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回顧與省思 / 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回顧與省思 / 1"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我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回顧與省思

葉玉玲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博士生 丁一顧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授

一、前言

大學如何選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引領高中課程與教學的重要指標。考 招制度被視為高中教育的總結性評量,會促使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依據入 學制度找尋因應之道,採取符合自身效益的行動,最終改變教學現場的樣貌(卯 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江宜芷、林子斌,2020;唐傳義、鄭曉芬,2019; 鄭英傑,2017)。教育的目的是厚植人力資本(Hargreaves & Fullan,2012),而 大學選才方式與培育國家未來所需人才息息相關,過去的大學聯招制度只採計筆 試,雖有客觀、標準化的優點,卻也產生了多樣性不足、無法評量學生多元智能 與潛質的爭議(丘愛鈴,2012;李文富,2019;周愚文,2008;秦夢群,2004)。 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力發展處2019 年研究報告(林曉嬋,2019)指出, 新科技促使各種新型態的工作模式興起,將提高勞動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擁有複 雜問題解決、批判性思考等能力者不易被自動化取代,保持自我的彈性及終身學 習的能力,將有助於維持就業市場的競爭力。也就是說,未來需要具備擁有批判 思考、問題解決與終身學習的能力的人才,而這些都非學科測驗所能評量的項 目。因此,在考招制度與高中教學緊密結合的情況下,大學入學制度應符應社會 需求產生變革,才有利於重新定位人才培育的方向(李文富,2019;黃致誠,2017)。 教育部2014 年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新課綱),總綱 中指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 景,期待能透過適性教育,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功學習。 高中階段的學習重點為「學生的學習銜接、身心發展、生涯定向、生涯準備、獨 立自主等,精進所需之核心素養、專門知識或專業實務技能,以期培養五育均衡 發展之優質公民。」,意即高中生的學習除了延伸國中小的學科知識之外,還應 該進行未來生涯發展的「定向與準備」,這些準備包括「精進所需之核心素養、 專門知識或專業實務技能」。也因此,在新課綱的高中課程規劃中,除了部定必 修之外,還有加深加廣選修,其目的就是要在專業的知識或技能上與大學做銜 接,培養未來所需之核心素養能力;而新增的自主學習課程,則用以培養終身學 習的能力(吳清山,2017)。此外,大學入學制度也隨著這一波課程改革變動, 新增了學習歷程檔案,引導學生發展多元智能、性向與興趣,展現多元學習成果, 為大學選才提供更多元的指標。

(2)

我國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至今已將近20 年,為回應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 的教育理念,落實學生適性發展及終身學習的精神,2022 年大學考招制度又將 有一波新的變革。這些變革是否有具體回應過去大學入學制度的困境?改革後的 入學制度是否能協助孩子適性揚才並實踐社會公義?本文回顧我國大學入學制 度的演進,透過文獻分析探討目前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困境,並提出具體建議,俾 利未來政策規劃參考。

