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參與動機定義

Lunenburg 與 Ornstein (1995) 將動機視為個人內在刺激而引領行為朝向有利 組織之歷程統稱。其中,動機是讓運動員從是運動競賽與訓練的一種內在燃料,它 可以讓運動員和一般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從事運動 (盧俊宏,1995) 。張春興 (1995) 認為,動機 (motivation) 係指個體在某一情境下行為之動機,或具體指出個 體趨向某目標活動時之動機,屬偏重於意識性的動機。因此,一般人參與運動的動 機除了功能、價值目的與追求身體生理的適應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運動能帶給 運動從事者心理需求的滿足。

本節為瞭解運動參與動機定義、理論觀點與相關研究,本研究蒐集各研究者對 參與動機的相關文獻並彙整成表,相關資料如表1:

表 1

參與動機定義文獻整理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名詞定義

王文科 (1991) 指個體將行為導向某一特定目的,並將此行為維持一段時間的種 種內部狀態與過程。

劉兆明 (1992) 認為動機為探求行動機制與行動發生的原因。

張春興 (1995)

陳文長 (1995)

動機乃屬偏重於意識性的動機,係指個體在某一情境下的行為動 機,或指個體趨向某目標活動時的動機。

認為動機為激起某一行為的心理歷程,其程度大小端是行為後所 能獲得的報酬與滿足感而定。

林生傳 (1996) 認為動機是一種假設性的概念,常用來解釋引發個體目標導向之 行為的一種內在狀態。

(續下頁)

表 1

參與動機定義文獻整理一覽表 (續)

研究者 (年代) 名詞定義

馬啟偉 (1996)

Kotle (1997)

王碧媜 (1998)

動機是推動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

動機是一種被刺激的需求,它足以引發個體採取行動直到滿足。

將動機視為一種行為的內在因素,是由個人的內在需求所引發,

以達成滿足需求的行為能力。

郭正煜 (2002)

林曉怡 (2005)

蒲逸生 (2005)

溫世頌 (2007)

鄧瑞芳 (2008)

林貞錡 (2009)

動機為引發個體對某特定事物的選擇、投入及持續的力量。

認為動機是個體的內在歷程、意願、驅力,也是一種控制行為的 內在力量,為促使個體有所行動的過程。

動機是根據個體行為和行為表現的方式,去對該行為的內在原因 做假設性的解釋。

動機引發個體行為的內在狀態,它是個體感覺需要 (need) 、促動 行為 (drives) 、朝向目的 (goals) ,獲致滿足等環節的重要促進 因素。

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許多行為的發生都必須先有動 機,才會有再進一步的行為產生。

認為動機是行為發生的誘因,而動機涉及個體需求,是促使個體 產生行動的動力與引發個體維持某一行為的重要力量。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對參與動機之定義,本研究將動機視為個體的內在歷程,此歷程 能引發主導個體的內在力量,進而產生驅力,使個體付諸於實際行動並持續朝向某 一目標進行,直到滿足為止。Stipek (1993) 指出,內在動機是維持運動員持續從事 運動的主要動力,當學習是基於內在理由時,其學習效果最好。動機是產生行為的 原動力 (鄧瑞芳,2008) 。因此,藉由以上文獻整理可說明,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 機的形成,已成為學童是否參與運動與持續參與的重要因素。故本研究欲從參與動 機的角度,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國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之影響,藉此瞭解國 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性,並提供研究資料以利未來相關研究 之參考。

二、動機相關理論

Small 與 Gluk (1994) 指出,動機可以作為預測個人學習成就的重要指標之一。

因此本研究將此相關理論彙整如下,以利研究參考與使用。

(一) 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由 Deci 與 Ryan (1991) 所提出,此理論融入了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其 焦點在於人類行為的自主性與自我決定,討論動機與人格如何對行為產生影響。

Deci 與 Ryan (2002) 認為,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發展與幸福感,主要受到自主感需求、

勝任感需求、關係感需求等基本心理需求所影響。自主感需求指的是個體認為參與 活動是出於自我的選擇與意願的需求;勝任感需求意指個體認為自己能有效的與環 境互動的需求;而關係感需求則是指與他人保持聯繫與互動,並期盼自己能成為團 體中的一員之需求。因此,當以上三種心理需求獲得滿足時,能引發適應性的結果,

如高自尊、幸福感與活力;而當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將導致個體產生不適應的 結果,如沮喪、焦慮等情形。 Deci 與 Ryan (2000) 指出,自我決定理論是由四個 次理論以及三個心理基本需求所構成的整合理論,次理論包含:認知評價理論、有 機整合理論、因果取向理論與基本需求理論。其理論內容分別如下:1.認知評價理 論 (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 :強調社會因素對內在動機的增強或減弱效果。

