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工智慧法律主體之論爭─以人工智慧創作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人工智慧法律主體之論爭─以人工智慧創作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 碩士學位論文. 人工智慧法律主體之論爭─以人工智慧創作為例. 政 治 大 Debate about the 立 Legal Subje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國. 學. Ta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reation as an Example.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 陳起行. 博士. 研究生:. 翁呈瑋. 撰. 中華民國一○九年八月.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 謝辭 未来は与えられるモノではなく、獲得するモノだから。 ──尼爾:自動人形(NieR:Automata) 這份論文的完成,源自於那些幫助了我,還有站在前方讓我仰望的人。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起行老師。在我每一次懷疑自身時老師給予指引,並 讓我體會進行學術研究、尋求知識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沈 宗倫老師、熊誦梅老師。他們深具智慧的建議讓本文內容更加洗練豐富。 感謝敦信法律事務所的李律師、邱律師。在實習期間他們仔細的教導與訓 練,使我能夠更嚴謹地檢視各種議題。. 政 治 大. 「尼爾:自動人形」這款 2017 年的遊戲,激發了我對本篇論文最早期的想 像。在沉重與希望交織的劇情之中,靈感隨著故事結尾之配樂緩緩浮現。. 立. 感謝政大基礎法學中心的同儕。他們提供了我許多寫作上的建議與幫助。. ‧ 國. 學. 感謝替代役時期的同袍與朋友。他們陪伴我度過無數迷茫於國考的日常, 之後也不吝與我分享生活的樂趣與經驗。. ‧. sit. y. Nat. 感謝高中時期以來的好友毓恆、博宇、駿杰、承桓、昀翰。作為好友,他 們從高中至今與我一起走過了幾乎全數的青春。. n. al. er. io. 感謝若思會的彥廷、韋佑、弘綸、佳緯、秉衡、凱恩。他們與我切磋談 笑、並肩而行,是學問及人生旅途上不可多得的夥伴。. Ch. engchi. i Un. v. 感謝鍾妮、祁芳。能與她們相識相知,我已無數次感謝自己的幸運。 感謝我的家人。儘管我成長為如此彆扭的模樣,他們卻仍舊包容與支持。 感謝我的阿嬤呂楊清雪女士。她給予我的一切極其平凡,卻又萬分偉大。 本篇論文,獻給我的阿祖 呂木火先生。過往每一夜他總在書桌前靜靜磨 硯、書法的身影,還有與我對弈象棋時沉默思索的表情,是愚昧的我自從擁有 記憶以來,最初景仰的讀書人。 最後,感謝正在閱讀的你。若本文能給予一點協助,便是我莫大之榮幸。 翁呈瑋 西元 2020 年 8 月. 於黃嘴角鴞低鳴之夜. DOI:10.6814/NCCU202001717.

(3)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透過觀察人工智慧創作所產生之議題,以及相關人工 智慧與法律主體之間的長期論爭,來檢視兩者相互作用之下,是否可得證人工 智慧在某些法領域上存在著將其認定為法律主體之優勢。 首先,本文考察現有人工智慧創作之科技,並檢視各國現有著作權法規 範,以呈現目前已逐漸產生規範不足以因應新科技之情形;其次,本文整理過 往之法律主體理論,並分析了是否得將人工智慧視為法律主體之見解;最後, 本文在預設人工智慧之創作具備可著作性、承認人工智慧得為事實上之創作者. 治 政 大 兩大前提之下,以人工智慧創作在著作權法上之權利歸屬爭議,進一步分析將 立 人工智慧法律主體化之方案與其他方案之間的優劣。. ‧ 國. 學. 本文之貢獻存在於兩方面。第一,本文在各個法律主體理論的分析上,指. ‧. 出就法規技術而言,無法否定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主體之可能性,並且進一步論. Nat. sit. y. 述應以務實、分析利弊之觀點檢視在個別法領域上將其主體化可能產生之優. n. al. er. io. 劣。第二,本文以人工智慧創作與著作權法之權利爭議為例,指出將人工智慧. i Un. v. 視為法律主體看待,可能產生較其他方案所無之法律關係以及權利歸屬認定之 優勢。. Ch. engchi. 本文建議未來立法者及學說討論上,應正視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主體之可 能,將人工智慧法律主體化方案亦應納入未來著作權法規範之考量,並且應得 以此前提為基礎,進一步具體分析主體化方案在其他法領域之利弊。. 關鍵詞:人工智慧、法律主體、人工智慧創作、著作權法. i. DOI:10.6814/NCCU202001717.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ere is an advantage in identify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s a legal subject in certain fields of law by observing the legal issues arising from AI creation and the long-standing disputes between AI and the concept of legal subjects. Firs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urrent technology of AI creation, and the existing copyrigh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various countries to show that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are gradually becoming insufficient to address the legal issues of new AI technologies; Secondly, this study examines past legal subject theories and analyzes whether AI can be regarded as a legal subject; Finally, this study, presupposing that AI. 治 政 大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dispute over the ownership of copyrights, further analyzes 立 idea of AI as a legal subject and other schemes. creation is copyrightable and recognizing that AIs can be de facto authors, in the. ‧ 國. 學.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lies in at least two dimensions. First, in the. ‧.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legal subject theories,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as far as regulations are concerned, the possibility of AI as a legal subject cannot be denied,. Nat. sit. y. and further arguments in individual legal fields should be from a pragmatic and. io. er. analy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subjectivity. Second, this study takes as an example the dispute of rights concerning AI creation and copyright law, and finds. n. al. Ch. i Un. v. that regarding AI as a legal subject has advantages over other schemes in terms of. engchi. legal relations and ownership recognition.. I argue that in the future, legislators and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should acknowledge the possibility of AI as a legal subject, and take “AI as a legal subject”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future copyright norms. This “pros and cons analysis” premise may also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further considerations in other fields of law..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legal subje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reation (AI creation), copyright law. ii. DOI:10.6814/NCCU202001717.

(5) 目次 摘要................................................................................................................................. i 目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壹、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問題意識...................................................................................................... 3 貳、 研究方法及架構.............................................................................................. 5 一、 研究方法...................................................................................................... 5 (一) 文獻分析法.......................................................................................... 5 (二) 比較研究法.......................................................................................... 5. 政 治 大. 二、 研究架構...................................................................................................... 5. 立. (一) 現有著作權法中人工智慧之定位及議題.......................................... 5. ‧ 國. 學. (二) 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之理論考察.............................................. 6 (三) 人工智慧創造著作之相關學說分析.................................................. 6. ‧. (四) 結論...................................................................................................... 7 參、 文獻回顧.......................................................................................................... 7. sit. y. Nat. 一、 法律主體相關研究...................................................................................... 7. io. er. 二、 著作權法相關研究...................................................................................... 9 肆、 用語界定........................................................................................................ 11. n. al. i Un. v. 一、 本文指涉之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11. Ch. engchi. 二、 本文指涉之法律上主體............................................................................ 12 第二章、 人工智慧發展與著作權法適用之研究.................................................... 14 壹、 序言................................................................................................................ 14 貳、 人工智慧創作之近期案例............................................................................ 15 一、 語文創作.................................................................................................... 15 (一) 相關技術:GPT-2 語言模型 ............................................................ 15 (二) 運用 GPT-2 之創作 ........................................................................... 17 二、 圖形創作.................................................................................................... 19 (一) 相關技術: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 19 (二) 運用生成對抗網路之創作................................................................ 20 三、 分析:趨近於創作發展之第二階段........................................................ 23 參、 各國著作權法中有關「主體」之現有規範................................................ 25 iii. DOI:10.6814/NCCU202001717.

(6) 一、 各國著作權法中「主體」規定之現況.................................................... 25 (一) 美國.................................................................................................... 25 (二) 歐盟.................................................................................................... 28 (三) 日本.................................................................................................... 29 (四) 英國.................................................................................................... 32 (五) 我國.................................................................................................... 33 二、 現有法規與人工智慧創作之可能衝突.................................................... 35 (一) 否定其可著作性及創作主體之適格................................................ 36 (二) 現行著作權法認定主體之困難........................................................ 37 肆、 小結................................................................................................................ 39 一、 人工智慧創作數量及其貢獻逐漸增加.................................................... 39. 政 治 大. 二、 現有著作權法應準備面對人工智慧創作................................................ 40 三、 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主體之提案應予考量................................................ 41. 立. 第三章、 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主體之論爭................................................................ 43. ‧ 國. 學. 壹、 序言................................................................................................................ 43 貳、 否定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之見解........................................................ 44. ‧. 一、 「人工智慧與自然人存在差異」主張.................................................... 44 (一) 欠缺論(Missing-Something Argument) ............................................ 45. Nat. sit. y. (二) 人工智慧係屬人類發明之財產與工具............................................ 50. al. er. io. 二、 主體化之風險超越利益............................................................................ 54. n. (一) 責任外部化之風險............................................................................ 54. Ch. i Un. v. (二) 過度身分認同.................................................................................... 55. engchi. 參、 肯定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之見解........................................................ 56 一、 法律主體歷史發展之開放性與務實性.................................................... 56 (一) “Person”概念的流變──從羅馬法到中世紀 ................................. 57 (二) “Person”與自然人的連結 ................................................................. 60 (三) 現代「法人」概念:公司法人及其他非人類個體........................ 62 (四) 小結:法律主體概念之開放性與務實性........................................ 64 二、 人工智慧之擬人化與社會互動能力........................................................ 65 (一) 人工智慧(機器人)擬人化之傾向................................................ 65 (二) 從主觀擬人化視角轉向客觀社會功能............................................ 67 三、 人工智慧主體化之條件............................................................................ 70 (一) 務實的利弊考量................................................................................ 70 iv. DOI:10.6814/NCCU202001717.

