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刑事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之研究-從偵查不公開談起-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刑事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之研究-從偵查不公開談起-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立. 何賴傑博士. 政 治 大. ‧ 國. 學. 刑事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之研究 —從偵查不公開談起—.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 張時嘉 撰 學號 93651036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I.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3) 謝辭 我一直是個夢想遠大,行動不足,貪多又嚼不爛的理想派。猶記 得 2006 年決定要寫刑事偵查與媒體相關的題目時,發現這塊領域在 國內仍是塊處女地,如果好好耕耘定能有所收穫,那股興奮感與使命 感,現在想起來依然熱血澎湃。6 年過去了,相關的文章、書籍堆滿 書房一隅,走馬看花地讀過一些,仍然是以管窺天,未能盡得精髓。 感嘆于學海浩浩,而自己能力有限又慵懶成性,許多精典之作,囫圇 吞棗,也不知吸收了多少,錯漏了多少,此論文能夠完成,已屬萬幸。 多虧指導老師何賴傑教授不厭其煩為我指點迷津,本論文方有誕生的 一天。何老師亦師亦友,多少個一起在新店及貓空爬山的日子,及每 個在老師家與同學們一起渡過的愉快午後,跨年時在 10°C 的寒夜眺 望 101 的煙火,都是求學時代的美好回憶,很慶幸自己身為何門的一 員,何老師帶給學生的,非僅傳道受業解惑,更是一輩子的情感。李 震山老師及楊雲驊老師首肯擔任口試委員,令我銘感五內,李師及楊 師公忙之餘,仍能詳讀本文並給予許多寶貴意見,實感獲益匪淺,感 謝再三。.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政大法研所的求學時光,是我初探學問趣味之時,有幸能在 5 坪 不到的刑法中心內,與永宏、怡宏、俊傑、郁文、邦峻、敏超、若蓁、 永瀚、昭龍、柏良、自強、力揚、昇峰、怡君、秋伶、梓榕、本律、 al 兆承、柏均、麗雯、宏彬、佳韻、昱廷、葦怡等優秀的學長姊及學弟 v i n Ch 妹們一同切磋學習,真是人生中一大樂事,那些圍在刑法中心方桌四 i U e h n c g 周慷慨激昂地辯論法學概念的日子,至今回味無窮。昭龍博學多聞, 能言善道;自強心思細膩,認真負責;柏良飽覽群書,思想敏銳,都 是我遇到瓶頸時的請益對象,也是一輩子的朋友。葦怡是個貼心的女 孩,口試當天幫我打理許多程序事項,使我能夠專心的完成口試,祝 福她未來平安順遂。 因為自己才疏學淺,寫作過程屢遭曲折,歷時 4 年始付梓,有時 難免心浮氣躁,腸枯思竭,幸好我的父母親不時關心我,提醒我寫作 同時也要兼顧健康,並不時為我默念祝禱,督促我不斷前進,父母恩 情浩大,此生難報。我在政大法研所的這些年,與哥哥同住木新路 5 樓的舊公寓內,哥哥是政大新聞所博士班的高材生,本論文許多與媒 III.

(4) 體有關的部分,都是經哥哥指點後方有所得。同住的還有糾登,他原 本是漂泊的柴犬,我碩一時搬來與我們同住,為我們帶來許多歡樂, 陪伴我度過多少個心情煩悶的日子,但這麼一個好朋友在 2009 年中 離開我們去陪伴上帝了,我常常在午夜夢迴見到他開心地在景美溪畔 奔跑,心酸不已。 我此生最幸運的事,就是遇到嘉琳。她貼心、感性又善解人意, 為我打點生活大小事,陪我歡笑,為我解憂,我們一起攜手走過那麼 多的美好,點點滴滴都是甜美的回憶,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人 生因為有她而完整。我的求學路程跌跌撞撞,直到大三那年遇到了嘉 琳,我才開始思考人生的方向,她是我積極向上的動力,沒有她,就 沒有如今的我。論文寫作的漫長過程,因為嘉琳的理解、鼓勵與包容, 本文才能有完成的一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本文完成之際,國內已出現許多討論刑事法與媒體關係的優秀作 品,拜讀之後,欽佩萬分。感謝那麼多的學者與先進,共同在這一片 田地上耕耘著,但願本文能夠提供有興趣研究這個議題的同好一點點 的靈感與方向。.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5) 中文摘要 犯罪新聞常是公眾矚目的焦點,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社會,許 多犯罪事件尚未進入司法程序,即因媒體報導而公眾皆知。如果人人 對該事件中被指為犯罪者已有定見,對其而為的司法程序又如何能在 不受輿論壓力的情形下進行?當「媒體審判」取代了司法審判,法治 國原則已盪然無存,當事人權利更受侵犯。然而,這牽涉到許多層面 的問題,諸如偵查目的之維護、當事人之人格權、公平審判、無罪推 定、社會治安、新聞自由等等,複雜至極,如何在其中尋求平衡點,. 政 治 大. 益顯困難。. 立. ‧ 國. 學. 本文從偵查不公開原則談起,探討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的各種問 題,分析偵查不公開所保障的各種權利之間如何折衝,並參考美國、. ‧. 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的立法例或實務見解,與我國現行法制情況 進行比較,試圖建構可運作的法律體系,最後並討論在偵查資訊已然. n. al. er. io. sit. y. Nat. 公開的情形下,如何進行補救及處置。. Ch. i. i n U. v. engch 關鍵字:偵查不公開、偵查資訊、媒體審判、公平審判、無罪推定、 人格權、新聞自由. V.

(6) 目錄. 第 1 章 緒論............................. 1 第 1 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架構 ............................ 1 第 1 項 研究目的 ...................................... 1 第 1 款 偵查不公開的現代意義 ........................ 1 第 2 款 偵查不公開的多重目的與三面關係 .............. 2 第 2 項 研究方法與架構 ................................ 3 第 1 款 研究方法 .................................... 3 第 2 款 研究架構 .................................... 4 第 2 節 偵查資訊 ....................................... 4. 政 治 大. 第 1 項 物的範圍 ...................................... 4. 立. 第 2 項 人的範圍 ...................................... 5. ‧ 國. 學. 第 3 項 時的範圍 ...................................... 6 第 3 節 刑訴法第 245 條的立法背景與規範目的 .............. 8. ‧. 第 1 項 修正沿革 ...................................... 8 第 1 款 舊法的修正歷程 .............................. 8. y. Nat. sit. 第 2 款 現行法的修正理由 ............................ 9. er. io. 第 2 項 現行法之立法背景 ............................. 10. n. 第 1 款 立法資料 10 a ................................... v. l. i. Ch 第 2 款 評析 ....................................... 13 Un engchi. 第 4 節 其他與偵查資訊公開有關之規定 ................... 14 第 1 項 刑事訴訟法 ................................... 14 第 2 項 刑事訴訟法外之其他法規 ....................... 15 第 5 節 偵查不公開原則的定位與現行法制之不足 ........... 19 第 1 項 偵查不公開原則的定位 ......................... 19 第 1 款 媒體並非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的規範對象? ..... 19 第 2 款 自偵查不公開原則欲保障之價值觀之 ........... 20 第 3 款 媒體應受偵查不公開原則所拘束 ............... 20 第 2 項 現行法制規範密度不足 ......................... 21 第 1 款 廣電法規幾無規範 ........................... 21 VI.

(7) 第 2 款 三面關係的失衡—偵查機關與媒體利害與共 ..... 22. 第 2 章 偵查不公開與偵查目的 ................24 第 1 節 接近權與偵查程序 ............................... 24 第 1 項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審判程序接近權的見解 ....... 24 第 1 款 Gannett Co. v. DePasquale .................. 24 第 2 款 Richmond Newspapers, Inc. v. Virginia ...... 25 第 3 款 Globe Newspaper Co. v. Superior Court ...... 27 第 4 款 Press-Enterprise Co. v. Superior Court (Press-Enterprise I) .................................... 27 第 5 款 Press-Enterprise Co. v. Superior Court. 治 政 大 第 2 項 美國聯邦巡迴法院在搜索票核發程序的處理 ....... 31 立 第 1 款 In re Search Warrant for Secretarial Area—Gunn. (Press-Enterprise II) ................................... 28. ‧ 國. 學. ......................................................... 31 第 2 款 Times Mirror Co. v. United States .......... 32. ‧. 第 3 款 Baltimore Sun Co. v. Goetz ................. 33. y. Nat. 第 4 款 In re Newsday, Inc. ........................ 34. sit. 第 3 項 對於偵查程序無接近權 ......................... 35. er. io. 第 1 款 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運用 Press-Enterprise II 法. n. al 則的啟示 ................................................. 35 iv C. n. U h e n IIh i法則檢驗我國的偵查程序 第 2 款 以 Press-Enterprise 36. gc. 第 2 節 偵查目的之維護 ................................. 38 第 1 款 偵查目的是重要的國家利益 ................... 38 第 2 款 檢察官為維護偵查目的有權揭露偵查資訊 ....... 39 第 3 款 偵查機關中資訊流通的必要性 ................. 40 第 4 款 偵查策略有效性及維護消息來源之必要 ......... 41 第 5 款 偵查機關有義務公開資訊的特殊情形 ........... 42. 第 3 章 公平審判與無罪推定 ..................44 第 1 節 偵查資訊公開對公平審判之影響 ................... 44 第 1 項 公平審判原則的意義 ........................... 44 VII.

