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評《不只是山歌:臺灣客家音樂的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評《不只是山歌:臺灣客家音樂的發展》"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全球客家研究,2019 年 5 月 第12 期,頁 277-284

277

評 論

楊欽堯等,2018,《不只是山歌:臺灣客家音樂的發展》。臺北:國史 館臺灣文獻館。 洪馨蘭*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本書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執行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專題計 畫」系列成果之一,由歷史學及音樂戲曲等專家學者多位共同執筆撰 稿,甫於2018 年底正式出版,以「臺灣客家音樂的發展」為副標作為 全書結構方向,內容嘗試彙整臺灣客家音樂—— 書中歸納山歌、八音、 戲曲及其音樂、流行音樂及童謠、藝術音樂與歌曲為客家音樂—— 的 各類形式特徵、發展現況與困境,以及相關未來展望。各章作者以通俗 易懂的書寫口吻,將所搜集的文獻予以編寫收錄,尤其對於當代客家音 樂在近年的發展多所著墨,亦細心例舉人物並盡求周全避免遺漏。就資 料之質量來說,本書可謂企圖以文資盤點的角度,扼要針對當代臺灣客 家音樂的發展歷程,建立關於發展史之資料庫。就此目的來說,這份資 料對後來嘗試全貌性地掌握相關主題與人物貢獻的研究者或讀者來說, 本書所提供與羅列的資料軌跡,提供我們許多方向的索引,性質上頗具 有一般科普書籍之特性。 由於本書帶有上述的科普目的,所以較大篇幅使用了類似文資統整 結論的書寫方式,在結論處主要鎖定在點出臺灣客家音樂的困境以及建 議。尤其認為臺灣在客家委員會成立之後,因為客家音樂被視為族群建 * E-mail: lanerbox@hotmail.com 投稿日期:2019 年 3 月 31 日 接受投稿日期:2019 年 4 月 9 日 Date of Submission: March 31, 2019 Accepted Date: Apirl 9, 2019

(2)

構工程中的重要文化特徵,因此大量的資源挹注於此,期待透過公部門 的政策推動,讓客家音樂在傳統傳承與創新開展兩方面都同有進展,並 指出必須強化客家青年世代的自我認同與向心力,始為提升客家音樂能 見度與接受度的當務之急。 因此,本書在完成對臺灣客家音樂的盤點描述之後,提出了六點關 於展望的建議。首先是期許客委會必須要持續做為提升臺灣客家音樂整 體展演品質的主導力量,建立分級認證,並鼓勵演藝單位與藝師的專業 深化和跨領域能力。第二點期許也是關於政府的,建議應持續補助客家 音樂教材的編寫與培訓專業人才。第三點建議是主張客家音樂應要找回 客家傳統音樂的特殊性,並以此為底蘊發展新的樂風。第四點則是期待 強化客家流行音樂的客家元素及辨識度,找出當代客家的文化脈絡與獨 特性。延續著前幾點對於客家音樂「生產面」的建議,第五點則是針對 「市場面」,闡明應該積極培養跨領域人才,包括提出具有生命力的客 家表演和音樂出版品,以拓展更大的客家音樂市場。最後一點可說是本 書也參與了其中,但也回到對政府的期待,即希望能有一個全面性的、 整合性的客家音樂資料庫,不僅具有紀錄意義,同時也有行銷與推廣用 途,並主張建置資料庫對於讓臺灣客家音樂逐漸融入世界各類音樂的能 力。 在上述匯集於本書結論中的六點建議,可以感受到作者群對政府角 色是有十分殷切的期待,讀者也可從各項建議中看到本書的分析,看到 當代客家音樂的傳承不僅須經由政策或公部門的政治力量,而且也得擁 有一定的資金作為撐持—— 不論是建置資料庫,或鼓勵展演票房與音 樂出版品製作等。若就這個角度來看,目前臺灣客家音樂在某種程度的

(3)

