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農夫以各種農具整地時,家中的婦女小孩也要趁這個時間清理「田岸」

(tshân-huānn)的雜草,田岸是田和田之間的小路。長在田岸上面的雜草,就用

「鋤頭」輕輕的、薄薄的一片片把草連根剷起。從上期稻子收割之後雜草開始叢 生,「岸刀」(huānn-to)來划割田岸兩側的雜草。112

1、岸刀 (huānn-to)

清除田岸雜草用刀,連草帶土砍除。長度約一尺七八寸至二尺左右,寬約三 寸,並有四尺長柄。

圖3-20 岸刀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而稻子從插秧到收割大約一百二十天,田岸上的雜草,長得特別快,就必須 手持「草鍥仔」(tsháu-kueh-á)割除田埂上的雜草。筆者在五、六十年代,需 要幫忙家中的農事,一放學或假日就得和家中的兄弟姊妹拿著「草鍥仔」割除田 埂上的雜草,從田頭開始割草,直到田尾割完;田頭的田埂雜草又開始變長,週 而復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發音人陳素卿:用岸刀刜田岸兩邊,草頭佮土逗陣削掉薄薄一層。

雜草沒有割除,會影響稻子生長,吸收稻田中的養分,雜草長得太長,

會有蟲害、躲藏田鼠。割除雜草的目的,可以去除雜草、害蟲和田鼠繁殖的 溫床,蟲害因此無處躲藏。田鼠在田岸挖洞會造成稻田水分流失,除草就能 減少病蟲害和田岸的損害,割下來的雜草,可供給牛隻食用又可充作肥料。113

2、草鍥仔 (tsháu-kueh-á)

「草鍥仔」古農具名「艾」,穫器,《詩》:奄觀銍艾。《韻》作。芟草,

亦作刈。114除草刀,割田岸雜草的器具,如割菅尾、茅草。

圖3-21 筍刀、秧挑、草鍥仔、刜刀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3、刜刀(phut-to)

古名「金絜」,《集韻》鍥、金絜、通用。又稱彎刀。刈草木,斫柴篠。115稻子 收割後,用來斬斷稻桿,以便犁田時,翻入田土中。又稱草刀。如圖(3-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發 音 人 陳 素 卿 : 田鼠在田岸挖洞,田岸就崩坍,田水就流掉,必須重築田岸。

114王禛(元),《農書,卷14》,台北:臺灣商務,1975,頁3。(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 輯 171-175》)

115徐啟光撰.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校注,全三冊》,頁552。

4、鋤頭 (tû-thâu)、鋤頭公仔(tû-thâu-kang-á)

「鋤頭」(tû-thâu) 、「鋤頭公仔」(tû -thâu-kang-á),可以剷除長在田岸上或 菜園中的雜草,亦可修補田岸的泥土,把田中的泥土挖起,填補田岸在伐割雜草 時被削掉的泥土,才能維持田岸的寬度,供人行走和鞏固田岸。

「鋤頭」古名「耨」,除草器,《呂氏春秋》曰:「耨柄尺,此其度也,其 耨六寸,所以間稼也。」116。用來掘田角的泥土或分碎田土,剷除雜草和種菜時 掘洞。有關鋤頭在《臺灣省通志稿,卷四,經濟志農業篇》記載117

鋤頭是最普遍而長用的萬用農具,它可以用來耕墾、除草、碎土、中耕、培 土、挖穴、作壠、蓋土、補田埂,收穫根菜類等等工作。由柄、鑱、楔三部分組 合而成。鑱由「鋤頭框」及「鋤頭肉」,楔子塞在柄和鋤頭接觸處防止柄鬆脫。

鋤頭公是鑱寬小的耕墾用鋤頭,重量為1.8至3.2公斤容易深打進入土中,用 於水田、山坡地開墾。

圖3-22 掘仔 鋤頭公仔 鋤頭 沙耙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6(元)王禛,《農書,卷13》,台北:臺灣商務,1975,頁23。(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別 輯 171-175》)

117林熊祥主修,《臺灣省通志稿,卷四,經濟志農業篇,全一冊》,第87頁。

水田插秧、扶正、補種,大約二十幾天,秧茁壯轉綠,田泥紛紛長出雜草,

避免雜草搶吸田泥養分,影響稻秧生長,就要開始除草。閩南語叫做「挲草」

(so-tsháu)。

早期除草,家中不分男女老幼,都要下田挲草,幾乎全家總動員。挲草和施 肥同時進行,一期二次。挲草之前先把田水排除,再把肥料均勻撒在田裡,才開 始「挲草」(so-tsháu)。

