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位時代學童學習的挑戰/ 6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數位時代學童學習的挑戰/ 64"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位時代學童學習的挑戰

高博銓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所)助理教授

一、前言

人類社會的發展受到地理環境、 氣候變化、生產工具、文化習俗、人 口結構、能源開發、全球化、環境生 態、科技發展、知識經濟等諸多因素 的影響,促使人類在各階段歷史的演 化進程中,呈現不同的樣式風貌和型 態 ( Franklin & Andrews, 2012; Brynjolfsson & McAfee, 2014; Gratton, 2011; Schmidt & Cohen, 2014; Trilling & Fadel, 2012) 。而近年來隨著知識 經濟社會的形成,加以資訊與通訊科 技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發展,不斷改寫我 們的生活模式。 我們可以發現,資訊與通訊科技 的普及和發展,明顯改變了我們日常 的生活型態,舉凡我們平時與人互動 的溝通聯繫、訊息傳遞、知識學習、 消費行為、商品行銷、休閒娛樂、健 康樂活等各式各樣的活動,都隨著資 訊與通訊科技的發達而產生變化,此 種發展趨勢也引領我們進入了數位時 代,所掀起的數位浪潮,對傳統的學 校教育和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少的衝 擊。

二、數位時代的特性

值此數位軟硬體和網路發達的時 代,資訊科技與人工智慧的進步一日 千里,數位時代所標榜的數位生活, 快速發展並急速演化,而依此發展趨 勢來看,可以預見未來的轉變,將是 急遽且影響深遠(鄭舜瓏譯,2014)。 對於新世代的孩童來說,他們熟 悉數位時代生活中的 3C 科技產品,而 且熟悉網路上的 YouTube、Google、 Wikipedia、MSN、Facebook、Twitter、 Plurk、iPod、iTunes Store、iPhone、 App Store、iPad、iCloud 等搜尋和應用 產品,同時也會使用社群工具,所以 也稱他們為 N 世代(Tapscott, 2008)。 N 世代學童比上一個世代更常接觸和 使用科技產品,對於數位時代的生活 方式駕輕就熟,甚至可以說,與生俱 有的數位 DNA,明顯可見。然而,綜 觀數位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有關學童 在數位生活環境下,其所累積數位經 驗的觀察,可以發現,數位時代具有 的特性,主要包括: (一) 圖形介面,親近易讀 數位科技的發展過程中,有一段 常被提及的史實,指出賈伯斯 (Steve Jobs ) 從全錄那裡看到他們研發單位 做出的 GUI(圖形使用者介面),馬上 聯想到能夠將其「應用」在蘋果所研 發的 Mac 上,而這一個「應用」也為 個人電腦開啟了新紀元,讓不懂程式 指令的一般使用者,也能透過螢幕和 滑 鼠 , 體 驗 到 電 腦 的 強 大 功 能 (Isaacson, 2011)。目前在我們的日常生 活中,無論是行銷廣告、政令宣導、 溝通報告、食品使用、產品說明、網 路訊息、課本讀物等各種事項,圖形 呈現已日趨普遍,漸成趨勢。

(2)

