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

艾學院 團艾系

王孺﹒松

倫理一詞,顧名思義,即明人倫日用之理也。中國義理之學,重鸝修養,宋儒以成聖乃分內事。而實踐之方,專在克復之 男;因之以盡心、知性、以知天。朱子大學軍句中,對格致之詮釋!中庸章旬內,執中時中之道統真傳,及其心主性情之精密 卓見,實堪稱承先啟後,發前人所未抵之聖學領域,尼山以還,無出其右者。今於探究朱子論述,對其周詳祺密之倫理思想, 服膺驚歎之餘,擇其論天理人欲,論善惡,輿論聖賢三端,撰寫專文,公諸同好。

第一章

u

論天坦人欲

「何謂天理 天理顧名思義,乃上天所賦之理。在人日性,天命之謂性是也。 「當初天地閉兀有這簡渾然道理。人生稟得便是性,日 •• 性只是理,萬理之總名。此理亦是天地間公共之理,稟得來便為­ 我所有。」(註一〉此即木然之性也。 木然之性,純然至善,具仁義禮智四德,發而為側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情。心以性為體,木然之性,活躍於心中,即 為道心。故朱子日 .• 「道心,人心之理。」(註一一)人心中之天理也。 一「何謂人欲 朱子曰:「蓋自天降生民,則既真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 全之也。」〈註三)

人為心物合一者,「有簡天理,便有筒人欲,蓋繳這簡天理,須有笛安頓處,才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來。(註四)

叉日 ••

「人生都是天理,人欲都是後來沒巴鼻生底。(註五),「凡事都有兩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

註六)

叫由此可知人不能率性而行,循乎天理之正,或行之或過或不及,以至不能盡性,人欲即由此而生。是人欲乃這於天理者,

仆異於天理者,不足於天理者也。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

(2)

( J60) 、師大學報第二十六期 「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註七) 就此可悉飲食男女,得其正者,皆天理也。不得其正者,皆人欲也。 一一「人心與道心 可人心道心,伊川說天理人欲便是。日 •• 固旦河。」(註八〉 伊川以人心為人欲,道心為天理。朱子亦認其言不爽。文謂 •. 「人心亦非是十分不好底,人欲只是飢欲食,寒欲去之心爾。如何謂之危?既無義理,如何不危。」(註九〉 文日 •. 「人心,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謂之危者,危險欲墮而朱寧 -L 間,若無道心以御之,則一向入於邪惡,叉不止於危 也。」(註十) 「聖人亦有人心,不知亦危否?日 •• 聖人全是道心主宰,故其人心,自是不危。若只是人心也危。故曰:惟聖慶祥狂。 」(註十一 )1 人心為人欲,如飲食男女之欲是也。書曰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徽。」人心之危,在於無道心為之主宰耳。 「道心是義禮上發出來底。人心是人身上發出來底。雖聖人不能無人心,如飢食渴飲之類。雖小人不能無道心,如憫隱之 心是。但聖人於此,擇之也精,守得徹頭徹危。間 .• ~蚓何是惟微?日 .• 是道心略瞥起一子便失了底意思。惟危是人心,能從形骸 ι 褒出來,易得流於惡。」(註十二)

人心易流於惡,如喜怒衷樂,飲食男女之欲,發而不申節者,皆源於人心。然人心不可無,必得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

心每聽命焉。方能使人之動靜云為,白無過不及之差,而七情六餘,皆得發而中節矣。 同人心道心之別 出於形氣之私者為人心,原於性命之正者為道心。 「飢食漏飲,人心也。如是而飲食,如是而不飲食,道心也。」(註十三) 「飲食,人心也。非其道,非其義,萬鐘不取,道心也。」(註十四) 人心道心,如飲食男女之欲,出於其正,即道心矣。」 (4 註十五〉 「人心者,氣質之心也。可為善,可為不善。道心者,兼得理在真面。惟聾疋無雜,惟一是始終不蟹,乃能允執厥中。」 (註十六)

人心可善可惡,道心為心之理,人心中節之指針也。若能精祭一守,聆命於道心,則能執中舟權,以止於至善也。

其心一而已

(3)

「道心旦河知覺道理底。人心是知覺聲色臭味底。人心不全是不好。若人心是全不好底,不應只下簡危字。益為人心易得走

聳聽上去。 ...• 若說道心天哩,人心人欲,卸是有兩街心。人只有一的圓心,但知覺得道程底是道心,知覺得聲色臭味底是人心 。」(註十七) 叉日 .. 「人心道心之別,日 .. 只是一簡心,知覺從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人心制危而易 陷,道心則微而難著,微亦微妙之義。」(註十八〉 由此觀之 6 人僅具一心,心為虛靈不味之場所今天理人欲活動工作之所在也。 有心之工夫 夫心之身能,在於心具志、意、欲等。志者,心之所之也。即心之活動升向其理想或理性之詣。志為公、為靖、為剛,具 立作之義,而匹夫不可奪也。意者,心之所發也。經自覺、主宰、運用而起者。意則為私、為、喝、為柔、為竊之私意也。欲則 有章中之欲 ll 以事物之成就為目標。情中之欲 ll 與心之好惡有關。依情而生,而直接以一己之成就、事物為對象而欲之。 私慾 ll 由情而發,依個體形氣起念,現其他人物,貪而逐取,遂嶽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矣。(詳見抽著心學,發凡。師大學報 第二卡三期。)而心之工夫,應致力於精察一守,率性循理矣。 「人只是此一心,今日是,明日非,不是將不是底,換了是底。今日不好,明日好,不是將好底,換了不好底。只是一心 。但重太理人欲之消長如何爾。以至千載之前,千載之後,與天地相為終始,只此一心。 ... 若貴為己糾則獨是將己心除之, 見得聖賢說底,與今日此心無異。」(註十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日用之間,莫非天理。推至如陽春煙景,大塊文章,亦皆天罪正流行。 「曾點兒得事事物物上,皆是天理流行,良辰美辰,與幾茵好友行樂。他看那幾筒說底身名事業都不是了。他看見日用之 .間,莫非天,理,在在處處,莫非可樂。他自見得那春服既戚,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手衍,風乎舞層一方,一詠而歸處,此是 可樂天理。」(註二十) 宇宙中之人生,皆.為天理,均為善。換言之,宇宙間之一切美善,均為循理之表現。惟於人生擾,雜繁變中,有放置不妥, 或未得恰好處,始見不善,惡亦因之而出,其生起於人心者為人欲。 「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捏,循情欲底是人欲。正當於其交界處理會。 ... 及至理會精一底,只是一笛人。」(註 二十一〉

叫天理人欲,雜於方寸之中,人應知所以治之。績是在天理則存天握,在人欲則去人欲。耳目聰明得之天,只為私肇麗而

川口失其哩。故聖賢要人格物敏知,逐一做工夫,反復就心、上看,人心在肉,日用動靜在外,內外相接,天理人欲自見。故鑽去得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三

(4)

