,為該市創下零感染病例,讓人稱奇。 退休後在地方唯一一家眼科單科醫院擔任 院長,一天看診4、500人。回想當年班 上三朵花,考完試一起合租計程車逛大街 抒壓,真是美好回憶。 江正德 小兒科醫師。大六實習結婚,大七孩子出 生自己接生,太太是藥2校友,典型醫藥 一家親代表。當年身為「大水會」船長, 與幾位「船員」像愛玩的孩子一般,打球、 喝酒、看書、泡妞……,沒想到以小兒科 為業,繼續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至今仍執 業ing,自學油畫、捏陶藝抒壓,此次特 地從美國回來,藝術家模樣,讓林信觀都 認不得了。 林毓良 耳鼻喉科醫師。學生時代喜歡眼科學,因 為既能滿足開刀,又是一人可操作的小刀, 最怕解剖考試,望著一具具大體排開秒速 跑檯子,直到成績出來,臉都綠了。退休 曾移民定居美國,和海外同學有了連絡, 國內國外同學都麻吉,如今以打球、走路、 旅行為主要活動。50年後的同學會,細數 當年「大水會」年少輕狂的往事,覺得時 間過得真快。

醫學系第三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簡榮治 婦產科醫師。形容自己是醫2和醫3的「兩 棲」,兩屆的同學都把他當自己人,去年 特地回台參加醫2畢業五十週年同學會, 今年事與願違,透過撰文回憶美好時光。 難忘彰基住院醫時,和年輕光棍醫生們下 圍棋、打網球,隨後赴美浪跡天涯,獲選 為婦產科學院院士,退休後,書法、木雕、 圍棋、釣魚、查經、習琴樣樣來,總覺得 時間不夠用。 沈明隆 小兒科醫師。結婚時遵循古禮提籐籃,裡 面放數十支香煙,點煙送賀客,傳為美談。 赴美時服務於NY Brooklin最大的醫院, 被黑人護士整得很慘,後來在Louisianna 州開業,成了當地最出名的兒科專家,照 顧很多兒童時期被父母抓來打疫苗的小黑 童,十幾年後「雖然黑童變成高頭大馬的 黑道,但是他們在鎮上看到Dr. Shen都還 會發抖呢!」退休後長年參加慈濟義診, 曾遠赴南亞海嘯賑災,生活充實愉快。 劉國興 麻醉科醫師。1971年即赴美國發展,堪稱 這一班「美國夢」的開路先鋒代表。育有 三位子女,老大是心臟外科醫生、老二跟 隨父親的腳步選了麻醉科,另一半來自歐 洲,是內科醫師,小女兒則是眼科醫師。 此次未能回國相聚,特地寫文跨海向同學 們問好,分享畢業50年後的心境,雖然大 家容貌會老,盼能保持年輕心境,欣賞美 好事物以歡度人生。 林收伴 婦產科醫師。當年從中國醫藥學院轉來, 父親是創辦人胡水旺的親表弟,女兒是北 醫第一屆公衛系,與北醫淵源深厚。畢業 後放棄鐵飯碗前往日本進修,回台開業多 年再移民美國,退休參與國內外教會活動, 過著靈性生活。此次見面驚覺多位同學往 生,難過又感慨,相較以前就讀的大學, 北醫還有畢業50年的同學會,希望大家要 珍惜友情。 陳守誠 小兒外科醫師。當年因醉心足球、橄欖球, 導致只與同學同窗一年,畢業赴日進修12 年,取得日本順天堂大學博士學位,決定 在台深耕。1983年北醫號召海外學人,應 董大成校長邀請返校,為剛起步的附醫發 展外科,完成任務,擔任附醫第六任院長, 堪稱逆轉勝代表。退休後依然在北醫,從 早上7點10分的晨會開始到教學,把自 己完全捐給母校。 曾信義 兒科醫師。如今因腦萎縮、失智、無法言 語、行走,由愛子推著輪椅來參加盛會。 李宏信說,他是畢業紀念冊照片最多的同 學,林寅雄說他年長、為人正直,很照顧 同學,曾是畢業後班費的財務大臣,每次 海外同學回國聚會,即使身體欠安也會特 地來打招呼,有次住院,海內外同學一起 去看他,即使認不出大家,但心裡知道, 這是同學之愛。 5月26日晚上臺北福華飯店聚餐並邀請醫學院副院長陳適卿致詞,大家共聚一堂,話家常回憶往事。

封面專題

(6)

家複習。申午為是少數外省子弟,除了中文其他語言不 通,偏偏教授多用台、日語教學,還好吳德一出借筆記, 在大家的耳濡目染下,學了不少台語。 所有課程中,動物實驗解剖最讓人心驚膽跳。有一次解 剖兔子,黃麗鳳不忍殺生,偷偷把牠放在書包帶回家, 隔天被發現,才不得已交回;張巧味也曾把兔子帶回宿 舍餵養,直到課程結束再放回去,讓牠多活23個月。 也有神經大條的同學,麻醉兔子觀察瞳孔時,因抓錯劑 量,導致兔子猝死,只好買一隻相抵;細菌培養一般設 定37度,有同學很皮,轉到40度讓細菌死光。 很多藥5學生記得,這一屆的微生物學從四年級提前到 三年級修課,唸得吃力,加上考試限100分鐘看100slide作答,導致成績慘綠全班重修,有人一氣之下 將助教養的實驗動物黑山羊「蓋布袋」,捉回宿舍「涮 羊肉」。不過,也因為重修讓同學功力大增,這一班打 破北醫前例,第一次有人考上台大醫學院微生物研究 所,他是前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許國雄。

環島畢旅遇難

留下永遠的痛

在同學的印象裡,徐千田院長腦中的教材比課本多十 倍;徐型堅主任常叮嚀學生:不要急著賺錢,書念得 多自然就有錢;藥化黎漢德教授是典型書匠,考試讓 學生無從猜題、取巧作答。彭清次記得,教細菌的許 文雄老師身材微胖,同學叫他「球菌」;神經科教授彭 明聰院士,為了表演膝蓋反射,跳到講桌敲膝蓋,讓 人難忘。相較醫科,藥學系師資不多,葉錦瑩記得有 一名老師教藥物動力學,當時這門學科還不成熟,老 師僅管個人了解有限仍開課啟發學生,如今此學科已 受重視,證明遠見。 鄭秋雄英文不錯,曾幫老師翻譯書籍,但藥學概論沒唸 好,鋌而走險帶小抄,結果考試時簿子竟從抽屜掉出 來,助教喊著:抓到了,要記過!那琦教授卻放他一馬, 「我對他永遠心存感激,也很感傷。」 因為〈環島畢業旅行〉,成為全班永遠的痛。當時那琦 教授以領隊身份帶師母同行,葉錦瑩回憶,旅程最後一 天在橫貫公路上,首次看到雪花飄落超級興奮,經過青 山道突然坍方無法通行,等到傍晚又餓又冷,為深怕落 石打翻車輛,大家下車疏散,3人一組手牽手,未料那 師母與兩位同學不慎掉入斜坡,同學被幸運救起,師母 卻跌落谷底,發現時已是遺體,大家驚嚇之餘哭成一 團,黃凰鳳在哀泣聲中幫師母整理儀容,這起事件,讓 這一班同學對那老師抱著永遠的虧欠與傷痛。

