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閩南語農具詞彙研究---- 以新北市樹林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閩南語農具詞彙研究---- 以新北市樹林區為例"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姚榮松. 博士. 臺灣閩南語傳統農具詞彙研究 --以新北市樹林區為例. 研究生:陳素雲 2013年11月. 撰.

(2) 農具詞彙 ─以新北市樹林區. 謝. 辭. 能夠完成論文自是滿心歡喜,但是如果沒有姚榮松教授的提點,是不可能完 成本論文的,所以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姚榮松因我的不時請益而干擾其學術研究 卻不厭其煩點化我,是本論文得以完成的元素之一。 其次要來感謝口考委員張屏生教授及楊秀芳教授、張教授屏生真是對各地口 音蒐集調查相當完整的學者,以其走遍全國(含外島)及外地(大陸部分地區) 田野調查,真真實實一步一腳印,累積的大量田調資料及研究,恐怕無人能及, 所以對本論文的語音糾正,有相當大的助益,本論文的撰寫期間曾向張教授請教, 蒙張教授指正,讓本論文的詞彙語音得無缺失,在口考時更建議筆者正確的田調 方式讓我以後知道如何做好田調;而楊教授對於「字」的考證用法,可謂字字斟 酌,對每一詞彙均要求嚴謹,亦使本論文更具實用性,這些都要感謝口試委員對 本論文用心逐字、逐句的審查與指導。 師大台文系還有很多優秀的教授們,舉辦多場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有幸參與 讓我開了眼界;教授們的引導,使我認識深入了解臺灣文化、文學與語言,寬廣 視野。 本論文是筆者親自為故鄉田調,對每一個發音人的協助都要致謝,有王招財、 王裕興、林鄭罔市、林肅雝、林宏謀、陳成、陳明泉、陳素卿、陳賢國、詹茂雄… 等人,其中高齡 92 歲的林鄭罔市女士、86 歲的王招財先生、82 歲王裕興先生、 76 歲詹茂雄先生筆者再三走訪錄音,仍親切、耐心、精神奕奕、字正腔圓的說 出農具的讀音和用途。另外感謝胞姊弟陳素卿、陳賢國協助聯絡發音人和翁婿張 裕昇陪伴造訪發音人,還有林金城學長提供的指導對音系幫助很多,沒有他們熱 忱的幫忙,本論文是無法完成的。尤其是淡水石頭厝陳清崎、陳彬杉叔姪、林月 珠、中和農會文物館推廣馮偉民股長和發音人等提供收藏之農具予筆者拍攝,豐 富了本論文的實物內涵,衷心感謝他們。 I.

(3) 另外筆者參加由臺灣省城隍廟所舉辦的「台語正音班」課程,寫作中也請教 了黃明輝老師、李玲玲老師,承蒙他們的指正,使本論文生色許多,一併感謝。 我的同學王忠義、林碧珠、紀春綢、賴毓珊在此期間給我的鼓勵、溫馨的關 懷,都是支持我完成論文的動力之一,尤其紀春綢在口考當天還來幫我處理一些 雜務,使我專心準備口考,足感心! 回首當初是因為有指導學生(本人任職國民小學)參加閩南語演講比賽,想 要更對本土文化深入瞭解充實自己,讓指導的學生有正確發音、確實運用閩南語 詞彙、語法、傳承正統閩南語文化等等因素才繼續研讀師大台文系,很幸運的遇 到我的指導教授姚教授榮松,他是教育部閩南語辭典的總編輯,平易近人沒有望 之儼然的權威感,就像一個慈祥的長者願意把他終身學術精華傾囊相授,自己卻 只能學習到姚教授的一小部分,汗顏啊!有待以後的學習及努力。. II.

(4) 摘要. 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農業生活人們智慧的結晶,隨著時代的進步,農具 的演化也由人力改為機械化。但傳統的農具在臺灣農業發展上佔有一席之地。筆 者出生於農家,對於傳統農具有一份深厚的情感,看著一件件舊農具擺放在屋角、 倉庫裡或屋簷下,而年輕一代的人們,也不知道它的名稱用途、更不用說是「閩 南語農具詞彙」的語音了。 本篇論文以台灣閩南語詞彙中有關農具詞彙為主要研究對象。實地走訪樹林 區曾經務農的閩南語族群,做語料的採集與記錄,並進行詳實而完整的解說。並 將傳統農具的實物拍攝後製成圖檔,採集與記錄時可當作提示範本,再以臺灣羅 馬拼音記錄其閩南語音讀。保留本區農具詞彙,以傳承鄉土文化。 本文將農具語料分成「整地耕作農具」、「播種插秧農具」、「除草捕蟲農 具」、「灌溉施肥農具」、「收成入倉農具」、「搬運役畜器具」六類。再就詞 音、詞義、用途等角度進行分析探討,所有的研究結果可讓老師於教學中善加運 用,以達到教學傳承的教育功能,並提供本研究結果,作為教師編輯教材及教學 時的參考。. 關鍵詞:樹林. 農具. 閩南語. 調查. 犁. III.

(5) Terminology of Traditional Farm Tools in Taiwanese Min-nan ––Shulin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Abstract The invention and employ of farm tools is the epitome of agricultural livi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ime, manual farm tools have been replaced by mechanical ones. However, traditional farm tools still hold their pla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griculture. Born in an agricultural family, the author has a profound feeling for traditional farm tools while watching them lying around in the corners of houses and warehouses.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lack the knowledge of the names and purpose of these tools, let alone their pronunciation in Taiwanese Min-nan. The subject of this thesis is mainly based on farm-tool related phrases in Taiwanese Min-nan. Through actual field research and documenting language data from Min-nan groups with farming experiences in Shulin district, detailed and integrated illustrations are then conducted. Picture files are produced with actual photography of traditional farm tools, to be used as templates while gathering and documenting. Pronunciations are recorded with Taiwanese Romanization in order to preserve phrases of farm tools and inherit local culture. In this thesis, corpus of farm tools is categorized into six: soil preparation and tillage, sowing and dibbling of rice seeding, weeding and insect trapping, irrigation and manuring, cropping and warehousing, and carrying and working anim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through phonetics, meaning and purposes. All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pplicable in teaching and continuing a heritage. The study will also be provided for editing teaching material and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Shulin, farm tools, Min-nan language, research, plow. IV.

(6) 目. 錄. 謝詞……………………………………………………………………………ⅰ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ⅳ 目錄……………………………………………………………………………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3. 一、研究方法………………………………………………………3 二、研究步驟………………………………………………………4 第三節. 文獻回顧…………………………………………………7. 第二章 樹林區地名和農業的源流、音韻系統……………………………13 第一節. 樹林區地名的由來和演變………………………………13. 第二節. 樹林區的地理概況………………………………………16. 第三節. 樹林區歷史沿革…………………………………………18. 第四節. 樹林區的農業環境和產業特色…………………………27. 第五節. 語音系統…………………………………………………35. 第三章 樹林地區傳統農具詞彙的調查和分析……………………………41 第一節. 整地耕作農具……………………………………………41. 第二節. 播種插秧農具……………………………………………52. 第三節. 除草捕蟲農具……………………………………………64. 第四節. 灌溉施肥農具……………………………………………74 V.

(7) 第五節. 收成入倉農具……………………………………………83. 第六節. 搬運役畜農具…………………………………………..102. 第七結. 小結……………………………………………………..109. 第四章 傳統農具的語言價值與教育功能之探討………………………..110. 第五章. 第一節. 農具詞彙的價值、功能 ………………………….110. 第二節. 傳統農具的維護與再生 ………………………………111. 第三節. 樹林地區傳統農具未來的發展 ………………………112. 結論……………………………………………………………..114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貢獻………………………………………..114. 一、保留傳統農具詞彙語音…………………………………..114 二、體會傳統閩南語農具詞彙智慧與文化……………………114 三、提昇學習傳統台灣閩南語的興趣…………………………115 第二節. 展望………………………………………………………115. 一、加強文獻資料的整理………………………………………116 二、能開拓語料收錄的範圍……………………………………116 三、須展開研究的面向…………………………………………116 附錄一 臺語言標對照表……………………………………………………117 附錄二 農具詞彙語料庫……………………………………………………119 附錄三 農具詞彙俗諺語猜謎念謠…………………………………………131 參考書目………………………………………………………………………138 一、古籍、史料…………………………………………………………138 二、學者專作……………………………………………………………139 三、學術期刊……………………………………………………………141 四、期刊…………………………………………………………………141 五、學位論文……………………………………………………………144 VI.