( 162) 師大學報第三十六期 私欲,始可存得天理。故聖人令人精裝一守,擇善固執也 y 然人心之活動,實繁有徒。所謂心猿意馬,私欲隨去隨生,故須逐一做工夫。去一分人欲,而增一分天理。俟育種之功成熟 ,此心自能從容中、道。然私欲乃人心與外物交接,安放不得其正,不恰至好處而起,故須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內外夾持,而 天德始見。天德者,循乎天理之成果也。 『循天理去人欲 天理為人所固有,非由外蝴蝶。循得天哩,人欲自不能干。人不應祇就偏面下工夫,應於正面著力。天理終是正面。 「人多要去人欲,不若於天理上理會。理會得天理,人欲自退。曰:堯屆軒說不如此。天理人欲是交界處,不是兩筒。人心 不成都流,只起占得多。道心不成十全,亦是占得多。績是在天理則存天哩,在人欲則去人欲。嘗愛五星云 ..• 天理人欲,同行 而異情,比語甚好。陸子靜說,人心混混未別。日 •• 此說亦不妨。大抵人心道心',只是交界,不是兩笛物。」(註二十二〉( 人欲與天理對舉時,則當解成私欲。) 宋儒言修身者,有人專主循天理,有人翩倡言去人欲。朱子執中,則謂在天理則存天理,在人欲則去人欲。若就修己之層 次言,欲修其身者,必先清除心中污垢。故初學入德者,必以收放心,去人欲為當弱之急。去人欲可析為三種 .. 現時去人欲, 平常去人欲,永遠去人欲。故念敲在裁,閑邪存誠,目前放心可收,而人欲自無。然日常生活間,一事務紛耘,屬必隨時間物篇 題以處中,則平常人欲,自聆命於道心。所堪慮者,心境之千變萬化,人事之錯綜夜雜,外在之形形色色,內心之千需萬求, 人一息尚存,即難確保其不為形役,不為物牽'是以古聖先賢,每以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通以警惕勿懈。再則由於個人之揖 過進變,情結之起伏不了而進修芸晨,亦屢有所易。故去 λ 欲,循天理之侈身方法,應雙管齊下。專主去人欲,就層次言 ,初期較為重要,而循天理應於人,欲去後方可。實則天理人欲,雖為兩端,然人所從之者,其中之一而巳。順人欲則難存天捏 ,存天理則人欲自難出現。理論雖如此,然於實踐方面,天理和人欲,亦有單溺出現之時。故朱子要人在天理則存天理,在人 欲則去人欲。若二者交織並出,則應存者為天理,當去者為人欲。行之師久,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則天理人欲,祇為交 界?非為二物。而聖德之實踐,,貴從正面之天理,誠為得之矣。 所謂「同行異情,只如飢食渴飲等事。在聖賢無非天理,在小人無非私欲。」(註二十三) 私欲者,乃人心與外物交接,安放不妥不善而起,此特指食色性也而言。星人能為所當為,扭扭而中節,小人則反缸瓦。 循天理固為進修之要徑。然天理何處尋?天命之謂性,具備四德之性,為人內在之天理。朱子亦以天下萬物當然之則郎為 理。詩所謂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是也。內在之天理為性,外在之天理,乃事物當然之理,應由之則也。 「但聖人平日也不會先設笛天理在那一裊,方教人去淚。只是說眼前事,…敵人平平任心地做工夫去,自然到那有見處。淳日 2 四

(5)

因做工夫餒,見得天理也無妨。只是未做工夫,不要先去討兒天理否?日 •• 畢竟先討見天理,立定在那祖,則心這便都在上面 行,易將下面許多工夫放緩了。」(註二十四〉 文日 •• 「先見笛天埋在前面傲,此正赴兩處。 •.•.•• 若把這天理不放下,相似把一笛空底物,放這邊也無明處,放那邊也無 面處。放一逼迫也恐顛破,放那邊也恐顛破。這天理說得蕩漾,似一塊水銀,免來衰去,捉那(拿)不著。文如水不沿流溯源, 合下便要尋其源,鑿來盤去,終娃鑿不詣。」(註二十五) 夫人心在內,手物在外,心與事物相接,天理乃見。無事時此心湛然細一,虛朋洞澈,萬里皆備,物來順應,去亦無迎。 文公喻人心不可容一物。逼人心如鏡,事物之來,始照見餌,師。若先有影像或成見在,如何照得。再則人之喜怒哀樂,崗路發 而中飾,然週後須平 ι 如事之可喜者,固氮與之喜。若過他事,一冉以此意待之,即不得其正也。大學所謂之忿健、恐懼、好樂 、.扯皮屆凶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固宜得其正。特仙過後內心頭歸於湛然細一,虛靜清明,敬待以應他物。心不可有一 物,即不滯於已往,不逆於未來,事至而廳,順其分以處之。事畢則止,復歸於至誠純一。若心繫於物,必繫於成見,郎為其 所動。如一天秤稱物,本自得其平。若先添物於上,則輕重差矣。 叉日 •• 「為學道理,日用間做工夫,所以要步步棋密者,蓋緣天理流行乎日用之間,千條萬緒,無所不在,故不容有所欠 缺。若工夫查阱欠缺,使於天理不湊得著。日 •• 也是如此。理只在事物之中,做工夫績是密,然亦須是(由)那疏處飲向密。 文就那密處叫做放開。若只拘要那韻密處,叉卸局促了。問 •• 開放底樣子如何?曰:亦只是見得天理是如此,人是如此,便做將 去。」(誼二十六〉 人於處本接物之除,以格致之定靜安慮工夫,精裝一守,尋夫程之至當處而循之,是即由疏飲向密,由密展放開之區程也 。若欲行之,首須收其放心,以戒慎恐懼之情,於不睹不開之間,常自警惕。 「若不用戒越恐懼,而此捏常流通者,唯天地與聖人耳。聖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亦只此心常存,理堂巾朗, 故能如此。賢人所以其於聖人,眾人所以其於賢人,亦只爭這些一子境界,存與不存而已。」(註二十七) 伊川當謂 •• 入道真如敬,敬勝百邪,敬能隨事檢點,敬知擇善而從 1 敬則心之貞也。(詳見拙著朱子修身論師大學報第二 十五期)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夾持,上達天德。可知敬內固為重要,而方外質不可缺,故朱子亦謂 •• 「學者組先世身於法度湖紹中,使持於此者,足以勝乎彼,則自然有進步處。如孔子之告顏淵,以非禮勿騙、聽、一吉、動 ,為克己之目,亦可見矣。若白無措足之地,而欲搜羅抉剔於思慮隱蔽之中,以求所謂人欲之難者克之,則亦代為代張,沒世

州第年,而不能有以立矣。」(註二十八)

什 J 由此觀之,若遵四勿之敬,置身於法規中,她天理易勝人欲。是人對己之思言行為,心中存向天理,人欲自不能平矣。若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五

(6)

( 164 ) 師大學報第二十六期六

一已無措身之地,尚不知其所止,山而注意於克人欲,如伊川所謂垣牆不修,不能防寇,寇從東來,逐之則復自西入,逐得一人

,一人復至,沒世窮年,難以如願矣。 於修身為歷程中,朱子重視積極方法。故謂 •• 「人多要去人欲,不若於天理上理會。理會得天理,人欲自退。(註一.一十九 )是以大學之敬,首重朗朗德,其入手處,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俾能止 於至善也。人能常循天理而人欲自去。頸知去得一分人欲,即存得一分天理。潘叔昌專務克人欲,人欲由於人之無巴蠱用生, 故文公勸其應置身於法度規矩中,使持於此者,有以勝乎彼。彼指人欲而言也。不必搜羅抉剔,以求克人欲也。否則正如垣牆 不修,寇自然至,臨岫之雖去,來者不己,何益之有?主要工夫,仍氯由積極入手。然亦不能忽姐消極方法,喻人在天理則存天 理,在人欲則,去人欲。叉謂天理人欲,只是交界,所謂黨一猶不同器,賢奸不並立是也。是以善惡之幾'與危徵之際,乃天理人 欲,勝敗存亡之秋也。 文日 .• 「以理言之,則正之勝邪,天理之勝人欲甚易,而邪之勝正,人欲之勝天理,若甚難。以事言之,則正 7 位廚邪,天 理之勝人欲甚難。而邪之勝正,人欲之勝天理卸甚易。蓋緝是蹉失三一件事,便被邪來勝將去。若以正勝邪,則須是做得十分 工夫,方勝得他,然猶自恐怕勝他未盡在,正如人身正氣稍不足,邪使得以干之矣 ρ 」(註三十) 文公持理與事分而言之,此乃其修為之精闢見地。以理言,人欲自難勝天理日以事昔日,若想去人欲,存天哩,法非一城可 幾,其難反過於人欲勝天理矣。難雖難,並非不可能,若心中常提高警覺,憾事擇善固執,即所謂為仁由己,自可 H 進於德, 有不能已者也。 八、辦天理人欲同體之謬 胡五星有天理人欲同體之說,朱子辨之甚詳。 「知一盲云 •. 天理人欲,同值而異用,同行而其惰。 ... 曰 •• 五星同體異用一句,說得不是 0 天理人欲,如何同得?」(註 三十一) 五星以性無孔音惡,故謂天坦人欲同體。朱子則以天命之謂性,性部理,亦稱天理。天理為至善者。在人則生而有之矣。人 欲者,桔於形,雜於氣,狙於習,亂於情而後有者也。 五星文認「好惡性也。小人好惡以己,君子好惡以道。祭手此,則天理人欲可知。」(註三十二)

朱子則謂「若果如是,則性但有好惡而無善惡之別矣。君子好惡以道,是性外有道也。察乎此翩天理人欲,同時並有,無

先後賓主之刻也。然則所謂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舜,好是懿德者,果何謂乎?龜山揚子日

.. 天命之謂性,人做非性也 。卸是此一旦盟員截,而胡子非之誤矣。」(註三十三〉

(7)