50

年前,台北植物園禮堂進行一場《左鄰右舍》的話劇公演,台下坐無虛席,北醫徐千田院長破天荒出 現,從開場看到散場,還留下來和演員們討論劇情……,這個演出團體叫:北醫藥五

533

。當年這一班 正值大二,不畏撲天蓋地的課業壓力,幾乎包辦學校所有社團社務及社長職務,為學校增添活力、色彩, 也因為演練話劇,造就了班上的第一對班對-李嘉彬和王慧蓮。

臺北醫學大學

藥學系第五屆校友

畢業

50年同學會,重返母校分享人生遊歷

/陳慧瑩

全班總動員

比賽常勝軍

王朝男是屏東孩子,初次北上有著異鄉人的不安,「你 是北醫的?來我家吃飯」新生訓練不久,在校園遇見個 性nice、好人緣的張東玄,解除了遊子的迷惘心情。董 明欽是另一位熱情好客代表,張巧味記得,剛入學時, 他分兩批請全班到家裡吃飯,初識的隔閡瞬間消失;王 朝男常住董明欽家,生平第一次吃到龍蝦,滋味讓鄉下 小孩始終難忘。在同學眼裡,董明欽也是「好野人」代 表,騎偉士牌機車好不拉風,每次彭清次等公車,董明 欽路過只要一看到他,就會順載一程。 這一班不少學生「主修」體育系,足球戰果輝煌,所向 披靡,藥五足球班隊全員是高中時就有足球基礎的人 物,尤其有國腳前峰彭良治,幾乎攻無不入,還有校隊 後衛張東玄守住球門對手很難攻球得分,楊伯仁,林吉 昌,董明欣,彭清次,張幸彥,劉錦泉,洪榮冶,蔡 廣涼,高明毅及許昭義等都是球場勇將,體力好,跑的 快,同時也是校隊的骨幹。壘球、籃球、排球無役不與, 男生所向披靡、女生不遑多讓,即使輸球也不甘示弱繼 續組隊參加,葉錦瑩時任總務股長,「同學請款買飲料, 我說別參加了,班費快沒啦……」她記得大四那年,班 上包辦全校壘球男子冠亞軍及女子冠軍,同學開心之餘 自創「畢業盃」全班混合賽,連老師都撩下去,還讓同 學猜輸贏,當天排掉所有課程,從白天戰到天黑,結果 只有一人押對寶,贏得烤鴨一隻和獎盃。球類活動熱呼 呼,合唱比賽在姜國昭的指揮下更是響叮噹,四年下來 贏過三次冠軍,大四進場比賽才發現,參賽隊伍只有各 系的一年級,因為舊生認為已無冠軍機會而自動放棄。

全班重修微生物學

有輕狂,有揚眉

班上活力四射感情不錯,黃麗鳳記得第一名畢業的莊幸 代佛心來的,考前會提供筆記、刻鋼版模擬試題,讓大 1.畢業旅行最後一天出發前合照。 2.北醫藥五533話劇社,當年演出謝幕的畫面。 3-4.藥5全班是運動比賽常勝軍,藥5足球班隊全員是高中時就 有足球基礎的人物,足球戰果輝煌,所向披靡。 5.民國53年全校合唱比賽冠軍。藥5合唱比賽更是響叮噹,四 年下來贏過三次冠軍。 五十 年 · 世 藥學系第五屆畢業50週年紀念 1 2 4 3 5

封面專題

(7)

6 7

遲來的畢業證書

喜見鑽石級履歷

1968年,89位藥5學生告別母校,邱錦海形容自己在 畢業典禮上是「一腳跨門內、一腳在門外」,要不是生 化董一致教授法外開恩讓他補考,可能就變兩棲,和藥 6同班了。不過當年學校爆發學籍案,這一班的「畢業 證書」直到5年後才發下來,期間同學們只能靠自己的 努力在職場戰戰兢兢度過。特別的是,這一年國民義務 教育開始,不少同學曾走入教職。這一屆也是國家藥劑 師檢覈考試的開端,有人服役中不知訊息、無法報考, 吳德一幫同學收集題庫、代為報名、看榜單並一一報 喜,使得同學退伍令一拿到,也同時收到藥劑師證書, 如此揪感心,讓他贏得「學士後班長」稱號。 經過職場歷練,有30人出國,7人考取台大研究所, 葉錦瑩從助教到名譽教授退休共42年,與母校相處最 久;彭清次進入國科會開始科技外交生涯,曾駐華府、 歐盟暨比利時及法國代表處,駐美期間還取得約翰霍普 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這五十年間,藥師公會推 動台、日、韓、三國的藥師交流活動,林秀松用心出力, 為國家藥學界,貢獻良多。這一班更有耀眼的「三顆鑽 石」,傑出校友台灣醣聯生技醫藥公司董事長張東玄, 開啟台灣生技業奇蹟,與美國團隊找到標靶抗癌藥物的 開發方法,成為世界級專家;另名傑出校友黃燕瓊曾任 美國衛生部人體試驗保護局(OHRP)副局長;彭良治是 前北美台商聯合會總會長,長期致力提高台灣在世界地 位,曾蒙總統召見。