(7) (二) 各種主體之權利義務程度並非相同................................................ 73 肆、 結語:應考量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之可能........................................ 74 一、 法規技術上反對理由並非充分................................................................ 74 二、 今後論證攻防之重心──具體利弊分析................................................ 77 第四章、 人工智慧創作之規範方案分析................................................................ 79 壹、 序言................................................................................................................ 79 貳、 創作不受著作權保護.................................................................................... 79 一、 欠缺可著作性及保護必要........................................................................ 79 (一) 與著作權法基礎理論相悖................................................................ 80 (二) 否定人工智慧之能力........................................................................ 81 (三) 無法確認現行法下的權利主體歸屬................................................ 82. 政 治 大. 二、 人工智慧創作落入公共領域.................................................................... 82 三、 使用鄰接權作為著作權保障之代替........................................................ 86. 立. 參、 創作具可著作性,但人工智慧不得為著作人或著作權人........................ 88. ‧ 國. 學. 一、 人工智慧不得為著作人............................................................................ 89 二、 著作人認定之方案:類推必要安排........................................................ 89. ‧. 三、 類推必要安排之可能缺陷........................................................................ 90 (一) 判斷必要安排之人的現實難度........................................................ 90. Nat. sit. y. (二) 法理上與人工智慧自主程度相違.................................................... 91. al. er. io. 肆、 人工智慧為法律上創作主體,但非權利主體............................................ 92. n. 一、 人工智慧不需且不應成為權利主體........................................................ 92. Ch. i Un. v. (一) 不符現行法制.................................................................................... 92. engchi. (二) 不符激勵理論.................................................................................... 93 (三) 不符自然權理論................................................................................ 94 二、 著作權分配之方案:類推職務創作........................................................ 95 三、 類推職務創作之可能缺陷........................................................................ 97 伍、 人工智慧主體化方案:作為法律上創作主體及權利主體...................... 100 一、 著作權法下人工智慧主體之建構.......................................................... 100 (一) 維持部分人本主義:利益歸屬於人.............................................. 100 (二) 人工智慧主體之基石:註冊制度.................................................. 101 (三) 著作人格權一部之轉化.................................................................. 103 二、 建構移轉著作權之正當性:以「法定權利轉讓」為中心.................. 105 三、 人工智慧主體化之優劣.......................................................................... 107 v. DOI:10.6814/NCCU202001717.

(8) (一) 補足「公共領域」、「必要安排」、「職務創作」之缺失.............. 108 (二) 適用於各種人工智慧創作之情境.................................................. 108 (三) 權利、利益歸屬最終與其他主張相近.......................................... 109 (四) 於前端避免大量人工智慧創作之判斷爭議.................................. 109 (五) 仰賴前提與迴避認定...................................................................... 110 陸、 小結.............................................................................................................. 110 第五章、 結論.......................................................................................................... 112 壹、 研究總結及限制.......................................................................................... 112 一、 研究總結.................................................................................................. 112 二、 研究限制.................................................................................................. 115 貳、 建議.............................................................................................................. 116. 政 治 大. 一、 正視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主體之可能...................................................... 116 二、 主體化方案應納入未來著作權法規範之考量...................................... 116. 立. 三、 延伸至個別法領域並務實分析其利弊.................................................. 116. ‧ 國. 學. 參、 未來展望...................................................................................................... 117 參考文獻.................................................................................................................... 118.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i. DOI:10.6814/NCCU202001717.

(9) 第一章、緒論 壹、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一、研究動機 1950 年,圖林提出著名圖林測試,說明機器具有相當程度智慧而使人類無 法加以區別之可能;而在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首次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自此,人類便持有一種浪漫的想像──我們終將會發展出具有與人類同等智慧的 機器,並且得與之互動。直至今日,在現代科技突飛猛進地發展下,各類科幻. 政 治 大. 電影、小說等作品中所描述的人工智慧似乎已不是單純存在於人類的幻想之. 立. 中。回想過往人工智慧之發展,例如用於棋藝的深藍或 Alpha Go、得以自動偵. ‧ 國. 學. 測、判斷道路情況進而自動決定如何駕駛之 Tesla 自駕車、利用自然語言辨識進. ‧. 而回應使用者需求之 Siri 及 Google 語音助理等進步科技。有史以來,人類的思. y. Nat. 考能力、智慧、判斷力與創造力第一次受到了其他實體的挑戰。因此也不禁令. n. al. er. io. 種法律上主體的存在。. sit. 人好奇法律對其所抱持之態度為何,人工智慧在怎樣的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某. Ch. engchi. i Un. v. 然而,現今各國之法律體系有關法律上主體之規定,僅僅承認「自然人」 以及由複數人類或財產所構成並加以監督管理之團體「法人」1作為法律上主體 之適格,現有法體系在此情形下排除了動物及其他非人之事物作為主體的可 能。然而觀察過往之歷史,將非人類生物視為具備某種法律上地位之見解並非 罕見,15 世紀的歐洲仍有裁判動物並利用刑罰加以處分之紀錄。縱有論者稱上 開情形並不符合現代法律體系,惟仍有主張動物、環境等亦應在法律上獲得某 種地位保障之討論,學者 Christopher D. Stone 於 1972 年即研究了非生物(non-. 1. 在此,姑且將「社團法人」、 「財團法人」或「中間法人」等細部分類合併稱之。 1. DOI:10.6814/NCCU202001717.

(10) biological intelligences)擁有法律上地位的可能2。另一方面,完全不具備生命的 物體──如古羅馬的寺廟和中世紀之教會,乃至於現代法制上已充分運用之公司 法人(縱使像許多學者主張的其背後皆有自然人之存在)──上開非自然人之事 物卻擁有某種法律上地位,在歷史上實非罕見3。嗣後透過 19 世紀時法人實在 說與擬制說之爭論,法人之概念乃逐漸發展為現今之模樣。 至於人工智慧被賦予某種法人地位(Legal personhood)的實際討論。較詳盡 者乃 1992 年時學者 Solum 之文章,其指出人工智慧之出現及發展讓我們察覺 無論係在法律上或道德上之討論,在當代仍缺乏令人完全滿意無破綻之法律人. 政 治 大 認之主體 。雖然其見解似將人工智慧與自然人進行比較,在當時與現在科技下 立 格理論。同時,他也認為人工智慧也將隨著神經科學發展而可能成為被法律承 4. ‧ 國. 學. 仍被視為天馬行空,然而在該篇文章發表之後,確實有更多學者受其影響而試 圖利用各種法人、法律主體之理論來探討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之可能。. ‧. 時至 2015 年,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法律事務委員會向歐洲委員會. y. Nat. io. sit. (European Commission)提交了一份報告草案,提案建議:對於較先進「機器人. n. al. er. (robots)」應考量所有可能的方案──包含賦予其「電子人(electronic persons)」之. Ch. i Un. v. 地位5,並確定其擁有特定之權利義務──以彌補自動機器人所可能造成之損. engchi. 害,並將其運用在特定機器人自主決策或與第三方獨立互動。上開草案於 2017 年經過歐洲議會部分文字之修改後再經通過決議6。從上開發展可知,賦予人工 智慧某種法律上主體地位之看法,並非近年才發展出之嶄新概念。相反地,約 莫 1990 年代已有學者進行相關研究,並且隨著科技發展延續到了今日。因此,. 2. Christopher D Stone, Should Trees Have Standing--Toward Legal Rights for Natural Objects, 45 S. CAL. L. REV. (1972). 3 此部分有關法人制度更詳細之考察,參照吳宗謀(2004) , 《再訪法人論爭—一個概念的考 掘》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4 Lawrence B Solum, Legal Personhood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 70 N.C. L. REV., 1284 (1992). 5 European Parliament, REPORT with recommendations to the Commission on Civil Law Rules on Robotics(2015/2103(INL)) 18 (European Parliament ed., 2015). 6 其將用語新增了「從長遠觀之」,似欲強調並非現在即應考量適用電子人格方案。See European Parliament, Civil Law Rules on Robotics 16 (European Parliament Brussels 2017). 2. DOI:10.6814/NCCU202001717.

