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數位落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數位落差"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數位落差

何語瑄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生 壹、前言 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知識的來源已不再侷限於課本。在現今21世紀的教學 與學習活動,已經轉變成以學習者為主的電腦輔助教學、網際網路與電子書等方 式,取代傳統以教師為主的口述、投影片等侷限於較室內之教學型態。而今日年 輕人使用電腦來從事交友、消費、資訊查詢等活動,無形的也對教學與學習的領 域多一份想像的空間。 目前電腦很普遍,但並非每個家庭都有電腦,在認知電腦設備的需求及操作 方法方面也不盡相同。電腦設備的缺乏、性別、種族、地區、家庭背景等都是測 量數位落差的相關指標,藉以衡量學生接受教育機會是否均等。但擁有足夠的資 訊設備後,是否具有足夠的能力來獲取資訊?即使具有足夠的資訊能力,是否能 意識到其具有資訊的需求?甚至在能力與需求都能充分滿足後,是否能在數位環 境中與資訊保持良好的互動呢?本文將說明在數位落差的情況下,資訊科技於教 學上的本質、角色及其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管道,藉以說明教師面臨數位落差情 況時所採取的態度與方式。 貳、數位落差的涵意 數位落差是數位化資訊流通下所產生的現象之一,由其相關研究中可知,研 究內容多著重資訊取用工具方面的量能調查,如電腦的有無、網路的連線與否; 近來學者對於數位落差的研究也積極朝向資訊應用能力方面的職能調查。 而數位落差一詞在1990年代後才開始出現,指的是在數位時代中,擁有電 腦、網路等數位科技的人,與未擁有者在知識取得、財富及社會地位的距離,形 成新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其與1970年代所指的資訊落差最大的差別則在於數位落

(2)

差的基本形式是數位的(曾淑芬,民90)。由於數位落差涉及層面很廣,對於「落 差」二字多存有負面的意義。但是非西方地區近年來在政府及企業家對通訊與網 路發展的努力,在資訊化發展程度上也有所改善,因此,世界經濟論壇由資訊科 技、媒體、通訊及娛樂等領域的國際領導公司組成的任務小組認為應將全球數位 差距一詞改為全球數位機會,以凸顯後進國家的發展機會(台灣國際電子商務中 心,民91)。

另外,美國商務部國家電信與資訊管理局(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在1999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深陷網路:數位落差的定義」 中指出:在資訊社會中,個人電腦以及網際網路等資訊工具對於個人的經濟成就 及生涯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有無電腦以及運用電腦能力的高低,將成為主 宰貧富差距的力量。 此外,國內對於數位落差現象的調查,早在民國89年陳敬如就曾針對台灣地 區中等學校學生間的數位鴻溝的現象來做調查,其內容將數位落差定義為數位化 資訊中,個人因社會屬性的因素,在資訊科技的接近使用、資訊內容的接近使用 及資訊素養三方面程度上的差異。 另一方面,由台灣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在2002年3月所做的數位落差專題研究 報告中指出,由於資訊通信科技的資源分配不均,以致資訊通信科技運用不平 等,導致國與國、族群與族群、甚至個人與個人間產生擁有與未擁有資訊通信科 技資源的情形逐漸增加,對於社會的影響,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都將因資 訊通信科技的進步而加劇。 根據上述國內外所進行的研究顯示,資訊接近使用機會的與否是用來測量數 位落差現象的重要指標。然而,數位落差的現象除了從社會所屬的因素探討外, 更需利用現有的網路科技來經營我們的生活,使數位落差發生的機率降低。其實 施的過程中,除了確保網路資訊的連線機制暢通,更重要的是擁有一種能與外界 溝通的能力,這也是調查數位落差現象過程中所強調的質能表現。

(3)

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及目的 為培育未來國家的主人翁,使其具備基本的資訊素養與運用資訊科技的能 力。Dexter和Anderson(1999)等學者也認為,資訊科技可以促進教育改革,對傳統 教學帶來革新。九十學年度開始逐步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將「運用科技與資訊」 列為自然與科技的學習領域之中,也是十大基本能力之一,並將資訊教育列入六 項重大議題。九年一貫課程中非常重視資訊教育,但並不單獨設科來教學,而強 調融入各學科領域之中。而世界先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 坡,均是朝這個方向來規劃資訊教育(蕭惠君、邱貴發,民87)。所以我們必須對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要有清楚的概念,了解其本質,才能踏上教學成功的第一步。 以下並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及目的加以探討,並了解其本質概念。 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 在西方先進國家,如美國,許多教師已經主動使用資訊科技與運用有效的 教學策略將資訊科技整合於課程中(Levine, 1998)。而國外學者也常用電腦整合

教學或科技整合來強調資訊科技於課程與教室中(Sprague & Dede ,1999),並且 將科技整合列為課程統整的一項重要主題。雖然電腦、資訊科技、與科技三個 名詞的範圍不同(如圖1),但是它們在融入教學的內涵了都是指電腦與網路相關 科技。 圖一 電腦、資訊科技與科技的範圍 電腦整合或科技整合教學都是把電腦融入於課程、教材、教學、及學習中, 使電腦成為教學環境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邱貴發,民79)。 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目的 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和內涵中我們可以了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 科技 資訊科技 電腦

