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及助人行為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及助人行為之影響"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33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 '2010'42 卷. 2 期.

339-358

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

及助人行為之影響

楊梵好

樹人女子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諮商中心

張文哲

團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探討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和助人行為的影響。實驗一及實驗二皆 採三因于獨立樣本實驗設計,嘗試從反應時間的角度探討助人意向問題,並以連署和義工參與 測量外顯助人行為。從這兩個實驗結果看來,呈現音樂時若涉及呈現音樂的原因,可能減弱音 樂對心情的影響。而反應時間是否正可以反映助人意向,須要進一步研究。實驗三係以這兩實驗 為基礎。採 2( 心情) x2( 自我覺察)二因于獨立樣本實驗設計。實驗三發現,一般說來,助人 行為在正向心情F 多於負向心情。但心情與自我覺察有交互作用。亦即,在無自我覺察狀態卡, 助人行為在芷向心情F多於負向心情 3 有自我覺察時,則正負向心情在助人行為上無差異。 關鍵詞:心情、自我覺察、助人行為、助人意向 一、心情對助人的影響 許多研究發現好,心情會使人樂於助人。這些研究所使用的正向事件包括:受試者成功完成分 配的作業

(

Berkowitz & Connor

,

1966; Isen

,

1970) 、得到好運

(

Isen & Levin

,

1972) 、閱讀愉快的 文章 (Aderman, 1972) 、回憶愉快的事件 (Rosenhan ,

Underwood

,

& Moore

,

1974) 、讓受試者聽

到好消息(

Veitch

,

DeWood

,

& Bosko

,

1977) 、看到陽光(

Cunningham

,

1979

)、及接收到他人的微 笑(

Gueguen & De Gail

,

2003

)等等。為什麼正向心情會增加助人?有學者認為正向的心情會使 人以較為正向的觀點接受刺激

(

e.g.

,

George

,

1991

)。但也有人指出,是因為助人能保持或延長人

們的正向情緒,有自我增強的作用,才導致人們有助人的意願(

Isen

,

Shall仰, Cia此, &Ka巾, 1978) 。

負向心情對助人的影響,研究結果較不一致。有些研究指出,負向心情對助人行為沒有影響, 不會促進亦不會減少助人行為

(

Harris &

Sieb訓,

1975; Holloway

,

Tucker

,

& Hornstein

,

1977) 。也有 *作者註:本論文係楊梵好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之碩士論文的部分內容,在張文哲教授指導 F

(2)

·340· 教育心理學報

研究認為,負向情緒會減低助人的意願,使人們不願意助人(

e.g.

,

Underwood et

此, 1977; 蘇清守,

1990

)。另有些研究則支持負向心情會使人樂於助人的看法(

e.g.

,

Cialdini

,

Darby

,

&

Vincen叭 l凹97η3; Donne昀er削s剖t昀叫叫eli訂in , D勘onne的r悶st肘ein, &Mun呵ge吭r, 19切75幻)0 Be叮rkoωOWl肛t但z

(1

983)

認為,負向J心心U凶'I情l育會減少助人行為

的原因是,強烈的負向心情會引起人們生氣和攻擊的傾向、和想離開不愉快|育境的欲望。負向心 情的人對他們周圍的世界有敵意,所以他們對自己也會有相當負面的評價,而這種自我概念會減 損他們幫助他人的動機 (Berkowi妞, 1987)。因此,只要負面心情的強度夠強時,就可能引起人們 攻擊的慾望,而減少助人。 Magnan 與 Hinsz (2005) 研究心情與世別對於「建議他人冒險行為」的影響。他們使用音 樂作為背景音樂,以引起受試者正向和負向的心情。亦有研究,顯示,搖滾樂會使青少年有較多的 反社會行為

(Ki

m

,

Kwak

,

Chang

,

& Yang

,

1998) 。此外, Mathews 與 Canon

(1975)

的實驗室 與實地研究發現則指出,當人們處於有噪音的環境時,助人行為會減少。Fried 與 Berkowitz

(1979)

的研究發現,柔軟悅耳的音樂會創造正向的心情,令人嫌惡的音樂會引起負向的心情。悅耳的音 樂和令人嫌惡的音樂相較,悅耳者會使受試者較樂於助人。而音樂要播放多久才會影響受試者呢? 大部分的研究都沒有詳細說明播放的時間長度

(e.g.

,

Magnan & Hinsz

,

2005)

0 但 Fried 與

Berkowitz

(1979) 的研究使用 7 分鐘長的音樂,確實達到引起受試者心情的效果。North 、 Tarrant

與 Hargreaves

( 2004

)的實地研究以令人愉悅和令人討厭的音樂作為引起心情的工具。結果顯示, 幾乎所有的受試者都簽署了請願書;而措任分發傳單代表的測量結果則顯示,聆聽愉快音樂的受 試者同意在高付出的工作上幫忙(分發傳單)的人較聆聽討厭音樂的受試者多。 國內對於心情影響助人的研究並不多見。國內研究有探討心情與助人行為的關係者 (蘇清 守, 1990) 。但此類研究所指的心情,皆是受試者原本心情狀態,並非由研究者操弄的結果。本研 究所欲操弄的負向心情是厭煩、討厭的壞心情。而根據以往研究,會增進人們助人意願的心情為 輕微的沮喪和悲傷 (Cialdini

et a

l.,

1973)

,故研究者認為,厭煩、討厭的心情應會減少人們的助

人行為。

二、自我覺察及自我調整機制

原始的客觀自我覺察理論(

theory of objective self-awareness)

(Duval & Wicklund

,

1972) 指

出,當人們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時,會進行自我評量的過程,將自己的行為和適宜的標準比較。 如果自我和標準不一致,人們會向著標準努力,嘗試減少不一致。自我調整 (self-regulation) 是 指人們控制和監督自己行為的方式。自我覺察對自我調整的重要性,可用 Carver (1979) 、 Carver 與 Scheier (1981) 所提出的自我調整控制理論 (cybernetic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 加以說明。

Carver

(1979) 、 Carver 與 Scheier (1981) 合併了自我覺察理論和自我調整的控制模式,認為

自我覺察是自我調控中反饋循環 (feedback

cycle)

的一部分。自我覺察會使人們照某些標準和

自己的行為作比較,判斷自己是否符合此標準'並且持續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行為。所以,當人們

自我調整時,標準是影響行動的參照點

(Silvia

,

2002a)

0 由此叫知,自我覺察對行為的影響,是

經由與某個標準比較後,自我調整得到的結果o

依據自我覺察理論以及其他相關的研究,增加自我注意應該會增加助人(

helping)

的動機。

Berkowitz

(1987) 指出,根據自我覺察理論(

Duval & Wicklund

,

1972; Scheier & Carver

,

1983 )

,

增加自我注意可能使人們更加覺察到自己行為和相關的理想狀況間的差異,並且因此差異而感到

(3)

心情、自我覺醒、助人意向和行為 ·341

.

察到此理想行為,則自我覺察應該會促使他們去實現理想的行為。此外,自我覺察會使人們對他 人產生相當大的個人責任感

(

e.g.