(二) 聲光音效,普受喜愛 目前學童在家庭中的生活,常可 看到許多以數位電影音訊及劇場音效 的技術為底,結合聲光、音效,針對 智慧家庭所涵蓋的所有裝置(手機、 平板電腦、電視、與電腦等),所提供 的影音服務和數位互動遊戲;而在學 校的學習生活中,也有諸多將數位教 材結合了傳統的文字解說,配合課程 內容添加大量的圖片、音效、 影片、 動畫,引導等聲光影音或加入簡報系 統、視訊討論系統之中,增添學習教 材的豐富性和吸引力,同時利用學習 過程中,所具有的即時性和互動性, 激發學童的學習動機。 事實上,學童喜愛擁有圖片、聲 光、音效、遊戲等特性的學習材料或 學習方式,並不讓人訝異。因為從人 類發展的角度來看,成長階段中的孩 童,主要是以感官運思、實物操弄的 方式來認識周遭環境和解決問題。而 教育的實施必須要符合學習者的認知 發展階段及其心理特性,所以採用前 述素材的教學設計,應該會受到教師 的認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 速度為先,效率至上 就工業革命的發展歷史來看,第 一次工業革命始於 18 世紀末,人類使 用 煤 與蒸 汽機 ,帶 動 紡織 業的 機 械 化,以機器代替手工。第二次工業革 命是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石 油)和新交通工具(汽車)、新通訊方 式(電話、廣播和電視),開啟了 20 世紀的大量生產時代。至於第三次工 業革命將由資訊和通訊網路建設所構 成,在 21 世紀,由於數位技術的演進, 各產業 在雲端時代 將 逐步邁 向數位 化,面臨比二次工業革命更大的空前 巨變,而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也 將有更重大改變(Gratton, 2011; Rifkin, 2011)。簡言之,第三次工業革命所推 動的數位化,將深化速度、效率的管 理思維,進一步帶動社會的變遷。 (四) 數位互動,蔚為風潮 隨著數位時代影音主導的環境興 起,對於過去以來,採取面對面互動, 使用文字和語言作為溝通媒介的傳統 模式,產生了明顯的改變。數位時代 所出生的一代,在各式資訊科技軟硬 體包圍的環境中成長,年輕一代將青 春時光盡情揮灑於臉書、推特以及其 他各種社群網站,運用 LINE 訊息和朋 友溝通,此種數位溝通習性所帶來的 社會挑戰和機會,特別是減少了現實 的人際溝通,代之以數位形式溝通, 數位新世代或稱數位原住民,他們的 生活和思維模式,和上一世代的人際 互動模式,差異甚大,但此種數位洪 流所帶 來的新互動 模 式,卻 蔚為風 潮,是不可擋的潮流趨勢。 (五) 數位足跡,廣受應用 各種數位力量正為世界帶來驚人 的改變,藉由其所發揮的綜效,驅動 社會的變遷,影響了我們生活中的每 個層面。由於數位生活中會產生許多 的數位足跡,這些數據資料可以加以 收集和整理,並且能夠將這些數據相 互匯集和支援,導致其應用逐漸朝向

(3)

六大趨勢:行動性、虛擬生活、數位 商務、線上娛樂、雲端運算以及巨量 資料(Surdak, 2014)。當然,除了個人 可以從數位生活中獲得便利,並留下 數位記憶外,無論是政府、企業或是 學校,都可以善用這些大數據資料, 提供國民、顧客或是學童客製化的服 務,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增進生活 和學習的品質。

三、數位時代學童學習的挑戰

科技所帶動的學習革命,使學校 領導者和政府決策官員,能夠用更低 的成本,提供更多教育機會,這些正 是減少社會貧富差距、讓社經階層流 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有了科技並能 處理大數據資料後,社會大眾終於能 夠知道「學習」應當是怎麼一回事, 從而讓教育的本質和體制徹底翻轉。 換言之,科技所引導的大數據時代正 是不斷學習的時代、翻轉教育的時代 ( Mayer-Schönberger & Cukier, 2014)。 當然,科技雖然帶來學習革命, 但教師的工作並不會被教學網路和影 片取代,而會變得更有效益、也更有 趣。不過,更值得正視的是,數位時 代所帶來的學習改變,不全然都是正 向 有 益的 ,而 是隱 含 不少 的學 習 挑 戰,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洞悉其可能 產生的負面效應。這些學習挑戰主要 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學習專注 數位時代資訊和通訊科技的快速 發展,讓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力量, 可以在彈指間,接觸到豐富多元的資 料,所謂巨量資料、海量資料、大數 據的說法,都因為資料經過數位化處 理後,可以有效地加以利用,瞭解使 用者的習性和問題,甚至能夠加以預 測,解決問題。然而,諾貝爾經濟學 獎得主赫爾巴特.賽蒙(Herbert Simon) 在提及即將來臨的資訊世界時,就已 經明確地提出警告,指出資訊消耗的 是,「接收資訊者的注意力,因此資訊 的 富 足 會 導 致 注 意 力 的 貧 乏 。 」 (Goleman, 2013a)。 令人訝異的是,賽蒙針砭有關資 訊時代所帶來數位訊息爆增的問題, 完全反映當前的發展趨勢。無論是家 庭中的父母,抑或是學校中的教師, 對於家中或學校孩童所表現出專注度 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多工作業、容 易分心 等學習特性 , 都感到 憂心忡 忡。近來的研究指出,隨著孩童使用 資訊和通訊科技產品時間的增加,其 學業表現卻反而降低,顯而易見,孩 童因本身心智尚未成熟,自主能力不 足,又缺乏成人有效的引導,使他們 在利用科技產品的便利之餘,卻影響 了本身的學習表現(Booth, 2013)。 注意力與學童的學習成效密切相 關,注意力被認為是一個資源分配系 統,負責個人認知資源的分配,影響 記憶力與其他認知能力的運用,進而 影響到個人的學習。Mischel (2014) 的研究指出,注意力的有效管理可以