攜手出遊重返母校

分享人生遊歷

畢業50年,同學好嗎?在張東玄、吳德一等人奔走下, 促成世紀同學會。連絡過程中,魏三雄今年3月罹癌辭 世,張幸彥也在611日因肺炎辭世,錯過人生最後 心願,多年來已有13位同學永別。527日,16位同 學及家眷展開宜蘭之旅,蔡正義特地從恆春開車北上, 彼此重拾歡樂時光,互挖陳年糗事,有興奮,有感傷。 6月11日,在公共事務處安排下,18位同學返回母校, 彭良治專程從美國回來。張文昌董事長、林建煌校長、 吳介信副校長、謝桂鈴校友總會長及李仁愛主任等學弟 妹喜迎大學長。張董事長笑稱自己當年也主修體育系, 期盼北醫有機會能與學長產業合作;林校長說,北醫歷 經58年,至今已有11個學院、6個附醫、師生比全國 第一、畢業校友4萬多人,亞洲排名第76名,除癌症 及神經醫學中心外,正發展生技產業。吳副校長日前參 加台日校長會議,日本盟校對北醫的創業、創意與創新 高度讚許,「北醫的了不起是建築在所有校友的支持與 成就」。謝總會長說,功課好、體育好是北醫傳統,藥 學系128日將舉辦「系友回娘家呷辦桌」活動,歡 迎報名參加。 藥5當年因印刷廠倒閉,沒有畢業紀念冊,張東玄、吳 德一及陳碧堂等透過同學提供的照片製作DVD並在現 場播放,看著大家從青澀模樣到阿公阿嬤的人生遊歷, 在葉錦瑩領唱下,全場齊唱校歌,穿學士服合照。接著 參觀醫學教育館、校史館及剛啟用、服務校友的君蔚 樓,在Mr. J餐廳繼續聊不完的話題,相約再見。

藥學系第五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彭清次 文青代表。參加土風舞社、北極星詩社,與 張東玄合編自然會會刊,曾一起騎腳踏車到 印刷廠校對。和10位同學租屋,在田邊釣 青蛙,是北醫的美好時光;也曾約女孩在西 門町看電影,錯過最後一班公車,從台北搭 晚班火車到石牌再走回家。畢業唸台大生理 研究所,任職國科會駐外長達23年,與多 國簽訂雙邊合作協議。退休後旅行、種菜與 老友餐敘,往來台、美兩地含飴弄孫。 吳德一 大一暑假起,跟著生藥化學教授在實驗室, 假日上山採藥認識植物,屬於念書型但不 搶位的同學,平時與申午為騎摩托車遊山 玩水,畢業後與同學江双美共結連理,這 一班適逢首屆國家藥劑師檢覈考試,幫助 同學領表、報考、報喜,是熱心熱血同學 代表。在藥廠從事製劑研發,每年同學會 必定出席,曾任北藥文教基金會董事,為 母校出錢出力。 黃麗鳳 原想唸數學,沒想到進了藥學。與孫培恩 (故)、王美娟(故)友好,一起念書、搭 公車上學,曾相約從北醫走山路到碧潭划 船,每次動物實驗解剖的殺生都讓男生做, 3個月後才克服心理障礙。畢業以來一直 學以致用,從事藥師工作,直至在美退休, 感念北醫的栽培,此次特地從美國回來, 也是畢業後第二次參加同學會,以前班上 氣氛安靜,現在大家敢講敢開玩笑,回娘 家心情真好。 劉乾浩 是同學眼中「好野人」代表之一,會請同學 去家中作客,從大一開始就常帶女朋友跟同 學一起活動,大學四年始終如一,畢業服役 後旋即結婚,育有一男一女,夫人陳美智儼 然是我們同學一般,是令人羨慕的一對。畢 業後承接家族事業,是班上唯一未考執照、 從事與藥事相關的人,退休後每天運動,多 年未與同學連絡,十分珍惜。 鄭秋雄 人稱阿丁,因為長得像藝人康丁。在校時 是壘球投手,常參加上山採藥活動,生藥 切片功夫一流。畢旅事件,與那師母同組, 跌入斜坡時一度拉住師母,未料師母無力鬆 手跌入山谷,始終感傷。當過老師、待過藥 廠,開小公司代理進口藥。5、6年來隨身 攜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熟到可用台語念, 寫一手好書法,還為同學會以毛筆創詩。 王朝男 當年因為懼高症,考上建築系卻害怕爬鷹 架,沒想到服役時又抽到傘兵嚇破膽,重 考進了北醫藥學系。球類玩得很澎湃,愈 不好念的科目如生化、有機化學唸得愈好, 感念董明欽讓他生平第一次吃到龍蝦。畢 業後曾經當一年國中理化教師,後來轉往 美國大藥廠在台研究室發展,在北市中心 診所藥局管理藥品,創業經營藥局、代理 進口藥。 莊惠博 家裡經營貿易及藥廠,上課總是坐後面好 開溜,很感謝教授為我們敲開藥學大門。 同學原本互動不多,畢旅好不容易感情升 溫,車隊行經台南時,家父還請全班吃飯, 與那老師用日文相談甚歡,結果發生意外, 至今感傷。畢業後赴日本靜岡大學進修才 知藥學不簡單,赴美考上藥師證照、執業, 20年前回台承接家業,開心能成為北醫一 份子。 申午為 原考進北醫牙醫,遇上中美斷交,為能早 日赴美依親,轉唸4年的藥學系。愛玩, 是學校的籃球校隊,感謝愛唸書的莊惠博, 考前從外校搜集「必考題庫」,嘉惠後排幾 位成績欠佳的兄弟。有藥師執照,未當過一 天藥師,畢業赴美國進修,在藥廠擔任製劑 研發,一待38年,離開母校才感受當初的 扎實學問幫助很大,現擔任台灣藥廠顧問。 劉錦泉 這一屆唯一的台東人,喜歡籃、足球運動, 與彭良治、張東玄是志同道合的球咖,不 愛唸書,實驗常蹺課。畢業回台東當短暫 教職,後來回本業,以32歲之齡擔任台東 縣藥師公會理事長,藥界領域除了學術都 參與涉獵過,曾為醫藥分業奔走,認為藥 界應該更團結,是葉錦瑩之外最常到北醫 的同學,退休在台東當志工,找童年回憶, 生活悠閒。 6. 6月11日返校同學穿著學士服與北醫張文昌董事長、林建煌校長、吳介信副校長、謝桂鈴校友總會長及李仁愛主任等合影留念。 7.藥5同學們參觀校史館,看見同班同學張東玄及黃燕瓊獲得北醫傑出校友的玉照,都與有榮焉。 向往生同學致敬: 簡恩德、陳德勝、許哲文、蔡明哲、王美娟、 孫培恩、陳繼正、葉天明、黃敏勝、石豐茂、 魏三雄、張幸彥、林榮東

13

讓我們永遠懷念的同學……

封面專題

(8)