,

Berkowitz

,

1987; Mayer

,

Duval

,

Holtz

,

&

Bowman

,

1985) 。雖然 Kidd 和 Marshall (1982) 指出,由自我的負面想法所引起的高度自我關注,會減少協助行為何| 自 Berkow肛,

1987)

,但本研究以鏡子引起受試者自我注意,不同於由個人的問題或煩惱引起的自 我覺察。因此,研究者預測自我覺察會促進助人意願與助人行為。

依照自我調整

(

self-regulation)

機制,自我覺察對心情

(

mood)

強度的影響可能增強,

也可能減弱。而其特定影響則依自我現實狀態和相關標準之比較而定,並沒有固定的效果。但是,

Scheier 與 Carver (1977) 的研究卻認為自我覺察會使情緒狀態更明顯,這種「顯著觀點JC

salience

view)

預測自我覺察在情緒強度上會有固定的效果,認為自我覺察必定會放大情緒強度。然而, 其後的多數研究卻不支持「自我覺察使情緒明顯化」的觀點(e.g.,

Silvia

,

2002a

,

2002b)

0Brockner 、

Hjelle 與 Plant

(1985)

指出, Scheier 與 Carver

(1977 )

的研究會得到這樣的結果,是由於他

們在實驗中製造了情緒反應的「情境標準 J

(situational

standard) 。 關於情緒標準問題,

Silvia

(2002b) 的研究顯示,當沒有給予受試者情緒強度的標準(即: 應該心情好或不好) ,高自我覺察會減損情緒的強度,並不會增加情緒強度、或使情緒變得明顯。 而 Silvia

( 2002a)

的研究結果顯示,高自我覺察對於那些有「應該抑制情緒」的觀念的人,顯 著的減弱愉快心情的強度;而對於那些有「應該坦率表現情緒」的觀念的人,並沒有影響愉快心 情的強度。這種情形反映了心情和個人標準一致的傾向,是自我調控的結果。而在低自我覺察組 中則沒有差異。已有許多研究提出和此研究一致的觀點.在低自我覺察或無自我覺察時,即使當 人們心中有預先存在的極端標準

(

e.g叮 Kallgr凹,

Reno

,

&

Cialdini

,

2000; Silvia

,

2002a) 、或在實驗

中給予受試者標準

(Duval

&

Lalwani

,

1999;

Silv風 2002b) 時,人們仍然不會根據標準去調控情

緒。只有在高自我覺察時才會產生調控情緒的結果。根據自我覺察理論,這是因為標準是一種「可 能的自我狀態的表現 J '是一個比較點,不是「特質」或「行為傾向 J '所以標準只有在自我與標

準比較的過程中會影響行動(

Duval

&

Wicklund

,

1972) 。本研究在實驗中不給予受試者情緒標準,

如前所述 'S加ia (2002b) 認為,當沒有給予受試者,情緒強度的標準時,高自我覺察會減損情緒 的強度。研究者推測:若心情好壞是影響助人行為的直接原因,則在高自我覺察狀態下,心情應 無明顯差異,從而助人行為也有可能無差異。而在無或低自我覺察狀態下,即使有情緒標準,心 情也不因標準而調整,因此正負向心情組在心情上會有差異,在助人行為上也應該會有差異。

三、 Ib'l膏、自我覺察、與助人的關係

Berkowitz

(1987) 以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討論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行為之影響。實驗 一研究正向、負向和中性的心情與兩種高自我覺察、一種低自我覺察對助人的影響。受試者皆須 讀 50 張描寫心情狀態、句子的卡片,不同組別讀的心情狀態句子不同。接著,所有的受試者都被要 求寫一篇指定題目的短文,但因不同自我覺察操弄而寫的內容有所不同。5 分鐘後,實驗者施測一 份簡短的心情問卷。當受試者完成問卷後,實驗者請求受試者幫忙加帽、一組分數資料,由此口J看 出受試者協助實驗首時付出努力的程度。實驗一發現,正向心情組與中性及負向心情組相較,正 向心情組助人時給予實驗者較多協助;鏡子高覺察組與寫作高覺察組都比低覺察組給予實驗苔,較 多協助。高自我覺察正向心情的兩組與低自我覺察正向心情坦比起來,高自我覺察主且為實驗者付 出較多努力,有較高的助人意願 Q 實驗二以不同的方法操弄受試者的心情 o 所有的受試者都被要 求寫一篇短文,正向、負向及中性,心情組寫的短文依心情操弄而不同。十五分鐘後,與實驗一相

(4)

· 342·

教育心理學報 似,實驗者詢問受試者是否願意協助加總一疊資料的分數。在實驗二中改以加總的資料欄數計算。 結果顯示,高自我覺察組比低自我覺察組給予實驗者較多協助。正向心情組tt 中性心情組給予實 驗者的協助多,負向心情組tt中性心情組給予的協助少o 正向心情高自我覺察組所給予的協助最 多,負向心情高自我覺察組給予的協助最少,但是,負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與低自我覺察 組間並無明顯差異。 這兩個實驗得到頗為一致的結論:高自我覺察會使好心情的受試者更樂意助人、使壞心情者 較不願助人。 Berkowitz

(1987 )

這樣的結果和研究者在前段的預測不一致。研究者認為,其原 因可能是 Berkowitz 在此研究中給予受試者情緒標準。根撮 Silvia (200扭, 2002b) 等人的研究, 自我覺察對心情有調整作用,自我覺察對心情的影響為強化或弱化,要看在心情的操弄中是否同 時給了一種情緒標準而定。給了「應該要盡量引起心情」的標準時,則心情會被強化,沒給任何 標準者,則會弱化心情強度。但 Berkowitz 並末詳細交代指導語及細節。故研究者欲以 Berkowitz 的 研究為基礎,以便釐清自我覺察與心情對助人的影響。因此研究者假設,在沒有給情緒標準時, 會得到和 Berkowitz 不一致的結果,產生不同於 Berkowitz 研究的交互作用。 在助人的測量方法上,不論國內或國外,對於助人的測量方法多為實驗觀察(

Gueguen

&

De

Gail

,

2003; Isen

&

Levin

,

1972; Job

,

1987) 或問卷測量(羅瑞玉,

1998

;鄭麗鳳, 2002 ;賴敏慧, 2002) 。然而,實驗觀察雖然客觀,但因其不易量化,故其敏銳度及精確性較為不足。而以問卷方 式測量助人意願和行為,是由受試者自評,容易受到社會期訐的影響,而非以真實狀況作答。因 此,研究者認為,若能同時研究助人意向和助人外顯行為,更能了解助人行為的歷程。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正向心情受試者的助人意向及助人行為較負向心情受試者高。 假設二:自我覺察愈高的受試者助人意向及助人行為愈高。 假設三:在助人意向上,心情與自我覺察有交互作用。 假設四:在助人行為上,心情與自我覺察有交互作用 O 實驗一

一、方法

(一)研究對象 實驗預試對象為台灣師大心輔系四年級學生,共 10 名,皆為自願參與,預試內容和正式實驗 內容完全相同,以了解實驗流程需改進及注意的部份。正式實驗對象為台灣師大心輔系一、二、 三年級學生,共 120 人,皆為自願參與者。男 27 人,女 93 人,隨機分派至 8 組中。 (二)實驗設計 本實驗採 4 (低自我覺察、高自我覺察、無自我覺察、干擾自我覺察)

x2

(正向心情、負向心 情)二因子受試者問設計。依變項有二,一為助人意向,一為實際助人行為。助人意向是指受試 者聆聽完音樂與接受自我覺察操弄後,在電腦上作答助人相關問題的答案與反應時間。答「是」 的項目愈多,且答「是」的反應時間愈短者,表示助人意向愈高。反之,答「是」的項目越少,

(5)

心f菁、自我覺醒、助人意向和行為 · 343 . 且答「是」的反應時間愈長者,表示助人意向愈低。助人行為是指受試者聆聽完音樂與接受自我 覺察操弄後的實際助人行為測量。助人行為的測量是以一份虛構的慈善團體連署書、與一份慈善 團體志工服務報名表做為測量之工具。志工服務報名表上有兩種選項,一為每月服務 2 小時、另 一為每月服務 8 小時之選項。 (三)研究工具 1.心情量表(一) 為正式實驗前選定音樂的工具。由研究者參考 North 等人 (2004 )研究裡使用來評估音樂 與心情的題目修訂編製'並經專家評鑑。本量表為 7 點量表,共有 3 題。心情量表的計分方式為, 量表之平均數大於 4 者,為引起正向心情的音樂,其中量表得分平均數最大者,選定為實驗用之 愉快音樂;量表平均數小於 4 者,為引起負向心情的音樂,其中量表得分平均數最小者,選定為 實驗用之不愉快、煩躁的音樂。本量表之測量結果見下方 2.音樂。 2. 音樂 音樂是誘發受試者心情的工具,會在實驗進行時播放。研究者選出 8 首歌曲後,募集 40 位自 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進行音樂的篩選工作。其中 20 人聆聽愉快、舒服的 4 首鋼琴音樂,另 外 20 人聆聽不愉快的、煩躁的 4 首額似噪音的音樂。音樂播放的次序採對抗平衡方法,並隨機分 派參與者。以實驗者自編的心情量表(一)篩選出樂曲,作為正式實驗的工具。結果愉快音樂選 出 2 首歌曲,播放時間共 7 分鐘,這兩首音樂在心情量表(一)的平均數及標準差如下:愉快音 樂(一 )

M

=

6.02 '

SD

=

.85 。愉快音樂(二 )

M=

5.兒 ,

SD

=

1.1 1 。煩躁不愉快音樂則只選出 1 首歌曲,重複播放 2 次時間亦為 7 分鐘 'M=2.刃 ,

SD

= 1.1 7 。變異數分析結果如下: (l)愉快 音樂(一)及不愉快音樂在心情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F=159.峙 ,

p

<

.001

0 (2) 愉快音樂(二) 及不愉快音樂在心情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

F=

116

.4

7 '

P

<

.001 。

3. 鏡子

鏡子是使受試者產生自我覺察的工具。鏡子擺放的位置是在受試者的正前方 D 受試者坐著面 對鏡子時,能看到自己的完整的臉部、肩膀和胸部。

4.