(8) 第 1 款 公平審判原則的意義 ......................... 44 第 2 款 外國法的規定 ............................... 45 第 3 款 我國法的依據 ............................... 46 第 2 項 偵查不公開的違反引致公眾預判 ................. 47 第 1 款 審判權由國家壟斷而非媒體所能取代 ........... 47 第 2 款 預判擾亂司法不具正當性 ..................... 47 第 3 款 公眾預判效應 ............................... 48 第 4 款 公眾預判架空公平審判 ....................... 49 第 3 項 公眾預判對公平審判的影響 ..................... 49 第 1 款 法官的心證受到公眾預判的影響難以測定 ....... 49. 治 政 大 影響 ..................................................... 50 立 第 3 款 良好的制度設計方能創造優質審判 ............. 51 第 2 款 從「程序的司法形塑性」理解公眾預判對公平審判的. ‧ 國. 學. 第 4 款 公眾預判動搖公平審判非法治國家所能允許 ..... 52 第 2 節 偵查資訊公開對無罪推定的影響 ................... 53. ‧. 第 1 項 無罪推定原則的意義 ........................... 53. y. Nat. 第 1 款 無罪推定原則的定義 ......................... 53. sit. 第 2 款 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涵 ......................... 54. er. io. 第 2 項 偵查資訊公開泛濫足以顛覆無罪推定 ............. 55. n. al 第 1 款 「公眾預判有罪」實質否定無罪推定 i v ........... 55 C. n. h e n h....................... 第 2 款 無罪推定的人格權功能 56 i U gc. 第 3 款 國家有義務設立法律制度以保障無罪推定 ....... 57. 第 4 章 隱私權、名譽權及其他不公開所保障的權利 ..........................................58 第 1 節 隱私權 ........................................ 58 第 1 項 隱私權的內涵 ................................. 58 第 1 款 隱私權的意義 ............................... 58 第 2 款 Prosser 教授就隱私權的分類 .................. 59 第 3 款 外國法制在隱私權的發展 ..................... 60 第 1 目 美國 ..................................... 60 VIII.

(9) 第 2 目 英國 ..................................... 61 第 3 目 德國 ..................................... 62 第 4 目 歐洲人權公約 ............................. 63 第 4 款 我國法制在隱私權的發展 ..................... 65 第 2 項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 ............................. 67 第 1 款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範圍較一般人為限縮 ......... 67 第 2 款 公眾人物的分類 ............................. 68 第 3 款 私密領域不容侵犯 ........................... 69 第 4 款 同意之例外 ................................. 69 第 5 款 Caroline von Hannover v. Germany ........... 70. 治 政 大 第 7 款 以個人事務之公開是否有益公共利益為判斷標準 . 72 立 第 3 項 偵查資訊公開與個人隱私 ....................... 72. 第 6 款 Galella v. Onassis ......................... 71. ‧ 國. 學. 第 1 款 個人資訊的保密與例外 ....................... 72 第 2 款 遵守偵查不公開以保障個人隱私 ............... 74. ‧. 第 3 款 侵犯隱密的犯罪報導 ......................... 75. y. Nat. 第 4 款 犯罪報導公開揭露困窘私事 ................... 77. sit. 第 5 款 媒體就官方消息為公正報導應予免責 ........... 77. er. io. 第 2 節 名譽權 ........................................ 79. n. a l ................................... 第 1 項 名譽與誹謗 79 iv C. n. h e............................... 第 1 款 名譽權的意義 79 n hi U gc. 第 2 款 事實主張與意見表達之區分? ................. 80 第 3 款 誹謗性 ..................................... 82 第 4 款 謗誹性言論僅具較低的價值 ................... 82 第 5 款 真實惡意原則 ............................... 83 第 6 款 誹謗訴訟的舉證分配 ......................... 84 第 2 項 犯罪報導與名譽權保障 ......................... 86 第 1 款 預判有罪的報導係不實報導 ................... 86 第 2 款 犯罪報導須具有公共爭議性 ................... 87 第 3 款 是否為公眾人物 ............................. 88 IX.

(10) 第 4 款 名譽權和新聞自由的衝突 ..................... 89 第 3 節 其他偵查不公開所保障的權利 ..................... 90 第 1 款 生命、身體、自由、財產等個人法益 ........... 90 第 2 款 未成年人及性侵害犯罪被害人 ................. 91 第 3 款 國家機密與商業利益 ......................... 92. 第 5 章 新聞自由 ...........................93 第 1 節 知的權利與新聞自由 ............................. 93 第 1 款 知的權利之本質 ............................. 93 第 2 款 新聞媒體是人民行使知的權利之代理人 ......... 94 第 3 款 媒體是人民與政府間的溝通橋樑與監督機關 ..... 95. 治 政 大 第 5 款 新聞自由的權利內涵 ......................... 98 立 第 6 款 新聞自由所保障的「新聞」 ................... 99. 第 4 款 新聞自由是制度性基本權利 ................... 96. ‧ 國. 學. 第 7 款 新聞的載體 ................................. 99 第 2 節 媒體的注意義務與免責權 ........................ 100. ‧. 第 1 款 注意義務 .................................. 100. y. Nat. 第 1 目 真實性義務 .............................. 101. sit. 第 2 目 客觀義務 ................................ 102. er. io. 第 3 目 利益衡量義務 ............................ 103. n. al 第 2 款 注意義務在犯罪報導的運用 .................. 104 iv C. n. h e n............................ 第 3 款 公正報導免責權 105 hi U gc. 第 4 款 中立報導免責權 ............................ 106 第 3 節 接近使用媒體權 ................................ 107 第 1 款 接近使用媒體權的概念 ...................... 107 第 2 款 釋字第 364 號解釋 .......................... 108 第 3 款 接近使用媒體權的內涵 ...................... 109 第 4 款 犯罪報導與接近使用媒體權 .................. 111 第 4 節 新聞記者的拒絕證言權 .......................... 111 第 1 款 新聞記者之拒絕證言權的內涵與限制 .......... 111 第 2 款 記者可以拒絕透漏偵查資訊的來源? .......... 114 X.

(11) 第 5 節 媒體、偵查機關與案件相關人 .................... 115 第 1 款 刑事司法與媒體的互動關係 .................. 116 第 1 目 媒體是刑事司法與人民間的溝通媒介 ........ 116 第 2 目 刑法及刑罰理論與媒體傳播 ................ 117 第 3 目 新聞報導中呈現的司法形象與刑事司法期望之落差 ........................................................ 118 第 2 款 媒體對偵查機關的監督功能 .................. 119 第 3 款 媒體對偵查機關造成的不良影響 .............. 120 第 4 款 市場取向的媒體生態 ........................ 121 第 5 款 新聞自由亦應符合法律規範 .................. 122. 治 政 大 第 7 款 身分辨識性的新聞報導 ...................... 123 立 第 1 目 德國的觀點 .............................. 123 第 6 款 新聞對於犯罪嫌疑人的報導 .................. 122. ‧ 國. 學. 第 2 目 瑞士的觀點 .............................. 124 第 3 目 奧地利的觀點 ............................ 125. ‧. 第 4 目 對於犯罪嫌疑人身分的公開 ................ 126. y. Nat. 第 5 目 對於犯罪被害人身分的公開 ................ 127. sit. 第 8 款 媒體不得評論偵查中案件? .................. 127. er. io. 第 6 章 職務規範與媒體自律 ................. 129. n. al 第 1 節 公務員的職務規範 .............................. 129 iv C. n. h e n 474 以下的規定 第 1 款 德國刑事訴訟法第 ............ 130 hi U gc. 第 2 款 德國偵查機關依刑事訴訟法對媒體提供資訊 .... 131. 第 3 款 德國刑事訴訟法第 475 條的缺陷 .............. 132 第 4 款 Meier 的德國刑事訴訟法第 475 條 a 修正建議 ... 133 第 5 款 我國就偵查資訊是否應秘密標準過於抽象 ...... 137 第 6 款 偵查機關內部訂定行政規則之必要 ............ 138 第 7 款 美國 CFR 對司法機關職員提供資訊的規定 ...... 139 第 8 款 美國 ABA Model Rule ........................ 140 第 9 款 美國 Cod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 142 第 10 款 檢視我國偵查機關的資訊傳播規範 ........... 145 XI.