邱錦海 學校籃球隊長,當年從住家大龍峒坐公車, 等車比走路還慢,到校至少花1小時。個 性內向,但與陳繼正(故)、陳武仁(失 聯)、郭格非(在美,失聯)會一起打麻將、 追女孩,感謝董一致教授法外開恩才能順 利畢業。曾在瑞士知名外商藥廠工作,擔 任青島藥廠顧問。此次召集大家宜蘭一日 遊,身為主辦人為了熱場,不惜糗自己讓 大家開心。 蔡正義 原想念物理,命中註定進北醫,喜歡打球, 剛學劍道時屢被攻擊,沒想到鴨子划水認 真練習,有一次張簡俊郎拿竹劍來鬧場, 還把張簡俊郎擊退。欣賞徐型堅主任如春 風般的影響,畢業後回家鄉恆春高中及屏 東高中任教,直到退休。此次為了看同學, 特 地 從 恆 春 開 車 到 宜 蘭 聚 會, 跑 了 超 過 400公里,有著恆春人的熱情,歡迎大家 來恆春玩。 張東玄 喜歡生物,是足球校隊,常上山採藥是自 然會會長,課餘兼家教,形容自己不是在 球場就是在打工,日文一級棒曾幫同學代 考日文得滿分,不在乎成績低空飛過,因 為目標清楚志在生科領域。畢業後留學日 本,再到美國發展,成為單株抗體抗醣抗 原世界級專家,也是北醫傑出校友。此次 為大家製作DVD影片,彌補當年沒有畢業 紀念冊的遺憾,感謝母校讓大家重聚。 黃民雄 形容自己是沒有主見的人,當年跟隨鄰居 哥哥選校不選系腳步,放棄中國醫藥學院 醫科,轉唸北醫藥學系。喜歡音樂舞蹈, 大二曾帶同鄉的大學生們回家鄉楊梅辦聯 歡晚會。畢業後開藥局,當藥師,受董大 成教授影響,重新評價維他命,成為日後 個人養生應用,有助健康,也擺脫填鴨學 習,接受新觀念實證醫學,沒有三高,健 檢數字水噹噹。 葉錦瑩 大一暑假起,與莊幸代進楊藏雄教授的實 驗室學習,DIY燒玻璃管、蒸餾有機溶劑 及萃取植物成分,與黃凰鳳合稱三劍客。 大三到畢業迄今是班上的財務大臣,以前 同學藉口不交班費,刁難叫錯名字,或跑 腿代看成績才肯交錢,讓人哭笑不得。畢 業後留在北醫直到教授職退休,過去安靜、 低調,體重只有38公斤,如今變得健談、 有份量,同學說氣質不同啦。 陳正則 個性內向、安靜、溫和,字跡工整,認真、 勤作筆記,與黃民雄學號相鄰,兩人會互 借筆記。還記得首次藥學國考,北醫學生 幾乎有考必上,真是與有榮焉。畢業後任 職宜蘭醫院,是班上第一位在醫院藥局擔 任主任的同學,期間幾位在藥廠上班的同 學常跑來敘舊,感受同窗的溫暖,此次宜 蘭之旅,大方送同學們伴手禮,個性依然 安靜,笑瞇瞇。 江双美  母親希望自己能獨立,找到穩定工作,所以 選擇藥學。與唐友新要好,一起吃飯、聊天, 畢業進入衛生署擔任藥事行政公職直到退 休。目前天天健走旅遊,和另一半、吳同學 出席同學大小聚會,同學變化雖多,但不覺 得有距離,很快打開話匣子。人生最驕傲的 是,2個女兒有菩薩心,大女兒任慈濟委員 出錢出力,小女兒曾在泰國、南美洲當志工。 楊友善 喜歡足球、網球,在校獨來獨往,對毒蛇專 家李鎮源院士的藥理學印象深刻,卻糊裡糊 塗畢業,繼承家業往電子業發展,赴美工作 多年,不曾做過與藥相關的事,對藥學陌生 了,「但I-Phone有用到我的零件」,過去很 少參加同學會,近幾年回台才和同學熟悉, 喜歡攝影音樂,對佛學深入,可享受而非接 受孤單生活,首次回母校,竟然認不得……。 蕭文雄 熱心的班長,曾與莊佐雅、吳英旭晚上9點 相約前往師大附近麵攤吃宵夜,與吳英旭商 量逗弄莊同學,聳恿他點大碗,結果三坨 麵愈撈愈多,一碗麵整整吃了70分鐘,氣 得莊說:你們把我莊肖維?畢業原本在藥 廠,覺得發展有限,自行創業從事機械進出 口,笑稱是不務正業代表,退休拜師學卡拉 OK、交際舞,自覺以前很呆,中年變活潑。

藥學系第五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吳淑華 父親醫生、母親助產士,醫科唸不成選讀 藥學系。安靜的學生,與張巧味、鴨子(葉 錦瑩)友好,結婚時張巧味還幫忙化妝、 戴頭紗。畢旅事件是掉下去的其中一位, 當時只顧丟掉身上所有東西,直到被拉上 來成為倖存者,那天也是自己的生日,為 免那老師傷心,一直未與他連絡(哽咽)。 國中數學老師退休,現任志工,此次專程 從高雄來。 張巧味 原想唸數學、心理或哲學系,在醫生父親 堅持下唸藥學,在學認真筆記,微積分考 98分,和男女同學看電影、逛街吃冰,與 吳淑華共租眷村,學校後門直通宿舍,真 是方便。先生趙敏男(醫3)、哥哥、弟弟 都唸北醫,兒子也是,典型北醫家族代表。 畢業後在臨床藥學領域,因為喜歡和大眾 結緣,互祝身心靈健康,目前運動唸佛, 志業是為人助念。 彭良治 和徐千田院長之子徐明達從小同班友好,叫 院長:阿伯,還沒上課前在院長的別墅遇見 「color」顏焜熒教授;舅舅又與徐型堅主任 同窗…,對北醫有特別親切感。足球國腳, 曾和張東玄參加全國醫學盃足球賽,連續3 年奪冠。畢業赴美開藥局,工作之餘,參加 社團為台灣發聲。此時專程從美國回來,同 學不一樣,母校更是不得了,進步很大。 李和清 畢業50年來首次參加同學會,也是第一次 重返母校,公務員生涯任內台灣爆發第2 次登革熱大流行,當時南部7縣市全部淪 陷,公務任內努力動員20萬大軍清除孳生 源,解除危機。退休後住大陸昆明20年, 養 過3匹 駱 駝、10匹 馬, 隨 著 兒 子 就 讀 UCR(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又跟著飛 往美國,笑稱自己是:狡兔三窟。 蔡廣涼 在學時玩劍道,球類運動樣樣來,除了鉛 球外什麼球都涉獵,即使退休也打小白球, 典型的球控。對課業無感,但記得徐型堅 主任的一句話:藥即是毒,不要亂吃藥, 影響自己一輩子。有藥師執照,沒用過, 畢業選擇創業,從事五金貿易,返校同學 會一身西裝領帶的正式穿著,笑稱是平時 沒機會穿,退休後遊山玩水,建議大家老 後要想開些。

