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斜坡道健走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

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斜坡道健走運動之健康體適能, 以臺北某特殊教育學校30 名高職部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實 驗介入後兩組之健康體適能有無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t 檢定考驗健康體適能各 項測驗之前測、後測有無差異。結果顯示接受12 週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課程介 入者,在肌耐力及心肺適能的成績均達顯著水準,在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及肌 力的成績未達顯著差異,但後測皆較前測成績進步,且實驗組優於控制組。 關鍵詞:健康體適能、斜坡道、健走運動、智能障礙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lope walking training to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of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students in a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study adopted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in which it took 30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 a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in Taipei City as research subjects and divided them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consisted of 15 subjects,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the slope walking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for 12 weeks, twice a week, for 30 minutes and the maximum heart rates reached 130 per minute; the control group took the program arranged by the school. The result

本文以佘永吉(siaa@ntnu.edu.tw)為通訊作者。

Yung-Ji Sher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Yu-Hua Kong,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Taipei Municipal Wen-shan School

of Special Education

龔玉華

臺北市文山特殊教育學校

特教教師

佘永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The Effects of Slope Walking Training on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fo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2)

壹、前言

隨 著3C 科技產品發明以及交通方式便 利,現代人多數時間趨向坐式的生活型態,以 致身體活動量明顯不足,加上飲食、作息習 慣及工作型態的改變,衍生出肥胖和體能不 足的問題,導致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疾病的產 生(卓俊辰,1999)。體適能現況調查研究 發現,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的常模比較, 除了身體質量指數屬適中等級,其他體適能 都有待加強(教育部,2006)。障礙愈重生 理與動作發展差異愈大,如:手眼協調能力 差、肌張力不佳、關節靈活度差,伴隨其他 健康問題,加上學習能力限制,對於課程學 習和職場工作缺乏自信(盧俊宏,1998)。 障礙是影響身體活動的因素,身障學生普遍 缺乏身體活動,導致體適能指標能力低於一 般學生。張佑宇、陳金定(2008)指出,若 能透過體能活動,逐步強化身體機能,將運 動變成生活習慣,能對健康有正向的幫助, 亦能增進肢體協調性。 現今學生身體活動相對減少,缺少運動 導致身體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 身心障礙學生未來到職場就業,從事勞動性 工作的機率比較高,所以就學期間必須培養 良好的體適能及休閒活動習慣,改善智能障 礙學生的體適能,才能成功就業(Beasley, 1982)。因此選擇合適的運動模式提升體適 能,對日常生活及職場工作的體能、耐力、 持久力以及行為穩定有助益。

貳、文獻探討

一、健康體適能之重要性 美國運動醫學會定義(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簡 稱 ACSM,2000) 健 康體適能包括心肺循環耐力、身體 組成、肌 力肌耐力及柔軟度。 (一)心肺適能:Haskell 等人(2007)指出 身體活動能力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若能持續 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對可能喪失的心肺功能有 預防效果。林素華(2004)探討文獻發現智能 障礙者的心肺耐力較一般人低25% 至 30%。 (二)身體組成:肥胖者易有高血壓、心臟 病、腦血管、循環系統及膽囊和其他的外科 疾病,Dunn(1997)發現智能障礙者肥胖原 因在於運動量少。 (三)肌肉適能:Zetts(1995)發現智能障 礙者肌力與肌耐力比較差,影響工作表現及 社會活動參與;Pitetti(1993)為增進職業生 產力,也為了獲得日常生活的獨立活動能力, 肌肉適能是全面性健康的基礎。 (四)柔軟度:Heyward(2010)發現智能 障礙者柔軟度較一般兒童差,柔軟度不佳是 運動傷害及下背痛的主要原因。 健 康 體 適 能 讓 平 衡 感、 肌 耐 力、 心 肺 及肌肉組織等身體組成都能發揮機能,而能 勝任日常工作、學習與休閒活動、應付生活 中的緊急狀況。良好的體適能是學習的基礎 (教育部,2013)。

indicated that the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in a score of muscular endurance and cardiovascular fitness after receiving an intervention of a 12-week slope walking 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Body mass indexes, as well as the flexibility and muscular power scores did not attain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level; the post-test scores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pre-tes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test. Therefore,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slope walking exercis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every aspect of physical fitness of moderately and severely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students in a vocational school.