(12) 第 1 目 法律保留層面不足 ........................ 145 第 2 目 檢察、警察暨調查機關偵辦刑事案件新聞處理注意 要點 .................................................... 146 第 11 款 檢察機關公開發言的影響力—Mannesmann 案 ... 148 第 12 款 偵查機關公務員違法洩漏偵查資訊之行政懲處 . 150 第 2 節 媒體自律 ..................................... 151 第 1 款 媒體自律規範 .............................. 151 第 2 款 媒體自律的運作 ............................ 151 第 3 款 媒體自律規範的功能 ........................ 152 第 4 款 德國媒體協會頒布的媒體規則 ................ 153. 治 政 大 行綱要 .................................................. 155 立 第 6 款 媒體自律的侷限性 .......................... 157 第 5 款 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新聞自律執. ‧ 國. 學. 第 7 章 規範秩序的失控與因應措施 ........... 159 第 1 節 氾濫的資訊流通與公眾預判的產生 ................ 159. ‧. 第 1 款 虛幻的言論自由市場 ........................ 159. y. Nat. 第 2 款 媒體「反映」輿論?或「製造」輿論? ........ 160. sit. 第 3 款 媒體與偵查機關的共生關係—軟弱的第四權 .... 162. er. io. 第 4 款 媒體報導對人格權的侵害 .................... 163. n. al 第 5 款 商業競爭下的媒體失序 ...................... 163 iv C. n. hen hi U 第 6 款 偵查機關與媒體合演的踐踏人權大戲 .......... 164 gc. 第 2 節 延期、更換審判地等程序措施 .................... 165. 第 1 款 訴訟指揮權及警察權 ........................ 165 第 2 款 公開或關閉審判 ............................ 166 第 3 款 移轉管轄 .................................. 168 第 4 款 迴避 ...................................... 168 第 5 款 強制辯護 .................................. 169 第 3 節 封口令與藐視法庭罪 ............................ 169 第 1 款 對於媒體核發封口令 ........................ 169 第 2 款 對於訴訟參與人核發封口令 .................. 170 XII.

(13) 第 3 款 英國法的藐視法庭罪 ........................ 172 第 4 款 法制的差異性 .............................. 174 第 4 節 訴訟障礙事由與刑罰減輕事由 .................... 176 第 1 款 訴訟障礙事由及刑罰減輕事由 ................ 176 第 2 款 公眾預判作為訴訟障礙事由 .................. 177 第 3 款 公眾預判作為刑罰減輕事由 .................. 178 第 5 節 證據排除 ..................................... 179 第 1 款 證據排除法則(證據禁止法則)的概念 .......... 179 第 2 款 偵查不公開的違反與證據禁止 ................ 180 第 3 款 受到公眾預判效應影響的證言 ................ 181. 治 政 大 第 8 章 偵查資訊違法公開的刑事與民事責任 ... 182 立 第 1 節 刑事責任 ..................................... 182 第 4 款 用證據禁止法則來處理公眾預判效應的盲點 .... 181. ‧ 國. 學. 第 1 項 媒體應負刑事責任? .......................... 182 第 1 款 特殊情況下仍可使媒體從業人員負刑事責任 .... 182. ‧. 第 2 款 應在刑法中明定媒體責任 .................... 183. y. Nat. 第 2 項 洩密罪 ...................................... 185. sit. 第 1 款 德國刑法第 353 條 d ......................... 185. er. io. 第 2 款 我國刑法第 132 條之規定 .................... 187. n. al 第 3 款 偵查資訊是否「應秘密」? .................. 188 iv C. n. hen hi U 第 3 項 誹謗罪 ...................................... 190 gc. 第 1 款 我國刑法第 310 條 .......................... 190 第 2 款 奧地利及德國刑法的啟示 .................... 191. 第 2 節 民事責任 ..................................... 193 第 1 項 國家責任 .................................... 193 第 1 款 國家賠償法的規定 .......................... 193 第 2 款 偵查機關的國賠責任 ........................ 193 第 3 款 偵查機關的公務員有守密的義務 .............. 194 第 4 款 刑訴第 245 條第 3 項亦保護案件相關人之權利 .. 195 第 5 款 偵查機關公務員應知悉守密規定 .............. 196 XIII.

(14) 第 6 款 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特別規定 .................. 196 第 7 款 偵查機關違反偵查不公開而負國賠責任之案例 .. 197 第 2 項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 197 第 1 款 名譽權 .................................... 198 第 1 目 刑法的阻卻違法事由同為民法侵權行為所考慮 198 第 2 目 我國實務見解評析 ........................ 199 第 2 款 隱私權 .................................... 201 第 1 目 Prosser 的四項分類在偵查資訊違法公開的適用 ........................................................ 202 第 2 目 隱私權在我國仍待發展 .................... 204. 治 政 大 第 1 目 肖像權的內涵 ............................ 205 立 第 2 目 法國法的規定 ............................ 205. 第 3 款 肖像權 .................................... 205. ‧ 國. 學. 第 3 目 德國法的規定 ............................ 205 第 4 目 車商小開死亡紀事案 ...................... 206. ‧. 第 4 款 特別法 .................................... 208. y. Nat. 第 1 目 個人資料保護法 .......................... 208. sit. 第 2 目 奧地利媒體法 ............................ 210. er. io. 第 3 項 民事賠償的發展、困境與展望 .................. 212. n. al 第 1 款 媒體違法公開偵查中之個人資訊的實務見解 .... 212 iv C. n. h e 96 第 1 目 臺灣高等法院 h i U 587 號民事判決 212 n 年度重上字第 gc. 第 2 目 評析 .................................... 213 第 3 目 其他見解 ................................ 214. 第 2 款 犯罪報導中對人格權之侵害在德國法的發展 .... 215 第 3 款 民事賠償的侷限性 .......................... 216 第 4 款 鼓勵民事求償以平衡三方關係 ................ 216. 第 9 章 結論 .............................. 218 附錄一 28 CFR 50.2........................ 227 附錄二 檢察、警察暨調查機關偵查刑事案件新聞處理 注意要點 ................................. 236 XIV.

(15) 附錄三 Publizistische Grundsätze (Pressekodex) . 240 附錄四 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新 聞自律執行綱要(部分) ...................... 245 參考文獻 ................................. 249 中文文獻 ............................................ 249 書籍................................................ 249 文章................................................ 249 德文文獻 ............................................ 252 書籍................................................ 252 文章................................................ 252. 治 政 大 書籍................................................ 254 立 文章................................................ 254. 英文文獻 ............................................ 254.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XV. i n U. v.

(16) 第1章 緒論 第1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架構 第1項 研究目的 第1款 偵查不公開的現代意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犯罪行為的追訴與處罰,是自有人類社會以來永不退潮流的議題。早 先人權保障較不受重視的時代,連審判程序都不公開了,刑事偵查機關所 為的犯罪偵查動作,更沒有公開的理由。偵查程序不公開,也是為了避免 偵查行動一旦曝了光,犯罪證據因此滅失,嫌犯更有可能聞風而逃。即便 後來審判程序公開進行,偵查程序仍是以偵查目的為優先考量而不對外公 開。然而,常常會見到的例子是,嫌犯遭緝捕歸案後,偵查機關會先將嫌 犯遊街示眾,受盡眾人嘲諷,以收殺雞儆猴之效,才將嫌犯送審。在審檢 不分的時代,這種遊街示眾的行為其實已經預斷了嫌犯的有罪之身,審理 al 的過程只是行禮如儀,否則衙門裡的官老爺要怎麼跟民眾交待,之前那個 v i n Ch 在大街上坐在籠子裡供眾人唾棄的嫌犯,其實是抓錯了人。堅稱被冤枉的 e1 n g c h i U 嫌犯被屈打成招,也就不足為奇 。. n. er. io. sit. y. Nat. 1. 時至今日,這種「遊街示眾」的文化,在中國仍不乏其例。2009 年 10 月 7 日安徽省碭山 縣發生了搶案,警方宣告案件偵破後,於 10 月 14 日將 3 名嫌犯帶上車頭掛有「碭山‘10.7’特 大搶劫案成功告破!」的牌子,車身則拉有「堅決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字樣布條的卡車,在碭山 縣街道上遊街示眾,參照中國評論新聞網, 〈網友曝嫌犯被遊街示眾 警方稱係“指認現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1/6/1/101116107.html?coluid=48&kindid=0&doc id=101116107&mdate=1027094047 (最後瀏覽日:2010 年 1 月 13 日)。2009 年 11 月 6 日,陝西 省榆林市公安局也將 100 名涉及殺人、搶劫、吸毒等罪的嫌犯,在逾萬名群眾面前進行「正式逮 捕」的動作,而舉辦名為「大偵破、大整治、大宣傳」的公捕大會,目的在震懾犯罪,即使中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檢察院及公安部在 1988 年就已經下發〈關於堅決制止將已決犯、未決犯遊 街示眾的通知〉 ,明確規定不論是死刑罪犯,抑或是已被判刑罪犯、未判刑的嫌犯,均不得遊街 示眾,然而榆林市公安局仍用「公捕」的名義歸避「遊街示眾」 ,惟兩者本質上並無不同,參照 世界新聞網,〈陝西百嫌犯示眾 被批侵人權〉, http://worldjournal.com/pages/full_china/push?article-%E9%99%9C%E8%A5%BF%E7%99%BE%E 1.