藥學系第五屆畢業

50

週年校友 ˙ 人物演出

6月11日返校同學們參觀新落成的校友的家君蔚樓,從二樓的圓形會議室落地窗,還可遠望台北101大樓,大家歡喜合影。 陳碧堂 南部人,為人負責,與吳德一、申午為、 莊惠博友好,常相約北醫後面的「第二教 室」撞球場撞球,騎摩托車、看電影,形 容自己補考、重修都有一咖,但在學時跟 著老師在實驗室學製劑,很有收獲,畢業 後任職藥廠研發製劑、開藥局。為了此次 相聚後的留念,收集大家的照片,成為張 東玄製作同學會DVD的幕後功臣。

封面專題

(9)

●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室顧問

● 榮獲亞太風濕病醫學會聯盟大師獎(2017)及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第一屆大師獎(2013)

● 論文發表共192篇,含N Engl J Med; Lancet ;Nature Immunol; Nat. Comms ;Ann Rehumatic disease ● 自民國83年擔任北醫兼任副教授與教授迄今,主授臨床免疫學及生涯規劃 ● 現任永信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會長 ● 領導永信藥品公司,為國內首屈一指之本土藥品製造研發機構 ● 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每年舉辦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鼓舞國內醫藥研究相關學者專家,對醫藥 研究開發貢獻良多。 ● 成功企業家,也是實踐大愛的慈善家,待人處事誠信正直,謙恭有禮,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典範。 藍忠亮伉儷 李芳裕伉儷

傑出校友

106

學年度傑出校友

● 現任連江縣縣長 ● 長期致力胃病研究,對胃癌保健防治工作有特殊貢獻,成功降低居民原位癌發生率。 ● 畢業後返鄉服務,爭取醫療資源,對馬祖醫療發展與醫療人力建置長期貢獻。 ● 致力於馬祖醫療服務與衛生教育,改善當地醫療環境,使當地平均餘命高居全國第一。 ● 帶領馬祖整合產官學合作,除了醫療領域外,更在政策面貢獻卓越。 非常的榮幸獲頒母校公共服務類傑出校友獎,民國66年至73年我是醫學系的學生,除了努力學習之外與老師、同學 們朝夕共處有許多青春燦爛的生活樂趣,今天回想起來,依然是美好的鮮活記憶,因為母校的栽培,讓我有能力與機 會,服務社會人群,這次能得到傑出校友的殊榮,除了高興更是感謝! 畢業後我一直在家鄉馬祖服務,從基層醫師到縣立醫院院長再到衛生局局長,一直為改善馬祖的醫療環境及鄉親的健 康而努力,而馬祖連江縣已經是全國最長壽的縣,我也因此獲得了醫療奉獻獎及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獎章的肯定,103 年我以感恩回饋的心參選縣長,並就任縣長至今。 馬祖過去為捍衛台灣的安全,曾經近半世紀,是戰地前線,實施軍管,所以各項建設及資源相對落後,我覺得應善用 兩岸情勢的緩和,加速建設,讓馬祖進步繁榮,人民安居樂業。這幾年馬祖因為豐富的人文、生態、世界級的美景、 美酒與美食,已經是非常熱門的旅遊地區,Yahoo票選為一生必訪的十大小島;馬祖的藍眼淚,CNN列為世界必看 的十五大自然景觀,而連江縣的各項競爭力評比也都能各列前茅,連江縣的施政滿意度,連續兩年獲遠見雜誌五顆星 肯定,天下雜誌也連續兩年評為全國第一名,馬祖雖然是全國最小的縣卻是最健康、最幸福的地方,我們必定繼續努 力與世界分享馬祖的美好。 獲頒母校傑出校友獎,是我一生最感動、最珍貴的榮耀,必將秉持校訓「誠樸」的精神,誠心樸實的繼續為國家社會 服務,在母校校慶前夕,祝福母校生日快樂,校運昌隆! 很高興經由校友會推薦,獲選為106學年度學術研究類之傑出校友,特別感謝母校北醫培育之恩。我是北醫醫學系第七屆, 畢業於民國61年,而後至台北榮總服務10年,台中榮總服務30 年,公職退休至中國附醫服務5年迄今。 早期在台北榮總投入新設立之免疫病科,而後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 (Johns Hopkins)大學醫院風濕科進修,回國後於新設 立之台中榮總擔任過敏免疫風濕科之創科主任20年,而後擔任內科部主任、醫療暨教學副院長,公職退休至中國附醫擔 任醫療副院長,去年底行政職退休擔任講座教授,由於一直在醫學中心服務,秉持校訓「誠樸」,即以虔誠樸實的精神進 行醫療、教學及研究,並自民國82年起,每年仍回母校兼任授課迄今,回饋母校培育之恩。 在醫療方面獲得肯定,2017年獲得亞太風濕病醫學會聯盟風濕病大師獎,以表揚對風濕病之醫療教學及研究之貢獻, 而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亦於同年獲得亞太卓越風濕病中心之殊榮。而在服務方面,亦曾任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及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之理事長服務社會,並發表SCI論文160餘篇,含New England Journal Medicine, Lancet,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Annals Of Rheumatic Disease Arthritis Rheum 等雜誌。

感謝母校培育之恩及醫科第七屆同班同學畢業45年來,仍常互相聯絡、不斷共同砥礪切磋,深以母校北醫為榮,更感謝 內人陳映雪女士(醫學系第八屆畢業校友,北榮精神部主任退休)之一路相挺。 母校臺北醫學大學學風鼎盛,58年來作育英才,培成無數優秀人才,國內外各領域表現優異,貢獻卓著,令人刮目相看。 本人深感榮耀與感恩能在母校求學時即接受師長的諄諄教誨,扎下專精的學識與能力,並加入當時戰績輝煌的「北醫橄 欖球隊」培養出團隊的精神與強健的體魄,同時也奠定爾後職涯發展的韌性拼鬥根基。 非常感謝母校師長與校友們的支持與肯定,在醫技學系校友會長劉柯俊理事長的熱情推薦下,本人得以榮膺臺北醫學大 學企業經營類傑出校友的殊榮。獲此肯定亦要誠摯感謝母校、醫藥界與社會大眾對永信藥品集團長久以來的支持與愛護, 讓永信藥品集團能秉持永續服務社會大眾的初心,傳承及發揚創辦人李天德會長以「提供最佳的藥品,增進人類的健康」 之穩健踏實使命志業,立足台灣放眼全球,事業擴及美國、日本、大陸、東南亞等國家,永信藥品集團屢獲政府機關的 認同與肯定。 永信藥品集團能有目前穩健的成長,深受國際扶輪社團服務精神「以自我事業及/或專業可貴基礎,認知自我生命存在 價值、提升事業及/或專業高道德超我服務精神,凡事捫心自問是否一切屬於真實、公平、互益與友誼」的啟發,行有 餘力,飲水思源,積極回饋社會,投入社會公益,創設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舉辦永信杯全國排球錦標賽提倡運動健康 之道,並成立附設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關懷長者,且在大甲鐵砧山上設立開放的無界花園「永信運動公園」提供社會大 眾遊憩設施,加上為促進醫藥產業發展,創設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逐年獎掖國內外醫藥卓越研發人才,持續參與扶 輪國際社區義診等服務,播灑「五彩繽紛的愛」延伸到全球。 產業經營環境瞬息萬變,面對全球網絡經濟雲端大數據、人工智慧、數位智慧製造與經營等快速變化,維持現狀即是落 伍,以往成功的經營模式可能會被翻轉淘汰,企業或個人都應追根究柢,思索如何突破困境,隨時正面以對永遠不變的 「變」與「競爭」提出因應策略,這也正是本人目前無法迴避的延續企業命脈重要課題。母校臺北醫學大學人才輩出, 身為校友獲此肯定實在不敢當,備感壓力與惶恐,還望母校、學長姐及學弟妹們多方給予指正與鞭策。

