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rogress and Problems of Taiwan's National Health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Progress and Problems of Taiwan's National Health"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全民健保制度的回顧與展望

江東亮、文羽苹、謝嘉容

前言

開辦全民健康保險,是全球不可抵擋的潮流;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陳馮富珍,甚至讚 美說:這是各國令人欽佩的奮鬥目標 [1]。1995 年 3 月 1 日,台灣繼日本及韓國之後, 成為亞洲第三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的國家──全體國民不分性別、年齡、收入,和健 康狀況,都依法有權利及義務參加全民健保。 全民健康保險自從開辦以來,由於普遍提高醫療可近性,大幅降低因病而貧的威脅, 一直是民眾滿意度最高的公共政策,但是隨著醫療費用的急遽高漲,也不斷面臨永續 經營的挑戰。作為全民健保改革專輯的第一篇論文,本文將概述全民健保制度的發展 與挑戰。前言之後,將先回顧邁向全民健保之路,然後描述全民健保的特色及成就, 接著分析臺灣醫療費用的成長趨勢,以及探討全民健保的改革措施,最後是未來展望。

邁向全民健保之路

全民健康保險並非無中生有,而是歷史脈絡與社會條件下的特殊產物 [2]。話說臺灣 是新興工業國家,不但創造經濟奇蹟,也實現了健康國家的夢想。1950 年政府剛播遷 來台時,臺灣男女兩性的平均壽命才只有53 歲和 56 歲,但是現在卻分別高達 76 歲 和83 歲 [3]。 然而,戰後政府的努力主要放在推動婦幼衛生、實施預防接種、撲滅瘧疾、改善環境 衛生等公共衛生工作,對於醫療照護的發展,則除省市立醫院和軍榮方醫院的重建與 興建外,一向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 [3-4]。因此,到了 1960 年代結束時,臺灣的醫 療資源仍然非常缺乏;平均而言,每千人只有0.5 名醫師和 2.5 張病床 (表 1)。 1970 年代初期,隨著死亡率的大幅下降,非傳染性疾病已經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主要 死因,而臺灣經濟亦開始由農業轉為工業,由入超轉為出超,由貧窮轉為小康,因此 國民的醫療需求不斷迅速提高 [5]。 面臨醫療需求日益高漲的挑戰,政府以增加醫療資源為主要對策。首先,決定擴展醫 學教育,以期達到每千人口一名執業醫師的目標。於是,不但原有臺大、高醫、北醫 等醫學院校,同時擴大招收醫學生及增設學士後醫學系,而陽明、成大、長庚等新醫 學院校亦相繼成立,使每年醫學生招收人數由600 名增加 1200 名 [3]。 其次,政府規劃以每千人四張病床為目標,並且積極增建與擴建省市立醫院。1979 年, 實施「加強農村醫療保健四年計畫」時,更試圖建立以公立醫院為主的醫療網。但最 後不僅此一構想沒有實現,私立醫院甚且加速成長,比例由1961 年的 28.7%逐年增 加為目前64.0%。因此,1985 年當政府再次推動醫療網籌建工作時,便將所有公私 立醫院納入計畫範圍 [6]。 遺憾的是,由於政府在醫療財源籌措上的努力非常有限,大多數民眾一直沒有健康保 險的保障。勞工保險 (簡稱勞保) 與公務人員保險 (簡稱公保) 是臺灣最主要的社會保 險,前者創於1950 年,後者 1958 年,兩者皆提供醫療給付。但是截至 1980 年,

(2)