(17) 近幾個世紀以來,新聞媒體蓬勃發展,除了平面媒體之外,20 世紀初 廣播、20 世紀中電視的發明及普及,使得新聞傳播的速度更快、地域更廣。 而充滿了聳動性和故事性的犯罪行為,一直都是新聞的熱門題材,常常被 新聞媒體大篇幅的報導,對於犯罪手法、嫌犯背景、被害人處境等更是盡 其可能的詳述。偵查機關或為了個人或機關名聲,或為了嚇阻犯罪、懲罰 嫌犯等目的,也經常樂於對媒體提供消息,甚至不顧是否會危及偵查目的。 但是隨著人權意識的抬頭,無罪推定原則、公平審判原則成為普世價值, 個人隱私、名譽等權利也受到重視,對這種媒體公審的情形漸漸無法忍受, 但是面對國家偵查機關與媒體相結合的利益共同體,被告及其他相關人等 的權利往往是居於弱勢的一方。20 世紀末迄今,隨著網路的出現,資訊流 通的速度只在彈指之間,傳播的範圍也超越了國界,美國校園發生的槍擊 案,幾個小時之內在台灣的網路上、電視上都有了畫面。這樣的發展使得 被告及其他相關人等權益受侵害的情況更形惡化,不但如此,偵查資訊曝 露在大眾的眼光之下,加上評論者肆無忌憚的公開評論該等犯罪行為,使 得被告的刑事案件在進入法院之前,輿論早已形成有罪或無罪的定見,在 強大的輿論壓力之下,審判程序常常會發生「被輿論牽著鼻子走」的情形, 就算法院最終的判決結果和輿論的「認定」相左,也徒然造成司法與社會 的對立,不只被告受公平審判的權利蕩然無存,人民對司法的信賴也慘遭 踐踏2。造成這樣的結果,實非現代法治國家所樂見。如果偵查資訊恣意的 傳播與渲染可以有所節制,定能大大改善這種現象的產生。偵查不公開的 議題,也因此有其現代意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hi. e. i n U. v. ngc 第2款 偵查不公開的多重目的與三面關係. 因此,所謂的「偵查不公開原則」其實具有多重目的,可以說是為保 障多種公共利益及個人權益而產生的原則。偵查目的之維護、無罪推定與 5%AB%8C%E7%8A%AF%E7%A4%BA%E7%9C%BE+%E8%A2%AB%E6%89%B9%E4%BE%B5%E4%BA%BA%E6%AC%8A+&i d=4384271-%E9%99%9C%E8%A5%BF%E7%99%BE%E5%AB%8C%E7%8A%AF%E7%A4%BA%E7%9C%BE+%E8%A2%AB %E6%89%B9%E4%BE%B5%E4%BA%BA%E6%AC%8A&instance=chbull2 (最後瀏覽日:2010 年 1 月 13 日)。 台灣的警察機關將嫌犯逮捕後,召開記者會讓嫌犯的面貌在媒體上曝光,嫌犯面前的桌上則擺滿 了犯案的工具及贓物,如此畫面經由平面或電子媒體報導傳送到社會大眾眼中,其實與遊街示眾 也相去不遠矣。 2 林恆志,新聞報導自由與偵查不公開原則衝突之研究(下),軍法專刊,48 卷 7 期,頁 35, 2002 年 7 月。 2.

(18) 公平審判的確保、被告及其他案件關係人的隱私、名譽、人身安全等權利 3 保障均係偵查不公開原則的目的 。然而,從人民知的權利的角度觀察,偵 查資訊也不能全面封鎖,因為偵查資訊也是政府資訊的一種,當有重大案 件發生時,人心惶惶,在刑事訴追的權力由國家壟斷之下,政府也有義務 告知人民案件偵辦的進度,以安定人心,並維護社會秩序。政治人物的貪 污事件,人民也有權利知悉其內容,才能維持民主社會的正常運作。在國 家與人民之間資訊傳播的過程中,媒體扮演著很重要的中介角色,維護新 聞自由方能確保人民知的權利得以實現。從而,偵查不公開必須從司法機 4 5 6 關 、新聞媒體 及案件相關人 三個角度來觀察,才能正確的闡述其現代意 義。本文所欲討論者,即在決定偵查資訊是否對公眾公開時,如何在這三 者之間尋求妥適的平衡點,才是符合對現代法治國家的要求。. 政 治 大 第2項 研究方法與架構 立. ‧ 國. 學. 第1款 研究方法. ‧. n. er. io. sit. y. Nat. 本文主要以文獻探討的方式,比較各國法制、學說與實務狀況,並兼 及新聞學的概念,研究偵查資訊之傳播在我國的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方 向。本文雖從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偵查不公開」的概念出發,但並不限 al 於刑事訴訟法,也兼及憲法、行政法、刑法及民法等法律領域之研究。此 v i n Ch 乃因為偵查資訊的傳播如果只在刑事訴訟法的範圍內討論,並無法達到 i U e h n c g 「偵查不公開」所欲保障各種權益的目的,也無法處理與新聞自由衝突時 如何權衡的問題。 限於作者的語文能力,本文的參考文獻限於中文、德文及英文文獻, 也有一些翻譯成中文的著作。法制研究方面主要在於我國法、德國法及美 3.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頁 13,2007 年 9 月;傅美惠,論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刑 事法雜誌,50 卷 2 期,頁 71-72,2006 年 4 月;吳巡龍,偵查不公開與得公開之界限—兼評高 雄高分院九十五年度抗字第一五四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150 期,頁 248-250,2007 年 11 月; 陳運財,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13 卷 9 期,頁 26-27,2009 年 9 月 4 指廣義的司法機關,包括審判機關及刑事訴追機關。 5 新聞媒體是現代社會形塑輿論最主要、也最有力的媒介,甚至是輿論的引領者。 6 指與刑事追訴程序及所追訴案件相關之人,包括被告、辯護人、執法人員、被害人、證人 或上開人等的親友家屬等等。 3.

(19) 國法,偶爾也有對於奧地利、瑞士、日本、英國、法國等國法制及歐洲人 權公約的介紹。. 第2款 研究架構. 本文以司法機關、新聞媒體及案件相關人三面關係貫穿全文。第一章 緒論的部分除了本節之外,在第二節之後討論偵查資訊的內涵及瀏覽我國 相關法律規定,觀察到現行法制並不足以處理偵查資訊公開的問題後,接 著在第二至四章討論偵查不公開原則所欲保障的公共利益與個人權利的 內涵為何。第二章先說明偵查程序以不公開為原則,及偵查目的維護的重 要性。第三章則討論偵查資訊的公開對公平審判原則與無罪推定原則造成 的影響。第四章討論的是偵查資訊公開對於案件相關人等隱私、名譽等人 格權及其他權利如何保障的問題。第五章則從新聞自由保障的觀點討論偵 查資訊公開的必要性。第六章檢視偵查機關的職務規定與媒體的自律規範 在偵查資訊傳播方面的成效。第七章先說明偵查資訊傳播的失控及其背後 原因,然後討論如何補救所發生的負面效應。第八章討論偵查資訊違法公 開時,國家、公務員及媒體應負擔的刑事及民事責任。第九章是本文的結 論,除整理本文的論點外,亦對偵查資訊公開法制的發展提出建議與展 望。.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al v i n 第2節 偵查資訊 C h e ngchi U 第1項 物的範圍. 在深入討論偵查資訊公開的法制之前,得先了解什麼樣的資訊應歸類 為偵查資訊。唯有屬於偵查資訊者,才是本文討論的對象。 犯罪的追訴是一個資訊蒐集的過程,犯罪偵查的目的之一在於蒐集足 夠的證據資料,以在法庭上呈現而足以證明被告犯罪。所有與犯罪有關的 資訊,包括行為人、證人、物證,以及因此衍生的資訊,例如行為人的前 4.

(20) 科紀錄、物證的鑑定報告等等,都是偵查機關所蒐集(或應蒐集)的對象。 所有客觀上與證明犯罪有關的資訊,都屬於偵查資訊的範疇,不論該資訊 7 是否已經為偵查機關所掌握 。 此外,偵查機關以偵查犯罪為目的所採取的行動,亦屬於偵查資訊8。 例如搜索的發動時間、對被告的逮捕過程、在犯罪現場進行實地勘查等等。 偵查機關的行動是否能夠保密,悠關偵查作為的成敗,不論偵查機關的行 動是依據刑事訴訟法或相關的程序法規所為,或為任意偵查,皆應以保守 秘密為原則。 偵查資訊本有真假,真實資訊的公開,固然會影響偵查方向,或侵犯 個人隱私;但是不實資訊不受規範而任意傳播,也會嚴重的影響偵查目的, 侵害相關人等的名譽。例如「名嘴」在電視節目上對特定案件胡亂「爆料」, 無所根據天花亂墜的講,不但影響被爆料者的名譽,也誤導偵查機關偵辦 案件的方向,浪費司法資源。因此偵查資訊不論是否符合客觀真實,皆是 本文討論的對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2項 人的範圍. sit. y. Nat. n. er. io. 偵查資訊的公開是一個資訊流動的過程,亦即偵查資訊自握有偵查資 al 訊的一方傳遞到另一方。偵查資訊公開法制所要處理的問題是,資訊接收 v i n 者是否有權受領該資訊。 C h U. engchi. 在偵查不公開原則之下,偵查程序進行當中,偵查機關是唯一有權受 領偵查資訊者。也就是說,無論傳播偵查資訊者是誰,受領資訊者必須是 偵查機關,才是符合偵查不公開原則。其他情形,無論是「偵查機關」向 「非偵查機關」,或是「非偵查機關」向「非偵查機關」傳遞偵查資訊, 都是違反了偵查不公開原則,至於是否因為有其他更應該保障的利益,使 7. 國內學者認為,偵查不公開原則的內涵之一是「偵查內容不公開」,係禁止公開偵查發現 之事實,似指證明犯罪之資訊,必須先為偵查機關所掌握。參照吳巡龍,偵查不公開與得公開之 界限—兼評高雄高分院九十五年度抗字第一五四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150 期,頁 248,2007 年 11 月。本文不作如此的限制,為的是能夠將掌握特定證據資料之人,在偵查機關主觀上獲知 該資訊之前,提前對外公開的情形,納入偵查資訊公開的法制處理。 8 林俊益,偵查密行原則,月旦法學雜誌,65 期,頁 18-19,2000 年 10 月。 5.