學術成就類:藍忠亮

(

醫學系第

7

)

企業經營類:李芳裕

(

醫事技術專修科第

3

)

公共服務類:劉增應

(

醫學系第

19

)

(10)

2 1 3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北醫大獲得教育部補助

高居全國私立大學第一

/林進修 教育部於2018213日公布「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審查結果,臺北醫學大學獲得每年26,740萬元補 助,連續五年總計13.4億元,在一般大學排名第9, 在私立大學高居全國第1,至於癌症轉譯研究中心則獲 得高教深耕計畫Global Taiwan之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 畫每年3500萬元補助。

臺灣大專校院中排名第

8

私立大學

排名第

1

在董事會支持及全校所有教職員生不斷努力下,臺北 醫學大學近幾年的表現非常亮眼,國際排名逐年上揚, 2018年67日最新公布的2019QS世界大學排名, 北醫大名列362名,比起2018年的398名,大幅進 步36名,在台灣大專校院中排名第8,更居私立大學 第1。此外,2018QS亞洲大學排名,北醫大名列 第76名;2018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 學排名第617名、亞洲大學排名位居83名。 這些成就,絕非一朝一夕而來,而是建構在數十年來不 斷傳承的基礎上,比如胡俊弘校長2003年成立醫學人 文研究所,讓北醫成為「全台第一個從人文角度來探索 醫學的跨領域學術單位」。興建教研大樓、拇山學苑、 醫學綜合大樓與附醫第三醫療大樓,將「臺北醫學院」 升格為「臺北醫學大學」,同時增設系所、聘任優秀教 師,大幅提升教學與研究能量。許重義校長重視研究, 全面提昇學術地位;邱文達校長把「品質是萬芳的尊 嚴」當成核心價值,再擴大到附醫、雙和及學校,不斷 追求品質成了不變的理念;閻雲校長則全力投入轉譯醫 學等研究領域,更進一步將北醫帶向國際舞台。 林建煌校長表示,在這個基礎上,將秉持傳承、創新 與聚焦的治校理念,推動北醫大發展成為教學、研究、 產學、醫療一體化的教育體系,躍升國際一流大學。 他進一步闡述,北醫大未來將聚焦在癌症轉譯、神經醫 學、胸腔醫學及人工智慧醫療等特色研究,建構傲視 全國的生技創業生態系,並透過新成立的跨領域學院, 培育具跨領域及創新能力的國際生醫人才,而這也正是 獲得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肯定的最大原因。

獲得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肯定

這次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的時程是從2018年至2022 年,為五年期的大型計畫,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協 4 1.北醫大未來將聚焦在癌症轉譯、神經醫學、胸腔醫學及人工智慧醫療 等特色研究,建構傲視全國的生技創業生態系。 2-3.癌症轉譯研究中心則獲得高教深耕計畫Global Taiwan之特色領域 研究中心計畫。 4.跨領域學院培育具跨領域及創新能力的國際生醫人才。 助大學發展學校特色為主,並以落實教學創新為基礎; 此外,教育部還要求各大學提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 畫,其具體做法包括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師生社 會創新能力,以及強化區域產業鏈結,協助在地產業 發展與升級。 第二部分則包括全校型計畫及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 兩個區塊,獲選全校型計畫的就是外界所謂「打國際 盃」的大學,此次只有台成清交等四所國立大學入列。 至於申請到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的,則有臺北醫學 大學等24所大學,北醫大是以「癌症轉譯研究中心」 雀屏中選。癌症轉譯之外,神經醫學、胸腔醫學及人 工智慧醫療等也都是北醫大未來持續推動的特色研究 領域。 在教育部五年期高教深耕計畫的框架下,北醫大未來 發展規劃將以強化教學及深入特色研究為兩大主軸。 就強化教學面向而言,將厚植學生基能力與人文素養, 精進專業及實習教育,建構跨領域學習及創新創業生 態環境,發展創新教學模式,深化國際交流與國際競 爭力,以及強化核心產業生醫人才培育等,其最終目 的是培育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及國際觀的生醫人才。

從教學到學習的全新模式

顛覆傳統

教育方式

整體而言,這是從教學卓越到學習創新的全新模式, 顛覆傳統教育方式。其中,教學卓越是以教師為主體, 分別從反思寫作教學、醫學模擬教學、翻轉教學、科 技輔導教學、總整課程及共授課程等面向,提供學生 最寬廣而優質的教育。至於學習創新則以學生為對象, 可透過主動學習、跨領域學習、經驗及實作學習、創 新思考學習、數位學習及社會參與式學習等,充實自 己的專業知能。 發 展 跨 領 域 學 院 是 北 醫 最 令 人 眼 睛 為 之 一 亮 的 教 育 特 色 之 一, 跨 領 域 學 院(College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簡稱i-College)也成為北醫第十一個學院, 下設跨領域學習中心、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及數位自學中 心。跨領域學習中心已開了人工智慧、新媒體與創新 創業等學分學程,以及程式設計、創新設計、創意創 新及數位內容等微學程,串接通識、專業與臨床教育, 建構跨領域學習環境,強化學生跨域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從活動面、課程面及資源面,提供創

北醫聚焦

(11)