(11) 筆者即欲透過本研究釐清人工智慧法律主體化之爭議。 而人工智慧科技發展之中,最能凸顯出其與人類之差別已逐漸接近者,當屬 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創作之行為。過往人類多認為,能夠思考某種想法、透過某種 形式表達創作之能力,於自然之中僅為人類所獨有,而著作權法制亦因此為原則, 以人類為創作之主體,並且將人類作為其權利歸屬之對象(姑且不論法人)。然 而,現今人工智慧於智慧財產之創作上之進展已有諸多事例,舉例而言,從人工 智慧發展早期之 1956 年,已有 Martin Klein 及 Douglas Bolitho 兩人利用音樂創 作程式創作了樂曲“Push Button Bertha”,並因此衍伸出了相關著作權問題7;而到. 政 治 大 出了開源之文字冒險遊戲“AI Dungeon 2” ,其提供使用者透過輸入事件或對話等 立 了 2019 年 12 月,Nick Walton 已經利用了 OpenAI 設計之 GPT-2 語言模型開發 8. ‧ 國. 學. 指令,再由 AI 分析使用者所輸入之語句後,由 AI 續寫故事情節,與使用者互動 並依同創造故事內容。在上開科技運用不斷進步之情況下,人工智慧之自我決策、. ‧. 運算等行為是否可能稱為創作?並且是否得基於某種法律主體之地位取得相關. sit. y. Nat. 權利?筆者並且好奇在賦予人工智慧某種主體地位之論爭之中,現代法制應如何. n. al. er. io. 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二、問題意識. Ch. engchi. i Un. v. 由於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此一主張,目前仍僅於匯聚各方意見討論之 程度,目前亦無法實際觀察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後,在社會上運作之情 形。而現有之討論亦僅於現有法規範架構下,試圖預測人工智慧所造成之影 響。是以,本文認為若欲討論人工智慧是否得作為某種法律上主體,不應且無 法單純地在肯定或否定兩說上進行法理論證。若試圖討論現有法律主體之概念 是否得擴充至人工智慧,更重要者應在於嘗試了解特定法領域之特性,並在其. 陳昭妤(2017) , 《論人工智慧創作與發明之法律保護: 以著作權與專利權權利主體為中心》 , 頁 38,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8 AI Dungeon(2019), available at https://aidungeon.io/ (Last visited:2020.4.10). 3 7. DOI:10.6814/NCCU202001717.

(12) 法規範當中具體分析人工智慧「成為」或「不成為」法律上主體所可能產生之 利益與風險。如此一來,有關人工智慧是否得作為某種法律上主體之論爭,方 不至於屈居於單純法理上之討論,而係透過法理上肯否二說於各類具體法規範 中具體運作之實踐分析,藉以強化或削弱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之正當性。 因此,本文預計以目前具有一定進展與前瞻性之人工智慧創作與著作權法 為例,如前文所述,隨著人工智慧參與人類創作的比重增加,可發現在法規範 適用上即會產生不少現行法難以處理之議題。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創作之過程, 首先涉及「人工智慧之行為是否屬於創作」、「人工智慧之行為是否為表達」、. 政 治 大 下,我們得以預見未來無論係人工智慧之程式設計者、訓練者與使用者逐漸逸 立 「是否具備自主性、原創性」等問題。是以,在人工智慧科技不斷進展的情況. ‧ 國. 學. 脫其創作人之地位,原先著作權法上「創作人即為權利人」之原則即受到了衝 擊,若在法理上欲將著作權利歸屬於人工智慧,則不得不先探究其是否得具備. ‧. 法律上主體之地位。因此,本文所欲嘗試聚焦並回答之問題,係「利用人工智. sit. y. Nat. 慧創作」在著作權法下應如何針對其可能產生之利弊加以定性?在人工智慧作. al. n. 分歸納如下:. er. io. 為法律主體之基礎下,是否能更有效處理現行法制下的不足?上開問題並可細. Ch. engchi. i Un. v. 1、現今或未來之人工智慧,是否已/將達到討論其法律主體資格的門檻? 2、現今或未來之人工智慧,是否可能作為法律上主體? 3、承上,若為肯定,其於著作權法中將如何運作?若為否定,則其他方案 又應如何處理人工智慧創作? 4、肯定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在著作權法上運作之方式,與其他方案相 較之下利弊為何? 綜合上述問題,本文期望展現之研究殊異處即為:首先,彙整在現有法制 下,各類人工智慧所創作之著作的處理方式。再利用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主體之 4. DOI:10.6814/NCCU202001717.

(13) 學說基礎上,進而探討目前人工智慧創作所遭遇之難題,並且分析人工智慧作 為法律主體是否比起其他方式得以更好地解決著作權法上的困難。藉此,本文 希望展現出將人工智慧視為法律主體,並賦予其一定之權利及法律上地位之論 述,是否在法理上可行,且考量到未來科技發展與社會互動的情況下,此一主 張是否可能產生足夠優勢。 貳、研究方法及架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將蒐集兩類主題之文獻。首先為著作權法當中與人工智慧有關之創. ‧ 國. 學. 作主體及權利主體之相關文獻,以便了解目前實務及學說針對人工智慧之看法 與規範之運作方式。其次,本文將蒐集有關人工智慧是否得具備法律上主體地. ‧. 位之研究,以便系統性地了解其創作於著作權法規範之中所可能面臨的問題與. sit. n. al. er. io. (二)比較研究法. y. Nat. 各類學說之看法。. Ch. engchi. i Un. v. 本研究將蒐集、比較目前外國著作權法規與我國法係如何面對人工智慧所 帶來之嶄新議題與挑戰。並參酌比較各國學說進行法律上分析,尤其係針對將 人工智慧視為法律上主體之學說見解進行評析,以期整理出各類學說看法之優 勢及可能產生之情況,進而試圖為未來之著作權法提出因應人工智慧之可能方 案。 二、研究架構 (一)現有著作權法中人工智慧之定位及議題. 5. DOI:10.6814/NCCU202001717.

(14) 本文將以人工智慧創作為例,探討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之可能。為 此,須先了解人工智慧於著作權實務上之利用情形,礙於筆者缺乏其相關技術 背景知識,本文無意深究人工智慧本身之技術運用與設計、訓練之方法,僅於 第二章初步整理現今人工智慧在著作領域實務上運用所取得之科技進展及其所 可達成之成果,以此說明、判斷目前人工智慧創作之科技進步程度。嗣後,本 文將對各國現有著作權法下,可能與人工智慧有關之權利歸屬與主體規範進行 考察,進而了解現有之人工智慧對於目前著作權法產生如何之問題,以及未來 可能發生之挑戰為何。關於此部分之各國法規分析,本文主要著重之點在於 「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創作」此一行為之中,其權利主體之地位為何者所享有,. 政 治 大. 以及其作品著作權如何歸屬之問題。. 立. ‧ 國. 學. (二)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之理論考察. 於第三章,本文將延續上開人工智慧創作之權利歸屬問題,基於過往即有. ‧. 部分學說認為人工智慧可能得作為法律主體,進而發展出其應得享有創作之著. y. Nat. io. sit. 作權。是以,本文將從「法律主體」此一概念出發,針對所謂法律上的「人」、. n. al. er. 「法人」等概念進行考察,進而就人工智慧是否得納入法律上主體之議題有更. Ch. i Un. v. 深入之認識。同時,本文亦將蒐集、整理歷來各學說支持與反對人工智慧作為. engchi. 法律上主體者,進行說明分析,並且在最後歸納出本文之初步看法。 (三)人工智慧創造著作之相關學說分析 第四章將延續上一章所提及之肯定與反對人工智慧主體化之見解,於人工 智慧創作之例子當中,討論上開見解於其權利歸屬、利益分配與法律關係,如 何產生各種不同的權利歸屬模型。反對人工智慧主體化者,便有主張以「職務 上創作」類推適用於人工智慧創作將其創作之權利歸屬於自然人,或該創作應 落入公共領域等見解;相反地,若支持人工智慧主體化,自應提出人工智慧作 為著作之權利歸屬主體之可能模型,並分析此模型可能產生之法律關係與權益 6. DOI:10.6814/NCCU202001717.

