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組織者社群的共學模式─永和社區大學組織者培力的實踐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組織者社群的共學模式─永和社區大學組織者培力的實踐研究"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組織者社群的共學模式 ──永和社區大學組織者培力的實踐研究 張素真/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摘要 本研究為永和社區大學進行三年的組織者培力計畫的實踐研究。採用 Alain Touraine「運動的上升與發展是做為個人主體(personal subject)轉化成為歷史主 體(historical subject)的過程」 ,夏曉鵑補充「社群主體」 (communal subject)是 這個主體化歷程轉化的必要關鍵;也就是組織結構動員是將個人抵抗轉向集體為 更合理社會發聲的過程。作者試圖透過推動這個培力計畫,探討如何形成社群主 體,使之能扮演創造性轉譯中介的角色,培養更多的學員成為社區大學基進民主 的組織者。 本文為整個實踐研究的部份章節,集中在歸納這個培力計畫中的「組織者社 群」透過那些群體共學的模式,逐漸建構社群的共識與行動方法,以形成其「社 群主體」。這些群體共學模式,分別是客體化行動歷程、具體任務的群體合作、 溝通對話達成理解與共識、反覆操演,經由這四個模式,培力計畫中的個人與社 群的能動性漸漸促發。. 關鍵字:社區大學, 永和社區大學, 組織者, 培力, 社群主體. 前言 本研究為永和社區大學進行三年的「123」組織者培力計畫的實踐研究(2005 年 9 月至 2008 年 8 月) 。這個培力計畫,試圖匯集社大較具公共參與熱忱的學員, 透過相互培力的過程,成為以社區大學為基地、促發更多社會學習和行動的「組 織者」社群。 何謂「組織者」?我藉用 Freire 的概念,定義組織者是「同時身為學生的教 1.

(2) 師」 (Freire, 2003:181) 、追求基進民主過程的解放教育工作者,激勵一種反思的 過程,從而讓參與者對於現實產生全新的視角與行動的能力。 事實上,組織者對於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抽象陌生的概念,因為整個社會傾向 鼓勵個人解決問題、個人行動,民眾並不被教導進行組織工作,這使得既有體制 免於受到挑戰,既得利益者能維繫其權力。草根群眾組織中,主張每個基層民眾 都可以成為組織者,而組織者所要扮演的角色是:凝聚人民團結一起,引導團體 目標方向,指向社會變革;最重要的是,培力民眾,培養更多的組織者。 作為永和社大的工作人員,我們嘗試以永和社大頻繁進行的例行與非例行的 校內活動及公共事務為基礎,將之連結成為系統化的培力實作內容;也就是將社 大視為一個組織培力的「社區」實體,「社區」內的各種公共事務都當作具體實 務操作的演練。但是強調的是將學員被動的參與,逐漸上昇到他/她是一個組織 者的參與,並且規劃成為階段性的培力過程。 整個培力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參與社大公共事務的階段,也就 是這個組織培力對象鎖定對社大公共事務較具參與熱忱的學員,必須擔任過兩學 期的班級聯絡人或社團社長、校務代表,同時參加過一次的「潛能開發研習營」 1. ,條件設定在參與者大致瞭解社區大學的運作和參與式工作坊 2的形式,嚴格說 來,這個階段是將永和社大原有的運作機制納入培力階段。第二階段是申請成為 課堂助教,將經營班級事務──一個小團體的經營,作為有意識的組織觀察與練 習。兩學期的課堂助教後,第三階段則成為社區種籽師資,開始進入永和在地的 社區尋找切入點,或是在社大公共性社團推動社區參與工作。 「助教」與「種籽 師資」的名稱構想,除了代表不同階段的培力,另一個層面的考量是針對學員對 不同角色身份的預期,成為「助教」或「種籽師資」對許多人意味著位置的提升 與得到認同,只是,我們借用了主流階序位置的設計來吸引學員,其實是強調平 等位階的組織者角色,並不是特定「專業」的助教或講師。 三個階段,簡稱 123,預設了由近到遠、由淺而深的操作,也預設了它是需 要過程且有延續性的培力。. 1. 2. 「潛能開發研習營」是永和社大每學期特別為班級聯絡人舉辦的的例行工作坊,但對象不拘, 也鼓勵社團幹部和其他學員參加,主要以參與式工作坊形式進行,透過討論分享,協助聯絡 人進一步認識社大,並培力他們經營班級事務的能力。 「潛能開發」是挪用主流用語,以吸引 學員參加。 參與式工作坊是「力圖使所有在場的人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都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在對話 中產生新的思想和認識,豐富個人體驗,參與集體決策,進而提高自己改變現狀的能力和信 心」(陳向明,2003:前言 1)。 2.

(3) 第 1 階段. 第 2 階段. 第 3 階段. 擔任過兩學期的 班級聯絡人或社 團社長、校務代表. 選擇課程成為兩 學期「123 課堂助 教」. 成為社區種籽師 資,進入「123 種 籽師資培訓」課程. 參加過一次「潛能 開發研習營」. 參加「助教培訓工 作坊」. 參加「講師工作 坊」. 上到組織者位置 【圖 1:123 三階段培力過程】 在這個組織者培力計畫裏,我們期待形成一個組織者的社群。因為我們認 為,就如涂爾幹所說,個人未經反省、無意識的慣行必須經由在中介團體中的反 省和論述,才得以釐清方向,建構方向,也才得以改革社會(引自李丁讚,1997) 。 涂爾幹以職業團體為主的「中介團體」,李丁讚(ibid.)將之擴大解釋,包括了 社區、學校、部落、利益團體等各種社會構成的最基本單位,認為如果這些不同 性質、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中介團體,當社會任一環節發生危機時,身處其中 的人可以進行面對面和交互性的互動,產生相關的公共論述,並積極行動,才能 促進真正的社會學習。因此,他主張,「在社會的最基層創造參與式的論述和行 動,才可能引發真正的社會學習和社會變革」 (p.30) ,在這些基層單位針對特殊 脈絡和具體問題,進行隨時的反省、批判和論述,產生學習和行動,是他認為在 台灣長期威權體制「無社會」下,以基進民主為策略的出路。 我們確實同意,特殊的個人要對抽象的社會施力,無法是孤立的個體行動, 只有透過人與人聚集的社群,才存在對社會變革的切入點,而社群(或中介團體 /基層單位)架接了微觀個人與鉅觀社會結構,也是改變個人慣習的重要場域。 然而,能否引發社會學習與社會變革,重點則在於 Harvey(2001)所說的,這個 社群能否辯證的連結特殊與普遍,能否將社群反省與行動連結到更寬廣的政治架 構中。 其次,各別的個人進入到社群或團體,要能夠有深刻的社會學習作用,往公 共論述的方向發展,首先是這個社群內部具有某種信任基礎,能夠相互對話、論 述,亦即社群內部必須形成某種「共識」 ,才能產生積極的行動。光是臨時聚合、 共識與行動無法深化的社群或團體,並無力創發深層的社會學習和社會變革。因 此,社群能否形成具解放政治的行動體,能否促成成員反省、批判與行動,是我 們思考 123 組織者社群形構過程的重點。 123 組織者培力計劃,緣於形構立基社區大學理念的組織者社群,基本上社 3.