(4)

預測一個學齡前幼兒將來在校的學業 成就、工作表現、語言學習、社交知 能等方面的表現,而無論是選擇性注 意力、持續性注意力、分配性注意力、 執 行 性注 意力 等, 都 是可 以被 訓 練 的。是以,教師在教導學童學科知識、 技能以及態度之餘,也應該正視有關 學習策略知能的學習。 (二) 社會情緒 在複雜多元的社會中,擁有各式 各樣的人才,一般認為,IQ 是評斷一 個人是否有能力或適合從事某項工作 最好的依據,例如要勝任醫學、會計、 工程、法律和高階管理這類認知複雜 度高的專業,需要具備較高的智商水 平。不過,Goleman (2013a; 2013b) 認為,在此之後,IQ 扮演成功指標的 角色,就逐漸退場了。當要預測這些 極 聰 明的 人當 中, 誰 會成 為最 有 產 能、最佳的團隊成員,或是最優秀的 領導者時,情緒智商就逐漸勝出了。 原因何在?因為情緒智商的技巧,也 就是自我管理和管理關係的能力,正 是區別傑出表現的關鍵技能。 學校教育為人所詬病之處是偏重 在課業方面的學習,而對於學童社交 和 情 緒能 力的 培養 , 則常 常受 到 忽 略。近年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現在 的小孩每天花很多的時間使用資訊和 通訊產品,使他們和其他人的互動機 會相對減少。過去經常透過與人實際 溝通對話所累積的人際互動經驗,現 在已大幅降低,無法清楚解讀他人的 肢體表情或言詞意涵,難以掌握他人 的意向,而自己的表達方式也難以讓 人明確瞭解,導致人際疏離、暴力、 孤立、霸凌、反社會等行為日益嚴重。 (三) 自我認同 心 理 學 家 艾 瑞 克 森 ( Eric H. Eric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指 出,人生的發展是一段連續不斷的人 格發展歷程,而源自於個人成長的內 在因素 則是個人人 格 發展的 主要動 力,此發展動力具有社會性。有鑑於 此,個 人的人格發 展 是以自 我為基 礎 , 其 歷 程 具 有 心 理 社 會 發 展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特性。 艾瑞克森認為,人生各時期的發展歷 程,存在許多危機,而個人在遭逢逆 境時,如何加以克服,並增進其自我 發展的動能以順利成長,頗為重要, 同時也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 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數位媒體 成為兒童生活中的最佳良伴,他們每 天有許多的時間處於數位環境下,使 用數位工具的時間甚至超過與父母相 處的時間,而與同儕的互動,也常常 是透過臉書、推特、LINE 以及各種社 群網站聯繫,其自我認同往往是寄託 在他人的按讚和訊息回饋,反而缺少 了個人 的自覺、自 我 對話和 反思。 Gardner 和 Davis(2013)指出,年輕 一代愈來愈重視身份識別的包裝,想 方設法傳達令人討喜的個人形象,此 種刻意包裝有其後遺症,讓人減少關 注內在層面,包括內在的生命、個人 衝突和 掙扎、安靜 的 省思及 個人規 畫,這將使自我認同面臨更嚴峻的挑 戰。

