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天「拍殕光」(

phah-phú-kng

),旭日東昇,陽光把稻穗染成金黃色。手拿鐮 刀發出sa sa a…的聲音,一把連續割下五「抱」稻子,三回十五抱放成一「束」

(sak),再一束束堆成雙手可握的大小,左右放置成排。機器桶pōng…pōng…

pōng…,打穀的人緊跟著割稻的人後面,打穀的人雙手握著稻束至桶前慢慢放下 使稻穗與滾桶接觸,此時手中的稻束要不停的左右轉動,使稻粒完全脫離稻梗。

一邊打殼,一邊拖著機器桶向前進。受穀箱中的稻穀滿了,就用「捙箕」把穀粒 盛入「米籮」或「布袋」中,再用「扁擔」挑或肩膀扛回家,放置在「稻埕」(tiū-tiânn)

準備「曝粟」。139

稻穀會挾雜草khòo、草笒(tsháu-giám)在一起,晒穀之前要用「粟耙仔」

(tshik-pê-á)抓一抓、耙一耙處理挾帶在稻穀的雜草,再以「篩仔」篩粟,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9發音人詹茂雄、陳素卿:天未亮就出門,到了田裡,就摸黑工作,不久才拍殕光。

省人力,也有在稻埕角落用三枝竹竿搭架,上懸「粟篩」,前後推動框柄。140

1、粟爪仔(tshik-liáu/jiáu-á)

稻穀會挾雜草khō 、草笒(tsháu-giám)在一起,晒穀之前要用「粟爪仔」

(tshik-liáu/jiáu-á)抓一抓、耙一耙處理挾帶在稻穀的雜草。又名「竹耙」(tik-pê),

古名「杷」以木為柄,以鐵為齒,用耘稻大。141是竹子做的用來耙土、耙物的農 具。本區稱「爪仔」(liáu/jiáu–á)有竹製、鐵製。竹製只整理稻穀中稻葉。鐵製 用途廣,可以整理稻穀中稻葉、菜股、崁菜子(khàm tshài-tsí)、鬆土。

3-43 粟爪仔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3-44 爪仔(鐵製)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0發音人陳賢國:國中小階段跟著父親耕作,父親就用鐵網、木片自製一個手搖式的粟篩,孔目 較大,不同於砂篩。

141徐啟光撰.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校注,全三冊》,頁555。

2、粟篩 (tshik-thai)

篩穀,雙手握住「粟篩」(tshik-thai)框,由左而右轉動,穀粒會篩落地面,

草khòo、草「笒」(giám)則會留在篩上。亦可篩花生,又稱「土豆篩」。

圖3-45 粟篩(篩仔)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3、糞攕 (pùn-tshiám)

草khòo、草「芩」(giám)成堆後,用「糞攕」(pùn-tshiám)剷成堆放在屋 外發酵,或挑到田裡燃燒成灰燼,都是肥料的來源。又稱「草攕」(tsháu-tshiám)

或「草叉仔」(tsháu-tshe-á)。

圖3-46 糞攕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修片

4、耞仔 (kínn-á)

用手捧起混雜的稻草、穀串,以風除去稻草葉或雜物,叫做颺草樣(tshiûnn tsháu-iūnn)。較重的粟笒(tshik-giám)就會掉下來,用耞仔(kínn-á)敲打,把 黏在草莖的穀子打掉。本區又讀(kénn-á)、(kiáu-á)。古名「連耞」擊禾器,長 三尺,寬四寸。142再用粟篩仔把穀子篩乾淨,剩下黃澄澄的穀子。143

圖3-47 耞仔(連耞)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5、扁擔 (pún-tann)

「扁擔」(pún-tann)(pín-tann)是挑運用具,大部分用肉厚、強韌的刺竹製 成,農家都會自己做,筆者小時候就經常看到父親把刺竹剖削成「扁擔、攕擔」,

「攕擔」(tshiám-tann)是把刺竹管兩頭削尖,長度比扁擔稍長,插入整捆的草,

方便挑。「鉤擔」(kau-tann)是指扁擔、鉤子、繩子。普通說拿「鉤擔仔」來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 徐啟光撰.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校注,全三冊》,頁560。

143 發音人詹茂雄:粟笒(tshik-giám)是粟沒有脫離稻桿。

圖3-48 扁擔、擔鉤、鉤擔索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圖3-49 攕擔 圖片來源:教育部閩南語電子辭典

6、鐮攦仔 (liâm-lik-á)

「鐮攦仔」(liâm-lik-á)古名「銍」,刈禾曲刀,有佩鐮、兩刃鐮、袴鐮、鉤鐮,

古今通用芟器。144木柄鐵身鋼刃有細齒狀,小巧銳利好輕便,華語「鐮刀」。,

是割稻的利器,亦可用在割稻、割草、拔草、採摘蔬菜、瓜果。早期先民開闢耕 地、種植五穀,開墾時先放火野燒,然後以刀鋒帶鋸齒的「鐮刀」,古農具名為

「銍」,有木柄和金屬的齒刃,用來割草、割籐、割稻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4 王禛(元),《王禎農書》〈卷14〉,頁2。