新創業教育,比如提供天使培育基金、新創公司職場 見實習,以及建構「北醫鐵皮屋」提供學生進行創客 實作與創業團隊進駐的場域,讓學生能從發想中找到 點子,再將點子轉化為具體解決方案,進而優化為創 業基礎,開創事業。在這種不時在動手動腦的環境下, 學生發揮無限創意,2017年教育部舉辦的生技創新創 業競賽,北醫大參加醫藥生技A組,榮獲金牌、銀牌 及佳作三大獎,驚艷整個賽事。 至於數位自學中心則發展磨課師(MOOCs)課程,並建 置三座新式磨課師攝影棚,已錄製52門課程,吸引超 過海內外7萬人次上網修課。配合政府積極推動的新 南向政策,北醫大也製作印尼語與越南語的MOOCs課 程,讓教育跨越國界藩籬,發揮最大影響力。

首創提供數位自學基金

養成學生

自學能力

為了和國際接軌,北醫大近年來全力發展校、院級重 點盟校,校級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凱斯西 儲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及日本北海道大學;至於一 學院一重點國際盟校則分別是醫學院和美國約翰霍普 金斯大學、口腔醫學院和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藥 學院和日本九州大學、護理學院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 公衛學院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醫學科技學院和美國 麻省理工學院、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和比利時魯汶大學、 管理學院和寧波諾丁漢大學、醫學工程學院和美國凱 斯西儲大學、營養學院和日本國立東北大學,都有密 切合作,充分展現北醫大走向國際的雄心壯志。 在此同時,北醫大首創提供學生數位自學基金,積極 養成學生自學能力與興趣,建置各系所及學程國際移 動力的學習地圖,再配合國內外的MOOCs課程,與全 球共學,建立在地國際化的學習環境。就活動面來說, 包括國際學者交流、國際交換學生、國際研討會及競 賽、國際學習交流、國際化社團及各種型式的國際週 活動等,營造國際化學習環境,預計五年內百分之百 學生都擁有在地國際化經驗。

VR/AR

虛擬實境多元課程

成為

國內醫學模擬教學重鎮

就資源面來說,學生將可利用英文學習資源網、國際 學伴、友善家庭、雙語化校園及兩百餘所國際盟校的 各種資源。至於在課程面方面,北醫大透過英語必選 修或全英語課程、英文畢業門檻、國際師生混班上課、 課程國際認證等途徑,達成在地國際化的教育理念, 同時也讓學生具有國際移動力及競爭力。 北醫是所醫學大學,醫學教育是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 醫學模擬教育率先取得亞洲第一個SSH國際醫模雙認 證的殊榮後,2017年又在大安校區建置新穎的醫學模 擬教育中心,加入VR/AR虛擬實境多元課程,已成了 國內醫學模擬教學重鎮,參觀者不絕於途。 除了醫學專業教育之外,北醫大也不忘深耕醫學人文 教育,成立人文藝術中心,建置醫學教育館,更開設 經典閱讀、拇山人文講座、社會實踐課程、中研院人 文講座及北醫人在故宮等人文教育課程。 近年來,北醫大也與天下文化出版集團合作,將數十 位名家在人文藝術講座上課的內容結集成書,出版「給 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跟著大師品人文」、「在 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及「向世界出發,走回真實 人生」等叢書,為校園增添人文色彩。

生技創業生態系

為台灣生技島

打下堅實基礎

在研究方面,北醫大結合北醫附醫、萬芳、雙和等附 屬醫院的臨床服務及研究能量,以轉譯研究為主軸, 規畫神經醫學、胸腔醫學及人工智慧醫療等特色領域 研究中心。 其中,癌症轉譯將強化一校三院在乳癌、大腸癌、前 列腺癌、腦癌、膀胱癌、血癌及肝膽癌等癌症的研究 深度;神經醫學將以腦創傷及神經醫學七大次專科為 發展主軸;胸腔醫學將整合校院資源,發展肺纖維化、 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及空氣汙染等研究領域;至 於人工智慧醫療則以多家附屬醫院為場域,全力發展精 準醫療、醫學影像、智慧復健及人工意識等特色研究, 把北醫體系的研究成就推到另一個高點。 這些研究成果,將透過強化國際產學聯盟、設立北醫 創投基金及建置北醫生技園區等策略,打造傲視全國 的北醫生技創業生態系,為台灣躍升為全球矚目的生 技島打下堅實基礎。 獲得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的高度肯定後,北醫大在教 學面向將培育具人文關懷、創新能力及國際觀的生醫 人才;在特色研究領域將深化轉譯醫學,建構生技創 業生態系;在公共服務面向將完善弱勢就學,同時落 實知識共享的北醫新典範;在社會責任面向,則要實 踐社會參與,優化區域鏈結,提昇社會創新與發展, 發展教學、研究、產學、醫療一體化的教育體系,朝 國際一流醫學大學邁進。 5.北醫目前有30多位由醫師、護理師組成的模擬教育課程團隊。 6.醫學模擬教育中心,融合AI、RV模擬教育,拔得亞洲頭籌獲 國際認證。 7.北醫深耕醫學人文教育,舉辦人文藝術講座,將講座內容集 結成書,為校園增添人文色彩(圖中左1為插畫家幾米)。 8.以醫學為核心整合各領域,從巨量資料中迸發出具價值的創意。 9.北醫分別與麻省理工學院、臺灣微軟聯手舉辦大數據人工智 慧的活動,引發熱烈迴響。 5 6 7 9 8

北醫聚焦

(12)

1 2 3

父親啟蒙

選擇「鋼索行業」

在國際醫學會上,很多國外教授提及臺灣,第一個想到 就是杜永光杜院長。其實,他兒時的志願是畫家,在外 科醫師父親的循循善誘下,選擇行醫。40年前,腦神 經外科有如瞎子摸象,手術困難、治癒率低,杜院長原 想走心臟外科,期盼自己能像指導教授洪啟仁、朱樹勳 一樣傑出。 然而,杜院長的父親指出,相較人體很多器官被攤在陽 光下,如小宇宙的大腦還在摸索階段,很有開拓空間, 若要挑戰,應該選擇神經外科。同時適逢臺灣買進第一 部電腦斷層掃描儀器,腦部結構的神秘面紗才慢慢被解 密,「我剛好在科技進步的浪頭上,因此選擇了醫界的 『鋼索行業』!」杜教授回憶道。 腦和脊髓,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也是所有臨床醫學領 域中最艱深困難的學門,儘管近年來慢慢被解密,未知 的謎團仍多,杜院長希望找出更精良有效的方式,提高 生命機會。他演講時曾提到:對達文西這位集繪畫、解剖、 建築、外交等多重身份的長才,既欣賞又好奇。他說「一 個思想、作為比那個年代的人前進500年,卻因高瞻遠 矚,有著不被了解的孤寂,是不是很有故事呢?!」