(3)

二、身心障礙者健康體適能之狀況 Gillespie(2003)指出身障者的體適能比 非身障者差,中重度又比輕度智障者差。林 偉仁(1999)調查彰化啟智學校指出智障學 生在心肺耐力、肌力/ 肌耐力、柔軟度,皆明 顯較一般人差,有提早老化的現象。 三、運動介入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健康體適能較佳者能夠帶來100 種以上 的好處(盧俊宏,1998),運動介入會影響心 肺耐力、肌力和肌耐力、柔軟度、身體組成。 胡政宏(2004)指出透過體適能活動使運動 能力提高,對身心發展及社交能力有幫助。身 障學生成長發育、身體機能、心理發展和運動 經驗,較一般生明顯遲緩,透過適應體育運動 訓練可增加體育活動、享受運動樂趣並建立信 心,培養規律運動習慣,提升體適能改善生活 品質(闕月清、游添燈,1998)。 四、健走運動與爬坡運動之探討 衛 生 署 調 查18 歲以上有運動習慣的民 眾最常做的運動,以健走最多佔43.3%,推 估 18 歲以上人口中約有 423 萬人,以散步 為最常做的運動,是民眾最喜愛也最簡單的 生活化運動。 (一)健走對健康體適能之提升 健走的益處包括增加肌力肌耐力、加強 柔軟度、增強心肺機能、減重及紓解工作壓 力( 張 宏 亮,1999)。林宜昭(2002)指出 步 行 讓 心 跳 維 持 在 最 高 心 跳 數 的50%-60% 間, 能 提 升 有 氧 運 動 效 能。 快 走 是 動 作 自 然又健康的運動,1 小時可消耗三百卡熱量 (卓俊辰,1999)。愉快步行的速度符合美 國癌症預防控制運動醫學中心推薦的中等強 度運動(Murphy, Neville, Murtagh, & Holder, 2007),每天步行 30 分鐘或是間斷步行(10 分鐘3 次),對身體組成、血脂肪與心理健 康均有正向的改變(Murphy, Neville, Neville, Biddle, & Hardman, 2002)。

(二)健走的運動模式 「走」這個動作變成運動,決定因素是 「運動強度」和「步行距離」。設計與執行 健走運動時,可分為五種強度: 1. 漫步健走 速度約每小時4.8 公里以下。低強度、低 衝擊的走路適合初次體驗健身運動或運動機 能受限的學生。 2. 水中健走 適合肢體障礙較重的學生,水有浮力, 體重對腰和膝蓋造成的負擔比陸地輕,水的 阻力能使消耗的熱量增加,水的浮力使行走 較陸地安全。 3. 適能健走 每小時4.8 至 9.6 公里,須改變身體姿勢 才能達到速度,重心須稍微前移、彎曲手臂 擺動,運用核心肌群抬腿邁步。 4. 坡道健走 坡道會增加健走的強度,只要20 分鐘就 可達到平地1 小時的效果。可加強心肺功能 啓動臀肌及大腿後側肌群,對膝蓋不至於負 擔太重。斜坡地形增加步行變化,避免讓身 體習慣沒變化的運動模式和強度。 5. 強力健走 設定每小時4.8 至 9.6 公里,要求手臂 擺 動, 單 或 雙 手 持 水 瓶 或 帶 上 有 重 量 的 腕 套, 或 背 上 有 重 量 的 背 包 或 腰 包, 增 加 身 體負重。 (三)爬坡運動 李 佩 真(2006) 探 討 同 等 負 荷 下 之 跑 走 運 動 — 慢 跑 與 爬 坡 兩 種 不 同 坡 度 運 動 分 別 對 心 跳 率 之 影 響, 並 量 測 地 面 反 作 用 力 變 化, 結 果 顯 示 爬 坡 走 路 比 平 面 慢 跑 更 有 利 於 有 氧 運 動。 走 路 運 動 時 間 持 續 越 久, 不 僅 消 耗 更 多 能 量, 更 可 以 提 升 心 跳 率 達 到 運 動 效 果。 建 議 想 以 跑 走 來 改 善 心 肺 功 能、 或 運 用 運 動 達 到 體 重 控 制 者, 可 安 排 爬 坡 走 路 或 從 事 爬 山 健 行 做 為 更 有 效 率 的 運動方式。

(4)