SuperLab 實驗軟體、及研究者設計之材料與程式 為了避免受試者察覺實驗目的,研究者使用的實驗材料,是由一些無關助人的填充句(

filler)

與和助人相關的肯定句組成。這些和助人相關的肯定句,主要參考鄭麗鳳

(2002 )

編製之「國 中學生利社會行為量表」及賴敏慧

(2002

)編製之「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調查問卷J '加以刪改 修編,設計成適合本研究的實驗材料。實驗材料經專家評鑑後設計成7 點量表 (自 -3 至 3)' 共 14 題,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進行施測,要學生選出「樂於助人者較可能表現出的行為」。施測 樣本共計 44 人。扣除無效卷,樣本人數共42 人。施測後依計分結果最高的10 句作為測量助人意 願的實驗材料(平均數皆大於1.5),刪去的四個句子為平均數最低者。而與助人無關的填充句, 則是由研究者自編與人格、自尊、價值觀等有關的項目而成o SuperLab 實驗軟體用來測量反應時間。本實驗程式之設計,一開始先有8 個練習嘗試,練習 嘗試的時間不列入計算。正式實驗有24 個句子,其中 10 句是測量助人意願,例如:(l)我願意 幫助遭遇困難的人;(2) 在大眾運輸工具上看到行動不便者我願意主動讓位。另外14 個句子是填 充項目

(

filler)

,例如: (l)我常常講笑話;(2) 我對新鮮的事情都會感到很好奇。助人句子和 填充項目交錯出現,受試者作答完即跳至下一題,只有測量助人意願的10 個句子之反應時問需加 以記錄。且只計算答「是」的反應。 5. 圖片和碼錶

(6)

·344·

教育心理學報 圖片是畫圖作業使用的工具。只有低自我覺察和無自我覺察組會看到此圖片,並被要求在紙 上仿作出一樣的圖畫。而高自我覺察和干擾自我覺察組畫的是自畫像。碼錶是用來控制實驗過程 的時間。 6. 志工服務報名表及撥款連署書 兩者都是用來測量受試者的助人行為。報名表及連署書皆參考家扶中心之資料加以設計,並 邀請 6 名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生提出建議與評論,經專家對內容及編排加以評鑑。志工服務 報名表上有兩種選項,一為每月服務2 小時,另一為每月服務8 小時。撥款連署書的連署目的和 原因皆為虛構。

(四)實驗程序

本實驗採個別方式進行,共有120 位受試者, 120 次實驗皆由研究者親自執行。受試者一進入 實驗室後就可以清楚聽到音樂聲,各組音樂播放的音量皆是固定的o 然後研究者讓受試者相信,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學生的于眼協調功能和人格特質。說明完實驗目的與流程後,各組開始畫圖, 高自我覺察組看著鏡子畫自畫像,低自我覺察組看著鏡子畫實驗者給的圖片,無自我覺察組畫實 驗者給的圖片但沒看到鏡子,干擾自我覺察組看著鏡子畫自畫像,並配合節拍器的速度,從600 開始倒數。 2 分鐘後,實驗者離開實驗室,3 分鐘後返回,關閉音樂並收取圖畫。然後實驗者對受 試者說: 1 現在我們要進行人格測驗。請你坐到電腦前面,仔細閱讀指導語。前一題做完就做下一 題,不要思考前一題的答案。現在請開始。」助人意向測量完成後,研究者取出義工報名表與慈 善團體聯署書,並告訴受試者;1 我有個朋友在此機構工作,託我拿來請人幫忙。他告訴我他們現 在很缺義工人手。還有這個全省連署的活動,需要大家幫忙連署。麻煩你看一看是不是願意協助 他們。」然後,研究者詢問受試者:1 你剛才有聽到音樂嗎?音樂給你的感受如何?J 最後告知受 試者離開後不要跟別人討論實驗流程,且感謝受試者的協助。本流程自開始至結束,共需10-15 分鐘。 二、結果 在心情操弄上,幾乎所有聆聽愉快音樂的受試者皆告知實驗者音樂聽起來很悅耳、很好聽、 或讓人很放鬆;聆聽不愉快音樂的受試者則表示音樂很吵、很難聽、很煩,也有的受試者表示此 音樂是噪音,很想把它關掉。

(一)在正/負向1l>'I'青下,不同自我覺察狀態對助人意向的影響

1.答「是」題數 各組受試者在答「是」題數的平均數和標準差如下。正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M=

8.73 '

SD

=

1.

67

;低自我覺察組 M=

9.20' SD=

.68; 無自我覺察組M

= 9

.4

0 ' SD = .91

;干擾自我覺察 組 M=

9.67

,

SD=

.62 。負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M

=

9.00 'SD

=

1.

25

;低自我覺察組 M=8. 呵,

SD

=

1.

49

;無自我覺察組 M=

8.60' SD =

1.5

0

;干擾自我覺察組 M=

8.60' SD =

1.76 。各組受試 者在「答是題數」的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如下:在「答是題數」上,心情與自我覺察的主要效 果,以及心情與自我覺察的交互作用均未達顯著,分別為 F=3.84

'p>.05; F=.23 'p>.05; F=

1.5

4 '

P

>

.05 。 2. 答「是」反應時間

(7)

心情、自我覺醒、助人意向和行為

·345·

各組受試者在答「是」反應時間之平均數和標準差如下。正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M=

-714.63'

SD=676.32; 低自我覺察組M= -374.肘 ,

SD

=

527.27

;無自我覺察組 M

=

-686.25 '

SD =

907

.2

3

;干擾自我覺察組 M=

-442.81 '

SD

= 472 .26 。負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 M=

-117.11 '

SD=552.60; 低自我覺察組 M=-489.82 'SD=767.79; 無自我覺察組 M= ﹒ 1036.嗨 ,

SD= 1058.19 ;

干擾自我覺察組 M=

-530.73 '

SD

=

733.61

0 各組受試者在「答是反應時間」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 析的結果如下:在「答是反應時間」上,心情與自我覺察的主要效果,以及心情與自我覺察的交 互作用均未達顯著,分別為 F=

.01 '

P

>

.05 ;

F= 2

.4

5 '

P

>

.05 ;

F= 2.31 ' P

>

.05 。 (二)在正/負向心情下,不同自我覺察狀態對助人行為的影響 實驗全部結束後,研究者口頭詢問 7 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曾懷疑簽名連署及擔任義 工為實驗的一部份,結果僅有極少數受試者表示曾懷疑研究者的動機,其他受試者皆表示未有疑 慮 G 1.連署行為 幾乎全部受試者都有參與連署,而正向心情低自我覺察組、與負向心情無自我覺察組各有一 位受試者未連署。心情、自我覺察、及連署行為的獨立性考驗結果如下: AxBxC 的獨立性考驗未

達顯著水準 ,cJ =6.10'p>.05 。此結果顯示心情、自我覺察、與連署行為之間是獨立無關的 G 而

心情×自我覺察、心情x連署、自我覺察x連署的獨立性考驗均未達顯著水準; AxBxC 交互作用的考 驗,亦未達到顯著水準。 2. 義工參與 各組願意擔任義工的人數並沒有明顯的差異。正向心情組中,無自我覺察組有 5 人願意擔任 義工,且其中有一人願意每月付出 8 小時的時間擔任義工;而高自我覺察組願意擔任義工的人數 最少。負向心情組中,高自我覺察與低自我覺察組皆有 4 人願意擔任義工,較其他兩組為多;且 高自我覺察組願意擔任義工的 4 人中,有一人願意每月付出 8 小時做義工。 心情、自我覺察、及義工參與的獨立性考驗結果如下: AxBxC 的獨立性考驗未達顯著水準,

cJ=

7.08 '