(21) 得偵查不公開原則必須作出退讓,那是下一個層次的問題。因此,警察召 開記者會說明案情、名嘴在電視節目上對偵查中案件高談闊論、檢察官對 9 被告及辯護人透露偵查資訊 、被告與辯護人對外召開記者會申冤、獲得偵 查資訊的記者將該資訊刊登在報紙上對外發行等等情形,都屬於偵查不公 開原則的違反。 從而,自傳遞資訊者與受傳遞資訊者之間的關係來觀察,偵查資訊的 公開有多種態樣。偵查機關對案件關係人揭露偵查資訊,涉及到許多層面 的問題。例如對被告及辯護人揭露,乃被告及辯護人在場權、閱卷權、詰 問權等問題;再如偵查機關在政府機關、軍營、軍艦或軍事上秘密處所內 行搜索或扣押時,應通知該管長官或可為其代表之人在場10,則關乎於對 政府機關及軍事機關之尊重,以及釐清權責的問題11。由於偵查資訊公開 所涉及的問題既多且廣,本文欲將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偵查資訊對「公眾」 公開的情形,亦即偵查資訊之傳布可能為特定或不特定之多數人所接收, 其他的問題偶有觸及,但並非本文討論的重點。.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3項 時的範圍. y. Nat. n. er. io. sit. 本文所討論的資訊公開範疇,原則上限於與「偵查」有關的資訊。既 曰「偵查」不公開,意味著該原則只有在偵查中方有適用。因為偵查不公 al 開原則的目的有確保偵查目的之達成、保障被告受無罪推定及公平審判的 v i n Ch 權利等等,與某犯罪相關之偵查資訊的傳遞時點,必須是該犯罪正由偵查 i U e h n c g 機關追查中,在偵查不公開原則的適用上才有意義。否則,偵查機關主觀 上不知道有犯罪發生,自不會有正在進行或規畫中的偵查行動,當然沒有 妨害偵查目的之可能。而在偵查程序開始之前,客觀上並無一個偵查犯罪 的刑事程序,也不會有無罪推定原則、公平審判原則的問題。 9. 有學者認為,偵查機關對辯護人、告訴人、告訴代理人、告發人、被害人、利害關係人等 提供資訊,並非偵查不公開原則所規範的對象。參照吳巡龍,偵查不公開與得公開之界限—兼評 高雄高分院九十五年度抗字第一五四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150 期,頁 252,2007 年 11 月; 陳運財,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13 卷 9 期,頁 27,2009 年 9 月;黃朝 義,犯罪偵查論,頁 16,2004 年 3 月。惟偵查機關對前開人等揭露偵查資訊,對於偵查目的之 維護、無罪推定原則、公平審判原則等偵查不公開之目的,仍然有妨害之可能性,故本文不將上 開情形排除於偵查不公開原則之射程範圍之外。 10 參照刑事訴訟法第 148 條。 11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頁 363-364,2007 年 9 月。 6.

(22) 所謂偵查中,係指在偵查程序開始至結束的這段期間。刑事訴訟法第 228 條第 1 項: 「檢察官因告訴、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知有犯罪嫌疑者, 應即開始偵查。」第 230 條第 2 項前段:「前項司法警察官知有犯罪嫌疑 者,應即開始調查。」及第 231 條第 2 項前段:「司法警察知有犯罪嫌疑 者,應即開始調查。」係就刑事偵查程序之始所為的規定。所謂的「知有 犯罪嫌疑」,只要有事實上之根據,依照一般的刑事犯罪偵查經驗判斷可 能涉及刑事案件者,即為已足12。依據上開條文,偵查程序以檢察官或司 法警察(官)主觀上知有犯罪嫌疑,而發動偵查為始,如有二個以上的刑事 13 偵查機關發動偵查,以發動在先者為偵查程序之始 。 在我國檢察實務上,將偵查案件分為「偵案」及「他案」兩種,而所 謂的偵查終結,就偵案而言,係指檢察官依刑事訴訟法第 251 條至第 255 條為起訴、不起訴或緩起訴之處分,並將該等處分書對外公告時,即生終 結偵查之效力14;而在他案的情形,係以行政簽結的方式,將他案的偵查 程序終結15。.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偵查資訊的違法公開所產生的效應並不因為偵查程序的結束而消失, 尤其偵查資訊過於泛濫的公開傳播所引發的公眾預判效應,於案件起訴後 也將持繼影響著審判程序的進行。因此本文就偵查資訊的「傳播」之討論 雖然限於偵查程序之中,但偵查資訊公開所生效應的因應措施,並不限於 偵查程序之中,合先敘明。. n. er. io. sit. y. Nat. al. 12 13 14 15. Ch. engchi. i n U. v.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頁 9,2007 年 9 月。 何賴傑,成大 mp3 搜索事件之法律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3 期,頁 84,2001 年 6 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頁 20-21,2007 年 9 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頁 23,2007 年 9 月。 7.

(23) 第3節 刑訴法第 245 條的立法背景與規範目的 「偵查不公開原則」直接點明了偵查資訊應以不公開為原則,公開為 例外。本文欲從偵查不公開原則出發,逐步探究其內涵,進而了解整個偵 查資訊公開法制運作的應然面與實然面。現行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咸認為 16. 是偵查不公開原則的基本規定 ,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其立法背景與規範. 目的。. 第1項 修正沿革. 立 第1款 舊法的修正歷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早在民國 23 年的刑事訴訟法第 224 條就已經規定: 「偵查不公開之。」 民國 56 年刑事訴訟法全文修正,則改列第 245 條:「偵查,不公開之。」 其立法目的在於保障偵查機關的資訊優勢。民國 71 年第 245 條修正為: 「偵 查,不公開之。(第 1 項)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辯護人,得於檢察官、司法 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訊問該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時在場。但有事實足認其在場 al 有妨害國家機密或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或妨害他人 v i n Ch 名譽之虞,或其行為不當足以影響偵查秩序者,得限制或禁止之。(第 2 U i e h n gc 項)辯護人因偵查中執行職務所知悉之事項,不得洩漏。(第 3 項)偵查中 訊問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時,應將訊問之日、時及處所通知辯護人。但情形 急迫者,不在此限。(第 4 項)」其立法理由指出:「一、第 1 項不修正。 二、為使實施偵查程序之公務員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合法實施偵訊,並確 保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合法權益,規定辯護人得於檢察官訊問被告或司法 警察官、司法警察調查犯罪嫌疑人時在場。又為確保國家機密,及防止偽 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及維護他人之名譽與偵查程序之正常. n. er. io. sit. y. Nat. 16. 傅美惠,論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定,刑事法雜誌,50 卷 2 期,頁 70,2006 年 4 月;吳巡 龍,偵查不公開與得公開之界限—兼評高雄高分院九十五年度抗字第一五四號裁定,月旦法學雜 誌,150 期,頁 248,2007 年 11 月;陳運財,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 13 卷 9 期,頁 26-27,2009 年 9 月。 8.

