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過繁複的整田作業,需要靜置三天,農家稱之「逝水」( ī-tsuí)92, 才能「播田」(pòo-tshân)作業工作。農家一面「拉輪仔」(khan-lián-á),在 田泥壓劃縱橫線,播田的人按著十字點插下秧苗。93

1、輪仔 (lián-á)

輪仔的輪距7吋半或8吋半,骨架上窄下寬呈梯形,下面橫桿上裝十三個木 輪 。水田整地完,先在田中拉一條繩子當基準線,輪仔對準該線,在田面緃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陳肇興,《陶村詩稿》,頁13

91臺灣文學部落格http://140.119.61.161/blog/

92發音人詹茂雄、陳素卿:「逝水」( ī-tsuí)已整完地的水田,田泥過於軟瀾,靜置三~七天,

可讓田泥密度更好一點,秧苗才能插牢。

93發音人詹茂雄:我的習慣拉輪仔,橫直都要拉一回,這樣秧才能插得整齊,收成較好。

各拉一遍,劃出棋盤型線痕,如「井」字型。94方便秧苗之正條密植,正式名稱 叫「車輪式正條密植器」。95

圖3-11 輪仔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播田」96語出《春秋繁露》:「后稷長於邰土,播田五穀。」97播田原意 是播下種子。人類最早的種稻是把稻穀直接撒播入田中,就像「掖秧」般。這種 直播法的水稻,結穗率不高。

農人經驗累積,才有「先育苗再移植」的技法。播田以「秧挑」(ng-thio)

自秧襀(ng-tsioh)鏟起,每一鏟大約手掌大小,深度約2公分,順時針方式一 片接著一片,疊放在放在「秧披仔」(ng-phi-á),再用一披披疊放在「秧擔仔」

(ng-tann-á)上,挑到正在插秧的水田邊,插秧者把「秧披」置入「秧船」(ng-tsûn)

中,隨著插秧作業移動。98有的插秧者右拇指套著「播田管」(pòo-tshân-kó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發音人林鄭罔市:拉輪仔要在田中間「剖」(phuà)一條線,再順這條線拉輪仔。

95釋義資料來源:陳正祥纂修,《臺灣省 通志稿,卷四,經濟志農業篇》,頁100。

96播田(pòo-tshân):教育部閩南語辭典用詞「佈田」。

97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七,三代改制質文第二十三。

98發音人王裕興、詹茂雄、陳素卿:插秧者彎腰低頭,採後退方式,一邊插秧,一邊推動左後方 的秧船。

2、秧架擔(ng-kà-tànn)

又稱「秧擔仔」(ng-tann-á)以竹片或木板做成長方形底座,用竹皮或鐵絲 做提手,藤皮編綁提手。99挑運裝秧苗和秧披農具。

圖3-12 秧架擔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3、秧挑(ng-thio)

鏟秧的工具。以水平方式插入秧苗土下約二公分。連秧帶土鏟起來,以環狀 擺後一片順向壓在下一片秧苗上,疊放於秧披中,。

圖3-13 秧挑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發音人詹茂雄、王招財:本區「秧架擔」(ng-kà-tànn)。也有人叫做「秧擔仔」(ng-tann-á)

4、秧披仔 (ng-phi-á)

以竹篾編成如盆狀,裝運以秧挑鏟起的秧苗,形狀粗糙堅固而耐用。後來 用插秧機發明後,秧苗直撒在長方形的秧披中,俗稱「塑膠秧披仔」。

圖3-14 秧披仔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5、秧船 (ng-tsûn)

木製,扁圓桶形,竹篾或鐵絲做成「桶箍」固定。底部平坦可以在田泥上滑 行。 插秧時放在腳後方,裝秧苗之秧披置於此桶中,以後退插秧方式來植栽秧 苗。平常當作「跤桶」(kha-tháng),盥洗用具。

圖3-15 秧船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桶桶 箍桶 桶箍 箍

6、播田管 (pòo-tshân-kóng)

古名「耘爪」,耘水田器,其器用竹管,隨手指大小截之,削去一邊,狀如 爪甲,穿於指上。以竹管削去一邊,或用銅片做成,套在拇指上,前端成尖狀,

和「耘爪」相似,方便分株,快速的截取秧苗,插入田泥中。100

圖3-16 播田管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播田就是插秧,插秧時,秧苗放入秧披再置於秧船,隨著插秧的後退動作推 後,通常三到七人不等,排成一列,採半蹲姿勢作業,以左手捧著一片秧苗,右 手以拇指、食指、中指頭撥三至五株秧苗,植入土中,如田土較硬秧口太大,插 入土中時要用把泥土稍加撥好,以免秧苗浮起。抽腳後退再插種秧苗,一人栽五 行(一次播五抱),每抱約四到五株秧苗。101如此一步一步後退,秧船也隨手向後 移動,這就是俗諺:「起工對清明,播田倒退行」(khí-kang tuì tshing-bîn,pòo-tshân tò-thè/thèr kiânn)的寫照。102本區在春分時開始播田,最晚清明前就要完成插秧 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 (元)王禛,《農書,卷13》,台北:臺灣商務,1975,頁31。(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 別 輯 171-175》。發音人王裕興、陳素卿: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套「播田管」,有的人直接以右 手拇指截取左手上的秧苗。