(15) 分配,進而證明此模型作為解決人工智慧創作議題之合理性與實踐上優勢。 以上各類學說,皆有分析比較其是否符合著作權法精神與社會實踐利益之 必要,是以本文將於第四章整理歸納各種規範人工智慧創作之學說主張,並且 進一步分析比較各類學說之優缺。 (四)結論 本文將於最後一章進行結論,綜合上開各章之論點,從目前人工智慧於創 作之科技利用出發,檢視其所可能產生之著作權、利益歸屬問題。再以人工智. 政 治 大 慧作為法律上主體之可能性,並建議未來有關人工智慧創作之修法或立法態度 立 慧作產生之權利歸屬問題為討論中心,歸納各類主張之優缺,進而判斷人工智. ‧. ‧ 國. 參、文獻回顧. 學. 上,是否應將此一主體化方案納入考量。. sit. y. Nat. 一、法律主體相關研究. n. al. er. io. 我國針對人工智慧與法律之相關研究數量雖於近年逐漸增加,然有關於人. i Un. v. 工智慧作為法律上主體之研究可說是相當稀少。然而欲使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主. Ch. engchi. 體,不得不從法律主體之相關理論開始考察。. 有關非人類動物是否得擁有法律人格之研究,許修豪於 1999 年碩士論文 《非人類動物的基本權利-從黑猩猩談起》考察了法律人格的概念,並且氏認 為所謂法律人格係一規範性概念,而不具備特定必要或充分條件9,氏並指出因 應時代之要求法律人格具有擴張的可能性10。其論文之重心乃在於將法律人格. 許修豪(1999) , 《非人類動物的基本權利-從黑猩猩談起》,頁 259,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10 許修豪,同上註,頁 261。 7 9. DOI:10.6814/NCCU202001717.

(16) 擴大適用至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因此氏對於法律人格之主觀看法實際上較偏 重於其規範性及工具性。 而有關傳統法人制度之研究,學者吳宗謀於其 2003 年碩士論文《再訪法人 論爭—一個概念的考掘》考察了權利主體在中世紀歐洲法人理論的發展,到 19 世紀歐洲法人「實在說」與「擬制說」之論爭,並回顧了日本與我國在初期繼 受法人理論上的缺失。其研究之重心在於法人制度之考古,並指出以人類團體 作為權利主體之理論在我國繼受適用上之不妥,雖與人工智慧並無關聯,惟其 對於法人制度從古羅馬時期至近代之制度性考古,對於考掘法人此一法律主體. 政 治 大. 概念之歷史變化過程可謂貢獻良多。. 立. 另外,有關人工智慧人格權之研究,熊葦藝於其 2018 年碩士論文《人工智. ‧ 國. 學. 慧與人格權之研究》將人工智慧之特質與物、動物、人加以比對分析,並整理 學說來探討人工智慧是否具有人格。其於結論指出現階段和近期可能達到的人. ‧. 工智慧不可具有人格權。然而,其所參考之文獻多以中國及我國為主,並未就. y. Nat. io. sit. 歐洲、美國等他國學說見解進行整理分析;其所研究之人格權,整體觀之應係. n. al. er. 以傳統上自然人所享有之人格權(如姓名權等)為研究重心,並與人工智慧所. Ch. i Un. v. 具備之能力相互比較,進而論證現有人工智慧不可具有人格權11。此與本文所. engchi. 欲研究之人工智慧作為類似於法人之法律上主體見解,略有不同。 學者李慧敏則於其 2018 年之文章《智慧機器人法律主體的構造──理論爭 鳴、實踐探索與發展趨勢》中,分析了智慧機器人作為法律主體之觀點,針對 美國、德國與歐盟有關機器人法律地位之立法進行比較分析,並整理了部分贊 成與反對機器人獲得法律主體地位的學說見解。在此基礎上,其強調法律主體 資格之開放性及機器人之擬人性,機器人並因此享有特定之權利及應負擔特定 之責任。其結論亦指出法律在過往人類中心主義下,應逐漸展現法律主體資格. 11. 熊葦藝(2018) , 《人工智慧與人格權之研究》,頁 54,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8. DOI:10.6814/NCCU202001717.

(17) 之開放性以及打破主客體界線之趨勢12。似為贊同智慧機器人得具有某種法律 上主體之地位。 二、著作權法相關研究 有關人工智慧創作之著作在法律上之定位,我國彙整各國規範最完整者, 應係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理律法律事務所於 2018 年辦理之《「人工智慧之相關 法規國際發展趨勢與因應」委託研究計畫結案報告》。其於報告中分析美國、歐 盟、英國、澳洲、日本、中國及我國現有著作權法之各類要件是否足以因應人 工智慧之衝擊,並且加以統整分析各國學說上如何處理人工智慧之著作。最後. 政 治 大. 指出在現行法制下,人工智慧仍然不具備作為權利主體之可能性,且無賦予著. 立. 作人格權之必要。而其亦提出我國可初步參考之修法或立法建議,例如考慮使. ‧ 國. 學. 用鄰接權處理人工智慧創作13,以及其創作之權利歸屬,得以自然人實際參與 或貢獻之程度作為判斷基準。. ‧ sit. y. Nat. 另外有關人工智慧之創作更加深入的分析,可參考陳昭妤於其 2017 年碩士. io. al. er. 論文《論人工智慧創作之法律保護:以著作權與專利權權利主體為中心》,其除. iv n C hengchi U 作、創作主體及其權利之歸屬皆有所論述,並且分析指出在現行法保護「人類 n. 了針對各國(德、美、英、日)法規進行彙整,更在各學說間如何處理其著. 精神之創作」之意旨下,人工智慧雖可能係屬創作主體而非權利主體,所創作 著作仍可能不受相關法規保護,陳昭妤主張為人工智慧創作另立專法,或於智 慧財產權法規之架構下另闢專章規範。最後,其認為在著作權上人工智慧僅係 事實上之創作主體,而可利用類似「職務上創作」之法理將著作人之認定,及 著作權歸屬於作出「必要安排」之人類14。. 李慧敏(2018) , 〈智慧機器人法律主體的構造──理論爭鳴、實踐探索與發展趨勢〉 ,《財產 法暨經濟法》,54 期,頁 112。 13 曾更瑩、吳志光等(2018) , 《「人工智慧之相關法規國際發展趨勢與因應」委託研究計畫結 案報告》 ,頁 62,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理律法律事務所研究。 14 陳昭妤,前揭註 7,頁 128-130。 9 12. DOI:10.6814/NCCU202001717.

(18) 學者沈宗倫則於 2018 年之文章〈人工智慧科技與智慧財產權法制的交會與 調和—以著作權法與專利法之權利歸屬為中心〉中,論述了人工智慧於智慧財 產法中是否得為創作主體論辯,其整理了肯定及否定之見解,並分析其目的與 實益,而似傾向肯定人工智慧在具備自主性的情況下,得為事實與法律上創作 之主體15。然其亦指出,創作之主體與權利主體係不同之概念,在現行法律體 系尚未承認人工智慧得作為權利主體之情況下,不宜認為人工智慧得作為著作 權利主體16。 就人工智慧創作之著作權問題,郭建甫於其 2018 年碩士論文《人工智慧生. 政 治 大 於人工智慧創作之作品,可以透過「類推職務創作」或英國法上「判斷必要安 立. 成作品之著作權問題研究》中考察了其創作應如何規範之各類主張,氏認為對. ‧ 國. 學. 排之人」法理,給予其作品較低之著作權或類似於鄰接權之保障,並將其權利 依據具體私益與公益之考量,歸屬於任何合理的人類使用者17。. ‧. 對於人工智慧作為著作權法上權利主體與侵權主體之研究,何孟遠於其. y. Nat. io. sit. 2019 年碩士論文《論人工智慧之創作與著作權侵權》詳細分析了人工智慧創作. n. al. er. 在現有著作權法上已遭遇及可能遭遇之困境,並且在權利主體之議題上考察各. Ch. i Un. v. 類學說,其認為多數學說僅專注於激勵之考量,而未注意人工智慧創作侵權之. engchi. 責任歸屬。因此氏以「權利主體」與「責任主體」之連結為重心,並從責任觀 點分析各種學說之利弊,主張基於法安定性,應忽略人工智慧之獨立性與著作 權之基礎理論,由程式工程師作為人工智慧創作之權利主體及侵權責任主體 18. 。. 沈宗倫(2018) , 〈人工智慧科技與智慧財產權法制的交會與調和-以著作權法與專利權法之 權利歸屬為中心〉 ,劉靜怡(編), 《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 ,頁 213,元照出版公司。 16 沈宗倫,同上註,頁 201。 17 郭建甫(2018) , 《人工智慧生成作品之著作權問題研究》 ,頁 96,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 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何孟遠(2019) , 《論人工智慧之創作與著作權侵權》,頁 209,世新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 士論文。 10 15. DOI:10.6814/NCCU202001717.