五、探討總結 超過8 千萬美國民眾以健走為主要運動, 日本最活絡的運動組織是健走社團(金野廣 隆,1999)。健走不受時間、場地限制可充 分融入生活,裝備簡單,可單獨亦可結伴, 隨時隨地皆可進行。可依狀況調節強度,是 最方便、最大眾化、最易養成的運動。 針 對 智 障 學 生 的 健 走 運 動 介 入 訓 練 探 究 很 少。 智 障 者 心 智 能 力 低、 適 應 行 為 顯 著 限 制, 注 意 力、 記 憶 力、 知 覺 及 類 化 能 力 缺 陷, 學 習 與 精 熟 運 動 技 能 受 限。 促 使 研 究 者 想 選 擇 較 一 般 運 動 更 方 便、 簡 單、 經 濟, 且 低 傷 害 的 運 動 介 入 訓 練, 使 高 職 中 重 度 智 障 學 生 可 和 其 他 學 生 一 樣 擁 有 身 體活動的機會。 本研究運用學校的無障礙斜坡道進行訓 練,結合健走與爬坡提高運動強度以縮短時 間,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升體適能。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本 研 究 施 行12 週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 課 程, 探 討 斜 坡 道 健 走 運 動 對 高 職 中 重 度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健 康 體 適 能 之 影 響。 研 究 架 構如圖 1。 圖1 研究架構圖

未施

控制組

施行

12 週斜

健走運動課

斜坡道

課程

健康體

1.身體組成

2.柔軟度

健康體

1.身體組成

2.柔軟度

研究對象

體適能(前測

3.肌

4.心

體適能(後測

3.肌

4.心

測 )

肌肉適能

心肺耐力

測)

肌肉適能

心肺耐力

實驗

施行

12

健走運

驗組

週斜坡道

運動課程

(5)

二、研究對象 為臺北某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領有身心 障礙手冊之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其障礙程 度為「身心障礙等級」中所列智能障礙標準 之中度或重度以上者,排除有生理疾病(如: 心臟病、癲癇)。所有參加研究之受試者皆 具改善健康體適能的意願,並得到家長同意 者。配合學校課程選修及分組,分別由高一、 高二及高三學生中選取,共有30 位受試研究 對象,分成15 位參與健走運動者為實驗組, 15 位非參與健走運動者為控制組,所有參與 研究的受試者基本資料如表1。 表1 實驗組與控制組受試者基本資料表 實驗組 控制組 障礙程度 重度 6 6 中度 9 9 性別(男:女) (13:2) (13:2) 年齡(平均 ± 標準差) (16.9±1.2) (16.9±1.1) 身高(平均 ± 標準差) (160.6±11.1) (158.5±13.3) 體重(平均 ± 標準差) (62.7±13.5) (56.6±13.8) 三、研究工具 測量工具包括:健康體適能檢測篩選暨 家長同意書、健走運動訓練課程家長說明書、 及教育部(2013)學生健康與體育護照檢測 測驗項目及方法。 依據教育部檢測標準與方法,檢測身體 質量指數、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1 分鐘屈 膝仰臥起坐及3 分鐘登階(因本校無操場及 學生之身心特殊性考量,故以取代800/1600 公尺跑走項目)共5 項,前、後測之測量指 標說明如下: (一)身體質量指數(BMI) 1. 評量器材:電子身高體重測量器。 2. 測量前準備:電子身高體重測量器使 用前校正調整。 3. 記錄:身高(公尺)、體重(公斤)。 (二)坐姿體前彎(柔軟度) 1. 評量器材:坐姿體前彎測量器、地墊。 2. 測量前準備: (1) 坐姿體前彎測量器放置於地墊。 (2) 提醒受試者膝蓋儘量伸直不可彎曲。 3. 記錄:單位以公分計算。 (三)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肌耐力) 1. 評量器材:碼錶、地墊。 2. 測量前準備:地墊放置於平坦地面。 3. 測驗時間:1 分鐘。 4. 記錄:以次為單位。 (四)立定跳遠(肌力) 1. 評量器材:紅色膠布、皮尺。 2. 測量前準備: (1) 檢測的地面需平坦。 (2) 以紅色膠布貼一條起跳線。 3. 記錄:以公分為單位。 (五)3 分鐘登階(心肺耐力) 1. 評量器材:碼錶、35 公分木箱、節拍器 (96 拍)。 2. 測量前準備:木箱放置於平坦地面、 設定節拍器。 3. 測驗時間:3 分鐘。 4. 記錄:以秒計算。