全球客家研究

279 Global Hakka Studies

發展上,已深深鑲嵌於政府推展族群多樣化的文化工程之中,似乎不得 不成為一項被扶植的文化產業。政府的態度與作法,是這個文化產業未 來發展的物質基礎。只是,在闔起全書之時,我們或許也會湧現另一種 關注的聲音:扶植性與依附性是否會是一個雙面刃,而市場性與另類創 生是否也會產生糾結拉扯。因此,以下我們或許可以來延伸討論一下, 關於這本書的主標「不只是山歌」。 就本書的內容脈絡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群以客家音樂的不同類 型作為「不只是山歌」的內容,但在思路上實際上比較像是「不只『有』 山歌」,也就是說臺灣的客家音樂不是只有山歌,還有其他包括八音、 戲曲、與新創等。但如果我們從「不只『是』山歌」的深層意義來說, 筆者會更希望強調「山歌」並非只是一種樂種,而還有其他面向的意義; 以此類推,八音或許也「不只是」作為一種音樂形式的八音,而可能是 一種生活型態、一類變遷中的職業類別、一批珍貴且有歷史感的樂器工 藝。 筆者認為,若我們用「不只是」作為切入點,那麼從「在臺灣的 客家音樂」(hakka music in Taiwan),慢慢加入「臺灣客家製作的音 樂」(music by Taiwan Hakka)與「屬於臺灣客家的音樂」(music of Taiwan Hakka),到「臺灣客家音樂」(Taiwan Hakka music),或許在 音樂環境變化與政策之外,演變過程中所揉入與摻和的質素還包括著許 多很細膩的發展,涉及著客家音樂以外的社會性面向。

從本書豐富的資料紀錄中可以看到,原本來自生活與日常的客家音 樂,由於時代的變遷,從音樂形式、技術、與聽眾的屬性上,已逐漸轉 向以公眾展演為其主流與目的。筆者藉此延伸其他不同的探索面向,提

(4)

供讀者們一起想像。就文化內涵的意義來說,臺灣客家音樂的發展,呈 現的就是當代臺灣客家文化內涵變化的一個縮影。倘若試著透過不同 角度來對比分析,或許可以看到臺灣客家音樂除了內在動力,在產業化 的過程中與外在環境也有多樣對話關係。舉例來說,在可見的文化範疇 裡,客家音樂的物質性面向(器樂編制等)看似變化不大,然而物質的 技術性層面卻與傳承問題出現辯證關係。像是本書曾約略提到一點的錄 音技術發展,這在實際的農村現場看到的情況,就是錄音技術對於原本 固定人數編制的八音手們來說,一方面解決了人手或體力不足的狀況, 但另一方面卻也在越來越少的做場機會中,因為錄音播放成本較低,遂 排擠了樂手們整隊受邀作場的機會。當原本屬於儀式音樂的八音,越來 越多喜慶場合改由錄音技術製作的八音伴奏或DJ 控播時,甚至連作為 實踐場域的儀式本身,也越來越簡略甚至停辦。要如何思考:八音的存 續除了依靠文資認證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目前確實看到出現較有 想法的「非典型」八音樂手,努力爭取讓八音「活」在儀式之中,不斷 奔走於保存儀式,而不是單單保存這種樂種。 於是這就牽涉到在可見文化範疇中的社群性。本書搜羅了臺灣客家 音樂在生產面上的發展歷程,包括民謠班、八音班、劇團、樂團等的組 成,也談及一小部分傳統時期的師承關係。筆者想到的是坊間一冊冊關 於舞台下或舞台後的攝影集或紀錄片。一如本書第三章最開頭所提:八 音具有禮樂合一的精神,於是讀者可以這樣想,若以八音為例,禮在樂 在,那麼禮亡呢,是否樂也就成為單獨的樂?一但這種原本存在於儀式 與人群活動中的音樂或是充滿互動性的音樂形式,轉變成單純的展演與 欣賞,音樂原本的場域就會產生質變與量變,那麼,原本音樂文化的倫

(5)

全球客家研究

281 Global Hakka Studies

理性其實也在變化。只是,這類的變化會是甚麼呢?以客家山歌來看, 書中提及了臺灣山歌的傳唱特色、分布、內容、演唱與伴奏方式等分類, 也論及當代的山歌比賽、歌本、唱片與民謠班等的發展,只是在這之外, 筆者想到的是,我們可否再擴及其他的面向來思考山歌的社群性?像是 從其他的口述訪談中可以讀到過去在日治時期山歌曾是如何地被汙名化 的這段歷史、又或者在鄉間唱山歌究竟是有閒時自娛娛人,還是農忙時 唱來紓解勞動苦悶?許多客家子弟可能也沒有忘記,山歌曾在上世紀末 的臺北街頭,以鼓舞歌曲的樣貌成為立法運請願隊伍的高唱歌曲,作為 壯膽也作為一種群體的識別標記。不只山歌,我們也看到仍在客庄鄉間 的八音與戲曲,由於各類儀式的簡化取向加上辦理單位的經費考量,失 去原本應該活躍的儀式場域,在這種情形下,就曾出現民間小眾網路集 資的自主倡議,希望在多年的閩南布袋戲之後重新請主辦方邀請客家戲 班演出,成了一個讓人感動落淚的嘗試。這中間看到的不僅是客家音樂 本身音樂性方面的發展,延伸看到的是支撐這個原本禮樂合一的儀式音 樂場域的當代再造,從鄉間與文化母土中重生確實不易,但未必只能完 全依賴由政府來進行。 還有另一個可見文化範疇涉及的是精神性,也就是與客家音樂有關 的精神生活。如果放回歷史脈絡,客家音樂確實與許多民間信仰息息相 關,伴隨著祭儀而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記憶。本書亦有章節段落曾稍有 著墨。但筆者嘗試更進一步思索客家音樂的精神性時,仍希望能聽到與 看到某種與慣習或鄉愁有關的心情流轉;希望理解客家音樂裡像是山歌 歌詞與宗族崇拜的二元對話關係,如何隱喻著客家成形史;希望紀錄客 家音樂展演當下,人們如何對客家的再建構。換句話說,假如我們持續