(24) 進行,如偵查中訊問被告時辯護人之到場毫無限制,亦非所宜,故設第 2 項但書之規定,以期周密。三、偵查中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辯護人,雖得 依本條第 2 項規定在場,惟其對於因執行職務所知悉之事項,應不得洩漏, 以免妨害偵查之順利進行,爰於第 3 項明定辯護人之守密義務,以保偵查 秘密。四、為貫徹偵查中選任辯護人制度之良法美意,使辯護人到場擴及 至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訊問犯罪嫌疑人階段,增列本條第 4 項,以確保 17 犯罪嫌疑人之權益,而資周全。」此乃因為王迎先命案的發生 ,社會大 眾開始重視犯罪嫌疑人及被告在偵查中之基本人權,故配合刑事訴訟法第 18 27 條得隨時選任辯護人的規定,檢討修正 ,一方面使辯護人在偵查中訊 問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時有在場權,並賦與國家機關通知辯護人到場的義務, 另一方面也規定辯護人有守密義務。. 政 治 大 第2款 現行法的修正理由 立. ‧ 國. 學. ‧.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則是在民國 89 年修正為: 「偵查,不公開之。 (第 1 項)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辯護人,得於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 察官或司法警察訊問該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時在場,並得陳述意見。但有事 實足認其在場有妨害國家機密或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 人或妨害他人名譽之虞,或其行為不當足以影響偵查秩序者,得限制或禁 止之。(第 2 項)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辯護人、 al 告訴代理人或其他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除依法令或為維護公 v i n Ch 共利益或保護合法權益有必要者外,不得公開揭露偵查中因執行職務知悉 i U e h n c g 之事項。(第 3 項)偵查中訊問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時,應將訊問之日、時及 處所通知辯護人。但情形急迫者,不在此限。(第 4 項)」其修正理由在於: 「一、修正本條第 2 項賦予偵查中在場之辯護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以強化 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防禦權,並示區別偵查中之表示意見與審理中之辯論 有所不同。二、為配合法院組織法第 66 條之 2、第 66 條之 3 之增訂,於 第 2 項、第 3 項增列檢察事務官為執行偵查職務之人員。三、修正增訂第 3 項,規定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除依法令或為維護公共利益或 保護合法權益有必要者外,不得公開揭露偵查中執行職務知心之事項,藉 以折衷調和。四、參與偵查程序之人無故洩漏偵查程序中所知悉之事項者,. n. er. io. sit. y. Nat. 17 18. 立法院公報,第 71 卷第 40 期,頁 30。 立法院公報,第 71 巷第 59 期,頁 23-32。 9.

(25) 刑法第 132 條、第 316 條分別定有處罰明文,爰刪除原第 3 項。」除了賦 與辯護人陳述意見的權利外,也明文規定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人員之 守密義務。. 第2項 現行法之立法背景. 第1款 立法資料. 政 治 大. 現行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於民國 89 年的修正,當初係由立法委員徐 志明等 38 人提出之修正草案,經由司法委員會討論,並經政黨協商而微 幅修改後,由院會三讀通過,並同時通過附帶決議。當時徐志明等 38 名 委員提案的案由及說明、聯席審查會說明以及最後院會通過的附帶決議, 於今日研究我國偵查資訊公開法制仍有重要參考價值,茲摘錄如下19:. 立. sit. y. Nat. 1、. ‧. ‧ 國. 學. (一) 徐志明等 38 名委員提案案由及說明: 案由:. er. io. n. v 本院委員徐志明等a38 i l 人,為邇來執法人員在刑案偵查過程中動輒將 n Ch 案情公諸於世,行媒體審判之實,以為個人英雄主義之表現,卻嚴重違反 engchi U 無罪推定原則。蓋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第 1 項「偵查,不公開之」,法有 明文;同條文第 3 項亦有「辯護人因偵查中執行職務所知悉之事項,不得 洩漏。」之規定,然因未明確規範辯護人以外因職務知悉案情之人員不得 洩漏,形成法律漏洞,為彌補該條文之不周延處,擬提案修正刑事訴訟法 第 245 條第 3 項,「檢察官、辯護人及其他於偵查中執行職務之人,對其 因偵查中所知悉之事項,不得洩漏。」,是否有當,請公決之。 2、. 19. 說明:. 立法院公報,第 89 卷第 39 期,頁 443-453。 10.

(26) 憲法第 8 條(人身自由)規定「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 而執法人員在刑案偵查過程中動輒將案情公諸於世,形同人民公審,不僅 嚴重侵害當事人之名譽、隱私,更將影響法官審理之心證,亦與憲法第 8 條之規定有違。 無罪推定原則為民主法治國家所公認之原則,亦為聯合國人權宣言所 明確宣示,人民公審被視為踐踏人權、野蠻國家的不文明象徵,我刑事訴 訟法第 154 條規定,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推定犯罪事實, 而證據及犯罪事實之認定係屬法院之職權,非媒體或人民所能代行,現行 法中亦無犯罪嫌疑人應接受媒體或人民公審義務之規定,故少數執法人員 為逞一己英雄主義之心,嚴重侵犯當事人人權之舉,實不足取。. 政 治 大. 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第 1 項「偵查,不公開之」,除有上述保障當事 人人權,維護無罪推定原則,避免人民公審之用意外,亦有防止共犯及關 係人串供、湮滅證據之作用,執法人員在刑案偵查過程中如將案情公諸於 世,恐有影響犯罪訴追之虞。. 立. ‧ 國. 學. ‧. 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第 3 項僅規定「辯護人因偵查中執行職務所知悉 之事項,不得洩漏。」似乎只著重在防止共犯及關係人串供、湮滅證據, 而忽略保障當事人人權,維護無罪推定原則,避免人民公審之精神,與現 代注重人權的世界潮流有所違背。. er. io. sit. y. Nat. n. al 為彰顯我刑事訴訟制度保障當事人人權,維護無罪推定原則,避免人 v i n Ch 民公審之精神,填補法律漏洞,爰提案修正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第 3 項, U i e h n gc 「檢察官、辯護人及其他於偵查中執行職務之人,對其因偵查中所知悉之 事項,不得洩漏。」,是否有當,請公決之。 (二) 聯席審查會說明: 為落實無罪推定原則,偵查固應採取密行主義,以維護人權,然仍應 兼顧偵查犯罪,維護治安之應有功能,因此,爰經協商,通過修正動議, 其修正要旨如下: 無罪推定原則為民主法治國家所公認之原則,亦為世界人權宣言及國 際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所明確宣示。各種不同形式的人民公審則被國際社 11.

(27) 會視為踐踏人權之野蠻國家的不文明象徵。本法第 154 條規定,犯罪事實 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推定犯罪事實,已明白宣示無罪推定原則。 而本條第 1 項規定「偵查不公開之」,其主要立法意旨,無罪在確保無罪 推定原則之落實。 犯罪事實之認定,為法院於審判程予中之職權。在犯罪嫌疑人未經起 訴進入公開審判程序之前,犯罪事實之認定,非新聞媒體或人民所能代行, 犯罪嫌疑人亦無接受媒體或人民公審之義務。我國少數執法人員,於偵查 程序開始後,或主動聯繫新聞媒體,或被動揭露偵查內容,其行為不但違 反無罪推定原則,抑且嚴重侵犯人權,實不足取。 按偵查不公開原則之內涵,一為偵查程序不公開,一為偵查內容不公 開。一則禁止公開偵查過程及偵查行為,藉以維護偵查程序之順利進行; 二則基於無罪推定原則,避免未經正式起訴審判程序即公布犯罪嫌疑人涉 嫌犯罪之資訊,對未經定罪嫌疑人之名譽造成難以彌補之傷害,況偵查程 序有關之資訊若經不當公開,對於被告及犯罪嫌疑人以外之人,如證人、 被害人、告訴人、告發人及相關人員之名譽、隱私及其他合法權益,亦有 侵害之虞,不得不有嚴格限制。惟刑事案件偵辦過程中,有關偵查之資訊 若完全封鎖,則於澄清視聽、安定民心、維護社會秩序等社會公共利益, 可能反有不利影響,爰修正增訂第 3 項,規定參與偵查程序之人員除依法 令或為維護公共利益或保護合法權益有必要者外,不得公開揭露偵查中執 行職務知悉之事項,藉以折衷調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按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之辯護人於偵查中固得在場,惟辯護人在場時得 i U e h n c g 否表示意見,法無明文,為免滋生疑義,爰參考目前偵查實務上之作法, 修正本條第 2 項賦予偵查中在場之辯護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以強化被告或 犯罪嫌疑人之防禦權,並示區別偵查中之表示意見與審理中之辯論有所不 同。 另為配合法院組織法第 66 條之 2、第 66 條之 3 之增訂,於本條第 2 項、第 3 項增列檢察事務官為執行偵查職務之人員。 至於參與偵查程序之人無故洩漏偵查程序中所知悉之事項者,刑法第 132 條、第 316 條分別定有處罰明文,不待本條另為規定,爰刪除原第 3 項「辯護人因偵查中執行職務所知悉之事項,不得洩漏。」之規定。 12.

(28) (三) 立法院院會通過之朝野協商所作附帶決議: 法務部、內政部及國防部應嚴加督導所屬各檢察、調查及警察機關於 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修正通過後,確實建立並遵守新聞發言人制度,與偵 查案件有關之新聞統一由發言人發布,各機關並應嚴格規範媒體於機關內 之採訪地點,妥善管制媒體進出辦案人員辦公室,對於違反偵查不公開之 檢警調人員,亦應確實依相關規定懲處,以確保偵查不公開原則。. 第2款 評析. 政 治 大 從上述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的修正沿革及現行法的修正背景不難看出, 立 該條文於民國 23 年立法之初,一開始的目的只有在維護偵查程序的順利 ‧. ‧ 國. 學. 進行。民國 71 年修正時,主要的考量點則在於辯護人的在場權,乃為確 保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受訊問時,偵查機關能遵守法定程序,雖然如此,對 辯護人的在場權仍有諸多限制,維護偵查目的的色彩仍然相當濃厚,不過 在立法理由中,已有約略提到限制辯護人在場權的目的之一在於「維護他 人之名譽」。直到民國 89 年修正時,才正視到偵查資訊公眾公開的問題, 認為過度的公開偵查資訊,會使得被告受到「媒體或人民公審」,不僅嚴 重侵害被告及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相關人等,如證人、被害人、告訴人、 al 告發人等之名譽、隱私及其他合法權益,更將影響法官審理之心證,有違 v i n Ch 無罪推定原則;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如果將偵查資訊完全封鎖,則於澄清視 i U e h n c g 聽、安定民心、維護社會秩序等社會公共利益,可能反有不利影響,立法 者可說已經觀察到偵查不公開原則在現代意義下所具有的多重目的,同時 也體認到偵查資訊公開亦有其所追求的價值所在,在偵查資訊以不公開為 原則的同時,以「依法令或為維護公共利益或保護合法權益有必要者」作 為偵查資訊公開的例外,以調和二者間的利益衝突。. n. er. io. sit. y. Nat. 13.