(6)

四、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課程設計 每次時間30 分鐘,內容包括暖身、主運 動及緩和運動三個階段,課程設計內容如表2。 五、 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課程之實施方式 (一)訓練期間:為期12 週,每週 2 次, 每次30 分鐘。 (二)訓練地點:研究者任教學校之教 學大樓2 樓至 6 樓無障礙斜坡道。 (三)訓練方式:進行暖身運動5 分鐘、 主要運動斜坡道健走運動持續20 分鐘、緩和 運動5 分鐘。研究者全程督促受試者以快步 運動而不是以散步進行。 (四)運動強度:每次實施健走運動後, 採取以血氧監測器測量受試者的心跳與血氧 量, 每 位 受 試 者 需 達 至 最 大 心 跳 率 每 分 鐘 130 次以上。 六、統計分析 實 驗 分 組 彙 整 健 康 體 適 能 各 項 目, 以 SPSS for windows 22 版進行統計分析: (一)以描述性統計實驗組與控制組之 受試者基本資料。 (二)以同質性檢驗實驗組與控制組之 變異性是否相當。 (三)以相依樣本 t 檢定考驗實驗組與 控 制 組 的 健 康 體 適 能 各 項 測 驗 之 前 測、 後 測有無差異。 1. 實驗組在參與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課 程之前後,健康體適能各項測驗之前 測、 後測有無顯著差異。 2. 控制組在無參與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 課程之前後,健康體適能各項測驗之 前測、 後測有無顯著差異。 (四)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考驗經由斜坡道健 走運動訓練課程介入後兩組間之健康 體適能 有無顯著差異。 1.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身體質量指數項目 有無顯著之差異。 2.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 1 分鐘仰臥起坐項 目有無顯著之差異。 3.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立定跳遠項目有無 顯著之差異。 4.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坐姿體前彎項目有 無顯著之差異。 5.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 3 分鐘登階項目有 無顯著之差異。 表2 斜坡道健走運動課程設計簡要表 流程 時間 教學內容和動作型態 影響 暖身運動 5 分鐘 全身伸展操,包括頭、頸、胸、肩、背、 腰、手、腳等關節。 活動全身各部位關節和柔軟操 加強柔軟度及預防運動傷害 主要運動 20 分鐘 斜坡道健走 提升健康體適能 緩和運動 5 分鐘 以靜態伸展操為主,伸展全身各部位的 肌肉 緩和肌肉可能因為過度使用而 產生的疲勞狀況

(7)

肆、研究結果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教學實驗前,以同質 性檢驗比較兩組之變異性是否相當,再以t 檢 定考驗兩組於前測時五個指標是否有差異。 一、身體組成(BMI) 實 驗 組 之BMI 值 平 均 數 為 24.35、 標 準 差 為5.30; 控 制 組 之 BMI 值 平 均 數 為 22.60、標準差為 4.95,結果顯示訓練前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間 之BMI 值無顯著差異(t = .935,p > .05)。 二、立定跳遠(肌力) 實驗組平均數為109.33 公分、標準差為 26.46 公分;控制組平均數為 96.33 公分、標 準差為50.60 公分,結果顯示實驗組與控制組 間無顯著差異(t = .882, p > .05)。 三、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肌耐力) 實驗組平均數為22.46、標準差為 7.82; 控 制 組 之 平 均 數 為20.33、標準差為 6.72。 結 果 顯 示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無 顯 著 差 異(t =.801,p > .05)。 四、坐姿體前彎(柔軟度) 實 驗 組 平 均 數 為18.46 公分、標準差為 15.74 公分;控制組平均數為 11.73 公分、標 準差為13.43 公分,結果顯示實驗組與控制組 無顯著差異(t =1.260、p > .05)。 五、3 分鐘登階(心肺適能) 實驗組平均數為48.98 秒、標準差為 1.46 秒;控制組平均數為48.77 秒、標 準差為 1.22 秒,結果顯示實驗組與控制組無顯著差異(t =.432、p > .05)。 六、課程介入前、後兩組間之健康體適 能有無顯著差異 分析有無施行12 週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 課程,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之身體組 成、肌肉適能、柔軟度、心肺適能之影響,以 BMI、立定跳遠,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坐姿體 前彎、3 分鐘登階檢測,結果如表 3、4、5 所示: 表3 實驗組之各項目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 項目/ 前後測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BMI 前測 BMI 後測 15 15 24.35 22.67 5.30 4.20 .961 .345 立定跳遠前測 立定跳遠後測 15 15 109.33 121.33 26.46 29.10 -1.181 .247 屈膝仰臥起坐前測 屈膝仰臥起坐後測 15 15 22.46 28.26 7.82 8.78 -1.909 .067 坐姿體前彎前測 坐姿體前彎後測 15 15 18.46 21.20 15.74 18.05 -.442 .662 3 分鐘登階前測 3 分鐘登階後測 15 15 48.98 51.87 1.46 1.79 -4.814 .000*** *** p< .001

