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

Copied!
1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 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 研 究 生: 藍 升 蔚 指導教授: 程 瑞 福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 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 完 成 年 月:2012 年 6 月 研 究 生 :藍升蔚 指 導 教 授:程瑞福. 中文摘要 在教育部推動多元校園活動中,八人制拔河運動是校園體育政策中最支持的團 隊運動項目之一。而學校體育為整體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是養成學生健全發展的 重要過程。其中,選手在參與及持續於運動校隊的因素中,選手的參與動機與社會 支持扮演著關鍵性的影響因素。故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的組成 現況,並探討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獲得 100 年全國體委盃拔河錦標賽前六名之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共 發放問卷 270 份,實得有效樣本為 264 份,回收有效率為 97%。本研究將有效問卷 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進行資 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在獲得前六名的隊伍中,以女生與六年級 的選手居多,選手參與拔河年資以一年以上的為多數,每週練習天數平均達四天以 上,每次練習為 1~2 小時。二、選手參與動機以技術需求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健 康適能、成就需求及社會需求。三、選手性別、每週練習天數、每次練習時間與參 與動機呈顯著差異。四、選手的社會支持以教練支持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隊友支 持、導師支持及家人支持。五、選手的拔河年資、每次練習時間、運動成績表現與 社會支持呈顯著差異。六、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代表選手參與動機 愈高,社會支持也就愈高。其中,在參與動機構面之技術需求,與社會支持構面之 隊友支持及教練支持呈高顯著相關。七、當選手在參與動機構面中的技術需求及成 就需求愈強烈時,其運動成績表現則就愈好。八、選手在社會支持構面中獲得愈多 的導師與教練支持,其運動成績表現也會愈優異。. 關鍵詞:八人制拔河、參與動機、社會支持、運動成績表現. i.

(3) A Study on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Tug of War Athletes Date:June, 2012 Student: Sheng-Wei Lan Adviser: Jui-Fu Chen. Abstract. Among the pluralized campus activities promo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ug of war is one of the most supported team sports in the policy of on-campus physical education. What’s more, campus physical education,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overall education, is a crucial proces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amo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articipation and persistent attendance of athletes in the school teams,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for athlete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population of elementary tug of war athletes, and discussing the related situations of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athletes, social support and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targeted on the top six contestants in the 2011 National SAC (Sports Affairs Council) Cup elementary school tug of war competition, done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264 valid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out of 270 questionnaires dispatched (97%). The valid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in the top six teams, most athletes were female and sixth graders; the athletes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ug of war over a year were in majority; on average, the athletes practice tug of war over four days per week and 1 to 2 hours per time. Second, in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of athletes, requirement for. ii.

(4) techniques scored the highest, and the following were healthy fitness, requirement for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requirements. Third,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gender of athletes, practicing days per week and practicing duration per tim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rth, in the various social supports for athletes, support for the coaches scores highest, followed by support from teammates, support from home-class teachers and support from family. Fifth, social supports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s, including years of tug of war experience, practicing duration per time and performanc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ixth,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indicating that the more motivated the athletes were, the more social support they would get. What’s more, in the aspect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requirement for technique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support from teammates and coaches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support. Seventh, in the aspect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when the athletes had stronger requirement for techniques and achievements, they would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Eighth,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support, when the athletes got more support from their home-class teachers and coaches, they would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Keyword: Tug of War, Participation Motives, Social Support,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iii.

(5) 謝. 誌. 還記得當初為報考師大運休管理研究所時,背包裡每天總是裝滿了所上所開出 的考試參考書籍。經過三年的努力,皇天終究不負苦心人,讓我能夠抱著興奮又期 待的心情準備重拾學生生活。在這兩年求學的日子,生活過得既充實又忙碌,轉眼 間研究所的求學生涯竟也已慢慢接近尾聲。每當回想起這兩年在師大的點點滴滴, 有很多的畫面與回憶,如今再次回想起來總是讓我點滴在心頭。白天宜蘭上班,晚 上趕臺北上課,手裡的便當總是在車上囫圇吞棗的吃完。通車過程雖然很累,但每 次一到教室上課,總是讓我精神奕奕,因為每位老師們所教學的課程,都讓我感到 受益良多且有趣。而班上的同學們,更是各個充滿活力與動力,讓我在學習的過程 中,絲毫不敢懈怠。也因同學間彼此的鞭策與提醒,如今才能以兩年的時間完成論 文的資料蒐集與結論的發表。 在論文完成的背後,我最想感謝的人,就是程瑞福老師,謝謝瑞福老師在這兩 年期間對我的照顧與教誨。不論是教學課程,還是指導論文,老師您總是百忙抽空 的細心教導我,關心著我的工作與生活,而讓我在學業、工作與待人處事上受益良 多,內心真是萬分感激與感恩,老師,謝謝您!另外,我也要謝謝兩位口試委員, 康世平教授及陳美燕教授。感謝康老師,在求學過程及論文口試的建議與指導,因 為您的指正及寶貴意見,讓學生的論文更加完整;謝謝美燕老師,研一時的統計學 與論文的指導與叮嚀,讓我在跑論文統計與撰寫結果時,過程能順利與圓滿。再次 感謝兩位老師! 最後我要感謝我最親愛的老婆芝妤,妳總是要等我平安回到家,才肯乖乖入睡。 每當我熬夜趕期末報告或論文進度時,你總是為了等我,等到都忘了關燈便深深熟 睡於房裡。這一路走來,我不曾聽過妳對我說過任何一句抱怨與不滿,謝謝妳的包 容、體諒,給了我最大支持與鼓勵。也謝謝爸爸、媽媽這段時間對我的加油打氣, 因為要到臺北上課,而讓我沒能常陪你們吃飯聊天。情長紙短,太多感謝的話說不 盡,太多的人要感謝,謹以此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師長、同學、同事、朋友 以及許許多多幫助過我協助過我的人,由衷的感謝大家,謝謝你們!. iv.

(6)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謝誌 ................................................................................................................................ iv 目次 ................................................................................................................................. 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 拔河運動發展與現況 .............................................................................. 6. 第二節. 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 9. 第三節. 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 18. 第四節.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 27. 第五節. 本章總結 ................................................................................................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3. v.

(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處理 ............................................................................ 4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8. 第一節. 國小拔河選手組成與團隊背景現況 ..................................................... 4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差異情形 .............................. 5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拔河選手社會支持差異情形 .............................. 62. 第四節. 國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情形 ...... 7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 82 附錄一:預試問卷 ................................................................................................ 92 附錄二:正式問卷 ................................................................................................ 95. vi.

(8) 表次 表1. 參與動機定義文獻整理一覽表 ....................................................................... 9. 表2.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一覽表 ..................................................................... 15. 表3. 社會支持定義文獻整理一覽表 ..................................................................... 18. 表4. 社會支持相關研究文獻彙整表 ..................................................................... 24. 表5.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研究彙整表 .......................................................... 27. 表6. 正式問卷發放表 ............................................................................................. 35. 表7. 「參與動機量表」各題 CR 值、相關值統計表 ........................................... 38. 表8. 「社會支持量表」各題值 CR 相關值統計表 ............................................... 40. 表9. 參與動機預試量表信度分析表 ..................................................................... 41. 表 10. 社會支持預試量表信度分析表 ..................................................................... 42. 表 11. 參與動機量表各因素名稱、特徵值與解釋變異量表 .................................. 44. 表 12. 社會支持量表各因素名稱、特徵值與解釋變異量表 .................................. 46. 表 13. 參賽選手性別分佈一覽表 ............................................................................. 48. 表 14. 參賽選手年級分佈一覽表 ............................................................................. 49. 表 15. 參賽選手參賽組別分佈一覽 ......................................................................... 50. 表 16. 參賽選手參與拔河年資分佈一覽表 .............................................................. 50. 表 17. 參賽選手每週練習天數分佈一覽表 .............................................................. 51. 表 18. 參賽選手每次練習時間分佈一覽表 .............................................................. 52. 表 19. 參賽選手運動成績表現分佈一覽表 .............................................................. 52. 表 20. 參賽選手參與動機分析一覽表 ..................................................................... 53. 表 21. 不同性別選手參與動機分析一覽表 .............................................................. 55. 表 22. 不同年級選手參與動機分析一覽表 .............................................................. 56. 表 23. 不同組別選手參與動機分析一覽表 .............................................................. 57. 表 24. 不同參與年資選手參與動機分析一覽表 ...................................................... 57. 表 25. 不同練習天數選手參與動機分析一覽表 ...................................................... 59. vii.