(5)

(四) 認知思考 認知(cognition)是指個體經由意 識 活 動對 事物 認識 與 理解 的心 理 歷 程,舉凡知覺、想像、辨認、記憶、 推理、判斷、思考等複雜的心理活動 均屬認知(張春興,2013)。認知歷程 包括個人心智技巧的獲得、知識的形 成、語言的發展、訊息的處理及應用、 高層次的心智活動及心智結構的成長 等多方面歷程。從整體而言,社會文 化是影響學童認知發展的主要因素, 人類自出生開始,就生長在人群的社 會中,其認知發展會在社會學習的歷 程中進行,由外化而逐漸內化,由出 生時的自然人,經由社交和情緒的學 習 , 提升 個人 的自 我 覺察 和自 我 管 理,逐漸蛻變成社會人(Goleman & Senge, 2014)。因此,學童所處的社會 環境影響其認知發展甚鉅。 就現今學童成長的數位環境來 看,研究指出,晚近數位媒介的發展, 因為傳輸的速度快、呈現和回應的時 間短,多數人並無法深入審視所接觸 的訊息資料,使用者常處於被動式、 直覺式、隨機式的回應反式,造成思 考表層化、淺薄化,迥異於古騰堡時 代廣泛形成的閱讀和深思習慣(Carr, 2010)。此外,數位時代的客製化訊息 呈現,依個人過往的數位足跡,提供 量身打造的搜尋結果,讓人愈來愈笨 (Pariser, 2011)。再者,數位媒體讓我 們傾向結交同質性高的人,自成一群 小 眾 團體 ,而 不去 接 近不 同的 意 見 者,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換言之, 在這些數位媒體的制約影響下,會自 然形成一批批在智識和藝術品味上相 近的小眾,活在只聽得到彼此回音的 廳堂之中,個人常無法覺察其自動化 的心智模式(Sunstein, 2011)。 (五) 創新思維 數位時代的年輕人每天會花許多 的時間接觸數位媒體,他們常常沈浸 在文字訊息、臉書最新動態、推文與 線上音樂下載的世界,同時現在有愈 來愈多的資 訊軟體 或 SketchBook 、 Brushes、ArtStudio、Procreate、ArtRage 等類的 APP 可以讓使用者盡情地在他 們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畫圖、 素描、繪畫。攝影愛好者則用 Flixel、 Instagram、Fotor、Photoslice 來創造與 巧妙修飾影像,至於影像創作或音樂 作曲等,都有諸多的數位工具可供運 用,降低了影片或音樂製作的門檻, 並且提升了業餘的品質(Gardner & Davis, 2013)。依此,現今學童擁有上 一世代未曾想過的數位資源和工具, 捬拾即是的數位百寶盒,真是令人稱 羡。 進而言之,數位媒體讓現在的年 輕人有新的方式展現他們的創意。事 實上,目前年輕人採取混搭、拼貼、 影片製作、作曲等當今普遍的藝術類 型,顯然比數位時代前容易多了,不 但花費低廉許多,也比較容易為自己 的作品找到觀眾。不過,此種依據數 位軟體預設的型態及其所設定的功能 來進行創作,形塑了新世代學童的創 作過程和思維,試想,當所創作的工 具受限於數位化,所選擇的材料侷限 在網路上的資源,所採用的媒介集中 在視覺和聽覺,那原先蘊藏於大自

(6)

