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社會責任之意涵與案例分析 / 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社會責任之意涵與案例分析 / 11"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大學社會責任之意涵與案例分析

張奕華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育學系系主任 吳權威 全球醍摩豆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長 許正妹 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

一、前言

我國教育部是在2017 年開始試辦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目標是引導 臺灣的大學校院「善盡社會責任」,並將社會責任列為2018 年起學校校務發展重 點項目,讓我國所有大學產生在地連接,鼓勵師生願意參與及實踐社會責任,並 協助大學邁向自我特色發展(楊正誠,2019)。大學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培育各領 域菁英與學術人才的地方,擁有充沛的公共資源與知識研究量,然而近年來面臨 少子化的衝擊,許多大專院校已將「善盡社會責任」列為學校重點發展項目,基 於 此 ,我 國教 育部於 106 年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實踐計畫」(教育部,2017),強化大專院校與地方的連結 與合作,發覺與回應地方需求、促進城鄉發展、振興當地文化、落實地方創生並 引領社區創新經營,同時連結107 年實行的高教深耕計畫,期待大學除了傳遞知 識外,也能讓大學生對社區有認同感,協助大學找出自我特色並帶動所在地的永 續發展 (行政院,2019;教育部,2018)。長期以來,國立政治大學積極承擔社 會責任,不遺餘力配合政策,努力促成學校與在地社區,連結成關係更緊密之生 命共同體;在各項專業及不同社會問題上,擴大全校師生參與規模,展現政大長 期落實社會創新的努力與成果 (政大校友電子報,2016)。

二、大學社會責任之意涵與案例

(一) 大學社會責任意義

大學社會責任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精神的延伸, 奠基於知識與真理的追求、公民意識的培養與社會的長遠發展,面對高等教育普 及化與教育經費補助降低與社會期待感上升等問題,大學的本質即為承擔社會責 任,教師、學生與行政人員必須透過教學、研究與公共事務的參與來給予回應, 讓大學成為未來發展的希望之地(教育部,2018)。知識和高等教育是推動國家 的運作和進步的中心,在現代面對全球化競爭的趨勢下,高等教育尤其受到社會 關注(康樂,2012)。大學並非孤立的事物,它如同其他組織一般處身在社會結 構之中,是會對國家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的力量,為此大學要與社會保持接觸,回 應社會的需求,不能遠離社會(張維紅,2015)。社會各界亦開始重視大學的社 會責任,要求大學如同企業一樣,需要負起社會責任,對在地社區作出貢獻(楊

(2)

正誠,2019)。大學被視為是公共事業機構,因此它的願景和目標應該要對其在 地社區有利(Buchta, Jakubiak, Skiert, & Wilczewski, 2018)。大學應該積極回應利 益相關者的需求(尹曉敏,2008),除卻研究學術與培育人才外,還應扮演地方 的智庫角色,投入學界能量深耕在地,以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 同時需要肩負連結在地的責任,帶動城鄉發展並創造在地價值(林秋芬、餘珮蓉, 2018)。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18)提出 USR 計畫的核心價值是讓大學 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及貢獻者。USR 計畫的推動主軸包含「在地關 懷」、「產業升級」、「環境永續」、「健康促進」等,也希望透過計畫的實施達成「強 化區域產學鏈結」、「協助城鄉發展」、「在地資源挹注」、「推動師生社會創新」四 項主要目標。期許 USR 計畫能改善臺灣學用落差及社會經濟問題,而能貢獻在 地,展望全球。大學社會責任是大學存在的社會意義與方式,是大學因應社會期 待與要求做出的反應。狹義上大學社會責任是大學應因應自身的職能而對社會承 擔相應的責任,如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等。在廣義上,大 學應該通過透明和符合倫理的方式,有效管理其活動對利益相關方和環境產生影 響,實現大學、社會、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行為(張維紅,2015)。 綜合以上觀點,大學作為公共事業機構,除了學術精進與人才培育外,更應 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的需求,亦可透過教學與學術研究,扮演地方智庫,推 動師生社會創新,甚而藉由在地與公共事務的參與,強化區域產學鏈結,挹注在 地資源以回應社會,進而能提升在地文化,創造在地價值,善盡服務社會的責任。 (二) 大學社會責任核心 楊正誠(2019)指出「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大學社會責任之兩大核 心。(一)在地連結:包含從在地需求出發,並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問 題並識別區域或在地特色發展所需或未來願景,同時學校須整合相關知識、技術 與資源來促進新知識的運用帶動地方成長。(二)人才培育:鼓勵教師帶領學生, 透過跨領域跨科系到跨校的合作,結合政府相關資源的配合,以產學合作的方 式,促進在地人才培育、青年學子畢業後就業與創業、推廣在地特色與協助社區 解決問題,替社區創造經濟福祉來善盡社會責任。尹曉敏(2008)認為對外方面, 大學應該積極回應政府及其國家、社會的利益需求,主動服務社會,創新高深學 問和引領批判社會;而對內部分,大學應合理使用經費以優化教學資源、深化教 育改革、提高教育品質及辦學效益,同時亦需提升教師素質並改善教師待遇。 康樂(2012)把大學社會責任概括為三點:(一)保證大學教育的公平、品 質、適切性。內容包括:要求大學保障入學機會的公平、公正,並提供高品質和