(9) 表 26. 不同練習時間選手參與動機分析一覽表 ...................................................... 60. 表 27. 不同運動成績表現選手參與動機分析一覽表 .............................................. 62. 表 28. 參賽選手社會支持分析一覽表 ..................................................................... 63. 表 29. 不同性別選手社會支持分析一覽表 .............................................................. 65. 表 30. 不同年級選手社會支持分析一覽表 .............................................................. 66. 表 31. 不同組別選手參與動機分析一覽表 .............................................................. 67. 表 32. 不同參與年資選手社會支持分析一覽表 ...................................................... 69. 表 33. 不同練習天數選手社會支持分析一覽表 ...................................................... 69. 表 34. 不同練習時間選手社會支持分析一覽表 ...................................................... 70. 表 35. 不同運動成績表現選手社會支持分析一覽表 .............................................. 71. 表 36.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分析表 .............................................................. 73. 表 37. 參與動機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分析表 ...................................................... 75. 表 38. 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分析表 ...................................................... 76. viii.

(10) 圖次 圖1. 自我決定連續概念 ......................................................................................... 12. 圖2. 社會支持效果模式 ......................................................................................... 23. 圖3. 研究架構 ........................................................................................................ 32. 圖4. 研究流程 ........................................................................................................ 34. ix.

(11)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問題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五節名詞釋義,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張開雙手,手上有數不清的破皮、傷痕與厚繭,這就是稱霸世界拔河女子組景 美女中拔河選手們,為奪得冠軍所留下充滿汗水與奮鬥的痕跡。而景美女中拔河隊 起初是為配合臺北市體育會拔河運動委員會,於1994年政策性的成立。如今景美女 中以優異的拔河成績,使我國體育運動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也為臺灣在世界拔 河運動上立下難以撼動的地位。在校園體育政策中, 「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的 理念,是教育部近年來積極推動多元校園活動的主要內容。其中,八人制拔河運動 正是這項政策中最支持的團隊運動項目之一。從民國81年中華民國拔河運動協會成 立以來,拔河協會著手於各學校單位,不斷積極鼓勵學校老師參與裁判、教練講習 會,藉此提升老師對於八人制拔河的認知與技術。透過學校發展與社區推廣,進而 舉辦各縣市八人制拔河運動比賽,使得我國八人制拔河運動能日漸蓬勃發展。在此 積極推動之下,近年來我國在國際拔河運動項目上的水準已大幅提升,成績更是輝 煌、獲獎無數。其內容包含,2005年德國世界運動會拔河比賽榮獲女子組520公斤級 冠軍;2006年愛爾蘭世界拔河錦標賽女子組520公斤冠軍、男子組600公斤級第五名; 2008年義大利世界盃室內拔河錦標賽女子520公斤、480公斤級雙料冠軍;2009年高 雄世界運動會室內拔河女子組520公斤級冠軍;2010年南非世界室外拔河運動錦標賽 榮獲女子540公斤級亞軍、500公斤級冠軍;2011年義大利世界盃室內拔河錦標賽女 子組520公斤、480公斤級雙料冠軍;2012年蘇格蘭世界盃室內拔河錦標賽女子組520 公斤級冠軍。選手如此優異的表現,使得拔河運動已成為我國在國際賽中奪金的重 點項目。然而這些成績也是從小培育與發展的成果,藉由教育部持續推廣拔河運動, 使得拔河運動能夠深耕基層,讓國小學童能有機會去學習與接觸拔河運動。許樹淵 (1999) 指出,國小、國中為運動選材的階段,高中生為選材延續,進入大專後成為 成才的優勢時代,代表國家參與國際賽會,這正是國家培養競技運動員的步驟。而.

(12) 2. 六至十二歲的國小學童,正是學習動作技能與可塑性的黃金時期,如果能在此時期 奠定正確的體育觀念,以及培養良好的運動方式,那麼其終身樂於運動的習慣就可 以養成 (陳鶴姿,1997) 。程瑞福 (2011) 指出,學校體育是整體教育中最重要的一 環,是養成學生健全發展的重要過程,從小學至大學的學校體育教育中,除了培養 品德、陶冶情操外,亦加強知識的學習、強化運動能力,使學生以養成規律運動習 慣為最終目標,藉以促進健康與體適能,進而享受運動之歡樂,提升生活品質。而 景美女中拔河教練郭昇 (2012) 則認為,拔河運動枯燥無聊,選手除了要耐磨、耐 操,還要有不輕言放棄的堅毅,最後願意留下來的選手,都具有超人般的熱情與社 會支持。因此,選手在面臨挑戰與磨練的過程中,選手的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是否 成為影響他們能夠持續參與與堅持於運動團隊的關鍵性因素,這正是本研究欲瞭解 其中相關性的主要目的與動機。Stipek (1993) 指出,內在動機是維持運動員持續從 事運動的主要動力,當學習是基於內在理由時,其學習效果最好。動機乃是讓運動 員從事運動競賽與訓練的內在燃料,它可以讓運動員和一般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 從事運動 (盧俊宏,1995) 。然而社會支持可以幫助個體在心理上抵制不協調的外 在訊息,強化並維持動機,社會支持的力量越大,抵制外來不良影響的力量也越大, 而成為行為背後的促動力 (蒲逸生,2005) 。因此,參與動機影響著選手持續參與 活動的意願與學習效果的好壞,所以充分了解選手的參與動機非常重要。Carron (1996) 指出,社會環境、家庭支持、教練、重要他人、團隊凝聚力等因素,對於運 動之行為、認知與情感上,有著輕度至中度的正面影響。然而個體在家裡、辦公室 或其他社會環境中所發生的事情,可以顯著的影響個體對運動的參與情形 (Willis & Campbell, 1992) 。Hovell (1991) 也指出,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有顯著的正相關, 但社會支持卻不如其他因素般受到注意。在學校中,學生要參與運動代表隊都必須 得到家長與師長的同意,因為運動代表隊訓練會大量消耗選手的體力與佔用生活中 的學習時間,因此家長及老師會擔心學生學業落後而造成支持度受到影響,為屏除 不利於拔河校隊發展之因素,找出有利於學生參與拔河校隊的動力,俾利學生參與 拔河校隊風氣及提升拔河比賽成績。因此,選手在運動團隊中知覺到社會支持的實 際感受,已成為是否能持續參與拔河運動的重要因素。 追求運動成績表現是運動選手參加比賽的最終目標,以拔河運動而言,許多研 究都以教練領導做為探討,但在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上並無相關研究,訓練內容雖.

(13) 3. 屬教練專業,但成績表現並不單單只是技術層面就可達成,個人參與動機、社會支 持這兩者都是影響選手比賽成績表現之因素。研究者從事國小拔河運動教練多年, 常與其他國小拔河優秀教練有著共同的感觸,教練們從國小三、四年級 (中年級) 便開始選材,用心培育拔河選手,希望他們能夠在五、六年級 (高年級) 時,代表 學校參與比賽。但有許多選手在高年級時,因無法撐過日復一日的無聊操練,再加 上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之下,每年總會有選手因此離開拔河團隊,這對整個拔河團 隊與教練而言,無疑是最大的打擊與傷害。因此,學校代表隊的經營須受到各方面 的支持與協助,如此才能讓教練與選手在沒有顧慮的情境下訓練、比賽。其中,選 手個人的表現好壞勢必會直接影響團隊成績,如果能透過此研究來了解選手參與動 機之目的與社會支持感受程度,進而加強與提升選手所需之構面需求,而使團隊運 動成績能有更好的表現,這也正是本研究的主要動機之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運動成績表現影響之研 究,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小拔河選手組成、團隊背景變項之現況分析。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拔河選手在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拔河選手在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 四、分析國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國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 成績表現之影響,研究問題分為下列: 一、國小拔河選手組成、團隊背景變項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拔河選手在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拔河選手在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國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情形為何?.