P

>

.05 。顯示心情、自我覺察、與義工參與之間是獨立無關的。而心情×自我覺察、心

情x義工參與、自我覺察x義工參與的獨立d性考驗均未達顯著水準; AxBxC 交互作用的考驗,亦未 達到顯著水準。 三、討論 (一)在正/負向心情下,不同自我覺察狀態對助人意向的影響 本實驗變異數分析的結果顯示,心情與自我覺察在助人意向上沒有交互作用,不同心情對助 人意向的影響沒有差異,不同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的影響也沒有差異。然而,高、低、及干擾自 我覺察的受試者,皆告知研究者自己有看鏡子,有的是看著鏡子發呆,有些則是對鏡子整理儀容。 諸多研究皆證明鏡子能成功的引起自我覺察

(

Berkowi紹,

1987; Duval

&

Wicklund

,

1972; Silvia

,

200站,

2002b)

,且在本實驗過程中,實驗者在確認7 受試者看到鏡子後才離開實驗室,所以,自

我覺察操弄無效的可能性低。

本實驗之假設未獲支持,問題吋能出在播放音樂時的指導語。由於該指導語的關係而使心情

操弄不能在依變項上產生不同的效果。在指導語中,研究者向受試者說明7 實驗進行中音樂播放

(8)

· 346· 教育心理學報

情的處理未達成預期效果。Schachter與 Singer

(

1962) 的實驗證明了歸因在情緒的產生上扮演著

重要的角色(見 Taylor,

Peplau

,

& Sears

,

1997) 。而在本實驗裡,受試者可能因指導語的關係,而對

音樂的悅耳或吵雜做了另一種「合理的」歸因,亦即認為悅耳或吵雜是必要的,以致雖如預期地 產生愉快或不愉快的心情反應,但不會因心情而影響助人意向與助人行為。或者受試者因歸因的 問題,根本未產生愉快或不愉快的心情。另一種相似的解釋是,當人們被引導去察覺到心情是由 外來因素所導致時,情緒會較不易受到外來因素影響

(Schwarz & Clore

,

1996,引自 Fromir嗨, Nas旬,

& McManus

,

1998) 。在本實驗裡,因為研究者提醒了受試者音樂的存在,可能使音樂對心 情的影響變小,或者變成沒有影響。 (二)在正/負向心情下,不同自我覺察狀態對助人行為的影響 North 等人 (2004 )的研究與本研究有額似發現。由此可知,使用連署的方式來測量,不能 有效測得助人行為的差異,這可能是因為花費的代價小、只是舉手之勞,因此受試者普遍的願意 伸出援手。而使用義工報名的方式來測量助人行為,則有研究顯示,擔任義工的原因很複雜,常 常結合了利他主義和自我利益。雖然幫助他人是擔任義工的重要原因,但是, Clary 與 Orenstein

(1

991

)指出,有機會獲得新技巧、認識新朋友等因素,也都會使人們願意擔任義工(司 l 自 Taylor

et a

I.,

1997 )

0 所以,從本實驗結果看來,可能連署和義工參與都無法顯示助人行為的差異。 研究者懷疑本實驗心情的操弄受到歸因因素的干擾,而連署和義工參與也較不能顯示個別差 異,因此研究者進一步進行實驗三。在實驗二中,研究者改變操弄心情的方式,並且不再以實驗 一中連署與義工參與的方式來測量助人行為,而只針對助人意向進行考驗。在負向心情方面,實 驗二所操弄的心情馬悲傷。在過去的研究中已經證明以想像寫作所引起的負向心情,強度夠強

(Berkowitz

,

1987; Silvia

,

200站,

2002b)

,而強烈的負向心情會引起人們生氣和攻擊的欲望,使人 們不願助人

(Berkowitz

,

1983 )

,所以研究者推測,負向心情會減少助人行為。 綜上所述,實驗二之研究假設如下:正向心情組的助人意向較負向心情祖高;高自我覺察組 的助人意向較低自我覺察組高;在助人意向上,心情與自我覺察有交互作用。

實驗二

一、方法

(一)研究對象 實驗預試對象為台灣師大心輔系四年級學生,共 8 名,皆為自願參與,預試內容和正式實驗 內容完全相同,以了解實驗流程需改進及注意的部份。正式實驗對象為各系修習教育心理學的一 到四年級學生,皆為自願參與者,共 44 人,扣除 4 位無法操弄心情的受試者,剩下的人 o 男 10 人,女 30 人。隨機分派至 4 組中。 (二)實驗設計 本實驗採 2 (高自我覺察、低自我覺察)

x

2

(正向心情、負向心情)二因子受試者問設計。 本實驗之依變項為助人意向。助人意向是指受試者聆聽完音樂與接受自我覺察操弄後,在電腦上 作答助人相關問題的答案與反應時間。答「是」的項目愈多,且答「是」的反應時間愈短者,表

(9)

心情、自我覺醒、助人意向和行為

·347·

示助人意向愈高。反之,答「是J 的項目越少,且答「是」的反應時間愈長者,表示助人意向愈 低。

(三)研究工具

1.鏡子、電腦、 SuperLab 實驗軟體、及研究者設計之材料與程式、碼錶同實驗一。 2. 想像作業 想像作業用以進行受試者心情的操弄,作業單上印有指導語。想像作業係參考Berkowitz

( 198

7)

與 Silvia (200站,

2002b)

之研究。正向心情組作業單上之指導語為:,.請你想一件令 你很愉快、開心的事,並描寫這件事情,以及當時的心情與感受。」負向心情組作業單上之指導 語為: ,.請你想一件令你很傷心、難過的事,並描寫這件事情,以及當時的心情與感受。」想像作 業之預試是以心情量表(二)進行,預試結果見以下心情量表之說明。 3. 心情量表(二) 本量表目的在檢核實驗操弄。研究者編製時參考North 等人 (2004 )研究裡使用來評估音樂 與心情的題目,以及Berkowitz

(1987 )

和 Silvia (200站, 2002b) 研究中,想像作業完成後, 操弄檢核時所使用的題型。本量表只有一題,依照不同感覺程度由 -5 到丹,為 11 點量表。受試 者寫完想像作業後,依照個人感受作答。本量表之預試樣本為修習教育心理學的師大學生。樣本 人數共的人,其中 20 人寫正向心情想像作業,男 20 人寫負向心情想像作業。受試者在寫完想像 作業後,填寫心情量表(二)。正向心情想像作業 M=2.肘 'SD= 1. 64; 負向心情想像作業 M= ﹒1.的,

SD

= 1.76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想像作業在心情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

F

=

73

.4

3 '

P

<

.001

0 此結果顯示,想像作業能有效操弄受試者的心情,且心情量表能測出受試者心情狀態的差 異。

(四)實驗程序

本實驗採個別方式進行,共有 40 位受試者, 40 次實驗皆由研究者親自執行。高自我覺察組的 受試者一進入實驗室就定位後,便可以清楚的看到正前方的鏡子與自己的臉部和胸部,低自我覺 察組的受試者則看不到鏡子與自己的鏡像。然後實驗者讓受試者相信,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學生 的想像力和閱讀歷程。 說明完實驗目的與流程後,請正向心情組回想愉快的事情,負向心情組則回想傷心難過的事 情,並將回想內容寫在想像作業單上。受試者寫想像作業過了 2 分鐘後,實驗者便離開實驗室。 5 分鐘後實驗者返回收取想像作業,並請受試者填寫心情量表。之後,實驗者對受試者說: ,.現在我 們要進行的活動,是要了解人的閱讀歷程,而題目都是有關生活習慣的句子。請你坐到電腦前面, 仔細閱讀指導語。憑直覺做答,不要想太多。現在請開始。」助人意願測量共 5-6 分鐘。完成後, 研究者即告知真正研究日的,並說: ,.請你離開後不要跟別人討論實驗流程。感謝你的配合與協助。」 本流程自開始至結束,共需 15 分鐘。

二、結果

(一)操弄檢核 各組受試者在心情量表(二)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如下 o 正向事件方面,高自我覺察組 M=

1.

80 '

SD

=

1.