2.有機體整合理論 (

organismic intergration theory

) :解釋情境因素如何促進或妨 礙行為的內化與整合過程,進而滿足心理需求。3.因果取向理論

(

causalityorientation theory

) :描述個體自我行為的差異,如何影響他們追求與參 與決定的方式。4.基本需求理論 (

basic needs theory

) :描述基本需求概念、行為與

表現之間的關係。其中,心理基本需求包含:1.自主性:沒有自主性就沒有自我決

因而無法產生動機。

2.外在動機 (extrinsic motivation)

(1)外在調節:依照自主性程度排列,外在調節為外在動機中自主性程度 最低之動機型態。因此,表示個體參與行為與目的並非是對活動本 身產生興趣,而是受到外在因素所影響,例如:酬賞、限制或懲罰。

(2)內射調節:此階段的個體尚未整合調整為自我的意念。因此,個體從 事活動與行為受到外在和內在因素所影響,例如責任的承擔、獲得他 人認同或脅迫。此動機型態以可以使個體持續維持某種行為,但此持 續的忠誠度是不穩定的。

(3)認同調節:個體此階段已可感受到自主性與決定權,其參與某一活動 不再是因為他們得這麼做,而是他們想要這麼做,此時個體已知覺到 活動與自我目標是相互關聯的,因此認為此活動是有價值性的。

(4)整合調節:整合調節是外在動機中內化最完整的類型,也是最具自主 性的。此階段個體將行為、認同與價值整合成為自我的一部份。因此,

此階段的個體認同所參與的活動是具有意義與價值,並與自我意念同 化。所以整合調節的自主性程度,已相當接近內在動機。

3.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是自我決定理論中,自主程度對高的動機型態。個體參與活動不受外在因素所 影響,完全是因對活動本身的興趣與樂趣。 Deci 與 Ryan (2002) 認為,高自我決 定的動機,會引導持續性的行為及促進心理的健康而Vallerand (1997) 根據自我決定 理論指出,內在動機具有三種型態,分別為求知動機、完成動機、經驗動機。其型 態內容分述如下: (1) 求知動機:指個體為了學習、成長以及開拓視野而參與活動,

並在此活動中因探索與獲得知識、技能而感到愉快滿足。 (2) 完成動機:指個體參 與活動是為了想嘗試、精熟與創造技能,進而超越自己而獲得滿足感。 (3) 經驗動 機:指個體為了刺激或自我挑戰而參與活動,例如:跳傘、攀岩、高空彈跳。

藉由以上整理資料可得知,自我決定理論對於外在動機轉化成自主性程度有詳 細的描述,並根據個體不同的行為和目的,區分成不同類型的動機型態解釋個體為 何從事活動的原因。其中,以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無動機三種型態依序形成一個 自我決定的連續區,內容也詳細說明自主性對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影響過程與程

度關係。因此,自我決定理論提供了一個綜合且完整的架構,說明個體參與活動行 為與目的之動機。因此,本研究以自我決定理論做為主要參考與佐證之依據。而為 使本研究理論架構更加完整,係將其它與本研究相關之動機理論,另彙整如下:

(二) 社會交換理論

Smith (1986) 認為,行為動機受到擴大正面經驗和縮小負面經驗所驅使。因此,

只要結果是個體所想要的,行為便可能持續;但如果正面經驗的機會減少,個體便 可能會選擇離開。

(三) 人本動機理論

根據 Maslow、Rogers 與 Combs 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永遠具有動機,

只是個體有時會因面臨某些情境而缺乏動機。其中,Maslow (1970) 在需求層次論 中認為,人類的動機是完整性的,各種不同動機之間皆具有相關與順序性,動機間 關係的變化受到個體過去經驗、社會、文化、環境因素所影響。

(四) 能力動機理論

Harter (1978) 認為,個體傾向在能力較強的領域,努力表現自己的所長與他人 相互比較,同時在參與的過程中增進技能。此理論強調能力自我知覺與控制自我知 覺。而個體之所以能夠知覺到較強烈的自我效能和表現的控制,乃源於正面的情感 和動機。成功的表現帶來自我效能和正面的肯定,使得個體參與動機增強,一個高 自我效能且為內在、控制歸因的人,表現的會比較努力,願意持續追求成就。

(五) 成就動機取向理論

Maehr 與 Nicholls (1980) 指出,個體參與動機主要來自以下三個目標導向:能 力、工作和社會支持取向。其中,以個體的自我知覺能力為主,認為成就的客觀條 件會影響動機,並有個別差異的存在。而 Nicholls (1984) 更進一步探討個體工作目 標取向與自我目標取向兩種動機,與能力、工作難度之間的交互關係。研究結果說 明,如果個體以自我、能力取向為導向,個體會有較高的持續參與動機。

三、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彙整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研究結果,茲將不同的研究對象與背景變項予 以探討,並做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與理論依據,整理如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