由此可知性者,人所稟於天之理也。渾然至善,其中萬垣具備,而綱理之大者有四,名之為仁義禮智四德,感而為側惜、 羞惡、辭讓、是非之情。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動,心者性情之主。心之知錯,即所以具此理,行此情者,心主性情者也。 靈鹿為心,心能知覺,孝忠雖屬性,然知行孝行忠者,乃心也。橫渠所謂心能檢其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檢其心,非道 弘人也。心之本体'未嘗不善。心屬氣',不能不為氣稟所拘'且心能自由活動,亦可自主,故可善可惡。所發之善,固出於心 ;至所發不善,皆氣稟物慾之私,亦是出於心也。 故曰:「心有善惡,性無不善。若論氣質之性,亦有不善。」(註三十四) 由此可知理雖具於心,心固可知理循理,然為氣稟所拘,不能無物鎔之蔽。故心雖虛靈,應常不味,不昧則理性昭著'是 以能窮理知至,以止於至善矣。五星知言篇之論斷,可港對心性情之體認',未若朱子之精密。錯認性無善惡,以致生出無限病 痛,真可謂差之蒙釐 1 謬之千里矣。 附 註 註一 •• 語類卷一一七。頁四四九一。 註二 •• 同上。卷七十九 0 頁三三九七。 e 註三 .• 大學章句序。 註四 •. 語類卷十三。頁三五五。 註五 •• 同上。 註六 •• 同土。頁三五八。 註七﹒﹒同上。 註八 •• 向上。卷七十八。頁三。一二。 註九 •• 同上。頁=三九三。 註十 •• 同上。 註十一 •. 同上。 註十一一 •• 同上。頁一一三九五。 們註十三 .• 同上。

卅註十四

•• 向上。頁=三九六。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 七

(8)

師大學報第二十六期 ).註十五 •• 同上。頁=二九七。 M 註十六 .• 同上。頁三二九八。 註十七 •• 同上。頁三三九三ll=二九四。 註十八 .• 向上。頁三一九二。 註十九 .• 向上。卷十三。頁三五七。 註二十 •• 同上。卷四十。頁一六三四。 註二十一 .• 同上。眷七十八。頁三二 O-0 ,註二十二 .• 崗上。頁三二 of 一。 註二十三 .• 同上。卷一一七。頁四四七六 |i 四周七七。 註二十四 .• 向上。頁四五 O 七ll四五 O 八。 註二十五 •• 同上。頁四五。九。 註二十六 .• 同上。頁四五 O 三。 註二十七 .• 同上。頁四五 O 四。. 註二十八 .• 文集卷四十六。答潘叔昌書。 註二十九 •• 語類卷七十八。頁三一 -O 二。 註三十 .• 同上。卷五十九。頁二二四九 |i 二二五 Oo 註三十一 •• 向上。卷一一五。頁四四一六。 註三十二 .• 宋元學案卷四十一一。五星學案。頁四 u 註三士一一 •• 同上。 註三十四 •• 語類卷五。頁一五三。 八

第二章

論善惡

「善惡之詮釋 付善

(9)

說文繫傳 •• 「善,吉也。從語從羊,此義與美同意。臣錯日 .. 通論詳矣。石違反口」

通論

.• 「善者,吉也,美也,繕也,若物之巴結治者也。文子日 .•

聽善言,使計,愚者知,悅之。故於文,昔日羊為善。羊

者,美物也。語日 •• 爾愛其羊。傳日 .• 人之欲善,誰不知我。」 善字古寫有從二言者,如 -F 獄,易日 .•

出其一宮里膏,于旦之外應之,故善從二言。」有從三言者,如互弱,齊桓公誦敵丘之

鄉人曰:至德不孤,善言必三,故古文善,亦或從三言。」 由此可知善字頭從羊。羊之訓吉,吉祥如意也。訓美,美好,美善,與精美之義具備。訓繕,繕者,治補精巧,安排妥善 之謂也。至於羊,美物也。物之美者,人見人愛;人之欲善,誰不如我,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善之為善也﹒下為言,言善則 人皆信之,仰之,遠,近心悅而誠服之也。 。惡 說文段注 •• 「惡,過也。人有過日惡。有過而人憎之亦日惠。本無去入之別,後人強分之。從心亞聲,烏各切。」 投錄 •• 「惡,過也。」 玉篇 •• 「惡,不善也。於各切。叉車心,憎惡也。烏路切。」 繫傳遍論 •• 惡者、,惡也。惡、憎也。傳曰 •• 死、惡物也。未有輕而迫死地也。亞者,醜也。故於文,、心亞為惡也。 綜上所述,段民以惡之本義為、過。過乃人為之過。有過而人憎之亦日惡。是惡有二義 .• 一為過惡,一為憎惡。過由于心為名詞 ,憎惡為動詞。 校錄謂惡,過也。過也者,超乎限度也。過猶不及也。是可釋惡為過失或過錯也。 玉篇以不善為惡,是惡為反乎善者也。善以惡為相對者。 繫傳過論,以惡者,惡也。惡從亞,亞者醜也。於丈心醜為惡也。是惡乃罪惡之惡。有意而為之壞事也。傳所謂死,惡物 也。是哀莫大於心死,無藥可救也。死則生命消失,無生機可一一一間。死則陷於沉滯,而趨於消激,無復發榮滋長之可能也。是惡 為罪大惡極之惡,十惡不赦之惡也。 一「善乃理之發散 付何謂理 說文投注 •• 理,治玉也。從玉皇聲。良止切。 們戰國策 ••

鄭人調玉之未理者為璞。是理為剖析也。玉雖至堅,而治之得其個駒,理以成器不難,謂之理。几天下一事一物,

情必推其情,至於無憾而後即安,是之謂天理。是之謂善治,此引伸之義也。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 九

(10)

師大學報第二十六期一。 )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曰 •• 理者奈之而幾徽,必區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日飢理。日膜理。日文誼。得其分 而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 鄭注樂記曰 •• 理者分也。許叔重日 •• 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古人之言天理何謂也?日 ••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 得而捏得者也。天理云者,一盲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哩,以我之惰,潔人之惰,而無不得其平是也。 由此可知治玉為理之原釋,具剖析之義。至於凡天下事物必推其情而至於無憾而後心安,是謂天理,謂之善治,此引伸之 義。 戴民以奈之而幾徹,區以別之,名之日分理。叉析在物之質為飢理、膜理、文理、分而不紊為條理。 鄭氏以理主分,分之可知別異。天理者,情之發而中節,合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絮矩之道是也。 朱子於答何民書中,對天理加以詮釋 ••

「天理既渾然,然既謂之理,則便是笛有條坦底名字。故其中所繭仁義禮智,四者合下,使各有一酋道理,不相混雜。以

其未發,英兒端緒,不可以了埋名,是以謂之渾然.,非是渾然,真面都無分別,而仁義禮智卸是後來旋次生出四件有形有狀之 物也。氮知天理,只是仁義理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註一) 由此觀之,天理乃人性中之四德。寂然不動時,莫見端緒,謂之渾然。感而隨遍,即旋次出現仁義禮智之德。故天理乃四 德之總名,而四德為天理之件數也。 臼順理為善 人為萬物之靈,具四德之性,性即理,成蜜之學,在於率性而行,即一順理之謂也。然人具形本,感於物而動,遂生喜怒衷 樂愛惡欲之情。情熾而益誨,遂鑿其性。是以修己之道,在於約其情,使發而中飾。正其心,養其性,俾中正而誠則聖矣。此 ,即伊川所謂顏子所好之學,亦學者首當先識之大本也。 道之大木,如何而求?其入手處,揣在觸理朗。欲求順理,必先明理﹒',話理具性中,性為心之體,首先朋諸心,知所 3瓷,

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誠而明也。再則盡心知性,反身而誠。而誠之道,在於信道篤,行之果,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

心,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出處語默必於是,久而弗失,划居之安

r 動容周旋中蟬,一朋邪僻之心,無自而生矢口故騙子所 事,則以四勿之敬,得一善蚓拳拳服膺。不迂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此其好之篤,而行之果也。是顏 子成聖之學,二盲以蔽之,循於理而已。循理以止於至善,其成里之妙訣也已 I 有不循理為惡 的人教為惡

(11)

「人欲云者,正天理之反耳。謂因天理而有人欲則可,謂人欲亦是天理則不可。蓋天理中本無人欲,惟其流之有差,遂生 出人欲來。程子謂善惡皆天理,此句若甚可駭'謂之卑心者本非惡,此句便都轉了。但過與不及便如此。」(註二) 故錢種謂 •• 「人欲是惡,然亦從天理善中流出,惟其流出有差,遂若天理人欲之正相反,此即是善惡之正相反。然皆從一 個源頭流出,此一源頭,則是至善天理。」(註三) 文日

..