(14)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係以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室內八人制拔河之運動選手,於參與民國 100 年 全國體委盃拔河錦標賽獲得前六名之參賽國小男、女選手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以參加民國 100 年全國體委盃拔河錦標賽獲得前六名之國小男 女選手為限。全國體委盃拔河錦標賽由各學校單位自由報名參加,因此本 研究無法推估沒有參與此次全國賽之參賽隊伍。但其研究結果應可反映國 小拔河選手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情形。 (二)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受試者為國小五、六年級之拔河選手,受試過 程可能因情境、態度與受試者理解題目能力等因素所影響,因此僅能假設 所有選手都能依個人的實際情況誠實回答。.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拔河 拔河 (Tug of War) 是歷史悠久的團隊角力運動,英語名詞的原意為盡最大力量 及努力拉的意思,現在稱為” Tug of War Sports ”為拔河運動競技之意 (郭志輝, 2004) 。透過拔河繩的兩端相互拉扯來進行對抗比賽,其勝負判定為將對方拔河繩 上之標誌點拉至規則所訂之界線標誌為獲勝。. 二、八人制拔河運動 八人制拔河運動,具有體重分級、規則明確、比賽節奏明快、不受場地、年齡、 性別限制等特色 (涂瑞洪,1997) 。區分室內及室外進行,競賽規則由國際拔河運 動總會 (Tug of Wa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簡稱TWIF) 所訂定,每隊比賽選手為 10人,出場比賽人數8人,以出場比賽8人的總體重來決定參加等級,國際拔河比賽 體重分級從480、520、560、600、640、680、720公斤與無限量級 (無限制體重) 共 分八級;在國小組部分,分為男生組420公斤級、女生組420公斤級,以及男、女混 合組360公斤級等三級。.

(15) 5. 三、參與動機 參與動機係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之活動,並導使該一活動朝向某一目 標的內在歷程 (張春興,1987) 。本研究量表係參考林建興 (2009) 與鄭谷蘭 (2012) 自編製成「參與動機量表」以健康體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技術需求等變項, 來做為本研究測量國小拔河選手之參與動機;其操作定義指國小拔河選手在「參與 動機量表」上所填答的得分情形,得分越高,參與動機越高。. 四、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指個體知覺到舒適、關心、尊重或是來自他人與團體的協助 (Sarafino, 2002) 。楊淑怡 (2010) 指出,社會支持為個體從生活中所接觸的人群當中,所感 受到的鼓勵、協助或被重視的知覺感受。本研究量表係參考許碧章 (2006) 與黃玉 青 (2010) 自編製成「社會支持量表」以家人支持、教練支持、隊友支持、導師支 持等變項來測量國小拔河選手之社會支持;其操作定義指國小拔河選手在「社會支 持量表」上的得分越高,表示知覺感受越多的社會支持。. 五、運動成績表現 係指國小拔河選手經練習與訓練後,在運動比賽中所獲得的成績結果。本研究 之運動成績表現,乃是指參加民國100年全國體委盃拔河錦標賽之名次。本研究將選 手名次分為三個層級:一、第1~2名,二、第3~4名,三、第5~6名。.

(16)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將檢視本研究相關之文獻資料並進行整理歸納。內容分成:第一節拔河 運動發展與現況;第二節參與動機相關研究;第三節社會支持相關研究;第四節參 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第五節本章總結等五部份。. 第一節. 拔河運動發展與現況. 一、拔河運動的發展 國際拔河運動,倡導於英國,並曾於 1900 年第二屆法國巴黎奧運會中,列為正 式競賽項目。第三屆於美國、第四屆在於英國、第五屆於瑞典、第六屆因第一次世 界大戰而停辦,到 1920 年第七屆奧運時,鑑於運動項目繁多,且當時拔河比賽規則 未能統一化,因此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簡稱 I.O.C) ,在整理比賽項目時,將此項目取消。當時愛好拔河運動以英國、荷蘭等 14 個國家為主的歐洲各國先後組成拔河協會。並於 1960 年成立國際拔河運動總會 (Tug of Wa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簡稱 TWIF) ,將比賽規則統一規定。 第一屆歐洲拔河錦標賽於l964年瑞士所舉行。目前世界拔河比賽以公開對抗賽 與世界錦標賽方式,每年分室內及室外相互輪流舉行。1980年12月日本國家拔河聯 盟正式成立,以國際拔河總會所制定規則為依據,制定日本拔河聯盟室內比賽規則。 國際拔河總會鑑於日本拔河聯盟室內比賽規則的優點,於1982年提案.國際比賽也 在室內硬地板舉行。1988年10月,日本在歧埠舉行日英拔河親善大賽,共八國參加, 並藉由此次的國際親善大賽,將TWIF室外規則,修訂為室內比賽規則。並於1989 年4月將TWIF的規則正式修訂為含有室內的比賽規則。1990年在荷蘭舉行世界錦標 賽時,採用室內的比賽規則,在室內場地進行比賽。黃永旺 (2000) 指出,八人制 拔河運動係世界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又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於1999年6月通過承 認之項目,在未來奧運,拔河運動項目可能重返奧運競技場。.

(17) 7. 二、拔河運動現況 現今的拔河運動可分為傳統式拔河與八人制拔河,一、傳統式拔河:比賽規則、 人數、體重與場地沒有一定的特殊規定限制,比賽過程往往是體重較重的一方獲得 優勢。二、八人制拔河:比賽規則明確、體重分級,比賽場地分為室內與室外;室 內拔河通常是在體育館內舖上一層 PU 膠質的拔河道所進行,而選手參與比賽多穿 著專用的拔河鞋;室外拔河則是在戶外的草地上進行,選手多以穿著附有鐵片鞋根 的拔河鞋來進行比賽。而我國自民國 79 年開始引進八人制拔河運動,中華民國拔河 運動協會 (Chinese Taipei Tug of War Association, 簡稱 CTWA) ,也於民國 81 年 8 月 31 日正式成立。近年來教育部結合中華民國拔河運動協會,極力推廣室內八人 制拔河運動,並從民國 88 年起,將拔河運動列入學校體育發展的重點項目,擬於每 年舉辦全國各級學校拔河比賽,因此各級學校紛紛投入拔河運動的推展工作 (林育 宗,2004) 。教育部於民國 88 年開始辦理了各縣市預賽及全國總決賽,使拔河運動 遍及各級學校,而在參賽組別中,則以國小組之參賽最為踴躍。洪嘉文 (2001) 指 出,拔河運動目前已成為校園中十分普及之運動項目,也廣受學生及家長的喜愛, 其具團體合作與公平競爭之教育意涵。 根據國際拔河比賽規則 (Rules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比賽開始時每隊 必須有八位選手。當隊伍就比賽位置,並在裁判之控制下,則視為比賽已開始。比 賽期間可替補一位選手,但不允許第二次換人。當發生第二次選手受傷時,則必需 由七位選手繼續比賽,但不允許比賽選手人數少於七人。當替補完成後,即不得再 進行任何更動。比賽隊伍須穿著適當之運動服裝,包括短褲、運動衫或緊身套衫和 長襪,全隊之比賽服裝須一致。拔河道長度建議為 36 公尺、寬度為 100 至 120 公分 之間;拔河道面層上須標劃中心線和離中心線兩邊各 2 公尺之標線。室內比賽繩之 圓周必須介於 10 公分至 12.5 公分之間,且不可有結節或握把;繩之兩端須縛紮結 尾,長度不得短於 33.5 公尺。室內比賽繩有五個標誌,一個於繩子正中央,兩個在 離中央兩邊各 2 公尺處,另外兩個在離中央兩邊各 2.5 公尺處。選手不可握繩於最 外側標誌之內側,比賽繩不可打結或纏繞,亦不可利用身體之任何部位或隊友進行 鎖繩。除了最後一位選手之外,每一位拔河選手都應使用赤裸的雙手握繩,雙手掌 心向上,且繩子應穿過身體和手臂上端之間。而最後一位拔河選手稱為後位,繩子 須從身體前方沿著身體至背部,再斜上至對側肩上;多餘的繩子應經由腋下向後。.