然,以各種型態存在於宇宙的浩瀚資 源,顯然被低估或忽略,學童是否也 降低了他們想像創新的能力。

四、結語

數位時代資訊和通訊科技的發展 一日千里,帶來社會的明顯變遷。依 據本文前述的討論,可以發現,數位 科技是相當棒的實用利器,如果我們 是運用數位科技來解決日常瑣事,讓 我們有時間開拓新事物,發展更深入 的人際關係,思索人生更為重要的議 題,建立獨特且有意義的自我認同, 則無論是家長或老師,都應該會樂觀 其成。不過,假使數位科技只是將我 們變成擁有較高技能的懶人,沒有獨 立的思想,沒有探索新問題的能力, 不會開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不懂與 時俱進持續提升自我意識,那麼從心 理學的角度來看,數位科技僅是引領 我們通往一條奴隸的道路(Gardner & Davis, 2013)。 事實上,隨著數位時代的快速發 展,數位媒體充斥於我們每日的生活 環境中。今日學童學習時所面臨的挑 戰,日趨嚴峻,新世代學童所使用的 電子郵件、網際網路、社群媒體、智 慧型手機、雲端服務、即時通訊等數 位工具,若未能明智地使用,則可能 形成學童學習時的干擾,數位分心、 數位癡呆、網路成癮的問題,已日益 增加,讓我們必須正視數位時代學童 的學習挑戰,特別是有關孩童的學習 專注、社會情緒、自我認同、認知思 考、創新思維等方面,都可能帶來挑 戰。如何引導學童建立正確的數位習 性,加強其媒體素養,學習有效利用 數位資 源,避免出 現 前述的 學習干 擾,誠為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 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 北:東華。  鄭舜瓏譯(2014)。像外行一樣思 考,像專家一樣實踐(原作者:金出 武雄)。臺北巿:遠流。

 Booth, F. (2013). The distraction

trap : How to focus in a digital world.

Harlow : Pearson.

 Brynjolfsson, E., & McAfee, A. (2014). The second machine age: Work,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 New York : W. W.

Norton.

 Carr. N. (2010). The shallows :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New York : W.W. Norton.

 Franklin, D., & Andrews, J. (2012).

Megachange : The world in 2050.

Hoboken, NJ : John Wiley & Sons.  Gardner, H. & Davis, K. (2013).

The app generation : How today's youth

navigate identity, intimacy, and

imagination in a digital world. New

(7)

 Goleman, D. (2013a). Focus :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 New York :

Harper.

 Goleman, D. (2013b). What makes

a leader : Wh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atters. Florence, MA : More Than

Sound.

 Goleman, D. & Senge, P. M. (2014). The Triple Focus: A New

Approach to Education. Florence, MA :

More Than Sound.

 Gratton, L. (2011). The shift:How

the future of work is already here.

London : Collins.

 Isaacson, W. (2011). Steve Jobs.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 Mayer-Schönberger, V. & Cukier, K. (2014). Learning with big data :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 Mischel, W. (2014). The

marshmallow test : Mastering

self-control. New York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Pariser, E. (2011). The filter

bubble :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New York : Penguin Press

 Rifkin, J. (2011).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 How lateral power is transforming energy, 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 Schmidt, E. & Cohen, J. (2014).

The new digital age : Transforming nations, businesses, and our lives.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 Sunstein, C. R. (2011). Going to

extremes: How like minds unite and divide. New York,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urdak, C. (2014). Data crush :

how the information tidal wave is driving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New

York :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 Tapscott, D. (2008). Grown up

digital: How the ne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your world. New York, NY :

McGraw-Hill.

 Trilling, B. & Fadel, C. (2012).

21st century skills: 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道德決策者本身必須意識 ( 知覺 ) 到道德問 題,產生道德感受與認知,才會有後續的判斷

從思維的基本成分方面對數學思維進行分類, 有數學形象思維; 數學邏輯思維; 數學直覺 思維三大類。 在認識數學規律、 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

主題論文一: : :善用 : 善用 善用 善用「 「 「小報 「 小報 小報 小報」 」 」 」創意 創意 創意 創意、 、 、 、開展 開展 開展「 開展 「 「 「大報 大報 大報」 大報 」 」新局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學生已在 2000 年版小學數學課程學習單位 4N4「倍數和因數」中認識因

觀念學習一 速率公式的變化 對應能力指標. 6-n-08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