(6)

記錄當代客家人如何「使用」客家音樂,那麼就有機會看到音樂的生活 性是如此地充滿著屬於客家常民的自我詮釋與自我展演。就像是101 歲 過世的美濃謝景來藍衫老師傅,生前在家中用餐時一定按下錄音機來撥 放八音,陪伴著他的用餐時分,而作為一種鄉愁氛圍的不斷重複播放, 八音另外成為一種不斷實踐中的客家日常,一種儀式外的存在與生活慣 習。而當即興戲謔的山歌歌詞和敬宗愛鄉的戲曲創作,同為這個族群的 音樂特色時,我們也從中獲得一種機會,管窺到客家在華南地區形成期 時合成南方與北方文化底蘊的潛歷史,每聽到一回,就又該段歷史詮釋 與重現一回。另一方面,當我們不論是收到贈票還是購票入場作為客家 戲曲或音樂展演的觀眾時,對於自己內心裡的客家想像實際上也持續被 創發與再建構,成為當代臺灣客家音樂的共構者,這些走入展演場域的 表演者與民眾,分別都對客家定義本身或實踐客家,做了立場不同的行 為重建。 音樂實際上也可以是一套看不見的價值觀念,可以是人群在出生之 時就開始被灌輸的聽覺感受。不論是喜歡吟唱用客語發聲的歌曲,或是 走入劇場欣賞採集自客家傳說的戲劇,透過後天的學習與接觸,都有機 會慢慢地成為客家音樂的欣賞者或使用者—— 當然在這個時代,也可 能經由社群媒體或群眾效應,讓客家歌者或演員迅速地將民眾圈粉。不 過,筆者認為用客語說唱的兒歌,可能仍然是讓兒童有機會較早學習客 語詞彙的絕佳取徑之一,並鑲嵌著屬於客家人的生活智慧與價值態度。 只是,當許多客家子弟成為城市長大的小孩時,傳統的兒歌歌詞似乎就 成了一個經驗疏離的客家想像,即便在客庄長大的孩子,也很有可能因 為鄉村文化地景的快速變遷,無感於客家音樂中所傳遞的懷舊意涵。如

(7)

全球客家研究

283 Global Hakka Studies

果我們希望經典傳唱的客家童謠能夠被聽懂,那麼投入鄉村客家生活文 化再生的工作,就與傳承客家音樂是同等重要之事。 總體來說,《不只是山歌:臺灣客家音樂的發展》這本書提供了讀 者整體地看到了臺灣客家音樂發展的脈絡,未來也許研究者或音樂工作 者,可以在此書基礎之上,促發深化挖掘傳統音樂的獨特性,而且也能 對未來不論流行或小眾客家音樂,堆起新創靈感的萬頃波瀾。筆者也期 待「不只是」臺灣客家音樂,而且還包括臺灣客家文化的母體,都能從 各種民間傳承與創生的另類嘗試裡,展現了臺灣客家人追求突破的奮力 一搏,也從客家音樂中,細膩地聽到了臺灣客家人幾世紀以來的生命長 河與發展軌跡,進而成為族群心性的一種歸屬感。

(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的快樂 來自你的笑聲 而你如果流淚 我會比你更心疼 我的夢想 需要你陪我完成 而你給我的愛 讓我勇氣倍增 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相依相信 彼此都感恩

將義民爺神龕迎接到關西太和宮

國際性或大型行進管樂比賽,是各校親師生開拓視野的重要里程碑;除了 每年例行性的全國音樂比賽決賽之外,臺灣也有幸於 2019 年在臺北承辦世界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Heal the World Michael Jackson You Raise Me Up Secret Garden Climb Every Mountain Rodgers & Hammerstein You are My Hiding Place Selah. God Will Make a Way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