(18) 8. 後位應以正常的方式握繩,亦即雙手掌心向上,雙手手臂向前伸展。後位被允許將 繩子置於保護皮帶之下而不構成鎖繩犯規。室內拔河區之面層需採用足以與一般室 內拔河鞋產生良好摩擦力並經國際拔河聯盟審定之材質。而比賽隊伍在一局比賽中, 若犯規多於 2 次就會被判輸掉這局比賽,即使只有一位選手犯規。比賽開始前,以 擲硬幣決定拔河場地,並在第一局結束後換場地。如果須進行第三局,則由擲硬幣 決定拔河場地。而國小組預、決賽均採一局制,決賽採雙敗淘汰制。室內比賽之獲 勝是指將對方離繩子中央 2 公尺之標誌拉至我方地上離中心線 2 公尺之標線。在國 小組參賽分組上,分為國小男生組、國小女生組、國小混合組;國小男生組是由八 位在學男生所組成,體重限制在 420 公斤以下。國小女生組則是由八位在學女生所 組成,體重同樣限制在 420 公斤以下。國小混合組由在學男、女生各四人所共同組 成,體重則限制在 360 公斤以下:分為 A、B 兩組,而 B 組則限全校班級數在 12 班 (含) 以下之學校才得以參加。每一選手限報名參加一隊,不得跨組參賽。 國內有關國小組的拔河比賽,可區分為縣市及全國賽兩類。縣市比賽多由各縣 市政府教育局或拔河委員會所主辦,全國賽目前為上學期的體委盃及下學期的全國 拔河錦標賽,其主辦單位分別為中華民國拔河協會、教育部及行政院體委會。通常 縣市級的比賽會做為參加全國拔河錦標賽的資格賽,規定各縣市前四名的隊伍始可 參加,主辦縣市參賽隊伍數得加倍。體委盃全國拔河賽參賽資格則未設限。90 學年 度時,教育部全國各級學校拔河賽規定國中及國小組必須以班級為單位組隊。所以, 在選手組成上,限制需為同一班級,其他比賽則無此項規定。但自 92 學年度開始, 教育部全國各級學校拔河比賽國小組已不再辦理全國總決賽,僅直接在各縣市辦理 決賽。但體委盃及全國拔河錦標賽仍保留國小組。而 CTWA 每年也定期舉辦全國拔 河運動錦標賽、全國體委盃拔河運動錦標賽,以及多次承辦亞洲盃拔河運動比賽; 此外 CTWA 也同時辦理各級教練、裁判講習、各縣市拔河預賽及全國拔河總決賽, 使拔河運動推廣於各級學校。黃永旺 (2006) 指出,教育部自民國 87 年推展各級學 校八人制拔河至今,以學生身分組成的我國女子拔河代表隊,勇奪 2005 年第 7 屆世 界運動會 520 公斤級的第一面金牌,這正是教育部積極推展各級學校拔河運動的成 果。.

(19) 9. 第二節. 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一、參與動機定義 Lunenburg 與 Ornstein (1995) 將動機視為個人內在刺激而引領行為朝向有利 組織之歷程統稱。其中,動機是讓運動員從是運動競賽與訓練的一種內在燃料,它 可以讓運動員和一般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從事運動 (盧俊宏,1995) 。張春興 (1995) 認為,動機 (motivation) 係指個體在某一情境下行為之動機,或具體指出個 體趨向某目標活動時之動機,屬偏重於意識性的動機。因此,一般人參與運動的動 機除了功能、價值目的與追求身體生理的適應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運動能帶給 運動從事者心理需求的滿足。 本節為瞭解運動參與動機定義、理論觀點與相關研究,本研究蒐集各研究者對 參與動機的相關文獻並彙整成表,相關資料如表1: 表1 參與動機定義文獻整理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名詞定義. 王文科 (1991). 指個體將行為導向某一特定目的,並將此行為維持一段時間的種 種內部狀態與過程。. 劉兆明 (1992). 認為動機為探求行動機制與行動發生的原因。. 張春興 (1995). 動機乃屬偏重於意識性的動機,係指個體在某一情境下的行為動 機,或指個體趨向某目標活動時的動機。. 陳文長 (1995). 認為動機為激起某一行為的心理歷程,其程度大小端是行為後所 能獲得的報酬與滿足感而定。. 林生傳 (1996). 認為動機是一種假設性的概念,常用來解釋引發個體目標導向之 行為的一種內在狀態。. (續下頁).

(20) 10. 表1 參與動機定義文獻整理一覽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名詞定義. 馬啟偉 (1996). 動機是推動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 Kotle (1997). 動機是一種被刺激的需求,它足以引發個體採取行動直到滿足。. 王碧媜 (1998). 將動機視為一種行為的內在因素,是由個人的內在需求所引發, 以達成滿足需求的行為能力。. 郭正煜 (2002). 動機為引發個體對某特定事物的選擇、投入及持續的力量。. 林曉怡 (2005). 認為動機是個體的內在歷程、意願、驅力,也是一種控制行為的 內在力量,為促使個體有所行動的過程。. 蒲逸生 (2005). 動機是根據個體行為和行為表現的方式,去對該行為的內在原因 做假設性的解釋。. 溫世頌 (2007). 動機引發個體行為的內在狀態,它是個體感覺需要 (need) 、促動 行為 (drives) 、朝向目的 (goals) ,獲致滿足等環節的重要促進 因素。. 鄧瑞芳 (2008). 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許多行為的發生都必須先有動 機,才會有再進一步的行為產生。. 林貞錡 (2009). 認為動機是行為發生的誘因,而動機涉及個體需求,是促使個體 產生行動的動力與引發個體維持某一行為的重要力量。.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21) 11. 綜合以上學者對參與動機之定義,本研究將動機視為個體的內在歷程,此歷程 能引發主導個體的內在力量,進而產生驅力,使個體付諸於實際行動並持續朝向某 一目標進行,直到滿足為止。Stipek (1993) 指出,內在動機是維持運動員持續從事 運動的主要動力,當學習是基於內在理由時,其學習效果最好。動機是產生行為的 原動力 (鄧瑞芳,2008) 。因此,藉由以上文獻整理可說明,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 機的形成,已成為學童是否參與運動與持續參與的重要因素。故本研究欲從參與動 機的角度,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國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之影響,藉此瞭解國 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性,並提供研究資料以利未來相關研究 之參考。. 二、動機相關理論 Small 與 Gluk (1994) 指出,動機可以作為預測個人學習成就的重要指標之一。 因此本研究將此相關理論彙整如下,以利研究參考與使用。 (一) 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由 Deci 與 Ryan (1991) 所提出,此理論融入了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其 焦點在於人類行為的自主性與自我決定,討論動機與人格如何對行為產生影響。 Deci 與 Ryan (2002) 認為,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發展與幸福感,主要受到自主感需求、 勝任感需求、關係感需求等基本心理需求所影響。自主感需求指的是個體認為參與 活動是出於自我的選擇與意願的需求;勝任感需求意指個體認為自己能有效的與環 境互動的需求;而關係感需求則是指與他人保持聯繫與互動,並期盼自己能成為團 體中的一員之需求。因此,當以上三種心理需求獲得滿足時,能引發適應性的結果, 如高自尊、幸福感與活力;而當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將導致個體產生不適應的 結果,如沮喪、焦慮等情形。 Deci 與 Ryan (2000) 指出,自我決定理論是由四個 次理論以及三個心理基本需求所構成的整合理論,次理論包含:認知評價理論、有 機整合理論、因果取向理論與基本需求理論。其理論內容分別如下:1.認知評價理 論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強調社會因素對內在動機的增強或減弱效果。 2.有機體整合理論 (organismic intergration theory ) :解釋情境因素如何促進或妨 礙行為的內化與整合過程,進而滿足心理需求。3.因果取向理論 (causalityorientation theory) :描述個體自我行為的差異,如何影響他們追求與參 與決定的方式。4.基本需求理論 (basic needs theory) :描述基本需求概念、行為與.