(4) 群需要達成兩個方向的共識,一是認同社區大學作為基進民主啟蒙的角色,也就 是黃武雄主張的「公共參與、知識解放」;另一是作為推動社大理念的組織者角 色。但是,這兩個粗略的方向,即使如此標舉出來,對成員依然是抽象、不具體 的,尤其組織者的概念更是陌生,只能於過程中逐步共同建構、深化。加上每學 期都有新的成員加入,所以,這個培力計劃一方面構造一個平等參與、關懷陪伴 的正面支持環境,一方面則採取了一些程序性的安排來進行群體共學、相互培 力,而這些程序性的安排是和社大理念與組織者「同時身為學生的教師」的概念 緊密扣連的。以下,將歸納三年來培力計劃的程序性安排,亦即 123 的群體共學 模式,分別是客體化行動歷程、具體任務的群體合作、溝通對話達成理解與共識、 反覆操演,經由這四個模式,123 逐漸建構「組織者社群」的共識與行動方法。. 一、客體化行動歷程 Garfinkel(1967;引自黃厚銘 2002)提出「反身性」 (reflexivity)概念指明, 人們是有意識的面對所處的情境,因此會對情境的意義加以分析研判,以決定自 己的行動;同時,人們也會對其行動加以自我釐清、賦予行動意義。Bourdieu (Bourdieu & Wacquant, 1992;引自黃厚銘 2002)批評 Garfinkel 的概念只是現象 學式的,並無法清楚揭示具體的社會位置與權力關係,因為個人在解釋自身的行 為時,是一種對社會的「無意識原則」(Bonnewitz,2002:41),並沒有意識到 影響他們看法的種種社會因素。 不過,Garfinkel 主張基進的部份是,社會學家與日常生活中的常人一般,都 企圖想要理解生活世界中的情境與行動的意義,所以,一般人也都在「做社會學」 (Garfinkel,1967;引自黃厚銘 2002:201) ,也就是,社會學或社會學家並沒有 高於常人的解釋社會、認識社會的專屬特權的位置;社會學或社會學家也同樣身 處於權力關係的結構之中,同樣受到社會制約。 就這點來說,我以為對組織培力的工作有極重要的意義。我們雖然仰賴 Bourdieu「解放」的社會學所提供的揭示宰制關係的論述,卻無法等待少數的社 會學家為我們解析所有生活世界的宰制關係後才得以行動。重點在於,我們如何 在對面各種情境與自身行動時,能夠「有意識的」逐漸洞見常識背後隱藏的意識 形態,以對抗所有的宰制形式?此時,將自身行動歷程「客體化」、保持「批判 的距離」(謝國雄,1999:323-5),將我們自身的行動拿到枱面上討論,就是一 個我們得以操作、人人都可以「做社會學」的重要方法(當然,這過程仍需要基 本的批判概念作為「做社會學」的參考架構)。 更重要的是,藉由群體的運作,藉由不同成員、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考的 互動,這個客體化的過程提供了更多豐富、多元、具體的素材,兼具感性認知與 4.

(5) 理性認知的層次,也較能逐步轉化、改變銘刻於個人與集體行為上的慣習。這類 似夏曉鵑於新移民主體化過程談及的「鏡子」作用──運用媒介,使新移民女性 抽離看見自己的經驗與踐行,找到問題與行動出路(夏曉鵑,2006:48)。 123 培力過程,安排了一層一層的觀察與經驗分享程序,後期甚至採用以逐 字稿記錄課堂與會後的討論,這些程序的操作用意都在於:將自身行動及群體互 動當成一個可以「注視」的客體,從中練習保持「批判的距離」,並構成集體反 思的空間。助教與種籽師資分別有不同的客體化對象,見圖 2:. 助教自己上 課的課堂. 助. 【圖 2:123 助教與種籽師資的客體化對象】. 工作坊規劃與執行 理論概念文本討論. 教. 助教課堂觀察. 經驗分享. 助教培訓課程. 課堂操作時 的觀察. 會後會分享. 會後會 逐字稿. 種籽師資. 助教課堂 逐字稿. 師資課堂 逐字稿. 種籽師資培訓. 註:實線表示助教客體化的內容,虛線為種籽師資客體化的內容;但助教課堂逐 字稿則是助教與種籽師資都會看到。箭頭越多,表示客體化的層次越多重。 就助教部份而言,自己選擇一門想上的課,並同時進行課堂互動的觀察與記 錄,這是第一步的有意識的「客體化」的演練,嘗試將身處課程中的自己,抽離 旁觀;而助教培訓課程中所進行的,工作坊的規劃與執行或是相關理論概念的文 本閱讀討論,每個人自然都會對所觀察、所閱讀、所行動的部份賦予其個人的意 義,這些互動提供了個人與他人相互觀看對照的機會;另外,特別安排的經驗分 享課程,則是意圖將這些過程中個人的覺察與助教的課堂觀察,同時都成為客體 化的對象,讓身處其中的成員可以有距離地反思。經驗分享,除了客體化先前的 行動歷程,也具有反映每個成員自身的社會文化脈絡,促使社群內彼此理解信 5.

(6) 任、建構共同社群意義的作用。 原本可能只是單純地為了「興趣」加入某個課程的學員,焦點多投注在個人 學習的內容,擔任助教後,由於觀察課程的「任務」,對於課堂中的學員及學員 之間的互動開始敏感起來,產生不同的觀察角度。美美分享了她在擔任助教時的 觀察: 美美:我這學期的助教,我是選那個周五班水彩﹝……﹞我們這學期有 2/3 的這種新生,所以說,流動率滿大的,新生裏面的人滿特殊的喔,有 一位先生他已經差不多八十幾歲了,﹝……﹞他在前幾年他跌倒,然 後他手腕斷掉了,用人工的方式再接回去,所以他們都好像要抓住生 命最後的那個,要滿足他們曾經的希望這樣。﹝……﹞新學員裏面還 有一位,﹝……﹞他畫起來的東西顏色絕對不會跟我們大家所看的顏 色一樣,他事先都講了,他原本是美術的,到了要考高中的時候,所 有的人通通勸他放棄,因為他的視覺裏面有視差,就是有某些顏色他 是抓不到的,所以他去讀了法商,可是這好像是他心中的痛,他第一 天來畫完一幅畫的時候,他馬上打手機給他的家人,那個興奮跟那種 快樂,好像一個小孩子讀到什麼獎學金趕快打電話回去報告他的父 母,他跟她老婆說,他有多快樂,他畫了一幅畫,﹝……﹞那個公共 參與的時候,大家都離不開椅子,離不開他想要來學的那個目的地的 那種東西﹝……﹞ 烏青:﹝……﹞新的同學,她們後來也選擇不參加公共性的活動? 美美:她們不是選擇,而是真的很迷戀她們手上的那枝筆跟那紙張,說真 的,要不是有責任在身,我真的也走不掉耶,那東西在那裏,妳真的 坐下去,妳怎麼離開呢?所以真的有一些課堂上是那種延續性的關 係,妳沒辦法中斷啊。可是,後來我漸漸知道,我們要做一個作品的 時候,尤其我們在繪畫的時候,我們有時候要離開作品,讓我們的眼 睛去看別的地方,然後再回來看的時候,會有另外一番的感受,但是 那個是要慢慢大家去體驗。 (080422 助教課程 3 課堂逐字稿) 美美自己原來也同樣是只專注學習繪畫技巧的學員,擔任助教後,開始將眼 光離開畫作,觀察到同學來到這個課堂背後的故事,理解了同學為什麼難以參加 學校公共性活動的原因,甚至體會到抽離對創作是有所助益的。ㄚ巫的觀察角度 更為延伸,她看見了社團姐妹前後的變化,將社團操作與 123 討論的組織概念兩 相對照,也意會社團與 123 助教課堂的運作模式都在構成一個安全的環境: 我因為是在姊妹社團嘛,﹝……﹞這學期有一些留下來的過去的組員,就看 到她們比以前更開朗,更敢上去講。就是在姊妹社團運作的方式啊,分工, 6.