祇有16%的人口參加勞保或公保 [3-4]。此外,省市立醫院與衛生所就如同私立醫療 院所一般,向病人收取醫療費用。 到了1970 年代後期,國內一些經濟學家開始關心家庭功能的式微,並且主張發展社 會福利來彌補,其中包括醫療安全制度。另一方面,由於中美斷交以及反對政治勢力 的逐漸抬頭,執政黨為了免於合法地位的危機,亦以擴大社會福利為手段。結果在短 短幾年內通過與修正一些重要的社會福利法案,其中包括修正勞工保險條例以及公務 人員保險法,造成1980 年代社會保險人口的大幅成長。 更重要的是,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簡稱經建會) 在 1984 年開始規劃社會福利制度, 並於1986 年提出「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整體規劃之研究」報告,建議分階段於 2000 年之前實施全民健康保險。隨後,這些建議不但成為「中華民國臺灣經濟建設長期展 望」的一部分,俞國華院長更於1986 年 2 月 28 日立法院院會上宣布公元 2000 年為 全民健保目標年 [7]。 隨著臺灣政治運動的蓬勃發展,公元2000 年的目標似乎過於遙遠。1980 年代初期, 臺 灣 的 選 舉 活 動 民 間 地 方 層 次 擴 展 到 中 央 層 次 , 而 非 國 民 黨 的 得 票 率 也 已 高 達 30%。1986 年 9 月 28 日民主進步黨成立,更是另一高潮。為了獲得群眾支持,黨外 人士 (尤其是民進黨),常常以政治自由及國民黨的社會政策為攻擊目標。當時,最常 提出的政見即提前實施全民健保,因為全民健保被認為是「好政府」與現代化國家的 指標。 儘管行政院非常不願意提前開辦全民健保,但卻難以抵擋高漲的政治壓力。1985 年, 政府在政治考量下選擇 41 個基層農會試辦農民健康保險,但因各方壓力強大,三年 之後不得不全面開放,將所有農會納入承保範圍,並且在1989 年 2 月 28 日宣布將全 民健保的目標年提前為1995 年。 事實上,1986 年以後的臺灣面臨的是政治大改革,其中包括解除戒嚴、公布人民團體 法以及國會全面改選,而政治局面亦自此從國民黨一黨獨大逐漸邁入政黨競爭的時代。 為了鞏固執政地位,國民黨對全民健保開始採取較積極主動的態度,特別是在1995 年年底立法委員選舉以及1996 年 3 月總統大選的壓力下,更動員全體立委同志於 1994 年 7 月 19 日表決通過全民健保法,並且為了避免全民健保開辦初期的混亂影響 選情,行政院要求成立才兩個月的中央健保局於1995 年 3 月 1 日全面實施全民健保 [4]。

全民健保的主要特色

與先進國家的醫療改革一樣,臺灣的全民健康保險有三個主要政策目標,即:(1) 提供 全體國民適當的醫療服務,增進其身心健康;(2) 控制醫療費用於合理範圍內;以及 (3) 有效利用醫療資源 [5]。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具有五大特色: (1) 全民強制納保;(2) 以保險費為主要財源,(3) 綜合醫療給付;(4) 國家總額預算 制度;及 (5) 公共單一支付制度,茲說明如下: 全民強制納保 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所有國民不分性別、年齡、收入,和健康狀 況,都有權利和義務參加全民健保。目前,全民健保的被保險人口涵蓋率已經接近 100%,甚至包括軍人和受刑人。再者,根據 1999 年大法官第四七二號解釋,對於 無力繳納保費者,國家應給予適當之救助,不得逕行拒絕給付,以符憲法推行全民健 康保險,保障老弱殘廢、無力生活人民之旨趣 [8]。

(3)

保險費為主要財源 全民健康保險的本質為社會保險,主要財源為保險費,採社區 費率,以薪資稅方式收取,其他財源包括補充保險費、彩劵收入及菸酒稅。2011 年, 全民健保應收保險費高達4,688 億元,其中保險對象、政府及雇主的負擔分別負 37.6%,33.7%和 28.7% [9]。 全民健保法規定:被保險人必須繳納眷屬之保險費,超過三口者,以三口計,而雇主 則以平均每名被保險人0.7 眷口計。為了減輕社經弱勢族群的財務負擔,全民健保實 施各種保費補助,甚至免除保費負擔。例如,對於自營做業者、農民,及低收入家庭, 政府分別補助40%、70%,和 100%的保險費。 綜合醫療給付 全民健保基於政治而非經濟的考量,提供統一的綜合醫療給付,涵 蓋門診、住診、急診、藥劑、檢驗、復健、精神疾病治療、居家照護及特定之預防服 務。門診部分包括西醫、中醫及牙醫。此外,保險對象有選擇就醫場所的自由 [8]。 為了提高被保險人的成本意識,減少道德危害,全民健保採取溫和的部分負擔。基本 上,保險對象除掛號費外,尚須負擔20%的門診費用和 10%的住診費用,而且一旦 越級就醫或住院日數超過30 天,則必須再負擔 10-30%的醫療費用 [10]。近年來, 對於高利用、藥品及復健給付,另增部分負擔。但為了避免造成健康傷害,全民健保 法除規定部分負擔上限外,尚免除低收入戶及重大傷病患者之部分負擔。 公共單一支付制度 中央健康保險署是目前承辦全民健保業務的唯一機關,其前身 為中央健康保險局,成立於1995 年 1 月 1 日。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及發揮單一支付制 度的獨買力,中央健康保險局不但統合公勞農保之醫療給付,而且下設六分局,處理 承保及醫療給付作業 [5]。然而,為了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落實「錢跟著病人走」 的理念,全民健保在供給面採特約制度。目前醫療院所特約率,醫院接近百分百,西 醫、中醫與牙醫診所亦都超過90% [10]。 國家總額預算制度 為了達到總體經濟效率,全民健保規劃小組於1990 年即提議 建立國家總額預算制度,但直到1998 年起才分階段由牙醫總額制度開始,接著分別 為2000 年的中醫總額制度及 2001 年的基層醫療總額制度,最後則是 2002 年的醫 院總額制度。實務上,目前於衛生福利部下設全民健康保險會,由醫療院所、被保險 人、政府代表及學者專家組成,每年於新會計年度開始前三個月決定全民健保醫療給 付費用總額及其分配方式。 在總額預算制度下,全民健保雖然採行多種醫療費用支付方法,但仍以事後論量計酬 為主。根據全民健保法,中央健保局應與醫療院所共同擬定統一之醫療費用支付標準, 決定醫療費用的支付項目及金額 [5]。由於事後論量計酬制度提供醫療院所「多服務, 多收入」的誘因,中央健保局於於開辦後,即不斷進行各種支付制度改革