(22) 12. 表現之間的關係。其中,心理基本需求包含:1.自主性:沒有自主性就沒有自我決 定與內在動機,在自我決定理論中,外在動機的四種調節皆與自主性的程度和水準 有關。2.關係感:愛與關心他人,以及獲得他人的愛與關心;當個體感到關係感是 滿足時,行為則更可能被內化而提升動機。3.勝任感:藉由努力與專注,使個體能 夠進步與精熟於某項工作,而培養勝任感的感覺。因此,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所 展現的行為,目的在於追求這三個基本需求的滿足,並深深影響個體追求目標的持 續性。 自我決定理論強調個體會依照自主性程度的高低,會有不同的參與動機型態, 此型態為一無動機 (無自主性程度) 至動機 (高自主性程度) 的連續概念。其中,自 主性程度最高的是內在動機,最低的是無動機,而介於兩者之間的為外在動機。自 我決定連續概念,如本研究自繪圖1自我決定連續概念: 自 主 性 程 度 低. 高. 無 動 機 外 在 動 機. 外 在 調 節. 內 射 調 節. 認 同 調 節. 圖1.. 內 在 動 機. 整 合 調 節. 求 知 動 機. 完 成 動 機. 經 驗 動 機. 自我決定連續概念.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就以上不同的動機型態,其內容分述如下: 1.無動機 (amotivation) Deci 與 Gagne (2005) 認為,無動機是指個體對參與活動或從事某種行為,無 法產生任何意圖與目的,且缺乏自我決定,認為活動與行為本身沒有意義和價值,.

(23) 13. 因而無法產生動機。 2.外在動機 (extrinsic motivation) (1)外在調節:依照自主性程度排列,外在調節為外在動機中自主性程度 最低之動機型態。因此,表示個體參與行為與目的並非是對活動本 身產生興趣,而是受到外在因素所影響,例如:酬賞、限制或懲罰。 (2)內射調節:此階段的個體尚未整合調整為自我的意念。因此,個體從 事活動與行為受到外在和內在因素所影響,例如責任的承擔、獲得他 人認同或脅迫。此動機型態以可以使個體持續維持某種行為,但此持 續的忠誠度是不穩定的。 (3)認同調節:個體此階段已可感受到自主性與決定權,其參與某一活動 不再是因為他們得這麼做,而是他們想要這麼做,此時個體已知覺到 活動與自我目標是相互關聯的,因此認為此活動是有價值性的。 (4)整合調節:整合調節是外在動機中內化最完整的類型,也是最具自主 性的。此階段個體將行為、認同與價值整合成為自我的一部份。因此, 此階段的個體認同所參與的活動是具有意義與價值,並與自我意念同 化。所以整合調節的自主性程度,已相當接近內在動機。 3.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是自我決定理論中,自主程度對高的動機型態。個體參與活動不受外在因素所 影響,完全是因對活動本身的興趣與樂趣。 Deci 與 Ryan (2002) 認為,高自我決 定的動機,會引導持續性的行為及促進心理的健康而Vallerand (1997) 根據自我決定 理論指出,內在動機具有三種型態,分別為求知動機、完成動機、經驗動機。其型 態內容分述如下: (1) 求知動機:指個體為了學習、成長以及開拓視野而參與活動, 並在此活動中因探索與獲得知識、技能而感到愉快滿足。 (2) 完成動機:指個體參 與活動是為了想嘗試、精熟與創造技能,進而超越自己而獲得滿足感。 (3) 經驗動 機:指個體為了刺激或自我挑戰而參與活動,例如:跳傘、攀岩、高空彈跳。 藉由以上整理資料可得知,自我決定理論對於外在動機轉化成自主性程度有詳 細的描述,並根據個體不同的行為和目的,區分成不同類型的動機型態解釋個體為 何從事活動的原因。其中,以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無動機三種型態依序形成一個 自我決定的連續區,內容也詳細說明自主性對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影響過程與程.

(24) 14. 度關係。因此,自我決定理論提供了一個綜合且完整的架構,說明個體參與活動行 為與目的之動機。因此,本研究以自我決定理論做為主要參考與佐證之依據。而為 使本研究理論架構更加完整,係將其它與本研究相關之動機理論,另彙整如下: (二) 社會交換理論 Smith (1986) 認為,行為動機受到擴大正面經驗和縮小負面經驗所驅使。因此, 只要結果是個體所想要的,行為便可能持續;但如果正面經驗的機會減少,個體便 可能會選擇離開。 (三) 人本動機理論 根據 Maslow、Rogers 與 Combs 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永遠具有動機, 只是個體有時會因面臨某些情境而缺乏動機。其中,Maslow (1970) 在需求層次論 中認為,人類的動機是完整性的,各種不同動機之間皆具有相關與順序性,動機間 關係的變化受到個體過去經驗、社會、文化、環境因素所影響。 (四) 能力動機理論 Harter (1978) 認為,個體傾向在能力較強的領域,努力表現自己的所長與他人 相互比較,同時在參與的過程中增進技能。此理論強調能力自我知覺與控制自我知 覺。而個體之所以能夠知覺到較強烈的自我效能和表現的控制,乃源於正面的情感 和動機。成功的表現帶來自我效能和正面的肯定,使得個體參與動機增強,一個高 自我效能且為內在、控制歸因的人,表現的會比較努力,願意持續追求成就。 (五) 成就動機取向理論 Maehr 與 Nicholls (1980) 指出,個體參與動機主要來自以下三個目標導向:能 力、工作和社會支持取向。其中,以個體的自我知覺能力為主,認為成就的客觀條 件會影響動機,並有個別差異的存在。而 Nicholls (1984) 更進一步探討個體工作目 標取向與自我目標取向兩種動機,與能力、工作難度之間的交互關係。研究結果說 明,如果個體以自我、能力取向為導向,個體會有較高的持續參與動機。. 三、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彙整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結果,茲將不同的研究對象與背景變項予 以探討,並做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與理論依據,整理如表 2:.

(25) 15. 表2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許惠英 (2004). 研究對象 高中羽球代表隊選手. 參與動機 一、健康適能 二、知識需求 三、社會需求 四、成就需求. 林曉怡 (2005). 國小游泳隊團隊. 一、健康適能 二、成就需求 三、社會需求 四、刺激避免 五、知識需求. 蒲逸生 (2005). 國中籃球校隊. 一、健康適能 二、社交需求 三、刺激逃避. 陳月琴 (2008). 高雄市國小學童. 一、追求運動表現 二、熟練技能 三、自我超越 四、學習新技能. 林建興 (2009). 國小學童. 一、健康適能 二、技術需求 三、成就需求 四、社會需求. (續下頁).