(3)

多元化的課程,以培養有教養、道德,具備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會意識以及尊 重文化和國家多樣性的公民,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切性。(二)探索知識並將 知識應用於社會的責任。內容包括:加強大學與社會的聯繫,使教學和研究能適 切社會的需求,促進社會的技術創新,並為社會上的人才提供能夠探索知識、追 求學術的環境。(三)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內容包括:大學 應該幫助所在社區的社會發展,以改善社區人士的生活;保存、傳播、培育民族 文化,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並為社會進步提供思想的來源,以促進社會包容、 公平、民主、正義,並將大學活動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綜上所述,大學社會責任之核心概念有二,其一為對內應優化教學、深化改 革、保證大學教育的品質,以促進國家優秀人才之培育;其二則為對外大學應將 其學術探索所得之知識深度應用於社會,積極回應社會需求,加強大學與在地之 連結,以達成促進社會進步與持續發展的責任。 (三) 政治大學社會責任案例 1. 山水同盟跨校共學機制 自教育部在106 年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來,政大便積極配 合活動,通過與國立臺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華梵大學、佛光大學、法鼓文理 學院、中國文化大學及國立海洋大學等共組山水同盟,建立山水同盟跨校共學機 制,共同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工作,並通過舉辦工作坊、地方創生課程和國際 交流會等,進行創新的社會實踐。例如由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大 臺北區域研究與社會實踐」系列活動,通過7 場的講座以及 4 場史蹟實地考察, 讓師生與地方民眾了解海山地區乃至於大臺北區域研究(國立海洋大學,2019)。 2.「興隆安康.共好文山」社區共善計畫 「興隆安康․ 共好文山」社區共善計畫,係以「共好文山」為主軸,培育社 會實踐與創新人才,建構居民社區意識,並強化公共參與,並以創新方式解決社 會問題。此計畫以臺北市文山區「安康社區」與「興隆公宅」做為主要實踐場域, 其後將範圍擴大至鄰近社區及大文山地區,期待在翻轉階級分明與隔離文化的同 時,共塑社區認同與永續發展的基礎,追求「共同文山」(政大校友電子報,2016)。 3. 希望種子培育計畫 政大為強化社會責任,於108 學年度推行「希望種子培育計畫」,此計畫執 行多個協助項目,其中包含課業學習輔導、職涯活動補助、服務學習津貼、原住 民族學生輔導,而職涯中心的補助措施又分為職涯活動參與獎勵、證照考試補助

(4)