(7) 討論,合作,上台,這個有點像我們在 123 的模式(笑) ,所以就會有一種, 這是不是另外一種叫穿透吧,﹝……﹞比如說我在姊妹那邊體驗到的,會覺 得,喔,這個就是我在 123 裏面看到的一些,裏面看文章都有講到的一些方 式,比如說,鼓勵每一個人都儘量讓她們上去講話,然後就是有一個很安全 的環境,覺得原來全部都是那個模式在運作。 (ㄚ巫 080422 助教課程 3 課堂 逐字稿) 社群內與人互動頻繁,提供更多經驗撞擊的機會,這些他者的經驗與看法, 在客體化自身行為時時常會起參考作用,較之正面的批判或說教引起的自我防 衛,讓我們更容易正視己身的偏見與限制。ㄚ昏在執行講師與學員聯合的培力工 作坊後,因著某位講師的經驗分享,從而反身意識到自己在小學教書工作上的態 度與問題: 比較有感覺的,可能是□□老師在講她在工作上遇到那個學生的問題啊,我 覺得她對她的學生是很有熱誠的,她很願意投入那個心力去做這件事,我 就有時候就在反省自己啊,對於自己的學生是不是也有那種熱誠?我覺得 就是來社大之前,我好像覺得那只是一種工作,就是把它教完然後就走了, ﹝……﹞以前我就覺得這個學生很皮很煩,就覺得很討厭,可是這一年來, 我就覺得他會這個樣子就是有他特殊的原因,是不是他真的願意這樣,那 這應該算是他的一種特質,或是他就是「壞」 ,那我就想我自己有沒有也有 很壞的時候﹝……﹞所以就是帶活動的過程,妳可以從別人的談話當中去 反省自己啦。這是我自己的收穫(ㄚ昏 080127 123 培力工作坊分享逐字 稿)。 同為社大同事的阿瑩分享了自己初到社大工作的衝突,從陷溺自我的情緒感 受,到 123 中有了客體化事件的空間,開啟了看見自己、看見別人,自我反省的 過程: 第一次接觸異質性那麼高的工作,異質性那麼高指的是人的差異性,年齡、 生活背景、條件差距都很大,又雜務那麼多,﹝……﹞以為自己喜歡和人說 話,其實與人交談從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喜歡,又處在當下得失心也很重, 只看到自己的表現完全看不到別人對我的反應。第一個寒假是我最想辭職的 時候,整個寒假在想用什麼理由告訴大家說我要辭職,﹝……﹞過了寒假 ﹝……﹞,周二晚上留下來參與討論,一些新的東西一直進來,影響、改變 很大,是始料未及。和大家一樣閱讀、實作工作坊、講師會議、分享,強迫 自己就算沒有想法,也要一直講話一直講話,在過程中給了我很多養分。在 操作過程中有機會把自己從瑣碎事情中或傷心難過處抽離,拉出來後你就能 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同一件事情自己為什麼這樣做,別人為什麼那樣做, 123 是個團隊隨時可看見或聽到別人處理事情的方法,每個人特長不一,隨 時擷取別人的特點。我不是一個雞婆的人,覺得某些事不對也不會去說,覺 7.

(8) 得自己退縮、怯懦,而這團體裡就有人很勇敢,這是我的個性嗎?而我可不 可能改變?(阿瑩 070320 助教課程 2 課堂逐字稿) 客體化自身行動讓人有機會跳出自我中心,產生距離凝視自己與他人的互 動,也有機會將自身感受和反應與他人對照,從中面對自己內化的習性,思考改 變自己的方法。因為親人生病而決定返鄉工作的小文,以不捨的心情寫信回饋 123 的成員,她提及了社群中不同成員的做事方法、理解事務的角度,讓她觀看 事物的視域擴大,也增添了她對自已的認識和對自身的肯定: ﹝……﹞ 認識了大家 也開啟了另一種視野和可能 坦白說,自覺在這堂課上並沒有在這有很大的貢獻和付出 而是看到了一群人在做一件事 很執著地付出 和積極地行動著! 學習著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原來很多時候 了解一件事情的背後涵義是遠遠大過於不斷地複製學習 重要的是更加認識自己和學習看重自己 我想在團體中大家都是最特別的 小小的力量 相信 所引爆的遠遠更甚於一切… ﹝……﹞ (小文 070713mail) 就種籽師資來說,協力操作助教課程時也有相互觀察課堂情境的效果,而每 堂課程後的會後會討論,就是清楚的客體化課堂情境與自身行動的所在,也因為 種籽師資經過較長時間的培訓,因而能更有意識地對課堂進行方式、成員的狀 態、自身的言行,甚至背後的社會位置與關係進行反思: ㄚ嵐:我覺得今天在聽的時候,會發現ㄚ昏、小偉,其實烏青也是,就是會 有一個差別,他們還是受到之前大學的一些訓練,所以他們要準備, 我覺得那個概念還算是清楚的,我會覺得美美她其實很不容易,她其 實跟我是同級的,就是我們其實沒有受過太多的訓練,也沒有閱讀太 多,可是她卻有她自己的語言,娓娓道來,這是很不容易的。還有就 是阿珍啊,她們真的都作了準備,真的是因為上個禮拜這樣一個狀況 (上週已進行過表達與分析培訓的第一場),這個刺激是好的, ﹝……﹞其實大家還是真的很怕被批評,但是就是透過上一場,聽起 來給的一些回饋,那個語言是中肯的,那個東西會讓人可以比較放 心。﹝……﹞我的意思是因為上一堂的狀況,透過大家的報告,給的 意見,打開那個心防,﹝……﹞今天如果狀況不好的話,就可以知道 前次那場把大家嚇到了。 8.