99

;低自我覺察組 M=

3

.4

0

,

SD=

.97 。負向事件方面,高自我覺察組M=.10

' SD=

2 .42; 低自我覺察組M

=

-2.20 ' SD

=況。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顯示.事件正負性在心情量表

(10)

· 348 . 教育心理學報 (二)上的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 ,

F=

45.90' P

<

.001 。自我覺察在心情量表(二)上的主要效果 未達顯著水準 ,

F

=

.4

2 '

P

>

.05 。事件正負性與自我覺察在心情量表(二)上有交互作用 ,

F=

13.10

,

P

<

.01 。 (二)在正/負向心情下,不同自我覺察狀態對「答是題數」的影響 各組受試者在答是題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如下。正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 M=

9.30' SD=

1.

25

;低自我覺察組 M

=

9.30 ' SD

=

1.64 。負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 M

=

9.30 ' SD

=

1.

25

;低 自我覺察組 M= 8.駒 ,

SD

= 1. 81 。二因于變異數分析的結果如下:在「答是題數」上,心情與自 我覺察的主要效果,以及心情與自我覺察的交互作用均未達顯薯,分別為 F= 此 ,

P

>

.05;

F=.詣,

P

>

.05;

F

=

.28 ' p>

.05 。 (三)在正/負向心情下,不同自我覺察狀態對「答是反應時間」的影響 各組受試者在答是反應時間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如下。正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M=

-337.04 ' SD

=

530.97

;低自我覺察組 M=

-348.36' SD=

663.090 負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M

=

-405.18' SD

=

1296.59; 低自我覺察組 M= 刁 06 .46

' SD

=

396.26 。三因于變異數分析的結果顯示: 在「答是反應時間」上,心情與自我覺察的主要效果,以及心情與自我覺察的交互作用均未達顯 著,分別為 F=

.00 ' p> .05;

F=

.03 ' p

>

.05

;

F= 肘 ,

p>

.05 。 三、討論 (一)操弄槍核 事件正負|生在心情量表(二)上的交互作用達顯著,且事件正負性在心情量表(二)上的主 要效果亦達顯著。此結果顯示,想像作業(回憶與寫作)能有效引起受試者正向或負向的心情。 而自我覺察對想像作業的效果有調整作用。 (二)在正/負向心情下,不同自我覺察狀態對助人意向的影響 從「答是題數」和「答是反應時間」來看,實驗結果顯示,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無主 要效果,心情與自我覺察在助人意向上沒有交互作用。研究者的假設未獲支持。然而,從操弄檢 核的結果來看,想像作業的心情操弄是有效的,且正負事件的想像與自我覺察有交互作用。會有 這種結果,研究者推測,可能是所呈現的與助人有關的句子,助人意涵太過明顯,受試者依社會 期許作答,而使各組的助人意向反應趨於接近。 研究者在實驗一的討論中|要疑,播放音樂時若有原因意涵,口J能會干擾心情的操弄。而實驗 二則發現無原因意涵的事件想像可以引起正負向心情。因此,研究者推測,若採用實驗一的操弄 方式,但不交代音樂播放的原因,仍將口J以有效引發正負向心情 o 在依變項的測量方面,實驗一、 二都未發現受試者在行為句的反應時間上有差異,而在實驗一,連署和義工參與的助人行為也無 差異,因此研究者懷疑,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行為是否有影響,和助人行為的種類有關。因此, 研究者在實驗三中,採用實驗一操弄心情的方式,不再交代音樂播放的原因。並且修改 Berkowitz (1 987)的方法以測量受試者的助人行為。研究者預期,這樣的改變應可看到心情與自我覺察對 助人行為的影響。 實驗三之研究假設如下:正向心情組的助人行為較負向心情組多;高自我覺察組的助人行為 較無自我覺察組多;在助人行為上,心情與自我覺察有交互作用。

(11)

一、方法

心情、自我覺醒、助人意向和行為

實驗三

· 349· (一)研究對象 實驗預試對象為台灣師大心輔系四年級學生,皆為自願參與,共8 名。預試內容和正式實驗 內容完全相同,以了解實驗流程需改進處。正式實驗對象為師大各系正修習教育心理學的一到四 年級學生,皆為自願參與者,共的人。扣除3 位無法操弄心情的受試者,剩下的人。男10 人, 女 30 人。隨機分派至4 組中。 (二)實驗設計 本實驗採 2 (自我覺察、無自我覺察)

x

2

(正向心情、負向心情) 二因子受試者間實驗設 計。依變項為受試者之實際助人行為。以一疊數據資料做為測量助人行為之工具。受試者須將各 頁之資料數據填寫在一份統計表中。 5 分鐘裡抄寫的格數愈多,表示受試者付出的努力程度愈多, 愈樂意助人。每抄寫一格,計得 1 分,拒絕協助者計為 O 分,分數愈高表示助人愈多。 (三)研究工具 1.鏡子、碼錶、音樂 與實驗一同。 2. 心情量表(三) 為心情操弄檢核工具。與實驗一使用的心情量表(一)相似,僅保留第一題: r 剛剛聽到的音 樂令我感到...J (不愉悅 1 至愉悅7)'並修改量表之說明。 3. 數據資料與統計表 數據資料與統計表是用以測量受試者之助人行為。本測量方法的設計主要參考 Berkowitz

( 1987 )

之研究加以改良,因每個人的計算能力有較大的差異性,故改變 Berkowitz 要求受試者 協助研究者計算數據資料的測量方式,改以請求受試者協助膳寫數據資料代替之。而受試者所填 之格數,即為其助人行為多寡之表現。 (四)實驗程序 本實驗採個別方式進行。受試者進入實驗室後就吋以清楚的聽到音樂聲,正向心情組的受試 者聆聽的是愉悅的音樂,而負向心情組的受試者聆聽的是吵雜、令人感到煩躁的音樂,播放音樂 的喇叭置放在受試者座位前的桌子上,各組音樂播放的音量皆是固定的。自我覺察組的受試者一 進入實驗室就定位後,便吋以清楚的看到正前方的鏡子與自己的臉部和胸部,無自我覺察組的受 試者則看不到鏡子與自己的鏡像。研究者讓曼試者相信,本研究是要瞭解學生的于眼協調能力。 解說完研究目的後,研究者要受試者畫圖 02 分鐘後,研究者離開實驗室,並在 5 分鐘後帶著 資料及統計表返回實驗室,收取圖畫,並關閉音樂。實驗者對受試者說本實驗已經完成,謝 謝你參與這項研究。在你離開前,吋以請你幫我一個忙嗎 ?J 受試者答應後,實驗者就對受試者說: 「我最近協助老師做研究,而老師剛剛臨時交代我整理一些資料,要我今天就整理好給他。但資 料太多我一個人來不及整理,可不口J以請你花一點時間幫忙我膳寫一些資料呢?實驗者說完, 待受試者答應後,就將數據資料與統計表交給受試者並解說抄寫的方式,接著告訴曼試者: r 我); 整理一下實驗資料,馬上就回來,如果你覺得累或有事情要辦,隨時口J以先離開。」

(12)

· 350 . 教育心理學報 實驗者在 5 分鐘後就返回實驗室,進行心情的操弄檢核,向受試者說明真實的實驗目的,並 感謝他的協助。本實驗流程共需 14-15 分鐘。

二、結果

(一)操弄槍核 各組受試者在心情量表(三)得分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如下。正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 M=

5.90' SD= .99

;無自我覺察組 M

=

6

.2

0 ' SD

=

.63 。負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 M=

3.50' SD=

1 .43; 無自我覺察組M=

2.30

'SD= 肘。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正負向音樂在心情量表(三) 上的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 ,

F

=

10

1.