(8) 六、工具書………………………………………………………………144 七、其他…………………………………………………………………145. VII.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從六十年代以後,臺灣農村的風貌有著急遽的改變。先是「犁田機」的出現, 代替了水牛與黃牛的犁田翻土工作,原是農家必備的犁、手耙、磟碡、捋筒…, 從此閒置簷下、柴架間,或丟棄於牆角,令由風吹雨打日晒,而這些舊式傳統的 農具,只能存於中老年農人或曾經生長於農村中老年人的記憶中,甚至於民國五 十年代後半期出生的人,對於它們全部陌生。1. 筆者出生於六○年代,祖先自乾隆年間渡臺以來,定居於新北市樹林區, 世代務農。五、六十年代的樹林地區是個農業的鄉鎮,從小在農田中打滾長大, 對傳統農具有一份濃厚的情感,早期稻子成熟收割的季節,用腳踩著「機器桶」 把稻穀脫落,幾年過去又出現加上馬逹的機器桶,將「粟仔」(tshik-á)一袋一袋 扛回稻埕,或用「米籮」(bí-luâ)一擔一擔挑回埕,在埕中曝曬,艷陽下「爪仔」 (liáu-á)、 「耙柫」(pê-kut)2、 「大拖」(tuā-thuā)3、 「掃祛」(sàu-kiā)4、 「風鼓」(hong-kóo)5…。 這些農村景象,歷歷在目、不時出現在腦海裡…。. 翻開家中的老照片,有一張筆者在小學五、六年級時,父親向農會推薦的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簡榮聰 1992《台灣傳統農村與文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序. 2. 「耙柫」(pê-kut):樹林農家的語音。就是晒稻穀時,用來扒穀的工具。. 3. 「大拖」(tuā-thuā):用來當作曬穀時把如山的穀堆推開成一股一股或集中穀子的農具。. 4. 掃祛 (sàu-kiā):是樹林區農家對竹掃把的稱呼。就是「掃梳」(sàu-sue)。. 5. 風鼓 (hong-kóo):早期利用風力來分離不實稻穀與粗糠的器具。 1.

(10) 商購買的第一台耕耘機的相片,相片中開著機械式的犁田機,插著旗幟,到家門 口時燃放著鞭炮,那種拉風的樣子,似乎告訴莊裡所有的人,我們已經邁向現代 化了(圖 1-1)。但也象徵著傳統農具將要被淘汰或取代。現在家中的傳統農具, 閒置在倉庫的角落或屋簷下、天篷(thian-pông)上,隨著時間而老舊破損,想到就 會讓人不捨。. 圖 1-1. 筆者的父親駕駛首購的「犁田機」. 在帶領學童參觀「中和農會文物館」時,熱心的志工詳細的導覽時,發現了 一個問題?哪就是只有華語的詞彙居多,大多數的舊時傳統農具,不知道閩南語 的說法。讓我驚覺到閩南語農具詞彙會隨著農村的消失而不見了。藉此研究,除 能了解臺灣閩南語農具詞彙及臺灣田園俗諺,更期勉能充實專業知識,為鄉土語 言的教學工作注入豐富、多元的元素。正在消失的樹林農村,舊有農具能由這研 究報告將它們一一保留、記載,才可以讓當代及後世人瞭解。. 2.

(11) 二、研究目的.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調查新北市樹林區傳統使用的農具,了解傳統農具的閩 南語語音,包含這些農具詞彙的用字、說明和用途。對於本區農具詞彙,本文期 望能完整的蒐集記錄,透過農具的探討描述,提供給當代或後世的人們瞭解,原 來臺灣的開發,是先民們胼手胝足的過程。並了解農具詞彙的用字書寫,呈現詞 彙的原貌。最終能藉本研究,讓樹林區農友、教育團體認識了解傳統農具的價值、 歷史意義,做有系統的典藏和保留。.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蒐集 本研究的語料以文獻調查為主,筆者廣泛蒐集有關臺灣閩南語農具的文獻語 料,並將這些語料加以整理、歸納分類描述,根據結果依水田耕作原理、農事步 驟分析探討。蒐集的農具文獻語料包括:傳統農具相關文獻、書籍、期刊、農村 文物館刊物。 本文中以實際蒐羅採集之語料中有農諺部分,參酌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 系列、莊永明《臺灣諺語淺釋》 、陳憲國、邱文錫編註《實用臺灣諺語典》 、鄉鎮 志書、期刊、農村文物、鄉土語言教學手冊…作為文本。. (二)田野調查法 3.

(12) 本文採用田野調查法,訪問曾經實際從事農業的人,採取一對一直接面對訪 談。為使調查順利,先至農具收藏家、農會文物館、農家拍攝農具實物或相關輔 助圖片,以參閱圖片交談方式來誘導, 讓發音人自然說出農具詞彙名稱、功用 和使用的時機。在訪談時先徵求受訪者之同意,進行錄音、拍照,中間如有聽不 清楚處,會再度確認。 錄音後將記錄訪談內容,將資料立即整理並儲存。再蒐集相關文獻加以分類。. 二、 研究步驟. (一) 確立研究範圍 本文以新北市樹林地區閩南語傳統農具詞彙為主要研究對象,採集語料包括 實地走訪在樹林地區的曾經實際務農,或目前還在務農人士的閩南語族群為訪談 紀錄,並以文獻蒐集語料進行補充。詳實而完整收錄語料作為研究範圍。. (二) 發言人的介紹 發言人的基本條件在樹林出生或長大,且以閩南語做為生活語音者,七○年 代前務農者。 發音人. 地點. 林鄭罔市. 中山里. 年次. 性別. 1924 女. 發音人介紹 祖籍泉州,1942自南崁蛇坑嫁到太 高坑(樹林區中山里),母語閩南語。. 王招財. 北園里. 1928 男. 祖籍泉州府安溪縣,出生樹林區北 園里,家中務農,後來兼營碾米場, 母語閩南語。. 4. 備註.

(13) 王裕興. 東園里. 1932 男. 祖籍泉州府安溪縣。出生樹林區東 園里,終生務農,母語閩南語。. 王周森. 東園里. 1933 女. 祖籍泉州府安溪縣,樹林區柑園里 嫁至東園里,務農,母語閩南語。. 蔡眼. 中山里. 1933 女. 祖籍泉州,1972年,自彰化遷居樹 林區山佳里,後定居中山里,母語 閩南語。. 陳成. 山佳里. 1934 男. 祖籍泉州府晉江縣。出生樹林區山 佳里,工廠上班兼務農,母語閩南 語。. 詹茂雄. 北園里. 1938 男. 祖籍泉州府安溪縣。出生樹林區山 佳里,後搬遷至北園里,年青時到 外地工作幾年,後回鄉務農,母語 閩南語。. 陳明泉. 西園里. 1950 男. 祖籍泉州府安溪縣,務農,母語閩 南語。. 林宏謀. 西園里. 1950 男. 祖籍泉州府安溪縣,農會上班,曾 務農,母語閩南語。. 林肅雝. 中山里. 1952 女. 祖籍泉州府晉江縣。出生後居住樹 林區中山里,工廠上班兼務農,母 語閩南語。. 陳素卿. 中山里. 1954 女. 祖籍泉州府晉江縣。出生樹林區中 山里,1978年嫁至外地,1986年又 回中山里定居,做工兼務農,母語 閩南語。 5.

(14) 陳賢國. 中山里. 1967 男. 祖籍泉州府晉江縣,出生樹林區中 山里,務農,母語閩南語。. (三) 記錄語料字音. 將所收錄的語料,以教育部在民國95年10月14日公告之《臺灣閩南語羅馬字 拼音方案》 ,簡稱為「臺羅」的拼音。且漢字的使用部分,亦參照教育部公布《台 灣閩南語辭典》的用字為主。若遇電腦無法輸入的字體,則以臺羅音標來標示, 或斟酌較適宜的字來替代。. (四) 建立台灣閩南語農具詞彙詞目 將實際拍攝的農具相片和詞彙,製作表格進行編目、加注樹林區的語音及農 具用途。. (五) 探討語料內容 本語料以水田農具為主,分「整地耕作農具」 、 「播種插秧農具」 、 「除草施肥 農具」 、 「除蟲灌溉農具」 、 「收成入倉農具」 、 「搬運役畜器具」六類。再就詞形、 詞音、詞義等角度來做分析探討。. (六) 歸納語料特質 從語料的分析中,就台灣閩南語傳統的農具詞彙之詞音、詞義、及功用。希 望藉此研究,除能了解樹林地區傳農具詞彙的豐富性與獨特性外,更能充實專業 的知識,讓新生代知道臺灣閩南語舊農具詞彙的說法,方能保留本地方言特色。. 6.

(15) 第三節. 文獻回顧. 樹林區氣候溫暖、灌溉便利,早期人們大多務農,種植水稻,米產一年可收 割二回,佔農業產物之首。6 農具在耕作上扮演重要的的角色,所以文獻回顧是 有關傳統農具調查報告、農村文物的蒐集及解說和研究中,有關「傳統農具詞彙」 的論述做探討。. 一、有關書籍著作 1、王禎撰,(元),(1313)《王禎農書》 。本書是我國農學史上一部繼往開來的重 要著作。全書三十六卷,十三萬六千餘字,插圖二百七十三幅的集農學大成巨著。 共分《農桑通訣》 、 《百穀譜》和《農具圖譜》三部份,第三部份是全書的重點和 精華所在,每門有圖有譜,後附短詩一首。書前有作者的序。《農桑通訣》是農 業總論,貫穿作者的農本觀念和天時地利、人力共同決定農業生產的思想,具體 說明農桑起源,包涵論農、林、牧、副、漁各項技術與經驗。如水田農法和旱地 農法的不同。《百穀譜》是農作物栽培各論,敘述各種糧食作物的栽培、保護、 收穫、貯藏、利用等技術與方式。 《農具圖譜》記述了耕地、整地、播種、中耕、 收穫、農產品加工、灌溉等方面的農具七十四種。三百零六幅圖。每圖都有說明, 論述其構造、來源、用法等。其中既有作者自創的農具,也有古人發明的農具復 原圖。是我國最早論述農具的專書。最後記載的「造活字印書法」及「活字板韻 輪」則是我國印刷史上最珍貴的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樹林市志編審及諮詢委員會, 《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10),頁 303。. 7.