(9) ﹝……﹞ 牛車: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都不一樣,所以這種是不是經驗知識的撞擊? ﹝……﹞雖然是同樣的主題,但是都不一樣的陳述,再來就是每個人 社會背景位置關係不一樣,那個講話出來那種感覺就真的有點不一 樣,﹝……﹞好玩的就是每個人生命背景的後面,他其實就會 push 他在思考的時候就朝著那個方向,而且那個語言動作都跟那個有非常 大的關係。 (071211 助教課程 3 會後會逐字稿) ㄚ嵐與牛車的觀察,都已進入分析不同社會背景的成員的不同特質,並意識到語 言與行動與個人社會脈絡息息相連,從而思考如何讓培訓產生更深刻的作用。 在後期我更將助教課程、會後會討論與種籽師資培訓課程一併進行了逐字稿 整理,傳送給參與成員閱讀。牛車說:「在談的情形可能是一個感覺出來,可是 看過記錄後,發現那種感覺不只是感覺,是有個想的東西出來」(071225 助教課 程 3 會後會逐字稿) ,所謂「有個想的東西出來」 ,正是當下的討論情境成為可觀 看、可分析的客體,鬆脫了個人在當下接收他人意見可能有的情緒造成的盲點, 如同阿捲的形容: 視覺化的語言,有種很奇妙的方式了解說話的邏輯, 而且隨時倒帶,前進,重複看說過的話, 素真像<味增> 3,哈!給了大家一面大鏡子, 可以重新看到自己和大家的脈絡, 大家的回饋,尤其是素真跟泰山的回饋,真是頭頂灌雷,全身充電批趴叫! 我會列印下來,慢慢看,慢慢思考,慢慢學習(阿捲 080302mail)。 必須承認的是,我也是在整理逐字稿倒帶、前進當中,發覺自己時常急著脫 口而出的意見,不經意地阻斷成員的發言,經由這個客體化培力過程,讓我越來 越「有意識」地提醒自己,由於自己的位置角色,即使是「無心之過」,對成員 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也深深地感受:客體化的內容與層面必須被「有意識」的 提醒(這是批判理論參考架構的重要性),否則,我們還是容易陷於當下情境的 感性知覺,往往沒有辦法抽開距離,也使思考的視角受限局部。. 二、具體任務的群體合作 我個人長期的組織經驗中,發覺人們口頭上主張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卻總是 3. 這是阿捲使用「魏徵」的戲謔寫法,指的是唐太宗說諍臣魏徵是一面可以讓他看見自己得失 的鏡子。 9.

(10) 在相互共事時紛擾層出不窮,甚至此後反目、心有芥蒂,這樣的事端在群體裏層 出不窮。相對於資本主義社會下強調競爭與達成個人目的運作的基本原則,所謂 的群體合作,要嘛不是沿襲集體威權的慣性、仰賴積極份子一人領導,要嘛就是 原子化個人的各行其事;平等參與、相互培力的群體合作,其實在我們的社會生 活中是陌生的,可說是需要從日常當中,重新學習、身體實作的生活技藝之一。 要讓價值理念、思考模式、行事風格均有異的成員愉悅地分工合作,牽涉非 常多細膩的層面,包括如何看待與自身異質的他人,如何對話溝通達成任務共 識,如何分工執行又掌握整體脈絡,如何意識與處理彼此的情緒、感受等等;實 際上,往往在任務執行兵荒馬亂之際,人與人之間近身互動最容易產生咀嚙、磨 擦、誤解,也常累積成社群內的衝突與危機。這些問題別無他法,惟有經由種種 具體任務的實際操演,成為我們新的行為模式、工作方法。123 培力,於是安排 許多具體任務,藉由每一項具體任務的操作,舉凡不同的參與式工作坊、種籽師 資在實踐點的操作等等,都試圖摸索群體合作的經驗知識(見圖 3)。 【圖 3:123 助教與種籽師資群體合作的具體任務】 「潛能開 發研習營」 規劃設計 與執行. 「社區工 作坊」規劃 設計與執 行. 「助教工 作坊」規劃 設計與執 行. 其他特定 活動規劃 設計與執 行. 對象:社大 學員與聯 絡人. 對象:社區 民眾. 對象:新舊 助教. 特定對象. 「助教培 訓課程」規 劃設計與 執行. 其他實踐 點課程規 劃設計與 執行. 由實踐點 向外部社 區延伸的 行動. 對象:助教. 對象:參見 圖6. 對象:參見 圖6. 助 教. 種 籽 師 資. 註:實線表示助教的具體任務,虛線為種籽師資的具體任務;但助教所執行的各 種工作坊,種籽師資也多半會共同參與。 群體合作的學習模式不在於壓制個人的自主獨立,反而是藉由社群內非競爭 性的協力分工,協調彼此的角色、肯定彼此的價值,讓不同的個體都能展現所長, 10.

(11) 發揮個別的力量,也得以體會他者的多元價值、與自己殊異的特點。因此,123 任務的合作過程裏,儘量鼓勵每個成員能夠承接不同的工作內容、扮演不同的的 角色,嘗試各種可能性;也為了讓成員有更多相互學習的機會,通常會將不同特 質的新舊助教與種籽師資搭配組合,經過具體的共事,有經驗的種籽師資可以將 經驗傳承,也讓成員進一步理解、認識與自己異質的夥伴,意識自身的特長與侷 限;大家就在這種從規劃、設計、執行任務的行動中,體會與分享群體合作具體 而微的內涵。 牛車和嫦娥的例子,是極有趣的,因為是夫妻,在群體裏的合作關係更是微 妙,由她們的女兒小葉的描述,恰可以看見群體合作中必須面對直接的行事風格 不同、思考與情感模式的不同,即使是親密如夫妻也得要在具體的事務中磨合: 牛車和嫦娥,他們是夫妻,一起在 123 裡共事、成長 這次好像是第一次,他們被分在同一組,要一起籌畫這個活動 牛車是一個思路很清晰的人,思考的速度很快,做起事來也是乾淨俐落, 一件事情的決定也是非常清楚且快速。 嫦娥是個很細心的人,對於他們這組的小細節都很照顧,但是,表達能力 和迅速思考的能力是比較微弱的。 對於嫦娥的思考速度和表達能力,牛車總是感到疑惑,例如,為什麼她聽 不懂他的意思?這麼簡單的東西她講不清楚? 由於嫦娥也很清楚自己的狀態,所以在籌劃過程中,很自然的接下了紀錄、 打字統整的工作,試圖用這種方式來整理自己的思路和了解活動的內容、 意義、流程。 過去的嫦娥是一個很沒有自信的人,看不到自己。有時候對於先生的態度 無所適從,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加上抽象思考的能力又相對薄弱,遇到 事情時往往是退縮的、害怕的。她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在找尋自己,發現 自己的價值,拾回寶貴的自信心,這個過程發生在她參與的社團活動和 123 助教! 但是,即使經過了這麼長久的訓練,上台她還是會膽怯,一緊張話就說不 清楚的毛病,到現在都還沒完全克服。 牛車在會後會分享說,因為嫦娥是個很細心、仔細的人,所以對於他們的 活動她一直不停地去思考它背後更深層的意義,但是,疲憊的牛車並不想 被這些繁瑣的問題打擾,總是跟她說,拜託我已經一個頭兩個大了,別再 用這個煩我! 他的意思是,因為他們的關係,對待她的方式總是略顯粗魯的、沒有顧慮 到她的心情的。但是,他們這組後來很多的文字細節的部份,都是嫦娥晚 上想到凌晨 3、4 點努力的結果。對於她這樣的努力和付出,牛車其實是非 常肯定,甚至是引以為傲的,這就是他的老婆! 牛車說,有些話,在 123 這樣的場合他說的出口,但是,回家後是一定講 11.