(29) 第4節 其他與偵查資訊公開有關之規定 第1項 刑事訴訟法 依據本文對偵查不公開原則的解釋,在偵查程序中,僅有偵查機關是 偵查資訊的唯一合法接收者,其他非偵查機關有接受偵查資訊的情形,皆 是違反了偵查不公開。就此而言,我國刑事訴訟法,除了前述的第 245 條 之外,有關偵查資訊公眾公開的規定其實為數不少,本文不欲全部臚列, 僅試舉數例如下:. 政 治 大 第 84 條:「被告逃亡或藏匿者,得通緝之。」及第 86 條:「通緝, 立 應以通緝書通知附近或各處檢察官、司法警察機關;遇有必要時,. 1、. ‧. ‧ 國. 學. 並得登載報紙或以其他方法公告之。」通緝乃對於逃亡或藏匿之被 告,通知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予以逮捕之強制處分,必要時並得 登載報紙或以其他方法公告之,實質上是一種由偵查機關將偵查資 訊傳遞給社會大眾的手段,重大影響被告之名譽,通緝之要件應較 拘提為嚴格,以被告犯罪嫌疑重大為必要20。. sit. y. Nat. 第 89 條: 「執行拘提或逮捕,應注意被告之身體及名譽。」及第 124 al 條: 「搜索應保守秘密,並應注意受搜索人之名譽。」基於偵查不公 v i n Ch 開的目的之一在保護案件關係人的名譽等基本權利,有學者認為本 i U e h n 21 c g 條也是偵查不公開的具體規定 。. 3、. 第 144 條第 2 項、第 3 項: 「執行扣押或搜索時,得封鎖現場,禁止 在場人員離去,或禁止前條所定之被告、犯罪嫌疑人或第三人以外 之人進入該處所。(第 2 項)對於違反前項禁止命令者,得命其離開 或交由適當之人看守至執行終了。(第 3 項)」對執行扣押或搜索之 現場人員進出予以管制,乃為避免閒雜人等(例如媒體)進入現場,. n. er. io. 2、. 20.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頁 298-299,2007 年 9 月。 黃朝義,犯罪偵查論,頁 15,2004 年 3 月;陳運財,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 全國律師,13 卷 9 期,頁 27,2009 年 9 月。 21. 14.

(30) 22. 或使原本在場之人對外通風報信,以免妨礙執行成效 ,實質上也有 避免偵查資訊外洩的效果。. 第2項 刑事訴訟法外之其他法規 由於偵查資訊由政府所掌握者,也是屬於政府資訊之一種23。因此「政 府資訊公開法」中,也有對於偵查資訊公開的規範,特別是在第 18 條第 1 項第 2 款:「政府資訊屬於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限制公開或不予提供 之:二、公開或提供有礙犯罪之偵查、追訴、執行或足以妨害刑事被告受 公正之裁判或有危害他人生命、身體、自由、財產者。」其他各款的限制 事由亦或多或少與偵查資訊的公開有牽連,尤其是同條項第 6 款的規定24。 此外,偵查資訊當中也有許多的個人資訊,例如被告的犯罪前科、被害人 的基本資料等等25,所以該等資訊的公開亦會受到「個人資料保護法」的 規範。.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 46 條:「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電腦網 路或其他媒體不得報導或記載遭受第 30 條26或第 36 條第 1 項27各款. sit. n. al. er. io. 22. y. Nat. 1、. ‧. 除此之外,特別法中也有許多關於偵查資訊公開的規定,舉例如下:. i n U. v.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頁 365,2007 年 9 月。 可參考政府資訊公開法第 3 條、第 4 條的規定。 24 政府資訊公開法第 18 條第 1 項第 6 款: 「六、公開或提供有侵害個人隱私、職業上秘密或 著作權人之公開發表權者。但對公益有必要或為保護人民生命、身體、健康有必要或經當事人同 意者,不在此限。」 25 可參考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2 條第 1 款。「個人資料保護法」前身為「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 護法」 ,於 2010 年 4 月 27 日由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同年 5 月 26 日經總統公布,施行日期由行 政院另訂,迄本文付梓時尚未施行。 26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 30 條: 「任何人對於兒童及少年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遺棄。 二、身心虐待。 三、利用兒童及少年從事有害健康等危害性活動或欺騙之行為。 四、利用身心障礙或特殊形體兒童及少年供人參觀。 五、利用兒童及少年行乞。 六、剝奪或妨礙兒童及少年接受國民教育之機會。 七、強迫兒童及少年婚嫁。 八、拐騙、綁架、買賣、質押兒童及少年,或以兒童及少年為擔保之行為。 九、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猥褻行為或性交。 十、供應兒童及少年刀械、槍滠、彈藥或其他危險物品。 23. Ch. engchi. 15.

(31) 行為兒童及少年之姓名或其他足以識別身分之資訊。兒童及少年有 施用毒品、非法施用管制藥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質之情事者, 亦同。(第 1 項)行政機關及司法機關所製作必須公開之文書,不得 揭露足以識別前項兒童及少年身分之資訊。(第 2 項)除前二項以外 之任何人亦不得於媒體、資訊或以其他公示方式揭示有關第一項兒 28 童及少年之姓名及其他足以識別身分之資訊。」 立法理由在於「為 落實兒童及少年之保護,參酌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相關法例,以強化 對於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之保密工作,以免造成兒童及少年之二度 傷害。」違反本條的法律效果在第 63 條: 「違反第 46 條第 1 項規定 者,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對其負責人及行為人,得各處新臺幣 3 萬 元以上 30 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第 46 條第 1 項規定之物品。」 2、. 政 治 大. 少年刑事案件的偵查程序,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 70 條準用第 23 條 之 1 第 1 項: 「少年行蹤不明者,少年法院得通知各地區少年法院、 檢察官、司法警察機關協尋之。但不得公告或登載報紙或以其他方 法公開之。」但書的規定是為維護少年之名譽,因此協尋書僅通知 少年法庭、檢察官、司法警察機關等有關單位,不得公告或登載於 報紙或以其他方式公開之29。而且,第 70 條也準用第 34 條:「調查 及審理不公開。但得許少年之親屬、學校教師、從事少年保護事業 之人或其他認為相當之人在場旁聽。」因此少年刑事案件的偵查程. 立.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十一、利用兒童及少年拍攝或錄製暴力、猥褻、色情或其他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發展之出版 品、圖畫、錄影帶、錄音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 十二、違反媒體分級辦法,對兒童及少年提供或播送有害其身心發展之出版品、圖畫、錄影 帶、影片、光碟、電子訊號、網際網路或其他物品。 十三、帶領或誘使兒童及少年進入有礙其身心健康之場所。 十四、強迫、引誘、容留或媒介兒童及少年為自殺行為。 十五、其他對兒童及少年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為不正當之行為。」 27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 36 條第 1 項: 「兒童及少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非立即給予保護、 安置或為其他處置,其生命、身體或自由有立即之危險或有危險之虞者,直轄市、縣(市)主管 機關應予緊急保護、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 一、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 二、兒童及少年有立即接受診治之必要,而未就醫者。 三、兒童及少年遭遺棄、身心虐待、買賣、質押,被強迫或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行為或工作者。 四、兒童及少年遭受其他迫害,非立即安置難以有效保護者。」 28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第 20 條:「本法第 46 條第 1 項及第 3 項所定其他足以識別身 分之資訊,包括兒童及少年照片或影像、聲音、住址、親屬姓名或其關係、就讀學校班級等個人 基本資料。」 29 參照民國 65 年之立法理由。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施行細則第 6 條規定: 「本法第 12 條及第 13 條第 1 項所定其他足資識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包括被害人照片或影像、聲音、住址、親屬 姓名或其關係、就讀學校與班級或工作場所等個人基本資料。」. Ch. engchi. 16. i n U. v.