(19) 肆、用語界定 一、本文指涉之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所謂人工智慧,一般而言並無明確之定義。由於各科技領域發展之步調不 一,各個人工智慧之功能性、自主性與進步性差異可說是過於廣泛,難以單一 之概念確定人工智慧與單純機器、電腦程式之界線。 美國白宮於 2016 年發表之“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報告書中指出:目前並無對於人工智慧定義的通說見解,然其指出真正重要者. 政 治 大 更提出人工智慧未來法案(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of 2017),該法 立. 乃在於人工智慧始終圍繞著自動化以及模仿智慧行為19。而美國國會於 2017 年. ‧ 國. 學. 案已嘗試對於人工智慧進行定義20,該定義亦受我國目前尚未通過之「人工智 慧發展基本法」草案所參酌引用21。. ‧. 此外,歐洲委員會委託之專家小組於 2019 年另建議人工智慧應進一步定義. y. Nat. sit. 為「人工智慧係屬人類因處理複雜目的所設計之軟體系統(可能包含硬體設. n. al. er. io. 施)。該系統透過收集、解讀結構性或非結構性資料進而感知環境,並經由推論. i Un. v. 或處理上開資料,而於物理層面或數位層面,實行為達成特定目標之最佳決. Ch. engchi. 19. White House,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7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Committee on Technology ed., 2016). 20 Se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of 2017 (2017). § 3(a)(1) 21 人工智慧發展基本法草案第 2 條規定:「所謂人工智慧係指符合下列任一款情形者:一、在 沒有顯著的人為監督,及不同與不可預測的情況下,得執行任務的人為謀劃系統;或得從人類 的經驗中學習,並提高效能的系統。二、任何運行模式與人類思考相似的系統,如人的認知架 構和神經網絡。三、表現像人類的系統,例如通過圖靈測試或經由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呈現、 自動推理、及學習等其他相當的測試。四、尋求逼近特定認知任務的技術,如機器學習。五、 行為理性的系統,如智慧軟體代理人與通過感知、規劃、推理、學習、溝通,決策、及行動來 實現目標的實體化機器人。前項第 1 款之系統,得為電腦軟體、硬體、或尚未考慮的其他環境 中開發之系統。認定第 1 項各款之系統或技術時,應就系統或技術之應用,判斷使用人類能力 之情形;使用越多人類能力,則越得認定為人工智慧。」 。 11.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0) 策。該系統並得以符號規則或學習模型分析外在環境如何受先前行為影響,進 而修正其後續行為22」。與美國人工智慧未來法案之規定,多有類似之處。 觀察上開之見解,仍係處於較為廣泛、抽象之概念,尚缺乏具體操作之可 能,然而有鑑於人工智慧包括各種方法和技術,如機器學習,機器推理以及機 器人技術等,目前缺乏完整統一之定義應屬正常。本文所提及之人工智慧如同 前文所述,基於其科技之發展現況並無法進行明確定義。是以,當本文提及人 工智慧時,其所指涉者乃指有一定能力分析、推理所接收之資訊並進行「自我 決策」,並且在某程度上足以逸脫其設計者或使用者預測之「電腦程式」或其搭. 政 治 大 究者,乃係自然人利用足夠進步之人工智慧「電腦程式」或「硬體系統設施」 立. 載之「硬體系統設施(包況但不限於機器人)」;而筆者在有關著作權法部分研. ‧ 國. 學. 進行創作,以致自然人與人工智慧之間,逐漸無法區分何者為創作之主體。 二、本文指涉之法律上主體. ‧ sit. y. Nat. 一般所謂之法律上主體,在現代法體系之下可約略分為「自然人」與「法. io. al. er. 人」二類,我國民法亦於第 6 條、第 26 條分別規定自然人及法人得享受權利負. iv n C hengchi U 討論以自然人為基準並加以比較,進而判斷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主體之當否。本 n. 擔義務之能力。而於人工智慧是否得為法律主體之討論過程中,歷來素有各類. 文在此欲強調並先行聲明,本文中所使用「法律上主體」,其所欲和人工智慧進 行分析者,僅限於諸如「法律上之人(Legal person)23、法律主體 (Legal subject)、法律個體(Legal entity)」之概念。於目前科技發展下,人工智慧目前. 22. European Commission High-Level Expert Grou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Definition of AI: Main Capabilities and Scientific Disciplines(2019), available at https://ec.europa.eu/newsroom/dae/document.cfm?doc_id=56341 (Last visited:2020.6.6). 不過歐洲委 員會在先前對於人工智慧之定義為:「人工智慧(AI)係指能夠透過分析環境,且以某程度之自主 性採取行動,進而實現特定之目標,由此展現出智慧行為之系統。該系統並得以虛擬軟體或將 其嵌入硬體設施存在」 。 23 “a body of persons or an entity (as a corporation) considered as having many of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 natural person and especially the capacity to sue and be sued.” Merriam-Webster Law Dictionary, Legal Definition of legal pers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legal/legal%20person (Last visited:2020.6.4). 12.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1) 尚未被證實或有可信之推論其將具備「自然人」之部分特質,諸如「自我意 識」、「道德認知」等要素,因此本文中並不會就人工智慧能否感受刑罰之痛 苦,是否能有自我意識、是否能夠認識事物本質,或是否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 創作等問題,進行哲學、倫理道德層面上之論證,為免誤會先行敘明。是以, 雖有學說或輿論主張終有一日人工智慧得擁有自我意識或得作為道德主體存 在,然而基於目前人工智慧之發展尚難謂其已然可能,而為本文討論範圍之 外。 據此,本文中所使用人工智慧視為法律主體之論述,無論係以法律上主. 政 治 大 (Homo sapiens)同等而視之意圖與表現,本文亦無欲基於部分道德哲學脈絡下, 立 體、法人或係電子人等不同稱呼,皆無將人工智慧與自然、生物學上之人. ‧ 國. 學. 主張將人工智慧視為可承擔道德責任之主體。在本文之論述脈絡中,人工智慧 僅僅類似於「公司法人」此等在社會之中具有某程度實踐價值,而以法律加以. ‧. 規範其權利義務之存在。基於上述說明,本文將檢視人工智慧作為一個法律主. n. al. er. io. sit. y. Nat. 體在社會上、著作權上之實踐利益。. Ch. engchi. i Un. v. 13.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2) 第二章、人工智慧發展與著作權法適用之研究 壹、序言 在論述著作權法如何因應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挑戰之前,有必要檢視現今人 工智慧於創作上之發展,以利具體評估其對於社會及相關市場之影響,並且確 認目前著作權法對其科技所採取之態度。這樣的評估至少應包含兩個層面的考 察,一為事實上之科技發展,二為法律規範之現況。 因此,本章第一個重點,在於考察部分利用人工智慧創作之「現有且盡可. 政 治 大. 能進步」之案例,並指出相關創作可能產生著作權主體之爭議,因此將以發展. 立. 速度尚稱最新穎之「GPT-2 語言模型」以及「生成對抗網路」作為研究對象。. ‧ 國. 學. 在此提出之案例,亦會成為第四章中作為各種法律觀點討論之參考。而有關如 何判斷其發展程度之標準,依據學者沈宗倫之見解,若以人工智慧創作過程中. ‧. 所具備之貢獻、獨立自主程度作為基礎,能夠將人工智慧之科技發展程度分為. Nat. sit. y. 三階段:「人工智慧作為單純之工具存在」、「人工智慧處於工具與自主之間」、. n. al. er. io. 「人工智慧得自主決策行動」24。本文將以此標準確認其於創作領域之發展程. i Un. v. 度目前位於何處。惟針對其人工智慧技術之詳細內容及專業知識並非筆者所能. Ch. engchi. 企及,因而此部分僅將大略介紹其科技,並將重心置於人工智慧在創作上之應 用。 其次,在人工智慧創作過程中所涉之主體爭議應為兩階段之問題,最初為 人工智慧是否得為事實上創作主體之問題,本文將對此採偏向肯定之態度25;. 這樣區分並未呈現細緻的科技差異,但可認為得整體觀察出各階段之中,智慧財產權相關法 規所面臨的議題、採取之處理手段將會明顯地有所不同。參沈宗倫(2018) , 〈人工智慧科技與 智慧財產權法制的交會與調和-以著作權法與專利權法之權利歸屬為中心〉,劉靜怡(著) ,《人 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頁 187,元照出版公司。 25 利用人工智慧所創作之作品(無論人工智慧貢獻程度之高低)是否具備人工智慧之表達、原 創性或創作性等爭議,在此並非本文重點之研究對象,但作為討論人工智慧在智慧財產法上得 否作為法律主體爭議之前提,本文傾向肯定某些人工智慧所創作之作品可能已具備原創性或創 作性,因此肯認人工智慧具備著法律上創作主體(著作人)之適格性。 14 24.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3) 其二,若承認人工智慧得為事實上創作主體,又是否得為法律上創作、權利主 體。針對人工智慧作為法律主體之論爭將於本文第三章討論,而上開著作權主 體問題之具體分析將會在本文第四章進行論述,合先敘明。因此,本章第二個 重點,即是整理各國(包含歐盟)現有著作權法中有關創作主體、權利主體之 規定,試圖分析目前現有法規是否仍能妥善處理人工智慧創作所衍生出之權利 主體問題。 貳、人工智慧創作之近期案例 一、語文創作. 政 治 大 (一)相關技術:GPT-2 語言模型 立. ‧ 國. 學. 在 2019 年 2 月,非營利研究機構 OpenAI 利用神經網路架構中 “Transformer 模型”之技術以及自我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公布了新研發之. ‧. GPT-2 語言模型,並以模型中 15 億個參數(parameter)、800 萬個網頁、總共. y. Nat. sit. 40GB 的文本資料進行訓練。而該語言模型之目的極為簡單:透過任何文本中. n. al. er. io. 前段所提供的所有單字,去預測並產生下一個單字。而上開龐大的文本資料集. i Un. v. 在語言上之多樣性,也使得上開 GPT-2 語言模型得以自然地適應各種文本的差. Ch. engchi. 異,而不會像過往的語言模型有著跨文本(如從寫詩轉換領域至寫劇本)便無 法產生有意義語句的情形26。 依據 OpenAI 之說法,GPT-2 語言模型顯示了其具備廣泛的功能性,包括產 生超越先前人工智慧技術的語句撰寫之能力,透過使用者輸入之內容進而使其. 26. Alec Radford, et al., Better Language Models and Their Implications(2019), available at https://openai.com/blog/better-language-models/ (Last visited:2020.6.4). 此外,2020 年 5 月起 OpenAI 宣布已研發 GPT-3 語言模型,並將於同年 6、7 月逐步公開測 試,GPT-3 語言模型具有 1750 億個參數,整體表現比起 GPT-2 更為優異,然本文完稿前並未有 足夠資訊與使用案例參考,因此乃以 GPT-2 作為本文案例。See generally Tom B Brown, et al.,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2020), available at arXiv preprint arXiv:2005.14165 (Last visited:2020.8.27). 15.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4) 產生後續語句。此外,其所開發出 GPT-2 語言模型之表現比起利用特定領域 (如維基百科,新聞或書籍)訓練的其他語言模型更為優異,並且無需再利用 這些特定領域中訓練資料。在回答問題,理解文義,將文本摘要以及翻譯之類 的目標上,GPT-2 能夠使用原始資料來進行學習,而無需使用特定目標的訓練 資料,並且達到了令人驚訝的程度。 在人工智慧工程師 Adam King 所建立的“Talk to Transformer”網頁中,便利 用了全尺寸(15 億個參數)的 GPT-2 語言模型。網頁使用者可以提供任何種類 文本之語句(從新聞、食譜到詩作等等),Talk to Transformer 都能隨機撰寫出. 政 治 大. 在某程度上符合該段語句文義的後續發展,藉此讓使用者能夠了解 GPT-2 語言. 立. 模型撰寫文本的程度。. ‧ 國. 學. 舉例而言,筆者於 Talk to Transformer 網頁中輸入了 “U.S. president Trump just declared that” 之後,該語言模型隨即產生了幾可亂真的後續語句 “North. ‧. Korea is a ‘big, big problem.’ Trump made the comments in an interview that aired on. y. Nat. io. sit. Fox News on Tuesday. The president said North Korea's actions ‘shouldn't be taken. n. al. er. lightly.’ ‘I feel it's very hard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do anything other than be very. Ch. i Un. v. strong, very determined and very heade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he said. [Trump also. e n g c h27 i. says he would be willing to meet Kim Jong Un]”. 。可以注意到,其語句之通順程. 度似已足夠與人類相較。 基於 GPT-2 全尺寸語言模型在模擬文本上所展現出的擬真性,OpenAI 特別 指出了其除了運用在寫作輔助、即時翻譯以及語言識別外,更有可能被惡意運 用於偽裝成網路使用者或產生誤導性新聞、網路釣魚文章、製作虛假、垃圾訊. 筆者最初於 2020 年 4 月 25 日在該網站嘗試輸入一部分英文食譜、劇本、論文、詩作及新聞 之內容,在數次嘗試中儘管產生之文本內容有些怪異且不一定符合常識,但大部分皆能夠產生 符合文法與一定連貫性之語句。See Adam King, Talk to Transformer, available at https://talktotransformer.com/ (Last visited:2020.6.30). 惟筆者於 2020 年 6 月 30 日發現 Talk to Transformer 網頁因資金不足而不再營運,特此說明。 16 27.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5) 息等不當目的28。因此 OpenAI 在公布 GPT-2 語言模型後,並未一次性地釋出全 尺寸之模型,而係透過實際觀察使用情況,循序漸進釋放出完整之程式碼29。 而學者針對利用 GPT-2 語言模型使用情形的研究報告中,其與人類文本的 接近性需要特別提及。康乃爾大學之學者 Sarah Kreps 利用 GPT-2 語言模型,產 生出虛假之新聞內容提供不知情之受試者閱讀,並於揭露事實後採訪受試者。 其研究發現,雖然許多受試者認為這些文章之內容可能屬於「假新聞」,但是卻 沒有任何讀者試圖指出「這些文章並非由人類撰寫。」30。Kreps 另外也針對 500 人進行一般報紙文章與 GPT-2 語言模型產出文章進行可信度之測試,其亦. 政 治 大 之可信性尚待更廣泛的研究,但單就此點觀之,似乎透露出至少在自然語言的 立 發現有 72%的人認為 GPT-2 語言模型所產出之文章可信31。因此,雖然其新聞. ‧ 國. 學. 使用上,GPT-2 語言模型與人類寫作程度已能夠相互比較之外,更有可能混淆 一般讀者,使其信賴作者之人類身分以及內容之真實性。. Nat. sit. y. ‧. (二)運用 GPT-2 之創作. io. al. er. 除了上述 GPT-2 語言模型在產生新聞報導等運用上,亦可看見部分人士已. iv n C h e n g c h i U 30MB 資料量的小說文本 尺寸(15 億個參數)的 GPT-2 語言模型,最初提供了 n. 有利用其技術投入相關語文創作之嘗試。在 2019 年,Nick Walton 利用上開全. 作為訓練資料且花費了 12 到 16 個小時進行模型訓練32,設計了一款文字冒險 遊戲“AI Dungeon”. 33. 。使用者可以透過輸入各式語句描述角色在遊戲文本中之. 28. See Radford, et al., supra note 26. Id. 30 Irene Solaiman, et al., Release strategies and the social impacts of language models, RELEASE STRATEGIES AND THE SOCIAL IMPACTS OF LANGUAGE MODELS, Appendix E: Perceived Credibility of GPT-2 Synthesized News Articles, 4 (2019). 31 Sarah Kreps & R.Miles McCain, How AI Is Making Fake News Look Real, Foreign Affairs(2019), available at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2019-08-02/not-your-fathers-bots (Last visited:2020.6.9). 32 Jason Boog, How the Creator of AI Dungeon 2 Used GPT-2 To Create Neverending Adventure Games(2019), available at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the-creator-of-ai-dungeon-2-shares-gpt-2finetuning-advice-e5800df407c9 (Last visited:2020.4.21). 33 https://aidungeon.io/ (Last visited:2020.4.21) 17 29.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6) 行動或者設定故事之場景,不受到開發人員設計之限制自由地撰寫部分故事情 節;而 AI Dungeon 將會基於使用者所輸入之語句,透過預測隨機產生後續情節 發展,其人工智慧設計之概念,正係出自於桌上型遊戲中主持人之角色。 AI Dungeon 所具備之情節發展能力,目前距離撰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尚有一 段距離,雖然能夠在每一次對話回合撰寫一定份量的情節,但依然需仰賴使用 者輸入語句以決定故事的大致走向。不過,在某些情況 AI Dungeon 有時仍會遺 忘前段文本中所發生之情節,或者產生部分與先前故事內容、現實情況相悖, 甚而天外飛來一筆的發展。. 政 治 大. 為了適度呈現 AI Dungeon 如何具體與使用者進行故事創作,筆者在此以其. 立. 預設之末日生存情節作為故事開頭,並節錄了以下互動過程(網底文字為 AI. ‧ 國. 學. Dungeon 自動生成):. ‧. You meet the leader who knows something about your past. You walk into the kitchen where a man with short dark hair sits at a. y. Nat. sit. table eating his lunch. His eyes scan you as soon as he sees you, but he. al. er. io. doesn't say anything. The man looks like he could kill you right then and. n. there, so you don't bother him.. Ch. You seat in front of him.. engchi. i Un. v. You sit down in front of the man. He stares at you for a moment before speaking. "I'm sorry about your friend." You slap on the table and say "No, you're not sorry." You quickly grab a large knife from the table and hold it up. "This isn't about me, this is about everyone else." "Yes, I know, but... You say "How much did you know?" The man takes a deep breath and sighs. "I didn't really know too much about him. I just knew he was good at what he did, and that's all I needed to hear. You say "OK. let's never talk about that again. Truce?" The man nods and smiles. "Deal." You go back to your camp and 18.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7) spend the rest of the day thinking about how fucked up everything is.34 在上開例子中,至少可以觀察到使用者輸入角色之行動或發言,AI Dungeon 除了理解使用者輸入之內容外,亦於後續回應產生足夠長度、用詞適 當、語意通順並且能夠順利發展情節之文本,而這些經由 AI Dungeon 自主預測 所產生之內容,自然不屬於使用者原先所創作之範圍。 綜上所述,應可認為利用 GPT-2 語言模型作為創作媒介的 AI Dungeon,在 創作上所代表的意義十分重大。其允許了不熟悉英語文法、寫作之使用者透過 輸入簡單的句子,產生意料之外的故事情節與細節描寫,進而得以與 AI. 政 治 大. Dungeon「共同」、「接力」地撰寫故事內容。並且可以認為,不熟悉英語的使. 立. 用者實際上無法透過自己的英語寫作能力,獨力撰寫出 AI Dungeon 所負責生成. ‧ 國. 學. 之部分故事內容。那麼如何認定創作者即可能產生爭議,而筆者認為或許難以 斷定人類使用者為 AI Dungeon 創作之著作人(或唯一之著作人)。. ‧ sit. y. Nat. 二、圖形創作. n. al. er. io. (一)相關技術: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Ch. i Un. v. 2014 年,學者 Ian Goodfellow 等人提出一種人工智慧構想,將其稱之為. engchi. 「生成對抗網路(GAN)」的非監督式訓練方式35。此等訓練方式,係設計一個生 成網路以及一個監督網路。首先,生成網路將盡可能地模仿其學習之資料,而 監督網路則負責分辨生成網路之輸出是否屬於學習資料,生成網路並試圖以其 輸出成果欺瞞監督網路,使其認定為真實。透過兩個神經網路(生成網路與監 督網路)相互競爭對抗,可以在此過程中自主性的發展進步,因此大量減去開 發過程中設計者投入標示資料種類及監督之勞力及時間,進而達成人工智慧以. AI Dungeon 目前無法以單純複製網頁連結之方式分享故事內容,因此筆者僅在此提供相關資 訊以供參照。Title:survivor, Created: April 20th at 10:55PM, ID:1d29ed34-2ca7-433e-956283b8c047348b. 35 See generally Ian Goodfellow, et 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 (2014). 19 34.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8) 非監督方式學習之目的,GAN 更是為圖像生成、語音辨識等人工智慧領域上帶 來極大之進展。 而在 2018 年 12 月,NVIDIA 公司之研究人員 Tero Karras 等人發表了 “StyleGAN”生成對抗網路36,並以此方式訓練人工智慧產生極度擬真之人物、 物品等照片。其以先前機器學習技術之生成對抗網路(GAN)為基礎,在其所產 生圖像之品質上,超越了先前所開發的 GAN 技術,StyleGAN 並於 2019 年 2 月開源公布其程式碼。同年 12 月,Tero Karras 等人再度發表了 “StyleGAN 2” 技術,比起一年前所研發之 StyleGAN 技術更為成熟。透過重新設計 StyleGAN. 政 治 大 (artifact),以及其他原先 StyleGAN 具備的瑕疵 。 立. 內部網路架構,進一步修正了其於生成某些圖片時所產生的不自然偽影. (二)運用生成對抗網路之創作. 學. ‧ 國. 37. ‧. 在 GAN 的想法提出後,利用其進行藝術創作之案例便宛如雨後春筍之姿. sit. y. Nat. 竄出38。2017 年 4 月,日本京都大學學生岡田侑貴察覺了 GAN 在圖像創作以及. io. al. er. 商業利用上的可行性,成立了 Data grid 株式会社39,目標以 GAN 技術與各領域. iv n C hengchi U 作非真人之「虛擬偶像」,岡田侑貴更表示未來期望能夠進一步開發出全身性的 n. 之公司合作。近期岡田侑貴更以日本 3 萬名女性之肖像照為訓練資料,試圖製. 虛擬人類圖像,進而利用於服飾業模特兒、擬真遊戲角色等原先可能需要真人. 36. See generally Tero Karras, et al., A style-based generator architecture for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2019). (該文章解釋基本原理係輸入兩張圖片,並透過 StyleGAN 內部函數將兩圖片 之風格混和,藉此產生新圖片,筆者對該技術之詳細內容未能全盤理解,該技術之詳細內容亦 非本文重點,是以在此僅略微說明之) 。 37 See generally Tero Karras, et al., Analyzing and improving the image quality of stylegan, ARXIV PREPRINT ARXIV:1912.04958 (2019). 38 網路上紛紛出現如「This Person Does Not Exist」、 「These Cats Do Not Exist」等利用 GAN 技 術呈現人工智慧創作圖片之網站。 39 株式会社データグリッド, available at https://datagrid.co.jp/ (Last visited:2020.6.8). 20. DOI:10.6814/NCCU202001717.