(12) 不出來的,所以,他選擇在這個場合,把他對嫦娥的肯定傳達給她知道! (小葉 080416mail) 嫦娥的學習過程,一直是我深受感動的一個典範。如小葉的形容,嫦娥不是 思考敏捷的人,反應常是比別人慢半拍,所以她缺乏自信、容易緊張,不僅上台 緊張就連私下的小組討論分享也會漲紅臉、結結巴巴,始終有著不知道怎麼定位 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的焦慮。然而,她卻有極為可取的優點,就是心胸開朗、從 不與他人計較,也異常努力花比別人多三、四倍的時間弄清楚一件事。因為她的 特質,所以在 123 具體任務的群體合作中,常因她的搞不清楚狀況、她的提問, 逼使大家重新思考任務中的種種細節、探問根本緣由,其實帶給社群的是更深入 的討論與理解。 ㄚ嵐也從嫦娥與牛車的合作中,感受到不同個體共事,必須細膩理解彼此的 差異,觀照對方的狀態,考慮讓夥伴跟得上腳步、也理解整體的具體作法: 牛車其實對他想要什麼設計,或是怎樣,他會覺得概念他很清楚。可是他在 跟嫦娥互動或者在設計的過程,〔……〕牛車知道了些什麼,可是嫦娥她還 不知道。這個部份我就比較會看到是那個考驗了牛車要如何把那個整體的事 務,怎麼樣讓你的夥伴知道。〔……〕我覺得這是考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 真的在當下在設計自己的題目,設計自己的,或者是在跟別人合作的時候, 我覺得我們都會去面臨到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看到我們的夥伴,對整 體的部份理解到什麼程度?這個部份,我覺得牛車這次柔軟了很多(笑)。 當然中間有小小的火藥,但是那火藥不要緊(笑)。(ㄚ嵐 080415 助教課程 3 課堂逐字稿) 當不同的個體可以相互理解、信任,彼此合作、補位,讓差異的主體都適足 以發揮所長時,群體的力量絕對是超越各別成員的加總,而當群體任務執行完成 時,既創造了社群成員間的嶄新的共同經驗,同時讓社群成員體認到群體合作所 累積的能量,也體認到自己無可替代的價值,社群的動能無形中也會躍升,嫦娥 就在一次次的具體合作中,終於認可了自己的角色與位置: 我記得我剛開始來到那種參與,是從那種義工,就是覺得妳是一個個體,什 麼都可以做。你只有一個人貢獻進來,〔……〕可是最後你進來其實已經不 只一個人的能量。我覺得那個是一個能量已經擴充到,你自己都不知道那個 能量多大,那個影響是很深的。〔……〕你已經在這個團體裏面,已經有一 種發光發熱,可是那發光發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個能量集合成這個整 個團體的大能量,可以容納更多。我自己想過我自己不足的那個部份, 〔……〕 我自己要有一個價值的東西。然後就在想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特質在, 那那個特質,我就是不斷發揮我自己能做的,能想到的部份, 〔……〕可以 貢獻都出來了, 〔……〕那個不足的部份,就我們團體的成員來補這樣子(嫦 娥 080318 助教課程 3 課堂逐字稿)。 12.

(13) 三、溝通對話達成理解與共識 針對當代社會,如何在人們彼此利益、信念、想法、觀點分歧,甚或衝突的 情況下,對於公共議題,能夠以「非威權的途徑形成社會的共同意見」,符合民 主的要求,體現成為社會生活的規則與政治的公共政策,哈伯馬斯提出了關於公 共領域的理性溝通規範:透過說理方式取得共識,一則以不斷進行論辯和澄清, 確保共識的合理性,一則以程序上賦予所有人的自由、平等參與,保證正當性(引 自錢永祥,2004)。然而這種理性溝通行動,卻必須建基在互為主體 (intersubjective)的努力, 「一種把對方當成一個你(you) ,而不是當成一個他/ 她(he/she) 」 (李丁讚,2004:9)的努力,也就是,將對方當作一個殊異的個體, 願意進入對方的生活脈絡,理解與聆聽對方,隨時準備修改或調整自身意見的對 話努力。這種視對方為獨特個體,進入對方,超越政治經濟邏輯,人與人之間純 綷的「親密關係」,是哈伯馬斯連接私人到公共的機制,在這裏,理性不是真空 的,而是與情感的會合,在親密關係的基礎下,理性才得以展開,才得以避開權 力關係、認知上的偏見,理性與親密性成為相輔相成的概念。 借用哈伯馬斯的溝通理論,某一個部份可以補足 Freire(2003)關於「對話」 作為受壓迫者教育學的方法,其一是讓我們更為瞭解互為主體的基礎,是建立在 人與人較純綷的關係上,也就是對我們的對象的關懷與信任,因此,對話或溝通 的環境不是單純地宣稱理性即可以達成,這部份恰好回應了正面平等關懷、支持 環境的必要。其二是,對話如何可以不只是中產階級的自我中心主義,不只是引 起交談的方法,不只是發牢騷的群體治療?而如 Taylor(1992:221;引自李丁讚 2004:8)所說的能夠互相指涉(inter-referring),也就是參與論述的人要以之前 的論述為基礎,論述才能一步步往前,而非各說各話;而願意「相互照會」 (mutual orientation) (李丁讚,ibid. p.9) ,即開放自己的看法,聆聽他人意見,並隨時願 意調整修正自身的想法,這些也給予我們在社群內部的溝通對話,提供了更具體 的原則與作法。 畢竟,對於根本不存在所謂公共領域的台灣社會來說,溝通對話同樣也不過 是口號式的空話,多數大眾根本無從經驗與學習,我們也只能透過自力救濟來摸 索具體的實踐方法。興哥就曾對職場上虛應形式的溝通討論有感而發,也反映了 超越政治經濟權力邏輯的溝通空間,讓人心嚮往之: 在職場,所謂的"討論",常常是"報告"的另一種形式。"報告"都是有目的的 避重就輕,奢論"單純"的討論。 兩年前進永和社大,就是想進入"單純"的空間,將部份時間寄予"單純"的興 趣探索。加入 123,那種 team work 的氛圍,就是難得的夥伴的感覺。 幾次的 123 討論,〔……〕擴大了自己的思考的角度與空間……(興哥 060519mail) 13.