保障公平就醫的成就

全民健康保險實施迄今已滿十八年,到底有多少成就?毫無疑問,全民健保的最重大 成就,應該是達成保障公平就醫的目標;不但縮小貧富之間的就醫差距,而且減少因 病而貧的社會問題。其次,在總體經濟效率的目標上也有一定的成就,因為臺灣醫療 保健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目前仍低於7%。令人遺憾的是,全民健保未能達到 有效利用醫療資源的目標,這不但直接影響總體經濟效率,更提高永續經營的困難度。 本節先報告全民健保在保障公平就醫上的成就,而有關總體及個體經濟效率的挑戰則 留待下節再分析,

(4)

縮小就醫差距 全民健保不僅在形式上保障社經弱勢族群的就醫人權,也實際提高 他們的醫療利用狀況。臺灣之所以要實施全民健保,主要是因為近半數的人沒有健康 保險的保障,而這些人大都屬於社經弱勢族群,包括小公司和工廠的員工、小孩、老 人,和沒有工作的成人。根據鄭守夏與江東亮在全民健保實施九個月後,對1021 名 接受一九九四年國民醫療保健調查的成人進行電話追蹤 [11]。結果顯示:全民健保實 施以後,1994 年沒有健康保險的人利用門住診的機率分別增加 69%和 145%,與 1994 年調查時為公勞農保被保險人的醫療利用型態十分相似。 然而,社經弱勢族群是否受惠於全民健保?根據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資料,答案似乎 相當肯定。雖然社經弱勢族群的醫療保健支出明顯偏低,但就全民健保給付與保費比 值而言,1998 年最窮 20%家戶為 1.75 倍,明顯高於中間 20%家戶的 1.16 倍,或 最富20%家戶的 0.96% [12]。儘管如此,以家戶醫療保健支出而言,仍然是中產階 級受惠最大。從1994 年到 1998 年,中間 20%家戶平均每戶醫療保健支出增加 64.1%,而同一時期最富 20%與最窮 20%家戶,卻祇分別增加 33.5%和 24.4% [12]。至於社經弱勢族群的醫療保健支出較少,是否就代表所接受的醫療照護品質較 差,值得進一步研究。 減少因病而貧 全民健保的開辦,對減少家庭自付醫療保健支出的貢獻相當大。從 1994 年到 1998 年,公部門醫療保健支出百分比由 54.6%增加為 61.8%,而家庭自 付醫療保健支出百分比則相對由36.9%下降為 29.5% [8]。假如沒有實施健保,估計 台灣每年將有10%以上的家庭發生醫療財務災難,但現況卻低於 3%,足以媲美社會 福利國家。家庭發生醫療財務災難,係指該家庭的年醫療保健支出佔其非食物支出的 比例超過40% [8]。 全民健保對紓解臺灣社經弱勢族群的經濟困難,亦有重要貢獻。相對而言,社經弱勢 族群更加容易發生醫療財務災難。例如,以醫療保健支出佔家戶可支配所得百分比而 言,1998 年最窮 20%家戶為 14.0%,遠高於最富 20%家戶的 5.1% [12]。幸運的 是,社經弱勢族群相對獲得更多的全民健保給付。以全民健保給付佔所有家戶醫療保 健支出百分比而言,1998 年由最富 20%家戶的 65.1%,增加至最窮 20%家戶的 76.0% [8]。 值得關心的是,一般社經弱勢族群沒有太多儲蓄。例如:1998 年,儲蓄佔家戶可支配 所得百分比,由最富20%家戶的 38.8%驟降至最窮 20%家戶的 7.0% [12]。因此, 全民健保醫療給付大於儲蓄的家戶佔率,由最富20%家戶的 8.7%,驟增至最窮 20% 家戶的57.1% [8]。換句話說,假如臺灣沒有全民健保,將有更多窮人付不起醫療費 用,面臨破產的窘境。 民眾滿意度 有趣的是,因為倉促上路,全民健保開辦不久的民眾滿意度曾經低到 30%以下,但是隨著政府的努力與醫療院所的合作,半年內民眾滿意度就迅速提升超 過50% [5]。現在,由於有效縮小貧富就醫差距及減少醫療財務悲劇,全民健保不只 是臺灣最受歡迎的公共政策,民眾滿意度高達80%以上,也是舉世聞名的成功個案 [10]。