(16) 2、徐光啟撰,(明)(1628)《農政全書》 。是一部規模宏大的農業科學百科全書, 綜合介紹中國傳統科學的空前鉅著。全書約七十多萬字,分六十卷,引用文獻二 百二十九種,自己撰寫有六萬多字。全書分為〈農本〉 ,是全書的總論; 〈田制〉, 論述了歷代的田畝制度; 〈農事〉 ,以屯墾為重心,根據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形 勢的需要,提出開發西北,屯兵近畿; 〈水利〉 ,充分體現了徐光啟的農田水利建 設的指導思想,部分內容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農器〉 ,專論農業生產工具的 製造和使用方法,並附有圖譜; 〈樹藝〉 ,是講穀物、瓜果、蔬菜的栽培方法; 〈蠶 桑〉、〈蠶桑廣類〉,是講木棉與麻類的種植及利用;〈種植〉,講述樹木、植物的 栽培方法;〈牧養〉,是講馬、牛、豬、羊的牧養;〈製造〉介紹鹽、醬、醋、茶 的製造方法。全書以屯田、水利、荒政為重點,充分體現了徐光啟屯田立軍、水 利興農、備荒防災、發展農業的思想。也是與其他大小農書不同之處。此外,徐 光啟主張治水與治田相結合,並總結:一、宋朝以來江南地區蠶桑生產的經驗和 棉田管理技術,提倡在北方種植水稻,以解決歷年來南糧北運問題。二、17 世 紀以前中國農業生產知識,還融合部份外來的農業知識。用墾荒和開發水利的方 法來力圖發展北方的農業生產。三、南方的旱作技術,特別是對長江三角洲地區 棉田耕作管理技術,提出了「精揀核(選種)、早下種、深根短幹、稀稞肥壅」的 十四字訣;還積極致力於甘薯種植經驗與推廣。農具圖譜多直接引用《王禎農 書》。. 3、顧復(1933)《農書》。本書從神農氏作耒耜為農具之始,將農具分門別類,介 紹其種類、形式、功能、作用、材質,兼具參考歐美、日本改良之農具,成為適 合我國所利用,既可節省人力、又能精進產能。除此之外,書中的農具的圖案畫 得非常精細且部分農具還呈現出解剖圖,同一種農具的各種不同形式也都描繪出 來,加上標示名稱,雖然是黑白插圖,亦可謂圖文並茂。因此本書的寫作,除提 供讀者學習漢語的農具詞彙,了解農具的種類、形式、功能、作用、材質,更提 供給研究者重要農具研究的參考。而本研究除藉此參考,更就臺灣閩南語農具詞 8.

(17) 彙的語音做研究和記錄。. 4、簡榮聰編著(1992)《臺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對於臺灣農村生活、發展 與器具範疇、演變,非常詳實的描寫,作者對於史料的蒐集完備,圖文並茂。每 種農村器物的名稱均有標著,書中農村器具的實物拍攝或結構圖一一呈現,且其 用途說明也十分詳細記載。本書各章從緒言,描述從臺灣農村發展與生活器具的 演變兼論及臺灣開發史過程。再就割草伐木開墾,掘土整地、耘種儲存,搬運、 生產食品、農民工作時常用器具等各種器具形狀、構造及其操作方法以文字兼輔 以相關圖片一一加以介紹。本論文參閱《臺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來比較樹 林區農民使用的農具、農村生活器物有何不同、語彙上有無差異,來瞭解是否因 地區、年代及時間而導致詞彙、語音有所變化。. 5、邱淵惠(1997初版)《台灣牛:影像.歷史.生活》 。牛和農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甚至「台灣牛」已成為台灣人的圖騰。這本書除了文獻資料外,更蒐羅了數百幀 和台灣牛的老照片及民間一手的史料。透過這些文件和影像讓目睹昔日台灣人民 與牛共工的勞動現場,且更具體的將昔日常民生活面貌映照出來。從台灣牛話從 頭、世間最苦是耕牛、無轎坐牛車、做牛著拖也著磨、牛墟闊茫茫、放牛吃草共 六個篇章。從牛在荷蘭治台時期引進台灣,在台灣墾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到牛 隻在買賣市集和官方保護牛,文字敘述搭配圖片,有如一部台灣開發史,對上一 代創造台灣歷史的農人、耕牛留下一份見證、一種歷史交代。. 6、陳正之著 (1999)《古農具舊時情》。本書依著本土事象一年兩穫「春田」與 「秋田」的耕耘、秋收來回顧從前走過的路。章節:播種、分秧、播田、搜草、 灌溉、副作、穫稻、稻草,共八篇章,從木棒、犁、畚箕…到稻草在食衣住行的 功用,每一種舊時古農具一一描述其用途、功用、演進,在名稱上有華語農具詞 彙、亦有閩南語詞彙。是我國農學史上一部繼往開來的重要著作。 9.

(18) 7、胡澤學著(2006)《中國犁文化》 。本書共七章分別為犁的歷史、犁耕技術的進 步、古代繪畫雕塑中的犁、犁的形制日民俗中的犁文化。做深入的探討,本書吸 收相關的論著研究成果為基礎,對犁的發展史和犁耕技術的進步做有系統全面的 剖析論述。且羅烈不同時期磚石、壁畫、繪畫中的犁形象,對於犁的形式變化和 犁耕技術的傳播途徑深入分析。整理古農書、歷代咏農詩、農諺中有關犁的文字 資料,也蒐集犁的傳說故事或節日中的犁文化,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手法展現犁 文化的全貌。 本書針對「犁」開闢一個嶄新的視野,這是第一部從眾多傳統農具中,以專 書介紹「犁」的著作,全面研究與「犁」相關的內容,諸如從東南西北三十多個 省份蒐集不同形式「犁」的文字和形象及不同生產環境中實際使用時所拍攝的影 像資料,故而是兼具文化層面來紀錄,如民間傳說、節日習俗等「犁耕」故事。 且有系統從「犁」的發展歷史,與人類學相結合依演變的成因、改進的內在、外 在原因作全面性的分析研究,使古今相關資料整合再透過田野實地調查,將「犁」 的物質面與非物質面各個不同角度,徹底考證、剖析。故本書可說是帶給我們對 目前「犁」這個傳統農具全面瞭解的最好資料。. 二、碩博士學術論文 1、林郁靜(2002)《麥寮方言的調查與研究--語音及詞彙初探》 。是以麥寮的語音 及詞彙做為研究的對象,實際調查當地的語音和詞彙。內容分上下兩篇,上篇是 語音,下篇是詞彙。語音除了本地的聲、韻、調系統外,也探討連音變化及音節 結構的分析,更進一步做三代四個年齡層的語音觀察,發現可將四個年齡層,分 為兩組,一組是老中年齡層,另一則是青少年齡層,分析語音變動。發現語音逐 漸向通行腔靠攏,而語音變化從中青之間開始大幅度改變,是因為受華語教育的 影響,及青少年齡層的發音人咸少說母語的原因造成。詞彙上,除了忠實記錄詞 彙及意義外,也對三代間同詞義的詞彙做調查,觀察三代間的差異,發現造成不 10.

(19) 同的最大原因,是青少年代發音人的詞彙數大量減少,且將華語詞句照字面意義 直接翻為閩南語。本文在農具詞彙的調查上,除了記載語義外,也將農具以照片 的方式呈現,並加說明。內容除了農業詞彙外,也對漁業詞及生活當中經常會使 用的詞彙有所記錄,同時也收集歌謠、諺語等。此篇論文語料採集麥寮地區,涵 蓋農、漁業詞和其他詞彙。相較於樹林區,筆者發現兩地使用農具重複性高且兩 地閩南語均屬偏泉腔,因開發史不同,語音也有差異。. 2、陳光輝 (2002)《台灣傳統犁耕機具發展之研究》 。本研究以中國農耕之發展, 各時代有進展,農耕機具亦隨時代文明之演進而進步。而台灣從原始農耕時期, 荷治及明鄭時期以農地開發及使用牛耕視為萌芽時期。滿清治台時期農業呈現蓬 勃發展,農耕進入開發時期。日治殖民地政策,農業生產滿足日本需求為主。台 灣光復後,更以農業扶持工業政策,積極推展農業機械化,農耕進入現代化時期, 由於農業生產使命之各異,因此農耕機具亦隨農業生產而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犁之發展是由於自動穩定性能被發現,使被牽引者產生偏差 時,本身得到向心分力,而回到原始路線,再犁耕作業時首先要確定耕深,但實 際作業時不易保持一定的耕深,若耕深產生變化,則土壤對犁底產生新的推力, 使犁體復原回到原來路線,因此,犁耕作業時欲變化耕深時,則把把手向前或向 後推拉,即可改變耕耘深度,手一放鬆,犁的姿勢即回復原來路線,使身體小力 量輕的人類,能輕易操縱犁來達成犁耕作業。 本文探討臺灣傳統犁耕機的發展,對單一農具的研究,著重在構造、操縱, 以機械工程的角度為主。非詞彙、語音,和筆者研究農具詞彙不同,農具中「犁」 佔極重要的地位,本篇論文可以提供筆者「犁」的種類、用途、演化、細部名稱 之參考。. 3、林慶泓(2005)《台灣史前耕墾整地用石器農具發展之研究》 。台灣的史前階段 主要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為舊石器時代,人類主要是以採集與狩獵為謀生的 11.