(8)

表4 控制組之各項目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 項目/ 前後測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BMI 前測 BMI 後測 15 15 22.60 22.54 4.95 5.14 .029 .977 立定跳遠前測 立定跳遠後測 15 15 96.33 98.73 50.60 53.86 -.126 .901 屈膝仰臥起坐前測 屈膝仰臥起坐後測 15 15 20.33 19.80 6.72 6.21 .226 .823 坐姿體前彎前測 坐姿體前彎後測 15 15 11.73 14.60 13.43 13.62 -.580 .566 3 分鐘登階前測 3 分鐘登階後測 15 15 48.77 49.18 1.22 1.31 -.880 .386 表5 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各項目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 項目/ 前後測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實驗組 BMI 控制組 BMI 15 15 22.67 22.54 4.20 5.14 .074 .942 實驗組立定跳遠 控制組立定跳遠 15 15 121.33 98.73 29.10 53.86 1.430 .164 實驗組屈膝仰臥起坐 控制組屈膝仰臥起坐 15 15 28.26 19.80 8.78 6.21 3.047 .005** 實驗組坐姿體前彎 控制組坐姿體前彎 15 15 21.20 14.60 18.05 13.62 1.130 .268 實驗組 3 分鐘登階 控制組 3 分鐘登階 15 15 51.87 49.18 1.79 1.31 4.671 .000*** ** p< .01、*** p< .001 七、綜合討論 (一)BMI 針 對BMI 指 數 改 變 需 要 更 長 的 時 間 介 入,才能達到明顯的成效。生長發育階段的 身高、體重不穩定,加上實驗期間學生飲食 未 加 以 控 制, 因 而 導 致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的 BMI 指數未達到顯著差異,與沈建國(2001) 和翁于婷(2009)研究結果相同。 (二)肌肉適能 結 果 顯 示12 週課程介入大幅提升高職 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的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成績,因此說明斜坡道健走運動對學生的肌 耐力有其效益。因活動量增加,長期而規律 的運動促使體內脂肪百分比降低,腹部肌耐 力 提 升, 此 結 果 與 鄭 俊 傑(1994) 研 究 結 果相同。肌力雖然實驗組與控制組間在統計

(9)