醫療費用高漲的挑戰

全民健保不斷面對挑戰,而最終極的挑戰就是錢永遠不夠用。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後, 臺灣不但已經面臨兩次的經濟負成長,而且隨著人口急遽老化,再過三十年將成為超 老國家,因此不能不特別重視全民健保永續經營的議題,包括總體與個體的經濟效率。

(5)

支出成長趨勢 社會保險的擴張,尤其是全民健保的開辦,顯著影響臺灣醫療保健 支出的成長趨勢,包括醫療保健支出總額,來源以及流向。 醫療保健支出不斷高漲,一直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難題。臺灣的醫療保健支出總額,從 1980 年的 495 億元,增加為 2010 年的 8,912 億元,平均年成率高達 10.1% 。就 人均醫療保健支出而言,雖然1980 年時只有 2,805 元,但是到 2010 年卻已經提高 為38,323 元,三十年之間增加 13.7 倍 [13]。 由於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的速度比國內生產毛額快,佔國內生產毛額比例也由1980 年 的4.3%增加為 2010 年的 6.5%。與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會員國比較,臺灣醫療保 健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比例明顯偏低,部分原因與經濟大幅成長有關;上世紀最後二 十年,臺灣的經濟年成長率高達9.8% [14]。但遺憾的是,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由 於受到國際經濟危機不斷的影響,臺灣經濟年成長率只剩下3.5% 伴隨醫療保健支出大幅成長,資金來源組合也發生明顯改變。公部門醫療保健支出由 1980 年的 31.3%,提高為 2000 年的 60.0%,然後略降至 2010 年的 56.8%。公私 部門比例反轉的原因,主要是社會保險不斷擴大適用對象以及實施全民健保的結果。 臺灣參加社會健康保險的人口從1980 年的 16.0%,增加為 1990 年的 47.3%,再激 增至全民健保開辦一年後的95%以上 [5]。 私部門醫療保健支出,又可分家庭及非家庭兩部分。全民健保開辦第二年,家庭自付 醫療保健支出比例降至26.5%的歷史低點,隨即慢慢回升,目前已經超過 36%,接 近全民健保實施前一年的水準 [13]。這不僅無法與先進國家的 15-20%相比,更是醫 療財務災難家庭可能大增的信號。 就流向而言,臺灣的醫療保健支出主要用於購買醫療院所提供之個人醫療服務。1996 年至2010 年之間,個人醫療支出從 3461 億元增加為 7695 億元,而佔醫療保健支 出比例也從81.7%提高為 86.8% [13]。其他流向包括:公共衛生、一般行政,及資 本形成。 就個人醫療支出而言,主要用於購買醫院服務,歷年來大致維持60%水準。其次為西 醫診所服務,但佔例卻由1996 年的 22.6%,降為 2010 年的 17.0%。第三是牙醫診 所,佔例由9.9%增加為 12.2%。中醫診所敬陪末座,由 3.5%略減為 3.2%。至於藥 物支出合計,則由21.8%大增為 28.9% [13]。 支出成長率分解 為了探討不同決定因素對臺灣醫療保健支出的重要性,我們假設名 目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率受到醫療保健物價、人口數量等因素影響,而殘值則為醫療保 健質量成長率,結果如表3 [15-16]。 平均而言,1980 年與 2010 年之間,醫療保健支出的年名目成長率為 10.1%,經醫 療保健物價指數調整後,年實質成長率為7.3%,再調整人口成長率後,剩下 6.3%的 殘值或醫療保健質量的年成長率。同一時期,臺灣的醫療保健物價年成長率為2.6%, 比一般通貨膨脹高1.1%,而人口年成長率則為 0.9%。 然而,每一年醫療保健支出的漲幅大小不一,主要決定因素也不同。例如:1980 年代 後期和1990 年代初期,受惠於社會健康保險的擴張,名目醫療保健支出的年成長率 超過10%。但實施全民健保之後,漲幅即明顯縮小,到了新世紀年成長率不但剩下 4.4%,而且一半與醫療保健物價上漲有關。