(20) 方式,工具以石器為主。第二階段為新石器時代,氏族的發展、人口增加與分佈 地域擴大,逐漸有農業生活型態,並使用磨製石器。第三階段為鐵器時代,鐵器 逐漸被推展至各個生產領域,鐵農具與畜力的利用,促使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每個階段,發展出許多新型的農具與技術,促使台灣史前農業的發展與進步。本 研究以現代力學及角度觀察石器農具,可看出先民的智慧。這些器具運用到斜面 原理以產生更大的劈開力或推舉力,利用槓桿原理達到省力的目的,及利用工具 的柄長及重量以產生更大的打擊力。而在石器的製作上,也有許多的經驗與技術 蘊含其中,包括石材特性的選擇與器物加工的技術實例。本論文藉由現代農具之 力學分析,進而復原史前器物的面貌。筆者參考了農具的演化及用途之研究。. 12.

(21) 第二章. 樹林區概況與農業發展. 第一節 樹林區地名的由來和演變. 若是坐火車經過樹林「火車頭」,攏會聽到有旅客咧講「樹林」,為啥物叫 做「樹林」?古早一定是樹仔足濟的,樹林的地名是毋是就是按呢來?伊是按怎 演變來?. 一、樹林的由來 樹林區位於大科崁溪(即大漢溪)北岸,樹林因「樹林庄」而得名,說法 有二:其一、地勢低窪,於清乾隆 24 年(1759 年)八月,河水氾濫,而成沼澤地, 沿岸高地樹林叢生,因有「樹林」之名。7 另一種說法,在乾隆年間,來此開墾 的漢人張方大成立「張必榮」8 墾號,為了保護水圳的堤岸,大量栽植林木於堤 岸上,後來就稱此地為「樹林」7。樹林舊名又稱「風櫃店莊」,它的傳說和緣 由亦有二:其一,曾見於清同治淡水廳誌卷三記載風櫃店莊即今圳岸腳的一部分, 一般人稱十三公東岸圳岸,當時有一些住民經商而形成一個市集,後來因為火災 而遷移至樹林(今樹林博愛街區),樹林地區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開墾需要大 量鐵具、農具,所以打鐵店林立於樹林區(今博愛街)一帶,打鐵時需用風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全志 卷二 土地志 地名篇 》,(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頁 289-290。. 8. 王榮文,《新北市文史百科全書》,(台北:遠流出版,2010.11)「,張必榮」的墾首張方大, 是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望族的後裔,清乾隆中期隨父親來台,在台南落腳,並考中秀才。後父 親返鄉籌資募人來台開墾,自此發跡。張家最初的勢力範圍在雲林、彰化;康熙末年,張方 大北上墾殖,樹林、新莊、泰山大半土地均成為張產業。至今張家仍有後裔居住在樹林,今 啟智街還建有「張方大紀念堂」。 13.

(22) 來鼓風煉爐,而風櫃是打鐵店鼓風的工具,故有風櫃店莊之稱。9 其二,淡水河 運時代「戎克船」(中國獨創的帆船)可達大嵙崁(大溪),途經樹林一帶,因地勢 平坦,風勢大,帆船通過時,會發出如風櫃般的聲音,故稱此地為風櫃店莊。《臺 灣全志》地名篇載:. 樹林這一帶以前是大漢溪氾濫的沼澤地,由於樹林叢生,所以命名為「樹林」 。 另一種說法是,在乾隆年間,來此開墾的漢人為了保護水圳的堤岸,種了許多林 木在堤岸上,後來便稱此為「樹林」。日治時代屬於鶯歌庄,民國 35 年由鶑歌 鎮分出取名樹林鎮,民國 88 年改制為市。樹林市大多數的地名與自然地形相關, 如潭底、石頭溪.崙仔、山仔腳等,也有與植物或移民生活相關,如樟樹窟、桃 仔腳、柑園、羌寮里、坡內、溪漧厝等。10. 二、村莊名稱的由來 本區村莊,是先民每開闢一處便為其命名,根據自然特徵或人文意義所給予 的命名。所以在地人士對各村莊的稱呼,如下:11 「山仔腳庄」 (suann-á-kha-tsng)此名是開拓之時住民都居住在山之麓 ,逐漸形 成部落,所以有「小山之麓」的意思。合併山仔腳庄、橫坑仔庄、太高坑庄、 中坑庄及蓋淡坑庄成一庄。現今里名東山、中山、山佳 。 「石灰坑庄」(t i h-her-khinn- tsng) 將原石灰坑庄和斗片頭庄合成一莊。是 石灰石的產地,嘉慶年間,魏少在此地開採石灰石而得名。日治時期開採煤 礦,以山佳火車站為轉運站。現今里名樂山、東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樹林市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40。清同治淡水廳志卷三。. 10. 《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名篇,290 頁。. 11.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373-374 14.

(23) 「崙仔庄」(lun-á-tsng) 崙仔為大漢溪沖積地帶,溪中稍高浮洲之地, 依照土 地實況而命名。現今地名北園 。 「三塊厝庄」(sann-tè/tèr-tshù-tsng)早期一間住家叫一塊厝 ,本地開拓之時有 三戶住家,因而得名。現今里名三塊厝庄 西園、北園 。 「石頭溪庄」(t i h-thâu-khue/khere-tsng)或(t i h-thâu-khere-tsng)將柑園、上石頭 溪庄及田尾合併成一庄。位於大漢溪和支流三峽河之間,沿河卵石堆積,而有 此名。現今里名柑園、東園、北園 。 「坡內庄」(pi-lāi-tsng)當初在山麓築陂 (水澤大池)儲山泉雨水灌溉田地,後 來陂荒廢成田地,故稱「陂內坑庄」。現今里名坡內 。 「潭底庄」(thâm-tué/teré-tsng)因地勢低漥,排水差,遇大雨常淹水數尺,平 時露出大部分可耕之地,早期是樹林最繁榮之地。現今里名潭底、樹人、文 林、保安。 「三角埔庄」(sann-kak-poo-tsng)埔是荒蕪未開墾之地。地勢略成三角形叫「三 角埔」。 故稱此地「三角埔庄」。現今里名三多、三興、三福、三龍 。 「猐仔寮庄」(khiunn-á-liâu-tsng)開拓當時,住民獵山猐於山谷間蓋山寮暫住, 故命名為「猐仔寮庄」。現今里名羌寮、金寮、光興 。 「圳岸腳庄」(tsùn-huānn-kha-tsng)乾隆 31 年(1766 年)張沛世、張必榮開築永 安陂圳,(今新莊陂圳),住民沿著圳的兩側聚居,因而命名。現今里名圳安、 圳福 「彭福庄」(phînn-hok-tsng)以乾隆時期廣東籍彭姓客家人最先進入開墾,是 以彭姓同親族為主形成的村庄,因而命名「彭厝庄」(phînn-tshù-tsng),是樹 15.

(24) 林較早開發的地區。現今里名樹福、樹北、樹興、樹西、樹南、樹德、彭厝、 彭興、彭福、樹東 。. 第二節 樹林區的地理概況. 樹林區的地形長期受到山脈和水流影響,呈現不規則之長塊形,南北較長 而東西較狹,地形西北高且西南低。地處臺北盆地之西南部邊緣,東北方距臺 北市中心約十公里,位於新北市之西側。其西北依憑山子腳山塊(龜崙嶺丘陵), 南有大漢溪流經境內,自然形成西北山仔腳山塊丘陵及東南方為河岸平原 12。. 圖 2-1 樹林區境內各里地形分布圖 資料來源:《樹林行政區域圖》樹林市公所,20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樹林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109。. 16.

(25) 樹林區在行政區的界線上,西北邊沿著山子腳山塊(龜崙嶺丘陵)之稜線及 塔寮坑溪,與桃園縣龜山鄉接壤;東方隔著大漢溪和板橋區相望,東南以大漢 溪、三峽河與後村圳為與土城區相緣;北方有新莊區,以塔寮坑溪、後村圳及 潭底溝之部分水道相隔;西南方以石灰坑山南側之東南向山脊及大漢溪接鄰鶯 歌區;南方與三峽區以舊時之桃仔腳圳和三峽河相望。13 清代時期樹林為容易 淹水的沼澤地區。日治時期開闢本地為耕地。. 圖 2-2 樹林區地形分布圖 資料來源:筆者參考樹林市志繪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樹林市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109。 17.