分 析 上 呈 現 無 顯 著 差 異, 但 實 驗 組 經 由12 週課程介入後立定跳遠的表現較控制組佳。 肌力隨著運動次數的增加而增加(劉立宇, 1995),Rimme(1999) 指 出 智 能 障 礙 者 參與身體活動訓練,可有效改善軀幹及上、 下肢大塊肌肉的肌力和肌耐力表現。斜坡道 健走運動屬於大肌肉的全身性活動,在下肢 運 動 時 使 用 33 個主要肌肉群,對下肢肌肉 瞬發力會有所提昇(吳騰達,2000;謝淑芳, 2003; 嚴 子 三,1998), 對 肌 肉 適 能 有 獲 得改善的研究結果相同。 (三)柔軟度 結 果 顯 示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間 後 測 均 較 前 測 成 績 佳, 但 差 異 未 達 顯 著 水 準。 李 彩 華(1998) 和 李 小 娟(2007) 指 出 柔 軟 度 除 了 與 個 人 生 理 結 構 不 同 有 關, 需 要 透 過 相 關 活 動 或 伸 展 操 的 訓 練 才 能 增 強, 非 短 時間就能看出明顯成果,本研究結果相同。 (四)心肺適能 結 果 顯 示12 週斜坡道健走運動介入證 明 能 增 進 高 職 中 重 度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的 心 肺 適 能。 劉 立 宇(1995) 和 李 彩 華(1998) 及 胡 庭 甄(2012) 研 究 指 出 經 過 訓 練 或 增 加 身 體 的 活 動 量 可 以 增 強 心 肺 適 能, 身 體 活 動 與 心 肺 適 能 成 正 相 關( 楊 亮 梅, 1993), 本 研 究 透 過 斜 坡 道 健 走 運 動 增 加 實 驗 組 學 生 的 身 體 活 動 量 及 運 動 強 度, 對 其 心 肺 適 能 的 表 現 有 顯 著 的 提 升, 與 上 述 研究結果相符合。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針對高職中重度智障學生進行12 週 斜坡道健走運動訓練,介入前實驗組與控制 組在身體組成、柔軟度及肌肉適能皆無顯著 差異,在心肺適能有顯著差異,控制組優於 實驗組;介入後,實驗組心肺適能改善達顯 著水準,且實驗組成績反而優於控制組,顯 示介入有助於心肺適能之提升。 (二)實驗組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 3 分 鐘 登 階, 後 測 成 績 優 於 前 測 且 皆 達 顯 著 差 異, 顯 示 介 入 對 肌 肉 適 能 及 心 肺 適 能 有 顯 著 提 升 的 效 果;BMI、 坐 姿 體 前 彎 及 立 定 跳 遠 三 項 目 雖 未 達 顯 著 差 異, 但 後 測 比 前 測成績進步。 (三)結果顯示控制組在健康體適能各要 素 檢 測 之 前 測、 後 測 成 績 均 無 顯 著 差 異; 實 驗 組 在 施 行 運 動 後 之 肌 耐 力 及 心 肺 適 能 的 後 測 成 績 均 達 到 顯 著 差 異, 雖 然 身體組 成、 柔 軟 度 及 肌 力 的 後 測 成 績 未 達 顯 著 差 異, 但 後 測 較 前 測 成 績 進 步, 且 實 驗 組 成 績 優 於 控 制 組, 顯 示 運 動 訓 練 課 程 介 入 對 高 職 中 重 度 智 能 障 礙 生 健 康 體 適 能 的 提 升 有正面助益。 二、建議 (一)對於實務工作者介入的建議,分為學 生需求、學校行政、教師教學與課程設計四 方面分別論述: 1. 在學生需求方面: (1) 對身體質量指數未有顯著改善的效 果,可與導師、營養師及家長討論 納 入 學 生 之IEP,在教學內容及相 關活動加入營養教育與飲食控制觀 念,讓學生在學校與家庭生活皆能 落實均衡的飲食習慣。 (2) 針對身體組成、柔軟度及瞬發力等 項目沒有明顯進步,建議加長訓練 週期以及調整伸展操之動作,以達 到顯著效果之可能性。 2. 在學校行政方面: (1) 建議將斜坡道健走運動納入常規課 表中,以直接方式提升學生的健康 體適能。 (2) 學校應定期舉辦健康體適能之相關 研 習 與 活 動, 以 增 進 學 校 行 政 人 員、教師及家長對健康體適能的重 視及提升專業知能,進而落實於日 常生活中。

(10)

3. 在教師教學方面: (1) 本研究結果支持斜坡道健走運動能增 進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生健康體適 能,可參考此教學模式,依照學生動 作能力及體能狀況調整,發展適合的 適應體育課程。 (2) 適應體育教學內容應由易而難、時 間由短漸長、強度由弱漸強,視學 生的能力與需求給予協助或資源, 以增進參與活動意願。 4. 在課程設計方面: (1) 身障生因身體限制及學習動機較一般 學生薄弱,在教學內容上,要設計多 元化的活動,增進學生學習興趣,如: 吸引學生注意的教具、音樂及趣味競 賽活動。 (2) 可與學校其他體育教師組成健康體適 能教學社群,集思廣益進行討論,讓 課程設計內容能更臻完善,方能幫助 身心障礙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均衡發展。 (二)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 1. 本研對象究受試者為高職中重度智能 障礙學生,建議未來可以探討不同學程或不 同障礙類別之學生。 2. 國內有關身心障礙學生在斜坡道健走 運動或走登山步道之研究較少,期盼有更多 的相關研究出現,能更重視身心障礙學生的 健康體適能狀況。