二、 我國大學入學制度演進

大學招生制度的法源依據為1929 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組織法,經多次修訂 後,為現行的大學法,其中第24 條說明大學招生的精神與方式:「大學招生,應 本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單獨或聯合他校辦理;其招生(包括考試)方式…由大 學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大學為辦理招生或聯合招生,得組成大學招 生委員會或聯合會…得就考試相關業務,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辦理。」 我國大學聯合招生制度始於1954 年,由國立臺灣大學、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省立臺中農學院(今中興大學)及省立臺南工學院(今成功大 學)四所學校共同組成招生委員會,舉辦臺灣首度大學聯招,建立了大學入學「聯 合考試,聯合分發」的基本形式,以統一考試與考科的方式呼應公平、公正、公 開的原則,宣示大學入學機會均等的樣貌。1989 年,以研究改進大學入學制度 與技術並辦理大學入學考試為目的,成立「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以下 簡稱大考中心),大考中心並於 1992 年提出多元入學方案,1994 年試辦推薦甄 選入學,2002 年起全面實施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終結傳統的大學聯考入學方式。 丘愛鈴(1998)將大學聯招政策變動分為四個時期,包括創立期(1954-1971 年)、規劃期(1972-1983 年)、新制期(1984-1992 年)與多元期(1993-1997), 以歷史的觀點分析招生制度的轉變,認為早期的聯招制度與政治因素有關,共同 的考試科目可使官定意識型態合理灌輸至考生身上,讓學生具備特定知識、價值 和信念,之後配合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產業結構與人力需求的改變,大學在招 生名額與入學方式上進行調整。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委託財團法人國家政 策研究基金會,進行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研究(李大偉、李建興、胡茹 萍 、 黃 嘉 莉 ,2012),報告中將我國大學入學制度的變革分為創立期變革 (1954-1971 年)、規劃期變革(1972-1983 年)、新制期變革(1984-2001 年)與 多元期變革(2002 年-迄今),從考試制度與人才培育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招生制 度的變革,認為早期統一的考試制度追求考試的公平性,現行的多元選才方式強 調學生應適性發展以及大學自主招生,期待透過考試制度的變革發展學校特色, 並強化人力素質,培育國家未來所需的多元人才。 2002 年開始的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包括兩大部分:甄選入學與考試分發,其

(3)

中的甄選入學包括保送、推甄、申請、繁星等,錄取依據除了考試之外,也參採 在校成績、個人競賽成績、備審資料、大學科系自訂的考試科目成績等,讓大學 入學不單只參考聯招學科分數,而是能更彈性的衡量學生的多元能力。2019 年 新課綱上路之後,高中課程有諸多變革,第一屆適用新課綱的高中生將於 2022 年進入大學,配合新課綱的實施,2022 學年度的考招制度也有重大轉變。在招 生管道上,維持甄選入學(含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管道;在考試制 度上,現行的學科能力測驗(學測)維持不變,但指定科目考試(指考)改為分 科測驗,採七科選考,成績計算也從百分制改為級分制;在入學審查資料上採多 資料參採,避免以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以學科能力測驗(簡稱 X)、分科測驗 (簡稱Y)、綜合學習表現(簡稱 P)將學生資料分為三大類。學科能力測驗(X) 代表高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核心能力,分科測驗(Y)代表為升學大學應有的關 鍵學科能力,綜合學習表現(P)所呈現的是學生的學習歷程或其他非學術性向 的潛質,是大學發掘學生、學生展現實力的另一類型參採資料(大學招生委員會 聯合會,2021)。 圖1 多元入學方案下不同入學管道參採資料(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21) 近年來許多實徵研究顯示,多元入學方式比起傳統的聯考其實更有利於弱勢 族群,家庭年收入等背景因素對學生多元入學機會沒有顯著影響(田芳華、傅祖 壇,2009;王秀槐,2014;銀慶貞、陶宏麟、洪嘉瑜,2015;李浩仲、李文傑、 連賢明,2016)而過去聯考制度要考上好大學反而與其背景變項有較密切的關聯 (駱明慶,2002),顯示一般人認為的聯考制度較為公平,較有利於經濟不利的 學生,此一概念其實是源於聯考形式上的公平性被過度強調,社會文化在心理層 面上過於崇拜科舉制度(周愚文,2008;何英奇,1999),而未能以實證的精神 看待新的考招制度成效。

(4)