(26) 16. 表2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一覽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參與動機. 洪齡襄 (2009). 高雄市國小學童. 一、技能需求 二、健康適能 三、社會需求 四、自我成就. 杜慧娟 (2011). 臺北市國小、國中. 一、技術需求. 棒球代表隊選手. 二、健康適能 三、社會需求 四、刺激避免. 黃信元 (2012). 臺北市國小女童運動. 一、技能需求. 代表隊. 二、健康適能 三、成就需求 四、社會需求. 鄭谷蘭 (2012).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 一、健康適能 二、心理需求 三、成就需求 四、社會需求.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發現,因受試者的不同背景變項,皆對研究 結果有不同的差異。在以上研究結果中發現,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以「健康適能」、 「技術需求」、「成就需求」、「社會需求」為主要動機,其中以「健康適能」動 機得分最高。本研究係針對林曉怡 (2005) 、林建興 (2009) 與黃信元 (2012) 之研 究,進行更深入的剖析,其原因在於以上 3 篇研究之研究對象與參與動機構面與本 研究相同。因此,希望將其研究發現與結果彙整,以作為本研究之參考依據。經分.

(27) 17. 析後發現,在林曉怡 (2005) 國小游泳團隊學童參動機研究中顯示,國小學童運動 參與動機以「健康適能」得分最高,再者為技術需求,其次為成就需求與社會需求。 林建興 (2009) 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研究結果顯示,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 機以「健康適能」得分最高,其次為技術需求、再其次成就需求與社會需求。而黃 信元 (2012) 在國小女童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中則認為,「技術需求」為選 手之主要參與動機,其次為「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得分最低。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發現,在參與動機構面中,學童以「健康適能」與「技術需求」 為主要參與動機。其中,本研究發現身為運動代表隊的學童,參與動機與其它兩者 不同。推究其原因在於,學校運動代表隊必需代表學校對外參與比賽,因此對於選 手運動技術層面十分要求。而選手希望能透過參與運動校隊學習更多相關運動知識 與技能,進而獲得更好的運動成績表現來滿足心理需求。林建興 (2009) 指出,國 小學童是接受大量知識的學習階段,學童本身對於有興趣之運動常識、規則與如何 增進其專業技能,則會有較高之學習動機。而在學童參與運動動機部分,林曉怡 (2005) 認為「健康適能」得分最高原因在於,近年來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努力推 廣各級學校之體適能教學,使學童能逐漸瞭解體適能對身體健康之重要性。因此, 學童也想藉由參與運動團隊的練習,來提升體適能及身體之發展。 從事運動的動機是多元與廣泛的,個體參與動機具有多項之需求,各需求皆同 時存在。Stipek (1993) 指出,內在動機是維持運動員持續從事運動的主要動力。透 過以上結果可得知,學生運動參與動機主要皆來自於內在動機,而非外在動機。因 此,學童在持續參與運動上能獲得較良好的支持與動力。本研究綜觀以上文獻,可 得知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主要是以「健康適能」、「社會需求」、「技術需求」、 「成就需求」等因素而參與運動。因此,本研究擬從以上四種構面來做為問卷調查 之參與動機,希望透過研究結果來分析與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拔河選手對運 動參與動機是否呈現顯著差異,進而提供選手更適切的學習需求與刺激,以提升選 手在團隊競賽中之貢獻,並藉由研究結果討論來瞭解選手參與動機對運動成績表現 之影響程度與重要性。.

(28) 18. 第三節. 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本研究將社會支持之概念分為四個部分,一、社會支持定義,二、社會支持類 型,三、社會支持來源,四、社會支持功能,五、社會支持相關研究。說明如下: 一、社會支持定義 陳淑芬 (1993) 指出,社會支持的概念源自於社會學中的社會凝聚力 (social solidarity) 及社會連結 (social bound) 。其中,社會支持包含社會概念與支持概念, 一、社會概念:與個人有所連結的社會環境,其範圍由小至大,包括親密關係、信 賴者、網路連結與社會人士;二、支持概念:指情感與工具性支援行動 (單小琳, 1990) 。莊媜夙(1999)也指出,社會支持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社會概念,強調 反應與個人關聯的社會環境,另外則是支持概念,指支持的要素類別、運作方式、 互動歷程等。Caplan、Cassel 和 Cobb 等人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可以減緩生活壓力對 生理、心理健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Gottlieb, 1983) 。因此藉由本研究所整理之社 會支持定義彙整表中,可詳加了解其定義與內涵。 表3 社會支持定義文獻整理一覽表 學者 (年代) Caplan (1974). 名詞定義 社會支持是在壓力時期提供生理、心理、訊息、工具或物質 上的協助,因而能夠因應生活壓力與維持幸福感。. Cobb (1976). 社會支持是一種訊息,使個體感受到自身被他人愛、照顧與 尊重,並相信自己為社會網路中的一份子,彼此存有的責任。. 認為社會支持為一種人際的交流,強調個體與他人,個體與 House (1981). 團體組織之間互動的歷程,歷程中包括情感的關懷、工具的 協助與支持。. (續下頁).

(29) 19. 表3 社會支持定義文獻整理一覽表 (續) 學者 (年代) Sarafino (2002). 名詞定義 社會支持指個體知覺到舒適、關心、尊重或是來自他人與團 體的協助。. 井敏珠 (1992). 社會支持是個體在面對環境壓力來源時,其周圍可提供支持 的親人、朋友人數之多寡,以及獲得實質上幫助或精神上支 持,所感到滿意的程度為何。. 吳宜寧 (1996). 社會支持是在社會網路間人際交換的行為,個體持續與所擁 有的社會網路交換資源,使個體獲得滿足,發展社會生活的 能力。. 戴嘉南 (1996). 社會支持為個人在社會體系中,覺得受到關心、尊重與協助。. 社會支持為個人經由人際互動後,主觀感受到自己是被愛、 何雪珍 (1998). 被尊重的、在互相盡義務的團體中,獲得情緒、資訊與工具 等向度的滿足。. 黃俊勳 (2000). 社會支持指個體透過與其他人或之間的互動,而獲得家人、 同儕與其他重要人在實質與情緒上的幫助。. 闕美華 (2000). 認為社會支持為個體面臨環境變時,可依靠他人、團體、組 織給予正向的支持。. 徐靜芳 (2003). 社會支持乃是個人得到來自其所處社會網路中提供的支持 活動,此活動能幫助個體因應壓力與適應環境。. (續下頁).

(30) 20. 表3 社會支持定義文獻整理一覽表 (續) 學者 (年代) 蒲逸生 (2005). 名詞定義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藉由與他人之互動,而獲得心理與實質上 的協助、得以緩和壓力對心理、生理所造成的衝擊,而增進 個人生活適應。. 程祈斌 (2007). 社會支持是經由建構的人際網路中,感受到被愛與尊重的滿 足,進而肯定自我價值。. 楊淑怡 (2010). 社會支持為個體從生活中所接觸的人群當中,所感受到的鼓 勵、協助或被重視的知覺感受。.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對社會支持之定義,本研究將社會支持視為是一種個體與個體, 或個體與團體組織之間的互動歷程,個體能從互動的歷程中感受到被關心、尊重與 協助;因此社會支持可提供個體一個正向的功用,使個體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得到滿 足,進而提升自我價值,以減輕個體所承受之壓力,增進個體在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二、社會支持類型 在社會支持行為的界定上,許多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看法與分類。其中,House (1981) 所提出的社會支持分類法,是研究者在閱讀社會支持相關研究文獻中,最被 廣泛使用與接受的分類法,其內容將社會支持行為分為四種類型:1.情緒支持 (emotional support) :對被支持者給予關懷、同理心、信賴感。2.工具支持 (instrument support) :對被支持者提供物質、行動或其他直接的幫助。3.評價支持 (appraisal support) :提供有關自我評價與社會比較之訊息,如:給予被支持者肯定、回饋與 稱讚。4.訊息支持 (informational support) :提供被支持者有助於應付個人與環境 問題之有效訊息,包括給予忠告、建議。另外,Cohen 與 Wills (1985) 認為社會支 持可分為:自尊支持: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接納,並被視為有價 值的人。訊息支持:提供個人在因應問題時的解決策略。社交的關係:能與他人共.

