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隨手可做有趣的科學實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隨手可做有趣的科學實驗"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隨手可做有趣的科學實驗

作者:瀧川洋二、吉村利明、石崎喜治 譯者:王蘊潔 出版年月:2002年8月 出版地:台北 出版社:世茂出版社 導讀: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視卡通影片中的科學怪博士在實驗室做實驗的情節, 在一個充滿瓶瓶罐罐的實驗室中,一個頭髮散亂戴一副厚重眼鏡的怪叔叔,手上 拿著試管左傾右倒,只見冒一陣濃煙,然後「轟」的一聲巨響,然後就產生一個 前所未見的怪東西。然而這畢竟是影片虛構的內容,真實生活中實在是無法承受 「轟」的一聲巨響的化學實驗。然而如何去滿足一個人的好奇心呢?還記得小學 讓我們又愛又怕的自然課嗎?令人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國中的理化實驗,是否也曾 經讓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復一日,現在,你腦海中是否還記得小學時代上自然 課的情景?國中的理化實驗是否還有一絲絲的印象?做過哪一些實驗?用過哪 些儀器或藥品?如果這些細節你已經不復記憶的話,本書正好可以修補你的記憶 裂痕,它是以自己動手作實驗為重點,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家庭用品為材料, 讓讀者發揮高度的想像力以創造出驚人的實驗結果。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 比知識更加重要」,只有透過自己動手作實驗,才能獲得「為什麼會這樣?…… 啊,原來如此」的寶貴經驗,也才能發現「原來科學這麼有趣」。同時,這種經 驗可以培養對自然現象的直覺和想像力。 本書收錄近六十個取材自日常生活的科學實驗,有物理實驗、化學實驗及 生物實驗。作者以輕鬆而生活化的手法編寫,內容結合理論與實際生活,期使讀 者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而有所啟發。本書也突破舊有思維框架,透過日常生活 中的實例,讓讀者從生活的角度去認識科學、體驗科學甚至欣賞科學。同時提供 讀者無限的思考空間,啟發讀者學習科學的興趣。以下就節錄幾個實驗加以說明: 首先在「懸在空中的電海蜇」實驗中,事實上就是討論一種常見的靜電現

(2)

象。這種在冬天經常發生的討厭現象,只要充分了解其中原理,就可以利用一些 簡易材料,製作一個懸在空中的塑膠海蜇。在「伽利略溫度計」單元中,利用寶 特瓶與空罐等簡易材料,就可以製作簡單的溫度計,當溫度改變時,只見寶特瓶 中的浮標在水中浮浮沉沉,十分有趣。此外,日常生活中少不了乾電池,你能想 像在小小的電池中,到底是怎麼儲存能量的嗎?只要分解一個乾電池,就可以了 解其中的奧秘,在「用備長碳製作電池」的實驗中,就教教讀者如何利用備長碳 及簡易材料製作一個電池。此外還有「如何利用寶特瓶製作龍捲風」、「如何創造 海市蜃樓」、「如何在手中作出閃電」、「如何在 10 秒內作出水柱」………等,更 多富有想像力的有趣科學實驗,在本書中等你來參與。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人朝永振一郎博士在母校京都市立錦林小學演講時,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了研究科學的意義,其中的三句話正可以為本書下一個註 解。 「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正是科學的萌芽點」,看了本書如果會讓你產生不可 思議的感覺,那就表示科學已經在你的心中萌芽。 「仔細觀察、認真踏實、努力思考,這就是科學的莖在生長」,如果你已經 開始動手作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產生的現象,努力思考實驗所得結果,那就表示 科學的莖已經在你的心中成長。 「最後解開謎題,就看見了科學之花」,如果努力思考實驗所得結果而有所 得有所悟,那麼科學必定會在你心中開花結果。 現代生活中,無論食衣住行,都結合了科學和技術最先進的成果,當今生 活的便利,也是一百年前,甚至是五十年前所無法想像的。因此無論你是學生或 是老師,不管你是不是學科學,也不管你懂不懂科學,只要你喜歡動手作實驗親 自體驗科學,這本書對你都有莫大的幫助。在動手作實驗的同時,不妨結合自己 的創意與想像力,相信必定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也希望藉由這些發現,激 盪出更多、更新的創意,這才是科學得以延續、成長、進步的動力。 【邱智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這篇文章只涵蓋這塊有趣的領域之一小部分。 如果你想多學些, 可用 google 搜尋下列關鍵 字 : prime number, prime number theorem, Fermat primes, Mersenne primes, Sophie

隨機實驗是一種過程 (process),是一種不能確定預知會

我最害怕做生活與 社會科的功課,因 此,我常常都拖延 到深夜非做不可時 才做,但那時候可 以幫忙我的人都睡 了,那種無助的感

並藉由適當工具與資訊,去描述、模擬、解釋與 預測各種現象,發揮數學思維方式的特長,做出

才有這樣的結果 ( idaṁ hoti ) 。累次有同樣的事實可現觀或驗證,由例 證推理,就可以記說:處於有這一些因緣具足時( imasmiṁ sati ),肯定 有這樣的結果(

韓非寓言,數量繁多,為諸 子之冠。 他的寓言吸取了《孟 子》、《莊子》的經驗,運 用誇張手法把社會上某些可

。所謂「意象」,即是用文字寫出可見、可感的事物,這個事物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有的學者已經進行過探討。 [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