(29) 輔助之工作40。 2017 年,美國大學學者 Ahmed Elgammal 等人即改進了上開 GAN 技術, 進而研發出 CAN 創意對抗網路(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41,透過範圍從 15 世紀至 21 世紀的大量圖像作為學習資料,並且針對其模型進一步設計,使得監 督之神經網路除了能夠判斷生成之創作是否屬於真實圖像以外,更能對其畫作 之風格可能屬於何種畫派進行分類。依據其論文之結論,CAN 創意對抗網路比 起 GAN 而言,更賦予了人工智慧在圖像生成上創造新穎、創意作品的能力, 使其所產生之作品能夠與其學習或輸入之資料產生更為明顯之差異42。並且,. 政 治 大 所創作,且其作品之品質,在評價上有超越人類作品之可能性 立. 在其進行之辨別測試下,CAN 所創造之畫作被超過一半的受測民眾判斷為人類 43. 。. ‧ 國. 學. 2018 年,Hugo Caselles-Dupré 等人收集了 14 世紀到 20 世紀間一萬五千幅 肖像畫作為訓練資料,產生出一幅由 GAN 技術所產生的畫作 “Edmond de. ‧. Belamy, from La Famille de Belamy44”。其以中世紀人物肖像畫的風格描繪了一. y. Nat. io. sit. 名不存在的中世紀貴族 Edmond de Belamy,並且於畫作下方呈現一行數學方程. n. al. er. 式作為畫家之簽名。本幅畫作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 43 萬 5 千美元之高價賣出. Ch. i Un. v. ──比起其原先預估之 7 千至 1 萬美元之價格高出數十倍45。比起先前 Google 透. engchi. 京都新聞, 架空アイドルを自動生成、第 3 の AI 京大生らベンチャー「データグリッド」 が注目される理由(2020), available at https://www.kyoto-np.co.jp/articles/-/178357 (Last 40. visited:2020.6.7). 41 See generally Ahmed Elgammal, et al., CAN: 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enerating" art" by learning about styles and deviating from style norms, ARXIV PREPRINT ARXIV:1706.07068 (2017). 42 Id. at 20. CAN 具備創意能力之原理,乃係透過獎勵機制使生成網路產生具有一定獨特性,卻 又不會被監督網路認定為虛假之圖像,藉此強迫生成網路產生不屬於訓練資料風格的畫作。當 然亦有學者對於 CAN 之運作是否可稱得上是創造藝術採懷疑態度,認為 Elgammal 等人判斷創 意的標準過低或其缺乏發展可能性。See also Aaron Hertzmann, Can computers create art?, 7 ARTS 2, 36 (2018). 43 毛舞雲(2019) , 〈人工智慧創作品之著作權保護──從繪畫機器人談起〉, 《交大法學評論》 , 5 期,頁 92。 44 Eugene Ch'ng, Art by Computing Machinery: Is Machine Art Acceptable in the Artworld?, 15 ACM T MULTIM COMPUT 2s, 59:7 (2019). 45 Ch'ng, 59:6 (2019). 21. DOI:10.6814/NCCU202001717.