「惡不可謂從善中直下來,只是不能善,則偏於一邊為惡。」(註四) 由天理直流下者,皆是善。有不能善而偏於一邊則為惡。是惡乃未循於天理,而偏於他方。未循於天理而偏於一隅,或過 與不及之差,豪釐干皇之繆'皆惡也。惡者何?未循於天理之謂也。 。發而不中節者為惡 「人以情為有果也,聖人不去惰。人以才為有害也,聖人不病才。人以欲為不善也,聖人不絕欲。人以術為傷德也,聖人 不棄術 9 人以憂為非達也,聖人不忘憂。人以怨為非宏也,聖人不釋怨。然則何必別於眾人乎?聖人發而中節,而眾人不中節 也。中節者為是,不中節者為非。挾是而行則通止,挾非而行則為邪。正者為善,那者為惡。」(註五) 夫情、才、欲、術、憂、怨、等等,均具好壞兩義,只在溺與不溺耳。聖人發而中節,則皆善也。眾人發而不中節,則皆 惡也。中節者,即循天理而行,不中節者,則洛乎人欲而縱。夫理為是、為正、為善,人欲為非、為邪、為惡,是由于心乃達理之 表現也。 臼氣稟之差 宋儒謂氣真自身,有種種差異。如清濁、厚薄、剛柔、嚴急之類。以此氣質,見諸行事,如不小心糾正,長其蓋附設其失 ,則有好壞優劣之別。前者為善,而後者為惡。此惡雖受氣質之影響,然為之主者,實由於人耳。 四、善之無對抑有對 「如易所謂 .• 一兀者,善之長。一歪貫善而二哉。但此善根之發,過然無對。既發之後,方有若其情,不若其情,而善惡遂 分,則此善也,不得不以惡為對矣。其本則實無二也。」(註六) 由此可知先天之善,為至善無對。後天之善,乃有若情與不若情,循理與不循理之別,而善惡分焉。最後天之善為有對矣 。 五、善非有二 則或云 .•

「性善之善,非善惡之善。黨竊謂極本窮原之善。與善惡未流之善,非有二也。但以其發與未發,言之品采﹒同耳。

川蓋未發之善,只有此善,儷讀之後,乃有不善以雜焉,而其所謂善者,即極本窮原之發耳。叢書所謂無為之時,性會正後者,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一一

(12)

師大學報第三十六期

們既得之矣,而又日性善之善,非善惡之善,則熹竊恐其自相矛盾,而有以起學者之疑也。」〈註七)

川由此可知先天之善,與後天之善,原為一善。先天之善,為性中所固有。後天之善,乃發而中節循理者也。師發之後,亦

有不中節循趣者,是由惡之所由生也。善以惡為對,二者之別,在於先天之善無對,後天之善有對耳。 有一善之宇宙觀 夫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也。繼之著善,乃造化發育萬物,生生不已,是乃天理之流行,亦可謂之善矣。是朱于之宇宙觀 ,實一善之宇宙觀也。至其論陰陽、理氣、天人,皆主一體兩分,未認為兩体對立。惟辨善惡則不同。善惡不能共一体。先天 之善無對,後天之善有對,有對之惡,為不循乎理,不中乎節而反乎善者也。 朱子以善者順理而已。故謂 •• 「聖人凡言鬼神,皆只是以理之屈神(伸)者言也。至言鬼神禍福凶吉等事,亦只是以坦言 。益人與鬼神天地同此一理,而理則無有不善。人能順理則吉,逆理則凶。」(註八) 理無不善,循理而行即為善。益天地只是一理,亦只是一善矣。 叉日 ••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 繼之者善是動處,成之者性是靜處。繼之者善,是第行出來。 成之者性,則各自成笛物事。繼善便是一兀芋,成性便是利貞 o 及至成之者性,各自成笛物事;恰似造化都無可做了,及至春來

,叉流行出來,又是繼之者善。譬如禾穀一般,到秋飲多藏,千條萬糙,自各成一個物事了。及至春叉各自發生出卜以至人物

,以至禽獸,皆是如此。且如人,方其在胞胎中,受父母之氣,則是繼之者善;及其生出,叉自成一﹒笛物事。成之去住也,既 成其性,又自繼善,只是這一笛物事。今年一年生了,明年又生出來一副,當事物來叉繼之者善,又成之者性,只是這一笛物

事衰將去,所以仁者見之謂之仁,只是那發生處。智者見之謂之智,只是見那成性處,到得百姓日用而不知,則不組逼物事矣

。所以易只是笛陰陽交錯,千變萬化。故曰 ••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聖 人所以說出來時,只是使人不迷乎利害之塗。文日 •• 近思錄第二段說誠無為,幾善惡。誠無為只是自然有實理任心地,不是人做 底 Oi---幾善惡則是善襄面便有五性,所以為噩,所以為賢,只是這筒。」(註九) 繼善成性就人一一一回 •• 「以人身言之,呼吸之氣,便是陰陽。軀體血肉,便是五行,其性便是哩。文曰:其氣便是春夏秋冬。其物便是金木水火

土,其理便是仁義禮智信心」(註

-0)

由此可知天地生生不息,萬化流行,只一善而已。及至萬物成形,各賦一性,此性卸天生蒸民,有物有則之則也

0 人之性

,物之則,繼之者為善,而成之者即稱性稱則。繼之畫番,始能成性成則,若不善,如何有繼?若不繼,如何有成?成後叉繼

,此即大自然之謂也。

(13)

註 註 註 川註 仆註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乃一氣之消長。陰陽非道也,所以為陰陽者乃道也。一陰又一陽,循環不己,乃道也。臨陽往來, 循環不已,此理即道也。若繭,屈伸往來非道也,所以屆伸往來乃道也。故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眾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大業者,聖人之業也。故謂 •• 「以一日言之,則畫陽而夜啥,以一月言之,則望前為陽,望後為陰。以一星星,則春夏為腸,秋多為障,從古至今, 恁地衰將去,只是簡陰陽,是孰使之然哉?乃道也。」(註一一〉 一陰一陽之詞道,此道指太極而言,亦即生天地萬物之主宰矣。 叉日﹒。「此氣之動為人物,渾是一笛道理。故人未生以前,此理本善,所謂繼之者善,此則屬陽氣質。既定為人為物,所 以謂成之者性,此則屬陰。」〈註三一〉 「一陰一陽,此是天哩, ι 理。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繼之者善也。乾道變化,各正性侖,此成之者性也。這一毆是說 天地生成萬物之意,不是就人性上事。」(註二二) 繼之者善,造化所以發育萬物,生生不已之意,屬陽。成之者性,成者,凝成有主之謂,故各正性命之意,屬陰。 「繼之者善,方是天理流行之初,人物所責以始。成之者性,則此理各自有笛安頓處,故為人為物,或昏或明,方是定。 若是未有形賞,則此性是天地之理,如何把做人物之性得。」(註一四) 由此可見朱子之宇宙觀,可謂為一善之宇宙觀。造化發育,乃天理流行,可謂善之發揮。然待其成形,則為人為物,或昏 或明,萬有不齊,而惡亦隨之而見。 就人而言,誠無為,乃天理之本然。繼之者善,乃天理流行之初。幾善惡則為善中具有五性、此五性即指仁義幢智信之五 德而言。或為聖,或為賢,全操之於「幾」之工夫中,人所作之抉擇耳。若順理而行,必為善矣。不循於理,必流挫患矣。惡 且反乎善者,有善則惡不存,無善則惡乃見耳。 附 註 一 .• 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書。 一一

..

同上。 三 .• 錢握著 •• 朱子新學誨,第一冊,頁四 00 。 四 •• 語類卷五十五。頁二 O 七八。 五 •• A 主空二著 •. 心值與性體,第二冊,頁四七 0 。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

(14)

( 172 ) 師大學報第二十六期 註六 .• 文集卷四十。答何叔京薯。 註七 •• 向上。卷三十七。答郭沖晦善。 註八 .• 語類卷七十八。頁三五九一。 註九 .. 同上。卷九十四。頁三七九二 ll 三七九三。 註 -0

..