(14) 建立在非工具性的、非效率追求的討論,袪除了上下權力關係,反倒實質具 有溝通、對話、分享的效用,可以擴大「思考的角度與空間」 。也因此,關於 123 社群的共識──社大的公共參與、知識解放理念,組織者的概念與意義,就能經 由這樣建立在關懷與信任、互相指涉的溝通對話裏,一步步、一次次釐清。 123 初期由於參與者多是資深的社大成員,且歷經先前籌備期挑燈夜戰的密 集合作與討論,在人際親密關係中的對話溝通不僅特別能夠聚焦與產生新意,也 點燃群體的熱情,使得當時群體共識得以產生,核心團隊得以運作。慧慧和牛車 就對第一期的助教工作坊的溝通討論格外有感受: 可能是因為大家先前聚會過很多次,所以我們大家很能進入狀況,我想如果 半生不熟的人參與的話,因為不熟悉,他會很難進入議題或參與討論,例如 我們早就跳過某個議題向前走很多了,他還留在原本的議題裡……(慧慧 060301 聚會討論記錄). 第一次在這樣的場合裡面,覺得大家像是被電到、電出一些東西,「通電」 的效果非常好。以前也參加了很多學校辦的研習營,不過可能是因為人數的 關係或是彼此間熟悉度的不同,這次我們互動起來能迅速地找到焦點、找到 共識(牛車 060301 聚會討論記錄)。 核心成員之間的溝通對話,容易相互指涉、往前邁進,令人愉悅;但若長期 滿足於已建立人際親密關係的群體夥伴,卻有成為封閉性小社群的侷限。關於溝 通行動形式與實質的開放性,讓不同的聲音並存,對社群內部的發展是必要的, 除了我們願意開放自己調整想法觀點之外,形式的開放──新成員的加入也是令 群體前進、具生命力的泉源。所以,根本的重點是,我們如何讓新成員可以容易 地進入這樣的溝通對話情境,熟悉相關議題,而對舊成員來說,如何帶引新成員 「跟上」,正是非常具體重要的練習課題。 事實上,123 培力計劃,也因每一學期都有新血加入,使得即使是相同主題 的溝通討論,也能有新的碰撞產生: 大樹:我發現討論這個東西喔,實在是真的很奇妙。人有時候我們也可能完 全都沒有點子,然後想來想去,想來想去,如果有個人丟了一丁什麼 東西,那個東西就真的會冒出來。就像我今天看到每一組設計出來的 東西也一樣耶,我實在沒有想到說,你們怎麼會用法輪(工作坊的一 個單元設計)那個東西? 牛車:那個是美美想出來的。 大樹:真的喔,真的是好厲害耶。我發覺有新人真的很重要…… (080408 助教課程 4 課堂逐字稿) 14.

(15) 或許正因為基本上 123 成員並不屬於「菁英」階層,沒有菁英知識份子慣常 從言語表達中享受快感的習性,也逐漸形成儘量給新人空間、機會、進入狀況的 共識,加上不管是分享討論、具體任務的分組上,總是不斷地輪流洗牌,讓所有 成員都有機會相互共事、理解,所以,123 很慶幸地並未發生另成封閉「小團體」 的問題。 當然,世界既是變動無常,溝通也永遠是局部無法全面、永遠是困難的。哈 伯馬斯的溝通理論究竟是「理想」的溝通情境,因為每個人的結構位置、每個人 的情感、情緒,都對我們的溝通與聆聽充滿了限制,我們只能透過保持有意識的 反思與架設具集體反省力的物質空間,讓個人認識自己在社會位置、社會關係上 的限制,檢視自己的偏見,敏於洞見與「他者」之間的差異,逼近「理想」的溝 通情境。 如上節所提的牛車、嫦娥夫妻的例子,牛車就意識到自己在和嫦娥溝通時, 常在意自己作為「一家之主」的位置受到挑戰,所以,聆聽時便有所選擇、有情 緒。也因為個體是流動的、變化中的,理解與溝通隨著不斷循環變化,即使是重 覆操演的行動,我們也可以發現理解與溝通永遠無法窮盡,對於這個部份,ㄚ嵐 有這樣的觀察: 我發現說,我們每個觀察員在帶每個人闖關的時候,其實大家給的指令不 是一致的, 〔……〕我們以後在會這個部份的時候,可以就是很明確,非常 明確認每個觀察員知道說,妳其實要怎麼引導妳的小組繼續前進。雖然我 們這個矇眼的闖關(工作坊的遊戲) ,做過很多次,可是這個部份我們在會 的時候,始終把它忽略了。為什麼會忽略,其實就像每個人在回應講的, 大家想的都不一樣,理解的也不一樣。那我覺得想的不一樣沒有問題,問 題是說我們其實是在帶組,所以我們其實帶組是要一致的, 〔……〕每個人 真的理解的東西不一樣(ㄚ嵐 080413 潛能開發研習營分享逐字稿)。 芥蒂或衝突的產生,往往就來自這樣的情況:我以為「我們」達成充份的溝 通了,你也充份理解了,事實上,我說的與你理解的不盡然相同,我理解的「你 的理解」也可能有落差。所以,溝通對話、理解與共識,包括對於 123 社群目標 與方向的共識,將永遠是現在進行式、動態的過程。. 四、反覆操演 經由社會化所形成的慣習,銘刻於我們身體之上與心靈之內,既影響我們的 身體儀態也成為我們內化的實踐價值,如Boudieu所揭示的,慣習雖然是一種持 久的傾向系統,但是也會隨著社會施為者所經歷的社會歷程重新建構(引自 Bonnewitz,2002) 。正由於慣習的持久傾向已成為我們行動、認知和思考的無意 15.