(6)

質量成長決定因素 醫療保健質量雖然是殘值,卻是價值核心 [17]。值得注意的是, 2000 年以後醫療保健質量的年均成長率只有 1.6%,遠低於 1980 年代的 9.0%和 1990 年代的 8.5%。影響醫療保健質量成長的因素,除了社會健康保險人口的增加外, 所得、人口老化,以及醫療體系服務能量也都很重要。 以人均國內生產毛額為指標,所得一向被認為是醫療保健支出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遺 憾的是,自1990 年代後期以來,臺灣的經濟發展大幅不如從前,甚至出現幾次經濟 危機,嚴重影響醫療保健支出,特別是低收入族群。以最窮20%家戶為例,2000 年 與2010 年之間的醫療保健支出年均成長率只有 1.3%,與最富 20%家戶的醫療保健 支出差距也由1.6 倍擴大為 2.1 倍 [16;數據由作者自行計算]。 人口老化對醫療保健質量的貢獻,雖然不是最大,但卻不斷穩定成長,從1980 年代 的1.2%增加為 1990 年代的 1.4%,再到 2000 年代的 1.6% [數據由作者自行計算]。 由於臺灣65 歲以上老人人口比例將由 2010 年的 10.7%增加為 2020 年的 16.1% [18],估計人口老化對醫療保健質量的年貢獻率將提高為 2.1% [數據由作者自行計 算]。 醫療體系服務能量的變化,特別是醫院部門的擴張也不容忽視。1990 年與 2010 年之 間,臺灣的病床供給從每千人4.1 張增加為 6.9 張,成長 68.3% (表一)。但令人擔心 的,莫過於大醫院的擴增以及中小醫院的萎縮。例如:醫學中心由1994 年的 13 家激 增為2000 年的 23 家 [19]。醫學中心的服務,不但密度較高,且成本也較昂貴,對 全民健保而言,由於沒有守門人制度,而越級就醫的部分負擔又不高,大醫院擴增無 疑是火上加油。實證資料顯示:1996 年與 2000 年之間,越級就醫對臺灣醫療保健支 出成長的貢獻比例高達50% [15]。現在,雖然越級就醫的現象已復大幅成長,但全民 健保仍繼續承擔醫療生態扭曲發展的後果。

全民健保的改革

在醫療費用急遽增加之下,全民健保於1998 年首次面臨收支短絀的現象。以後為了 增加財務收入及有效利用醫療資源,全民健保採取一系列改革政策,扼要說明如下: 增加收入 增加全民健保收入的措施,可以歸為三類:提高投保金額上限,調整保 險費率,以及擴大財源。其中,由於主管機關──衛生署或衛生福利部可以直接決定, 投保金額上限已從1995 年的 53,000 元,分次提高至目前的 182,000 元 [10]。再 者,依全民健保法規定,主管機關亦可以在正負差值5%內,重新調整保險費率,但最 後卻常成為政治議題。2002 年,保險費率首次由 4.25%調高為 4.55%,付出的代價 是署長下台。2010 年,保險費率再次調高為 5.17%,附帶條件是立法院通過二代健 保法後,調降為4.91%。 行政院衛生署於2001 年開始研討二代健保改革方案,2006 年報院審查。改革方案重 點之一,在於擴大費基,以家庭綜合所得取代薪資所得為計算基礎。但因爭議不斷, 修正草案在立法院難以進入一讀,直到2009 年楊志良教授就任署長,在他極力捍衛 之下,終於在2011 年元月通過新版修正案,並自 2013 年 1 月 1 日生效。然而,最 新版本不同於最初改革方案,改收補充保險費,財源包括:兼職收入、執行業務收入、 租金、利息及股利所得。 提高效率 對永續經營而言,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與增加財務收入同樣重要,因 此全民健保不斷進行給付改革及支付改革。