同上。頁三七七六 ll 三七七七。 註 -7. 向上。卷七十四。頁三 O 一耳。 註三一 .. 同上。 註二三 •. 同上。頁三 O 二〈。 註一四 •. 同上。頁三。一七。 四

第三章

論聖賢

「聖賢之詮釋 付聖 說文義證 •. 「里,通也。廣雅陶藝文聚引風俗通 .• 聖者聲也。、通也。一一一間其陶聲知情,通於天地,調腸萬物。」 自虎通聖人篇 .• 「聖者,通也,這也,聲也。道無所不過,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 鬼神合吉凶。」 繫傅 .• 「聖,通而先誠日里。於文耳目一-為聖。星,聲也。文里翩萬物皆星其情也。從耳者,非任耳也。言心過萬物之情, 若耳之過聲也 3

一只于難擴充耳,何任之有。

或曰:聖人多能蠍?日 •. 聖人遍天地之情,達人物之性,一以貫之,何多能之有?百工之事也,皆聖人之作也,又何不多 能之有。聖人之多能,治其法也。小人之多能,為其巧也。 傳曰 .• 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演眾者,必也聖乎!堯嘉其猶病詣。所謂施者,非取而施之也。聖人在位,偕一兀精之,不,練陰

陽之和,均天地之利,出細大之用。行役不淹'奔冠不過,內無怨而外無慎,壽天得中。故文無泣子之痛,兄無哭弟之哀。

夫山之譜也,手種手形,足植足形。太平之世,土地調矣,審慎和矣,風氣徐笑,日月明矣,人力閑矣,民心適矣,民手 勸矣。文合和氣,以成共殼,穀則堅好而和沈。君子食之,以平共心,故壽考而無誤浸也。

(15)

堯之骨節入耳,年齒長而聰明衰,不及簡民,海水當子,倦動而弗能治也。麗月舉禹於辜人之家。禹親自操賽紹,而九雜 天下之山川;大川三百,小川三干,馴滄無數。稜降播種,民於是乎有粒食。禽獸多則害人民,踐禾薇,智吞晶,強捕小,皆 不得自全。於是草#荒山搓木,驅其猛獸,取其血來者,以佐民食。民於是鮮食,至今賴之;此之謂博施。易曰 •. 雲行雨施,品物流 行。言施普則萬物支抓(當作、諷,同汗 σ 古文流。)以成其形也。及至衍,釀民之膏澤以為藏,有數年矣。然武王邀屁臺之錢 ,人不得數文;頓誼稿之栗,人不得數升;而民悅之曰:聚者,猶散之。況復取手?此所謂大寶雨天下服也。 夫水之為診也,人皆走丘跤,赴樹木 f 孰若乎無水?極其主 m 任其子,孰若平不趣?日﹒。堯舜其猶有病也。 今天子睿明而不自過,徹而不自任,罷聲色而樂央藝,斥苑國而任民事,茍利於民也,不拘於細大以為。不一鑽者不久逸 土小暫費者不、永寧。上下光明,宗枝膠固,有唐虞湯武之德,而無共係躍居之凶,此聖人之才也,賢於堯舜遠也。」 夫聖人通萬物之情,若耳之通聲也。達人物之性,一以貫之;即其德至誠,能盡其性,則能盡人物之性,而成己成物也。 其博施之道,為能順陰陽,明教化 ;L 春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疇,如四時之錯行,日月之代朗。其 事劫廣被而持久,非一偏一隅一時之可比。而垂訓立法,非僅利萬民,且足以利千秋也。 。賢 說文 •• 賢,多才也。從貝限聲。 吳會祺作 •• 「賢,多才也說」一文,(註一)辨之甚詳。賢,多才之訓,求之典籍,無不如貝克。蓋後世賢才具訓,以有德 屬賢,有才屬能。若統而言之,則能不可以該賢,而賢可以駭能。此許民以多才訓賢之說也。 楚書稱惟善以為寶。善人,國之寶也。賢之從自戶,亦猶是矣。 一切經一音義十 .. 賢,土之美稱也,叉多能也。 文六年穀梁傳 .• 「君之使臣也,使仁者佐賢者,不使賢者佐仁者。」蒞注引郁日 .• 賢者多才者,正用許惜。足奮之本義 ,為多才能之謂也。 一「聖賢之學 付就知而言 朱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 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論語均實,但言語敵見,初看亦難。孟子有感激興發人心處。中庸亦難讀,看 們三書後,方宜讀之。」(註二) 口又日 .• 「先看大學,次語孟,次中庸,果然下王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己,看得清徹,→生受用不盡。只怕人不下工(夫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一五

(16)

師大學報第二十六期一六

川川),雖多讀古人書無益。書只是明得道理,卸要人做出書中所說聖賢工夫來。若果看此數書,他書可一見而決矣。」(註三)

川朱子以大學為入德之門,自謂平生精力,盡在此書。先須通此,方可讀他書。彼於大學,修改為時甚久,三四十年,日夜

用工,不肯輕下,章旬之蝙排,皆有深意,寓乎其間。一生精力在是,至屬績而後絕筆。為義極精。學者必由是而之焉,則庶 乎其不差矣。 程子會謂 .. 「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孟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者當觀里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畫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關其疑,則 聖人之意可見矣。(註四) 叉日 .• 「凡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間處,便作自己悶。聖人答處,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 人。」(註五) 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未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職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 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口就行而言 l 尚志 朱子日 •• 「大學明明德於天下,只是且說笛規模如此。學者須是有如此規模,均是自家本來合如此,不如此便是欠了他底 。且如伊尹思匹夫匹婦不被其澤,如己推而納之溝中,伊尹也只大概要恁地。玄如何使得無一人不被其澤?只是見得規模自當 如此,不如此不得。到得做不去處,卸無奈何。規模自是若恁地,工夫便卸用寸寸進。若無規模次第,只管去細碎處走,使入 世之計劫謀利處去。若有規模而無細密工夫,文只是一笛空規模。外極規模之大,(兼善天下)。內推事事物物處,其不盡 -4

夫,此所以為聖賢之學。」(註六)

夫志不立無可行之事,聖賢之志,應以民胞物與之心,惠及同類。人具此仁民愛物之心,方能行仁民愛物之事。教育子女 ,俾具使命感,救世心,培養其立己達人之志川青年始知惕勵求進,奮發有為,以抵淑世濟人之標的。絕不致誤入歧途也。宗 教家知發宏顧,擴充其悲天憫人之心,廣濟眾生,方能奠定其捨己為人,儼牲自己,照亮別人之出世宗旨。若人發大志,兼善 天下,雖不能真使天下之人受其蔥,然此人也,必能於其力之所及,嘉﹒惠群倫。真所謂吾心信其可能,雖移山填海,亦有可成

之日。吾心無意為之,雖為長者折枝,是亦難能矣。誠如陽明示福場一話生,以回事相規;首為立志。蓋「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

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峰,學者,曠廢聽睛,玩歲惜時,而百無所戚,皆由於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聖則聖矣。立 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鳥,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此立志所以為當務之急也。

(17)

Z 自任

伊尹'聖之任者也。其服務大泉之精神,殊堪表揚。孟子萬軍記載

•• 「伊尹耕於有華之野,而樂堯麗之道焉。非其義也,一 非其道也,驗之以天下弗顧也,繫愚 T 棚弗親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二介不以與人二介不以取諸人。袒胸使人以幣輯之,囂 囂然日 •• 我何以祖師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峽敵之中,由是以樂堯麗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幅然改日 •• 與我處峨敵之中, 由是以樂堯鼎鼎之道,吾其若使是君為堯難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哉豈若於我身親見之哉 c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 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于,天民之先覺者也,于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 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講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伊尹相湯,以王天下。湯崩,太丁 未立。外丙二年,仲任四年, LA 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邏義。三年。以聽伊 尹之訓己也,復歸於毫。」 由此觀之,伊尹原為潔身自好,安分守己之人。過間使人聘之,初不欲仕'既而以助人精神,出而為相,伐夏救民。桐樹崩, 其子太丁未立而卒。太甲以孫繼租,伊尹恐其不能鑫修祖業,作伊訓以訓誠之。太甲既立,不明伊訓。不知居喪之禮,伊尹放 諸桐宮,使之閉門思過。三年,復歸於毫都。以其能改前過而思念常道故也。史敘其事,作太甲三篇。上篇述於桐之事,中下 兩篇為居毫之事。均載於尚書注疏卷第八。 伊尹之自任,純以才德智慧,服務人群為正鵲,決非為個人之權位計也。否則湯放築於南巢,而取君位。伊尹亦可放太甲 而代之;其終能完成托孤寄侖,誨導太甲而輔立之,誠不失為君子人也。故自任為樂於助人,愛人,惠人之精神表現,與自負 不同。較之狂妄自大,野心居奇,亦不官霄壤之別矣、 1 博學 文公曰:「自古無不曉事情底聖賢,亦無不過變底聖賢,亦無關門獨坐底聖賢。聖賢無所不過,無所不能,那笛事理會不 得。如中庸天下國家有九經。便要理會許多事物。如武王訪糞子陳洪範,自身之親聽言貌思,極至於天人之際。以人事則有八 故,以天時則有五紀。稽之於 kl 益,驗之於庶證(徵),無所不備。如周撞一部書,載周公許多經國制度,那裡便有國家當自 家做。只是古聖賢許多規模,大体也要識。蓋一這個道理,無所不該,無所不在。且如禮樂射御書數,許多周陡升降,文章晶節 之繁,豈有妙道精義在,只是也要理會。理會得熟時,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層刑法,天文地理,軍旅官職之類,都要理會。 雖未能痛究其精徽,然也要識笛規模大概,道理方被治通達。若只守此一一子捉定在這裡,把許多都做閑事,便都無事了。如此一一只 幻理會得門內事,門外事,便了(解〉不得。所以聖人教人要博學。績是要博學之,審問之,謹(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什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文武之道,布在方策,為敢在人。賢妻識其大者,不實者識其小者。夫子哥拉小學,而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一七