(31) 21. 享休閒和娛樂活動,並經由與他人接觸中,使個人獲得親密需求的滿足。工具支持: 提供經濟上的幫助或物質上的支援。Thoits (1985) 認為社會支持有:社會心理與實 質具體協助的功能。其中,社會心理功能包括關愛、同情與尊重;而實質具體協助 功能則為財力或經濟上的支援、資訊的提供,以及家庭或工作上的分擔。另外,Robert 與 Angelo (2001) 指出,社會支持有著自尊、資訊、社會友伴以及工具性的支持。 因此,本研究藉由以上學者對社會支持的分類,認為社會支持的類型能提供被支持 者關懷、尊重與信賴感,同時提供實質具體的協助,例如:經濟、物質與行動上的 協助。而被支持者能在其中獲得有關自我評價與應付個人環境問題的有效訊息。 三、社會支持來源 社會支持的來源,會因研究的目的與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為各學者對於 社會支持來源所提出之看法: (一) Caplan (1974) 指出,社會支持來源為: 1.正式支持:藉由組織本身的特質,提升個別的福利,如:社工員、諮商員 所提供的服務。 2.非正式支持:是一種更自然、無結構的一種個別需求,如:親戚、鄰居、 朋友等所提供的支持。 3.結構式的非正式支持:結構式團體的附帶聚會,如:教會、民間團體等所 提供的支持。 (二) Bennett 與 Morris (1983) 認為,社會支持主要來自於: 1.初級支持來源—朋友、家屬、鄰居與認識的人所組成。 2.次級支持系統—社會團體、宗教團體、醫療機構等組織所組成。 (三) Felner (1984) 認為社會支持來源可分為: 1.正式支持來源:如老師及諮商人員。 2.非正式支持來源:如朋友及其他成人。 3.家庭支持:如有血緣關係的親戚。 (四) 張郁芬 (2001) 也指出,個人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由家人、朋友、社會組 織與社會網路。.

(32) 22. (五) 蕭夙吟 (2006) 認為,社會支持來自於: 1.正式組織:專業機構、企業組織。 2.非正式團體:家人、親戚、師長、同儕、行政主管等。. 綜合以上學者論述,社會支持來源主要可分為正式來源 (次級支持) 與非正式 來源 (初級支持) ,其內容包括:親屬、家人、朋友、社會團體與專業機構等。因 此,每一種社會支持來源皆對個體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支持與幫助。而社會支持類型 包括:情緒、工具、評價、訊息等支持,支持功能能帶給個體關懷、肯定、尊重、 回饋與物質的幫助。而社會支持功能也因個體所在之社會環境與學習階段而有所不 同。因此,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其對象為國小拔河選手,而國小拔河選手平時 所接觸的生活範圍與時間,大都以在家庭與學校的時間範圍居多。因此,藉由以上 文獻分析整理得知,國小選手接受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來自:家人、導師、教練與 隊友。繼於以上因素,本研究將從家人支持、導師支持、教練支持、隊友支持等四 種構面,來瞭解選手參與運動之社會支持情形,並分析探討社會支持對選手運動成 績表現之影響。 四、社會支持功能 House (1981) 提出社會支持對個人身心健康影響有兩種效果,其效果模式如圖 2。 (一) 主要效果 (main effect ) : 社會支持能對健康有正向的影響及減輕壓力對個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社會支 持能直接提升個人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感,進而滿足人類的重要需求,如:歸屬感、 自尊、認同感、安全感等。此外,對人們在工作中也可以提供不同的方式直接降低 工作壓力,間接增進身心健康。 (二) 緩衝效果 (buffering effect ) : 社會支持在個體中扮演著緩衝效果的角色,當個體處在壓力情境中時,可藉由 社會支持的效果來干擾壓力對個體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響,間接對身心健康產生正 面的效果。此外,當社會支持並非以直接方式來減輕壓力或增進身心健康時,便是 緩和兩者之間的關係,扮演著緩衝的角色。.

(33) 23. 社會支持. 主. 主. 要. 緩 衝. 效. 效. 要 效. 果. 果. 果. 身心健康. 壓力. 圖 2.. 社會支持效果模式. 資料來源:House,J.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MA:Addision-Wesley.. 由上圖觀之並對照理論闡述,顯示假說認為社會支持對於壓力與身心健康有直 接影響之作用。李嵩義 (2007) 指出,不論個體生活是否遭受壓力的介入,社會支 持都能有效化解並滿足其需求,進而提升個體的幸福感與身心健康。因此,社會支 持能幫助個體建立生理與心理的身體狀況,讓個體在有壓力的環境能更快的適應, 持續投入原本行動之中 (吳佳玟,2009) 。 五、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為深入探討社會支持的研究應用,本研究蒐集過去與運動領域之社會支持相關 研究文獻,以針對各文獻中的研究對象、研究結果與發現做綜整,盼能進一步的釐 清該領域重要之學術發現與意涵,而作為本研究設計與結果之參考依據。以下為相 關研究之整理如表4:.

(34) 24. 表4 社會支持相關研究文獻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蔡淑菁 (1996). 臺北市某國小學童. 社會支持構面中影響國小學童體能活動量向 度,只有「同儕支持」達顯著差異,。. 李彩華 (1998). 臺北市國中生. 適度增加學生之社會支持及運動自我效能有助 於學生身體活動量的提昇。其中,學生身體活動 量以「同儕的支持」影響最大,其次為家人支持 與師長支持。. 藍辰聿 (1998). 臺北市國小四至六. 在影響國小學童體能活動現況中,體能活動量與. 年級學童. 同儕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而「同儕支持」為體能 活動量之重要預測變項。. 林曉怡 (2005). 臺南市國小游泳團. 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達顯著相關,其中「隊. 隊學童. 友支持」與「級任老師支持」能有效預測運動參 與動機。. 許碧章 (2006). 臺北縣國小手球團. 在影響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中發. 隊. 現,「同儕支持」得分最高,依序為「導師支持」、 「隊友支持」與「家人支持」,得分情形皆屬中 上程度。. 徐維辰 (2007). 新竹市國小五至六. 在運動社會支持的研究上發現,運動社會支持與. 年級學童. 體育態度之間達正相關,其中「朋友支持」與體 育態度中的行動意向相關程度最高。. (續下頁).

(35) 25. 表4 社會支持相關研究文獻彙整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章宏智 (2007). 臺北市公館國小三. 家人運動社會支持對運動價值觀,在個人性價值. 至六年級學童. 觀的部分,高家人運動支持程度的學童平均數顯 著大於低家人運動支持程度。. 林建興 (2009). 國小巧固球團隊. 性別、年級、每週訓練時間與整體社會支持均無 顯著差異。唯有在學童參與球隊年資的變項中顯 示,參與球隊時間較短的選手,需獲得較高老 師、隊友與同學的支持,才能持續參與運動團隊。. 黃玉青 (2009). 參加 99 年度全國. 不同性別、年級、先發與否的國民小學躲避球運. 躲避球錦標賽之. 動代表隊選手在社會支持方面達顯著差異;不同. 國小學童. 性別在社會支持之「家人支持」、「導師支持」、 「教練支持」三個構面及「整體社會支持」上達 到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在社會支持之「導師支持」 構面上達到顯著差異。. 黃信元 (2012). 臺北市國小女童運動. 不同的年級、參與訓練時間及每週練習時間,與. 代表隊. 社會支持構面的「家人支持」、「老師支持」、「同 學支持」、「隊友支持」四構面呈顯著差異。. 鄭谷蘭 (2012).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 不同性別與「同學、朋友支持」達顯著差異;不 同年級與「家人支持」 、 「老師支持」達顯著差異。 研究者認為,「家人支持」與「老師支持」為學 童在社會支持中知覺最重要之因素。.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社會支持在影響國小學童體能活動量、運動參與動機、.