三、

多元入學制度實施的困境

多元入學方案實施至今近20 年,雖有良好的立意,但在政策執行面仍有諸 多質疑與批評,本文透過文獻分析,歸納目前大學實施多元入學方案主要面臨三 大問題: (一) 社會大眾對多元入學公平性的質疑 聯考的制度中,標準化的評量一向被視為公平的方式,每個人可以依據自身 的努力取得分數,將分數轉換成有價的「功績」,據此取得更好的資源與機會(江 宜芷、林子斌,2020;何英奇,1999)。而多元入學存在著不透明的審查制度, 各大學對審查資料的評鑑量尺不明,且分開報名及應考需要大量費用,社經背景 較高的家庭擁有較多資源與優勢,經濟不利的學生在此一制度下無法公平競爭, 讓多元入學等於多錢入學的疑慮在社會大眾中揮之不去(秦夢群,2004;范熾文、 黃瓊玉,2014;吳尚軒,2019;科技新報,2019;藍佩嘉,2019)。 陶宏麟、吳澤玫(2019)從效率與公平評估三十年來臺灣的大學入學制度改 革,認為多元入學制度減緩傳統聯考向家庭背景具優勢者傾斜的趨勢,符合多種 理論下的公平觀。然而多元入學即便較聯考公平,不代表此制度本身的公平性不 需再被檢討。范熾文、黃瓊玉(2014)分析花蓮地區高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是否對 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評估結果存在差異,結果顯示性別、籍貫、學校性質、學校 類型、高三班級數規模、父親教育程度等不同背景變項有顯著影響。部分研究也 顯示了母親教育程度、父親職業的優勢會影響甄選入學的成功率(田弘華、田芳 華,2008;田芳華、傅祖壇,2009;銀慶貞等,2015),大學中經由推薦申請入 學者家庭社經地位明顯高於分發入學者(王秀槐,2014;許敏溶,2017),因此 多元入學方案是否會因資訊的不對等、非經濟性的家庭因素等,影響學生進入大 學的機會,形成另一種不公平的競爭,值得後續研究與改進。 (二) 入學方式過於複雜增加學生壓力 考招制度變革原意希望能紓解學生一試定終生的壓力,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試 探自己的性向,但在多元入學方案實施之後,壓力並不見紓解(周文菁,2004), 反而因為入學管道多元,學生希望能掌握不同的機會而需要有更多準備。例如書 面審查的學習經歷需要花費時間製作,坊間也因應出現了學習歷程及各項才藝的 補習(陳佳煜,2020),各種公開舉辦或私人機構的競賽活動,參加大小營隊取 得證照,撰寫與製作檔案的流程,都讓學生疲於奔命(林志成,2020;張毓思, 2020)。其次,新課綱的實施,考試方向將有新的變化,在制度邊走邊修,曖昧 不明的情形下,學生壓力便跟著增加。此外,在學測之後,大學校系獨自招生,

(5)

各校系要求的學科測驗成績不同,科目組合不同,加權科目,錄取分數、報名時 間、口試時間、考試地點等,種種因素呈現複雜的組合方式,加上評分標準與要 求年年更動,學生在根據自己的興趣,評估欲報名的校系時,也會因為資訊過於 龐雜,害怕自己因為評估錯誤喪失了適當機會,增加許多壓力。 (三) 適性選才發展學生潛能的疑慮 學生能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系,不必依大學分數排名填寫志願, 且不會被考試分數綁架,是大學入學制度的重要理念。研究顯示,大學入學透過 考試分發者的自我學習或校系認同的滿意度較低,甄選入學者的滿意度較高,意 即多元入學方案能提升校系與學生性向媒合的成效,甄選入學的學生比起考試入 學的學生上大學之後在校成績較指考入學者佳,也有較好的學習態度與校系認同 感(洪泰雄,2006;陶宏麟、吳澤玫,2019;銀慶貞等,2015;魏璽倫,侯勝茂, 楊銘欽,2005),由此觀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確有助於學生適性發展。 然而,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顯示(教育部統計處,2021),2009 年到 2018 年間,大學生休學人數逐年增加,休學人數屢創新高,其一項重要的因素就是: 志趣不合(黃天如,2018;Lin,2019)。而如前述所言,若甄選入學有助於學 生適性發展,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至今已近二十年,制度應漸趨成熟,為何不見志 趣不合的休學人數逐年下降,反而整體的休學人數逐年上升?我們真的有提供足 夠的資訊讓高中學生選擇大學校系嗎?