(18)

師大學報第二十六期一八

利亦何常師之有。聖人雖是生知,然也事事理會過,無一事之不講,這道理本是只就一件事上理會,見侮便了。學恃無所不學,理

川會時,甜是逐件事上理會去。凡事雖未理會得詳密,亦有值大要處。縱詳密處未曉得,而大要處已被自家見了。今公只就一線上

窺見天理,便說天理只恁地了,便要去過那萬事,不知如何得萃百物,然後觀化工之神;聚眾材,然後知作室之用。於一事一 義上欲績單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須撒開心胸去理會,天理大,所包得亦大。且如五常之敬,自家而言,只有酋父子夫婦 兄弟,才出外便有朋友。朋友之中,事已無多。及身有一官,君臣之分使定。這裡面文然多事。 .••••• 如今只道是持敬,收拾身 心,要合道理無差矣,此值是好。然出而應天下事,應這事得時,應那事文不得。學之大本,中庸大學已說盡了。大學首便說 格物致知,為甚要格物致知?便是要無所不格,無所不知。物格知致,方能意誠心正身修。推而至於家齊國治天下平,自然滔 滔去都無障礙。」(註七) 朱子幼時讀孟子,至「聖人與我同類者。」甚喜以聖人易做。年至五四至五六時,叉言聖人難為。與象山陽明言聖人易做 ,恰相反對。王學流衍,乃有滿街均是聖人,端茶童子,亦是聖人。而朱子晚年,則謂聖人難為。益朱子心中所意想之聖人, 與陸玉不同。象山之學,僅言先立乎其大者。叉謂雖不識一字,也要堂堂地做人。陽明則謂見欠自然知幸,見兄自然知惕,見 到此即行之。若依朱子之言,此僅可為一鄉里善人;規模既不夠大,工夫亦欠周詳細密。朱子意中之聖賢,必兼事劫。一端茶 童子,專為端茶,雖可全其德性。然德性質不限於端茶一小節。而端茶童子,不能與杏壇設敬之孔子,等量齊觀。治國平天下 ,以至繼天地之志,述天地之事,裁成輔相天地之化育,皆出聖人之德性。然則僅能端茶,固不得謂德性已盡。陸王皆偏重內 在德性,朱子則德性事功,內外合一並重。體用本末,須一以貫之。故朱子要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會剝開聖賢所 謂博學,無所不學也。自吾身一所謂大經大木,以至天下之事事物物,甚而一字半字之義,莫不在所當窮,而未始有不消理會者 。雖日不能盡究,然亦氯隨吾人聰明力量而理會之,久久負有所至。豈不勝全不理會者乎?若截然不理會者,雖初過乎前,不 識其名,亦不思有以知之,豈窮理之學乎!故博學之中,或由讀書講明道義,或論古人而別其是非,或應事接物而處其當否。 如何而為孝?蚓何而為忠?以至天地之所以高埠,一物之前以然,都、遜一理會。一冊為學工夫,卸在於一身。身以心為主,心以 性為体。心之用為情,外則目觀耳聽,乎持足履;於事則自事親事長,以至於待人接物,洒措應對,飲食寢處,件件均為應做 工夫處。聖賢千言萬語,副其中細碎節目。講論時是如此講,做工夫時,績是著實去傲。道理聖人已言盡,見於論語詩書中, 氮二理會而躬行之。聖賢教人,多言下學,罕言上達,若僅一可唔,學,恐陷局促;煩事事理會至其義理貫通處。若僅理會上達 ,則均無事可做',恐入孤單空虛。如耕田頭下種子,便去耘鉤灌溉,然後有成熟之日。如僅冀成熟而不會下種,如何能熟而收 穫之。故第理必就事物上窮。凡遇一事,即當就此事反復推尋,以究其說,待融釋脫落,然後別窮三學也。此正朱子於宋明理

學中,特具之見地,亦為其強調之實踐作風。朱子於答汪尚書一函中

•• 「大抵近世言道學者,失於太高,讀書講義,,率常以徑

(19)

易超紹,不歷階梯為快,而於其間,曲折精微,正好玩索處,例皆忽略厭,一棠,以為卑近墳屑不足留情,以故,雖或多問博識之士 ,其於天下之義理,亦不能無所未盡。 ... 屬若致一吾京,循下學上達之序,口講心思,躬行力究,寧煩毋略,寧下毋高,響 過揖深,寧拙毋巧,從容潛玩,存久漸明,眾理洞然,次第無隱,然後知夫大中至正之…恤,天理人事之全,無不在是。初無迫 然超絕不可及者;而幾微之間,豪釐畢祟,酬酥之路,體用渾然,雖或使之任至藍而處所難,亦沛然行其所無事而已矣。」( 註八〉 4 聰明多能 ω 聰明 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直氓,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 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是則聖人而已矣。 「胡間 .• 罔聞一知十,是明睿所照。若孔子則如何?日 •• 孔子叉在明睿上去。耳順心過,無所限際。古者論聖人,都說聰 明。如堯聰明文思,惟天生聰明時久,買一聰明,作一兀盾。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聖人直是聰明。」(註九) 朱子深讚聖人之聰明。然聖人之聰明,因人而異。如顏子聞一知十。子貢開一部一。夫子耳順心通,益愈於顏子。是聖賢 之聰明一,非人人如一,故聖人亦非盡人易為也。 ω 多能 「太宰間於子貢日 .• 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日 •• 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日 .•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 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日 .• 子云,吾不試,故藝。」(註 -0) 子貢之答,以多能為聖人餘事也。夫子之一吉少賤,故能多鄙事,是以為聖不在於多能也。重聖主於德,固不在多能;且多 能非所以率人。若以多能率人,則人將掏未忘末,尚才而不謗德,卒無以入於里德之域矣;故謂君子不多。此尚德不尚藝之意 ;其實聖人未嘗不多能也。聖人之所以多能,乃由於天生聖人,氣稟清明,本領亦大,自非常人可比。 「聖人動容周施,俯仰升降,自是與它人不同。如射亦然。」(註一一) 文日 .• 「聖人事事會,但不見用,所以人只見他小小技藝。若使其得用,便做出大劫業來,不復有小小技藝之可見矣。 ... ..• 聖人賢於堯舜處,封在於收拾累代里人之典章禮樂制度義理,以垂於世。」(註二一) 由此可知聖人之多蹈,由於未過於世,而未能施展其抱負使然。若聖人得用,則難以見其多能矣。孔子之賢於堯厲處,是

叭以其無用為大用也。堯難之身業,展現於當時;孔子之德業,發皇於後世;對人類之貢獻,孰為互?千載後之今日,必有能辦

(之者。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 九

(20)