(30) 過“Deep dream”扭曲原始圖片而產生之抽象畫作46,似乎更具有實際上創作之外 觀,同時也代表著人工智慧邁出古典藝術圈的一步。 而在 StyleGAN、StyleGAN 2 圖像生成技術之程式碼經過開源公布後,許 多研究者即迫不及待將其運用在各領域上,其中不乏依循著上述將人工智慧創 作投入市場,尋求市場認同及其經濟價值者。程式設計者 Bilal Tahir 受到 StyleGAN 之啟發,自行利用 StyleGAN 搭配在 Flickr 圖片網站上所合法收集之 資料庫,建立了 “9 GANS” 網路藝廊47,其每小時將產生 9 幅由人工智慧所產 生之全新畫作,其風格囊括肖像畫、風景畫及抽象畫等範圍,透過 StyleGAN. 政 治 大 以每幅 24.99 美元之價格購買實體印刷之畫作。 立. 之訓練將其學習到的畫作混合並加以新生。其所產生之畫作,亦開放有興趣者. ‧ 國. 學. 除此以外,業餘研究者 Gwern Branwen 利用 StyleGAN 與 StyleGAN 2,以 特定網站上所收集之約有 369 萬張動畫、漫畫之人像圖片,大約 3TB 大小之資. ‧. 料庫進行訓練,使其產生總共 10 萬張原創並具有日本動畫風格之女性臉孔48。. y. Nat. io. sit. 與其概念相同的,另有 Sizigi Studios 所製作之“Waifu Labs”49,其藉由隨機產生. n. al. er. 具有日本動畫風格之女性肖像,逐步提供其他選項如色彩、畫風細節與肖像方. Ch. i Un. v. 向等,允許使用者加以選擇後產生最終之結果。值得一提的是,Waifu Labs 先. engchi. 前於 2019 年洛杉磯舉行之動畫博覽會(Anime Expo)以此方式製作自動販賣機,. 何孟遠(2019) , 《論人工智慧之創作與著作權侵權》,頁 113,世新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 士論文。 47 Bilal Tahir, 9 GANS, available at https://9gans.com/ (Last visited: 2019.6.8); See also Bilal Tahir, How I built 9 GANS: An AI Generated Art Gallery, Part 1(2019), available at 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how-i-built-9-gans-an-ai-generated-art-gallery-app-part-1277b24718e2 (Last visited: 2019.6.8). 48 Gwern Branwen, This Waifu Does Not Exist, available at https://www.thiswaifudoesnotexist.net/ (Last visited:2020.4.25); See also Gwern Branwen, This Waifu Does Not Exist(2020), available at https://www.gwern.net/TWDNE (Last visited:2020.4.25). 49 Sizigi Studios, Waifu Labs, available at https://waifulabs.com/ (Last visited:2020.6.8). 惟該網站上 並未說明係以何種模型及資料庫進行開發,經筆者於社群網站推特詢問 Sizigi Studios,其表示 開發方式係屬商業秘密。但依據該網站推出之時間點以及其產生圖片上之水滴狀偽影,筆者目 前推論其應係使用 StyleGAN 作為模型。此外,該網站上亦未說明 Sizigi Studios 團隊內之成 員,故在此僅以 Sizigi Studios 為作者。以上推論若有違誤,文責由筆者自負。 22 46. DOI:10.6814/NCCU202001717.