(36) 26. 體育態度與持續參與意圖等構面中,「同儕支持」影響最大,其次為「家人支持」 與「導師支持」。本研究在林曉怡 (2005) 與林建興 (2009) 之研究中,繼續探討與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對社會支持之影響,因以上兩篇研究之研究對象與社會支持變項 與本研究極為相同。林曉怡 (2005) 認為,家人支持是國小學童最主要的社會支持 與經濟支持的來源,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比賽加油團隊,而隊友的支持與鼓勵也亦為 持續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其中,在不同背景變項中,「性別」在整體社會支持與 分向度均達顯著差異,女生高於男生,認為女生只要願意參與運動團隊,即會接受 比男生要高度之不同形式的社為支持,並發展其運動潛能。而在年級變項中,不同 年級學童在整體社會支持與各分向度中均無顯著差異。林建興 (2009) 指出,在社 會支持構面中,「家人支持」為影響學童持續參與運動最主要的因素。研究結果顯 示,「性別」在整體社會支持與分向度上均無顯著差異,其結果與林曉怡 (2005) 之研究並不一致。而推究其原因認為,在國小巧固球團隊中,無論是男、女學童, 皆具有極大的社會支持力量,因此故無顯著差異存在。而在年級變項研究顯示,不 同年級的學童在整體社會支持與各分向度中均無顯著差異。其研究結果與林曉怡 (2005) 相同。推究其原因在於,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行體育政策,使得教師、家長, 與學生已開始重視運動之重要性,因此造成年級與社會支持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另 外,在學童參與球隊年資的變項中顯示,參與球隊時間較短的選手需獲得較高的導 師、隊友與同學的支持,從旁給予適當的課業協助、精神上的鼓勵與實質的幫助, 才能持續於體育活動的參與。適度增加對學生的社會支持能有助於他們在身體活動 量的提昇,其中以「同儕支持」影響最大 (李彩華,1998) 。研究顯示,同儕支持 在國小學童參與運動校隊動機、運動參與動機皆有顯著之正相關。而國小學童在社 會支持構面中,「同儕支持」在不同的研究對象之運動參與動機、體能活動量、及 持續參與運動等向度中,均是重要的預測變項與影響因素。楊淑怡 (2010) 指出, 不同社會支持類型之間都存在著關聯性且相互影響,在實際的生活情境與運動團隊 中,藉由社會支持類型的相互作用,已成為協助參與者面臨環境壓力與持續參與、 滿足的動力。運動社會支持對於運動參與動機是重要的預測 (許碧章,2006) 。因 此,本研究欲從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的角度,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國小拔河 選手之影響,欲知社會支持是否能有效的協助選手減輕負面之影響,進而提升學生 參與運動校隊動機與比賽成績表現。.

(37) 27. 第四節.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以分析與彙整當代學者所提出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學童參與運動之相 關研究,將所得研究發現與結果作為本研究之參考與比對依據。相關資料如表 5: 表5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林曉怡 (2005).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與發現. 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 一、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參與運動的主要. 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 動機為「健康適能」與「技術需求」兩種因素;. 社會支持之研究. 而學童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家人支持」、「同 學支持」與「教師支持」,結果顯示學童的社 會支持良好。 二、學童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成正相關,學童 參與動機愈高,社會支持就愈高。其中,「隊 友支持」、「級任老師支持」能有效預測學童 參與動機。. 許碧章 (2006). 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 一、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以「健康適能」與「技. 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 術需求」得分最高,其次為「刺激避免」與「成. 支持之研究. 就需求」;另外,「隊友支持」、「家人支持」 和「導師支持」為主要社會支持向度。 二、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呈顯著相關。. 李啟明 (2008). 臺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 一、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主要來自「健康適能」.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 與「成就需求」;而選手的社會支持現況以「隊. 究. 友支持」向度得分最高,其次為「朋友支持」。 二、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達顯著正相 關。. (續下頁).

(38) 28. 表5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研究彙整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張怡潔 (2008).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國小排球選手運動參與. 一、選手主要運動參與動機為「健康適能」與「技. 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 術需求」;社會支持需求以「隊友支持」、「同. 研究. 學支持」和「老師支持」為主要支持。 二、國小排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呈正 相關。其中發現,在社會支持構面中的「隊友支 持」與「老師支持」能有效預測選手運動參與動 機。. 呂家成 (2009). 桃園縣國小學童課後運. 一、桃園縣國小學童課後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 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持,在「年級、性別、有無參與運動代表隊、有. 相關之研究. 無參加運動社團與學校地區」等變項中,呈現顯 著差異。 二、學童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屬於中上程度;而社 會支持屬於中等程度。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兩者呈顯著正相關。. 林建興 (2009). 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 一、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以「健康適. 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 能」、「技術需求」、「成就需求」為主要因素;. 究. 在社會支持構面以「家人支持」、「教練支持」、 「導師支持」得分最高。 二、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呈正相關,學 童運動參與動機愈高則社會支持愈高,相反亦 之。. (續下頁).

(39) 29. 表5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研究彙整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蔡佳和 (2009).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 一、學童參與運動團隊動機以「心理需求」、「健. 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康適能」、「生理效益」為主要因素;在社會支. 之研究. 持構面以「隊友支持」、「同學支持」、「家人 支持」達顯著差異。 二、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具有正相關。. 黃玉青 (2010). 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 一、在選手社會支持構面,以「同儕支持」、「教. 選手社會持、參與動機. 練支持」、「導師支持」達顯著差異;而影響選. 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手參與動機以「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 會需求」為主要因素。 二、社會支持顯著且正向的影響參與動機。. 黃俊仁 (2010). 宜蘭縣國小籃球團隊學. 一、學童在運動參與動機的構面以「健康適能需. 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 求」層面得分最高;社會支持層面以「隊友支持」. 支持之研究. 得分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有 不同的差異情形。而兩者之間呈顯著正相關。. 陸義淵 (2010). 國小籃球隊選手參與動. 一、選手在就讀不同年級與參與動機達顯著差. 機與社會支持. 異;不同就讀年級與最高參賽層級與社會支持達 顯著差異。 二、「隊友支持」能有效預測運動參與動機;而 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達顯著正相關。. (續下頁).

(40) 30. 表5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研究彙整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蔡秉儒 (2010).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 一、學童參與動機以「技術需求」、「健康適能」. 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構面得分最高;社會支持構面以「教練支持」得. 之研究. 分最高。 二、,臺北市國小學童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 支持達顯著性正相關。. 杜慧娟 (2011). 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童在「技術需求」、「刺. 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激避免」與「家人支持」之運動參與動機構面達. 之研究. 顯著差異。 二、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其 中,「隊友支持」、「同學支持」與「級任老師 支持」能有效預測運動參與動機。. 黃信元 (2012). 臺北市國小女童運動. 一、選手參與動機以「技術需求」得分最高,其. 代表隊. 次為「健康適能」。社會支持構面以「隊友支持」、 「家人支持」感受最深。 二、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達顯著相關。. 鄭谷蘭 (2012).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 一、學童參與動機以「健康適能」得分最高,其 次為「心理需求」與「成就需求」。社會支持構 面以「家人支持」、「老師支持」其感受最深。 二、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達顯著相關。.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透過以上研究資料整理發現,國小選手參與運動的主要動機為「健康適能」、 「技術需求」與「成就需求」。而參與不同運動項目之選手,其參與動機也會有所 不同。其中,楊淑怡 (2010) 指出,「實現自我」之參與動機能有效預測選手表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rediction of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multi-class protein fold recognition, and the prediction of human signal peptide cleavage sites.. By using similar data, we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本會自 2019

(a) the respective number of whole-day and half-day kindergarten students receiving subsidy under the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PEVS) or the Free Quality

Upon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Senior Secondary (NSS) academic structure in the 2012/13 school year, and with the aims of enhancing the support for the

From the aspect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poetry, both Kukai’s and Chinese mountain living poems has the tendencies of “ego lyricizing”. and “intercourse dialogue”,

• Nokia has been using Socialtext wiki software for a year and a half to facilitate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in its Insight &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students, teachers, support staff (counsellors, social workers);.. parents and board of governors, are involved in confronting the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