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循環數列的一般項公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循環數列的一般項公式"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循環數列的一般項公式

—一個數學問題研究的例子

陳 薇 祁恒昱 謝沛興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摘 要

給 定 數 列 0,0,L,0,0,1,0,0,L,0,0,1,0,0, L L,0,0,1, ,即每k−1個 0 之後接一個 1,反 覆循環下去。在這篇短文中分別用複數理論 和初等數論的 Euler 函數φ(n),Möbius 函數 ) (n µ 得到這循環數列的兩個一般項公式。我 們也推廣這個結果,得到更一般的循環數列 L L L, , , , , , , , 2 1 2 1 c ck c c ck c 的 一 般 項 公 式 。 這個問題雖然是數列的教材,卻結合了 高中的複數理論,與初等數論中 Euler 函數

)

(n

φ

,Möbius

µ

(n

)

函數的理論。 我們選擇保留了整個探索問題的過程, 而非直接呈現最後的結果。希望不僅在教學 上有參考價值,也希望這樣的方式不僅體現 了 在 教 學 上 如 何 引 導 學 生 如 何 體 驗 數 學 研 究”慢慢深入問題,靈機一動,豁然開朗 ”的必 經過程。

一、前 言

不論是在小學的智力遊戲,國中的 性向 測驗,或是在高中數學的“數列與級數”, 乃至於更高階的離散數學或組合數學的課程 中,”看出一般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這 與觀察能力,歸納能力,作出猜測和以純數 學驗證的能力都有密切的關係。由建中課堂 “數列與級數”上課的經驗,我們發現這個 問題是非常有趣的: L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請問一般項是什麼? 直觀上看出規律並不困難,但是如何用 一個確切的公式來表示它的一般項,卻難倒 了絕大部份的同學。特別是當老師提出答案: L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的一般項是 2 ) 1 ( 1n + − n 之後,台下是一片讚嘆及咒罵。很自然地我 們聯想,如果不只是每 2 個數一循環時,會 發生什麼狀況? 稱形如上例為由 0 和 1 所構成的 2-循環 數列。一般來說,我們定義

{ }

ak,n:0,0,L,0,0,1,0,0,L,0,0,1,0,0,L,0,0,1,0,0,L,0,0,1,0,0,L,0,0,1,L k-1 個 0 k-1 個 0 k-1 個 0 k-1 個 0 k-1 個 0 為每 k 個數一循環的數列(此後稱作 k-循 環數列),其中    = 的倍數 是 當 的倍數 不是 當 k n k n akn , 1 , 0 , 。 例如

{ }

a1,n =1,1,1,1,1,1,1L;

{ }

a2,n =0,1,0,1,0,1,0,1,0,1,L;

{ }

a3,n =0,0,1,0,0,1,0,0,1,0,0,1,L等等。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從求這個數列的一 般項出發,得到一些結果。我們發現這個數 列不只和複數的 n 次方根有關,也和初等數 論中的 Möbius 函數有關。第二節中我們將用 高中的複數求出一般項。第三節中我們引進

(2)

Möbius 函數,求出另一個一般項的表示。第 四節我們合併這兩節的結果,得到一些很不 顯然的等式。然後稍作推廣,得出最一般的 k -循環數列的通項表示。 這個小結果不只說明了數學的奧妙,說 明了數學不同領域之間的關連,也說明了數 學的小研究並非遙不可及,材料真的是就在 身邊。

二、複數的 n 次方根

這一節中,我們用複數來求出

{ }

a

k,n 的一 般式。整個探索的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觀察一些初始的情形。

{ }

a1 n, :1,1,1,1,1,1,1,1,1,1,L(1- 循 環 數 列 ) 是 無 聊的,其一般項為a1,n =1。

{ }

a2 n, :0,1,0,1,0,1,0,1,0,1,L(2- 循 環 數 列 ) 是 第一個不無聊的情況。我們發現利用也同樣 是每 2 個數一循環的

{ }

(1)n 可以把這個數列 湊出來: -1, 1,-1, 1,… , (-1)n ,… +) 1, 1, 1, 1,… , 1 n ,… 0, 2, 0, 2,… ,(-1)n +1 n ,… 故