四、 結論與建議

本文發現,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強調高中學生在校應展現多元智能,並依學生 的優勢智能與性向選擇大學就讀,此理念符應世界先進國家選才潮流,值得持續 推動。而我國大學聯合招生制度始於1954 年,首先建立大學入學「聯合考試, 聯合分發」的基本形式,1989 年則成立大考中心,並於 1992 年提出多元入學方 案,2002 年起全面實施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包括甄選入學與考試分發兩種方式, 而2022 學年度起,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實施又配合新課綱的推動,在內容與方 式式也有重大調整和轉變。此外,本文亦發現,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至今近 20 年,尚有諸多的困境有待解決,諸如:(1)社會大眾對多元入學公平性的質疑; (2)入學方式過於複雜增加學生壓力;(3)適性選才發展學生潛能之疑慮。 因此,本文擬針對前述有關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實施的三大困境,提出下列三 大建議,以就教各教育先進:

(6)

(一) 建立公開透明量尺提供教與學參考 本文發現,多元入學存在著不透明的審查制度、審查資料的評鑑量尺不明。 而曾正宜、謝小芩(2019)研究指出,以系統性思考來看多元入學方案,發現各 大學作為方案的執行者,在政策中的面貌卻較模糊,目前甚至沒有相關研究嘗試 勾勒大學在多元入學中所應扮演的腳色。因此,本文建議,未來各大學應深入分 析學生學習歷程資料之內涵,進而嘗試建立公開透明且可參照的量尺指標,以利 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 (二) 簡化招生內涵減低學生準備之壓力 本文發現,多元入學之入學管道多元,學生為掌握不同的機會而常需要準備 多樣資料或參加各種競賽,進而衍生相當之壓力。因此,本文建議,未來大學應 要求各學系簡化招生規範,儘量減少各種不必要的審查資料要求;此外,有關各 學系的作業流程及成績門檻應提早至當屆應考學生高中入學時公告(如2022 年 應考之高三學生,應於2019學年高一入學時獲得考招訊息),以利學生提早準備, 降低各種升學之壓力。 (三) 整合招生特色資訊有效引導生涯發展 本文發現,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雖有不少優點,然因所提供之招生資訊較不足 引導學生適當選系,進而造成學生入學後因興趣不符而導致休學率逐年提升。因 此,本文建議,未來各大學應配合大考中心學群或學系介紹網站之建置,提出具 體明確之學系特色、師資、課程、教學與畢業發展等資訊,以供高中端教師引導 學生理解與探索自我之生涯性向後,做最佳、有效及符合自我潛能之校系選擇。 參考文獻 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2021)。多元入學方案(111 學年度起適用)-大學 考招架構。取自http://www.jbcrc.edu.tw/multi3.html  王秀槐(2014)。多元入學制度下的教育機會均等:經由不同入學管道進入 不同類型學校的大一學生家庭社經背景之研究。市北教育學刊,47,21-45。  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高中課程改革之政策形塑與實施的歷程 分析:以95 課程暫綱為例。課程與教學,15(3),181-205。  田弘華、田芳華(2008)。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下不同入學管道之大一新生特

(7)

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 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丘愛鈴(1998)。我國大學聯招政策變遷之研究(1954-1997)(未出版博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丘愛鈴(2012)。中小學課程發展之相關基礎性研究之後期中等教育—高中 課程發展基礎研究(整合型計畫)子計畫四:探討高中課程與大學入學考試之關 係。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計畫期末研究報告。  江宜芷、林子斌(2020)。當「大學選才」遇見「高中育才」:大學多元入學 考招改革的批判論述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6(1),1-34。  何英奇(1999)。唯智功績主義與正義之衝突:臺灣升學主義改革的兩難困 境 與 挑 戰 。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劃 成 果 報 告 , 取 自 https://srda.sinica.edu.tw/srda_freedownload.php?recid=1426&fileid=9431  李大偉、李建興、胡茹萍、黃嘉莉(2012)。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 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取自https://ws.ndc.gov.tw/001/ administrator/10/relfile/5644/3267/0058949_1.pdf  李文富(2019)。十二年國教普通高中課綱及大學考招連動設計之理路。臺 灣教育,715,53-61。  李浩仲、李文傑、連賢明(2016)。多錢入學?從政大學生組成看多元入學。 經濟論文,44 (2),207-250。  吳尚軒(2019)。多元入學還是多錢入學?研究指沒偏袒有錢人,偏鄉老師 嘆:考試才是資本堆出來的。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1356822? page=1  吳清山(2017)。自主學習。教育研究月刊,278,133-134。  林志成(2020)。高中生壓力爆表,家長怨學到什麼?中國時報。取自 https:// 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726000394-260114?chdtv  林曉嬋(2019)。新興科技對未來勞動市場的挑戰與因應。人力規劃及發展 研究報告,19 輯。取自 https://ws.ndc.gov.tw/001/administrator/10/relfile/0/12509/