(16) 識原動力,那麼,重新建構慣習,對於身處社會的個人來說,必然不是意識覺醒 就足以斷然改變,而是一個反覆操演(performativity) 4的過程。 就組織培力而言,威權結構下原子化的個人,要如何有意識的客體化自身行 動,如何與人群體合作,如何透過溝通對話達成對他人的理解和社群共識,顯然 都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需要不斷重覆操作演練的學習歷程,藉由反覆地操演, 以身體實作,去熟練習慣這些共學模式的方法,去體會其中的細節與意義,去練 就屬於個人主體的生活技藝。123 培力的過程,從助教課程到種籽師資培訓,基 本上就是架設一個反覆操演這種群體共學模式的空間。 【圖 4:123 助教與種籽師資反覆操演的群體學習】. 第二學期助教課程. 第一學期助教課程 社大、社會學、組織理論概念 閱讀與討論. 社大、社會學、組織理論概念 閱讀與討論(相同主題不同內容). 參與式工作坊 規劃設計與執行. 參與式工作坊 規劃設計與執行(不同對象). 助教經驗分享. 助教經驗分享. 助 教. (不同班級或不同對象). 種籽師資操作助教課程. 種 籽 師 資. 註:實線表示助教進行操演的內容,虛線為種籽師資進行演操的內容;種籽師 資操作助教課程時,同時再度操練了助教課程的內容。. 如圖 4 所示,兩個學期的助教課程原則上便是三個主題:社區大學、社會學、 組織者相關的理論、概念,參與式工作坊的設計規劃與執行,以及助教經驗的分 享,但重覆之中仍有變化。包括兩個學期在相同主題下安排不同的內容,參與工 作坊的對象或助教選擇觀察的課堂對象也會有所不同;另外,也因為每學期的培 力課程會加入新的成員,在分享討論、群體合作上的夥伴也有所變動;而當助教 完成兩學期培訓課程進入種籽師資,若選擇助教課程作為實踐點,那麼,種籽師 資等於轉換了角色重新操作原本的課程。 4. 「操演」取自酷兒理論對社會羞辱的操作和抗爭的說法,既有「口說事成」、語言本身即有行 動的意義,也有實踐履行、重複演練,挪用文化社會成規的重複、慣常以為所用的意義。 16.

(17) 這樣的反覆操演,除了是讓原本陌生不熟悉的事務,如基本理論概念、參與 式工作坊的操作逐漸熟習,也讓 123 群體共學的模式,如客體化行動歷程、群體 合作、溝通協調,慢慢「長在身上」,成為成員自身的能力。嫦娥具體陳述了這 樣反覆操演的作用: 到助教來一段時間我覺得我完全不瞭解這個運作的真正精髓在那裏,本來我 其實是很喜歡參與,可是在這段時間我突然覺得自己變不熟悉了,不熟悉自 己會慌掉,我就會想說,為什麼我以前那麼熱情一直在參與的時候,為什麼 我現在會有一種困難不知道怎麼做的問題產生,後來我才想想,〔……〕我 現在會有困難,其實是我有些能力根本沒有培養。比方說合作,真正合作我 們一起來討論出一個目標,真正在一起去形成出來的東西,其實在過去幾年 其實沒有培養。〔……〕就是越覺得害怕這樣子。做久了,漸漸熟悉,那個 膽子好像比較大了,其實也有累積了,在建議或在談事情的時候比較清楚, 在要完成某個目標的時候,我覺得那個基礎、認知也比較多,大家一起談一 起完成的那個成就我自己才能享受到。 (嫦娥 080115 新助教聊天會逐字稿) 就如嫦娥所言,即使前幾年在社大的社團、公共參與也不斷參與,也有許多 群體合作的經驗,但是並不是主動地扮演推手的角色,也未去深思、整理這些操 作的法則,也就是「能力沒有培養」,所以,一開始的培力課程,讓她感到不熟 悉、困難,不過,重覆操作演練的過程,讓種種操作模式越來越熟悉,也終於能 為自己掌握運用,開始才能享受群體合作的成就感。 ㄚ嵐則是從每次操演的變動當中,逐步建立自身的敏感度,不時地反省調整 操作的方法與面對新狀況: 加入 123,從籌畫到現在,那個過程我自己是覺得非常的精采,精采的是大 家在想 123 課程的時候,是不斷在修正的,有時候會很固執,比如說我也會 很固執,這個課程應該就是怎樣,應該就是怎樣,可是每次課程在每半年就 有新的 123 助教加入的時候,他會提出不同的點,那我覺得這個東西最大的 受益者是這裏面的人,因為我在這裏面我可以聽到大家的想法,然後他的想 法其實是回饋給我,像阿珍上次說冊看沒,會有壓力,或者說工作坊的設計, 擔心自己好像能力沒有那麼好,我都會直接反應,這就是我們要想的事情。 我們要想的就是,在整個 123 的過程裏,很多東西其實是不斷的重新來過, 可能現在是這樣,加入新的人,我們要重新洗牌,可能是要顧慮非常多的, 這個其實是非常大的挑戰,假如我們一成不變,當然最容易,就好像是你不 行或是什麼,可是我覺得不是這樣,自己在這裏的收穫其實是很深厚的,因 為如果以前辦工作坊我就皮皮挫,可是我現在會比較有秩序的,〔……〕這 是在 123 學到的,一個步驟一個步驟,聽到更多人給的不同的意見, 〔……〕 師資群是一個不同的練習,它可能會把師資的角色,還有師資看到的 123 的狀態作比較深入的,比較反省師資群要怎麼想事情,不單是助教的角色, 17.

(18) 你要想新加入進來的人,要怎麼思考……。 (ㄚ嵐 080115 新助教聊天會逐字 稿) 反覆操演其實並非僵硬地照表操課,總是有新的內涵注入。隨著群體對象變 化、隨時間更迭、隨自身角色視角轉化,就會有不同的體悟,不同的收穫,加上 如大樹所說的,這個培力過程是理論與實務相互對照的,引發的啟發性也不同: 我們有一點很幸福的就是,〔……〕理論的東西是跟實際的東西在結合的, 這邊的話,等於是說我們在讀的同時,我們一邊也在做,然後妳發現那裏不 好的時候,妳馬上就會修正。像我在看這個文本的時候,其實坦白講,我們 好像不知道多久以前讀過了,但是我每次去讀的時候,我就會發覺, 〔……〕 也許我這次滿注重這個點,可是下一次的話,耶,我發現又變了,那也跟我 們現階段發生了件什麼事情,或我看到我自己問題的時候,〔……〕我們每 一個人都是這個樣子啊,不是這樣子的一次一次在經驗當中,然後去學習, 然後自己再去改變。〔……〕今天比如妳們認為的師資,但是在我們(指師 資本身)來看的話,我們還是不斷的從,不管是助教,或者是我們辦工作坊 來參與的學員當中,其實真的不斷在學習一點東西。 (大樹 080415 助教課程 4 課堂逐字稿) 與實務相關的理論或論述適時提供了實作中的參照架構,一則為實作提高了 觀看的角度,一則也因操作經驗重新理解、認識理論概念;而群體學習的反覆操 演因為群體是流動變化的,永遠為我們帶來新的刺激與學習機會,這樣的流動變 化讓反覆操演不是反覆無聊瑣碎,也與我們過去個人式的填鴨學習,大異其趣, 有著不斷累積變化、創新的快感。牛車如是說: 來社大讓我的人生是從另外一塊轉到另外一塊,123 從○期開始到這一期, 我一直有一種感覺,在你的人生裏面竟然能夠一直接觸到不同的學習對象, 學習的東西一直在不一樣,包括每次設計的工作坊,就是每個人想的點子跟 方式不一樣,雖然我們的主軸從來沒有變過,可是每一次設計出來的東西就 是不一樣, 〔……〕我發覺一個團體要有這種能量真的不容易, 〔……〕所以 我覺得在 123 裏,雖然講是 123,但是一直停留在第一次。每一次的接觸每 一次的學習都是第一次,雖然人一樣,場地一樣,目標一樣,方向一樣,可 是那個過程通通是第一次,通通不一樣。讓我覺得在 123 裏面隨時都有那個 能量(牛車 080115 新助教聊天會逐字稿)。. 小結:群體共學促發個人與社群的能動性 123 社群在關懷、正面的「結界」中,經由客體化自身行動、具體任務的群 體合作、溝通對話達成理解與共識、反覆操演四個群體共學模式,123 作為立基 18.