(31) 使參加者得現場選擇、製作並列印出成果50。其後受到該模式成功之激勵, Sizigi Studios 亦於“Waifu Labs”網站上販售印有人工智慧生成圖片(經使用者選 擇產生)之抱枕、海報。 由上開案例觀察,藉此亦可觀察出目前運用人工智慧所產生之創作無論是 否被稱之為「藝術」,卻早已展現出其具備經濟價值,存在著商業上利用之可能 性,人工智慧之創作並非單純未來學之空想,而是隨著時間演進即將對社會及 法律造成影響之先進科技。 三、分析:趨近於創作發展之第二階段. 政 治 大 如何解讀上開 GPT-2 語言模型與 GAN 生成對抗網絡之運用在人工智慧創 立. ‧ 國. 學. 作上所具備的意義,將會是現在對於人工智慧之創作發展程度定位的重要標 準。學者 Buning 於 2016 年指出,現今的人工智慧系統無論其輸出之成果多麼. ‧. 複雜且不可預測,但其仍缺乏諸如計劃性和主動性等重要之功能,而尚不能稱. sit. y. Nat. 作「完全自主」的通用型人工智慧創意主體(Creative Agents)51。對伊而言人工. io. n. al. er. 智慧是否具備計劃性和主動性似乎係非常重要之判斷標準。. i Un. v. 然而,正如上開案例所描述,在利用 GPT-2 語言模型與 Style GAN 生成對. Ch. engchi. 抗網路所進行之創作中,相關人工智慧之發明者所付出之貢獻為相關程式及神 經網路模型之設計、規劃;訓練者則可能收集了大量資料數據;而使用者則是 在最終步驟中控制並主導相關創作的方向。我們可以觀察到,發明者本身主要 貢獻之處乃係人工智慧系統之設計。舉例而言,GPT-2 語言模型之設計目標僅 為透過文本前段文字,去「預測」下一個單字而已;而 OpenAI 中設計 GPT-2 語言模型之訓練者所提供之資料乃係透過 800 萬個網頁、總共 40GB 的資料,. 50. Sizigi Studios, How we built the Waifu Vending Machine(2019), available at https://waifulabs.com/blog/ax (Last visited:2020.6.4). 51 Madeleine de Cock Buning, Autonomous intelligent systems as creative agents under the eu framework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7 EUR. J. RISK REGUL. 2, 313 (2016). 23. DOI:10.6814/NCCU202001717.

(32) 其篩選之標準係以「人為設計之網頁」以及「Reddit 論壇中有影響力之超連 結」為主;對於使用者而言,則僅僅輸入了提供人工智慧參考用之語句並且大 致決定了整體文本的主題(例如 Talk to Transformer 即是如此)。因此,在這些 案例之運用上,恐難以說明人類在這一系列的創作過程中,存在著任何創作語 文作品意圖、想法與表達行為之直接連結,於事實上進行創作之行為,似可考 慮承認係由人工智慧所執行。 此外,GPT-2 語言模型與 GAN 圖像生成之人工智慧,並不僅是單純地複製 訓練之資料,或者對於人類輸入之指令照單全收,實際上參與利用過程的人類. 政 治 大 類方式賦予其產生創意之能力。並且除了人工智慧設計之基礎上可能具備創作 立. 除了難以預料其運作所產生之結果外,研發過程中設計者、訓練者更是透過各. ‧ 國. 學. 之能力,從各種案例中的受試者調查觀之,亦呈現出 GPT-2 與 StyleGAN 所產 生之作品可能產生足以被解讀為具有創作力之外觀。. ‧. 在 AI Dungeon 案例中,人類係以設計、訓練及(使用者)共同創作之方. y. Nat. io. sit. 式,使人工智慧執行實際上創作之任務,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可認為該作品係人. n. al. er. 類與人工智慧協力而成,人類與人工智慧皆可能被認定有表達之行為存在52。. Ch. i Un. v. 而 CAN 創意對抗網路、Waifu Labs 以及 9 GANS 網路藝廊等圖形創作,除了開. engchi. 發者設計程式碼與提供資料訓練外,並無其他實際參與創作之行為,如此一來 該等自然人是否具備著作權法所規範之表達行為,更是難以確認,因此在創作 貢獻之光譜上,其創作有可能被判定位於距離人工智慧較近而距離人類較遠。 綜上所述,依據筆者之觀點,上開案例中人工智慧所展現出之創作能力, 至少非常趨近於前述人工智慧發展三階段中之第二階段,亦即雖然其並不完全 具備自主創作之能力,但也無法被簡單地歸類於發展第一階段中所謂工具性之 角色。因此,應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現有著作權法規對於相關主體又係如何規. 52. 沈宗倫,前揭註 24,頁 200。其認為此時或許得考慮認定其屬於共同表達。 24. DOI:10.6814/NCCU20200171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唐法應 唐紹闍黎 唐保恭 唐法祥 唐僧定 唐滿意 唐慧暠 唐慧蕭 唐空藏 唐法護 唐慧斌 唐慧休 唐慧璧 唐寶相 唐道會 唐弘智 唐明隱 唐明解 周神楷 唐詮律師 唐法翫 唐玄嶷 唐元崇

 敬禮天人大覺尊  福德智慧皆圓滿   無上文義真妙法  正智受學賢聖僧 

可重建人體肝臟或腎臟器官 對醫學界貢獻良多

主辦單位:建國科技大學工程學院 (教學卓越計畫子計畫

 因應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下了班回到家卻要摸好久才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Problem Solving Skills through Creating the Makerspace in the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ed”)

此計劃主要包含一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專題研習展覽,再附以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