圖3-50 各種鐮攦仔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7、鐮攦仔籠 (liâm-lik-á-láng)

是放鐮刀的容器。收割時吊掛在機器桶的一側,可以放置「鐮攦仔」或「油 針仔」。

圖3-51 鐮攦仔籠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8、摔桶 (sak-tháng)

樹林地區在民國三十年以前,仍有農戶以「摔桶」(sak-tháng)來脫殼,構 造為木桶和桶梯、笨仔。笨仔是麻布用七枝竹棒張開圍繞在摔桶的三面,打穀時 防止穀粒跳落損失。木桶四周用木板圍拼,裡面有一個刮除穀粒的設置叫「摔桶

梯仔」(sak-tháng-thui-á)。摔稻時雙手握著稻穗向桶內斜梯板打三、四次,穀粒 即脫落桶內。脫「在來米」效果比較好。有些農友小時候在家中看過摔桶,但懂 事後家裡已沒有使用。145民國五十年發展成「機器桶」。

圖3-52 摔桶 圖片來源來源:筆者拍攝

脫殼機,農民通稱「機器桶」。用來分離稻穀與稻稈的農具,底下裝有兩根 木條,能在稻田上移動滑行,是一種以腳踏為動力的脫穀機。到了六十年代加上 了馬達帶動滾輪,替代了腳踏。

後來機器桶改以馬達轉動,不必以腳踏,割稻的人較省力。收割脫粒的稻穀,

掉入受穀箱中,稻穀滿了,卸下後木板,「捙箕」盛到「米籮」,以「扁擔」,一 擔一擔挑回稻埕做晒穀前的整理。亦有盛入「布袋」裡,再扛回晒穀場。

9、機器桶 (ke-khì-tháng)

「機器桶」又稱脫穀機,即人力腳踏式迴轉脫穀機,本區又稱「電桶」。機 器桶的部件有打穀齒、踏板、曲軸、大齒輪、小齒輪、受穀箱、「笨仔」(pūn-á)、

木馬。腳踩「踏板」經「曲軸」轉動「大齒輪」而帶動功小齒輪使圓筒迴轉。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 發音人詹茂雄、王招財:日治前本區農家收割時用來脫穀的農具。

手握稻束使稻穗與迴轉中之打穀齒接觸,穀就會打落在「受穀箱」。迴轉圓桶的 三面用麻布或竹皮編織的「笨仔」圍住,防止打落的稻穀跳散。146

本區機器桶各部件的閩南詞彙:

機器桶齒(ke-khì-tháng-khí)、機器桶心(ke-khì-tháng-sim)、跤踏仔(kha-ta h )、

狗齒仔(káu-khí-á)、機器桶箱(ke-khì-tháng-siunn)、笨仔(pūn-á)。147

圖3-53 機器桶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黄純青監修,《臺灣省通志稿. 卷三, 經濟志.農業篇》。台北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53。

頁115。

147發音人詹茂雄:機器桶分作機器桶齒(ke-khì-tháng-khí)、機器桶心(ke-khì-tháng-sim)、跤踏仔 (kha-ta h-á)、狗齒仔(káu-khí-á)、機器桶箱(ke-khì-tháng-siunn)、笨仔(pūn-á)。

圖3-54 布袋 圖片來源來源:筆者拍攝

有一則臺灣傳統臆謎猜:

杉鋪埕,

竹圍墘,

雷公一下到,

脫褲走過埕。

sam pho tiânn,

tik uî kînn,

luî kong t i t e kàu,

thǹg khòo tsáu kè/kèr tiân。

謎底是「機器桶」。是方形桶以杉木片製作而成 ,即「杉鋪埕」。桶上樹立 竹竿圍著紗網或麻布就像「竹圍墘」。桶內有一個布滿A字型鐵齒的滾桶,操作 時,雙手握著稻穗,一腳踩著踏板帶動滾筒快速轉動,馬達聲音像打雷,即為「雷 公一下到」。一根根的A字型鐵齒脫去穀粒,即為「脫褲」。穀粒掉進受穀箱,即 為「走過埕」。1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8郭安,《臺灣月刊》211,2000.07,頁 86-87。

稻作收割之後,脫掉粒的稻草,在農家的心目中是非常珍貴可資利用的材料。

稻田收割時,農家順便把稻桿紮成一叢一叢,稱為「草總」(tsháu-tsáng),再 摔開,立於已完成收割的稻田中風乾晒乾,再以籤擔(tshiám- tann)挑回農舍旁,

疊成堆稱為「草囷」(tsháu-khûn)149。儲做牛羊的乾糧、當柴草(tshâ-tsháu)

燃料、打草索、編草骿(屏)、舖菜畦(股)、舖在床上、保護作物…。

11、草囷(tsháu-khûn)

用乾草總(tsháu-tsáng)堆疊成堆,大堆為「草囷」(tsháu-khûn),小堆為

「草堆」(tsháu-tui)。農家在屋外空地立柱,底埔鵝卵石,以柱子為中心,慢 慢堆疊,是很專門的技術,平時使用,抽取草總,不會倒塌。

圖3-55 草堆、草總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