(8)

5fa70f2a-daa0-4c1b-b935-8b7e33cca193.pdf  周文菁(2004)。臺灣地區大學升學壓力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 周愚文(2008)。科舉制度三個重要問題的現代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4(1), 1-14。  科技新報(2019)。升學與入學制度一改再改,李家同頻發言:學生程度有 因此提高嗎?取自https://technews.tw/2019/05/10/science-and-technology-educatio n-and-progression-system/  范熾文、黃瓊玉(2014)。花蓮地區高中學生對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看法之研 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4,26-49。  鄭英傑(2017)。從「理性選擇理論」評析大學入學考試制度下的教育行動 主體回應方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248-254。  唐傳義、鄭曉芬(2019)。大學考招制度變革與高中教育之關聯。臺灣教育, 715,63-68。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 59-84  陶宏麟、吳澤玫(2019)。從效率與公平評估臺灣的大學入學制度改革。人 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3),385-426。  許敏溶(2017)。打臉招聯會!臺大:指考分發表現優於學測申請。蘋果即 時。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170806/5LDWERYKETQPSM6X3BYHB BD5WY/  洪泰雄(2006)。我國大學甄選入學制度及其學生學習成就之探討-以臺灣大 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教育部統計處(2021)。大專院校學生休學人數。取自 https://stats.moe.gov. tw/result.aspx?qno=MgA0ADAA0 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ftt.tw/0YFLI

(9)

 陳佳煜(2020)。你的未來要讓補習班「代工」決定嗎?「學習歷程檔案」 掀起學生軍備競賽,近萬人怒吼:根本不必要。橘報。取自https://buzzorange. com/2020/12/09/learning-program-should-be-better/  張毓思(2020)。必修變少、選修暴增,高中生上課像大學,為何升學壓力 沒減輕?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572  曾正宜、謝小芩(2019)。多元入學方案的系統性矛盾與統合:以辯證認識 觀解析T 大經驗。教育研究集刊,65(3),77-116。  黃天如(2018)。大學生 6.16%休退學創新高,「志趣不符」佔多數。風傳媒。 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44292  黃致誠(2017)。從系統思考,看大學考招制度的變革。中等教育,68(4), 152- 157。  銀慶貞、陶宏麟、洪嘉瑜(2015)。由大學多元入學者的個人背景與滿意度 評估多元入學的成效。應用經濟論叢,98,1-53。 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113-147。 魏璽倫,侯勝茂,楊銘欽(2005)。多元入學醫學生之學習表現。醫學教育, 9(3),262-271。  藍 佩 嘉 ( 2019 )。 回 到 聯 考 制 度 就 能 公 平 競 爭 嗎 ? 親 子 天 下 。 取 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531  Lin, F.(2019)。全臺休學人數最多的 20 個公私立大學科系。關鍵評論網。 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2285

Hargreaves, A., & Fullan, M. (2012). Professional capital: Transformin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的課程內容整理,作品入選102學年度全國高中 學校本位特色選修課程教學計畫及實施(普通

基本概念 有效教學 差異化教學 多元化評量 適性輔導... A-5-3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這個部分是我最滿意的檔案資料,單元或學習任務完成時,我會 利用時間整理教學成果,並且及時寫下省思,這些省思有利於下

我國「國民教育」之實施早期為小學六年,57 學年度以後延伸為九年,民國 86

我們已經學過了一元一次方程式與二元一次方程式,在本章中,我們將學習一元二次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  透過與教育局及⼤大專院校顧問合作,共同發展、試⾏行及驗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