77

'P

<

.001 。自我覺察在心情量表(三)上的主要效果未達 顯著 ,

F

=

2.08 ' P

>

.05 。正負向音樂與自我覺察在心情量表(三)上有交互作用 ,

F

=

5.77 ' P

<

.05 。 因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故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結果顯示,在正向心情下,高自我覺察 和無自我覺察沒有顯著差異 'F= 尉 'P> .05 。在負向心情下,高自我覺察和無自我覺察有顯著差 異 ,

F

=

5.74 '

P

<

.05 。此結果顯示,在負向心情組中,高自我覺察的心情明顯比無自我覺察的心 情好。在高自我覺察下,正向心情和負向心情有顯著差異 'F=

18.92

'P

<

.001 。在無自我覺察下, 正向心情和負向心情有顯著差異 ,

F

=

177.78 ' P

<

.001 。此結果顯示,不論在高/低自我覺察下, 正向心情組的心情都較負向心情組的心情好。

(二)在正/負向心情下,不同自我覺察狀態對助人行為的影響

正向心情組願意提供協助的人數,較負向心情組多 2 人。而正向心情組中,無自我覺察組願 意提供協助的人數最多。負向心情組中,高自我覺察組比無自我覺察組有較多受試者願意提供協 助。各組助人行為 (填寫的格數) 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如下。正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 M=

45.50' SD

=

19.03

;無自我覺察組 M

=

72.

30 'SD

=

14.57 。負向心情方面,高自我覺察組 M=49.00'

SD

=

2

1.2

0

;無自我覺察組 M=

29

.4

0

,

SD=

19.93 。各組受試者在助人行為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結果如下:在助人行為上,心情的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

'F= 10.妞 'P

<

.01 。在助人行為上,自我

覺察的主要效果未達顯著水準 ,

F

=

.37 ' P

>

.05 。在助人行為上,心情與自我覺察間的交互作用達 顯著水準 'F=15.15'p<.001 o 其交互作用如圖 1 、 2

所示。

(13)

心情、自我覺醒、助人意向和行為 . 351 . O 鈍 U仇U

72.

30

...---70

60

45.50

z-50 「

于丁

為 心

30

20

正向 J 心情 49.ω 負向 J心情 國高自我覺察 口無自我覺察 圖 l 心情與自我覺察在助人行為上的交互作用

80

72.

30

70

ω 助

人 50

I

49.00

行 為

40

30

20

高自我覺察 無自我覺察 圖 2 心情與自我覺察在助人行為上的交互作用 因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故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在正向心情下,高自我覺察和無自我覺 察有顯著差異 'F=

12.50 '

P

<

.01 。在負向心情下,高自我覺察和無自我覺察有顯著差異 'F=

4.54 '

p<

.05 。此結果顯示,在正向心情組中,高自我覺察的助人行為較無自我覺察的助人行為少;在負 向心情組中,高自我覺察的助人行為較無自我覺察的助人行為多。在高自我覺察下,正向心情和 負向心情沒有顯著差異'F=.15'p>.05。在無自我覺察下,正向心情和負向心情有顯著差異'F= 30.19'p<.001o此結果顯示,在無自我覺察組中,正向心情的助人行為較負向心情的助人行為多。

(14)

· 352 . 三、討論 教育心理學報 (一)心情對助人行為的影響:本實驗結果顯示,正向心情組的助人行為多於負向心情組。此結 果說明了愉快的音樂所引發的正向心情會增進助人行為,煩躁、討厭的音樂所引發的負向 心情會減少助人行為。研究者的預測得到支持。有學者

(Cialdini et a!.

,

1973) 認為暫時 的沮喪和悲傷會增進人們助人意願。本研究所引發的心情與 Cialdini 等人(

1973

)所引發的 的心情不同。因此,兩研究的結果不應視為矛盾。 (二)自我覺察對助人行為的影響.本研究預測:高自我覺察組的助人行為高於無自我覺察組。 雖然研究者在實驗中也確認了高自我覺察組的受試者有自我覺察後才離開,但研究結果卻 未發現高自我覺察組的助人行為較無自我覺察組多。此結果與 Berkow也 (198 7)的發現不 一致。不過,如前所述,

Berkowitz ( 1987

)在研究報告中並未詳細交代指導語及細節。所 以這樣的不一致是什麼因造成的,不容易解釋。研究者推測,本研究會發現自我覺察沒有 影響,可能是因為自我覺察和心情產生的交互作用,而使自我覺察沒有主要效果。 (三)心情與自我覺察的交互作用:前面提到,

Silvia

(2002b) 認為,當沒有給予受試者情緒強 度的標準時,高自我覺察會減損情緒的強度。研究者因此推測:若心情好壞是影響助人行 為的直接原因,則在高自我覺察狀態下,心情應無明顯差異,從而助人行為也有可能無差 異。而在無或低自我覺察狀態、下,即使有情緒標準'心情也不因標準而調整,因此正負向 心情組在心情上會有差異,在助人行為上也應該會有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心情與自我覺 察在助人行為上有交互作用。進一步分析的結果顯示,在有自我覺察狀態下,正向和負向 心情在助人行為上確沒有差異。而在無自我覺察狀態下,正向和負向心情在助人行為上有 差異。此結果正如研究者所預測,與Berkowitz

(1987 )

的發現不一致。不過,如前述, 研究者曾推論,在高自我覺察狀態下,心情應無明顯差異,從而助人行為也有可能無差異。 研究結果雖發現助人行為無差異,心情卻仍有差異。 Silvia (2002b) 認為,當沒有給予受 試者情緒強度的標準時,高自我覺察會減損情緒的強度。研究者發現確有減損現象:在自 我覺察組,正負向心情的平均數分別為 5.90 與 3.50 ;而在無自我覺察組,正負向心情的平 均數分別為 6.20 與 2.30 。但統計檢驗的結果仍顯示,不管在有自我覺察或無自我覺察正負 向心情都有顯著差異。易言之,在高自我覺察下,雖然正負向心情的平均數差異縮小了, 心情仍有顯著差異。為什麼心情對助人行為的影響會因自我覺察而減弱甚至消失,仍待進 一步的研究。

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探討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和助人行為的影響。一般說來,音樂應該會影響心情。 但從實驗一看來,受試者聽到音樂時若同時瞭解之所以有此音樂的原因,則音樂本身的正負恆的 影響可能喪失。實驗三和實驗三支持了這樣的看法。自我覺察的操弄似乎比較單純和直截了當。 在本研究各個實驗中,實驗者都確認受試者看到鏡子。在確認之後才離開實驗室。

(15)

心情、自我覺醒、助人意向和行為 · 353 . 實驗三發現,一般說來,助人行為在正向心情下多於負向心情。但心'I育與自我覺察有交互作 用。亦即,在無自我覺察狀態下,助人行為在正向心情下多於負向心情。有自我覺察時,則正負 向心情在助人行為上無差異。在本實驗中,助人行為的測量係讓受試者有機會抄寫數據資料。若 採取其他操作定義,是否有此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 正向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方興未艾,近年來頗受學者的重視。正向心理學涵蓋對樂 觀( optimism) 、希望 (hope) 、復原力( resilience) 、 {J、馳(flow) 、幸福感( well-being) 、快樂( happiness) 、

真誠( authenticity) 、寬恕

(

forgiveness) 、憐憫( compassion) 、愛 (love) 、創造力(

creativity)

等正向情緒的探討(

Snyder

&

Lopez

,

2002) 。助人本身就具有正向的意義,且在助人行為的過程

中可能包含了憐憫、愛等的情緒成分,在助人後則可能感到快樂或幸福。因此,助人意向與助人 行為,應該也是正向心理學中重要的課題。 學校教育的本質是使人為善,因此,助人教育在學校中一直是品德教育中重要的一環。有一 些增加助人行為的方法,例如,在學校課程中,加入同理心的訓練,使學生較能感同身受;提供 學生各種校內外的服務機會,使學生在服務中體會到助人的樂趣;以及在學生表現出適當的助人 行為時,給予鼓勵嘉獎等,這些都是教師們可以使用於助人教育的策略。本研究發現正向心情會 增加助人行為,而負向心情會減少助人行為。除此之外,還有那些方式可以增進助人的意願和行 為,值得進一步研究。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的受試者女性占多數,男性人數較少,但以往的研究顯示,助人者的性別不影響助 人決定,其行為表現也無顯著差異(蘇清守,

1990)