(7)

部分負擔是最常見的給付改革。實務上,在公勞農保時代,絕大多數被保險人就醫時, 除掛號費外,沒有任何部分負擔。全民健保開辦後,雖然有部分負擔規定,但似乎沒 有發揮作用,因為門診就醫次數未見減少。隨後衛生署數次或提高部分負擔金額,或 增加部分負擔範圍,但效果也大都很有限。至於其他給付改革,如擴大或縮小給付範 圍,則並不常見。 全民健保最常見的改革,是支付制度改革,包括建立總額預算制度,住診支付制度改 革、門診支付制度改革。有關總額預算制度,前面已經提過建立部門總額的沿革,不 便贅述;至於論人計酬部分,直到2011 年全民健保才啟動七個實驗計畫,目前仍在 觀察中。 有關住診支付制度改革,最早是開辦之初採論病例計酬支付順產及剖腹產,截至2003 年共53 像手術採論病例計酬。1999 年中央健保局為全面推動論病例計酬,組成疾病 診斷關聯群專案研究小組,並於2010 年起分階段導入臺灣版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 遺憾的是,一年後在醫院的陳情壓力下實施中斷,且無任何後續方案。 關於門診支付制度改革,最早見於開辦初期推動合理門診量,後來方案雖有修正,但 繼續實施中。其次,2001 年全民健保選擇五種疾病辦理論質計酬,但卻一直處於實驗 階段,目前採論質計酬的疾病只有氣喘、乳癌、糖尿病、早期慢性腎臟疾病、肝炎帶 原者、精神分裂症,和結核病等七種。第三,為增進各科別間支付之公平性,且考量 同工同酬的精神,於2004 年 7 月開始導入台灣版資源耗用為基礎的相對值表。最後, 鑒於老人常常不止罹患一種慢性疾病,中央健保局於2009 年起推動整合性門診醫療 照護計畫,以提高老人門診服務的品質與效率。

展望:改革永不止息

近半世紀以來,臺灣的醫療財源籌措已從自由放任,轉為實施全民健保。全民健保不 只因為去除經濟障礙而縮小貧富之間的就醫差距,更借助風險分攤的機制而減少因病 而貧的社會問題。今天,雖然醫療提供者滿意度偏低,大多數民眾卻相當滿意全民健 保。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過去我們已經見證社會健康保險人口增加而來的醫療保 健支出高漲,以及全民健保不斷出現收支短絀的困境。隨著臺灣人口快速老化、醫療 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以及經濟發展遭遇瓶頸與危機,錢永遠不夠用將是全民健保的終 極挑戰。 全民健保要如何才能永續經營?接下來本專輯幾篇論文,或許可以提供各位讀者一些 思考方向或策略。但是,我們絕不能忘記:物物相關的法則。現在,臺灣醫療生態的 嚴重失衡,是實施全民健保的一個未預期後果,雖然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的快速成長, 原來也是我們的期許。另一方面,中央健保局或署不斷努力推動改革方案,但是醫療 資源的浪費及無效率卻依然無所存在。這些現象都告訴我們:未來第三波健保改革, 不能只侷限在財務面或支付面的努力,也必須改革醫療體系,甚至改革社會價值。

參考資料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health systems financing: the path to universal coverage. Geneva, 2010:vii.

2. Chiang TL: Chapter 4, Taiwan. In: Gauld R, ed. Comparative Health Policy in the Asia-Pacific. Berkshire, England, 2005.

(8)

3. 江東亮:醫療保健政策:臺灣經驗,三版。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7。

4. Lu JFR, Chiang TL: Evolution of Taiwan’s health care system. Health Econ Policy Law 2011;6:85-107.

5. Chiang TL: Taiwan’s 1995 health care reform. Health Policy 1997;39:225-39. 6. 行政院衛生署:醫療保健計畫-籌建醫療網計畫(核定本)。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1986。 7.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臺灣經濟建設長期展望,民國七十五年至八十 九年。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6。 8. 江東亮:全民健康保險與健康不平等,載:江東亮:醫療窮人不再有-全民健康保 險論文集,二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105-17。 9.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100 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統計表六,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 f_list_no=312&fod_list_no=2679,上網日期:2013.10.13)。 10.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12-2013 全民健康保險簡介, (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x? menu=17&menu_id=659&webdata_id=2891&WD_ID=897,上網日期: 2013.10.13)。

11. Cheng SH, Chiang TL: The effect of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on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JAMA 1997;278:89-93.