(32) 序原則上是不公開的。另外,第 83 條規定:「任何人不得於媒體、 資訊或以其他公示方式揭示有關少年保護事件或少年刑事案件之記 事或照片,使閱者由該項資料足以知悉其人為該保護事件受調查、 審理之少年或該刑事案件之被告。(第 1 項)違反前項規定者,由主 管機關依法予以處分。(第 2 項)」與上開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 46 條 互相呼應。 3、.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 12 條:「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性侵害被害 人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居所及其他足資識別其身分之資料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應予保密。(第 1 項)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軍法 機關所製作必須公示之文書,不得揭露被害人之姓名、出生年月日、 住居所及其他足資識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第 2 項)」此乃為了保 護性侵害犯罪被害人隱私而設30。第 13 條則規定: 「廣告物、出版品、 廣播、電視、電子訊號、電腦網路或其他媒體,不得報導或記載被 害人之姓名或其他足資識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但經有行為能力之 被害人同意或犯罪偵查機關依法認為有必要者,不在此限。(第 1 項) 違反前項規定者,由各該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六 十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前項物品或採行其他必要之處置;其經 通知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得按次連續處罰。但被害人死亡, 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衡社會公益,認有報導必要者,不罰。(第 2 項)」本條第 1 項除了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外,亦將新興形態之電子 訊號產品納入規範,但書並設定「經有行為能力之被害人同意」或 al v 「犯罪偵查機關依法認為有必要」兩個例外,其內涵為何?立法者 i n Ch 認為有行為能力的被害人可以依其自由意志同意個人資訊的揭露, engchi U 而「偵查之資訊若完全封鎖,於偵查犯罪或有不利影響,刑事訴訟 法第 245 條第 3 項亦有得公開揭露之例外規定」 ,還是回到偵查不公 開原則與例外的核心問題。第 2 項直接將傳播媒體列入處罰行政罰 的對象,唯仍設有「社會公益」的例外,理由在於「性侵害犯罪事 件若為社會矚目之重大治安事件,適度之報導對維護治安、安定人 心、澄清視聽及防止危險擴大有所助益,則應允許媒體揭露報導」, 惟是否可以報導,除了符合「被害人死亡」的情形外,決定權在「目.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30. 參照民國 94 年之立法理由。性騷擾防治法第 12 條也有類似規定:「廣告物、出版品、廣 播、電視、電子訊號、電腦網路或其他媒體,不得報導或記載被害人之姓名或其他足資識別被害 人身分之資訊。但經有行為能力之被害人同意或犯罪偵查機關依法認為有必要者,不在此限。」 17.

(33) 31. 的事業主管機關」 。 4、. 證人保護法第 4 條第 1 項本文: 「證人或與其有密切利害關係之人因 證人到場作證,致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有遭受危害之虞,而有 受保護之必要者,法院於審理中或檢察官於偵查中得依職權或依證 人、被害人或其代理人、被告或其辯護人、被移送人或其選任律師、 輔佐人、司法警察官、案件移送機關、自訴案件之自訴人之聲請, 核發證人保護書。」第 8 條第 1 項、第 3 項: 「證人保護書,由檢察 官或法院自行或發交司法警察機關或其他執行保護機關執行之。(第 1 項)所有參與核發及執行第一項保護措施之人,對保護相關事項, 均負保密義務。(第 3 項)」洩密者之刑事責任規定在第 16 條:「公 務員洩漏或交付關於依本法應受身分保密證人之文書、圖畫、消息、 相貌、身分資料或其他足資辨別證人之物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 下有期徒刑。(第 1 項)前項之未遂犯,罰之。(第 2 項)因過失犯前 兩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 罰金。(第 3 項)非公務員因職務或業務知悉或持有第一項之文書、 圖畫、消息、相貌、身分資料或其他足資辨別證人之物品,而洩漏 或交付之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 罰金。」此外,施行細則第 18 條第 1 項尚規定:「法院、檢察官或 司法警察機關,應注意避免有人藉偽證、誣告或其他案件之告訴、 告發探知受保護人之姓名及身分資料,並應注意對當事人以外使用 代號之受保護人身分資料予以保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廣播電視法第 22 條:「廣播、電視節目對於尚在偵查或審判中之訴 engchi U. 5、. 訟事件,或承辦該事件之司法人員或有關之訴訟關係人,不得評論; 並不得報導禁止公開訴訟事件之辯論。」32. 31. 參照民國 94 年之立法理由。 公共電視法第 36 條第 6 款亦有類似規定: 「節目之製播,應遵守下列規定:六、對於尚在 偵查或審判中之訴訟事件,或承辦該事件之司法人員或有關之訴訟關係人,不得評論;並不得報 導禁止公開訴訟事件之辯論。」此外,舊出版法第 33 條:「出版品對於尚在偵查或審判中的訴 訟事件,或承辦該案件之司法人員或該事件有關之訴訟關係人不能評論,並不得登載禁止公開訴 訟事件之辯論。」以及舊有線電視法(現行有線電視廣播法)第 52 條:「有線電視之節目對於尚 在偵查或審判中之訴訟事件,或承辦該事件之司法人員或有關之訴訟關係人,不得評論;並不得 報導禁止公開訴訟事件之辯論。」都有關於禁止媒體評論偵查中案件的規定,惟皆已在民國 88 年時廢除或修正。 32. 18.

(34) 第5節 偵查不公開原則的定位與現行法制之不 足 第1項 偵查不公開原則的定位. 第1款 媒體並非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的規範對象?. 政 治 大. 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雖然就偵查不公開有了原則性的規定,但是學者 認為,該規定所拘束的對象,並不包括職務上與偵查程序無直接相關的人 員,亦即非同條第 3 項所指之「檢察官、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司法 警察、辯護人、告訴代理人或其他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例 如媒體,並不會受到上開條文之拘束33。原則上,我國刑事訴訟法所規範 的對象,係與刑事程序所直接相關者,且都賦與該等人員有一定的程序地 位,例如被告、辯護人、告訴人、檢察官、司法警察等。然而這並不代表, 在刑事訴訟法中沒有一定的程序地位者,就全無受到刑事訴訟法規範的可 能性。例如同法第 144 條第 2 項,執行搜索或扣押之人員,在執行時得封 鎖現場,禁止在場人員離去,此乃為了偵查目的之維護,可暫時性的拘束 al 人身自由,即使受拘束者可能在刑事訴訟法中並無一定的程序地位,和該 v i n Ch 偵辦中案件也可能一點關係都沒有。因此,如果要說媒體或其他第三人因 i U e h n c g 為在刑事訴訟法中並無一定的程序地位,就不受刑事訴訟法的拘束,似嫌 速斷。但是單就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第 3 項觀之,媒體確實並非「於偵查 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無法解釋媒體應受到該條項的拘束。媒體不 是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第 3 項的規範對象,這有多種解釋可能性,第一是 媒體或其他非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本來就非偵查不公開原則 所欲規範的對象;第二是媒體等人員本來應該是偵查不公開原則所欲規範 的對象,只是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並沒有將其納入,可能係立法疏漏,或 立法者本來就不打算在刑事訴訟法中處理它;第三是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 第 1 項:「偵查,不公開之。」已經揭示了偵查不公開原則,所有人都應.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33. 陳運財,論偵查不公開之適用範圍及其例外,全國律師,13 卷 9 期,頁 33-34,2009 年 9. 月。 19.

(35) 該受到拘束,同條第 3 項只是例示的規定。. 第2款 自偵查不公開原則欲保障之價值觀之. 應該採取何種解釋,得從偵查不公開原則所欲保障的價值談起。如前 所述,在偵查不公開原則的現代意義之中,其所欲保障的價值有偵查目的、 無罪推定原則、公平審判原則、被告或其他案件關係人的人身安全、名譽、 隱私等權益,這也是現行刑事訴訟法第 245 條的立法目的。如果是採第一 種解釋,那麼非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公開 發表其所掌握的偵查資訊,不應受到偵查不公開原則的拘束。這麼一來, 即使上開偵查不公開原則所欲保障的價值可能因此遭受危險,也只能眼睜 睜的看著它受到破壞。例如,媒體記者無意間看到檢察官辦公室白板寫上 某甲的名字,猜測檢察官應該打算將某甲列為被告,於是就大幅報導該案 件某甲即將列為被告的新聞,致某甲見報後上吊身亡。此例中,檢察官固 應檢討有無過失洩漏偵查資訊以致違反偵查不公開原則,但即使媒體記者 明知發布新聞可能嚴重危及偵查目的,甚至被告的人身安全,仍執意發布 新聞,卻不為偵查不公開原則所拘束,如此的偵查不公開原則並無法有效 的達到其目的,只是一個半瓶水的原則。因而,本文寧願站在偵查機關乃 偵查程序進行中唯一可以接受偵查資訊者的觀點,認為傳播資訊者的範圍 不應受限,包括媒體等其他非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hi. e. i n U. v. ngc 第3款 媒體應受偵查不公開原則所拘束. 本文認為,所謂的「偵查不公開」並非只是一個存在於刑事訴訟法中 的原則,而是在現代法治國家之中,為保障多種權益之目的而衍生出來的 法律原則。下一層次才就資訊傳播者與資訊接收者的身分、角色及相互間 的關係,以及該資訊一旦傳遞出去的影響層面等角度,判斷在具體情形中, 偵查不公開原則是否應該因為有更值得保護的利益而退讓。在利益權衡的 操作上,偵查不公開原則必須與其欲保護的權益結合後,才能與新聞自由 或其他資訊公開所保障的權益作比較。偵查不公開原則不應該在作利益權 衡之前,就先在規範對象的層面棄守,因此本文並不贊同前開第一種解釋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