,故本研究暫不探討助人之性別差異。 未來的研究若能討論性別變項對助人的影響,.pJ使此方面研究更加完整充實。 (二)本研究之受試者全為大學生,而大學生與其它年齡層之助人行為反應是否相同,有待其它 研究進行驗證。 (三)本研究依循過去實驗研究的習慣,未對測量工具進行信效度考驗o 將來若能考驗測量工具 的信效度,應口J使研究更臻完備。 三、研究建議 (一)實驗一、實驗二利用SuperLab 呈現行為旬,測量反應時間,日的在測量助人意向,未發現 各組有差異 O 此結果可能表示,行為旬的選擇很重要。例如,如前所述,若行為句助人的 意涵太過明顯,則受試者的反應會受到社會期許性的影響,以致各組無法顯示差異。但也 有可能是反應時間和助人意向的關係比較複雜。有待進一步研究。 (二)本研究發現心情與自我覺察在助人行為上有交互作用,但尚未解答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 意向會產生何種影響。未來的研究應口J改變助人意向的測量方式,再進行有關的研究,以 釐清心情和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的影響。在助人行為方面,自我覺察與心情透過何種機制 影響助人行為,也值得進一步研究G

(16)

· 354· 教育心理學報 (三)本研究操弄自我覺察的方式是看鏡子。事實上,引起自我覺察方式尚有許多種類,觀看鏡 子只是其中一種。未來研究不妨嘗試其他引起自我覺察的方法,探討其他自我覺察的方式 是否也能調整心情,影響助人行為。 (四)本研究中操弄的正向心情為愉快的心情,負向心情為煩躁厭惡(實驗一和實驗三)與悲 傷(實驗二)。以往的研究中,多半是針對愉快和悲傷的心情探討。而本研究以煩躁、厭 惡的心情為探討主題,發現煩躁、厭惡的心情會減少人們的助人行為。未來可嘗試以其他 類型的心情對助人的影響進行研究,使此額研究更加多元。 (五)傳統助人行為的研究較少注意到行為意向的問題。理性行動理論認為,行為意向可以預測 一個人的行為 (Fishbein

&

Ajz凹, 1975) 。因此,未來在助人行為的研究上,也許應該有更 多的研究考慮助人意向和助人行為的關連。 (六)研究者在實驗一用連署和義工參與的方式測量助人行為,發現結果各組的反應型態幾乎一 致,而實驗三用協助填寫數字的方式進行測量,則發現各組有差異。此結果可能表示某些 助人行為較易受實驗操弄的影響,有些則不受實驗操弄影響。至於心情與自我覺察會對那 些助人行為產生影響,有待將來的研究進行驗證。 (七)本研究著重在實驗測量。如果能在實驗後進行較深入的訪問,進一步詢問受試者助人或不 助人的原因與動機,將更有助於助人行為的研究。

參考文獻

鄭麗鳳 (2002) :園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 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 O 賴敏慧 (2002) :園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 修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瑞玉(

1998)

: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

11 '

105-140 。 蘇清守(

1990)

: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教育心理學報,口,

99-118

0

Aderman

,

D. (1972). Elation

,

depression

,

and hel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24

,

91-10

1.

Berkowitz

, L. (1

983). Aversively stimulated aggress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8

,

1135-1144.

Berkowi妞,

L.

(1987). Mood

,

selιawareness,

and willingness to hel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52(4)

,

721-729.

Berkowi妞,

L.,

&

Connor

,

W. H. (1966). Success

,

failure

,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4

,

664-669.

Brockner

,

J叮 Hjelle,

L.,

&

Plant

,

R. W. (1985). Self-focused attention

,

self-esteem

,

and the experience of

state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仰,刃, 425-434.

Carver

,

C. S.

(1

979). A cybernetic model of self-atten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17)

"8Z£-£Z£

'(17).c :zt 甘0lolf :Jlsd

IV!

:J

0Sf

oIVU

.1IIO[

alf

.1

.

JOIAB4;}q

~u~dp月 UOpOO 山JO P;}Jj;};}月 l

"(L86

I)

"S

"d

"洹可Of .τZI 卜 I-I刊 I‘ 9 叮f pUB' 呎正』岫 o山 3叫 U!I戶 BIυJ;}l 防E 山JO 正l!刑!I !q!SS;}::l::l B'p 泊 ;}JJ \f"(ω 8L6I ο)" '1'd 也 JB了X 哇可守 F‘'"ιL 叭《呵 4‘司刑 JB 叫l口:)'"立互

"l

'J 泊3叫司 l 戶B4S ‘'"叭"V'U;}S 呵

I

88£-閥 E‘ (£)1

Z

'!f2

0101plsd/VPOS

pUV

l1

i!/vuOS

.1

ad

fo/VU

.1

1

1O[

"SS;}UPU!

'1

pUB

S;}月 00:):~U!dp 月

UO

pOO~~U~P;}J

JO

P;}JJ互 "(ZL6 I)

"d

"d‘u1八月有 'I'"則 V‘ U;}日I

"IO£-176Z

'H

'!f2

0/01plsd/VPOS

pUVlmVUOS

.1

adfO

/VU

.1

110[

"SS;}

::l::l

nsJO

M.Oj~ 山JB M. ;}月l

:SJ;}4l0

0l

SUO!PB;}J

P閩、。!lU ;}n B ';}Jn

I!BJ

SS;}

::l::l

ns

.

(OL6

I) "則 "V

'U;}SI

"ZZ~-17I~‘ ~f '!f2

0/0

1j:JI1

"Sd

/VpoS

pUV

N!/VUOS

.1

adfO

/VU

.1

110[

"S

M.

;}U

S叫 E山 SM. ;}U ;}月l: 四IB 山JO

JO!AB4;}q

lBUOSJ;}ru;}lU!

U!

U0

!l

BWJOJU!

jB!

::l

OSUOU

pUB

jB!

::l

OSJO

P;}JJ;}

;}月l

"(LL6

I) "H‘ U~;}lSWOH守'"'1

'J;}

'1::l

n

l

'oS 法BM. °IIOH

"LZ9-£Z9

If

'!C3句 0lf:Jlsd /vluaω dOfd tla

σ

"W訂閱 jB

pUB

'UO!SS;}J~~B‘ P;}llV﹒(~的I)":) 'jBq;}!S守‘﹒圳市 !JJBH

"0171-£

£1

'(Z)91

'sl.1oda~ UO!JV:J!Un ωlU O;)

"JO!AB4;}q

UBl!JB山 BS pOO~

pUB

~UmUJs

:JO!AB4;}q

~U!dp月 uo~U!j! 山S

JO

SP;}JP;}月 l

"(£O

OZ)

"V-W

‘I!

BD

;}a有 '1'"N ‘u;}n~;}nD

"LO£-66Z

(Z)9L

'!C3

0/0lf

:J

lsdpa!/ddv

fo/VU

.1 1 1O["'1

JO

M.

lBSJO!AB4;}q

jB!

::l

OSOJdUO

POOUJ

;}A!l ~sod

JOSP;}JJ3

:l!叫 JO

;}lBlS

.

(166

1)

"W"f浴缸 O;}D

'LLL-99L

(£kL

'!C3%1j:J

lSd/vpoS

puvlmvuos

.1

adfo

/vu

.1

no["JO!AB4;}q

jB!

::l

oSOJd

EιU;}JPj!中 pUB ‘SS;}U;}JB M.B 寸pS ‘SBW;} 月::lS-JPS

jB!

::l

OSOJd

.

(866

I) "f‘ SnUBW::l則可 'I "M.

'AqsBN

"M. ~U!山 OJ丑

'80Z-66I

6

'!C3%1j:J

lSd/vpoS

pa

!f

ddv

fo

/VU

.1

110[

"ss;}ujnJdp月的 u;}nu: u!

UB

::l

pUB

.. • SWJB月 2月 1叫::l !snw ﹒(6 的I) ''1 'Zl!M. 0'l J;}日有 'I ,.~

'P;}!J

.:l

"A;}IS;}M. -UOS!PPV:VW ‘~U!PB;} lI

"lf

:J.1

vasa

.1

pUV

l.l

oalfJoJ

uo!pnp0

.1

1U!uv

:.10μ vlfaq

pUV

UO!luaJU!

'apn

l!l

lVJa!/a

E!

"(~L6 I)

"I

'U;}Z!V守'"叫‘u1呵呵 SI主 當;}Jd 訂閱;}PB ::lV ﹒司JOλ M.;}N

·ssaUa

.1

VMv

.!i

as

a凡 !pa!qo

fo

l.l

oa

1jl

V

.

(ZL6

I)

''1

'1I‘punj 耳::l1且有 'I

'·s

JBAna

"6ZZI-OZZI ‘~Z ‘的Id llnE! I位 %1j:JlSd

/V!