(26) 第三節. 樹林區歷史沿革. 樹林區原為龜崙社先住民所居住之區域,(龜崙社屬桃園臺地平埔族的一支), 較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平埔族漢化程度低,明鄭成功來台後,始漸開發。考查史前 遺址推測龜崙社,以龜崙山脈兩側為據點,西南延伸至桃園、龜山,東南方進出 大湖、鶯歌、山子腳、樹林平地,所形成的部落。由樹林地區 6 處遺址出土的文 物,證明早期在此地生活的原住民,農耕開墾發達,他們砍柴焚燒,灰燼當作肥 料,等待土地肥沃再種植農作物,二至三年後再換地,砍柴焚燒,創造出各種農 具與製造技巧,並發展出部落向四方遷徙的特性。14 到漢人移住臺灣才有改變。 以下就明鄭時期至民國時期的管理和地方制度做說明:. 一、明鄭時期. 延平郡王i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明永曆 15 年(清順治 18 年,1661 年),建立臺 灣的第一個漢人政權,設置一府二縣,一府是安平承天府,二縣是天興縣、萬年 縣。臺灣北部一帶稱為天興縣,樹林即隸屬天興縣。明永曆 16 年(清康熙元年, 1662 年)鄭成功病故,其子鄭經接手經營臺灣,在永曆 18 年(康熙 3 年,1664 年), 將天興縣改制升級為天興州,樹林改隸為天興州。永曆 35 年(清康熙 20 年,1664 年)施琅上疏以「臺灣為海上長城,屏障大陸東南半壁,不可輕棄」,說服康熙。 永曆 37 年(清康熙 22 年,1683 年)6 月康熙命施琅為水師提率軍南下澎湖,7 月 鄭克塽率眾投降,明鄭時期結束。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潘英海、林清財,(平埔文化資訉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中央研究院,2008). 15. 樹林市公所, 《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47-48。. 18.

(27) 二、清治時期. (一)、康熙諸羅縣時期 康熙 23 年(1684 年)於臺南設臺灣府,其下分置臺灣、諸羅、鳳山三縣,樹 林歸諸羅管轄,本地蠻荒未開,不見漢人村莊。康熙 56 年(1717 年)諸羅縣志記 載龜崙社,以海山莊嶺為根據地,是勢力相當的大番社。16 第一個進入樹林地區 進行開墾的人是胡詔。康熙 52 年(1713 年)鄭珍、王謨、賴科、朱焜侯四人共同 申請開墾淡水堡海山庄、北投庄及坑仔口庄,以陳和議為戶名從事開墾。17. (二)、雍正淡水廳時期 雍正元年(1723 年)設淡水廳、澎湖廳、及彰化縣,並在淡北地方設置淡水堡, 樹林為淡水廳淡水堡管轄區。雍正 11 年(1733 年)八里坌(今八里區)設置巡檢。後 來開通南方龜崙嶺山路,形成海山口(新莊)市街,接著巡檢移至此處,成為台北 首善之區。18 乾隆 25 年(1760 年)《續修臺灣府志》記載本區有海山、石頭溪、 三角埔、彭厝四莊。乾隆 48 年(1783 年)海山庄山嶺管理業戶張必榮,以價銀 150 大員提供給龜崙社頭目有明、甲頭著加魯、白蕃大也兵等和議以嶺頂為界,水勢 流向西北方向之山地歸屬龜崙社支配,反之水勢往東南方向流之山地歸海山業戶 張必榮支配,自此根絕了禍端。19. (三)、同治淡水廳時期 咸豐、同治年間對臺開放移民政策,吸引大量漢人移民,人口大增,村莊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樹林市公所, 《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48。. 17.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364. 18.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363-364. 19.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366. 19.

(28) 望。據同治 10 年(1871 年)《淡水廳志》記載樹林地區隸屬淡水廳海山堡,已擴 展為七莊,如下:. 表 2-3 風櫃店莊 今樹林街區 潭底莊 今潭底里、保安里、文林里 山仔腳莊 今東山里、中山里、山佳里、樂山里地區 柑園莊 今柑園里地區 石頭溪莊 今北園、東園、柑園之部分地區 樟樹窟莊 今西園里地區 彭厝莊 今彭厝里地區 資料來源:樹林市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51。. (四)、光緒淡水縣時期 光緒元年(1875 年)臺灣全島分為臺灣府、臺北府,新設卑南廳、恆春縣、淡 水縣,將原本的淡水廳改為新竹縣、把噶瑪蘭廳改為宜蘭縣,於春冬二期分註福 建巡撫。當時本地隸屬淡水縣海山堡受臺北府管轄。20 光緒 11 年(1885 年)灣建 省。劉銘傳任臺灣巡撫,翌年設清賦局,實行田園測量清丈地畝,登錄總海山堡 為 52 莊,樹林地區有其北部之 11 莊,如下: 表 2-4 樹林區 11 莊 橫仔溪莊 潭底莊 山仔腳莊 崙仔柑園莊 石頭溪莊 坡內坑莊 圳岸腳里 彭福莊 三角埔莊 猐仔寮里 三塊厝里. 今東山里部份地區。 今潭底里、保安里、文林里 今東山、中山、山佳、樂山四里之部分地區 柑園,今柑園里地區;崙仔,今北園里部份地區 今北園、東園、柑園三里之部份地區 今坡內、樹人、樹興三里之部份地區 今圳安里 今樹東、樹北、樹西、樹南、樹德五里,及彭厝里之部 份地區 今三多里地區 今猐寮里地區 今北園、東園二里之部份地區. 資料來源:古舜仁,陳存良譯,《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382。 20.

(29) (五)、光緒二十年南雅廳時期 臺灣建省之後,「開山撫番」政策之後,變亂迭起;而臺北府的「番亂」, 以大嵙崁(今桃園縣大溪鎮)、三角湧(今三峽區)為最。光緒 12 年(1886 年),置大 嵙崁撫墾局,以資治理,而終鮮成效。光緒 20 年(1894 年),邵友濂既撫臺灣, 奏設南雅廳於大嵙崁,以便就近治理,廷議准之。乃以淡水縣之海山堡,設南雅 通判;今本地區屬之,仍有其海山堡北部之十一莊。但政令剛頒布,而中日甲午 割臺事起,光緒 21 年(1895 年),甲午戰爭結束,清治時期終告結束,遂為日人 所據矣。21. 三、 日治時期. (一)光緒 21 年日治臺北縣時期 光緒 21 年(明治 28 年,1895 年)中日甲午戰爭,臺灣及澎湖群島為日人所有, 同年 5 月 6 日(明治 28 年 5 月 29 日),日軍從鹽寮(今本新北市貢寮區)登入臺灣。 新的民政官制將臺灣分為臺北、臺中、臺南三縣,而當時抗日義軍四起,無法施 行新政,當時本區,隸屬臺北縣新竹支廳之海山堡。到 5 月 16 日(日明治 28 年 6 月 8 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打銷臺中、臺南二縣,仍舊保留臺北縣,海山堡改隸 為臺北縣直轄,本區亦改隸為臺北縣海山堡。於是擬定縮小行政區,以便管治。 明治 30 年 5 月 27 日(1897 年)日皇敕令第 152 號,改正地方制度,將臺灣、澎湖 規劃成六縣三廳,並在縣設置辨務署。這時樹林地區隸於臺北縣三角湧辨務署, 仍屬海山堡。又在日本明治 30 年 6 月 24 日以臺灣總督府第 30 號令,沿龔清舊 街、莊制度,並於辨務署下各設置街、莊長,以便管治。22 當時分區分為 14 莊。 9 月 24 日又於街莊上設置區,各區亦有區長,本地區隸屬三角湧辨務署之第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樹林市公所, 《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52。. 22. 樹林市公所, 《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53。 21.

(30) 7、8、10 區。任命陳寬流、陳旺、陳和盛、黃純青為各區長。區為辨務署之輔 助機關。24. 表 2-5. 日治三角湧辨務署時期樹林街庄表. 區名. 區域. 區庄長名. 第6區. 石灰坑庄、阿南坑庄、樟樹窟庄. 陳寬流. 第7區. 石頭溪庄、三塊厝庄、崙仔庄、桃仔腳庄、溪墘厝庄. 陳旺. 第8區. 三角埔庄、圳岸腳庄、猐仔寮庄、潭底庄. 陳和盛. 第 10 區. 彭福庄、陂內坑庄、山仔腳庄. 黃純青. (二)日治大嵙崁辨務署時期 日本明治 31 年(1898 年)2 月 26 日任臺灣總督是日將兒玉源太郎,減縣並將 警政署合併於辨務署,以加強辨務署地方事務之職權,因此造成日後警察統治之 禍端。6 月 20 日將臺、澎六縣三廳改為三縣三廳。本地區仍隸三角湧辨務署。 明治 33 年(1900 年)廢止三角湧辨務署,設置了大嵙崁辨務署。本區分隸於第 7、 9 區,區莊長為王明思、陳和盛。24. 表:2-6 區 名. 日治大嵙崁辨務署時期街庄表 區. 域. 區 庄 長 名. 第7區. 石灰坑庄、阿南坑庄、樟樹窟庄、石頭溪庄、三塊 厝庄、崙仔庄、桃仔腳庄、溪墘厝庄. 王明思. 第9區. 彭福庄、陂內坑庄、山仔腳庄、三角埔庄、圳岸腳 庄、猐仔寮庄、潭底庄. 陳和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399。. 24.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399。. 22.