挲草是雙腳跪在田泥上,連同雙腳中間,以快速前進,大人一次五行稻秧、

小孩三行,雙手並用,手指如爪子,把稻間瀾泥上的雜草挲起,再把挲起的雜草 塞入田泥底下,慢慢腐化成肥料。來來回回,一趟接著一趟,是件艱苦的工作。

118

有的田土較硬,且雜草茂密,用「攄草機」(lu-tsháu-ki)推過可以讓土質變 軟,而且比較好挲草。

5、攄草機 (lu-tsháu-ki)

「攄草機」有單排和雙排,作用在於清除水稻行間的雜草,尤其是沙質較多、

土質較乾硬或淹水不足的水田,挲草不易。雙手握柄,一面做前後拉推,一面前 進,便可把稻間田土推鬆軟,讓表土呈現滑滑的,較易挲草,方可將雜草剷除並 壓入泥土裡。攄草機笨重,耗費力氣,並不是很好使用。品牌為「豐年」,因此 又稱「豐年車」,本區農友慣稱「攄草機」。日治時期,「役場」(ia h-tiûnn)119以 優惠方案賣給農友。120從日治時期到光復後仍有農家使用來除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8發音人陳素卿:挲草的巷時,規家大大小小攏愛出動,跪在秧仔縫,佮雜草挲掉,再塞入田泥 底下。

119日治時期役場就是區公所。

120發音人:詹茂雄:土質較硬的田土,稻間雜草無法用手挲 ,要用攄草機先攄到田土軟瀾。

圖3-23 攄草機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初秋如炎夏,俗諺「處暑難得十日陰」(t hù- ú lān-tit t a p-li t/ji t im),處暑 是立秋的第二個節氣,日日晴乾,非常炎熱。除草於田間,烈日高掛,水氣上 升。農夫頭戴「笠仔」(lue h/lerē-á)遮蔽太陽,身體曝露在陽光下,穿梭於稻間,

悶熱難耐。陰雨天身上背覆「龜披」或穿著「棕蓑」擋雨。

6、笠仔 (lue̍h / lerē-á)

華語「斗笠」,可以遮陽蔽雨,通風不悶熱。用竹篾編笠胎,再鋪敷竹葉,

縫上棉線固定。本區早期部分農家,也有做笠仔當副業,一般農家婦女都會用

「竹筨」(tik-ham)編在笠胎上。

圖3-24 斗笠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7、龜骿 (ku-phiann)

古稱「覆殼」,篾竹編如龜殼,覆於人背,繫繩肩下,耘耨之際,以禦畏日,

兼作雨具。121又稱「龜殼」(ku-khak)或「龜披」(ku-phi)。華語「龜背」,以竹 篾編之,可以遮陽擋雨,形如龜殼,又背又穿,人在田中,似烏龜爬行。本區 在臺灣光復之前使用的農家較多。

圖3-25 龜殼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8、棕蓑 (tsang-sui)

早期重要的遮雨的用具,以棕櫚樹葉柄上的網上毛編織成上衣與下裙,保 暖又防雨,是家家戶戶重要配備的農具,保存得宜,可傳承給好幾代子孫。

圖3-26 棕蓑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王禎(元),《農書,(卷十五)》。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 別輯 171-175》,台北:商務出版 1975,頁8。

9、稻草人(tiū-tsháu-lâng)

掖秧或稻子結穗時,擔心鳥食,所以在田邊放置「稻草人」(tiū-tsháu-lâng)

或布條,稻草人用稻草編綁成假人,穿上衣服,載上「笠仔」(lue h/lerē-á),再 用竹仔樹立在田中,可以驚嚇鳥兒。亦可由人自行來趨趕。

圖3-27 稻草人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稻子長到齊膝,就開始「薅稗仔」(khau-phuē-á),水田中的雜草以「稗仔」

(phuē-á)居多,長像如稻,莖和葉間無毛,葉片較光滑,如不去除會影響稻子 生長。有經驗的農人一眼就可認出,一天來來回回幾趟,拔一大堆捆成束,用「攕 擔」122(tshiam-tann)穿插兩頭,挑回家中給牛吃。

圖3-28 稻仔、稗仔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發音人陳素卿:稗仔足濟,定定「薅」khau)一大堆,就用「攕擔」(tshiám-tann)攕轉飼牛。

除了田中要除草,田和田之間的「田岸」(tshân-huānn)也要除雜草,從上 期收割後就雜草叢生,筆者在五、六十年代,需要幫忙家中的農事,一放學或假 日就得和家中的兄弟姊妹拿著「草鍥仔」(tsháu-kueh-á)割除田岸上的雜草,

從田頭開始割草,直到田尾割完;田頭的田埂雜草又開始變長,週而復始。

割除雜草是為了去除害蟲、田鼠繁殖的溫床,蟲害無處躲藏。雜草容易吸收 田中的養分,田鼠會在田埂挖洞會造成損壞,讓水分流失,除草就能減少病蟲害 和田岸的損害,割下來的雜草,又可供給家中牲畜食用又可充作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