以及海內外實習補助。此計畫乃希望使學生以學習代替工讀,希望幫助學生排除 經濟與家庭因素問題,在就學階段安心就學,達到以教育翻轉未來之目的(國立 政治大學,2019a)。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政策,鼓勵年輕人從都市移往鄉村發展, 透過青年的動力、創意與視野,為鄉村地區開創新的面貌。而政大於2019 年也 邀請了日本「plus kaga」計畫實踐者稻村行真同學,分享他從日本東京徒步走到 加賀,以及在臺灣的徒步考察,三天時間從桃園到烏來的100 公里:「尋找日本 人之旅」,藉以體驗北臺灣社區的風俗文化,在路途中也讓他同時思考著存在臺 灣裡「日本人」的樣貌。為激發政治大學學生以在地參訪的模式,思考對在地發 展及解決社會問題有利的行動,此次的分享活動即希望透過他實踐的經驗,以徒 步方式拜訪離鄉背井的日本人,同時體驗臺灣文化,作為日後大學實踐專案發想 的參考啟發,期使同學深度認識所在的土地,並能以自身能力營造鄉村地區,改 變社區風貌,完成深度的社會實踐(國立政治大學,2019b)。 4. 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厚植教育競爭力計畫 (1) 智慧教育研究中心緣起 有效地整合學校、產業及社區的資源,進行跨領域或跨機構的合作,可以提 升實踐社會責任的成效。2017 年 11 月國立政治大學與網奕資訊科技集團合作的 「醍摩豆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在政大教育學院舉行揭牌儀式。智慧教育研究中心 的設立,可以提供臺北市、新北市甚至桃園市的學區聯盟,協助智慧教師的專業 成長。透過數據分析,蒐集全世界智慧教師的教學案例、建立國際交流的參訪機 制。除此之外,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能幫助教育學院的學生(未來的老師)在學校 就能先認識智慧教育,並把先進的智慧教育思想傳遞與應用到各級學校。產學合 作把學術研究單位和研發與應用並重的優質企業的力量整合,為智慧教育的研究 與發展帶入新的里程碑。 (2) 連結在地區域教育需求 為了達到學校與在地區域(社會)共生共榮的效果,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之 間的連結值得關切。智慧教育研究中心的蘇格拉底教學分析系統(Sokrates Teaching Analytics System, 以下簡稱 STAS),是以(半)自動化的方式採集教 師的教學行為數據,透過人工智慧引擎分析教師的教學數據,每堂課結束後可以 馬上產生分析報告,是一個讓教師們可以互相觀摩好課,共同成長的平台。有諸 多課堂教學實錄與分析的工具,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記錄,但仍存在許多難以普及 的技術性問題,而隨著智慧教室的逐漸普及,並設計了一套基於醍摩豆智慧教室 的自動化教學分析系統:蘇格拉底教學行為分析系統,並建構一個分享平台,期 望透過此平台協助老師更容易進行教研工作進而提升教學專業(吳權威、梁仁楷、 古騏毓、張松濱,2018)。STAS 提供臺北市文山區木柵國小教師做為一個促進

(5)

教師專業成長之平台,能更直接、更完整的蒐集到教師教學行為,教師不僅能藉 此系統進行自我教學反思,更能精進與改善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決策(Kuo, Liang, Chang, & Wu, 2018)。

(3) 促進國際交流跨域合作 有效地整合學校與產業的資源,進行跨領域或跨機構的合作,能提升實踐社 會責任的成效。在2019 年 3 月下旬,由資策會國際部領軍,與越南河內國家經 濟大學12 位各級單位主管、教授前進政治大學醍摩豆教育研究中心。政大教育 學系張奕華教授親自示範使用HiTeach 授課,現場觀課的人也利用蘇格拉底議課 APP 進行同步議課點評。越南河內國家經濟大學的貴賓們對於能夠在課後自動生 成「AI 蘇格拉底影片」感到十分驚艷,同時針對「專家點評」功能做了很多問 答討論,並表示期望能在3~6 個月內成功導入醍摩豆智慧教室。