(19) 於社區大學的「基進民主組織者培力的社群」的共識與行動方法,也逐步的清晰 起來,社群主體經由這個過程建構,而一個具集體反省、不斷累積變化的群體, 感染成員的氛圍是加乘的,原本在結構中孤立無力的個人也產生能動性,亦即─ ─具集體反省力的社群主體形構,也同時催化了個人主體性的重新建構。 自稱在家講話,沒人敢不當真的美美,令人感覺是嚴肅的,在群體合作中, 她感受到嫦娥「有很強的一個責任感,讓我很心服口服的想一定要跟著她這樣子 做」,在工作坊則嘗試了她這輩子覺得不可能、不願意的演戲,她說: 我又有一點傻氣,人家叫我做什麼,只要我已經放下我的心防,我已經接受 你了,那所謂的接受就是說,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我信任你,我來你這個 團體就是信任你們,然後你們要我做什麼,我大部份不會說 No,然後我去 做,在這個過程我去驗證我適不適合這個團體,然後我能做什麼。因為我太 有主見了,常常我東西還沒有被挖掘,連我自己還沒有被發現沒有被挖掘的 時候,我已經跟人家說少來動我……(美美 080127 123 培力工作坊分享逐 字稿) 美美的說法,顯示了個人慣習在群體互動中動搖、重構。小山提及,自己過 去許多想法只是停留想法,不會想要積極推動,在群體培力過程裏,她感受到行 動力的增加,毅然決然到偏遠的台東讀研究所,並且在部落中展開陪伴被邊緣的 青少年學習的工作。慧慧也提到類似的動能: 第二學期進入社大選課,對社大的理解,他們談公共參與、知識解放、公民 社會,這樣的議題我認同,放入腦袋裡但未實踐,未在生活中發酵〔……〕 週二來學校是接受震撼教育,晚上談一些事情,覺得自己不論心情上、生活 上都處於劇烈在攪動、在改變〔……〕 「我們要找一生的承諾」 ,這以前從來 不曾出現我腦袋過的,我只過好今天,過好明天,過好下個月,我不太會去 關心家人以外的人,雖然我也悲天憫人,也有善良的那一面但都沒踏出去, 是 123 的關係讓我發現〔……〕我也可以做些什麼事……(慧慧 070320 助 教課程 2 課堂逐字稿) 慧慧的說法,為社群主體與個人主體的關係作了註解。對孤立的個人來說, 即使對社會事務有所反省思考,但個人的對抗總是無力的,不是難以行動,就是 行動也極易受到反挫;而社群學習相互感染的力量是驚人的,除了是塑造一個環 境,避免個人倒退退縮,群體行動使行動的作用與可能性增大,也讓成員在社群 主體形構當中,確認個人主體的價值,同時朝向思考對社會歷史確認「自我承諾」 的可能性。 對我自己而言,123 培力過程中,不時地也感受到自己「被推著向前」,因 為社群中成員的動力會傳染自己,會催促自己,這樣的推力卻是異常欣喜愉快 的,因為感受到個人與群體共同成長進步的歡愉。以牛車為例,原本視讀書、視 19.

(20) 學院知識為蔽屣,有一回為了準備在工作坊分享自身經驗,竟然把演練時的錄音 帶,回家重覆聽了 15 遍;為了帶引助教導讀,埋首他視為「天書」的社會學基 本概念,前所未有的「認真讀書」,他提到這種動力的源由: 很多同學看到我們在忙進忙出的 好像覺得我們很辛苦的在為社大做很多事情 其實不是 我們是正在創造生命的另一種價值與意義 在社大裡 除了可以做個人學問的探索、滿足之外 在社大裡 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相互陪伴支持、相互支援 在社大裡 有提供各種舞台,可以讓我們參與、實踐 所以在社大 我並不覺得辛苦或累 反而是一種行動後的滿足、喜悅 (牛車 070308mail) 社群主體的共識與行動,極可能是基於情感、基於滿足個人的需求,或是去 政治化的,光譜可大可小。牛車與慧慧的分享,卻可以讓我們發現,當社群主體 形構越與更大的整體視野趨近,對個人來說,就能提供更多想像的願景與意義, 甚至可能如牛車所言「創造生命的另一種價值與意義」的力量。對 123 來說,群 體共學的模式是架構了一些程序方法,去形構社群的共識與行動,但是,同時間 社群內部仍是存在的種種矛盾衝突,面對社群內部的危機,摸索化危機為轉機的 方法,在這裏,也同為個人主體重構與社群主體建構的過程。. 參考文獻 Bommewitz, Patrice(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 田。 Bourdieu, P. & J.D.Wacquant(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Polity Press. Freire, Paulo(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巨流。 Garfinkel, Harold(1967)Studies of Ethnomethod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20.

(21) Harvey, David. (2001). “City and Justice: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City” in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New York: Routledge. pp.188-207。 Taylor, C.(1992)“Modernity and the Rise of the Public Sphere"in The Tanner Lecture On Human Valu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丁讚(1997)〈公共論述、社會學習與基進民主:對『食物中毒』現象的一些 觀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5 期》1997,3 月 pp.1-32。 李丁讚(2004)〈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收於李丁讚等 著《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pp.1-62,台北:桂冠。 夏曉鵑(2006) 〈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 , 《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第 61 期,pp.1-72。 錢永祥(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一頁論述史的解讀與借鑑〉,收於李丁讚 等著《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 ,pp.111-146,台北:桂冠。 謝國雄(1999) 〈田野的洗禮,學術的勞動〉 ,收於《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緒論》 pp.301-348,台北市:中研究社會所籌備處。. 21.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佛寺遺址發 掘報告》,《考古學報》2007 年第 4 期,第

(一)機關主要職掌:本局組織規程奉考試院 101.8.1 考授銓法五字第 1013628775 號函發布,掌理全市教育行政業務,組織規程修正經考 試院 107.4.11

5 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ILO &amp; UNESCO,2006) 、 歐盟(European Communities,2007)、挪威(Norway Ministry of

在領導同儕實踐課程新措施的進程中,小組身先士

無國界記者組織(國際新聞自由監督團體)在本月 17 日公布一項針對全球記者的 最新調查,其結果顯示,今年全球記者共有

職業 教師 輔導員 神職人員 社會工作者 記者.

教師請學生分成小組,然後派發附件一「癱姐妹生命 熱線與死神搶客」新聞摘要及附件二「我幫助了有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