師大學報 第二十六期 二 O ( 178 ) E 才德兼備 ω 何謂才 唐君毅於原性篇中 .• (註一三)所謂才,伊川已言,才出於氣。氣清則才情,氣淘則才濁,才真於氣。朱子會謂伊川之言 ,與孟子所謂才皆善而出於性之旨不同。並進而言「才是心之力,是有氣力去做底。」「一般能為謂之才。」「才是能恁地皈 底。」足見才即心之能,就率氣,以實現其理想,或性理之力。故叉謂「才字是就理義說。」此心之統率氣,以實現其理想或性 理之力,叫心之氣由情、志、意、欲、而實現性理之力。故謂「才是有氣刀去做底。」此力有大小,即見其所能實現之性理有 多少。如朱子謂 •• 「側隱有懇切者,有不懇切者,則是才之不同。」「才如水之氣力,其流有經有急,即是才也。』才力有大 小多寡,即為一量之概念,而此才亦可謂即心所統率之「實現理之能量。」人能盡其才,則仁至義盡。「如盡側隱之才,必當 至於博施摘泉。盡羞惡之才,必當至於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註一四)然由於人性不能離氣質之限制,而事實 上,人之才,乃有種種不同。此則可依伊川之氣清則才情,氣濁則才濁以釋之也。吾人以心能統性惰,以及意志欲等,其說率 之成效,應與京之大小多寡有關。所以然者何?才為心之力也。 ω 何謂德 說文段注匡謬 •• 德作息。內得于己,外得于人也。 釋名釋言語 •• 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論語 •• 為政以德。皇疏 •• 德者,得也。文道之以德。皇疏引郭象、住 -E .. 德者,得其性者也。 廣雅釋話三 •• 德,得也。訓為得,本于禮記。 鄉飲酒義云 •• 德者,得于身者也。然德訓為得,究未曲盡其義。蓋德謙內外,即宋儒体用之謂。﹒一仔譜中心為性道,使身心 有所得,此內得于己也。運之事物為開簣,使眾人所共得,此外得于人也。 論語言德者,若「何以報德?」主蔥、擇之德昔日。若「君子懷德,」「德之不修,」「攘於德,」主中心之德一育。是聖人言 德,亦兼內外說。故先進篇 -2 .. 德行,顏淵,閔子驀'冉伯牛,仲弓 o 德必兼行,以德不可獨存于心,必施之實事,方為德行 。顏子三月不遠仁,固為內德於心,然渾然不遠仁,馬知不兼外言之。顏子間仁,夫子告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也,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上己與下己,字相同。言茍可以克己復禮,即並人為仁。歸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之旨。夫子云 •• 為仁由己,非謂枯坐一室,閉目靜坐,以觀道体。益言仁固由人而成其事,然必自己始,如立人達人,必先己欲立,己飲達, 然後可為立人達人之事。論語此二句,必加兩欲字,正即此旨。德為仁,仁無所見,必有德於己,有德於人,仁之端倪始見。 王充論衡書說云 •• 實行為德,可知德必見諸實事,非求于空虛處。周禮師民以三德教國于。鄭注曰:德行內外之稱。在心日德

(21)

'施之日行。詩關唯序 •• 后妃之德也。疏云德者得也。自得於身,人行之總名。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傳 .• 「德正義和。」社汪 .• 在己為德,施行日廳。此與許說合 ρ 墾右重內而略外,則有体無用,何足以治世。即僅以內得于己為德,亦非清淨可說。所謂 己者,即指身心而言。視聽言動,孝弟睦姻之道,皆是實事。況風攏言動,孝弟睦姻之道,雖為一身之事,其實治國平天下 之道,胥在其中。聖人三盲一動,一視一聽,皆有關乎閻計民生,而孝弟陸姻等事,尤為天下所共由;故內得于己,外堡于人 ,皆當並行。但外得于人,必先內得于己。蓋蔥、澤必自己而推,德亦必自己而立。此德字之真諦矣。 綜觀上述,才是有氣力去做底。才是能為,才是心之力。德者,內得于己,外得于人。德兼內外,即宋偏体用之謂。人能 有才有德,兩者兼備,非聖賢而何? =「聖賢之身 聖賢繼天地之志,述天地之事。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立此規模,並亦盡此工夫,尤要以明德新鳥來撐 天住地。蓋天地頭 λ 扶持,人則氮聖賢扶持也。 文公謂 •. 「天地之化,滔滔無窮,如一盤金汁,鎔化不息,聖人則為之鑄瀉成器,使入模範匡郭,不使過於中道也。曲成 萬物而不遺,此叉是就事物之分量形質,隨其大小闊狹,長鐘方園,無不各成就此物之理,無有遺關。範圍天地,是極其大而 言。曲成萬物,是極其小而言。範圍如大德敦化,曲成如小德川流。」(註一六〉 叉曰 .• 「人生天地中間,雖只是一理,然天人所為,各自有分。人做得底,部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物,而耕種必用人 。水能潤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燒物,而薪囊必用人。裁成輔相,績是人傲。」(註一七) 真能裁成輔相天地之化育者,其惟聖人乎! 「聖人贊天地之化育,蓋天下事有不恰好處,被聖人做得都好,丹基小會,堯則以天下與人。洪水汎濫,揖擠得禹而民得安 居。築約暴虐,湯武起而誅之。」(註一八) 蓋天生萬物,有物有則。許多人物,即具許多道理。然天均不能自為,必得聖人為之修道立敬,以教化百姓。所謂裁成天 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是也。且聖人無不可為之時,無不可處之事。以人君言之 .• 堯之所以處丹朱而禪舜,舞之處頑欠軍母傲

弟之間,與其所以處商均而禪禹。以人臣言之

•• 伊尹之所以處太甲,周公之所以處管蔡。足見聖人遭時之變,各行其道,須如 此時如此,須如彼時如彼。恰似天地有關獻齒,必得聖賢之補得周全。過得稍久,難免有關。叉得聖賢為之補救。足見聖賢之 的量偉大,直有闡闢乾坤之劫。 利用聖人之搗 付「古之學者,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此言知所以為士,則知所以為聖人,矣。今之為土者泉,而求其至於聖人者,或未開 朱子輪車祖想研究三一

(22)

第二十六期 )焉。豈亦未知所以為土而然耶?將聖人者,固不出於斯人之類,而古語有不足信者耶?顏子曰 •• 麗何人哉,予何人哉。孟子所 問願則學孔子。二子者,豈不自量其力之所至而過為斯言耶?不然,則土之所以為土而至於聖人者,其必有道矣。」(註一九〉 故知前以為士,則知所以為聖人。是則學為聖人並不難。學者是學聖而未至者,時而行為似聖人,然弗堅牢,且會失甜。 聖人是為學而極至者,凡事行至極處,極者,盡善盡美之詣。事事處理得宜,自然安行,不待勉強,故謂之聖。可知聖人與學 者之別,一則自然,一則勉強。惟自然,故久而不變。惟勉強,故有時而放失。足怒為士即為聖人之途徑。道路雖遠,終非不 可企及也。 故日 •• 「舜誠大里人,不可及也。而古之人有顏子者,其言日 •• 麗何人也,于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夫豈不知舜之不可 以幾及,而必云爾者,蓋日學所以求為聖人,不以是為標的,則無所望走而之為耳。」(註二 0) 是以為士者,即以學為聖人為正鵲,不以是為的,則難以稱土矣。再則朱子以聖賢為已熟之學者,學者為未熟之聖賢。聖 人與學者,僅具生熟之別。求能由生至熟,非日新月異,勇猛向前,惕勵求進不可。至於如何始可稱之為聖?中庸所謂 •• 「不 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亦即孔子之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蜍矩之揖界矣。至此則心體瑩徹,純然天理,日用 問隨吾意欲之所之,莫非天理之流行,道心常為一身之王,而人心每聽命焉。是以動容周旋,從容中禮,喜怒哀樂,自然中節 ;凡所動靜云為,皆隨心之所欲,莫非準繩規矩之至,是即聖人之揖也。 五-聖人之德 「聖人之動,便是一兀亨;其靜便是利貞。都不是閑底動靜。所謂繼天地之志,述天地之事,便是如此。知得任心地俊生,恁

地使死。知道恁地使消,恁地便長。此皆是繼天地之志,隨他恁地進退消長盈虛,與時偕行。小而言之,飢食油飲,出作入息

。大而言之,君臣便有義,父子便有仁。此都是述天地之事。只是這簡道理白 ...• 昕以聖賢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戰戰兢 兢'至死而後知免。大化恁地流行,只得隨他恁地。故日 •• 存心養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逼 與西銘都相貫穿,只是一簡物事。」(一証二一) 夫聖人法天,動為一兀亭。一兀者,善之長也;君子体仁,足以長人。賣了者,一聶之會也;嘉會足以合禮。靜為利貞 o 利者,義 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貞者,事之幹也;貞回足以幹事。聖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即能繼天增 /ι 志 ,述天地之事而參贊化育。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於天而天同之,後於天而能順天者, 合於這而已。故蘇子由 -z

..