101發言人王裕興、詹茂雄:田水若潑無離,播落去的秧,就會浮起來。

102陳主顯,《台灣俗語典(卷八.天氣、田園和健康)》。台北:前衛出版社,2005。頁144。

在五、六十年代,有包工在中南部地區招募農閒的人,成團到樹林區播田、

割稻打工賺錢,這個包工,大家稱呼他「貿頭仔」(bāu-thâu-á)103名叫翁乞,一 般農友叫他「老乞仔」。在筆者國小階段(五、六十年代),父親提供住處讓這群 農工暫居。這支插秧的隊伍,帶著竹竿製成的「播田格仔」(pòo-tshân-keh-á)插 秧,以此為基準,一邊插秧,一邊移動播田格仔。當時的農工,一個人一天可以 播一分地,如果雇主有五分地,五個農工一天就可以完成播田的工作。104

7、播田格仔 (pòo-tshân-keh-á)

竹竿製成的「播田格仔」、(pòo-tshân-keh-á)又稱「播田竹篙」或「竹篙仔」,

竹竿上每格約22公分就有一支短竹桿。插秧時,以此為基準,一邊插秧,一邊移 動播田格仔。

早期農人播田,彎腰、赤足踩在田泥中倒退插秧。但古時有坐著「秧馬」向 前行插秧。宋.蘇文忠公序:「余昔遊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棘為腹,欲 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 泥中,擊草萵木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105

秧馬是宋代專門為移栽水稻而設計製造出來的農具。舊時農人分秧所用的農 具。形似小舟,可跨騎,滑行於田中。106最初在武昌被蘇軾發現。據蘇軾的記載,

這種農具最初只是一種作為拔秧的坐騎,在泥地裡乘坐秧馬便可提高前進的速度,

並減輕體力的消耗。1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貿頭(bāu-thâu-á)是指包商。指本區的第一個貿頭「翁乞」。

104發音人蔡眼:翁乞的妻子蔡眼1944年出生,1967年隨翁乞從彰化縣埤頭鄉來到樹林,租屋味王 街,後買屋定居中山里。樹林農忙時節,便到中南部招募農工,農業時代離鄉打工是賺錢打工 的機會,大家常在口中念著「做工,吃貿頭!住貿頭!」一工吃四餐,分別上午四點多、十點,

下午二點、八點,以吃飯菜為主。

105徐啟光撰.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校注,全三冊》,頁 531。

106教育部國語電子辭典

107〈副刊〉,《文匯報》,香港,2004.12.07

圖3-17 秧馬 圖片來源:《王禎農書》卷十二,頁26

清咸豐彰化舉人陳肇興的「春田四詠」108,第二首詩是描述「分秧」

春前春後雨初晴 十里風吹叱犢聲 不待鳴鳩終日喚 已看秧馬帶泥行 連疇蔗葉籠煙碧 隔岸桐花映水明 記得當年賢令尹 樂耕門外勸春耕

「分秧」是這是一首描述春耕的詩,按字面「分秧」把秧苗從秧床鏟起分叢 再插入田泥中。「十里風吹叱犢聲」描述犁田的情景,「已看秧馬帶泥行」是描 述古時候坐騎「秧馬」向前行插秧。要比半蹲式,向後退插秧,輕鬆多了。本區 有些瀾湳田(nuā-làm-tshân),也坐「竹排仔」(tik-pâi-á)播田,如潭底一帶…。

現代以機器播田,使得插秧作業輕鬆方便,相較古時候和現代,早期的播田方式 十分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陳肇興,《陶村詩稿》,頁13。

「春分前好播田,春分後好種豆」(tshun-hun tsîng hó pòo-tshân,tshun-hun āu hó tsíng-tāu)這是臺灣北部地區的農作現象,春分之前就得播田,而春分之後,

開始種植豆類作物,「種豆」是種植菜豆、敏豆,並不是所有的豆類都可以種,

如土豆(落花生)在必須清明節後種植。109本區農家也會預留田地或來不及播田,

就栽植土豆、冬瓜、番薯、高梁。其中番薯幾乎每戶農家都會栽植,因為家家戶 戶都有養豬,葉、果實除了可供人食用,也是養豬的重要食材。葉、藤亦可餵牛、

豬。110在晚冬收成後,農家會種植蔬果,就會利用鋤頭、沙挑、尖喙掘仔…農具,

來掘洞播種。

8、把仔(pé-á)

樹林區小鏟子在閩南語有(pé-á)、(uí-á)、(iá-á)三種音讀。111栽植蔬果 種子、菜苗、拔草的農具,輕巧好用。使用時,小鏟子挖洞,放入種子、菜苗,

再以土覆蓋。拔草時,可以深入根部,可連根拔起。

圖3-18 鐵搭耙仔、把仔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9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八,天氣田園健康》,台北:前衛出版,2005。頁143-144。

110發音人林宏謀、林鄭罔市、陳素卿、陳賢國:種土豆、冬瓜、番薯、高梁等雜糧,都是農家特 別留下田地種植,但也有部分是因為來不及播田或乾旱無法播田,而改種雜糧。

111發音人陳賢國:「小鏟子是(ui-á)」。王裕興:「小鏟子是( pé-á)」。林鄭罔市:「小鏟子是(iá-á)」。

9、尖喙掘仔(tsiam-tshuì-ku̍t-á)

用來掘土石、較硬土質的鐵製工具。種植竹栽,培竹抱、掘竹頭。

圖 3-19 尖喙掘仔 筍刀 沙挑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10、沙挑(sua-thio)

可以用挖土、鬆土、挖洞、鏟土。栽植樹木、竹子、果樹,修補田埂、道路,

挖溝渠。收成時,挖芋頭、地瓜…。如(圖 3-19)

第三節 除草捕蟲的農具詞彙

在稻作或其他農作物的成長過程, 需要農友不斷的用盡心血的照顧,如巡 田顧田水、施肥、清除雜草、害蟲…,這樣才能除去農作物有害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