12. Chiang TL: Tackling health inequalities through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lessons from Taiwan [Abstract]. The 2006 Beijing Forum: The Harmony of Civilizations and Prosperity for All in Beijing. Beijing, China, 2006.

13.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100 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

(http://www.mohw.gov.tw/cht/DOS/DisplayStatisticFile.aspx? d=13272&s=1,上網日期:2013.10.13)。

14.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12,

(http://www.cepd.gov.tw/encontent/m1.aspx?sNo=0001453,上網日期: 2013.10.13)。

15. 江東亮:臺灣醫療保健支出之趨勢分析。台灣衛誌 2002;21:157-63。 16. 文羽苹、黃旭明、江東亮:台灣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率的分析:醫療通膨,質量與

公平性。台灣衛誌2012;31:1-10。

17. Schieber GJ, Poullier JP: Overview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health care expenditures. Health Care Financ Rev 1989;Spec No:1-7. 18.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Population Projections for R.O.C. (Taiwan):

2012-2060,(http://www.cepd.gov.tw/encontent/m1.aspx?sNo=0001457,上 網日期:2013.10.10)。

19. Chiang, T.L. 'Two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y financing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United Daily, 2013 January 22. (in Chinese)

20. 行政院衛生署: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1986) Health and Vital Statistics, Volume I. General Health Statistics, 1985, Taipei: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R.O.C.

21. 行政院衛生署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2012a) Statistics of Causes of Death 2011. Taipei: Department of Health, Executive Yuan, R.O.C.

(9)

22. 行政院主計總處Directorate-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2012) National Inco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2, Taipei: DGBAS.

1. 熊秉真、江東亮/訪問,鄭麗榕/紀錄:魏火曜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史所,1990。 2. 崔玖/口述,林少雯、龔善美/執筆:崔玖跨世紀。臺北:心靈工坊,2002。 3. 吳德朗:理想的國度──吳德朗醫師回憶錄。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 4. 藍麗娟:堅定信念:肝病世界權威陳定信的人生志業。臺北:天下文化,2013。 5. 楊志良/著,邱淑宜/採訪: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白目署長楊志良的衝撞與改 革。臺北:天下文化,2011。 6. 余玉眉教授的學思歷程,http://speech.ntu.edu.tw/sng/ci/index.php? c=User&m =vod_film&film_series=2&pager_PageID=3&film_sn=1587 7. 李明亮教授的學思歷程,http://speech.ntu.edu.tw/sng/ci/index.php? c=User&m =vod_search&srh_PID=69&film_sn=14&show=1&date_end=2007-12-31

8. Hasegawa T. Dragon Net: secret society or a network of health policy researchers. Global Forum Update on Research for Health 2009;6:91-93. Available at:

http://www.isn.ethz.ch/Digital-Library/Publications/Detail/?ots591=

0c54e3b3-1e9c-be1e-2c24-a6a8c7060233&lng=en&id=1123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更生受保護人、新住民、15 歲以上未滿 18

1.有採購法第 50 條第 1 項第 3 款至第 5 款、第 7 款情形之一,依同條 第 2 項前段得追償損失者,與追償金額相等之保證金。. 2.違反採購法第

為維持勞動供需平衡及促進國民就業之安定,依就業服務法第 42 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不得妨礙本國人

十一、新住民依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就業保險促進就業實施辦法、失 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辦法及本要點,領取之臨時工作津貼

近年來,大蒜對人體保健及疾病治療的研究陸續發表,許多人開始重視大蒜在醫療上,以及保健方面

弱勢且學習落後的學生在全國各地區普遍可見,很多小孩 子連最基本的能力都缺乏。比方說,有 58

近年科技業工程師、客運業駕駛、保全人員及醫療機構醫師等接連發

2、 健保費(含法定雇主須提撥健保費及法定雇主因人事 費衍生其負擔健保補充保險費)、勞保費(含就業保 險及職業災害保險)、勞工退休金提撥:投保單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