(4)

目的有(王全世,民89): (一)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後,國民教育將不再有電腦課,資訊科技成為學 科內容不可獲缺的一部分。依資訊融入各科的意義和精神,必須利用當時 的課程與教育情境來教學生所需要的電腦知識和技能。 (二)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十大基本能力,其中一項就是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 力,為了要使學生能視電腦為學習工具,就必須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讓 學生平常上課都能接觸到資訊科技,使用資訊科技來進行學習活動,來解決 問題,進而培養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三)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 將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時,教師很難再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來教學生, 而是會趨向建構式的教學策略。而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聽教師講解,由於資 訊 科技的特性,可以使傳統的教學型態轉變,提升教學的品質,使教學達到最 佳化,也能使學習活動豐富,刺激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批判思考 的 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肆、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本質-資訊素養的培養 由於數位落差的資訊形式是屬於數位,因此需要足夠的能力來獲取。但由上 述數位落差的相關文獻所示,研究多集中在數位科技有無的調查。然而,數位落 差也可由數位化資訊使用能力來探討。畢竟數位化科技本身需要相關的配套才能 使其產生較大的效益。所以,除了數位科技等屬於量能上的調查之外,具備資訊 素養等質能方面的能力也將是數位落差課題所應著重的。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最重要的目的也在於培養國民資訊科技素養,其主要為利 用課程與教學情境來教導學生所需要的電腦知識和知能,以達到解決問題,進而 培養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資訊素養教育就其範圍而言,包括對資訊解讀的能力

(5)

及資訊科技的有效運用。因此,Eisenberg提出六大技能(Big Six)以期有效及有 系統的解決問題,以下為其六個步驟的原則:(1)界定問題;(2)資訊查詢策 略;(3)找到與取得資訊;(4)利用資訊;(5)綜合;(6)評鑑等。此過程 多屬循序漸進,但每個過程均可隨時回饋到前面的任何一個步驟,互相保持緊密 聯繫與互動,彼此推演檢驗、修正、充實與回饋(Eisenberg, 1988)。資訊科技融 入教學可利用上述方式,使學生得到相當的資訊科技素養。藉著國民教育的力 量,也可支援中低收入及缺乏平等獲取資訊的學生。 另一方面,透過網路提供多元化管道的學習空間及優質化的數位學習內容, 讓身處各地區學校師生皆可享受同樣學習資源,以期縮減數位落差並平衡數位化 學習。資訊環境中,學習活動應不受時空的限制,因此學習者擁有隨時可方便存 取學習資源的網路環境。數位落差阻礙了資訊資訊的取得,相反的,能充分利用 資訊資源者的確可以擁有更多數位機會與發展機會。減少學校與學生的數位落差 以提供更方便的資訊資訊存取為基礎,讓網路環境與教學環境結合,營造學生的 數位機會讓學習更有趣也更有效。 伍、結論 數位落差由網路連線品質、電腦設備的有無等屬於量能方面的調查演進到民 眾使用資訊能力方面的質能調查,顯示數位落差現象的調查兼顧了人及物雙方 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因應數位落差的情況下,政府單位及民間團體往往都以充 實硬體設備為重點,而資訊素養卻被忽略。 面對數位落差的情況,學校及教育單位有捨我其誰的使命,不僅要教導學 生擷取及使用資訊的機會,而且要使未來的下一代具備足夠的能力來因應數位時 代的挑戰。因此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在數位時代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在提供資 訊及知識,甚至在於資訊能力的培養、需求的認知及數位化的環境的提供都需有 所規劃。

(6)

參考文獻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頁25-27。 台灣國際電子商務中心( 民9 1 ) 。數位落差。取自 http://www.nii.org.tw/CNT/info/Report/20020305_1.htm。 邱貴發(民79)。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頁1-8。 陳敬如(民89)。台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曾淑芬(民90)。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研究(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 RDEC-RES-086-001)。元智大學。 蕭惠君、邱貴發(民87)。歐亞地區中小學資訊教育之概況。台灣教育,572,頁 37-45。

Dexter,S.L., Anderson,R.E., & Becker,H.J.(1999).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 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3),221-239.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1988). Curriculum initiative: an agenda and strategies for library media programs. Norwood, N. J.: Ablex Publishing Co. Levine,J.(1998). School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hi Delta Kappan, 77(6),400-407. Sprague,D. & Dede,C.(1999). If I teach this way, am I doing my job? Constructivism i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朝陽科技大學 資訊與通訊系. 107

Moodle Mobile Edmodo Schoology Google

試驗計劃」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組 香港大學

、明泰科技、淩網科技有限公 司、威寶電信、神準科技、漢 翔航空、智邦電信公司、華寶 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和碩聯合

Eclass flipped channels

有關資料可參閱教城

• 與資訊科技科、常識科、視藝科進行跨 科合作,提升學生資訊素養能力。圖書

資訊及通訊科技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