上帝之手

來自自我要求

也許同樣有著高瞻遠矚的基因,杜院長致力於腦血管與 顱底腦瘤手術等困難領域,謹慎、好學與意志力,是他 成為網友相傳:憑著一雙GOD'S HAND,延續無數人 生存機會的重要引擎。他的謹慎如開刀前反覆鑽研、摸 擬,緊盯病人電腦斷層片子,來回思考從何處動刀;他 的好學如把一本比百科全書還厚的專書看透數十遍;他 的意志包括,連站32小時,忘卻飢餓、如廁,甚至練 就出左手用筷子一次夾3顆花生米的本領,以保持手 部的靈活度;手術後,則巨細靡遺的畫出顯微鏡下的樣 貌,表示對腦部結構已充分了解,有信心下次手術會更 得心應手,杜院長直言「我是不太妥協的人,既已充分 準備,一定戰到最後」。 顱底腦瘤開刀例數居亞洲之冠,也是國內開腦最多的神 外醫師,杜院長心中始終有個遺憾。當年赴美專攻腦神 經外科,父親卻在此時因動脈瘤破裂意外身故,來不及 搶救醫學啟蒙並影響他一輩子的父親,讓他很傷痛。 「好長一段時間,每次我站上手術台,感覺就像是親手 在為父親開刀……」事隔多年憶及往事,他仍眼眶泛 紅。不過,也因為視病猶親,讓他贏得「上帝之手」, 即使貴為名醫也被公認「不耍大牌」。

首位

WFNS

亞裔會長

他讓世界

看見臺灣

杜院長重視知識的傳承。他說,藏私表示對自己沒信心、 怕被超越,其實傳授過程受益最多的還是自己。從30 年前回國就職起,除了例行查房,每週固定還有一個「加

打造國內最具規模的

整合式神經醫學中心

杜永光

院長

文/陳慧瑩 兩年前,享譽國際的神經外科醫師杜永光教授應邀前往 北醫大演講,當時他分析北醫一校三院的優勢,建議朝 重點醫療發展,突顯自己的獨特性。去年,新任校長林 建煌在人事案獲董事會通過未久,特地拜訪杜院長,希 望為北醫的亮點醫療點燈,讓他深受感動,決定帶領北醫 團隊,開啟國內第一家最具規模的整合式神經醫學中心。 1.杜院長20179月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四年一次的世界神經外科大 會,與世界神經外科學會聯盟幹部合影。 2.杜院長看病時會仔細詢問病況,師生再針對特殊病例討論。 3.杜 院 長 受 邀 至 法 國 斯 特 拉 斯 堡 大 學 國 際 臨 床 外 科 技 巧 訓 練 中 心 (IRCAD),擔任顱底解剖手術授課及實作教授。(右起為法國神經外科 泰斗George教授夫婦、日裔美籍神經外科Fukushima教授、杜院長 及法國巴黎大學神經外科主任Froelich教授) 長版查房」,帶著住院醫、實、見習醫師繞病房一大圈, 一走就23小時,即使不是神外的病人,也會仔細詢 問病況,師生再針對有趣、特殊病例討論,累積自己與 後輩的經驗,至今身兼臺北幾家大醫院顧問,仍維持這 樣的習慣與熱忱,希望啟發年輕人的更多想法。 杜院長身為臺灣腦血管與顱底腫瘤手術巨擘,目前也 是新加坡國立神經醫學中心顧問,對國際醫界認識臺 灣高標準的醫療和手術,具有決定性影響。使得他在 2011年以首位亞洲人身份,獲選為世界神經外科學會 (WFNS)理事長,他任內開啟「非洲100」計畫,預 計10年內為神經外科醫師極度缺乏的非洲,訓練100 位神經外科醫師。11億人口的非洲,總共只有600位 神外醫師,相較臺灣700多位,比例懸殊,杜院長說, 在非洲,許多腦傷患者只要經過一般外科手術,及基本 功能的簡易儀器就能活命,目前已訓練30多位神外醫 師,相信20年後會改變非洲的生命風景。

「半校友」北醫情

為亮點醫療點燈

「我也算半個北醫人!」1967年,杜永光以2分之差 錯過臺大醫科,進了當時第二志願的北醫(醫9),「我 很喜歡這一班,大家感情好,郊遊、爬山樣樣來,洪傳 岳(前萬芳醫院院長)、蔡正河及楊育正(均曾任馬偕 醫院院長)都是同學。」他記得為了幫學生刊物〈綠杏 社〉募款,還曾找徐千田院長幫忙,到診所守候3次, 才在半夜一點等到結束看診、查房的徐院長,對院長的 驚人體力印象深刻。但北醫當時的董事會紛擾不斷,學 生多所抱怨,大二某一天他路過教室,發現20多位同 學準備重考,顧不得離聯考只剩3個月,索性跟進,結 果當時只有自己考上臺大,「我只是考運好啦,其實北 醫和臺大醫科學生分數只差些微」。50年後北醫不可 同日而喻,如今能以「半校友」身份為北醫做點事,杜 院長感到相當開心、榮幸。 杜院長說,神外這一行難度高,必須知識廣、下苦功, 他相信選擇以此為志業的學生都是抱著高度理想而來, 不想當個普通的醫生,所以教育者要給予正確的好方 向,才能讓他們完成初心。

杜永光院長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 所博士、美國哈佛大學暨麻省總醫院腦血管 外科研究員 經歷:臺大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 腦神經外科主任教授、世界神經外科學會聯 盟理事長、新加坡國立神經醫學中心顧問 專長:腦血管外科、腦血流動力學、神經生理學

北醫聚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就業為導向辦理相關課程與措施,培育技職學生專業知識與就業技能,並導 入工作實務訓練,訓練學員職場應用能力,以提供產業所需優質人才。本分署 於民國

a09 基礎女裝 佳作 張憶芳 財團法人友好公益基金會 a10 男裝 金牌 莊文英 新北市縫紉業職業工會 a10 男裝 銀牌 柴陳靜惠 歐妮爾時裝有限公司 a10 男裝 銅牌 莊月微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王盛元 臺北市木工業職業工會 詹志展 益正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瑋銓 巷弄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04 室內裝潢創作 優勝. 04

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因應開放教育理念 促進教學效能提升 符應教育學習理論

第四條 本部為辦理創業研習課程,得安排實體及數位課程,提供創 業者學習經營、財務、行銷等相關創業知識,必要時得安排企業

聖公會基福小學創校於二零零五年九月,本著「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基督精神,為學生提供優質而全面基礎教育服務;協助

新角色 新角色 新角色 新角色: : : :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學習促進者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提供參與機會 引導而不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