學聖人不如學道,不知道,便是無軀殼底聖人。聖人即為有軀殼之道也。道者何?天命之謂性!率 性之謂道,道也者。不可一組央離也之道。聖人具此道而設中和,達則以民胞物與之念,兼善天下。窮則素位而行,於動請云為 之際而獨善其身。此均為述天地之事也。 師大學報

(23)

聖德有全有偏,有常有變。聖人之德,既純且全;發而知博博淵泉,以時出之;處常有、道,應變得宜也。 付聖德之全與偏 孟子萬章 ••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目不親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 所出,擴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付之時,居北海之潰,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 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里之任者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日 ••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 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舞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干之車 也。」 「柳下蔥,聖之和者也。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俠而不怨,呃窮而不憫,與鄉人處,自由盤小忍 去也。爾為繭,我為哉,雖祖揚裸程於我側,聽焉能挽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孔子聖之時者也。去齊,接辦而行。去魯,日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 可以仕而仕。」 中庸 ••

「仲尼祖述堯窮,意童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惰。譬如四時之錯行,臼月之代

朗。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悴,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亦孔子所以為孔子也。 孔子集三聖之事而為一大聖之事,猶作樂者,集呆一音之 A 鼠,而為一大成也。夫子聖智兼備,三子則力有餘而智不足,是 一節雖至於聖,而智不足以及乎時中也。是三子之行,各極其一偏,孔子之道,采全於呆理。三子猶春夏秋多之各一其時。孔 子則太和之一月氣,流行於四時也。故能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閉,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逞,後天而奉天 時也。 問 •• 「如伯夷之請,不念舊惡。柳下蔥之和,不以三公易其介。此其所以為聖之情,聖之和也。但其流弊,則有隘與不恭 之失。日 •• 這也是諸先生恐傷腦二子,所以說流弊。 A 可以聖人觀二子,則二子多有闕欠處,便有弊。所以孟子直說他隘與一小恭 。 •••••• 如不念舊惡,不以三公易其介,固是清和處,然十分、只救得一分,救不得那九分清和之偏處了。」(註二二) 由此可知聖德之全,為集聖德之大成。立己達人,足以左右逢源。聖德之偏,僅於某一件事上,做到極處,如伊尹夷惠, 各成一德,且到極處。三子不可謂集聖德之大成,朱子謂其皆有病痛。然聖人則為件件事,均能做到極處,聖德臻於完美之境 刊也。 ω 聖一德之優劣與常變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 一 一

(24)

師大學報第二十六期二四 )1 堯麗之禪授,湯武之伐放,分明優劣不同。 ....•• 且如孔于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0 分閱讀土不及

叫舜。文主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武王勝殷殺衍,分明是不及文玉。泰伯三以天下讓,其可謂至德也矣。分明太王有剪商

之志,是太玉不及泰伯。蓋天下有萬世不易之常理,又有權一時之變者。如君君、臣臣、父欠 3 子子,此常理也。有本侮巳處 ,即是變也。然畢竟還是那常理底是。 A 「,均要以變來壓著那常底說,少間只見說不行,說不遍了。若是以常人去此聖賢,則說 是與不是不得。若以聖賢比聖賢,則自有是與不是處,須與他分個優劣。今若隱避向護不說亦不可。又一去 .• 如可與立,可與權 。若能可與立時,固是好,然有不得已處,只得用權。蓋用權是聖人不得已處,那一真是聖人要如此。文間堯麗揖遜,暨起盛德 ,亦是不得已否?日然。」(註二三) 由此觀之,聖德之優劣,為聖德之等次。聖德之常,謂不偏不俑,無、過不及,以止於至善之常道。如達道這德,行之四海 而皆準者也。聖德之變,乃因時制宜之措施,為權宜當時之利弊得失,有不得不然者。若無特殊之世局與境遇,聖人亦應處其 常而願其道也。 臼聖德 -4 貝 聖人之心,渾然一理。雖泛應曲當,用各不同。鑫德純意誠,事事做到極至,自然安行,不待勉強。恰似 .• 「天只是一氣 流行,第物自生自長,自形自色,豈是逐一粒點得如此。聖人只是一笛大本大原襄發出,親自然明,聽自然聰,色自搶恤,貌 自然恭。在父則為仁,在君則為義,從大本中流出,便成許多道理。只是這笛一使賞將去。所主是忠,發出去無非是恕。」( 註二四)大本即天命之性,人能率性以行道,修道以立敬,即可窮則獨善,達則兼善也。故聖德非外在之模做與缺鎮,乃人之 德性中自然之流露。故九之立身處世,貴能以忠恕之道,素位而行;事無大小互細,依原則而躬親實踐,或生知安行,或學知 刺行,或困知勉行,及其成劫一也 0 人能於盡性質踐中,或熟進入化境,則為聖人也。 又日 .. 「聖入只是笛至誠不息,萬物各得其所而已。這一笛道理,從頭責將去,如一源之水,流出 gT 條萬派,不可謂下 流者不是此一源之水。人只是一笛心。如事欠孝,是這一心;事君忠,事長弟,也只是這一心。老者安,少者懷,朋友信,皆 是此一心。精粗本末,以一貫之,更無餘法。但聖人則皆自然流行出來。學者則績是施諸己而不顧,而後勿施於人,使推將去 。聖人則動以天,賢人則動以人耳。 ...•. 辜者與聖人所爭,只是這些簡自然與勉強耳。聖人所行,皆是自然堅牢,學者亦有時 做得如聖人處,但不堅牢,又會失甜。程子說 •• 孟子為孔子事業儘得。只是難得似聖人。如剪穌為花固相似,只是無造化劫。 」(註二十五) 聖入由至誠以盡性,則可參贊化育,。-中庸 ••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 毅,足以有執也 o 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搏博淵泉,而時出之。」此言五者之德,充積於中,而以

(25)

時發見於外;充積極其盛,而發見當其可也。學者未至聖人,難抵否載。蓋人之性無不同。而氣則有異。故惟聖人能舉其性之

全體而盡之。學者必自其善端發見之偏而諮推之,以各造其極也。故其次一釵曲,曲能有誠。曲無不致,德無不簣,而形著動變

之昂,自不能已;不息則久,久而至於能化,則其至誠之妙,亦不具於聖人,矣。

附 註 註一 .• 參閱說文解字話林。第五筋。頁二七四六。臺灣商務印書館。 註二 •• 語類卷十四。頁三九七 a 正中書局印行。 註三 •• 同上。頁三九七 li 三九八。 註四 .• 四書築疏。讀論語孟子法。頁一五一。 註五 .• 同上。 註六 •• 語類卷十七。頁六一二。 註七 •• 向上。頁四五一七 l 四五一丸。 註八 •• 文集卷三十。答注尚書。甲申十月二十二日書。 註九 •• 語類卷二十八。頁一一五七。 註 -0

..

論語子罕。、 註一一 .• 語類卷三十六。頁一五一一二。 註三一 •• 同上。頁一五一一三 l 一五三二。 註二二 •• 唐君毅著 ••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頁三八六!三八七。新亞研究所印行。 註一四 •• 坦問類卷五十丸。頁一二九二。 註一五 ••

說文解字詰林。第八冊。輝言疏證。頁峙六五六。

註二〈 •• 語類卷七十四。頁三 O 一一。 註一七 •• 同上。卷六十四。頁二四九五。 詮一八:同上。頁三四九五 l 二四九六。 們註一九:文集卷七十四。策悶。

悄註一

-0

..

同上。卷七十五。就用中字序。 朱子倫理思想研究 二五

(26)

師大學報 第二十六期 一一六 ( 184 )

註二一

..

語類卷二六。頁四四五四

l 四四五五。 註二二 ..

同上。卷五十八。頁一二六五。

註二三 ..

話類卷五十八。頁一二六五

i 一二六六。 註二四 .•

同上。卷四十五。頁一八二五

l 一八二六。 註二五 .. 同上。卷二十七。頁一 -O 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復曰。佛法至論。非辨口利詞之所為。非神通修證之所得。直饒盡乾坤大地。都

而幽精使人喪命。七魄是指尸狗、伏矢、雀 陰、吞賊、非毒、除穢與臭肺。三魂與七魄在

(A)《論語》 :由孔子群弟子編纂,詳記孔子周遊列國的言行事蹟 (B)《史記》 :司馬遷奉武帝之命修撰,以事為綱,推論歷代興亡

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當矣。妻問安在?持卵示 之,曰﹕此是,然須十年,家當乃就。因與妻計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

 譬如孤獨女  住在貧窮舍   身懷轉輪王  而不自覺知   如彼貧窮舍  三有亦如是 

《論語 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