:J

0S

puv

lJ!f

vuos

.1

ad

"SS;}UP;}JJO

::l

JO

SpJBpUBlS

~U!~UB4::l

JO

Jps

~U!~UB4:)

:s;}!

::l

uBd;}J

::l

s!p

pJBpU官lS

Jps

JOJ

sU0

!l

nq!JnB

j官 SnB::l pu官 SS;}U;}JBM. B-JpS ;}A!P;}內 o

"(666

1)

'N

'!UBM. j官1 有'I 'oS ‘I官 Ana '~ZZ-IZZ

'L6

'!C3

%lf

:J

lsd/vposf

o/vu

.1

no[a

1j.1 'spoo山 P;}::l叩u1 正IIB!Jop!d

JO

u0

!l::l

unJ

BSB

JO!A官 4;}q~u!dpH "(~L6 I)

"D

'J;}~unw 守'"圳、I!;}lSJ;}UUOa '"互‘U!;}lSJ;}UUOa '9~6I-L176I 之f 証'jj %lf:J lsd

/vpoSpuv

N!/vuos

.1

ad

fo

/vu

.1

no[

'UBl!JB叫它 S

;}U!4suns

;}4l

:JO!A叫 ;}q~u!dj 叫pUB

'pOOUJ'J;}4l

B ;}

M.

"(6L6

I) '1I "叫‘山B4~u!uun:) '9I~-ZO~‘6 '!C3

%lf

:J

lsd/v

!:J

0S/vlUa

lU!.1

adxgfo

/vu

.1

no[

﹒山S!UOP;}4

JOJ;}SB

::l

V

:UJS!nJ lj官 pU官 UOISS;}~SU它也﹒ (£L6 I)

'3'f

'lU;}::lu !J九零"'1'S 災中官a

"S

"~'!U!P 戶口 '~BJl ;}A-J;}~u!JdS :刑。 λ M.;}N

·uo!JV/

n'ii

a

.1-.!i

aspuv

UO!JualW.(

I8

.

~~£

.

~卦日主侮l鑫 Y箱、吾國哥哥在主田、學 VJ'

(18)

· 356 . 教育心理學報

Ka

llgren

,

C.

A叮 Reno ,

R. R.

,

& Cialdini

,

R. B. (2000). A focus theory ofnormative conduct:

Wh

en norms

do and do not affect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26

,

1002-1012.

Ki

m

, 1.,

Kwak

, K.,

Chang

, G.,

& Yang

,

J. (1998). Rock music and

Korean adolescen

t'

s antisocial

behavio

r.

Practitioners and Teachers

,

106

,

14-18.

Magnan

,

R. E.

,

&

Hinsz

,

V.

B.

(2005). Mood

,

gender

,

and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risk-taking advice for

other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紗', 33(1), 1-10.

Mathews

,

K. E.

,

&

Canon

, L.

K. (1975). Environmental noise level as a determinant ofhelping behaviour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缸, 32, 571-5 77.

Mayer

,

E S.

,

Duval

,

S.

,

Holtz

,

R.

,

&

Bowman

,

C. (1985). Self-focus

,

helping request salience

,

felt

responsibility

,

and helping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11

,

133-144.

North

,

A.

c.,

Tarrant

,

M.

,

&

Hargreaves

,

D. J. (2004). The effects of music on helping behavior: A field

stud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

r,

36(2)

,

266-275.

Rosenhan

,

D.

L.,

Underwood

,

B.

,

& Moore

,

B. (1974). Affect moderates self-gratification and altruism.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30

,

546-552

Schacht缸,鼠,

&

Singer

,

J. E. (1962). Cognitive

,

social

,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emotional state.

Psychological Review

,

69

,

379-399.

Scheier

,

M. 巨,

&

Carver

,

C. S. (1977).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 Attraction

,

repulsion

,

elation

,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刃, 625-636.

Scheier

,

M. E

,

&

Carver

,

C. S. (1983). Self-directed attention and the comparison of self with standards.

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19

,

205-222.

Silvia

,

P. J. (2002a). Self-awareness and the regulation of emotional intensity.

Selfand

ldenti紗,人 3-10 Silv悶,

P.

1.

(2002b). Self-awareness and emotional intensity.

Cognition and Emotion

,

16(2)

,

195-216.

Snyder

,

C. R.

,

&

Lopez

,

S. J. (Eds.). (2002).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

S. E.

,

Peplau

, L. A.,

&

Sears

,

D. O. (1997).

Social psychology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Hal

l.

Underwood

, 8.,

Berenson

,

J. E

,

Berenson

,

R.

,

Cheng

, K.,

Wilson

,

D.

,

Kulik. J.

,

Moore

,

G且,

& Wenzel

, G.

(1977). Attention

,

negative affect

,

and altruism: An ecological valid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3

,

54-58.

Veitch

,

R.

,

DeWood

,

R.

,

& Bosko

, K.

(1977). Radio news broadcasts: Their effects on interpersonal

helping.

Sociometry

,

40

,

383-386

收稿日期: 2009 年 10 月 13 日 一稿修訂日期: 2010 年 03 月 16 日

(19)

心情、自我覺醒、助人意向和行為

· 357·

二稿修訂日期: 2010 年 04 月 26 日 三稿修訂日期: 2010 年的月 31 日 接受刊登日期: 2010 年的月 31 日

(20)

· 358 . 教育心理學報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2010

,

42(2)

,

339-358

National Taiwan Nonnal University

,

Tai闕,Taiwan

,

R.O.C

The Effects of Mood and Objective Self-Awareness on

Helping Intention and Helping Behavior

Fan-YuYang

Wen-JerChang

Dep訂值lent

of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Taiwan Nonnal University

l

nu nU LU 戶UPU -也 S 且ULU 0. 也

gH

n'

位HL 山 頂恥卜江 心 G m 沮 CLA U LH QJ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ood and objective self-awareness on the helping intent and

explicit helping behavior.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3 experiments. In Experiment I,a 2 x 4 factorial design with two

variations in mood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four types ofselιawareness(high

,

low

,

no

,

and inteffilpted) wasemploy巴d.

Mood variations were induced with music.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helping intent and helping behavior (signing a

petition and working as a volunteer). No main effects or interactione仟eetswere found. In Experiment 2,mood was induced

through a recall task. A 2 x 2 factorial design with 2 mood states (happy and sad) and 2selιawarenesslevels (high and low)

was used.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s the intent to help another. Neither main effects nor interaction effect was found from the

results of a two-way ANOYA. In Experiment 3

,

mood was induced with music used in Experiment I. But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measured differently. The numbers of characters the subjects agreed to write for the experimenter as help was operationalized as the degree of helping behavior. A 2 x 2 factorial design with 2 mood stat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2 self-awareness levels (awareness and no awareness) was used. ANOYA revealed main effects for mood states and

self-awareness. The interaction of mood and self-awareness was also found - thedi叮叮ent effects of mood on helping

behavior were found only in no self-awareness conditi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依據主計總處公布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隨國內疫情趨向和 緩,再加上政府對勞工紓困及協助就業措施亦逐漸發揮成效,109 年 10 月就業人數為 1,151 萬人,較上月增加 6

二、本校於報名表中對於學生資料之蒐集,係為學生成績計算、資料整理及報 到作業等招生作業之必要程序,並作為後續資料統計及學生報到註冊作業

二、本校於報名表中對於學生資料之蒐集,係為學生成績計算、資料整理及報 到作業等招生作業之必要程序,並作為後續資料統計及學生報到註冊作業

三、補助額度:每人每學期最高補助6,000元。但 就讀之私立幼兒園或互助教保服 務中心實際收費較低者,依實際

假設我們的觀察資料是美國自 1790 至 1990 年(以 10 年為一單位)的 總人口,此資料可由載入檔案 census.mat 得到,如下:. &gt;&gt; load census.mat

一、成績計算:以術科實作及面試之原始分數計算,術科實作成績佔 70%,面試成績佔 30% (術 科實作原始分數*70%+面試原始分數*30%,分數四捨五入至小數點第 2

不受實際開訓人數多寡影響,但開訓當日或遞補期限截止日實際開訓人 數未達 26 人者,助教費用應予全額減列,廠商無需提供助教協助教學

• 受供養⾧者人口比率上 升。就業人士要承受額 外的負擔, 以資助增加 的⾧者人數及更多的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