(31) (三)、日治桃仔園廳時期 明治 34 年 11 月(1901 年)日皇敕令第 202 號地方官制改正,廢縣置廳,改區 名,但管轄區域並無改變。規劃臺澎為 20 廳,廳下設支廳,以警察為支廳長。 本區改屬桃仔園廳三角湧支廳,屬海山堡。更改為 31、33 區,區莊長為陳寬流、 黃純青。25 表 2-7. 日治桃仔園廳時期街庄表. 區 名. 區. 域. 區 庄 長 名. 第 31 區. 石灰坑庄、阿南坑庄、樟樹窟庄、石頭溪庄、三塊厝 陳寬流 庄、崙仔庄、桃仔腳庄、溪墘厝庄. 第 33 區. 彭福庄、陂內坑庄、山仔腳庄、三角埔庄、圳岸腳庄、 黃純青 猐仔寮庄、潭底庄. 資料來源:古舜仁,陳存良譯,《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四)、日治樹林區時期 明治 36 年 1 月 1 日(1903 年)調整區制合併為 1 區,本區為第 17 轄區,共轄 彭福庄、陂內坑庄、山仔腳庄、三角埔庄、圳岸腳庄、猐仔寮庄、潭底庄、石灰 坑庄、石頭溪庄、三塊厝庄、崙仔庄、溪墘厝庄、沛舍陂庄(在今土城區 )等 13 莊,區莊長是黃純青。舊制的阿南坑庄、樟樹窟庄被編入鶯歌石區。山仔腳庄被 編入三角湧區。26. 表 2-8. 明治 36 年(1903 年) 樹林區行政街庄表. 區 名 第 17 區. 區. 域. 彭福庄、陂內坑庄、山仔腳庄、三角埔庄、圳岸腳 庄、猐仔寮庄、潭底庄、石灰坑庄、石頭溪庄、三 塊厝庄、崙仔庄、溪墘厝庄、沛舍陂庄. 區 庄 長 名 黃純青. 資料來源:古舜仁,陳存良譯,《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399。. 26.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400。 23.

(32) 明治 38 年(1905 年)7 月 1 日調整區制,自此各區名稱冠上地名,樹林區分為 14 庄,分屬鶯歌石、樹林、三角湧 3 區,其區各轄:27. 表 2-9. 明治 38 年(1905 年) 樹林區行政街庄表. 區 名. 區. 域. 區 庄 長 名. 鶯歌區. 樟樹窟庄. 樹林區. 彭福庄、陂內坑庄、山仔腳庄、三角埔庄、圳岸腳 庄、猐仔寮庄、潭底庄、石灰坑庄、阿南坑庄、石. 黃純青. 頭溪庄、三塊厝庄、崙仔庄、 三角湧區. 桃仔腳庄、溪墘厝庄、. 資料來源:古舜仁,陳存良譯,《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五)日治樹林區役場時期 日明治 34 年至 42 年(1901~1909 年)歷經 8 年,廳制區未改變。因抗日義軍消沈、 鐵、公路修建,不必縮小區治,也能嚴密管理。明治 42 年(1909 年)10 月日皇勅 令第 282 號,改革地方制度,廢 20 廳為 12 廳,廳下仍設支廳。並提高職權,每 區設區役場(即鄉鎮區公所),亦設區長。28 本區隸屬如表 2-10:. 表 2-10 區. 明治 42 年(1909 年) 役場位置及沿革 名. 區. 域. 鶯歌區長役場. 樟樹窟庄. 樹林區長役場. 彭福庄、陂內坑庄、山仔腳庄、三角埔庄、 圳岸腳庄、猐仔寮庄、潭底庄、石灰坑庄、 阿南坑庄、石頭溪庄、三塊厝庄、崙仔庄、. 三角湧區長役場. 桃仔腳庄、溪墘厝庄. 區 庄 長 名 黃純青. 資料來源:古舜仁,陳存良譯,《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400。. 28.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401。 24.

(33) (六)、日治臺北州時期 日本明治 42 年(1909)改制之後,到大正 9 年(1920 年),歷經 12 年,地方區 域,不曾變更。當時任臺灣總督的田健治郎,推行同化政策,改制度,廢支廳, 並將警察和文官分治。大正 9 年(1920 年)7 月,以日皇第 218 號令,改革地方自 治,將原有的 12 廳廢除,改為五州三廳,州下設郡,郡下為街莊,並設街莊長 管理。將原有的堡、區廢除,原樹林區廢止,與鶯歌石區和三角湧合併成為鶯歌 莊,隸屬海山郡,於是本區改隸臺北州海山郡鶯歌莊。29. 表 2-11. 大正 9 年,海山郡鶯歌莊大小行政區劃:. 大地名名稱. 小地名(日治區域). 現今地名. 石灰坑. 石灰抗、風爐坑、上斗門頭、下 斗門頭等四小地名. 樂山里部分區域. 山仔腳. 山仔腳、中坑、蓋淡坑、太高坑、 東山里、山佳里、中山里, 橫坑等五小地名 及樂山里之小部分區域. 坡內坑. 坡內里、樹人里、樹興里. 猐仔寮. 猐寮里、光興里、金寮里. 三角埔. 三多里. 圳岸腳. 圳安里. 潭底. 潭底里、保安里、文林里 3 里部分區域. 彭福. 彭厝、後村、太平橋、樹林等四 小地名. 樹東、樹北、樹西、樹南、 樹德、樹人、彭厝等 7 里. 崙仔. 北園里部分區域. 樟樹窟庄. 西園里部分區域. 三塊厝. 東園里、北園里 2 里部分區 域. 石頭溪. 上石頭溪、下石頭溪、田尾、柑 園. 桃仔腳 溪墘厝. 東園、北園及柑園等 3 里之 部分區域 南園里. 溪墘厝、柑園等二小地名. 西園、柑園等 2 里部分區域. 資料來源:樹林鎮志編纂委員,《樹林鎮志》,(樹林鎮公所,197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樹林市公所, 《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56-57。 25.

(34) 四、光復以後 民國 34 年(1945 年)8 月 1 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 還我臺灣及澎湖群島。民國 34 年(1945 年)11 月 5 日,成立「臺北州接管委員會」, 以連震東為主任委員。11 月 8 日,開始辦理接收事宜。11 月 22 日,派臺北州接 管委員會委員薛人仰、專員李應臣接管海山郡各街庄。. 民國 35 年(1946 年)1 月起,行政就緒,改日人舊制,廢臺澎全部之 5 州 3 廳分設成 8 縣,以管轄範圍及人口數分為區、鎮、鄉等 3 等。當時本區隸屬臺北 縣海山區鶯歌鎮。又分區、及鄉、鎮各為 3 等。當時海山區列為第 2 等,而鶯歌 鎮則為鎮級 1 等。30. 民國 35 年 10 月 1 日以里為單位。本區共有 17 里。民國 36 年 8 月 1 日,因 本區人口增加,漸趨繁榮,共有鶯歌鎮北部之十七里,升格為臺北縣海山區樹 林鎮,鎮級 1 等。36 年 10 月 2 日,調整部分行政區,而行政單位仍為十七里。 31. 民國 59 年(1970 年)10 月 10 日,以北部因人口增加,將潭底里之東北部為 保安里,樹西里之北部為樹德里,樹西里南部為樹人、樹南二里,而總里數為 21 里,面積共 33.1288 平方公里。32. 隨著外移人口不斷增加,里亦調整。民國 71 年(1982 年),因人口增加,總 里數 29 里。民國 83 年(1994 年)總里數 37 里。民國 87 年(1998 年),總里數增為 42 里。總人口數 150,201 人。人口超過 15 萬,已達縣轄市標準,民國 88 年(1999 年)10 月 4 日升格為樹林市。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樹林市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58~61。 樹林市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58~61。 32 樹林市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58~61。 33 樹林市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58~61。 31. 26.

(35) 第四節 樹林區的農業環境和產業特色. 一、 農業環境 樹林區在清代康熙海山堡時期,是開闢墾殖最早的區域,最早有農業生產記 錄。直至光緒 14 年(1888 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丈量全國之田園,改革賦政; 全海山堡開始有耕地面積記錄,共有田 3259 甲,園 182 甲,沙田 140 甲,沙園 35 甲。當時海山全堡共有 52 庄,而在樹林區佔有 11 庄,耕地面積約 765 甲, 且樹林區為海山堡較早開闢之地,因此耕地面積應較此數為多。34. 日治大正九年(1920)成立鶯歌庄;樹林地區當時隸屬鶯歌圧,據《鶯歌鄉 土志》當時鶯歌庄為 28 保,其中 16 保在今樹林地區;土地面積為 4841 甲,其 中田 1983 甲、旱田 1178 甲、山林 1.043 甲、其他 637 甲。35 根據《樹林鄉土誌》 記載,昭和 12 年(民國 26 年,1937 年)本區總人口 7816 人,農業人口佔 36%有 2800 人,農戶數 460 戶,加上被雇農業勞動人口,農業從事人口便超過總人口 之半數,自耕農佔 18%,自耕農兼佃農佔 29%,佃農佔 53%,這說明了貧農居 多,且土地兼併貧富懸殊。36. 臺灣光復之後,民國 35 年 8 月 1 日(1946 年),本區改隸為樹林鎮,大力發展農 業,改良種植,提高品質,地方水利開發。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之後,接著 實行「耕者有其田」,農民工作興趣濃厚,增加生產力,民國 40~60 年(1951~ 1961 年)耕地面積維持在 2000 公頃上下(如表 2-12),農業生產技術與產量大為 提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35 36. 樹林市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211。 鶯歌庄長今澤正秋撰,《鶯歌鄉土誌》, (1934)頁 74、77。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474~475。. 27.