參考文獻

金野廣隆(1999):快步走年輕 10 歲。臺北,成陽。 吳騰達(2000):臺灣原住民傳統體育活動。原住 民教育季刊,18,16-36。 李小娟(2007):健走運動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 康體適能之影響。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佩真(2006):慢跑與爬坡對心跳率之影響。輔 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李彩華(1998):臺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 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沈建國(2001):不同訓練頻率之新式健身操教學 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 大學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卓 俊 辰(1999): 有 氧 運 動 - 快 走。 科 學 知 識, 50,63-70。 林宜昭(2002):大家來 walking 全球掀起健走新 風潮。健康雜誌,22,30-39。 林素華(2004):身體活動訓練課程對智能障礙學 齡兒童之健康體適能及相關表現成效探討。國 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林偉仁(1999):彰化啟智學校學生體適能現狀及 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胡政宏(2004):運動與飲食教育介入肥胖學童健 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胡庭甄(2012):樂趣化體育教學方案對增進高職 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成效研究。國立東 華大學特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翁于婷(2009):適應舞蹈課程對於輕度智能障礙 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以臺北市立文山 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為例。臺北市立體育 學院舞蹈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佑宇、陳金定(2008):智能障礙者健康體能活 動: 促 進 與 阻 礙。 身 心 障 礙 研 究,6(4), 273-285。 張宏亮(1999):健康與運動。臺北:全壘打文化。 教育部(2006):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取自 http://www.fitness.org.tw/TW/index.html/2013/12/30 教 育 部(2013): 體 適 能 測 驗。 取 自 http://www. fitness.org.tw/measure01.php/2013/12/30 楊亮梅(1993)。中年女性身體活動狀況及健康體 能與血脂肪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立宇(1995):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對體適 能的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0, 433-442。 doi: 10.6222/pej.0020.199512.4038 鄭俊傑(1994):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與非運動代表 隊體脂訪與體適能測驗之相關比較。中華民國 大專院校83 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400-417。 盧俊宏(1998):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 106 種 利益。臺灣省學校體育,47,17-23。 謝淑芳(2003):有氧舞蹈訓練對高職輕度智能障 礙男生體適能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 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嚴子三(1998):國民新式健康操的動作探討。中華體 育,12,11-19。doi: 10.6223/qcpe.1203.199812.1803

(11)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0).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th ed.).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

Beasley, C. R. (1982). Effects of a jogging program on cardiovascular fitness and work performance of mentally retardation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Mental Deficiency, 86(6), 609-613.

Dunn, J. M. (1997).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Dubuque: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Gillespie, M. (2003). Cardiovascular fitness of

young Canadia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mental retard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8 (3), 296-301. Haskell, W., Lee, I., Pate, R., Powell, K., Blair, S.,

Franklin, B., Macera, C., Heath, G., Thompson, P., Bauman, A. (2007).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Updated recommendation for adult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9(8), 1423-1434.

Heyward, V. H. (2010). Advanced fitness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prescription (6th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urphy, M., Neville, A., Neville, C., Biddle, S., & Hardman, A. (2002). Accumulating brisk walking

for fitness,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4(9), 1468-1474. doi: 10.1097/00005768-200209000-00011

Murphy, M. H., Neville, A. M., Murtagh, E. M., & Holder, R. L. (2007). The effect of walking on fitness, fatness and resting blood pressur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reventive Medicine, 44(5), 377-385. doi: 10.1016/ j.ypmed.2006.12.008

Pitetti, K. H., Rimmer, J. H., & Fernhall, B. (1993). Physical fitness and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Sports Medicine, 16, 23-56. doi: 10.2165/00007256-199316010-00004

Rimmer, J. H. (1999). Health promotion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e emerging paradigm shift from disability prevention to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conditions. Physical Therapy, 79(5), 495-502. Zetts, R. A., Horvat, M. A., & Langone, J. (1995).

Effects of a community-based progress resistance-training program on the work productivity of adolesc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30, 166-178.

數據

表 4 控制組之各項目前測、後測成績 t 考驗摘要表 項目 / 前後測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p 值 BMI 前測  BMI 後測 15 15 22.60 22.54 4.95 5.14  .029 .977 立定跳遠前測 立定跳遠後測 15  15 96.33 98.73 50.60 53.86 -.126 .901 屈膝仰臥起坐前測 屈膝仰臥起坐後測 15  15 20.33 19.80 6.72 6.21  .226 .823 坐姿體前彎前測 坐姿體前彎後測 15  15 11.73 14.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Based on Cabri 3D and physical manipulative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learning on the spatial rotation concept for second grader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