{ }

a2,n 的第 n 項為 2 ) 1 ( 1 , 2 n n n a = + − 。

{ }

a3 n, :0,0,1,0,0,1,0,0,1,0,0,1,0,0,1,L,有上個 例子,很快我們就體會要先找三次一循環的 數列。因此必然是”ω 2 3 1+ i − = ”。試驗一下 就有 ω, ω2 , 1 , ω, ω2, 1 ,… , ωn ,… ω2 , ω, 1 , ω2, ω, 1 ,… , (ω2) n ,… +) 1 , ..1 , 1 , 1., 1 ,.1,… , 1n ,… 0, ..0 , 3 , 0., 0 ,.3,… ,ωn+(ω2) n+1n ,… 故列出

{ }

a3,n 第 n 項為 3 ) ( 1 2 , 3 n n n n a = +ω + ω 。 作 到 這 裡 , 一 般 的 結 果 已 經 呼 之 欲 出 了。我們的主要結論是:

定理一:

固定kN。定義數列

{ }

1 ,n n k a 以    = 的倍數 是 當 的倍數 不是 當 k n k n akn , 1 , 0 , 。則

{ }

ak,n n1 的一般項 k a n k n n n n k ) ( ) ( 1 2 1 , − + + + + = α α L α , 其中α為 0 1 2 2 1++ + + + =x x x xk k L 的任一複數 根。

證明:

假設

α

xk−1+xk−2 +L+x2+x+1=0 的任一複數根,令

{

1,2, , 1

}

, 2 sin 2 cos + ∈ − = m k k m i k m L π π α ,則其他根分別為 2 3 1 , , ,α αkα L 。 接下來只要證明僅當 n 為 k 的倍數時定 理中的表達式等於 1,其它情形等於 0 即 可 。 (i)當 n 不為 k 的倍數,可設n=kq+r,r 為 正整數且0<r<k。 則1n+αn+(α2)n +L+(αk−1)n = r q k k r q k r q k r q k + ⋅ − + ⋅ + ⋅ + ⋅ + + + + ) ( ) ( 1 1 2 α α α L = r k q k k r q k r q k r q k ) 1 ( ) 1 ( 2 2 1 − + ⋅ − + ⋅ + ⋅ + ⋅ + + + + α α α L =1+αr +α2r+L+α(k−1)r = 1 2 ) ( ) ( ) ( 1+ αr + αr +L+ αr k =0 (ii)當 n 為 k 的倍數,可設n=kq

(3)

1n+αn +(α2)n+L+(αk−1)n =1kq +αkq +(α2)kq +L+(αk−1)kq =1+(αk)q+(αk)2q+L+(αk)(k−1)⋅q =1+1+1+… +1 k 個 1 =k 由(i),(ii)可得 此式即數列

{ }

ak,n 的一般項公式。

得證

至此我們已算是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而經另外不同的思路,我們發現可以不用 複數的方法來作。在下一節中我們用數論的 角度來討論。

三、Möbius 函數

µ

(n

)

,Euler 函數

)

(n

φ

這 一 節 中 , 我 們 換 用 完 全 不 同 的 切 入 點。我們將利用初等數論中的 Euler 函數φ(n) 和 Möbius 函數µ(n)來求出

{ }

ak,n 的一般式。 我們的主要的結論是

定理二:

固定kN。定義數列

{ }

1 ,n n k a 以    = 的倍數 是 當 的倍數 不是 當 k n k n akn , 1 , 0 , 。則

{ }

ak,n n1的一般 項 ) ( ) ( ) , ( , k d k d n akn dk φ µ ∑ = , 其中( dn, )為n, 的最大公因數;d φ(n)為 Euler 函數,µ(n)為 Möbius 函數。 這式子非常神奇。在證明之前我們來看 看怎麼猜出這個式子的。由上一節的經驗, 我們知道先找到“k 個一循環 ”的數列是關 鍵。除了 1 的 k 次方根之外,還有沒有會“k 個一循環 ”的數列呢? 既然 k -循環數列只要是第 k 項、第 2k 項、第 3k 項、…都等於 1,其餘各項皆為 0, 因此此類數列的一般項公式應與因倍數的關 係有關。沿著這線索我們首先發現關鍵性的 引理:

引理三:

“固定自然數k,數列{( kn, )}是一個周 期為k的數列”。

證明:

證此引理,只需證得(n,k)=(n+k,k)即 可。令 d1=(n ,k )和 d2=(n +k ,k ) 2 1 1 1 2 1 1 ) , ( ) , ( d k k n d k d k n d k d n d k n d = + ⇒ + ⇒ ⇒ = 且 且 Q 1 2 2 2 2 2 ) , ( ) ( , ) , ( d k n d n k k n d k d k n d k k n d = ⇒ = − + ⇒ + ⇒ + = ) , ( ) , (nk =d1=d2= n+k k ∴ 即{(n,k)}的第 n 項會等於第 n+k 項、第 n+2k 項、…,為一 k -循環數列。

得證

有了這個引理對於{( kn, )}循環的保證, 我們就可以開始繼續尋找它和所求數列之間 的關聯。一樣我們從小的

k

開始: 1 = k 時,

{ }

a1,n =1,1,1,L=

{ }

(n,1) 是無聊的。 2 = k 時 , 數 列

{

(n,2)

}

為 1,2,1,2,… , 因 此 , 1 ) 2 , ( , 2 = na n 即為

{ }

a2,n 的一般項公式,直式 表式是 k a n k n n n n k ) ( ) ( 1 2 1 , − + + + + = α α L α 0,當 n 不為 k 的倍數 1,當 n 為 k 的倍數    = 又

(4)

1,2,1,2,1,2,1,2,… , (n,2) ,… -) .1,1,1,1,1,1,1,1,… , 1 ,… 0,1,0,1,0,1,0,1,… ,(n ,2)-1,… 3 = k 時,數列

{ }

(n,3) 為 1,1,3,1,1,3,… ,將 每一項減 1 後除以 2,就是我們要的答案 了!所以答案就是 2 1 ) 3 , ( , 3 − = n a n 了!來看看 直式: 1,1,3,1,1,3,… , (n,3),… -) .1,1,1,1,1,1,… , 1 ,… 0,0,2,0,0,2,… ,(n ,3)-1,… 到此我們發現只要k= p,其中 p 是質數, 則 1 1 ) , ( , − − = p p n apn 。 這 是 令 人 振 奮 的 部 份 結 果。不是質數的情形呢? 4 = k 時 , {(n ,4)} 所 呈 現 的 數 列 為 1,2,1,4,… … ,要怎樣將 1,2,1 一起變成 0? 這是 第一個瓶頸。靈機一動,我們發現用{(n ,4)} 減掉{(n ,2)},則 1,2,1,4, 1,2,1,4, … , (n,4) ,… -) .1,2,1,2,1,2,1,2,… , (n ,2) ,… 0,0,0,2, 0,0,0,2, … ,(n ,4)-(n,2),… 很神奇的,答案出來了! 為 2 ) 2 , ( ) 4 , ( , 4 n n a n − = 。 由此我們關鍵性的發現,得先找出“k 的 因數”。再作幾個: 6 = k 時,有 2 ) 1 , ( ) 2 , ( ) 3 , ( ) 6 , ( , 6 n n n n a n + − − = 。 10 = k 時,有 4 1 ) 2 , ( ) 5 , ( ) 10 , ( , 10 + − − = n n n a n 。 12 = k 時,有 4 ) 2 , ( ) 4 , ( ) 6 , ( ) 12 , ( , 12 n n n n a n + − − = 到此,顯然 ) , ( ) , ( ) , ( 1 2 2 1 ,n m m k b n d b n d b n d a = + +L+ ,其 中 d1,d2,… ,dm為 k 的相異正因數。而各項係數 b1b2,… ,bm和 Möbius 函數及 Euler 函數的關係 已非常明顯。我們用 k=10,12 兩個典型當例 子: (n,d) n k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μ (d) μ (k/d) ψ(d) {(n,10)} 1 2 1 2 5 2 1 2 1 10 10 1 1 4 {(n,5)} 1 1 1 1 5 1 1 1 1 5 5 -1 -1 4 {(n,2)} 1 2 1 2 1 2 1 2 1 2 2 -1 -1 1 {(n,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A(k,n) 0 0 0 0 0 0 0 0 0 4 10 B(k,n) 0 0 0 0 0 0 0 0 0 1 {(n,12)} 1 2 3 4 1 6 1 4 3 2 1 12 12 0 1 4 {(n,6)} 1 2 3 2 1 6 1 2 3 2 1 6 6 1 -1 2 {(n,4)} 1 2 1 4 1 2 1 4 1 2 1 4 4 0 -1 2 {(n,3)} 1 1 3 1 1 3 1 1 3 1 1 3 3 -1 0 2 {(n,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2 -1 1 1 {(n,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A(k,n)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12 B(k,n)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表中的 =∑ k d d k d n n k A( , ) ( , )µ( ); ) ( ) ( ) , ( ) , ( k d k d n n k B d k φ µ ∑ = ) 因此我們猜出答案就是 ) ( ) ( ) , ( ) , ( , k d k d n n k B akn dk φ µ ∑ = = 。答案既已猜出,我們最後把證明寫下來:

定理二的證明:

按 n 是否為 k 的倍數分成兩部份。 I. n 為 k 的倍數時。此時 = = ∑ k d k k k n, ) ( ) ( φ

由 Möbius Inversion Formula ,得

∑ ⋅ =∑ ⋅ = k d dk d k d n d k n d k) ( ) ( , ) ( , ) ( ) ( µ µ φ 。 II. n 不為 k 的倍數時。令 rm m r r p p p k= 1 2⋅L⋅ 2 1 為 k 的標準分解式。由 Möbius 函數的定義, 0 ) (kµ 時必有 ) ' ( ) ( ) 1 ( ) (k m µ p1p2 pm µk µ = − = ⋅L⋅ = ,其中 m p p p k'= 1 2⋅L⋅ 。又由 Möb ius Function

(5)

的 可 積 性 知 , ( )= ( ) ( ),∀d >0 d k d k µ µ µk d 。故討論µ(d)時,亦只需考慮dk'時的 情況即可,其餘情況時為 0。 不失其一般性,設 l s l s s p p p k n = 1 2⋅L⋅ 2 1 ) , ( ,其中

l

m

。再 分成兩種情況: (i)若s1,s2,L,sl ≤1,(n,k)=(n,k') l p p p ⋅ ⋅ = 1 2 L 。因k'=p1p2⋅L⋅pm,故 k′有 2m個正因數。對 k的任一個正因數 dij而 言,可寫成如下形式: ) ( ) ( 2 1 2 1 2 1 2 1 l m j j j l i i i u m u l u l t l t t ij p p p p p p d − ⋅ ⋅ ⋅ ⋅ ⋅ = + + L L , 其中 l i=1,2,L,2 , j=1,2,L,2ml

{ }

i j u u t ti1,L, il, j1,L, jml ∈ 0,1,∀, 。此時 ) ( ) , ( ∑ k d d k d n µ = ∑ ' ) ( ) ' , ( k d d d k n µ ∑ = − ≤ ≤ ≤ ≤ l ml j i ij ij d d k n 2 1 , 2 1 , ) ( ) ' , ( µ ∑ ⋅ ⋅ ⋅ ⋅ ⋅ ⋅ ⋅ ⋅ = − − ≤ ≤ ≤ ≤ + + − − − l m l l m j j j l i i i li i i j i u m u l u l t l t t t l t t p p p p p p p p p 2 1 , 2 1 2 1 2 1 1 1 2 1 1 ) ( ) ( ) ( 2 1 2 1 2 1 L L L µ 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m l m j j j l i i il l i i i j u m u l u l i t t lt t l t t p p p p p p p p p 2 1 , 2 1 2 1 1 2 1 1 2 1 1 ) ( ) ( ) ( 2 1 2 1 2 1 L L L µ µ     ∑ + + ⋅ = = l a a a p p k n k n 1 ) ( ) ' , ( ) 1 ( ) ' , ( µ µ ∑ ≤ < ≤a a l a a a a p p p p k n ) ( ) ' , ( 2 1 2 1 2 1 µ     ∑ ⋅ ⋅ + + = l a l p p p 1 2 1 ) ( L L µ       ∑ ⋅ ⋅ − − ≤ ≤ m l + + l m j j j j u m u l u l p p p 2 1 2 1 ) ( 1 2 L µ     ∑ + ∑ − − = = ≤ < ≤ l a a a a lpa pa k n p k n k n 1 1 ) ' , ( ) ' , ( ) ' , ( 2 1 1 2 L     ∑ + − ⋅ ⋅ − + −≤ − < < ≤ − l l l a a l a a a l p p p k n 1 1 ) 1 ( ) ' , ( ) 1 ( 1 1L 1 2 L 1       ∑ ⋅ ⋅ − − ≤ ≤ m l + + l m j j j j u m u l u l p p p 2 1 2 1 ) ( 1 2 L µ • 1 1 ) ' , ( ) ' , ( 1 1 1 2 1 2         ∑ − ∑ + − = = ≤ < ≤ l a pa a a l pa pa k n k n ) 1 ( 1 ) 1 ( 1 1 1 1 1 2 1         ∑ + − ⋅ ⋅ − + −≤ < < ≤ − l l l a a l a a a l p p p L L L 0 ) ( 2 1 , 2 1 1 2 =         ∑ ⋅ ⋅ − − ≤ ≤ m l + + l m j j j j u m u l u l p p p L µ • (ii)若s1,s2,L,sl不全小於或等於 1,假設其中 1 , , , 2 1 s sr > s L ,rl 則可設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2 1 1 1 1 2 1 1 2 1 2 1 2 1 k n p p p p p p p p p k n r r s r s s s r s s l ⋅ ⋅ ⋅ ⋅ = ⋅ ⋅ ⋅ ⋅ ⋅ ⋅ = − − − − − − L L L 。則此時 0 ) ' ( ) , ( ) ( ) ( ) ( ) ( ) , ( 1 1 2 1 11 2 =       ∑ ⋅ ⋅ ⋅ ⋅ = ∑ − − − k d s r s s k d d k d n p p p d k d n r µ µ L 由 I.和 II.,定理得證。