三、結語

大學社會責任的落實,需要大學、政府、學校和企業的資源整合,透過有效 的推進策略,才能一步一腳印,厚植教育競爭力。實踐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學校 並不是單純的提供者,而更能在回饋社會的同時,獲得寶貴的在地經驗,使在校 的學生獲得文化交流的機會,豐富學習歷程,達到學校與社區相互依存、相互成 長的榮景。如上所述,政治大學也推行了多項活動與計畫,因應所應盡之大學社 會責任,期許從學校層面開始,帶動政大師生深入了解在地文化風情,以其更具 能量與創新的思考和行動,改造在地社區,實踐地方創生。盼能善盡大學之社會 責任,將大學取之於在地社區之資源與能量,以更具生機且嶄新的型式回饋於社 會。 參考文獻  尹曉敏(2008)。大學社會責任研究——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視角。遼寧教 育研究,2,6-10。 行政院(2019)。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取自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fd14ac8-4814-4b69-90e3-726e 2641be39  吳象元(2016)。一路向南之後:新南向是出路還是曇花一現?取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aiwanasean/37548

(6)

 吳權威、梁仁楷、古騏毓、張松濱(2018)。蘇格拉底教學分析與分享平台: 一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教研平台。「2019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 (GCCCE)」,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 林秋芬、餘珮蓉(2018)。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與推廣。新臺北護理期刊, 20(2),1-7。 政大校友電子報(2016)。在地鏈結實踐社會影響力政大提 4 大 USR 計畫。 取自http://www.alumni.nccu.edu.tw/newsletter/vol/49-7  教育部(2018)。為臺灣種下希望,USR 讓地方創生底氣十足」-2018 大學 社會實踐博覽會。取自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FF49769527 CC4E4  教育部(2017)。107 年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申請說明簡報。取自 https://web-ch.scu.edu.tw/storage/app/uploads/public/5b0/226/941/5b0226941a7b591 7371489.pdf  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2018)。透過人文關懷協助城鄉永續發展。 取自http://usr.moe.gov.tw/about-2.php  康樂(2012)。大學社會責任的現狀、挑戰與反思。現代教育管理,5,32-35。 張維紅(2015)。大學社會責任探究。現代教育科學,1,1-9。 國立政治大學(2019a)。政大「希望種子培育計畫」 強化社會責任 以教育 翻轉未來。取自https://www.nccu.edu.tw/p/406-1000-6382,r17.php?Lang=zh-tw  國立政治大學(2019b)。見證日本地方創生實踐 稻村行真在臺百公里考現 學之旅。取自https://www.nccu.edu.tw/p/404-1000-6883.php?Lang=zh-tw  維基百科(2019)。新南向政策。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5%8D%97%E5%90%91%E6%94%B F%E7%AD%96  楊正誠(2019)。大學社會責任發展的國內外趨勢。評鑑雙月刊,79,32-36。

(7)

 謝明瑞(2018)。中國一帶一路規劃與臺灣新南向政策比較分析。取自 https://www.npf.org.tw/2/18750

 Buchta, K., Jakubiak, M., Skiert, M., & Wilczewski, A. (2018).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vs. practical. Research Papers of the Wroclaw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520, 22-33.

Kuo, O., Liang, J. K., Chang, S. B., & Wu, M. (2018). Teaching analytics system

(STAS): An automatic teaching behavior analysis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利用緊扣 課程設計 讓同學做討論,使同學 必須要讀過內容才能針對議題發表意見,這 樣不只讓教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慢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1999) Resiliency in Action) ,我們 對組員在強化活動中有高 的期望,期望他們能為學校 作出貢獻,同時亦希望藉此

新的系學會希望能創立自己的系刊,內 容可以有更多生動有趣內容的報導與互動的

The growth of the Chinese bamboo: Coach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romoting reading literacy in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s – Hong Kong students in PIRLS 2011.