(36) 政府因應稻米生產過剩,與加人 WTO 農產品市場開放的壓力,民國 83 年 (1994 年)開始實施休耕補貼措施。柑園地區稻作生產豐饒,有「樹林穀倉」之譽, 且被政府歸劃為特定農業區,由於穀價低廉,高生產成本,不符經濟效益,加上 農民的年紀偏高,耕作意願降低,紛紛選擇休耕;且因休耕政策實施多年衍生諸 多問題,如雜草叢生、病蟲害肆虐殃及鄰近農地、農業人口減少、休耕之農地被 傾倒廢土石、農地政府補助不足。所以農民將農地蓋起鐵皮屋租給地下工廠使用, 不再種植農作物,而是「種鐵厝」,原本一片綠油油的良田美景,被鐵皮搭建的 工廠取代。. 至民國 96 年本區境內的耕地只剩下 722.44 公頃(如表 2-12),且耕地分散, 傳統以生產為主的農業,轉型成兼具生產、生活、生態的多元化產業,如市民農 園、假日花市…。. 表 2-12 本市歷年耕地面積表(民國 40~民國 101 年)(單位:公頃) 民國 總 計 水 田 旱 田 40. 2,102.84. 1,373.57. 729.27. 45. 1,914.03. 1,340.83. 573.20. 50. 1,902.23. 1,291.42. 610.81. 55. 1,779.27. 1,219.71. 559.65. 60. 1,713.29. 1,133.04. 580.25. 65. 1,524.89. 988.50. 536.39. 70. 1,320.13. 958.93. 361.20. 75. 1,309.23. 940.93. 358.30. 80. 1,279.23. 910.93. 368.30. 81. 1,268.01. 899.83. 368.18. 82. 1,268.01. 899.83. 368.18. 83. 1,268.01. 891.83. 348.18. 84. 1,268.01. 819.83. 348.18. 85. 1,168.00. 819.83. 348.18. 86. 1,168.00. 819.83. 348.18. 87. 1,133.00. 789.83. 348.18. 88. 1,138.01. 789.83. 348.18. 89. 1,136.65. 789.83. 346.82. 90. 1,136.65. 789.83. 346.82. 28.

(37) 91. 1,136.65. 789.83. 346.82. 92. 1,136.65. 789.83. 346.82. 93. 1,135.65. 789.83. 345.82. 94. 950.00. 604.18. 345.82. 95. 869.62. 523.80. 345.82. 96. 722.44. 421.44. 301.00. 99. 534.22. 300.36. 233.86. 100. 271.13. 209.08. 62.05. 101. 261.10. 199.05. 62.05. 資料來源:台北縣政府編印,台北縣統計要覽,民國 40 年至 87 年。樹林區公所經建設 課林瑞振先生。. 本區農業人口和戶數,民國 41 年為 1,670 戶,自耕農和半自耕農合計 764 戶,佃農和雇農合計 906 戶。隨著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政策,提高人 們從事農業的意願,大部分農民由佃農轉成自耕農,農業人口與產業大增,民國 57 年為高峰期農業戶 1995 戶,農業人口 11,906 人。民國 41 年至民國 65 年農業 戶數維持在 1,500 戶上下,農業人口也維持在 10,000 人到 14,000 人左右。. 隨著整體經濟的轉型,至民國 96 年農耕戶降為 1025 戶,農業人口為 5072 人。以種植稻作、果樹、花卉、蔬菜、雜糧、園藝或農藝、特用作物等,但主要 經營種類仍為稻作、蔬菜、水果,稻作栽培 224 戶.蔬菜栽培 674 戶、果樹培栽 102 戶。. 表 2-13 本市農業戶數表(41 年~99 年) 農 業 戶 數. 種 類 年 度. 總計(戶) 非耕種農 自耕農. 半自耕農. 佃農. 41. 1,670. 367. 397. 904. 45. 1,510. 405. 519. 586. 50. 1,582. 1,107. 466. 279. 55. 1,588. 1,022. 418. 148. 57. 1,995. 396. 1,031. 422. 146. 60. 1,708. 151. 1,295. 142. 120. 65. 1,269. 118. 1,048. 113. 108. 70. 1,584. 74. 1,212. 98. 200. 29. 雇農 2.

(38) 75. 1,213. 53. 955. 79. 126. 80. 1,390. 14. 1,136. 97. 143. 81. 1,411. 15. 1,311. 50. 35. 82. 1,419. 1,301. 48. 70. 83. 707. 477. 230. 84. 1,185. 1,185. 157. 85. 1,259. 87. 974. 26. 948. 88. 1,357. 42. 1,259. 56. 0. 89. 1,127 0 1,066 32 29 90 1,357 42 1,259 56 91 1,129 1,105 24 92 1,007 937 70 93 1,169 1,115 54 94 1,131 1,063 25 40 95 1,025 3 975 15 32 96 1,003 4 911 46 42 97 992 3 939 21 29 98 997 5 940 33 19 99 1,364 資料來源:臺北縣政府民政司 2009.03。新北市政府主計處 2012-10-08 更新. 自民國 45 年總戶數為 1510 戶,到了民國 50 年增加至 1852 戶,而後到 70 年,一直維持在 1269 至 1708 左右,但從民國 75 年為 1213 戶一直減少,至民國 87 年 974 戶,本市農業戶數就所剩無幾了。但民國 90 年至 99 年又增加到 1,000 以上。農業人口從 10,000 多人,減少為 7,000 多人,民國 88 年至 99 年維持在 4,000~5,000 人,如表(2-14). 由表 2-13,得知民國 41 年到 47 年,本市佃農戶數比自耕農及半自耕農戶數 多,自實施「三七五減租」後自耕農戶數比佃農戶數多,由此可證政府實施三七 五減租政策成功。3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樹林市公所編纂委員, 《樹林市志》 ,(樹林市公所,2001),頁 217。. 30.

(39) 表 2-14 種 類 年 度. 農業人口數表(41 年~99 年) 農 業 人 口 數 表 總計(人) 非耕種農 自耕農 半自耕農. 佃農. 41. 14,110. 3,318. 2,828. 7,948. 45. 10,594. 3,159. 3,281. 4,154. 50. 14,124. 6,774. 4,925. 2,425. 55. 9,554. 6,276. 2,303. 975. 57. 11,906. 2,178. 6,382. 2,347. 999. 60. 12,810. 1,132. 9,713. 1,065. 900. 65. 7,196. 770. 5,642. 780. 774. 70. 9,944. 439. 7,587. 674. 1,344. 75. 7,422. 157. 6,222. 348. 695. 80. 7,251. 62. 5,842. 471. 876. 81. 7,425. 80. 6,878. 296. 171. 82. 7,407. 6,822. 193. 492. 83. 6,394. 5,567. 827. 84. 6,394. 5,567. 827. 87. 雇農. 4533. 88. 5,987 184 5,516 287 0 89 5,987 0 5,565 184 148 91 5,355 5,131 224 92 4,987 4,709 278 93 5,361 274 5,087 94 5,707 20 5,290 168 229 95 5,072 8 4,869 48 147 96 4,835 18 4,525 164 128 97 4,722 14 4,494 95 119 98 4,790 16 4,554 149 71 99 5,061 資料來源:臺北縣政府民政司 2009.03。新北市政府主計處 2012-10-08 更新. 二、產業特色 本區傳統的農產品,有米、甘藷、茶、柑橘及藺蓆,品質佳,產量大,除了 自給尚可輸出外地。近年改成集約式網室栽培之園藝、蔬果有機作物。 本區的產物以稻米為大宗,依據《樹林鄉土誌》昭和年間之記錄可知,本地 氣候溫暖、灌溉便利,最適合農業之經營,本區稻米生產一年可收割二回,稻米 產量與金額年年有增加,當時本區隸屬鶯歌庄管轄,稻米產量豐富,為全庄產物 31.