得證

四、更一般的情形

附帶地我們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結果。約 定各數學符號都同之前的定義。首先,既然 定理一和定理二都是同樣一個數列的通項公 式,就有

(6)

系理四:

對於任意自然數n, ,下式成立。 k k k d k d n n n n k n k d 1 ( ) ( ) ) ( ) ( ) , ( 2 1 + + + + = ∑ α α α φ µ L , 原來的ak,n是周期為k的循環數列,且第 一個 1 在第k個出現。同理稍作調整就有以下 的結果:

系理五:

考 慮 周 期 為 k 的循環數列,且第一個 1 在第ki個出現,1≤ik−1,其它都是 0。 則此數列的通項是: k k d k d i n a i n k i n i n i n k d n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1 2 α α α φ µ L 其中α 為xk−1+xk−2+L+x2+x+1=0的任一 複數根。 將此 k 個數列做適當的組合,即可形成 任意的 k-循環數列,換句話說,任一 k -循環 數列皆可依此列出一般項公式。證明仿前兩 節的主定理立即可得,此處從略。

定理六:

k

-循環數列:c1,c2,L,ck,c1,c2,L,ck,L的 第

n

項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1 2 1 0 ) ( ) ( 1 ) ( ) ( ) , ( k i i n k i n i n i n i k i i dk k c k d k d i n c α α α φ µ L . 這個一般的定理解決了所有

k

-循環數列 的通項公式問題。這個問題也算完整地告一 段落了。

五、後記

這個問題初看並不困難,但是背後原來 可以引出這麼深刻的數學,真是我們始料未 及 的 。 最 後 特 別 感 謝 建 中 游 森 棚 老 師 的 指 導,這個問題原是游老師在課堂中提出的, 然後成為兩位同學寒假作業獨力研究的題材 (文 中 兩 個 想 法 即 為 兩 位 同 學 不 同 的 切 入 方 式 ) 。 再 經 由 游 老 師 提 示 這 個 問 題 與 數 論 Möbius 函數上的聯結後,由三位作者共同努 力統整並作出證明。 這篇文章算是我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 小小的發現與喜悅,也在此與各位一同分享 這個有趣的小結論。

參考文獻

1. 余文卿等(2001):高級中學數學 1 教師手 冊。台北縣,龍騰文化。

2. Strayer(1994):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 PWS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Massachusett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同一個常數 C ,只適用在 ( 0) 或者 (0, ) 上。.

Chebyshev 多項式由 Chebyshev 於 1854 年提出, 它在數值分析上有重要的地位 [11], 本文的目的是介紹 Chebyshev 多項式及線性二階遞迴序列之行列式。 在第二節中, 我們先介

Sircar, Indian Epigraphical Glossary, New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ing House, 1966, p..

第五章 多項式.

The WG hopes to make effective improvement recommendations on textbook publishing and pricing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quality and reasonably priced textbooks

所以 10 個數字 個數字 個數字 個數字 pattern 就產生 就產生 就產生 就產生 10 列資料 列資料 列資料 列資料 ( 每一橫 每一橫 每一橫

OECD Publishing and Starting Strong III: A Quality Toolbox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