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樹林區的農家屋內都有「穀倉」,所以沒有中南部地區在戶外使用的笳櫥或 古亭笨。穀倉就是「粟倉」(

tshik-tshng)

,要把晒乾的稻穀收入穀倉之前,首先 要在最底層舖厚厚一層「粗糠」(tshoo-khng)158,上方再舖一層麻布袋或草蓆,

四周牆壁用「草骿」(tsháu-phiann)圍住,主要目的在防水氣,避免稻穀附著在 牆壁上,潮溼發芽。159粟倉每期收成後要清理一次,更新「粗糠、草骿」,「布袋」

要拿屋外曝晒殺菌。

6、塗礱 (thôo-lâng)

在光復前本區農家用「塗礱」(thôo-lâng)除去穀粒的外皮,使它變成糙米 的機具。日治時期,在稻穀收割前,役場會派驚察到農家評估收割量稱為「坪割」

(phînn-kuah)。再依人口數配給,所以農家為了要吃飽就在評估時動手腳,「坪 割」回來的途中趁警察不注意將稻穀丟入溝中,讓評估重量減少,待收割上繳役 場後,仍有剩餘的穀子。這些偷藏的稻殼,就在家中以「塗礱」脫去外殼,此時 米和稻殼雜混,必須以「風鼓」鼓去稻殼,再經「米篩」篩去砂石雜粒,這就是

「糙米」。16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7管梅芬主編,《台灣諺語.謎語集成》,台南:文國書局,2005,頁 63-69。

158「粗糠」(tshoo-khng)就是稻穀脫下來的外殼,可用來當燃料或覆蓋農作物、和堆肥。

159發音人詹茂雄、林鄭罔市:每期收成了後,粟倉的粗糠、草骿,都要換新的。布袋一定要拿出 去曝日。

160發音人詹茂雄:日治時代,收成了後,有足濟作田人予日本警察拍,因為收成的量佮坪割無仝。

塗 礱 華語「土礱」,用於脫去稻穀的外殼的器具,是中國古傳的礱。分為上礱、

下礱、土礱鉤三大部分。對 於 塗 礱 的 構 造 使 用 ,《 豐 年 第 58 卷 》 第 4 期

〈 古 農 具 . 見 匠 心 〉 記 載 為 :

「土礱」,外表及腳,都是竹材。以細竹篾細密編織圍筐,裡面以紅黏土加 鹽水拌合而成,乾後硬度有如石材,上下座均為圓形。上下座相吻合處各以質地 堅硬木角條崁入並使之相錯,上座竹筐預留半截空地以存放稻穀,轉動上座,稻 穀即由礱甄底部的「礱齒」脫殼碾成糙米,掉落在竹篾編成的「礱衣」內。161

圖 3-62 塗礱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金真,《豐年半月刊》〈古農具.見匠心〉,第58卷 第4期,2008.02.16,頁67。

有一則臺灣傳統臆謎猜:162

圓圓埕,

四角廳,

鑼鼓響一下,

兵馬走出城。

înn înn tiânn,

sì kak thiann,

lô kóo hiáng t i t ē,

ping má tsáu tshut siânn。

謎底即為「塗礱」。「圓圓埕」是指塗礱外表是竹篾編成的圓筐,「四角廳」

是塗礱上座四方形的漏斗孔,「鑼鼓響一下,兵馬走出城」是形容上座一轉動,

穀殼和米就流入塗礱邊緣溝糟內的情形。這則臆謎猜把「塗礱」譬喻成軍隊操演 的情形。

另一則臺灣傳統臆謎猜:163

竹唇柴齒,

食粟放米。

tik tûn tshâ khí,

t ia h tshik pàng bí。

「竹唇」是指塗礱竹編邊緣的外筐,「柴齒」是指塗礱中崁入的硬木角條,「食 粟放米」是指倒入稻穀輾出米來的步驟。這則傳統臆謎猜把「塗礱」擬人化,比 喻成「人」充滿趣味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郭安,《臺灣月刊》〈隨穫隨耕力最煩〉,212,2000.08,頁87。

163郭安,《臺灣月刊》〈隨穫隨耕力最煩〉,212,2000.08,頁87。

7、舂臼 (tsing-khū)

想要白米,就需用「舂臼」,它是中間下凹的舂米器具,可以把糙米精搗去 糠皮,再次以「米篩」篩去「米糠」,即成白米。方可一家溫飽。

圖3-63 舂臼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