(40) 之首位。 表 2-15 年度. 昭和時期. 本區稻米產量、產值. 昭和 8 年. 昭和 9 年. 昭和 10 年. 昭和 11 年. 昭和 12 年. 產量(斤). 2,100,000. 2,050,000. 2,130,000. 2,260,000. 2,261,400. 金額(日元). 136,500. 141,450. 153,400. 158,200. 169,605. 資料來源: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樹林鄉土誌)》 ,(台北 縣立文化中心,1998.06),頁 434 稻米方面,以蓬萊米和在來米為主。但民國 75 年(1986 年)只有種植蓬萊米, 在來米停種。民國 60 年以後,農耕方式逐漸改為機械化,農業改革,每公頃平 均產量 4,127 公斤,為產量大增。民國 70 年以後,因稻米生產成本過高,產量 過剩,農民轉種其他作物。種植面積逐漸萎縮,至民國 96 年只剩 1.10 公頃。. 「甘藷」是本區旱地的主要農作物,臺灣人稱「地瓜」,俗稱「番薯」,通 常在農曆 2 月、7 月種植,大約 120 天可收成,為早期住民的重要糧食來源,根、 莖、葉都可食用。根可當作主食,葉可做蔬菜,而根莖葉都可用來餵養家畜, 當成副業。日治時期,昭和 5 年到昭和 12 年,本地生產的甘藷為鶯歌庄的 23.6 %。依昭和 7 年(1932)之記錄,當時鶯歌全庄之種植面積為 373 甲,收穫量為 525,400 斤,價格為 53,254 日元。38 光復後,本區甘藷自 40 年至 80 年,仍有生 產記錄,民國 40 年種植面積自 292 公頃,產量自 1,752,000 公斤。後來種植面積 與產量逐年減少,至民國 80 年種植面積只有 52 公頃,產量為 641,390 公斤。民 國 81 年以後起無生產記錄。39. 「茶」本區山子腳山塊丘陵,土壤富有機質,赤黃的土色含鐵氣,排水性好, 且氣候溫暖又有東北季風帶來的水氣,適合種茶好地方,本區的茶曾聞名全臺, 日治時期大量開拓本地茶園,茶葉品質和產量俱佳,是當時「良茶」的主要生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上),(鶯歌鄉土誌)》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 頁 313。 39 樹林市公所編纂委員,《樹林市志》 ,(樹林市公所,2001),頁 305。. 32.

(41) 地之一。40 據《樹林鄉土誌》記載,昭和 8 年(1933 年)至昭和 12 年(1937 年)5 年 間,茶葉產值快速成長,由 3,250 日元增長至 9,056 日元。41 民國 42 年(1953 年) 本區種植面積 225.2 公頃,產量 37,080 公斤。至民國 47 年產量的高峰達 109,980 公斤,後來栽種面積和產量逐年下降,迨民國 65 年(1976 年)後即無種植記錄。. 「落花生」本省人稱之為土豆,日治時期,依據昭和 7 年(1932 年)之生 產記錄,當鶯歌全庄之種植面積為 55 甲,收穫量為 807,500 斤,價格為 4,858 日元。光復後,落花生自 40 年至 84 年持續種植,種植面積由 57 公頃降至 4.12 公頃,產量由 141,600 公斤減至 5,000 公斤。民國 51 年生產達到高峰,之後耕地 和產量銳減,民國 92 年以後已無栽種。42. 「紫雲英」的試 作,民國 44 年(1955 年)樹林農會自日本拿回 1 公斤的種子, 在柑園地區試作一分地,結果非常成功,後來極力的推廣,經過 5 年的努力推廣 至樹林全區,且每年與當時的省農會,契約生產種子,供應臺灣適合種植的地區 作為綠肥用,農友收成後交由農會收購。43 紫雲英是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可以 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在紫雲英盛開的時節,又可提供養蜂人家寄放蜂箱,生 產蜂蜜。. 本區農會和試驗所合作,加上本區的農友非常熱心有願意配合,所以農業示 區大多以樹林地區為主。水稻方面的改良、機械化都以本區為示範中心。首創全 臺灣第一處水稻育苗中心,本區農會於民國 61 年(1972 年)7 月設立,當時農林 廳在本區名開全省觀摩會,亦啟發臺灣各地育苗中心之普遍設立。44育苗中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桂金太郎、安東不二雄編著,《臺灣實業地志》,1896,頁190。記載:良茶生產地:擺接、十 五分、北埔、新店、內湖、深坑、橫溪、三角湧(三峽)、龜崙嶺(樹林市大凍山)、大嵙崁 (大溪)、銅鑼圈、三夾水、鹹菜棚(關西)、新埔、大湖口、尖山、石門。. 41. 古舜仁,陳存良譯, 《台北州街庄志彙編(下),(樹林鄉土誌)》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06), 頁 434。. 42. 樹林市公所,《樹林市志》,(台北,樹林市公所,2001),頁 308~310。. 43. 台北縣樹林鎮農會, 《臺北縣樹林鎮農會七十年誌》 , 〈臺北:樹林鎮農會,1987,06〉 ,頁 185。 發音人,林宏謀,民國 39 年生,現職樹林農會秘書。. 44. 發音人林宏謀(現職樹林農會秘書):樹林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大多集中在「柑園」 ,本區農友 非常熱心,所以農業改良示範,樹林區最優先。 33.

(42) 因應農耕機械化而產生,起初育苗中心由農會成立,示範成功後交由農友詹茂雄 負責育苗工作。45 民國 61 年起,在農會協助下農友和中壢掬水軒公司簽約契作「種洋菇 」, 在柑園地區有很多農戶投入,大量種植生產。46. 三、小結. 回溯樹林地區在荷治與明鄭時期,貿易以米、甘藷、甘蔗等農產品,及鹿皮、 鹿角、鹿脯等土產為主。乾隆時期漢人進入開墾,開陂鑿圳、水利灌溉便利,帶 動農業發達,自由貿易蓬勃。日治50年期間,推動品種改良、土地開發、水利措 施等,使得傳統作物稻米、甘藷、茶、柑橘及藺蓆品質佳、產量大,亦改進農產 品及加工品的技巧和奠定工業基礎,如樹林酒廠,設備完善、產量高,品質優良, 堪稱全台之冠。 光復後,民國40~50年,隨著政府土地政策的改革,使得本區投入農業人口 和耕作面積大增,不管是稻米,還是雜糧作物(甘藷 、小麥、高梁、大豆、玉蜀 黍)和特用作物(茶、三角藺、落花生、山葯、黃麻)、蔬果的收穫面積、生產量都 有詳實的記錄。在農業改良上,樹林是首要的示範區,試作成功進而推廣到全臺 各地。 民國50年後,因本區農業發達,帶動了工業的發展,經濟快速成長,經濟型 態由農業轉成工業,大小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到處林立,到處擴張,使得耕作面 積大減,原本的農業大區變成工業大鎮。傳統人力密集的農業耕作和農作物,幾 乎消失,由於耕地面積的零散,轉為經營低密度、高價值的園藝作物或有機蔬果, 把農地發展成觀光蔬果園和市民農園、休閒農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台北縣樹林鎮農會, 《臺北縣樹林鎮農會七十年誌》 , 〈臺北:樹林鎮農會,1987,06〉 ,頁 186。. 46. 發音人林宏謀(現職樹林農會秘書):本區的農業特色,配合農業改良場,推廣農業,都由本區 開始。熱心農友多,樂於配合農會,當作示範區。如成立農業機械化中心、育苗中心…。 34.

(43) 第五節 樹林區的語音系統. 樹林地區早期的移民以來自泉州居多。音韻系統,以祖籍泉州之老年層的發音人 為主。本節分別以音、韻、調加以討論。. 一、 聲母系統 樹林腔的聲母共有十七個(包括零聲母),發音人有偏台北泉腔為 14 個音位;偏 安溪偏泉腔則為 15 個音位。以下分別就聲母表、聲母舉例及聲母說明三種方式 介紹:. (一)聲母表 塞擦音. 塞音. 發音方法. 濁音. 清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唇音. p. ph. b. 舌尖音. t. th. k. kh. 發音部位. 清音 不送氣. 鼻音 邊音 擦音 濁音. 送氣. 不送氣. 濁音 濁音 清音 m. ts. tsh. j. n. l. s. 齒音 舌根音. g. ng. 喉音 零聲母. h 6. p :播 pòo、耙 pê、柫 put、壁 piah、扁 pínn ph:拍 phah、披 phi、冇 phànn m:毛 mn̂g、扌毛 mau b:米 bí、尾 bé、挽 bán t:鋤 tû、碡 tak、稻 tiū、筒 tâng th:頭 thâu、塗 tôo、竹 tik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icolas Scaringella, Giorgio Zoia, Daniel Mlynek,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 Photon mapping: trace photons from the lights d t th i h t th t b and store them in a photon map, that can be used during rendering.. Direct illumination

Operating mode After SCAN_N has been selected as the current instruction, when in SHIFT-DR state, the scan chain select register is selected as the serial path between TDI and

* All rights reserved, Tei-Wei Kuo,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1.. Operating

1、曾擔任以國家、重要城市為名,至少以二個版面以上刊登國際 新聞,且發行對象以全國或全球讀者為目標之平面媒體或通訊 社(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The t-submodule theorem says that all linear relations satisfied by a logarithmic vector of an algebraic point on t-module should come from algebraic relations inside the t-module

Karl Marx: Grundrisse: Introduc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Balibar:

All steps, except Step 3 below for computing the residual vector r (k) , of Iterative Refinement are performed in the t-digit arithmetic... of precision t.. OUTPUT approx. excee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